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铜钱纹饰瓷器 > 导航 >

宋代铜钱钱监的分类以及北宋铜钱版式鉴别

宋代铜钱钱监的分类以及北宋铜钱版式鉴别

古代铜钱纹饰瓷器 瓷砖的分类 北宋官窑瓷器的鉴别

2020-05-27

古代铜钱纹饰瓷器。

宋代铜钱是通过很多钱监铸造的,对于北宋铜钱,除熙宁背“衡”、元佑、宣和背“陕”等个别例子以外,极少有在背面书写铸造地的钱币,鉴别宋代铜钱只能通过版别来鉴定宋代铜钱。在宋代,每枚钱币的来源应该是能够通过版别轻易辨识的。

所谓“版式”即是钱币的整体风格,特别是钱文风格。它应是确定钱监身份的最重要特征,某种钱币的铸造时间越长,铸造量越大,它的版别也就相应越多,而版式应该是相对固定并且有连贯性的,它反映了某钱监的钱币风格。

北宋钱监的分布格局与演变过程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北宋时期主要的铜钱监。北宋境内往往存在多家钱监(相当于现代的造币厂)同时开炉铸钱,并非所有钱币均出自同一个钱监。我认为“版式”正是每个钱监的身份印记。每个钱监为了便于质量监督,都铸造自己独特的版式以便与其它钱监的产品相区分,而某“版式”下面的“版别”则对应同一钱监不同的炉次及铸造时间。

一. 北宋最重要钱监

1. 饶州永平监(今江西鄱阳县),为宋代最重要的钱监之一,原属南唐,并入宋朝后即开始大量铸钱,(《宋史·食货志》:旧饶州永平监岁铸钱六万贯,平江南,增为七万贯。也就是说,永平监早在南唐时期即已铸钱,且铸造量很大,每年达到六千万枚,宋攻下南唐后,增至每年七千万枚。按照每斤150文计算的话,该钱监年产量达到四十六万七千斤),一直延续到南宋。

2. 池州永丰监(今安徽池州),为宋代最重要的钱监之一,宋太宗至道二年设置,一直延续到南宋初年仍在铸钱。

3. 江州广宁监(今江西九江),为宋代最重要的钱监之一,宋真宗咸平三年设立,南宋初年是否仍铸钱尚有争议。

4. 建州丰国监(今福建建瓯),为宋代最重要的钱监之一,宋真宗咸平二年设立,一直延续到南宋初年仍在铸钱。在以上早期设立的四钱监中,建州监的特点是含铜量高。根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凡铸钱用铜三斤十两,铅一斤八两,锡八两,得钱千,重五斤。唯建州增铜五两,减铅如其数”,也就是说,饶州监、池州监和江州监铸钱的铜、铅、锡搭配均为铜64.4%,铅26.7%,锡8.9%,唯独建州钱的铜、铅、锡搭配为铜70%,铅21.1%,锡8.9%。这应当是将建州监钱与其它钱监铸钱相区分的极好线索。

5. 韶州永通监(今广东韶关),初设于宋仁宗庆历八年,自此以后成为宋代最重要的钱监之一,一直延续到南宋初年仍在铸钱,产量一度位居全国第一,且向其它钱监输送铜源。

二. 北宋延续时间较长的钱监

1. 惠州阜民监(今广东惠州),英宗治平四年设置,元丰年间产量一度位居全国第二。

2. 睦州神泉监(今浙江淳安),又称严州神泉监,初设于宋神宗熙宁年间,历经哲宗、徽宗朝,一直延续到南宋初年仍在铸钱,有背“泉”钱存世。淳安旧城建国后因修筑水库被淹没,成为千岛湖。

3. 鄂州宝泉监(今湖北鄂州),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初设,大约淳化年间被废,后来一直到宋神宗熙宁八年复立,哲宗、徽宗朝铸钱,南宋初年是否仍铸钱尚有争议。

4. 舒州同安监(今安徽安庆),神宗熙宁八年设置,历经哲宗、徽宗朝,南宋初年是否仍铸钱尚有争议。

5. 衡州熙宁监(今湖南衡阳),神宗熙宁八年设置,历经哲宗、徽宗朝,南宋初年是否仍铸钱尚有争议。该钱监由于在熙宁时曾铸造过背“衡”钱,版式已为大家所熟知了(隶书阔缘小字钱及篆书对钱)。至于早期版为什么加铸“衡”字,我认为应该就是因为该钱监为新成立,故加铸背文,昭示天下,稍后省略。元丰时期也有与之风格十分近似的阔缘小字钱,应同样为衡州监所铸。

三. 北宋延续时间较短的钱监

1. 升州监(今江苏南京),原属南唐,太祖时并入宋,开宝八年由江宁府降为升州,一说太宗太平兴国初年设钱监,另一说太祖开宝九年即大量铸钱 (《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一之一:宋太祖开宝九年,仅升州铸铜钱30万贯),太宗末年或真宗朝废止,从此该钱监不见铸钱记录。

2. 西京阜财监(今河南济源),神宗熙宁七年设置,哲宗即位后被废置,徽宗大观元年恢复,收民间私钱改铸当十大观钱。政和、宣和年间有可能仍在铸钱。

3. 兴国军富民监(今湖北大冶),神宗熙宁七年前后设置,哲宗即位后被废置,哲宗即位后被废置,后不见铸造记载,北宋期间其铸币应截止于元丰朝。南宋初年复置。

4. 卫州黎阳监(今河南浚县),神宗熙宁七年设置,哲宗即位后被废置,徽宗大观元年恢复,收民间私钱改铸当十大观钱。政和、宣和年间有可能仍在铸钱。熙宁钱中有一种“狭穿大字”的版别,偶有背文者,大多数人认为是熙宁背“衡”的另一种版别,我认为该钱是背“卫”的可能性极大,也就是卫州监的产品。背面加注“卫”的原因与上面衡州监的情况相同,后省略。熙宁有一种“狭宁小字”版文字风格与此钱类似,可能同为卫州监铸钱,是该钱监大量发行的品种。

5. 陕西永兴军监(今陕西西安一带),熙宁八年设置

6. 陕西华州监(今陕西渭南),熙宁四年设置

7. 陕西陕府监(今河南三门峡),熙宁四年设置

8. 绛州垣曲监(今山西新绛),熙宁八年设置,哲宗即位后被废置

9. 梧州元丰监(今广西梧州),神宗元丰六年设置,哲宗、徽宗朝均有铸钱,大约在绍兴初年被废。

10.其它监:《宋史·食货志》上记载 “京师、升、鄂、杭州、南安军旧皆有监,后废之”,这些钱监在仁宗天禧三年以前就废置了,属于北宋早期短暂出现的钱监,唯独鄂州监后来复立。庆历年间,陕西曾设博济监,专铸庆历大铜钱,不久即废置。神宗元丰年间,徐州曾设宝丰监,但该钱监铸造的钱币是否铸造铜钱或是单铸铁钱尚不清楚,哲宗即位后,宝丰监被废。徽宗时曾设真州铸钱监,专门铸造大观折十钱,大观以后该钱监是否被废置尚不清楚

北宋各个年号铜钱版式

宋太祖

宋太祖时期是由后周向北宋转型的特殊时期,北宋成熟期的几大钱监此时尚未出现(因为铜产地主要地处其它国家,主要是南唐),铜源不足,因此数量相对较少。宋元大字版与周元钱极为类似,应为后周既有钱监所铸。“长通宝”与周元钱从铸工到文字差异均较大,应为晚期版,可能是太祖吞并南唐部分铜产地后铸造,最大的可能性是升州监。

宋元通宝:

宋元通宝大版别有四种,最常见为大字及长通宝,其次为中字和小元。

宋元通宝:

宋元通宝铜钱是小平钱。一般直径2.32~2.81厘米,重2.9~5.4克。面文“宋元通宝”,隶书,对读。宋代史料中也多出现“宋通元宝”的读法。有大样、大中小字、长元、小元、狭通、长通宝、接郭、广穿等版别。

有关宋太祖时期的钱监,史书上难寻踪迹。但众所周之,赵匡胤是从后周手上接管的地盘,而后周境内缺乏铜源,因此大量熔化寺庙佛像,铸造周元通宝。宋元通宝大字版与周元钱从文字到铸造风格如出一辙,且背面多有星月纹,与周元一致,个人推断应为同一钱监所铸,而这一钱监有可能就是《宋史·食货志》上提到的京师钱监(“京师、升、鄂、杭州、南安军旧皆有监,后废之”)。《宋史·食货志》又记载:太祖初铸钱,文曰“宋通元宝”。凡诸州轻小恶钱及铁镴钱悉禁之,诏到限一月送官,限满不送官者罪有差,其私铸者皆弃市。也就是说,最初铸造的宋元通宝的一个重要铜源可能是从民间收集上来的“轻小恶钱”,将其集中到京师地区熔化后改铸新钱。北宋有私钱收缴官府改铸的传统,到了中后期,甚至专门开设了收缴私钱的钱监,以达到解决铜源紧张,肃清市场秩序的目的。

宋元通宝钱另一最常见的大版式是“长通宝”,该版式与前者文字及工艺差异明显,且所见均为光背。此版式有可能为升州监所铸。升州监原属南唐,开宝八年由江宁府降为升州。根据《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一之一,宋太祖开宝九年(976),仅升州(建康,治今南京)铸铜钱30万贯。但根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升州监为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设置。本人认为《宋会要辑稿》的说法似乎更加可信。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宋军攻占江宁的时间是开宝八年(975年)年底,距离太祖驾崩只有不足一年的时间,在短期内是否能够铸造为数可观的“长通宝”版宋元钱还是一个疑问。但考虑到宋元钱存世量与其它宋钱相比较少,且史书记载的30万贯(3亿枚)数量庞大,“长通宝”版就是“升州版”也不是没有可能。前不久去南京,在一钱币商处发现成串的宋元钱,应为当地出土,清一色的都是长字版,或可作为此版是升州监铸造的佐证。

宋元通宝钱另有阔缘小字版及“小元”版,与前两者差异较大,但数量较少。估计应为后周旧有钱监铸造,可能分别是前面提到的杭州监或其它后周既有钱监。实际上,周元钱也有多个大版别。

宋太宗

太平通宝:

太平通宝钱的版别与宋元钱基本类似,但背星月钱的数量明显减少,应是新钱监取代后周旧钱监这一趋势的反映。后周旧钱监的问题是当地不产铜,铜源紧缺,因此往往需要靠从寺院搜刮佛像及法器熔化铸钱。史书明确记载的太平通宝钱铸造地有升州监、饶州监和鄂州监,后两者设置于太平兴国二年。太平通宝钱的铸造时间为8年,而宋元钱的铸造时间约为16年。尽管如此,太平钱的数量略多于宋元,其原因应当是饶州监和鄂州监这两个生力军的加入,这两地均为铜矿产地,特别是饶州监,整个北宋都是最重要的钱币铸造地之一。但比起后来的仁宗、神宗时期,太平钱的数量仍相对较少,原因应是在这一时期,另外三个最重要的钱监——池州监、江州监、建州监尚未成立,宋朝的铸币能力仍然有限,而且经历的五代十国的战乱,这一时期的经济在复苏之中,市场对货币的需求量可能不像北宋中后期那么大。

太平通宝:

太平通宝钱铸于天平兴国年间(976~984年),有青铜、铁两种材质。太平通宝铜钱为小平钱,一般直径2.31~2.6厘米,重2.3~5.2克。面文“太平通宝”,隶书、对读。有正字、大字、小字、阔通、阔通宝、长通、长通宝等版别。后代有仿铸,多为吉庆钱。日本、越南也有仿铸。

太平钱中最常见的版别为“正字”和“小字”版,版别差异有限,有可能分属两个钱监铸造,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应该是饶州监出品。

太平通宝仍存在“长通宝”版,但数量较宋元明显减少,这可能标志着某钱监正在缓慢退出历史舞台,这个钱监有可能就是升州监(“京师、升、鄂、杭州、南安军旧皆有监,后废之”)。升州监被废的时间不详,但基本肯定在太宗时期,被废的原因可能是过度开采导致铜源枯竭。

淳化元宝:升州监、饶州监、鄂州监(大约淳化年间被废)

淳化钱钱文均为太宗御书,所以在书法上差异不大,不像后世的熙宁、元丰、政和等朝,钱监可以自制钱文,所以版式上的差异不是非常明显,但大致上仍可以分为正字、小字、大宝等几个版式。淳化年间,升州监似乎在走下坡路,鄂州监存在时间尚不清楚,大多数钱币应出自饶州监,由此推断最常见的小字版就是饶州监的产品,正字和大宝版数量均较少,可能属于升州或鄂州监。

至道元宝:升州监、饶州监、池州监(至道二年新增)

至道钱的存世数量比淳化钱要大,而铸造时间却短于淳化(淳化年号使用五年,至道使用三年),其原因无疑是年产量获得了增加,而该时期增加的一个重要钱监就是池州监。可以推断,至道钱的两大产地就是饶州和池州,前者在江西,后者在安徽,两地的泉友可以留心区分一下。升州监铸钱可能依然较少,至道钱有一种细缘大字版,数量较少,与常见版差异明显,与淳化正字或大宝版风格类似,或许同为升州监所铸。

宋真宗

咸平元宝:饶州监、池州监、江州监(咸平三年设)、建州监(咸平二年设)

咸平年间,北宋早期四大钱监均已出现,所以铸钱数量大增,但较之神宗时期,钱监数量仍较少,版式也不多。除了极少见的版式,绝大多数咸平钱钱文均出自一人之手,真宗可能继承了先父太宗书写钱文的传统,或者钱文是由当朝某为重臣书写,颁行各监,各监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

景德元宝:饶州监、池州监、江州监、建州监

景德钱的情况与咸平类似,也是由饶、池、江、建四大钱监铸造,但版式的差异明显增加,一眼望去,就可以判断正字、隔轮、大字等几大版别,且存世数量都比较大,应该是四大钱监开始凸显自己的个性,使自己的产品很容易就可以与其它铸造厂的产品区分开。

祥符元(通)宝:饶州监、池州监、江州监、建州监

祥符钱的铸地依然是饶、池、江、建,然而出现了“元宝”与“通宝”之分。祥符钱文为真宗御书,不允许有太多的更改,所以,采用“元宝”和“通宝”就成了区分钱监差异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除此以外,看似同时使用“元宝”和“通宝”的意义不大。祥符钱的大版式还是比较多的,单单是通宝钱,就可以粗分为大字、小字、长字三个版式,三者文字风格相差甚大,应非同一人所书,其中小字版与元宝钱文一致,应为真宗御书钱。元宝钱钱文风格一致,但大样和小样的差异也较明显,且上述各版存世数量都很大。在祥符年间,各大钱监充分凸显了自己的个性,江西、安徽和福建的泉友可以仔细观察对比。四大钱监中,以饶州监资格为最老,在当时的地位可能类似与中央造币厂,所以大胆推测,祥符御书钱(小字版)的铸造地为饶州的可能性比较大。

天禧通宝:饶州监、池州监、江州监、建州监

天禧钱最起码可以分为三大版式:阔宝、狭宝和小字版。三者之间差异十分明显,小字版尤甚。史载祥符钱为真宗御书,而这种小字版与祥符钱一脉相承,又称“祥符手”,故此版天禧应为真宗御书钱,与祥符通宝小字版应出自同一钱监。阔宝与狭宝版应出自两个不同的钱监,至于是否可以找出第四个大版式,还需泉友进一步辨别。

宋仁宗

天圣元宝:饶州监、池州监、江州监、建州监

天圣至少有广穿、狭穿、广廓、异书等重大版式,其中以异书版与其它版式差异最大,似乎和祥符通宝长字版风格近似,有可能为同一钱监所铸(之后的明道也有异书版)。广穿版铸造精美,相同风格的钱在天禧中已经出现(大字大样版,数量很少)。实际上,天圣钱除异书版以外,其余各版的钱文应为同一人所书,而书体与天禧阔宝版又极为相似,考虑到跨越真宗、仁宗两代,故排除是真宗或仁宗御笔的可能

明道元宝:饶州监、池州监、江州监、建州监

明道钱的楷书钱文似出自两人,一种是清秀挺拔的风格,另一种是所谓“异书”。此种“异书”钱与天圣“异书”版十分类似,应出自同一钱监无疑。该钱监风格十分突出,书风拙朴但不失情趣,与某些新假宋钱书法的“拙劣”是两码事。江西、安徽、福建的泉友可以注意一下,看看此版集中出自哪个省,则可判定所在钱监。明道钱铸造仅一年,因此版别变化不多

景佑元宝:饶州监、池州监、江州监、建州监

景佑钱的钱文风格差异明显,主要分四大类:阔缘版、狭穿版、四出版、隐起文版,应分别对应四大钱监。

皇宋通宝:饶州监、池州监、江州监、建州监、韶州永通监(庆历八年至皇佑年间铸)

一到皇宋,版别忽然多了起来,原因除了铸造时间超长(十六年),而且很可能与新增钱监(韶州永通监)有关。钱监每隔一年,都应该对版别进行些许调整(俯仰进退,广廓细廓),以达到“纪年”的目的。但我们可以注意一下,皇宋钱虽然版别数量十分庞大,但大的版式并不是非常多,很多版别虽细部差异较大,但总体风格雷同。上图各版为差别明显到几乎不可能是同一钱监的版式。

应该注意的是,这段时间内新增韶州永通监,该钱监为后世非常重要的钱监,所在地位于今天的广东韶关,产量一度位居全国第一,且由于铜矿资源丰富,向其它钱监输送铜源。图三的大阔缘细字版,风格前所未见,有可能即是永通监的产品。

庆历重宝:陕西永兴军监、陕西博济监

庆历铜钱均为陕西路的产品,两大基本版式——旋读版和直读版,应该分属这两个钱监铸造,不存在第三家钱监铸造庆历铜钱。庆历年间,陕西路铸造大铜钱和大铁钱,初为当十钱,后改为当二。情况可能和乾元重宝的铸造类似,均为应付军需发行。当时北宋和西夏正在打仗,陕西地处边区,设监就地铸钱。

庆历重宝钱铸于庆历年间(1041~1048年),有青铜、铁两种材质。庆历重宝铜钱一般直径2.84~3.21厘米,重5.7~9.25克。该钱初铸时为折十钱,庆历末年因盗铸众多改为折三,最终改为折二。面文“庆历重宝”,楷书,旋读或对读。

崇宁通宝

崇宁通宝钱铸于崇宁年间(1102~1106年),有青铜、铁两种材质。崇宁通宝铜钱有小平钱、折二钱、当十钱,一般直径、重量为:小平钱2.42~2.52厘米,3.5~4.5克;当十钱3.4~3.61厘米,10.2~16.3克。面文“崇宁通宝”,宋徽宗瘦金体楷书,旋读。崇宁二年开始,为了在全国推行当十大钱,朝廷陆续收回和停用折二钱。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北宋官窑汝窑瓷器的鉴别


宋官窑创建于北宋徽宗时期,在宋瓷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宋瓷之粹。南渡后,因袭故京遗制,重建官窑。故宋代官窑有南北之分,南宋人叶置的《坦斋笔衡》曰:“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与修内司,器,名内窑。澄泥为范,及其精致,釉色润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

这段文字记载是我们今天研究宋代官窑瓷器的珍贵治资料,它言简意赅,把宋代官窑瓷器建立的原因、时代、沿革及其建窑地点作了明确的叙述,使我们对民窑“受命”烧造“贡瓷”至皇家“自置官窑”烧造的发展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据前述《坦斋笔衡》记载,州治临汝应为其遗址所在地,然而,临汝遗址始终未能获得考古证实。1977年,故宫博物院在调查河南宝丰清凉寺窑址时,曾采集到与宫中传世汝窑器相同的标本,并对它进行了两次科学化验,其结果与50年代故宫博物院提供给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传世汝窑洗的化学数据相同。

这一科研成果有力地说明二者的窑口相同。但由于当时采集标本的数量很少,因此不能以一概全而作为定论。1986年11月、12月间,上海博物馆清凉寺考古工作者提供的线索,对当地窑址作了进一步调查,共采集汝窑瓷标本40余件,并出版了《汝窑的发现》一书。上述调查与发掘工作,证明了《坦斋笔衡》所载的“宫廷先命汝州烧造贡瓷,后自置官窑烧造”的历史的真实性。但《坦斋笔衡》提到“京师自置”,而宝丰清凉寺窑址并不在京师,这又如何理解呢?笔者认为“京师”应理解为泛指朝廷,自置官窑地点当然也可以不在京师。就文字上讲,“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与上文的“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是紧密相承的句子。其中的“自”与“命”二字是相应而言的。“命”是朝廷指令民窑烧制贡瓷而的,“自”则是指朝廷自身建窑而言。因此,“京师”应是朝廷的代名词。这种类似句式还见于陆游《老学庵笔记》:“……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此处“故都”实为北宋朝廷的借代,非指地名。因此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是一致的。纵观中国陶瓷发展史可知,民窑也罢,钧窑也罢,均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为这是建窑烧瓷的必要条件。没有烧瓷的主要原料瓷土及其所用的燃料(木柴与煤)等自然条件,是无法建窑烧瓷的。

建盏斑纹分类以及纹饰特点


建盏是黑瓷的代表,在宋代就非常出名了,宋代传世的建盏凤毛麟角了,建盏之所以被大家喜欢收藏是因为建盏斑纹多样美丽,那么建盏斑纹有几种,建盏斑纹各有什么特点呢?

建盏斑纹分类

建盏斑纹主要有曜变、鹧鸪斑、油滴,兔毫等,其中以金兔毫、银兔毫为主,这些建盏的名称也是根据纹饰命名的。建盏斑纹是在还原气氛中通过窑内1300度以上的高温焙烧而自然形成的,是建窑的杰出成就。由于这类结晶釉在窑炉高温中易于出现变化,难以控制,加上氧化铁含量高的坯体难以承受高温变化,窑烧制一件外观没有缺陷又具有兔毫或油滴等斑纹的建盏是很困难的,即使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其成品几率也非常低。

曜变建盏纹饰特点

建盏的曜变斑其实是圆环周围的薄膜,它像光晕,以圆环为中心向外散射,构成斑纹的物质最分散,最自由,能冲破形的束缚。曜变斑的主要特征其实是“影像”,而不是“形状”。这些“影像”是结晶物质在釉面剧烈动荡留下的踪迹,实质是“形状”剧变的结果,所以它没有具体的形状。可以说是无形之形,无状之状。这些“影像”隐隐绰绰,清晰不一,飘忽不定,玄之又玄。与老子所描述的深层灵物的行踪相似。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曜变斑在釉面上的分布也最无规律,最不均匀。曜变是国际公认的瓷釉艺术的“神品”,现代陶艺家经过数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至今还无人能烧制。可见人们获取真正能“传神”的物的能力极其有限。

由以上分析可知,从铁红晶花到曜变斑,斑纹的边界和形状从有确定到不确定,从平面到立体,从单一到多样。构成斑纹的物质由集中到分散,不自由到自由。浅层的斑纹由于形状较单一,一件作品中虽然斑点很多,但到处一个样,其实只要少数斑点就可代表。即使器型很大,实质不大。所以多未必多,大未必大,这是有中无。深层的斑纹则反之,是无中有。

鹧鸪斑建盏纹饰特点

鹧鸪斑是建窑产品中较为名贵的产品。鹧鸪斑的羽毛颜色在北部呈紫赤相间的条纹,胸羽则有白点正圆如珠,这种胸羽的正圆白点为其他鸟类所没有。建盏的“鹧鸪斑”即指釉面呈献出类似于鹧鸪鸟胸部散缀正圆白点的形状。但鹧鸪斑究竟是什么样的建盏釉面,学界仍有争议。

鹧鸪斑形成是浮萍机理,釉面斑点是由许多小斑点拼合而成。小斑点像浮萍在釉面上漂游,随机而遇靠在一起,组合成许多形状不一的大斑点,斑点内的结晶物质没有连成一体,是分散的,所以有肉眼可见的沟纹。银色斑很容易变灰或消失,甚至在一个斑点中(即很小的范围内)就可以观察到这种变化,斑点的边界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变化都很大。高温时,结晶物质在釉面漂游,分分合合,在纵向突起又沉入,突起变灰色,沉入就消失。所以鹧鸪斑形状变化剧烈无常,有明显的立体感、层次感。它的烧成受坯、釉、窑温和还原气氛的严重制约,烧成范围极窄。鹧鸪斑建盏不同部位的斑点优劣差别大,很不均匀。

油滴建盏纹饰特点

油滴盏的釉面密布着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儿,形似油滴。“油滴”的形成其实是铁氧化物在釉面富集,冷却后析出晶体所致。呈赭(zhe)黄色晶斑的称“金油滴”,在黑色釉面上呈银晶斑者称“银油滴”。

华北油滴受气泡机理控制,斑点形状与气泡破裂后釉面状况有关,一个斑点中结晶物质分布从中心到边界没有明显的规律变化。华北油滴斑点形状受到窑温制约,如果温差较大,不同部位的斑点差异也变大。斑点的边界虽然都在同一平面上,但不定呈圆形,所以形状变化比铁红晶花大。华北油滴的烧成难度比铁红釉大。如果烧银色的华北油滴,其斑点很容易变灰色或消失,变灰的斑点突出釉面,消失的沉入釉中,其斑点的边界变化幅度较大,所以形状变化较大,它受到窑温和还原气氛的制约,烧成范围就更窄。

油滴建盏分类

彩色油滴盏(极其偶然能烧制出)

金油滴盏(原产地代表人物黄美金)

银油滴盏(极其偶然能烧制出)

蓝油滴盏(原产地代表人物蔡氏兄弟、饶飞雄)

灰褐油滴盏等(原产地代表人物孙福昆、邹云源、李达等)

兔毫建盏纹饰特点

建窑兔毫斑纹不仅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有疏有密,斑纹边界在平而上的变化比油滴大,尤其还存在纵向变化,即有隐有显,所以兔毫形状清晰不一,各种各样。兔毫建盏不同部位的斑纹差异较大,即碗上部的斑纹较密,下部较稀,分布不均匀。褐色兔毫的结晶物质是填充在一串类似鱼草的钙长石晶间,这串鱼草征釉浅处易浮出釉面,在釉深处就沉入釉中。而且这串鱼草既把结晶物质套住,又使结晶物质相互隔开。结晶物质是分散的,既不像华北油滴堆积在一起,也不像铁红晶花有序排布,只有浮出釉面的结晶物质才能靠拢。优秀褐色兔毫盏的烧成受坯、釉、窑温的制约,烧成范围很窄,难度很大。

兔毫建盏的形状取决于鱼草的浮沉状况,如果把鱼草当作构成兔毫斑纹形状的一种套,那么气泡就是构成华北油滴形状的另一种套,而铁红品花实际也被表面层的一种天然的套所套牢。越靠近表面层,这种天然的套对物质的束缚越紧,使物质有规可循,所以形状越确定,这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就像人的头发和指甲,树上的花。越表而的东西其形状越容易按确定的方向生长,而且因为越表面的物质被套得越牢,所以长势越强,形越易产生。

兔毫建盏分类

金兔毫盏(在古建盏残片中有见到,至今无人能烧制)

银兔毫盏(原产地代表人物张修潘)

蓝兔毫盏(极其偶然能烧制出)

黄兔毫盏

北宋官窑瓷款式鉴别


北宋官窑瓷器款识多达数种,因专烧宫廷用瓷,产量很少,故传品也极少。

我国于1986年年底在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发现了官汝窑的遗址,次年又进行局部发掘,从而揭开了官汝窑的神秘面纱。原来宝丰县宋时属汝州。应该说,汝州地区的窑瓷包括临汝县和宝丰县等都可统称为“汝窑”。汝窑系接受宫廷下达的任务而烧造,故产品十分精美,可统称为“官汝窑”。

官汝窑为北宋宫廷烧造,年代很短,约在宋徽宗赵佶在位时(公元1100年至1125年)的20多年间。汝窑器极为珍贵,仅见铭文,一为“奉华”,凡带“奉华”字铭的宫廷用瓷都是当时“奉华堂”的专用品。还有一种铭文刻一“蔡”字,是用黑釉写的。“蔡”字铭文物主的姓氏无疑,宋代蔡家能收藏汝窑瓷器的可能是当时的太师蔡京。再一种铭文是用金色写成的诗词:“雅怀素,态向间中天,与风流标格……”。由此可见,汝窑和修内司窑专烧宫廷用瓷,可统称为北宋官窑。北宋官窑除上述款识外,还有“官”字款,亦有三种形式:刻“官”字款、凸“官”字款,这两种都是楷书款,还有一种凸官“官”篆字款。总之,北宋官窑是专指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官窑,宫廷用瓷器物的款识,有“修内司窑”、“官窑内造”、“奉华”、“蔡”、“官”等字款,都可统称为北宋官窑瓷字款。

从传世款识的瓷品实物来看,其共同特点是:

1、从造型来看,瓷器的品种和造型有宫廷的陈设瓷和日用瓷,如弦纹三足炉、贯耳瓶、葫芦瓶、玉壶春瓶以及花式的洗、盘、碗、碟等。官窑器造型素雅端正,仿似古玉器;日用品非常讲究,制作精巧,气度不凡。

2、官窑的胎泥淘得精细,胎质细润,由于泥中含有一种铁质成分,使胎色有多种,釉色有浅灰色、灰色、粉青色、天青色、淡黄色等,釉面因传世已久,不很光亮,一般都有细密开片,无纹片极少见。宫廷官窑器十分讲究,官窑釉以玛瑙屑作为原料,民间一般不会使用这种昂贵的原料。官窑器以美丽的釉色、精湛的制瓷工艺和特殊的支烧方法而称誉于世。

3、官窑中的汝窑烧和吉祥主法有两种,一种是支钉烧造;一种以垫圈、垫饼垫烧。采用支钉烧造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留有细小的支钉痕;支钉烧大多为3个、5个或6个。可以认为凡传世的北宋汝窑瓷器物的器底都有支钉痕迹,无一例外。

北宋官窑瓷款鉴别


北宋官窑瓷器款识多达数种,因专烧宫廷用瓷,产量很少,故传品也极少。

我国于1986年年底在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发现了官汝窑的遗址,次年又进行局部发掘,从而揭开了官汝窑的神秘面纱。原来宝丰县宋时属汝州。应该说,汝州地区的窑瓷包括临汝县和宝丰县等都可统称为“汝窑”。汝窑系接受宫廷下达的任务而烧造,故产品十分精美,可统称为“官汝窑”。

官汝窑为北宋宫廷烧造,年代很短,约在宋徽宗赵佶在位时(公元1100年至1125年)的20多年间。汝窑器极为珍贵,仅见铭文,一为“奉华”,凡带“奉华”字铭的宫廷用瓷都是当时“奉华堂”的专用品。还有一种铭文刻一“蔡”字,是用黑釉写的。“蔡”字铭文物主的姓氏无疑,宋代蔡家能收藏汝窑瓷器的可能是当时的太师蔡京。再一种铭文是用金色写成的诗词:“雅怀素,态向间中天,与风流标格……”。由此可见,汝窑和修内司窑专烧宫廷用瓷,可统称为北宋官窑。北宋官窑除上述款识外,还有“官”字款,亦有三种形式:刻“官”字款、凸“官”字款,这两种都是楷书款,还有一种凸官“官”篆字款。总之,北宋官窑是专指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官窑,宫廷用瓷器物的款识,有“修内司窑”、“官窑内造”、“奉华”、“蔡”、“官”等字款,都可统称为北宋官窑瓷字款。

从传世款识的瓷品实物来看,其共同特点是:

1、从造型来看,瓷器的品种和造型有宫廷的陈设瓷和日用瓷,如弦纹三足炉、贯耳瓶、葫芦瓶、玉壶春瓶以及花式的洗、盘、碗、碟等。官窑器造型素雅端正,仿似古玉器;日用品非常讲究,制作精巧,气度不凡。

2、官窑的胎泥淘得精细,胎质细润,由于泥中含有一种铁质成分,使胎色有多种,釉色有浅灰色、灰色、粉青色、天青色、淡黄色等,釉面因传世已久,不很光亮,一般都有细密开片,无纹片极少见。宫廷官窑器十分讲究,官窑釉以玛瑙屑作为原料,民间一般不会使用这种昂贵的原料。官窑器以美丽的釉色、精湛的制瓷工艺和特殊的支烧方法而称誉于世。

3、官窑中的汝窑烧和吉祥主法有两种,一种是支钉烧造;一种以垫圈、垫饼垫烧。采用支钉烧造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留有细小的支钉痕;支钉烧大多为3个、5个或6个。可以认为凡传世的北宋汝窑瓷器物的器底都有支钉痕迹,无一例外。

北宋汝窑官窑瓷器如何鉴别


汝窑发源于北宋晚期,仍然以北方窑的青瓷系列。汝窑是在北宋徽宗时期烧制的,之前是定窑为北宋官窑,由于宋徽宗信奉道教,道教崇尚青色,所以以汝窑取代定窑官窑的位置,随着北宋末年战乱的,导致汝窑和定窑烧造工艺都失传了,留下的传世汝官窑瓷器也就100来件。

汝窑瓷器在宋徽宗时期成为北宋宫廷里的御用瓷器,也被称为“汝官瓷”。汝窑因产于河南汝州而得名,位居“汝、官、哥、均、定”五大名窑之首,素来享有“汝窑为魁”的美誉。金兵入主中原后,北宋王朝覆灭,汝州当地的窑口也因为战乱而纷纷消亡。仅仅存在二十多年,后来汝窑窑址发现于今今河南宝丰清凉寺,但是跟故宫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汝瓷都不一样,所以汝官窑瓷器真正窑址可能在汴梁皇宫里烧造,由于黄河改道,汴梁京城埋于地下,可能汝窑必成千古之谜了。

北宋汝窑瓷器如何鉴别

鉴别北宋汝窑瓷器,要掌握汝窑瓷器的时代特征,从釉色、开片、瓷器底足来鉴别正品汝窑瓷器。明初曹昭《格古要论》“汝窑: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

1.汝窑官窑瓷器的天青釉色偏清白,不是真正的天青色,宋代汝窑青瓷尽管在色调上深浅不一,但都离不开“淡天青”这个基本色调。宋徽宗用“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形容汝瓷釉色之美;

2.汝窑官窑瓷器使用的是玛瑙釉,釉色温润典雅,能随光线的强弱变幻出不同的色泽,天青为贵,粉青为尚;

3.汝窑瓷器采用的是裹足支烧的工艺,这就在圆器的外底留下支烧的痕迹,形如芝麻粒大小,被称作“芝麻挣钉”。芝麻挣钉有三支钉烧和五支钉烧,北宋汝窑瓷器以三支钉烧居多;

4.北宋汝窑瓷器表面分布着类似蝉翼、蟹爪和鱼鳞形状的开片冰裂纹;

5.汝窑官窑瓷器为香灰色胎,胎质细腻。瓷器底部为满釉。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

宋代官窑瓷器崇尚简约之美,崇尚单色釉,无论是北宋早期的定窑白瓷,还是北宋末年的天青色的汝官窑都是单色釉,汝窑宫中禁烧,可见汝窑瓷器在北宋都是非常少见,只有宫廷中使用,到了南宋汝窑瓷器出现在民窑中了,但是仍然体现了宋人的审美。

怎么鉴别宋代定窑瓷器的真伪?


定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之一,以生产白瓷驰名。宋代是定窑的发展时期,产量、质量及制作工艺较五代又有明显提高。定窑瓷器多为白釉,亦有少量的黑釉、酱釉、褐釉、绿釉等。

泪痕:宋代定窑白瓷烧制工艺水平很高,瓷土筛选精细,烧成的瓷胎细密坚致,体轻薄。釉色白中泛黄,呈牙白色。有流釉痕,和流淌的泪痕相似,即所谓的“泪痕”。其厚处均有明显的偏黄色,是宋代定窑的特征。

芒口:宋代定窑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为了掩饰这种缺陷,芒口处往往镶上金银或铜边。

装饰:宋代定窑瓷主要装饰技法为刻花、划花和印花。尤其以印花工艺最为精美。刻花和划花图纹流畅,见莲花、牡丹、萱草、鸳鸯等纹饰。而仿品和真品相比,刻花、划花刀法不如真品犀利流畅,仿品印花陶瓷纹饰多不清晰。

白胎:定窑颜色釉品种均有一个共同特点,全系白胎,即与白瓷所用胎料完全一样,之时外罩色釉不同。这是紫定、黑定、绿定与其他窑口区别的标志。 

宋代定窑白瓷烧制工艺水平很高,瓷土筛选精细,烧成的瓷胎细密坚致,体轻薄,釉色白中泛黄,呈牙白色;釉处有流釉痕,和流淌的泪痕相似,是宋代定窑的特征。另外一个特征是宋代定窑口沿多不施釉,古董行内人士称为芒口。为了掩饰这种缺陷,芒口处往往镶上金银或铜边。

宋代龙泉窑鉴别


青瓷之美,当推龙泉窑。它以古朴典雅的造型,浑厚如玉的釉色,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在青瓷家族中名列榜首,为世人所瞩目。据文献记载,早在800 多年前的南宋时期,龙泉窑青瓷就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享誉海内外。从考古发掘资料证明:在国内,从内蒙古草原到云南边陲,从甘肃到沿海各地,都有龙泉青瓷出土;在国外,从东亚到南亚,从非洲到阿拉伯诸国,以及欧美国家,也相继有龙泉瓷器出土的报告,可见其产量之大,传播之广,是其他青瓷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世界各大博物馆里,都有精美的龙泉青瓷的收藏与陈列。

青瓷之美,龙泉瓷达到了巅峰。尽管瓯窑青瓷曾被晋人誉为“缥瓷”,越窑青瓷被唐人称作“秘色”、“如冰似玉”、“千峰翠色”,但其造型与釉色远远无法与龙泉窑青瓷媲美。只有龙泉窑才创造出青玉般的粉青和翡翠般的梅子青釉色,其釉色与质地之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巧夺天工的人造翠玉!今天,当我们拥有一片粉青或梅子青釉残片时,无不为其柔和典雅,绿如翡翠的釉色所倾倒。

由于龙泉青瓷声名远播,品质高,影响大,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历代仿烧龙泉青瓷的问题,就目前调查所知,自南宋以来,国内外许多窑厂都仿烧过龙泉窑青瓷。在国内除浙江本地以外,广东、江西、福建、湖南等省都有仿烧。在国外,有日本、泰国、朝鲜、叙利亚、埃及等国,直到今天,浙江、福建、江西等地仍在大量仿制宋元时期的龙泉青瓷。他们或为发掘古代高超的烧造工艺而在苦苦追求探索,或为利益驱使,制假作赝。这些产品一旦流入市场,往往使初学者上当受骗;有时即使专家也一时受其蒙蔽,类此个例,时有所闻。

龙泉青瓷在不同的时代出现的烧造工艺、胎釉变化、造型特征,反映了龙泉青瓷从北宋的发展期,到南宋至元代的鼎盛期,以及明清的衰落期三个明显的历史发展轨迹。这里首先谈一谈宋代龙泉青瓷鉴定与辨伪的手段。

北宋龙泉瓷的特征及鉴定

前面已经谈到,北宋以前的龙泉窑产品,无论烧造工艺、器型、釉色都是越窑瓷的翻版,因此,只能归类到越窑范畴,是龙泉生产的越窑器。而到了北宋的中晚期,尽管生产工艺、胎釉、纹饰等方面仍没有超出越窑的藩篱,但在产品创新方面却有着与众不同的成就。当时除了烧造一般的日用器皿盘、碗、盒、罐、执壶、盏托等外,梅瓶、多管瓶、盘口壶等独具特色。

这一时期的器物,胎料采用当地含硅和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因此坯体显得较为厚重,给人以沉稳的感觉。胎色一般呈灰或淡灰色,釉较薄,釉色青中带黄。这是由于当时使用的是石灰釉,所以高温粘度较低,易流釉,釉面光泽感强。由于当时窑工们对还原气氛的控制技术还掌握不好,使釉面普遍出现泛黄现象。刻划花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装饰,题材十分丰富,常见的有荷花、缠枝牡丹、焦叶纹、莲瓣纹、水波纹、云纹、波涛纹等。在技法上,根据题材的需要有直线、单线、双线、斜线、蓖纹等。此外,为了使器型更加丰富多彩,在有的器物上盘筑、粘贴、镂雕等技法,如多管瓶、五叶瓶、盘口壶等都采用上述技法。多管瓶是从越窑多角瓶演变而来,“角”与“谷”在南方语言中谐音,“管”与“谷”又近谐音,因此,“五管”与“五谷”的解释也就顺理成章了。五管或多管瓶是盛放粮食的一种冥器,而多叶瓶或盘口瓶则是装酒的,一般在北宋的墓葬中是成对的出现。

鉴定北宋龙泉青瓷,要注意下列特征:

1.早期青瓷施淡青色釉,有泛黄现象,其产地集中在龙泉金村和庆元上垟两县交界处的溪边山坡上。

2.中晚期集中在大窑、金村、大白岸、庆元的上垟,丽水市的石牛等地,约有窑址30余处。

3.北宋中晚期,采用含硅和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胎色灰或灰白。施石灰釉,其特点高温粘度比较低,容易流釉,釉层薄,釉面有光泽,由于烧窑技术和还原控制不好,使釉色出现泛黄现象。

4.纹饰特点:以刻画花为主,碗、盘类多饰蓖纹、折扇纹,题材以莲瓣、牡丹、菊花为主,纹饰之间以楞线分隔。楞线分单线、双线。花叶一般用蓖纹作叶脉。

5.多管瓶、盘口壶、多叶瓶为这一时期的新产品。多管瓶、盘口壶壶盖一般饰花苞钮、花蒂钮为主。多叶瓶盖顶以鸡、狗等动物作钮为主。

6.在工艺上,北宋时期多用支钉支烧,器物多有支钉痕。到了北宋晚期开始采用圈足内放垫饼垫烧。

南宋龙泉瓷的特征及鉴定

南宋龙泉窑可分为前期和中晚期两个阶段。前期,正是南宋政局动乱期。宋高宗赵构自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建立南宋政权后,到定都临安(杭州)前后的10多年时间内,女真族仍没有停止他们野蛮的掠夺战争。随着金兵铁骑的长驱直入,南宋政府选择了唯一出路-逃亡。于是从河南商丘至建康(南京)、扬州、杭州、绍兴、宁波,直至入海至温州、台州,最后返越州(绍兴)、杭州。一路颠沛流离,风云难测。朝廷如此,民间的动荡更甚,此时生产力发展处于低谷。龙泉窑产品除了生产一些日用器皿及冥器,供当地民间使用以外,一如北宋时期。如作为冥器的五管瓶、盘口壶等仍沿袭北宋末年旧制继续生产,只从器型上稍加改进。如五管瓶上腹部比北宋时稍瘦,从肩部分成两级,最后演变成一级,肩部凸起,器身光素无纹,盖钮以各种动物如鸡、犬、鸟代替花苞钮装饰。胎为灰色,施淡青或青灰色釉。

南宋中晚期,是龙泉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瓯窑、越窑、婺州窑因资源枯竭等原因相继衰落。而地处浙西南山区的龙泉有着丰富的瓷土和燃料,为发展瓷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南宋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鼓励对外贸易,使龙泉青瓷生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据考古发掘证明,当时的龙泉及毗邻地区,窑厂遍布,除龙泉大窑、金村、溪口、安福等外,庆元县的上垟,云和县的梓坊、水碓坑,遂昌县的湖山,缙云县的大溪滩、碗窑山,以及泰顺、文成、永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瓷窑体系。

南宋初年,北方大批窑工“随驾南来”,纷纷涌入浙江。这批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落户龙泉,重操旧业,他们把北方的制瓷技术融合到龙泉青瓷的制作上;加上南宋官窑对龙泉窑的影响,使龙泉窑产品技艺大进,质量不断提高。

首先是坯料的改革。原先使用的坯料仅以瓷石一种拉坯成型,由于瓷石中氧化硅含量相当高(7%以上),所产瓷器胎骨厚重,严重影响其美观程度。于是,匠师们采用瓷石和紫金土配成胎料,由于紫金土中含有较高的氧化铝和氧化铁,铝的含量增加,抗弯度大大加强,制成薄胎瓷器,就能在高温下不易变形,解决了笨重呆板的问题,使龙泉窑产品壁薄如纸,轻盈秀美。以崭新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

如果说,龙泉窑在胎坯的改革中,解决了粗、重、笨的缺点,在质量上完成了一次飞跃的话,那么在釉色的变革中,使它成为人见人爱的艺术品,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为打开国际市场,并为皇室提供贡品打开了方便之门。

龙泉窑原先使用的是一种含钙量较高的石灰釉,它的特点是高温下粘度较小,易流动,因此这类釉一般显得比较薄而透明,光泽感强。而石灰碱釉的特点是高温粘度大,不易流动,这样可使釉层施得更厚,使器物外观更为饱满。为了获得最佳效果,匠师们还采取多次素烧、多次施釉的复杂工艺,使釉层变得更加丰厚,色泽更加沉稳。同时,匠师们还熟练地掌握了烧成温度和还原气氛,创造出青玉般的粉青釉和翡翠般的梅子青釉。

考古发掘证明,龙泉窑在烧制工艺上完成了胎坯、釉色、多次素烧、多次施釉以及熟练掌握烧成温度和还原气氛等复杂工艺后,其产品结构也作了重大调整,一些以前不见的陈设、祭祀用器大批出炉,如鬲式炉、贯耳瓶、凤耳瓶、鱼耳瓶、八卦炉;文具用品中的笔筒、笔洗、笔架、水盂等,式样新颖,品类繁多,作为冥器的多管瓶、盘口瓶等此时已不见,为堆塑龙瓶、虎瓶所代替。

此时的龙泉窑因釉色优美造型别致,多数光素无纹。有刻划花的器物其装饰手法亦与北宋时期有明显不同。此时盛行单面刻划花,以刻为主。纹饰多样,有莲花、莲瓣、荷叶、蕉叶、如意等;动物有凤凰、飞雁、游鱼等。

纵观南宋龙泉窑青瓷,每一件器物都设计精妙,匠心独运,造型端庄秀丽,釉色温润如玉。即使露胎,出筋,也刻意为之,做到一丝不苟,从不经意中见深意。造型与装饰,露胎与釉色,互为关联,自然流畅,妙然天成,表现了一代匠师高超的艺术造诣。

值得一提的是,龙泉大窑、溪口曾生产过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两种精美瓷器,尤其黑胎厚釉青瓷无论器型、釉色、胎骨都与郊坛下官窑瓷器非常相像。因此,藏界与理论界有人误认为是郊坛下官窑器,有人则冠以“龙泉官窑”。笔者认为,这批所谓的“龙官”,其实是龙泉窑的仿官产品,它或许为满足郊坛下官窑之不足,而上供朝廷;或许是朝廷大臣得不到官窑器而在龙泉仿烧。尽管这批仿官产品,由于在不同地点、不同胎釉、化学成分仍有差别外,其精美程度不亚于官窑器,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同时,白胎厚釉青瓷在烧造工艺上,不但采用了南宋官窑烧造技术,而且还有所创新。如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的紫金土,使胎色白中带灰;圈足底部或佛像的脸、手等露胎处,呈红色。釉色光洁滋润,多数不开片。这些都是南宋龙泉窑的特征。

南宋的龙泉瓷有早期和中晚期的区别,在鉴定时要加以注意。

鉴定南宋早期的龙泉瓷,必须注意:

1.坯料仍用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胎壁普遍比北宋中晚期厚重,加上坯料淘洗后没有认真捣练,胎质不够致密,有较多的气孔。胎色呈灰或浅灰色。

2.釉仍为石灰釉,薄而透明,有玻璃质感。

3.纹饰与北宋明显不同,以刻花为主,划花、蓖花少见。碗类出现葵口,有图章式的文字,如"河滨遗范"、"金玉满堂"等。

鉴定南宋中晚期的龙泉瓷,必须注意:

1.改进了胎土配方,在瓷石中掺入适量紫金土,使氧化铝和氧化铁的含量增加,提高了抗弯度,高温下不易变形,使胎坯变薄,克服了“笨重粗厚”的缺点,使器物造型轻盈秀美。

2.改进了釉料的配方,由原来的石灰釉变成石灰碱釉,使釉色出现粉青、梅子青、豆青、米黄、蜜蜡、鹅皮黄、乌金等色,其中黑胎青瓷呈色较深,墨绿色是黑胎青瓷特有的颜色。

3.器型丰富多彩,除日用器皿外,有罐、盒、灯盏、渣斗、熏炉等。文具有笔筒、笔洗、水盂、笔架等,及多种仿古铜器、古玉器的瓶。这时期的新产品有堆塑龙瓶、虎瓶、琮式瓶、荷叶盖罐、葫芦瓶、五管瓶等。

4.由于改进了胎、釉的配方及烧造技术的提高,烧造出与南宋官窑相类似的黑胎厚釉瓷器及白胎厚釉瓷器。黑胎厚釉瓷器釉色深沉,开片,釉色透明,表面有浮光。白胎厚釉瓷器釉色淡雅,呈粉青、梅子青、豆青等色。

5. 此时的瓷器通体施釉,光色无纹,以釉色与造型取胜。

6.器物修胎讲究,圈足修得很薄,在底足刮去细细一线的釉,烧成后出现朱红色一圈细线,俗称“朱砂底”,使青瓷显得特有韵味。

7. 龙虎瓶代替北宋的多管瓶和盘口壶。

8.梅瓶(宋代称作“径瓶”,是一种贮酒器),北宋时期肩腹比较丰满,器型较大,外壁刻缠枝花、莲瓣。到南宋,梅瓶高度减低,下腹瘦削,有的梅瓶有盅型盖倒扣瓶上(可作酒杯用)。

9.鬲式炉系仿商周铜鬲式样,其肩与腹部的凸楞称“出筋”,是美化瓷器的一种装饰。

10.一种用模子成形的水注、小罐、瓜型壶,腹部有模印的菊瓣、莲瓣、云纹、龙纹等纹饰的,多数为龙泉溪口窑所生产。

总之,南宋龙泉青瓷,其造型淳朴、器底厚重,圈足宽而矮,纹饰以刻划花为主,印花、贴花少见。纹饰多见云纹、水波纹、游鱼,还印有“金玉满堂”、“河滨遗范”等铭文。印花游鱼有单鱼和双鱼,单鱼时代稍早,双鱼为中期,两鱼同一方向者,一般要早于相向者。南宋晚期的莲瓣纹较前期肥硕,瓣脊明显清晰。

青瓷之美,当推龙泉窑。它以古朴典雅的造型,浑厚如玉的釉色,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在青瓷家族中名列榜首,为世人所瞩目。据文献记载,早在800 多年前的南宋时期,龙泉窑青瓷就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享誉海内外。从考古发掘资料证明:在国内,从内蒙古草原到云南边陲,从甘肃到沿海各地,都有龙泉青瓷出土;在国外,从东亚到南亚,从非洲到阿拉伯诸国,以及欧美国家,也相继有龙泉瓷器出土的报告,可见其产量之大,传播之广,是其他青瓷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世界各大博物馆里,都有精美的龙泉青瓷的收藏与陈列。

青瓷之美,龙泉瓷达到了巅峰。尽管瓯窑青瓷曾被晋人誉为“缥瓷”,越窑青瓷被唐人称作“秘色”、“如冰似玉”、“千峰翠色”,但其造型与釉色远远无法与龙泉窑青瓷媲美。只有龙泉窑才创造出青玉般的粉青和翡翠般的梅子青釉色,其釉色与质地之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巧夺天工的人造翠玉!今天,当我们拥有一片粉青或梅子青釉残片时,无不为其柔和典雅,绿如翡翠的釉色所倾倒。

由于龙泉青瓷声名远播,品质高,影响大,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历代仿烧龙泉青瓷的问题,就目前调查所知,自南宋以来,国内外许多窑厂都仿烧过龙泉窑青瓷。在国内除浙江本地以外,广东、江西、福建、湖南等省都有仿烧。在国外,有日本、泰国、朝鲜、叙利亚、埃及等国,直到今天,浙江、福建、江西等地仍在大量仿制宋元时期的龙泉青瓷。他们或为发掘古代高超的烧造工艺而在苦苦追求探索,或为利益驱使,制假作赝。这些产品一旦流入市场,往往使初学者上当受骗;有时即使专家也一时受其蒙蔽,类此个例,时有所闻。

龙泉青瓷在不同的时代出现的烧造工艺、胎釉变化、造型特征,反映了龙泉青瓷从北宋的发展期,到南宋至元代的鼎盛期,以及明清的衰落期三个明显的历史发展轨迹。这里首先谈一谈宋代龙泉青瓷鉴定与辨伪的手段。

北宋龙泉瓷的特征及鉴定

前面已经谈到,北宋以前的龙泉窑产品,无论烧造工艺、器型、釉色都是越窑瓷的翻版,因此,只能归类到越窑范畴,是龙泉生产的越窑器。而到了北宋的中晚期,尽管生产工艺、胎釉、纹饰等方面仍没有超出越窑的藩篱,但在产品创新方面却有着与众不同的成就。当时除了烧造一般的日用器皿盘、碗、盒、罐、执壶、盏托等外,梅瓶、多管瓶、盘口壶等独具特色。

这一时期的器物,胎料采用当地含硅和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因此坯体显得较为厚重,给人以沉稳的感觉。胎色一般呈灰或淡灰色,釉较薄,釉色青中带黄。这是由于当时使用的是石灰釉,所以高温粘度较低,易流釉,釉面光泽感强。由于当时窑工们对还原气氛的控制技术还掌握不好,使釉面普遍出现泛黄现象。刻划花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装饰,题材十分丰富,常见的有荷花、缠枝牡丹、焦叶纹、莲瓣纹、水波纹、云纹、波涛纹等。在技法上,根据题材的需要有直线、单线、双线、斜线、蓖纹等。此外,为了使器型更加丰富多彩,在有的器物上盘筑、粘贴、镂雕等技法,如多管瓶、五叶瓶、盘口壶等都采用上述技法。多管瓶是从越窑多角瓶演变而来,“角”与“谷”在南方语言中谐音,"管"与"谷"又近谐音。

宋代龙泉瓷器鉴别(二)


考古发掘证明,龙泉窑在烧制工艺上完成了胎坯、釉色、多次素烧、多次施釉以及熟练掌握烧成温度和还原气氛等复杂工艺后,其产品结构也作了重大调整,一些以前不见的陈设、祭祀用器大批出炉,如鬲式炉、贯耳瓶、凤耳瓶、鱼耳瓶、八卦炉;文具用品中的笔筒、笔洗、笔架、水盂等,式样新颖,品类繁多,作为冥器的多管瓶、盘口瓶等此时已不见,为堆塑龙瓶、虎瓶所代替。

此时的龙泉窑因釉色优美造型别致,多数光素无纹。有刻划花的器物其装饰手法亦与北宋时期有明显不同。此时盛行单面刻划花,以刻为主。纹饰多样,有莲花、莲瓣、荷叶、蕉叶、如意等;动物有凤凰、飞雁、游鱼等。

纵观南宋龙泉窑青瓷,每一件器物都设计精妙,匠心独运,造型端庄秀丽,釉色温润如玉。即使露胎,出筋,也刻意为之,做到一丝不苟,从不经意中见深意。造型与装饰,露胎与釉色,互为关联,自然流畅,妙然天成,表现了一代匠师高超的艺术造诣。

值得一提的是,龙泉大窑、溪口曾生产过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两种精美瓷器,尤其黑胎厚釉青瓷无论器型、釉色、胎骨都与郊坛下官窑瓷器非常相像。因此,藏界与理论界有人误认为是郊坛下官窑器,有人则冠以""龙泉官窑""。笔者认为,这批所谓的""龙官"",其实是龙泉窑的仿官产品,它或许为满足郊坛下官窑之不足,而上供朝廷;或许是朝廷大臣得不到官窑器而在龙泉仿烧。尽管这批仿官产品,由于在不同地点、不同胎釉、化学成分仍有差别外,其精美程度不亚于官窑器,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同时,白胎厚釉青瓷在烧造工艺上,不但采用了南宋官窑烧造技术,而且还有所创新。如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的紫金土,使胎色白中带灰;圈足底部或佛像的脸、手等露胎处,呈红色。釉色光洁滋润,多数不开片。这些都是南宋龙泉窑的特征。

南宋的龙泉瓷有早期和中晚期的区别,在鉴定时要加以注意。

鉴定南宋早期的龙泉瓷,必须注意:

1.坯料仍用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胎壁普遍比北宋中晚期厚重,加上坯料淘洗后没有认真捣练,胎质不够致密,有较多的气孔。胎色呈灰或浅灰色。

2.釉仍为石灰釉,薄而透明,有玻璃质感。

3.纹饰与北宋明显不同,以刻花为主,划花、蓖花少见。碗类出现葵口,有图章式的文字,如""河滨遗范""、""金玉满堂""等。

鉴定南宋中晚期的龙泉瓷,必须注意:

1. 改进了胎土配方,在瓷石中掺入适量紫金土,使氧化铝和氧化铁的含量增加,提高了抗弯度,高温下不易变形,使胎坯变薄,克服了""笨重粗厚""的缺点,使器物造型轻盈秀美。

2. 改进了釉料的配方,由原来的石灰釉变成石灰碱釉,使釉色出现粉青、梅子青、豆青、米黄、蜜蜡、鹅皮黄、乌金等色,其中黑胎青瓷呈色较深,墨绿色是黑胎青瓷特有的颜色。

3. 器型丰富多彩,除日用器皿外,有罐、盒、灯盏、渣斗、熏炉等。文具有笔筒、笔洗、水盂、笔架等,及多种仿古铜器、古玉器的瓶。这时期的新产品有堆塑龙瓶、虎瓶、琮式瓶、荷叶盖罐、葫芦瓶、五管瓶等。

4. 由于改进了胎、釉的配方及烧造技术的提高,烧造出与南宋官窑相类似的黑胎厚釉瓷器及白胎厚釉瓷器。黑胎厚釉瓷器釉色深沉,开片,釉色透明,表面有浮光。白胎厚釉瓷器釉色淡雅,呈粉青、梅子青、豆青等色。

5. 此时的瓷器通体施釉,光色无纹,以釉色与造型取胜。

6. 器物修胎讲究,圈足修得很薄,在底足刮去细细一线的釉,烧成后出现朱红色一圈细线,俗称""朱砂底"",使青瓷显得特有韵味。

7. 龙虎瓶代替北宋的多管瓶和盘口壶。

8. 梅瓶(宋代称作""径瓶"",是一种贮酒器),北宋时期肩腹比较丰满,器型较大,外壁刻缠枝花、莲瓣。到南宋,梅瓶高度减低,下腹瘦削,有的梅瓶有盅型盖倒扣瓶上(可作酒杯用)。

9. 鬲式炉系仿商周铜鬲式样,其肩与腹部的凸楞称""出筋"",是美化瓷器的一种装饰。

10. 一种用模子成形的水注、小罐、瓜型壶,腹部有模印的菊瓣、莲瓣、云纹、龙纹等纹饰的,多数为龙泉溪口窑所生产。

总之,南宋龙泉青瓷,其造型淳朴、器底厚重,圈足宽而矮,纹饰以刻划花为主,印花、贴花少见。纹饰多见云纹、水波纹、游鱼,还印有""金玉满堂""、""河滨遗范""等铭文。印花游鱼有单鱼和双鱼,单鱼时代稍早,双鱼为中期,两鱼同一方向者,一般要早于相向者。南宋晚期的莲瓣纹较前期肥硕,瓣脊明显清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