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景德镇陶瓷的起源地究竟是哪里

景德镇陶瓷的起源地究竟是哪里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0-05-27

景德镇古代瓷器。

当人们津津有味地谈起古人类起源生存的时候,往往最多的话题是:周口店“北京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48公里处,遗址的科学考察工作仍然在进行中。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中国猿人属北京人的遗迹,他们大约生活在中更新世时代,同时发现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物品,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0年到11000年的新人类的遗迹。而说起江西省乐平市涌山岩洞遗址,往往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涌山岩洞遗址,位于乐平市北33公里涌山镇涌山村鸡公山山腰仙岩洞内。

大家知道,中国瓷器起源于东汉,景德镇稍晚一点,目前发现最早的瓷窑为五代时期。景德镇最早的陶器、瓷器制作起源于哪里呢?从涌山洞的发掘看,出土了石器时代的陶器,可以初步认定为景德镇最早的陶器制作地。近期,附近还发现了宋代的瓷窑,及瓷土矿分布。从目前景德镇最早的古瓷窑分布看,主要集中于湘湖乡、寿安乡(昌江河水系)一带,比如白虎湾古窑址、黄泥头古窑址、柳家湾古窑址、南市街古窑址等,和涌山(乐安河水系)靠的很近啊。加上森林木材资源的丰富,涌山河提供的动力能源,有理由推测:景德镇最早的瓷器制作发源地在涌山一带,而且和涌山洞古人类遗址的陶器制作一脉相承。这个推测如能证实,将对景德镇陶瓷文化历史的研究作出重大贡献,还能指明下一步考察的重点和方向。

taoci52.com扩展阅读

老康仿品瓷器变真品究竟是为什么


老北京的天坛北墙外,从晚清开始,一直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出现了一条比较特别的胡同。这条胡同里有一条街,一条旧货街。这条旧货街的一头叫东小市,另一头就叫西小市,街上讲究清晨卖货,卖的绝大多数都是些生活用品,也有少量首饰、瓷器物件等,这一类的一般就是当时的大户人家自己不好意思拿到琉璃厂买,就让佣人拿到小市来销售。小编有一位女性朋友,她祖上的老人就很喜欢逛这小市,一方面自己也买卖点儿小物件,另一方面能见着好多旧时大户人家的器物,兴许也能淘个好东西。别说,她祖上的老人还真就淘了一件“好东西”。

这件“好东西”虽说是件民窑瓷,但号称是康熙墨地五彩花觚,自打她祖上老人淘到手就一直家传下来,如今到了这位朋友手上。这件墨地五彩花觚通体施墨地釉,釉上以五彩颜料绘盛开的梅花,数只鸟儿嬉戏其间。由于是墨地加五彩的组合,因此色彩变化显得很丰富,视觉冲击力很好,花觚整体气息也是端庄华贵又不失活泼,看起来确实赏心悦目,有几分“老康”风采。

那么这墨地彩瓷究竟又是个什么品种呢?其实说通俗一些,墨地彩瓷就是黑釉低温釉上彩瓷器的一种。在制作时,瓷器匠人先在瓷胎上用吹釉法上一层绿色玻璃釉,再上一层黑釉,入窑烧一次125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烧成后的釉色滋润光亮像墨一般,故称墨地。然后再以泛紫的深黑笔勾描纹样,并以五彩色料填描,最后在入窑烧一次850~950摄氏度的低温即成。康熙时期的黑釉彩瓷以墨地素三彩最为珍贵,其次还有乌金釉地彩瓷、墨褐釉地彩瓷及白釉墨彩等。

朋友的这件康熙墨地五彩花觚,怎么看都是老物件。然而,似乎颜色与浓深的墨相比,又有些差距,画面虽然生动活动,但又好像总显得有点“弱”。近来朋友看了不少关于在地摊上淘货被骗的新闻,心里也犯起了嘀咕。即使是家中传下来的,但也总要知其根底为好。抱着这样的想法,朋友拉着小编一起来到了本地的相关研究所向杨教授请教。“你这个,是个仿品”。杨教授开口一句就给了朋友当头一棒,小编也是震惊不已,这花觚明明是个老物件没错呀?不过接下来杨教授的话总算是给朋友吃了定心丸。

专家表示,这件墨地五彩花觚确实是“仿品”无疑,但是它并不是现代工艺品,而是光绪仿康熙制作的一批墨地彩瓷中的一种。所以说它是“仿品”也并非不对。但是作为真正的光绪瓷器,它也确实是古瓷器,所以也就是真品了。康熙墨地彩瓷与光绪仿的“小康”墨地彩瓷,一般有三个主要区别。第一个,看胎质,康熙年的胎俗称“糯米胎”,非常匀净细腻;而这件“小康”翻过来看底足,胎质明显粗松。第二个,看釉色,康熙的墨地釉是真正如墨的黑亮,光绪的则泛乌,显得干巴巴的。第三个,彩绘的工有差距,康熙的彩绘尤其是画花鸟,笔力都很刚劲有力,光绪的则显得有些孱弱拖沓了。要说价值,这件花觚算是典型的“小康器”,目前的市场上值个8~10万左右还是没问题的。

清代行有恒堂器物价值颇高 究竟是什么来头


这两天,小编的朋友老贾是茶饭不思、寝无安眠,整个人都陷入一种愁闷之中。这件事,还得从老贾的一件藏品说起。这件藏品是老贾多年前收到的,是一件范制匏器笔筒。老贾说藏家祖上在清代朝廷有过显赫,这件笔筒就是祖上受赏得到的。由于两人投缘,经不住老贾请求,那位藏家便将这件笔筒卖给了他。一晃很多年过去,老贾也没有太在意这件笔筒价格的涨跌。前不久,老贾带着这件笔筒去参加藏友交流会,由于醉酒竟将其不慎遗失。本来老贾心中已经惋惜不已,谁知后来一位当时与会的专家告诉他,那件笔筒是清代“行有恒堂”真品,目前价值起码十多万,只是当时还未来得及说出此话老贾便因醉意离开。这下,老贾更是痛心不已,忙不迭地报了警。

当然,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并不是老贾报警是否还来得及找回他的匏器笔筒,而是这样一个问题:从这件事来看,清代行有恒堂器物的价值颇高,那它究竟是什么来头呢,是一个有名的作坊吗?

其实,如果是对清代宫廷历史了解的人,或许已经隐隐有些想法了。“行有恒堂”取自《周易》中“君子以言有物,而行必有恒”一句,是清代皇亲爱新觉罗·载铨专用的堂名款。载铨是乾隆长子定安亲王爱新觉罗·永璜的曾孙,活动于道光、咸丰年间,官至工部尚书、步军统领,授御前大臣,封辅国将军、辅国公。载铨的文学修养较高,自撰有《行有恒堂初集》,常以“行有恒堂”为名定制瓷器、紫砂器等,亦嗜好收藏,因此行有恒堂中有很多精美器物。

“行有恒堂”定制器物主要是生活器和文房具,其精工细作、品质上乘,水准直逼清宫官窑;加上载铨本人颇具文人书卷气,因此这些定制器物也是文气盎然、俊雅逸致。可以说,“行有恒堂”器物是官气风范与文雅清气的精致结合。这类器物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紫砂器,目前有7套11件“行有恒堂”紫砂真品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中,被奉为清后期宫廷紫砂器典范。2013苏州首拍上,又一件“行有恒堂”紫砂壶现身,最终获价287.5万元。

当然,在拍卖市场上,受到欢迎的“行有恒堂”器物不止于载铨定制的器物,还包括当时他的府上收藏的各类珍品。如2015年的北京特拍会上,一方端溪老坑-行有恒堂藏-赵之琛铭云月砚就被拍出43.7万的不俗价格。因此,我们说“行有恒堂”器物价值颇高,不仅仅是指其定制器,也包括其旧藏珍品,只是不论哪一种在当前的拍卖市场上数量都甚少,反而仿品泛滥,故需尤其谨慎。

景德镇官窑烧制的次品瓷器都去了哪里?


景德镇官窑烧制的次品瓷器都去了哪里?

景德镇官窑在清朝的时候地位很高,基本上紫禁城的各个角落都有官窑瓷器,并且,皇帝经常拿这些瓷器来赠送给文武大臣和皇亲国戚,甚至还会把它们赠送给各个国家作为外交的礼物。可见,在清朝的时候,皇帝是相当喜欢景德镇的官窑瓷器。但是,景德镇瓷器再好,在烧制的时候不可能件件都是精品,总会出现一些次品,那么景德镇烧制的次品瓷器都去了哪里呢?

景德镇烧制的次品瓷器都去了哪里?在明代中期以前,官窑烧制出来的次品瓷器都是被砸碎并且销毁的,但是到了明代中期之后,次品瓷器就改为变卖了,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根据史料记载,在乾隆六年之前,景德镇烧制的次品瓷器都是要先运到京师以备赏用的,这是因为虽然次品瓷器不如精品瓷器那样精美,但是在民间也是非常好的瓷器,可以进行变卖。但是由于将这些次品瓷器运到京师之后每次都要花一大比钱,非常浪费,所以在乾隆六年之后,景德镇烧制的次品瓷器就不用再运到京师,而是在当地直接处理了。虽然变卖的地点发生了改变,但是变卖所得的钱仍然需要交到内务府之中去。

景德镇陶瓷


景德镇地区的制陶业“始于汉世”(东汉,公元25-220年),此时的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迩俗粗用”,并不远销。因此,影响所及,极为有限。

景德镇地区“水土宜陶,陈(陈代公元557-589)以来土人多业此,镇陶自陈代以来名天下。”东晋(公元317-420年)时人赵概对景德镇陶瓷的釉胎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发展景德镇由陶至瓷的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制瓷师主”,立庙奉祀。南北朝时,陈至德年元年,京城兴建宫殿,陈后主诏新平镇烧制瓷础进御;隋(公元581-618年)大业中,新平镇制成“狮象大兽两座,奉于显仁宫”,至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公元907-960年),景德镇陶瓷已开始名扬天下。“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称假玉器”,“镇钟秀里人陶民所烧造”,“陶玉携瓷入关中,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扬天下”,“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润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邑志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据考古发现,景德镇五代窑址颁布甚广,有十八处之多,尤其是延续六、七百年之久的湖田古窑址,规模最大,影响甚远。这些窑址都烧青瓷和白瓷。青的色调偏灰,白的色调纯正。而且,白瓷胎质细密,透光度较好,其烧成温度已达1150-1200℃,孔隙度为0.8%,胎体白度达70%以上。器物主要有盘、碗、壶、盒、水盂等,以盘碗为主。这说明,五代时的景德镇以她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对于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宋代,景德镇瓷器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着称于世。这种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致细腻,有“素肌玉骨”之誉,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莹润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种精细的花纹,三者互相结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颜色比琼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约风姿,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得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已呈现繁荣局面,据考古发现,宋代窑址分布多至30处,有窑“三百余座”,陶瓷的器型也发展到数百种之多。宋代的景德镇不仅烧造出了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烧造出大批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种颜色釉瓷器。

景德镇陶瓷史


景德镇地区的制陶业“始于汉世”(东汉,公元25-220年),此时的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迩俗粗用”,并不远销。因此,影响所及,极为有限。

景德镇地区“水土宜陶,陈(陈代公元557-589)以来土人多业此,镇陶自陈代以来名天下。”东晋(公元317-420年)时人赵慨对景德镇陶瓷的釉胎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发展景德镇由陶至瓷的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制瓷师主”,立庙奉祀。南北朝时,陈至德年元年,京城兴建宫殿,陈后主诏新平镇烧制瓷础进御;隋(公元581-618年)大业中,新平镇制成“狮象大兽两座,奉于显仁宫”,至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公元907-960年),景德镇陶瓷已开始名扬天下。“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称假玉器”,“镇钟秀里人陶民所烧造”,“陶玉携瓷入关中,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扬天下”,“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润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邑志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据考古发现,景德镇五代窑址颁布甚广,有十八处之多,尤其是延续六、七百年之久的湖田古窑址,规模最大,影响甚远。这些窑址都烧青瓷和白瓷。青的色调偏灰,白的色调纯正。而且,白瓷胎质细密,透光度较好,其烧成温度已达1150-1200℃,孔隙度为0.8%,胎体白度达70%以上。器物主要有盘、碗、壶、盒、水盂等,以盘碗为主。这说明,五代时的景德镇以她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已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对于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宋代,景德镇瓷器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着称于世。这种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致细腻,有“素肌玉骨”之誉,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莹润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种精细的花纹,三者互相结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颜色比琼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约风姿,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得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宋青白瓷刻花注碗

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已呈现繁荣局面,据考古发现,宋代窑址分布多至30处,有窑“三百余座”,陶瓷的器型也发展到数百种之多。宋代的景德镇不仅烧造出了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烧造出大批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种颜色釉瓷器。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青花着色力强,呈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且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衬托,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的到来;元青花以其多层次,满画面,主次分明的装饰特征和以彩绘为主兼刻、划、印花的装饰技法,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釉里红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瓷器,烧成难度大,色彩艳丽,以至于到今天它还是一个极其珍贵的瓷器品类。釉里红可以单独装饰瓷器,亦可以与青花结合,称作青花釉里红,两者相映生辉,极其名贵。

元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在高温颜色釉的烧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设立于1278年的浮梁瓷局掌烧的“枢府”瓷,胎体厚重呈失透状,色白微青,恰似鹅蛋色泽(又称“卵白釉”)。这种洁白润泽的枢府卵白釉,是青花和釉里红等彩瓷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为以后釉上彩瓷器和明初“洁白”瓷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它色釉如红釉、蓝釉、金釉等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各种呈色剂的发色规律已有熟练的掌握,使景德镇瓷器装饰异彩纷呈,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类银的局面,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明时的景德镇官民竞市,“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景德镇真正成了“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除了在继承前代技术并发扬光大的种类烧造方面外,明代景德镇还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没落的著名窑场的优秀技艺,并广采博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新的品种、新的造型、新的装饰,真正是“开创了一代未有之奇”,而所有这些创新,不仅造就了明代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而且光照千秋,辉映千古。

明洪武 青花缠枝莲大罐

永乐时,景德镇成功地烧出了玲珑瓷,到成化(公元1465-1487)年间,又造出精细的青花玲珑瓷,玲珑瓷碧绿透亮,青花青翠幽雅,融为一体,引人入胜。

大龙缸和薄胎瓷的烧造成功,是明时景德镇瓷业高度技术成就和制瓷技师惊人智能的体现。大龙缸,直径高度均达70厘米以上,通身饰以五爪龙须,形制巨大,气势宏伟,荘重肃穆,为帝王专用之物,他人不可僭越使用进而更现它的神秘。薄胎瓷的制作,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制瓷技师的艺术匠心和智能,最薄最细的薄胎瓷器,其厚度只0.5毫米,最厚的也只有1毫米,真正是“胎薄如纸”。

以成化閗彩为代表的彩瓷,是我国陶瓷史上空前的绝作。创于成化时期的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閗彩工艺,开创了我国彩瓷的新时代。成化时期的閗彩,釉上色彩一般都有三、四种,多者达六种以上,而所施色彩的特征又极其鲜明,比单纯的釉下彩或釉上彩更加绚丽,给人以争奇斗艳,美不胜收之感。至嘉靖(公元1522-1566年)、万历(公元1573-1619年)年间在成化閗彩的基础上创出了青花五彩,改变以閗彩中仅青花是构成整个图案的决定性的主色地位,而使青花只是构成整个图案的一种颜色,青花和红、黄、绿等色处于一样的地位而没有主从之分,这就大大丰富了青花五彩的表现力,呈现出以红、淡绿、深绿、黄、褐、紫以及釉下蓝色为主突出红色的局面,嘉靖、万历彩瓷也就以图案花纹满窑,色彩浓艳深翠而行于世。明代彩瓷还有白地绿彩、青花红绿彩和釉上五彩以及填彩、金彩等等,素三彩也较为出名。

明代景德镇的高温单色釉(烧出温度在1200℃以上)和低温单色釉(烧成温度在1200℃以下)瓷器都有很大发展。白瓷的制作,明代各朝都有烧造,各臻其妙。永乐的洁白甜净;宣德(公元1426-1435)的汁水莹厚如堆脂,光莹如美玉;嘉靖的纯净无杂;万历的透亮明快;无不使人叹服称奇,爽心悦目。明代单色釉最具突出成就的还有永乐、宣德的红釉和蓝釉,以及成化孔雀绿和弘治(公元1488-1505年)黄釉。明永乐时的鲜红器亦称“祭红”,釉厚如脂,光莹鲜艳,有“永乐之宝”之誉,赢得“永器鲜红最贵”的评价。宣德年间的宝石红釉又比永乐鲜红釉更胜一筹,釉汁晶莹似红宝石,胎质细腻坚致,极其名贵。明代的蓝釉瓷器,在宣德时烧造较多,后人把它和白釉、红釉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

清代前期的景德镇制瓷业,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无论是产品造型、装饰技法、还是装饰题材、装饰风格,都达到了“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尤各极其胜”的极度繁荣境界,制瓷技术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此时的景德镇“延袤十余里,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万,借此食者甚众,候火如候晴雨,望陶如望黍垛”(唐英《陶人心语》),“利通数十省,四方商贾,贩瓷者萃集于斯”。与明代一样,清代也是官窑民窑并存共荣,并且均有名窑精品。

清 雍正 粉彩八桃天球瓶

清代前期的御窑厂,名窑辈出,创新层出不穷。康熙年间著名的官窑有“臧窑”、“郎窑”。康熙年臧窑,“厂器也”,为督陶官臧应选所造。臧窑的主要成就是单色釉,但青花、五彩、素三彩、釉里红均极为精巧。康熙青花色彩艳丽纯净,莹澈明亮,层次分明,有“青花五彩”之誉,别具风格而“独步本朝”,尤其是民窑青花更为清代青花的典型代表;康熙五彩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而成了彩瓷的又一个转折点,基本上改变了明代釉下、釉上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占主流地位的局面,而且,随着色彩的增多,金彩的运用,突破了明嘉靖在樊红、霁红等地上描金的单一手法,而使康熙五彩鲜艳富丽,光泽透澈明亮。郎窑,为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御窑时生产的瓷器。郎窑以仿明宣德和成化窑器而着称。郎窑的杰出成就,是仿制明宣德祭红釉而创制的以郎窑红为代表的颜色釉,郎窑红,“华而不俗,色正朱”,其深艳的色泽,犹如凝结的牛血一般鲜红(故也称其为牛血红),釉面透亮重流,器物里外开片,既象玻璃般光泽鲜艳夺目,又象红宝石一样瑰丽,极为名贵,为历代珍品。康熙时还曾烧制出与郎窑红齐名的色调淡雅的缸豆红,也称美人醉;用诗“绿如青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形容它极为贴切。在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于康熙朝始创的粉彩,到雍正年间获得空前的发展,并且有“清一代,以此为甚”,彩料中砷元素的掺入,加上国画没骨法渲染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书画的阴阳、浓淡、深浅的立体感,同时粉彩烧成温度较古彩低,色彩对比比较和谐;因而显得粉润柔和,色彩丰富绚烂雅丽,形象逼真,构图文雅隽秀,所谓“鲜娇夺目,工致殊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而又以瓷器艺术为第一的督陶官唐英主持下唐窑,成就辉煌,既是乾隆一朝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制瓷史成就的代表。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唐英以47岁之身协理窑务,他以陶人之心主持陶政。胎质、釉面、器型、品种、工艺手法、装饰形式、釉上和釉下彩绘,无论仿古,无论创新,无不登峰造极。正如《景德镇陶录》所述:“公深谙土脉,火性,慎选诸料,所造俱精莹纯金。又仿效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种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窑至此,集大成矣!”。从乾隆中期开始,景德镇的瓷业已露衰落之端倪,到晚清而日趋衰落,道光以后,一直到公元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解放,景德镇瓷业一直处于萧条状态,“故乾隆一朝,为清极盛时代,亦为一代盛衰之枢纽”《饮流斋说瓷》。

景德镇陶瓷分类


景德镇陶瓷分类。

景德镇陶瓷始于汉世,五代时的景德镇以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对于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是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景德镇陶瓷大量系艺术陶瓷、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白瓷为着称,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

景德镇陶瓷分类共九类:青花瓷、粉彩瓷、斗彩瓷、颜色釉瓷、珐琅彩瓷、变色釉瓷、古彩瓷、新彩瓷、雕塑瓷。

第一类:青花瓷

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钴矿为原料,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第二类:粉彩瓷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是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

第三类:斗彩瓷

斗彩又称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品种。斗彩这个名称,明代的文献里未见记载。最早使用“斗彩”这一名称并给予解释的,见于清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南窑笔记》的作者认为,凡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拼成完整图案的称为斗彩。

第四类:颜色釉瓷

在釉中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焙烧后,就会显现某种固有色泽,故称“颜色釉”。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在一定温度与气氛中烧成,会呈现不同色泽的釉,成为颜色釉。它有三种划分方法:一是按烧成温度分类,分高温颜色釉(1300度左右)、中温颜色釉(1200度左右)和低温颜色釉(1000度左右)。二是按烧成后外观特征分类,可分为单色釉、复色釉(花釉)、裂纹釉、无光釉、结晶釉等。传统颜色釉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釉;以铜为着色剂的红釉;以钴为着色剂的蓝釉。

第五类:珐琅彩瓷

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

第六类:变色釉瓷

亦称“异光变彩釉”。釉色随光源不同而变化。以高级细瓷的白釉釉料作基釉,以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及铈、镨、镱等混合稀土氧化物为着色元素,经一定工艺处理,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在适当的烧成温度下,产生物理与化学变化,生成一种新的固溶体。

第七类:古彩瓷

古彩:又名硬彩,为别于清代粉彩,一般称明代五彩和清代康熙五彩为古彩。五彩,是以红、黄、绿、蓝、紫等各种带玻璃质的彩料,按图案纹饰需要施于釉上,在瓷胎上用生料、钒红勾线,用单线平涂的方法,再在“彩炉”(在800-900度之间烧成)二次焙烧而成的一种古彩。

第八类:新彩瓷

瓷器釉上彩的一种。旧称洋彩,出现于清末,是从国外引入的一种陶瓷装饰方法。因当时采用进口彩料,画面具西洋风格,故又名“洋彩”。先用五彩颜料在白瓷表层绘以各式画面或图案,再入彩炉烘烤,这种瓷器,称新彩瓷。

第九类:雕塑瓷

雕塑瓷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雕塑而烧制成立体陶瓷的艺术品,简称瓷雕。它的制作需经模印、锒嵌和镂、堆、塑、雕刻等多道手工工艺操作自经高温烧炼才能完成。

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历程


陶瓷是我国古代最神奇的发明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陶瓷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陶瓷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最早以彩陶的姿态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千百年来,除了作日常使用的器物之外,作祭祀使用的器物也发展得非常快。到了汉朝早期,中国烧造工艺水准大有提高,采用的原料不再拘泥于玉料和和金属,质地坚硬的釉陶开始广泛流传开来,陶器烧造技艺有了明显的发展,“瓷”字至此在我国流行起来。

唐代是我国制瓷工艺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一阶段,烧造工艺有了很大的进步,生产了不少精致的陶瓷。历史资料记载了景德镇窑烧出了精美的白瓷,甚至有“假玉器”之称,由此可见其在人们心目中有多精美。前些年,专家学者在景德镇发现两处唐代瓷器大型窑址,并且进行了长达数月地挖掘,出土了不少具有考古价值的唐代瓷器。

宋代除了五大名窑之外,还有不少优秀的窑口。陶瓷品种愈来愈多,并且开始大规模地销往海外。在当时宋代真宗皇帝处于对景德镇瓷器的喜爱,就把自己的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就这样原来的昌南镇摇身一变成了景德镇,景德镇瓷器从此开始扬名海内外。

元代以来,枢府窑备受重视,景德镇渐渐发展成了全国制瓷产业的龙头,声名远播四方。元代枢府窑烧造出来的白瓷和釉下蓝色纹饰相辅相成,青花瓷开始崛起,远销海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备受人们的追捧和青睐。

明代以来,景德镇制瓷业不仅延续了昔日的风光,并且在工艺技术上不断进取,烧造水准达到了一个高峰。

清代前期景德镇制瓷业仍然蓬勃发展,尤其是在“清三代”时期独占鳌头,烧造水平当世无敌。在中后期,受到经济、政治等因素影响,景德镇制瓷业渐渐走向了低迷,工艺水平大不如前,只在光绪时期有过一丝回光返照的迹象。

景德镇陶瓷以独特的艺术风格称著于世,青花瓷是其中声名最盛。虽然不少国人对瓷器知之甚少,但是一提起瓷器他们就会想到景德镇,由此可见景德镇是当之无愧的千年瓷都。

景德镇 不老的陶瓷之都


陈修定头发已经花白,脚穿布鞋,双手轻抚着需手工转动的轮盘,几秒钟功夫,洁白的高岭土便在他的手上成型,已经完成的11个陶瓷碗整齐地摆放在面前长凳上。

他说,自己这一辈子只干拉坯的活,拉了49年。

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有几十个像陈修定这样的制瓷工匠,还有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他们各自分担着不同的制陶工序,印坯、刻花、施釉……在手工陶瓷技艺已经式微的今天,景德镇还保留着手工制瓷完整的72道工序。

陈修定告诉“大江奔流”采访团记者,他每天要拉坯成型300多个瓷器。经过他手的半成品瓷器摆在木架上晾晒,多以碗、罐等日常器具为主。

湖北女孩姚茂清对景德镇的印象也停留于此,在她来景德镇之前,她认为,陶瓷只是简单的餐具。

她说,直到从大学毕业,尝试以水墨画风格设计陶瓷,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作品风格,她才发现,在景德镇,陶瓷可以有无数种可能。

2017年,姚茂清搬进了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的邑空间,并成立了自己的陶瓷工作室品牌。

和景德镇的御窑厂、徐家大窑等传统古老的制瓷场所形成鲜明对比,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酷似北京的798艺术区。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邑空间设立在一个废弃的工厂里,内部被隔成90余个小单间,各种风格和形态的陶瓷,按店铺主人的设计理念摆放,让人忍不住一间间驻足细看。

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子力说,要来邑空间卖陶瓷可不容易,需要通过层层筛选。

他告诉记者,邑空间从2016年设立以来,已经累计收到了8000多份的入驻申请,每个月,邑空间会从中筛选出600余人,给他们提供在每周两次的陶溪川集市上摆摊练手的机会,通过对原创设计和销售额的综合考察,进而遴选出具有入驻资格的陶艺人。

湘妹子高雅洁2017年12月入驻邑空间。她说,传统陶瓷追求复杂的工艺,有种古典的美感,而她喜欢的现代陶瓷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可以随意做自己喜欢的东西。

最近她设计的萌猫形状镜子收到的订单最多,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她每个月的销售额可达5万余元。

刘子力说,在景德镇,有3万多个追求陶艺梦想的“景漂”,其中1/6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洋景漂”,他们为景德镇的陶瓷产业输送着新鲜与年轻的设计理念。

邑空间还对已入驻者实施淘汰、晋级制,保持90多个店铺的设计和销售活力,目前,月均销售额已超过240万元。

刘子力说:“传统要与时尚和科技相结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除了具有现代艺术感的陶瓷外,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还在“传统+科技”的模式上做出新的尝试。

2016年,园区引进了长沙制造的3D陶瓷打印机。通过计算机建模之后,打印头“按部就班”地把陶泥“输出”到相应的位置,一层层垒起高质量的实用型陶瓷。

昌江穿景德镇而过,流入鄱阳湖,汇入长江。昌江两岸,景德镇传统陶艺和现代陶瓷交相辉映,让这座瓷器之都历经千年而不老,永葆活力。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景德镇陶瓷的起源地究竟是哪里》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景德镇陶瓷的起源地究竟是哪里》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