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带鸟的古代瓷器 > 导航 >

鸟纹是如何演变的?

鸟纹是如何演变的?

带鸟的古代瓷器 什么是瓷砖 瓷器的旋纹鉴别

2020-05-28

带鸟的古代瓷器。

鸟纹是一种传统的装饰纹样。广义上可包含由鸟纹与其他内容组合而成的纹饰,如花鸟纹;狭义上则仅指纯粹鸟纹或以鸟纹为主体的纹饰。神话性质的凤纹或其他瑞禽纹也可归在鸟纹类属。常见于青铜器、玉器和陶瓷器的表面。

表现方式有刻划、彩绘、模印、堆塑等。鸟纹最早出现于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期,遗存彩陶蒜头壶上,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彩陶也有鸟纹的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陶器上已有简化鸟纹,商周时期北方青铜文化、辛店文化陶器上的鸟纹仍很简单。战国时期已出现彩绘鸟纹。魏晋时期,鸟纹多贴塑在器物上,如谷仓罐上觅食的小鸟等。唐宋以后,受中国画影响,鸟纹多与花卉纹组合绘画称为花鸟纹。唐长沙窑住壶的鸟纹绘画生动形象,宋代吉州窑、磁州窑鸟纹民间生活气息浓郁。明清时期花鸟纹形式多样,有绶带鸟、鹧鸪、喜鹊等,表现方式,有青花、五彩、斗彩、粉彩及描金等。

鸟纹还有其他的形式,如立鸟纹、团鸟纹、变形鸟纹等,他们都是青铜器纹饰。立鸟纹的鸟作飞翔形站立状,有的站立如人形。这种飞翔状立鸟纹,是春秋战国铜器装饰的显明特色,商和西周铜器上的鸟纹,都作静止形构成,未见有飞翔状立鸟纹。而团鸟纹外框呈圆形,鸟作圆形适合,昂首、尾上卷,以云雷纹为饰,通行于商和西周前期。变形鸟纹其状象鸟形,作一正一反排列,头尾特征较明显,中填其他纹饰,盛行于战国时期。

现代,鸟纹这种传统纹样仍然被广泛应用着,尤其大多数应用于家居饰品中。另外,也常应用于各种浮雕和透雕之中。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青花枇杷绶带鸟纹大盘(明)


明,青花枇杷绶带鸟纹大盘,高9.2cm,口径51.2cm,足径34.5cm。

盘折沿,菱花口式,通体作16瓣莲花形,盘心宽大平坦,圈足,细砂底,无款识,露胎处呈现火石红色。青花底釉青白亮丽,厚润透明。盘心主体图案是一只栖于枇杷枝上的绶带鸟,正回首啄食饱满的枇杷果。内壁绘石榴、桃实、荔枝、枇杷等折枝花果,沿面绘大小缠枝莲花,外沿下绘海水江崖纹,外壁绘折枝菊花纹。

永乐、宣德两朝是我国青花瓷器史上的黄金时代,其青花瓷之胎质、底釉、绘画,无一不精。此盘使用永乐时由西洋进口的“苏泥勃青”料,浓重艳丽,渗入胎骨,并有自然晕散形成的“铁锈斑”,手抚之有凹凸不平之感。国内外现存传世的永乐青花瓷,大盘往往以花卉为装饰题材,用枇杷绶带鸟为主题图案的较少见,就目前已掌握的资料来看,完整的只有三件:日本东京国立美术馆一件,天津艺术博物馆一件,而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的这件最为精美。

璎珞纹瓷器的历史演变有什么特征


璎珞,最早的意义是用丝线编串珠玉宝石而成的多层次的装饰物品。基于它所象征的美好意义,璎珞这种饰物形象及意象文字后来被广泛地运用,最典型的,就是在瓷器上运用璎珞纹,和为子女取名带“璎珞”二字。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就是有关璎珞纹在瓷器上的运用情况和它的历史演变,以及这类瓷器在当前收藏市场上的价值。

关于璎珞纹在塑像或者其他器物上的装饰运用,最早有文献可考的是来自于《晋书·林邑国传》中所写“其王服天冠,被璎珞”一句,说明当时已经将璎珞纹运用在服饰制作上了,总不可能是说这位君王身穿璎珞吧,只能是他所穿的衣物上有璎珞形象装饰,这尚且说得通。这里可以看到纺织业对于璎珞纹的借用是非常早的,那么制瓷业是什么时候开始将璎珞纹作为装饰纹样的呢?

这还得追溯到元代宗教瓷塑人物的装饰上去。元代瓷塑基本上都是佛、道宗教人物,尤其多见观音、罗汉、菩萨等佛教人物瓷塑。在这些宗教人物瓷像上,璎珞纹多采用模印或贴塑的技法,成为瓷器上璎珞纹的初始形态。后来,璎珞纹逐渐就被其他器型的瓷器借鉴使用,其装饰可以用瓷泥捏制的小圆珠直接粘贴在瓷坯上组成璎珞图案,也可以用瓷泥制成细条,先粘贴后刻划横段而成,不论哪种手法都因为瓷泥高于瓷胎而显示出很强的立体感。

入明以后,璎珞纹装饰技法改为以材料绘画为主,明嘉靖时期尤为流行。但是从明朝瓷器的整体状况来看,璎珞纹装饰技法并不算很流行。比较典型的璎珞纹瓷器主要有三类,一是宣德时期官窑生产的璎珞纹青花罐及璎珞纹五彩瓷,二是景泰、弘治两朝民窑生产的璎珞纹碗具,三是明嘉靖时期的璎珞纹琢器。其中,嘉靖时期的璎珞纹琢器并不是只运用单一的璎珞纹,而是多配以杂宝纹、花卉纹、变形莲瓣纹等,相对而言是明代中宗教意味最浓的一种琢器。另外,明中期还有一种常用璎珞纹的珐华器,这种瓷器上的璎珞纹区别于青花或五彩瓷上的彩绘,是一种立粉画法。

清朝以后,清三代瓷器上是最多见璎珞纹的,尤其是康熙时期,璎珞纹大多是用在葫芦瓶等名贵器型上,一般器型的瓷器较为少见,有一种“专事权贵”的感觉。相比于明代,清代运用璎珞纹很讲究构图的新颖和层次的丰富感,虽然也多和蕉叶纹、如意云纹等其他纹饰内容连用,但是讲究突出璎珞本身的主题。在色彩上,璎珞纹不仅可以用于青花,还较为广泛地用于青花五彩、斗彩、粉彩描金等瓷器上。清三代的璎珞纹瓷器主要是在璎珞纹本身的典雅中体现了官窑瓷器的华贵。清中期以后,官窑瓷器上璎珞纹运用就很少了。

什么是凤纹?


凤凰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重要的艺术题材之一,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作为一种现实与理想结合的飞禽形象,凤凰成为驱邪禳灾、纳福迎祥的祥瑞之鸟。以凤凰的形象为模本的装饰图案——凤纹,历史悠久、应用广泛,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纹样。原始社会已出现鸟纹,但尚无凤纹的名称。凤纹是在商代后期出土的,比鸟纹更加华美,头上有长冠,垂于颈后甚至背部;有的是花冠,呈花朵状;有的是多齿冠,呈羽毛状。卷曲的羽冠有的显出孔雀翎眼,有的已和体干分开,形态十分优美。

凤纹在青铜器中是最为美丽的纹饰。它是由原始彩陶上的玄鸟演变而来的,西周基本形象是雉,早期凤纹有别于鸟纹最主要的特征是有上扬飞舞的羽翼。

凤,这种美丽而又神奇的巨鸟,尽管事实上是不存在的虚拟的生物,却一直是中国古代先民崇拜的对象。人们认为她能带来光明,让祥瑞降临于世;她又是「百鸟之王」,美丽动人。她的出现,预兆天下太平,人们能生活得更加美满幸福。故而,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把凤看作是美丽和幸福的化身。

凤鸟既然是美丽神灵的物类,人们在衣、食、住、行的多个方面,便都喜爱用凤鸟作装饰纹样。凤鸟题材常常应用于宫廷、民间的各种各样的工艺美术品上;历代工匠画师、民间艺人以极其丰富的想像力和艺术刻画力,创造性地描绘出各式各样、多姿多彩的凤鸟纹样。艺术家集天下鸟类之美丽于凤鸟一身,遂使她的形象更加完美无瑕。在中国装饰艺术史上,凤纹以其独特的民族形式和艺术魅力,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之一,当之无愧。

白陶彩绘鸟纹双耳罐: 长沙出现最早的图腾符号


史前时代,长沙人沿湘江河岸而居,过着渔猎生活。他们不仅学会了建造房屋,还掌握了高超的陶器制作技艺,烧制出白陶、灰陶和彩陶。他们将原始的信仰、崇拜和审美萌芽刻画在那些陶器上,产生了长沙地区最早的图腾符号——凤鸟、兽面。

这件白陶彩绘鸟纹双耳罐残件,是1986年在长沙县南托乡大塘文化遗址出土的最为特殊的一件陶器,距今已有7000年左右。它虽仅剩部分口缘,但其尺寸依然较大,残高9.2厘米,如若是个完整器,其高至少有30厘米。它的特殊就在于它与众不同的纹饰,从陶罐口至颈部,褐色彩绘是三角水波并类似舞蹈人物形态的格纹,系部变形为叶状纹饰,肩部以下是一对称的高冠凤鸟,以大叶脉纹相隔,凤鸟口衔树枝、昂首向上、尾翼飘逸,线条流畅轻盈、浪漫而充满想象。这个陶罐用来做过什么呢?装水、盛物抑或祭祀?不管怎样,它都可以说是我国南方出土的同时代最精美的彩陶之一。

南托大塘遗址位于原长沙县南托乡三兴村大塘组,1985年被发现,1986年2月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对其进行了发掘。其出土文物分为两大类:石器与陶器。其中陶器以夹砂红陶与灰陶为主,有少量黑陶与白陶;器型主要有釜、碗,以及少量罐、盆、甑,这些器物多处可见刻画图案及彩绘图案,是远古长沙人审美意识的符号表达。

像这件彩陶罐一样,南托大塘遗址中还出土了许多刻有复杂陶符与图案的陶器。在一件圈足陶碗底部,有一组神人兽面纹饰,这或许就是大塘氏族的族徽吧。这件器物呈圆形,缺失严重,在底部中央有一处戳记,图案呈长方形,似一兽面,张口伸舌,上下各伸出两颗交错的獠牙,顶部有三根线条伸出,是为“冠”,兽面两侧各有两组对峙的翼状物伸出,造型对称,结构稳定,布局合理。

这种古朴威严的獠牙兽面图案,在湖南西南部的高庙文化遗址曾经出现。高庙遗址紧靠沅水,距今6800至7800年,是一处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距大塘遗址的直线距离300多公里。该遗址有建筑、祭祀坑、窖藏等重点遗迹,遗存的大型祭祀场所,面积有七百平方米以上。有学者考证,南托大塘文化的源流来自于高庙,大塘遗址的人群或许是由高庙迁徙而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所信奉的祖先或神灵是同一的。

还有一件陶片残件,刻画的是一组建筑样式。主建筑是大坡顶干栏式,坡顶中央有圆形窗口,窗口中部有横隔,周围有一周细圆点,是为装饰;大坡顶右侧有一组小型尖顶建筑,其中中间一座较高、周边两座较矮,似为储藏建筑或附属建筑。建筑整体主次分明,是等级制度明显的体现。这种建筑形式至今仍在少数民族地区流行,我们现在看到的土家族吊脚楼就是这种类型。

白陶彩绘鸟纹双耳罐: 长沙出现早的图腾符号


史前时代,长沙人沿湘江河岸而居,过着渔猎生活。他们不仅学会了建造房屋,还掌握了高超的陶器制作技艺,烧制出白陶、灰陶和彩陶。他们将原始的信仰、崇拜和审美萌芽刻画在那些陶器上,产生了长沙地区最早的图腾符号——凤鸟、兽面。

这件白陶彩绘鸟纹双耳罐残件,是1986年在长沙县南托乡大塘文化遗址出土的最为特殊的一件陶器,距今已有7000年左右。它虽仅剩部分口缘,但其尺寸依然较大,残高9.2厘米,如若是个完整器,其高至少有30厘米。它的特殊就在于它与众不同的纹饰,从陶罐口至颈部,褐色彩绘是三角水波并类似舞蹈人物形态的格纹,系部变形为叶状纹饰,肩部以下是一对称的高冠凤鸟,以大叶脉纹相隔,凤鸟口衔树枝、昂首向上、尾翼飘逸,线条流畅轻盈、浪漫而充满想象。这个陶罐用来做过什么呢?装水、盛物抑或祭祀?不管怎样,它都可以说是我国南方出土的同时代最精美的彩陶之一。

南托大塘遗址位于原长沙县南托乡三兴村大塘组,1985年被发现,1986年2月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对其进行了发掘。其出土文物分为两大类:石器与陶器。其中陶器以夹砂红陶与灰陶为主,有少量黑陶与白陶;器型主要有釜、碗,以及少量罐、盆、甑,这些器物多处可见刻画图案及彩绘图案,是远古长沙人审美意识的符号表达。

像这件彩陶罐一样,南托大塘遗址中还出土了许多刻有复杂陶符与图案的陶器。在一件圈足陶碗底部,有一组神人兽面纹饰,这或许就是大塘氏族的族徽吧。这件器物呈圆形,缺失严重,在底部中央有一处戳记,图案呈长方形,似一兽面,张口伸舌,上下各伸出两颗交错的獠牙,顶部有三根线条伸出,是为“冠”,兽面两侧各有两组对峙的翼状物伸出,造型对称,结构稳定,布局合理。

这种古朴威严的獠牙兽面图案,在湖南西南部的高庙文化遗址曾经出现。高庙遗址紧靠沅水,距今6800至7800年,是一处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距大塘遗址的直线距离300多公里。该遗址有建筑、祭祀坑、窖藏等重点遗迹,遗存的大型祭祀场所,面积有七百平方米以上。有学者考证,南托大塘文化的源流来自于高庙,大塘遗址的人群或许是由高庙迁徙而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所信奉的祖先或神灵是同一的。

还有一件陶片残件,刻画的是一组建筑样式。主建筑是大坡顶干栏式,坡顶中央有圆形窗口,窗口中部有横隔,周围有一周细圆点,是为装饰;大坡顶右侧有一组小型尖顶建筑,其中中间一座较高、周边两座较矮,似为储藏建筑或附属建筑。建筑整体主次分明,是等级制度明显的体现。这种建筑形式至今仍在少数民族地区流行,我们现在看到的土家族吊脚楼就是这种类型。

什么是弦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为细且长的线条状,水平展开并环绕器物周匝。弦纹的出现于原始制陶中轮制方法的产生有关,旋刻出来的弦纹又称旋纹。旋纹在马家窑类型中即已出现,很快便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纹饰。也是半山时期的主要纹饰之一。旋纹一般是以四个旋心为中心,个别的有六个或更多,旋纹均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半山时期,旋纹成为主要花纹,发展得更为成熟。旋心由多道黑色锯齿带与红带相间线条或宽带连接,组成二方连续的图案,更增加了视觉的旋动效果。若俯视这些旋纹,能使人产生一种眩晕感,器物的口部又鯈一个大的旋涡。这种以流畅的线条绘出的动感强烈的旋纹,像千姿百态的黄河浪涛,凝聚在奔流不息的旋动中。

因使用工具及处理方法的不同,形状也不尽相同,有凹凸、粗细、尖圆等不同形状,还有单线与复线之分。表现手法有彩绘、堆贴等。新石器时代仰韶、龙山、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均有弦纹为纹饰,无论是作为主题纹饰还是辅助纹饰均极为常见,在时间上贯穿整个陶瓷史。

马家窑早期的弦纹,旋心很小,多四方连续,无附加纹饰,结构简单,旋心内饰圆。多半是用来储藏食物,如储藏酒水的酒壶、食物与种子等等。

半山早期的旋心较小,旋心之间有2—3条旋线连接。半山中期旋心扩大,旋心中饰有十字纹、三角纹、圆点纹等花纹。半山晚期的旋纹,层次变得复杂,以4个旋心为中心,旋线简单,旋心变得更大,内饰各种精细、复杂的花纹,有斜十字纹、网纹、圆点纹、叶形纹、斜方格纹、米字纹等。到晚期以四大圈为旋心的旋纹,逐渐发展为马厂类型的四大圆圈纹,连接四大圆圈之间的旋纹消失。半山与马厂主体旋纹的区别仅在于有无旋线连接叫大旋心。从这一点也可看出它们之间的继承关系。同时也可以看出那个时期马家窑多半是以陶瓷作为日常生活的普遍性工具。

旋纹一般装饰在大型器物(酒壶、罐)的主要部位(肩到腹部),有的盆、钵内彩也装饰此纹。旋纹有简有繁,有的仅画一组二方连续的单线条旋纹。

乾隆 粉彩百鸟朝凤纹天球瓶


百鸟朝凤纹为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之一,是一种象征或喻示吉祥内容的寓意风俗图案。画面通常在显要位置画凤凰梧桐、四周配画百鸟,若在向凤凰朝觐,故称百鸟朝凤纹,也称仪凤纹。凤凰为百鸟之长,百鸟朝凤纹即寓示明君威德,人心向归。

“凤”是传说中的百鸟之长“鸟王”,古谓凤凰见则天下安宁。“百鸟朝凤”是以凤凰比喻天子,百鸟象征群臣辅弼,更有君臣有序,江山社稷太平祥瑞之意。

传说很久以前,凤凰是只不起眼的小鸟,羽毛也很平常,并没有那般光彩夺目。但是它很勤劳,早晚忙个不停,将果实都一颗一颗捡起来收藏在洞里。有一年森林大旱,鸟儿们觅不到食饿得头昏眼花。

这时,凤凰把自己积存下来的干果拿出来与大家共渡难关。旱灾后,为了感谢凤凰的恩情,鸟儿们把自己身上最漂亮的羽毛制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鸟衣献给凤凰,并推举它为鸟王。以后,每逢凤凰生日之时,四面八方的鸟儿都会飞来向凤凰表示祝贺,这就是百鸟朝凤。

此瓶形制硕大,造型规整,气势恢宏。口沿回纹,下配如意云纹,瓶脚绘仰莲纹,瓶身通体施粉彩,釉色明快,满绘百鸟朝凤纹饰。图中凤凰昂首立于山石上,托庇于高大的梧桐树下,根深叶茂,千年不朽;周围有孔雀、鸳鸯、仙鹤、绶带、鹭鸶、鹊、雉鸡、燕和黄鹂等飞禽,千翔云集,万羽生辉。这里以凤凰比喻天子,百鸟象征群臣辅弼,更有君臣有序,江山社稷太平祥瑞之意。

石边数丛牡丹、菊花色彩斑斓,竞相斗艳;绚丽华美的花鸟构图表现出欢快、吉祥的意趣,充分体现了本品热烈、活泼的艺术特点。凤为百鸟之王,梧桐为千树之王,牡丹乃万花之王,三者结合,无限尊荣。

饕餮纹瓷器是怎么来的


在瓷器纹饰中有很多种类,比如人物、花鸟,龙凤、蝙蝠、葡萄、石榴等等,这些题材不仅寓意好,且美观度比较高,因此在瓷器纹饰中比较常见。不过,除了这些纹饰题材之外,还有一些独特的存在,比如饕餮纹瓷器。那么,饕餮纹瓷器是怎么来的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饕餮纹瓷器是怎么来的?

据专业藏家介绍,最早的饕餮纹出现于距今五千年前的长江下游地区,即良渚文化玉器上,据《吕氏春秋·先识》中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早在二里头、华夏青铜器中,饕餮纹已经存在,以鼻梁作为中线,左右对称,饕餮纹在商周两代时期最为多见,其造型也与现在的大为不同。

早期的饕餮纹看起来像龙、像虎,也有点像牛、像羊、鹿之类的动物,不仅如此,从当前了解到的饕餮纹可以看出,还有一些饕餮纹看起来像凤、鸟以及人,这些不同的造型都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对饕餮的理解。

饕餮并不是古时候就有的,是随着金石学兴起由宋代人命名的。据了解,现在最完美的饕餮纹面具高21公分,在美国西雅图图书馆中收藏。西周时期,饕餮纹的神秘色彩慢慢消失。后来随着瓷器的诞生,饕餮纹又应用到瓷器上,成为瓷器纹饰题材的一种。不过,早期的时候,有饕餮纹的瓷器一般用于祭祀,后期才慢慢扩大使用范围。

饕餮纹瓷器有什么特点?

饕餮纹瓷器最大的特点就是图案庄严,凝重而又神秘,带有很强的艺术色彩。一般情况下,饕餮纹都是以动物形象存在的,它可能拥有鸟类动物的特征,也可能拥有鱼类动物的特征,亦或者是虫类动物的特征等,所以它的组成是多个部分,包括目纹、鼻纹、眉纹、口纹、角纹等,面部 结构比较简单,但非常鲜明。

正是因为饕餮纹有如此特点,才给饕餮纹瓷器带来神秘,让越来越多的人研究饕餮纹瓷器,尤其是对商代时期的饕餮纹,更是非常关注。可以说,凶猛威严的饕餮纹是青铜器装饰图案的优秀题材之一,而在瓷器中也是不可多得的题材,深受世人的喜爱。

饕餮纹瓷器是否值钱呢?由于饕餮纹瓷器的特殊性,一般的饕餮纹瓷器都是皇亲贵族或者是富贵人员用来祭祀使用的瓷器,这种瓷器无论是加工工艺、艺术美感等都是上乘的,因此市场价格比较高。不过,相应的这样的瓷器在市场中也比较少见,收藏难度也比较大一些。

饕餮纹瓷器是精品价格:

1:清乾隆粉定白釉刻饕餮纹洗口瓶,尺寸:高20.4厘米,估价:HKD 1,200,000 ~ 1,800,000,成交价: HKD 4,840,000 ,成交时间:2013.11.27,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六字篆书刻款。

瓶洗口,长颈,折肩,外撇圈足。通体施白釉刻花纹饰。腹部饰垂叶纹一周,上托回纹。肩上饰饕餮纹,颈部正中二圈联珠纹,口下饰叶纹。近底处凸印莲瓣纹。底刻「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2:清康熙粉青釉饕餮纹贯耳瓶,尺寸:高22.5厘米,估价:HKD 3,500,000 ~ 4,500,000,成交价: HKD 4,248,000 ,成交时间:2015.04.06,拍卖公司: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香港2015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康熙年制」青花六字三行楷书款。

此瓶釉下模印、浅浮雕工艺清宫旧称「拱花」,为粉青、冬青釉等摹仿龙泉瓷器唯一使用的装饰手法。拱花原是晚明以来一种不着墨的印刷方法,以凸出或凹下的線条来表现花纹,根据画面物像的轮廓在平面木板上阴刻成凹形線条,用宣纸覆盖于版上,再加上毛毡,以木棍用力压印或用木槌在毛毡上轻轻敲打,刻版上的花纹就能清晰地凸现在纸面上,因此工艺达到的效果与之类近,故名。此瓶以粉青淡恬之柔美配饰古雅雄浑之造型,实收刚柔相济之妙,可见设计者独具匠心。本品之造型与此等釉水相配有如天作之合,两者相得益彰,既衬托出造型古朴端庄,又彰显出釉色柔润典雅。其成型工艺之繁複,釉色配置之微妙,恐非庸匠可详。其底款中央青花书写「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此款识仍受明代书法影响,用笔刚劲,类似此书写款识可见清康熙豇豆红釉瓷器以及其他顏色釉作品之上。由于此式隽品制作複杂,工序繁多,检阅当今公私典藏状况,未见与本品相同者。仅见北京故宫博物院旧藏清康熙天蓝釉兽面纹螭耳尊,虽釉色不同,但造型及纹饰部分可作参考。本拍品与此尊所饰纹饰类同,皆为饕餮纹,不同之处是本拍品为减地阳花技法,而故宫之品为暗刻,相较之下本品更胜一籌。与此拍品粉青釉色相同者,不见同类装饰,而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康熙粉青釉凸花海水云龙纹莱菔尊与清康熙粉青釉凸花海水云龙纹马蹄尊所饰减地起阳花剔刻技法如出一辙,可作参考。

3:清雍正粉青釉仿古饕餮纹觚,尺寸:宽14.9厘米,估价:RMB 1,500,000 ~ 2,000,000,成交价: RMB 2,587,500 ,成交时间:2017.12.08,拍卖公司:保利华谊(上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华谊2017上海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本品撇口,长颈,鼓腹,足胫外撇。颈部与足部饰蕉叶纹,腹部饰饕餮纹。通体施粉青釉,底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系清代雍正御窑仿商周时期青铜觚而烧制的一件单色釉精品。青铜觚是商周时期一种饮酒器。《集释》引马融注云:“觚,礼器也。”据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先生研究,青铜觚根据器形可分为十余式,其中以上海博物馆藏商晚期臣父乙觚为代表的低体鼓腹式觚与本品在器形上最为接近。目前所见最早生产瓷质觚的窑口为南宋官窑,考古人员于修内司及郊坛下两处均找到大量标本。可知早在南宋时期,瓷质觚即已得到帝王的青睐。

4:清乾隆黄釉饕餮纹簋(一对),尺寸:高23.7厘米;宽28厘米,估价:HKD 700,000 ~ 1,000,000,成交价: HKD 1,298,000 ,成交时间:2016.10.04,拍卖公司: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香港2016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盖底及簋底「大清乾隆年制」阴刻六字三行篆书款。

器仿青铜簋式样,铜簋为商周盛食器,一说为礼器,是祭祀用具,饕餮为传说中的猛兽,其性贪残,食人未半而死,是古代的恐怖符号,称辟邪,饕餮纹表达了古人的禁欲思想,西周开始出现青瓷簋,此器侈口,高圈足,胫部收束,除口沿,圈足处露胎外,通施黄釉,口沿外侧至下腹饰两个对称半环形兽面耳,向下伸出垂珥,正面和背现对称饰饕餮纹,以云雷纹填地器身与钵相似,盖与器身上下各为一半,口沿饰宽回形纹,盖上附四个三角形耳,耳外侧刻有凤鸟纹,盖顶浅浮雕饰凤鸟祥云纹,盖倒置时即为支撑的足,整个器型由弧线组成,做工精湛,显得庄重、古朴。

5:清雍正甜白釉模印饕餮夔凤弦纹尊,尺寸:宽14.3厘米,估价:RMB 800,000 ~ 1,200,000,成交价: RMB 1,207,500 ,成交时间:2016.12.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6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尊取周代铜器造型,体态高古且气质卓然,庄重肃穆得吉金真貌。直口斜肩,鼓腹撇足。从上及下四组纹饰受青铜文化熏染,口部“蕉叶纹”排列疏密得当,肩上“变体凤纹”飘逸神秘,腹部“饕餮纹”已无狞厉之气,足部“蟠虺纹”意趣抽象。其釉质匀净莹润,犹如凝脂,纹饰清晰流畅,工艺较为复杂。档案记载:“雍正四年五月十三日,据圆明园来贴内称太监雅图交白瓷把杯一件,交年希尧照样烧造。钦此。”此时年希尧已出任内务府造办处总管,兼理景德镇窑务。秉承雍正皇帝的旨意,对前朝名品摹制竭力钻研,对于永宣成三窑佳器更为推崇,岂止青花、彩釉诸项,白釉烧造亦斐然成趣,世称此时为“年窑”。雍正时期御窑厂集历代名品之大成,因其胤祯对宋器的钟情,又以传统文人对宋人审美的追求,一时间超尘绝俗之作旷古之未有。晚清时期蓝浦撰写的《景德镇陶录》评曰:“(年窑)选料奉造,极其清雅……琢器多卵色;圆器莹素如银,皆兼青彩或描锥暗花玲珑诸巧样”。

6:清康熙青花仿青铜器饕餮纹“一粒珠”盖罐,尺寸:高12.8厘米,估价:RMB 1,000,000 ~ 1,200,000,成交价: RMB 1,120,000 ,成交时间:2007.12.04,拍卖公司: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7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青花楷书款。

罐小口,短颈,溜肩,圆鼓腹,圈足,造型新颖别致;此类造型俗称“一粒珠”,为传统器型,后多借用于紫砂壶的创作中。此器纹饰分为三层,分别在肩部、腹部及胫部,中以白釉隔开,均为仿青铜器的饕餮纹饰,工整秀丽。此罐尺寸不大,但制作精细,形体浑圆、饱满,青花发色淡雅,图案布局合理得体。款识清晰标准,为康熙晚期官窑精品。故宫博物院图录称此器新颖别致,传世品若凤毛麟角。诚为世家收藏之珍品。

7:清康熙青花饕餮纹铺首耳大尊,尺寸:高57厘米,估价:RMB 550,000 ~ 750,000,成交价: RMB 605,000 ,成交时间:2005.05.15,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05春季拍卖会。

束颈敞口,鼓腹圈足。尊形壮硕。口沿、圈足饰蕉叶纹,肩部堆塑双铺首耳,腹部主题纹饰满绘饕餮纹,构图严谨,画工浓淡搭配相宜,深浅变化自如。瓷器仿铜器如此大件者,较为少见。画工如此古朴典雅者则更为少见。

8:清雍正粉青釉饕餮纹觚,尺寸:20.8厘米,估价:GBP 200,000 ~ 300,000,成交价: GBP 589,250 ,成交时间:2012.05.16,拍卖公司:伦敦蘇富比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2年春季拍卖会。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鸟纹是如何演变的?》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鸟纹是如何演变的?》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带鸟的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