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青花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魅力青花

魅力青花

青花瓷器的鉴别 仿古青花瓷器鉴别 青花瓷器鉴别

2020-05-28

青花瓷器的鉴别。

许多人刚开始接触瓷器,总认为颜色鲜艳丰富的,制作工艺复杂,值得欣赏。接触陶瓷时间越长,反而有人会留意青花瓷从图案、颜色及光泽中所散发出的魅力。不久前,一名瑞士籍的陶瓷爱好者也向本中心表示深有同感。

欣赏艺术品不仅要感受作品所展现的视觉效果,也要从制作工艺探讨作品创作过程所要克服的技术难题。欣赏陶瓷也是一样。

青花(blue and white)也称为白地青花,是一种高温釉下彩,其制作工艺是用含有氧化钴的钴土矿作为颜料,在瓷坯上直接描绘图案及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青花是我国最具有民族特征的陶瓷产品之一,也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它的出现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彩绘成为陶瓷装饰的主流。青花的烧制创始于唐朝,到元朝才普遍烧成,明朝之后,官窑民窑均大量烧造,截至今天,虽仍如此,一般还是公推明宣德所烧制的青花瓷最佳,除了胎土、器形等因素之外,主要还是其青花发色浓艳凝重,显得十分沉稳。

中国历代烧制的大量青花瓷,其发色各有特征,原因是青花料中所含的矿物如:钴、锰、铁等元素的成分比率不同所造成。以下是历代各朝主要使用的青花料及其发色(烧成后的呈色)的大略。

青花料

苏麻离青(又称苏泥勃青)

平等青(又称陂塘青)

回青(上者称佛头青)

石子青(又称无名子)

浙料

珠明料 (上者称金片或珠密)

合成青料 发色特征

呈宝石蓝、色浓艳、凝重、常出现以靛青为基调,淡雅、清丽、蓝中多和石子青搭配用,蓝中微泛红紫,色鲜艳、浓重、缺乏层次感

蓝中带灰而清雅、色沉而不亮

蓝中泛灰、颇清亮

蓝色鲜艳葱翠

多蓝中泛红、偏紫

深浅不同的色调

泛灰青

经过相互比较并观察实物,可以发现青花的发色其实十分复杂。现代所烧制的青花瓷,姑且不论其胎土、器形、画工,多半蓝中泛红紫,给人轻浮而不稳重的感觉。历代好的青花瓷越看越有韵味,其实和瓷胎、造型、图案以及青花的发色关系密切。

另外釉的颜色也能影响青花瓷给人的视觉感受。单纯的透明釉配上青花,所呈现的效果比较呆滞死板,若配上特制的蛋清色釉则会使整个器物更显得活泼,具有立体感。

谈到画工,好坏的差距也很大。手绘青花一般所用的技巧为勾线和染色。勾线虽然是直接用青花料勾勒线条,但是在生坯上勾绘出流利生动的线条是有一定难度的,除非经验丰富的老手是做不到的。也有许多青花瓷的图案是不勾线而直接染色者。染色技法中最特殊的是分水。分水又称混水,其目的是让所绘制的图案在烧成后的发色产生明暗的光影效果。在绘制之前,工艺师先要制作分水料,一般分成3-5个色调,之后在坯体上绘制。由于绘图时,需要用身体和手托住瓷坯运笔作画,因此上了一定年龄的工艺师在制作大件作品时,其体力是难以负荷的。

完成一件高档青花瓷,整个工艺制作流程确实十分讲究。要能随心所欲地掌握青花的料性绝非易事。为了追求完美的艺术效果,许多工艺师得自己配制青花料和釉料。作品要能吸引人,更需要长时间构思瓷胎、造型、图案、布局,之后才能下笔绘画。青花分水好,发色效果佳的精品十分难得,因为这还需要烧制条件的配合。许多写意作品,虽偶有佳作,但在制作工艺上不能和严谨的作品相提并论。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元青花瓷独有的魅力征服了全球陶瓷界


在号称“千岛之国”的印度尼西亚度假,享受着阳光、沙滩、海浪以及巴厘岛的发呆,但是作为一个文物收藏爱好者来说,每到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参访当地的博物馆是必修的课程。凭借着手机上的指南针、导航仪,从下榻的大太平洋宾馆步行至位于雅加达市中心的印尼国家博物馆,足足花了二十分钟时间,从32℃阳光蒸腾下进入凉风习习的博物馆大厅,顿感惬意凉爽扑面而来。

印尼国家博物馆是一家综合性博物馆,以当地艺术品、佛像为主要陈列品,一队队印尼学生在孜孜不倦地抄写、听讲,从他们稚气未脱的脸庞上感觉到吸收知识的渴望神情。

在二楼的古陶瓷馆,笔者欣喜地发现馆内中国古陶瓷器陈列了满满当当,从高古瓷、陶器至明清出口瓷、克拉克瓷等应有尽有,尤其令人震惊的是二楼陈列室中央,赫然安放了三件元青花大盘,每件大盘的直径均达四十多厘米。三件大盘名称分别为蓝地白花云肩凤纹花口盘、花果飞凤纹菱口折沿盘、鳜鱼水藻纹大盘。三件元青花大盘,气势恢宏,光彩夺目。

元青花,元代的一种青花瓷器,造型精美雄浑,是中国瓷器史上的巅峰之作。印尼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这三件元青花大盘属于“至正型”标准器。中国与西亚各国的交往,影响最大的要属伊朗(古称波斯)海上丝绸之路的船队途经千岛之国,带去了中国的特产:瓷器、茶叶、丝绸等商品。在印尼的爪哇岛也有出土的元青花瓷器,2012年10月在上海博物馆举行的元代青花瓷器大展中,就有一件青花串枝菊花纹罐来自于印度尼西亚。

习近平主席2016年1月访问伊朗期间,在《伊朗报》发表的署名文章指出:来自伊朗的苏麻离青和中国的高超工艺结合,成就了青花瓷器的雅致。元代青花瓷以其独有的魅力,征服了全世界的陶瓷界、艺术界。

历史是这样的公平。当中国的精美艺术品在战乱中近乎灭绝时,它却由于机缘奇迹般完好地保存在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并成为世界性的文化遗产。高铁低锰的苏麻离青矿产钴料,高岭土与水、火的结合,化为美轮美奂、幽蓝神采的青花瓷。馆中的艺术珍品顽强地证明一条真理:真正的艺术是永恒的。

窑变釉的魅力


单色釉瓷器近来成为颇受藏界关注的品种,市场走势也逐渐强劲起来。在五彩缤纷的颜色釉中,窑变釉瓷器显得十分独特和奇妙。近年来,窑变釉在市场上的价格也开始逐渐上涨,目前,成交价过百万元的窑变釉瓷已达到12件。

窑变釉,顾名思义,是器物在烧成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它本出于偶然,由于形态特别,人们又不知其原理,称为“窑变”。明代时,人们无法预测窑变的发生,因此窑变曾被认为是不祥的“怪胎”,尤其是官窑出现窑变,往往被砸碎。此后,随着窑变的时常出现,人们开始发现其独特的形态美,或如夕阳晚霞,或似秋云春花,更有大海怒涛,万马奔腾,因而窑变釉被作为一种艺术瓷釉为人们欣赏,如钧窑的窑变、康熙郎窑红、豇豆红、苹果绿等。窑变的缺陷美也逐渐得到人们的喜爱,窑火给釉面造成的缺陷,看久后反而让人回味无穷,甚至有了“娃娃面”、“美人记”之类的美称。到了清代,尤其是清雍正、乾隆时期,窑变已被视为一种祥瑞。据《南窑笔记》记载,清代生产窑变釉,入火使釉流淌,颜色变化任其自然,并非有意预定为某一种色泽,但基本已掌握了窑变釉的规律。

2004年,在中国嘉德推出的“飞鸿阁藏瓷”单色釉专题拍卖中,一件清乾隆窑变釉莲蓬口瓶获价165万元,是该专题拍卖成交价最高的一件。2005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上,一件高17.4厘米的清雍正窑变釉贴浮雕螭龙尊估价150万至200万港元,成交价达258.4万港元,是目前窑变釉瓷器中的最高价。2006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一件清雍正窑变釉三牺瓶拍得224.8万港元的高价。有关专家认为,随着单色釉瓷器逐渐被藏家所看重,窑变釉这种独特的单色釉瓷也具有极大的收藏投资价值。

“文革瓷”魅力无限


“文革”,作为一个特殊的年代,已经远离我们而去。而今,随着时间的推移,“文革”时期的各类遗存,正悄然走进收藏领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文革物品”这一大收藏门类中,最具代表性的除了“毛泽东像章”、“文革邮票”和《毛主席语录》之外,就是“文革瓷”了。

“文革瓷”不仅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以其格式化的统一模式和简捷明快的装饰特点在我国两千余年的制瓷史上自成体系,独立成章,占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无论是工艺用瓷、装饰用途,还是生活用瓷,几乎无一例外地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及时地反映“文革”各个时期的政治口号和重大事件,从而成为舆论宣传的重要载体。所以,“文革瓷”的收藏,为“文革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

在“文革瓷”中,影响最广泛,艺术成就最高的,莫过于各种造型的毛泽东瓷像,既有全身及半身的立体圆雕,又有头像的侧面浮雕,无一不是由艺术家精心设计制作,可谓“慎之又慎,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瓷质洁白细腻,形象生动逼真,充分表达了人们对领袖的崇敬热爱之情,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幸运的是:虽然历经30余载,但由于制作数量较大,且备受人们悉心呵护,至今仍不难发现它的踪迹,而且价位不高。当前正是收藏它的大好时机。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文革物品”收藏的不断升温,“毛泽东像章”和“毛泽东瓷像”的赝品也应运而生。新制作的毛泽东瓷像工艺粗劣,形象失真,尽失“文革瓷”的艺术水准,没有收藏价值。收藏者须仔细鉴别,方可淘得真品。

中国陶瓷的收藏魅力


众所周知,中国陶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其是官窑瓷器历来就被国内外藏家、炒家看好,并成为古玩市场的明星。至于中国陶瓷的价值,民间历来就有很多说法,如“家有钱财万贯,不如宋瓷一件”、“黄金有价、钧窑无价”等。由此可见瓷器在藏家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

从海外市场看,1975年香港苏富比开始每年举办两次拍卖,当时均以瓷器为主,到80年代末苏富比在港拍卖中国陶瓷的总成交额就已突破了1亿港元大关。90年代后,更是势不可挡,中国瓷器在苏富比、佳士得占据了主导。但不可否认,在海外市场亮相的官窑瓷器相当一部分是清末时期,帝国列强在瓜分中国的同时,对中国文物进行疯狂的掠夺,他们或明目张胆地用武力抢夺,或以金钱为诱饵巧取豪夺,致使大量珍贵的中国官窑瓷器流失海外。去年春季,苏富比曾推出一件乾隆款酱地描金粉彩镂空六方套瓶,这是1860年英法联军中路克爵士从圆明园掠得后卖给莫里逊的,此瓶是1743年督官窑唐英亲自画样研制的贡品,它混合了几种装饰的技巧,细节非常精巧。这只瓶开价420万港元,经海内外买家竞拍,最后在1900万港元价位上一锤定音,买者为北京市文物公司,该成交价为瓷器第七高价,随后香港佳士得再创佳绩。它推出的清乾隆粉花蝶纹如意耳尊以3304.5万港元成交,让人惊叹不已。目前,市场上只要出现官窑瓷器,海内外收藏的富翁往往会蜂拥而至,志在必得。(好运)

古陶瓷收藏魅力无穷


拥有一件珍稀罕见的镇宅之宝,是每个收藏家梦寐以求的。古往今来某人独具慧眼以几十元乃至几百元、千余元购置一件稀世珍宝,成为收藏圈里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古代陶瓷真是魅力无穷。

一位鉴赏家说,中国古陶瓷是历代古玩市场的宠儿,品判一个收藏家的身价,不是他的资产和学问,而是他所拥有藏品的价值。民国时期的收藏家仇炎之只是花几百元买了一只明成化斗彩鸡缸小杯,时隔半个世纪后的1999年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一只鸡缸杯拍出2917万港元的价位,价格翻了4万多倍。2000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清乾隆“粉彩花蝶纹如意耳尊”以3304.5万港元成交;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以4404.475万港元成交,创下了中国官窑瓷器交易的世界纪录。据悉这件创纪录的明朝古董瓷罐是收藏家胡惠春的藏品。

中国收藏网主编金伯宏先生说,上世纪80年代初,花几百元就能买到明代官窑瓷器,现在一件明代官窑瓷动辄几十万元。很多古董商都是靠投资收藏古代陶瓷发家的。

在鉴赏家的眼里,元代以前的瓷器,方可称古瓷。而宋代古瓷的珍稀度、历史价值、文物价值等诸方面来看显然要超过明清瓷器。但目前明清瓷器由于受国际市场影响等原因,价格普遍高于宋瓷5至10倍。宋代古瓷将随着古玩市场的成熟化会逐步升温陡涨。

古陶瓷器作为收藏热门,历代官窑瓷精品在古玩市场上已经很难寻觅,即使见到,也都是价格不菲之天价。近年来,民窑瓷器(即民间大众为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烧制的瓷器)已经逐步升温,为众多古陶瓷收藏家所青睐。就目前来看,民窑器尚有一定的升值空间,况且眼下价位偏低,正是收藏的好机会。

高档骨瓷 魅力无穷


陶瓷起源于中国,但骨瓷始创于英国,曾长期是英国皇室的专用瓷器,独尊着华美。就在如今,骨瓷也是主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别致、华丽、高档、优雅……对于骨瓷而言,充满魅力的评价数不胜数。

骨瓷餐具制品柔和、透明、强度高、韧性好,由于加入了骨粉,增加了烧制的难度,所以更加珍贵。骨瓷餐具不仅仅是一件生活用品,更是艺术品和奢侈品的集成。

汇嘉时代购物中心负一层的隆达骨瓷专卖店建议消费者,选购骨瓷餐具时可通过看摸弹三招来仔细区别:1、可将骨瓷拿在手里观察,通常好的骨瓷色泽呈天然骨粉独有的自然奶白色,对着亮光还可观察其通透性,并能看出骨瓷成分的细致与否,一般好的骨瓷透光较佳且均匀无杂质;2、可用手触摸直接感觉瓷的细腻和坚硬,好的骨瓷重量往往比其它瓷种略轻、瓷体也更为轻薄;3、用手指轻弹,质地较好的骨瓷一般会发出“叮叮”的金属脆响,如用手沾水在碗口摩擦还会发出像飞机飞过的轰鸣声。如此,消费者便可以通过视觉、触觉和听觉与骨瓷实现近距离交流,并最终选购到自己称心如意的骨瓷产品。

神秘黑陶彰显独特魅力


神秘黑陶彰显独特魅力

黑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被国内外考古、历史、文物专家公认为龙山文化最高水平,被国家定为国家宝藏。黑陶以其独有的古朴、凝重、优美、典雅而为人们所钟爱,成为炫耀名第身份的主要标志,被誉为“陶之魂”。山西黑陶历史悠久,制作精良考究,精选黄河岸边的红胶泥为原料,一件作品的制作前后历经选土、发酵、抛光等9道严格的工序,以其端庄稳重的造型、古朴厚重的色彩,成为陶制品家族的贵族阶层,明清两代曾为皇家贡品。现在许多人正是因为黑陶的这一特点,将此陈放在办公室,体现主人高雅的审美素养,同时也令外人顿生敬佩之情。山西黑陶制品曾多次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的金奖,,赢得海内外文化名家和广大消费者的欣赏和青睐,纯手工的黑陶工艺品已远销日、美、台湾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挖掘历史底蕴 彰显黑陶魅力

作为黄河流域文化支流的黑陶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构成了中华思想文化的渊源龙脉。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里,作为黄河流域文化支流的黑陶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构成了中华思想文化的渊源龙脉,更是承担着 “上袭仰韶,下启殷商,左挽彩陶,右携青铜”的历史重任。从原始黑陶的兴起到战国时期的奢侈品,黑陶由简陋的生活实用品变为阶级贵族夸耀财富、显示地位的身份象征,古朴典雅、庄重优美的器皿成为达官显贵、文人骚客手中把玩的宝贝。或许是战乱,或许是更为坚固的青铜器的出现,在那样的时代下,黑陶慢慢淡出历史,甚至其特有的烧陶工艺也几近失传。但是它独特的文化气息却让无数藏家学者不停探寻,于是沉默地下多年的黑陶工艺,与现代制陶技艺相融合后,终于又散发出它特有的光芒。在经历了历史洪流中的兴衰之变后,黑陶在一代代陶艺人手中渐渐变得更加厚重、更加具有历史感。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黑陶艺术已经成为珍贵的艺术品。黑陶以其独有的古朴、凝重、优美、典雅而为人们所钟爱,成为炫耀名第身份的主要标志,被誉为 “陶之魂”。

工艺制作繁琐 还原黑陶历史

现代陶艺也在像各种艺术一样寻找着自身的定义,而黑陶作为古代与现代融合的艺术品,其价值也在现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的古朴与壮美使观者安定心神,感受宁静而致远的豁达。而鉴别黑陶收藏价值的第一位便是造型,好的藏品必定有它特有的文化内涵,或者所能代表的身份地位,这样才能使作品本身道出它的魅力与故事;其次要看品相,黑陶的光泽是利用手工压光来提取的,只有压出的光泽才能保持长久,在烧制后才会更黑更亮,从而具有 “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质。

作为黑陶工艺品,雕刻也是体现工艺最好的见证,以其工艺的精细程度来决定陶器的价值,是判断现代陶器作品的一个重要手段。从刻工看,要看刀法是否干净无毛刺、深浅是否均匀、宽窄是否一致,不能出现涩刀、顿刀现象;从雕工上观察,就要注意是否能把图案通过雕刻的手法展现出来,加以镂雕的映衬使作品更加立体,让人感觉繁而不乱。在经历了岁月的呵护后,黑陶越发黑、发亮,越显其珍贵,其制作之精细,造型之优美,都渗透着浓郁的东方审美的气息,让无数人为之倾倒。

山西神秘黑陶 弘扬龙山文化

山西黑陶愈加厚积薄发,明清两代曾为皇家贡品的黑陶烧制,已经被列为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

山西素以地上文物之丰、地下资源之巨而著称于世,又以大量民间传统艺术而令世人瞩目。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就是这块厚重的黄土造就出了一代代能人巨匠,而近年来,山西黑陶愈加厚积薄发,明清两代曾为皇家贡品的黑陶烧制,已经被列为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更是屡屡在国际国内斩获大奖,用它的浑然天成来阐述山西黑陶的温婉与灵气。

传统的手工陶艺,站在现代的角度看,是可遇不可求的。当陶土经过重新塑造后,在手上变得鲜活而具有灵气时;当传统与现代技艺真正相融后,在纯黑幽静中显出丝丝优雅庄重之美时,现代黑陶那古朴方正的造型和材质本身的自然和谐之美,不正是历代藏家不倦追求的那份“本真”吗?

收藏新品黑陶 潜力畜势待发

黑陶艺术品厚重的历史价值和丰美的文化价值有机地融合,未来的升值收藏潜力还在处于上升期。现如今,出于对古代文化的追求和心灵的享受,黑陶收藏逐渐成为藏家的新时尚。黑陶造型一般以端庄典雅为主,颜色更是古朴大气,整体呈现凝重安适的氛围,而现在收藏市场上看到的多是现代黑陶工艺制品,价位还不是很高。一般普通的大器型黑陶,市场价位在几千元,普通器型的价位在几百元钱。可以说,在黑陶艺术品上,厚重的历史价值和丰美的文化价值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因此,黑陶未来的升值收藏潜力还在处于上升期。

黑陶散发着一种原始气息的古拙的美,正是这种真实朴素的美,恰恰符合了当今社会追求的返璞归真的时尚美,从而成为人们欣赏和收藏的新宠之一。

德化瓷章魅力无穷


1996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德化“文革”瓷章是个宝,加入了收藏或经营队伍。他们走街串巷,发掘德化“文革”瓷章中的精品、珍品、罕品。这些高级瓷章在“第二市场”即被收藏家高价购存,偶尔流入“第一市场”,一露面便被有见识的收藏家高价买下收藏了。前不久,笔者接到一友人电话称其从三明购得一枚小五角星浮雕章,我如有意购存,他愿送至家中。该章直径5.3厘米,其形其韵皆与红五星高浮雕大章一致。该章虽小,却是大章之母,应出自同一设计人员之手,弥足珍贵,遂以高价买下。

我曾于1996年9月发表《德化毛泽东瓷像章图谱》和《德化毛泽东像章概说》。时过境迁,如今德化章不论是内涵或外延皆丰富得多,德化章的收藏和研究渐入佳境,进入到一个新时期。比如毛主席各个历史时期头像系列(5.5厘米),当年只见到12种,现在已发现有20种,我集到14种,历经5年增加4种,收集难度可见一斑。再如心形异型章,当年只见到两种,属礼品章,极罕。如今已发现有10种,应属一套。不论是谁,能把这套章集齐,对德化瓷章的收藏史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又如烤漆章,我在《概说》一文中,只说到十几种,现在综合几位藏家的藏品看,5.5厘米的约有70种,6.5厘米的大约有50种,而且,此类章可划分为若干独立的系列,在系列中又可出现大套套小套的情况,小套能集齐已属不易,大套能集全就属难上难了。此外,在“诗词章”、“名画章”、“套章”等也都有新发现。

1997年至2000年,全国各地的像章,不论是金、银、铜、铝或竹、瓷质的都有赝品出现。至今,外省某地生产的新瓷章、新瓷版画仍然呈铺天盖地之势。前二年,泉州市面上也发现有少量德化章赝品,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关注,为了防止它的蔓延以及提高鉴别水平,由我执笔写成了《德化像章及其辨伪》一文。当初,我们确定的原则是:从学术角度出发,探索辨伪问题。文章在内部交流后,有一定积极意义。最明显的是市面上的德化章新品销声匿迹了。

德化瓷章,魅力无穷。不仅仅因为她的洁白无瑕和精湛工艺,还因为她蕴藏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等待我们去开发、去探索。当我了解得越多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对德化像章知之甚少,任重而道远。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魅力青花》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魅力青花》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青花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