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瑞比瓷砖 > 导航 >

瑞果蜂蝶绘写富丽

瑞果蜂蝶绘写富丽

瑞比瓷砖 大理石瓷砖 新中源瓷砖

2020-05-29

【www.taoci52.com - 瑞比瓷砖】

粉彩瓷是清康雍乾时期受珐琅制作工艺影响而创制的一种低温烧制的釉上彩品种。粉彩工艺特点是彩瓷绘画面某些部位用玻璃白粉打底,采用中国传统绘画中没骨画技法进行渲染,突出绘画中阴阳浓淡层次感。粉彩相对明清五彩而言所用色源更多,比五彩瓷绘更为娇艳,以淡雅柔丽名重一时。粉彩瓷发展到清晚期同治、光绪年间由于西洋画技法融入,瓷绘风格趋向华丽繁缛崇尚满工彩绘,留白较少。

我藏一只清同治年产四系粉彩花卉桃竹纹盖罐,此罐高16厘米,最大腹径12厘米,蜘蛛钮,花卉山石纹大盖,桃竹纹罐体。此罐修胎规整,胎体细腻,厚薄适度,釉面肥厚莹润,手摸有凹凸之感,底部为“大清同治年制”六字红色方款,口沿略有裂纹用铜锔钉粘连。罐面瓷绘富丽、精致、满实,色彩绚丽几乎囊括赤澄黄绿青蓝紫各种色彩,其中墨绿、湖绿、草青、矾红、杏黄为主色彩调。

罐体瓷绘运用了丰富的想像力,冲破植物在时间、空间、生态规律的限度,强调花卉、桃果放大,竹茎、枝叶缩小,采用竹枝绕藤的画面,柔弱的茎叶牵引着累累硕果。鲜花、瑞果、蜂蝶数种形象组合在一起丰富多彩,观之瓷画结构间隔,宽窄、主次对比呼应,错落有致。富贵的牡丹、富丽的海棠、靓目的寿桃无处不绘得鲜艳饱满。TAoCI52.cOM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富丽堂皇凤尾尊


粉彩制作的特点是由于在绘画面的某些部分采用了以玻璃白粉打底,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画法渲染,突出了阴阳、浓淡的立体感。同时,粉彩的烧成温度较低,所用彩色比五彩更多,因而比五彩更为妖艳,以淡雅柔丽名重一时。

雍正朝粉彩技艺成熟,多数是在用洁白瓷质的胎及极为纯净的透明釉烧成的白瓷上进行彩绘,因此,更能突出它的淡雅柔丽之感。

官窑器的制作更为精细,大部分盘、碗之类圆器的底部极为光滑细腻,很多雍正粉彩瓷器瓷胎之白且薄正是达到了“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地步。雍正粉彩瓷已作为当时上层阶级的日常生活用瓷,因此盘、碗、杯、盏之类的器物最多,此外,还有各式花瓶、花钵、尊、笔筒、花觚、提梁壶等,器型风格一反康熙刚硬、挺秀为淳厚、灵巧。

这件清雍正粉彩花卉凤尾尊高23.4厘米,口径12.7厘米,撇口、长颈,腹部丰满,器底外撇。尊胎质细腻,胎体轻薄,釉面光亮细润,上用粉彩绘画。颈部的开光两个,内绘绿色龙纹,龙怒目昂首,双目圆睁,4只利爪矫健有力,突出了龙的凶猛强悍、气魄豪放。腹部的两个开光,内绘山水,水墨淋漓,气韵生动,神采飞扬。开光间隙均绘缠枝花纹,由多朵花卉连续衔接组成,并用各花朵间的不同走向花叶环绕穿插,把各花朵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纹饰的整体。

此尊造型古朴端庄,制作规整,色泽浓重艳丽,显得富丽堂皇,实为清雍正粉彩瓷器之精品。

富丽凝重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铅釉陶器,按质地分类,它应属于琉璃。唐三彩的烧造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两次烧成,多运用于结构复杂、器型较大的器物,即先在1050至1100℃的窑内素烧,上釉后,于800至900℃的炉中再烧;另一种是做好坯后直接上釉,在900℃左右的温度下烧成。后者器物的胎质不如前者坚固,用手指甲就可以划出痕迹。

三彩按时代和地域分,有唐三彩、宋三彩和辽三彩,其中以唐三彩最负盛名。说它最负盛名,也只是清代末年才开始的。以前,人们对它并不认识。由于交通的不便,盗墓者发现易碎的唐三彩,也往往以砸碎了结。清光绪末年,因为修建铁路,洛阳城北的许多汉、唐墓葬被挖掘出来,这样,墓葬中的唐三彩才被带到北京古玩店出售,才引起金石学家、考古学家罗振玉和王国维先生的注意。罗振玉先生在《古明器图录》的序言中指出唐三彩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于是,便有收藏家特别是外国的中国文物收藏者们,出了高价买走许多珍品,这就吊起了盗墓者和古董商的胃口,一时间盗墓之风盛行,整个邙山被挖得千疮百孔。而做假者看到有利可图,唐三彩的赝品也越来越多。唐三彩在唐代是模制成型的,用真品翻模比较容易;它的烧造工艺相对瓷器而言,也比较简单,再加上真唐三彩的釉色几乎没有一件完全是一致的,造假时对釉色的要求,比对瓷器的釉色的要求低得多,所以,唐三彩成为古陶瓷门类中作假数量最多、质量最高、也最容易使人上当的一个品种。从民国初年到现在,古董市场上,赝品的唐三彩就没有断过,收藏者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唐三彩的釉色有蓝(最为名贵)、绿、黄、白、赭、褐、黑等多种,也有单彩的。它的造型,大致可以归纳为生活用具类、模型类、人物类、动物类等几种。其中又以天王、女子、骆驼、马最常见。唐三彩的造型既是鉴定唐代文物的标准器,又可从中看到当时人们生活的各种方面,比如,唐三彩女俑中的眉毛式样就有很多种,有一种眉毛只是一个小黑点,可能是被称为“垂珠”的一种眉形。

烧制唐三彩的窑口主要有河南巩县、洛阳和西安附近的黄堡窑。巩县生产的唐三彩多用浅黄釉打底,然后用绿、赭等色釉补衬,风格富丽堂皇;黄堡窑的产品多以褐色为主基调,再辅以绿、黄等色,少用蓝彩,釉色凝重而深沉。

鉴定唐三彩时,首先要注意胎子。巩县窑生产的唐三彩用白色黏土做原料,虽然比较坚硬,但因为烧结温度不够,所以敲击起来声音发闷。仿的唐三彩,胎子很杂,有的坚致如瓷胎,有的是红色陶胎,还有水泥和石膏的。唐三彩的釉大多数都有细小开片,不见大的开片,片纹自然均匀。由于大多数唐三彩是墓室中出土的,所以纹路中一般没有浸进泥土,釉层薄而匀,紧贴胎体。而仿制的唐三彩,有的釉太做作,不匀。有的仿品想当然地将唐三彩上涂上黄泥,以充出土文物,遇到这种器物时要十分当心。真的三彩器的刻划纹饰,刻划得很深,有力度,上釉时一丝不苟,不出轮廓线。

绘瓷和《绘瓷学》


民国时期(1911年-1949年)给人们留下的瓷器珍品,大多应是彩绘瓷器。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绘瓷高手,如程次笠、鄢儒珍、程小笠、吴寿祺、周小松、汪东荣、汪晓棠、许尚礼、潘陶宇、吴龙发、何许人、汪大沧、张志汤、胡颜标、王步及“珠山八友”等都是有很高造诣的代表人物。人所共知的“洪宪瓷”就是鄢儒珍1915年承制的。胎质纯白,画工精细,据说当时只生产了100件,为近百年陶瓷的珍品。现在地摊所售“洪宪年制”、“洪宪御制”、“居仁堂制”款的瓷器,均为仿冒品,藏者须慎重识别才是。

“珠山八友”更是当时绘瓷的顶尖人物,他们各有所长。王琦善写意人物,邓碧珊工粉采鱼藻,徐仲南精松竹、田鹤仙专梅,王大凡专粉彩人物,汪野亭尤工于青绿山水,程意亭善画山水花鸟,刘雨岑草虫尤为一绝。他们并非都是江西人,却云集景德镇,定时探讨瓷绘艺术,为民国时期绘瓷作出了很大贡献。

因为绘瓷相对兴旺,也促进了绘瓷的理论研究。此时出版了中国第一本专门研究绘瓷的著作《绘瓷学》。由于作者吴仁敬也是绘瓷高手,谙熟绘瓷的各种技艺与程序,所以他的著作不仅是有学术成果,也被当时教育部门指定为职业教科书。此书对于今天我们搞民国绘瓷收藏,仍有极大的帮助。

收藏绘瓷,首选就是绘瓷名家的作品。因为他们的作品代表着当时最高绘瓷艺术水准。其次收藏当时社会名流之订制品。这些绘瓷制品反映出他们的品位、好恶与社会状况,可以证史。三是收藏有明确纪年款的,这些虽非出自名家但彩绘精美、虽无款字但器形完整,彩绘内容有深刻文化内涵。

民国瓷器中还有一种瓷板画。它不是器皿,是纯粹为展示瓷绘的观赏品。主要内容有:一是传统绘画;一是人像画。而画人像画的大都熟悉西洋画法,通晓明暗关系,用光方法。留下来的作品,有一些是当时名人的画像。如今,传统画法的瓷板画,佳品也已很难觅得了,近年拍卖会上曾出现过,价格多在万元以上。

一般的民国绘瓷,现在价格多在几十元至几百元之间,还是可以被中华收藏网者接受的。所以从现在开始收藏民国绘瓷为时尚不算晚。

在市场旧货摊上,绘瓷还可以经常见到,一些底款伪为“康熙年制”、“雍正年制”,甚至“大明宣德年制”等,虽明知其伪,但只要工艺彩绘好,器形完整,亦可以民国瓷收藏之。笔者认为,彩绘佳,有堂号款或人名款者都值得收藏。因为这些款章可直接标定出民国瓷的印记。还有一些公司商号款的瓷器,以大宗货为多,其佳者亦可收藏。

仿写款


简称仿款,又称寄托款,指后代或后朝瓷器上落以前代或前朝款识。

仿写款中最常见的是仿写年号款,如明代正德朝仿写“大明宣德年制”款、清代康熙朝仿写“大明成化年制”款等。仿写款主要见于景德镇窑、民窑瓷器上,自明代中期以后直至今日,屡有所见。仿写款的出现与人们的好古之心以及前朝瓷器的经济价值增高有密切关系。如宣德官窑青花瓷器以其精细的胎釉、浓艳的青料、规整优美的造型和朴素优雅的纹饰而倍受后人青睐,自明成化年开始不断被人仿制,这些仿制品多落宣德官窑年款。明代后期文人墨客对宣德瓷器的品评,也助长了当时瓷器仿写宣德年款之风。正如万历时谢肇  《五杂俎》所言:“宣德款制最精,距今百五十年,其价几与宋品 矣;嘉靖次之,成化又次之。”再如著名的成化斗彩瓷器,胎薄,釉润,彩精,至明代晚期已相当珍贵,明沈德符(1578—1642年)  《万历野获编》云:“窑器初贵成化,次则宣德。杯盏之属,初不过数金,顷来京师,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白金,为吐舌不能下。”这就造成明嘉靖以来仿成化斗彩瓷器的大量出现。

瓷器仿写款给后人鉴别瓷器真伪带来极大困难。民窑瓷器上的仿写款,字体多草率,容易识破;而官窑瓷器由于多按样仿制,其仿款几可乱真,常能误人眼目。

清代雍正粉彩团蝶纹宫碗


蝴蝶纹是中国古代书画、瓷器上的常见纹饰,花丛间彩蝶飞舞,百花胜放,舞蝶恋花,代表了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蝶与耄耋之耋同音,也包含着幸福长寿的吉祥寓意。每组团蝶纹由两只彩蝶与四季花卉纹构成,笔触细腻,色彩柔丽。

花事是古代文人雅士重要的怡情活动之一,雍正皇帝对此非常精通,如果加上彩蝶讲究组合之美,则更是自然清新的唯美境界。因此,雍正一朝宫廷瓷器中凡有花卉彩蝶题材,均是工笔写真,形神俱佳,气韵清雅脱俗。

此碗造型俊雅,线条柔美,胎釉白胜霜雪,莹润可爱,修胎光滑洁净。内白釉无纹,外壁绘粉彩团蝶纹五组,每组团蝶纹由两只相异的蝴蝶与四季花卉纹构成,花卉蝴蝶细腻妩媚。足底施白釉,蓝料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製”六字款。

粉彩绘团蝶纹五组精妙奇绝,彩蝶两两一组,上下相对,釉色丰富,线条纤细,绘画笔法精工,蝶翼脉络清晰可辨。将蝴蝶的形象描绘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饶有趣味。

团蝶花卉姿态各异,风姿绰约,吐萼含苞,各具意态,多情彩蝶,欲落还飞,饶添野趣。画笔清秀细腻,设色淡雅逸丽,春色盎然,仿若和风拂面,实醉人心扉,尽显“没骨”之妙。

此对碗造型隽秀尔雅,胎质洁白细腻,釉面细润纯净,纹饰色彩丰富,柔和不艳,画面生动逼真,体现了雍正瓷器淡雅柔丽的时代风格,是雍正宫廷御用粉彩瓷中的绝美之品。

同款清雍正粉彩团蝶纹碗亦有两只,都与本品尺寸相当,现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及英国大英博物馆。

胭脂地开光瑞兽盖罐


胭脂水彩或称胭脂水釉,是清早期一种有特色的釉质,康熙六十年烧造了胭脂水彩直口瓶(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雍正烧造了胭脂水釉小碗,乾隆烧制了胭脂色珐琅彩茶壶等。康、雍、乾是清朝盛世,许多创新名品都被后来的官窑与民窑仿造。

我收藏的这个胭脂地开光瑞兽盖罐就是同治官窑仿前朝釉色的器物。盖罐高11.6厘米,足径9.5厘米。同治官窑的胭脂釉色和清三代的官窑胭脂釉色对比起来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是胭脂釉色施釉过薄,釉色易磨损,易脱落。

此盖罐底部写有楷书“同治年制”官窑抹红款,一般清代官窑器物都是精美之作,同治官窑部分器物为何显得很一般呢?细说起来是有历史原因的。同治五年,军机大臣李鸿章筹措白银13万两,使停烧10年的景德镇御窑厂恢复生产,初期多为应急之务,其烧造水平较清中期不知落后了多少。但事物都要全面分析,辨证来看,开光瑞兽盖罐的釉地无法和清三代的釉质相比,但它开光之中的粉彩瑞兽却增加了盖罐立体的艺术美感。

实际上胭脂地属于继承,开光瑞兽属于发展。虽然胭脂地质量不如清三代的精美,但是开光瑞兽这一亮点是继承中的发展,这点还是可贵的。

瑞兽在民间历来有镇灾祈福的风俗,瑞兽的每个形象都有不同的寓意。

瑞兽造型之一:瑞兽游玩——寓意社会稳定,生活安祥。

瑞兽造型之二:瑞兽远眺——寓意大清雄心远大,前途光明。

瑞兽造型之三:瑞兽仰天长吼——寓意重振大清国威。

瑞兽造型之四:瑞兽狂奔——寓意加速发展,向往创造辉煌。

其实这都是当权者唯心主义的想像与企望。纹饰含有寓意由来已久,清三代一些瓷器上的长枝九鹌纹饰则是借长枝九鹌的谐音,寓意为“长治久安”。

泥绘方壶(清)


清 泥绘方壶

规格:宽15cm 高9cm

质地类型:陶器

在紫砂装饰上,施釉加彩可以使器物绚丽多姿,而另一类平淡朴实的装饰方法——泥绘,则可以使作品具有一种简约的美,带有乡间泥土的气息。

这件方壶从造型上说特点在于“方”,甚至似乎过于方正了些。其外延线搭成方脚,把手的耳也方得出奇,除三弯流上缘有注水曲线之外,视觉所及几乎全是方形、直角、直线,线面挺括周正,轮廓线条分明。方壶以线条有棱有角为特点,然而这种棱角须是不生硬才好,否则就有唐突、刺目、笨重的感觉。这把壶的壶身并未做成四方,而是上小底略宽,这样就比较稳重,避免了方形的短处。

然而,最最重要的,是该壶上的泥绘。一幅江边垂钓图,一幅竹叶,顿时使方形的局促感化为乌有。江边垂钓图类似八大山人简笔画的方式,约略辨识出老树、小湖、垂钓者,另有日(月)当头,水波粼粼,有种总体的朦胧效果,可远视而不可近观。另一面那几片竹叶更是寥寥数笔挥就。这,大约就是泥绘的特色。

泥绘,这种利用泥料颜色不同的特点,用与紫砂壶本身颜色不同的泥来进行绘画的装饰手法,在乾隆年间十分流行。一般在壶的一面是山水景致,如远山近水、空中明月、垂钓老翁等,另一面是花蝶虫草小品,不以精致见长而以素净雅致取胜。

色彩瑰丽写春秋


俑是古代明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早是专指古墓中随葬用的偶人,后来其外延有所扩大,有生命的家禽、牲畜及想像中的神灵摹拟品亦被纳入其中。

因为俑的使用是为了使死者能在冥世继续如生前一样生活,所以俑真实负载了古代社会的各种信息,对研究古代的舆服制度、军阵排布、生活方式乃至中西文化交流皆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中国古俑在其盛行的从东周至宋代的约1500年中,弥补了同时期地面雕塑在种类及完整性上的重大缺憾,为我们勾勒出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脉胳以及历代审美习尚变迁的轨迹,成为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不可或缺的珍贵实物资料。

俑产生于中国古代“事死如事生”丧葬理念。最早的俑见于安阳殷墟王室墓中与人殉一同发现的双手绑缚的奴隶俑。至秦秋战国时期,社会的进步导致了人殉时代的终结,代替人殉旧俗的随葬俑兴盛起来。这一时期的文献《孟子》、《礼记》首次出现了关于俑的记载。

中国古代各类俑中陶俑数量最多,另外俑质偶用木、石、瓷、铜、银等材料。俑的分类及名称尚无定制,殆有依其身份、姿势与持物,依其族属而定名数种。

中国的俑发轫于商,至东周时代渐趋流行。在山西长子县春秋晚期晋国墓中发现的4件木俑仍与人殉同存,这正是人殉没落、以俑代替活人随葬之风初兴的特征。至战国,湖南、湖北、河南楚墓中流行木俑,多为侍卫俑和女侍俑。北方诸国多为乐舞俑,而且多用陶塑,模制未见。

20世纪70年代陕西临潼秦始皇陵东侧发现大规模兵马俑群。陶俑总数可达7000之巨。这是摹拟的千古一帝的送葬军阵。其数量庞大、形体壮硕、气势慑人,是中国古代陶塑艺术的空前之举。最近,在紧靠秦始皇陵东南侧的甲胄坑旁,又发现了跣足袒身舞蹈状的巨型秦俑。所以这些都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古代雕塑的历史。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雕塑艺术大发展的时期,俑的种类、数量、材质、水平等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西汉帝陵陶俑数量很大,一般高50厘米至60厘米。或上承秦俑,模制敷彩。或沿袭楚风,裸塑着衣。侯王墓中,除武装士兵俑外,家内奴婢和伎乐俑也占有很大比例。形体略小于帝陵之制。低级官吏和地主墓中也有放置俑的,俑的构成主要是家内奴婢。西汉南方常见木桶,楚制依旧。而山东地区陶俑也继承了战国齐地古拙的传统。东汉伴随着庄园豪强的发展,与场景模型配置的小型陶俑多了起来,而且造型更为生动传神。其中河南的乐舞百戏、武装部曲俑;四川的劳作、说唱俑;广东的陶船及船夫俑;甘肃武威的铜车马仪仗俑代表着这一时期的最高水平。

三国、两晋南北朝由于社会的动荡与破坏,俑的制作也陷入低谷。其中西晋之时,俑的组合形成一定模式,约可分为镇墓俑、出行仪仗俑、侍仆舞乐俑、庖厨俑四类。南朝的俑,承袭了西晋的传统,而北方由于少数民族的入主,出现了极具时代特征的甲骑具装俑。

隋唐时期伴随着社会的安定与繁荣,俑的艺术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文官俑、武士俑、仕女俑、牵驼俑、牵马俑、骑俑、戏弄俑、胡俑成为这一时代的常见种类。尤以色彩斑斓、奇伟多姿的三彩俑凝铸雄浑富丽的盛唐之音,堪称中国古俑的压卷之作。

及至五代,俑风大变,镇墓压胜的神怪俑受到重视。宋代以后,葬俗转易,尤其是焚烧纸明器在丧葬中的盛行,俑的使用骤减,至清初遂告绝迹。

俑的历程虽已结束,但它在中国雕塑史上涂抹的瑰丽色彩却如史诗般成为永恒。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瑞果蜂蝶绘写富丽》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瑞果蜂蝶绘写富丽》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瑞比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