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工艺 > 导航 >

淮北民间工艺奇葩——界首彩陶

淮北民间工艺奇葩——界首彩陶

瓷砖工艺 瓷砖的工艺 古代制作瓷器工艺

2020-05-29

瓷砖工艺。

“界首彩陶”曾被学者称为“中国近现代四大彩陶之一”,其制作工艺和艺术特征,既蕴涵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为美术、陶瓷、文物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所关注。2005年,“界首彩陶”幸运地被安徽省推选为申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候选项目。

界首彩陶的产区分布

界首彩陶历史上主要分布在安徽颍河界首段南岸,散布于13个村子,因每个村子的村民大都以冶陶为生,并且村子均以陶窑为名,因此,俗称“十三窑”,即:卢窑、魏窑、后魏窑、计窑、前计窑、朱窑、尹窑、高窑、盆张窑、田窑、沈张窑、韩窑、王窑,现属安徽省界首市田营镇管辖。1958年,界首在颍河北岸顺河路组建的工艺陶瓷厂,现为彩陶的主要生产地。

界首彩陶的历史渊源

界首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豫皖交界处,淮河的重要支流颍河穿境而过。因地处中原要冲,人杰地灵。这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中原文化与江淮文化相互交流的门径,从而使当地的民间文化呈现出多元性。

界首彩陶工艺起源的年代并无明确的文字记载。在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淮北柳孜古运河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界首彩陶片和部分剔花彩陶完整器,尤其是在一眼宋代井中发现的界首刻花三彩陶片(图3),为我们研究界首彩陶的始烧年代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在徐州明城遗址也出土了界首彩陶器物及残片。通过这些发现,可以推断界首彩陶的制作工艺最晚出现在宋代。另外,据《中国历史地图集·隋唐部分》,在颍河的发源地嵩山以北不足百里,便是唐三彩三大产地之一的巩县,而水运又一直是古代运输的重要方式,因此可以推断,界首彩陶工艺的发展很有可能是通过颍河直接或间接受到了唐代的三彩工艺的影响。

界首彩陶采用的陶土是取自当地的黄胶泥,窑工又称之为“黄河淤”,即黄河泛滥后沉积下来的黄色粘土。据《元史·河渠志》记载:黄河泛滥影响颍河是在元仁宗延佑年间(1314—1320年)。当地窑工介绍,黄胶泥又有大、小胶泥之分,黄河泛滥之前的粘土称为小胶泥,其性硬,只能做盆、盘、盏等造型简单的陶器;黄河泛滥以后波及到的地方,沉积的粘土称为大胶泥,其性软,可塑性较强,能制作造型较为复杂的陶器。元代以后,界首彩陶吸收了当地比较盛行的木版年画和剪纸贴花的装饰技法和纹饰内容,出现了刻画、剔花工艺,初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在清晚期至民国时期,界首彩陶在继承前期制陶技艺的基础上,又受到当时戏曲艺术的影响,纹饰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除了花鸟鱼虫外,出现了大量以传统剧目为题材的人物场景画,刻划、剔花装饰工艺更为普遍。建国初期,界首彩陶得到政府的关心和支持,著名窑工卢山义、卢山志被送往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群众艺术研究班学习,使得他们的绘画、制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1954年,卢山义先生组建了陶器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名为界首工艺陶瓷厂。1954年,苏联东方艺术博物馆《造型艺术》刊登了卢山义先生制作的三彩“刀马人”酒坛的照片,在国际上反响很大,东欧地区的一些国家争相收藏其作品,卢山义先生也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评为全国优秀民间艺人,与紫砂艺人顾景舟等大师齐名。“文革”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文化艺术重获新生,界首彩陶也迎来了一个艺术的春天。界首工艺陶瓷厂在著名工艺美术家韩美林先生的指导下,研制出硅硼系列彩釉,如乌金釉、金砂釉、孔雀蓝釉、玫瑰红釉等,代替了原来的铅釉,同时把陶器由低温型转为高温型(窑温达1000度c左右),胎釉结合较前更为紧密,彩釉更加艳美,产品远销东欧、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卢山义先生的“三彩刻花缸”还于1984年获轻工部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质产品奖。

如今,界首三彩刻划陶已集中在界首市工艺陶瓷厂统一生产,而原产地田营镇的“十三窑”只有少数的村子还在烧制,并且多以单色的日常生活用器为主。

界首彩陶的制作工艺

界首彩陶所用胎土系本地盛产的黄胶泥,用此土制作的陶胎,质地细密。在刻划工艺上,界首彩陶吸收了民间剪纸、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为了适应这种风格的需要,必须在胎面上施以两层化妆土(其中能产生赭色即绛红釉色的粉色化妆土为本地所独有),这样才能在刻划过程中表现出赭黄或赭白两种基本色彩对比。在刻划题材上,除以生活中的花鸟鱼虫为创作对象外,还着重吸取了传统戏剧中的艺术元素,以一幕幕场景的形式加以表现,其中以卢山义的“刀马人”最具代表性。

界首彩陶的制作工序:

1.练泥:陶土经过精选、粉碎、水中浸泡后,手工搅拌成均匀、柔软、细腻的胎泥。然后揉泥,经过多遍揉和,使之稀稠适度、软硬适中。

2.制坯:置于成型轮上进行手工拉坯成型,然后放在通风处阴干,并经常用木制拍底板拍打胎底,防止鼓起。待胎体半干时,再进行修整,修至胎体圆整表面光滑为止。

3.刻划:胎制成后,先分两次施粉、白两色化妆土(粉色在下,白色在上),再用竹签刻划出花纹,然后用刮刀剔去花纹以外的部分,露出第一层化妆土,作为花纹地子(有的补填彩釉),第二层为花纹纹饰。

4.烧制:待刻划完毕后,陶器就可以入窑烧制了。装窑前要先用小火去除窑内的潮气,方法是在炉膛内从下至上依次放上麦秸秆、树枝和煤,点燃,直烧到烟囱口不冒烟,则说明潮气已排完。因为界首陶器是釉陶,其烧制过程要分为两个阶段,即素烧和釉烧。

素烧出窑后是砖红色的刻花陶,其烧制温度一般最高达700—800℃。素烧后的陶器挂釉后才进行釉烧。一般在含铅釉料中要加石英粉,以增加釉面的亮度。因石英粉的主要原料是二氧化硅,所以界首彩陶的釉也称硅铅釉;另外还要加一些粉土,以增加器壁和釉料的结合度,防止“飞铅”,然后晾一至两小时后就可以釉烧了。入窑后每件陶器都要罩上陶制的匣钵,防止土窑中的煤烟杂质污染了器物表面。釉烧用火由小至大,逐渐加温两天两夜,最高烧制温度可达到1000—1050℃。上面提到的“粉土”,是挂在泥坯表面的一层灰色粉状土,它和“白土”都起“陶衣”的作用,即增力口釉料和泥坯的结合力,使釉料不至于在烧制过程中剥落,并填补坯体的气孔、凹点和其他瑕疵,掩盖胎体的不良呈色等等。“白土”较“粉土”质地更加细腻,烧出后呈浅黄色,而“粉土”加石英粉烧出后呈绛红色,因此,经刻花剔地后烧制而成的界首陶器就具有了“红地白花”的独特风格。

界首彩陶的艺术特征

界首彩陶工艺长期浸淫于淮北地区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之中,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器形古朴厚重,刻划简洁生动,釉色流光溢彩,兼具艺术和实用功能”的基本艺术特征。

器型古朴厚重。界首彩陶采用的陶土是取自当地的黄河泛滥后沉积下来的黄色粘土,其性软,可塑性较强,烧制出的陶器胎质细腻,胎体厚重。在器形上吸取了青铜器、瓷器的造型,更显古朴。

刻划简洁生动。在创作题材方面,清代以前多以花草鱼虫为主,清代中晚期出现了以传统戏曲人物为主题的内容。在工艺上,吸取了乡土气息浓厚的当地民间剪纸和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运用了模印、刻画、剔花和彩绘等工艺,画面生动传神。

釉色流光溢彩。界首彩陶在着釉方面吸取、借鉴了唐三彩的工艺风格,在一层透明铅釉上稍稍地淋上几滴彩釉,经烘烧后局部流淌交融,产生浮云入梦般的艺术效果。界首彩陶的着色剂用料也比较独特,除了以铜和铁为着色剂主料外,还加入了石英粉。石英粉在烧制过程中与化妆粉土发生反应,使主体釉色呈现绛红色,与白色化妆土对比,形成了界首彩陶“红地白花”的独特风格。

兼具艺术和实用功能。界首彩陶艺人主要受民风民俗的影响,以身边的万事万物为创作题材。在创作中更注重取其神意,而不拘泥于外形。比如在“十三窑”比较流行的三彩刻划鱼盆,注入水后,在水波的荡漾之中,盆里刻划的鱼像活了一样在水草中游动,难怪颍河两岸流传着“鱼盆圆又圆,出在沙河(颍河在界首的俗称)南,有人买了去,富贵万万年”的民谣。从中也可以看出界首彩陶在艺术表现上,迎合了老百姓追求富贵吉祥的心理。在实用功能方面,界首彩陶的器形多为圆腹外鼓,且内外施釉,适合于老百姓作日常盛储器皿之用。这种艺术和实用功能的结合,也反映出淮北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对艺术之美的追求。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民间工艺—瓷器工艺—钧瓷的特色和艺术成就


隋唐以来,我国瓷器发展的格局是“南青北白”;而宋朝瓷器,则是名窑辉映各操绝技,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钧瓷以其独特的风格受到人们重视,以最高的艺术水准入五大名窑行列。

钧釉的主要特征是釉层丰厚,釉质莹润,釉色以红紫为基调,釉纹深沉多变,釉面有明快的流动之感,飞壁流火,釉色欲滴,形如流云,灿若晚霞.变幻莫测,这种奇妙现象称为“窑变”。产生“窑变”的主要原因,是含铜的氧化物的釉在烧制过程中,随着温度的高低和气氛的浓淡而呈现变化,变化无穷,从不重复。因此“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其著名色彩:红有“海棠红、胭脂红、鸡血红、玫瑰红、朱砂红、火焰红”,紫有“茄皮紫、葡萄紫、玫瑰紫,丁香紫、深紫”,以及“天青、天蓝、月白、米黄,葱翠青、鹦哥绿。梅子青”等。钧红釉的稳定烧成突破了青瓷单色釉的格调,青如蓝天晶莹润泽.月白如美玉,深红如成熟的海棠,紫红如怒放的玫瑰,红紫相映如光润的玛瑙,凝厚深沉含蓄耐看。

钧瓷在釉的配方上改变了过去青瓷单纯以铁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的传统,配入了铜、铁、磷、锡等多种元素,并且分别配种,分层挂釉,加上独特的烧造工艺(即火的艺术),使钧瓷釉层结构变化复杂.釉层含蓄光润犹如宝石,釉层里的气泡对光线有搅动作用,使釉中的流纹变幻无穷。完全是工匠们创造智慧的结晶。如果说唐代越窑青瓷“如冰似土”,那么钩红釉的美丽则是巧夺天工。

钧瓷窑变基本色调是红、蓝、紫、灰、白。有的色带光芒四射状,有的色带横向或斜向浸漫,如同云雾缭绕峰峦;有的色带横向流淌,犹如瀑布从山巅直泻而下,这些色彩没有任何人为痕迹,完全是“窑变”,自然形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或像太华千寻;或像江湖万里;有如云雾高山、星辰满天、峡谷飞瀑、翠竹生烟、烟花怒放、杏雨江南、寒鸦归林、丝路花雨、仙山琼阁,波浪涛天;颇色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育白、白中有红,相映交辉,变幻无穷。在纹路上,釉内有针尖般点点明星,有蟹爪般的裂纹,有婉蜒迂回的蚯蚓走泥痕。这些被称作珍珠点、鱼籽纹、兔丝缕、冰裂纹、蚯蚓走泥纹等形成钧瓷—大特色,宋代其他任何瓷窑都不能与此比美。

唐代陶瓷艺术广采博收,新鲜活泼,雍容华贵,充满了异国情调。而钧瓷则改变丁这一发展方向,在造型上端庄浑厚,古朴文雅,纹饰简练,楞角优美,线条流畅,雕塑别致,确有独到之处。如出戟尊、敞口尊,鼓钉洗,各式花盆、盆奁,鸡心碗、高足碗、带把洗、三足炉以及瓶、盘等,质朴敦厚表现崇高的民族意识。

宋代钧瓷造型有强烈的仿古意味,尤其是仿三代青铜器,无论官窑民窑,都严格认真,制作规整,但不是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是在艺术上法古创新,古拙高雅技艺惊人,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钧瓷几乎没有任何花纹装饰,它的美体现在造型线条处理上,杜绝成型卜的轻薄花哨,追求端庄肃穆,宏大气魄,显示一种内在的含蓄美,具有千古耐看的时代魅力。

喷彩陶瓷 艺术陶瓷的奇葩


故宫宋代瓷器损坏,引起了公众对中国瓷器的关注。作为北方瓷都,唐山陶瓷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摒弃了大生产式制作方式后,逐步向高档艺术陶瓷方向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而独特的北派陶瓷艺术风格。

唐山喷彩陶瓷起源于景德镇的“刷花”工艺。新中国成立后,传统工艺得到了极大的改良,“刷花”工艺也逐步被机械化而取代。不久,技术要求更高的“喷红”又超越了“刷花”,其“红果”图案红极一时。随后,简单的“喷红”又发展到具有各种颜色的图案和和装饰,品种不断增加。在工艺方法上,唐山喷彩陶瓷吸取了其他门类的表现方法,采取了套板喷绘法,其中有代表性的“芙蓉”喷彩茶具、“双凤”喷彩陶瓷,畅销国际市场,为国家换取了大量的外汇;工艺技术也有了极大的提高,由套版喷绘发展到了刻纸喷绘法,并与手绘、雕金、贴花等装饰方法相结合,工艺逐渐成熟。

喷彩艺术陶瓷在风格上具有色彩艳丽、清新典雅、时代感强的特点,喷彩综合装饰的产品更加别具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从尺寸看,大到通花大瓶,小到几厘米的酒杯,从品种上看,瓷板、座盘等艺术陶瓷,餐具茶具,咖啡具等日用陶瓷,均可使用喷彩装饰,各种题材的花鸟,山水图案均可显现于喷彩之上。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国际市场对铅镉溶出量的限制,以及人们审美习惯的逐渐改变,大生产式的陶瓷喷彩销量剧减,渐渐淡出市场,但也给陶瓷喷彩艺术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喷彩艺术陶瓷独放异彩。喷彩艺术陶瓷不同于景德镇的“刷花”,也不同于湖南醴陵的“分水”,它比“刷花”更精致,比“分水”更灵动,以自己独特的形式独步艺坛,不但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而且极具收藏价值,曾以唐山特产的身份赠与国家领导人,还作为国礼赠送外国政要,包括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

虽然喷彩艺术陶瓷独具特色,也很受人们的喜爱,但是由于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极少,严重阻碍了这门艺术的发展。从艺术形式上说,传统的梅兰竹菊式的风格早已不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代之而来的应该是具有时代感、有个性的艺术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现代前卫的理念,加上喷采用陶瓷艺术比较成熟的技术,才是发展的方向。从技法上说,应力求创新年,充分发挥喷彩的特点,如色彩的叠压、晕染等表现手段,并且结合现代其他陶瓷彩绘的表现手法,力求在前人的基础上开发出新的技法,以便体现区别于以往的现代陶瓷的装饰风格。

笔墨当随时代,无论是形式和内容紧跟时代的脚步才是发展的方向。墨守成规将会断送这门陶瓷艺术里稚嫩的小树。随着更多有识之士的加盟,随着现代艺术理念的融入,不久的将来,唐山陶瓷喷彩艺术瓷这朵陶瓷艺林里的奇葩会必将迎来新的辉煌。

安徽界首彩陶:古老釉色如今更多彩


作为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安徽界首彩陶,其制作工艺和艺术特征既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是界首市一张独特的城市名片。7日,记者来到界首彩陶文化博览会现场,感受彩陶及其制作技艺的艺术魅力。

界首彩陶历史悠久,其工艺传承自唐宋时期的民窑,流传于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秉承唐三彩遗风,又吸收了中国剪纸、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其中最知名的“刀马人”坛罐,饱满厚实,圆润质朴,粗犷中带着几分秀色,颇有韵味。

记者在现场看到,来自阜阳科技工程学校的学生们,正在现场展示彩陶的制作技艺之一——拉坯,一团专用的黄胶泥在徐徐旋转的工作台上,经巧手轻轻揉捏,不一会便形成了一只线条流畅的瓶身。

“这还只是第一个环节”该校一六级彩陶班学生王世友告诉记者,界首彩陶的制作过程分为拉坯、修皮、上化妆土、刻花、上釉和烧制等环节,中间还要不断地进行阴干,从开始制作到成品完成一般需要两个月时间。为了保证成品的成色,期间的修补和刻花等环节对制作技艺的要求也极高。

远处的展台上,一只只成品坛罐以柔美的曲线、精细的雕工和古朴的色彩向现场的观众们展示着界首彩陶工艺的精巧,雕刻在瓶身上的场景多来自于传统戏曲题材,更为界首彩陶增添了一份艺术魅力。

在现场,记者还看到了雕刻而成的泥塑,主体是一老一少正在嬉闹。整个雕塑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同为阜阳科技工程学校学生的闫婷婷介绍道:“这种泥塑不能上釉,我们目前正在创新工艺和形式,使泥塑与传统的界首彩陶结合在一起。”

据界首市委书记徐会东介绍,目前界首市正大力推进彩陶烧制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创新。界首彩陶的代表人物卢莉华目前已经建立了艺术工作室,其创作刻画的刀马人彩陶,已成为界首彩陶的符号,并通过彩陶艺术学校或培训班等形式,组织老艺人“以师带徒”,让他们早日掌握这门传统技艺。此外,为了打造彩陶特色旅游文化,界首还建成了彩陶博物馆、陶艺公园等一批彩陶文化旅游景点。

徐会东认为,随着年轻学生不断加入彩陶事业,多彩的釉色必将历久弥新,将古老的彩陶文化渲染得更加色彩缤纷。

景德镇市将举办首届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大赛


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展示景德镇市民间文化艺术的丰硕成果,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文联主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的景德镇首届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大赛暨首届景德镇市民间工艺美术家评选活动即将启动。

此次参赛要求作品构思独特、时代感强,具有鲜明个性、民族特色、地方特点的民间民俗、民间工艺历史传承、世家的工艺品,作品材质运用新颖,具有民俗性、观赏性。作品分类评审,成立评审委员会评定,评审委员会由市民协组织民间艺术家、民俗专家、民间文学专家组成,并同时聘请知名艺术家担任评审顾问。大赛设特别奖、金、银、铜、优秀奖等五个奖项。凡获得特别奖、金、银、铜奖者可作为评选首届景德镇市民间工艺美术家条件并推荐加入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推荐参加中国民协举办的民间文艺“山花”奖评选及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师等荣誉称号评选;获奖作者还可申请加入景德镇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大赛送展时间为2009年9月10日——2009年9月14日

展出时间为2009年9月16日——2009年9月22日。

作品征集及展览地点:景德镇现代陶瓷馆(国贸广场16号楼三楼)。

联系人:余昌华13030507760江春13307988239黄嗜墨13030513386。

附:参评作品范围

1、陶瓷工艺:传统绘画陶瓷书法综合装饰雕塑釉色绘画瓷偶

2、木制工艺:木雕画木制微雕根雕根书木偶木雕书法傩面木雕人物及木制其他工艺

3、竹制工艺:竹制绘画竹制雕刻竹雕书法竹编工艺

4、民间工艺:剪纸奇石盆景石雕皮影布贴画纸塑刺绣绒线编织泥塑编织画年画玻璃画水彩画木板画及其他各种材质的工艺品民间集邮

5、灯彩工艺:官灯龙灯纸扎生肖灯民俗灯传统喜灯及其他工艺灯

其它事项:

1、参评作者每人可送1—2件作品,凡获首届景德镇市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的作品由承办方收藏1件,其它作品退还作者;

2、评审费、报名费每人100元

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将在烟台举办


陶瓷文化 博大精深

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将于8月26日——30日在山东省烟台市举办。

本届博览会的主题是“传承、交流、合作、发展”,展会时间为5天,规模为1000个国际标准展台。将进行中国民间工艺品展览、展销;第十届“山花奖”评选活动;中国民间工艺品发展高峰论坛;“烟台神韵”艺术表演活动等。并将进行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银、铜、优秀奖,最佳、优秀组织奖及展台奖评选、颁奖活动。

据烟台文联主席孙光辉介绍,本次展会是烟台市有史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文化展会活动。参展作品几乎涵盖了中国民间工艺品的各个类别,省级以上大师的作品奖成为本届展会的主流。还有俄罗斯、越南、韩国、缅甸、埃及等部分国家的展台。

参展的作品不乏工艺品强势品牌,如:景德镇预定了80多个展台,将给展会带来3大亮点:一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部分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作品展;二是现场漂染、现场烧制,让观众感受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三是瓷乐表演,用天籁之音表现陶瓷艺术的风采。福建省已预订48个展台,参展作品有玉雕、木雕、瓷器、漆器等各个类别,林林总总。遥远的西藏将带来唐卡等极具民族性的工艺品。

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是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举办的,自2002年以来,先后在北京举办过4届。

景泰蓝:工艺奇葩“中国蓝”


技师在打磨景泰蓝作品

钱美华大师生前收官之作《和平尊》。

景泰蓝是中国独特的民族工艺。在西方,景泰蓝又被称为“中国蓝”。

作为我国第一代高级轿车,1960年红旗轿车中国味道十足:尾部都采用了独具一格的宫灯型尾灯,车内内饰则采用了景泰蓝、福建漆、杭州织锦等。

然而,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景泰蓝是源于古罗马的一种技艺。

学名叫“掐丝珐琅”

景泰蓝之名源于清宫

景泰蓝的学名叫“掐丝珐琅”。

这一器物,在数百年间几乎没有走出过宫廷,清末之前更是很难在民间发现它的影子。

“景泰蓝”这个称谓最先见于清宫造办处档案《各作成做活计清档》,是在雍正年间。清雍正6年(1728年)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提到,一批景泰蓝珐琅瓶花纹不好,需要另做。

清康熙年间,皇宫设立御用工厂“造办处”,数百名御用工匠来制造各种御用器物。景泰蓝制品在皇宫内处处可见:小到床上使用的帐钩,大到屏风,甚至高与楼齐的佛塔(故宫珍宝馆乾隆花园内,承德外八庙小布达拉宫内的大殿都有陈设),以及日用品、桌椅、床榻、酒具、砚、匣、笔架、建筑装饰、宗教用品等等,无所不备。

清朝的器物,为何要用明朝的皇帝来命名?

在乾隆年间,仿造“景泰年制”款的珐琅制品随处可见,据清《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记载:“乾隆三十二年二月初四日,……太监胡世杰传旨,多宝格内着作仿古样款掐丝珐琅一件、宝瓶一件、罐一件,俱要大明景泰阳纹款,先画样呈览,钦此。”

我们判断认为,掐丝珐琅器到了明朝宣德时期已达到成熟阶段,器物类型有炉、瓶、盒、盘、香筒等,釉料色彩为蓝色地,花纹以大明莲为主,图案简练、色调鲜明、花朵饱满、枝蔓舒卷有力。

据说,明朝这位景泰皇帝酷爱铜胎掐丝珐琅的工艺品。他不但参与设计图案、选择颜色,甚至把生产作坊建在了紫禁城里,以便于他随时指导工作。皇上喜欢并亲力亲为,这种铜胎掐丝珐琅在景泰当皇帝期间得到了巨大发展直至巅峰,尤其是蓝色釉料有了新的突破,有淡白微绿的天蓝、有琉璃般凝重的钴蓝、有蓝宝石般浓郁的宝蓝,多层次的蓝色都被用来做底色,清新雅丽,高贵华美,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

而清朝初期,景泰蓝工艺仍被皇家所喜爱,但在模仿明朝。因此称“掐丝珐琅”为“景泰蓝”,为的是模仿并沿袭明代的风格。

起源至今是个谜

“元朝传入说”是主流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至今仍是谜团重重。举世闻名的越王勾践剑,金黄色的剑身布满了黑色的菱形花纹,正面用蓝色琉璃,背面用绿松石镶嵌出美丽的花纹。这是迄今中国金属工艺运用珐琅的最早历史文物。

据此,有专家学者认为,景泰蓝或许起源地是中国。这是真的吗?

一部分学者持中国本源说,他们认为,越王勾践剑是一个证明。此外,河北满城出土的汉代铜壶,壶体也用珐琅作为装饰;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唐代银胎金掐丝珐琅镜,镜背花纹就涂饰有各色珐琅。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目前,有款识的景泰蓝的实物还没有早于明代宣德以前的,因此这些并不能完全证明景泰蓝独特的工艺性及景泰蓝工艺出自中国。从现有历史文物看,掐丝珐琅最早源于古罗马,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珐琅为公元前13世纪迈锡尼时期的指环。公元6世纪以后,东罗马帝国的珐琅工艺非常发达。至12世纪时,珐琅工艺传入西亚阿拉伯国家。

有关专家根据史料分析认为,景泰蓝的起源和成吉思汗有关。大约在13世纪末,元蒙军队远征,横跨欧亚大陆入侵西亚,俘虏了大批有专业技能的工匠作为工奴运回后方,专为蒙古贵族生产豪华日用品。此时,在阿拉伯地区流行的金属珐琅制作技术与主要原料就传入中国。传入之初,就被称作“大食窑器”、“鬼国窑器”和“佛郎嵌”。

以上种种尚难以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工艺并非始于明朝景泰年间,只是文献记载不足,缺少早期有可靠年款的制品作为断代依据,所以专家学者多持有不同的看法,其源头可追溯到元朝或更加久远的年代。

中草药当辅料

景泰蓝用料逐渐“中国化”

然而,景泰蓝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特有工艺,也是与其不断发展有关。

作为一种工艺,景泰蓝有很多中国特色:景泰蓝的图案、色调,无不充满中国味道。您恐怕想不到,在景泰蓝的演变过程中,就连中国特有的中草药,都成了景泰蓝制作的“秘方”。

景泰蓝制作过程中,有一道工艺叫“掐丝”,是将铜丝黏结在铜胎上,而传统工艺中,粘接胎上的铜丝的“胶水”,就是中草药中的“白芨”。而产于东亚的“白芨”有止血补肺、生肌止痛之效。这是中国古代工匠在实践中摸索的一道秘方。

景泰蓝逐渐“中国化”。到了清乾隆时期,一部分珐琅料还是从欧洲进口,此后釉色出现了粉红、菜叶绿、银黄和黑等新釉色,色地的配合除天蓝地儿、宝蓝地儿外,又添了绿色地儿。当时,粉碎技术有了很大提高,釉料研磨的加细,对点润技术的提高和作品的表现力起了很大的作用,产品上的砂眼也大大减少。此外,在打磨上也创造了简单的脚踏磨活机,打磨出来的产品更光润,产品具有精美细腻之风格特色。

清朝末年,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铜胎掐丝珐琅制品,受到西方人的青睐。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海禁大开。两年后,农工商部创办工艺局,设立了珐琅等作坊,以求“运熟货出洋”。1904年,北京的景泰蓝工艺品“宝鼎炉”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此后,又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再次荣获一等奖。

新中国成立后,景泰蓝行业取得了大发展,北京市珐琅厂以钱美华为代表的大师还以写意画为题材,以水墨形式和装饰画手法表现出赋有民族形式的写意画。色彩方面,釉料除大红、大黄、粉红为明清时使用外,其它色彩比以前大有提高,有釉料32种,较明清增加了20余种,点蓝艺人与掐丝艺人配合加强了釉色质感和色彩的变化,技术上打破了必须密丝才能点蓝的规矩,创造了无丝点蓝法,发明了金星料。还根据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创造了瓶、盘、碗、洗子、烟具、壁挂灯具、奖杯等,恢复和发展了160多种产品。建国六十多年来,北京市珐琅厂及大师们创作了大量反映时代特征的艺术精品。

近年来,景泰蓝制作技艺向城市景观及室内外建筑装饰发展,80平方米的城市景观《花开富贵》、《生命的旋律》,在北京街头矗立,首都机场专机楼室内景泰蓝工艺装饰美轮美奂。而景泰蓝釉料开发出64种环保无铅釉料及玫瑰红、玫瑰紫等5种新釉色,使景泰蓝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到了高档名牌产品的外包装领域。

清宫冰箱

相关链接

陆仪女士曾捐赠了一对清代乾隆年间制作的珐琅冰箱,这对掐丝珐琅冰箱,每件箱重102公斤,座重21公斤。箱高45厘米,上下均为正方形。箱的六面(包括盖面)均为掐丝珐琅,露出的表面五面为缠枝宝相花纹,箱的底部系冰梅纹饰。制作的工艺精细,色彩艳丽。盖的边缘饰以鎏金,上有两个钱纹孔,是为散发冷气用的。箱两边上的四个提环,以双龙戏球为形,美观坚固。

据说,这对冰箱原是宫廷之物,被溥仪偷带出宫,后来运到天津,1932年运往东北时因器物过大和体重,不便带走,就在天津拍卖了。还有说法是徐世昌做大总统时,以权谋私偷运的,现已是难以考证了。但有一点可以认定,此冰箱确系宫廷之物,被陆女士之父重金购得,后一直被陆女士珍藏保管直至捐赠。

景泰蓝是如何制作的?

制胎景泰蓝拿红铜做胎,为的红铜富于延展性,容易把它打成预先设计的形式,要接合的地方又容易接合。一个比较大的花瓶的胎分作几截,大概瓶口、瓶颈的部分一截,瓶腹鼓出的部分一截,瓶腹以下又是一截。每一截原来都是一张红铜片。把红铜片圈起来,两边重叠,用铁锥尽打,两边就接合起来了。要圆筒的哪一部分扩大,就打哪一部分,直到符合设计的意图为止。

掐丝就是拿扁铜丝粘在铜胎表面上。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作。掐丝工人心里有谱,不用在铜胎上打稿,就能自由自在地粘成图画。

刚才说铜丝是蘸了白芨浆粘在铜胎上的,白芨浆虽然稠,却经不住烧,用火一烧就成了灰,铜丝就全都落下来了,所以还得焊。先在沾满了铜丝的铜胎上喷水,然后拿银粉、铜粉、硼砂三种东西拌和,均匀地筛在上边,放到火里一烧,白芨成了灰,铜丝就牢牢地焊在铜胎上了。[见图1]

点蓝于是轮到涂色料的工作了,他们管这个工作叫点蓝。图上的色料有好些种,不只是一种蓝色料,为什么单叫做点蓝呢?原来这种制作方法开头的时候多用蓝色料,当时叫点蓝,就此叫开了。[见图3]

用的色料就是制颜色玻璃的原料,跟涂在瓷器表面的釉料相似。我们在作场里看见的是一块块不整齐的硬片,从山东博山运来的。这里头基本质料是硼砂、硝石和碱,因所含的金属矿质不同,颜色也就各异,大概含铁的作褐色,含铀的作黄色,含铬的作绿色,含锌的作白色,含铜的作蓝色,含金含硒的作红色……

烧蓝一个烧得挺旺的炉子,燃料用煤,炉膛比较深,周围不至于碰着等着烧的铜胎。烧蓝工人把涂好色料的铜胎放在铁架子上,拿着铁架子的弯柄,小心地把它送到炉膛里去。只要几分钟工夫,提起铁架子来,就看见铜胎全体通红,红得发亮,像烧得正旺的煤。可是不大工夫红亮就退了,涂上的色料渐渐显出它的本色,红是红绿是绿的。

打磨先用金刚砂石水磨,目的在使成品的表面平整。所谓平整,一是铜丝跟涂上的色料一样高低,二是色料本身也不许有一点儿高高洼洼。磨过以后又烧一回,再用磨刀石水磨。最后用椴木炭水磨,目的在使成品的表面光润。椴木木质匀净,用它的炭来水磨,成品的表面不起丝毫纹路,越磨越显得鲜明光滑。

彩陶工艺传承意义


彩陶制作技艺是不传外姓

彩陶制作技艺是不传外姓的,制作彩陶时,不准外姓人观看。如果家族子弟想学习的话,只让他们自己观看制作过程,然后自己去做,全靠自己摸索,做不好还要挨打。当制作出来的彩陶有七成相似,证明自己有一定"天分"后,祖辈才开始给予指点。据说,学成这项技艺,最少也需要三年,有的还可能学不会。

1958年,界首在颍河北岸顺河路组建技艺陶瓷厂,现该厂已成为彩陶的主要制作地,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在这里得到传延。但是,近几年来,受现代工业产品的冲击,现在陶瓷厂不景气,面临资金困境,以传统技艺生产的彩陶制品出现滞销,市场萧条,而年轻人多不愿从师学艺,因而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有后继无人之忧,有必要对其进行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安徽省界首市的王京胜、卢群山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佛山陶瓷”将与淮北“联姻”


3月8日至9日,广东省禅城区副区长梁炳军带队,远赴安徽省淮北市,就共建淮北“佛山陶瓷工业园”事宜进行实地考察、洽谈。

考察团由佛山陶瓷著名企业新明珠、新中源、能强、金意陶及华夏陶瓷城等企业负责人组成。原安徽省副省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宋明,淮北市委副书记、市长梅劲及市委常委、副市长孔晓宏、副市长张占军等有关部门负责人陪同考察。

淮北市是安徽省的省辖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淮海经济区腹心。这个经济区覆盖20个省辖市,人口1.8亿。每个城市都有多个大型建材市场,需求旺盛,每年陶瓷消费量在5~8亿平方米之间,目前周边尚无大型的陶瓷生产基地。

据了解,该市拥有丰富的陶瓷原料、充足的煤电资源、便捷畅通的交通网络、良好的人力资源,且该市已将陶瓷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并列入安徽省“861”行动计划。

禅城区考察团一行实地考察了淮北市周边的黑泥、瓷石、伊利石、高岭土等陶瓷原料,并对原料储量、产量、品位及陶瓷市场和烈山陶瓷工业园选址、规划等进行了科学考察,并就与淮北市建立“淮北佛山陶瓷工业园”相关事项进行座谈交流。

考察团对淮北市的陶瓷原料、陶瓷市场、能源供给、人力资源、交通等发展陶瓷产业的条件和环境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认为淮北作为陶瓷生产基地的硬件基本具备。

淮北市委副书记、市长梅劲指出,淮北地域优势突出,具备承接发达地区资本、产业转移的巨大潜能,特别是发展陶瓷产业,具备承接佛山陶瓷产业梯度转移的条件,是佛山陶瓷挺进中原最好的桥头堡。他说,为尽快建立淮北“佛山陶瓷工业园”,他们进一步做好有关资源的勘探和调查,更深入地研究有关支持政策,强化陶瓷工业园建设的基础工作。

梁炳军表示,本次考察还只是小分队,打前阵,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对淮北的优势条件将向佛山陶瓷企业广泛宣传,于6月份前再组织更大规模考察团考察,两地政府将本着资源共享、共谋双赢的原则加强联系,进一步推动禅城区与淮北烈山区友好区的建立,促成“佛山陶瓷”与淮北的“联姻”。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淮北民间工艺奇葩——界首彩陶》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淮北民间工艺奇葩——界首彩陶》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工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