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陶意瓷砖 > 导航 >

陶魂兮,归来

陶魂兮,归来

陶意瓷砖 大理石瓷砖 新中源瓷砖

2020-05-29

陶意瓷砖。

走进柘沟,走进柘沟古老的制陶业,看那泥土在陶工粗粝的手中如何变成或精美绝伦的瓶、肖像,或粗糙原始的碗、豆、鬲,还有那古老的乐器——编钟,这些还是泥色的坯啊,被送进熊熊的烈火之中,涅槃为具有文化灵魂的陶器。宽敞的车间里透进一缕阳光,凝视阳光下陶工的身影、飞转的轮盘和在陶工手中拿捏的塑坯,寂静、原始,空气里漂浮着古老的气息。透过窑口的千年烈火,一扇厚重的大门被打开,浓重的历史烟云正在飘散,四千年前的一幕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该是被历史学家称为的新石器时代吧,泗水大地树木葱茏,泗河河面宽广,滚滚滔滔。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正处于父系社会后期,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社会到来,农耕取代了渔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每到秋冬季节,万木萧条,枯草遍野。在这枯水季节里,总能看到烧荒垦田冒起的浓烟。浓烟里有一缕飘浮在柘沟的上空,那是原始的人们在露天地里烧制陶器。有一天,浩淼湍急的泗河上漂流来一只独木舟,舟中坐着一位面色黝黑的青年,正用一只木桨忽左忽右的划船。他是要到柘沟去的,去学习烧制陶器。他的到来,受到当地部落的欢迎。他就是舜。后来,他受到当地部落的普遍崇敬和部落联盟酋长尧的赏识,接受禅让,成为备受儒家推崇的古圣王。他治下的时代也深深地烙印在人们心里,成为人们理想中的美好社会,被称为"舜日尧天"。

上述这段经历不完全是戏说。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历史学家王献唐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认为,舜及他所在的部落就活动在泗水境内。《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是说舜在泉林东部历山村一带耕种,在历山附近的雷泽湖捕鱼。如今的雷泽湖早已经干涸,成为良田沃野,但遗址尚存。而柘沟距历山不过40公里,且临泗河,有大量适于制作陶器的粘土,是历史悠久的制陶古镇。他乘坐独木舟,从雷泽湖出发,经泉林,沿泗河漂流而下成为可能。

舜在柘沟古老的部落受到欢迎,不仅因为他们都是东夷人,更因为他虽然年青,但他孝悌的品德,处理家庭问题的能力,在当地的威望,以及他在农耕、渔猎方面所做的贡献,已受到普遍关注和钦佩。他们一定听说了他的事迹,不仅接纳了他,而且毫无保留地教给他制陶技术。

舜的事迹是一部创新的传奇。舜以孝治家,受到孔子和孟子的极力推崇,成为儒家心目中孝的典范。孟子说:“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大力倡导新风尚。《史记·五帝本纪》云:“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边器皆不苦窳,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尸子辑本》云:“舜兼爱百姓,务利天下……故有光若日月,天下归之若父母。”他倡导谦恭礼让,用智慧和卓越的才干止息纷争,使得人们互让田畔和渔场,逐渐形成了相互帮助、和睦相处的新风尚。他是生产技术的创新者。《韩非子·说难》介绍:“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他制作陶器,不断改进工艺,从而使陶器质量提高。传说中的“象耕鸟耘”的故事,也透露出舜想把象等兽类和禽类驯化为生产工具。这不是空穴来风,事实是那个时代的牛、猪、鸡等六畜已被驯化。他还是革新政治的政治家。舜执政以后,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政治改革。将尧时的部落联盟议事会改革为贵族议事机构,设官分职,明确职责;修订历法,方便农耕;举行祭祀,引导人们敬畏天地;统一思想,展示部落实力;给各部落首领颁发信圭,强化部落联盟集权;定期巡狩,考察民情;明定赏罚,把各部落紧紧控制在部落联盟手中;“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画出五种刑罚的形状,警戒世人,改肉刑为流放,让司法走向文明。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让当时政治清平,社会稳定,得到人们的广泛拥护。史称舜时“庶绩咸熙”,“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如果说舜的革新是生产技术、道德风尚和政治改革,那么舜之后又经历了近千年,到了夏末商初,又一位英明的帝王商汤就更加注重生产力的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增强,令人振奋的是,他明确提出了创新精神。《盘铭》曰:“苟日新,每日新,日日新。”励精图治的商汤,把创新精神刻于澡盆,警诫自己,也警诫世人。意识形态的创新,必然表现在行动上。他在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扩张军事等方面不断推行新的政策,革新让他的侯国强大起来,终于取代夏王朝,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之所以谈到舜,是因为陶的灵魂里有了舜的影子,舜的创新精神注入了陶的灵魂。陶的产生,从泥土涅槃为器,就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任何文明进步的内核应是创新。

舜的到来,“河滨器皆不苦窳”,创造和改良让柘陶坚固耐用。之后,虽然那不熄的窑火仍熊熊燃烧,惯性的思维却让人们依旧重复昨日的故事,陶器还是那些陶器,工艺还是那么原始,好大喜功的史书见不到它的影子。直到唐宋年间,创新的机遇再一次光临到柘沟。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鲁柘砚,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受到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欢迎。一时,柘沟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然而好景不长,柘沟很快沉寂了、萧条了。800余年竟然无一块鲁柘砚出窖。柘沟的陶业又回到了原始的制作上。几乎同时,远在江南的景德镇陶业却有了一次化蝶般美丽的转身。景德镇的瓷器靓丽登上舞台,青花瓷以其精致、细腻、典雅,充满文化内涵而蜚声海内外。柘沟的陶却失去了机遇,黯然谢幕。

800年的沉寂,800年的思索,柘沟又一次从睡梦中醒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鲁柘砚得以重现人世。当地政府基于柘陶的发展,提出了打造江北陶都的发展战略。也许会有人质疑,但我们不应忘记,深圳的崛起之地原是一个小渔村。景德镇的原始人在柘沟的窑火闪烁并引起舜的注意时,还在以采摘野果和渔猎充饥。从陶乡到陶都的提出,是思想意识的蝉蜕,而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成败。建设北方陶都是一个战略框架,虽然尚在探索阶段,虽然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构建思路,但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江北陶都的崛起应该只是时间问题。

夜色降临在凤仙山下,阵阵的松涛令人清醒。一身疲惫的陶工步出了作坊,走向了回家的路。月亮升起来。月光下,他的影子渐渐消失在小巷里,但他那粗粝的手掌,飞转的轮盘,在小巷里却更加清晰。

仅有勤劳善良是不够的,陶魂是在烈火中铸成的,是泥土到陶的涅槃,无时不需要“苟日新,每日新,日日新”的创新精神。

延伸阅读

粤海名陶


清末石湾陶素胎螃蟹篓

位于广东佛山的石湾镇,素有南国陶都之誉,制陶业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考古材料证明,唐、宋已有艺术陶器的生产,真正的艺术陶器则盛于明、清,陶塑艺术享誉遐迩,习惯称为“石湾公仔”。其制陶悠久,基础深厚,善创善仿,独具风格,反映出各阶层人们的喜好和社会风尚,百姓的喜、怒、哀、乐。其品种有:人物神仙、神话传说、瓜果器物、鸟兽虫鱼、建筑装饰、丧葬祭器以及现实生活等题材,都十分逼真、生动,历来就是广东收藏家收藏的热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富足,收藏之风更盛,石湾陶艺名家的原作品,收藏价格从20世纪80年代低价格的几千元到90年代上涨十几倍甚至几十倍,2000年后的现在,个别名家作品涨到上百倍。2003年,广东省博物馆到韩国举办馆藏石湾陶塑展览,展览效果非常之好,很多国际爱好者对广东石湾陶器艺术评价很高,“鬼斧神工,简直不是人做的,太神奇”,等等;2004年春节,广东省博物馆又在本馆举办了大型“石湾大师作品展览”,把现代19位国家级和省级石湾陶艺大师的作品展示出来,同时博物馆本身为配合展览提取了部分馆藏明、清石湾陶器一并展览,效果很好,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特别是受到收藏家的喜欢。为此,笔者挑选部分馆藏明、清至民国的石湾艺术陶供大家鉴赏。

石湾艺术陶器,不像云南彩陶,它从唐代开始已经出现,但留传至今的很少,每每谈起唐代石湾,都是指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广东南海墓葬出土的唐代陶罐,和靠近石湾的南海澜石墓葬出土的宋代南海窑褐彩人物梅瓶和其他文物等贯穿历史。真正广泛普遍流传的石湾艺术陶器应从明代算起,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传世文物数量之多,工艺之精,品种之广,艺术品位之高,一直兴盛不衰,究其原因,就是陶土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之优势,更重要的是艺术扎根于民间,所反映内容都是亲近生活和百姓喜爱的作品,这是石湾陶塑最大的特点。同时,石湾陶能继承传统风格,模仿全国各著名窑口的品种,在此基础上,又有许多独特的创新制作方式,如塑造生动传神的仙佛人物、活灵活现的鸟兽鱼虫、工艺绝伦的瓦脊壁画、微塑自然的山石盆景、生活实用的日用品和各种艺术装饰的器物等大自然中所有景物无奇不有。特别是塑造人物的脸部、颈部、手部和露出的胸腹部,一般总是不上釉,以保持胎色和线条的刻划,不论是大型雕塑或是只有一二厘米高的小件作品,都极为讲究传神,即不但形肖,而且神似。为此,本文略选各种代表器物介绍,大致可分为器皿类、人物类、动物类、建筑雕塑类、盆景瓜果装饰类等。

清石湾陶蓝釉药酒大壶

一、器皿鉴赏

一般为摆设之用,实用与装饰相结合的器物,它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欣赏价值,典型作品有:

1.明代石湾陶钧蓝釉蟠螭纹瓶,高19.5厘米,口径5.7厘米,底径6.5厘米。直口,长颈溜肩,腹下收,浅圈足。肩部双凸弦纹间印四凸起的蟠螭纹,形成装饰带。满施钧蓝变釉,浓艳美观。底无釉呈酱褐色,刻“仿周蟠螭瓶,可松制”楷书款。可松姓苏,明代晚期石湾制陶名家,善仿制钧窑颜色釉,款多用刀刻在器物底部。

2.明代石湾陶仿宋钧窑三足炉,高13.9厘米。炉形似鼎,唇口,短颈,双耳,圆腹,三乳钉足。通体施仿钧蓝变釉。石湾陶历来善仿宋代名窑瓷器,这件作品不管从釉色还是器型都是十分成功的仿钧器。

3.明代石湾陶酱黄釉鼓形三足炉,高3.3厘米,口径14厘米。器身呈鼓形,敛口,浅腹,平底,口沿和近底处各饰鼓钉纹一周,腹两侧堆贴狮首耳。底附三蹄形足,通施酱黄色釉,底中间留有一道模印痕迹,足间钤有椭圆形楷书“祖唐居”款。祖唐居为明代晚期名店号,善作日常生活用具,器物较讲究,习惯施用黄、绿、青、蓝等颜色釉,底部多钤有楷书椭圆形“祖唐居”三字印,另外还有钤“集古”、“墨客”、“美玩林”等印。清代仿祖唐居款的较多。

4.清代石湾绿釉镂孔鼓形绣墩,高40厘米。坐墩上下呈圆鼓形,鼓面略上凸,鼓底略下凹,鼓壁浑圆,上下边沿处各饰一周鼓钉纹饰,酷似真钉,主题纹饰为镂空钱纹环绕一周,下壁绘缠枝花卉,鼓壁通体施绿釉,鼓墩面施窑变红釉。整体感觉似清中期的石湾陶作品,釉色莹润自然,形状稳重大方,似一个真正的鼓放在那里,鼓面的红釉似牛皮红色,上下边饰的鼓钉一个一个的好像靠它把鼓皮绷紧,真实得体。

5.清代石湾陶虎皮斑釉花瓶,高20厘米。撇口,长颈,圆腹,圈足。通体施虎皮斑釉,黄、黑、绿素三彩色,是石湾陶仿景德镇素三彩窑变釉的品种,色彩搭配协调,应为清中期的作品。

6.清末石湾陶素胎螃蟹篓,高13厘米。活似一个真实的竹篓,编织的竹条纹饰纹丝可见,两只红、绿螃蟹趴在篓耳系的两边,整体感觉逼真、生动,艺术来源于生活,正是石湾陶高超艺术所在。

7.民国石湾陶红釉加彩松鹰纹瓶,高43.4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18.8厘米。盘口,直颈,长筒形身,一边画松树老鹰,另一边书七言诗“雪爪星眸世所稀,摩天专待振毛衣,虞人莫漫张罗网,未肯平原浅草飞。辛酉(1921年)中秋节二日,广州市裕华公司作,少秩笔。”圈足内盖圆形“广州市裕华制”楷书印,“裕华”为民国时黄祥华在广州开设的陶瓷店,“少秩”是制陶和绘画艺人。裕华公司当时聘请陈渭岩、潘玉书、廖坚及刘全星等陶塑名家,以制作大型花瓶、花盆等日常用品弛名。

8.清代石湾陶蓝釉药酒大壶,高60厘米。唇口,粗颈,丰肩,双系,短流,平底,半釉,似蓝宝石般的蓝釉,釉色莹亮。是冠以“少林寺”药酒名义在石湾定做的跌打药酒壶,药酒壶之大,可供数十人甚至上百人使用。胎体厚重,才经得起药酒长期的浸泡,使药效更佳。壶腹部中间刻着清楚的文字“桥康斋少林寺跌打还魂药酒”。

二、人物仙佛类鉴赏

仙、佛、人物,是石湾陶器中最常见、最重要、作品最多的品种。从明清到民国甚至建国后一直到现在的石湾陶,仙佛人物都是石湾陶器制作的重头戏。明代以佛像、观音、土地公和佛道崇拜的偶像为主,制作工艺较为简单明了。清代工艺明显精致,品种要丰富的多,有各种历史英雄人物、小说戏剧人物、宗教、仙佛罗汉、神话传说人物等,特别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百姓生活的题材,有渔、樵、耕、读等作品。十分生动形象,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收藏品,为石湾陶器开辟了广阔天地。代表作品有:

9.明代石湾陶白釉观音像,高21厘米。观音盘腿而坐,双手捧经书,目光低视看书。观音通体满施白釉,为明代中期石湾陶制作特点。石湾陶器在明代制作人物的特点是,脸面有釉,而且施釉不够均匀,而且凸出部位隐约可看出胎色。这件观音像具有比较典型的明代石湾陶人物特点。

10.民国石湾陶孩童持蛤立像,高58厘米。孩童持蛤立于石台上,上穿肚兜,下着长腿宽裤,腰系一宽布腰带拖至膝部,脚穿布鞋,头留一桃形发,盖于脑门上,光头赤膀,左手持蛤,右手伸出拇指,喜笑颜开,活泼可爱,表现出一孩儿捡到一大蛤时的喜悦。立座左方留一长方空白,上书“广州石湾陈渭岩塑”楷书款。陈渭岩为清光绪至民国年间陶塑名家,号养云居士,别号诚一道人,又名惠南。偷师于黄炳,善作人物和动物。曾偕艺徒潘玉书应邀去江西景德镇交流雕塑技术,仿景德镇瓷塑作法,用瓷土塑造一批作品,目前这批作品的价格十分昂贵,为收藏家炒作石湾陶器的热点。

11.晚清石湾陶仿哥釉读书人,高11厘米。一书生身着白色宽袖长衣,坐在地上,右埋手,左手持书,两眼认真看着书,形象逼真。石湾陶善于塑造小型人物,观察社会生活细致,善作小件人物,颇能抓住人物的典型个性,把精神动态刻划得入木三分。这是石湾名家刘佐潮的得意之作,刘佐潮是清代末年至民国早期的石湾制陶名家,擅长人物的制作,而且善仿宋代哥窑釉,不管白釉还是蓝釉都有仿哥窑的开片。

12.清末石湾陶背诵课文人物坐像,高17厘米。作品反映了过去学生读书的刻苦样子,一瘦弱男学生,赤裸着上身,露出骨瘦如柴的身躯,坐在土坡上,手捧着书本,抬头、张嘴、高声背诵课文,可以想象当时社会学生刻苦读

书的艰苦生活环境,作品真实生动。

13.民国石湾陶李白醉酒卧像,长9.5厘米。李白身着长衣,扶坛醉卧在地上,埋双手,伸出一脚,衣施白釉,有小开片。李白两眼微合,枕手依坛而睡,甚安祥。作品虽很简练,作者亦能抓住人物醉酒之后入睡的安祥神态,颇传神。座盖方印“霍厚制造”,霍厚名霍小厚,民国年间人,擅长制作人物,代表作有“太白醉酒”、“刘伶醉酒”、“关羽”等。常用印章有“霍文厚制”、“霍厚记”、“霍厚记造”。

14.清末石湾陶铁拐李坐葫芦,高21.9厘米。白釉葫芦红釉人物衣衫,素胎原色表现裸露皮肤,铁拐李手持芭蕉扇,独坐在葫芦上。据说,铁拐李的葫芦是其法宝,坐在上面犹如乘帆艇,任意逍遥,石湾陶大师利用这一传说,把铁拐李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

陶溪川


景德镇陶溪川国际陶瓷文化产业园项目是一个以景德镇陶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为运作主体,集现代服务业和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于一体的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65亿元,计划用地240公顷,其范围以朝阳路至珠山路东西方向延伸为轴线;以为民、宇宙、雕塑、景陶、建国、艺术等老城核心地段六家城市老工厂为依托,构建“陶溪川”、“学生村”、“窑作群”、“红店街”四大板块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项目按照“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的要求,遵循“工厂改造、功能再造、文化塑造、环境营造”的原则,抢救性保护文化遗产,建设七十二坊陶冶图全景客厅,陶瓷工业遗产活态博物馆,学徒传习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展示场所,建造精品酒店、咖啡馆、美术馆,引进时尚品牌,导入现代经营理念,着力打造一个国际范、强体验、混合业态、跨界经营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秉持“开创一个创意时代,搭建一个战略平台,创造一个艺术殿堂”的战略理念,开创“陶瓷+X”的复合发展模式,打造全业态、全产业链的文化体验综合体。

项目以建成“世界艺术创意交流平台、国家文化复兴先锋示范区、江西特色旅游目的地和城市工业文明保护典范”为战略定位,力求达到“保护文化湿地,发展文化产业,推进城市建设,集聚八方人才”的目标。同时项目还涉及到项目核心区老工厂棚户区5800户的搬迁改造,所以它又是一项民心工程和惠及民生的公益事业。项目工期约为5年,预计建成后将催生形成一个300亿元规模的特色文化产业带。

陶溪川活动

陶溪川夜景

汝陶(图)


汝陶,是仰韶文化时期的一种陶艺制品,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其代表作是闻名于世的鹳鱼石斧图陶缸,距今约6000年的历史。这件汝陶珍品,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汝州市纸坊乡阎村,2003年被国务院定为67件不可移动文物之第一,遂成旷世奇宝。

从鹳鱼石斧图陶缸看汝州的制陶史,足见汝陶历史之久远、文化底蕴之深厚、汝州文明之源远流长。由于汝州境内制陶业的兴旺发达,从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历春秋战国,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过隋唐至北宋,汝陶融汇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精华,以自身的独特魅力,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繁荣和文明。汝陶艺术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终于在唐宋时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汝瓷出现,盛极一时。陶为瓷之母,陶为瓷之根。汝瓷是汝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汝陶以更为光彩夺目的表现形式——汝瓷、特别是天青釉汝官瓷的出现,使汝州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汝官瓷因战乱而断代至20世纪七十年代,汝官瓷销声匿迹了八百多年,但汝陶与汝民瓷(豆绿釉)却因其使用价值和行于民间而不断得到延续和发展。市汝瓷一厂的繁荣、市汝瓷二厂的辉煌,都是汝陶和汝民瓷发展到一定成度的标志。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先是汝官瓷的飞速发展,从汝州飞向全国各地、世界各地,接着是汝陶与现代审美情趣相结合,出现了喷绘、手绘、雕刻等现代汝陶系列产品,热销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和世界各地,以至唐山、潮州、景德镇等全国各大窑口争相仿制汝陶。但有着六千年制陶史的汝州陶瓷艺人不断原创新品,并申请专利,强化知识产权,使仿制者在工艺和品种上总是落后一步,难怪一位著名陶艺书画家盛赞:“汝陶出汝州,距今六千年,鹳鱼石斧图,美韵传人间”。

汉代彩绘陶


汉代陶器,在继承前代制陶工艺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无论从生产规模、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超过前代。在诸多的陶器品种中,彩绘陶最为著名。

汉代的彩绘陶器,是在战国彩绘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陕西关中等地汉墓中均有大量的彩绘陶出土。在咸阳杨家湾汉墓中,与彩绘兵马俑同时出土的100余件陶器,绝大多数为彩绘陶。器物内涂朱红,外施彩纹,彩纹以天蓝、白、豆绿、葡萄紫、土黄、石青等色描绘在深赭色陶衣上,其纹饰主要有简化的蟠螭纹、变形回纹、三角纹和涡纹,纹饰的构图依据器物的形状而变化。如茧形壶,是依据壶呈茧形的特点,围绕两个球面,以螭纹组成两组相对应的纹饰相互缠绕弯曲,显得非常古朴雅致。它是汉代典型的器物之一。

除茧形壶外,彩绘陶的器型还有鼎、盘、盒等,其中以壶类数量最多,纹饰亦最精美。壶的造型是汉代典型的高颈、鼓腹、高圈足,胎体烧成后,先在器表涂抹白色或黄色陶衣,再以红、黑、紫、黄等色绘制花纹图案。如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的彩绘壶,彩绘从壶颈直至中腹,以宽黑色弦纹分隔成若干区间,主题纹饰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流云等,并以三角、锯齿、菱纹、云气、斜方格、漩涡等几何纹上下衬托,整个纹饰达九组之多,画面形象生动,色彩艳丽,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

汉代彩绘陶,从器型到纹饰,无不凝重精雅,规整豪放,纹饰构图严谨,线条刚劲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紫砂陶(图)


何谓紫砂陶

紫砂是中国宜兴特产的陶土。全世界皆有产陶土的地方,但是没有紫砂,因为此陶非彼陶。可以说紫砂是陶土的一个种类,只有在宜兴才有的。为什么称这里的陶土为「紫砂」呢?那是因为紫砂陶土制成的紫砂器,无论是黄、红、棕、黑、绿的本色,在其表面皆隐含着若有似无的紫光,使其具有质朴高雅的质感,故称为「紫砂」。

紫砂之所以称为「砂」,是因为紫砂的成品,具有特殊的粒子感。即使土质练得很细,在细腻的外表下,仍然看得见漂亮立体的粒子感。

紫砂的特色清明古雅,不上釉的表皮,在一千度到一千两百五十度之间的窑火里,烧炼出自然平和的质感。缤纷的色彩可变化出几十种的颜色,大致可分成紫、褐、红、黑、黄、绿的基本色系。它的颜色烧成之后,不会褪色。经过泡茶滋养后可呈现温润光和不炫的质感,与其它陶土混浊不清的色泽有很大的分野。

紫砂的原料经过科学的分析,其中含有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镁、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铅、氧化锰等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的胎土属于高岭、石英、云母类型,适当的矿物、化学组合、颗粒配合,使得紫砂的成品吸水率小于百分之二,气孔率介于一般的陶器瓷器之间。紫砂的气孔分成闭口气孔和开口气孔两种,由于这种特殊的结构,使它有良好的透气性,茶水放在紫砂壶内,可几日而不馊。紫砂成品还有吐纳的特性,置久不用也会吸收空气中的尘埃,若拿来装油,则油味便积贮在胎土内,很难清除;泡茶则将茶味贮留下来。

紫砂壶的胎土遇热时(如用沸水里外淋过,胎土升温时),则气孔张开,将胎土内贮藏之物吐出来。贮存是茶,就会吐茶香;贮存是油,就会吐油;贮存的是尘垢,就会吐尘垢。通常这种替换作用是同时进行的。所以紫砂壶用来泡茶,泡茶的效果最好,也因为它的贮换功能,可使泡茶效果越来越好。

历代文献记载

紫砂见重于明清两代,可供参考的书目有︰

1.《阳羡茗壶系》 明 周伯高著。

2.《阳羡茗壶图谱》 明 周嘉胄著。

3.《阳羡名陶说》 清 张●堂著。

4.《阳羡名陶录》 清 吴槎客著。

5.《壶史》 清嘉庆年间 朱石梅著。

6.《阳羡砂壶考》 民国二十三年,张虹等人合编。

紫砂的记载自明代以来,多半未深入探讨,只以记录为主,对紫砂之特性,很少有详细的解说,对于紫砂艺术的著述,更是乏善可陈。基于保护国粹的愚心,只求中国之一宝,能在中国人手里发扬光大,而不是等外国人,善知中国之宝,趁我们自己无知未醒之际搜括空了,再回头向我们炫耀。所以将从古至今紫砂器,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书,以供大家参考。中国人的珍宝,必须要中国人自己懂得爱惜才行。

紫砂年代区域划分之依据

紫砂年代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以宜兴紫砂业的兴衰而定的。宜兴是紫砂的产地,紫砂业的兴衰当然是受时代兴衰的影响,而跟着上下起伏。大致可分为──

1.创始期

紫砂壶创始于明正德年间,相传在江苏宜兴东南四十里处,唐相陆希声山房故址有一金沙寺,金沙寺里某一僧人,闲时常与制陶缸者相处,取其陶土,加以抟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剖刮胎内使其中空,另外捏制壶嘴、壶钮、壶盖与壶体相接,跟随一般陶制品的窑烧成,人称金沙寺僧,他做壶喜欢用紫砂泥,常以指螺纹为标识。若金沙寺僧壶,只以指螺纹为标识,无款识印章,那么后世的人即使遇到他的传器,也无法辨认,所以金沙寺僧只能算是传说了。

开始在所制紫砂壶上署名号者据说是供春,所以又有人认为紫砂创制者是供春。供春是明代四川参政吴颐山的家僮。吴颐山常在金沙寺读书,供春在空暇时,偷学金沙寺僧取细土抟坯手捏,故壶身内外指螺纹隐现。这些也只能作为参考而已,因为现在所谓是供春制的供春壶,都存有疑点待清。

董翰是明万历时人,开始制造葵花式样。

赵梁万历时人,多作提梁式壶,可以说是提梁式壶的鼻祖。

元畅万历时人。

时鹏是时大彬之父,万历时人,与董翰、赵梁、元畅为当时四大名家,除了董翰重精巧外,其余三家多古拙。

李茂林,万历时人是紫砂小壶的鼻祖,虽说是小壶,明朝时的小壶其大小在现代来说应算是中型的壶。

从金沙寺僧开始到李茂林的这段时间,可称为是壶艺创始期,在这段时间因为烧制时,未装入匣钵内烧,而是与瓷器,而是与瓷器同窑,故难免会微沾釉泪。所以时大彬之前的这段时间,可称为壶艺创始期。

陶乡新韵


土陶之乡”泗水县古镇柘沟镇的大缸、鲁柘澄泥砚制作精美、历史悠久。而今,柘沟镇制陶业重焕生机,儒陶、鲁柘砚、鲁陶、圣府陶制品厂等制陶业龙头企业蓬勃兴起,产品销往儒家文化圈1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绎六千年陶乡文明《史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所说的“陶河滨”就在柘沟一带。柘沟制陶业始于新石器时代,属大汶口文化,距今有六千多年历史,制作原料取之于柘沟五色陶土,即白、红、绿、黄、灰。陶土分布面积达26平方公里,储量为12.2亿立方米。距今四千余年的龙山文化时期,陶器制作由条编、堆土造型、贴泥的制作方法,逐步演变为直接用泥捏制成型,能够制作灰陶瓶形器、橙黄色陶罐、磨光黑陶等。土陶业的发展,带动了集市贸易的兴旺发达。春秋时期鲁国已将柘沟作为制器作陶的坊镇。在唐宋时期,有贩运柘沟陶器者到京师获利百倍。《高密县乡土志·物产条》载:泗水县“柘沟赤埴,陶为瓮盆,四方贾之”。

柘沟陶制品制作较为复杂,有晒土、澄泥、弓削、烧制等10余道工序,产品具有质细、耐酸、耐碱、不渗水、不起潮、耐撞力强等特点,非其他地方的陶土所能比拟,所产大缸以原料独特、工艺精湛闻名省内外。千百年来,柘沟制陶业代代相袭,窑口最多时达400余座,大缸销往四方。至2000年,已有缸、罐、甏、盆等60余种柘沟陶业产品参加全国展销会,产品畅销鲁、冀、豫、苏、皖等8省110余县市。使用柘沟陶土砌成蒸酒发酵池蒸出的酒醇香味浓,用柘沟大缸腌出的济宁玉堂酱菜清脆香甜,走出国门。

鲁柘砚又称鲁柘澄泥砚、柘沟陶砚、柘砚等,制作工艺源于西汉甘露三年,盛于北宋,为我国四大名砚之一。清乾隆皇帝曾为其收藏的钟式东鲁柘砚赋诗一首:“模削谁成几上宾,洪钟作式出陶均。设如洞理文流响,七召畴为待扣人。”创意陶制品重焕生机

柘沟镇传统艺人从保护民俗文化的角度,引进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将前沿工艺运用于土陶产业经营,在摈弃缸、罐、甏、盆等滞销旧土陶产品的情况下,结合现代制陶艺术,陶产品开始向高精难的装饰品方向发展,陶制的茶具、瓷狮、罗汉女、瓷板画、看盘、花瓶等高挡、精致、典雅装饰品,使柘沟土陶重新焕发了青春。

制砚工艺失传八百多年的鲁柘砚于1990年重现光华,烧造工艺要经过配料、过滤、成形、晾坯、刻制及匣钵、填充剂、装窑等20道工序,其制作工艺被列为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发展到墨、酱红、灰、花等10多个花色100多个品种,造型古朴大方、质地温润如玉、发墨细腻良好、瑞泽生津不涸,花色鲜艳丰富、明快大方、简洁明快,在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东南亚享有盛誉,多次作为国家礼品赠送国际友人,被评为山东省标志旅游商品。民间工匠曹福明利用柘沟陶土,采取传统工艺烧制成编钟,音符准确,音质洪亮,陶土编钟制备工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儒陶(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柘沟陶土为原材料,开发了开片陶、彩陶、黑陶、漆陶、镶嵌陶、仿古陶等系列数千个品种;山东鲁陶工艺品有限公司利用陶土资源,承嗣传统工艺,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专家合作,结合现代制陶艺术,挖掘和整理鲁陶工艺,主要有鲁陶澄泥砚、镶嵌陶、开片陶、彩陶、仿红木透雕、浮雕陶瓶、旅游纪念品等七大类上千种产品,成品古朴高洁、温润如玉。山东鲁陶工艺品有限公司、山东儒陶工艺品有限公司双双被命名为济宁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鲁柘砚荣获第十一届运动会指定产品,儒陶、鲁陶产品被评为山东省旅游商品十佳品牌,儒陶产品在北方旅游交易会上获得金奖,企业产品被《孔子》电影列为食用器皿主要道具。目前,柘沟镇陶土开采企业10家、陶土加工企业15家、工艺陶瓷加工企业3家和陶粒滤料环保材料加工企业4家,年销售收入1.1亿元。

陶的传说


陶瓷的发明是人类社会伟大的事件之一。在中国,凡是古代重要的发明,往往把它和“圣人”联系在一起,把这发明本身也当作“圣事”或者“圣迹”。这一点,在《考工记》里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

陶的发明,也同样被称作“圣人”之作,当作“圣事”,“圣迹”。这在众多古籍中,记载着有关圣人发明陶器的传说。

女娲: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始见于《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土作人。”

神农:神农制陶器的文献,记载在《周书》一书中。据清马啸《经史》卷四引《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而种之,作陶冶斤”。清朱琐所著《陶说》卷二引《周书》:“神农作瓦器”。宋《太平御览》卷八百之十三亦引《周书》“神农耕而作陶”。

舜:《墨子·高贤下》载:“瓦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其它如《韩非子·难》也有类似记载。《史记·五帝本纪》:“舜耕于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宁封子:据《列仙传》载: “宁封子者,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有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炉,犹有其骨。时人葬其于宁北山中,故谓之宁封子。

以上就是专家摘录的有关陶器的传说,欢迎大家来预订陶器。

中国陶企与意大利陶企的文化差异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哲学、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据此勇敢而极富睿智的意大利人深深地明白将物质产品直接上升到精神领域,非常具有思想→思维→思路性实现产品,从而得到产品实现。

笔者有位老友就是意大利一间建陶企业的美术工程师,此人是该企业备受尊重的人物。他每年的主要工作就是规划产品、设计产品、应用产品,不定期地走访本国米兰的时装设计大师、美国纽约及法国巴黎的时装设计大师,共同演绎建陶文化走向,并与世界级别的建筑设计师等文化艺术人士形成圈子探讨建陶文化的归宿。在他们眼中大力主张“天下无料(原材料)”、“天下无备(设备)”、“天下无砖(瓷砖)”纵情上游、衷情上游。具体说来,他们紧密地与上游企业的原材料商、设备商、设计商团结在一起,采用精益思想、精益文化、消灭浪费、降低成本,做足产品,形成体系,成为方法,为之可操作化。

而国人的建陶文化,借考古学用语来说,是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装、用具、同样的制作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据之建陶产品缺乏产品文化,自古及今将“产品”俗称为东西,缺乏产品的人格化提升和包装塑造,建陶企业容不了创造性人才和偏激性及固执性的本位本质主义人才,特别是学养、阅历、经验与判断型属边缘型的文化人才,这是差距的病根。于是乎,就文化而言判断有下几点:

人的思想、思维、思路的差异导致人人可以做建陶,致使年年做砖,年年难向前、进不了,向下、就撒手企业产品种类多,但做不精做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急功近利,不知品牌是何物做产品沙文主义做市场只推不拉盲目跟风、失身又失信。

这,可能就是中国陶企与意大利陶企在文化方面的根本差异。

“陶”出优雅生活


皮道坚先生说过:“陶艺一词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陶瓷艺术的简称,而是一种孕育着新的精神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的现代艺术方式。”陶瓷的特性决定了一件件作品,无论题材如何,风格如何,都像一个个音符,在跳动着,在弹奏着,合成陶瓷文化的旋律,当然也“陶”出优雅的生活。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高超的技艺、娴熟的装饰以及完美的造型,表现了创作者的智慧和能力。但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着重追求严谨和整齐,从而限定在一定的审美标准中而无所突破。陶瓷装饰品的陈设,对于环境的布局、协调色彩、活动气氛、增添生活乐趣和陶冶人的性情会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家居装饰热的兴起,陶瓷制品在家居装饰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拥有和鉴赏陶瓷制品,已是家居中的一种享受。

我国的陶瓷有两大类,日用陶瓷和建筑陶瓷。长期以来,日用陶瓷作为艺术品也只是在博物馆中才可以见到,而近年来,陶瓷艺术品开始普遍进入寻常百姓家,这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通常,人们在家居布置中喜欢营造一种自然、温馨、亲切的感觉。陶器有着淳朴的质地、富于变化的泥色,经过艺术家的造型,炼制出来的各种器皿、挂件,具有一种古朴的韵味,而这正符合当今人信的心理追求。

现代陶艺是现代艺术的一部分,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审美取向的转变以及人文精神因素等息息相关。现代陶艺是运用陶瓷的物质材料和工艺反映艺术家思想情感和对社会生活的理解,现代陶艺所具有的新形式、审美意蕴都是传统的陶瓷艺术所不具备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