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紫砂壶市场瑕不掩玉:文化带动发展

紫砂壶市场瑕不掩玉:文化带动发展

陶瓷文化 古代瓷器发展 怎样鉴别玩玉瓷器

2020-05-29

陶瓷文化。

紫砂壶市场的混乱和无序状态由来已久,它不但直接侵害到消费者的利益,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造成本已短缺的资源浪费,同时紫砂工艺品的低水平,低档次,低价位与假冒伪劣直接危及到整个宜兴地区的经济发展。数百年薪火传递的制陶生产受到严重制约,国际形象与声誉受到严重的破坏,正常的商业流通渠道受到干扰,从业者敬业精神受到伤害。几代人为之奋斗拼搏,艰苦创业得来的品牌效应与名牌优势几乎毁于一旦。而为数不少的制假贩假者不仅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反而心安理得以此为荣,这种可怕的现象在当今打假的声势面前十分不协调地摆在我们面前。

尽管紫砂市场鱼龙混杂,但瑕不掩玉。在过去的两年中,宜兴紫砂仍然呈现出复苏迹象。全国各地出版的关于紫砂文化研究和紫砂陶艺鉴赏方面的书籍超过了20种(类),香港大世界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社近两年来也连续出版发行了宜兴紫砂文化方面的专着多部,《中国紫砂文化》一书已经于不久前再版。自1998年以来,宜兴紫砂文化还成为国际互联网上炙手可热的内容。记者从宜兴电信部门了解到,他们正着手建设内容广泛的紫砂文化网,把陶都优秀的紫砂文化对外推广。此外,紫砂材料的用途也得到广泛延伸。近年来,人们利用紫砂泥土的特性,制作了印章、首饰盒、足炉、胸饰等“泥玩意”。丁蜀一带农村的家庭紫砂作坊还常年生产紫砂质地的骨灰盒,香炉等什物,经过工艺装饰后的这些紫砂器具也美观大方,而且可与贝雕、红木、玉石之类材料想媲美。

扩展阅读

紫砂文化:紫砂壶发展的基本分期


谢瑞华是美国旧金山亚洲博物馆的研究者,谢瑞华的分期依据主要是紫砂艺术风格和艺术形式的变化,她将紫砂艺术的发展分为六期:

一草创期,16世纪早期以前。羊角山出土的紫砂残片,是所见最早的实物标本。文献所记载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正德年间的金沙寺僧人和供春。

二第一期,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早期。这个时期名家辈出,壶式千姿百态,特别注重筋纹器的制作,这种风气延续到18世纪以后。

三第二期,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末,自然形壶,几何形壶,筋纹形壶和小圆壶(水平壶的前身)这四类壶型都有烧造,筋纹行壶开始被自然行壶所取代,自然形壶较受欢迎。同时较注重紫砂器面的装饰,更多在器面施釉或加彩绘装饰。

四第三期,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这个时期文人同陶艺匠交往甚密,出现了在壶上篆刻书画的风尚。壶的造型比较简练,为在壶的平面上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大的自由。

五第四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紫砂的生产更为商业化,壶上开始印有店号标记。自然形,几何形,筋纹形和水平形茶壶大量产销,精心制作的艺术性高的壶逐渐减少,但也不乏佳作出现。

六第五期,20世纪中叶至今。动乱多年以后,生产逐步恢复,四类壶型多有生产,新的品种日渐产生,仿古和创新兼备,在装饰上出现金丝银镶嵌等新工艺。

明清紫砂壶与茶文化的发展


茶道的的变迁与紫砂壶有着必然的联系。紫砂壶的兴起、繁盛是与茶文化的变化紧密相连的。唐宋时期,人们的饮茶方法为煮茶、烹茶,茶具以金属制器为多。到了明代,团茶已被散茶完全取代,而饮茶方法则改为冲泡法,茶壶与煮水的壶分开使用,茶具多选择陶瓷茶具。饮茶方法虽然简化了,但因为泡茶法对茶量、水温等十分讲究,故而对沏茶的重要器物一茶壶-有了更高的要求。紫砂壶就这样兴盛开来。

明清时期,因饮茶方式、饮茶趣味、茶叶种类的不同,紫砂壶有着容量大小、器形高矮之分。从器形大小上看,大体说来。明万历以前,多为大壶,万历以后,壶形日渐缩小。被奉为紫砂壶鼻祖的供春所制各式壶均为大壶;万历年间的一代制壶大家时大彬在早期时专仿供春,所做多为大壶,后在他游娄东与着名的文人王世贞、陈继儒结交之后,"闻陈眉公与琅砑、太原诸公品茶之论"才突破樊篱,改作小壶,这与"茶注宜小不宜大,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漫,且自斟自酌,愈小愈佳"的文人士大夫的饮茶风气有着重要关系;以后至徐友泉、陈子畦、惠孟臣等皆长于制作小壶。像惠孟臣制作的小圆壶就是华南一带喝"功夫茶"所用的水平壶的前身。就细节而言,紫砂壶得出水眼有独眼、网眼、和半球体滤孔几种形式,这通常因饮茶习惯的不同而不同。

另外,明清紫砂壶造型式样的变化也体现了制陶人勇于求变的设计思想。比如前面提到的康熙年间的陈鸣远,他力变明末的筋纹器形,从寻常生活寻找创作思路,以自然形体人壶,开创了紫砂壶的一个重要品类"花货".在清朝的乾隆年间,紫砂壶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筋纹器和花货器形极为丰富,制陶人和参与制陶的文人名士不安于现状,极大的拓展了紫砂壶的形式和内涵。一方面由于需要在较空阔的壶面上刻画题咏,"光货"类壶型就变得渐趋简单明朗,另一方面造型取材也更为广泛,制作了取材于自然现象的"却月"、"饮虹"等壶型。

"素面素心"的紫砂壶,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今天的紫砂壶,一派繁荣景象,但它同样面临着传统全手工技法的失传、原本文化属性的背离等问题。分析明清紫砂壶的设计思想,不仅是让我们回忆那段历史,那些艺师,那些参与制壶的文人墨客,也不仅是让我们品位那些传世名壶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气质神韵,更重要的是让今天的我们去深入思考如何传承与创新,而不仅仅只是流于"文化"的表面。

清朝后期紫砂壶文化的发展


到了咸丰、光绪末期,紫砂壶文化没有什么发展,此时的名匠有黄玉麟、邵大享。黄玉麟的作品有明代纯朴清雅之风格。擅制掇球。而邵大享则以浑朴取胜,他创造了鱼化龙壶,而此壶的特点是龙头在倾壶倒茶时自动伸缩,堪称鬼斧神工。在稍后的20世纪初叶,由于中国资产阶级蓬勃兴起,商业的逐渐发展,宜兴紫砂自营的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诞生了一些制壶名家,其中又以冯桂珍、俞国良、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王寅春、程寿珍、朱可心、蒋蓉等人最为著名。

近年来,紫砂茶具有了更大发展,新品种不断涌现,目前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加到六百多种。例如,紫砂双层保温杯,就是深受欢迎的新产品。由于紫砂泥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强,渗透性好,所以烧成的双层保温杯,用以泡茶,具有色香味皆蕴,夏天不易变馊的特性。因是双层结构,开水入杯不烫手,传热慢,保温时间长。造型多种多样,有瓜轮型的、蝶纹型的,还有梅花型、鹅蛋型、流线型等。艺人们采用传统的篆刻手法,把绘画和正、草、隶、笼、篆各种装饰手法施用在紫砂陶器上,使之成为观赏和实用巧妙结合的艺术品。

紫砂器在世界上称得上造型最丰富的工艺品种,明清两代先后涌现出数十位德高望重的著名陶艺名家,创制出了人类艺术瑰宝,他们为中国陶瓷文化历史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紫砂文化:紫砂壶新的生命与发展空间


紫砂壶之紫砂泥不属于哪个时代,也不属于哪个单位,它是大自然的恩赐,是宜兴人脚底下有限的矿藏资源,这块宝藏并不应该到我们这一代就可以完全挖净。可惜,前十几年的无序开挖、流失浪费,导致了眼下的紫砂矿料,无论是质还是量,都已不尽人意了。一把紫砂壶的价值,除了材质以外,就应该是造型的思想层面和精神内涵。设计一个造型,不仅需要付出辛苦的劳动,更需要的是设计者本身所具备的文化底蕴、美学修养、造型经验、个性思维等综合知识的高度。因此,设计一把茶壶不容易,设计一把优秀的壶更不容易!而模仿一把壶就显得太简单了。至于施工制作,就连工匠也能完成。历史上,真正有成就的高手,往往并仅仅在于他们的施工技巧,重要的是他们的文化、思想和修养;他们的创作设计水平。当然也并不是说制作工艺不重要,如果一只好的造型,没有良好的技术来完成制作,也无法体现其完整的精、气、神。但相对来说它远没有设计一件造型那么重要,那么需要学问。其实这个道理和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完全是一致的。

众口皆碑的陈曼生,他在紫砂史上的地位十分显赫。他并不会动手制作,但他所设计并镌刻的茶壶,堪称历史丰碑。当年陈鸿寿是真心喜爱紫砂,他绝不是为了获得金钱利益而亲近紫砂、用心设计、新手铭刻。因此,陈曼生介入紫砂,是以杰出的文化学养和个人爱好,注入了紫砂壶以新的生命与发展空间。

紫砂文化:紫砂壶金石文化


紫砂陶刻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性很强的「壶上金石文化」。紫砂陶刻,据记载:元末明初的紫砂传器就有铭刻,但只是记载,无从考证。从明蔡司霑《荠园丛话》里记载道:「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隱」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之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年更有陈子畦书法晋唐风格,沈子澈款制古雅浑朴,项不损字法晋唐等陶刻风尚的描述。但当时的铭刻仅限于制壶艺人在壶底留下的款识。

一种历史紫砂文化现象的形成,必须产生于当代历史文化氛围下优秀的文化土壤之中和骚人墨客的参与。紫砂壶上「金石文化艺术」的形成,也同样如此。明嘉庆年间,精于金石书画的扯谎源寿酷爱紫砂艺术,他也投入並设计了流芳后世的「曼生十八式」及许多传世佳作,他充分发挥了自己博古精文,精深的书法篆刻艺术崇尚秦汉风格。由于这位紫砂艺术史上第一位父母官,以博大精深的艺术胸怀积极参与倡导壶上金石文化艺术「从而使当时壶金石文化大为兴盛,大受鼓舞,形成了一种历史上难得的曼生壶文化现象。」

由于这位历史上难得的金石文化天之娇子,是宜兴紫砂历史发展机遇的巧合。在他的倡导下,逐步形成了「冶造型、文学、绘画、书法、篆刻於一体」创造了一代紫砂壶上「金石文化艺术」的风范。陈曼生参与「阿曼陀室」创作群体艺术领袖。将他素善书法、酷嗜摩崖碑拓、善仿秦汉、周鼎铭文拓本常巧用于壶上金石文化之中,所刻铭文、篆、隶、楷、行皆古雅绝伦,八分书尤其简古超逸。是紫砂历史上追风秦汉,字法晋唐的著名书法艺术家。也是紫砂文化历史上首创:集壶手、书画家,雕刻家和订制壶主及室名四位一体制式:融文学,艺术,书法,金石于一体「壶上金石文化」历史奠基人,这种综合的艺术文化现象的形成,开创了紫砂艺术珍品的文化艺术先河。在历史意义上,它超越了紫砂茗制技艺的艺术制作范畴,推动了紫砂艺术深度的文化层次发展,完善和补充了茶文化、茶道精神之理念,树立了陶刻壶上金石艺术品文化典范。

紫砂文化:中国最早紫砂壶


历史上,宜兴紫砂就发源于蜀山地区,当时周围窑户相对集中,紫砂艺人散布在方圆几公里范围内。在考古发掘中,各个土层中的出土器物时代特征明显,是很好的断代标准器,时间上大致可分为清代初期、清代早期、清代中期、晚清民国时期。而在出土器物中,也发现了小规模的明代崇祯时期的紫砂陶片及陶质器物形制,而明代以前的地层中,没有发现任何紫砂的痕迹。这就可以初步断定,紫砂被有目的地使用应始于明朝中晚期。

1965年,在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明代嘉靖十二年(1533年)司礼太监吴经墓中,曾经出土了一把紫砂提梁壶,根据墓志考证发现,这是目前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明嘉靖早期紫砂壶。

紫砂文化:中国紫砂壶陶器文化


紫砂器由于它质朴典雅,一直被众多的收藏爱好者喜爱。紫砂生产始于北宋中期,明正德年间开始兴盛。万历以后,紫砂在烧制技术上得到改进,形成了独立的生产体系,除生产紫砂壶茶具外,还生产文房雅玩、香盒等工艺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中国的紫砂壶陶器文化。

紫砂又称紫砂器或紫砂陶器,是我国独特的陶器工艺品,以造型多样,色泽古雅,质坚耐用,技术精湛而著称于世。在紫砂制品中,最为突出的是紫砂茶壶,据史书记载:明代中期以后改用壶来饮茶,并逐渐成为社会风尚。因此,小型紫砂壶开始得到高士名儒的喜爱。也成为艺术品中很特别的一个收藏门类。

瓷库中国专家:紫砂土一般俗称叫五色土,有人称它为五色土,实质是指紫砂土的基本颜色有五种,这五种基本颜色里面,有三种是最基础的,比如说紫色的,黄色的,跟朱红色,这三种颜色是自然界中本身就有的颜色,那么,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墨绿色的紫砂壶,绿色的紫砂壶,这个呢,是后来人工加进去一些氧化钴,以它作为发色的,但是这种氧化钴实际上就是氧化料,这个对人体是无害的,那么还有很黑的黑料,这把壶就是黑料的泥料烧制成的,它的颜色很深。

紫砂茶壶根据泥料不同,式样多种,各有特色。历代流传下来的紫砂壶精品都是高手所制。壶的造型、比例、规整度、密缝性等,都有十分准确。如壶口、壶把、壶嘴在同一水平面上;壶口、壶盖、圈足都要宽窄一致;壶底平整,壶盖紧密,壶体不见瑕庇。上品的紫砂壶集绘画、诗文、书法、印章、雕塑于一体。

紫砂文化:人间珠玉紫砂壶


世纪名家壶壁载,尽显紫砂乃国粹。紫砂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文人的儒雅气质十分相似,以至文人深爱笃好、以坯当纸,托物寓意,每见巧思。紫砂壶不仅因其材质温婉称之世间茶具之首,更因其方非一式,圆无一相的特有造型,如今为收藏者追捧。

茶香氤氲紫砂壶

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自古以来,文人雅客都有收藏紫砂壶的嗜好。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通过千百年来的实践,人们发现,用紫砂壶泡茶,茶味隽永醇厚,由于紫砂壶能吸收茶叶汁,用的时间愈长,泡出的茶水味道就愈好。于是,紫砂壶也就应运而生,制作紫砂壶的高手、名家、大师也就一个个走到历史的前台,他们的名字和业绩与紫砂壶的兴衰交织在一起。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不仅如此,梅尧臣、蔡襄、苏东坡这些大文豪都曾为紫砂壶留下了咏茶名篇。其中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堪称千古绝唱,讲的就是用紫砂陶壶烹茶。当然最讲究、最有创造精神的要数苏东坡了。他总结出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意指使用活水、江流深水煎茶,味道会不同凡响,使茶味更加清醇清远。

紫砂壶造型千姿百态,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可说是一座壶艺造型的艺术宝库。紫砂壶的造型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都非常讲究其点、线、面的美感。紫砂壶之魅力,不仅表现在平面外观上的造型之趣,更是得益于空间起伏中的思索之美。紫砂壶一旦有了神韵,也就意味着它已经具有了生命。紫砂壶的光货造型或丰满、或清秀、或粗犷、或刚毅,给人以圆、稳、匀、正的感觉,充分显示紫砂壶的灵气,具有返朴归真的意境。紫砂壶讲究气度与神韵,同一把造型外轮廓曲线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之说。嘉德拍卖紫砂壶专家陈林林告诉我们:一把好的紫砂壶,一定是表面平滑,咀把过渡自然,做工精细、干净、利落。出水流畅、干净,壶把省力,且壶盖紧密。

宜兴紫砂壶之所以受到茶人喜爱,一方面由于紫砂壶造型美观,风格多样,独树一帜,另一方面也由于它在泡茶时有许多优点。首先是材质特殊,紫砂壶由紫砂矿土制成,除紫泥外还有绿泥、红泥,这三种泥统称紫砂泥。由三种基泥单独造制外,或以不同成份配比,不同温度气氛烧成,呈现出紫而不姹、红而不嫣,黑而不墨,如铁如石,胡金胡玉,备正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远而望之,黑幼若君钟鼎陈明庭,追而察之,灿若琬琰浮精英。这就是紫砂泥色淋漓尽致的体现。紫砂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不仅气孔微细而且密度高。用紫砂壶沏茶,不失原味,且香不涣散。明人周高起曾在《阳羡茗壶系》说道: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为何独钟宜兴紫砂壶?周高起又说:陶曷取诸?取诸其制,以本山上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充分说明了宜兴紫砂壶泡茶之佳,在于能尽得茶的色香味。

另外,紫砂壶的透气性能好,用其泡茶不易变味,暑天越宿不馊。久置不用,也不会有宿杂气,只要用时先注满沸水,然后立刻倾出,再浸入冷水中冲洗,元气即可恢复,泡茶仍得原味。再次,紫砂壶能够吸收茶汁,即使不刷壶内壁,沏茶也绝无异味。经久使用,壶壁反而积聚茶锈,即使空壶注入沸水,也会茶香氤氲,这是紫砂壶独具的品质。除此之外,紫砂壶的冷热急变性能也非常好,寒冬腊月,壶内注入沸水,绝对不会因温度突变而胀裂。同时,砂质传热缓慢,泡茶后握持不会炙手。而且还可以置于文火上烹烧加温,不会因受火而裂。紫砂使用越久,壶身色泽越发光亮照人,气韵温雅。紫砂壶长久使用,器身会因抚摸擦拭,变得越发光润可爱,所以闻龙在《茶笺》中说:摩掌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如此看来,紫砂陶之所以成为中国的名陶,乃实至名归,受之无愧。

紫砂文化:紫砂壶趣缘


闲来无事,信手托起了家里的几把紫砂壶慢慢地观赏,看着看着却想起了儿时的憾事。我父亲喜欢饮茶,偏爱“龙井”,一年四季早晨五点半起床,雷打不动,第一件事就水泡茶,只要天不是太冷,总是围坐在门口的小方台前,慢慢地自饮,碰到起得早的邻居,偶尔寒暄两句,隔壁茶友阿叔有时也会同饮。我小时候喜欢踢足球,有次在家颠球,一不小心球碰到了台子上的紫砂壶,壶摔到了地上,跌得粉碎。听到“咣啷”一声,隔壁阿叔急忙过来,他不知我家发生了什么事,当他看到茶壶碎成一地,他都傻眼了。过了一会他对我说:小家伙你要当心了,你父亲回来有你好看的。父亲回来后,当得知我打碎了茶壶,心里当然不高兴,但也没发太大的火,就对我说:踢球不到外面踢,在家里踢什么球,紫砂壶打碎一把少一把,再也没有了,下次当心点。我无语。我听了一时也搞不清,打碎一把是少一把,怎会再也没有了呢,店里不是有得卖吗。次日,碰到隔壁的阿叔谈起了此事,我说还好没有被打,什么叫再也没有了,阿叔说对呀,再也没有了。紫砂壶不是饭碗、茶杯,打碎了到处都能买得到的,紫砂壶是一件一件做出来的,相同的很少,尤其是你打碎的一把,是名家范大生制作的,是你父亲很喜欢的一把,被你打碎了,当然是再也没有了。自那以后父亲就用这把梅花桩大生壶泡茶了,只是和以前被打碎的一把外形不同而已。此壶我父已用了近三十年,1980年我父去世后,我沿用至今,我今年已七十多岁了,这把壶大概也近七十岁了吧。我家的几把紫砂壶是我父亲分几次到上海南市老城厢买来的,有的壶上面有外文是出口到南洋的,腰鼓形的壶壶底印有“上海朱砂名壶”的方印,还有就是这把梅桩壶,可能就是范大生大师制作的“梅合壶”,这把壶制作巧妙精致,壶体以南瓜为原形,却又不全像南瓜,壶体上依附多根梅桩、梅枝,它的用量又恰到好处,有一种多二根繁琐,少二根苍白的感觉。再有此壶用深淡二色的砂泥制成,看上去沉稳而亮丽,这就是大师的高明之处。壶盖制作很别致,盖内有小的长方形印章,字虽小,但“大生”二字依然清晰可见。紫砂壶设计构想得再好,最后制作时没有大师级的扎实制壶的基本功,好壶是出不来的。1997年,单位里组织我们退休人员到外地去旅游,几天后回到家里,听我老伴讲了紫砂壶的事。上海当时走街串巷的收壶人很多,我老伴感到新奇,想问问他们,我家一把是否紫砂壶,是否值钱,收壶人仔细看了后说要收购,我老伴没有回音,第二天收壶人又带来一个同事,二人看了商量后说:我们高价收购,愿出1600元收我家的壶,我老伴听了吓一跳,不就是一把泡茶的壶吗,价格怎会这样高,都可以买台彩电了。我听了心里发紧,急着问你卖了没有,她说没卖。我想说如果你把它卖了我又能对你怎样,如果你把它卖了,我能到哪里去寻找那些满上海跑的收壶人的踪影。想想也是,我总有一种失而复得的感觉,我对老伴说这是我们与紫砂壶的缘分,我父亲传下来的不能在我们手上失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