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贴花和印花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吴道子和钧瓷的故事

吴道子和钧瓷的故事

贴花和印花瓷器的鉴别 古代钧瓷器 瓷器灯照绿和黄的鉴别

2020-05-29

贴花和印花瓷器的鉴别。

名扬海外的钧瓷,据传是唐朝大画家吴道子和几个老窑工一起烧制成功的。吴道子是民间画匠出身,喜欢和老百姓打交道。凡是穷人向他求画,他是有求必应。唐朝天宝年间,吴道子的画成了宝画,一幅画能值二十石米。玄宗知道这情况以后,心想:要是平头百姓都有了他的画,这还有啥主贵的?于是挖空心思,给他赠了一个美名叫“封笔吏”,没有皇王圣旨,不准随便作画。吴道子一气之下,告病回到了故乡阳翟(今禹州市)。

这一天,吴道子到古钧台游玩散心,他看到古钧台旁边有不少瓷窑,窑工烧制成的瓷器,尽管胎质浑厚,工艺精细,可就是釉色非常难看。道子心想:朝廷封了我的笔,但封不了我的双手,我帮助家乡父老想想办法,改进一下瓷器釉色,这总不会犯啥王法吧?

吴道子来到一窑场门口,窑工们认出他是大画家吴道子,连忙热情地把他请进屋里。窑工为他倒了一碗清茶,递了过去。吴道子接过茶碗仔细看了一阵儿说:“这瓷碗做得够精细的,如果改进一下釉色,就是一件瓷器珍品。”

屋里坐着两个窑工,一个叫卢青,一个叫卢红,他俩是一圣亲兄弟。听罢吴道子的话,卢青叹了口气说:“先生有所不知,俺爷当年是个烧窑高手,为了攻破釉色这道难关,花费了半辈子的精力。他一直摸索到八十多岁,才算烧出一件色彩如玉的花瓶。不料这花瓶出窑以后,被窑霸抢走了,爷爷上门去要,被窑霸一脚踢死在地上。俺爹爹一生,只知道配方,上釉,可就不知道料里是啥成分。爹爹去世后,俺兄弟俩也费了不少工夫,可是搞来搞去,总不成功。”

吴道子听罢,起了一会儿,说:“我们画匠对颜料十分讲究。我曾用神垕山上几种彩石配制出一些颜料。百姓们都称我是神笔,其实是这种颜料帮了我的大忙。”

卢红上前恳求说:“吴先生,能不能用你的颜料在俺坯子上试一试呢?”

吴道子笑了笑说:“这当然可以喽!我又不怕你们抢我的生意!”

卢青拿出早已制成的坯子,请吴道子往上面涂抹他配制的颜料。涂好以后立即装窑里烧。几天过后出窑了,打开匣钵一看,只见件件卢氏兄弟双跪在吴道子面前,感激地说:“吴先生,你给窑家带来了希望,窑民子孙万代都要感激你啊!为了纪念先生为家乡烧出宝瓷,这瓷就取名叫‘道玄瓷’吧!”

吴道子扶起卢氏兄弟,摇着头说:“这万万使不得。这瓷虽是道子配料,可主要是经过你们兄弟俩烧窑,火工也是重要哪!这是大伙儿的功劳。咱阳翟这地方,存有几千年的古迹‘钧台’,这瓷就叫钧瓷吧!让它和钧台一样流传百代。”

精选阅读

关于钧瓷孔雀的神奇故事


钧瓷孔雀瓶是钧瓷中的珍品,造型非常美。瓶身两边,各有两只漂亮的孔雀,那孔雀是凤头凤目细脖颈,从背到尾,羽毛像花鳞片,五色艳丽。

钧瓷孔雀瓶

相传,这孔雀瓶出在唐代。据记载,唐高祖李渊的妻子年轻时,才貌非凡,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她还有个爱好,就是喜欢养孔雀,认为孔雀是“文禽”,不仅羽毛艳丽,而且很有德性,其德性有九:一颜貌端正;二声音清彻;三行步翔序;四知时而行;五饮食知节;六常令知足;七不分散;八不贪淫;九知反复。父母在为她选择女婿时,根据女儿的愿望,要选择一个文武兼备的郎君。根据女儿爱孔雀的嗜好,就在屏风上画了两只孔雀,诏示天下英雄豪杰,说如果有谁能射中孔雀的眼睛,就把女儿许配给他。但是求婚者没有一个射中的。只有李渊两箭各射中一只眼睛,成就了这门美满婚姻。人们常把射孔雀比作择婿,把孔雀作为爱情的吉祥物。

后来李渊当了皇帝,除了在后花园养了很多孔雀外,还招来名工巧匠,烧制出一对钧瓷孔雀花瓶,放在后宫,据说这花瓶不仅高雅好看,而且能驱妖辟邪。传说,一天李渊正在后宫和皇后说话,忽见一团黑气扑进来,黑气里现出一个长发蓝脸,绿眼长舌的女人,伸手就抓皇后。皇后被吓得昏死过去,李渊伸手拔出宝剑向那妖女砍去。谁知那妖女用手一挡,宝剑飞到了一边,把李渊惊得向后退了几步,刚好碰到钧瓷孔雀瓶上。这时那钧瓷孔雀瓶突然大放红光,那妖女见到红光转身就跑。霎时孔雀瓶的红光又变成五光十色,映得那妖女缩成一团,在地上翻滚号叫,不一会儿成了一堆碎骨。事后李渊才知道这钧瓷孔雀花瓶竟有这么大的法力,就把它封为护国宝瓶。皇后醒来,更是对孔雀花瓶感激不尽,把它当作镇宫法宝。自此以后,历朝历代都把钧瓷孔雀瓶视为吉祥辟邪宝物,有的家庭也作为风水摆设所用。

钧瓷的起源和烧制技术


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之传说。据实践,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功。钧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诸窑并驾齐驱。钧瓷造型端庄,窑变美妙,色彩艳丽,五彩缤纷,又为诸窑之冠。

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40处,尤以神垕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禹州现存最早的《钧州志》中说:“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在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唐钧”,它是宋代钧瓷的先声。宋“靖康之变”(1126年)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到金、元时代,钧瓷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清朝晚期,钧瓷复苏。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10余家。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

钧瓷的烧制是一种复杂的高难技术,还原程度很难控制;加上过去由于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钧瓷,自古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的尊贵名声,唐玄宗曾立令“钧不随葬”;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神钧宝瓷”,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甚为稀少。目前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也寥寥无几。

辗转收藏钧瓷“鸡心杯”的故事


本世纪二十年代,北京文物市场上先后出现过一对宋钧窑鸡心杯和一件钧窑花盆,在国内外古董中引起轰动。现在,那对鸡心杯在天津博物馆收藏,那件花盆在美国博物馆保存。老古董商谈起这段往事,是津津乐道,颇有兴味。

钧窑鸡心杯

巧买鸡心杯

民国元年,博韫斋在琉璃厂开张,一位跑合拉纤的古董商李竹君来到柜上,跟经理杨伯衡讲:“我给你介绍好买卖,后门梳头刘家有对鸡心杯要卖,是不是宋钧窑瓷器,就全凭你的眼力了。”

李竹君领着杨伯衡来到后门迺子府,走进“梳头刘”(给西太后梳头的太监)的府上。梳头刘给杨伯衡看一对鸡心杯,声称这是“老佛爷赏的”,你们卖古玩的也没见过的好钧窑。杨伯衡一看这对鸡心杯确实是传世珍宝,小巧玲珑,造型魅力。看釉色是蓝色的乳光釉似蓝天,几块海棠红色,像是红云在蓝天飘荡。杨掌柜被这对鸡心吸引住了。

梳头刘说是西太后赏给他的,到底是不是赏的,谁也不知道。这北宋时期钧窑烧制的鸡心杯是供皇帝使用或欣赏,是历代皇帝传下来的,由宫廷珍藏的国宝。

杨掌柜看杯子,梳头刘问:“你看这杯子值多少钱?”杨伯衡反问他:“您要多少钱?”梳头刘说:“我要买所前后两个院的四合院,三十来间房子,得多少钱?”杨说:“我是做古玩生意的。您说要买的那套房子,我说不准价钱,估摸着怎么也得千、八百块钱。”“我想用这对杯子换那套房子,那你就给我一千块现洋吧!”“一千块可不值,最多也超不过八百元。”梳头刘一转高声说:“你给咱家八百两银子,东西就归你啦!”

一块银元含银量是七钱二分,八百两银子比八百块银元,多出二百二十四两银子。杨伯衡是聪明人,马上算清了这笔帐,所以他说:“那还不如我给您一千块哪,一千块钱才合七百二十两银子!”梳头刘眼睛往上一挑,大声说:“一千块可是你说的,东西我卖给你啦!”杨伯衡想,今个儿已经是民国了,皇上逊位了,老太监还这样讹人?又想:不管你怎么讹,也讹不出圈儿去,这东西一千块值!所以,他和颜悦色地说:“公公!您比我聪明,很会算计,佩服、佩服!”连连拱手,又说:“一千块买对杯子是破天荒,我赚不着钱了,以后请您多照应。”说完还作了个揖,老太监乐了。

这号买卖做成了,按照行业的“成三破三”老规矩,李竹君得了五十块佣钱。杨伯衡总共花了一千零五十块银元买了对宋钧窑鸡心杯。

美国古董商登门拜访

杨伯衡买了对宋钧窑鸡心杯,李竹君当了活广告,他跟同行讲,是他给拉的线,杨才买到皇宫里的传世珍宝。很快,全城的古董商都知道了,上海的同行也知道了。京城里大古玩铺掌柜的都来看货,还引来了上海卢吴公司的吴启周和日本在华开办的山中商会的经理高田等人。大家都认定是宋代钧窑烧制的贡品鸡心杯,宫里的东西。但最多的给三千五百银元,杨伯衡不肯卖。

一天福开森闻讯赶到,令杨伯衡很惊异:一个月前,这位福大人声言不准我在登他的门,今天他反而等我门来了!

福开森(JohnCalvinFerguson),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来华,光绪二十年前后便到琉璃厂买古玩。在华近六十年,不断跟古董商有来往。所以在古董商中有三代人都认识他,称他为“福大人”。在光绪、宣统年间,他穿的是靴帽袍套,马蹄袖的朝褂,像是清廷的官僚,就是鼻子大,个子高。

朗窑瓶辨真

民国元年,福开森来琉璃厂穿的是长袍马褂,千层底布鞋、白布袜,一副中国绅士的打扮。博韫斋开张不久,福开森走进店堂,客气地说:“你们的买卖开张,我祝贺来迟,请原谅。”“小店开业怎敢劳福大人之大驾。今日光临,请多关照。”杨伯衡边说边拱手作揖。福开森躬身拱手还礼说:“杨掌柜太客气。请给我看看你们的好货。”

杨伯衡拿出康熙朗窑瓶请福大人鉴赏。福开森边看边讲:“郎窑红稀少,当年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监督烧制郎窑红就少,他在景德镇只有六年,康熙四十五年到五十一年是郎廷极当江西巡抚的时间。”杨伯衡说:“福大人对郎窑有研究,对历史都了如指掌。敬佩!敬佩!”福大人高兴地往下讲:“郎窑红是仿宣德宝石红,很是成功。我看郎窑红胜似宝石红,比宝石红浓艳。有人说郎窑红如初凝牛血,你们称之为猩红,我认为说得恰当。”福开森具备鉴别郎窑红的书本知识,能说出许多道理。但瓶的造型是叫棒槌瓶还是叫油槌瓶,他说不清,杨伯衡告诉他这叫油槌瓶。

这郎窑红的油槌瓶是真是仿?他看着是真不是仿。可是当他要买这件真东西时,却要问杨伯衡,这东西是不是真的,并说:“你说是真的,我就留下。”杨伯衡说:“我看是真的才给福大人欣赏,您看这东西怎么样?如果您相信我的眼力,就请您留下它,我让给您了。”“相信!相信!”福开森说了这话,杨伯衡才跟他要了两千元的售价,福开森从不讨价还价,要两千就给了两千,这号生意就做成了。

不料,一周过后,福开森派人请杨伯衡到他府上来一趟。福开森一见面便说:“你的郎窑瓶是仿的,请你拿回去!”杨伯衡愣住了,冷静了一下说:“福大人说相信我的眼力,我看是真不是仿,您才买下,今天您说是仿的!这是眼力不一样,可以退货,我拿走。”杨伯衡要走时,福开森来了火,声言从此不准杨伯衡进他的门。杨伯衡憋了一肚子气,离开福开森的家,再也没理他。

今天,福开森反而登门来访,杨伯衡想:中国的老规矩“光棍不打上门客”,何况杨某知书明理。故而笑脸相迎,第一句话还是;“福大人好!”福开森开门见山说:“听说你有对宋钧窑鸡心杯,能不能给我看看?”杨伯衡说:“福大人要看,当然可以。”

福开森边品茶,边欣赏这对钧窑鸡心杯,慢吞吞地问:“你要多少钱?”杨伯衡知道他是位要多少给多少的买主,所以不说价钱。

要多少钱给多少钱,为什么不多要价呢?中国人讲究生财有道,不义之财不可发,做买卖要价不能出圈儿,古玩铺不是老虎摊(以前京师有卖旧货的摊,漫天要价,唬人赚钱名曰“老虎摊”)。福开森懂老古董商心理,要价不会出圈儿,只能是高一些,但东西拿到美国则成了廉价买到的。

杨伯衡不说价钱是跟福开森较劲儿,你给我对多少钱我也不卖给你,既不得罪他,又要给他个还击。所以杨伯衡说:“这对鸡心杯,我要留一个时期,仔细鉴定鉴定,不要在卖出赝品!”福开森听这话不是滋味,又不好在往下说什么,只是顺话说:“你鉴定好了,在给我送去。”杨伯衡心想:你不是不准我在进你家的大门儿吗?怎么还让我给你家送货去呢?!但话不能这么说,于是笑笑说:“福大人!您的话我记住了。”这一语双关,使福开森十分不好意思。

福开森刚走,光绪进士、翰林院侍读学士、京师大学堂监督袁励准来到博韫斋。杨伯衡拿出鸡心杯请袁大人欣赏。袁励准对宋朝钧瓷有兴趣也有研究,一见鸡心杯就爱不释手。

杨伯衡跟袁励准说:“福开森刚走,他要买这杯子,我没卖给他。”袁励准说:“福开森这美国人,在前清和民国都当差,吃得开,中国人惹不起。他给美国博物院收买中国古玩。他们钱多,我们没那么多钱。”“他们钱多是他们的事,我不卖给他们。您若喜爱,我把鸡心杯让给您。”袁励准听了,心中高兴。他问:“这鸡心杯有人给过价没有?”杨答:“给过,最多三千五。”袁励准马上说:“好吧!我给你四千,东西我拿走。”

这对宋钧窑鸡心杯收藏品,从民国元年到解放后的50年代初期,在袁翰林府里收藏,后由韩慎先收藏。50年代初期,韩把鸡心杯捐献给了天津博物馆。

雷公为玉帝下凡找钧瓷的故事


相传在宋朝时候,禹州这块地方被称为阳翟,在阳翟城内古钧台附近有座钧官窑,他们专为皇宫烧制御用钧瓷。他们烧制的钧瓷不但皇上喜欢,就连天上的玉帝也爱不释手。

且说一次幡桃盛会上,八仙敬献给王母娘娘几件钧瓷珍品,把玉帝的眼都看直了。会散了以后,玉帝跑到王母那儿硬要了鼓钉洗、出朝尊、花浇壶等几件好东西。王母虽不舍得,但玉帝要也不得不给。从此,玉帝把这些钧瓷当宝贝看,一会儿不见就浑身不自在,上朝抱在怀里,睡觉放在床头。过了几天,他惦记着王母那儿还有几件,就又去要,就这样没几天,把王母的钧瓷全要来了。可玉帝还不满足,就派雷神趁巡天的机会到阳翟再给他弄几件来。

这一天,正是夏季的晌午时分,天很热,忽然在天的东北方向电闪雷鸣,乌云四起,顿时大雨倾盆。但不一会儿,就云开日头现了,在古钧台下突然出现了一位老人,只见他豹眼浓眉,三缕花白长须,看着有点儿怪模怪样,原来他是雷神变的,想来搞点儿钧瓷。他大摇大摆地来到官窑院里,见到窑官也不施礼,大大例咧地说:“老头儿,你这儿有啥好钧瓷,拿几件送给老夫。”窑官虽不高兴,但并不见怪,深施一礼,说:“老丈,想您是外地人,不知这是官窑,本窑所产陶瓷一概上贡皇上。别说送,卖都不能卖呀!”雷神一听:“不给,你知道老夫是谁?”窑官也生了气:“就是神仙来了也没有!”雷神一听,火气就大了,大叫:“我是上天雷神君!”窑官闻听大笑,吩咐众人:“把这个疯子赶出去!”就这样,雷神连钧瓷的影儿都没有看到就被赶了出来。雷神越想越丢面子,回去咋交待呢?于是就决定晚上去偷。等到窑工们都睡着了,雷神偷偷溜进窑棚,转了一圈儿,就是没有钧瓷,心里生气。突然他看到钧瓷窑里面有一窑红彤彤的瓷器,心想这肯定是钧瓷,伸手就拿。他不知这窑还没有凉下来,热得很呢,烫得雷神哎哟一声跳起一丈多高,轰隆撞破了屋顶,把窑给砸塌了。他一看大事不好,连忙溜走了。

到了灵霄宝殿交旨,玉帝看他空手回来,非常生气,就罚他下次不准参加蟠桃盛会。雷神想想这事真窝囊,于是,每次他巡天经过阳翟。都会想起这窝囊事,都要瞅机会雷击钧官窑的地盘,发泄怒气。现在钧官窑还时常发生雷击现象,据说这就是雷神在发脾气。

乞丐和紫砂壶的故事


从前有个要饭的人有一把紫砂茶壶,他非常喜爱它,整天揣着它到处去讨饭。有一天,这个要饭人讨饭到了一个财主家,无意间被财主看到了他的紫砂壶,财主也非常地喜欢壶,收藏壶,是个壶痴,知道这是把非常名贵的紫砂壶,就想得到它,于是,他对要饭人说:“把茶壶卖给我吧,我可以拿我的一半家产给你交换”。要饭人也非常喜欢这紫砂壶,不想交换,就非常果断地对财主说:“不行,我不能给你”,说完就要离去。财主赶忙拦住他说:“这样吧,我不要你的壶了,你就住在我家,有我吃喝,就有你的,但是,必须要我天天看看这把壶”。

那个财主太喜欢壶了,他不想要饭人把壶带走,只好想出了这个办法。要饭人正被生活困惑,就同意了财主的请求,于是,要饭人就在财主家住了下来,财主天天和要饭人一起守着这把壶,谈天说地,品茶论壶,一晃十几年过去了。

一天,财主对要饭的说:“你就一个人,也没有人继承你的壶,要是你去世后,能不能这壶归我啊?”财主还是想得到这把壶,要饭人也被财主感动了,就同意了财主的请求。不久要饭人真的死去了,财主如愿的得到了这把紫砂壶,他捧着壶左看右看,可感觉总是缺了些什么,忽然间他想起了讨饭人,一切都明白了,于是他狠狠的把壶摔到地下。

精品心经紫砂壶

读完这个故事,往往会让我们内心有一些感触,无论再好的的东西如果没有一起会欣赏它的人一同分享,那么这个东西是不会有什么价值的。就象我们现在喝茶一样,再好的茶也是必须三五好友知己一起去分享才会更有味道。

苏东坡和提梁壶的故事


东坡提梁壶

传说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晚年不得志,弃官来到宜兴蜀山,闲居在蜀山脚下的凤凰村上。他喜欢沏茶,对沏茶也很讲究。此地既产素负盛名的“唐贡茶”,又有玉女潭,金沙泉好水,还有“海内争求”的紫砂壶。有了这三样东西,苏东坡吃吃茶、吟吟诗,倒也觉得比在京城做官惬意。但这三者之中苏东坡还感到有一样东西美中不足。是什么呢?就是紫砂茶壶都太小,怎么办呢?苏东坡想:我何不按照自已的心意做一把大茶壶?对,自己做茶壶自己用!他叫书僮买来上好的天青泥和几样必要的工具,开始动手了。谁知看似容易做却难,苏东坡一做做了几个月,还是一愁莫展。

一天夜里,小书僮提着灯笼送来夜点心,苏东坡手捧点心,眼睛却朝灯笼直转,心想:哎!我何不照灯笼的样子做一把茶壶?吃过点心,说做就做,一做就做到鸡叫天亮。等到粗壳子做好,毛病就出来了:因为泥坯是烂的,茶壶肩部老往下塌。苏东坡想了个土办法,劈了几根竹片片,撑在灯笼壶肚里头,等泥坯变硬一些,再把竹片拿掉。

灯笼壶做好,又大又光滑,不好拿,一定要做个壶把。苏东坡思量:我这把茶壶是要用来煮茶的,如果像别的茶壶那样把壶把装在侧面肚皮上,火一烧,壶把就烧的乌漆墨黑,而且烫手。怎么办?他想了又想,抬头见屋顶的大梁从这一头搭到那一头,两头都有木柱撑牢,灵机一动说:“有了!”赶紧动手照屋梁的样子来做茶壶。经过几个月的细作精修,茶壶作成了,苏东坡非常满意,就起了个名字叫“提梁壶”。

因为这种紫砂茶壶别具一格,后来就有一些艺人仿造,并把这种式样的茶壶叫做“东坡提梁壶”,或简称“提苏”。

陶瓷文化:苏东坡和提梁壶的故事


紫砂陶艺家李占平作品《东坡提梁壶》

传说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晚年不得志,弃官来到宜兴蜀山,闲居在蜀山脚下的凤凰村上。他喜欢沏茶,对沏茶也很讲究。此地既产素负盛名的唐贡茶,又有玉女潭,金沙泉好水,还有海内争求的紫砂壶。有了这三样东西,苏东坡吃吃茶、吟吟诗,倒也觉得比在京城做官惬意。但这三者之中苏东坡还感到有一样东西美中不足。是什么呢?就是紫砂茶壶都太小,怎么办呢?苏东坡想:我何不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一把大茶壶?对,自己做茶壶自己用!他叫书僮买来上好的天青泥和几样必要的工具,开始动手了。谁知看似容易做却难,苏东坡一做做了几个月,还是一筹莫展。

一天夜里,小书僮提着灯笼送来夜点心,苏东坡手捧点心,眼睛却朝灯笼直转,心想:哎!我何不照灯笼的样子做一把茶壶?吃过点心,说做就做,一做就做到鸡叫天亮。等到粗壳子做好,毛病就出来了;因为泥坯是软的,茶壶肩部老往下塌。苏东坡想了个土办法,劈了几根竹片片,撑在灯笼壶肚里头,等泥坯变硬一些,再把竹片拿掉。

灯笼壶做好,又大又光滑,不好拿,一定要做个壶把。苏东坡思量:我这把茶壶是要用来煮茶的,如果像别的茶壶那样把壶把装在侧面肚皮上,火一烧,壶把就烧的乌漆墨黑,而且烫手。怎么办?他想了又想,抬头见屋顶的大梁从这一头搭到那一头,两头都有木柱撑牢,灵机一动说:有了!赶紧动手照屋梁的样子来做茶壶。经过几个月的细作精修,茶壶做成了,苏东坡非常满意,就起了个名字叫提梁壶。

因为这种紫砂茶壶别具一格,后来就有一些艺人仿造,并把这种式样的茶壶叫做东坡提梁壶,或简称提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