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三间房工艺仓库将变身文化创意园

三间房工艺仓库将变身文化创意园

陶瓷文化 瓷砖工艺 瓷砖的工艺

2020-05-29

陶瓷文化。

“大家脚下就是一个巨大的瓷器坑,现在挖开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整个瓷器坑有近8万平方米,下面还有很多这样的碎瓷片。”22日,伴随着北京工艺艺嘉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单维新的现场解说,隐藏在朝阳区三间房东路1号,俗称三间房工艺仓库大院里的一段往事被揭开。这个大院也于22日正式签约开改造,即将用5年时间改造成为三间房文化旅游创意园,并成为中国高端艺术品交易中心。

规划中,园区占地面积达1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项目分两期执行,一期主要将原有25个旧仓库改为工作室,并将其他老建筑改造为交易大厅、创意研发区等;二期主要新建交易中心综合楼。而在瓷器坑基础上建设的博物馆,将是一期改造中最大的亮点。

工艺艺嘉公司所属三间房仓库始建于1965年。当时,这里不过只有一大一小两个废弃的砖窑,周围杂草丛生。两个砖窑拆除后形成了两个大坑,大坑还没来得及填平,一排排青砖青瓦的库房就在它们南侧盖了起来,之后,库房周围圈起了围墙、架起了铁丝网,形成了全国首家传统工艺品存储、集散、包装、出口基地。在计划经济时代,这里是繁忙的工艺品销售中心,曾吸引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美国前国务卿黑格将军、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夫妇、菲律宾总统马克斯夫人、意大利前总理马尔蒂尼等政要前来购物。

“当时仓库里的瓷器特别多,多是清代的藏品。三层的大架子摆得满满的,里面放不下了就沿着墙根儿摆到仓库外,码成高高的瓷器垛。”工艺艺嘉副总经理刘强回忆,可惜的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一个仓库整体坍塌,仓库外的瓷器垛也几乎全军覆没,变成一地碎片。工作人员只好就近将碎瓷片填埋进了大坑里。多年后,伴随着园区的建设,大坑被夯实并在上面盖成库房,那些瓷片也就再没见过天日。在昨天的挖掘现场,各色旧瓷片熠熠生辉,不少人忍不住捡起一块儿碎瓷来摩挲一番。其中一只摔断脚的翠绿色陶瓷小鸟隐约可见其全貌,分外招人喜爱,还引来不少人现场鉴定其年代。

刘强介绍,伴随着仓库大院向文化创意园区转型,旧瓷器坑也将展开部分挖掘,并在挖掘口上方用透明太阳能板搭建成金字塔形状的参观区,形成一个小博物馆,便于人们参观。

昨天的签约现场,主办方还请来了多位工艺大师,意在邀请他们待改造完成后入驻园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著名雕漆工艺大师文乾刚在参观大院里的“懋隆艺术馆”时,竟意外与自己早年的作品重逢。文乾刚说,当年自己在北京雕漆厂时,与同事共同制作了四件一人多高的雕漆宝塔。后来听说卖掉了三件,最后一件不知下落,没想到今天在这里见着了。于是忍不住现场给徒弟讲解起工艺特色来。

刘强预计,三间房文化旅游创意园建成后将有1000余家工艺界品牌企业入驻,形成中国传统工艺品展示区、时尚工艺品研发设计园区和特色商品消费集聚区三个特色功能区。虽然目标远大,但刘强也不无忧虑,“大批工艺大师不断老去,新生力量接不上,导致很多传统工艺后继无人,可能面临有市场无大师的尴尬局面。让这些工作室用起来,让这个园区活起来,还得依靠整个行业的复苏。”

相关阅读

1954文化创意园:体验陶艺乐趣 感受陶瓷文化


“捏泥巴,捏泥巴,捏捏捏捏……”一曲《捏泥巴》,唱出了简单的快乐。在淄博山东昆仑瓷器股份有限公司的1954文化创意园区里,就可以让您轻松体验一捧泥巴的美,心之所想,幻化为妙手下一件件独一无二的作品,看着它在你的双手里面涅槃。

手拉坯是一种古老的制作陶瓷坯体的方法,是在转动的轮盘上,用手工将可塑泥料拉制成各种形状的坯体。“王黎,李军……”在创意园的手拉坯互动体验区的架子上,笔者注意到,一排排形状各异的陶坯整齐地摆在一起,每个坯子下面都写着不同的姓名。原来,游客在这里不仅能够尽情尽兴地体验手拉坯的乐趣,园方还能将游客亲手创作出的作品烧制好后快递至家中。

在创意园内,中国鲁青瓷馆绝对是一个让人惊叹的区域。走进鲁青瓷馆,青青如玉的青瓷瓶,再加上艺术大师的精心雕琢,更显珍贵。园区工作员介绍,由于鲁青瓷烧制成品率极低,“近10年来,我们厂烧制的成形‘大圆口瓶’仅有4个。”具有浓厚历史的鲁青瓷,代表着陶瓷工艺的一种极致。而昆仑瓷器研发彩色瓷,则代表着现代生活的新风尚。

笔者在昆仑瓷器彩色瓷展厅内看到,与传统白瓷不同的是,彩色瓷有着五颜六色的颜色,昆仑瓷器还给它们起了一个很时髦的名字—“色控”系列。一套8个大小不一的碗,却有着黄、红、绿、蓝、白、黑、枣红、奶黄等8种不同的颜色,美食再配上如此美的餐具,不仅增进食欲,更引领了现代时尚新生活。

据悉,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是原淄博瓷厂老厂房原址进行新扩建,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历史的缩影以及淄博陶瓷的辉煌,同时又融入了新的艺术设计元素,让广大游客可近距离感受陶瓷文化的魅力,更能亲身体验制作的乐趣,是您文化旅游新选择。

千亿陶瓷产业园呼之欲出 醴陵将造文化地标


2月5日讯(记者张莉刘飞黄)一根红绳捆扎麻袋口,尽显古朴粗犷,包装上有黄永玉画的《酒鬼图》,还配有“酒鬼喝酒鬼,千杯不会醉。酒鬼出湘西,涓涓传万里”的诗。这样一个蕴含浓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酒瓶就出自瓷城醴陵,而这仅仅是醴陵大打“文化牌”,以文化助力经济腾飞的一个缩影。

2008年,醴陵市委、市政府出台《醴陵市文化发展战略纲要(2008-2020)》,将文化发展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该《纲要》中涉及的保护文化遗产、营销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地标、繁荣文化产业、建立支撑系统等五大举措,以及先后启动的投资过百亿、以文化为龙头的50余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成为醴陵人全力以文化助推经济实现新一轮腾飞的强大支撑。

醴陵陶瓷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年总产值已近300亿元的陶瓷产业一直稳居醴陵支柱产业之首。在醴陵,该产业的从业人员已逾18万人,也就是说,每10个醴陵人中,就有近两人从事陶瓷生产及相关工作。

瓷是文化的载体。醴陵将文化融入陶瓷,通过“生活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生活化”的崭新定位,为这个传统产业插上文化艺术的翅膀,其产品的附加值也随之成倍递增。

目前,醴陵陶瓷产业的主舵,已由一批国家级及省部级工艺美术大师和高级工程师执掌。正是这些在中国陶艺美术界响当当的大师,赋予了醴陵陶瓷以艺术的精致与想象。

“一个普通的碗,作为日用瓷产品,它最高的价值也就几千元,但融入了艺术大师创作的手绘作品后,其价值即可提升至数万元甚至更高,这就是文化的力量。”醴陵市陶瓷产业局企业管理和产业信息化科负责人余武文称。

如今,醴陵的101家釉下五彩瓷企业和个人工作室,共有国家级大师18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5人,省级陶瓷行业大师112人。

政企联手,打造平台。去年醴陵建成的全国首家新世纪陶瓷艺术馆,赋予醴陵陶瓷产品更深厚的文化内涵。馆内古今陶瓷酒瓶精品展厅、酒文化展示厅、陶瓷研发试制中心、书画家联谊创作中心等一应俱全,成为该市新的地标和文化亮点。正在建设的中国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则囊括了陶瓷博物馆、李铎艺术馆等主体工程,将展示醴陵陶瓷未来发展的新高度。

与此同时,一系列保护、抢救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遗址、古窑址、古建筑,打造以渌江书院为代表的历史人文地标、以李畋故居为代表的产业文化地标、以云岩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地标、以渌江风光带为代表的山水洲城地标等工程相继启动。

今日醴陵,文化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千亿陶瓷产业园呼之欲出,花炮产业奋起直追,书院重兴、寺庙修缮也已提上议事日程……

“通过有效挖掘、培育和运作,文化将成为市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起到不可估量的带动作用。”醴陵市政协主席陈立耀称。

陶瓷文化:宜兴古龙窑文化园开工建设 重现宜兴陶瓷文化


宜兴古龙窑文化园日前在该市丁蜀镇开工建设,经过修葺后的老龙窑将以鲜活的场景再现历史上的窑场风貌。龙窑是中国祖先的智慧创造,以其形状像古人所说的长龙而得名。宜兴制陶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据宜兴县志载,西周时期,宜兴就出现了圆形升焰窑,唐代中叶向龙窑演变,其烧成过程也演绎成了预热、烧窑和冷却等诸阶段。前不久,宜兴古窑址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前墅龙窑和此次列入古龙窑文化园建设项目的原均陶厂古窑是目前保存比较完好的老龙窑。龙窑利用自然山坡建造,用砖筑成山坡斜直焰式筒形的弯状隧道,由窑炉头、窑床、窑尾构成。据当地城建办公室负责人介绍,整个项目建成后,范蠡制陶于台山村的紫砂雕塑也将出现在人们眼前,古龙窑将“烧”给游客看,让游客深刻感受宜兴陶瓷文化。古龙窑文化园所在的位置是丁蜀镇的青龙山和黄龙山,其中,黄龙山是出产紫砂土的名山,紫砂工艺品蜚声海内外,源头就在此地。前不久,由高级工艺师凌锡苟创作的大型紫砂雕塑《紫砂之源》已经完成。

将中国陶瓷读出文化的味道


深窥陶瓷这个产业,从根基到表现,蕴含着四大要素,我将其归结为16个字。源远流长,陶瓷文化,独特工艺,现代科技。当前,有不少政府文员,以专家自居的陶瓷工作者们在不同的场合谈及陶瓷这个产业的调整、整顿、提升、转移、招商、淘汰、资源、环保、品牌、未来等等相关问题时,存在着偏见的话,我认为就是因为不太懂、不太理解这个产业的四大要素。陶瓷能在中国乃至世界流传千万年也不被湮灭,肯定有其天然存在的合理性,不会以个别短见者的一时意识而消失。试问当今世界千千万万个家庭有哪几家没有陶瓷的?试问,当今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中有哪个国家是没有陶瓷的?这是谈论陶瓷这个产业时的基本出发点,如何将中国少有的几个原发型产业源远流长的存在下去。

陶瓷和中医药文化类似,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可以从佛山(石湾)陶瓷认识佛山,从宜兴紫砂壶与陶艺认识江苏宜兴,从世界著名的博物馆所陈列的陶瓷认识中国文化。将冰箱、电视、汽车做得再好,人们只会当作现代科技商品而已,很难读出文化的味道。

粉碎、成型、煅烧生产制作陶瓷的工艺是当代世界最有特色的工艺之一。陶瓷人拿到什么原料都是首先将其打碎、粗的以微米计量,细的到达纳米级,用此手段挖掘物质的潜能,又依据需要进行添加、混合。成型就是将颗粒重新进行堆积。煅烧将成型的东西固定下来并实现某种转变。人们常常只看到这个产业怎么污染损害环境,其实这个产业应用的工艺使其最有条件实行与环境保护的互补。也许有一天,人们会发现陶瓷业蕴含着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这些年,陶瓷行业的主流产品由作坊式手艺业向现代工业化生产的过渡与转变,就是借助于现代的科技进步而获得的。等静压成型、全自动压砖机成型、辊道窑烧成、魔术师布料、各种自动控制、调节检测手段都引入现代最先进的应用技术成果。当代陶瓷业一个普通工人可创造年产值50万元人民币,说明这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先进的行列。

即便是这个行业的资源,环保、两大课题、也完全可通过科技手段获得合理的解决,只是当前的中国产品销售价格暂时消化不了投入成本的增加而已。

紫砂文化:发展创意产业事关瓷都未来


此次系列报道中,我们已经粗线条地介绍了上海创意产业的前世今生、景德镇发展创意产业的优势。

第一次采访上海莫耶控股公司、上海莫耶艺术装饰有限公司董事长、CEO牟文建时,牟便谈到雕塑瓷厂有创意产业园的影子,但是产业比较单一。

牟的这一观点,是以上海创意产业作为参照的。上海创意产业的雏形起于1998年左右,其实早在此前,雕塑瓷厂便已经在无意识地走创意产业这条路,只是因为没有正规化运作,才形成了现在上海已成为全国性标杆,而雕塑瓷厂的创意产业仍然默默无闻的尴尬局面。

尽管如此,但大家不得不承认,带着雕塑瓷厂走在创意产业前沿的老厂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是这一领域最有话语权的人之一。昨天,我们就创意产业在景德镇究竟有无生命力这一话题走近了刘远长。刘大师认为,在景德镇发展创意产业是最有意义的事,而且事关景德镇的前途和未来。

刘远长认为,创意就是开启心智,创意产业是将带有创造性的理念,投入新的开发、设计、研究、制造等方方面面。从创意产业发展较为成功的城市来看,创意产业与一个城市的特点密切相关,文学发达的城市搞文学创意产业、影视发达的城市则大搞影视创意产业……很多地方在创意产业的推动下,形成了自己的仓库文化、手工业文化、机械和半机械文化。

景德镇是典型的手工业城市,最大特色是陶瓷。陶瓷是一门多边学科,涉及18道工序,有艺术、工艺、制作、热工、无机化学、构思、联想等等,可以说是涉及的范围最广、从事的人员最多。仅开发了这一领域的创意产业便可达到一业兴百业兴的目的,我们当地还有飞机、印刷、制冷等各种行业,同时还可以开发一些新的门类。所以说,发展创意产业对景德镇而言,是最有深度、广度,也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景德镇有很多老企业,如果发展创意产业,可以沿着历史的足迹保留一些历史文化,融入创新元素,形成自己的特色。社会的发展需要知识的不断更新,其中涉及到如何继承传统,学习外来知识并消化吸收、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长期以来,景德镇很多人只在技巧上生吞活剥地模仿,不开发创新,而且现象非常严重。这是一种既影响经济效益,又损害瓷都品牌的可耻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开发创意产业,形成一种良好的启用心智的氛围,可以说是涉及到景德镇的前途命运和未来的大事,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

当得知市政府已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列入政府工作报告时,刘远长显得很高兴。他认为,发展创意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份报告或舆论上几篇报道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相关部门成立相关组织,对景德镇发展创意产业这一方向性问题进行理论性、实践性的研究,然后抓住重心做好如何落实的具体工作,才能够有实质性的成效。同时,还应在专业、版权、行业管理、工商登记等各个方面做好配套工作,以确保创意产业的发展健康有序。

“创意产业”就是将人们平时常说的“点子”、“主意”或“想法”产业化形成价值,并带来就业的产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