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青瓷器 > 导航 >

2000多件青瓷珍品展览展现了我国青瓷的发展历程和艺术成果

2000多件青瓷珍品展览展现了我国青瓷的发展历程和艺术成果

古代青瓷器 古代青瓷器制作 古代青瓷器教案

2020-05-29

古代青瓷器。

深圳玺宝楼博物馆收藏历代青瓷珍品2000多件广获好评

深圳玺宝楼青瓷博物馆位于罗湖区红宝路和宝安南路交汇处。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家偏居一隅的博物馆收藏了自商周至元明清历代青瓷2000余件、瓷片标本2400件,是当今唯一的青瓷专题博物馆,曾当选“中国十大民间博物馆”。据介绍,这里收藏的高古原始瓷在故宫也难得一见。字串9

第三届文博会前夕,市领导李鸿忠、李意珍、王京生等前往青瓷博物馆参观,称赞博物馆的主人吴克顺做了一件大好事。近日,罗湖区政府决定拨出120万元用于博物馆外墙装修,力争把青瓷博物馆打造成第三届文博会的一大亮点。

真切感受青瓷辉煌

“华夏造青瓷”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个巨大贡献。中国所有瓷器都是在青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青瓷有“瓷器之母”或“瓷器鼻祖”之称。什么是青瓷?简单说,青色釉的瓷器就叫青瓷。但从广义上来讲,凡是以氧化铁为主要呈色剂的瓷器都属于青瓷范畴。

青瓷的生产最早可追溯到距今3500年左右的商代中期,成熟于东汉,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鼎盛于唐宋,衰落于元代。在古代,青瓷纯属手工制作,出品稀少,经过数千年天灾人祸能幸存下来的更是少而又少。在瓷器收藏界,青瓷是级别最高的收藏专项。

青瓷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器形和纹饰的演变有系统性,与当时人们的需求爱好和审美观有关。比如,商代青瓷多强调实用性,器形仿青铜器,图案少而简单,以“S”形纹为主;东周出现装饰用的青瓷龙;战国时期的代表作则是兽首鼎;唐代开始出现花形口……不同时期的青瓷文化都能够在玺宝楼一一感受。

展示中国青瓷发展史

玺宝楼青瓷博物馆馆长吴克顺原是一位企业家,收藏青瓷有20多年时间,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玺宝楼自1998年开馆以来,荣获“深圳博物馆建设先进单位”、“优秀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国十大民间博物馆”、“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品牌贡献奖”等荣誉。

据了解,经国家文物局、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专家鉴定,玺宝楼的规模、质量、观赏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都属一流。其中,西周至西汉的原始青瓷数量为各国博物馆、美术馆之最,西周大口尊、战国兽首三足鼎、西汉蒜头壶等都是珍品,三国羊形灯、东晋“吾有心”鸡首壶等国内罕见。

《中国陶瓷史》一书的编著者朱伯谦、汪庆正评价说,仅凭该馆所藏的九件南宋官窑青瓷就可办成“世界一流的青瓷博物馆”;馆藏六棱投箭瓶出自南宋修内司官窑,是当世孤品。藏品中还有一些不起眼的瓷器碎片,但专家称,没有它们,整个展览就失去了连贯性。

在玺宝楼三楼,吴克顺选出三分之一藏品,按青瓷的不同发展阶段展出。第一个时期是青瓷初创期,有商周至秦汉的印纹硬陶与原始青瓷;第二个时期是青瓷发展期,即三国至南北朝时期,越窑是代表;第三个时期是青瓷鼎盛期,从隋唐至两宋,展品中有隋代印花鸡首壶、晚唐秘色瓷、五代越窑刻花青瓷、宋代官窑器、龙泉窑、钧窑等;第四个时期是青瓷的衰落期,但也不乏精品,如龙泉窑青瓷。

展览展现了我国青瓷的发展历程和艺术成果,每个展区的展柜装潢图案都是根据所在时代常用的青瓷图案设计。青瓷博物馆还设有标本室、书画斋、茶艺茶座、化石观赏厅、文物商店等设施。

相关阅读

龙泉青瓷的发展历史及分期


在英文中“CHINA”(瓷器)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代名词,可想而知中国的陶瓷文化在世人眼中占据了何等独特而至尊的地位。古代陶瓷是随着社会前进而不断发展的工艺美术,从古至今产生了无数的绝世精品,而瓷中之母当数青瓷。我国青瓷烧制技术源远流长,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自商周时期原始青瓷到东汉以来的成熟青瓷,晋代的“缥瓷”,唐越窑的“秘色瓷”,直到龙泉青瓷已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从早期青瓷的青黄、淡黄到后来的纯青等色,浓艳浅淡,但都无不以青为尚。青瓷有“雨过天青”之雅,有阿拉伯人称“海洋绿”之幽,更有“类玉”、“类冰”之青质,兼得苍天、青山、绿水、碧玉之万般灵秀。龙泉窑青瓷就是诸多青瓷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龙泉青瓷是我国制瓷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窑系,窑址在今浙江西南部山区。龙泉青瓷肇始于三国,兴起于北宋,在南宋到元达到鼎盛,明代中晚期后开始衰落,其生产历史长达1600多年。作品主要以釉色吸引人,是最著名的颜色釉瓷器品种。施釉往往多次,釉较厚,玻璃光感很强。龙泉窑的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白中泛青。釉层柔和无开片,足底露胎处呈赭红色,俗称“朱砂底”。驰名中外的龙泉窑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釉质晶莹的青玉,其色调可与翡翠媲美,达中国古代青色最佳的境界。按照叶英挺的理论,龙泉青瓷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五代到北宋早期、北宋后期到南宋、元明。龙泉青瓷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五代到北宋早期龙泉境内山岭连绵,森林茂密,瓷石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又是瓯江的重要发源地,所以不仅为制瓷手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燃料和水资源,而且还为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水路运输便利,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三国两晋时期,当地的老百姓利用本土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取越窑和瓯窑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开始烧制青瓷。这一时期的青瓷作品制作粗糙,窑业规模也不大。但是,到五代和北宋,吴越国的统治者为了俯首称臣,每年向中原君主供上不计其数的“秘色瓷”,以示修好。如此庞大的生产数量致使越州窑场无力承担,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龙泉窑便以担负这样一个“和平”的贡器使命换来了它本身发展的契机。当时,龙泉窑业初具规模,烧制青瓷技术已有相当水平。加上越窑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一批优秀的瓷匠陆续在龙泉安家落户,龙泉窑产品的质量得以迅速提高。这一时期的龙泉窑器皆为淡青色釉瓷,胎骨多为灰白色,少数灰黑色。胎壁薄而坚硬,质地坚实、细密。虽然龙泉的地理位置偏僻,但境内有瓯江流经其间,载重货船可以从龙泉县城沿江而下直达温州港,水上交通的开发,使龙泉窑系绵延数百公里,甚至影响到闽北的窑口,在这范围内生产的瓷器都是龙泉窑的风格。龙泉窑的制瓷作坊大多数建造在河流或溪沟两旁的山麓上。窑匠们在山的缓坡上建龙窑,窑旁小块平地造作坊和住宅,窑和作坊连在一起,布局合理,操作方便;山上有树木,附近有瓷石矿,生产瓷器所需的原料、燃料取用方便;附近的溪水与河流,既可为作坊提供工业用水,又可通过船筏等水上运输工具将产品运往销售地。从五代到北宋中期,龙泉一跃成为江南第一名窑。那些被无数人所吟咏赞叹的“秘色瓷”,也正是龙泉青瓷演绎它美仑美奂传奇的开始。北宋后期到南宋

南宋可谓龙泉窑的黄金时期,青瓷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北宋覆灭后,北方人大量南迁,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而北方汝窑、定窑等名窑又被战争所破坏,瓯窑和越窑也相继衰落。到南宋晚期,由于北方制瓷技术的传入,龙泉窑结合南艺北技,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顶峰。

这一时期,龙泉窑出现了一种碧玉般的厚釉瓷,这种厚釉瓷分黑胎和白胎两类。同时,南宋统治者为解决财政困难,鼓励对外贸易,于是龙泉青瓷就藉海上贸易兴起之利,从海路大量出口,行销世界各国,成为当时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日本陶瓷学者三上次男把这条运输瓷器的海上航路誉为“陶瓷之路”。对外贸易产生的大量需求带动了新的制瓷作坊大量涌现,产品烧制技术质量不断提高。南宋末期,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粉青和梅子青的烧制成功,巧夺天工,在我国瓷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粉青、梅子青是公认的青瓷釉色的巅峰,它不仅意味着龙泉窑制瓷技术水平的提高,其本身也包含了更丰富的审美意蕴。南宋龙泉窑很多器皿的新造型都是传承古代青铜器演变而来的,如尊式瓶、鼎式炉等。人们在审视这些玲珑隽秀的南宋龙泉窑青瓷时不免要发出惊叹,它们身上带着太多官窑器的影子。官窑作为一种垄断,绝对不允许民间仿制,龙泉青瓷与官窑器的相似恰好说明了它受到了官窑器的影响。虽然现在尚未找到南宋龙泉设立官窑的明确记载,但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宫廷很可能派遣了技术人员和官僚在龙泉等地监制“贡器”。

元明

或许元代统治者欣赏不了那种精致细腻的艺术,但瓷器仍然是贵族生活不可或缺的点缀。元代的龙泉窑依然为宫廷和贵族烧制瓷器,龙泉窑出现的八思巴文瓷器,便是一个力证。元代的龙泉窑瓷器在风格上更是焕然一新。其实元代的蒙古统治者不是单方面地被汉文化所同化,蒙古铁骑在征服一个王朝的同时也带来了草原的大气与粗犷。加上元代统治者继续奉行对外贸易政策,使龙泉青瓷生产规模在元代继续扩大,窑址和产品的数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产品品种增多,远销国外。

1975—1977年在韩国西南部的新安海底发现一艘元代沉船,打捞出1万多件瓷器,其中龙泉青瓷占了9000多件,可见龙泉青瓷在元代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元后期,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剧,严重影响着青瓷的生产。此时青瓷器的胎骨逐渐转厚,且较粗糙,多数瓷窑在坯体成型以后未经很好修整,釉层减薄,器皿釉色青中泛黄,造型也不及以前优美。

而明代龙泉窑青瓷是在元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残片中仍可看出元代器物的影子。比如其烧制工艺就延续了元后期底足包釉,用垫盘等支烧的方法。而且元代为明代龙泉官窑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尤其是一些器型硕大者,对于烧制技术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这些大件瓷器的烧成可能与元代窑制的改革有很大关系。元代龙泉窑的窑型仍沿用长条形斜坡式龙窑,与宋代窑制无异,只在长度上略有缩短。据目前掌握的发掘资料,北宋龙窑有长达80米以上的,元代龙窑则缩短了长度。这一改变有利于提高窑内温度,并使热量分布更均匀、合理,对烧制大型器物很有利。

到了明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下西洋,海外贸易促进青瓷生产。此后,青花瓷兴起,加之中国航海事业衰落,海上贸易之路变为西方殖民者侵略之路。明王朝实行海禁,青瓷外销量锐减。龙泉窑窑口纷纷倒闭,改烧民间通用青瓷,造型、烧制都不及以前精致。但是,明代龙泉窑也有精品的存在是不容否认的。如果将这些瓷器联系起来看,会发现有一类瓷器在形神上竟是如此的统一:直径达60多厘米的大盘,直径达40多厘米的墩碗……精美绝伦的刻花纹饰是一种华贵富丽的姿态,而刻花与釉色融为一体的效果更可谓“羚羊挂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这些都是普通的龙泉窑民窑器所无法望其项背的。对照同时期的景德镇官窑器不禁豁然开朗,两者在造型纹饰上的不谋而合正昭示着这类龙泉窑青瓷器的正统身份。

清朝 

龙泉窑窑场所剩无几,产品胎质粗糙,釉色青中泛黄。灿烂的龙泉青瓷之花至此凋零。但是,大明处州龙泉官窑,这个被历史遗忘湮没了很久的奇迹终究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被拨开尘土,重见天日。

我国瓷器的发展


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举世都公认的。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渡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以明显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细致,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均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釉中彩和釉上彩三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温度1100-1340℃);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再烧1100--1340℃为釉中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600-800℃)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

丰城古墓出土三件青瓷器


随着发掘工作的进行,丰城古墓的千年面纱逐渐被揭开。14日下午,古墓出土了三件青瓷器,其中两件保存完好。

出土三件洪州窑青瓷器

随着最大墓的打开,呈现在考古人员面前的是个建筑精美、保存相对完整的千年墓室。墓室分为前室、中室、后室、耳室等几部分,并有四层卷拱。旁边还有一相同的墓室通过耳室相连。考古人员说,这种连体墓室在丰城还是首次发现,在其他地方也不多见。

当日下午3时许,随着考古人员的一阵欢呼,在连体墓中的土层中露出一琥珀色的圆形瓷器,小心翼翼挖出后,原来是只完整的青瓷碗。碗大小与现在人们使用的饭碗差不多,但碗底的形状与现在相反,为圆周形凹陷形状,上面有青色的纹理。考古学家介绍,这种碗学名叫“青瓷环底碗”,由于使用青料,烧成后往往在青花部分会出现有金属光泽的黑色斑点,此为宣德青花瓷器的重要特征。此后又发现了两件文物,一件为青瓷器盖,大小、形状与现在的陶瓷茶杯盖相似,着色清晰可见,保存完整。另一件为一圆形砚台,大小如圆盘,底有六个脚,出土时已被损坏。根据出土物品的外形、材质,经考古专家鉴定,均为丰城历史上著名的洪州窑青瓷。

墓葬中为何出土文物较少?

在本次考古中,让人寄最大希望的是7米古墓,因为六朝时期属于厚葬风俗较为盛行的时期,其墓葬中的随葬品应该较多。但考古人员打开以后,发现里面空空如也。此次出土的文物较少,这不禁让人想知道其中原因。

对此,现场的考古专家分析,有可能是墓室已在早年被盗。从现场所发现的五座墓葬中,大部分墓葬破坏得比较严重。虽然长达7米的墓室相对完整,在墓室顶部、后室、前室均未发现盗洞,但是,考古专家在清理耳室时,发现里面有碎砖,耳室外有一整片堆砌整齐的砖块向外倒。出现这种情况,有可能是盗墓贼从耳室进入墓室时,将封住耳室的砖块推倒。此外,在前室的拱形门口,一部分坟砖堆砌得较为整齐,另一部分则凌乱地倒在地上,从这些迹象看,这个墓室可能有人进去过。

但考古专家14日下午在已塌陷的连体墓中连续发掘出三件文物,引发了专家对连体墓是否是陪葬墓的猜测,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本次考古可能还会有新的变数。

目前,考古专家还在继续对发掘现场进行最后的清理。

唐代潮州外销青瓷的起源与发展


潮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中国瓷都”。潮州陶瓷源远流长,其产品在中国陶瓷中独具—格,深受世人喜爱,饮誉海外。作者近十多年来,从开发工地收集到晋唐时期潮州青釉瓷器,经请教有关专家、学者和翻阅有关资料,试论唐代潮州青瓷出口外销的问题。

潮州处于中国大陆的东南端,韩江又直接流向南海,水运交通方便。唐代潮州地方人烟稀少,但窑场,窑地规模较大,有北关古窑群和南关古窑群盛产青釉日用瓷器,这些瓷器不仅当地自用,主要还是供出口外销。根据有关文献记载,我国对外贸易的瓷器自唐宋以来,畅销东南亚及世界各地。《宋史·食货志》记载,“开宝四年(971)置市舶司于广州、杭州和宁波,凡大食(阿拉伯半岛),左逻(马来西亚),安南(越南),泰国、新加坡、三佛齐(巨港)诸番并通贸易,以金、银、铅、锡、杂色帛、瓷器、檀香等对换药品、犀角、珊瑚、琥珀、珠宝、镔铁、皮革、玳瑁、玛瑙、车渠,水精、蕃布、苏木等物。”所记的我国“瓷器”对外输出贸易,虽然没有指明瓷器的品种和产地或窑口,但是可以确认包括“潮州青瓷”在内的瓷器,其数量也不少。在《中国陶瓷》史书上记载:“唐代广东与东 南亚、印度和阿拉伯等一些国家,贸易往来极为频繁,潮州、梅县、廉江、遂溪等地烧造的青瓷已成为出口的重要商品。”

近年来在阿拉伯半岛东南部的阿曼、苏丹等国,也出土了不少唐代中国广东陶片陶器,说明广东潮州在唐代及五代时,陶瓷曾经大量外销。由此可以证实,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就已经非常繁荣,“潮州青瓷”也在此时已经畅销世界各地。唐代潮州陶瓷的烧制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和大规模的生产,产品种类之多,何去何从?《中国陶瓷》一书中记载:“晚唐时期,朝廷设置广州、后置泉州、交州及扬州舶司、管理纳税机构后同世界各地通商,其中以广州最盛”。当时潮州陶 瓷及商品出口只有二个渠道,一须经广州检验纳税,路途较远,增加成本费用。二是经福建泉州检验纳税,陆路交通阻塞不通,水路虽较接近泉州可运输出口,但费用也高。除部分瓷器经上述两地检验出口外,从韩江直通大海,船只可便利地通往世界各国,节省成本费用。潮州地处韩江三角洲,唐朝韩愈贬潮时,尚有鳄患,可知当时潮州离海为“零距离”,可直接装货上船销往世界各地。古时北关有“埠头”、“埠尾”的叫法,是上货卸货的地方,潮州有“陶瓷换高丽(参)”的俗语。

唐代时期大量的青瓷器就从这里销往世界各地,节省了大量的交通费用,提高了运输效率。自“贞观之治”至“安史教乱”这段时期,由于避逃官府的检验纳税,大量的内地、外地商客在这里建窑烧制,后发展到府城外的南关窑群,现在韩江沿边的唐代陶瓷堆积层便是有力的佐证。古时潮州府的北阁佛灯前之龙湫宝塔,前沿江边这一带地方很热闹,沿韩江边原来都是旧破的商店遗址至青天白日前的“伯公庙”、“妈祖庙”一带地方古时是热闹的埠市,上连兴梅及福建,下通大海至世界各地。这应该是东南“海上丝绸”之路中一道分支线的始发港码头。

唐代广东潮州烧制的日用陶瓷,以青釉为主。碗型一般敞口平底,素面,莲花纹,莲花瓣,菊花纹,潮州唐代北关古窑出土的种类壶、碗,都是平底、附 盖、带把、短流口,容易提,罐有二耳,三耳,四耳罐,有些器型还粘附人物环坛一周或捏成水波纹环罐一周,具有地方的民俗特色,这些“宝珠坛”、“骨灰罐” 的装饰正好迎合唐代时期的佛教意识,使潮州陶瓷走向世界各地,特别是佛教圣地。海上“丝绸之路”可通往许多海洋国家。先谈一谈一衣带水的日本,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唐代“开元盛世”时期,中日互派高僧传教学法,在日本法隆寺,收藏的中国青釉四耳壶,镰仑市博多县、琉球群岛等遗址也出土了中国唐代青瓷的遗物陶片陶器。奈良正历寺古墓出土的青瓷深钵,岐阜县鹈饲村出土的青瓷碗,土云市出土的青瓷盘等器物便是有力的佐证。日本古陶瓷专家三上次南曾针对这个历史阶段 指出,“中国输出的陶瓷—福建和广东瓷窑的制品占一半以上”。在邻国的安南(越南)西贡市多处发现我国唐代青瓷器。在泰国,新加坡以及渤泥等国也出土有我国青瓷,特别在土耳其的伊期坦布尔博物院藏有我国瓷品1万多件,其中就有潮州唐代时期的青瓷。在印度和波斯湾沿岸的巴士拉,埃及的福斯塔特也发现了青瓷 碎片瓷器,笔者到过10多个国家,曾到过泰国的巴堤雅市参观,在那里的一家博物院就发现了潮州唐代的青釉罐和青釉玉壁底碗,盘,茶垫等青瓷器皿。

我国已故的古陶瓷学者陈万里先生在《中国陶瓷史略》一书中记载,6、7世纪时,我国的青釉器就由我国的海船或经阿拉伯商人之手传到印度、波斯,并 由波斯到达埃及、新西兰,以至非洲的东部与北部,甚至通过地中海,远至海牙,曾有新西兰学者艾黎参观潮州古瓷展品之后,激动地说:“我在国外看到好多古瓷 器,原来它的老家就在这里。”我国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国家级权威人士耿宝昌先生曾先后二次到潮州,鉴赏唐代北关窑出土的瓷器,对一件青釉四花瓣口玉壁底 碗色面,旋釉均匀,开片裂纹,晶莹似玉,在阳光下照射出道道金色光线的景象,连声赞誉称:“这是唐代潮州窑的代表作。”

由此可见,潮州制陶瓷不只是在宋代就臻于鼎盛时期,就能一下子规模宏大,更应该是在承接唐代的烧制技艺基础上发展的起来的,唐代潮州也是制瓷的盛产地和出口贸易地,由于后期潮州陶瓷的不断发展壮大,有“水东窑”、“南门窑”,大埔窑“饶贵缶”,“枋溪缶”的窑址的众多名称出现,因窑口之多而忘却了 唐代的“青瓷”叫法。

中国陶瓷的发展历程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断定中国原始陶器开始于距今七千年左右是不成问题的。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龙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甘肃东部大地湾一期文化,不仅在器形上比较规整,而且绘有简单的纹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这一时期已出现陶轮技术,制陶术已成为一种专门技术。半坡文化的彩陶在略晚于大地湾一期文化,其纹饰也略为复杂,以几何纹样为主。在陕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庙底沟文化,彩陶花纹则更加富于变化,以弧线和动感强烈的斜线体现变形的动物形象。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鱼、鸟、猪以及人类自身都被作为装饰纹样。这些纹饰的描绘手法都很生动,布局合理,是原始绘画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可靠形象资料。

距今约四千年左右的马家窑文化,是由半坡文化派生发展的古羌集团的一个分支。与之相关的另外两个支系是半山文化和马厂文化,是龙山文化之后的又一个辉煌时期。马家窑文化类型的陶瓷,表面都经过打磨外理,器表光滑匀称,以黑色单彩加以装饰。装饰图案以满见长,在钵、盘、碗一类的敞口器物内侧,也都绘有图案。

上古之民,穴居野处,生活中的工作中心都围绕着渔猎饮食,所以最初迫切的发明需要都釜瓮之类。陶瓷上出现装饰,说明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大有进步,解决果腹问题以外,尚有余力,于是人们开始在满足最低需求之外,追求美的表现。

河西走廊一带的马厂类型彩陶,器形一般较小,有的器皿上留有穿系小孔,便于携带反映出这一地区半农半牧的经济状况。而在半山彩陶瓷上则出现了播撒种子的人形图案,说明农业的发展和人们创造力的进步。

青瓷


中国的瓷器,大概可分两大系:青瓷系和白瓷系。其中青瓷的发现时间最早,远在东汉(公元25—220年)就有初期的瓷器出现。至晋朝(公元265—419年)瓷器已相当精美。青瓷可以说是中国瓷的鼻祖。什么是青瓷呢?那是由于色釉里面含有一定的氧化铁,经过高温烧成呈现青色或黄色(视烧成时火焰的性质而定)的瓷器。

古人用“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形容这种釉色的美丽非凡,著名的“柴窑”作品除了美丽的色釉以外,还有它特殊的地方,这就是古文中所载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青如天”是说色釉的色彩;“明如镜”是说色釉的光亮;“薄如纸”是说胎骨薄的程度;“声如磐”是说胎骨坚实细密扣之能声音悦耳。如果真能具备这些特点,该是一种很理想的作品了,可是至今没有发现它的实物。考古挖掘的古陶瓷实物证明,我国元代以前的瓷器,大多数都是青色声近似青色。青色来源于釉青,所以称为“青釉器”。青釉器中胎质比较致密而符合“瓷”的标准的就叫做“青瓷”。我国古代瓷器的品种很多,但最先发明的是青瓷。从东汉直到清初停产为止,其问有1千几百年的历史。全国并有许多烧造青瓷的窑场,在南方有浙江的越窑、瓯窑、龙泉窑等;北方则有河南临汝的汝窑,开封的北宋官窑,陕西铜川市的耀州窑等。

如果你到博物馆去参观一次,就会发现我国元代以前的瓷器,大多数都是青色或近似青色。青色来源于釉青,所以称为“青釉器”。青釉器中胎质比较致密而符合“瓷”的标准的就叫做“青瓷”。我国古代瓷器的品种很多,但最先发明的是青瓷。

在博物馆里,你还可以看到我国古代从陶到瓷的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陶、原始青瓷和青瓷这三个阶段。从工艺发展的角度来看,原始资和青瓷是一脉相承地发展起来的,所以原始瓷可以说是青瓷的前身;是从陶到瓷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过渡性产物。

青釉瓷器是以铁质为着色剂的高温颜色釉品种。考古学家们说青瓷是中国瓷器的鼻祖。古人写出了“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脏赞咏青瓷。青瓷不但包括蓝、绿,而其质方面也有深浅不同。是因为釉层厚度和差别,烧成后呈现不同色调的缘故。景德镇烧制青釉瓷器远在唐代即已开始。《中国青瓷史略》介绍,“离镇二十里,在湘湖田间,地名白虎湾的公路上,发现糖代烧造的青釉碎片极多,公路上,发现一般较厚,薄的较小,盘子底有釉,色泽极似长沙出不士的东西,青釉带黄。青的程度已接近越窑的艾色(即橄榄色)。施釉薄,有极细纹片,外面有凹痕,个一切制作显然是唐代的风格,后于湖田镇南入山约两三里,地名胜梅(俗称杨岭)的山坡,又发现当年烧造时成叠的窟底货之长,证实了当年景德镇也是烧造青器的“。宋代,景德镇取各地名窑之长,在虾青、秘色以及白定的基础上创制了影青瓷,它的特点是瓷质极薄,釉面白而青,暗雕塑花纹,内外都可映光,故有人以叫隐青、或罩青。《竹陶说》载“近来出土之器甚多,有一种碗蝶,质薄而色白,微似定,市肆人呼为影青,以其釉色白,微带青色。

在古代,特别在元、明以前,人们所用的瓷器大部分是青瓷。青瓷从东汉开始出现,直到清初停产为止,其间有一千几百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烧造青瓷的窑场遍布全国各地,其中比较著名的窑场,在南方有浙江的越密、瓯窑、龙泉窑、杭州郊坛下官窑,在北方则有河南临汝的汝窑、开封的北宋官窑、陕西铜川市的耀州窑等。在博物馆里,你可以看到所有这些窑场的代表性作品,历史上相传的宋代五大名窑,即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和钧窑,其中官窑、哥窑和汝窑都是以烧造青瓷而闻名于世的。

那末,为什么我们的祖先最先发明的瓷器是青瓷而不是白瓷?为什么在古代青瓷比白瓷更为普遍?我们知道,要烧制外观洁白的白瓷首先要有合适的瓷土,特别是含铁量比较低的瓷土,可是这种含铁低的瓷土矿在地面上分布较少,比较不容易获得,而含铁量较高的瓷土矿则分布较广,比较容易获得。古代由于地理上的限制,特别在交通运输不方便的条件下,对于这种大量需要的原料,一般都只能就地取材,就地使用,所以古代大多数窑场只能用含铁量较高的原料来制造瓷器。可是在开始时,用含铁量较高的瓷土烧制的瓷器,胎呈灰白色,釉的色调黄不黄,青不青,不太好看。博物馆中陈列着的原始青瓷和早期青瓷就是这个样子。然而实践出真知,我国劳动人民在改造社会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斗争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加深和提高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认识,他们发现,利用这种含铁量较高的瓷土也能烧制十分美观的瓷器,其关键在于在烧成过程中要掌握窑里面的气氛,在适当的时候烧适当的还原焰。所谓还原焰就是窑炉里的气体中含有一定量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一种还原性气体,它能把釉料中的大部分氧化铁还原成氧化亚铁;从而使釉呈现一种比较悦目的青色。青瓷的釉色到了唐代已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唐代诗人陆龟蒙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来赞美越窑青窑。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中对越窑青瓷也作了“越瓷类玉”的高度评价。到了南宋时期,浙江龙泉窑所烧造的青瓷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釉色简直像碧玉和翡翠一样引人入胜。这种青瓷后来逐渐传入朝鲜、日本、中东和欧洲,并曾使那些国家的人们为之倾倒。

欧洲人把中国青釉瓷器称为“雪拉同”。这个名词来源于是6世纪晚期,法国作家杜尔夫的长篇小说《牧羊女亚司泰来》被子搬上舞台。剧中男主角雪拉同穿的一件青色衣服极惹人喜爱,这种颜色一下就成为法国流行的颜色了。正巧中国的青瓷第一次传入法国,那青翠欲滴的釉色使法国人为之倾倒。以至一时找不到适当的名称呼它,只有雪拉同那件衣服的颜色可以与之匹敌,于是人们就称这种青瓷为“雪拉同”。直到今天,欧洲许多人还常常这样称呼中国的釉瓷器。

耀州窑对于北方青瓷发展的影响


相信许多学习高古瓷的朋友,在了解唐代部分的时候都听说过4个字——“南青北白”。这4个字虽有些简单粗暴,不能代表唐代陶瓷种类的全貌,但却从侧面反映出唐代以北方邢窑白瓷、南方越窑青瓷为首的两大制瓷体系的审美风格。而这样的差异与各窑口先天条件的制约有着莫大关系。 But,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位于陕西的耀州窑却是一支特殊的存在。在唐至金几百年的时间中,耀州窑发生了几次让人意想不到的风格转变,其中几个疑点涉及到中国陶瓷史中至今未解的谜题。

你相信这是同一个窑口生产的器物吗?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呢?

唐代耀州窑 耀州窑在唐代的产品种类庞杂,产品包括三彩器、白釉瓷、黑釉瓷、青瓷等。位于政治中心周围,整体水准自然不低,不过这时尚未出现具有代表性的顶级器物。

唐 三彩俑 耀州窑博物馆

唐 白底黑花花纹盘 东京国立博物馆

唐 褐釉盖罐 耀州窑博物馆

唐-五代 青瓷三足壶

五代耀州窑 当我们还在为唐代耀州窑品类丰富感叹的时候,它却另辟蹊径,完成了一次产业升级,这个改变耀州窑命运的时间点就是五代。 唐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迫唐哀帝李柷禅位。朱温改国号为梁,定都开封。这也是五代第一个中原政权——后梁。至此,如梦幻般繁华的大唐,在藩镇割据的久病之后、每况愈下,最终结束了长达289年的统治。 政权频繁更替的五代十国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五代是中原地区更迭的五个朝代,十国是指在中心政权周边陆续建立的十个小国。) 就在这时,耀州窑完成了从野兽派风格到禁欲系的华丽转身,并且烧制出了水准能够与同时期越窑媲美的器物。

玫茵堂 五代 耀州窑青釉碗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 五代 耀州窑花口盘

玫茵堂 五代 耀州窑盏

玫茵堂 五代 耀州窑莲瓣纹盏

玫茵堂 五代 耀州窑雕花卉纹执壶

玫茵堂 五代-北宋 耀州窑花式盏

东京国立博物馆 五代-北宋 耀州窑青瓷盘

这件青瓷盘收录于日本《耀州窑》、出光《宋磁》两本图录中,被官方定为耀州窑,从釉色、造型、支烧方式来看,是一件很有研究意义的器物。 除了浮雕类型的器物,五代耀州窑青瓷整体风格素雅、造型简洁,与唐代已是截然不同。不过最高质量的耀州青瓷大多集中在五代后期至北宋时期,又接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描述,这难免令人将其同传说中,后周世宗柴荣的“柴窑”联系在一起了。

五代十国后期示意图

传说归传说,仍需实证来考据。不过,耀州青瓷对汝窑的影响确实有迹可循的。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立国号为“宋”。取代了后周政权,并结束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基本完成一统。作为后周旧臣的赵太祖依旧建都于河南开封,这为后来河南地区高质量青瓷的产生奠定了政治与经济的良好基础。

清凉寺出土 汝窑 青瓷印花龙纹波涛纹碗

清凉寺出土 汝窑 青瓷印花龙纹波涛纹碗

清凉寺出土 汝窑 青瓷盆

在清凉寺出土的汝窑(及类型)的器物中,能见到从初期阶段到成熟期的器物(部分与传世汝窑有些差异,应为试验阶段的产品)。从装饰到造型、甚至是釉面质感与五代至北宋的耀州青瓷十分近似。芝麻支钉的支烧方式与上文的五代耀州器物,更是如出一辙。作为北方最早的高质量青瓷,五代耀州窑的意义或许是我们一直忽视的存在。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北宋至金代是公认的耀州窑的巅峰时期,釉色变为了通透的橄榄青,装饰风格趋向繁复的刻花。五代时期耀州青瓷的影子,大概只得在河南汝州汝窑中得以窥见几分了吧。 部分五代耀州窑器物欣赏

五代 耀州窑青釉花口洗

五代 耀州窑青釉花口大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