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青瓷器 > 导航 >

中兴龙泉青瓷

中兴龙泉青瓷

古代青瓷器 古代青瓷器制作 古代龙泉窑瓷器

2020-05-29

古代青瓷器。

龙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闽赣边境。在这片山清水秀、物华天宝的绿色大地上,不仅拥有全国领先的生态,更有悠久独特灿烂的文化传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勤劳智慧的龙泉人民创造了辉煌的龙泉青瓷文化和龙泉宝剑文化。龙泉青瓷和龙泉宝剑成为中国两大珍贵的历史文化瑰宝,让龙泉在浙江乃至全国都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正如著名地理学家陈桥驿所说的“在全省,甚至在全国,龙泉都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县份”。

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经10世纪前期的五代至北宋初具规模,南宋进入鼎盛时期。龙泉窑是我国历史上烧制时间最长、窑场分布最广、产量最大的窑系。龙泉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柔润而卓越不凡。龙泉青瓷产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釉面开片的黑胎青瓷,称“哥窑”,与官、汝、定、钧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一种是白胎和朱砂胎青瓷,称为“弟窑”。龙泉青瓷历代行销全国各地及供宫廷御用,并从宋代开始以主角的身份参与开拓了漫长的世界“陶瓷之路”,远销亚、非、欧等地的43个国家和地区,因而国际各大博物馆、文物收藏家均以拥有龙泉古青瓷为荣。到了明朝中后期开始,龙泉青瓷逐步走向衰落,到解放前几乎断烧。1957年,周恩来总理作出了“要恢复祖国历史名窑生产,尤其要恢复龙泉窑和汝窑生产”的指示。从此,龙泉青瓷踏上了一条复兴之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龙泉青瓷不仅得以恢复,并得到历史性的复兴。随着先进科技的引进和传统工艺的不断挖掘,现代龙泉青瓷展示会挺进杭州,入驻上海,亮相北京,承办了全国第七届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活动,在全国刮起一股收藏龙泉青瓷的“龙卷风”。现代龙泉青瓷继承了古代产品特色,并开拓创新,历年来在各类全国性评比中屡屡夺魁,其精品被誉为“国宝”,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和收藏,并为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提供礼品。2006年,龙泉青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并涌现出了徐朝兴、毛正聪、夏侯文、张绍斌等4位国家级青瓷大师和9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为进一步弘扬龙泉青瓷文化,做大做强龙泉青瓷产业,龙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中兴龙泉青瓷”的奋斗目标:一是龙泉青瓷艺术水准创历史新高,追步哥窑、媲美章生、赶超宋元,成为当代中国青瓷艺术中心;二是龙泉青瓷产业化程度创历史新高,日用瓷、包装瓷、工业瓷短腿补长,百花齐放,成为浙江最大、国内知名的青瓷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三是龙泉青瓷知名度创历史新高,龙泉的瓷文化和青瓷精品走向世界,扬名中外,成为国际重要艺术品拍卖机构追捧的宠儿,包括大窑在内的青瓷探秘游,成为黄金旅游线,龙泉青瓷成为龙泉、浙江乃至中国对外开放的一张真正金名片。

今年是周总理指示恢复龙泉青瓷生产50周年和与龙泉青瓷结下不解之缘的陈万里先生诞辰115周年。为此,我们决定在2007年11月15日-18日承办第二届中国龙泉青瓷·龙泉宝剑节。从龙泉青瓷高峰论坛、龙泉青瓷城奠基到五大名窑大师陶艺展、青瓷之光成就展,涵盖了高层次、高水准、高要求的庆典节会内容,将是一次汇聚专业高端人士智慧、吸引中外陶艺爱好者眼球的盛大节会。

我们必将迎来中兴龙泉青瓷的新时代。(本文作者为中共龙泉市委书记)

taoci52.com编辑推荐

龙泉窑青瓷


宋,元盛极一时的浙江龙泉窑至明代虽逐渐衰落,但明早,中期制品仍十分精美。明代龙泉窑系的青瓷造型,大体上和元代一致,其风格和宋代的纤巧秀丽不同,而代之以硕大厚重。产品多大型瓶,盘,日用的小件器物较少。釉色已失去南宋梅子青釉、粉青釉那种柔和、含蓄的艺术效果。这时的青瓷釉层薄而透明,光泽度较强。

从传世产品看,明代龙泉窑的制品有精粗之分。精品胎色白中微闪灰、胎质细腻厚重,制作精湛,造型精美,施满釉,圈足底部留有刮圈垫烧痕。釉面光泽度很强,滋润匀净,釉色绿中微泛黄。器表多有刻划花装饰,图案构图疏密得体,刻花精细。粗品胎质淘洗不精,质地较粗。制作也不精细,胎体特别厚重,尤以底部为甚。所见多为碗、盘类制品,釉色多绿中闪黄。器皿仍采用满釉刮圈垫烧,但工艺较粗,常见的有直口深腹碗等。装饰以印花和刻划花为主,图案纹样有器外壁的瘦长菊瓣纹,内里的花卉纹,以及颇有特色的印花历史故事、二十四孝人物等。其中人物图多印在器内壁,人像旁根据人物的具体形象分别书 "孔子泣颜回","韩信武之才"等,由于制作较粗,印花纹样常有模糊不清之感。

针对不同的釉料性能,明代龙泉青瓷还形成有别宋瓷的装饰特色不以釉色取胜,而以印花、堆贴,刻划花为主。明龙泉青瓷的装饰范围也大大增加。明龙泉青瓷正是利用釉的透明性能,采用刻、划,堆贴装饰,使作品另具一种工艺美。但总的来说,明代的龙泉窑系,大多产品成型草率,器形笨拙,因而到清初以后,就停止了生产。

龙泉窑剔花双耳瓶 明 高39厘米

碧玉青瓷话龙泉


青瓷以龙泉所产尤为著名。龙泉青瓷是中国陶瓷史上著名的瓷器。南宋时期,龙泉青瓷的制作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釉色追求一种青碧玉般的情调和效果。后来这种青瓷传入朝鲜,影响到高丽青瓷。日本人称之为砧青瓷,并大量仿造成。在欧注入龙泉青瓷叫做“雪拉同”(Seladon)。这个名字有着一段富浪漫色彩的传说。十七世纪初,法国作家雨费写了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是当时法国最爱欢迎的读物之一。后来这个小说被改为戏剧,搬上舞台,上演后轰动一时。演出时,剧中的牧童雪拉同穿着一件像海水样碧绿,像青天一样美丽的青色外衣,逗人喜爱。而来自遥远东方充满神秘感的中国龙泉青瓷在当时也是轰动一时的艺术品,许多贵族对它的喜爱几乎达到着迷的程度,人们很想给它起个最能表达那种狂热感情的名称。恰好龙泉青瓷的色调和牧童所穿的衣裳相似,因而人们就把“雪拉同”赠给龙泉青瓷,直到现在,欧洲人还是把龙泉青瓷叫成“雪拉同”。

龙泉青瓷创烧于五代—北宋,停烧历史长达七、八年。釉色主要有成为青瓷釉色美之顶峰的粉青、梅子青等釉色。釉层大都很匀净,富有玉质感,色调柔和。八五年,笔者在杨州“全国古陶瓷鉴定班”学习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浦生先生还拿来一种龙泉大窑仿官窑品瓷片标本给大家鉴赏,断面上可清晰地看到胎中紫金土,釉层比胎骨厚,形成有趣的“夹心饼干”现象。这也是龙泉青瓷中一种珍稀品种。

由于时代 的变迁,烧造工艺的变化,龙泉青瓷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存在着不同的时代风格。

五代、北宋时期的产品在数量上和制瓷技术上都有一定的发展,不过从整个发展进程来看,五代和北宋早期龙泉青瓷属于初创阶段。烧制工艺未成熟,胎厚粗,釉层较薄,釉色不纯,青绿中泛黄色,釉面透明,器物普遍使用刻花。辅以璃点或璃划纹,此外还有波浪,云纹、蕉叶、团花、鹦鹉纹饰,跟越窑、温州窑、婺窑类似。

南宋中期是龙泉青瓷形成自己典型时代风格的时期,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达到顶峰,胎薄釉层厚,釉色青翠温润,柔和似美玉。圈足小且薄,器底施满釉,它好似巧夺天工的人工制造的青玉。产品以炉、瓶、碗、碟等为主。宋代龙泉青瓷的每一片粹片,都令人为它的美感所倾倒。

元代龙泉青瓷产量多,早期有南宋遗风,中后期器形增大,胎骨较厚重,釉色多青灰、泛黄、俗称黄龙泉,圈足厚,足底内多不施釉,有的带鸡心点。装饰艺术多样化,露胎二次氧化花纹装饰,阴文刻印、花果、双鱼等都是元代龙泉的特色。

南宋至元、龙泉青瓷中,较有突破性的作品,就是“飞青瓷”,它与鲜朝时代越窑制造的青瓷斑有些相似,越窑时代的青瓷釉下铁斑釉色不鲜明,效果不佳。但到龙泉窑已变幻出浮现美丽青瓷铁斑釉。

明代龙泉青瓷胎色较白,釉的透明度高,光泽较强,无沉着的色调,釉色多见青绿或灰黄色,俗称菜玉色,釉色肥厚已无玉质感,色泽很不悦明,明中期后逐渐走向衰落,至清初便销声匿迹了。

龙泉青瓷鼎盛于南宋、元、明开始衰落,这与明代景德镇彩瓷的兴盛有关。这些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的彩瓷出现,使单一色调的龙泉相形见拙。此外,龙泉青瓷生产工艺复杂,成品率低,也是它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龙泉青瓷虽然停产了二百多年,但它的声望却越来越高。近年来,国际文物市场对东方古代艺术珍品渴求甚殷,宋代青瓷更是国外著名博物馆和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物以稀为贵,宋官窑青瓷洗更创拍卖二千一百万港元纪录。

龙泉窑自五十年代恢复生产,同时也开始传统造型釉色配方研究。到了八十年代,仿古产品日趋精美,造型釉色惟妙惟肖,足可乱真。东南亚印尼、泰国、越南亦有仿制,尤其是印尼仿制也很成功。另一种将旧胎残釉去掉,再施釉重烧,收藏家见此类器物要多与真品对照,以免吃亏后悔莫及。

龙泉青瓷的特点


中心窑场在浙江龙泉县的大窑和金村。这是浙江西南部一个瓷窑体系,在龙泉、遂昌、青田、云和、丽水等处都有类似的窑址,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生产能力很强的瓷窑体系。这里宋代属处州,故又称其作品为处器、处州瓷。生产时间从北宋至明代。明朝嘉靖万历以后逐渐衰落。

龙泉青瓷生产最发达的时期是宋元时期,产量很大,无论内销或是外销,无论在陆路交通线上还是在海上丝绸之路经过的国家和地区都发现很多,其他各窑无法和它相比。

龙泉青瓷的特点。北宋龙泉青瓷的特点是玻璃质釉,釉层薄,釉色为绿色,比较清淡,灰白胎,质地较粗,胎体厚重,造型古拙,口沿很薄,弧度较大的部位很厚,底部和口沿的厚薄相差四至五倍,因为原料加工不细,没有羼入改进瓷土性能的物料,焙烧时容易变形,工匠在制作时就在承受压力最大的地方增大厚度,所以造型厚重。南宋龙泉青瓷发现有“姚宅富位”铭文的瓷盘,这是用瓷人家订烧的标记,说明当时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订货。这个时期的龙泉青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器物除日用器皿如盘、碗、瓶、罐等类以外,还有室内陈设所需的艺术品,如祭器、仿青铜器、仿古玉器等。造型多样,质量比北宋精致考究,线条洗练,制作规整,结构合理,有灰白胎和铁骨胎两种。釉色有梅子青、粉青、月白、蟹壳青、鹅皮黄等。由于多次施釉,釉层厚,莹润光洁,有美玉般的质感。

明代《浙江通志》等文献记载,相传在龙泉地区有章氏兄弟擅长烧瓷,其兄名章生一,弟名章生二。弟弟章生二以生产青瓷为主,平时所说的龙泉青瓷也称弟窑。把哥哥章生一生产青釉开片瓷称为哥窑。这实际是误传。龙泉县境内根本就不存在章生一、章生二办窑的任何遗迹,也就是说在龙泉窑系中没有特别的哥窑和弟窑之分。只是龙泉青瓷部分窑场,在南宋和元朝时期受官窑的影响,生产出一种品位较高的青瓷。有的为浅灰胎,有少数为黑褐色的铁骨胎。胎体薄而致密,器边(如口沿、圈足底)隐露胎色。釉面开大小相错的冰裂纹,大片者色深,呈铁褐色,小片者色浅,呈金黄色,人们称为“金丝铁线”纹。这类作品在部分作坊中生产,而生产这类作品的作坊,仍然是以生产龙泉青瓷为主。人们将这种有“金丝铁线”纹的瓷器称为哥窑。哥窑瓷器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被后人列入宋瓷的五大名窑中。目前学术界对哥窑存在与否、窑址在何处意见不一,尚需在今后的考古发现中加以证实。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龙泉青瓷的特点”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龙泉青瓷——青瓷早极简风


现在讲极简,宋朝就是最早的极简。

古代美学,到宋代达到最高,

要求绝对单纯,就是圆、方、素色、质感的单纯。

宋朝人用墨画画、烧单色釉瓷器。

宋代审美延续着晚唐的内容。

与盛唐审美相比,

表现出了另一种对美的追求。

如果说盛唐是雄壮豪迈、气象万千的景象,

那么宋代则是返璞归真、格物致知的质朴姿态。

盛唐的整个审美就像朝气蓬勃,

恣意汪洋的青春青年形象,

而宋代就像一位历经沧桑,

闲庭信步的中年成熟人士。

如果是在明清,

想在瓷器上表现山水通常会把山水画上去。

而在宋代则是以诗歌的比兴的意趣来做瓷。

“雨过天青云破处 ,这般颜色做将来。”——宋徽宗

简,并非有意而为之,实在是万物的本来面目。

宋代是中国瓷器的鼎盛时代

出现了定、钧、官、哥、汝五大名窑,

中国古代瓷器中,

宋瓷以器形优雅、釉色纯净、图案清秀,

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

诸如斗笠碗这样造型线条简练却张力十足。

同时宋代瓷器虽是单色瓷居多,

但它有一很大的特点是其它朝代所产瓷器比不上的,

那就是:七分人工三分天成。

哥窑与弟窑,各占江山

传说宋朝时,在浙江龙泉有两个烧瓷器的兄弟,

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

不过,哥哥的技术要比弟弟好,于是弟弟嫉妒了,

就偷偷往哥哥的釉料里加了很多草木灰,

结果哥哥烧出来的瓷器带着各式各样的裂痕,

像冰裂,像鱼仔纹,却另有一番天然情趣,

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也被推到一个极高的地位,这就是哥窑。

但其实弟弟烧的瓷器也不差,

是历史上著名的龙泉窑。

两者各有千秋,是陶瓷史上的两座高峰。

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

瓷器之所以会显青色,是因为釉里含有铁元素。

龙泉青瓷因地制宜,采用了当地独有的紫金土原料,

含有石英、长石、含铁云母和其他含铁杂质矿物,

所以龙泉窑的颜色特别青翠润泽。

南宋时烧制出晶莹如玉的粉青、梅子青釉色,

更是将青瓷推向顶峰。

青釉和梅子青釉被誉为

“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的顶峰”。

梅子青,釉层厚而透明,釉色莹润如玉,温润泽和,

远看如树枝上挂着的梅子,

“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故得此名。

青色的梅子很快就会变软发黄,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情谊可能被岁月冲淡,

那个“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少女青春易逝,

龙泉青瓷却将这份青翠剔透定格下来,

想来也是件极浪漫的事。

不过按马未都的说法,梅子青与青梅并不同,

“它重嫩不重青”,它在青色调里渐渐揉进蓝色调,

可是,“让蓝欲言又止,一副羞羞答答的模样”。

有人评价

“景德镇瓷器是穿着华丽的美女,龙泉青瓷是裸体美女”。

因为景德镇瓷器偏于绘画,而龙泉青瓷偏于器形。

先要品造型,其次看釉色,最后看做工。

龙兴之地,产铁矿玛瑙

朝廷赐名,级别不断提升,殊荣不断,

说明宋代朝廷对这个地方格外重视,

也说明这个地方在宋代必然不同凡响,

而获得朝廷垂青的因素中,

传说中那价值连城的“汝窑”,

必定是最重要的砝码。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清凉寺到段店,一天进万贯

这些仍在流传的俗语还是提醒着当地人这里 当年多么与众不同。

2000年6月,经过搬迁村民和大规模挖掘,

汝窑的烧造区终于拨开泥土见世人,

共发掘窑炉15座、

作坊2座、澄泥池2个、釉料坑2个,

探定面积为15万平方米,

几乎囊括了整个清凉寺村,

发掘出来的瓷片,

无论釉色、器形和烧造方式均能和馆藏汝窑相对应。

这个让世人魂牵梦萦了七百年的汝窑窑址,

终于完完整整展现在世人面前。

那些文献记载中未见的烧造技术问题,

也逐渐得到破解,

汝窑的仿制慢慢变成可能。

堪比商彝周鼎的汝窑,

不再高不可攀,

慢慢走向寻常人家的客厅和茶室。

伪辨真假龙泉青瓷


现代龙泉瓷哥窑真品

现代龙泉瓷哥窑仿品

叶小春作品《冰裂直圆洗》

叶小春作品《跳刀纹冰裂哥弟窑》

一场精彩的“龙泉青瓷真伪鉴别讲座”在广东省工艺美术展览厅举行,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叶小春以实物作为教材,为陶瓷收藏爱好者现场解读了现代龙泉青瓷的真伪鉴别方法。“哥窑”“弟窑”各具艺术特色。

龙泉青瓷史上几经兴衰—始烧制于五代,宋元之际进入鼎盛时期,窑场众多,分布范围很广,形成了著名的龙泉窑系,产品远销海内外,前后辉煌了数百年。明代中期逐渐走向衰落,到上世纪初,龙泉青瓷窑火几乎完全熄灭。

1957年,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批示恢复青瓷生产。2009年9月30日,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0年多来,龙泉青瓷又再声名鹊起,重铸昔日辉煌。

“龙泉青瓷传统上分"哥窑"与"弟窑"。相传南宋时有龙泉章氏弟兄章生一、生二,兄弟俩人各自建立一座烧瓷的窑口,各主一窑,章生一是兄长,所以他的窑称为"哥窑",名称因辈分而来;章生二所主理的窑建在龙泉,以地名命名为"龙泉窑",又称"弟窑"。”

“哥窑瓷,与著名的官、汝、定、钧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其特点是"胎薄如纸,釉厚如玉,釉面布满纹片,紫口铁足,胎色灰黑"。此类产品以造型、釉色及釉面开片取胜,因开片难以人为控制,裂纹无意而自然,可谓天工造就,更符合自然朴实的审美情趣。”

叶小春告诉记者,“哥窑”以纹片著称,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俗称“金丝铁线”,尤以“冰裂纹”、“百圾碎”、“鱼子纹”等自然纹片为上品。而“弟窑”则以晶莹润泽、釉色葱绿的青釉闻名天下,以“梅子青”、“粉青”为贵,“豆青”次之。

紫口铁足是龙泉哥窑最重要真伪鉴别特征

据了解,现代龙泉青瓷经历了国营瓷厂时期的积累,以及瓷厂改制之后的市场自由发展时期,目前正呈现繁荣景象。

“时下的龙泉青瓷,通过烧制工艺的革新,成功融合了"哥窑"和"弟窑"的艺术特色,不仅釉色青翠,而且开片自然。”叶小春介绍,现代龙泉青瓷装饰手法多种,包括有“哥弟结合”、“哥弟绞胎”、“点缀绞片”、“阴雕阳刻”、“文武开片”、“青白结合”等。

但同时叶小春认为,做好龙泉青瓷的传承,告诉世人什么是真正的龙泉青瓷,比创新更为重要。

“黑胎、紫口、铁足、开片,是哥窑特有传统艺术特点,也是无法复制的地域特色。因为龙泉青瓷使用的胎土含铁量较高,在烧制还原气氛下,底足露胎处呈现黑铁色,故名"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则呈现黑褐色,谓之"紫口",合称"紫口铁足"。此乃龙泉以外的地方所无法复制的,因此,"紫口铁足"也成为了龙泉哥窑最重要的真伪鉴别特征。”

叶小春提出,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创新必须牢牢把握好龙泉青瓷的灵魂,将传统的艺术特色发扬光大。

人物简介

叶小春,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出生于青瓷世家,其父叶时金为高级工艺美术师,系龙泉青瓷唯一胎釉配方专家。叶小春从小跟随其父学习青瓷胎釉配制和烧制工艺,在专业从事胎、釉水配方工作的几十年里,成功研制出了点彩流动釉、天目金滴釉、珍珠艺术釉等多种胎釉,并在2001年4月将失传近千年的哥窑珍品“冰裂纹”重现于世,使这千年古瓷重放异彩。

龙泉青瓷纹饰有哪些


龙泉瓷是中国瓷器重要的代表瓷器种类之一,青釉色的瓷器如古玉只温润而高雅,所以受到历朝历代的喜欢,更多人喜欢收藏龙泉青瓷。龙泉青瓷纹饰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有以下几种瓷器纹饰:

龙泉青瓷纹饰

植物题材,主要为花草、瓜果等,如莲瓣、莲花、牡丹、梅、兰、竹、菊、桃、葵、菱、芙蓉、芍药、蕉叶、蔓草、灵芝、葡萄、石榴、枇杷、牵牛花等。一些花卉图形在元代前已出现,而大多数元代起较为流行青瓷纹饰。

动物题材。如龙、虎、鸡、狗、凤、鹤、鱼、龟、鹿、羊、鸟、昆虫等。鸡、狗等在北宋时被捏塑成瓶类盖钮已出现,龙、虎在南宋时被堆塑在瓶的肩部成为特有器形龙虎瓶,凤、鱼等则在南宋前期就被配以云、水、花、草纹等刻划在盘、碗等器物上。大多动物题材纹饰从元代前开始流行,至元代达到了高峰,像内底贴饰鱼纹的双鱼洗就是元代典型器形。

人物题材。多出现在明代的产品中,这与明代崇尚理学有关。大致可分两类,一类为历史人物故事碗,即在碗的内壁印上几组人物,每组为一个故事,有些在人物图形旁还印上说明文字,如“孔子泣颜回”,另一类是戏曲人物瓶,即在瓶体一周贴饰数个戏曲人物造型。

宗教题材,如受佛教影响的莲瓣纹、八吉祥、万字纹等。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影响很大,莲瓣纹在南朝时已在青瓷纹饰中相当流行,并常盛不衰,在器物的外壁用刻、划、雕、印等手法饰以仰莲或覆莲在历代龙泉青瓷中十分常见,八吉祥、万字纹在元代时有所见。又如受道教影响的八卦、八仙、神仙等,也于元代起开始较多出现。

文字题材。一类是纪事、纪年的铭文,如“天下太平元丰三年闰九月十五圆日愿烧”铭文双耳盖瓶,“大清顺治八年制”铭文青釉刻花瓶。另一类是窑名印记或吉祥语,一般用印戳印在碗、盘、高足杯类器物的内底,如“项宅正窑”、“刘”、“张”、“顾氏”、“早攀仙柱”、“日高”、“吉昌”,有些与图形搭配组合,如在“福”字旁印饰鹿纹,以寓福禄双全。还有一类即蒙古八思巴文,大多为百家姓氏与吉祥语,有八思巴文单独使用的,也有与汉字搭配组合的。八思巴文于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正式颁行,是元朝政府强制推行的新文字,但受到极大阻力,饰有八思巴文的瓷器,目前发现除龙泉窑产品外,只有福建德化屈斗官窑产品。

根据划分的标准不同,龙泉青瓷还可以分为吉祥类、寓教类等。一般来说,龙泉青瓷纹饰可谓纹必有意,意必吉祥。龙凤的至尊吉祥,鱼虫花草的祥和安宁,鸟兽之和谐,铺兽之庄严,松鹤之长寿,牡丹之富贵,莲荷出污泥而不染,兰之清雅,菊之高洁,以及福禄寿禧、金玉满堂,无不寄托了窑工美好的祝愿与向往。从发展历程来看,龙泉窑南宋重造型,重釉色,元代起重纹饰;器物造型早期较高大,南宋时端巧稳重,元代起渐趋高大,明代后日渐瘦长。

龙泉青瓷 永垂史册


瓷器是中国发明的,最早烧成的瓷器是青瓷,而青瓷的主要产地是浙江。从上虞窑、越窑、瓯窑、婺州窑到秘色窑、龙泉窑、郊坛下官窑,全属于庞大的青瓷窑系。所有这些名窑中,尤以龙泉青瓷最为杰出。它以绝代的风姿和极高的艺术造诣蜚声中外,誉满艺林。我研究陶瓷就是从龙泉青瓷开始的。今夏我由故乡返杭,欣悉浙江摄影出版社精选历代龙泉青瓷精品,出版了《中国龙泉青瓷》巨著,不禁精神为之一振。看到大量典型的龙泉青瓷作品彩色图片,件件似曾相识,恍如老友重逢,倍感亲切。龙泉青瓷具有历史悠久、产区辽阔、产品丰富、风格鲜明、勇于改革、擅于吸收、人造美玉、青瓷高峰等八大特点。它不仅是中国第一,而且是世界第一。大量的史实足以证明,这个名窑对人类文明所作出的贡献是无可怀疑的。

然而,自明末以后,龙泉青瓷生产中断了三百年,它的盛名也随之沉寂。到现在只有很少人能了解它的辉煌历史和成就,渐渐在人们心目中淡忘了。尤其青年一代,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茫然无知,不能不令人遗憾。所幸尚有丰富的龙泉青瓷精品保存在浙江各县市的博物馆中安然无恙。浙江摄影出版社不惜重赀,编辑出版了这本装帧高雅、印刷精美的《中国龙泉青瓷》画册,力求重振久已沉寂的龙泉窑声誉,使之永垂史册。这不仅是出版社的光荣任务,而且是提倡科技兴国的不朽盛事。画册集北宋至元、明、清直至当代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龙泉青瓷作品于一体,俨然一个活的青瓷宝库。除此以外,画册还特别邀请考古学家朱伯谦先生撰写介绍龙泉青瓷窑发生、发展以及远播国外的史实,是一部图文并茂,具有参考研究价值,并可提供广大读者欣赏、收藏、增长传统文化知识的好书。本书的问世,正可激发我们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爱国热情,鼓励青年一代为21世纪科技再创新作出应有的贡献。

龙泉青瓷荷叶盖罐


荷叶盖罐初创于南宋末年的龙泉窑,以元代最为流行,因盖为荷叶形而得名。据天津市文物鉴定委员会主编的《文物鉴赏手册》介绍,荷叶盖罐在明代宣德时也有烧造。不同的是,元代的盖顶较低,口沿荷叶边起伏平缓,盖纽低矮;而宣德所烧造的盖顶凸起较高,口沿荷叶边起伏较大,盖纽隆起如鼻。

笔者的藏品同于宣德时烧造的荷叶盖罐,罐高28.6厘米,口径21.7厘米,底径13.7厘米,胎淡黄,胎体较重,呈直口、短颈、溜肩、鼓腹,腹下向内渐收,下为圈足,荷叶形盖,较之元代矮胖型高而清秀。

盖罐腹部主纹饰以釉下划花为主,从肩与腹及下腹与胫两个凸弦纹间,刻划了一前一后同方向游动的两只云龙,云龙首尾相接。龙口上颚高张,头颈疏发上冲,四爪,尾肥短。龙体上下装饰飘带如意云纹和长短脚如意云纹,蜿蜒曲折,出入云间。荷叶盖中心饰一周圆弦纹,弦纹中央塑高鼻形纽。再把圆弦纹上分成8个等分,状如开光,又如合用边线的莲瓣,每等分近纽处各刻如意云纹一朵。瓣内改元代常用的“八宝”而为传说中“八仙”手持的法宝:葫芦、阴阳板、花篮、荷花、扇子、鱼鼓、宝剑和横笛共8件,也是后来所称的暗八仙,每件器物的两旁均有飘拂的彩带为饰。盖罐除圈足外壁、底足及内盖附近露胎无釉外,其余均满釉,釉为梅子青釉。因上釉一次,釉色青中泛黄,刻划纹饰露筋处则白中显红,与青釉形成鲜明对比。

盖与罐体釉面密布冰裂纹和棕眼。尤以盖边及溜肩冰裂纹具有明龙泉瓷独有的直线纹。露胎处有赭褐色窑红,釉面光亮莹润,且光滑无涩感。足底平削,深底,底足内壁自上而下往外斜敞,形如喇叭,因较厚重,有很高的平稳性,圈足釉不到底。足外墙斜削,宽度近1.8厘米。罐内壁釉不平,旋圈线粗而明显,接底下凹,有明显的接痕。

我国有关八仙的故事,早在唐宋就有记载。因此,元代瓷器上也早有使用八仙图案作为纹饰。到了明代,因为嘉靖帝信奉道教,人们常把暗八仙的出现定在明中期以后,嘉靖前后未闻龙泉窑烧造荷叶盖罐。此罐既在宣德时烧造,顺理成章应属明代早期产物。因此,暗八仙的出现应向前推到明代早期,此荷叶盖罐就是有力的物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中兴龙泉青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中兴龙泉青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青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