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导航 >

引用高温色釉 陈棣获"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称号

引用高温色釉 陈棣获"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称号

陶瓷艺术 艺术瓷砖 古代艺术瓷器罐

2020-05-30

陶瓷艺术。

我市画家兼陶瓷艺术家陈棣在日前结束的2007年度山东陶瓷艺术创新评比中,高温颜色釉窑变作品“中国神”系列获得一等奖。并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山东陶瓷工业协会授予“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称号,这也是青岛市首个被授予此称号的艺术家。

陈棣在景德镇把高温色釉作为色彩的主题语言,引用到现代艺术绘画创作中。高温色釉绘画是经过高温烧炼下的二度创作,是利用自然界的金属氧化物为色剂,将硅、钙、钾、钠及多种矿物质元素科学配制成釉料,涂附在陶瓷坯体上,经过1300多度高温形成的液态玻璃质,其交融、渗透、流畅,形成变化莫测的肌理与晶莹绚丽、斑驳厚重的色彩而受瞩目。把色釉的颜色、流动基本控制在创作的主观意图中,用色釉进行现代艺术绘画创作是十分困难的。独特的主题选择,多元的画面构成,与富有抽象色彩的高温色釉窑变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鲜明个人风格的陶瓷艺术语言。他的釉下高温色釉现代陶瓷艺术作品同景德镇传统的陶瓷绘画产生强烈撞击和鲜明的对比。由于其偶然性、不可重复性,是真正的不可复制的艺术品,成为国内外各界收藏追捧的热点。WwW.taOCi52.CoM

延伸阅读

宁勤征高温颜色釉陶瓷艺术


为了挖掘高温颜色釉的潜能,实现更高的追求和梦想,宁勤征先生从2006年开始至今,就着手对七种高温颜色釉的配制、烧造、装饰、绘制进行研究、调试,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为了早出成果,他从没有节假日,每天都是穿梭在陶瓷作坊、窑坊和自己的工作室之间去研究、探索、查找资料、总结经验,同时,每年都要挤出时间,到世界各地、名山大川和著名博物馆、艺术馆中去汲取营养、激发创作灵感。对不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试验结果,他都要从中去发掘出最闪光的亮点,在反复比较中去认知泥料、釉料在窑火中熔炼后的奥妙。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穿梭与窑厂所试烧的瓷片照子就有上千片之多。

宁勤征瓷板画《吉祥有余》

众所周知,在景德镇陶瓷艺术诸多门类中,高温颜色釉自古以来就是最难掌握和运用的,也是当代陶瓷艺术领域最具潜力和发展空间的。由于它是在1300多度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下烧制,各种颜色釉的物理和化学性能都具有耐腐蚀、不脱落、多变化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光泽明丽,莹润斑斓,质地厚重的自然品质,可保千年不变,万载永新。因而,历史上景德镇流传下来的许多高温单色、复色釉名瓷都备受人们喜爱,如郎窑红、钧红、祭红、祭蓝、乌金釉、茶叶末、三阳开泰、窑变花釉等等。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审美追求的不断变化,许多单色的传统陶瓷高温颜色釉所内含的艺术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和提升,如何展现颜色釉的质地美、艺术美,适应时代进步的需要,已成为当代景德镇陶瓷艺术创新和发展的趋势。

但如何创新,如何发展?宁勤征一直在找寻驾驭高温颜色釉的制高点,选准方向,坚定了向高温颜色釉的极地去挑战的奋斗目标——在七种高温颜色釉上,用多种工艺和方法,以具象的内容,艺术的手法去作画和装饰,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用高温颜色釉装饰、作画,并一次烧成,因其难度很高,在古今中外前人留给我们的陶瓷文化遗存中,都很难找到多少可圈可点的实物供借鉴和学习。这是因为高温颜色釉在高温烧制时,各种釉料,它们在高温熔融玻化的状态下,颜色釉极易流淌,只能形成抽象的画面,难以表现具象的题材,而以颜色釉为背景,又以颜色釉作画,画面更难成形,偶有所得,也是千载难逢,难以再现。几百年来,世人对高温颜色釉作品,总是怀有一种惊异和感叹之情,“天工造物,鬼斧神工”,“进窑一色,出窑万彩”,既是表达它艰辛难造之意,又是赞叹它神奇难求之美。

虽然历史的局限制约了景德镇高温颜色釉装饰艺术陶瓷的发展,但文化的传承和时代的进步,却为宁勤征先生启发了思路,提供了动力和资源。从他在高温颜色釉装饰艺术领域里不断创新的进程中,他最善于运用当代科技进步的先进成果,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敢于创新思路,大胆尝试,不耻下问,举一反三。因而,在近三十年对高温颜色釉装饰的研究和创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创造出高温坯体釉上绘制青花颜色釉装饰后,他一直成为该领域的时代标杆。而在新世纪初,他成功地把各种普通高温颜色釉在瓶体上、瓷板上、瓷盘上、茶具上,用堆画的工艺技法,工写兼备的笔调,艺术的表现出了现实生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鱼藻等各种题材,又在高温亚光颜色釉装饰,中华红、皇家黄颜色釉装饰上开创了时代的先河,实现了许多创新的梦想。

从我的初步实践和他的介绍中得知,七彩高温颜色釉装饰,是他实现自己不断创新梦想的发展和延伸。由于它涉及众多陶瓷高温颜色釉材料和装饰绘制画料、工艺、品种、题材,它可以说是陶瓷艺术领域里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因而,面对的不是在一种颜色釉上进行简单装饰设计、绘制,而是要面对七种颜色釉进行设计、绘画和创作。为此,首先要解决的是:七种颜色釉在多种造型上经高温烧制后发色的稳定性和光亮度;然后要解决的是:用各种高温颜色釉在七种颜色釉上面进行装饰和绘画的艺术表现,并在变化多样的不同造型上,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工艺手法,完美的表现出不同的题材和内容,并做到雅俗共赏又各具特色。

从他在瓷瓶上的装饰和设计来看,瓶体多数是以曲线构成的立体造型,无论瓶体的大小,造型的变化,所施釉料和装饰画面,都需经得住在高温窑火熔融玻化状态下始终保持釉料不流淌,画面不变形。为此,各种釉料的配比,施釉和堆画釉料的厚薄、技法,烧成时摆放的窑位,各种颜色釉料在高温窑火烧成时的宽泛度和稳定性都是他长期研究课题,没有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从瓷盘和瓷板来说,它们基本上是以平面和平躺的方式绘制和烧成。由于平烧,釉面不易流动,极易产生橘皮和不光亮现象,吹釉的方法和技巧也不能拘泥传统,一成不变。同时,在绘制时,颜色釉堆画的画面,用笔用料的方法和技巧也要因材施艺,随类赋彩,否则,颜色釉窑变的效果就会显得呆滞和缺少变化,就不能体现出高温颜色釉装饰神奇的窑变特点。因此,成功的解决七彩高温颜色釉在立体和平面上,科学而又艺术的运用各种高温颜色釉进行绘画装饰,就是他突破瓶颈,实现自己创新梦想的关键所在,也是他多年来体验火的神奇,感悟泥釉自然魅力的实践所得。正如他所说: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上每一次较大的进步,都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推动;每一次艺术的变革,都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引领,不断求索的精神。千年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成果,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结晶,是火的艺术最佳典范,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情操不断进步的最佳代表。

目前,他创新的七彩高温颜色釉装饰艺术陶瓷系列品种,已进入了实质性的创作阶段。从现已创作并成功烧制出的1尺2寸梅花、山水瓷盘,100件梅花瓷瓶,梅花、荷花小茶壶等多套件作品来看,它们的外观质量和艺术效果,在工艺技术、材质运用、艺术追求、审美特色等多方面,都达到了他设计追求的目标。

欣赏宁勤征先生创作出的一件件绚丽夺目的七彩高温颜色釉作品,梅花给人以昂扬向上,临寒不屈的高贵品格;荷花给人以高雅纯洁,亭亭卓约的美丽风姿;山水给人以恬静纯朴,画如诗意的田园情怀,它们各自在不同高温颜色釉的烘托下,显得那样的明丽、鲜活、楚楚动人。许多来到宁勤征先生这里的陶瓷艺术爱好者、收藏者、购买者,看到一件件鲜活悦目的创新作品,无不眼睛一亮,赞不绝口。从他创作的这些作品中,我看到了艺术的真善美,也真实地领悟到了宁勤征先生在辛勤地劳作中所收获的愉悦和快乐,在不停地创新中实现理想和价值。他是在真正地、脚踏实地的、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展现这个时代所倡导的创新精神和思想,在泥与火的交融中,去实现化腐朽为神奇,变泥土为珍宝的心灵梦想,去编织一道道陶瓷艺术的绚丽彩虹。

高温颜色釉在瓷器艺术中的运用


陶瓷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高温颜色釉瓷器艺术创作是我国历代留下来的珍宝,也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其传统的美术元素,弘扬中国传统的美术形式,为陶瓷装饰的发展寻找新的思路。

陶瓷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而高温颜色釉瓷器则可谓是别具一格,耐人寻味。高温颜色釉瓷器是经过高温1380度,自然形成的有色陶瓷,每件成品独一无二,所以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这种名贵高温颜色釉在北方称为"蹦瓷",南方称为"活瓷"。古代只有皇帝御派督陶官才有此秘方,历来都属贡品,现在作为国宾瓷送给外国总统,首相等政界要人。高温颜色釉烧成温度高,化学分子稳定,具有安全无毒的特性。烧制出来的产品鲜艳动人,耀人眉目,受人喜爱,形容它“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明媚有如江南春水,洁净有如北国坚冰”,还有“窑变”如波涛翻滚,“青釉”如雨过天晴。

高温色釉瓷器又称色釉瓷,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由于各种色釉不同的渗透性、流动性、融熔性和发色肌理,经高温烧成后,可形成色泽斑斓、变化微妙、晕散有趣,蕴涵高雅的艺术效果。其为金属氧化物着色的产物,色彩鲜艳动人,产品神奇新颖,艺术感染力耐人寻味。古人云:“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烧成的不稳定性和气氛难以控制,以及其变化莫测令其生产十分困难。制作一件好的高温颜色釉产品,不仅要仔细谨慎,还要了解釉料性能及烧成特性,才有机获得一件完美的成品。在众多因素中,色彩是最本质的性能,是颜色釉具有装饰特性的前提。要求创作者具有扎实的色彩艺术功底,对其颜色运用胸有成竹。各类颜色釉具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如黑色色釉有浑厚、质朴、踏实的特性和质感等;红色釉料有祥和、温暖、热烈的特性和质感。因此,需要充分利用颜色釉的质地和色彩视感,结合颜色的文化色彩和特点,创作出具有艺术美感的作品。

颜色釉创作是一种人为的窑变。这种瓷艺的语言,既是艺术的,也是科学的。只有不断经过反复试验,熟知其特性,充分掌握色釉的厚薄,窑温的高低,盖釉的软硬,发色的色相等,每一个步骤都会对作品的最终效果起到影响。在创作题材中,颜色釉装饰陶瓷山水时,应选择适合表现手法:比如花釉丰富多彩,垂流的色丝色点如层林层染,含蓄莹澈,烧成后的色彩呈赭黄色,其色点对于山水画中的石块和土坡,甚至大山峰峦均有强烈的表现力;乌金釉呈黑色深沉凝重,与花釉配套衔接可以更好地表现山石的质感和立体感;红釉提神,蓝釉悦目,融汇成画面经高温烧制,窑变成趣,可使作品达到浑厚,妙趣天成的艺术境界,赋予人们新颖而激昂的艺术体验。

既然颜色釉对温度要求如此之高,想必它的历史也必不简单。瓷上色釉,源于商代陶器黄釉。汉末晋初,创青釉瓷器。到唐代,则又创造了以黄、紫、绿为主的三彩,宋代又出现天青釉、粉青釉、红宝釉、紫宝釉和黑釉。到了明代,便有了钩红、祭红、郎窑红、胭脂红、美人醉等名贵色釉。钧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铜红釉瓷,宋时为河南钧州禹州所烧造,故名“韵红”,它的诞生,结束了当时青花瓷独占鳌头的局面,这在中国瓷业发展史上,确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元以后,钧窑衰落,已不再烧,值得庆幸的是禹州烧制钧红的技艺被其他产瓷地区继承下来。景德镇自宋末开始烧制钧红釉瓷,一直延续至今。从明开始,景德镇瓷工继钧红之后,又创造了另一种高温铜红釉——祭红,它妖而不艳,红中微紫,色泽深沉而又安定,釉中无龟裂纹理,是颜色釉瓷中之珍品。何谓“祭红”?民间有一传说:有一烧瓷艺人,技艺超群,专为宫廷烧制御瓷。这位艺人仅有一女,名叫继红,天生丽质,父女相依为命以烧瓷为生。一次因皇宫要烧制御品佳瓷,御窑连烧数十窑也未成功,眼看日期已到,再不烧成御瓷的窑工全得被杀害,继红为救其父和众窑工,便以自己鲜血做釉料烧制出一种稀世罕见的,色调安定肃穆的釉瓷,继红少女救了父亲和众窑工,自己却因失血过多而亡,为纪念这位舍身救众的女子,后人便将此瓷称之为“祭红”,改“继”字为“祭”。祭红制作之难甚于其它颜色釉,传统的制作方法可谓不惜工本,古代配方中不仅有珍珠、玛瑙、玉石等还需掺入黄金,其配料之广,价格之高让后人惊叹,但即使这样,在采用同配方时,只要温度、气氛、时间稍有差异,也常烧制不出好的成品,由于祭红瓷历来难烧,因此,它比其它名贵色釉瓷更为名贵。

颜色釉瓷器历史是如此悠久,放眼当下,现代颜色釉艺术除了强调釉色外,也注意釉与器型、釉与画面的结合,为色釉彩、综合工艺装饰、色釉瓷雕等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材质。色釉镶嵌、色釉开光、色釉浮雕、色釉加彩、色釉描金、色釉青花、色釉刻瓷等,无一不与色釉息息相关。由于颜色釉装饰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种预想不到的效果,所以使得人们在生产中淋漓尽致地发挥着艺术想象性和创造性,创造出不少偶然巧得的稀世珍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就是对颜色釉装饰的独特艺术的魅力写照。

高温颜色釉瓷是陶瓷艺术中的一朵圣洁的花,如果我们想让其绽放的更加美丽,就得具备扎实的绘画基础,懂得画山要重,画水要轻,画人物要活的道理。古人云:有可观、可感、可思之说,实际上说的是要求艺术形象有内涵,有深度,有民族特色,好比一首无限幻想的山水古筝曲,一篇诗情画意的经典著作。我们陶瓷美术工作者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素质,并且要面向顾客,深入生活, 了解市场,做到有的放矢,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的文化方针指导下,应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创作出更多,更新更美的富有时代气息,民族特色的颜色釉装饰的新产品,高温颜色釉瓷器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传统美术元素,弘扬中国传统的美术形式,为陶瓷装饰的发展寻找新的思路。

陶瓷大师陈富强谈紫砂艺术:明快朴质,泽而不耀


陈富强

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陈富强向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左)介绍其紫砂作品。

荷蛙壶

陈富强1965年生,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江苏陶瓷艺术名人,江苏工艺美术学会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工业设计学会理事,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瓷设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宜兴市陶瓷学会副理事长,河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客座教授。

陈富强198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宜兴陶瓷工业学校。1986年毕业后在宜兴陶瓷公司长期从事产品的创新设计工作。在陶瓷材料,造型装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获得过“市科技成果奖”、“市先进工作者”等诸多荣誉。事迹被“无锡日报”、“宜兴日报”多次报道。

在日本爱知县陶瓷产区的一年进修,使其在陶艺创作上有长足发展,将日本陶艺与宜兴传统陶艺相互融洽,创作出了许多颇受国内处市场青睐的陶艺作品。在日本的陶艺同行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在宜兴传统陶艺的传承和创新上,也作了不少的努力。掌握并提升了多款宜兴古老的陶瓷釉工艺。扎实的造型,装饰基础,以及对陶瓷工艺流程的全面熟知,使其在紫砂这方艺苑里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作品"鱼乐壶"获得第四届文博会工艺美术金奖。作品"逍遥竹"获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评比铜奖,多款作品获得工艺美术行业评比大奖。诸多作品由于其特有的创意和工艺,颇受陶艺爱好者追捧。

2007年12月被江苏省人事厅授予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2011年被江苏省经信委授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江苏省陶瓷协会授予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荣誉称号。

紫砂艺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并且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紫砂茶器从产生、发展到登上实用工艺美术的殿堂,跟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紫砂的发展历史,从文化内涵,审美标准,价值衡度,都遵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情韵,投靠了传统文化的维度。陈曼生首创的文人壶即是以传统文化的精髓金石、书画、诗歌等元素进行融合创作的产物,托物言志寄情,书画精雅,与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充满了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文人趣味。在紫砂壶的设计制作中糅合文化的韵味,不仅能打造出紫砂壶深厚的传统美感意识,更能够衬托和提升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因而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美感创作方式。

紫砂壶与儒家、道家、释家文化实现了完美的融合,它的鲜明特征就是自始至终地推崇一种理智的、灵活的包容主义。无论是陶朱公范蠡被认为是紫砂界的祖师爷,还是苏东坡所创“提梁壶”,可见紫砂壶的源头,不管是有无史料记载,都与文化名流牵扯在一起。除去名人效应,这种现象反映得更多是对某种文化气质的投奔,那便是道的风流。范蠡之浪漫,东坡之潇洒,都是是紫砂人在创作时对于灵性和个人价值的追求方向。

无论是素器的清雅端庄,还是花器的俏丽繁复,除了受紫砂艺人个人的喜好影响外,其流行与否是由当时文人的审美标准来选择的,这其中以儒士居多,“独尊儒术”的历史使得壶中也涵盖了儒家的审美追求。比较典型的是,儒家思想也尚高洁,梅兰竹菊四君子以其卓然不群的形象入诗入画,象征知识分子处事傲然而不混同于流俗。紫砂壶关于这一主题的创作不计其数,许多花货大师的“君子系列”作品灿若繁星,这是儒家士大夫坚贞孤高在壶上的另一种诠释。

紫砂文化胸怀开阔,坚持包容并蓄。所以,无论是儒家的弟子还是道家的信徒,无论是出家的僧人,还是还俗的居士,都可以在紫砂壶的世界里找到情感寄托和精神家园。这些古典文化思想,若与自然形态的诗意化塑造相糅合,定能碰撞出美妙的火花。大千世界,洋洋万物,都可以激起陶艺家创作的灵感,都可以通过紫砂语言描述物象精神。涌动的流水、散聚的云团、灵性的生物都能在砂土的塑造中,经过诗意化的写意,在烈火的升华中蜕化出活泼的生命。

艺术之工,遂古之初,然道有高低,人有雅俗。都说文以载道,壶亦能载道。艺人倘无半分格调,所制不过俗物耳。从艺以来,我对中国古典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深谙儒学、佛学、道学之玄机,精神常在书山墨海、古人圣贤间遨游,近天命之年仍求学于华夏传统文化专修学校,并在其中受益良多。故而,在我的作品中,道之风流,儒的雅致,佛的禅意,都可见一斑。

我的代表作《鱼乐壶》是庄子式的逍遥,是“趣闲鱼共乐,情恰鸟来驯”的生活情致,若是模仿司空图诗品,这一品当是“含蓄”。壶身圆润,嘴小肚大,心胸宽广更当藏愚守拙。壶嘴恰似鱼儿逐波,优哉游哉。壶把做得像一“意化之鱼尾”弹空开合,欲拨欲振。壶嘴与壶把之间,壶身线条流畅轻盈,一气呵成,如鱼鼓腹,穿波顺水,怡然自得。点睛之笔当属壶钮,一尾抽象化了的小鱼,犹如半月映泉,藏头潜尾,半露于水面,似国画留白,此时无声胜有声。上手把玩,有观鱼之雅趣:“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进一步探究,“鱼乐”谐音“予乐”,有祝福美满之意,至此,此壶虽在造型上做了减法,形神意趣上却愈加充盈完善。此壶并没有刻意地去表现鱼的具体形态,只是自然而然地使曲线交合。“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这种顺其自然也是道家所追求的境界。

另一把《荷蛙壶》则是高度的效法自然、提炼自然,将大自然中的物体符号巧妙地融入紫砂茶具形体,再加以诗情画意的萃取,让自然之魂与艺术之魂交织在一起,产生超越实体的隐喻之美。壶身是荷花,莲蓬作壶盖,卷曲的嫩叶弯成壶嘴,荷枝弯成壶把,大片的花瓣舒展铺盖于壶肩,壶盖上栖息着一只稚态可掬的青蛙,周围镶嵌着五颗莲子,青蛙的眼睛与莲子均可活动,十分逼真。色彩热烈而不娇艳,灵动而不妖冶,那是千锤百炼后的至真至美。完整圆满,以大为美,这些中国民间典型的审美形态,在工艺美术造型中是常见的。荷花与莲子向来被古人比喻为百年好合多子多孙,我选择它们做题材,还因为它们出淤泥而不染,有一种质本洁来的高雅。

中国传统文化对紫砂创作内涵的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我的个人创作中,也都有意无意地遵从了传统文化遗留给人们的审美,这种文化的脉搏纵贯古今,一直在我们的体内跳动。紫砂艺术应当怎样从中国传统文化里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精华以及怎样处理好创新发展与保留传统之间的平衡关系,是摆在当今陶艺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紫砂工艺师应当积极努力,不轻易放弃任何一次有利于紫砂艺术发展的机会,为紫砂文化传播得更为广阔、发展得更加快速而不懈努力,紫砂艺术必将成为一种具有当代审美思想的艺术表达方式,也相信紫砂艺术的明天会更加的灿烂与辉煌。

四大名瓷之高温色釉


中国是瓷器大国,制瓷工艺源远流长,中国人自古就有赏瓷、品瓷、用瓷的爱好,瓷器文化堪称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代表。近年来瓷器价格不断上涨,瓷器收藏渐渐成为热门。

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的高温色釉,以其色彩丰富晶莹透体而博得人们的喜爱。制作精美的颜色釉色彩斑斓,极具艺术和欣赏价值,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古今中外的学者更是对其喜爱有加,曾形容它“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明媚有如江南的春水,清净有如北国的坚冰”。

景德镇传统高温颜色釉虽然丰富多彩,但展示给世人的大多是以单色釉装饰的瓷器,进而显得颜色釉更加珍贵。现代颜色釉制作工艺除了强调釉色丰富多彩之外,也注意了釉与器型、釉与画面的结合,为色釉彩、综合装饰工艺、色釉瓷雕等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材质。在高温色釉的创作过程中,凭借高温颜色釉富于变化的特点,通过对色釉性能特征的掌握,利用对烧成温度和气氛的控制,使它产生出淋漓尽致的色泽和神韵,展现出一种新的经过多种色釉互相渗透的色釉新貌。颜色釉色彩斑斓,极富观赏情趣,使人引发高雅的审美体验,从而领悟到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就是颜色釉陶瓷受人喜爱的根本原因,也是它能成为中国陶瓷主流产品之一的关键所在。

颜色釉陶瓷不仅具有绚丽多彩外表,更是凝聚着中国古代陶瓷工匠的聪明才智,既热烈奔放,又沉稳雅静,体现出土和火的艺术的真谛,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颜色釉不仅适合于做装饰品,更是极具收藏价值。在渐渐兴起的当代瓷器收藏热潮中,高温颜色釉瓷以它高难度的烧制工艺及作品的不可复制性,已渐渐露出其无比巨大的收藏价值。

从初有成效到蔚为大观——访河南晋家钧窑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晋晓瞳


“参加瓷博会已经7年了,每次来我都能感受到变化。七届瓷博会,一届一个新模样,交易的品类、作品的艺术风格、工艺品和产品的层次,年年都在攀升,从最初的初有成效到今日的蔚为大观,让我深深感受到,瓷博会对产业和全国的陶瓷产业都具有非常有效的提升和推动作用。”来自河南晋家钧窑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晋晓瞳如是告诉记者。

晋家钧窑的作品采用传统柴烧工艺烧制而成,钧瓷作品以五彩斑斓、浑厚凝重的釉色和古朴典雅的造型著称于世,曾多次荣获国家和省级奖励,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和众多知名人士收藏。晋家钧窑于2006年6月通过国家级原产地域保护单位审核验收,在钧瓷同行中地位名列前茅。

“从十大名窑参展对象来看,在我第一次参加瓷博会的时候只有两家拥有国家级大师,发展到现在基本每家都有代表性的传承人。这样的发展过程,一方面反映了瓷博会对全国陶瓷行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国内外各个瓷区、艺术大师对瓷博会的认可。从这几届瓷博会交易情况来看,也反映了这几年来产业发展的巨大提升。”晋晓瞳说。

古代陶瓷的装饰工艺——高温彩


在古代瓷器上最早出现的彩绘是高温彩,即东晋青瓷上的褐彩装饰,又叫点彩。它是以天然氧化铁矿物为颜料。到唐代又出现了以铜和钴为着色剂的高温绿彩和高温蓝彩。高温铜绿彩在还原焰中还可以变为美丽的红色。高温彩是一种熔融温度较高的固体颜料,它由着色剂和母体矿物(如氧化铝、石英、高岭土、长石等)组成,用于瓷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1250℃-1360℃之间。要求能抵抗釉药的化学作用和火焰气氛的变化,保持色彩呈色相对稳定、鲜艳不变。多数高温彩既可以作为釉上彩使用,也可以作为釉下彩使用,只是称呼有所不同,如氧化钴用于釉上叫蓝彩,用于釉下叫青花;氧化铜用于釉上叫绿彩,用于釉下叫釉里红。

古代使用的铁、铜、钴陶瓷颜料都属于单一矿物颜料,由于矿物产地不同,其元素成分也有所变化。早期的氧化钴主要依赖从西亚输入,属于高铁低锰型钴矿,后人称其为“苏麻尼青”。明代中期以后除回青料有史料记载出自西域,其余基本改用国产料,属于高锰低铁型。

1.钴蓝 钴蓝是用于青花的颜料。有关青花起源问题在文物界存在两种不同意见,一部分人认为河南巩义县出土的唐代高温白釉蓝彩器就是青花。另一部分人认为,所谓青花瓷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为高温瓷器,二为钴为着色剂,三为釉下彩。目前发现的巩义县唐代蓝彩器有两种,一种是低温彩,一种是高温彩。低温彩显然不属于青花瓷,属于琉璃釉陶器。高温彩虽然具备青花瓷的前两个条件,但基本都是釉上彩,与青花瓷的第三个条件似有差异。由于氧化钴在通常情况下呈黑色,只有与釉相互熔融后才呈蓝色,所以唐代釉上蓝彩器使用的氧化钴,多数事先添加有透明釉药。2008年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在郑州市郊上街区出土的唐代白釉塔型罐上的蓝彩发色不佳,其原因就在于是釉上彩。清代景德镇人,利用氧化钴的这一特性,发明了所谓“铁骨泥”装饰工艺,就是把氧化钴添加在坯泥中或涂抹在素胎上,名为铁,实为钴。笔者认为不妨将唐代高温蓝彩器定名为“原始青花”,用于区别真正的青花瓷。

不同年代的青花显色各有特色,主要是由钴矿中所含着色元素铁、钴、锰、铜的含量和比例所决定。其次也受釉的高温黏度、烧成气氛、温度高低和对颜料后期加工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对瓷器上青花发色的研究并配合检测青花的元素成分来初步鉴定器物的制作年代。

多年来,元青花和明早期青花中的黑褐色铁斑已成为鉴定真伪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并被视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特征。

真正意义上的元青花少之又少。目前,公认的所谓元青花,大部分都应当是明代早期烧制的产品。

明代青花瓷的发色情况由于使用钴矿来源的变动和钴料精选加工处理工艺的进步就显得比较复杂了。明代早期青花的发色与元青花相同,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用料虽仍使用苏麻尼青,但烧制技术有所提高,色彩则与元青花瓷略有不同,出现像宝石蓝一样的鲜艳色泽。

成化早期的官窑青花瓷的发色与宣德晚期青花的发色相近,色彩较为艳丽,此时钴料中的铁含量有所下降,但含锰量并没有明显增加。正德、万历两朝由于国力下降,进口钴料已基本绝迹,退而求其次,开始使用所谓高锰低铁的国产钴矿料烧制青花,称为“石青”料,常见蓝中带灰的颜色。嘉靖朝为改变这一现状,又从西域引入“回青”料与“石青”掺和使用,使青花发色有所提高,凸显浓重鲜艳的色彩效果,同时烧成温度又进一步提高,形成蓝中带紫的色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