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全瓷瓷砖 > 导航 >

经典范文 寻入瓷门第九·知人辩器·瓷人名谱之三

经典范文 寻入瓷门第九·知人辩器·瓷人名谱之三

全瓷瓷砖 全瓷的瓷砖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2022-01-15

全瓷瓷砖。

<wwW.taOcI52.cOmstrong>寻入瓷门第九·知人辩器·瓷人名谱之三(注:一言提示——景德镇第三批"瓷上留名"者以"新粉彩瓷"画工为主体。)以"光绪浅绛三大家"为首的、以清光绪朝为活跃期的浅绛彩瓷人群,以及以"民国粉彩十名家"为代表的、以民国为活跃期的新粉彩瓷人群,他们相对独立又彼此依承,汇同所有瓷人,成就了景德镇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但是在民国时期景德镇除了上述两大瓷人群体之外还有"瓷上留名"者,甚至能"史上留名"。比如:精通颜色釉的王昌彬和王廷芳父子、精通青花王春秀和王步父子、精通雕塑的游长子和曾龙升、蔡金台师徒等,都是史上留名的瓷人。民国时期活跃的瓷人群体的主要代表人物如下:l 张志汤:(1893-1971年),江西婺源人。享年79岁。善画"点工山水",笔法工整,构图严谨,参临宋元山水画法,有文人遗风。擅画骏马,形象逼真生动。题"张志汤"全名款,堂号"亦陶斋"。 刘仲卿:(1889-1969年)江西莲塘人。享年81岁。以粉彩花鸟见长。多参临宫廷花鸟画,擅长点线绘制技法,有官窑风骨,略显艳俗之美。题"刘仲卿"全名款。 方云峰:(18971957年),江西浮梁人。享年61岁。擅长粉彩花鸟、人物,"水点法"画牡丹尤具特色。画品高,诗、书、画、印皆长。题"方云峰"全名款,堂号"惜花轩"。 王步:(1989-1968年),江西丰城人,享年70岁。少年时代始学仿古青花,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后师从王琦学习中国画。青花山水、人物、花鸟皆长,中国画的水墨画技法和"铁线描"笔法在他的青花作品中都找到了合适的表现方式,成为开"中国画与青花装饰相结合"之先河的人物。王步最大的特点就是始终把青花彩绘装饰当作中国画来对待,这和他具有深厚的中国画功底有着必然的联系之外,和他的创新精神也有紧密的关系。题"竹溪道人"和"陶青老人"款,堂号为"愿闻吾过斋",被后世称为"青花大王"。 余翰青(1902-1987年),江西乐平人,享年86岁。粉彩花鸟参临宋元明清画稿,题材广泛,作品一般自画自填自题诗,工整典雅、精细缜密;对诗文、金石、书法都有研究,作品融诗、书、画、印于一体,自成一家。 汪大沧(1906-1952年),安徽黟县人,享年47岁。渴笔粉彩山水,画法简练。 刘希任(1906-1967年),江西南昌人。擅长画人物,用"行云流水"线,风格与王琦相近。题"刘希任"全名款,堂号"再思轩"、"永华堂"。 汪小亭:(1906-1970年), 江西乐平人,享年65岁。早期作品多参临其父汪野亭作品,但构图在紧凑与疏松的处理上不如其父。用色亦全仿其父,整体上画面较清丽秀雅。后期作品有自己的特点,常以秃笔彩绘,有少数作品能与其父作品比肩。四十年代中期与王筱帆、徐天梅等被人称为"八小名家"。书法学其父,题"汪小亭"、"平山草堂主人"。图片9034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寻入瓷门第九•知人辩器•评“瓷人”语


寻入瓷门第九·知人辩器·评"瓷人"语因为景德镇,因为瓷器,多少年来生活在这个四面环山的封闭丘陵地带的穿着工人服装却有着农业习惯的人们,把自己的孩子送去碓棚、送去坯房、送去红店、送去作坊、送去窑厂……最初无非都是为了生计、为了有一口饭吃,在芸芸的从业大军中,经过十数年或者数十年的奋争,脱颖而出了一部分分外勤奋者——因为天道酬勤,他们成为"匠"——成为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坚实的基盘;还有一部分人除了格外勤奋之外,甚至诱发了天生的艺术潜质和灵气,他们成为"师"——成为引领景德镇"瓷路"延伸方向的先行者。(注:"匠"者,基本功深厚扎实,工艺技巧精湛圆熟,造型成立和成型能力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固守传统手法依承传统技艺,"匠"者的作品,在更多地保留和复制前人的艺术成果的基础上,起着传承这种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的作用,在景德镇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承前继后的重要作用;"匠"者,也有创新和发展,但是万变不离其"祖",他们在继承和保留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师"者,常变常新、常新常奇。除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底和精湛的工艺技法,还有艺术的灵气和不拟古、破旧立新的创意、创想、创为,他们在发展陶瓷艺术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师"者,所传递的是一种精神信号,是一种有刺激作用的针剂,可以在景德镇的天空弥散他们散发的芳香。他们的创作,为后世的"匠"提供了继承和发展的蓝本和依据。"师"者,空灵突兀,有形更有神;无羁无袢,有高度却不遥远……)每一个"瓷人"都是一个环,他们一环扣一环;每一群"瓷人"又都围成一个更大的环——这就是传承!因为传承,景德镇的"瓷路"应该能得到不断的"延伸"吧……匍匐在地,把耳朵贴在那些残留在老弄堂的青石板上,依然可以听到他们远去的脚步声;那些挂在昏暗的屋子里的老照片,虽然依稀陈旧甚至模糊,但是仍可以看清他们的面容;那些散藏于民间的旧瓷器上,仍然可以找到他们的名字;这一年来,我已经走遍了景德镇的大街小巷(遗憾的是:因为拆迁,有很多弄堂已经不复存在),这才发现原来去寻找某一群人、某一些人或某一个人是那么艰辛。当我在残留的弄堂一角蹩进一间昏暗的屋子,大声地向坐在"暖桶"的老者表明拜访他的来意后,他因为过于衰老而显得呆滞的面孔里闪现了一点亮光,在我尚没有感受到哪一点亮光的光源来自何处时,他已然拄着拐杖从更昏暗的房间里的墙上取下夹着一些旧照片的像框给我看——他用颤悠悠的已经不能完全张开的手抚摸着玻璃上的灰尘,告诉我哪一位是他的祖父,哪一位又是他的父亲……(这样的场景无数次出现在我寻找景德镇历史瓷人的采访过程中。)回头整理资料的时候,发现这么艰辛的努力获取的信息却只是凤毛麟角。我只能陷于无奈——因为那已经是"太久远"的历史(或者说:从来就没有更多的人有意去保留和整理那些资料,只得到凤毛麟角于是就成为必然)。景德镇,有着千年的历史,关于对瓷人的记忆,基本集中在这近一百年的时间段里,并且还只能是依稀的——因为,太多的人都已经不能记住了曾经的"那些人的那些事儿"了。对已故"瓷人"的评语——不管他们是否曾经创造过什么,可以肯定他们一定起过继承的作用,并且,成为传承"瓷"的一段极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链条",因为他们,"瓷"才得以继续,"瓷路"也还在延伸;他们借助"瓷"表达了他们生命的全部!现在,他们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在"瓷"上留下了他们一生的痕迹——所有的痕迹,都是新的"瓷元素",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和途径注入到后来者的生命细胞里,重新复活!对健在"瓷人"的评语——他们还活着,还在用自己的手抓着画笔、依旧把自己的脸埋在瓷器里,混合着不同的瓷器形状,流露着自己的表情。他们,在"瓷路"上成为一段新的链条,他们的所作所为和前人的所作所为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不谋而合!他们注定了以后也会被人们怀念——就像他们现在在心中怀念他们的前人一样!不言而喻:等到我们在各种各样的瓷其造型的背后,再也看不到他们的面部表情时,我们将不由自主地去寻觅、不约而同地去怀念……

陶瓷相关文章:寻入瓷门第九·知人辩器·三代瓷人群像


寻入瓷门第九·知人辩器·三代瓷人群像在这里,我们把本书介绍的景德镇瓷人群体分成三代人:第一代是民国以前的"瓷人"群;第二代是民国"瓷人"群、第三代是当今"瓷人"群。我们没有办法,也不可能做到"一人一像"地去描述——我们只能描述出一个"共生像",因为这个"共生像"基本可以帮助我们捕捉到这些"瓷人"的音容笑貌。在这里,感谢那些在瓷器上提写款识的"瓷人"——因为他们提写的款识,让我们又多了一条寻找和记住他们的途径;在这里还要感谢保留着那些器物的人们,因为他们保留的器物,让我们才有机会拿在手里重新把他们的名字抄写在这里……——第一代瓷人群像——人群名称:晚清瓷人人群构成:旧式民窑从业人群人群籍贯:五府十八帮社会背景: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家庭状况: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地位:被剥削被奴役思想状态:小农思想精神面貌:逆来顺受、坚忍忠厚、老实巴交社会角色:小手工业者生活水平:温饱线下外表特征:留着一条黄辫子面部表情:面黄肌瘦工作环境:寒窑+油灯文化程度:文盲半文盲者居多衣:春秋两季:一件长袍;夏:两件汗褂单衣;冬:打着补丁的棉袄棉裤食:糠粥粗食+萝卜白菜住:低矮窑屋行:夏日骑牛(草鞋)冬天行舟(蚌壳鞋),其余步行——第二代瓷人群像——人群名称:民国瓷人人群构成:民国私营瓷业公司从业人群人群籍贯:浮梁县景德镇社会背景:清帝退位、军阀混战、工农革命、日军侵华家庭状况: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实质未变社会地位:无产阶级思想状态:小农思想精神面貌:坚忍宽厚、老实巴交社会角色:手艺人+文人阶层生活水平:基本解决温饱外表特征:短发或光头面部表情:面有菜色工作环境:桌椅板凳+油灯文化程度:私塾水平衣:中山装+鸭舌帽食:萝卜白菜+偶尔小鱼小虾住:窑砖瓦房行:夏蹬纺车(布鞋)冬乘舟(蚌壳鞋)——第三代瓷人群像——人群名称:当今瓷人人群构成:大学教授+陶瓷世家+陶瓷名人人群籍贯:景德镇市社会背景:国企改革+市场经济家庭状况:有产阶层社会地位:政协委员、社会名人思想状态:小农思想精神面貌:自命不凡、鹤立鸡群社会角色:工艺美术师+各类"大师"生活水平:一部分小康、一部分发达国家水平外表特征:个性发型面部表情:神采飞扬工作环境:独立工作室文化程度:教授、副教授、大学毕业、函授本科、进修生衣:西装革履食:鸡鸭鱼肉住:商品房+别墅行:私家车或"打的"

经典范文 漫谈仿古瓷的收藏与投资


仿古瓷,即仿其釉彩、仿其器型、仿其纹饰或兼而有之,是中国古代瓷器中一种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工艺现象,不论在民间还是在官方都大量存在,因而仿古瓷存世很多。它主要萌芽于两宋,形成于元代,成熟于明代,繁荣于清代前期,衰落于清代后期。总之,其基本上存在于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后半期,并对这一时期瓷器的发展进程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中国古代瓷器中占有重要地位。 如《中国古代瓷器基础知识》仿古瓷条目中说:"后期模仿前朝的名瓷品种而烧造出来的瓷器,称为仿古瓷。仿古之风,早在宋代就很流行,当时已出现了大量仿制商周青铜器,同时一些地方瓷窑也不乏刻意仿古者。"另如《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仿古瓷条目中说,仿古瓷即"仿占代或后期前朝青铜器、陶器、瓷器、漆器而烧制的瓷器,仿古瓷宋代已盛行……"其实,中国古代仿古瓷指的就是那种在中国古代瓷器发展过程中,一个时期的瓷器里出现模仿这个时期以前瓷器工艺的制品。 当今陶瓷艺术品市场存在这样的误区:谈仿色变,评仿嗤鼻,见仿生怒,恨不能再踩上一脚。其实这些并非明智之举,对待仿古瓷品,最好还是持唯物辩证态度:对那些以仿充真,牟取暴利者,当然要加以揭露;但对那些标明仿古瓷品,而且由高手制作,工艺精美,则应另眼相看了。 仿古瓷品历代都有,而且延续数百年至今已成为博物馆珍藏的艺术品。日本箱根美术馆收藏一件官窑瓶,见于《世界陶瓷全集》宋代卷,实为明代景德镇民窑仿官器物。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官窑器物中,原典藏名称为宋代官窑的粉青三层方壶,但从传世官窑器物及窑址发掘情况来看,此件当为明清时期的仿品。如此事例,恕不一一枚举。而今,我们总不能因为它们是清代仿品而将它们从博物馆清除出去,甚至砸碎吧?殊不知清代仿品至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古董了。 现代仿古瓷制作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理由有六点:(一)看造型 我国古代各时代的一些独特器形,往往是后人仿制的对象,只有准确复制真品的器形特征,才是上品。(二) 看装饰 包括装饰方法、题材、构图、纹样形象、画风和彩料等所表现的时代特征和窑口特征。(三) 看胎观釉 由于不同窑口、不同时代对胎、釉的原料选择、配方、精制不尽相同,成型和施釉方法也存在差异,烧成温度和气氛不可能完全一致,这使产品的胎釉各具特征。鉴定时,应细察产品胎度的色泽、粗细、松紧、坚脆、厚薄、透光以及敲打声等。(四) 看制作工艺和装烧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瓷工艺和装烧方法也不断提高,各种新工艺、新窑具、新式装烧方法层出不穷。(五) 看款式 常见款式有帝王年号本款,帝王年号寄托款、伪款,干支年款,斋、堂、轩、居名款,人名款,吉言款,题画款等。落款常有严格的规范,后仿者很难"尽得风流"(六)看总的时代风格 地方风格、个人风格往往会形成瓷器的总体艺术风格,有助于分辨作品的高下。 纵观当代精品仿古,无论是从泥,胎,釉,以及制作和装烧的方式,都传承了古人的陶瓷制作手法,无论从审美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也再现了仿古陶瓷独有的魅力和精髓。敬请陶瓷爱好者了解仿古,关注仿古。在有条件下也可选择收藏当代精品仿古瓷,那是一种乐趣,同时也是很有意义的。

经典范文 麦森小镇,欧洲瓷乡起源


麦森小镇位于厄尔土山脚下,毗邻捷克,虽然工坊一直对制作工艺严格保密,但瓷器制造还是在欧洲流行开来。不过,麦森最终还是确立其"欧洲瓷都"的地位。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这个易北河边的小镇一直把取自山上的瓷土叫"高岭土",其发音和汉语一模一样。

这种坚硬细致的质地、温润如玉的白色器皿,立即在欧洲上流社会掀起风潮。西方各国工匠都热心试验,想要掌握烧制瓷器的诀窍。意大利和法国先后研制出雅致的米色软质瓷。但真正的硬瓷生产却诞生在德国,发明人贝特格也因此被载入史册。

贝特格原本在柏林专研炼金术,之后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要求前去炼金,以期解决财务危机。贝特格深怕炼金不成,人头不保,逃亡至萨克森的威腾堡。萨克森统治者奥古斯特二世得知他是炼金师,就命令他研制陶瓷的烧制方法。

在著名学者、画家卡得勒等几个朋友的鼓励下,贝特格在1708年1月15日这一天烧出了真正的白瓷,后来,这一天被认为是欧洲瓷器的诞生日。

这个消息惊动整个欧洲,萨克森国王奥古斯特二世深怕瓷器制作方法外流,于是将工厂迁往德国东部古城德勒斯登近郊的麦森,成立麦森国营瓷器制造厂,因此有了"麦森瓷器"的美誉,它也是欧洲第一家瓷器制作工厂。

麦森瓷器的独特所在

麦森早期出产的瓷器色调灰暗,早期瓷器的装饰图案大都带有明显的中国色彩,中国神话传说、花鸟鱼果都原样照搬。后来经不断地改良,1731 年起,麦森进入全盛时期,1739年设计出具巴洛克风格的釉下红珑纹和蓝洋葱图案,并成为塑形的素材及以欧洲名模为对象的装饰品,并影响1756 年前欧洲瓷器的风格,广为其他厂家仿造,产品与艺术风格直到今天仍广为世界瓷器界所推崇。

麦森瓷器的特别之处在于,工艺复杂的瓷器作品完全出自手工制作。无与伦比的质量一直是麦森瓷器奉守的金科玉律。

所有的麦森技师上岗前,都要经过三年半至十年的专业训练。他们能在每件创作上融入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比如,名为《一千零一夜》的麦森瓷器作品,以丰富的人物作为创作主题,刻画出入物表情、眼神传递,以及情色的元素,整套瓷器价值一百多万元。据说,麦森瓷器所用色彩都是按秘方配置,每件成品都要经过八十多道工序用手工精心打造。从萨克森公国时代至今,麦森瓷器始终是欧洲王室、明星和政治家追逐的对象。这也使其价格一度贵如黄金。

奥匈帝国皇后茜茜公主,当年就收藏了几千件麦森瓷器。今天,这些瓷器身价已涨了数十倍,总价值在几千万欧元。对普通百姓来说,麦森瓷器虽价格偏高,就连一个咖啡杯也要60欧元,但由于其收藏价值高,仍有挡不住的魅力。无论在巴黎、伦敦还是纽约,最昂贵的购物中心都能看到麦森专卖店。

麦森品牌制胜之道

300年来,德国虽然经历工业革命与欧洲战乱的洗礼,麦森瓷器制造厂仍屹立不倒并保持持久品牌号召力,主要在于它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且拥有完善的教育体系,骄傲地矗立在瓷器品牌高端,其质量与工艺并不逊色于比它早1000年的中国,虽然它参照学习的标本是中国瓷器。

早在1764年,麦森瓷厂就十分重视产品的艺术品质,在世界瓷器历史上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绘画艺术学校,同时也是萨克森大公国艺术学院的分校,瓷器的绘画与雕刻艺术,萨克森大公指令这所学校专为瓷器厂培养艺术人才。

十九世纪,麦森瓷厂作为欧洲第一家瓷厂,在欧洲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也曾受到沉重打击,手工作业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的要求,新技术的瓷厂层出不穷。麦森瓷厂决定择址另建完全现代化的瓷厂,老厂址留下来作为瓷厂博物馆。

麦森瓷厂博物馆收藏有数以万计的瓷器,从建厂第一天起生产的瓷器都有收藏,还有大量瓷器模具和绘画底稿。

走进麦森瓷器,就如同触摸到了300年来的欧洲艺术史,因为它的设计图案始终紧跟时代艺术发展。

到了1916年1月6日,麦森瓷厂决定向外界公开展出200年来瓷厂所生产的瓷器。值得一提的是,二次大战后,麦森瓷厂的所有瓷器被苏联军队掠至列宁格勒。1958年,苏联将瓷器归还给麦森瓷厂。

麦森瓷器的领导人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中国人向世界赠送了一件辉煌的礼品——瓷器,他说,中国瓷器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

但是,他只愿把敬意送给中国古瓷,因为,与其相比,中国现代瓷器的发展,已没有任何优势。抑或如此,麦森品牌最近开始着手敲击中国市场的大门。

在麦森人眼中,中国的中高端人群很注重品牌,但是中国瓷器却没有品牌,这对于麦森品牌而言,不啻为一个很好的商机。

经典范文 陶瓷骨骼——高岭土


高岭土是一种制作陶瓷的矿物原料,由花岗岩风化而成。这种瓷土矿含铁量低,有害杂质少,可塑性强,与瓷石搭配,烧成后器物坚硬,非常适宜做陶瓷装饰瓷、高档日用瓷,又适宜做耐压耐酸的工业瓷和化工瓷。作为一种矿物的名称,高岭土的命名源于江西省东北部景德镇市东面45公里的高岭村。

景德镇在宋代景德年间以青白瓷闻名全国,但是至宋晚期,景德镇的瓷业已明显呈现出衰落的景象。由于在元代以前高岭土使用得非常少,南方地区大部分瓷器所用的原料都是单一的瓷石,其铝含量就是从风化程度较深、已高岭化的绢云母中获得,这类瓷石是大自然赋予的理想制胎原料。但宋末时期,风化较深的上层瓷石采掘殆尽,中下层瓷石由于风化程度不深,含铝量很低,故所制的瓷胎在高温下会变形乃至塌陷,而且制品大批色泽阴黄。宋末景德镇很多窑厂因为此原因纷纷倒闭,仅剩下湖田和市区的少数几处窑厂还在勉强维持生产。为了减少变形,继续烧造的窑场不得不采用北方定窑流行的支圈组合式窑具覆烧碗盘一类产品,虽然因口缘无釉“有芒”,不便使用影响售价,为能摆脱困境,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这种情况显然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要么随着原料的枯竭而使景德镇的瓷业陷入绝境,最终在中国陶瓷史上消失;要么找到新的替代原料,使景德镇得以重新发展。可喜的是,元代景德镇陶工找到了一种土质原料,它就是高岭土的前身。这种高岭土所含黏土矿物主要是高岭石,其铝含量在35%左右,耐火度在1700℃以上,经淘洗除去尾砂后,按25%30%的比例与中下层瓷石相配合,正好补充了瓷石中铝氧含量的不足,从而增加了制品在高温下的强度,有利于减少瓷器的变形。高岭土好比瓷器的骨骼,瓷石则是瓷器的肌肉,只有二者的结合才能造出结实的身体。

经典范文 积淀千年的瓷文化


景德镇在吸取南北制瓷经验时独辟蹊径,生产出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的"青白瓷",青白瓷由半透明釉到半透明胎,釉色青中有白,白里泛青,"莹缜如玉",有"冰肌玉骨"之誉,是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类,此后很多瓷器品种都是在青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到了宋代真宗元年,皇帝赵恒便将因青白瓷而闻名的昌南镇,以"景德"年号命名为"景德镇"。

南宋绍兴元年开始了高岭土的开采,而到元代时,景德镇制瓷工匠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是中国制瓷技术的又一大飞跃,它改善了瓷器性能。

到了明、清两代,景德镇手工制瓷业达到了一个巅峰。"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三彩瓷、五彩瓷、粉彩瓷、色釉瓷等相继问世,依靠天时、地利、人和,陶瓷支撑景德镇这座城市的千年发展,走出一条由瓷器—瓷业—瓷都的陶瓷之路,形成一个完备的传统陶瓷产业体系,景德镇也因而积淀了长达千年的制瓷文化。

推荐阅读:寻入瓷门•补记:“瓷典”


寻入瓷门·补记:"瓷典"图:10000在合上这本关于景德镇瓷器"入门"的书籍之前,我想补记一些文字,除了有必要对这些文字的形成作说明之外,还想对前人著述关于景德镇瓷器的文字表达敬意——因为那些著述中每一个关于景德镇瓷器的文字都饱含了著者的心血!因为那些著述具有我所不能企及的高度!再次表达对他们的崇高敬意!原本想在此列举出他们的名字和著述,供"寻入瓷门"的人们在"寻瓷"的路上有更多的发现,但是又唯恐把那些论瓷典籍铺排于此,逃脱不了无穷的压力——因为在撰著这本类似于"看图说话"的《寻入瓷门》之初,便一直背负了这些"词典"的重荷,至此搁笔之际免不了急速膨胀放松心情偷得轻快的欲念……在此只列举明代宋应星之《天工开物•陶埏》;清代蓝浦之《景德镇陶录》、唐英之《陶务叙略》《陶冶图说》《陶成纪事》《瓷务事宜谕稿》、吴极之《昌南记》、朱琰之《陶说》、龚轼之《陶歌》;民国江思清之《景德镇瓷业史》、郭葆昌之《瓷器概说》;当代陈海澄之《景德镇瓷录》……所列举的"瓷典"帮助我突破了三十多年来在景德镇的"所见"之不足以及"所闻"之有限,更是让我跨越今生、跨越前朝,追索到更远的时空里寻觅瓷器的声色光影。重新记忆曾经"玩瓷泥、扔渣饼"的童年时代,那是坐在"瓷门"的门槛上一个满身泥痕的孩子——那时候,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前方无限遥远的火光,那是窑火么?慢慢地,他在长大,在那浩如烟海的关于"瓷"的文字里长大——长成今天一个模仿撰著文字的晚生——为给那些不曾阅读"瓷典"的人们做一个轻松铺垫,通过阅读这"寻"得来的文字,突感"瓷门"近在眼前之轻松……尤其还要感谢历代"瓷典"中记述的那些人,是他们创造并传承了瓷文化和瓷历史!

经典范文 陈繁国传承创新琢器画坯


好机遇:自幼随父学艺,后又随叔父进一步学习,并得到王锡良指点;重传承:众多荣誉中,他非常看重的一个身份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有创新:他在传承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变革,"老祖宗传承了千年的东西要创新才更有生命力";我是陈繁国,我是琢器画坯传承人,我希望大家

看到我的作品时可以产生共鸣。

陈繁国1965年生于景德镇,从事陶瓷艺术创作三十多年,获得的职称、荣誉和担任的职务众多。昨天在昌南红画院,他说,这些荣誉中,他非常看重的一个身份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传承的项目是琢器画坯。不同于一般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他在传承的基础上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执着于技艺创新。

陈繁国的父亲陈功金,是景德镇第一批陶瓷设计大师。他自幼跟随父亲学艺,很好地继承了父亲的传统陶瓷绘制技法。1980年他开始在古窑瓷厂从事陶瓷绘画工作,后又跟随叔父柳兰亭进一步学习,并得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指点。

学艺以来,陈繁国对自己的要求一直非常严格,他执着于在陶瓷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获评省级非遗传承人,他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说,作为非遗传承人,他继承了传统的琢器画坯技术,以青花及青花斗彩技术最为娴熟,最擅长的是人物婴戏图,画面主要以孩童嬉戏为主。

在很多场合陈繁国都喜欢说,老祖宗传承了千年的东西要创新才更有生命力。他一直在继承传统陶瓷技艺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变革。他的很多作品在主题和创作技法上都融入了现代审美。他认为,当代陶艺家们除了要具备高超的造型技巧和绘画功底之外,更要有自己的创作风味和艺术内涵,"一件作品所表达的情怀非常重要,我希望大家在看到我的作品时,可以找到一些内心的东西,产生一种共鸣"。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经典范文 寻入瓷门第九·知人辩器·瓷人名谱之三》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经典范文 寻入瓷门第九·知人辩器·瓷人名谱之三》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全瓷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