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资讯 > 陶瓷知识 > 导航 >

陶瓷知识分享:审美力:争夺奥运金牌的艺术家

陶瓷知识分享:审美力:争夺奥运金牌的艺术家

陶瓷知识 陶瓷艺术 家的组词

2022-01-16

陶瓷知识。

审美力:争夺奥运金牌的艺术家

1948 年伦敦夏季奥运会上,73岁的英国人约翰·科普利(John Copley,1875—1950)成为有史以来获得奥运奖牌最年长的选手,未来他的纪录依旧不太可能被打破。因为科普利并非在充满欢呼的体育场获得奖牌,而是在安静的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A),科普利也不是运动员,而是平版蚀刻画家,这也是有史以来最后一次艺术奥运会。

艺术与体育的联姻一直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的理想,但自1912年夏季奥运会开始,艺术仅加入了七届便被取消,获奖记录也被删除。掀开历史,可以看到不少日后知名的艺术家在当时无缘奖项,艺术的评判也笼罩着争议,肌肉和大脑只在远处注视着对方。

约翰·科普利,《马球》,1939,伦敦美术协会提供

19世纪末,当顾拜旦创立现代奥运会时,他深爱的艺术和体育一起出现在脑海中,他觉得两者不该分离。顾拜旦成长于艺术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画家,其作品获得过荣誉军团勋章,并为儿子绘制了早期奥林匹克杂志的封面——他为自己是一个具有精致审美判断力的人而自豪,他的艺术理想也深受艺术评论家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的影响。

少年时代,顾拜旦迷上了希腊陆续发掘出的古代奥运遗址。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从公元前 776 年开始每四年举行一次,直至公元394年被狄奥多西一世皇帝禁止,共举行了293届。包括雕塑、诗歌等各种艺术形式的角逐,以及跑步、摔跤、战车等体育比赛均被纳入古代奥运项目之中。作为现代奥运会的推动力,顾拜旦大胆地表示,他打算复兴这些理想,并“通过合法婚姻让一对离婚多年的夫妇——肌肉和心灵重聚”。

顾拜旦,《体育寓言》,1896,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藏

尽管顾拜旦始终争取将艺术纳入奥运会,但并非人人都报以同样的热情,甚至有反对者指出,很容易测量谁跑了400米最快,谁掷了最远的铁饼,但要想在雕像或诗歌中确定谁是冠军,虽不是不可能,却异常困难。但随着奥运会将根据专家判断授予奖牌的体育项目(如体操、跳水等)纳入,艺术进入奥运也成为了可能。但因为维苏威火山的爆发,1908年奥运会的举办地在最后一刻由罗马改为伦敦,这也推迟了艺术竞赛进入奥运会的时间。

191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五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顾拜旦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 那年夏天的奥运会上,绘画、雕塑、文学、音乐、建筑均设有奖牌,参加艺术奥运的标准很简单:作品必须受到体育运动的启发并坚持奥林匹克理想。首届五个类别的所有参赛作品都被送到顾拜旦巴黎的住所,不用担心繁杂的评审工作,因为总共只吸引了35名参赛者。

顾拜旦在法国南部。©国际奥委会

除了审美敏感度外,顾拜旦也近距离接触过艺术,他父亲的作品还几度入选“巴黎沙龙”。 众所周知,1863年,“名士”组成的“巴黎沙龙”评审小组拒绝了所有参赛画作中的三分之二,其中包括马奈、塞尚、毕沙罗、惠斯勒等人的作品。对于选择入选和获奖作品,顾拜旦似乎从中汲取了灵感。

最后,仅有四位画家进入了第一届奥林匹克绘画大赛。 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人让-弗朗索瓦·拉斐利 (Jean-François Raffaëlli),他的作品曾在1880和1881年的印象派展览中展出,并受到过约里斯-卡尔·惠斯曼 (Joris-Karl Huysmans) 和德加 (Edgar Degas) 的赞赏,但他没有得到奥运会评委的青睐,作品被排在最后。冠军得主是意大利人卡洛·佩莱格里尼(Carlo Pellegrini),他以阿尔卑斯山冬季运动的明信片插图而闻名——公认的相当迷人。

参加雕塑比赛的两位最著名的艺术家也遭遇了类似的命运。著名汽车制造商的儿子伦勃朗·布加迪(Rembrandt Bugatti)其性感的动物青铜雕塑目前售价高达六位数;被萧伯纳奉为“最令人惊讶的雕塑家”的保罗·特鲁贝茨科伊(Paolo Troubetzkoy)均错过了第一名。取而代之的是,顾拜旦将金牌挂在富有的美国人沃尔特·W·温南(Walter W。 Winans)肌肉发达的脖子上。在同年的夏季奥运会射击项目中,温南也获得了金牌。这也是顾拜旦一直在寻找的、希腊式的、身心平衡的现代奥林匹克典范。

美国人沃尔特·W·温南获得过射击和雕塑的金牌

几乎没有人能与温南跨学科的壮举相提并论,稍有企及的只有匈牙利人阿尔弗雷德·哈约斯(Alfréd Hajós),他在1896年赢得了两枚游泳金牌,并在1924年参加了巴黎奥运会的建筑比赛,但仅获得银牌。

1912年艺术奥运会的文学金牌足以让布加迪等人感到安慰。11年前,在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委员会选择将首个文学奖授予默默无闻的法国诗人萨利·普鲁多姆(Sully Prudhomme),而不是列夫·托尔斯泰。也许是为了向1912年奥运会主办国瑞典致敬,顾拜旦同样拒绝了在欧洲最著名(也最臭名昭著)的意大利诗人加布里埃尔·达南奇奥(Gabriele D’annunzio)的作品,而将金牌授予了《体育颂歌》(Ode to Sport)的作者乔治斯·霍罗德(Georges Hohrod)和埃施巴赫(M。 Eschbach)。后来,霍罗德和埃施巴赫被发现是顾拜旦的笔名。

尽管开局不顺利,但艺术比赛成为后来六届奥运会的特色,其范围还扩大到图形、头饰、浮雕等,吸引了更多参赛作品(1928年的最高纪录是1100件),并获得了公众的关注,1932年,近40万人参观了在洛杉矶历史科学和艺术博物馆举行的长达一个月的参赛作品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越来越多像让-弗朗索瓦·拉斐利、伦勃朗·布加迪一样后来具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成为了艺术奥运的失败者。例如,1928年的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上,著名的英国马术艺术家阿尔弗雷德·芒宁斯(Alfred Munnings)几幅参赛作品均未能打动评委;乔治·格罗兹(George Grosz)以德国重量级拳击手马克斯·施梅林(Max Schmeling)为模特的作品也被认为不足以登上领奖台。

评委对艺术作品的判断有时出现偏差的,有时却合情合理。比如垃圾箱画派 (Ashcan School)艺术家乔治·贝洛斯 (George Bellows) 的《夏基的雄鹿》(A Stag at Sharkey‘s),如今其被公认为体育艺术的伟大杰作之一,但贝洛斯对纽约搏击俱乐部一场业余比赛的残酷描绘,似乎与顾拜旦所信奉的奥林匹克理想相左。

乔治·贝洛,《夏基的雄鹿》,1909年,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与此同时,一些不太知名的艺术家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青睐。例如,卢森堡的让·雅各比(Jean Jacoby)分别在1924年和1928年获得两枚绘画金牌;瑞士平面艺术家亚历克斯·迪格尔曼(Alex Diggelmann)在1936年获得了金牌,然后在1948年又收获了银牌和铜牌。

艺术比赛的评判也笼罩着争议的阴影。1912年后,评审团不断扩大,并由评论家、政要和学者组成,但因为参赛作品没有足够的价值,奖牌空缺时有发生(比如,七届艺术大赛中共有153枚奖牌,只有124枚颁出)。同时评审小组通常挤满了主办国的评委,这也增加人们对奖项的偏见和怀疑。例如,在洛杉矶,30人的评审小组中有24名美国人,而德国人则占据了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41个评审名额中的29个,而且比赛由纳粹德国时期的教育与宣传部部长约瑟夫·戈培尔 (Joseph Goebbels) 部分监督,来自轴心国的艺术家获得了14枚奖牌中的9枚。似乎是为了确认政治干预的概念,一些获奖作品随后被纳粹高级官员购入。

正因为存在各种问题,所以当时大多数伟大的艺术家不愿意参加,并且普遍认为艺术奥运会既没有提升奥运会也没有提升更广阔的艺术世界,但比赛确实产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获奖者。1924 年,保罗·高更的儿子让·勒内(Jean René),曾代表丹麦参赛,他的拳击手雕塑获得铜牌,诗人叶芝的弟弟杰克·巴特勒·叶芝(Jack B。 Yeats)凭借油画《利菲河上的游泳比赛》获得银牌,成为新独立的爱尔兰首位奥运奖牌获得者。杰克·叶芝所描绘的游泳,如今已成为爱尔兰最受欢迎的传统体育赛事之一。这件表现主义作品将观者置于观众的行列中,观众中一名戴棕色软呢帽的男子认为是艺术家本人,身边戴黄帽子的女子是他的妻子科蒂。

|>>>>|

tAoci52.com其他人还在看

陶瓷知识分享:土与火的艺术 中国瓷器


土与火的艺术 中国瓷器

瓷器,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发明创造,对许多外国人而言,瓷器——china,就意味着中国。这是个怎样的精灵啊!从洁白的高岭土,再到凉爽的坯泥,尔后又经过制造工匠灵巧的双手,最终,熊熊窑火将美丽的梦想化为诗一般的柔美。现在,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风尘,去欣赏那些古国的遗珍吧。

考古发现证明,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出现了具有瓷器基本特征的原始瓷器。至多在东汉时期,成熟的青瓷烧造成功厂。从此,瓷器,这一闪烁着无数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开始逐步走到辉煌。

当然,瓷器生产真正的全盛时期是在宋代,其标志,就是至今为人啧啧称道的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虽然它们都是为宫廷烧造名器佳品的一代名窑,但它们的作品所展现的艺术风格却是各有千秋,真可谓千姿百态、各竞风流。

火的艺术 历史的变迁

一、自然之火

在几千年前以至几万年前,在地球的大地上,生衍在这里的古代旧石器时代的人们就会用粘土做简单的器具,大自然的雷鸣闪电引起了森林之火,它将树木、草地和动物烧毁。同时也将粘土的器具烧得更硬、更结实,这个大自然赐于人类的意外发现,大概就是最初最原始的瓦器,也就是陶和瓷的前身。随着人类打石取火和钻木取火,人类能够主动取火和操作火以后,开始由不定居的茹毛饮血的渔猎生活逐步改变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因而迫切需要解决盛水的器具,而当时的人类已能够试着用粘土塑造有一定形状的陶罐、陶缸和陶钵。这从我国出土的红山文化和河套仰绍文化陶器以及江西万年出土的陶片就能一目了然。火的出现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没有火便没有陶。陶一开始就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由土变成陶的过程是火锻炼的结果,火是起到决定作用的;制陶人自己用火烧制是正常的生活劳动需要。没有火也就没有人类的文明,陶的出现就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历史见证,陶是最古老的火的艺术。

陶瓷知识分享: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收藏家


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收藏家

前几天,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二套)连续五期播出央视节目主持人王小丫与著名收藏家郭庆祥就艺术品市场的诸多热点问题进行的访谈,一时成为行内外热议的话题。笔者本抱着姑妄听之的心情观赏此一节目,但看了两期之后,忍不住为这个节目叫好。“收藏学大款”现象令人汗颜收藏和艺术品拍卖目前已成为一个媒体和百姓关注的话题。改革开放以来,国力逐渐强盛,民众安康,艺术市场得以蓬勃发展。这两年虽然遭遇了世界金融危机,但中国挺立潮头,力挽狂澜,尽显大国本色。相比欧美艺术市场萎靡不振,国内艺术市场似乎更有井喷式的发展。民间资本参与艺术市场和艺术收藏蔚为大观。大家都在谈盛世收藏,有些老板大款更是为一件作品一掷亿金,气势撼人,以致私下里人们说,现在是“收藏学大款”,实在令人汗颜。一些电视收藏节目良莠不齐现在还有不少电视收藏类节目良莠不齐:不是现场鉴宝砸盘子玩娱乐,就是专家摆谱像布道,还有的是各式藏家也不管真假晾藏品,神五神六瞎忽悠,甚至有个别节目为了特殊的商业目的通过节目的方式做宣传,老百姓回过神来才知道这是“软广告”。总之,这里面“钱味儿”很重,无形中给普通观众许多误导。有些人甚至以为收藏能一夜暴富,能通过“捡漏”而咸鱼翻身改变自己的窘迫生活。正如央视节目主持人王小丫所说,有人受这类节目的影响,即使乘公交车捡到一枚铜钱,也以为要值几十万元,特意上北京请专家鉴定一番。道出收藏真谛郭庆祥先生作为一个艺术市场的亲身参与者,通过自己将近二十年的收藏实践说出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深入浅出,既有宏观的理性的领悟和思考,又有具体的感性的直觉。他此次在央视的艺术品市场热点节目中,系统完整而又明明白白、实实在在地为我们道出了收藏的甘苦、收藏的知识含量、收藏的难度、收藏的风险、收藏的陷阱,给收藏爱好予以启发。有几个地方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作为国内屈指可数的近现代书画收藏家,郭先生对书画收藏和投资对象的圈定上有极其严格把握,这种把握有时候是非常苛刻的。就近现代书画方面而言,圈定收藏对象说穿了就是圈定收藏的画家,并把他们的精品代表作拿下来。郭先生在这里一再强调研究的重要性,强调对画家艺术水准艺术高度的把握,这里的关键是甄别鉴定什么是对美术史发展真正有贡献的画家。他不讳言自己对黄宾虹、李可染的尊崇,对齐白石、张大千的失望,认为前者在文化关怀上有伟大的情操,后者仅局限于绘画本体上转圈圈因而没有真正的贡献,这里面固然不无商榷之处,但在收藏实践上我认为这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简便法门。因为齐白石、张大千这两位画家虽然均享大名,但假画泛滥,流传市面的精品力作少而又少,故而这收藏就无从做起。还有像某些当代所谓的大家,大言炎炎,不但名节有亏,本人没有道德约束,体现在绘画上,则把艺术等同于商品,画画等同于画钱,流水线作业,大批量生产,试问这样的作品究竟有什么收藏价值可言?其实,这些经验之谈都是郭先生花钱买出来,用脑琢磨出来的深刻教训。民办美术馆应该如何看?对于民间风起云涌的兴建美术馆热潮,郭庆祥也有清醒的认识,认为有许多人实际是借美术馆的名义从政府骗取地皮从事商业运作,可谓别有用心。也有一些人本来有弘扬美术推动文化的良好愿望,但对美术馆的经营和维护缺乏准确的认识和通盘的考虑,以为养美术馆非常简单,结果到后来举步维艰,纷纷关张。确实,对于我们这个美术馆程度不高的国度,对于我们“美盲”比文盲多的现状来说,从政府到民间对于美术馆的认识还是停留在相当肤浅的水平上,郭先生的批评可谓一语中的。时下拍卖行业的红火是真火还是圈套?对时下拍卖行业的红火,郭先生凭直觉同样提出尖锐的问题:拍卖行越开越多,拍卖目录越来越厚,拍品数量成倍上升,成交额不断翻番而且相互攀比,这些现象与艺术品应该越卖越少的规律是互相矛盾的,如何解释?是不是意味着赝品伪作越来越多?拍卖行、经纪人以及相关人士是不是在串通一气联合起来给收藏家讲故事?有的甚至是国际故事,如圆明园文物的拍卖。拍卖公司为客户服务的责任在哪里?是不是存在着监管缺失?包括谁来鉴定鉴定家等一系列问题,郭先生明白道来,语重心长,确实值得人们的思考。希望多出现几个清醒的收藏家我们这个社会如今不缺乏有钱的人,但缺乏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有深切理解的人,缺乏对收藏的核心价值有清醒认识的人。作为一个成熟的收藏家,郭庆祥先生多年来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见证了中国艺术市场的风风雨雨,今天他把他的甘苦得失、经验教训乃至思考忧虑贡献给大家,与大家分享。我们由衷希望多几个这样清醒的收藏家出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