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资讯 > 内瓷砖 > 导航 >

英国艺术史家、原泰特美术馆馆长艾伦·鲍内斯辞世

英国艺术史家、原泰特美术馆馆长艾伦·鲍内斯辞世

内瓷砖 斯瓷砖 内组词

2022-01-16

内瓷砖。

英国艺术史家、原泰特美术馆馆长艾伦·鲍内斯辞世

英国 | 艺术史家艾伦·鲍内斯

93岁辞世,参与创办了“透纳奖”

艾伦·鲍内斯(Alan Bowness)是西方艺术界享誉盛名且对当代艺术界极富影响力的人物,不仅是原泰特美术馆(Tate Gallery)的馆长,更是国际上第一位真正受过系统性训练的艺术史学家。近日,他在家中去世,享年93岁。

艾伦·鲍内斯1928年出生于伦敦芬奇利。1950年,他进入剑桥的唐宁学院学习现代语言学,期间,认识了在考特奥尔德艺术学院的艺术史学家安东尼·布朗特(Anthony Blunt),并在他的带领下研究法国绘画。1953年,他研究生考进了伦敦大学考陶尔德艺术学院,专门研究19世纪的法国艺术。四年之后的1957年,艾伦·鲍内斯又以现代艺术史专业教师的身份受聘于考陶尔德艺术学院,自此开启了他长达23年的现代艺术教育生涯。教育之外,艾伦·鲍内斯更致力于对现代与当代艺术的批判性研究,他的文章批判风格明显且极具系统严谨性,但对于艺术创作的风格与先锋思想的接纳却极其包容。

1980年,艾伦·鲍内斯接任了泰特美术馆馆长一职,在职期间,他组织创建了“北方泰特美术馆”也就是今天的泰特利物浦美术馆,还创办了如今英国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奖项之一“透纳奖”。

1988年,从泰特美术馆卸任之后,艾伦·鲍内斯获封爵士,并成为了亨利·摩尔基金会的董事,帮助该基金会在约克郡利兹成立了亨利·摩尔研究所。这座研究所,后来成为了今天世界公认权威的“英国利兹雕塑研究中心”。

taoci52.coM精选阅读TAoci52.com编辑推荐

精品文章:中国美术馆有序开放 每日限额500人


中国美术馆有序开放 每日限额500人

5月13日上午9时整,中国美术馆有序开放。

新华网北京5月14日电(记者袁思陶 邢贺扬)中国美术馆自5月13日起有序开放,实行预约、错峰、限流参观。观众可通过中国美术馆官网、微信公众号平台,使用第二代身份证或护照信息预约7日内(不含当日)的参观,每日限额500人。每日开馆时间是9:00-17:00(16:0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5月13日开馆伊始,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静候在1号厅门前,向前五位入馆参观的观众赠送画册,感谢他们对中国美术馆的热情支持。

展览“向捐赠者致敬”时隔110天再度与公众见面。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110天”既是暂停展览的时长,也是一份安全的警示,时刻提醒我们安全意识不松懈,向公众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积极稳妥、安全有序地做好各项恢复开馆的工作。

据了解,中国美术馆有序开放公告及参观须知于5月11日发布后,引发广泛关注,近三天内的参观额度短时间内预约满员。

中国美术馆自5月13日起有序开放,实行预约、错峰、限流参观。预约观众出示预约码和健康码,有序进入美术馆。

中国美术馆正在展出“向捐赠者致敬——中国美术馆藏捐赠作品展”,以全部展厅呈现自建馆以来接受捐赠的900件美术精品,这些作品是从3万余件捐赠作品中遴选而出的,使中国美术馆有了完整和丰富的收藏序列,构成了既涵盖中国古代书画,近现代美术作品,又不乏国际美术大家的藏品体系。“这些捐赠者们将最珍贵的作品捐赠给国家,造福于人民,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中国美术馆人最为感佩的。通过本次大展向支持中国美术馆事业发展,为国家文化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捐赠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吴为山说。

预约观众在中国美术馆展厅内参观“向捐赠者致敬——中国美术馆藏捐赠作品展”。

经典文章:百件“中国好手艺”亮相中国美术馆


百件“中国好手艺”亮相中国美术馆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好手艺展”3日亮相中国美术馆,组委会从来自全国的优秀手工艺作品中,精选出一百件(套)“好手艺”与观众见面。据悉,展览将持续至8月11日,观众可凭身份证免费参观。

展览中,刺绣作品《苏州新梦——园林组画之月光松影》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绣品长235厘米、宽135厘米,以苏绣传统技法表现现代题材;作品以针代笔,通过多种针法组合,勾勒出光影的美妙瞬间,展现了苏绣艺术的独特魅力,令前来观展的观众纷纷称赞不已。

记者了解到,参展的百件“好手艺”从作者自荐、实地征集、专家推荐的2000余件优秀手工艺作品中脱颖而出,除了刺绣作品,还包括金属工艺、陶瓷、雕刻、漆艺、剪纸等众多工艺门类。“希望通过展览,让越来越多的专家和观众看到我们的作品,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参展者史小明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介绍,展览以“材美、工巧、器韵、时宜”四要素作为甄选和评判“好手艺”的标准。所谓材美,是指珍惜材料、巧用材料;所谓工巧,是指工艺独具匠心,能恰到好处地服务于实用功能和审美意图;所谓器韵,是指作品整体完美、宛若天成;所谓时宜,指作品形制新颖、时代感强。

【精】自强不息—叶浅予自选速写作品研究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


自强不息—叶浅予自选速写作品研究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

展出时间

2020年7月30日—2020年8月31日

展览地点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展览主办

中国国家画院

展览承办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展览协办

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

《中国美术报》社

中国国家画院信息中心

7月30日,“自强不息——叶浅予自选速写作品研究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展。此次展览是中国国家画院整合本院学术力量,深入研究藏品,提升展览学术含量的年度重要展览之一,也是“中国国家画院典藏研究系列”展览的开篇之作。该展览已列入“2020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项目。

“我从漫画创作转到国画创作方面来了。速写是这二者之间的桥梁。”

“我之从漫画转向国画,也是在大千作品的引导之下成熟起来的……学到了不少手上功夫,比如用笔用墨之法,层层着色之法,重复勾线之法,衬底浣染之法,在心领神会之后,用到自己的人物造型中去,获得不少益处。”

“中国画的减笔写意一派如梁楷、徐渭、朱耷(八大山人)几位大师所造的简炼形象,十分近于速写,早已为中国的欣赏者所接受。将速写作为一种绘画体裁或表现手法,是有所继承的。”

——叶浅予

叶浅予(1907-1995)是我国著名漫画家、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叶浅予早年致力于漫画艺术,为我国漫画艺术的先驱者。20世纪40年代后,以其深厚速写功力融入国画,开创了中国人物画新境界。叶浅予长期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创立了“传统、生活、创造”三位一体及“临摹、写生、创作”三结合的中国画现代教学体系,对现代中国画发展影响深远。

叶浅予毕生从事速写艺术,本不离身、手不停笔。从上个世纪 30 年代到90年代 ,速写伴随了其艺术生涯始终,留下了大量速写作品,是他“自强不息”艺术精神的感人写照和极其宝贵的艺术遗产。

展览现场

叶浅予曾任中国国家画院的前身——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对画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他为人正义刚直,生性淡泊豁达,将其一生的重要创作和收藏都化私为公,分别捐赠国家相关机构和家乡。或许是“中国画研究院”负有研究职责之原因,叶浅予捐赠给中国国家画院的作品,尤其是速写作品最成体系,盖由叶浅予亲自精心选出,并按年代先后和题材分类整理,基本涵盖了其艺术创作的完整时间跨度和全部题材类型,这也是展览以“自选”为题的原因。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作品系捐赠后首次展出,展品从叶浅予自选的700余件速写作品中遴选出 380件作品,以“各地采风”“戏曲人物”“舞蹈形象”“体育运动”“动物世界”“植物花木”六个单元分类,全面展示了叶浅予速写作品的魅力。

展览同时展出院藏国画20件,目的在于以作品揭示叶浅予从漫画创作转向国画创作,速写作为二者之间桥梁的逻辑关系。

展览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还单独辟出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一个篇章,展出了从1947年起到1992年止,叶浅予所画的80册速写本。自20世纪30年代起,叶浅予即速写本不离身,展出的速写本仅仅是他所有速写本中的一部分,但几乎涵盖叶浅予一生的创作足迹,见证了他异常勤奋和“自强不息”的艺术道路。这批速写本学术价值还在于,其准确标注了速写的时间、地点、内容,对整理叶老诸多未署创作年代的作品提供了非常准确的判断标尺。

展览现场

据悉,展览将展至8月31日。

展览现场

众家谈

黄苗子:

叶浅予的国画革新

叶浅予的用色,主要是为了显出墨的光彩,色的作用只是用来烘托墨。这本来是明代的徐青藤、陈白阳,清代的扬州八怪以至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花鸟画家的传统方法,叶浅予只不过是第一个把这种风格运用到人物画的创作中去罢了。叶浅予的用墨十分讲究,这也是他近20年来从齐白石、黄宾虹等花鸟、山水画的方法,借鉴到人物画中来的技法。叶浅予对于传统技法不是盲目继承,而是有选择、有目的地去借鉴的,是“古为今用”的。上世纪50年代以后,山水花鸟画有很多杰出的作家,他们有崭新的面貌和鲜明的时代精神。人物画方面,从徐悲鸿开始,就尝试着以中国传统的技法和工具,表现现代人物和现代生活。叶浅予是进行这种尝试的老画家之一,他的舞蹈作品是被公认为成功的。正如张仃在1963年读了叶浅予的人物画后写的,叶浅予的各种尝试,“在当时,对于国画的推陈出新,有它的重要意义。”这就是叶浅予在我国国画革新方面的贡献。

(选摘自黄苗子所作《裁得彩练当空舞——我所了解的叶浅予》)

周韶华:叶浅予的“情态结构”

叶先生对“情态结构”的创造,完全是心灵韵律的需要,是以抽象的运动线条为骨架的空间构造。它是以人的风采、气度、情愫、神韵为艺术表现中心的,是以形体的节奏美和运动结构美为基本特征的。因此,首先进入角色的是画家本人。……他完全进入了角色,有时几乎使你难于分辨出谁是画中人,谁是作画人。与其说那是画中人,不如说这是叶老在与画中人同欢乐共歌舞,情与画浑融一体了。

古稀之后,不耕砚田无乐事,情之所钟,笔墨洋洋洒洒,这些等等,不仅溢于言表,成为他为人的风格,而且也深藏在他的“情态结构”底蕴中。“情态结构”已经化为他心中的一束光,总在为整体运动结构而召唤,无时不在用情态节奏统率笔墨色彩,因为他心中没有什么掩饰,用不着雕凿,有真货就不必卖假药,绝对不以媚颜去讨好于人,情真意诚,美就在其中。他就是这样在把握自己。

(选摘自周韶华所作《叶浅予艺术特征概论》)

卢沉:叶浅予的舞台速写

画舞台速写,特别是捕捉瞬息多变的舞蹈动态,这需要特殊的本领。能画好舞台速写的可以说是寥寥无几。正是在这一高难度的领域,充分显示了叶老高超的速写才能和深厚的艺术功力。叶老的舞蹈速写有两种,绝大部分是在看戏看舞时当场画的铅笔速写,用笔快速、果断、一气呵成、形神兼备。我觉得捕捉动态的速写尤其精彩。叶老善于抓住最好看的瞬间动作,寥寥数笔,笔略而意周,许多生动的舞蹈速写如《天鹅湖》《快乐的罗嗦》等,富有动态的美妙神态,令人过目难忘。这类速写最能体现叶老独特的艺术造诣。还有一些用毛笔画的舞台形象,如收编在《舞台人物》速写集里的《天鹅湖》《刘三姐》《周信芳》和《盖叫天》等,形象和画面都比较完整,有的近于绣像,如茶馆人物,这大都是为了当时报刊刊用的需要,根据铅笔速写加工整理的。这与现场速写自有不同的品味。除了仍保持速写的生动性,线条里还增加了毛笔勾勒的书法趣味。这已不是通常概念的“速写”,有较多的艺术加工成分,也可以说是速写式的创作。

(选摘自卢沉所作《叶浅予的速写艺术》)

杨力舟:叶浅予的格调精神

叶浅予先生秉性一向刚正孤傲,这也体现在他的艺术作品上。本事高强而才气充溢,然而不逞才、不使气,极其敛约。由于他对客观事物观察深刻,对古典戏曲人物和施演的京剧名家|>>>>|

精品文章:美国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和哈默博物馆开始裁员


美国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和哈默博物馆开始裁员

近日,因疫情影响,美国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MOCA)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哈默博物馆(UCLA Hammer Museum)宣布解雇兼职员工。裁员决定确认当天,当代艺术博物馆通知97名兼职员工将要被裁员的消息,而哈默博物馆解散了150名兼职学生。

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 Marissa Roth, courtesy of th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Los Angeles

此次两家博物馆解雇的对象包括展厅服务员、艺术品操作员、零售员工、接待人员、售票人员等无法从事远程工作的人员,当代艺术博物馆还解雇了与其当代艺术启蒙(Contemporary Art Start)课堂计划相关的教育团队成员。

被解雇的员工都还会领一段时间薪水,两家博物馆都表示他们希望在恢复开放后能够招回这些岗位的工作人员。哈默博物馆表示该馆预计7月中旬才能恢复开放,而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重新开放时间则没有公布。

【精】设计大师梅顿·戈拉瑟辞世 享年91岁


设计大师梅顿·戈拉瑟辞世 享年91岁

来源:iMuseum

6月26日,美国平面设计师梅顿·戈拉瑟Milton Glaser因中风在曼哈顿的家中逝世,这一天是他91岁生日。Milton Glaser 是20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最为人熟知的作品是纽约官方 Logo——‘I ? NY’

1970年代,纽约面临经济不景气、犯罪率激增等问题,导致人口大量外移,旅游业亦受到冲击。纽约州政府委托 Milton Glaser 设计一个官方 Logo,希望以此振兴当地旅游业。

据 Milton Glaser 自述,他某天在出租车上突然产生灵感,随手在一张信封上用红色蜡笔写下‘I ? NY’字样,成为 Logo 的雏形。官方 Logo 为正方形,由3个字母‘I’‘N’‘Y’一颗樱桃红色的爱心组成,所有文字采用黑色圆角粗衬线字体‘American Typewriter’设计,以最简单的方式表达了‘I Love New York’(我爱纽约)。

‘I ? NY’草稿与官方 Logo

‘这个 Logo 几乎立即被人们认可,成为继纽约帝国大厦与自由女神像之后,最具代表性的纽约标志之一。’《纽约时报》评论称。时至今日,印有该 Logo 的官方宣传册与周边产品每年能够为纽约州带来超过3000万美元收入。

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Milton Glaser 将这个 Logo 重新设计为‘I ? NY MORE THAN EVER’(我比任何时候都更爱纽约),爱心的左下角被黑色焦痕覆盖,象征倒塌的世贸大厦。

《纽约每日新闻》9月19日头版刊登‘I ? NY MORE THAN EVER’Logo

Milton Glaser1929年出生于纽约市布朗克斯区一个犹太移民家庭,父亲靠经营干洗店和裁缝店谋生,母亲是一名家庭主妇。1954年,25岁的 Glaser 从纽约设计院校‘库博联盟学院’毕业,与3名同学共同创立设计工作室,以大胆的配色、扁平化设计与超现实主义风格在当时的设计领域崭露头角。

1967年,Milton Glaser 受邀为美国摇滚歌手Bob Dylan设计专辑海报,整张海报呈现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风格,以杜尚的肖像剪影为灵感设计,绚烂的发丝色彩则参考了伊斯兰艺术风格。

1968年,Milton Glaser与美国杂志编辑Clay Felker共同创立《纽约》杂志,任职9年间不仅担任设计总监,还负责撰写杂志最受欢迎的专栏‘地下美食家’(The Underground Gourmet)。该杂志在 Glaser 的讣告中写道:‘美国报刊业在1960年代末经历寒冬时期,Glaser 成功帮助《纽约》杂志脱颖而出,成为当时最杰出的美国杂志之一。’

Milton Glaser 1967年为《纽约》杂志设计的宣传海报:一本关于纽约的杂志

Milton Glaser 被视为现代设计的开创者,他重新定义了1960-1970年代美国的视觉文化,并对全球平面设计的发展方向产生重要影响。2009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向 Glaser 颁发‘国家艺术奖章’,Glaser 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平面设计师。

‘I ? NY’官方 Logo

Milton Glaser 以《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为灵感完成的书籍,将乐谱与插画箱结合

Milton Glaser 1996年为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设计的宣传海报《Art is 。。。 Whatever》

Milton Glaser 肖像照

论西洋瓷器收藏之英国篇


论西洋瓷器收藏之英国篇

瓷器(CHINA),在英语中与中国为同一词汇,西方人形容瓷器为中国人用泥土创造的艺术奇迹,某种角度上,瓷器确实成为了中国的国粹及文化特征。

相对于中国瓷器而言,西洋瓷器可谓后生晚辈。其技术由法国传教士殷弘绪在1712年于景德镇获得后传至西方,始在法、英、德等国迅速发展起来。1793年英国使团出使中国竟然将英国WEDGWOOD瓷器作为国礼献给乾隆皇帝,其瓷器制造水平可见一斑。相关研究表明,西洋瓷器在1800年至1930年达到顶峰,尤其在骨瓷、珐瑯彩等方面与中国瓷器之审美走上不同之路,在很多方面甚至超过了中国,取得了骄人的艺术成就。本文着重介绍部分英国名瓷,兼谈收藏上的心得体会,与同好共赏。

一、AYNSLEY(爱斯丽)骨瓷及珐瑯彩

AYNSLEY(爱斯丽)为英皇室御用品牌,品名源于一瓷器制作大师的名字,其于1775年创立该品牌。AYNSLEY大师是英皇室御用之著名宫廷画师,又是英国最好的上釉大师,尤其擅长珐瑯彩。AYNSLEY产品坚持纯手工或半手工绘制,它的骨瓷制作所采用的牛羊骨粉全部产自荷兰阿姆斯特丹,用这种骨粉制作出来的瓷器色泽通透、耐温、不易碎、表面特别细腻,AYNSLEY骨瓷中牛羊骨粉的含量高达47.5%(一般骨粉含量达25%即称为骨瓷),骨粉含量越高烧制的难度及温度越高,最高温度可达1440℃几乎可与炼钢相提并论,制作难度可想而知。AYNSLEY是两百多年来英皇室御用的不变品牌,从早期英国鼎盛时期的维多利亚女皇、伊莉莎白女王二世、1947年伊莉莎白和菲利普王子的婚礼、到近代1981年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的婚礼、2003年英女皇登基50周年纪念都延续英国皇家的传统,选用AYNSLEY产品,难怪有评论说AYNSLEY当论为英国的官窑作品。

AYNSLEY瓷器的特点:瓷胎极细致但不是很薄;上釉极匀、画工精细、珐瑯彩十足;不论单色釉还是珐瑯彩釉面极润,完全传承了AYNSLEY大师最初的风格,实乃顶级之瓷器藏品。

收藏理由:中国珐瑯彩瓷器动则数百万乃至上亿,但英国珐瑯彩作为珐瑯彩技术的鼻祖,现在的价值远没达到它应有的市场价值,所以现在若能收藏西洋珐瑯彩绝对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若能收藏带有中国风味的珐瑯彩瓷器更是一大幸事,因为西方早期瓷器都是仿制中国所制。

二、MINTON(明顿)瓷器

MINTON于1793年由托马斯明顿创立,它的出名作品包括奶油色和蓝印花饰土陶器、骨瓷及帕洛斯大理石白瓷器。明顿瓷器的鼎盛期为19世纪20年代,它的制作方法类似于中国的釉上彩,即上釉后再进行绘画上彩然后再回炉烧制,它也是英国唯一一家采用这种方法制作瓷器的公司。MINTON瓷器纯手工绘制的珐瑯彩,画风极其细致逼真,尤其擅长人物、花鸟。MINTON被维多利亚女皇誉为“世上最美丽瓷器的制造者”。

明顿瓷器的特点:瓷胎略带奶油色、色泽淡雅、釉上彩,画风极其工整但活灵活现。

收藏理由:明顿MINTON珐瑯彩作品极细腻,件件是官窑中的官窑。该品牌已在数十年前与皇家道尔顿合并,作为明顿的品牌已成历史。MINYON的蓝色传印技术相当出色,在1793年就推出该技术,该类瓷器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三、英国德比DERBY瓷器

德比是英国的一个小镇,距诺丁汉以西约30公里,它是类似于中国景德镇、德国巴伐利亚、法国里摩日这样的瓷都。DERBY生产瓷器的历史可追溯到1748年,因为该公司生产的瓷器质量相当高,英国王乔治三世在1755年授予德比公司一项极大的荣誉:即准许在其标志上使用“CROWN”(皇冠)字样。1890年,维多利亚女王特许公司以“ROYAL(皇家)冠名”,从此公司沿用了这个独特的名称:“ROYAL CROWN DERBY (英国皇冠德比瓷)”,这在英国历史上是唯一的,德比骨瓷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顶级的瓷种之一,英皇储查尔斯与卡米拉的婚礼用瓷、泰坦尼克号头等舱餐厅用瓷均选用德比瓷器。DERBY是第一家被皇室冠名的品牌,亦是英国最古老的瓷器品牌。

DERBY瓷器的特点:该品牌瓷器的胎质较薄、白净、有透明感,碰撞后会产生象金属铃声的轻脆声,煞是好听悦耳,尤以青花加斗彩,珐瑯彩加青花为顶级。1800年至1930年间的瓷器更为其鼎盛。DERBY的青花、斗彩、珐瑯彩有别于任何一家公司,更有别于中国传统的青花、斗彩和珐瑯彩,它的作品青花中带斗彩、青花中带珐瑯彩亦是一绝,早中期作品中更有许多中国图腾,如:龙、凤、鹤、鸟类花草等,有些画有龙、凤等的作品已为大英博物馆所收藏。

四、COALPORT(科尔波特)瓷器

COALPORT公司因开设在COALPORT(科尔波特)郡而得名,在18世纪后期搬迁到斯托克,由约翰玫瑰先生创立,约翰玫瑰先生是著名的瓷器设计大师,他的风格对于公司的影响巨大,因该公司在不同时代都会产生不同风格的设计大师,从1870年~1880年生产的以东方波斯风格的瓷器,到1890年生产的以印度菩提树图案的珐瑯彩瓷器,无不彰显出该公司在设计上的与众不同。该公司1890年生产的以印度菩提树图案的珐瑯彩瓷器,已成该公司的标志,后为许多公司所仿效,无人超越。

COALPORT瓷器的特点:该品牌以设计见长,胎质较薄且坚固,图案布置合理,瓷器形状变化多端,款款精细悦目,珐瑯彩较厚,为英国早期珐瑯彩瓷器之代表。印度菩提树图案的珐瑯彩瓷器是以东方文化背景为题材,菩提树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符合我们中国人的收藏价值观,该品牌已于1967年与维基伍德合并(WADGWOOD GROUP),COALPORT(科尔波特)这个品牌已成记忆,现收藏一件COALPORT(科尔波特)印度菩提树图案的珐瑯彩瓷器已成奢望。

中国的瓷器制作技术传至西方后,尤以英、法、德作品为佳,现在世界上最顶级奢侈的瓷器品牌大多出自英国,其次为法国、德国。收藏西洋瓷器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老外不做假货,做假货成本也太高,无论从人工或从法律上都得不偿失;二是年份较容易考证,从款式上即能断定其年份。本篇中所提品牌的珐瑯彩等瓷器在国外也早已成稀缺物品,市场上很难觅到(指1800年至1930年生产的瓷器)。以上品牌的经典之作已为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法国罗浮宫等众多西方大博物馆所收藏。国内的西洋瓷器收藏同样值得期待。

【精】历代瓷窑-修内司官窑(图)


历代瓷窑-修内司官窑(图)

也称“ 南宋官窑 ”。宋室南迁后在杭州另立的新窑。窑址迄今尚未发现。宋叶真《坦斋笔衡》载:“……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另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涵;澄泥为苑,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郊坛窑是南宋设立的第二座官窑,三千年代在杭州乌龟山发现窑址。所烧瓷器除盘碗外, 多仿周汉时期铜器玉器式样, 胎呈黑褐色,釉有粉青、月白、炒朱黄各色。明清两代景德镇御器厂仿官成风,以清雍正 (1723-1735)时所仿质量最好,有的几可乱真。

南宋修内司官窑方支钉

相关提示:

老虎洞窑址就是南宋修内司官窑

在中国古陶瓷学会2006年年会暨青瓷学术研讨会上,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展示的杭州老虎洞(南宋)窑址出土文物惊动四座,特别是一个名为“荡箍”的制陶部件吸引了国内外100多位专家学者的目光。此前,学术界一直有人质疑杭州老虎洞(南宋)窑址的“南宋修内司官窑”身份,而此次研究人员历时5年整理出来的文物证明,杭州老虎洞(南宋)窑址就是以前的南宋修内司官窑。

在宋代瓷器派系中,汝窑、钧窑、哥窑、官窑、定窑名声最著,南宋官窑所出瓷器被后人视为珍品。据记载,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以后,共建造了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两座官窑。上世纪20年代,人们在杭州乌龟山发现了郊坛下官窑遗址,但修内司官窑在哪里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1996年,杭州老虎洞窑址的发现终于使修内司官窑浮出水面, 2001年,老虎洞窑址入选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然而,由于没有找到真正有说服力的物证,学术界始终存在争论。从2001年起,杭州历史博物馆对老虎洞出土文物进行了长达5年的整理,结果令人欣喜。目前已整理出4000多件出土文物,包括碗、盏、盘、洗等20类、53型器物,使人看到了令人惊叹的南宋官窑瓷器。其中一件在制作陶器过程中所使用的“荡箍”更令专家感到兴奋,上面清晰地写有“修内司官窑置庚子年”的字样。根据纪年,南宋时期有两个庚子年,分别是孝宗淳熙7年(公元1180年)和理宗嘉熙4年(公元1240年)。由此可以断定,杭州老虎洞(南宋)窑址就是以前的南宋修内司官窑。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著名古陶瓷专家耿宝昌连连称“荡箍”为“国宝”。他说,修内司官窑的问题终于解决了,学术界持续了数十年的争论也可以平息了。昨天,老虎洞窑址终于验明正身,它正是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后立的第一个官窑,也就是当年的修内司窑(修内司掌管打铁、制瓷等工匠的衙门)。修内司窑到底存不存在,又在哪里?这个争论了多年的难题,也迎刃而解。

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副所长唐俊杰说“从老虎洞发掘出的一件瓷荡箍,是证明这一切的铁证。”他介绍,荡箍是陶车上的一个部件,拉坯的时候能用到。

这件荡箍特别的地方,不是它的造型和功用,而是它身上近20个字。由于年代久远,字迹磨损得很厉害,但现在还能辨出“修内司……置庚子……师……匠”几个字。这说明修内司官窑确实存在,而且就是老虎洞窑址。在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中,明确写着南宋官窑有两个一个是郊坛下官窑,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窑址早被确定,就在杭州南郊乌龟山一带,现在的南宋官窑博物馆内。经过1956年和1985年两次发掘,这里发现了作坊遗迹和龙窑。没想到,在距乌龟山不到2.5公里的凤凰山脚下,就是修内司官窑的窑址。

南宋在公元1127年迁都后,仍然丢不掉皇室的脸面。为了满足皇宫和达官贵人使用瓷器的需要,再度建立官窑。据记载,南宋在杭州先后建立了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两座,以修内司窑出的瓷器为上品。而这座官窑以前一直是有记载无实证,成为千年之谜,直到老虎洞窑址的发现,才渐渐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经过杭州市文物考古所5年的发掘整理,已经初步整理出4000件青瓷。而瓷身带字的,只有这一件荡箍,它也成为了最有力的佐证。从昨天开始,市民走进杭州历史博物馆,就能欣赏到其中200多件青瓷精品。这些青瓷中粉青、米黄色釉的瓷器非常精致,有玉质感,比郊坛下官窑出土的青瓷更胜一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