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资讯 > 在 在 在 造句 > 导航 >

【精】自强不息—叶浅予自选速写作品研究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

【精】自强不息—叶浅予自选速写作品研究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

在 在 在 造句 诗歌作品

2022-01-17

在 在 在 造句。

自强不息—叶浅予自选速写作品研究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

展出时间

2020年7月30日—2020年8月31日

展览地点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展览主办

中国国家画院

展览承办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展览协办

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

《中国美术报》社

中国国家画院信息中心

7月30日,“自强不息——叶浅予自选速写作品研究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展。此次展览是中国国家画院整合本院学术力量,深入研究藏品,提升展览学术含量的年度重要展览之一,也是“中国国家画院典藏研究系列”展览的开篇之作。该展览已列入“2020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项目。

“我从漫画创作转到国画创作方面来了。速写是这二者之间的桥梁。”

“我之从漫画转向国画,也是在大千作品的引导之下成熟起来的……学到了不少手上功夫,比如用笔用墨之法,层层着色之法,重复勾线之法,衬底浣染之法,在心领神会之后,用到自己的人物造型中去,获得不少益处。”

“中国画的减笔写意一派如梁楷、徐渭、朱耷(八大山人)几位大师所造的简炼形象,十分近于速写,早已为中国的欣赏者所接受。将速写作为一种绘画体裁或表现手法,是有所继承的。”

——叶浅予

叶浅予(1907-1995)是我国著名漫画家、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叶浅予早年致力于漫画艺术,为我国漫画艺术的先驱者。20世纪40年代后,以其深厚速写功力融入国画,开创了中国人物画新境界。叶浅予长期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创立了“传统、生活、创造”三位一体及“临摹、写生、创作”三结合的中国画现代教学体系,对现代中国画发展影响深远。

叶浅予毕生从事速写艺术,本不离身、手不停笔。从上个世纪 30 年代到90年代 ,速写伴随了其艺术生涯始终,留下了大量速写作品,是他“自强不息”艺术精神的感人写照和极其宝贵的艺术遗产。

展览现场

叶浅予曾任中国国家画院的前身——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对画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他为人正义刚直,生性淡泊豁达,将其一生的重要创作和收藏都化私为公,分别捐赠国家相关机构和家乡。或许是“中国画研究院”负有研究职责之原因,叶浅予捐赠给中国国家画院的作品,尤其是速写作品最成体系,盖由叶浅予亲自精心选出,并按年代先后和题材分类整理,基本涵盖了其艺术创作的完整时间跨度和全部题材类型,这也是展览以“自选”为题的原因。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作品系捐赠后首次展出,展品从叶浅予自选的700余件速写作品中遴选出 380件作品,以“各地采风”“戏曲人物”“舞蹈形象”“体育运动”“动物世界”“植物花木”六个单元分类,全面展示了叶浅予速写作品的魅力。

展览同时展出院藏国画20件,目的在于以作品揭示叶浅予从漫画创作转向国画创作,速写作为二者之间桥梁的逻辑关系。

展览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还单独辟出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一个篇章,展出了从1947年起到1992年止,叶浅予所画的80册速写本。自20世纪30年代起,叶浅予即速写本不离身,展出的速写本仅仅是他所有速写本中的一部分,但几乎涵盖叶浅予一生的创作足迹,见证了他异常勤奋和“自强不息”的艺术道路。这批速写本学术价值还在于,其准确标注了速写的时间、地点、内容,对整理叶老诸多未署创作年代的作品提供了非常准确的判断标尺。

展览现场

据悉,展览将展至8月31日。

展览现场

众家谈

黄苗子:

叶浅予的国画革新

叶浅予的用色,主要是为了显出墨的光彩,色的作用只是用来烘托墨。这本来是明代的徐青藤、陈白阳,清代的扬州八怪以至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花鸟画家的传统方法,叶浅予只不过是第一个把这种风格运用到人物画的创作中去罢了。叶浅予的用墨十分讲究,这也是他近20年来从齐白石、黄宾虹等花鸟、山水画的方法,借鉴到人物画中来的技法。叶浅予对于传统技法不是盲目继承,而是有选择、有目的地去借鉴的,是“古为今用”的。上世纪50年代以后,山水花鸟画有很多杰出的作家,他们有崭新的面貌和鲜明的时代精神。人物画方面,从徐悲鸿开始,就尝试着以中国传统的技法和工具,表现现代人物和现代生活。叶浅予是进行这种尝试的老画家之一,他的舞蹈作品是被公认为成功的。正如张仃在1963年读了叶浅予的人物画后写的,叶浅予的各种尝试,“在当时,对于国画的推陈出新,有它的重要意义。”这就是叶浅予在我国国画革新方面的贡献。

(选摘自黄苗子所作《裁得彩练当空舞——我所了解的叶浅予》)

周韶华:叶浅予的“情态结构”

叶先生对“情态结构”的创造,完全是心灵韵律的需要,是以抽象的运动线条为骨架的空间构造。它是以人的风采、气度、情愫、神韵为艺术表现中心的,是以形体的节奏美和运动结构美为基本特征的。因此,首先进入角色的是画家本人。……他完全进入了角色,有时几乎使你难于分辨出谁是画中人,谁是作画人。与其说那是画中人,不如说这是叶老在与画中人同欢乐共歌舞,情与画浑融一体了。

古稀之后,不耕砚田无乐事,情之所钟,笔墨洋洋洒洒,这些等等,不仅溢于言表,成为他为人的风格,而且也深藏在他的“情态结构”底蕴中。“情态结构”已经化为他心中的一束光,总在为整体运动结构而召唤,无时不在用情态节奏统率笔墨色彩,因为他心中没有什么掩饰,用不着雕凿,有真货就不必卖假药,绝对不以媚颜去讨好于人,情真意诚,美就在其中。他就是这样在把握自己。

(选摘自周韶华所作《叶浅予艺术特征概论》)

卢沉:叶浅予的舞台速写

画舞台速写,特别是捕捉瞬息多变的舞蹈动态,这需要特殊的本领。能画好舞台速写的可以说是寥寥无几。正是在这一高难度的领域,充分显示了叶老高超的速写才能和深厚的艺术功力。叶老的舞蹈速写有两种,绝大部分是在看戏看舞时当场画的铅笔速写,用笔快速、果断、一气呵成、形神兼备。我觉得捕捉动态的速写尤其精彩。叶老善于抓住最好看的瞬间动作,寥寥数笔,笔略而意周,许多生动的舞蹈速写如《天鹅湖》《快乐的罗嗦》等,富有动态的美妙神态,令人过目难忘。这类速写最能体现叶老独特的艺术造诣。还有一些用毛笔画的舞台形象,如收编在《舞台人物》速写集里的《天鹅湖》《刘三姐》《周信芳》和《盖叫天》等,形象和画面都比较完整,有的近于绣像,如茶馆人物,这大都是为了当时报刊刊用的需要,根据铅笔速写加工整理的。这与现场速写自有不同的品味。除了仍保持速写的生动性,线条里还增加了毛笔勾勒的书法趣味。这已不是通常概念的“速写”,有较多的艺术加工成分,也可以说是速写式的创作。

(选摘自卢沉所作《叶浅予的速写艺术》)

杨力舟:叶浅予的格调精神

叶浅予先生秉性一向刚正孤傲,这也体现在他的艺术作品上。本事高强而才气充溢,然而不逞才、不使气,极其敛约。由于他对客观事物观察深刻,对古典戏曲人物和施演的京剧名家|>>>>|

taoci52.Com相关文章推荐

精品文章:中国美术馆有序开放 每日限额500人


中国美术馆有序开放 每日限额500人

5月13日上午9时整,中国美术馆有序开放。

新华网北京5月14日电(记者袁思陶 邢贺扬)中国美术馆自5月13日起有序开放,实行预约、错峰、限流参观。观众可通过中国美术馆官网、微信公众号平台,使用第二代身份证或护照信息预约7日内(不含当日)的参观,每日限额500人。每日开馆时间是9:00-17:00(16:0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5月13日开馆伊始,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静候在1号厅门前,向前五位入馆参观的观众赠送画册,感谢他们对中国美术馆的热情支持。

展览“向捐赠者致敬”时隔110天再度与公众见面。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110天”既是暂停展览的时长,也是一份安全的警示,时刻提醒我们安全意识不松懈,向公众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积极稳妥、安全有序地做好各项恢复开馆的工作。

据了解,中国美术馆有序开放公告及参观须知于5月11日发布后,引发广泛关注,近三天内的参观额度短时间内预约满员。

中国美术馆自5月13日起有序开放,实行预约、错峰、限流参观。预约观众出示预约码和健康码,有序进入美术馆。

中国美术馆正在展出“向捐赠者致敬——中国美术馆藏捐赠作品展”,以全部展厅呈现自建馆以来接受捐赠的900件美术精品,这些作品是从3万余件捐赠作品中遴选而出的,使中国美术馆有了完整和丰富的收藏序列,构成了既涵盖中国古代书画,近现代美术作品,又不乏国际美术大家的藏品体系。“这些捐赠者们将最珍贵的作品捐赠给国家,造福于人民,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中国美术馆人最为感佩的。通过本次大展向支持中国美术馆事业发展,为国家文化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捐赠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吴为山说。

预约观众在中国美术馆展厅内参观“向捐赠者致敬——中国美术馆藏捐赠作品展”。

【精】战国青瓷研究


战国青瓷研究

500)this.style.width=500;" border=1>

人们一提到战国青瓷,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它归入商周以来的原始瓷系列。所谓“原始”,就是制作工艺不成熟的代名词。从目前国内外发表过的相关资料看,其中的绝大部分也确实如此。它们除了在器型和纹饰上与商代和西周的原始青瓷有所区别外,在制作工艺水平上似乎没有多少发展。就拿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的战国龙形提梁壶来说,那象征龙首的壶嘴,就如同幼儿捏塑的橡皮泥作品,其形态似犬非犬,似羊非羊。壶嘴与壶身的连接处,用一根环状泥条做按压粘接,不进行任何修饰,壶盖已明显变形,壶身上只是粗劣地刻划了一些象征意义的弦纹和锥刺纹。尽管人们常用“古朴”二字来形容它,也难以掩饰其粗糙的做工。 我最近看到了几件战国青瓷,它们彻底改变了我对战国青瓷的原有认识。这批青瓷的制作工艺不但不“原始”,而且在其后的六朝青瓷发展史中,也很少能见到可以与之相媲美的杰作。它们代表了两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 在这批战国青瓷作品中,首推一件龙形提梁壶,又称为姨。高21.8厘米,小口低领,口上盖有平顶直壁带钮盖;宽肩,扁圆腹,圆底,三兽蹄形足;壶身上下满布云雷纹;中部和顶部各有一圈阳工弦纹。壶身前部有龙首形流,龙首上印有勾连云纹。与之相应的壶身后部塑有一只虎形兽,兽身上有谷纹作装饰。壶身上部有一象征龙体的六方拱形提梁。提梁前端有一对螺旋状龙角;上端为两组齿形脊棱;末端有一条蛇形龙尾。壶盖的装饰也非常别致,最外端为一圈斜线纹;紧接着是一圈较大的云雷纹;中间是一圈纽丝纹;里面又一圈小云雷纹;中心为一只捏塑的鸟形钮。器表满涂青绿色釉,系江浙地区早期越窑产品。有学者认为,该壶上的动物造型装饰应代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的早期雏形。壶嘴和提梁为青龙,虎形兽为白虎,鸟形钮为朱雀,扁圆形壶身为玄武。 与此壶一起拿来的还有四只造型各异的鼎和一只洗。其中一对大鼎,高22厘米,深腹,圆底,方唇,子母口,有盖。盖上分立三个双孔鸟形钮,中心置一桥形钮,上饰双勾S纹和鼓钉纹。鼓形盖面上有五道阳工弦纹,弦纹之间满布云雷纹。鼎口下沿有一圈阳工弦纹。两壁有长方形竖耳,下有三个外撇的方棱形高足。 与上述双鼎大小相似的还有一只釜形盘口鼎。鼎上虽然没有各种装饰性花纹,但造型也十分庄重。盘形敞口,折沿,沿上有一对称六棱环状双耳,径内收;扁圆腹、圆底,三个外撇的高足呈方形,鼎内外施满青绿釉。 此外还有一件小鼎和一只洗。一看这批青瓷就知道它们是出于同一窑口,甚至同一工匠之手。它们的造型和纹饰均仿造战国青铜器的式样,端庄古朴,有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王者风范。它们最突出的共同特点就是工艺复杂,制作精良。以龙形提梁壶为例,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青瓷制作与装饰工艺的所有技法,它将盘、拉、粘、轹、刻、印、脱、修等技法集于一身。仅观察它们的轹坯工艺就与众不同。商、周至六朝的青瓷圆器,绝大部分在制坯过程中都只修外壁不修内壁,内壁上都留有盘压和拉坯时留下的螺旋状压痕或指纹。但是这批青瓷器不但修轹外壁,而且内壁也修轹得极其规整。从那些保留在器物内外的犀利刀痕,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在两千二百多年前的战国晚期,中国陶瓷的成型工艺已从慢轮制作转向快轮制作,与此同时,我们的祖先已经掌握了极其娴熟的制瓷技法。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中国先民就开始了青瓷制作。现在人把商周时期的青瓷称为原始瓷。它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揭开了人类瓷器发展的序幕。从黄河和长江流域出土的商代原始青瓷的形制特征来看,基本是一致的。它们以尊、瓿、罐、瓮等盛器为主,并有一些豆、簋、钵等食器;胎质颜色以灰白色为主,并有少量青黄色、淡黄色和灰色;釉色多为青色和豆绿色,但也有少量酱色、淡黄色和绛紫色;器表拍印的纹饰,常见的有方格纹、云雷纹、锯齿纹、篮纹、水波纹、叶脉纹、S形纹、圆圈纹、弦纹等。 原始青瓷在西周与春秋时期得到了蓬勃发展。从全国各地的考古发掘资料上看,在北至北京,南达广东,东抵海滨,西到陕西、甘肃的广大地区内的西周和春秋遗址或墓葬中,都曾发现过多少不等的原始青瓷器或碎片。它说明原始青瓷的影响范围在这一时期已有了扩大,其中仍以长江以南与东南沿海地区出土数量较多。这一时期原始青瓷的胎质,都以坚硬而细腻的灰色或灰白色为主。品种有豆、簋、钵、碗、盘、盂、姨、瓿、罐、尊、瓮、坛、壶、瓶等十多种。常见的器表釉下纹饰有方格纹、蓝纹、席纹、云雷纹、锯齿纹、水波纹、叶脉纹、S形纹、圆圈纹、弦纹、划纹、人字纹、曲折纹、乳钉纹等。器表釉色仍以青绿色为主,兼有黄绿色和酱色。 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期,铁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已开始普遍使用。战国初期,由于地处江南的吴、越两国战争频繁, 致使青瓷制造手工业的主产地江浙地区的陶瓷生产出现萎缩。战国晚期,吴、越两国被楚国灭亡,主要战场也由南方转向北方。这一时期,江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都相对平稳,青瓷生产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开始由“原始”逐步走向成熟。从前面介绍过的几件青瓷作品上,我们可以明显地观察到有铁制工具加工过的痕迹,从整个器物的规整度和切削力度上分析,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据有关史料记载,自唐代越窑开始,中国瓷器才有“官窑”和“民窑”之分。如果你要是能亲眼见到这几件战国青瓷作品,就会对上述结论产生怀疑。它们具备了官窑器物的一切特征:一、象征王权的仿青铜器造型和纹饰,体现了战国最高统治者的嗜好和情趣。二、精湛的制作工艺代表了战国制瓷技术的最高水平。三、存世量极其稀少,与大量出土的普通民用器有着本质的区别。可惜的是:这批瓷器何时出土?又出自何人之墓?现已无证可考。它们是否为“官窑”瓷器的鼻祖,只有等到考古工作者们又取得了进一步的证据后才能揭开谜底。 现在海内外古董市场上的各类古陶瓷赝品比比皆是,其中也不乏有大量的仿战国青瓷器,如何辨别真伪是收藏者们最为关心的课题。我认为辨别战国青瓷的真伪,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胎质。真品的胎质一般不够纯净,质地较松散,胎色也多有变化。这些都是由于当时的制烧条件所限。战国青瓷在原料制备上还属于早期阶段,掏洗不够精细,更不存在机械粉碎和加工。烧制用窑炉不但体积小而且结构简单,很难严格控制温度和把握气氛。现代仿品的胎质较为纯净,质地也过于致密,胎色呆板缺少变化,这些都是难以掩饰的现代制瓷工艺造成的外表特点。有人采用听敲击声来辨别真伪,认为声音低沉者为真品,清脆者为仿品,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由于江浙地区生产青瓷所用原料含硅量较高,含铝量较低,所以很容易玻化,在1200℃左右就可以获得瓷化程度较高的产品,敲击声清脆悦耳。战国青瓷的瓷化程度往往要高于北方各窑口的宋、元瓷器。 二、釉色、釉质及施釉痕迹。战国青瓷的釉色、釉质及施釉痕迹都很有特点。首先谈釉色。战国青瓷的釉色虽然有青绿色、黄绿色和酱色等多种颜色,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要与胎体的颜色协调一致。造成瓷器颜色变化有两大因素:一是元素成分;二是烧成环境,也就是烧成的温度和气氛因素。现代仿品的釉色与胎色往往不够协调一致,造成这种差异的直接原因就是胎和釉的|>>>>|

陶瓷浅析:八大珍品亮相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八大珍品亮相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八大山人画作

近日,美国史密森尼弗利尔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名为“解谜:八大山人的艺术(1626-1705)”的展览,展出了其馆藏的43幅八大山人珍贵书画,为10多年来首次公开展出,这也是2016年弗利尔美术馆闭馆整修前最后一次展出馆藏的中国名作。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1月3日。

在此次大展中,最受瞩目的作品莫过于八大山人作于1684年的《黄庭内经》册页,据介绍,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署名“八大山人”的画作。此外,作于1665年的《荷花图》也是非常罕见的早期册页,当时八大山人还是一名僧人,但这幅画别致的布局预示了他之后作品风格与题材的转变。八大山人在1760年代出家为僧期间的画作,17世纪末巅峰时期作品以及18世纪初人生最后阶段称为修道隐士后的后期作品在此次展览中亮相。

弗利尔美术馆中国书画部负责人史蒂芬·阿利表示:“弗利尔美术馆拥有最丰富的、最多元的,可以说是中国本土以外最具代表性的八大山人艺术收藏,八大山人作品的神秘特质将观者一次又一次地带回他的作品,人们试图参透绘画和书法中一些模糊的面貌,相信定有解开谜题的钥匙,以为或许在不经意间就能得到谜底。当然,没有人真正找得到答案——八大山人是如此特立独行的艺术家——然而探索总是有价值的,因为每一次仔细地审视总会带来新的乐趣和发现。”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画家朱耷的字号,堪称中国画一代宗师,是明代皇室的后裔,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八大山人擅长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传奇的一生留下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他的书画作品以其大胆的风格特质、独特的经营布局与深刻内涵而闻名。

弗利尔美术馆位于美国华盛顿,收藏的中国古代文物多达3万余件,其中中国古代书画收藏超过1200幅,数量为全美国博物馆之最。该馆藏品因为创办人遗嘱规定不能外借而无缘和中国观众见面。弗利尔美术馆的创始人查尔斯·朗·弗利尔在19世纪美国工业大发展时期成就了自己的财富,1900年,弗利尔在46岁之年退休,把人生余下的20年岁月都用来进行艺术收藏。他多次到亚洲旅行,购买了很多艺术品,并立志创立一个顶级的中国和亚洲的艺术品收藏体系。尤其醉心于中国和日本的古代艺术品。1919年,弗利尔在纽约病故,1923年,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美国第一个专业的亚洲艺术博物馆终于竣工,弗利尔身后留下的一笔不菲的基金成为之后几十年丰富馆藏的基础。

相关链接

美国藏有古中国绘画最多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有中国古代绘画众多,包括:《五百罗汉图》这套鸿篇巨制画作中的12件——周季常(南宋)所作《受胡输赆》、《云中示现》、《施财贫者》等作品以及林庭珪所作的《施饭饿鬼》等作品,还有传(北宋)宋徽宗《摹张萱捣练图》,还有《北齐校书图》、《古帝王图》、《文姬归汉图》、(传北宋)范宽《雪山楼阁图》、(南宋)陈容《九龙图》等。

弗利尔美术馆购入的名作有郭熙《溪山秋霁图》和(南宋)无款《洛神赋图》卷等,馆里收藏有不少名画,如南宋阎次于《山店图(松磴精庐图)》方页、龚开《中山出游图》卷、元人邹复雷《春消息图》卷等。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中国古画藏品有很多都来自同一名收藏家——王季迁(1907—2003)。他转让给大都会博物馆的作品阵营惊人,包括传董源《溪岸图》轴、李公麟《孝经图》卷、陆广《丹台春晓图》轴、罗稚川《古木寒鸦图》轴、赵原《晴川送客图》轴等。大都会还有白人收藏家顾洛阜的大批旧藏。

美国藏有中国古书画精品比较著名的还有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以及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文/闻信

精品文章:首届中国陶瓷书法作品展在景德镇举行


首届中国陶瓷书法作品展在景德镇举行

新华网南昌10月20日专电(记者 沈洋、罗鑫)作为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的一项活动内容,首届中国陶瓷书法作品展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开展,共展出从特邀作者和全国各地征集的陶瓷书法作品300余件。

首届中国陶瓷书法作品展由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组委会和江西省书法家协会等联合举办,旨在弘扬中国陶瓷文化和书法文化,促进陶瓷书法的创作、交流、研究和发展,扩大陶瓷书法的社会影响,拓展陶瓷书法市场。

据了解,本次陶瓷书法展览采取特邀作者来景德镇创作和向社会公开征稿相结合的办法征集作品,先后邀请了50余名当今书坛的中坚书法家来景德镇进行现场创作,并从全国各地征集到1128件陶瓷书法作品。

展览本着“书法性、工艺性、装饰性、创新性”均优的原则,经过评委会公平、公正的评审,共评出入展作品300余件。入展作品书体齐全、形式多样、工艺精湛、装饰丰富,既表达了作者深厚的传统功力,又体现了现代审美和构成。

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于18日至22日举行,全球620余家知名陶瓷企业参展,吸引了4000多人参加。

【精】中国当代瓷雕大展在沪举办


中国当代瓷雕大展在沪举办

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夕,由120多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教授以及陶艺新秀创作的精美瓷雕作品组成的“中国当代瓷雕大展”,将于22日在上海虹桥举行。

上海艺术博览会组委会介绍说,瓷雕艺术是在我国雕塑艺术和陶瓷领域绽放的一朵奇葩,却始终未能进入主流艺术品收藏者的视线。近年来,我国陶瓷艺术家们吸收借鉴国际当代艺术的创作手法和理念,在瓷雕的创作上进行了许多大胆的尝试与探索。这次中国当代陶瓷大展,就希望借世博舞台向海内外展示中国陶瓷艺术的“新发现”,其中不乏以钧窑“窑变”技法烧制而成的世博会吉祥物海宝雕塑这样的新颖之作。

据悉,参加此次中国当代瓷雕大展的艺术家“名家如云”,包括被誉为“陶艺先锋”的周国桢,富有实验精神的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黄焕义,“钧窑陶瓷”的领军人物阎夫立等人。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中国当代瓷雕大展的120余件作品,都将在地处上海闹市的虹桥绿地展出,让陶瓷艺术真正走进普通市民的休闲生活。

英国艺术史家、原泰特美术馆馆长艾伦·鲍内斯辞世


英国艺术史家、原泰特美术馆馆长艾伦·鲍内斯辞世

英国 | 艺术史家艾伦·鲍内斯

93岁辞世,参与创办了“透纳奖”

艾伦·鲍内斯(Alan Bowness)是西方艺术界享誉盛名且对当代艺术界极富影响力的人物,不仅是原泰特美术馆(Tate Gallery)的馆长,更是国际上第一位真正受过系统性训练的艺术史学家。近日,他在家中去世,享年93岁。

艾伦·鲍内斯1928年出生于伦敦芬奇利。1950年,他进入剑桥的唐宁学院学习现代语言学,期间,认识了在考特奥尔德艺术学院的艺术史学家安东尼·布朗特(Anthony Blunt),并在他的带领下研究法国绘画。1953年,他研究生考进了伦敦大学考陶尔德艺术学院,专门研究19世纪的法国艺术。四年之后的1957年,艾伦·鲍内斯又以现代艺术史专业教师的身份受聘于考陶尔德艺术学院,自此开启了他长达23年的现代艺术教育生涯。教育之外,艾伦·鲍内斯更致力于对现代与当代艺术的批判性研究,他的文章批判风格明显且极具系统严谨性,但对于艺术创作的风格与先锋思想的接纳却极其包容。

1980年,艾伦·鲍内斯接任了泰特美术馆馆长一职,在职期间,他组织创建了“北方泰特美术馆”也就是今天的泰特利物浦美术馆,还创办了如今英国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奖项之一“透纳奖”。

1988年,从泰特美术馆卸任之后,艾伦·鲍内斯获封爵士,并成为了亨利·摩尔基金会的董事,帮助该基金会在约克郡利兹成立了亨利·摩尔研究所。这座研究所,后来成为了今天世界公认权威的“英国利兹雕塑研究中心”。

【精】63.3%受访者支持国家文物接受公众监督


63.3%受访者支持国家文物接受公众监督

赵本山旗下刘老根会馆被指破坏文物。漫画:朱慧卿

近日,刘老根会馆被举报“破坏文物晋翼会馆”,引发公众对历史文物保护的强烈关注。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网易论坛,进行的一项千人调查显示,77.3%的人关注刘老根会馆破坏历史文物的新闻。

现在很多收藏家收藏的文物都不是通过正规渠道

山西省长治市一家培训机构的张鑫老师认为,现在不少地方的历史文物都遭到严重破坏。他的老家在革命老区,村里有一处朱德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房子,他觉得应该算历史文物,但就在门口挂了一个牌子,没有任何保护。

调查中,29.9%的人觉得自己所在的城市不重视历史文物保护,33.3%的人感觉重视程度“一般”,43.3%的人感觉比较重视。

2005年,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庄景辉就曾发表署名文章,呼吁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应注重文物古迹的保护。然而5年多过去了,文物频遭破坏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他觉得很遗憾,“与刘老根会馆破坏文物晋翼会馆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各地都不鲜见。”

本次调查显示,89.9%的人认为当下中国大多数历史文物值得保护,其中60.1%的人认为“必须要保护”。

对历史文物的破坏主要发生在哪些情况下?调查中,85.6%的人首选“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破坏”;其次是城乡规划建设破坏(82.4%),排在第三位的是“旅游开发、游客破坏”(69.4%);63.6%的人认为建会馆、休闲场所等商业场所会破坏历史文物。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陆建松认为,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时期,往往是文化遗产被破坏的高危险期,在其他国家也是这样。未来20年,我国经济发展还将处在比较快的发展时期,也仍将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高风险期。

陆建松认为,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基础建设往往伴随着对历史文物的破坏。比如郑州、洛阳等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城,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往往是文化遗产分布的集中区。现在的房地产开发,公路、桥梁、铁路修建,经济开发区建设,旅游开发等过程中,文化遗产很难不被破坏。此外,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大量文物考古发掘、博物馆保存不当等都会带来文物破坏。

而且,民间文物没有登记制度,缺乏管理。现在很多收藏家收藏的文物都不是通过正规渠道。陆建松认识一位西安收藏家,他在附近每个村庄都有联络员,联络员把好的文物拍下来发给他,他挑选后买过来变成私人收藏,然后再卖出去。文物拍卖市场在某种程度上也刺激了文物的盗窃走私。

历史文物频遭破坏的原因是什么?调查显示,80.2%的人认为首要原因是“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不力”,其次是“行政权力对于商业利益的袒护”(71.1%),排在第三位的是“政府文物保护投入不足”(65.2%)。

其他原因还包括:缺乏公众监督(63.6%);商家对经济利益的追逐(62.1%);有些文物没有列入文物保护范围,缺乏保护依据(48.1%);社会对文物价值认识不够(44.0%)等。

如何避免历史文物频遭破坏

如何避免历史文物频遭破坏?调查中,79.2%的人认为应加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76.1%的人认为要完善文物保护相关法律;66.0%的人认为应加大对破坏文物的惩罚力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万建中教授认为,目前我国文物保护相关法律不完善,破坏哪一级文物受到什么样的制裁没有明确规定。在法律执行方面更欠缺,破坏历史文物遭到法律惩处的案例很少。

陆建松认为,我国文物法规不健全还表现在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制度上。全国的文物分为国家级、省级、市县级。到目前为止,纳入到全国三级保护的单位也就7万多处,而据最近的文物普查,确定的文物点是47万处。这就给政府、老百姓造成一种错觉,凡是没有纳入文物保护单位的,都可以去动。

陆建松表示,文物管理部门是法定的国家文化遗产管理机构,对文物保护有监管责任。但目前文物管理部门在人手、装备、技术、资金、人员素质方面都不足。在城市化、大量基础建设中发生的破坏,地方文物管理部门很难监管。

“目前历史文物保护的法律需要更加完善。”万建中说,文化遗产涉及面广,除了古建筑、古民居以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很多,都应该综合起来加以考虑。有很多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目录的同样很有价值,所以应该重新进行文物普查,文物保护单位的规格、标准应该大大降低。

2003年,陆建松去意大利考察时发现,意大利实行全国文物登记制度。凡是纳入文物登记制度的文物,个人和地方政府领导都不能动,动的话必须征得文物管理部门的同意。此外,文物遗产管理有相应的民法和刑法条款。被纳入国家文化遗产的房子,不能擅自动,装修必须征得文物部门的同意,若隐瞒不报,轻则民法,重则刑法。条款同样适用于地方政府的领导。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中63.3%的人建议所有文物打开大门,接受公众监督;52.7%的建议通过媒体曝光;52.0%的人认为文物保护人士守土有责。

万建中认为,目前民众在文物遗产保护方面观念越来越强了,这是保护文化遗产很重要的力量。公众监督需要公众舆论、媒体形成合力。

“像举报刘老根会馆的曾一智这样的人士,举报之路走得很辛苦。”庄景辉认为,有良知的专家、有话语权的人士,应该站出来多为文物古迹保护说话。“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部门的官员、领导,他们应具有保护的意识。大中小城市的各级领导人应学习历史、美术知识,防止决策武断。”

意大利的文物保护

2003年,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陆建松去意大利考察时发现,意大利实行全国文物登记制度。凡是纳入文物登记制度的文物,个人和地方政府领导都不能动,动的话必须征得文物管理部门的同意。此外,文物遗产管理有相应的民法和刑法条款。被纳入国家文化遗产的房子,不能擅自动,装修必须征得文物部门的同意,若隐瞒不报,轻则民法,重则刑法。条款同样适用于地方政府的领导。

金瓯沉船中国瓷器展在布达佩斯举行


金瓯沉船中国瓷器展在布达佩斯举行

4月16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观众参观金瓯沉船中国瓷器展。新华网 弗尔季·奥蒂洛 摄

新华网布达佩斯4月16日电 正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办的金瓯沉船中国瓷器展,共展出450件金瓯沉船中国瓷器,均由匈牙利收藏家泽尔尼克·伊什特万收藏。1998年,越南渔民在金瓯角外海捕鱼时,意外发现一条水下沉船,上面装有13万件中国雍正年间的出口瓷器和一些杂物。打捞上来的瓷器一部分由河内历史博物馆收藏,其余部分则通过两次拍卖出售。

这是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金瓯沉船中国瓷器展上展出的一件陶器(4月16日摄)。新华网 弗尔季·奥蒂洛 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