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资讯 > 若深珍藏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仿清早期若深珍藏款盖盅鉴赏

仿清早期若深珍藏款盖盅鉴赏

若深珍藏瓷器的鉴别 唐诗鉴赏辞典 古代瓷器鉴赏

2022-01-19

若深珍藏瓷器的鉴别。

仿清早期若深珍藏款盖盅鉴赏

古语说“打眼容易捡漏难”,难就难在古玩的真假难辨。眼力好的,能淘到看似普通却价值千万的宝贝;眼力差的,就算倾家荡产买回的“古董”也一文不值。

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藏家、爱好者,本报隆重推出“江南鉴宝”栏目,免费为您的藏品进行鉴定。我们有着最资深、最权威的文物鉴定专家团为您授业解惑,同时帮您的宝物“验明正身”,评说市场价值。

专家估价:200元

本期鉴宝专家汤良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陶瓷委员会副秘书长、陶瓷鉴定小组成员

藏宝人:江苏徐州 朱先生

藏品名称:仿清早期“若深珍藏”款盖盅

藏品尺寸:高9.6厘米 口径13.1厘米 底足径9.6厘米

藏宝心得:我是贵报忠实读者,该器物是五年前以古钱币与藏友交换而来的。有盖圆钮,造型周正,胎釉精细。器身及盖以青花画山水图案,青花艳丽呈“翠毛蓝”色,画面自然、层次感强。足底正中部书写“若深珍藏”四字款。该器物应该叫什么名字?是否是清代的?收藏价值如何?敬请专家老师帮助鉴定解疑。

藏宝人估价:1000元

专家点评:从照片来看,此件藏品为仿清早期“若深珍藏”款盖盅,该器身的青花画法僵死,所用的颜料为现代化学蓝。

专家估价:200元

鉴定知识:“若深珍藏”款为堂名款,自清康熙至光绪都有出现,多见于青花图案的杯、碗、盘底部。清康熙时代首有此款,“若深”是此时期景德镇制瓷名家,“若深珍藏”是民窑瓷器款识,至今已经十分稀少。清早期康熙青花器型敦重古拙,新创器型繁多。琢器的颈部,较其他时期细长,圆器以墩式为主。胎坚质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由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青花使用国产珠明料,青花色调翠蓝色为主,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酱黄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给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觉。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历代纪年款特点


历代纪年款特点

标明陶瓷器制作年代的一种款识,在古代陶瓷款识中占有较大比例。一般说来,纪年款可分为3种:一、年款,即以帝王年号为纪年的款识.又称朝代款。如北宋“端拱二年”、明代“大明宣德年制”、清代“大清康熙年制”等。二、干支款,指用60年周而复始的天干配地支来标明器物具体年代的款识。这种款识多附在帝王年号之后。如“大明宣德癸丑年造”、“万历丁丑年造”等;也有直接用干支纪年的,如弘冶时的“壬子年造”、康熙时的“又辛丑年制”等。三、特殊年款,指只写某朝而不写具体年号的款识,如“大明年造”、“大清年制”等。历代纪年款中,以元,明,清时期釉下青花书写款所占比重最大,另有刻划款 ,模印款及釉上彩书写款等。纪年款外多加边饰、常见有双线圆圈、双装方框、单线圆圈、单线方框等,也有无边栏的。款字多书于器物外底中心、也有书于内底心、口沿下以及肩、腹、耳、柄、颈、足内沿等处的。字体以楷书最为多见,另有篆书、行草等。款字排列方式多为自上而下竖写或自右向左横排。纪年款以明、清两代景德镇官窑瓷器使用最多,但部分民窑器,尤其是景德镇民窑器上也经常使用。民窑款字体多显得粗率、不及官窑款字体规整。纪年款标明了器物制作的大致年代或具体年代,所以是古陶瓷年代鉴定中最重要的依据。

秦、汉纪年款秦、汉陶瓷器尚无单独落纪年款的习惯.但有些铭文中的纪年内容,同样起到纪年款的作用。较重要的有以下几件。山东邹县邾国故城遗址出土的一件秦代陶量(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上印有篆书秦诏文,文曰:“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一,歉疑之,皆明壹之。”所印诏文,四字一组竖写,缀连成篇,外有边框。从其书法风格上看,属于秦代小篆,字体方正,笔道圆润,章法和谐,布局合理。这段文字既是研究秦代统一全国度量衡和文字的重要佐证,也是研习秦篆书法可靠的典范。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一件汉新莽时的灰陶狗,腹一侧阴刻篆书“天凤六年何亚”铭,天凤为新莽年号、六年相当于公元19年。1988年湖南湘阴青竹寺汉代窑址堆积层的下层出土了东汉顺帝“汉安二年”(143年)纪年款的陶器残片,款字是刻划上的。另外,考古发掘工作中,常发现一种东汉时的镇墓陶瓶,上有朱书镇墓文,内容是为死者解除灾祸的文告,文字开头多记年、月、日。见有“永寿二年五月”(156年)、“熹平元年”(172年)、“初平四年十二月己卯”(193年)等。

陶瓷浅析:“西畴书院”款考证


“西畴书院”款考证

上海博物馆藏顺治十年的青花山水人物筒瓶(图一),是海内外众多学者经常引用的具有明确纪年、风格典型的转变时期的标准件。该瓶肩部空白处青花隶书题写唐人陈羽《优翼西洞送人》诗:“洞口春晴花正开,看花人去几时回,殷殷寄语武陵客,莫引世上相逐来。”落款为“癸巳秋月写为西畴书院”,上有“中山人”叶形引首章记,下有“竹景”篆文款。“癸巳”为顺治十年(1653年)。

图一

瓷器上堂名款可分两类:1、制作者的名字、店号、商号。2、使用者的名字、居室、庭院名称。这件筒瓶显然属于后者,是专为“西畴书院”制作的陈设器。但对“西畴书院”一直未见有明确的说法。笔者对此做了一点考证。

根据清道光八年刊本《歙县志》(清•劳逢源、沈伯棠等纂修)卷二之三记载“西畴书院在棠樾,宋鲍寿孙、元曹泾、方回讲学其中”(图二)。民国二十三年《安徽通志稿•教育教稿》卷三书院中记载“西畴书院棠在樾宋,鲍寿孙、元曹泾、方回先后讲学其中。盐运使鲍漱芳重修于嘉庆八年。”这两条是目前笔者所见到直接记载西畴书院的文献,虽未曾说明其创立的具体时间和创立人,但我们从其他相关资料中可以得知。康熙年间刊本《歙县志》(清•靳治荆、吴苑等纂修)卷之九•人物“鲍寿孙”条记载:“字子寿,宗严子。寿孙早慧,中咸淳丁卯漕解第一,时年甫十八。至元丙子,郡将李世达军叛,郡贼窃发,富者皆不能免。或拽寿孙父子至贼所,父子争代死,贼心怜之,顾求索不已,忽大风起丛林间,疑有骑军至,遂散。父子俱免。”从中可知,鲍寿孙咸淳丁卯年即1265年(至元二年)是十八岁,他大概是在1247年出生,至元丙子年即1276年(至元十三年,宋德二年),那时他应二十九岁左右,笔者估计西畴书院创立在至元十三年的前几年,也就是南宋灭亡的最后几年里。在西畴书院的初创时期,他应一直肩负着主持书院和讲学的重任。上两条文献提及的曹泾、方回在该书中均有传记,都是元初歙县有名的学者,如曹泾就是《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的老师,至元年间任紫阳书院的山长。这些人参与讲学说明在初创时期,西畴书院和紫阳书院由于地理相近的原因,在师资方面是互通的,只是紫阳书院其独特性质远胜过家族模式的西畴书院。

图二

因恩荫赐官的鲍氏子孙为数众多,从而棠樾鲍氏在明中期成为地方官场上特殊的团体,徽州地区的望族。又因其子弟孝廉,恪守祖训,为官颇有政绩,曾受明朝皇帝敕封,赐建牌坊,目前棠樾牌坊群是一处独特的人文景观。

西畴书院在鲍氏子孙成才教育中功不可没,随着家族威望上升其发展也步入辉煌时期,虽然晚明朝廷对书院存在诸多限制,政治环境恶化,但西畴书院却平静地保存下来继续为培养下一代鲍氏子弟发挥重要作用。嘉靖年间(1561)鲍氏家族修建了“棠樾鲍氏支祠”与西畴书院相依,共存一地可见西畴书院在鲍氏后人心中有神圣的地位。

晚明以来,文人雅士以瓷器装饰居室书房蔚然成风,为了满足不同爱好的要求,专门订制便应运而生。当时,歙县是徽商云集的中心,驻集了许多贩运瓷器的商人;歙县地近景德镇,瓷器运输方便迅速。订制者自己提供瓷画的范本或转告自己喜爱的图文,委托这些商人去订制。清初动荡的社会和遗民的心态,让此时期瓷艺工人也深有同感,在接受订制和自行设计中也慢慢渗入这种循世超脱意识来迎合这一失意的士人阶层。两者在清初特殊的时期内达到思想互动的最佳状态。随着南明王朝的最后垮台,台湾郑民家族的归顺,曾是官宦士人的老一辈遗民更是心寂如水,步入暮年大多数已纷纷老死。三藩之乱打破了往昔的宁静生活,避乱循世的思想再度出现在文人缙绅之中,但战乱平息后却没有像清初那样蔓延,主要是新一代已慢慢接受了满清皇朝统治的事实。不像父辈在中年遭受剧烈的心灵病楚,他们更多明白到战乱后,安定和幸福来之不易,应倍加珍惜,应如何开始实现个人价值。因此,往昔延续了数十年的避乱循世的心态渐渐在瓷画中消去,在康熙十五年之后慢慢孕育着新的风格出现。

总之,明末清初时期是中国陶瓷史上颇为精采又相当复杂的一页,当皇权尚未在制瓷业中建立它的统治时,那么主宰瓷器生产的就是以文人官宦阶层为主的消费市场,这一阶层的思想感情便影响着瓷器的风格,决定着瓷器的装饰和器型。对它的人文精神研究需要我们详细地考证,深入的挖掘。

【精】四款“渔樵耕读”瓷器解读


四款“渔樵耕读”瓷器解读

战争与和平,似乎是文明社会有史以来不可避免的一对主要矛盾,侵略与反侵略让无数的人洒热血、抛头颅、不计其数的无辜百姓丢失生命保卫自己的家园。但人们渴望和平,向往安居乐业的生活,战乱之年尤其如此。本人收藏的几款光绪、民国瓷器,充分体现了在战乱之年,瓷艺家和普通民众向往过上田园牧歌式的“渔樵耕读”生活。

图1:光绪青花“渔樵耕读”瓷盘,该瓷盘产于景德镇,直径24厘米,胎瓷洁白、青花发色纯正淡雅,一幅中国传统的写意山水“渔樵耕读”图跃然眼前。渔夫在河边静坐垂钓,樵夫担着两捆柴禾吃力地在石拱桥上蹒跚行走,犁田归来的耕夫牵着翘首摆尾的水牛缓缓而行,树下屋中的书生,低头弓腰苦读之乎者也……

图2、图3:二者均为民国景德镇生产的粉彩瓷器。图2为花瓶(残),剩高50厘米,底径16厘米。图3为深腹罐,高30厘米,底径13厘米。图2色彩宁静淡雅,图3色彩明快艳丽。两者画面大体相同:渔翁(图2)、渔郎(图3)垂钓归来在树阴下的小石桥上碰到砍柴负薪归来的樵夫,于是两人相视而语,牧牛童子肩扛竹鞭,骑在牛背上悠哉行来,引得高楼寒窗苦读的童子(图2)、书生(图3)好生羡慕,起身俯视啧啧赞叹……

图4:为民国壬午年?穴1942年?雪北方窑口生产的粉彩“渔樵耕读”大花瓶,此瓶高56厘米,底径16厘米。胎体较前三样粗糙,底釉釉色惨白,但粉彩画面鲜艳光亮。图中背衬蕉林远山、芦荡鸳鸯、流水围栏,白发渔翁右手执穿鱼柳条,左手拄着钓竿,樵夫坐在柴禾上歇息,犁田归来的农夫以锄为杖,拄着地与樵夫渔翁闲谈,两名读书童子怀抱书本,趴在窗口,似懂非懂地聆听三人的话语……

此四件瓷器,均产于我国战乱频频的清末与民国,瓷艺家们抛却战乱的喧嚣,用优美的笔触,为人们营造了一种世外桃园般的“渔樵耕读”的理想意境。实为清末民国瓷器中瓷、画俱佳的上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