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资讯 > 中国瓷器鉴别 > 导航 >

深藏法国皇室的中国瓷器

深藏法国皇室的中国瓷器

中国瓷器鉴别 古代中国瓷器 中国瓷器出口古代

2022-01-24

中国瓷器鉴别。

深藏法国皇室的中国瓷器

今年元月22日,佳士得艺术品拍卖公司在美国纽约艺术品拍卖会上推出一批法国皇室藏中国瓷器,引起了瓷器收藏家的关注。wwW.TAoCi52.coM

这批瓷器是法国皇室18世纪从中国定制的,其器皿造型、用途、花纹均遵从定制者的图样。最引人瞩目的是瓷器的显要部位绘制的法国皇室盾形族徽,这说明这批瓷器当时为皇室所专用。

这批瓷器的标价并不昂贵。一件直径27.3厘米的桶状冷酒器标价25000-35000美元。一件直径38.8厘米的彩绘大盘标价15000-25000美元;一件口径26.4厘米的大盖碗标价20000-30000美元,而一套带碟子的盖碗标价7000-9000美元,一件直径28.5厘米的菱口盘标价8000-12000美元。这批瓷器的制作年代相当于中国清朝的雍正年间,作为法国御用瓷器,其标价实属平常。

13世纪,马可·波罗从元大都回到了欧洲。那时欧洲人通过他写的游记,认识到中国生产的瓷器是何等的奢华与精致。中国瓷器的东方神秘感和独特魅力以及因易破碎、难运输的特性而造成数量上的稀少,使她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成为欧洲各国皇室所醉心搜罗的对象。

作为欧洲皇室的主要一支,法国皇室在追求时尚的方面从未落伍。早在14世纪,法国皇室的收藏清单中就有中国瓷器出现,而法皇弗朗科斯(1515—1547)更是将中国瓷作为私人的秘宝放在壁橱中收藏以便随时赏玩。

尽管经常失败,但法皇弗朗科斯还是多次派舰队远航东方,其目的就是要获取那里的香料、丝绸和瓷器。到了17世纪,法皇路易十四的财政顾问考伯特建立了第一个东印度公司。1698年,安菲特律特成功地实现了从法国拉罗切利港到中国的远航,并于1700年带回了181箱瓷器。在这181箱瓷器中,至少有两件瓷器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因为它们的表面被中国工人有意地绘制了与法国皇室有关的图案。一件是青花小碟,这件小碟上的图案是当时法国的哥兰第皇太后的盾形族徽;另一件是一只蓝色粉彩大盘,它上面的图案是法国皇太子之子勃艮第与玛丽公主举行婚礼的情景。

1715年,路易十四逝世,其子路易十五登基,但实际掌握权力的人是他的叔父摄政王菲利浦二世。从1715年至1724年,是摄政王菲利浦二世辅佐其侄子路易十五执政时期。身为摄政王,菲利浦可以说是权倾天下。根据他的要求,其家族的族徽绘制在了300多件中国生产的瓷器上。1709年,路易十四在位时,路易十四曾下令将御用的银质餐具熔化重铸以应付经济危机,而菲利浦也许曾下令让中国瓷质餐具取代银质餐具的地位。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菲利浦对王位存有野心。

1724年,菲利浦二世逝世,路易十五终于重获王权,开始了他50年的统治。但在1718年版的皇室财产清单以及1719年版的修订后的皇室财产清单中,甚至1775年路易十五逝世后第一年公布的皇室财产清单中,都找不到绘有路易十五家族族徽的盾形徽章。对这一情况有两种解释。一说,在1715年至1720年间,摄政王菲利浦为路易十五订制了一批绘有其族徽的中国瓷器,但未能运到;另一种说法是,路易十五重新执政后在1729年为自己订制了一批绘有族徽的中国瓷器,后来又将这批瓷器分别赏赐给了自己的家族成员。第二种假设,应该更有可能成立。因为现在发现的绘有路易十五族徽的中国瓷器,其精致的外形和细致的纹饰都很像中国清朝雍正年间的风格。而从瓷器的数量和种类上又可以推断出其生产的时间应在1725年和1730年之间。

这批御用中国瓷可能是赏赐给了摄政王菲利浦的子孙。后来菲利浦的第六代子孙又在1830年至1848年间做了法国国王,他又把这批瓷器送给了一位贵族,这位贵族的子孙和后人没能守住这份祖产,使其流散到世界各地。

佳士得2003年元月22日在美国拍卖的这批瓷器中的每一件盘子都绘有法皇的族徽。有两个细节需要提示一下,一是在盘子的边缘处有个大写字母“L”,组合成“”形,应指当时的皇帝路易斯(Lou is)。另一处是一些用来冰镇葡萄酒的容器都有龙形把手,且龙头上写有中国汉字“王”,这无疑是用中国文化的方式象征皇权。

中国瓷作为奢侈品成为法国皇室和贵族炫耀其地位和取悦客人的资本,但是当大型货舱将大批的中国瓷器运至欧洲大陆以及欧洲工人自己也掌握了瓷器制作技术以后,瓷器神秘而华贵的面纱被撩起,于是使用和收藏中国瓷器在法国高级贵族中也不再是一种时尚,中国瓷器开始逐渐平民化。但正是法国王室和贵族对中国瓷器的偏爱以及创造性地将族徽绘制在瓷器上,从而使整个法国自18世纪开始引领欧洲大陆崇尚中国瓷器的时尚。

taoci52.coM精选阅读TAoci52.com编辑推荐

陶瓷知识分享:中国瓷器的发明


中国瓷器的发明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瓷器的发明,始于东汉晚期,距今一千八百多年。虽然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原始瓷”的出现,但仍处于初始阶段,尚未成熟,故认为中国由陶向瓷的过渡完成于东汉。 瓷器的产生,与高温烧成技术,制瓷原料的精选,以及釉的发明这三个条件紧密相关。 瓷器是以精选的瓷土或瓷石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 瓷器烧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原料的选择和加工,降低Fe2O3,提高Ai2O3,也就是说必须是富含石英和云母等矿物质,以保证胎质的洁白;二、在1300摄氏度的高温中烧成,使胎质致密坚硬,不吸水,扣之能发出清脆的铿锵之声;三、是在表面施有高温下烧成的玻璃质釉,胎釉紧密结合,釉层不易剥落,厚薄均匀,吸水率低于1%。 瓷器和陶器的分别,因其烧制的条件不同,体现在以下几点,主要有使用原料不同,釉料不同,烧成温度不同,坚硬程度不同,透明度不同。由于瓷器无论在实用性还是艺术性上都比陶器具有诸多优点,便逐渐取代了汉朝之前陶器在陶瓷史上的主角地位,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奇葩。 瓷器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制陶过程中,发挥才干和智慧,积累长期实践经验,不断改进原料选择与处理方法,提高烧成温度,总结施釉技巧,而作出的创造性成果。 瓷器取代陶器,不仅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也证明了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造力的民族。其在每一个工艺过程中凝聚的古代先民的智能和辛勤汗水,更是蕴含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瓷器在汉唐以后源源不断地输出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当时中国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并且对其他国家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中国为世界人民所认识,获得“瓷国”的美誉。 同时,瓷器还是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它是中国对世界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作出的一项重大且不可磨灭的贡献。

【精】中国瓷器上的莲纹


中国瓷器上的莲纹

莲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古代又称芙蕖、芙蓉。《尔雅·释草》“荷,芙蕖……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疏“芙蕖其总名也,别名芙蓉;江东呼荷;菡萏,莲华也。”千百年来,莲以它美丽的花形,芬芳的气质,不染纤尘的高洁品德深受世人的喜爱。

在我国古代文学 作品中很早就出现了描写莲的诗句。“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诗经·陈凤·陂》);“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诗经·郑风·山有扶苏》);“制菱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南北朝乐府民歌中咏莲的作品更是屡见不鲜。“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生并头莲”(《清商曲辞·青阳度》);“千叶红芙蓉,昭灼绿水边”(《清商曲辞·读曲歌》)。一曲曲清新秀丽的民歌把江南水乡莲花盛开的美景描写的如诗如画。唐诗中也不乏赞美莲花的作品。“莲开花覆水,莲谢藕在泥。不学清萍叶,随波东复西”(丁鹤年《采莲曲》);“看取莲花净,应方不染心”(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宋代著名学者周敦颐更是爱莲成癖,他在《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段尽善尽美的描写,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花的倾慕之情。

我国用莲花作为装饰题材大约始于周代。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有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铜器“梁其壶”,壶盖四周饰有一周镂空的莲瓣作为盖钮。湖北京山出土的春秋早期“曾仲游父壶”,盖顶上也饰有类似的莲瓣钮。以上两件器物是我国早期以莲为纹饰的范例。这时的莲纹缺乏写实感,可以看出是由流行于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早期青铜饪食器和酒器上的波曲纹(旧称环带纹)演变而来的,属于较为抽象的莲纹。到了春秋中晚期,青铜器上的莲纹开始趋于写实。1923年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是一件装饰写实莲纹的代表作品。壶盖四周外侈的双层透雕莲瓣形象逼真,已经非常接近真实的莲瓣。与其相似的还有1955年安徽寿县出土的莲瓣方壶。河北易县燕下都十六号墓出土的陶方壶也装饰有类似的莲纹。战国陶器上的莲纹基本上延续了春秋时期的风格,但莲瓣数量明显减少。

东汉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经过逐渐的适应和缓慢的流传,到东晋、南北朝时已遍及大江南北。随着佛教的到来,佛教艺术随之兴起。莲花作为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文化象征,是佛教偶像崇拜和佛教艺术中常见的图案。传说釉迦牟尼降生前,宫廷中百鸟齐鸣,四季花木一同开放,池中开出大如伞盖的莲花。釉迦牟尼得道成佛后,每当他传教说法时,都坐在莲花宝座之上。在有关佛教艺术的雕塑作品中,诸佛所坐的台座也多为莲花形。佛经中把佛所居住的地方称为莲华世界,“莲华世界,是卢舍那佛成道之国”(《华严经》)。佛教经典也有以莲花题名的。《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经的名称以“妙法”比喻所说教法微妙无穷,以“莲花”比喻经典的洁白高雅。就连僧众所披的袈裟也与莲花有密切关系,“袈裟又名莲华衣,谓之不为欲泥所染故”(《释氏要览·上·法衣》)。总之,在佛教艺术中莲花的图案造型随处可见,无论是石窟寺的柱础、藻井,还是佛像的台座、背光,都普遍与莲花有着不解之缘。莲花纹饰出现在我国瓷器上面,则首见于六朝青瓷。

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文化大融合的时代。中国的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与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互相融合,共同推进着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受佛教艺术的影响,三国、西晋瓷器上出现了佛像、忍冬等与佛教有关的纹饰。江苏金坛西晋墓和浙江平阳元康元年墓出土的青瓷谷仓,腹部均贴饰模印佛像。佛像身披袈裟,双手合抱坐于莲花台座之上。东晋晚期,瓷器上开始出现了简单的莲瓣纹。

东晋青瓷在质地和釉色上比以前有显著提高,“瓷”的特点更加鲜明。为突出青翠如玉的釉质,东晋青瓷一改早期繁缛的装饰,仅饰以简单的弦纹或褐色彩斑。东晋晚期,盘碗类器物开始装饰简单的刻划莲瓣纹。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出土的茶黄釉钵,外壁刻划简单削瘦的莲瓣十七瓣。镇江阳彭山出土的莲瓣纹碗,每个花瓣由数条极细的划线组成。以上两处墓葬出土的刻莲瓣纹器物与浙江萧山县上董窑遗址的盘碗残片非常相似。从现有资料看,东晋青瓷中饰有莲瓣纹的器物数量有限,品种也较少。一般碗类多装饰在外壁,盘类则装饰在内心。装饰技法也较单调,多属划花、刻花之类。

南北朝时期,佛教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扶持。据史载,南朝梁代佛教最兴盛时佛寺多达两千多所,北魏末期僧尼多达两百余万人。随着民间信佛者的剧增和大量寺庙、石窟的修建,佛教艺术的影响已深入到各个领域。在各种工艺品中,莲花题材几乎无处不见。它从东晋时期的初露端倪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莲纹此时不仅大量装饰在盘碗类圆器上,也广泛用于罐、尊等琢器上。装饰技法大为拓展,更为丰富,除了延用重线浅刻外,还采用浮雕、堆塑、模印帖花等多种技法。

1977年浙江宁波发现两处南朝早期窑址(云湖窑)。出土的莲瓣纹盘碗与东晋上董窑十分相似,也是用流畅有力的线条在器物外壁或内心用重线刻出简单的莲瓣。但云湖窑的莲瓣有单瓣和复瓣、有筋和无筋之分,有的盘碗内外均饰以莲瓣纹。此外,还有少量刻成凸莲瓣,装饰手法比东晋时期有所发展。江西吉安齐永明十一年墓出土的青釉盘是南朝莲纹的典型式样。盘心浮雕重叠莲瓣,中心以弦纹构成的圆圈内每三个大小同心圆组成一个莲子,均匀排列,看上去如同一朵盛开的莲花。类似的器物在江西、江苏的同期墓葬中经常可见。莲瓣一般为四至十二瓣,中心以不同数量的同心圆象征莲子。

这一时期罐类上的莲纹尤具特色。河北平山北齐天统二年崔昂墓出土的青釉四系罐,上腹部塑覆莲八瓣,莲瓣肥宽,瓣尖凸出外卷,瓣内阴刻蕨草纹。造型丰满浑厚,稳重大方。河北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青釉仰覆莲带盖六系罐,肩腹之间覆莲一周,半球形盖面上堆塑两层立体斧仰莲,这种堆塑莲瓣纹与器形巧妙地融为一体,既美观又适用,具有北方制瓷工艺的特色。与南方盛行的刻划、浅浮雕莲纹相比,在装饰效果上似乎更胜一筹。

中国瓷器发展史(下)


中国瓷器发展史(下)

明朝建立以后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对工商业采取了降低商业税率等政策。改变了元代对手工业工人采取的工奴制度。明洪武时规定“凡工匠二等:曰‘轮班’,三岁一役,役不过三月,皆复其家;曰‘住坐’,月役一旬”(王鸿绪《明史稿》第五十四卷)。“住坐之匠月上工十日,不赴班者输罚班银月六钱,故谓之输班”(《明史》第七十八卷)。这种“轮班”和“住坐”的封建性超经济的剥削制度,对于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起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但和元代的工奴制相比,则轮班匠三四年中除了为官工业服役三个月外,可自由经营手工业,而住坐匠户若能每月交纳六钱罚班银后,也能从事自己的业务,这对于当时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无疑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明朝初年,社会相对安定,洪武、永乐年间,除了原有的城市继续有所发展外,南北各地又出现了一批新的商业中心。明成祖朱棣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以后,疏浚会通河,修整自济宁至临清的一段运河,畅通潜运,使运河沿线的一些城市也繁荣起来。城市的繁荣,增加了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 明朝洪武年间,曾一度实行海禁,使外贸受到一定的影响,但瓷器的出口并没有停止,只是限制政府对外国的赠予。永乐年间以后瓷器输出的途径更多:政府的对外馈赠、入贡国使节的回程贸易、郑和的大规模远航贸易和民间的海外贸易等等。通过这些渠道,明朝的瓷器不仅继续畅销亚洲各国,而且也大量销售到欧洲。同时外商还根据本国的生活习俗和民族习俗,在造型、纹饰等方面提出要求,订购所需瓷器;我国许多窑场也适应西方市场的需要,生产专供外销的瓷器。明代瓷器不仅从海路输出,而且还从陆路对外销售。据万历年间刊刻的《野获编》记载,阿拉伯各国来我国进行贸易的商人,回去时所带的瓷器多达数十车。出口的瓷器,既有官窑的产品,也有民窑的产品。在品种上,不仅有青花瓷,也有釉上红绿黑三彩瓷。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六年(1431年),尤其是郑和八次出使西洋,既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更刺激了瓷器生产的繁荣。 到16世纪,明代的社会经济中资本主义因素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的重要手工业,如纺织、冶铁、采煤、印刷和瓷器制造业,都有一部分进入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时期。明代的瓷器生产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明代的日用瓷器,除了宋元时期的大窑场如磁州、龙泉等地仍有烧造外,不同程度的粗、细陶瓷器生产遍及山西、河南、甘肃、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其中,山西的法华器、德化的白瓷和江苏宜兴的紫砂器更是这一时期的特殊成就。 法华又称珐华,是明代中期以后在晋南一带盛行的具有特殊装饰效果与独特民族风格的日用器皿。法华器的胎与琉璃器完全一样,釉的配方也和琉璃器大体相同,只是助熔剂有差异:硫璃以铅作助熔剂,而法华所用的助熔剂是牙硝。《南窑笔记》说:“法蓝、法翠……本朝有陶司马驻昌南,传此二色,云出自山东琉璃窑也。其制用涩胎上色,复入窑烧成者。用石末、铜花、牙硝为法翠,加入青料为法蓝。”这里的法蓝、法翠很可能就是指法华的蓝色和孔雀绿色。在古代华和花是一个字。为什么在色彩上要加一个法字,它的最早记载见于何时,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法华的装饰方法,是“采用彩绘中的立粉技术,在陶胎表面上用特别带管的泥浆袋,勾勒成凸线的纹饰轮廓,然后分别以黄、绿、紫釉料,填出底子和花纹色彩,入窑烧成”(高寿田:《山西琉璃》,《文物》1962年4、5期)。山西所制的法华器,一般都是小件的花瓶、香炉、动物之类。景德镇在嘉靖前后也仿制法华器,但它和山西法华不同。首先是景德镇用瓷胎而山西法华用陶胎,因而烧成的温度就不一样。景德镇的器物有饰以花鸟、人物的瓶、罐、钵等。在器物的底色上,琉璃一般是黄、绿二色,但法华则以紫或孔雀绿为主,缀以黄、白、孔雀蓝的花纹,就更能突出艺术效果。 德化窑的白瓷在宋代已有生产,但成为全国制瓷业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是在明代开始的。万历十四年(1612年)刊刻的《泉州府志》说:“磁器出晋江磁灶地方,又有色白次于饶磁……又有白瓷器,出德化程寺后山中,洁白可爱。”关于德化的古代窑址,福建省博物馆于1976年再次调查,据现有资料,明代的窑址计十八处:在浔中公社的有祖龙宫、屈斗宫、岭兜、后窑、西门头、大草铺、后所;在三班公社的有内坂、新乾寨、窑垅山、桐岭、旧窑、新窑、啤坝窑;在刈坑公社的有石坊、双溪口、苏田;在上涌公社的有许坑林等。 明代德化白瓷有其独特的风格,它不仅与唐宋时期其他地区的白瓷不同,而且与景德镇同时期的白瓷也不一样。它有如下的特点: (一)瓷胎细密,透光度极其良好,为唐宋其它地区白瓷所不及。唐宋北方白瓷,是用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粘土烧制的,粘土内含助熔物质少,故器胎不够致密,透光度较差。而德化白瓷则用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瓷土制成,瓷土内氧化钾含量高达6%,烧成后玻璃相较多,因而它的瓷胎致密,透光度好。 (二)就釉面来看,德化釉为纯白色,而北方唐宋时期的白瓷釉则泛淡黄色,元明时期景德镇的白瓷却白里微微泛青,与德化白瓷有明显的区别。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不仅与原料的化学组成,特别是氧化铁、氧化钛的含量有关,也与烧成气氛的性质有关。北方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TiO2、Al2O3含量比较高,胎中的Fe2O3含量亦较高,烧成时采用氧化气氛。故瓷器呈现白里泛黄的色调;景德镇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Fe2O3、TiO2、Al203含量均较适中,烧成时采用还原气氛,故瓷器呈现白里泛青的色调;德化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的Fe2O3含量特别低,K2O含量特别高(周仁、李家治:《中国历代名窑陶瓷工艺的初步科学总结》、《考古学报》1960年第1期),烧成时采用中性气氛,所以德化白瓷就比唐宋北方白瓷和景德镇同期生产的白瓷釉色更纯净,从外观上看,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流传欧洲后,法国人又称为“鹅绒白”、“中国白”等等。 明代德化白瓷的品种,宋应星《天工开物》说:“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德化的瓷雕和供器,如一些仿古的尊、鼎和香炉等明代制作确实较多,但日用器皿也还是有的,而且从屈斗宫窑址的调查来看,除了传世多见的梅花杯外,更发现了“杯身呈八角形,器身外壁棱面印有八仙的八仙杯,这种轻巧玲珑的小杯胎薄,特别是腹部,能映见指影。在灯光或日光下显出肉红色。这与文献记载的‘以白中闪红者为贵’是一致的”(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德化屈斗宫窑址的调查发现》,《文物》1965年第2期)。此外,如明末清初人周亮工在《闽山记》中提到的:“德化瓷萧笛,色莹白,式亦精好,但累百枝,无一二合调者。合则声凄朗,远出竹上。”这种瓷制乐器,目前尚有实物传世。 明代德化的瓷雕是颇负盛名的,一般说来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能于各种雕像中见性格,如达摩的庄严,观音的温柔,寿星、罗汉之类的诙谐。 (二)能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装饰性很强,如雕像的衣服多取迎风飘举之势,一举一动,对比强烈;面部刻划细腻,衣纹则深而洗练,主次分明。 德化瓷质地优异,它的佛像大都追求单纯的雕塑美和原材料的质地美,摒弃彩饰,因而有独特的风韵。这些瓷雕背部往往有小小的“何朝宗”、“林朝景”、“张素山”等印记,其中以“何朝宗”最为著名。上海博物馆所藏带有“明朝天启肆年岁次甲子秋吉日赛谢”青花题字的白釉铺道瓶,是明德化窑稀有的记年器。 明代外销瓷的|>>>>|

陶瓷知识分享:土与火的艺术 中国瓷器


土与火的艺术 中国瓷器

瓷器,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发明创造,对许多外国人而言,瓷器——china,就意味着中国。这是个怎样的精灵啊!从洁白的高岭土,再到凉爽的坯泥,尔后又经过制造工匠灵巧的双手,最终,熊熊窑火将美丽的梦想化为诗一般的柔美。现在,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风尘,去欣赏那些古国的遗珍吧。

考古发现证明,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出现了具有瓷器基本特征的原始瓷器。至多在东汉时期,成熟的青瓷烧造成功厂。从此,瓷器,这一闪烁着无数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开始逐步走到辉煌。

当然,瓷器生产真正的全盛时期是在宋代,其标志,就是至今为人啧啧称道的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虽然它们都是为宫廷烧造名器佳品的一代名窑,但它们的作品所展现的艺术风格却是各有千秋,真可谓千姿百态、各竞风流。

火的艺术 历史的变迁

一、自然之火

在几千年前以至几万年前,在地球的大地上,生衍在这里的古代旧石器时代的人们就会用粘土做简单的器具,大自然的雷鸣闪电引起了森林之火,它将树木、草地和动物烧毁。同时也将粘土的器具烧得更硬、更结实,这个大自然赐于人类的意外发现,大概就是最初最原始的瓦器,也就是陶和瓷的前身。随着人类打石取火和钻木取火,人类能够主动取火和操作火以后,开始由不定居的茹毛饮血的渔猎生活逐步改变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因而迫切需要解决盛水的器具,而当时的人类已能够试着用粘土塑造有一定形状的陶罐、陶缸和陶钵。这从我国出土的红山文化和河套仰绍文化陶器以及江西万年出土的陶片就能一目了然。火的出现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没有火便没有陶。陶一开始就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由土变成陶的过程是火锻炼的结果,火是起到决定作用的;制陶人自己用火烧制是正常的生活劳动需要。没有火也就没有人类的文明,陶的出现就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历史见证,陶是最古老的火的艺术。

【精】中国瓷器发展史(上)


中国瓷器发展史(上)

凡是用瓷土烧制而成的器囗就叫瓷器。但目前对瓷器的具体定义,还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一般人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条才能称之为瓷器: 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第二,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差异,要以烧结为准。 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 第四,瓷器烧成之后,胎体必须坚硬结实,组织细密,叩之能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声。 经陶瓷工作者的认真研究和对出土实物进行的科学测定证明,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我们的祖先就用瓷土为原料,烧制出胎质灰白、器表无釉、火候较低的器皿,即所谓的灰陶。约在奴隶社会初期的夏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艺水平的提高,人们又在瓷土中掺入一定数量的长石、石英石等成份,烧制出了一种胎质呈白色、质地比较坚硬的器皿,就其烧结性能和坚硬程度而言,已不同于陶器,而接近原始青瓷。由于器表无釉,所以称之为“原始素烧瓷”。 在商周时代,又能普遍地制造一种青釉器物。这种青釉器,胎色灰白,结构坚密,火候高,硬度大,叩起来能发出铿锵的金属声;特别是器表施有一层青色或黄绿色的玻璃质高温釉,看起来它与一般陶器很不相同,而与瓷器颇多一致处。经化学分析,其胎质、釉料、烧成温度、吸水性能及物理性能等各项数据都说明它已具备瓷器的标准条件,是瓷而不是陶。因此,这种青釉器就是我国最早的青瓷。但是由于当时的工艺技术水平较低,原料的处理和坯泥的练制比较粗糙,没有经过精细的过滤、淘洗、捏练、陈腐等工艺过程;而且胎料的可塑性较小,造型比较单调;同时胞料中的杂质尚多,胎体颇多裂纹,釉色也不稳定等等,与后期成熟的瓷器比较,便带有明显的原始性,所以称之为原始青瓷。 从战国到西汉,是从原始青瓷到成熟青瓷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青瓷,在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等各个方面,都比原始青瓷有了较大的进展,但与成熟的青瓷相比,仍有一定的差别。 经过原始青瓷和早期青瓷的漫长道路,到一千八百年前的东汉时期出现了青瓷器。在浙江上虞、宁波、慈溪。永嘉等地先后发现了汉代瓷窑遗址;在河南洛阳的中州路、烧沟、河北安平逯家庄、安徽亳县、湖南益阳、湖北当阳刘家家子等东汉晚期墓葬和江苏高邮邵家沟汉代遗址中,都曾发现过瓷制品,而尤以江西、浙江发现的更多。其中有东汉延熹七年(164年)纪年墓中所出土的麻布纹四系青瓷罐,熹平四年(175年)墓内出土的青瓷耳杯、五联罐、水井、熏炉和鬼灶,熹平五年(176年)墓中发现的青瓷罐,还有与朱书“初平元年”(190年)陶罐同墓出土的麻布纹四系青瓷罐。这些有确凿年代可考的青瓷器的发现,使我们确信,我国瓷器的发明不会迟于汉末,把它定为东汉晚期,不仅有大量的考古资料作为依据,也是比较确切的。 浙江地区有着十分丰富的瓷土矿藏,而且瓷石矿的埋藏一般距地表不深,易于开采。浙江的瓷土,主要是一种含石英——高岭——绢云母类型的伟晶花岗岩风化后的岩石矿物。风化程度低的含有部分长石,风化程度高的则含有较多的高岭石矿物。这就形成了天然有利的条件,只要用这种瓷石作为主要原料就可以制成瓷胎,这类矿物的含铁量较高,适宜用还原烧成。在还原气氛影响下,高价铁被还原为低价铁,低价铁的助熔作用很强,有助于瓷胎在较低的温度下烧结。 瓷窑工在长期的制瓷实践中,对原料的选择,胚泥的淘洗,器物的成型,施釉直至烧成等技术,在东汉晚期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和提高,为瓷器的出现创造了必要的技术条件。从瓷窑遗址周围的自然环境观察,一般都具备着较为充足的水力资源,加上当时已普遍采用脚踏难和水碓的情况,所以这时很有可能已用水碓粉碎瓷土,以提高坯土的细度和生产效率。在上虞帐子山东汉窑址的发掘中,发现了陶车上的构件——瓷质轴顶碗。这种轴顶碗内作臼状,壁面施以均匀的青釉,十分光滑;它的外壁成八角形,上小而下大,镶嵌在轮盘的正中部位,加于轴顶上,一经外力推动,即可使轮盘作快速而持续的旋转。这种相当进步的陶车设备与熟练的拉坯技术的紧密配合,使瓷器的器型规整而功效提高。这一切说明,浙江成为我国的青瓷发源地不是偶然的。上虞县小仙坛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细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得相当牢固;釉层透明,萤润光泽,清澈淡雅,秀丽美观。 此外,在上虞、宁波的东汉窑址中还发现有烧制黑釉瓷器。在湖北、江苏、安徽等地的汉代墓葬中也曾出凉谟源善鳎乇鹗前不帐『料亟辏?70年)等纪年墓中黑釉瓷的出土,证明它的烧造时间应在东汉的中晚期。很显然,这种创新产品,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黑瓷和青瓷的呈色剂都是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称为青瓷。在工艺技术上设法排除铁的呈色干扰,就是白瓷;相反,加重铁釉着色,便成为漆黑闪亮的黑瓷了。 |>>>>|

精品文章:古代中国瓷器是如何赚到全世界的钱


古代中国瓷器是如何赚到全世界的钱

中国自30年前改革开放后,又开始重新融入世界。中国的各行各业都处于世界的大背景下,人们也越来越发现,在与世界的交往联系中,坚持自主性,保持自己的特色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全球性金融危机发生后,面对遭受影响的中国制造业,一个几年前便已提出的概念,又使人们获得了新的认识,这就是要自主创新,要自己掌握主动。现实的事情有很多现实的条件,没有绝对化的标准。从历史上说,中国古人在很长的时间里,都非常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其典型就是中国的瓷器。

中国的瓷器曾经为中国赚了多少钱,实在不好统计。从数量上说,销往欧洲的中国产瓷器,超过几亿件是肯定的。清朝时期,据中国的官方记载,每年销往欧洲的瓷器几百万件是常态。但是,我们现在很难统计它到底值多少钱。中国瓷器在欧洲最贵的时候,与丝绸一样,与等重黄金同价。但是,那些冒着巨大风险,在大海上颠簸飘荡的欧洲商人或船东们,赚取了相当大的一部分。瑞典17世纪创建了东印度公司,它有一条著名的商船,名叫哥德堡号。当年在到达瑞典港口时意外沉没了,前几年又被复制,重游中国。哥德堡号共载中国货物700吨,其中一部分是瓷器。据估计,这700吨中国货物等于当时瑞典全年的收入。虽然中国制造的收入只在这个最终市场价里占据一部分,但是,我们也可以想象中国瓷器到底赚了欧洲多少钱,还不包括销往阿拉伯、东南亚等地的瓷器。

当欧洲人评定中国的“四大发明”时,居然没有将瓷器纳入其中,一方面说明评判的标准是欧洲人所需要的标准,另一方面也说明,培根所处的时代,欧洲人包括培根本人,对于中国还缺乏了解。他们容易只看到中国人的创造对他们的发展造成巨大改变的东西,例如火药、纸张、活字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而很难看清中国人的哪些创造对于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瓷器。欧洲人经过了很长时间才认识到中国的瓷器、茶叶等等最简单的日常生活用品,对于中国的意义,甚至对于改变世界的意义。我们今天完全可以说,中国古人的很多创造发明,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意义,绝不亚于当今世界的电脑、互联网。

瓷器从很早以前就成为中国百姓的日常用品,虽然皇家对于瓷器的特供要求,使得官方瓷器与民间瓷器有一定的差别,但是,在中国平民百姓的家里,瓷器绝不是稀缺之物,而是极为普遍的日常生活用品。相反,瓷器传到欧洲后,很长时间都是王室和贵族专享的高级物品。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大约相当于中国明末清初,欧洲王室和贵族都有专门收藏、陈列中国瓷器的习惯。例如俄国沙皇、奥匈帝国皇帝、法兰西国王、英国国王等等。马未都先生讲过一个例子。当时欧洲贵族宴请宾客,能用中国瓷器作餐具是一件非常体面和奢侈的事情。但是,为了防止客人中有人心生贪念,顺手牵羊,主人必须加派人手,盯着每一个瓷器,某种程度上,把其他贵族客人都当成潜在的小偷了。这是因为中国瓷器当时在欧洲非常昂贵,而且,在那时的欧洲人看来,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也是无以伦比的。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当时的中国,瓷器早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极为普遍。

那么,中国瓷器为中国人大赚全世界的钱,而且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都没人能够超越的奥秘究竟在哪里?我认为,主要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成本低廉。瓷器的前生是陶器,陶器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生产。但是,陶器在使用性能上有一定的局限,因此,陶器一般只被当作比较低层次的用品。在高级的场合,以前人们一般不使用陶器,而使用金属器。使用金属器的习惯,欧洲人远远高于中国人,尤其是欧洲的贵族,金属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但是,金属器成本较高,很难广泛使用。以中国来说,也有不少青铜器的出土。大型青铜器是国家祭祀的用品,小型青铜器是当时贵族的用品。青铜器造价高昂,使用太多则不利于民生,因此,汉朝以后,青铜器渐渐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东汉时期,中国的瓷器在原先陶器的基础上正式形成。瓷器以低成本又不失高贵的方式,大规模地取代了金属器。中国瓷器的这个特征给今天的人们什么启示?只有低成本、低消耗的产品才能普及和长久。而在现代工业生产领域,大量高成本、高消耗的产品充斥我们的日常生活,人们甚至认为它就是现代生活的必然。事实上,现代生活中大量高成本、高消耗的产品,迟早会被淘汰。

中国瓷器的第二个特点是实用性强。拿瓷器与玻璃器相比,瓷器比玻璃更坚固,但是,瓷器即便有小的破损,也不至于像玻璃破损后那样容易伤人。而且,玻璃在冷热变化下容易破碎,但瓷器不会。因此,自从瓷器在中国出现后,玻璃器在中国的地位便退居很次要的位置。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阿拉伯玻璃器,很多也非常精美。但由于其实用性差,只能作为摆设,因此,在产品的市场竞争性上,玻璃器远远不如瓷器。对此,我们不得不对那些发明瓷器的祖先表示无比的尊敬,虽然他们都没有留下名字,然而,他们发明瓷器所依据的那些原则,在今天依然是非常有效的。

中国瓷器的第三个特征是工艺简单。除了皇家需求的特供瓷器有复杂的工艺要求外,绝大多数中国瓷器的工艺都很简单。中国瓷器的普及,除了前面提到的材料成本低廉外,工艺的简单,也是造成产品价廉物美的重要因素。而且,中国历史上每一波瓷器的高峰后,都会出现工艺越来越简化的明显趋势,例如瓷器表面雕刻的简化,形状的简化,色彩的简化等等。它使得瓷器在工艺繁琐和简化之间,寻找到不同的市场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上不同层次的需求。贵者如帝王,贱者如乞丐,都能手捧瓷器。

中国瓷器的第四个重要特征是突出本地性。钧窑瓷器在中国的瓷器家族中非常著名,曾经有人说,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钧窑瓷器的特殊性来自于它的色彩,而它的色彩则来自于瓷釉中铜的成分。这种铜的成分则来自于一种叫做孔雀石的矿石。事实上,钧窑所在的地点附近就有出产孔雀石。因此,钧窑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把本地的物产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产品。再比如说景德镇的瓷器能够独领风骚几百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景德镇附近的高岭土。今天的科学分析指出,景德镇附近的高岭土是制造瓷器最好的原材料,但是,在景德镇开始烧造瓷器之前,谁能做出这个结论?只有当景德镇的工匠们,将本地的高岭土不断通过实践后,烧造出大批精美绝伦的瓷器时,它的方法才成为了标准。几乎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每一个窑口,都是以其地方色彩的独特性而享誉世界的。这个事实在今天讲究标准化、统一化的工业生产中,仍然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换句话说,接受ISO、申遗等别人的标准,永远只能受制于人,创造自己的标准,才是真正的主动。所谓大国心态,标志之一就是,我定的标准成为其他人接受的标准,而不是相反,一味去迎合别人的标准。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现代中国人还需要不断地努力。

中国瓷器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兼收并蓄。一些人在讲古代中国的时候,总是以一种偏见,把古代中国说成是封闭的、保守的、拒绝外来文化的等形象,实际上,造成这种偏见一是基于他们所接受的某种西方理论,二是对中国历史缺乏基本了解。仅从中国瓷器的发展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种偏见是多么无知。中国瓷器虽然是很多普通的、默默无闻的中国人的创造发明,但是,在它的发展过程,也吸收了很多外来文化。比方说瓷器的形状。|>>>>|

陶瓷浅析:中国瓷器发展史(上)


中国瓷器发展史(上)

凡是用瓷土烧制而成的器囗就叫瓷器。但目前对瓷器的具体定义,还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一般人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条才能称之为瓷器: 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第二,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差异,要以烧结为准。 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 第四,瓷器烧成之后,胎体必须坚硬结实,组织细密,叩之能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声。 经陶瓷工作者的认真研究和对出土实物进行的科学测定证明,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我们的祖先就用瓷土为原料,烧制出胎质灰白、器表无釉、火候较低的器皿,即所谓的灰陶。约在奴隶社会初期的夏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艺水平的提高,人们又在瓷土中掺入一定数量的长石、石英石等成份,烧制出了一种胎质呈白色、质地比较坚硬的器皿,就其烧结性能和坚硬程度而言,已不同于陶器,而接近原始青瓷。由于器表无釉,所以称之为“原始素烧瓷”。 在商周时代,又能普遍地制造一种青釉器物。这种青釉器,胎色灰白,结构坚密,火候高,硬度大,叩起来能发出铿锵的金属声;特别是器表施有一层青色或黄绿色的玻璃质高温釉,看起来它与一般陶器很不相同,而与瓷器颇多一致处。经化学分析,其胎质、釉料、烧成温度、吸水性能及物理性能等各项数据都说明它已具备瓷器的标准条件,是瓷而不是陶。因此,这种青釉器就是我国最早的青瓷。但是由于当时的工艺技术水平较低,原料的处理和坯泥的练制比较粗糙,没有经过精细的过滤、淘洗、捏练、陈腐等工艺过程;而且胎料的可塑性较小,造型比较单调;同时胞料中的杂质尚多,胎体颇多裂纹,釉色也不稳定等等,与后期成熟的瓷器比较,便带有明显的原始性,所以称之为原始青瓷。 从战国到西汉,是从原始青瓷到成熟青瓷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青瓷,在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等各个方面,都比原始青瓷有了较大的进展,但与成熟的青瓷相比,仍有一定的差别。 经过原始青瓷和早期青瓷的漫长道路,到一千八百年前的东汉时期出现了青瓷器。在浙江上虞、宁波、慈溪。永嘉等地先后发现了汉代瓷窑遗址;在河南洛阳的中州路、烧沟、河北安平逯家庄、安徽亳县、湖南益阳、湖北当阳刘家家子等东汉晚期墓葬和江苏高邮邵家沟汉代遗址中,都曾发现过瓷制品,而尤以江西、浙江发现的更多。其中有东汉延熹七年(164年)纪年墓中所出土的麻布纹四系青瓷罐,熹平四年(175年)墓内出土的青瓷耳杯、五联罐、水井、熏炉和鬼灶,熹平五年(176年)墓中发现的青瓷罐,还有与朱书“初平元年”(190年)陶罐同墓出土的麻布纹四系青瓷罐。这些有确凿年代可考的青瓷器的发现,使我们确信,我国瓷器的发明不会迟于汉末,把它定为东汉晚期,不仅有大量的考古资料作为依据,也是比较确切的。 浙江地区有着十分丰富的瓷土矿藏,而且瓷石矿的埋藏一般距地表不深,易于开采。浙江的瓷土,主要是一种含石英——高岭——绢云母类型的伟晶花岗岩风化后的岩石矿物。风化程度低的含有部分长石,风化程度高的则含有较多的高岭石矿物。这就形成了天然有利的条件,只要用这种瓷石作为主要原料就可以制成瓷胎,这类矿物的含铁量较高,适宜用还原烧成。在还原气氛影响下,高价铁被还原为低价铁,低价铁的助熔作用很强,有助于瓷胎在较低的温度下烧结。 瓷窑工在长期的制瓷实践中,对原料的选择,胚泥的淘洗,器物的成型,施釉直至烧成等技术,在东汉晚期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和提高,为瓷器的出现创造了必要的技术条件。从瓷窑遗址周围的自然环境观察,一般都具备着较为充足的水力资源,加上当时已普遍采用脚踏难和水碓的情况,所以这时很有可能已用水碓粉碎瓷土,以提高坯土的细度和生产效率。在上虞帐子山东汉窑址的发掘中,发现了陶车上的构件——瓷质轴顶碗。这种轴顶碗内作臼状,壁面施以均匀的青釉,十分光滑;它的外壁成八角形,上小而下大,镶嵌在轮盘的正中部位,加于轴顶上,一经外力推动,即可使轮盘作快速而持续的旋转。这种相当进步的陶车设备与熟练的拉坯技术的紧密配合,使瓷器的器型规整而功效提高。这一切说明,浙江成为我国的青瓷发源地不是偶然的。上虞县小仙坛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细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得相当牢固;釉层透明,萤润光泽,清澈淡雅,秀丽美观。 此外,在上虞、宁波的东汉窑址中还发现有烧制黑釉瓷器。在湖北、江苏、安徽等地的汉代墓葬中也曾出凉谟源善鳎乇鹗前不帐『料亟辏70年)等纪年墓中黑釉瓷的出土,证明它的烧造时间应在东汉的中晚期。很显然,这种创新产品,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黑瓷和青瓷的呈色剂都是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称为青瓷。在工艺技术上设法排除铁的呈色干扰,就是白瓷;相反,加重铁釉着色,便成为漆黑闪亮的黑瓷了。 |>>>>|

精品文章:中国瓷器发展史(下)


中国瓷器发展史(下)

明朝建立以后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对工商业采取了降低商业税率等政策。改变了元代对手工业工人采取的工奴制度。明洪武时规定“凡工匠二等:曰‘轮班’,三岁一役,役不过三月,皆复其家;曰‘住坐’,月役一旬”(王鸿绪《明史稿》第五十四卷)。“住坐之匠月上工十日,不赴班者输罚班银月六钱,故谓之输班”(《明史》第七十八卷)。这种“轮班”和“住坐”的封建性超经济的剥削制度,对于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起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但和元代的工奴制相比,则轮班匠三四年中除了为官工业服役三个月外,可自由经营手工业,而住坐匠户若能每月交纳六钱罚班银后,也能从事自己的业务,这对于当时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无疑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明朝初年,社会相对安定,洪武、永乐年间,除了原有的城市继续有所发展外,南北各地又出现了一批新的商业中心。明成祖朱棣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以后,疏浚会通河,修整自济宁至临清的一段运河,畅通潜运,使运河沿线的一些城市也繁荣起来。城市的繁荣,增加了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 明朝洪武年间,曾一度实行海禁,使外贸受到一定的影响,但瓷器的出口并没有停止,只是限制政府对外国的赠予。永乐年间以后瓷器输出的途径更多:政府的对外馈赠、入贡国使节的回程贸易、郑和的大规模远航贸易和民间的海外贸易等等。通过这些渠道,明朝的瓷器不仅继续畅销亚洲各国,而且也大量销售到欧洲。同时外商还根据本国的生活习俗和民族习俗,在造型、纹饰等方面提出要求,订购所需瓷器;我国许多窑场也适应西方市场的需要,生产专供外销的瓷器。明代瓷器不仅从海路输出,而且还从陆路对外销售。据万历年间刊刻的《野获编》记载,阿拉伯各国来我国进行贸易的商人,回去时所带的瓷器多达数十车。出口的瓷器,既有官窑的产品,也有民窑的产品。在品种上,不仅有青花瓷,也有釉上红绿黑三彩瓷。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六年(1431年),尤其是郑和八次出使西洋,既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更刺激了瓷器生产的繁荣。 到16世纪,明代的社会经济中资本主义因素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的重要手工业,如纺织、冶铁、采煤、印刷和瓷器制造业,都有一部分进入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时期。明代的瓷器生产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明代的日用瓷器,除了宋元时期的大窑场如磁州、龙泉等地仍有烧造外,不同程度的粗、细陶瓷器生产遍及山西、河南、甘肃、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其中,山西的法华器、德化的白瓷和江苏宜兴的紫砂器更是这一时期的特殊成就。 法华又称珐华,是明代中期以后在晋南一带盛行的具有特殊装饰效果与独特民族风格的日用器皿。法华器的胎与琉璃器完全一样,釉的配方也和琉璃器大体相同,只是助熔剂有差异:硫璃以铅作助熔剂,而法华所用的助熔剂是牙硝。《南窑笔记》说:“法蓝、法翠……本朝有陶司马驻昌南,传此二色,云出自山东琉璃窑也。其制用涩胎上色,复入窑烧成者。用石末、铜花、牙硝为法翠,加入青料为法蓝。”这里的法蓝、法翠很可能就是指法华的蓝色和孔雀绿色。在古代华和花是一个字。为什么在色彩上要加一个法字,它的最早记载见于何时,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法华的装饰方法,是“采用彩绘中的立粉技术,在陶胎表面上用特别带管的泥浆袋,勾勒成凸线的纹饰轮廓,然后分别以黄、绿、紫釉料,填出底子和花纹色彩,入窑烧成”(高寿田:《山西琉璃》,《文物》1962年4、5期)。山西所制的法华器,一般都是小件的花瓶、香炉、动物之类。景德镇在嘉靖前后也仿制法华器,但它和山西法华不同。首先是景德镇用瓷胎而山西法华用陶胎,因而烧成的温度就不一样。景德镇的器物有饰以花鸟、人物的瓶、罐、钵等。在器物的底色上,琉璃一般是黄、绿二色,但法华则以紫或孔雀绿为主,缀以黄、白、孔雀蓝的花纹,就更能突出艺术效果。 德化窑的白瓷在宋代已有生产,但成为全国制瓷业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是在明代开始的。万历十四年(1612年)刊刻的《泉州府志》说:“磁器出晋江磁灶地方,又有色白次于饶磁……又有白瓷器,出德化程寺后山中,洁白可爱。”关于德化的古代窑址,福建省博物馆于1976年再次调查,据现有资料,明代的窑址计十八处:在浔中公社的有祖龙宫、屈斗宫、岭兜、后窑、西门头、大草铺、后所;在三班公社的有内坂、新乾寨、窑垅山、桐岭、旧窑、新窑、啤坝窑;在刈坑公社的有石坊、双溪口、苏田;在上涌公社的有许坑林等。

公主出嫁中国瓷器成瑞典国礼


公主出嫁中国瓷器成瑞典国礼

明日,盛产童话的北欧将迎来一个现代童话—————32岁的瑞典女王储、未来的瑞典女王维多利亚公主将与“平民驸马”、前健身教练丹尼尔步入婚姻殿堂。

这场婚礼堪称自1981年查尔斯王子迎娶戴安娜以来欧洲最盛大、最受人瞩目的皇室婚礼。

童话

公主爱上青蛙

身为健身教练的平民丹尼尔·韦斯特林获得公主青睐,在大臣、语言指导师和公关机构的调教下,成为了真正的“王子”

瑞典皇室目前正在准备自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结婚以来欧洲最大的一场皇家盛事,那就是瑞典女王储维多利亚公主将在明日与其来自民间的未婚夫丹尼尔·韦斯特林结婚,上演现实版的青蛙变王子一幕。

19日这天,当午夜的钟声敲响,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皇宫金碧辉煌的舞厅内,“王子”将牵着他的公主和着第一支华尔兹舞曲翩翩起舞。平民王子丹尼尔·韦斯特林出生在瑞典中部小村庄,曾做过健身教练。如今,他的努力求爱终将修成正果,维多利亚公主的“一吻”使他摇身一变,从现代版的“青蛙”变为王子。经过瑞典大臣、语言指导师和公关机构的悉心调教,历经8年的漫长恋爱路,丹尼尔成功成长为一位极有风度的现代年轻皇家成员。19日下午,约1100位宾客将齐聚在斯德哥尔摩13世纪的大教堂中,身穿华美的晚礼服,见证丹尼尔与32岁女王储结为夫妻。

维多利亚公主最初在斯德哥尔摩的健身房遇到丹尼尔。那时维多利亚患有饮食失调症,所以开始在健身房中锻炼度日。 维多利亚与丹尼尔相恋后,父亲古斯塔夫曾极力反对他们的恋爱关系,当时丹麦王子也在追求维多利亚。但是在维多利亚的坚持和丹尼尔接受大臣、语言指导师、公关机构的调教后,国王最终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转型

从牛仔到王子

专门的司仪教授丹尼尔如何吃饭、说话、走路……短短几年,他从一个“牛仔”变成了“股票经纪人”

王子与公主取得这样的完美结局,还真要归功于官员们的协助,他们被戏称为“王子学堂”,真正地将丹尼尔成功转型。丹尼尔集中学习了英语、法语和德语三门语言,这样他出国在外时可与外国官员交谈,并学习了瑞典历史和政治科学等知识。一家公关公司还对他的造型进行了设计。斯德哥尔摩最好的西装设计师和美发师赠与他一个全新的面貌。他的坐骑也由阿尔法·罗密欧改成雷克萨斯。

负责丹尼尔转型的是瑞典法院的副司仪简·艾里克-华伦。皇室下令他教授丹尼尔,并把丹尼尔转型成一位王子。几年时光里,华伦和丹尼尔天天见面,一切都在秘密进行。

如今,维多利亚和丹尼尔的订婚照在斯德哥尔摩的礼品店中热卖,而照片上显示那个当初穿着牛仔服、戴着棒球帽的“牛仔”丹尼尔已经不见了。照片中的维多利亚和丹尼尔郎才女貌、极为登对,而且彼此为对方神魂颠倒。经验老练的皇室观察员对丹尼尔的转变极其惊讶。皇室观察员说:“西服、领带,再加上设计眼镜,他看上去就像一个股票经纪人,他的转变十分出色,已经不是2002年时我们看到的那个年轻人了。”

“我们教授他如何吃饭、说话、走路。人们喜欢丹尼尔,也喜欢维多利亚公主,尤其是年轻人。他们两个的结合简直太完美了,丹尼尔非常正派,八卦记者们花费了八年的时间极其努力想从他身上挖出点绯闻,但都没成功,”华伦说。

如果说维多利亚和丹尼尔两人的恋爱史太过美好以致狗仔队挖不到任何负面新闻,那么维多利亚的弟弟妹妹倒是有一大堆花边新闻可供瑞典小报八卦。今年4月,维多利亚的弟弟菲利普王子甩掉谈了多年的女友,与挪威一位模特搞上关系,这位模特曾裸露上身摆姿势与巨蟒拍照。而两周之后,29岁的马德莱娜公主更是取消了婚礼,因为其未婚夫被爆料称与一位21岁的女手球明星发生“一夜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