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用瓷砖胶 > 导航 >

用台湾陶瓷享受生活美学

用台湾陶瓷享受生活美学

用瓷砖胶 用什么瓷砖 陶瓷艺术

2020-05-30

用瓷砖胶。

具有美感的生活是颇令人向往的美好,生活之美其实就像水一样,不是单靠所费不赀的昂贵家饰品就能堆栈出来。经营美感生活,必须从态度、细节、关怀周遭环境……一点一滴地注入美,逐渐催化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美感生活。

具有美感的人生,其实可以从经营一个小小的茶杯开始。

台湾知名建筑教育学者汉宝德先生在推动“台湾生活美学运动计划”时指出,当我们愿意坐下来,享受一杯现泡的好茶,挑选一个很美的茶杯,手握着温暖茶杯所带来的视觉之美、慢品温暖茶杯所倾注的好茶芬芳,这些点滴细节所给予我们无价的轻松写意,就是体验生活美学的第一步。

台湾陶瓷艺术设计显现了对生活美学的思考与实践。台湾陶瓷艺术奠基自历史传承的技术与时代累积的经验,21世纪的台湾陶瓷工艺家从仿古加以变化和创新,力求在技术上、在艺术上、在文化上、在意涵上提出突破思维,关注台湾多元之文化元素,透过陶瓷生动的技法与演绎,融合功能性日用陶瓷与文化性艺术陶瓷,让陶瓷用户能透过这些陶瓷工艺家精心设计的美好陶瓷生活艺术品,进而与生活美学产生对话,触动更多生活美学的体认与感动。

近年来,台湾陶瓷艺术蓬勃发展,许多各具特色的台湾陶瓷工艺家纷纷提出各项的创艺新陶作品,造就台湾陶瓷产业的新风华时代。taOCI52.COM

如荣获“台湾工艺之家”殊荣的台湾陶瓷吉洲窑的许朝宗大师,以全球独门铁锈花技法吸引国际陶瓷艺术界。铁锈花技法属烧成非常不易之窑变,釉药由氧化铁1320度还原焰高温烧成,冷却时结晶成一朵朵微微亮亮的结晶花,彷若经戒定慧持心熏修成佛般,沉稳优雅地凝结其上,稀有难得,风格大器华贵、气质深蕴耐看,表现出高贵脱俗的气质。

台湾陶瓷安达窑引古创新,作品结合了古汉汝窑青瓷技法、以及现代时尚的线条美感,例如系列作品《夏鸣》灵感来自从台湾农村生活“静听蛙鸣声,细品一壶茶”,以一个简泡壶与两小杯的组合让用户与亲密爱人分享静谧甜蜜的两人时光。台湾陶瓷安达窑家传第二代继续接棒经营,并导入更多新的美学概念,努力实践将艺术带入生活的目标,成就新时代青瓷作品。

小编推荐

朱乐耕:用陶瓷改变国人粗糙的生活方式


陶瓷艺术家:朱乐耕

朱乐耕:从小在陶瓷圈子长大

网易艺术:各位网易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网易艺术访谈录,我们今天特别开心邀请到著名陶瓷艺术家朱乐耕先生,欢迎朱先生。

朱乐耕:谢谢。

网易艺术:朱先生,请您先自己跟我们透露一下跟陶瓷接触多少年了?

朱乐耕:很长很长。因为我是出生在景德镇,我自己的家离官窑只有十几二十步,父母就是做陶瓷的。

网易艺术:陶瓷世家出身。

朱乐耕:父亲做陶瓷,从小在父母亲身边长大,好象生来就是做陶瓷的。

网易艺术:有一种情况,很多小孩从小就接触,但可能觉得接触太多了,人生真正决定从事这个行业,靠这个吃饭时,可能又会有一些转向,您是怎样一直坚持决定,从始至终要跟陶瓷在一起的?

朱乐耕:有时候人是一种缘分,刚才我谈到了我的家庭出身,我在那个城市,最后我也有机会得到很好的陶瓷艺术的教育,比如从小家里的父亲教育我,陶瓷艺术,传统陶瓷,我家里就是一个沙龙,很多陶瓷艺术家就在我家里,每天都聚会,我从小在这个氛围里长大听他们谈陶瓷艺术,而且后来我也有机会到艺术市场研究所工作,这是景德镇最大的陶瓷艺术场,当时计划经济把老艺人全集中在那个地方,我跟他们学了很多传统技艺,时间很长,很正规的学过,像古彩、粉彩,传统的学过。另外我也有幸读了陶瓷学院第一届研究生,受过很好的高等教育,我的背景里主要是这两大块,特别是后来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有机会接触很多国外当代的陶艺,包括一些国际交流,对我的影响,触动很大,一是传统教育,还有一个是大学教育,再就是国际交流,国际眼光,我觉得对我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网易艺术:我们刚才聊到,其实陶瓷的名字叫China,China和“中国”的英文一样,作为80后来思考,陶艺艺术大师,可能我脑子里不会有太多名字浮现,不像当代艺术,国画艺术,很多大师的名字会在我的脑海里呈现,对于陶瓷艺术的发展,您作为一直从事这个行业的艺术家,怎么看待陶瓷大概的发展状况?

朱乐耕: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们到国外的博物馆,每个重要博物馆,包括大都会,都有中国的陶瓷艺术,非常精彩,中国的陶瓷艺术在16、17、18世纪大量出口到欧洲,欧洲人是通过陶瓷艺术认识到中国的,美丽的中国就是从陶瓷艺术开始,我有一次到丹麦去,丹麦政府送礼品给我,我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本安徒生童话,童话里谈到在遥远的东方,在中国,有一个美丽的宫殿,是用陶瓷做成的。陶瓷在他们心目中是很高尚,是梦想中的地方。谈到陶瓷出口,那时候欧洲还不会做陶瓷,他们比我们晚很多很多年,所以陶瓷不仅是艺术,还有它的科技在里面,烧成,是很复杂的东西,那时候欧洲到日本,早期有一个山寨我们陶瓷的过程,都在学我们的东西,基本模仿我们的作品,而且日本陶瓷还签上我们中国的底款,大量烧制到欧洲,陶瓷是非常高级的奢侈品,欧洲王公贵族家里要是没有陶瓷品会感到非常不安,因为这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这几百年来,我觉得中国的陶瓷基本在走下坡路,在世界博物馆基本看不到,因为很多原因,工业革命,中国在这个进程中没上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陶瓷又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因为中国富强了,我们的文化艺术也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陶瓷艺术也在这个时代不断产生新的变化,以新的面貌慢慢引起世界的瞩目。

网易艺术:当下您作为一直从事陶艺的艺术家,您个人现在有没有力所能及做的一些工作?

朱乐耕:我觉得这个时代,陶瓷艺术发展是最繁荣的时代,艺术家也碰到了最好的时代,国家改革开放后,开放,再加上艺术家工作条件的改善,另外我们对我们的传统陶瓷、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我们把传统的优秀文化作为我们优秀的出发点和优秀的资源重新认识它,所以在我们的陶瓷艺术里,当今囊括了很多新的思想、观念,这是一个新的时机、新的面貌。

网易艺术:对您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感觉?

朱乐耕:对,我本身就从事陶瓷艺术的创作,再加上我也是教育工作者,在大学里带研究生,我也希望培养中国当代优秀的陶瓷艺术家,未来设计和陶瓷艺术表达观念方面有思想的学生,我想他们未来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一定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朱乐耕作品《中国牛》

陶瓷教育现状:陶瓷学院女生比男生多

网易艺术:老师,刚才您说到您作为陶艺的教育者,我有一个朋友,他的研究生是在学院学的,是一个女生,她说她们那儿的男女比例有一点失调,学陶瓷的女生居多,目前会是这样的情况吗?

朱乐耕:是这样的,我大概在十几二十年前到日本访问,到日本大学,到韩国,我感到非常奇怪,怎么学陶瓷的全是女生,男生没有,寥寥无几,我感到非常奇怪,因为我们那时候大量的学生基本是男生,一个班的女生很少,但现在中国的情况改变了,现在我招的研究生,80%几乎都是女生,男生极少,我在考虑这到底是一个什么现象,我想可能女生比较容易过理想化的生活,因为艺术是很美好的东西,男生可能要考虑生存的问题,因为艺术学习不可能很快让你进入一个生存状态,而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我估计是这个原因。

《涅槃》

用陶瓷艺术对话环境空间

网易艺术:朱老师前几天在咱们国家大剧院进行了自己的个展,我当时去现场看了展览,觉得真的可以用“震撼”来形容,因为在我的印象里,陶瓷更多是在南锣鼓巷、798那些小饰品,最多也就是陶瓷壁画这种跟陶瓷有关的艺术品,我看了您的展,感觉陶瓷也可以用空间感说话,对您自己,打造用陶瓷这样产生跟环境、跟建筑空间对话的情况,是不是自己也有一些突破?

朱乐耕:在1995年我就探讨一个问题,传统陶瓷艺术要根据当代的社会发展,新的空间,它怎么发展呢?我想,就是生活的陶艺,陶瓷艺术的生活化,陶瓷艺术环境空间的研究,这个空间我觉得未来是有发展前景的。因为中国在发展,城市化不断扩张,城市以商业为中心,负面问题很多,空间挤压,人与人的挤压,交通堵塞,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人性是需要一些诗意的,需要自然,也需要艺术,环境艺术在未来的发展应该是很大的,我们要靠环境艺术来调节这种状况,很多城市内地,包括一些空间,都用环境艺术来表达,或者一些建筑空间,用很多艺术和它结合在一起,缓解人们在这种空间里的压力,在国际上,现在国外法律规定要有百分比的艺术,100万拿出1万来建筑环境艺术。

我们的陶瓷艺术这时候又找到了新的空间和突破点,陶瓷艺术的空间和环境艺术结合是非常好的,因为它本身就是土的材料,这次我们展的陶瓷艺术的感觉和工业化形成了很好的对比,很人性,是我们心里很需要的感觉,这次在国家大剧院的展览我主要考虑两个大问题,一是我们的陶瓷艺术怎样和环境空间结合起来,不是在国家大剧院找一个墙壁挂上一些作品,而是和整个环境空间,和建筑穿插在一起,因为国家大剧院是很典型、很现代的建筑。

在这个思考里,我们怎么表达,和空间穿插很好的作品在里面,这是我的想法,这次有很多作品在空间里,大家感觉非常有意思,一些雕塑、一些抽象的器皿,感觉这个空间里需要这样的气场,随着工业化的建筑,比较冰冷,通过陶艺放上去,通过陶艺表达的思想、精神,感觉我们需要这个东西,需要这个感觉,这就是我想的把我们的艺术和环境结合起来。

实际上建筑代表一个时代,我们的作品如何和时代融合在一起,如何在这个时代,以建筑为语言的时代,怎么和它对话,这是我这次个展最重要的思考,所以很多作品是放在这个空间里的。

另外是探讨一个问题,传统陶瓷艺术有很多优秀的出发点,我们的陶瓷艺术在这个空间里怎么表达它的现代性,怎么使我们传统的陶瓷艺术在这个时代有一个很好的转型,探讨本土化、现代化的问题,所以我很多的元素来自于传统,比如宋代的粉彩,我用了很多民间元素,再假如我的一些新的、观念性造型,并不是把传统的完全拿过来,而是很好的提炼,来表达我的新的想法,使我们传统的艺术在当代有很好的转型,它是面向未来的,面向新的人群的,是这么一个东西,包括云的系列,涅盘的系列。

网易艺术:中国牛的系列。

朱乐耕:中国牛也是放在空间里效果非常好,因为这个建筑是工业化建筑,有些是后现代化建筑,但我们的中国牛和风,那些作品散发出来的是农耕文明的符号,农耕文明的符号在当代工业化里,穿插在里面有一种历史感,而且还有中国的精神,因为建筑是西方的,缺少中国精神,我觉得在这个空间里引用中国的文化精神,用现代语言表述,这非常重要,毕竟这是我们在首都,在北京,在这么一个地理位置上,作为中国人,中国文化,在这个空间里应该有自己的表述,我觉得非常重要,这是很好的尝试,这次放在作品里大家反应还是蛮好的。

网易艺术:我看展览的时候听了很多现场观众的反应,他们说,天哪,用陶瓷能烧制出这么现代化的艺术作品,对艺术家来说是不是也是很新的尝试,他们会这样考虑,我的考虑点,会想您烧制这些作品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有没有崩溃的时候?

朱乐耕:实际上我研究了很长时间,这个展览是跟韩国济州岛的展览是系列展览,我们刚刚结束在韩国济州岛的一个活动,那是他们请我去做的两个大型壁画,那个壁画很大,28米多的长度,高度也有上十米高,两幅大型的,还有我系列作品的展览,去了很多朋友,包括一些重要的媒体也去了,也是探讨环境空间的艺术,把我们的作品放到当代的环境空间里去,我觉得我们的艺术家有责任探讨这方面的问题,特别是作为陶瓷艺术家,因为自古以来陶瓷就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有它的物质性,反映了他们当时的制作水平,工艺,科技,但它的表述和精神层面是和当时的社会融合在一起,而且中国的陶瓷自古以来就有以气载道之说,中国是礼仪之邦,通过我们的陶瓷器皿表达很多中国人的思想在里面。我们说,美食不如美器,陶瓷虽小,但能表达丰富的宇宙世界,很大的器皿也能容纳个人内心细微的思考。

网易艺术:这次咱们的主题叫做“空间和镜像”,当时您选择作为这个主题来突出展览,有没有什么想法?

朱乐耕:我刚才谈到,主要是把它放在一个大的空间里去,在空间里所产生的感觉它就是有反应,跟空间对话,这是我这次展览的想法。

网易艺术:“镜像”这两个字呢?

朱乐耕:镜像主要是反映,对空间对话的反映,我想我们应该关注空间,关注反应,这就是我们陶瓷所要研究的,你想,人的精神需求也好,物质需求也好,我觉得这是我们要研究的两个重点主题。

《禅意》

只知道收藏古陶瓷的人请醒醒

网易艺术:刚才您聊的时候说,您之前是在韩国,做一个系列的展览,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可能在韩国和日本,对于中国一些元素保存的有时候要比我们(好),陶瓷产生于我国,却在别的国家受到重视,不光陶瓷是这样的情况,之前去日本旅游,日本的一些唐代建筑也是很让人印象深刻的,对于陶瓷的状况,您怎么看?

朱乐耕:陶瓷的历史非常悠久,去年10月份云南有一个国际会议,亚洲文化论坛,我谈到了一个问题,中国的陶瓷艺术,我们宋代的陶瓷艺术对亚洲文化的影响,中国的陶瓷艺术,全在韩国,全在日本,特别是中国宋代的茶碗,道家文化的茶碗,强调道法自然,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故宫的那些东西,它又影响了韩国,韩国后来又影响了日本,日本把道家文化的思想又发扬光大,又影响了整个世界,包括美国现代陶艺,反过来美国现代陶艺又来影响中国,因为中国文化的出发点很多,很丰富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儒家文化的东西多一点,讲究精致的东西,实际上中国古代有很多优秀的文化,所以现在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学习,我觉得很重要。

网易艺术:刚才我们聊了这么多,如果作为普通网民来看,更多关注它在拍卖场上市场的体现,从收藏,作为藏家的角度,作为中国陶瓷,包括收藏,包括升值的空间,您作为艺术家有没有一些自己的观点?

朱乐耕:我觉得中国的陶瓷艺术还是有它的文脉的,有它的传承,另外,当代的陶瓷艺术应该有它新的表述和表达,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应该容纳更多的文化在里面,应该有我们当代人的思想意识在里面,一个是我刚刚谈到的历史,再就是当代新的思想,包括工艺,材料的研究,还有新的观念,我觉得很重要,作为收藏者,都应该去探讨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现在中国收藏的古陶瓷比较多,但研究还不够,这可能和我们国家的艺术教育有关系,国民素质有关系,很多人不懂得当代的艺术,他只知道收藏古陶瓷,当代的很多陶瓷艺术其实已经很超越了,在材料、工艺、观念上已经超越历史了,我觉得这密是很有意思的空间。

网易艺术:采访前我了解到您之前有去哈佛大学做关于中国陶瓷的演讲,说当时哈佛大学生全体给您起立鼓掌,当时您带给哈佛的演讲讲述的大概是哪些方面的内容?

朱乐耕:我主要是谈到了我的个人创作,通过我的个人创作来反映咱们中国这个时代文化的变化,陶瓷艺术的发展,因为西方对中国当代的陶瓷艺术是不了解的,去全世界博物馆看,在鸦片战争以后整个这一块是空白的,他们不了解中国,现在我们文化的发展怎么样,他们知道你的经济发展,从报纸上能看见,文化发展是怎样的?特别是作为中国有代表性的陶瓷艺术,他们不了解,通过我们的演讲和图片,他们从我个人身上看到了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状况,所以他们感到很激动,很感动。

网易艺术:既然说到这儿,说说您个人的发展吧,您能大概给我们做一个描述吗?比如您可能从小就接触,到后来您自己也会做突破,和空间对话的形式,您大概给我们简单讲一下吧,我们也听一下在哈佛大学享受的待遇。

朱乐耕:是这样的,从小我就学习传统陶瓷,很地道的传统,传统工艺、古彩、粉彩、青花,我是很系统学习的,我就谈到了当时我的学习情况,当时是怎么学的呢?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计划经济艺术家的工作条件是有限制的,分工是比较典型的,我们不可能个人做一个白胎,做一个陶瓷材料,个人用窑炉,只有改革开放以后,国际交流频繁,我们有条件买一块土地建一个自己的工作室,因为我们陶瓷艺术家不像一般的绘画,我们需要很大的场地,要建窑,还要有很大的制作作坊,后来我们有了条件,购置土地,建窑,建工作室,在这个过程中又给了我们很多新的条件,我们有条件研究陶瓷作为土与火的艺术,从最开始的陶瓷材料到烧成条件的建立,特别是这些年来的国际交流也拓宽了我们的眼界,比如我们去美国参加美国的教育年会,还有国际上一些重要会议,我们也能了解西方当代艺术最新的发展创造,他们艺术本身的情况,特别这些年来,我们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好的认识,把传统文化作为优秀的资源重新认识,重新开发利用,在这方面我们也不断努力,所以我有这个阶段,一个是做陶瓷彩绘,官窑的,五彩的阶段,原来条件不够,我们只能做一点彩绘,后来我们的观念起了变化,研究了民窑,包括民间青花,以前我们不太认识,我们认为官窑的东西最好,故宫的东西最好,实际上中国的东西不只是故宫,整个中国文化,民间艺术都是我们的艺术,最后我们也聊了我们对材料、窑炉烧成技艺的研究,我们从陶瓷最早的第一步材料烧成来研究,再就是后来观念的变化,像五彩的研究,再到民间陶瓷的研究,比如这次国家大剧院,我也用了很多冯地材(音),民间的手法,表达圆圈的东西,还有五彩云,也是早期的彩绘,但我用新的形式表达,比如造型都是我自己烧的,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以前只有国营工厂才可以做,现在我的条件可能比这个工厂强多了。

《农耕时代》

作品从自家的窑里烧出来

网易艺术:朱先生,我可以理解这次大剧院所有展出的陶瓷艺术作品都是您自己的工作室出来的?

朱乐耕:对,都是我自己的工作室出来的,以前的国营工厂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包括韩国我在首尔做的音乐厅,一百多吨的材料全是我的工作室烧出来的,现在条件完全不同了,我在哈佛大学讲课时实际是在介绍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我个人的创作,因为个人是离不开社会的,离不开整个改革开放的大环境,这非常重要,我的父辈就没有得到这种条件,我的父亲也很有想法,但在计划经济时代他就没有得到这种条件,所以我们的陶瓷艺术家在这个时代是最幸运的,我们应该感恩这个时代。

网易艺术:听了您大概的描述,我脑子里好象串起来一根线,可以拎起来,对于您个人的陶瓷艺术经历,可以像线一样串起来做一个认识了,我还很好奇一个点,刚才您说您的工作室这么多作品都可以自己烧制,是不是这期间也有一个过程,这些东西未必一次就能成功,可能要不断地尝试尝试,做成最终的东西,所以我想听听关于您个人在创作方面的困难,或者让您记忆犹新的东西。

朱乐耕:这都不是一下烧出来的,而是有很长的过程,因为我很喜欢探索,固步自封,或是提原来的成绩,这不是我的性格,我喜欢探索,喜欢到黑暗里摸索,喜欢走出一条路,包括环境空间,我觉得也是推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原来是没有的,通过我们的开拓,又使陶瓷艺术走出了另外一条路,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艺术就是需要不断探索,需要不断适应。

网易艺术:不断探索才能不断创新。

朱乐耕:对。

网易艺术:您的“云系列”,因为我第一眼看的时候感觉有点像日本艺术家草菅民生(音)的作品,有一点点感觉,是不是您想了一点,要这么呈现,但最后在烧制过程中又不断的有新的想法,最终呈现出来,不断修改,不断调整,以至于最后看到漂亮的陶瓷艺术作品。

朱乐耕:对,我所有的作品都是这样,都是不断调整的,我喜欢打破过去的规矩,这个过程很快乐,能找到很多东西,以前没有出现过的东西,我喜欢跟泥巴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我们和泥土的互动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感觉,我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寻找一个从来没有过的感觉。这也是创作的快乐。

网易艺术:在接下来的计划中,您个人还有没有一些新的,除了做展览之外,在研究方向上会不会有一些新的需要考虑、研究的地方?

朱乐耕:11月份到12月份的时候有一个展览,东西方陶艺对话,这是近期的计划,我会邀请日本一个最好的陶艺家,叫惠田熊杨(音),也是像我们一样做大型环境空间陶艺的,他比我年长,在日本非常有影响力,很多器皿也做得非常漂亮,还有一个是美国阿富力(音)大学最好的教授,他来参加,另外还有欧洲的考夫曼,他是当今陶艺协会的主席,我们四个人做一个展览,通过我们四个人,展示东西方陶艺的过去和未来,我觉得这个展览很有意思,现在正在做策划。

想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国人粗糙的生活方式

网易艺术:作为您个人,您的考虑,中国、日本、美国、欧洲,陶瓷和陶瓷不一样,中国有中国的陶瓷,包括技法,我看日本更多是在设计店之类的,平滑的感觉,不同国家的陶瓷有什么不同的特色可以简单总结吗?

朱乐耕:我想通过我们四个人的展览探讨东方陶艺的对话,过去在历史上我们是怎么影响韩国,韩国影响日本,东方陶瓷艺术的语境,再谈到当代的陶艺,西方,美国和欧洲的,他们的思想观念,整个大的陶瓷艺术空间里怎么互相融合、表现,包括未来的发展,做这么一个讨论。

网易艺术:可能您经常去日本、韩国这些国家做交流,您每次看了他们的作品之后会不会觉得自己其实也有一些可以借鉴的地方?

朱乐耕:肯定的,特别是日本陶瓷艺术,你看这个国家在历史上,很多陶瓷是向我们学习的,但他们在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又保留了民族民间的陶瓷,日本生活用的陶瓷,我们知道日本料理用的陶瓷是非常讲究的,保留了很多民族的生活,这是很优秀的,生活中使用,你到日本吃饭是很感动的,感动的不仅是东西好吃,还有餐具的享受,我觉得当今中国人把这些全丢掉了,我们的生活现在变得粗糙了,我们的经济发展了,但在我们生活中使用的器具变得非常不讲究了,中国是礼仪之邦,在过去历史上,中国人用的陶瓷餐具是非常讲究的,美食不如美器,你看《红楼梦》里是怎么使用陶瓷的,我们原来怎么使用陶瓷,这是一种礼仪,在中国文化里,我们是把它作为象征,原来在一些寺庙里也有一些祭器,它是礼器,代表了中国一种很高的思想,祭祀用的,而且过去中国人讲钟鸣鼎食,吃饭也有背景音乐的,鼎,它是一种象征性的东西,是讲究的,现在我不知道,在北京,我到很多人家里吃饭,他们对器皿不讲究,大家都处在快餐时代,我觉得很遗憾,我去日本吃饭,他们对餐具是非常讲究的,韩国人也一样。现在我到美国,美国人家里也用很讲究的餐具,餐桌上有鲜花,还有漂亮的桌布。

网易艺术:作为您个人,您会在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餐具使用,包括家里的布置,会不会很讲究?我很想了解。

朱乐耕:我有专门吃饭的餐厅,有我自己的餐具,我用我自己的餐具,包括这次一个酒店的开幕,里面所用的东西都是我做的,我把壁画上的元素做成了很多的,咖啡杯、茶具,都是我自己做的,因为我想改变这个面貌,我想倡导一种有文化的生活,创造一种我们讲究的生活,也重新拾起我们过去的美好,但是是一种新的表达,让我们慢慢远离那种粗糙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精致起来、讲究起来。

传统雕塑美学思想对当代陶瓷雕塑创作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雕塑技法的继承与发展,一直是陶瓷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中国传统的雕塑是丰富多彩的,古人留给我们很多的雕塑作品,但没有多少真正意义的系统性雕塑美学思想流传下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后人的总结与发展,中国传统雕塑的美学思想也包含在内。本文从追溯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雕塑的审美思想,以厘清中国传统雕塑与当代陶瓷雕塑创作的继承与发扬的关系。

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中国传统美学主要是基于先秦美学思想。先秦时期,思想领域百家争鸣的局面已经形成,但此时还没有专门的美学思想体系。但正是从这些思想体系中,生发出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美学观。儒家始祖孔子的美学主张建立在他的“仁学”思想的基础之上,“仁学”的核心思想是“爱人”。在此基础上,又要求人的审美要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准则,即所谓“道”和“德”。“说之不以道,不说也”(《论语·子路》),“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卫灵公》),都体现了这种观点。在儒家美学思想中,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即“质”与“文”的关系。孔子认为,应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道家哲学的核心是“道”。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道”的核心,这也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庄子·缮性》中就提到:“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这反映了道教的基本美学,体现在特定的审美标准中,是把所谓的朴素、无为、淡泊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

随后,楚骚美学与禅宗美学思想的整合,是对儒、道两家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楚骚美学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奇葩,以屈原为代表的文学审美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中期出现的禅宗美学思想,在继承儒、道、楚骚美学思想的同时,最大的贡献就是将美的产生归于“物与心”的统一。

二、中国历代传统雕塑形式的审美特点

1.秦代雕塑高度写实,刻画生动

秦代在雕塑方面有重大发展,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型陶兵马俑和铜车马。秦始皇吞并六国以后,建立秦王朝,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等。秦代的雕塑题材更加贴近生活,从功能上看,也逐步走向独立。秦代承袭了春秋战国的朴实,作品趋于写实,注重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总体风格恢宏,强调力度和气势。秦兵马俑的雕塑艺术,标志着明器雕塑创作上产生了一个重大飞跃。它规模大、数量多,给人最突出的感受是力求逼真,表现物件的写实风格。每个秦俑的形象都不雷同,均通过对人物动作的刻画,将各自神态表现得生动传神。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代雕塑风格的代表,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写实的风格来表现现实对象。兵马俑陶塑和真正实物等大,军队队列完全按照当时的阵容设计。兵马俑的制作者忠实于简朴的写实态度,准确表达物象的特征,特别是头像的表现堪称完美,生动形象的军官和士兵雕塑显然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细致观察的体现。兵马俑虽然注重写实,并大量生产,但每一个都是精心创作,完全没有粗制滥造的感觉。在外观上,每一个俑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留着胡须的老兵表现得坚毅无畏,嘴上无须的年轻战士充满活力等,构成了人物表现力丰富的军队阵列。相比同为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古希腊雕塑艺术,虽然在人物的动作、肌肉线条刻画等方面,秦代雕塑较为不及,但在人性的刻画上却更胜一筹。

秦陵的大陶马,也是非常突出的制作。竖立的双耳,贯注的眼睛,昂举的头颈,矫健的四肢,以及剪鬃缚尾的装束,无不表现出机警神韵,一旦驰骋起来,必然显出疾若闪电的动势。在这里,战马不单纯是军阵的组成部分,它们那雄骏的神态,还相应地补充了武士豪迈勇敢的战斗精神。

秦俑雕塑在审美上很有特点,它注重现实,却不复制现实;严格坚持对象的实际外观与艺术手法的有机结合,表现对象的真实性,并融入创作者的艺术理想。

2.汉代雕塑注重造型多样性和写意结合

“汉承秦制”,汉代明器雕塑的制作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形体上虽不如秦代高大,但表现物件上却比秦代丰富。人物的塑造比秦代富于动感,姿态也有了较多的变化。东汉明器雕塑在题材内容、制作材料以及分布地区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出现了大量表现各种生活劳动场景的俑,以及楼、坞、堡等模型,在题材内容上更趋于生活化,更真实广泛,具体表现各种生活场景。同时还表现出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民间风貌,如袒膊赤足,眉飞色舞抱鼓表演的《说唱俑》。

一般而言,汉代雕塑自然质朴,强调对象外部张力和运动感,具有强壮的肢体美感,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它们将写意和个性化的技艺融在一起,表现得自然和有趣。

马踏匈奴

汉代雕塑代表作品有《马踏匈奴》《伏虎》《人与熊》等,这些作品强调块面的整体把握,在处理方法上更注重点、线、面的有效组合,注意各细节元素的巧妙构成关系。同时,汉代雕塑在内容上创造性地将人物、文化、生活、政治等多方面结合起来,层次有序,集中统筹安排,结合个人风格的独立的美,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触历史。

比如《马踏匈奴》,是伫立在汉朝大将霍去病墓前的雕塑,为的是纪念他抗击匈奴、保家卫国的不朽功勋。作品表现了一匹昂首屹立的战马,四足下踏着一名手持弓箭的匈奴首领,以战马象征西汉政权的声威和霍去病的战功,雕塑中没有出现霍去病的形象,却更加强了象征性和纪念意义。战马既警惕又安详,既善良又含讽刺的神情,似乎在讥笑被踩的失败者;仰卧马下挣扎的武夫露出绝望的神情,反衬出马的英雄气概。构图别具匠心,造型特征鲜明。马的腿粗而坚实,犹如四根巨大石柱,与马身浑然一体,具有永久性的柱石建筑感。由于象征手法的运用也使它具备了浪漫的特色,使观者联想的领域更加开阔。

《马踏匈奴》,用今天的话说,是一件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同时,又含有象征主义的构思。在两千多年前,先辈雕刻家经过细致的观察和周密的考虑,用精湛的技艺为我们留下了辉煌的艺术丰碑。霍去病墓石刻是汉代艺术质朴、深沉、雄大风格的典范。

3.传统美学思想对雕塑形式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美学思想具有完整的历史延续性,尤其是信奉“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境界一直是中国审美的核心。纵观中国雕塑发展,就其精神性,受政治、宗教、哲学影响;就其造型,受绘画的影响,并在意象、抽象、写意、写实诸方面显示出其道、其智、其美,有着迥异于西方传统的独立体系、独特价值。

如《跃马》《马踏匈奴》等赞美英雄战功的雕塑,较之于西方直接以主人骑马或立像雕塑表现更富于诗性的想象。东汉时期,青铜雕塑《马踏飞燕》就充满了曲线美、流动美、力量美,马的右后蹄踏上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以燕衬马,让飞燕与奔马的速度有目共睹,使奔马的动势凝固在一个静止的空间,把一匹静止的铜马塑灵了、塑活了、塑绝了!艺术家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汉代《说唱俑》等反映了作者的瞬息思维和捕捉能力,堪称神品。南朝时期的辟邪则具有诡魅的抽象意味,与原始图腾、楚汉浪漫同属一个造型体系,通过对比因素在视觉上造成体量的庞大、凝重、厚硕,时时蓄聚着冲击张力的感觉。盛唐风格的《陶女俑》上我们可以窥见《捣练图》《簪花仕女图》中一样的丰神绰约的体态和雍容华贵的盛唐气息。女俑的身体直立,在圆浑的整体中蕴含着自然生动的微妙变化,几条犀利的线条将衣纹概括地表现出来,头上是厚重饱满的发髻,映衬着饱满圆润的脸颊,嘴角透露出恬淡的微笑。雕塑表现出来的是中国工笔画一样流畅的造型和线条的节奏,这使雕塑极具诗意和神韵。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雕塑作品具有强烈的装饰性与实用性;关注人物面部刻画,雕像的色彩,塑绘组合,相得益彰;注重形式生动,雕塑语言简洁,达到高层次的美;经常使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表现栩栩如生的作品,突出鲜明的特点,追求艺术魅力。不可否认,雕塑是现实的投影,但其撼人心处,正在于华夏民族将汪洋恣肆的想象气魄凝结于此。神意的瞬间,细节的捕捉,生命的真实,无不洋溢着浓郁雄浑的情韵。

三、中国传统雕塑美学思想在当代陶瓷雕塑创作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雕塑美学思想在当代的陶瓷雕塑创作中仍然有着充分的延续和体现。

1.在当代陶瓷雕塑中运用传统写意手法来表现

中国传统雕塑,讲求东方式的意境美,即传统的写意手法。意境的审美与中国传统哲学审美有着很大的联系。参悟自然界的事物,是东方人的一种精神训练。道家的“大象无形”“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传统哲学观念影响着艺术家的主观情思超越世俗,达到一种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可以说写意是具有我们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观。比如西汉时期的《马踏匈奴》就主要采用了传统写意的表现方式。在当代陶瓷雕塑中,这一点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在寻求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发展之路的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具有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写意陶瓷雕塑,例如吕品昌的《中国写意》、刘远长的《楚魂》等。

此外,从很多当代陶瓷雕塑家的作品中都可以领略到写意精神的精粹所在。形态的夸张意象,形体凹凸隐显的质感意象以及人物瞬间神态的意象,这些构成了写意陶瓷雕塑的主要特征。如陶艺家吕品昌的《阿福》就是相当东方式的写意手法作品,其线与体的聚合、神与形的抒发都体现了东方式的美。作品造型独特,借助民间具有吉祥寓意的形象,使作品具有古典美。阿福系列的体态,含蓄而耐人寻味的面容,赋予了作品强大的生命力。英国雕塑大师亨利·摩尔认为:“一件有生命的雕塑,是活生生和有能力的,应给人一股由内而外的力量和生生不息的感受。”《阿福》就是这种有生命的作品。

还有其他许多当代的陶瓷雕塑艺术创作者,也把握住了传统文化精神和当代的文化品格,他们将传统雕塑审美思想有机地融入当代陶瓷雕塑艺术中,甚至大胆利用新材料新工艺,巧妙地利用现代工艺产生不同的效果,达到既保留拓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具有现代艺术前卫性的目的。

2.当代陶瓷雕塑运用粗质材料以多种手法来表现

中国传统雕塑人物很多用粗质黏土为原料,造型严谨,没有粗制滥造的感觉,兵马俑作品就是这类典型,这类雕塑在当代也得到传承和发扬。陶瓷雕塑材料多为粗糙的黏土或其他材料,很多雕塑人物造型夸张,但细节精致,风格鲜明,使得雕塑外在形式和内涵相得益彰。在很多当代陶瓷雕塑中,很多都吸收了西方雕塑的美学思想,展示和表达当代人的真实情感。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雕塑创作者对生活、生命、世界的感悟。西方风格与传统审美思想的融合,使得当代陶瓷雕塑更具生机和活力。

比如《惊蛰》这个陶塑作品,女人高昂的头部,歇斯底里的行动,似乎挣扎又不痛苦的压抑感,粗制黏土带来的质感及融合现代性的艺术表达,使得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张力和魅力。

3.当代陶瓷雕塑运用造型与装置艺术的结合

当代陶瓷雕塑吸收了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许多审美思想,比如传统雕塑中的造型,乃至很早就出现的装置艺术的萌芽。装置艺术,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比如秦始皇兵马俑、霍去病墓的石马都可以看作装置艺术的萌芽。当代陶瓷雕塑,装置已经越来越独立化,越来越具有自身演绎的轨道和方法,而且它也成为当代被广泛接受、应用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一些大型展场、大型活动、大的空间中,装置和装置化的陶瓷雕塑屡屡亮相。更重要的是它对于形式与观念的两者结合要求甚高,并不是现成品的自然堆砌就能够获得雕塑感或观念意图,里面有着艺术家智慧的浓缩,特别是作为观念主体的艺术家常常在雕塑形式的突破中显现着自身的观念表达。

《记忆》这个作品,作者塑造了一个无头无臂的女性形象,是当代陶瓷雕塑运用造型与装置艺术结合的一个例子。旗袍是代表中国大多数女性的符号,女性形象与沙发两者生动地组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造型,体现了现代、舒适、权力、金钱、性等元素,给人们带去了诸多反思和观念的冲击。

中国古代雕塑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是蕴含和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宝藏。因此,在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方面,我们也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当代陶瓷雕塑的创作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

景德镇陶瓷绘画艺术中书法的美学特征


书法艺术在景德镇陶瓷绘画作品的整体性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书法之美及书法之美溢于景德镇陶瓷绘画之美之中提出了书法艺术的某些特征性。

一、书法艺术并非抽象

何为抽象,本意乃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思维的一种过程。在艺术中,有意义的抽象无非是指那种无确切内容的生动形式而已,我们亦可称之为抽象的形式。再看书法与抽象之关系。中国的书法离不开中国的文字。从表面上说,文字似乎是属于主观意识的东西,其实文字一旦创造出来就已经成了具有具体形象的客观存在。草书无论其怎样龙飞凤舞,总离不开原来的那个字,而每个文字的草法都有一定的法则。同时,任何书法作品都表达某种确定的文字内容,作者在书写时总是选择与他需要抒发的感情相一致的文字内容。故而结论是:任何抒发作品都有确切的内容,抒发艺术却非抽象!

二、抽象形式之美与抽象美

书法本身虽不可离开文字,但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可以离开文字内容。实乃书法是一种形式感极强,而其形式又有较大相对独立性的艺术。因而在欣赏过程中人们常将它作为一种“抽象形式”之美加以感受。

承认书法之“抽象形式”之美与承认抽象乃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抽象形式之美不在抽象而在形式!形式美之外的抽象美是并不真实存在的。

三、气韵生动的线

“气韵生动”是我国美学中代表书画艺术形式最高的美的标志。它既是创作的总要求,也是评论的总标准。所谓“气韵生动”就是具有生命之活力,运动之气势,音乐之韵律,感情之光环。而书法艺术之线,正具有以上特征。一言概之即“气韵生动”。以为它有生命的活力,故其生机盎然,变化无穷;因为它有运动的气势,故其元气淋漓,大气磅礴;因为它有音乐的韵律,故其金声玉振,跌宕隽永;因为它有感情的光环,故其赏心悦目,益人神智。

四、有感情的形式

书法艺术线的这种活力、气势、韵律,归根结底是为了寄托作者的感情,它们融为一体,“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元陈绛曾在《翰林要诀》中说:“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而气郁而字敛,乐而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书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这段话说出了线及其组合的变化,与书写者感情变化的密切联系,而“气”则是联接两者的纽带。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一点为有感情的形式。正是这种有感情的形式,使人感到愉快,舒适,振奋,得到美得享受,产生“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之感。

由于书法的形式是一种有感情的形式。而人的感情无比丰富,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所以书法艺术对作者个性的要求是非常强烈的。清刘熙载说:“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我们常说字如其人,正是此意。所以可以说,没有个性的书法作品就不是真正的艺术。

五、实事求是对待书法艺术

人们在观赏书法作品的时候,虽然单纯从形式上也可得到美感,但若要了解其内容,甚至了解作者高尚的人格,就能收到更深刻的美的享受。我们必须正视和研究这种美的众多层次。例如在观赏岳飞写的诸葛亮《出师表》时,正是自然地把书法形式、文字内容、作者品格三者溶于一体,从而磅礴之气,爱国之情溢于胸间,这不是最高的美得熏陶吗?

可见书法艺术的美是多层次的,不能用一个公式来囊括一切。我们尽可能地希望有更多地在内容上形式上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好作品出彩。但不该认为文字上不直接反映当前显示内容的书法作品就不能为人民服务。要懂得审美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一种高尚的享受,它陶冶人的性情,纯洁人的灵魂。此外,书法艺术形式美的发展对于推动其他造型艺术也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书法虽然不是表现客观世界的具体事务,但是在制作过程中同样需要进行形象思维。其原因,首先因为文字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本身已成了一种可感得客观形象。而文字的形成正是具备万物之性状者类。其次,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能激发他丰富的灵感。如古代传说张旭是担夫与公主争道而悟笔法,怀素夜闻嘉陵江的水声而草圣益德,黄庭坚看见常年荡漾而妙解笔法变化法门等。这一切都是进行了形象思维,迂想妙得之事例。王羲之曰:“书贵手沉静,令意在笔前,心居字后,未作之前,结思成矣。”这种“意”与“思”,就是说的形象思维。

一件作品的完美不仅局限于绘画艺术创作,而且还要包括题跋等书法艺术的应用,故此书法艺术在景德镇陶瓷美术作品中的功用是无穷无尽的。

来看殷俊峰享受幸福的梦境


中国人过新年的习俗,爱把房子收拾一新,换上漂亮的窗帘,贴上崭新的窗花,新年新气象。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人们过新年,更爱为家中买来一件雅致的艺术品,代表了在未来的日子里,要有享受人生的闲情雅趣。今日起,本报江南艺术馆樟树林陶瓷分馆将迎来陶艺家殷俊峰,其意象与装饰的融合,让我们可以看到经过艺术家意化,似是而非的风景,作品中有浓郁装饰的情节,给观者产生无穷的心灵景象,令人回味无穷。

《湖光山色之一》色釉瓷瓶

《硕果之一》60×50CM色釉

《湖光山色之十二》60×50CM色釉

职业陶艺家殷俊峰,1959年出生于九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国际陶艺家协会中国分会理事,九江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曾任广州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九江学院艺术学院等多所大学陶艺专业兼职教授,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级陶瓷艺术评比大奖并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及众多私人收藏。

《湖光山色》瓷板画系列作品是殷俊峰一批经典的山水作品,画面中那江南水色的清幽淡雅,平缓连绵的山峦映带,温润清净的草木泽生,素雅苍茫的水天一色,片片渔舟的自娱天趣足以看出殷俊峰的山水情怀,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在他的这些作品中得以彰显和抒怀。画面中虽然没有人,并且“见物不见人”,但作品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殷俊峰借助他的“山江湖”来展现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感悟、对“道”的顿悟,他在外界的浮躁中保持清新的自我,洗去心间的狂躁,而更增得一份深沉。但他并非陷入到一种传统的孤寂感,而是通过生命的碰撞展现一种对生命的深度思考。

这就将风景绘画带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即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再思考。由于中国画学依托于中国哲学,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依然是呈现天人合一的思想。而这种思想的前提是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能够和谐相处。当下,我们所处的时代却是另一番景象。人类原本属于大自然的成员,已彻底走向与自然的对立,自然之母成为人类彻底征服的对象,殷俊峰将残酷的现实用一种唯美的方式展现出来,具有强烈的对比意义。这种思考,无疑充满了浓郁的当代气息。

纵观殷俊峰的陶艺生涯,历经了近三十年艰辛探索,他不断通过阅读,来历练自己的心灵,努力让自己不要被世俗磨灭意志,或者变得焦躁,让灵魂得以净化。他的作品通过近似诗意的釉色,以恬静的方式把观众带进幸福的梦境,获得了精神的自由之旅。显然,在当今的浮躁的世风之下,人们又是多么渴望这种自然环境与精神环境的静谧与纯净。

●江南艺术馆陶瓷分馆馆址:南昌市东湖区佘山路66号樟树林文化生活创意公园内;品鉴热线:0791-88622555、18907093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