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导航 >

陶瓷知识:高足碗

陶瓷知识:高足碗

陶瓷知识 瓷砖知识 瓷器鉴别知识

2020-05-30

陶瓷知识。

高足碗——碗的一种式样。造型与高足杯相同,略大。元代龙泉窑、景德镇窑盛烧,明清继续烧造,品种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红等。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明代宣德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碗观赏


明代青花瓷器是其时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洪武时期 既有元代风格,又开辟新样,出现出过渡时期的独特风格。玉壶春瓶及执壶由元代的瘦长器体而演变为粗硕丰圆,大尊、双耳瓶、墩碗、军持、盏托及折沿、菱花口大盘类,均古朴庄严,也有更加秀气圆润的盘、碗。其装饰工艺,器内阳文印花,外壁以青花装饰,是为元代枢府窑及元青花武艺的继承。南京明故宫御带河和北京的元、明宫殿遗址,于1964年、1984年出土了大批残瓷,表明此时有青花云龙盘,外壁青花,里壁模印云龙纹饰,盘心画有长脚形快意云纹 3朵。厥后的永乐、宣德以致正德、嘉靖时均相沿这一装饰,但洪武时快意形云的云尾较长,显得飘洒流通。

宣德青花瓷较多新样,如石榴式尊、兽耳四方折角八棱瓶、贯耳瓶、盒、匜、豆、盂、爵、花盆、文具、笔管、龙柄凤首流壶、天球、梅瓶、龙缸、罐、出戟盖罐、炉、钵、花瓶、厚胎大碗与骰盔等。此时所制的大盘比永乐时多。有一种86厘米之特大盘,绘以九龙海水,为此中之最。景德镇御器厂遗址也曾出土了各式瓶、盆、缸、盘,大器许多,补充了传世品之缺。中型器以收口、折沿与菱花口为常见,在今故宫博物院所藏的 750件宣德青花器中就占50%以上,只有2件书款。

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碗

样图

明 宣德 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碗

摆设品

高18厘米、口径15.7厘米、足径7.8厘米

碗撇口,深腹,丰底,高足中空外撇。通体青斑纹饰,内口沿绘海水纹,碗心为团龙纹,外口沿下青花横书“宣德年制”四字楷书款,外壁绘波浪涛天的海水之上飞奔的行龙,模样形状威猛强健,有翻江倒海之势,气魄磅礴,足柄为江芽海水纹。

明宣德官窑青花海水云龙纹高足碗瓷器特点


宣德时期青花瓷以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著称于世,其烧造技术达到了中国青花瓷的巅峰。而宣德青花海水云龙高足碗就是其代表的器形之一,明初朝廷曾下令景德镇御窑厂烧造带有龙凤纹样的瓷器,并禁止民窑烧制。此器形制别致,秀美典雅,青花色泽浓重艳丽,绘制精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为明宣德官窑的典型器,除绘海水龙纹,尚有缠枝花卉作装饰。今天样子收藏介绍一下宣德青花海水云龙纹高足碗。

宣德青花极其精雅古朴,用料有浓淡,墨势浑然而庄重明,《景德镇陶录》评价宣窑瓷器有“诸料悉精,青花最贵”之说,其艺术成就被称为“开一代未有之奇”。

宣德青花海水云龙高足碗胎质洁白细腻,白釉泛青,碗壁呈半透明状。高足碗又称“靶碗”,用作供器,也称作“佛碗”。高足碗烧制始于元代,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大量烧制,在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流行,浓、淡青花相互辉映,衬托主题纹样,耀眼醒目,图案产生立体感和真实感,使青花瓷更具有艺术风韵,具有中国画的水墨韵味,同时反映出景德镇窑娴熟地运用青料来烧造不同色调的青花瓷,使青花瓷的制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明宣德青花海水云龙高足碗

明宣德青花海水云龙高足碗通高10.5厘米、口径15.8厘米。撇口,弧腹,高足中空。内壁印两条暗龙纹。外壁以浅淡的海水纹衬托色泽浓重的游龙,足柄绘浅淡的海水烘托浓艳的寿山,对比强烈。碗心书青花“大明宣德年制”双圈楷书款。工艺精湛,标志着宣德时期对青花料的控制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

明宣德青花海水云龙高足碗

明宣德青花海水云龙高足碗高10.7厘米 口径15.5厘米 足径4.7厘米。碗撇口,弧腹,下置中空高足。器饰青花纹样,主题纹饰以淡笔描绘海水,重笔绘行龙纹,海水汹涌澎湃,双龙腾越于海面,形象矫健威猛,生动活泼。器内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

明宣德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碗

明宣德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碗高18厘米、口径15.7厘米、足径7.8厘米。碗撇口,深腹,丰底,高足中空外撇。通体青花纹饰,内口沿绘海水纹,碗心为团龙纹,外口沿下青花横书“宣德年制”四字楷书款,外壁绘波浪涛天的海水之上飞奔的行龙,神态威猛矫健,有翻江倒海之势,气势磅礴,足柄为江芽海水纹。

龙纹是明清官窑瓷器典型装饰纹样之一,形态多样,有云龙纹、穿花龙、赶珠龙、莲池龙、海水龙纹等。

元青花高足杯


元青花是大家对元代青花瓷的简称,大家都知道,景德镇是一个产瓷器的地方,更是一个产好瓷器的地方。

世界的瓷器看中国,中国的瓷器就要看景德镇了。工匠精心的打磨,选用最合适的原材料进行烧窑,最后得到的青花瓷器,来之不易,确实是精品。

其实青花瓷并不是元代才有,它在唐代就已经存在,只不过,到了元代才开始盛行,所以大家经常会提到元青花,就是这个道理了。

青花瓷器上有很多图案,这些图案虽然多,但并不杂,给人一种很有层次的感觉。简约大方又不失工艺,应该可以用来形容青花瓷器了。

青花瓷器一般以大件为主,厚重感与生俱来,又具有独立于世的特色,简单端庄,丝毫不会觉得没有气势,很多都运送进宫廷当中,深得皇上嫔妃的喜爱。

而在这些青花瓷器当中,高足杯作为一种新奇好看的玩意得到了众多人士的喜爱,它的外形独特,与平常用的盘子杯子不一样。

高足杯顾名思义能够猜到它的样子其实和杯子有些相似,简单的看来,就是放大了很多倍的高脚杯,腹部鼓起,足内是空的,但是四周呈弧形的壁很厚实。相对于很多的青花瓷大件来说,高足杯的质地已经算得上是很轻薄的了。

它的外形圆润,不会有磕磕碰碰形成的划痕,更不会因为技艺不精而导致的触摸起来划手的状况。整个青花瓷器都是具有形态美的,像一个个美丽的身姿曼妙的姑娘,身体线条轮廓清晰可见。

元青花高足杯的花纹很是流畅,就像是某位书法家写的行草,流畅狂野,但是并不杂乱,反倒简单有序,着实让人佩服古人的智慧与手艺。

青花高足杯上的花纹多成灰蓝色,看上去淡雅温和,或者深蓝色,明亮有个性。但是整体上看,色差不会太大,基本上是均匀的状态,恰到好处的色彩勾勒出一笔笔殿堂的盛况。灵动的花纹小巧可爱,如果是碰到花纹生硬,没有一点柔美之气的话,就应该仔细辨别了。

一般来说,元青花高足杯的价格在百万以上,价格昂贵,但是也证明了其珍贵之处。元青花高足杯更是被作为元代瓷器的一种典范。

如果有看上元青花高足杯的小伙伴,认真辨别之后就入手吧,宝物不常有哟。

光绪青花高足盘


光绪时期瓷器的器型很多,晚清以来各时期的传统器型都有烧造,还仿制古器,一些已消失的器型在光绪朝重又出现。光绪瓷与康雍乾瓷相比自是不能同日而语,但在咸丰以后的整个晚清时期,它的瓷质是最好的,有的已接近现代瓷。光绪瓷器在装饰图案上,传统的纹样普遍使用,仍以吉祥福寿内容为主。

这对高足盘高8.5厘米,盘口直径3.7厘米,足径6.5厘米。它因瓷土淘洗较细,胎质较细密,釉色洁白,青花色调淡蓝清新。此时有一些器物开始使用“洋蓝”,其发色为俗艳的蓝紫色。高足盘是隋代器物中最典型的器型,浅盘,口沿略外撇,盘心平坦,盘下为喇叭状高足。其纹饰为首尾蟠龙组成的团花图案,叫团龙纹。团龙纹最早出现在元代晚期,一般为盘碗杯类的主题纹饰。

这对高足盘中的团龙纹,线条简单,以一道粗深的线条画出龙的动态,以细浅线条绘龙鳞。鬓发散乱,龙头平伸,龙嘴大张,龙睛无神,龙齿画成整齐的一排,右爪前伸如推物,左爪后伸像是背在身后,一副龙钟老态。龙身近似于蛇身,尤其是尾部,虽有动感,但不是腾跃而是扭动。火焰的画法笔触生硬,动感不强。盘外壁以色调浓艳的青花绘3只寓意吉祥的蝙蝠。蝠纹虽呈图案化,但双目点睛,须毛清晰。盘足部绘海水纹。历史发展到光绪一朝,已是到了满清王朝的末期,内扰外乱,国力贫弱,其反映到瓷器上的龙纹也没有了清初时期的凶猛威严了。

青花高足盘


高足盘最早发源于隋朝,盘子内部平坦,足高而且大,盘壁直且浅,盘的中心有一些印花,刻画成一圈一圈的模样,到了清代挽起,高足盘成为了一种数量很多的瓷器,但是它的器型与隋朝时候的高足盘有所差距,盘壁多是弧形,足变成了喇叭形,高高的,比隋朝时候的足更细一些。

青花的高足盘主要是出自于清代乾隆时期,釉色青色和白色有所交融,青花在晕染的过程中散开下沉,气泡是很细小的,所以整个釉面光洁靓丽,制作水平很高,青花额纹饰是青花高足盘的一大特色,两点成线,中间天佑色彩,线条流畅优雅,层次清晰,严谨细腻的画风,更是能够吸引人。青花高足盘有敞口的、撇口的、敛口的,尺寸大小不一样,各自有各自的风韵。

青花瓷又被称为白地青花瓷,简称是青花,是中国历史上,陶器烧制中的一种珍品,青花瓷一钴矿为原料,在胚体上描绘纹饰,再加上一层层的透明釉,经过高温的灼烧,在烧制之后的钴矿成为了蓝色,具有色彩稳定、颜色亮丽的特点。

明清时期的青花瓷是一个转折,在明代宣德年间,青花发展到了一个顶峰,清代康熙的时候五彩的青花成为了新宠,中的来说,这些时期的青花瓷器制作工艺眼睛精致,还伴随有写意的绘画,之间还蕴含有中国书画的独特魅力,在清末年间,青花瓷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青花高足盘大多优雅端庄,线条优美,器型很规整,胎质纯净细腻,杂质少,胎体的厚薄是得当的,纹饰的绘画工艺也是很精致的,题材丰富多变。在2005秋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专场上,由上海崇源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以RMB 63,800拍卖了一件直径40cm的清中期青花高足盘。浅盘,高足外撇,盘心绘缠枝莲和蝙蝠,足上绘螭龙灵芝纹,形制巨硕,纹饰规矩。

瓷器是很容易打碎的,所以能够收藏到一件青花瓷器,如果是完整的,直到今天,是非常不容易的,近年来,青花的市场价格越来越高,精湛的工艺引得很多人的揣摩和学习,自安然也受到很多收藏家的喜爱,所以在选购青花瓷器的时候,一定要多注意查看,是否为真的青花瓷器。

元代高足杯及图片


元 龙泉窑青釉褐彩高足杯

它是蒙元嗜酒习俗的见证,它是元代制瓷业大发展的象征;它的造型迥异于前代同类作品,在元代,它还出现了青花、釉里红和卵白釉的新品类;因元代天才瓷匠的潜心琢磨,得以独创出世所罕见的品种;同时,它也是元代瓷器中最流行的器型。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黑陶高足杯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最早高足杯始于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半坡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酒器,其中黑陶高足杯是目前已知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我国最早的高足杯

隋 白釉高足杯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古时随着酿酒技术的进步和饮酒之风的日渐盛行,酒器也随之得到不断地改进,经过历朝历代的积淀,衍生出名目繁多的杯类酒器,高足杯也是其中之一。

唐 青釉花口高足杯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对这种上部为杯或碗形,下部为高柄当足的器物,早期的历史文献不见记载,直到五代十国的周羽冲《三楚新录》才出现“高足碗”的名称。

宋 白釉花口高足杯

故宫博物院藏

在出土的殷商文物中,青铜酒器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其中就有高足杯;春秋战国时期漆器盛行,漆制高足杯频频出现;秦汉时期,玉质高足杯风靡一时。进入南北朝以后,青瓷烧制的杯类产品大量涌现,及至隋唐宋金时期,都有高足杯出现的痕迹

元 龙泉窑青釉褐斑高足杯

元代高足杯造型迥异于前代

1271年,蒙古人入主中原,同时也带来了以高足杯作为酒具的器用习惯,这种用五指抓握的豪迈饮酒方式与宋人斯文的饮酒方式截然不同。同时,草原文化的审美趋向也使得元代陶瓷出现了许多新面貌,从品种到纹饰、器型,无不与宋代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貌。

元 龙泉窑青釉高足杯

与前代瓷质高足杯相比,元代高足杯的器型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杯身敦厚似碗状,长柄小圈足的造型的高足杯给他们带来了生活方式上极大的便利,修长的把柄便于他们系于腰间或挂在马背,高足杯遂也被称为“马上杯”。同时,在釉色上,如元代的景德镇窑在陶瓷品种上创新了卵白、青花、釉里红、铜红、钴蓝釉瓷,开启了中国陶瓷史上彩瓷主导的新风尚。景德镇窑不仅成功地烧制了青花、釉里红高温釉下彩瓷高足杯,还独创出精美绝伦的高足转杯。

元 龙泉窑青釉八宝纹高足杯

高足杯是元代瓷器中最流行的器型

高足杯在元代极为盛行。从考古发掘来看,南北窑口皆有高足杯出土,但就元代高足杯来说,以江西景德镇窑和浙江龙泉窑为多,其中,景德镇窑的产品最丰富。

元 青花诗文高足杯

高安市博物馆馆藏

有人对元代青花瓷的器形数量做过统计,得出“就国内所藏元青花总数说,高足杯约占22%”的结论。

元 卵白釉印花荔枝纹高足杯

高安市博物馆馆藏

1980年11月江西省高安县发现的元代窖藏,出土瓷器239件,其中高足杯54件,包括青花高足杯9件,釉里红高足杯2件,卵白釉瓷高足杯14件,龙泉窑高足杯29件。

元 卵白釉印花五爪龙纹高足杯

1999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景德镇湖田窑清理了一处元代“枢府窑”遗址,据统计,此次出土的枢府瓷,在器形上以高足杯最为常见,数量占总数的95%以上。

元 青花云龙纹高足杯

1982年发现的江苏省丹徒县元代窖藏,出土青花高足杯6件;1984年发现的安徽歙县元代窖藏,出土瓷器109件,其中高足杯5件;1987年4月发现的赤峰市大营子公社哈金沟村元代窖藏,出土瓷器86件,其中有青花龙纹高足杯5件。

元 釉里红斑高足杯

构思奇巧当属高足转杯

高安市文物局局长、高安元青花博物馆馆长刘金城称,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中原的陶瓷工艺也受其影响而发生改变,元代陶瓷工艺也随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从造型到装饰,有了诸多创新,更多地体现出蒙元文化的特征和符号

元 釉里红菊纹高足转杯

高安市博物馆馆藏

例如元代的景德镇窑高足杯不仅在釉色上创造出青花、釉里红、卵白釉等,还在器型上独创出精美绝伦的高足转杯。高足转杯的足与杯底结合处不同于一般的高足杯,杯底心有一圆锥状“公榫”,嵌入足端的“母榫”中,杯体可左右转动。

元 龙泉窑刻花一束莲纹敛口高足杯

高安市博物馆馆藏

1984年江西省南昌县小兰乡南朝墓出土的一件青瓷高足转杯,该杯整体似高足盘托高足杯,杯直接套坐在盘中杯足上,杯体可左右转动,可谓构思奇巧,工艺精湛,为南朝青瓷中难得的珍品。

元 釉里红彩斑堆塑螭纹高足转杯

高安市博物馆馆藏

高刘金城举例称,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釉里红彩斑堆塑螭纹高足转杯就是一件迎合草原民族的生活习性而生产的高档工艺品。“古代草原民族居住于毡房和帐篷之中,他们席地而坐、就地而卧。当尊贵的客人到来,他们会用外壁堆塑有龙纹或特殊装饰的高足转杯盛着马奶和美酒,转动杯身,当龙杯纽朝着谁,那他就是今天帐房内最尊贵的客人,这是蒙古人最尊崇的待客礼节。”

明 仿哥釉八方高足杯

小小高足杯竟拍出大价钱

因存世量较少,目前市场上传承有序、精致、保存完好的高足杯才能在拍卖会场上拍出高价,甚至是天价。

明成化 斗彩团莲纹高足杯

雍正珐琅彩描金高足飞燕杯


珐琅彩器,指在养心殿御作坊制成的彩绘瓷、铜及料器。养心殿毗邻帝王住处,便于圣上直接检察成品。康熙时期,欧洲艺匠进宫谒见,推动珐琅作的成立及新色研发,宫廷御作遂在江西景德镇烧制之白瓷上绘珐琅彩料,制作精致华美的御瓷。

作坊临近宫廷画院,中外画师也曾奉命在器上绘图添彩。受西洋画师直接影响,彩瓷绘饰甚具洋风,着重模仿自然,以光影明暗营造质感、深度及透视。是专门为皇帝烧的御用瓷,存世稀少,尤显珍贵。

珍贵的珐琅彩瓷为皇帝”内廷秘玩”,世间不得所见。因为烧制不易和太过珍贵,且由皇帝亲自主持在皇宫烧制,仅供给宫廷之内皇室贵戚使用,部分才会赏赐给有功大臣作为传家宝世代相传。

现存的珐琅彩瓷器大部分为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数量极少。康雍乾三朝制作的画珐琅器,无论是何种材质,包括瓷胎,都是成对烧制。

此对珐琅彩描金高足飞燕杯,器型灵秀,造型比例匀称且恰到好处,杯心精绘“雄鸡课子图”,寓意多子多福,并且教子成材。而色彩运用可谓精彩,饱满且过渡自然,艺术造诣极高。

单看到此杯会联想到杯里的琼浆玉液,有种让人垂涎欲滴的感觉。外壁绘金雀数只上下飞翔美不胜收,金雀画工了得,形态各异并无重样,细节表现尤为精彩,脚爪、鸟喙、羽毛都是丝丝入扣雅趣十足,把雍正帝所喜爱的“雅趣”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此单杯一只,已相当可贵,一双更是世间难求。

古代陶瓷造型:碗类


平底碗 又称实足碗,碗式之一,东汉至唐均可见到。其平底是在制坯过程中对碗足部采用平切工艺制成。东汉时平底碗的平底微向内凹,碗形有半球形和口沿内敛两种,腹上部鼓,下部内收。三国时期的平底碗内有叠烧支钉痕。西晋碗口较大,腹浅,小平底。东晋碗底出现足台,平底宽大。南朝时足台明显,此式一直沿用到唐。

玉璧底碗 碗式之一,流行于唐代中,晚期。碗足部为璧形,中心内凹,足圈较宽。足中心内凹处有不施釉和施釉之分。烧造玉璧底碗的瓷窑有邢窑、定窑、巩县窑、越窑、长沙窑、浑源窑、柏井村窑等。

四出碗 碗式之一,唐代比较流行。四出是指碗口部有四处下凹而形成四瓣花边状。通常下凹处的腹内壁都有凸起的竖向线纹,好似花叶的茎脉。

笠式碗 碗式之一,又称斗笠式、凉帽式、草帽式碗,五代、宋以来流行的一种器形。大敞口、斜直腹、小圈足,似倒置尖顶斗笠,清康熙时期为宽口沿外撇,圆腹,圈足较大。

葵口碗 碗式之一,北宋以来较为常见,因碗口沿为四、六、八瓣葵花式而得名。宋代葵口一般作六瓣,如宋官窑烧制的粉青釉碗,敞口,腹部略有弧度,小圈足。明永乐甜白釉印花碗,口作六瓣式,敞口,小足。清乾隆仿官葵花碗作八瓣形。

诸葛碗 又称孔明碗,宋、明时期常见的一种碗式,始见于北宋龙泉窑刻花器。造型为敛口,弧腹,圈足。底与碗心呈双层夹空,底面有孔与空腹相通。此独特造型,源于"三国"的传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屡遭败绩,困守不出。亮修书遣使赠巾帼衣物以羞辱之。据使者回报,懿阅札受礼不怒,却详询丞相寝食办事之繁简,继言:"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亮为惑敌 ,乃于对方来使刺探时,用双层碗进餐,明示食可盈碗,实仅上层有饭。后世遂称此种双层碗为诸葛碗,亦称孔明碗。用途为供器。龙泉窑烧造数量最多,明、清景德镇也有烧制。

卧足碗 碗式之一。金代开始流行。1980年北京丰台金墓出土有耀州窑刻花卧足碗,形式为唇沿直口,平底中心内凹,底足无釉。

折腹碗 俗称折腰碗,元代流行的碗式。器形为敞口,腹内削,腹底向内平折,小足。景德镇元枢府釉器较为常见。除此之外亦有青白釉、青花等品种。

鸡心碗 碗式之一,流行于明永乐、宣德时期。敞口,深腹,内底下凹,外底凸出似鸡心状,小圈足。有大、中、小之分。釉彩品种多为白釉、青花两种。清代雍正、乾隆时多有 仿制。

宫碗 特指明宣德时期创烧的一种碗式。口沿微外撇,腹部深而宽阔,圈足。这种器形多以青花作装饰,并历代相传。正德时烧制量增大,因此又有"正德宫碗"之称。当时民窑都竞相仿制。

盉碗 亦称合碗,明宣德时景德镇窑已有烧制。器形为撇口,直壁,折腹,下腹部有两道凸起的弦纹为饰,上覆圆顶盖,盖内与碗心有青花对铭款,字体有楷书、篆书两种。清代盉碗盖钮多作蹲兽式。

骰子碗 俗称"骰盔子",碗式之一,因与旧时赌博用具相似而得名,明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器形为平沿敞口,浅弧腹,圈足,胎体厚重。器内素白,器外多为青花或洒蓝釉装饰,署款位置或于外口沿下,或于器内底。

攒碗 明万历至清代流行的一种成套组合餐具,见"攒盘"。

净水碗 佛教供器,为明末清初常见的器形。口微侈,圆腹下收,假圈足。净水碗常配有瓷质器座。座呈洗口,长颈,溜肩,收腹,下部外撇,平砂底,预侧置对称兽耳。瓶与座相配,俗称"海灯",但传世品往往失其一,不能配套。散存器座多据其器形式样称为"号筒尊"或"洗口兽耳瓶"。

盖碗 带盖的小碗,茶具,流行于清。清康熙时期盖碗器形有撇口折沿式、敞口式两种。二式器腹均下收,圈足。盖径多小于碗口径,扣于碗口径,少数盖大于碗口,俗称天盖地式。胎质有瓷胎和宜兴紫砂陶胎两种,常见青花、粉彩、珐琅彩及其他单色釉等品种。

八方碗 碗式之一,流行于清代。器形作八方形,有敞口、敛口二式,碗腹多内收。雍正时期有直腹内收式。

扎古扎雅木碗 仿西藏喇嘛教木质碗形制烧造的一种碗式。侈口,弧腹,器壁较浅,拱壁足底,内外施木釉。为清代乾隆朝的独特造型。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知识:高足碗》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知识:高足碗》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