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资讯 > 怎样鉴别粉彩瓷器真假 > 导航 >

【精】怎样鉴赏粉彩

【精】怎样鉴赏粉彩

怎样鉴别粉彩瓷器真假 怎样鉴别清代粉彩瓷器 唐诗鉴赏辞典

2022-02-13

怎样鉴别粉彩瓷器真假。

怎样鉴赏粉彩

粉彩瓷器按照时代特征看,可以分成清三代、清中晚期、民国、现代四个阶段,我们将在不同的文章中分别讨论。 “收藏之道,不在于辩真伪,而在于保值升值。”这是收藏大师们提出的又一精辟见解。起初我认为这句话是废话,辩真伪是保值升值的基础,如果是假的怎么可能保值升值?经过他们的解释,我明白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他们是意思是收藏时应该把着眼点放在保值升值上,而不是放在辩真伪上,能够保值增值的藏品,必定是真品。 那么怎么确认一件粉彩藏品能够保值增值呢,这就要从粉彩的工艺、材料、装饰技法说起,这就是粉彩瓷器的鉴赏基础知识。 一、绘画 绘画是粉彩装饰的最基本的过程,工艺比较复杂,极为讲究。在鉴赏绘画水平时,关键要把握以下几点: 1、绘画颜料 首先要了解现代粉彩通常采用什么颜料,然后从绘画颜料上辩识是否存在前代的颜料,也就是采用反推方法。现代粉彩通常采用以下几种颜料: (1)生料(珠明料) 这也是青花的颜料,在1300度高温下呈现蓝色,在750-850度低温下呈现黑色。我们在粉彩图案上看到的黑色轮廓线条,就是这种生料绘成的。 (2)艳黑(特黑) 烧制以后呈现光亮的黑色。主要用来画人物的头发、眼睛、题字等等。如果发现头发、眼睛、题字等的颜色与黑色轮廓线条的颜色是一样的,就属于偷工减料了,保值升值的可能性比较小。 (3)麻色 透明的深锗色。分成深浅两种。主要用于绘制花朵、羽毛、老年人的皮肤等等。 (4)油红(西洋赤) 透明的赤橙色。主要用于画人物的衣服、款式印章等。油红调色比较困难,调得太厚,烧制以后很容易发黑。如果发现红色线条的颜色发黑、发暗,基本上属于次品,无升值空间。 2、粉彩用笔 绘制粉彩的笔很多,各种笔的成本不一样,大师通常只用好笔。 (1)画笔 画笔中关键要注意一种笔,单料笔。单料笔主要用于点动物的眼睛、画动物的毛发,以及各种精细纹饰。单料笔的质量要求很高,也很容易磨损,是画笔中成本最高的一种。如果粉彩画中,发现单料笔用笔不多,或者单料笔质量较差,该粉彩属于精品的可能性比较小。 (2)彩笔 彩笔质量和成本差异很大。彩笔主要用于绘制动物的羽毛、人物的颜面、山水的山石、树木的树皮等。仔细观察这些部位的精细程度和表现效果,可以发现彩笔质量上的差异。连好笔都不肯用的粉彩,属于精品的可能性比较小。 (3)填色笔 填色笔中要注意一种笔,洗染笔。粉彩的色阶是通过洗染来达到的,笔的质量差异将导致洗染效果的差异,如果洗染过渡不自然,不平滑,肯定是用了差笔了,这种产品几乎没有升值空间。 3、绘制与过稿 (1)、绘制 分低手、高手两种情况。低手通常先用淡墨水绘制纹饰的轮廓,然后再用生料的绘画颜料勾画轮廓。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我们小时候练描红毛笔字的情况,第二次描绘出来的线条不够流畅。高手直接用生料的绘画颜料勾画轮廓,不需要画两次,所以通常线条极为流畅。什么是精品,看一看线条就知道了。 (2)、过稿 过稿主要用于批量生产同种纹饰的份彩。批量生产的份彩价值,还不如单件生产的低手作品。中国那么大,批量生产1000件同样的份彩瓷器,撒到各个城市的古玩市场上,根本就见不到,所以必须从绘画技法上去看是不是过稿份彩。过稿的过程是这样的:先是大师级的画师在瓷器上勾画轮廓。然后生产工人用浓墨描画轮廓,用2-4层的毛边纸(或者宣纸)用水浸湿,再用毛巾吸干保持潮湿,覆盖到浓墨纹饰上,拍打毛边纸,浓墨纹饰就印到毛边纸上了,再将毛边纸覆盖到新瓷上,再拍打毛边纸,这样浓墨纹饰又印到新瓷器上了。然后描图工人再根据新瓷器上的浓墨纹饰(这时候已经变成淡墨纹饰)用绘画颜料描画。过稿过程通常不是大师动手,由生产工人完成,大师必须将时间和精力放在新产品的创作上。因为是生产工人完成,所以在两个环节很容易露出过稿的破绽:一是用浓墨描画大师所画的轮廓时,很容易出现线条不流畅,二是用绘画颜料描画新瓷器上的轮廓线时,很容易出现线条不流畅。另外,过稿的过程是湿毛边纸倒来倒去、拍来拍去的过程,图案很容易走形。要掌握识别过稿粉彩的技术,最好先到工艺美术品商店去练眼力,那里的作品大部分是过稿粉彩。 有时候,区分低手作品和过稿作品很难。我们的经验是,凡是构图精美但线条不流畅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过稿作品。低手因为艺术水平还不够,没有机会成为画原稿的人才。 二、填色颜料 这里主要介绍现代粉彩的填色颜料,如果发现这些颜料以外的颜料,要考虑前代产品的可能性(反推法)。 现在仿古作者,经常既仿五彩又仿粉彩,是多面手。多面手就会养成一个坏毛病,就是偷工减料,追求效率,业内称为“四碟八碗型”作家。所谓四碟就是装绘画颜料的四只碟,所谓八碗就是装填色颜料的八只碗,他们仿制的作品颜色不够丰富。如果颜色太丰富,一方面填色过程变得复杂,效率降低;另一方面协调色彩比较困难,容易露出马脚。如果发现色彩丰富的作品,不是前代作品就是现代大师作品。 有些拍卖会的专家,看粉彩水平不高。你拿一件清三代的粉彩给他看,他很可能说清三代粉彩颜色不是这样的,其实他也不知道现代粉彩用的是什么颜色。真正有水平的专家,不仅能够说出清三代的颜色,也能够说出你的藏品用了什么年代的颜色,可惜浮躁的今天,愿意化这种工夫的人实在才少了。收藏者接触古代粉彩的机会比较少,练眼力可以从现代粉彩入手,先熟悉现代粉彩的颜色。当新颜色出现时,应该考虑是不是古代作品。 (1)透明色颜料 透明色颜料共有9种,能够在瓷器画面上透底,它们是:大绿色、深绿色、淡绿色、嫩绿色、淡水绿色、灰绿、淡蓝紫色、锗石色、雪白。 初学者如果记不住那么多颜色,只记住三种基本色,绿、紫、锗就行了,然后记住绿色有深浅不同。雪白实际上是无色的玻璃体。 (2)不透明色颜料 不透明色颜料共有8种,不能够在瓷器画面上透底,具有覆盖作用,它们是:绿色、深绿、浅豆绿、淡黄、粉红、鲜紫、蓝色、玻璃白。 (3)净色颜料 净色颜料是粉彩中的一种特殊颜料,不单独填色使用(因为烧制以后颜色没有光泽)。净色颜料有两种用法;第一,先用玻璃白打地底,然后用净色颜料洗染;第二,先用净色颜料填色,然后用透明色颜料罩 净色颜料有三种,大绿色,淡绿色,淡黄色。 (4)洗染颜料 粉彩与五彩的基本区别,是采用洗染工艺,而不是平涂工艺,于是画面出现层次感,所以洗染颜料与净色颜料是粉彩的灵魂。现代洗染颜料有6种,他们是:胭脂红、深黄色、淡玫瑰色、淡灰色、紫红色、蓝色。 女性朋友在颜色上的敏感,远远超过男性,特别是那些时髦的年轻女性,反正我自叹不如。如果女性采用傻瓜收藏法,往往能够取得不俗的成绩。我们做过试验,一个没有收藏经验的女性,告诉她傻瓜收藏法的原则,然后她去地摊挑粉彩,既不要看底也不要看款,将挑到的粉彩送拍卖公司拍卖,拍卖公司不但收她送的藏品,而且估价往往是采购价的10倍以上。反过来,有收藏经验的男性往往没有那么幸运。傻瓜收藏法中的其中一条原则,就是数洗染颜色的数目,排除“四碟八碗型”作品。大师作品通常不会出现在地摊上。 三、 从填色技法上,能够看出一件粉彩作品的制作难度。当然,难度越大的作品,价值越高。现代填色技法有以下7种: 1、洗染法 主要看明暗转折的变化以及立体感。 2、打底法 主要看底色是不是均匀、浅薄。 3、平填法 主要看是不是填满或者有没有填出轮廓线,颜料是不是厚薄均匀。 4、接色法 主要看不同颜色之间的衔接是不是自然、是不是逐渐变化。 5、罩色 即使普通工人罩色,水平也不低,不必在意。 6、吹色法 技术难度极大,有些大师也不敢用此方法。 7、扒花法 非常费工,不是珍品,不愿意采用这种方法。此外一些高难度技术,因为太费工,现代人更不愿意采用。 四、眼球冲击力 颜色釉是火与土的艺术,粉彩却是绘画艺术。什么是艺术水平高?这很难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见解,很难用文字描述,也没有一个统一标准。 我们主张用眼球冲击力来把握艺术水平。如果收藏者经常看粉彩作品,头脑中就形成一种印象,再看到类似风格的作品时,就麻木了。有一天,有一件作品突然闯进你的眼球,让你多看几眼,回家以后,其画面还挥之不去,这件作品往往艺术水平就比较高。我们应该知道,人们在审美情趣上是具有趋同性的,能够吸引你眼球的作品,同样也能吸引其它人的眼球。 五、粉彩作品常见的毛病 粉彩作品常见的毛病通常出现在填色上。主要有以下几种: 1、浮料 就是填颜色时冲掉了线条。 2、颜色 就是在烧制过程中,颜料发生流淌,越过了原来的位置。 3、皱色 就是烧制以后填色颜料出现皱纹,那种很细的回缩皱纹。 4、发惊 就是颜色上出现裂纹。 5、炸 就是渗开的意思。粉彩不是元青花,不应该有晕散。 6、起刺 就是颜料出现了上突的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除非珍品,一点毛病都没有的粉彩瓷器是很难找到了。收藏讲究缘分,可遇而不可求。如果你遇到了一件完全没有毛病的份彩,不是过去的官窑作品,就是现代大师作品,是很值钱的。 理智的收藏讲究的是满意解而不是最优解。美国的西蒙教授是这样来解释满意解的:你如果到一片玉米地中找大玉米,很快就能够找到,但是你如果去找一个最大的玉米,很可能一辈子都找不到。他在经济学上的满意解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奖。 因为有些拍卖公司的专家缺乏鉴赏粉彩的基础知识,所以现在古玩市场上真品、赝品、过稿品、上品、中品、下品的价格相差很小,这就给收藏者带来了很多机会。藏友们可以审视自己的粉彩藏品,那些被拍卖公司拒收的所谓的“现代作品”,很可能是真品或者上品;再去拍卖公司看看正在拍卖的所谓“到代作品”,如果他们是古代督陶官的话,恐怕十个脑袋也被砍掉了。我本来想做一项基础工作,将拍卖会上出现的劣质“到代份彩瓷器”逐个分析,可我夫人劝阻我说:“你这颗脑袋在古代虽然砍不掉,今天却很可能被人砍掉,别忘了你生活在现代,而不是古代。什么东西都可以触动,就是不要去触动别人的经济利益。反正你所关心和支持的中小收藏者,从来不在拍卖会上买东西。至于那些大款们,他们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你去管这种闲事干什么!”。 说到这里,大家已经能够总结傻瓜收藏法了,我们不再赘述 |>>>>|

taoci52.coM精选阅读TAoci52.com编辑推荐

【精】解读浅绛彩与新粉彩


解读浅绛彩与新粉彩

陶瓷界所说“浅绛”,借国画术语,指晚清流行的一种浅淡相间的墨色釉上彩料,在白瓷上绘制花纹,再染上淡赭和极少的水绿、草绿、淡蓝等彩,经低温烧成,使瓷上纹饰效果与纸绢本上浅绛画效果近似.题材有山水、人物、花鸟等。陶瓷界比较认可的说法,称浅绛彩的开创者是程门。它以深厚的文人绘画风格,深受时人喜爱,此时景德镇诞生了一批绘画浅绛彩的名家。此类作品冲破了以往官窑的陈规束缚,解放了绘瓷者的创作思路,开辟了在瓷品上题诗、落款、纪年等风气之先河。

目前,很多收藏者分不清浅绛彩与民国新粉彩的区别。民国初年至抗战前,景德镇民窑彩绘业有所发展。由于大多数浅绛彩瓷品,色域较窄,表现力不丰富,年久易褪色;而粉彩色域丰富,色彩艳丽,不易脱落,随着瓷器生产的复兴和市场对瓷版画的需求,20世纪20年代后,色彩浓丽的粉彩取代了浅绛彩瓷,”珠山八友”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应运而生。

1928年前后瓷版画风行,著名绘瓷家王琦提出由八人共同绘制八块瓷版画套屏的艺术构想。组织“月圆会”,邀请艺人每月十五聚会,配画、研讨画艺。时人便称他们为”珠山八友”。他们虽为新粉彩绘瓷家,但其技法均沿袭纸绢本绘画,并与浅绛彩渊源很深。

新粉彩和浅绛彩画派的不同之处是:浅绛彩产生于咸丰、同治年间,是由程门等一批文人画家把纸绢上的中国画移植到瓷版上的绘瓷艺术,蕴含着深邃的文化意境;而新粉彩是艺匠模仿文人画家的艺术风格在瓷器上绘画,运用工笔重彩,追求赏心悦目的效果,迎合大众的审美取向,使瓷器艺术品走向广阔市场,符合近代商品经济要求。

目前浅绛彩和民国新粉彩成为投资新热点,笔者根据自己的收藏经验及对市场行情的了解,对其提出一些认识:

一、对浅绛彩与民国新粉彩价值的合理定位。尽管”珠山八友”等名家精品,价值会达到一定价位,但其多数瓷品,升值潜力有限。笔者初略统计,绘制此类瓷器的艺人在千人以上,且作品遗存较多。因而除较有特色的精品和名家作品外,其他瓷品不值得高价收藏。

二、浅绛彩与民国新粉彩瓷品,距今时间较近,极易仿造,真赝纷杂,目前有作坊专门成批绘制此类瓷器,有的已达较高水平。笔者曾亲见一组四块署汪野亭名款的山水人物瓷板,名款由电脑制作,惟妙惟肖,唯胎体湿腻、手头过重,虽难逃行家法眼,但仍被一浙江商人以16万元买走。目前新仿浅绛彩壶、瓶、文具之类,所用题款多为名不见经传的小名头或臆造人名,色彩作旧处理后,颇具迷惑力。

三、浅绛彩瓷与新粉彩瓷的价格应准确定位。成熟的收藏家,不仅要有眼力,对藏品价位也应准确掌握。价位最优者是“珠山八友”、程门、金品卿等人的作品;然后是余子明、汪友棠、程焕之等名家精品;再次是鄢如珍、许尚礼等数百小名家的作品。就器型而言,首推瓷板画,最好是四块以上套屏;其次是各类陈设器、文房用具等立件,其中名家绘制的壶具有较高升值潜力;最后是日用瓷,凡品相完整,画工精致、胎质细腻,尤其是有“浮梁陶校”、”江西瓷业公司”等名款者,都有收藏价值。就纹饰而言,大体是一人物、二山水,三花鸟,人物纹饰中,又以仕女为上。

从投资角度看,该瓷类第一级精品,应在10—20万元以内;第二级特别精美者,也在三万元以内:一般作品在千元之内。画意好的小名头精品,可超过万元,即便器身残损,也可果断入藏。笔者一好友,以千余元购得高心田绘浅绛彩瓶,满工绘就山水人物,画意极为洒脱,虽口有残,也算捡大漏了。

【精】珐琅瓷


珐琅瓷

珐琅瓷

珐琅瓷又名瓷胎画珐琅。

珐琅瓷是由景泰蓝演变而来。景泰蓝是铜胎上珐琅釉而成,若改为瓷胎上珐琅釉则叫珐琅彩。

珐琅瓷的历史

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乾隆时期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同时还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这是过渡时期的珐琅彩器,你说它是珐琅彩吗,它有粉彩,你说它是粉彩吗,它又有珐琅釉,但瓷艺水平都很高。

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画工技艺特高,加工水平严格控制,如有缺陷即刻打碎处理。由于珐琅彩器是专供宫延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数量特少。收藏者很少人可见到此类珍稀品,故一般很难鉴别珐琅的与粉彩的区别。

珐琅瓷的主要特征

一、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二、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三、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四、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五、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六、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 在色地上画缠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团花中心书寿,“万寿无”,九秋菊花等。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差一些。 雍正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料更为丰富。雍正时期有色地彩绘,但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白地彩绘能更好地突出珐琅彩釉的艳丽鲜亮。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同时在绘画中配以相应的诗句,溶诗、书、画于一体,别有风味,显得更加高雅。雍正时期还盛行单色作画,如用胭脂红、深兰、墨彩……任选一色成画,颇有中国画风格。这是独创,特别靓丽。 乾隆时期珐琅彩继承了雍正的风格,但枝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由于乾隆帝对粉彩情有独钟,很关心和发展粉彩的枝艺。于是乎珐琅彩有些退后,而出现了粉彩兼珐琅彩之间的作品。这些过渡时期的产品也有其较高的艺术水平。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绘画以花鸟、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为主,并配御题诗句。此时又出现了轧道工艺,随之而来就有了非常优美的锦地开光的山水、人物、花鸟纹饰,这一新的工艺实质上也不是珐琅彩了,而是粉彩,也叫“绿里粉彩”。 七、款识。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 康熙四十年后才开放禁令让其落款。不过必将原用“熙”字改写成“熙 ”字,这个“ 熙”仅出现在康熙的瓷器上。 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器上均用色料写款,有红、兰、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匡。四字款有三种形式,其区别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两种不同用笔。 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匡,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只见兰科款。 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匡形一种,乾隆有兰料也有赫色料款。

【精】广彩瓷器


广彩瓷器

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特色,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又叫广州织金彩瓷,始于明代的广州三彩,到清代发展为五彩,并在乾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广彩的全称是“广州织金彩瓷。广彩的生产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当时广州工匠借西方传入的“金胎烧珐琅”技法,用进口材料,创制出“铜胎烧珐琅”,后又把这种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为著名的珐琅彩,这是广州彩瓷的萌芽。顾名思义,所谓织金彩瓷,就是在各种白胎瓷器的釉上绘上金色花纹图案,仿佛锦缎上绣以色彩绚丽高雅华贵的万缕金丝,然后用低温焙烧而成。作为广州彩瓷初期产品的珐琅彩,以其高贵艳丽的特色,备受中外富豪贵族的喜爱,清廷列为贡品,外国一些王室贵族派官员专程来广州求购。后来干脆由欧洲商人带来彩瓷图样由中国商人按要求制造,专供出口。那时广东商人从景德镇运来瓷坯,采用江西粉彩技艺仿照西洋彩画的方法加以彩绘,再焙烧而成。后来广彩艺人继承明代彩瓷的艺术特色,吸收西洋画法,绘上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图案,逐渐形成独特的岭南艺术风格,并将许多图案固定下来,成为广彩的传统花款,例如花篮、龙凤、彩蝶、金鱼、古装人物等。最常用的构图是用花边图案围出若干形状各异的空格,在空格内绘以花卉、物景和人物。也有不设圈格,进行满花彩绘,表现一花多姿,百花齐放的画图。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中国瓷器在世界畅销,广彩瓷出口量亦不断扩大,生产迅速发展。广彩瓷逐渐与铜胎烧珐琅分离,成为独立的行业,并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成立了行会组织“灵思堂’。广彩产品亦分为艺术瓷和日用瓷两大类,欣赏艺术瓷的彩绘技法以国画画法为主,讲究技巧,笔工精湛,内容多为人物花卉,亦有外国油画的西方风景、人物和故事。日用瓷包括碗、碟、壶、盅等,加彩方法简单、豪放、富于民间装饰风味。【广彩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生产年代】 (一) 广彩产生的历史条件 清王朝经过同外部侵略势力及内部分裂割据势力的一系列重大斗争,建立起一个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多民族国家,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社会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时期。中国的陶瓷生产,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进入了瓷器的黄金时代。这就给陶瓷的外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据《中国陶瓷史》载“从十七世纪下半叶开始至十八世纪的清代前期,中国瓷器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欧洲,不仅作为日用品受到广大顾客的喜爱,而且在贵族上层间,优质的中国瓷器已经作为夸耀财富的手段。在1713—1740年间,普鲁士皇帝选皇后,曾以六百名撒克逊龙骑兵和临近的君主换取一批中国瓷器,以为他的婚礼增色。”清朝政府在消灭了沿海抗清势力后,并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放海禁,扩大对外贸和交往。欧洲很多国家被允许在广州开设贸易机构,最早获得这一权利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1715年),法国于1728年、荷兰1729年、丹麦1731年、瑞典1732年也都先后设立了贸易站,这就进一步为中国瓷器的大量外销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1)。随着中国瓷器贸易的发展,除了原为国内市场需要所生产的一般瓷器外,有相当一部分是按照订货合同根据外商的需要特地生产的。广州是当时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外商云集,一些商行可直接接受外商的订货,这就给广彩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广彩产生的年代】广彩瓷器产生的年代问题应从如下几方面来探讨:1、 见于文献记载的有: (1)嘉庆年间兰浦著《景德镇陶录》说:“广窑始于广东肇庆阳江县所造,盖仿洋瓷烧者,故志云,阳江县产瓷器常见炉、瓶、、浅碟、碗、盘、盒之属,甚绚彩华丽,惟精细雅润不及瓷器,未免有刻眉露骨相,可厌,然景德镇唐窑曾仿之,雅润足观,胜于广窑。(2)”《陶录》所说,显然是把阳江窑、石湾窑和广彩相混。“盖仿洋瓷器者,常见炉、瓶、浅碟、碗、盘、壶、盒之属,甚绚彩华丽。”其特点当是指广彩瓷,“惟精细雅润不及瓷器”,应是指石湾陶器,因广彩本身就是瓷器,并是景德镇来的素白瓷,无所谓不及瓷器可言。(2)光绪年间寂园叟著《陶雅》云“广窑有似景德镇者,嘉道间十三行开办,初筑有阿芙蓉馆,其所设茗碗皆白地彩绘,精细无伦,且多界画法,能分深浅也。”又说“嘉道间鸦片烟馆始设于广东馆中,所用茗具,皆画以洋彩,工细殊绝,并于碗上题字曰:‘粤东省城十三行’门曰‘靖远’,曰‘豆栏’,又题字曰‘粤东海珠’”,凡十有五字,其碗盖之上别题句曰‘美味遍招云外客,清香可引洞中仙’。或曰广窑也,非景德镇所制(3)。此段记载,笔者最近在《鉴赏家》中见到一‘广彩十三行图碗’正相吻合,只是缺盖(4)。我馆并争得苏州博物馆同意,拍得该碗照片附后(图1)说明《陶雅》所描述广窑瓷器正是广彩瓷。(3)民国初年刘子芬著《竹园陶说》讲:“《陶雅》则称或谓嘉道间广窑瓷地白色略似景德镇所制,审其言实即粤人所称河南彩或曰广彩者。盖其器购自景德镇,彩绘则粤之河南厂所加工者,故有河南彩及广彩的名称。此种瓷器始发于乾隆盛于嘉道(5)。”(4)1936年吴敬业、辛安潮著《中国陶瓷史》说:“广东广窑,模仿洋瓷,甚绚彩华丽,乾隆唐窑曾仿之,又尝于景德镇贩瓷至粤重加彩画,工细殊绝,以售外洋。”(5)1955年童书业《广东窑的瓷器》说“还有一种称为‘广绘’的瓷器,是广东商人,从江西贩来江西景德镇白色瓷器,在广东本地加上西洋画法的彩绘,它与一般所谓‘广窑’瓷器也非一物,广彩是乾隆年间才有的,至于仿洋瓷烧制的‘广窑’,更无其物,它是出于清代人的流传的。”(6)冯先铬等人主编的《中国陶瓷史》清代瓷器输出一节中谈到:美国旅行者William Hickey于1786年(乾隆三十四年)参观广州珠江南岸的广彩加工工场,描述说:‘在一间长厅里,约二百人正忙着描绘瓷器上的图案,并润饰各种装饰,有老年人,也有六、七岁的童工。’”这种工场当时竞有一百多个,这也说明外销瓷数量之大。(7)1963年版景德镇陶瓷研究所著《中国的瓷器》载:在法国,17世纪后期,法王路易十四命令他的宰相马扎兰创立中国公司,派人到中国广东订做带有法国甲胄纹章的瓷器。综上所述《陶录》、《陶雅》、旧《陶瓷史》均把广彩混称为“广窑”器,但所说纹饰特征当是指广彩瓷器,三者对广彩产生的年代虽无肯定的提及,但《陶录》、旧《陶瓷史》都说乾隆时唐窑曾仿之,《陶雅》说:“嘉道间为外国开设的十三行陶芙蓉馆就有广彩瓷器出售。三者至少说广彩在乾嘉时就有生产。《竹园陶说》就肯定的说:“广彩始于乾隆。”冯先铬等编著的《中国陶瓷史》引自外文的资料更明确的说:美国旅行者于1769年(即乾隆34年)为参观广州珠江南岸的广彩加工场,约二百人正忙着描绘瓷器的情形。说明广彩瓷器的生产此时已相当繁盛。《中国的瓷器》谈及早在十七世纪后期的康熙年间,法国人就到广东订做瓷器,这是有关广彩生产年代最早的记载。2、 见于著录的广彩实物照片计有:(1)《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一书中的雍正时期的“牡丹长春花中盘”、“牡丹广彩大盘”、“锦地开窗二中盘”,乾隆年间的花果二中盘(6)。(2)1948年广东文物展览会编印《广东文物》上册中的乾隆年间“广彩水壶”、“广彩碗”(7)。(3)《民间藏珍》一书中的康熙广彩花碟(附图2)、“乾隆广彩花卉碟”(附图3)嘉庆时广彩碟(8)。至于“康熙广彩碟”经询问见过该碟的主编赵先生,|<<<<<123>>>>>|

【精】如何保存瓷器


如何保存瓷器

相信很多朋友家中都藏有瓷器,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下如何保存瓷器。

买回来的瓷器,如果是单色釉,可以用清水进行清洗,如上面沾有不易清除的污垢,可以用洗涤剂,用竹签等轻轻的刮剔。因为单色釉大多是高温釉,釉胎结合较好。如果您买回来的是彩绘瓷器,(三彩瓷器、釉下五彩瓷器、粉彩瓷器等),就要格外小心些,因为釉彩纹样都是二次烧成的,其牢固程度比单色釉面差了许多。在清洗之前,要注意观察,如发现不结实的地方,可先用502胶粘实。用湿布擦拭,手法要轻,不要使用各种化学清洁剂,以免对釉彩纹样造成损害。

如瓷器上有绺裂,可用502胶粘实,以免绺裂继续扩大。如有小块残片脱落,则可先对上缝,用胶条固定,仔细观察,如位置正确,则可点几滴502胶粘实。古瓷器是易碎而又价值很贵的文物,在日常保存中要注意如下方面:

注意拿瓷器的方法:在搬动瓷器时,应当特别重视拿放瓷器的方法,尤其是瓷器收藏品,最忌讳两个人手把手地传递瓷器。因为这里面有风险——如果在手把手的交接物品的过程中,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万一有个失手,就难逃责任。正确的方法是一人先将瓷器放在桌子上,另一人才可用双手捧持、托起;不要只拿藏品的某一部分,如果是带木座,千万不可用一只手去拿木座,要用一只手拿住瓷器,同时用另一只手扶拿着木座。

注意选择存放地点:一般可将古瓷器放在有玻璃门的橱柜中,橱柜的托板应考虑选用木质搁板,因为拿放瓷器时,不可避免地会与托板发生碰撞,选用木质搁板则可将此类隐患降至最低。另外,木质搁板上最好不要刷油漆或涂料,因为经过长时间的摆放,油漆和涂料有可能会粘连陶瓷藏品的底部,拿取瓷器时没有想到这点,则可能造成意外的损伤。摆放时,瓷器底下也不可垫放厚纸等物,以免发生倾倒等意外,放在有软囊的锦盒里,也是不错的选择。

注意防尘:陶瓷表面上有一层反光层,其性质与玻璃相仿,灰尘虽然很小,但也是一些细小的沙粒,沙粒会有一些很尖锐的棱角,在擦拭的时候容易将瓷器釉面磨伤;如果经常擦拭,陶瓷的表面就容易失去光泽。所以一定要对陶瓷进行防尘处理。如需要对瓷器除尘时,用鸡毛掸子或气囊吹都是好方法。尽量减少瓷器的搬动:因为古瓷器易碎,减少搬动次数,显然是对的。礼品瓷器定制好后还要注意大量瓷器放在一起,相互的摩擦,也容易造成破损,所以需要尽量每个单品都是独立包装。

【精】战国青瓷研究


战国青瓷研究

500)this.style.width=500;" border=1>

人们一提到战国青瓷,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它归入商周以来的原始瓷系列。所谓“原始”,就是制作工艺不成熟的代名词。从目前国内外发表过的相关资料看,其中的绝大部分也确实如此。它们除了在器型和纹饰上与商代和西周的原始青瓷有所区别外,在制作工艺水平上似乎没有多少发展。就拿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的战国龙形提梁壶来说,那象征龙首的壶嘴,就如同幼儿捏塑的橡皮泥作品,其形态似犬非犬,似羊非羊。壶嘴与壶身的连接处,用一根环状泥条做按压粘接,不进行任何修饰,壶盖已明显变形,壶身上只是粗劣地刻划了一些象征意义的弦纹和锥刺纹。尽管人们常用“古朴”二字来形容它,也难以掩饰其粗糙的做工。 我最近看到了几件战国青瓷,它们彻底改变了我对战国青瓷的原有认识。这批青瓷的制作工艺不但不“原始”,而且在其后的六朝青瓷发展史中,也很少能见到可以与之相媲美的杰作。它们代表了两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 在这批战国青瓷作品中,首推一件龙形提梁壶,又称为姨。高21.8厘米,小口低领,口上盖有平顶直壁带钮盖;宽肩,扁圆腹,圆底,三兽蹄形足;壶身上下满布云雷纹;中部和顶部各有一圈阳工弦纹。壶身前部有龙首形流,龙首上印有勾连云纹。与之相应的壶身后部塑有一只虎形兽,兽身上有谷纹作装饰。壶身上部有一象征龙体的六方拱形提梁。提梁前端有一对螺旋状龙角;上端为两组齿形脊棱;末端有一条蛇形龙尾。壶盖的装饰也非常别致,最外端为一圈斜线纹;紧接着是一圈较大的云雷纹;中间是一圈纽丝纹;里面又一圈小云雷纹;中心为一只捏塑的鸟形钮。器表满涂青绿色釉,系江浙地区早期越窑产品。有学者认为,该壶上的动物造型装饰应代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的早期雏形。壶嘴和提梁为青龙,虎形兽为白虎,鸟形钮为朱雀,扁圆形壶身为玄武。 与此壶一起拿来的还有四只造型各异的鼎和一只洗。其中一对大鼎,高22厘米,深腹,圆底,方唇,子母口,有盖。盖上分立三个双孔鸟形钮,中心置一桥形钮,上饰双勾S纹和鼓钉纹。鼓形盖面上有五道阳工弦纹,弦纹之间满布云雷纹。鼎口下沿有一圈阳工弦纹。两壁有长方形竖耳,下有三个外撇的方棱形高足。 与上述双鼎大小相似的还有一只釜形盘口鼎。鼎上虽然没有各种装饰性花纹,但造型也十分庄重。盘形敞口,折沿,沿上有一对称六棱环状双耳,径内收;扁圆腹、圆底,三个外撇的高足呈方形,鼎内外施满青绿釉。 此外还有一件小鼎和一只洗。一看这批青瓷就知道它们是出于同一窑口,甚至同一工匠之手。它们的造型和纹饰均仿造战国青铜器的式样,端庄古朴,有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王者风范。它们最突出的共同特点就是工艺复杂,制作精良。以龙形提梁壶为例,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青瓷制作与装饰工艺的所有技法,它将盘、拉、粘、轹、刻、印、脱、修等技法集于一身。仅观察它们的轹坯工艺就与众不同。商、周至六朝的青瓷圆器,绝大部分在制坯过程中都只修外壁不修内壁,内壁上都留有盘压和拉坯时留下的螺旋状压痕或指纹。但是这批青瓷器不但修轹外壁,而且内壁也修轹得极其规整。从那些保留在器物内外的犀利刀痕,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在两千二百多年前的战国晚期,中国陶瓷的成型工艺已从慢轮制作转向快轮制作,与此同时,我们的祖先已经掌握了极其娴熟的制瓷技法。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中国先民就开始了青瓷制作。现在人把商周时期的青瓷称为原始瓷。它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揭开了人类瓷器发展的序幕。从黄河和长江流域出土的商代原始青瓷的形制特征来看,基本是一致的。它们以尊、瓿、罐、瓮等盛器为主,并有一些豆、簋、钵等食器;胎质颜色以灰白色为主,并有少量青黄色、淡黄色和灰色;釉色多为青色和豆绿色,但也有少量酱色、淡黄色和绛紫色;器表拍印的纹饰,常见的有方格纹、云雷纹、锯齿纹、篮纹、水波纹、叶脉纹、S形纹、圆圈纹、弦纹等。 原始青瓷在西周与春秋时期得到了蓬勃发展。从全国各地的考古发掘资料上看,在北至北京,南达广东,东抵海滨,西到陕西、甘肃的广大地区内的西周和春秋遗址或墓葬中,都曾发现过多少不等的原始青瓷器或碎片。它说明原始青瓷的影响范围在这一时期已有了扩大,其中仍以长江以南与东南沿海地区出土数量较多。这一时期原始青瓷的胎质,都以坚硬而细腻的灰色或灰白色为主。品种有豆、簋、钵、碗、盘、盂、姨、瓿、罐、尊、瓮、坛、壶、瓶等十多种。常见的器表釉下纹饰有方格纹、蓝纹、席纹、云雷纹、锯齿纹、水波纹、叶脉纹、S形纹、圆圈纹、弦纹、划纹、人字纹、曲折纹、乳钉纹等。器表釉色仍以青绿色为主,兼有黄绿色和酱色。 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期,铁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已开始普遍使用。战国初期,由于地处江南的吴、越两国战争频繁, 致使青瓷制造手工业的主产地江浙地区的陶瓷生产出现萎缩。战国晚期,吴、越两国被楚国灭亡,主要战场也由南方转向北方。这一时期,江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都相对平稳,青瓷生产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开始由“原始”逐步走向成熟。从前面介绍过的几件青瓷作品上,我们可以明显地观察到有铁制工具加工过的痕迹,从整个器物的规整度和切削力度上分析,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据有关史料记载,自唐代越窑开始,中国瓷器才有“官窑”和“民窑”之分。如果你要是能亲眼见到这几件战国青瓷作品,就会对上述结论产生怀疑。它们具备了官窑器物的一切特征:一、象征王权的仿青铜器造型和纹饰,体现了战国最高统治者的嗜好和情趣。二、精湛的制作工艺代表了战国制瓷技术的最高水平。三、存世量极其稀少,与大量出土的普通民用器有着本质的区别。可惜的是:这批瓷器何时出土?又出自何人之墓?现已无证可考。它们是否为“官窑”瓷器的鼻祖,只有等到考古工作者们又取得了进一步的证据后才能揭开谜底。 现在海内外古董市场上的各类古陶瓷赝品比比皆是,其中也不乏有大量的仿战国青瓷器,如何辨别真伪是收藏者们最为关心的课题。我认为辨别战国青瓷的真伪,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胎质。真品的胎质一般不够纯净,质地较松散,胎色也多有变化。这些都是由于当时的制烧条件所限。战国青瓷在原料制备上还属于早期阶段,掏洗不够精细,更不存在机械粉碎和加工。烧制用窑炉不但体积小而且结构简单,很难严格控制温度和把握气氛。现代仿品的胎质较为纯净,质地也过于致密,胎色呆板缺少变化,这些都是难以掩饰的现代制瓷工艺造成的外表特点。有人采用听敲击声来辨别真伪,认为声音低沉者为真品,清脆者为仿品,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由于江浙地区生产青瓷所用原料含硅量较高,含铝量较低,所以很容易玻化,在1200℃左右就可以获得瓷化程度较高的产品,敲击声清脆悦耳。战国青瓷的瓷化程度往往要高于北方各窑口的宋、元瓷器。 二、釉色、釉质及施釉痕迹。战国青瓷的釉色、釉质及施釉痕迹都很有特点。首先谈釉色。战国青瓷的釉色虽然有青绿色、黄绿色和酱色等多种颜色,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要与胎体的颜色协调一致。造成瓷器颜色变化有两大因素:一是元素成分;二是烧成环境,也就是烧成的温度和气氛因素。现代仿品的釉色与胎色往往不够协调一致,造成这种差异的直接原因就是胎和釉的|>>>>|

【精】什么是文物


什么是文物

文物,旧为礼乐、典章制度的统称。《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现在人们多把古代遗留的东西称为文物,但对于究竟什么是文物,尚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称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辞海》中对文物的解释是:“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一般包括: (1)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重要人物有关的、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等:(2)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群、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3)各时代有价值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4)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旧图书资料;(5)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5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条,对保护文物的范围作了明确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受国家保护:

(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

(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

(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四)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资料等;

(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文物保护法》第二条同时还规定:“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到国家的保护。”

在《文物保护法》上述规定中,十分明确地指出了国家保护文物的范围。我们认为,国家保护文物的范围,也就是文物所包括的内容。

由此,我们可以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文物一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三个方面的价值。具体到每一件文物,不一定都具有三个方面的价值,但至少要具有其中一方面的价值,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文物。

第二,文物应是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实物。不具备这一点,也不宜作为文物保护。

第三,国家保护的文物具有广泛性,应是反映历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有代表性的实物。各个方面的文物之间具有广泛和密切的联系。只有全面保护各个方面的文物,才能使文物的价值不受损害。

至此,我们可以对什么是文物作出回答。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也可以说,它是历史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精】北宋官窑的鉴别


北宋官窑的鉴别

1、 汝窑

宋官窑创建于北宋徽宗时期,在宋瓷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宋瓷之粹。南渡后,因袭故京遗制,重建官窑。故宋代官窑有南北之分,南宋人叶置的《坦斋笔衡》曰:“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及其精致,釉色润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这段文字记载是我们今天研究宋代官窑瓷器的珍贵治资料,它言简意赅,把宋代官窑瓷器建立的原因、时代、沿革及其建窑地点作了明确的叙述,使我们对民窑“受命”烧造“贡瓷”至皇家“自置官窑”烧造的发展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据前述《坦斋笔衡》记载,州治临汝应为其遗址所在地,然而,临汝遗址始终未能获得考古证实。

1977年,故宫博物院在调查河南宝丰清凉寺窑址时,曾采集到与宫中传世汝窑器相同的标本,并对它进行了两次科学化验,其结果与50年代故宫博物院提供给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传世汝窑洗的化学数据相同。这一科研成果有力地说明二者的窑口相同。但由于当时采集标本的数量很少,因此不能以一概全而作为定论。1986年11月、12月间,上海博物馆清凉寺考古工作者提供的线索,对当地窑址作了进一步调查,共采集汝窑瓷标本40余件,并出版了《汝窑的发现》一书。

上述调查与发掘工作,证明了《坦斋笔衡》所载的“宫廷先命汝州烧造贡瓷,后自置官窑烧造”的历史的真实性。但《坦斋笔衡》提到“京师自置”,而宝丰清凉寺窑址并不在京师,这又如何理解呢?笔者认为“京师”应理解为泛指朝廷,自置官窑地点当然也可以不在京师。就文字上讲,“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与上文的“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是紧密相承的句子。其中的“自”与“命”二字是相应而言的。“命”是朝廷指令民窑烧制贡瓷而言的,“自”则是指朝廷自身建窑而言。因此,“京师”应是朝廷的代名词。这种类似句式还见于陆游《老学庵笔记》:“……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此处“故都”实为北宋朝廷的借代,非指地名。因此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是一致的。

纵观中国陶瓷发展史可知,民窑也罢,钧窑也罢,均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为这是建窑烧瓷的必要条件。没有烧瓷的主要原料瓷土及其所用的燃料(木柴与煤)等自然条件,是无法建窑烧瓷的。

考古资料证明,河南是我国唐、宋瓷窑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从河南全省的古瓷窑的分布情况看,各个时期瓷窑遗址绝大部分集中在京广铁路以西、北起太行山麓鹤壁、焦作、南到伏牛山东麓的平顶山广大地区。而铁路以东几乎没有古瓷窑的遗存。古汴京(开封)地处京广铁路以东,因此它不具备建窑烧瓷的自然条件。

官窑来源于民窑,从这个逻辑上讲,在汴京建立之前,理应有个民窑的存在。否则,这种“汴京官窑”青瓷便成了无源之水。河南宝丰清凉寺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对于解决北宋官窑遗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考古证实,清凉寺遗址的部分发掘品与传世汝窑瓷相同,官汝窑器的胎质大多呈香灰色,釉色基本为淡天青色。色调稳定,釉面滋润而不甚光亮。釉层开细小纹片并伴有冰裂纹,因裹足支烧。器底留有芝麻大小不等的支烧痕,制作十分精致。在遗址中发现了较多的民汝窑器,经研究,当时官汝窑烧造前的遗存。这证明了先“命”汝州烧青窑器,后“自”置官窑的历史事实。

南宋官窑的发掘为研究北宋官窑的源头提供了珍贵资料。南宋官窑的发掘者认为:“南宋官窑的早期产品,受浙江制瓷工艺的影响不大,而是根据汝窑的技术而生产的,所以,从胎、釉配方,胎色、器形、釉层不透明、开裂和用支烧等,都与汝窑官窑相似。”可见,文献上的“袭故京遗制”是袭官汝窑而不是袭所谓的“忭镜官窑”。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宫中收藏三者相互印证,即可得出官汝窑即时北宋官窑,亦即汴京官窑的结论。

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汝窑产品的特征为:胎质大多呈香灰色,釉色呈淡青色。并注重釉色的典雅,以开纹片为美,不讲究刻划花的装饰,个别器物仅仅装饰一道或几道弦纹。造型大多模仿古代青铜器的样式烧造,古朴而端重。制作精细,盘、碗、洗等均采用裹足满釉支钉烧法,圈足卷曲外撇,器底留有细小如芝麻大小的支钉烧痕迹。

关于官汝窑烧造的时间可作如下推断:《坦斋笔衡》云“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指明了官汝窑的上限在政和(1111—-1118年)年间。又据成书于宣和六年(1124年)的《宣和和奉使高丽图经》内记有“汝州新窑器”之说,证明官汝窑建立距宣和六年不会太久。而后便是靖康之乱。故而笼统言之,官汝窑的烧造史是上起政和年间至北宋灭亡的10余年间。

2、 钧窑

官钧窑是继官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北宋官窑。考古工作者据“花石纲”史料及有关方志记载,结合宫中传世的钧窑瓷器,对其产地今河南禹县进行过多次调查。1965年,终于在禹县城北门内的八卦洞发现了古窑遗址,发掘出土的器物在造型、釉色方面均与宫中传世钧窑瓷相同。从而证实了禹县窑址即是北宋官钧窑遗址。

北宋后期,在苏、杭设置“造作局”,以应皇室之需,竞相制作各种奢华奇巧玩物。尔后,有设“应奉局”搜罗各种珍贵的花石树木,运作汴京,史称“花石纲”。徽宗根据《周礼》记载,大兴土木,凿池引泉,修建殿阁楼台。庭院满目嘉花名木,室内陈设奇花异石,并建“寿山艮岳”。为了种植奇花异草和制作怪石盆景,便在河南禹县建立了官钧窑,以烧制陈设用瓷。

官钧窑自民间择选能工巧匠,烧制各种宫廷陈设用瓷。如花盆、奁、出戟尊、鼓钉洗等,釉色以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月白称最。质地优良,制作精细。其中的玫瑰紫花盆、月白釉出戟尊均为宫中收藏官钧窑中的精品,这类官钧窑瓷器的底部分刻有“一”至“十”的编号字样,标明每类器物有自大到小的10种型号。官钧窑出窑后皆遴选入宫,臣民难得获得,故罕见墓葬出土。北宋灭亡,官钧窑废弃后民窑承其余绪继续延烧,生产民间用瓷。所以后来墓葬出土的钧瓷,都是民间瓷窑的产品。

官钧窑遗址发掘证明,官钧窑瓷器为两次烧成。即在器物成型后,坯体先要经过、一次素烧,然后施釉,再次入窑烧造。因为钧釉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艺术釉,须以多次分层挂釉,比一般瓷釉为厚。若坯胎强度松软,不经素烧,即挂釉烧造,会造成废品迭出。素烧还可以在施釉以前剔出不合格的坯胎,素烧有高温与低温两种。官钧铀成于高温,因此,钧游要求胎体的强度较高,经过高温素烧,可使胎釉强度一致。从而,达到提高产品的数量与质量的目的。

官钧窑创烧的艺术釉有如国画中的泼墨技法,对后世艺术釉的装饰技术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此外,官钧器成型技术也是对瓷艺的卓越贡献。钧瓷常见的花盆、奁,多为方形、长方形、八方形、椭圆形、菱形以及各种花瓣形等多角形式。其成型难度之大,精密度之高,是其它瓷窑所罕见的。所以,钧瓷艺术一向为世人赞赏。但因釉厚,在烧制过程中往往受到高温而先出现裂缝,当釉在窑中熔化后,又将裂缝填满而形成的所谓“蚯蚓走泥纹”被称为官钧窑的一大特征。它标新立异的姿态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章。

官钧窑遗址发掘表明,它的生产规模小,延续时间短,从发掘情况看,所见瓷片均被有意打碎,埋在2米以下的深坑中,坑有主坑和附坑,距离窑炉约20米。地面无任何埋藏痕迹,说明是有意灭迹。这也是其遗址长期未被发现的原因。

官钧窑建立的时间与“花石纲”紧密相关。《艮岳记》载:政和间遂即其地大兴土木工役。筑山号“寿山艮岳”。“花石纲”虽始崇宁、大观年间,但是,推测当时只是搜罗奇花异草运至汴京,并未建窑烧制器皿。迄今考古发掘出土的瓷片除刻有汉字数码的器物及刻有北宋宫殿名称,如“奉化”等字样的器物外,还在官钧遗址中发现“宣和元宝”钧瓷钱模一件。“宣和”为徽宗年号。由此可以确证,宣和年间为钧窑存烧年代。“花石纲”及内外制造局等至宣和七年(1125年)废。官钧窑烧造史的下限最迟当不会逾越此年。北宋之后,金人宋文化禁锢甚严,其间绝不可能出现上述官钧窑瓷器。由此得出官钧窑烧造使的上下限当在宣和1119~1125年的7年范围中。晚于官汝窑,并有一段与官汝窑并存的历史。

【精】清代瓷器鉴定要点


清代瓷器鉴定要点

顺治时期瓷器的鉴定要领

1、顺治瓷器,正处于明末清初过渡阶段,胎体厚重细润、洁白坚致,器形朴拙。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为多,一些琢器釉面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并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酱黄釉的特点。3、青花色调大致分为四种,其中的翠青色与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渐多。4、图案纹饰,内容新颖。流行的纹饰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还有画中题句等。5、器足演变为滚圆的泥鳅背状,底部可见螺旋纹,此时已流行明末出现的宽圈足的双圈底足。6、款识,分官窑款与干支纪年款,有楷书、隶书和篆书。

康熙时期瓷器鉴定要领

1、器形敦重古拙,新创器形繁多。琢器的颈部,较其它时期细长,圆器以墩式为主。2、胎坚质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3、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4、青花使用国产珠明料,青花色调翠兰色为主,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5、五彩与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浓重、艳丽,中期渐淡,晚期色调柔和。6、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酱黄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给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觉。7、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以釉上的兰彩,代替釉下青花。还有红、黄、绿、兰、黑组成。康熙时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画面富丽堂皇。8、这时三彩器较为盛行,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酱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时还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种釉下的色彩组成,它是康熙时期一种特殊品种。康熙抹红,其色为正朱,鲜艳夺目,其官窑彩碗为最佳。釉里红亦为上乘。9、康熙后期,出现了郎窑红,器物口沿有“灯草口”是从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10、康熙时,彩绘人物,多用兰笔勾出面目,甚为耐久,美人两颊又往往晕以淡赫,颇为娇烧。人物衣裙最为生动,树则老干锉费槎榧,花则风枝婀娜。画松为茄色之干,墨色之针,渲以硬绿,给人以浓翠欲滴的感觉。11、图案纹饰时代感较强,其画意、笔法、布局、施彩工艺等均有特定的时代韵律。题材为历史典故、人物故事,还有渔家乐、耕织图、渔、樵、耕、读等。此外,还有草虫、花鸟、云龙、山水、八仙人、八仙庆寿、八宝、博古、缠枝花卉、楼台殿阁、合合二仙、三星人等。12、器足,有平足、宽厚圈足、双圈底、二层台底、拱壁底、圈足。13、康熙时有一种双底大盘,足底有两个圈,在两圈之间,有个深槽,这种双底大盘,比较典型。还有这时的笔筒特点是上下两部分粗些,中腰较细,底面有一圈无釉。14、康熙宫窑款以书写为主,大多写在器底部,有少数写在器身上,一般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窑器物一般无款,有的器物仅有青花双圈或一秋叶、盘肠等。雍正时期瓷器鉴定要领1、雍正瓷的造型特点是:隽秀尔雅,小巧玲珑,以盘、碗、杯、碟和小件器物为主。器型比例协调,有所谓的“曲线美”。2、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厚重。3、釉色品种繁多,釉面有桔皮纹,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4、窑变红釉,由这时开始出现,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交织一起,兰色多于红色。5、炉钧釉,也是从这时开始的,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两种颜色交错在一起。6、青花色调为青白和粉白。青花颜色层次不如康熙时多,一般的只有2一3个深浅颜色。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艳。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绘人物、景物,都明显缩小,画面聚收。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在施彩的纹饰周围,侧视往往可见白釉地衬托处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8、纹饰有工笔画风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细腻妩媚。9、斗彩器比康熙时又有提高,无论是彩色还是花纹图案都较前更为精细,用彩较薄,色调显得非常柔和淡雅。10、由雍正开始法琅彩瓷器称“古月轩”比康熙时的制作工艺更为精细。这时珐琅彩与康熙时有显著区别:康熙时,一般都是带彩地的较规矩的图案画。而雍正时,都是不带彩地的绘画,特别是讲求画意,而且绘画题材也多了起来,如花鸟、山水、松、竹、梅等,表现极为生动形象。11、雍正时纹饰仍以绘画为主,图案特别工整别致。写生画中的花卉、禽兽非常生动,表现的阴阳面也很明显与当时的纸绢画风相同。12、绘画纹饰有缠枝花卉、折枝花卉、过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鸟、花蝶、云龙、云凤、团龙、团蝶、八宝、壮丹、喜鹊登梅、山水、人物、西厢记、婴戏图、十六子、仕女图、八仙人及楼台殿阁等。13、器足规整,足边滚圆,露胎窄细。14、官窑年款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楷书款,都有青花双圆圈、青花双方框,个别也有不带边框的,还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图章款。乾隆时期瓷器鉴定要领1、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优美,但仍比嘉、道时期的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前期器型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后期则显呆滞。此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样夕长余者皆为依次递减,每况愈下。2、前期胎体细润,后期渐趋粗糙。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兰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兰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4、炉钧釉到乾隆时与雍正时不同,其颜色由松石绿和深兰色组成。5、法琅彩也称“古月轩”或叫“瓷胎画珐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书的兰料款。6、古铜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进行绘画,用来模仿古代青铜器的红、绿、兰各色锈斑,这是乾隆时期瓷器彩色的发明。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红、黄、兰、绿、等彩地进行可绘画,可称为彩地绘画。8、有的彩地上开出圆光进行绘画,称作开光绘画。9、由乾隆开始出现了彩地轧道,这种轧道,是用工具划出来的,像轧出来的一样,因而称为轧道。10、出现了用粉彩绘画的百花不露地瓷器。11、彩资釉面,常有似涟满的均匀小皱纹。12、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无奇不有,为制瓷史上所罕见。13、图案纹饰,时代特征鲜明,绘画工细、层次清晰,画凤严谨而细腻。14、器足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一圈小锯齿痕。15、官窑年款,多数是篆书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个别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图章款。楷书款比较少。民窑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嘉庆、道光时期瓷器鉴定要领1、嘉、道时期资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胎骨较前朝略厚。从道光时起,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2、瓷器釉质变粗,釉面上普遍出现了“细桔皮釉”及轻微的“波浪釉”。臼釉的颜色还是白中闪青色,但洁白程度不如乾隆时期,后来逐渐变灰色。趴在豆青青花瓷器中,有堆粉青花,俗称“青花堆粉”或“青花加白”,烧制方法是,先在青花下面胎骨上,按花纹图案的大致形状施以一层白粉料质,然后再在白粉上面绘以青花花纹图案,最后施釉烧制。堆粉青花的纹饰凸起,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具有立体感。这种堆粉青花最早始于康熙时期,到雍正、乾隆时有烧制,但数量不多,而到嘉、道时期才比较盛行。3、花纹装饰仍以绘画为主,但保留了乾隆时期的遗风。绘画平整、细致,所绘纹饰不如乾隆时生动活泼,成为比较死板的图案式,写意画较少。道光日才能将名人书画摹入瓷杯上,一方寸能画出五、六个人物形象,眉目如生,工致殊绝。4、绘画题材主要有:云龙、云凤、龙凤、三羊、狮球、花鸟、花蝶、草虫、花卉、四季花(壮丹、荷花、菊花、梅花) 三果、勾连、山水、人物(八仙、仕女、天河配、婴戏图)、风景(庐山十景、西湖十景、燕京十景),以及喜字、寿字、御句诗等多种文字装饰。5、喜字常常是与青花淡描装饰在一件器物上。这种青花谈描双喜字的纹饰最初是从乾隆时开始出现的,到嘉道时期才逐渐多起来。6、在嘉、道时期,凸雕的铁花纹饰开始多了,虽然在乾隆时已出现,但数很少。这种铁花纹饰,一般都装饰在哥瓷器物的口、耳、腰等部位上,俗称“哥瓷铁花”。7、属于影地绘画、移地轧道、彩地开光、绿里底及耳饰等,在乾隆时比较时兴的多种形式的瓷器花纹装饰方法,到嘉、道时,更加普遍应用。8、器物造型发生了一些变化,属于盘、碗类器物增多。属于瓶、尊等大型立体器物比较少了。此时出现了葵花口、四方口、六方口、八方口等形式。9、由道光时开始出现了作为陪嫁用的五件一套的器物、(即一件瓶、两件将军罐、两件花觚)俗称“五大件”。10、嘉庆、道光款识形式;①官窑年款是“大清×× 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也有“××年制”四字图章款,楷书年款较少。②民窑器物,多数无款,书写年款的只是极少数。其形式为“大清××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或“× ×年制”四字楷书款。③慎德堂为道光窑,以三字直款为佳。皆为抹红楷款,亦有金款。民窑还盛行家藏款,有“退思堂”,“行有恒堂”,多数为青花、红彩楷书款。④嘉、道时期还盛行仿制成化时期的年款。在一些器物底部刻划 “成化年制”的“豆于款”(即刻划年款后,用酱釉施在款上,形如豆干状),在哥瓷铁花器物上,多是这种“豆干”款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瓷器鉴定1、咸丰到宣统这几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质方面比不上嘉、道时期。这时胎质越来越变得粗松,胎骨也相应变厚了。2、由咸丰时开始,瓷釉逐渐变粗,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因而出现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现象比嘉、道时期更为严重。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经常还出现有气泡及脱釉现象。白釉不如嘉、道时洁白,而逐渐变成了白中微闪灰颜色。4、窑变红釉,这时又有了较大的变化。釉面上兰紫色彩斑,越变越少,而红颜色的面积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几乎看不到兰紫色斑了。到光绪、宣统时,还出现了另一种由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窑变红釉。窑变红釉的演变过程是:雍正是兰色多于红色:乾隆时是兰色少于红色;嘉、道是红色多于兰色;咸丰以后是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到光绪、宣统时是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5、青花的颜色,只有1一2个层次,在同治末期环出现了一种兰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后堆粉青花比较少了,这时青花下面的堆粉极薄,颜色淡浅。6、由咸丰到宣统这一时期,粉彩发生了显著变化。粉彩的料质由精细变为粗糙,粉彩的颜色由浓艳变为淡浅。①咸丰、同治时,粉彩的含量比较多,彩粉比较浓厚,而且在精细粉彩器物上,往往还描绘金彩,所以此时粉彩表现得十分艳丽;②光绪、宣统时,粉彩含粉量减少,粉料非常淡浅。7、软彩,是同治晚期出现的。到光绪、宣统时比较盛行。软彩器物,只有民窑有,宫窑软彩尚未见到。8、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此种色彩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颜色淡之特征。它是光绪末期,宣统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种色彩。9、纹饰以绘画为主,但绘画日趋草率,缺乏章法,表现得极不形象,也不精美。绘画人物,比较呆板无生气。绘画花鸟,禽兽没有生气活泼之感。10、官窑文饰绝大多数是工笔画和规矩的图案画;民窑多数是写意画。同治晚期和光绪时期盛行软彩写意画,画稿则出自明、清两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罗山人、八大山人等著名画家,但画的很不像。11、这时纹饰还有五伦图、二十四孝图、司马光击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状元及弟、马上封候、三星人、福禄寿等。12、绘画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蝴蝶、狮子、禽兽、云蝠、龙云、龙凤、白菜、三果、八宝、八卦、博古、钟鼎、九桃、缠枝莲花、缠枝牡丹、技子花、喜字、寿字等。13、纹饰中的喜字,在威丰、同治和光绪时期都极为盛行.此种青花双喜字特点,在几个时期的表现手法有些不同。①在咸丰时,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比较工整,笔道也较细②同治时期,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就不大工整,笔道渐宽起来了;③在光绪时期,双喜字书写的极不工整,不但笔道较宽,同时字体也变得模糊了。14、这时期的耳饰主要有:狮耳、兽耳、象耳、蠕虎耳等。15、彩地绘画、彩地开光、彩地轧道及绿里、绿底等纹饰的品种不大时兴了。16、咸丰、同治时期,哥瓷器物上,特别盛行铁花装饰,光绪时较少。17、光绪、同治时期,小鸡、小博古的花纹装饰较为盛行。18、金字的喜字和双喜字,在同治时比较盛行。19、光绪、宣统时期,大博古、钟鼎插花、校子花、富贵白头、天女散花比较普遍。20、由咸丰开始直到宣统,除小部分瓷器制作较精细外,而大多数器物都较以前几朝变粗,更不如雍正、乾隆时的资器那样细致。这时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属于瓶、尊等各种类型的陈设减少,而多数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实用品,如胆瓶、天球瓶、串带瓶、将军罐、粥罐、鸟食罐、香炉、鱼缸、花盆、水仙盆、脸盆、一品锅、捧合、节合、油合、扎斗、水壶、印合、笔洗、笔筒、帽筒、茶壶、茶碗、茶叶罐、酒温、酒蛊、盘、碟、扣碗、羹匙、烟壶、瓷枕、绣墩、挂屏、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观音人等。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胆瓶、茶叶罐、帽筒、茶壶、茶碗和成套的盘、碗等器物比较盛行。胆瓶不仅有150 件、300件、500件,还有1000件的大地瓶。21、光绪中期以后开始盛行仿制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各种造型的器物,包括青花、五彩、粉彩及一道釉的器皿,但仿品与真品相比都不相象。22、威丰时,官窑、民窑的器物大多数的年款是青花或红彩款,以楷书为主,不带边框,“大清咸丰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字体规整,篆书图章款极为少见。民窑器大多数无款。同治、光绪、宣统官窑年款,大多数不带边框的“大清××年制”,六字楷书款。有一类书写篆书体的“体和殿”或楷书体的“大雅斋”两种款识。同治、光绪民窑器物,大多不书年款,在有年款的器物中,除楷书体外,还出现一种色泽较为暗淡的红戳子款,“××年制”、四字很不规则的篆书款,有阴文有阳文。宣统官款,有青花、红彩、精彩与墨彩款。青花款均为楷书,字体工整清秀,色泽明快,为六字两行竖写式,无圈栏。民窑器物一般没有年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