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青花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青花瓷极富艺术气息,是现代人热烈追逐的藏品

青花瓷极富艺术气息,是现代人热烈追逐的藏品

青花瓷器的鉴别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仿古青花瓷器鉴别

2020-05-30

青花瓷器的鉴别。

青花瓷,历来就享有“国瓷”之美誉。蓝与白,是她永恒的色调。人们喜爱青花,赞誉青花,因此也就有了如此美的诗句:“近看有花,远看有色。”

景德镇是我国瓷都,窑火传承越千年。景德镇青花瓷以其生机蓬勃的创造力和含蓄蕴藉的艺术品位,被视为正宗。景德镇在14世纪二三十年代,烧制出了成熟的元青花,奇怪的是,它和唐青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宋元磁州窑才是它的祖先。元青花出口器色泽浓艳苍翠,有元代文人画的水墨韵味,用笔沉着痛快,真气弥漫。元青花小件器绘画简约清新,有初发芙蓉之美。景德镇官窑瓷器、民窑瓷器之分始于明代洪武。官窑选料讲究,工艺精湛,绘画题材有限,笔法严谨工整;民窑胎釉粗糙,器物东歪西扭,绘画题材不拘一格,用笔写意浪漫。除了造型、胎质、钴料的变化,明清民窑青花绘画时代特征非常明显。明初奔放不羁,中期温润典雅,晚期勾勒平涂、气息靖新。清康雍乾三代题材广泛、图案化明显;清中期吉祥纹样流行;清晚期世俗风情,人物造型有漫画特征。瓷器上画的构图方式就器型变化,有折技花、缠枝花、适合纹样、绵地开光,还有中国画散点式构图,都主次分明、清晰明快。民间青花瓷画还吸收姊妹艺术的营养,绘画主题有的来自文人画,有的来自新安木刻版画,部分辅助纹饰来自唐宋织锦、建筑装饰、漆器等等。尽管来源广泛,但民窑画工能取精用弘,保持瓷绘艺术的特有风格。tAoCI52.Com

与官窑瓷绘的拘谨冷漠相比,民窑青花瓷绘的个性更具张扬之感。民窑瓷绘全部出自民间艺术大师之手,大刀阔斧,热烈绚丽而又平和温润。小小盘碗,方寸之地,却别具匠心。有的画得满满当当,热闹非凡;有的大片空白,淡泊闲适。绘画题材也丰富繁多,人物有张骞乘槎、昭君出塞、周敦颐爱莲、东方朔偷桃……动物有乳虎游春、鹤鸣松林、鱼跃龙门……花鸟题材大都来自日常生活的趣味小景,有杜鹃盛开,夏莲游禽、秋菊傲霜、梅花月影,文字、吉祥图案等无所不容。民窑青花瓷画风格甚至还影响了许多文人画家,陈老莲、八大山人等都从中吸取了养分,很多精品也成为了现代人热烈追逐的收藏品。

民窑青花的意境之美,如无声之诗,洗尽铅华。她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愿青花之花永吐芬芳。

延伸阅读

德化青花瓷艺术特点


青花瓷创烧于元代,是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而后施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明代德化窑已生产青花瓷。“德化十排岭窑址废于清康熙年间,应该是一个明代窑址。该地曾发现过带有“月记”款识的叠烧的青花大型器……屈斗宫在明代除了盛烧白瓷外,也烧青花器”。就目前所见德化明代青花瓷粗器较多,细瓷较理想的器物寥寥无几。

福建省博物馆藏德化窑青花三足炉,为明中期以后之物,此乃目前所见德化青花瓷中较完美的一件。进入清代,白釉瓷的刻、划、印、贴、堆花装饰退为次位,而青花瓷却已臻成熟,并成为德化窑产品的主流。其装饰艺术具有鲜明的地方民窑特色及其风格,深受世人喜爱,为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

德化青花瓷的装饰艺术,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我国民窑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明代兴起,清代盛行的青花瓷,以其鲜明而感人的艺术特点为人们所关注。

德化青花瓷装饰具有强烈而丰富 的地方色彩,图案呈现自然活泼、简洁舒展、朴实粗犷的艺术风格。

青花瓷为什么是青色的?


青花瓷,始创于唐代。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元代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标志着其制作工艺发展日臻成熟,业界人士将之简称为“元青花”。其瓷白中泛青、其花青翠欲滴、是典雅素静的“人间瑰宝”。

青花瓷无论从用料、纹饰、烧制时间还是制作工艺上都极为考究。通过揉泥 、做坯 、印坯、利坯 、荡里釉、画坯、施外釉、挖底足 、写底款、施底釉 、装釉足、满窑、烧窑、开窑等十几道工序。

不起眼的土和石制成泥胚,泥胚又经过一道道工序脱胎换骨。每一件瓷器都出自一帮手艺人经年累计的技艺,都经历一笔一划的精心绘制,即使是相似的内容,每一只却都具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

青花瓷还有一系列“隐喻”之意,古时的读书人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走上仕途后便有“青云直上”的愿望,渴望做一个人民爱戴的“青天”,甚至在卸甲归田之后,还希望能够“名垂青史”,“留取丹心照汗青”。

“青”在当时士人心中的分量可见一斑。

清代龚轼在他的《陶歌》中这样称赞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如此瑰宝,也难怪文人墨客为之书写芳华,丹青妙手为之留下光彩了。

青花瓷蓝白艺术魅力的感受


蓝白相间的青花瓷极具中国水墨画特色。青花饰于白底,能起到艳而不俗,鲜而不佻,明朗而安定,既能近赏,又能远看从而达到“远看颜色近看图”的效果。在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中,对蓝色的装饰有一种独特的情感。蓝色能使人想到清清流水映蓝天的美景,往往与清洁、明净联系在一起。青花瓷以纯洁的蓝白色彩表达了丰富的艺术语言,同一颜色的各种深浅不同的色调及笔触线条来描绘和表现对象,有着非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青花瓷的表现内容、题材、形式和手法都极为广泛,自然界的一切景象,都能用其独特的蓝白二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15头青花园林咖啡具套装

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它的主要特点是:瓷质细白、釉下蓝色彩绘、幽青可爱、图案洁净素雅、装饰雅俗共赏。由于是釉下彩,色彩永不褪脱。

蓝色:它是最冷的色彩,蓝色非常的纯净,蓝色代表着广阔的天空、深不可测的海洋,表现出寂静、理智、透明等特性;蓝色也是一种忧郁的色彩。浅蓝色类似笛声,悠扬而又明晰,深蓝色像大提琴声,深沉而又动听,深黑色的蓝像低音提琴,那低沉的音色好像有那永远诉说不完的苦闷……

白色:它是属于无色系,但在色光中白色包含着色环上的每一个色彩。白色似无声又有声,它像音乐的休止符,是音乐的组成部分,它的沉默不是死亡,而是有无尽的延伸。白色象征纯洁、光明、希望、轻快、恬静;白色有时也显得单调空虚,具有不可侵犯的个性,容不得半点污染。

青花瓷犹如周杰伦的歌词中所诉“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青花瓷的端庄浑朴典雅,新彩瓷的精细,粉彩瓷的雅致、柔和,颜色釉瓷的绚烂夺目。而我对青花瓷有着独特的偏爱,传统青花瓷的造型——古雅、精致而灵巧,蓝白相间的装饰手法,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中国纹案,结合着一代代演变过来的优美造型。晶莹如玉的白,青翠幽深的蓝,犹如蓝天白云,如此明朗又幽静。

对于青花瓷我有自己的理解:认为青花与中国的水墨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它难于写实,易于写意;难于厚重,易于轻灵。“知白守黑”黑在这里由蓝色代替,其中最中国式的美学理论也充分在这里得到彰显。青花这种形式如此与水墨相似,因此,笔墨的情趣也同样是青花的精神所在。“师法古人,师法自然”是我所创作的源泉。

传统青花在此之前的表现方式都莫过于:勾线分水,这样的表现方式使得青花给我们的感觉永远是轻灵、淡雅,但青花分水后可以出更多的层次,因此就厚重了许多。青花它在表现技法上除了国画之外还可以借鉴现代绘画的技法——油画用笔的堆砌,水彩的通透,版画的结构构成。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作者是一位能工巧匠,那么他一定能从其他绘画技术中得到灵感,来创作青花瓷,从而使得“青花瓷”这种在西方人眼中看起来古老又有点神秘的陶瓷装饰绘画,赋予新的生命,展现新的活力。

准确的写生能力是创作中的表现,是一种手段和技术,要认真掌握,但不是艺术的终点,不是目的。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写生型的绘画已经不被人们重视,德国诗人席勒说:“大自然即使到现在仍然是燃烧艺术家激情的地方”,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艺术家是大自然的主人、仆人,又是大自然的情人”。现代艺术是表现心灵感受的世界,这里包括哲学的,美学的,生活的全部感受,然后在进入创作阶段,完成作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青花瓷,她犹如映照在蓝天的一块池塘,清澈、幽深、明净如一面镜子。但愿我的青花作品能幽静如水,捍卫人心。

陶瓷:青花瓷黑白艺术的空白美


青花瓷艺术是陶瓷绘画之国粹。青花绘画艺术享有如此之声誉是与青花“黑白艺术”的“留白”分不开的。青花瓷艺术的“留白”现象朔其源是伴随着中国画的画史而产生发展的。中国画“留白”的历史产生于先秦形成于六朝,而成长期则在唐代,确切的依据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白画”之说可见。而中国画之“留白”造美的兴盛期则是宋代。随着人类文明脚步的迈进,基于民族审美心理之必须,绘画表现中“留白”几乎成了中国画的专署,青花艺术恰到好处地吸纳了中国画的经典之处,尤其是“白黑”二素的应用达到极致,“留白”使自然与理念之间呈现出画面虚实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青花艺术的“留白”即继承了中国绘画艺术的造美与审美,又呈现出陶瓷青花艺术特有的魅力。

景德镇青花瓷餐具礼品套装

一、以虚衬实、虚实相生

绘画艺术中的“留白”,或者说是“布白”,是要求艺术性与审美性恰到好处地结合才可使画作达到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尚意境界。笪重光于《画筌》中有语:“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郭熙在他的画论《林泉高致》中说:“山欲高,尽出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如此“高”与“远”之境,当由“留白”之法予以实现。画中之白处,自当使人尽观睹妙想于幽远山水景致之间。当然,青花艺术中的“留白”不单单是局限于青花艺术,粉彩、五彩、颜色釉等都与“留白”密切相关,只是青花这种“黑白”艺术更为突出而已。

在青花艺术的二维空间中,画家们始终在自觉而别具匠心地利用“留白”技巧来打破单一的墨色在画面上所呈现出的那种严肃。使画面跌宕起伏。在精心构思与幽妙的黑白设置中,使画作在恬淡中达到无色之色的话语表述,从本质上使人在虚实相生主体与客体中因循心理的审美规律,求得艺术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统一。例如有些陶瓷绘画经典作品中的空白,甚至是大面积的。这是空白吗?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让人联想到禅宗思想对于绘画创作观念的影响。对于禅宗而言,物质无常永恒,而白纸的空白与墨色形象的关系正如同虚空与墨色的关系,所以空白与形象同样可以画出完美的作品,而且从禅宗的角度来说空白可能比形象更加实在。这样一来,中国的传统绘画就充满了空灵。有了荡漾,有了和禅境以及老庄哲学语义相同的意境结构。

青花瓷旗袍美女陶瓷花瓶摆件

二、留得其所、便生气韵

陶瓷绘画艺术非常重视意境的传达和形式美的体现方式,“留白”则是构成形式美及意境延续方面的重要内容,关系着作品的主题、意境、趣味等多种因素,是画面成败的关键之一。青花艺术始终在传统绘画的形式上充分地讲形式美这个主题,在我看来,形式美的主题是以“留白”的表述方式再合以章法、笔墨技巧的精进来完成的。“留白”是无墨之用,这并不是过分抬高“留白”形式在青花艺术中的位置,而是事实存在。青花艺术的留白,留得其所,便生气韵,便使画面上流动着生命,便使观者得以在那白而不空的空间徜徉。留白与着墨相对,两者互相依赖,相得益彰。没有留白,便不能显出着墨处的美妙。如王步的一幅青花《江亭秋霞》,该作主要运用黑与白的对比,展现画中高山巍然耸立,山脉连绵。画中正上方留有大片空白,令高山与低峦形成了黑白、开合、虚实的强烈对比。那高山整体中间,松柏林立,以几座虚淡的屋宇、山林衬之,使高山更高;以屋宇垫之,令低峦更低。尤其是该作很巧妙地应用了黑与白的关系,使秋天的霞光照射在山体上,使山体层层叠叠,层次分外突出。加之正上方留大片的虚白,使远山隐隐约约地呈现在云雾之中,让画面带来空灵静谧的无言美境。

陶瓷绘画艺术其绘画章法讲究立意定景,要求在画面上“远取其势,近取其质”,根据画面结构的需要,运用宾主、呼应、开合、藏露、疏密、虚实等对立统一法则来布置章法,并巧妙地处理画面的黑白,使无画处皆成妙境。青花艺术画面黑白设计性极强,每幅画的经营布阵都看似不经意而处处精心考虑。设计的意境空阔,青白单色,余味无穷。“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这是范曾先生对八大山人绘画的理解。我们在赏析八大山人的国画《秋林亭子图》的构图中体会其章法布置:“由画面左下角层层生发,直至右上角,一鼓作气,冲出画面,右上方又拖出几组远山平坡,摇曳生姿,如音乐中的定音鼓一般。”此画布局黑白基本各占一半,此消彼长,虚实、藏露相互转换,浑然一气。八大山人善于在画面上制造矛盾,而又调和矛盾,使得画的节奏韵律感奇强。而这种“繁中置简,静里生奇”的特征,正是青花艺术最具形式特征的重要一面。

三、留得有章法、遵循其法则

黑与白、实与虚,是对立统一的,留白是为了延伸画面的意境,而写黑也有同样的功效,正所谓“黑团团里黑团团,黑团团中天地宽”。做到记白当黑黑白互用,使白为黑,以虚破实,往往可以使画面产生提神的效果。中国传统绘画中,“白”可以是天空、浮云、流水、晨雾,同一幅画面上不同位置的“白”处,因与不同的“实景”的配合,即产生了不同话语意义。由“白”带来的美感已得到共识,但这种“白”不是画者于画面上随意漏笔而形成。留白是要遵循一定法则的,循法才会产生更好的造美效果。

“布白”一定要从全局出发,精心设计。只注重局部的虚实,必定造成画面的支离破碎,从而失去画作的整体美感。“布白”还要尊重生活,要依据生活逻辑,不可信马由缰想当然。

艺术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留白造美必须依其规律来进行。它是精心设计的产物。

青花艺术的留白是布局遵循的规则,认真地执行这一规则,留白就空、远,就能产生无形之大象。画家可以在“留白”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经营”与造美能力得到自由的发挥。所谓有无相生、计白当黑、欲擒故纵、意到笔不到、书之妙趣在无笔墨处等等,悟透这些,留白才会留得自觉,留得有章法,留得有生命感,从而给人以深远的意境。青花黑白艺术不仅能表现以大观小的情趣,还能表现小中见大的空间美、意境美。善于留白,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修养。但凡有点成就的画家,他们都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潜习画理,潜习古典诗词,潜习一切与绘画有关的知识。所以,艺术家,要懂得处理空间表现的方法,知道真境逼而神境生的画理,重视实境、真境,在形象的基础上去追求空白,以生活表象的真实加以概括去创造抽象的空白,从而达到以实带虚,以虚补实,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四、结束语

我不是个复古主义者,也不是抱守传统固步自封的僵化“小老头”,传统绘画以“留白”之“虚景”配合“实景”而造美,是美学与艺术形式意义上存在的价值,是美术形式的“他者”和“镜像”的体现,是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面对青花艺术样式变迁如此“超现实”的迷茫以至于迷失自我的现状,我很想以自己并无新意却很诚恳的文字赘述说——如果我们还没有完全放弃笔墨,那就再用心关注一下“画中之白”,说不定我们会于再认识中更好地把握它的“妙处”,以“留白”之形而下之“器”,去实现“画中之画”,“画外之画”,“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形而上之“道”。更希望青花艺术在“留白”造美问题上不要因为沾染“传统”而被今天时髦且势头强劲的“各种主义”压缩或消解。在具有中国特色的二维空间中,感受“虚实相生”所带来的“隐显叵测”,领略“黑白”理念所营造的“神妙”景致。

瓷枕|中国古代陶瓷枕头 极富有艺术张力


瓷枕,即瓷质的枕头,枕上用彩釉绘成精美的图画或题有诗句。隋唐已有烧制,宋代,瓷枕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不仅器形较前代有所增大,而且装饰技法也突飞猛进,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纷纷采用,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南宋景德镇青白瓷斜倚仕女瓷枕

枕头是人们日常起居的重要生活用具。中国古代的枕头最早是以天然石块制作的,以后又逐步扩大到使用木、玉、铜、竹、瓷等材料。其中以瓷枕的数量最多,应用最为广泛。同其它日用陶瓷一样,它是随着制瓷工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

宋定窑白釉孩儿枕

瓷枕最早出现于隋代(公元581~618年),唐朝时(公元618~907年)开始大量生产,两宋及金、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最为鼎盛,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随着更为优异的制枕材料的出现,瓷枕也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在瓷枕的发展史上,以宋代(公元960~1279年)北方磁州窑系所烧的瓷枕最具有代表性。这一时期生产的瓷枕种类繁多,造型优美,包括几何形枕、兽型枕、建筑形枕、人物形枕等。瓷枕的装饰纹样也多彩多姿。较为普遍应用的纹饰有动植物纹、人物纹、山水纹、文字纹等。瓷枕的造型与纹饰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文化、习俗、时尚、追求等方面。这一点尤其以带有文字纹饰的瓷枕所表达出的最为明显。

北方磁州窑系瓷枕

古代瓷枕的装饰手法按照不同朝代、不同产地也各有差别。唐和五代(公元7~10世纪)以前的瓷枕多以模印、细划绞胎等为主;宋金时代(公元10~13世纪)则以绘画为主,同时出现了更为瓷枕复杂的装饰手法。随着制瓷业在工艺技术、造型装饰手法等方面的不断改进,瓷枕所展现出的工艺、艺术成就也越来越辉煌。除了宋代的磁州窑系之外,中国南北各地的许多著名瓷窑都曾烧制过精美的瓷枕,各地所产的瓷枕在工艺造型、胎釉纹饰等方面也各有特色,其总体风格与相应的时代和瓷窑特色相一致。

老虎瓷枕

瓷枕形制有很多形制,有六角形、八方形、长方形、腰圆形、云头形、花瓣形、鸡心形、椭圆形等,也有塑成婴孩、虎形、龙形的。定窑孩儿枕极为罕见,有卧女瓷枕、童子荷叶枕。纹饰瓷枕的纹饰有瓷枕、动植物纹、人物纹、山水纹、文字纹、双狮花卉瓷枕、黑花荷莲纹瓷枕 、牡丹纹瓷枕、人物纹、山水纹。

现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宋代定窑孩儿枕是一价值连城的珍品。此枕为一卧式男瓷枕童,他双臂环抱,伏卧在木榻上,头侧垫在左臂上,右手拿个绣球,双脚交叉跷起,一副天真顽皮的神态。胖胖的圆脸,双目炯炯有神,身着长袍,外穿坎肩,下着长裤。衣纹线条和衣着、木榻上的刻花装饰简洁流畅。定窑白润的色调和质感,给人以自然恬静、雅致高洁的艺术感召力。

绿地粉彩八宝瓷枕

枕在宋瓷中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它以有限的画面记录了宋人的生活,体现了宋人身心放松、与世无争的心态。

现代青花瓷与颜色釉综合装饰及特征


现代青花瓷艺术作品,与传统青花瓷瓷画相比,创作形式、表现手法、材质利用,都有了不少创新变化。创新的起点是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再创造。任何一种工艺美术作品必受到特定的材料、制作工艺与使用目的所制约,形成各不相同的时代特色。随着现代思维发展的突破,在形式的多样性表现方面铺开了新的道路,也就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笔者结合当代陶瓷艺术审美特征,将青花瓷与颜色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审美特征。

一、现代青花瓷瓷概述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工艺美术实行“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政策,景德镇的陶瓷业生产也得到一定恢复和发展,大件器青花瓷陈设瓷、艺术瓷和配套日用瓷,大型配套青花瓷日用瓷大量供应国内外市场。现代青花瓷艺术,是在吸收和借鉴传统青花瓷艺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观念而产生,把传统观念与现代思维、东方艺术文明与西方艺术文明融合贯通的一种新兴青花瓷艺术形式。它在传统青花瓷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合点,依借现代陶瓷艺术的语言表达传统青花瓷艺术的精髓,在造型上不再拘泥于传统器型,在装饰手法上更加多样化,使青花瓷艺术以新的形态新的表现形式突破以往的思维。现代青花瓷艺术虽然从传统青花瓷艺术衍生过来,但是它与传统青花瓷艺术存在着差异,它所呈现出来的艺术表现形式,既有别于以往模式,又有文化的传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注重于表现自然,追求人文情怀,这也是当今社会艺术家们对传统青花瓷艺术的推动。

在建国初期,现代青花瓷瓷装饰艺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政策的鼓舞下,出现不少反映时代精神面貌的纹饰,“文化大革命”以后,掀起一股艺术创新的热潮,青花瓷瓷也诞生了许多不朽的创新之作。青花瓷瓷艺术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总体上形成了“自由、豪放”的装饰风格,此时,流派纷呈、民间、古典、现代风格并存。

二、现代青花瓷的审美特征

自元代青花瓷瓷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提高了烧成温度,减少了瓷器的变形,增加了大件器的成功率,为后来青花瓷瓷发展作了铺垫。现代青花瓷艺术作品,与传统青花瓷瓷相比,在创作形式、表现手法、材质利用方面都有了不少创新变化。青花瓷艺术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由单一的白地青花瓷衍生出数十个品种,但成就最高还在白地青花瓷。与不同的釉色搭配,青花瓷综合装饰的手法可分为:白釉青花瓷、色釉青花瓷、青花瓷釉里红、青花瓷加彩、青花瓷斗彩、影青青花瓷、珍珠釉青花瓷等。其总的特色是釉色的华丽或静谧,光亮或无光的质感映照和衬托青花瓷的纯净与青翠,形式表现或为对比、或为和谐,令人耳目一新。

1、主次分明,层次有序

现代青花瓷瓷以其多层次、满画面、主次分明的装饰特征和以彩绘为主兼刻、划、印花的装饰技法,成为极受当前陶瓷艺术创作者追捧的陶瓷装饰形式之一。现代青花瓷可将古老的装饰与流行的装饰同施一器,异彩纷呈,奇妙诡谲,透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也可以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图景,如三山五岳,也可从戏剧、舞蹈、儿童题材入画。

在彩绘装饰中包括白地青花瓷和蓝地白花,白地青花瓷是指在生瓷坯上用青料绘画,再罩以透明釉而创作出具有水墨画效果的青花瓷瓷器;蓝底白花是指以蓝色为背景色,留白为装饰图案,从而达到以蓝托白,以暗衬明,靓丽醒目的装饰效果。

2、构图饱满,密而不堵

现代青花瓷通过合理地处理主体纹饰与辅助纹饰之间的关系呈现“构图饱满,密而不堵”的艺术特征。主体配合纹饰是辅助主体纹饰完成画面的纹饰,也可以做单独装饰形成装饰条带,或纹饰层。用以填补和经营空白之处,或交代器物形体线条的转折关系。辅助纹饰是协调各层主体纹饰和配合纹饰之间关系的纹饰,或者是用以增加美感的纹饰,辅助纹饰是各纹饰层之间的分割线、边角和点缀点。

此外,现代青花瓷瓷装饰十分讲究布局、构图,讲究青白相映、疏密相间、虚实相生,尽管其装饰层次多、画面满,有的装饰圈达十几层之多,然而却层层有别,主次分明且浑然一体,使人感到丰富而不繁杂,饱满而又分明,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与形式美感,深受人们的珍视与喜爱。这与我国陶瓷艺术体现出来的装饰美是相通的。这种“装饰”不同于一般性质的表面化与附加性,而是材质肌理装饰、雕、刻、划、印装饰、釉色装饰、纹饰装饰、彩绘装饰与陶瓷造型相融合所呈现的一种特有的、天然成趣的美。

三、现代青花瓷与颜色釉的结合

通过科学配制的青花瓷料,可以人为地控制青花瓷呈色的艳丽、沉着及深浅不同的色调,并能达到呈色稳定的效果。青花瓷色调主要是凝重、浓翠、微泛黑的深蓝色。这为现代青花瓷艺术的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如颜色釉在青花瓷画面上可以呈现各种需要的颜色,很多人用“万紫千红”来形容颜色釉,那是因为“自然界有什么颜色,就可以烧制出什么颜色效果”。

如果说传统青花瓷装饰的表现方法是以体现技艺的标准化、完美性,技法功力的深厚为主要目的的话,那么,现代青花瓷装饰则是通过各异的表现方法着重体现现代人活跃的思维方式以及强调作品的设计创作意识,这一点充分地体现在青花瓷与颜色釉的有机结合上。青花瓷与颜色釉有机结合堪称“完美搭档,相得益彰。”

由于现代青花瓷装饰艺术中没有为了一味追求技法的精工细作,也未把任何一种技艺的表现方法上升为一种“标准”,因而未造成现代青花瓷装饰艺术走进“唯技术而技术”的死胡同或出现装饰中“千人一面”的现象。在现代青花瓷装饰艺术中各异的装饰方法,众多个性化的表现方式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服务的,即表达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创作意识。颜色釉色彩缤纷,瑰丽多彩,而与青花瓷清新典雅,明丽雅致这种特征呈互相补充的关系,共同为整个画面装饰美服务。因此,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使现代青花瓷装饰艺术展现出与众不同、推陈出新的艺术面貌,从而不断地丰富现代青花瓷的装饰语言。

由于艺术陶瓷器型繁多,装饰手法各异,有开光、折枝、散点和通景等,加之表现内容丰富,如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而且作为主体的艺术陶瓷最重要是要面面观,也就是说一件好的艺术陶瓷,整幅画面的每个角度都有可观之处,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果将其画面铺开来应该是一幅错落有致的完整图画。尤其是山水画,我们在绘制前就要根据坯胎器型构思画面,确定好画面构图布局,定出基本色调,用一种或几种性能接近、色彩各异的颜色釉如画水粉画一般,将主次山峰大块画出,其明暗虚实关系则根据自己掌握的色彩灵活运用。如笔者创作的青花瓷颜色釉瓷瓶《瀑布》,笔者在进行颜色釉青花瓷瓷装饰的过程中,先对所用颜色釉的性能进行全面了解清楚,对其烧炼温度,流动范围,烧成后的色彩效果等了然于胸,再掌握好坯胎上描绘颜色釉的厚薄、浓淡,颜色釉与颜色釉之间的融洽程度,以求达到窑变的最佳效果。画面中的山壑、流水、云霭动静结合,动静相宜,让人产生对山水佳境的徜徉与遐思。颜色釉与青花瓷画面相结合产生浑厚、古朴、妙趣天成的艺术效果。

正如王冕所云:“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青花瓷因其素雅别致成为人们夸赞的特征,如果能创造性地与颜色釉进行有机结合,不仅是对艺术的创新,更是达到神形相融艺术效果的有效途径。

青花瓷料


(一)苏泥麻青:即苏泥勃青、苏勃泥青、苏麻离青等。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二)平等青: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三)石子青: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四)回青: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五)浙料: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六)珠明料: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上述国产钴料多属高锰类。

(七)化学青料: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浅谈青花瓷装饰艺术的继承和创新


青花瓷装饰艺术的继承和创新, 是青花艺术自身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不断自我否定、自我完善的内在运动表现形式。继承和创新二者的关系是: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后者是前者的发展。是一个问题两个方面的统一体, 如果我们在理论研究上为了便于阐明学术上的一些问题而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意义上作某些划分是必要的,但一定要适度,如传统与现代,新与旧的划分是相对的,即相对于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同一作品在昨天它是“新”;在今天它就是“旧”的。在今天,它是“新”:到明天它又属于“旧”。当此类作品大家司空见惯的时候,就觉得“旧”。当人们很少接触或第一次欣赏时,又觉得它“新”。如青花瓷装饰艺术传统和现代,前者有反映新内容的,后者也有运用前者艺术手法的,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景德镇康熙款青花瓷龙纹将军罐

青花瓷装饰艺术的创新, 是以一种与当今内容相适应而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时代精神的新青花形式。这种形式的“推陈出新”,不是对传统的割裂,而是通过向传统学习,向民间美术借以滋补剂,把各个阶段的青花瓷装饰艺术和蕴藏在民间艺术中固有的特色风貌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加以择取和保留,并有机地运用到青花装饰创新实践中来,同时剔除其原来消极过时的因素,根据当今内容的需要和现代工艺的表现手法,把旧有艺术形式进行加工、改造和创新,从而变化发展为来源于传统,而高于传统的现代青花装饰艺术形式。我先后创作陶瓷作品8 0 余件。把它统称为青花民俗装饰艺术。镶器《十二生肖》上部和基脚部为影青刻花纹饰,瓶身巧妙地将极富中国剪纸艺术和生肖特点的传统《十二生肖》青花,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采用半刀泥手法和吹釉手法,使生肖更具形象突出,充满灵气和人性味。宝珠瓶《渔娃》是传统“连年有余”纹饰图案和民间剪纸童男童女莲花下抱着刚捕上大鱼的生动情景,开面三处突出主题,采用勾线和分水技法,料分五色衬托主画面。从构图上要求精确对称,布局细腻、强调突破传统,具有现代装饰风格韵味。今天的创新即推陈出新,就是对传统的学习、研究、扬弃、开拓与升华。而青花的继承和创新,使青花瓷这一装饰艺术形式和日益丰富而有活力的内容,它们之间由不适应到适应,不断推动青花瓷装饰艺术变化和发展。

对于外来文化艺术的学习和借鉴,我们的创新,首先是以继承传统为基础,弘扬民族文化, 但亦不排斥外来文化艺术的学习、借鉴和吸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人们对外来文化的接触、交流和借鉴,日益频繁。景德镇历届国际陶瓷博览会都吸引了国内外的陶瓷艺术家,它们带来了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陶瓷艺术品、日用工艺品等,在瓷博览会期间现场技艺表演和参加陶瓷论坛,拍卖等等多项活动,广泛交流学习。

这对增进友谊、增进技艺交流,对中华陶瓷文化的振兴无疑是件有益的好事。当然, 倘若我们只知“ 拿来” , 不善“ 消化”,乃至以“洋”代“中”那就不免把好事办砸。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怕好事办砸,就像我们看到饭里有几颗砂粒而不敢吃饭那样,而害怕外来文化的引荐、交流和学习,那就未免可悲了。一个民族,如果怕与世界交往,就等于慢性自杀。我们的民族自古对外开放交流。明代青花瓷器的发展,进入空前未有的高峰,被称为“江南雄镇”,繁华景况“毂击肩摩、四方云集、巷连鳞接、万户星惆、诚江右一大都会也”。郑和下西洋,陶瓷工艺品、日用工艺品等, 远销世界各国, 交流甚广。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我们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是为我所用,融化于我们的创作实践中。再者,当我们强调对于传统的纵向学习、研究和继承的时候,对诸如金石、书法、砖刻、木雕和油画、版画等其它姐妹艺术的横向博采和借鉴。

我们对于传统既要尊重但又不厚古薄今。从事创新活动的作者多数是有作为的中生代,是景德镇陶瓷文化事业发展的希望,都应关心新青花艺术的创作,关心新生力量的成长。对于他们的创新和创意活动,我们要给以充分的肯定和扶持,要为他们创作成果大开绿灯,恰如其分地颂扬。奋力图新的创作确是很难很难的,因而他们受挫跌跤在所难免。对于中生代还要有开拓探索和牺牲精神,只要他们的立足点是对的,不是以其它绘画手段代替陶瓷的艺术语言,那么对于他们作品中的某些不成熟的部分,不要过多地指责。而要满腔热血地给以正面启迪与指导,使新青花的装饰艺术作品由“ 不象” 到“ 很象”,日臻成熟起来。起到尊重传统,继承中求新、求变,求发展。

关于青花应用范围的开拓、创新设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范围和功能的扩大,我们借鉴民间艺术姐妹、兄弟艺术应用到陶瓷艺术中,相反青花瓷纹饰装饰艺术应用于( 瓷) 乐器、服装、舞台、舞蹈、礼仪服和文艺、体育大型表演、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园等,青花元素无处不在。同时应用到户外雕塑、灯柱、建筑、地面砖、卫生洁具、灯具、装潢等等,他就像一首首民歌,给人们以健康、纯真、清新和优美的艺术享受。唱响时代,唱响中华民族气魄。

总之,我们对于传统要敏而好学,对于出新要勇于探索,对外来文化要善于融化,对青花装饰艺术要勤于开拓。创新不要割断传统,继承即为新的创作。创新它既是来于民间又高于民间的升华,创新亦必然是丰硕的秋天。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气息是陶瓷很大的价值


陶瓷作为艺术品的出现,其价值观已经脱离了本来的应用,成为了装饰品的珍藏。而它呈现的美感,已经不可能仅仅是从表面去评估,它本身的含义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气息,才是陶瓷很大的价值所在。

根据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

每个国家民族的特性都不一样,对于自然的向往也就不一样。从古今的神话来看,东西两方的自然之道追求的也不一样:与其说是西方人对事物的本质更感兴趣,倒不如说是东方人对事物的理解多样化。比如绘画方面,西方人能简单而又强烈地用线条感让你觉得临摹物的栩栩如生,但东方人的笔墨却更加注重某种精神,反而刻意忽略实物的真实性。

中国人向来注重事物代表的含义,并不惜以此来强调自己的为人之道,就像虔诚的教徒修行某种境界。这种文化的体现并非不切实际,只是一种美感的偏好而已。在古往今来的作品之中,中国的山水、花卉、人物的绘画与书法都注重的是一种精神,线条与色彩的搭配极为讲究,有点对号入座的味道。这种风格是临摹不来的。是以古往今来的大家们流传下来的真迹,或多或少可以给予你辩之真伪的线索。西方人的真伪考究或许需要过多的人为技术条件操作,而中国人的作品,如果你是行家的话,大致上都可以十有八九的确定。当然,这需要火候,而且你也必须了解中国人的文化,因为中国人讲究门户之见,地域之分非常谨慎。

在众多陶瓷作品之中,无一例外有种感觉,那就是古风。陶瓷这种东西的美感在于意境,无论是格调典雅、高贵或者气势如虹,那种古风的味道是很浓烈的,就算是平常百姓用的餐具之上也能窥见一二。茶具有茶具的特色,酒具有酒具的特色,碗、碟、盘都各自有各自的精华。你可以在某件陶瓷作品上看见悠然自得的名士神态,也可以看见古时大家闺秀扑蝶的嬉戏之乐,甚至你也能扑捉到山水中的磅礴大气,或者寥寥几笔,色素简单的花卉、田园之景。不管你是否懂得欣赏,或者是你根本不在乎,但是如果在陶瓷的作品之中,出现了某种图案,比如飞机大炮,或者漫画人物、明星肖像之类的,你多多少少会有一种啼笑皆非的感觉。那种感觉就像胡闹的恶作剧,格格不入,毫不协调。在一幅油画之中,上半身赤裸的少女抱着汲水用的罐子,那种艺术感觉或许你看不明白也感受不到文艺气息,但它决不会给你一种毫不协调的感觉。但是如果这幅油画里题有一首宋词,你会作何感想?毫无疑问,你会觉得这是四不像。

曾在某家公司的大厅内看见青花瓷的作品,绘着中国传统的江南水乡之景,并附有一首宋词《青玉案》:山城古道长亭暮,望不尽,江南路。西水东流沧海处,千帆碧影,断桥同渡,已过三千户。凌波燕子双飞去,巷陌谁家落风絮。半曲新愁君未语,伊人何在,小楼独住,一夜听春雨!

青花陶瓷酒坛

据悉这青花瓷乃定制,词也是请人特意而作,颇费苦心。定制之人十分喜好传统文化,而且有一定的见解,对中国的陶瓷作品尤其偏爱,重金收购了不少珍藏。在他认为,中国的山水、书法的精华在于之苍凉、之感伤、之悲郁、之挥洒、之飘逸、之气魄、之雄壮、之大势、之桀骜、之温柔、之多情、之委婉、之沧桑、之寂寞、之豪迈、之狂傲、之不羁、之奔放,乃作者的人生感悟而发,是令人不能自以,寥寥笔画、数句,当中多少情何以堪,实是耐人寻味;其线条之张弛是否有度,其笔画收发是否自如,其下笔劲道是否大小有乱作者全知道的一清二楚;什么样的作品就应该配什么样的特性,那是一丁点都不能错的!

青花瓷器的装饰艺术


(一)青花装饰的色彩效果

青花瓷是以一种单纯的青色彩料,描绘于白瓷素坯上,再上透明白釉,经高温烧成。所绘青料,溶合于釉质中,在洁白光润的瓷面,透出鲜丽的青色花绘。只见青白相映,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瓷器表面明净光洁,不怕食品酸碱腐蚀,便于清洗,能永葆美丽的特点。这是青花瓷器作为日用器皿的独特的长处。然而,青花色彩的本身,也有它的特殊作用。对各种色彩,都往往有各民族的爱好与时代特色,并结合实用要求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产生艺术效果。青花瓷器,历经数年百年,古今中外赞誉不衰,是有它一定作用因素的。特别是作为日用饮食器皿的瓷器,在彩色上除了美术欣赏外,更重要的考虑该色彩的实用上清洁卫生的美。白色是一种最洁净的颜色,在科学发达的今天,虽然出现了那么多性能优良的材料,但白瓷作为饮食用具的独特地位未有丝毫动摇。青花装饰于白瓷,只是打破了白瓷的单调,使白色瓷器更加优美,并且不影响斗净这一适于饮食用具的可贵木质。这种青花白瓷,使人联想到清清流水映蓝天的美景,往往与清洁、明净联系在一起。与我国民间流传的蓝印花布一样,都反映出人民对净丽、朴素的色彩的爱好。特别是在广大农村,青花瓷器更是深受欢迎而成为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不仅是饮食器皿,同时还喜欢青花喜字坛,作为实用而又是逗人喜爱的摆设品。

青色是一种安定宁静的色调。青花装饰于白瓷,更显出它的明艳、清丽。在现今各种室内场合配置中,表现出良好的色彩装饰效果。能起到艳而不俗,鲜而不佻,明朗而安定,既能近赏,又能远看,能够达到远看颜色近看花的作用。设想一个普通的房间里,有木质的案几架柜、床铺桌椅,以及被褥、窗帘等织物,一般偏向于棕褐红黄等色调,这当中有几件青白瓷器陈列其中,一定会显得特别清新优美。或于庄重的会客厅中,有几件较大一点的青花瓷器,能起到调节色彩情调作用,使肃穆中增加活泼的气分。尤其是象国家大的宴会场合、广阔富丽的大厅,重色的木质家具、洁白的台毯,台面上放满着五色缤纷的鲜花和丰盛的菜肴,再加上青花瓷器,就会大起生色。对周围富丽的环境,能起点缀和衬托作用。在整个大厅色调的乐曲中,奏出几个响亮的音键,组合成丰富协调的旋律,为整体增色,而决不是喧宾夺主。所以解放以来,景德镇为国家用瓷、人民大会堂、北京饭店及各大宾馆等,制作了大批成套青花餐具、陈列瓷和日用瓷,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祖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贡献。

青花瓷的蓝,是一种纯度较高,给人以鲜明、莹澈之感的蓝色,所以对其呈色有幽靓、苍翠、浓艳、青翠、幽菁可爱、妖翠欲滴等等形容。但又不是一种纯粹单一的蓝色,因为在作为着色剂的钴土矿中,尚含有铁、锰等其他着色元素,因而呈色是微带一点绿味的饱和蓝色,也有的是微带一点紫味。这就形成了青花呈色所谓典雅、隽永、柔和、淡雅的又一方面,即色彩的淳厚、含蓄,决不是一种肤浅、单调的色感。由于钴土矿来源的不同,以及釉料、烧成气氛、操作手法的差异,致使各历史时期及现今生产上的青花呈色各有不同的特色,大致上可分以下几种典型色调:

① 宣德青花的深蓝色。青色比较凝重、透骨,色彩效果上比较庄重有分量。1956年陶研所曾为国家用瓷制作过这种色调的青花瓷器,效果很好。

② 成化、正德青花的淡蓝色。青色比较清淡、雅致、匀净、秀美。适宜于装饰精细轻薄的瓷器,在雍正及清代末期都曾经大量仿制过这种淡蓝色的青花瓷器,也有不少精美的作品。现在,在大量生产的高级日用瓷及精细的艺术瓷上,仍有成功的运用。

③ 嘉靖万青花的浓蓝色。青色浓艳强烈,尚不露火气,远效果比较好,适宜于大件粗壮的作品,青料调制不当,容易接近于纯钴氧的色调。

④ 康熙青花的鲜蓝色。青色明净、鲜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鲜蓝而不火气,是理想的我国特产珠明料的色调。现在生产上配料,一般以这种色调为标准。

⑤ 纯氧化钴的蓝色。青色浓蓝而泛红紫,比较刺眼而浮浑。所以不用于高级青花瓷器的生产。但由于青料配制简单,发色显明,仍大量应用于普通青花蓝边碗的生产上。

其它,釉下五彩中使用的海碧、天蓝等与青花呈色比较,其色鲜艳,轻快有余而沉厚不足,不够含蓄而少韵致,其区别是显而易见的。还有国外某些青花瓷的呈色,大多接近纯氧化钴的蓝色,显得浮燥火气,缺乏深幽、明净的美感。

青花只有在白色瓷持的衬托下,更显出它的美丽。因此瓷质的白度与色调对青花的艺术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理想的青花白瓷的瓷质应该是洁白透明而微带青绿色,所谓白中泛青,是景德镇传统的青白釉瓷质,能使青花透澈、鲜明而协调。单纯的高白度瓷质,往往觉得与青花对比较强,不够和谐。当然也并不反对用高白度瓷质作青花,要是釉色透润,也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果白而带蒙,会使青花失透,发色昏沉。所以青花效果的好坏,对选择白色瓷质、釉料有很大关系。这种清洁、素静的蓝,和光洁、莹润的白瓷相结合所产生的特殊彩色效果,是青花瓷器的一个鲜明特点。

(二)青花装饰和中国传统绘画工具--毛笔

富于弹性,有锋、含水性能优良的毛笔,对于中国造型艺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绘画的光辉成就和中国书法都能够独立成为一种艺术,是与毛笔工具的运用分不开的。中国人民在长期创作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有关用毛笔的技法理论:所谓一笔之下有刚柔、虚实、浓淡、轻重之变化。运笔之法有中锋、顺、逆、拖、擢等等。形容笔墨之异有:悬针垂露、奔雷堕石、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这种驾驭毛笔的特殊技巧和丰富经验,运用到景德镇的陶瓷上来,创造了划时代的青花瓷产品。在某一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中国传统绘画工具毛笔与白瓷结合的产物。它的出现,使中国绘画和中国陶瓷装饰艺术的关系更为密切了。扩大了陶瓷装饰的题材范围和意境。丰富了陶瓷装饰的手法。对元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的陶瓷装饰艺术产生了深广的影响。

蓝印花布和青花一样,具有民间艺术质朴、健康、爽朗、大方的气质,同样地以单纯的蓝白两色作为手段,而蓝印花布的纹样笔笔到家,处处实在,但能于板中见活,静里寓动。青花则得毛笔之功,流动清婉,酣畅淋漓,可以以虚写实,笔不至而意达;借笔势之蜿蜒、起伏、顿挫、转束,另辟一番境界。静的可以写到万籁俱寂,天地无声,动的可以写得风驰电坼、地震雷鸣,大的可以画出烟波万顷,重峦迭障。细巧可至毫发俱备。纵横交错,层出不穷,极尽毛笔挥洒之能事。这与宋代磁州窑的黑花、红绿彩的彩绘用笔有显著的区别,无论在装饰题材和意境,表现的手法和效果上都较前有了飞跃的发展变化。

由于不同的描绘用笔,而使各历史时期的青花装饰产生多样的艺术效果。元青花的气势磅礴,笔势飞动,讲求大效果而不拘泥于细微末节。即使是云纹、海水、回纹、二方连续那样需要规矩的图案纹样,也是大致规整而已。其用笔纯熟,悬肘运腕而写,挥洒自如,转折有致,笔墨功夫非一朝一夕可就。但在青花料彩绘所不可避象的痕迹--浓淡层次少,精致的产品也不例外,料性不匀,浓淡不一,笔痕清楚,画线、填色同出一笔,连画带填,而无分水技法。这种用笔纯熟,而料性较生的现象,是元青花十分明显的一个标志。

永乐、宣德青花用笔较工整,但却未至刻板。虽无元清花用笔之豪放,但自然明朗,娓娓而出,别具匠意,十分明丽动人。这时也还没有分水技法。分手技法的出现,及所谓学画不学染,学染不学画的分工,从画面效果判断,该是成化以后的事了。

成化以后,呈色清亮,与用笔拓填之作品迥然不同,大片蓝色,采用分水技法;分水时,笔峰不触及坯面,只以笔稍引导涌至坯上的料水,以使形成所需要的形状,让料色自然沉淀于坯上,故能得到清亮爽目的蓝色。这种分水技法的出现,即染和画的分工,是青花彩绘技法的一大进步。成化青花呈色清亮,嘉靖、万历浓艳,至康熙而被称为娇艳欲滴,恐不单色料来源之别,是与分水技术法的出现及熟练掌握也是有关系的。这种染画的分工,是商品生产发展的结果,也可以看成是青花彩绘技法趋于成熟的一种表现。

民间青花用笔流利豪爽,点染错落生动。明代制瓷工艺的分工精细,画青者画染分工,专一于一两种纹样的绘制,达到高度熟练的技巧。故能于用笔之时,成竹在胸,一气呵成,如风舒云卷,痛快豪爽。青花艺人笔下的山水、走兽、人物,都是唯取其神态,纵笔描绘,不假修饰,于熟练中自求变化,故多即兴之笔而意趣万端,形成民间青花瓷画十分显明的一个特点。

(三)青花装饰的构图布局

从每一件历代留下来的优秀作品,及大量生产的民间青花瓷器来看,从纹样组织,黑白虚实的配置,虽有简胆繁,有工整有率笔,但往往感觉到是一个生动完整的整体。它是数百年来艺人们长期摸索创造发明的结果。不少纹样构图是经过延续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所形成的。作为创作艺人的说,有的一辈子从事这一画面,或几代画这一样式,熟练到不用眼看也一样能画。绘画时只见彩笔飞舞,一只只瓷器脱手而成,一天要画上几百只碗碟。他们对美的追求、人民的爱好是深有体会的。在艺术的创作经验,熟悉掌握青花装饰的构图布局的艺术技巧,可以从无数作品中看到所反映出来的生动和丰富的生活内容,无不与当里的人民生活、精神状貌息息相关的。象不少富有民间情趣的婴戏图,有散点而通景的构图中,描绘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寥寥数笔,把他们舞蹈、欢跳的姿态表现出深窍的生活意境。但也有不少作品,在反映内容上,受时代的局限性,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封建落后的东西。我们必须加以鉴别,去伪存真,吸取其中有益的东西。

相传青花的创作绘制,从构图布局、画线、分色整个过程,往往是一手画成的,只有在大规模生产上,作坊主为了更多的利润剥削,才使画、染分工,经过大量复制,不断改进,而形成各种定型的装饰画面,表现出整体的协调、完整、统一。如瓶、罐、盘、碗的装饰上,考虑到脚、肩部与器型主体身部的关系,在这些部位适当地装饰各种图案纹样,以作主景的衬托,使主景更加突出而完整。也因此创造了大量的边脚图案。如姜芽海水、火焰宝珠、佛手、芭蕉、如意、回纹、色子、云头、珍珠、锦纹等。而在主体上又以开光、散点、折枝、缠枝、通景、满花等格式加以布局装饰,使整体达到呼应而有节奏。

我们还可以注意到,这些图案的组合都有一定的动势发取得相互间的配合联系,如瓶罐的脚部,往往饰以直格莲瓣、佛手、姜芽海水等具有硬直向上动势的纹样。而肩部则饰以复莲瓣、大如意、云头、宽带锦纹等纹样,以示复盖披护,接着颈部又常以芭蕉、叶芽等向上舒展的纹样,而至口部则以小如意、云带、色子、回纹、珍珠、文武线锁口,使整体达到有机的契合,同样的盘、碗、壶、瓶等整体装饰构图中,也同样存在着这种动势。不论采取回旋缠枝、折枝、散点、疏密通景的格式,其动势趋于连绵不断相互贯气,以达到整体完满统一的意境,这点,也许是我们民族艺术的普遍特征之一。如舞台角色的亮相,不管他怎样的伸腿举手,转头瞪目,通过他连贯的动势,达到姿态的平衡呼应,给人以优美的形象,即使是如何奔腾热闹的狮子舞,不管他怎样窜跑滚翻、构图的千变万化,他们总的动势常集中狮子的彩球上,发使整个舞蹈热闹而不烦乱,变化而有统一,以及国画构图上的开合问题,都是通过动势以达到整体的完整统一。

在青花装饰构图中,都可以找到这种动势的规律。如明初常见的一束莲,其花朵枝叶、彩带、根须通过动势的左右转翻,上下呼应组合成一个完满的适合纹样,特别是根须与彩带的上翻,起到节奏的平衡作用,其它各捉缠枝式样,虽回旋转翻变化很多,但动势的来龙去脉迹可寻。通过花头枝叶的穿插安排,常是放而复收,往而复回,以致轻重疏密,达到动势的均衡和安定效果。

在青花装饰构图中,还必须熟悉掌握整体的黑白效果,大的块面问题及纹样组合的黑白空间,也就是景德镇艺人们在创作构图中所谈到的水路问题,虽然水路是指青花纹样上所留下的白地空间,白地空间的疏密大小,也就是相对地由纹样的疏密大小所造成的,这是青花与白地在视觉形象上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处理青花纹样时,就要考虑水路的黑白效果,把非纹饰部分的白地,看作与文饰部分同样重要的因素加发对待。正如金石艺术上的分朱布?国画构图上所讲究的计白当黑、知白守黑,在动笔落墨的进修,考虑到整体的黑白视觉形象,同样观赏一件青花作品,青花与白地所开成的整体色调,首先映入人们的眼帘,是形成形象的决定性因素,如宣德青花的雄健,成化青花的清秀,康熙青花的爽朗,雍正青花的细腻,表现出不同的时代风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