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资讯 > 艺术瓷砖 > 导航 >

“生存寒冬”中的海外艺术界:步履艰难依然倾囊相助

“生存寒冬”中的海外艺术界:步履艰难依然倾囊相助

艺术瓷砖 守望相助 陶瓷艺术

2022-02-23

艺术瓷砖。

“生存寒冬”中的海外艺术界:步履艰难依然倾囊相助

居家隔离,经济萧条,全球化暂时搁浅。在这种背景下,艺术界未能独善其身。此时,博物馆、画廊、艺术家经历着什么?他们又将如何应对这场“生存寒冬”?

大都会预计亏损1亿 裁员已成文博界“新浪潮”

这是自战争以来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伦敦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格·菲舍尔

美国博物馆联盟称,在美国,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博物馆每天将损失约3300万美元,预计将有30%的博物馆(大多为小型博物馆与社区博物馆)将在没有联邦政府援助的情况下永久关闭。

海外病毒流行早期 美国博物馆联盟发布了博物馆工作指导意见

来源:美国博物馆联盟官网

欧盟博物馆联合组织(Network of European Museum Organizations)最近也发布了类似的调查,以观察闭馆对博物馆造成的巨大影响。该调查将持续至4月17日,目前已收到来自欧洲、美州、马来西亚、伊朗等的650余博物馆的反馈。结果显示,游客的缺失将使一些大型博物馆减少75%-80%的收入,70%的博物馆每周损失超过7000欧元。而维也纳艺术博物馆、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和荷兰国家博物馆则宣称,他们每周将损失数十万欧元。而私人博物馆受到的打击更为惨重,许多私人博物馆将在闭馆期间(可能持续至9月)失去所有资金来源。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希望国会拨发救济资金

来源: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官网

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反应来看,这些调查所言非虚。

在宣布闭馆期间(计划在7月开馆)将负债1亿时,大都会还表示不会动用捐赠基金。仅仅几天后,博物馆就宣布将动用价值36亿美元的捐赠基金,以支付“关键费用”(博物馆主席兼CEO丹尼尔·威斯Daniel Weiss语)。形式恶化程度,可见一斑。WWw.TaOci52.Com

虽然在这场“裁员”的大风浪中,大都会并未采取举措,还在3月30日时承诺支付2200名员工在5月2日之前的工资。但大都会随即表示,会在5月2日后,“重新评估自己的选择”。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主任马克斯·霍莱茵(左)与CEO丹尼尔·威斯

来自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即便有数额巨大的捐赠基金做后盾,闭馆之后的大都会依旧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对此,丹尼尔·威斯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主任马克斯·霍莱茵表示:“即使有丰厚的捐赠,但在无法从通常构成年收入30%的门票、会员、餐饮、特殊活动和零售中获得收入时,我们的财务状况将面临巨大风险。因为,我们的预期收入和筹款损失不能简单地由捐赠抵消” 。

闭馆带来的不仅有财政压力,还有外借展品的尴尬处境。几乎一夜间,已经进行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世界各地的展览被无限期关闭或推迟。博物馆的藏品珍藏在世界各地被租借到一半,没有预定的归还日期。

3月13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宣布闭馆。摄影:Cindy Ord/Getty

尽管形式严峻,但作为行业巨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依旧可以很好地度过风暴。而其他艺术机构却没有那么幸运。裁员、降薪甚至停薪、强制员工休假来应对馆内财政危机已成为“新浪潮”。

2019年5月更名后,印第安纳波利斯当代艺术博物馆徽标正式亮相

在众多博物馆中,印第安纳波利斯当代艺术博物馆(I/C)的处境无疑是最糟糕的。4月3日,I/C宣布,在为社区服务19年后将永久关闭。“确定继续运营在经济上不可行”,董事会主席Casey Cronin表示,“自2001年成立以来,在印第安纳波利斯经营当代艺术的非营利组织的挑战就很大。病毒的蔓延肯定会加剧经济困难并减少展览机会。我们已经得出结论,机构的运营不可持续” 。

“我们并不孤单,其他艺术机构也正在这场危机中挣扎求生”,Cronin在访谈的最后如此说道。

诚然,在这场全球性的危机中,确实没有一家机构可以做到全身而退。

部分闭馆中的博物馆情况一览

制图: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

“博物馆在多年运营中已经形成一套自己的体系,大多数组织并没有B计划”,SMU DataArts主管Zannie Voss如此说道。根据她在2016年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型美术馆只有1.5个月的运营资金或手头现金,如果机构要闭馆2个月,带来的结果会是灾难性的。

纽约证券交易所开盘之时,摄于2008年10月。摄影:Spencer Platt

然而,即便开馆后,疫情的“余震”也将持续。首先,参观人数的减少显而易见。人们对聚集的恐惧在疫情过后并不会立即消散。这对依赖门票收入、很多考核都建立在参观人数之上的博物馆影响无疑是长期的。其次,捐赠是除门票收入外,博物馆的一大收入来源。而捐赠数额又视机构、企业的经济状况而定。疫情造成的股市多次熔断,势必对机构、企业的收入造成巨大冲击。博物馆收入将雪上加霜。

taoci52.coM精选阅读TAoci52.com编辑推荐

感悟人生:瓷器中的哲理


感悟人生:瓷器中的哲理

一次,去景德镇旅游,买了一件珍贵的瓷器,瓷器本是用大纸箱装着的,大纸箱的间隙里塞满了废纸屑。我考虑到大纸箱携带不方便,就扔掉了大纸箱和里面的废纸屑,直接把瓷器放进小巧的手提箱里。 上车时,由于不小心,一个趔趄,手提箱重重地撞在铁栏杆上。打开手提箱一看,那件珍贵的瓷器已经破碎了。这时,我才后悔扔掉了那些看似没用的废纸屑。 世上没有什么真正没用的东西,哪怕是那些废纸屑,只要把它们用到适合的位置上,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所以,自己再珍贵,也不要去看轻别人,看轻那些“废纸屑”,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就像瓷器,哪怕再珍贵,也离不开废纸屑的呵护和托衬。 另一次,见一家失火,大火烧毁了他家所有的东西,包括那只珍贵的瓷瓶。 主人怎么也想不通,大火怎么会烧毁那只瓷瓶呢?因为瓷瓶本身就是火炼出来的,就经受过火的考验。 旁边的一位老人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他说,瓷瓶不是被烧毁的,而是被烧毁的东西掉下来砸碎的。瓷瓶虽然经受过火的考验,但它没有经受过被砸的考验啊。 老人的话,让我想到,人生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考验,不只是面对炎热的考验,还要接受冰雪的考验;不只是面对贫穷的考验,还要接受富贵的考验;不只是面对失败的考验,还要接受成功的考验……在各种各样的考验面前,你准备好了吗?你还会那么认为,经受了一次考验,就可以承受人生的所有考验吗?

精品文章:咖啡配艺术成为艺术城市的计划


咖啡配艺术成为艺术城市的计划

当艺术不再是咖啡馆的装饰,而成为咖啡馆的“主角”时,带给观众的又将是怎样的全新体验?

从咖啡馆开始,艺术的“辐射”还可以深入社区、书店、商场、学校等等,当整个城市都随处可以邂逅艺术,这座城市能不美吗? (姜锡祥摄)

文艺咖啡馆如今已不少见,可你听说过可以听讲座参与互动的艺术咖啡馆吗?如今在南京,就有这样一家。这家名叫南洋老咖啡店是“AMNUA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艺术城市计划”2015年8月的第一期,它让艺术从美术馆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辐射到了城市生活中。

全城艺术共享 让欣赏与学习成为习惯

尽管年轻人们就是爱咖啡馆的所谓“艺术范”,但其实严格说起来,大多数被赞为“艺术咖吧”的地方更多的是“文艺范”,它们往往有着别具一格的装饰风格,但与真正的艺术还有一定距离。而7月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的“AMNUA艺术城市计划”推动下,城市中的咖啡馆变成了真正的艺术载体,这是一项由咖啡与艺术的结合,衍生出对于城市进行艺术覆盖的一系列公益的艺术教育与艺术互动项目,将来还会在社区、书店、中小学、商场等地,全方位提供定制化的艺术辅导、艺术观赏与服务。

最早加入艺术城市计划的咖啡馆叫做南洋老咖啡,刚开始的活动是以艺术影像作品播放加上艺术家讲解及问答开始,内容并不多,但是这样的理念却值得很多城市借鉴:要让艺术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就要让艺术欣赏与学习变得更加便利,这样惬意地接触艺术,怎叫人不心动?

从咖啡馆开始 灵感与思考需更多空间

从咖啡馆入手,是非常明智的做法。先不说咖啡馆在一二线城市有多受欢迎,先看看国外有多少伟大的艺术咖啡馆就能略知一二。梵高的经典名画《夜间咖啡馆》人尽皆知,梵高最爱坐在这家咖啡馆欣赏小镇美景,尽管如今已变成了酒吧,但人们依旧愿意坐在梵高曾经坐过的地方寻找灵感;巴黎最大的露天咖啡座——和平咖啡馆,曾经是莫奈创作的源泉,定期邀请各国时尚设计师进行跨界合作,为咖啡馆设计别出心裁的限量时尚创意甜点,在这里品尝美食,思考人生太合适了。在国内,不少咖啡馆都依靠有特色的美食来做招牌,有了艺术城市计划后,会否有更多咖啡馆以艺术讲座或是艺术参与活动来吸引顾客呢?

从文艺到文化 一杯咖啡的时间无限大

文艺青年喜爱的咖啡馆,或是创意的、或是文学的、或是音乐的,如果是艺术的,相信他们也一定喜欢。这几年,人气爆棚的艺术展在大城市越来越多,人气居高不下,如果不想人挤人,一件艺术咖啡馆岂不是很好的选择?点上一杯咖啡,几块甜点,在咖啡馆悠闲放松的氛围中,听听艺术家的讲座,或是看看店里布置的小小艺术展,岂不惬意?不要小看这一杯咖啡的休闲时光,艺术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就能走进你的心,或许下一个梵高就此诞生也说不定呢。(尹仁沐 文)

马未都细说陶瓷收藏中的门道


马未都细说陶瓷收藏中的门道

马未都原来的笔名叫“瘦马”,这个笔名后来因为他离开文坛而被另一个“瘦马”拿走。80年代初,他是《青年文学》的编辑,专门挖掘新潮小说家,自己也发表过小说、报告文学百余篇。他的收藏兴趣始于“文革”,80年代中又较早意识到收藏与投资的重要性,从收陶起步而成为专家,至今已有陶瓷、古家具、玉器古玩等藏品逾千件。1996年马未都创办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该博物馆原坐落于北京琉璃厂,除日常陈列外,还策划组织各种专题展览,2000年起搬至北京朝阳门内南小街,2002年1月在杭州建成杭州店,山西馆也正在筹备成立。作为收藏界的一位成功人士,听他以自身体验说陶,多少有点启蒙意义。

春节前夕,马未都在北京大山子他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办公室接受了记者专访。

记者:陶瓷是一种美器,越来越成为收藏投资的重要对象,能否请你说说其中的门道。

马未都:今年说这个题目真是时候。今年是景德镇建镇一千周年,它是宋景德元年,也就是1004年建成。景德镇秋天有重大的庆典,其实它从元代就成为了中国陶瓷的代名词,那时烧的瓷器就已经非常好了。

记:现在收藏陶瓷是否已经形成了一股热潮?

马:反正现在拿着件东西找我给看看的人太多了。到了现在,我觉得收藏热基本上已经形成。中国历史上的收藏热集中于这样几个时期:北宋,宋徽宗本身就酷爱艺术,他个人的兴趣影响了全国的收藏。收藏成为热潮,北宋是第一次。在北宋以前也有些人收藏,但没有形成大气候。第二次收藏热是明朝的晚期,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使得江南地区许多知识分子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对美器的追求上,收藏方面的专著明末出的很多。第三次收藏热就是清朝的康乾盛世了,尤其到了乾隆时期。

最后一次是清末到民国初年,这几个时期对中国的收藏史有重大的作用。而现在,收藏对中国人的好处,一是在精神上的文化可以通过具体的东西来传承。今天不论谁拿到民国以前的瓷器都希望了解中国这一段历史,再有它自身所表现的文化,比如寿桃在中国古代代表长寿。每一件陶瓷都有自身的含意,中国某一经典部分的内容,都是通过这样一些具体的东西来传承的。

记:除了精神文化上的冲动,还有投资的愿望。

马:投资的确是重要的一方面,有人收藏就是冲着它的价值去的,价值一种是经济价值一种是文化价值,文化还包括其他因素比如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我们今天的收藏热跟明朝末年非常相像,特点就是人们,尤其是文人、知识分子越来越追求生活质量。我们今天的收藏热现象里融进了更多的因素——文化因素和经济因素,二者比较起来,文化又退居二线,原来收藏热文化还是第一位的,因为当时没有电视电影,没有其他娱乐方式,现在带来乐趣的方式就太多了。古人收藏的追求比我们注重精神层面,我们今天更注重经济层面的享乐,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记:从投资的角度,当前陶瓷收藏的流行趋势是怎样的?

马:中国的英文就是CHINA,陶瓷收藏是永远的热门。眼下的流行趋势,我个人判断还是在明清陶瓷上。明清陶瓷收藏热门的原因有二:第一,很容易看懂,很容易审美;第二,这个时期的陶瓷交易是在法律上允许的。再早一些,比如宋元以前的陶瓷,原则上出土的国家是不允许经营的,但宋元的东西99%都是出土的,保留到今天传世下来的很少,所以要收藏很难操作。所以说,从现在开始往后,还会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中国的明清陶瓷都会是投资热门,这时期的东西还会有很长一段升值期,而且大众审美情趣也大都定在这一层面上。

记:从价值上来说呢?

马:今天认为有价值的东西都是在审美上多数人比较认同的,而且要有一定数量。光有审美价值,数量太少也不是投资的好选择,必须要有一定规模的东西,才可以选择作为收藏投资。

记:具体到明清陶瓷,哪一类是现在的投资热点?

马:陈设瓷,在当年就是为了观赏的陶瓷作品,而日用瓷相对收藏价值就差些。尤其从投资角度考虑,更首推明清时期的陈设瓷。而日用瓷里,比如碗盘这一类也有卖过很高价的,几千万块钱一件的都有,但是那种一般是御用的,再有就是那些历史上就不是为了用而是为了看的。

记:我们常把陶瓷连在一起说,但陶和瓷并不是一码事。从目前投资的角度,收藏陶好还是瓷好?

马:肯定是瓷。因为陶太早,而且它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欣赏的。而且要是明清的瓷,它离我们比较近,比较容易理解。而且陶器不好保存,它的强度不如瓷器,易碎,相对来说容易吸潮变形。

记:那么,什么样的陶瓷增值比较快?

马:还就是明清的。明清的陶瓷哪一类增值潜力都会比较大、比较快。比如青花瓷,中国青花瓷从它诞生以后就是霸主,一直有人收藏,而且价格都很贵,上千万的都很多。再有就是粉彩,比较艳丽,符合多数人那种艳俗的审美情趣。青花创烧五百年以后才有了粉彩,雍正时期才大量推广。由于雍正皇帝的渴求,他对瓷器质量要求非常严格,所有粉彩也在不同地创造价格记录。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投资方向。

记:陶瓷增值的速度有多快?

马:举例说,有一个瓶子是1979年在香港拍卖的,当时拍卖的成交价是55万港币,前年又拍了一下,成交是3300万港币,20多年升长了60倍,每年三倍的速度在增长。还有一例是1997年在翰海拍卖了一只瓶子,那是我买的,220万元成交。去年拿出来拍卖,才5年时间,就拍了1100万元。

记:大件和小件比较哪个增值更快?

马:大东西翻倍是很难的,东西越小翻倍越容易。要从投资的角度让我预测陶瓷的增值可能,我只能是在整体上预测,我写《中国陶瓷》这本书时是1992年,里面有很多东西被我言中。我1992年在书里说到2000年时候中国人就会在海外把拍卖市场搅得天混地暗,果然那年就出了中国人买圆明园文物。采取一种保守的态度来预测,中国文物在未来的5年内,所有的文物指数至少翻两翻,今天值1000的5年以后值4000了。十年以后的事情我就不大胆预测了,因为它涉及经济社会的其他变革,仅艺术品而言,我们今天能看到的都远比十年前的价格增加十倍以上。中国艺术品尤其陶瓷每隔几年就刷新一遍,过去卖几百的现在都卖几千万,我现在只能说,十年之后文物突破亿大关不是没有可能的。

记:你对现在人们收藏陶瓷的投资心态怎么看?

马:现在很多人在收藏中心态都比较急,像参加一个比赛,自己技术还没有练好呢就急着要上。那我说句不客气的话,这个时候上去一定是一塌糊涂,不过最终还确实能有人冲上去。风险与机遇并存。

记:投资中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地方?

马:投资要找那些寓意好的东西,文化要素多的,而且不存在任何争议的东西容易升值。陶瓷的收藏是一种完全模糊的状态,即便获利也不明确,即便明确获利也不知道获利多少,可能超过你的预估也可能低于你的预估,很难说有什么诀窍让你能在收藏中获利,如果说诀窍那就是比较扎实虚心的去学习,失败的可能性就特别小。

马未都自述个人收藏经历

对于陶瓷,我天生就喜欢,我对艺术有天生的亲近感,陶瓷对我吸引是不可言传的。

我从小爱看书,特别对历史感兴趣。很年轻时候就对古董收藏产生了兴趣。我开始收藏的时候正是中国艺术最不值钱的“文革”时期。那时候天津的文物市场形成得最早,我在北京工厂里上班,一有空老往天津跑。那时我收入不高,可当时东西也便宜,我把抽烟的钱省下来也就够满足收藏瘾了。而且一开始买的速度比较缓慢。可是那时候的人根本没有价值观,有些东西你喜欢,人家说你拿走就行了,根本就不要钱。

那时候我还是文人呢,|>>>>|

陶瓷知识分享:“克拉克瓷”兴衰之路:名扬海外而国内罕见


“克拉克瓷”兴衰之路:名扬海外而国内罕见

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从“南澳Ⅰ号”沉船中打捞上来的青花瓷,经过专家鉴定,这些瓷器中包括数百年来在海外备受推崇的“克拉克瓷”。“克拉克瓷”的称谓并非源自中国,而克拉克瓷的身世曾一度成为考古界探索之谜。那么这种瓷器的产地究竟是哪里?

中国瓷器改洋名儿

公元17世纪,葡萄牙克拉克港的两艘商船被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截获,船内所载是先后从中国贩来的大宗商品(主要是明万历年间生产的瓷器)。这批瓷器被运往荷兰的米德尔堡和阿姆斯特丹拍卖,并在欧洲引起轰动,法王亨利四世、英王詹姆斯一世也争相购买。由于这批中国瓷器是从葡萄牙克拉克港的商船上截获的,没有人能够说出它们的产地和准确称谓,在荷兰又是首次亮相,所以被称为“克拉克瓷”。

其实早在16世纪,“克拉克瓷”就已经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皇室中使用。不过,荷兰的这两场拍卖使它走红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克拉克瓷”一度是欧洲人、阿拉伯人、非洲人以及东南亚各国皇室与平民所钟爱的珍宝,是身份的象征。贩卖“克拉克瓷”带来的丰厚利润,更坚定了东印度公司展开中国瓷器贸易的决心。此后,瓷器贸易一直延续到清雍正、乾隆年间。据史料记载,17世纪的80年间,该公司从中国运出的“克拉克瓷”达到1600万件。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阿姆斯特丹举行题为“晚到了400年的中国瓷器来了”的大型拍卖会,拍卖品均是从16世纪至17世纪沉船中打捞出来的中国瓷器,其中不乏被称为“克拉克瓷”的青花瓷器。“克拉克瓷”再度引起世人瞩目。令人费解的是,这种盛产于中国的瓷器在国内却罕有收藏者。“克拉克瓷”的产地到底在哪里,400年来争论不休,直到21世纪,这个谜团才得以揭开。

目前,已考证生产“克拉克瓷”的窑口有江西景德镇窑,福建德化窑,福建漳州平和五寨、南胜窑等100多个窑址。做工精细者为景德镇窑口出品,销量最大者为漳州、德化窑口出品。

“克拉克瓷”的兴衰之路

没有制瓷传统的漳州平和县为什么能够在明清时期成为重要的外销瓷器生产基地?据《平和县志》记载,1513年,平和芦溪等处,农民起义声势浩大,时任地方军事长官的王阳明率部平定农民起义后,为安定地方,选留随军兵众,在各新建置的县治衙门充当杂役或管理庙宇等,与当地百姓共建平和。王阳明所部多来自江西,其中不乏陶瓷方面的能工巧匠。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至崇祯六年(1633年),共有13位江西籍人士主政平和。时值明代著名的海外交通贸易中心——漳州月港海上贸易十分繁荣,瓷器又是对外出口的大宗商品,为造福百姓、获取厚利,这些主政知县赋予瓷业优惠的税收政策,组织民间生产烧制。从漳州平和采集到的瓷器标本看,尽管其胎釉有别于其他窑口,但其模印或刻划技法、构图与景德镇窑产品如出一辙,这也是其有时被混淆为景德镇瓷的原因。

以平和南胜、五寨窑址为代表的数以百计的民窑,地处九龙江支流上游,临溪依山而建,从平和花山溪顺流而下,可直达漳州月港。从南胜、五寨至月港,仅需一天航程。尤其是明正德以后,月港的海外贸易远远超过周边港口。明万历年间,月港的对外进出口发展到最高峰。而此时,漳州平和生产的瓷器也源源不断地从月港远销至世界各国。清朝初年,由于清政府实行“海禁”,月港衰落了,平和制瓷业也因销路受阻而衰败,“克拉克瓷”随之在海外销声匿迹。

名扬海外的瓷器 为何国内罕见

为什么“克拉克瓷”在国内罕见收藏呢?“克拉克瓷”均为薄胎,特点是折沿、开光、锦地纹,盘底多为简笔变形人物、动物、花鸟。器底多有粘沙、塌底现象。与明末清初同时期的景德镇瓷器相比总体不够精致。

“克拉克瓷”瓷盘薄、易碎、不耐用。对于把瓷器作为主要日常器具使用的中国百姓来说不够实用,所以在国内并没有很好的销路。而对于欧洲人来说,这些瓷器更多被当做摆设,对于耐用程度则不计较。

从目前发现的“克拉克瓷”上,我们能够看到郁金香、骑士、城堡等异域风格图案,由此可判断它们是针对国际市场生产的。这也是专家推测“克拉克瓷”在国内极为少见的原因之一。

本报记者 乔 欣

陶瓷浅析:海外一批知名博物馆陆续开放


海外一批知名博物馆陆续开放

记者 陈若茜 综合编译

原标题:梵·高博物馆、乌菲兹6月初重开,一批知名博物馆陆续开放

近日,在中日韩和德国一些博物馆率先恢复开放后,越来越多的艺术机构在因新冠疫情长期关闭之后,宣布重开计划。

澎湃新闻获悉,罗马奎迪纳莱宫将于6月2重启因疫情被迫中断的拉斐尔大展,6月1日恢复开放的梵·高博物馆原定档于今年夏季举办的“梵·高书信精选”展将改为秋季举办,乌菲兹美术馆(Uffizi)将于6月3日开放。

此外,包括法国巴黎马摩丹莫奈博物馆(Musée Marmottan Monet)、巴黎小皇宫(Petit Palais),意大利的庞贝考古公园(Archaeological Park of Pompeii ) 、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博物馆(Bilbao Fine Arts Museum ),奥地利的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Vienna)以及美国的一批博物馆在内的世界知名博物馆都将于5月底6月初相继迎来开放。

重新开放后的梵·高博物馆将每日限流700人参观

多数计划重开的博物馆都采用了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例如要求或鼓励游客配戴口罩,采取预约制或限流措施,规定社交距离并设置洗手台等。 随着越来越多的机构公布其重开计划,将有更多的博物馆加入开放列表。

法国的艺术机构如雅克马尔-安德烈博物馆(Musée Jacquemart-André)已于5月26日重新开放,巴黎莫奈博物馆将于6月2日重新开放;巴黎小皇宫计划于6月16日重新开放。

乌菲兹美术馆(Uffizi)将于6月3日重新开放

在意大利,庞贝考古公园已于5月26日重新开放,米兰皇家宫(Palazzo Reale)、佛罗伦萨皮蒂宫(Palazzo Pitti)、都灵马达马宫(Palazzo Madama)等将于5月28日重新开放;罗马多利亚潘菲利美术馆(Galleria Doria Pamphilj)将于5月30日开放;梵蒂冈博物馆与佛罗伦萨斯特罗齐宫(Palazzo Strozzi)计划于6月1日重新开放;威尼斯佩吉·古根海姆收藏馆(Peggy Guggenheim Collection)、罗马奎迪纳莱宫(Scuderie del Quirinale)计划于6月2日重新开放;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将于6月3日重新开放。恢复开放后的奎迪纳莱宫也将重启因疫情被迫中断的拉斐尔大展“拉斐尔:1520—1483”,并将展期将延长至8月30日。

罗马奎里纳莱博物馆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Rijksmuseum)、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梵高博物馆,海牙毛里塔尼亚博物馆(Mauritshuis)、克勒勒-米勒博物馆(Kr?ller-Müller Museum)都将于6月1日重新开放。

根据《The Art newspaper》此前报道,重新开放后的梵高博物馆每天将限流700人,作为荷兰最受欢迎的博物馆之一,梵·高博物馆正常7月份的客流量高达9000人每天。该博物馆原定于今年夏季举办的展览“梵·高书信精选”已将档期改为秋天举办,展期为10月9日至2021年1月10日。展览延期引发的连锁反应是原定的秋季档于10月到明年1月举办的克利姆特展览也将相应推迟。

1885年4月9日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写给他弟弟提奥(Theo)的信,其上绘了“吃土豆的人”草稿

西班牙马拉加毕加索博物馆(Museo Picasso)已于5月26日重新开放;毕尔巴鄂博物馆和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Guggenheim Bilbao)计划于6月1日重新开放。

维也纳美景宫(Belvedere)

在奥地利,维也纳阿尔贝蒂娜博物馆(Albertina and Albertina Modern)、利奥波德博物馆(Leopold Museum)将于5月27日重新对外开放;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将于5月30日重新开放;收藏有现今最完整的克利姆特作品的奥地利美景宫美术馆(上美景宫)(Upper Belvedere)将于7月1日重新开放。

克里姆特(Klimt)《吻》

芬兰国家美术馆的阿黛浓美术馆(Ateneum Art Museum)和奇亚斯玛现代艺术博物馆(Kiasma)都将于6月2日恢复开放。

芬兰阿黛浓美术馆

美国的一些艺术机构也已将开放提上日程。休斯敦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Fine Arts, Houston)已于5月23日重新开放;德克萨斯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圣安东尼奥艺术博物馆(San Antonio Museum of Art )将于5月28日开放;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坦帕艺术博物馆(Tampa Museum of Art )、博卡拉顿艺术博物馆(Boca Raton Museum of Art )将分别于6月1日和6月3日重新开放;美国堪萨斯州最大的美术馆威奇托美术馆(Wichita Art Museum )将于6月23日开放,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Cleveland Museum of Art )预计于6月30日开放。

美国休斯敦艺术博物馆

作为疫情期间纽约博物馆的风向标,原定于7月1日起重新开放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将重新开馆时间推迟至8月中旬或更晚。位于得克萨斯州休斯顿的罗斯科教堂(Rothko Chapel )将一直关闭至9月13日。

德国是欧洲最早恢复博物馆开放的国家之一。德国第一家重新开放的博物馆是科特布斯的布兰登堡州现代艺术博物馆,该博物馆于5月1日重新开门,此外柏林德国现代艺术博物馆(Berlinische Galerie)等一批德国的博物馆已于5月初陆续恢复开放。

(本文编译自《The Art Newspaper》,部分内容参考澎湃新闻此前报道)

简析瓷器中《五牛图》的故事


简析瓷器中《五牛图》的故事

文章关键词:牛年,瓷器,器型,五牛图,故事,韩湟,五头牛解析 2009年是牛年,大多数人都喜欢送本命年的人一些有关于牛的小东西,在购买瓷器上面,好多人除了买牛的器型之外,还有好多人买瓷器上绘有《五牛图》的一些器型,但是大多数人对《五牛图》都不是很了解,只是觉得寓意好,今天我们就来讲解一下《五牛图》的故事。《五牛图》为韩湟所画,古人对此画有很多说法。其中元代的赵孟俯认为,《五牛图》画的是陶弘景的故事。陶弘景是南朝梁代的医学家,当他知道梁武帝萧衍要起用他做官时,便画了两头牛送给萧衍,一头牛在山野中逍遥自在的漫步,另一头牛被带上用黄金做的笼头。萧衍看后,明白陶弘景不想在官场上受到约束,也就不再勉强他。《五牛图》中左起第一头牛恰好带有红绳笼头,表情也很拘谨,其它四头牛的悠闲自在有着鲜明的对比。下面我们就对五头牛的形态进行一下解析:第一头:这牛头上系有红色缰绳,似行似止仿佛刚摆脱了羁绊,也强调刻画牛的眼睛,瞳珠着色,半透明的感觉都加以着重的描绘,有着尖细的笔触表现牛的睫毛,一丝不苟,这就显得生动有神。第二头:这头牛缓慢前行,回头轻舔,好像在回首聆听牧人的召唤,姿势特别的优美。第三头:这头牛正立于画面的中央,大声鸣叫,为图中唯一正面站立的牛,表现的难度较大,画家十分准确的掌握了透视关系,表现出牛的立体感。第四头:这头牛在山野中逍遥自在的漫步,表现出不想受官场的束缚。第五头:这头牛侧身俯首,伸长脖子,似在寻觅青草。

收藏市场中钱多的傻人们屡屡上当


收藏市场中钱多的傻人们屡屡上当

有一个非常流行的笑话,说是一位从边远农村到北京当小保姆的女孩,看到北京人花钱那么大方,肯给自己那么多工钱,简直想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于是赶紧给远在家乡的小姐妹发电报,好让她们也来这里淘金,电报上是这样写的:“人傻,钱多,速来。”在这个小保姆眼中,这里就是一座令人惊喜的金矿。

清代白玉凤纹瓶

宋代和田玉狗

而在收藏品市场中也流传着类似的笑话。在许多善于造假、惯于售假的古玩商贩心目中,收藏圈里也有许多钱多的“傻人”,他们屡屡上当受骗,却始终昏昏然一再重复上当,心甘情愿地送钱供养那些制售假货者。

一位搞房地产暴富的老板,受朋友的传染,心血来潮爱上古陶瓷收藏,朋友为他推荐了几个古陶瓷专家和商贩。于是两三年中,在这几位“高人”的指点和协助下,房地产老板以企业家的气魄和胆略,不惜巨资购藏了成百件历代珍贵陶瓷器,并专为此修建了一座三层小楼的私人古陶瓷收藏馆。为了评估这批古陶瓷的珍罕程度,他出资从北京、西安等地邀请几位古陶瓷鉴定专家来私人藏馆鉴赏,以便给藏品罩上权威认定的光环。孰料,几位专家看后均倒吸一口凉气,违心奉承几句即匆匆离去。事后听一位专家说:“花了几百万元买的东西,哪怕其中有一件真的也好说点什么,全是假的真让人没法说。”

一位离休老干部,近年连涨几次离休金,月收入达5000多元。高兴之余倾心于青铜器、古玉收藏。心高气盛,大胆投入,成效显著,藏品迅速充盈,大有居室难以容身之虞。看着花费几百元、几千元买回的国之瑰宝,老干部不满足于老有所为,还动员孙子辈接受其现场教学,恶补文物知识,并声言,谁认真学,以后这些宝贝就传给谁。但收藏界真正懂行的人看过其藏品者均摇头叹息。花几万元买回一堆假货,这老头真是傻透了。

类似的实例真是不胜枚举,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荒唐的事,为什么有的人在其他行业精明能干,在本职工作中能成为成功者,可是步入收藏领域却像中了邪,尽干傻事,只信假货不信真话?原因很多,细分析其致命弱点有两方面:

“人傻”主要是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储备和辨伪能力,正所谓“无知者无畏”。不懂得古玩所具有的专业性、特殊性、复杂性和来源的私密性,就会天真地认为自己在其他行业所积累的社会阅历、人生经验足以应对古玩市场的种种黑幕,由此可见“轻敌”易“犯傻”。

最要命的还是“钱多”惹的祸。当一个人钱来得容易,花钱手脚就大,不知珍惜,不想谨慎,完全没有一般收藏者在古玩市场购买收藏品时那种冷静思考、三思而后行的平静心态。可见“财大气粗”者往往心也粗,焉能不阴沟翻船。

书法“雄浑”审美形成中的民族心理作用


书法“雄浑”审美形成中的民族心理作用

从先秦“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到汉文字乃“天象所垂,河洛所吐”,到魏晋时期要求笔画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竖如“万岁枯藤”,书家无不充满对“雄浑”审美的钟情与推崇。“雄浑”作为审美范畴走进书法艺术,得益于民族传统心理对艺术的辐射、引领和干预,因为任何一种审美思潮都会打上民族心理的深深烙印。

民族惧悚心理,奠定“雄浑”审美形成基础

面对电闪雷鸣、洪水猛兽、疫情疾苦等极端力量,先民心存惧悚与惊恐,这种心理从遥远得渺茫难测的洪荒时代就已产生。但从制作“第一把石刀”“第一个陶器”“第一个图腾”,人类就已开始排解、抗衡这种极端的异己力量。当人们无法抵挡、匹敌之时,便产生尊重恐怖与怪异的行为,企图以恐怖来反击恐怖,祈求自身平安康宁,这正是早期艺术中多出现丑恶凶残形象的主要原因。西安半坡村新石器中期仰韶遗址出土的鱼陶器上,鱼造型圆目、巨口、露齿、扬鳍,面目可憎;先秦青铜器上的饕餮形象,个个狰狞粗犷,强悍丑陋;其他艺术如舞蹈、诗歌等,不乏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的负面形象。以难言的粗野力量、神秘的狰狞形象来唤发震憾,来克服惧悚心理,正是“雄浑”审美诞生的前奏。

基于这一民族心理和艺术渊源,早期书法弥漫着狂飙式的雄浑之风。诸如北魏碑刻,人们尽管评之“乱头粗服”“家鸡野雉”“草里惊蛇”,但又无不赞叹其强劲霸悍、刚烈浑厚的雄浑内质,正如清叶昌炽评北魏《鞠彦云》《吴高黎》两墓志时说:“寥寥短碣,森如利剑,可割犀象。”就是在南方古吴中一带,也有如《天发神谶碑》(亦称《天玺纪功碑》)等碑刻,其书体怪异莫明,张牙舞爪,南宋姜夔谓为“符书”,清郭宗昌讥为“牛鬼蛇神”,但这神秘形貌又透出无法让人抗拒的雄浑之气,森森然如武库之戈戟,凌然角锐而令人不可侵犯,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对此一语中的:“予观其书,方折盘旋以隶笔而行篆体,戈长剑利中实乃弓燥手柔。”

民族征服心理,充实“雄浑”审美主体内容

先民在感受自然威力也在享受自然壮丽、生命美好,为占有并享受这种壮丽美好,开始产生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回溯上古神话世界,篇篇充满征服自然的豪迈与超越,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后羿弯弓射日、精卫含木填海,可以说,“征服”心理在上古年代已经成为民族的审美气质,原始的血性、强悍始终亢阳鼓荡、血脉偾张。

艺术审美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心里体验,一定程度上追逐着人们的心理而获得自身的丰富和发展,包括自我意识、生活情趣、价值观念等等,构成艺术审美的本质内容。所以,与其说心理体验助推艺术审美,还不如说艺术审美来源于心理体验,当然这里并不否定艺术审美还来源于世界客观规律、社会普遍认知、传统思维习惯、时代发展际遇等。而这里强调的是,民族征服心理引导着人们追求空间高远、追求力量强劲、追求气势磅礴,这确实是“雄浑”审美的形成而且构成其主旋律的重要动因。唐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雄浑》所说“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既是对“雄浑”审美概念的概括,也是对民族征服心理表象的最好阐释。

“雄浑”一旦占据艺术审美的高位,必然有力促进书法艺术的嬗变与演进。汉代书法与前代相比,特别注重“力”和“势”的注入,正缘于此。王充在《论衡》特别提到壮士之力与笔墨之力,提出两者均须“扛鼎揭旗”,刘勰《文心雕龙》在“风骨”中极力推崇笔墨之力,认为艺术应该如鹰隼展翅、翰飞戾天那样“骨劲气猛”。同时“势”也摆上书法追求日程,书家开始对笔势、体势提出多种要求,如汉蔡邕《九势》就强调“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以此说明书法并不是笔画线条简单拼凑,而是有着“雄浑”审美的那种一气贯通、淋漓尽致。

民族内省心理,完善“雄浑”审美框架体系

在同自然抗争与征服过程中,先民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实现天人合一、同生共荣,《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将自然与人完全等同化、一体化。作为主体的人自身也是一个小宇宙、小自然,也必须不断改造、调适、充盈,这就形成了民族特有的内省心理。《论语》中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晋傅玄《傅子》中说:“君子内省其身,怒不乱德,喜不乱义也。”而内省的目的,是培养浩然正气,走向纯洁崇高。是富贵不能淫,而不是屈服于权威;是返朴归真的旷达天放,而不是拘于物限的行止有束。这种内省出的自由逍遥、万物同化、高洁无比的理想人格,体现在艺术审美中,高度切合“雄浑”要素与内蕴。“雄浑”审美将人格的伟大高尚纳入囊中、收归己用,作为内涵一部分就显得十分妥帖,名正而言顺。至此,“雄浑”审美架构经过由反到正、由外到内不断完善补益已构建完成。

事实也是如此,史上优秀书法凡冠以“雄浑”风格,其书家一定胸襟宽敞,心宅爽洁;相反,尽管有些书法出类拔萃、卓荤不凡,但因书家人品低俗、狗营苟蝇,终不为世所认。秦刻石小篆雄浑天放为世景仰,其背后与秦始皇雄才大略、尽兼六国的壮志密不可分,与丞相李斯精于文学、治国有术的杰出才能彼此相连。《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 ,就尤如秦始皇、李斯等正襟危坐、肃穆庄严、目空一切的威严形象。对此,清杨守敬《学书迩言》有所总结,他认为学书者不仅要有天分,还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还要学富,学富才能胸罗万有,书卷之气溢满字里行间。“雄浑”自觉含纳人品的审美意义正在于此。(文\嵇绍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