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资讯 > 在 在 在 造句 > 导航 >

金瓯沉船中国瓷器展在布达佩斯举行

金瓯沉船中国瓷器展在布达佩斯举行

在 在 在 造句 古代沉船瓷器

2022-03-04

在 在 在 造句。

金瓯沉船中国瓷器展在布达佩斯举行

4月16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观众参观金瓯沉船中国瓷器展。新华网 弗尔季·奥蒂洛 摄

新华网布达佩斯4月16日电 正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办的金瓯沉船中国瓷器展,共展出450件金瓯沉船中国瓷器,均由匈牙利收藏家泽尔尼克·伊什特万收藏。1998年,越南渔民在金瓯角外海捕鱼时,意外发现一条水下沉船,上面装有13万件中国雍正年间的出口瓷器和一些杂物。打捞上来的瓷器一部分由河内历史博物馆收藏,其余部分则通过两次拍卖出售。

这是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金瓯沉船中国瓷器展上展出的一件陶器(4月16日摄)。新华网 弗尔季·奥蒂洛 摄

tAoci52.com其他人还在看

精品文章:哈萨克斯坦举行景德镇瓷器展


哈萨克斯坦举行景德镇瓷器展

新华网阿拉木图4月16日电 (记者赵宇李斌)为期一个月的中国景德镇瓷器展16日在哈萨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图开幕。

此次展览的主题为“白金——永恒的典藏”,分实物和展览两部分,观众可以通过展览了解中国瓷器的历史、工艺和制作流程,了解古代中西亚地区文化对中国瓷器外观演变的影响和外国古代宫廷使用中国瓷器的情况,以及中国海上陶瓷之路的历史。

本次展览是由哈萨克斯坦卡斯捷耶夫国家艺术博物馆承办,这也是该博物馆第四次举办景德镇瓷器展,同时也是中哈双方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

中国驻阿拉木图总领事孙霖江在展览开幕式上说,中哈两国在文化和人文领域的交流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参观展览的哈方嘉宾也表示,展览在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访华期间开幕,象征着两国人民友谊的进一步加深。

【精】自强不息—叶浅予自选速写作品研究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


自强不息—叶浅予自选速写作品研究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

展出时间

2020年7月30日—2020年8月31日

展览地点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展览主办

中国国家画院

展览承办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展览协办

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

《中国美术报》社

中国国家画院信息中心

7月30日,“自强不息——叶浅予自选速写作品研究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展。此次展览是中国国家画院整合本院学术力量,深入研究藏品,提升展览学术含量的年度重要展览之一,也是“中国国家画院典藏研究系列”展览的开篇之作。该展览已列入“2020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项目。

“我从漫画创作转到国画创作方面来了。速写是这二者之间的桥梁。”

“我之从漫画转向国画,也是在大千作品的引导之下成熟起来的……学到了不少手上功夫,比如用笔用墨之法,层层着色之法,重复勾线之法,衬底浣染之法,在心领神会之后,用到自己的人物造型中去,获得不少益处。”

“中国画的减笔写意一派如梁楷、徐渭、朱耷(八大山人)几位大师所造的简炼形象,十分近于速写,早已为中国的欣赏者所接受。将速写作为一种绘画体裁或表现手法,是有所继承的。”

——叶浅予

叶浅予(1907-1995)是我国著名漫画家、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叶浅予早年致力于漫画艺术,为我国漫画艺术的先驱者。20世纪40年代后,以其深厚速写功力融入国画,开创了中国人物画新境界。叶浅予长期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创立了“传统、生活、创造”三位一体及“临摹、写生、创作”三结合的中国画现代教学体系,对现代中国画发展影响深远。

叶浅予毕生从事速写艺术,本不离身、手不停笔。从上个世纪 30 年代到90年代 ,速写伴随了其艺术生涯始终,留下了大量速写作品,是他“自强不息”艺术精神的感人写照和极其宝贵的艺术遗产。

展览现场

叶浅予曾任中国国家画院的前身——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对画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他为人正义刚直,生性淡泊豁达,将其一生的重要创作和收藏都化私为公,分别捐赠国家相关机构和家乡。或许是“中国画研究院”负有研究职责之原因,叶浅予捐赠给中国国家画院的作品,尤其是速写作品最成体系,盖由叶浅予亲自精心选出,并按年代先后和题材分类整理,基本涵盖了其艺术创作的完整时间跨度和全部题材类型,这也是展览以“自选”为题的原因。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作品系捐赠后首次展出,展品从叶浅予自选的700余件速写作品中遴选出 380件作品,以“各地采风”“戏曲人物”“舞蹈形象”“体育运动”“动物世界”“植物花木”六个单元分类,全面展示了叶浅予速写作品的魅力。

展览同时展出院藏国画20件,目的在于以作品揭示叶浅予从漫画创作转向国画创作,速写作为二者之间桥梁的逻辑关系。

展览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还单独辟出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一个篇章,展出了从1947年起到1992年止,叶浅予所画的80册速写本。自20世纪30年代起,叶浅予即速写本不离身,展出的速写本仅仅是他所有速写本中的一部分,但几乎涵盖叶浅予一生的创作足迹,见证了他异常勤奋和“自强不息”的艺术道路。这批速写本学术价值还在于,其准确标注了速写的时间、地点、内容,对整理叶老诸多未署创作年代的作品提供了非常准确的判断标尺。

展览现场

据悉,展览将展至8月31日。

展览现场

众家谈

黄苗子:

叶浅予的国画革新

叶浅予的用色,主要是为了显出墨的光彩,色的作用只是用来烘托墨。这本来是明代的徐青藤、陈白阳,清代的扬州八怪以至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花鸟画家的传统方法,叶浅予只不过是第一个把这种风格运用到人物画的创作中去罢了。叶浅予的用墨十分讲究,这也是他近20年来从齐白石、黄宾虹等花鸟、山水画的方法,借鉴到人物画中来的技法。叶浅予对于传统技法不是盲目继承,而是有选择、有目的地去借鉴的,是“古为今用”的。上世纪50年代以后,山水花鸟画有很多杰出的作家,他们有崭新的面貌和鲜明的时代精神。人物画方面,从徐悲鸿开始,就尝试着以中国传统的技法和工具,表现现代人物和现代生活。叶浅予是进行这种尝试的老画家之一,他的舞蹈作品是被公认为成功的。正如张仃在1963年读了叶浅予的人物画后写的,叶浅予的各种尝试,“在当时,对于国画的推陈出新,有它的重要意义。”这就是叶浅予在我国国画革新方面的贡献。

(选摘自黄苗子所作《裁得彩练当空舞——我所了解的叶浅予》)

周韶华:叶浅予的“情态结构”

叶先生对“情态结构”的创造,完全是心灵韵律的需要,是以抽象的运动线条为骨架的空间构造。它是以人的风采、气度、情愫、神韵为艺术表现中心的,是以形体的节奏美和运动结构美为基本特征的。因此,首先进入角色的是画家本人。……他完全进入了角色,有时几乎使你难于分辨出谁是画中人,谁是作画人。与其说那是画中人,不如说这是叶老在与画中人同欢乐共歌舞,情与画浑融一体了。

古稀之后,不耕砚田无乐事,情之所钟,笔墨洋洋洒洒,这些等等,不仅溢于言表,成为他为人的风格,而且也深藏在他的“情态结构”底蕴中。“情态结构”已经化为他心中的一束光,总在为整体运动结构而召唤,无时不在用情态节奏统率笔墨色彩,因为他心中没有什么掩饰,用不着雕凿,有真货就不必卖假药,绝对不以媚颜去讨好于人,情真意诚,美就在其中。他就是这样在把握自己。

(选摘自周韶华所作《叶浅予艺术特征概论》)

卢沉:叶浅予的舞台速写

画舞台速写,特别是捕捉瞬息多变的舞蹈动态,这需要特殊的本领。能画好舞台速写的可以说是寥寥无几。正是在这一高难度的领域,充分显示了叶老高超的速写才能和深厚的艺术功力。叶老的舞蹈速写有两种,绝大部分是在看戏看舞时当场画的铅笔速写,用笔快速、果断、一气呵成、形神兼备。我觉得捕捉动态的速写尤其精彩。叶老善于抓住最好看的瞬间动作,寥寥数笔,笔略而意周,许多生动的舞蹈速写如《天鹅湖》《快乐的罗嗦》等,富有动态的美妙神态,令人过目难忘。这类速写最能体现叶老独特的艺术造诣。还有一些用毛笔画的舞台形象,如收编在《舞台人物》速写集里的《天鹅湖》《刘三姐》《周信芳》和《盖叫天》等,形象和画面都比较完整,有的近于绣像,如茶馆人物,这大都是为了当时报刊刊用的需要,根据铅笔速写加工整理的。这与现场速写自有不同的品味。除了仍保持速写的生动性,线条里还增加了毛笔勾勒的书法趣味。这已不是通常概念的“速写”,有较多的艺术加工成分,也可以说是速写式的创作。

(选摘自卢沉所作《叶浅予的速写艺术》)

杨力舟:叶浅予的格调精神

叶浅予先生秉性一向刚正孤傲,这也体现在他的艺术作品上。本事高强而才气充溢,然而不逞才、不使气,极其敛约。由于他对客观事物观察深刻,对古典戏曲人物和施演的京剧名家|>>>>|

【精】中国当代瓷雕大展在沪举办


中国当代瓷雕大展在沪举办

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夕,由120多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教授以及陶艺新秀创作的精美瓷雕作品组成的“中国当代瓷雕大展”,将于22日在上海虹桥举行。

上海艺术博览会组委会介绍说,瓷雕艺术是在我国雕塑艺术和陶瓷领域绽放的一朵奇葩,却始终未能进入主流艺术品收藏者的视线。近年来,我国陶瓷艺术家们吸收借鉴国际当代艺术的创作手法和理念,在瓷雕的创作上进行了许多大胆的尝试与探索。这次中国当代陶瓷大展,就希望借世博舞台向海内外展示中国陶瓷艺术的“新发现”,其中不乏以钧窑“窑变”技法烧制而成的世博会吉祥物海宝雕塑这样的新颖之作。

据悉,参加此次中国当代瓷雕大展的艺术家“名家如云”,包括被誉为“陶艺先锋”的周国桢,富有实验精神的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黄焕义,“钧窑陶瓷”的领军人物阎夫立等人。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中国当代瓷雕大展的120余件作品,都将在地处上海闹市的虹桥绿地展出,让陶瓷艺术真正走进普通市民的休闲生活。

陶瓷浅析:日陶艺家办彩绘瓷器展 望弘扬中国陶瓷艺术


日陶艺家办彩绘瓷器展 望弘扬中国陶瓷艺术

图:艺术家正端详着刚刚完成的瓷器作品

据“日本新华侨报网”消息,5月28日开始,日本长野县佐久市内山的陶艺家末冈信彦(61岁)将在佐久市野泽的一家名叫“白桦”的咖啡厅举办为期3天的“春季陶艺展”。据悉,末冈信彦师从有“东京人类国宝”之称的藤本能道,出师后来到佐久,迄今已经17年。期间,他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彩绘瓷器的更高境界。本次展览将会展出他的大约20件精美作品。末冈信彦的作品采用的烧制工艺是先素烧之后烧釉,随后再对上过釉的半成品瓷施以彩绘,最后再烧一次定样的技法。每一件作品大概都需要两个月周期才能完成。末冈信彦设计的图案别出心裁,匠心独具——在即将展出的展品中,有一件钵形器物,盖上画有苹果花,打开盖子会发现展品底部绘有一个红红的苹果。而钵体周围则绘有野草等装饰。据末冈信彦介绍,瓷器业发达的国家当属中国,尤其是没有彩绘的白瓷和青瓷。而像他作品这种有彩绘的瓷器,采用的则是日本独有的技术。末冈信彦表示“瓷器,英文就是‘china’,和‘中国’国名的发音是一样的。他希望通过努力可以为日本彩绘瓷器开辟一个新世界,让全世界都知道彩绘瓷器是‘made in Japan’”。另外据悉,在本次展览上,居住在佐久市和小诸市等末冈信彦的4名弟子的80多件作品也将同时展出,并会进行现场销售。

中国传统工艺亮相法国国际文化遗产展 图


中国传统工艺亮相法国国际文化遗产展 图

(1)11月2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22届法国国际文化遗产展览会媒体预展上,来自上海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红宝(左)向本届展览组委会负责人、巴黎行政管理学院院长帕特里克·当布龙介绍他的作品。第22届法国国际文化遗产展览会3日在巴黎开幕,世界各国遗产修复、保护与传承领域的专业人士云集于此,其中中国翡翠青瓷、敦煌艺术等传统工艺品彰显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

展览中的两件翡翠青瓷作品色泽清透,造型轻盈。一位法国参观者边看边询问其烧制方式,并连连赞叹中国陶瓷文化的精妙。

上述两件作品的作者何志隆介绍说,翡翠青瓷的奥妙在于将不上釉的土坯入窑,通过高温熔融方式,使窑内灰烬自然落着在液化坯体表层,在精准的数据估算及温度控制下,经过400多个小时烧制而成。

展览中的中国珠宝工艺品同样极具吸引力。这些工艺品大都以花鸟为造型,融入中国画、篆刻等传统艺术元素,平均每件作品需要3到6个月的精雕细琢才可完成。其作者刘红宝表示,以大自然为基本元素,用中国传统艺术方式演绎是他的珠宝设计理念。

本届展览组委会负责人、巴黎行政管理学院院长帕特里克·当布龙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称赞这些珠宝作品“巧妙地将艺术和技巧完美结合,具有很深的中国文化意蕴”。

展览现场,中国敦煌莫高窟飞天艺术的浮雕壁饰作品,景德镇陶瓷学院青年陶艺教师们的创新之作,苏州刺绣艺术品,以及始于清朝道光年间的中华老字号香粉等也悉数亮相。

法国国际文化遗产展览会自创办以来,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修复、保护与传承为宗旨。本届展会期间还将举办主题研讨会和专业影片展映等活动。

陶瓷浅析:纵览全球沉船地 探秘海洋深处的故事(图)


纵览全球沉船地 探秘海洋深处的故事(图)

5月10日,广东汕头“南澳一号”明代古沉船水下考古工作全面展开并取得重大进展,在深达27米的海底,潜水员发现了8箱古物。

随着近日在海底沉睡几百年之久的“南澳一号”古沉船陆续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浩瀚海洋里越来越多的故事勾起人的好奇,在这地球上占有71%的大洋中,究竟有多少秘密等着人们去探索去找寻,直到有一天,它们最终被解谜。

明代沉船南澳1号上的青花瓷器

南澳岛

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她是由37个大小岛屿所组成,陆地面积130.90平方公里(其中主岛面积128.3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600平方公里,现有7万多常住人口。南澳岛地处粤东海面,位于高雄——厦门——香港三大港口的中心点,濒临西太平洋国际主航线。南澳岛海岸线77公里,大小港湾66处,其中如烟墩湾、长山湾和竹栖肚等多处具备兴建深水港,辟建万吨级码头,具备发展海洋远运事业的优越条件。

南澳1号古船

“南澳1号”,是2009年09月26日在中国广东汕头市南澳岛县举行水下考古抢救发掘启动仪式上宣布对此前被名为“南海Ⅱ号”的明代古沉船进行正式更名,理由是根据考古精确命名惯例,以其发现地为名,也是结合当地政府和公众的意见和报请国家文物局同意的。

截至5月10日,明代沉船“南澳Ⅰ号”水下考古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采集出水的完整或者可复原文物已达1000余件,出水文物主要类型仍然是外销瓷器青花瓷大盘、碗、钵、杯、罐、瓶等,还有釉陶罐、铁锅及铜板等。另外,清理出相互平行的3组木质沉船隔舱板。

从水下调查情况和出水文物看,考古和文博人士对南澳I号的时代、性质等作出了种种推断和猜测:该沉船上保存的青花瓷器估计有万件以上,初步推断为明万历年或之后的商船,船载文物主要为明代粤东或者闽南及江西一带民间瓷窑生产的青花瓷器,如福建平和窑,存在走私铜的可能。

采集出水的完整或者可复原文物已达1000余件,出水文物主要类型仍然是外销瓷器青花瓷大盘、碗、钵、杯、罐、瓶等,还有釉陶罐、铁锅及铜板等。另外,清理出相互平行的3组木质沉船隔舱板。

西班牙“阿托卡夫人”号沉船

哈瓦那

古巴的首都和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西印度群岛中最大的城市和著名良港。位于古巴岛西北哈瓦那湾阿尔门达雷斯河畔,扼守着墨西哥湾通往大西洋的大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曾为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堡垒和西半球最大港口。现是西印度群岛最大城市。始建于1515年。1607年起为首都。港湾狭长,近岸水深12米,可容纳远洋巨轮,湾底建有地道,沟通两岸交通,全国一半以上的进出口货物经此。

西班牙“阿托卡夫人”号

沉没时间:1622年

宝藏:40吨财宝,价值约4亿美元

当年,西班牙对南美洲殖民财富的掠夺采用了最野蛮的方式,一船又一船的金银财宝成为殖民掠夺的罪证。1622年8月,“阿托卡夫人”号所在的船队载满财宝从南美返回西班牙。当船队航行到哈瓦那海域时,飓风席卷了船队,“阿托卡夫人”号很快沉到海底。

“寻宝人”梅尔·费雪全家人一起开始了下水搜寻。他们一丝不苟,只要看到不是石头的东西都要用金属探测器探测。1985年7月20日,费雪和家人终于找到了“阿托卡夫人”号。这个号称海底最大宝藏的沉船上有40吨财宝,其中黄金就有将近8吨,宝石也有500公斤,所有财宝的价值约为4亿美元,费雪成了富翁。寻找“阿托卡夫人”号的事情也在美国成了“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