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资讯 > 钧窑瓷器鉴别陶瓷 > 导航 >

陶瓷浅析:首次出水锡器,彩瓷或为景德窑

陶瓷浅析:首次出水锡器,彩瓷或为景德窑

钧窑瓷器鉴别陶瓷 陶瓷行业 陶瓷知识

2022-03-17

钧窑瓷器鉴别陶瓷。

首次出水锡器,彩瓷或为景德窑

汕头“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又有惊喜

本报讯记者李伟烽报道:记者获悉,按照原定计划,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今天下午3时至5时进行汕头“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第三场大型直播特别节目。

国家文物局权威专家亲临现场

央视此次直播节目制片人、直播总导演王铁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是结尾篇,最后一场的大型直播节目分量更重,将力争把整个汕头“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的来龙去脉来一番回顾,重点关注中国水下遗产保护的历史、现状、未来。

央视此次还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请到了现场,对他进行专访。而北京演播室此次请来担任讲解的是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张威,他也是我国搞水下考古的第一人,是这方面的权威专家。今天下午,水下考古队员将继续对一号仓深层文物进行清理,并对二号船舱展开清淤测绘。

“哪吒”“红孩儿”纹饰首次出水

这两天,汕头“南澳Ⅰ号” 古沉船遗址的抢救性发掘又取得新进展,不断有新类型文物被打捞上岸,一批做工精细、仍可见金彩光泽的彩釉瓷器首次亮相,打破了汕头“南澳Ⅰ号”前期出水瓷器全是青花瓷的状况。据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华莎介绍,几个彩釉瓷器很可能来自景德镇,其艺术价值超过了汕头“南澳Ⅰ号”前期出水的其他瓷器。

汕头“南澳Ⅰ号”还首次出水锡器。国家水下遗产保护中心“南澳Ⅰ号”考古现场领队孙键介绍说,锡器在古代一般作为酒器、水器等用,1号舱出水的这两个锡壶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陈华莎表示,如果能证实两个锡壶是船载货物,则对了解沉船最初的目的地或船主人身份能提供重要的实物参考。新打捞出水的文物还发现了佛教用品,其中有两个喇叭口细颈葫芦身瓶子,据称可能是佛前的供器“净瓶”。联系到东南亚很多国家信佛,陈华莎认为这又是研究古船航向目的地的重要实物参考之一。

在昨天的水下考古发掘中,两件风格独特、画风少见的青花人物大盘首次被发现。其中青花仕女大盘人物着装颇具异域风情,头部外伸,颈部有数层环形饰物,形似汤加妇女传统装饰,也与明代木版画上的戏剧人物类似,具体人物原型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另一件青花大盘上则首次出现了婴戏图,画中儿童手持红缨枪、脚踩风火轮,与明代神话传说中的哪吒或红孩儿形象相似。

tAoci52.com其他人还在看

陶瓷浅析:官窑和民窑瓷器的区别


官窑和民窑瓷器的区别

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自唐代至元代,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那时,唐代在产瓷区设有司务,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绥为新平(景德镇)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宋代设监,如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到了元代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

明代采取“官办民烧”的形式,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如在景德镇设御器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50多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清代与明代不同,采取的是“官搭民烧”的形式,其产品分“钦限”和“部限”两类,前者是专给皇帝用的,后者是给朝廷和外交礼宾用的。

民窑是对官窑而言。广义地讲,凡属非官府经营的,进行商品性生产的瓷窑及其产品,都是民窑。

民窑的历史远比官窑早得多,陶瓷器均产生于民间中,到了唐代,瓷器成了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远销印度、埃及和波斯等地。据考证,在这些地区都发掘有唐三彩、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等。民窑于此已有较大的发展,并带有商品生产的性质。

唐代以后,各地民窑辈出,竞相媲美,往往有供不应求之势。其中著名的,宋代有钧窑、汝窑、定窑等。宋元时,民窑发展较快,仅景德镇的民窑就增加到300座之多。此时的民窑完全属于商品生产的性质,民窑在产量上所占的比重比官窑大得多,在质量上也有一定的发展。到了清代,民窑占了压倒优势,官窑瓷器也为民窑所出。

陶瓷浅析:景德镇官窑研究院欲打造陶瓷影视拍摄基地


景德镇官窑研究院欲打造陶瓷影视拍摄基地

“景德镇官窑研究院是集影视拍摄、陶瓷展示、旅游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体。作为央视热播大剧《大瓷商》的拍摄地,我们有信心将珠山景德镇官窑研究院打造成中国第二个好莱坞。”当记者问及珠山景德镇官窑研究院如何定位时,该院相关负责人兴致勃勃地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打造陶瓷影视拍摄基地

景德镇官窑文化研究院是按照清代景德镇御窑厂原貌,新建的旅游项目,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目前已建成面积1.7万平方米,成为集研究景德镇官窑文化、景德镇陶瓷传统生产工艺和瓷器文化旅游、开发景德镇特色瓷器新产品,以及官窑文化为重点的资料信息中心。借助2009年央视年底压轴大戏——《大瓷商》的热播,作为《大瓷商》的拍摄地,景德镇官窑的名字也火了一把。在景德镇官窑研究院内,到处都是夏雨和伊能静拍摄《大瓷商》时的剧照。王海周就是想借助大瓷商的余温,继续打造陶瓷影视拍摄基地。“希望今后,景德镇成为古代陶瓷题材的影视作品的首选地,而在景德镇首选官窑研究院,我希望官窑研究院能像浙江横店那样,成为中国的好莱坞。只不过我们打造的是陶瓷影视方面的好莱坞。”负责人说。据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8月,著名导演吴子牛又将来踩点,准备拍摄下一部古装电视剧。

处处都打陶瓷牌

除了影视拍摄外,官窑研究院还将在陶瓷展示、陶瓷旅游、陶瓷交流等方面多头并进。据负责人透露,下个月15日,官窑研究院的气窑将正式投入生产,这样不仅是复原清代景德镇烧瓷器的场景,为陶瓷旅游增添景点,同时还能生产出高档礼品瓷。在旅游方面,该院还将设DIY陶吧,让前来游玩的游客都能自己动手制作陶瓷作品带回家留念。为了配套旅游,官窑研究院还建有院内宾馆,这样就能让客人在院内吃、住、玩一条龙。目前,官窑研究院已经拥有了4个展厅:世界文化遗产展厅、名人名作展厅、陶熔圣火展厅,还有一个《水浒传》一百零八将雕塑展厅,该院将陆续打造12个陶瓷展厅。

陶瓷浅析:瓷器的款识


瓷器的款识

纪年款

纪年款是在器物上用写、刻、印等不同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一种款识。我国古代瓷器款式,大部分属于纪年款。

纪年款可分为两大类:书以当时的帝王年号者称年款;用六十年周而复始的甲子表明年号者称干支款。明清两代的年款有不同的书写形式:六字款常书二行,首二字为朝代名,中二字为年号,末二字则为“年制”或“年造”二字。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

四字款则缺朝代名,首二字即为年号。如“成化年制”、“雍正御制”等。干支前加上当时帝王年号,如“大明成化元年乙酉”款。单纯使用干支的并不多。另外,也有只书朝代,而缺年号者,如“大明年造”、“大清年制”款,属于特殊现象。“康熙御制”

纪年款的款字,多用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朱书等。款外多加边饰,常见有双圈、双线方框或单圈,个别也有无圈框或用双长方框的。无论何种形式,款字均为竖写,极少横排书写的。

纪年款以官窑瓷器运用最多,但部分民窑尤其是景德镇民窑,亦有书写年款的。民窑纪年款字体略为草率,不及官窑规整。

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斋名和“清赏珍玩”之类的文字烧在瓷器上,作为私家烧藏的标志,这种铭款就是堂名款,或称私家藏款、室名款、斋名款。堂名款内容包括堂名、居名、斋名、轩名、室名、殿名、楼名、阁名等等,制品之人有封建帝王、皇亲显贵、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和少数良工名匠。“翠竹轩 信卿”

堂名款在明代以前极其罕见,明代的亦多见于后期。入清以后则各朝皆有,尤以康熙、乾隆时盛行,且形式多种多样。同纪年款一样,堂名款也多见于官窑制品。

吉言款

在瓷器上烧上具吉祥意义的词句或短语,以表示祝愿的款识,称作吉言款。早在三国西晋时的青瓷上,就可以见到“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宜子孙,作吏高,其乐无极”等字样。宋元时期则有“金玉满堂”、“寿山福海”、“佛光普渡”、“家国永安”等吉言款。

明代的吉言款多出现于晚期,且以民窑器上最为流行。如正德时的“天下太平”;嘉靖、万历时的“万福悠同“、“长命富贵”、“福寿康宁”、“食禄万钟”、“三元及第”等等。还有只题一、二字的,如“双利”、“吉兴”、“福”、“寿”、“万”、“贵”、“善”等。“福”

清代吉言款,一般沿袭明代,也常见于官窑器,如康熙六旬庆典七寸碟,四周围以淡赭饰纹,分嵌万寿无疆篆字。有的礼器,则题“喜”字款,以有署以“庆”字或以蒙古文作吉言款识的。

吉言款款试亦多种多样。像“福”即有单、双线方框或双圈内草书“福”字的,有无圈框而用粗笔道在碗内底大书一“福”字的。“长命富贵”款写法也有两种,一是双圈内书写两行;一为钱形,四字对书于穿孔四周。“万寿无疆”、“永庆常青”款则往往采取以花捧字的形式。

赞颂款

赞颂款即赞颂、欣赏瓷器的款识。虽然早在唐代的长沙窑就有“郑家小口天下有名”、“卞家小口天下第一”的赞颂款铭,但它的流行却是在明清两代。

明代的瓷器上有“玉堂佳器”、“上品佳器”、“昆山美玉”、“昌江美玉”等四字款;也有“美玉”、“雅珍”等二字款;一般都在款识之外环以单圈或双圈,圆圈大小各异,个别也有无圈者。晚明赞颂款,多带“佳器”二字。清代有赞颂款的瓷器,多属私人,故又称私家款,如“美玉雅玩”、“奇珍如玉”、“珍藏”、“雅玩”、“玉”、“古”、“珍”等;字数比较多者,则有“奇玉宝鼎之珍”、“其石宝鼎之珍”等等。 “从来佳茗似佳人 仲芳”

花样款

用含有寓意的纹样图案作为款识,呈“花样款”,亦称“记号款”。

花样款多为民窑所用。明代已流行,到清代则形式更为繁多:一、博古图案。如八卦、太极图、八宝、琴棋书画、八音器、及礼服上所绣的十二章等。二、佛教符号。如八吉祥及转轮王的七珍。三、道家符号。最著名的为八仙所持物,汉钟离的还魂扇,吕洞宾的宝剑,李铁拐的葫芦,曹国舅的绰板,蓝采和的花篮,张果老的渔鼓,韩湘子的笛子,何仙姑的荷花(笊篱)。

四、“豆腐干”款。在双圆圈中心绘双线方框,框内再绘横竖相间的线条。五、“四朵花”款。在双圈内绘不太规整的“四朵花”,简单的仅绘四个“×”或四个有如眼睛的“花”。六、其他花样。动物类的如龙、凤、鹿、鹤、龟、还落,植物类如松、竹、梅、蟠桃、瑞草、灵芝、树叶等。

陶人款

在瓷器上署以陶工、作坊主、店主姓名、或陶店名号的款识,称“陶人款”。陶人款在早期青瓷上即已出现,但常常与纪年、赞颂、吉言等内容结合在一起,形成一条铭文。单独陶人款,直到明清时才可见到,而且比较少,特别是官窑器上更为少见。清初官窑器可偶见督陶官的款识;乾隆以后,督陶官形同虚设,陶人姓名才见于款识。“时大彬制”

陶人款的格式,一般是在匠人姓名后加一“造”字。也有光书姓名、姓氏或店号的。

仿款

仿款,就是在当代所制的瓷器上,仿写前代的款识。有些仿款并不一定是存心作假,而是因羡慕前代著名瓷器或其他原因。如清初的康熙、雍正两朝曾有过仿写前代款识的旨意。仿款由明正德年间开其先河,以后无论官窑民窑,仿者越来越多。入清以后,制瓷技术迅速提高,为仿古瓷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之当时统治者嗜古成癖,使仿古之风更加盛行。实烧年代:明代嘉靖年

要分辨仿款和真款,必须仔细观察款识的风格、笔法、字体、位置、款色、和字数、结构,并结合器物的造型、胎质、釉色、装饰等方面互相印证,认真推敲。

辨伪,首先可以从研究各代款识不同风格入手,将真假款识相互对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款字的书写笔法、字体结构、排列形式、落款的部位。另外,也应当注意总结同一时期早中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其次,注意款识的用料和颜色。以青花写款为例:元代和明初的颜色深厚下沉,有黑色结晶斑点和凝而不舒的现象;尤其宣德时,蓝色中有黑、灰等色杂夹其中。成化款则舒展清晰,蓝色优美;嘉靖事青中泛紫,十分浓艳;万历以后色调匀净,但发色不深,清初作品也大抵如此。康熙款色调明快,幽倩艳丽;道光以后则蓝色涣散,浅淡上浮。

陶瓷浅析:“红色官窑”之谜


“红色官窑”之谜

在近年的瓷器收藏中,“红色官窑”是一个逐渐被人们提得多起来的名称,也是一个比较热门的品种。“官窑”历朝历代都有,指的是官方开设的窑厂为官方生产瓷器,是各朝代瓷器的最高水平。“红色官窑”瓷指的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尤其是70年代,以湖南醴陵群力瓷厂和江西景德镇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为主要代表的一些生产研制单位,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处生产的瓷器,以及国家礼品瓷。这些瓷器从设计、原料、拉坯,到烧制、彩绘等环节,无不精良,代表了当代中国陶瓷制造的最高水平。而同时,与历代“官窑”相比,这类产品数量不多,更显得珍贵,为藏家所关注也是很自然的了。 关于“红色官窑”,由于社会对其关注的时间不长,相应的研究及著作也不多,不像对历朝历代瓷器的介绍那样俯拾皆是。2002年出版的一本《红色官窑文革瓷器》是近十余年来最全面的收集介绍,另有些回忆、介绍散见于一些报刊杂志和互联网站。这些资料基本是介绍上世纪70年代的“红色官窑”,但是目前在市面上可见的“红色官窑”瓷器,有相当数量其款识却是60年代的,其绘画风格和内容也与70年代的产品有很大不同。笔者收藏有几件60年代产品,从两个不同的地方收到的两件不同器型的产品,其图案因笔法、字体、诗文相同,显然是同一人所绘,按照这样的机率推算,当时的画师不多,产量也不会很多。 这些产品究竟有什么样的产生背景?从资料上看,醴陵和景德镇从50年代开始就生产“红色官窑”了,但是,对于五六十年代的情况,已有的资料语焉不详。假如这批产品根本就是托伪之作,那么,又是什么人能做出这样一批高质量的产品?制作于什么年代?为什么而作?再者,那为何又会有对这批产品的仿品出现?此为谜之一。 70年代的“红色官窑”瓷器的图案以花卉为主,最多的是梅花,另有桃花、月季、芙蓉等,画面比较简单,注重装饰性。而60年代的产品,除梅花外,还有很多传统图案,如四季花卉、动物等,画面较大,注重整体性。绘画的笔法以传统笔法为主,有些接近于工笔,十分细腻。另外,从“中南海用瓷”来说,70年代的产品基本是以生活用品为主。而60年代的产品则除了生活用品、文房用具之外,还有不少装饰用瓷,如花瓶、鱼缸等。从这些情况看,似乎这两段时间在产品设计的主导思想上有所不同。是否真的如此?此为谜之二。 从底款来说,70年代的产品一般是“景德镇制”、“中国醴陵”、“醴陵群力”,以及“群力厂”的商标。而60年代的产品底款则是“中南海怀仁堂珍品陶瓷研究所敬制”、“中南海西花厅珍品陶瓷研究所”等。因为中南海还有其他一些知名的场所,如丰泽园,那么,有没有其它场所的款识?底款为什么有这样一种变化?此为谜之三。 70年代产品的底款没有年代,而60年代的产品有的有年款,最多的是“一九六二年”和“一九六六年”,少数也见过有“一九六三年”和“一九六八年”的,但从品质看,很可能是仿品。底款的字体一般只有两种:楷书和隶书,有红蓝两种颜色。底款字体十分规整,凡不规整的必是仿品。那么,是不是只有这两个年份的产品,其他年份有没有生产过?此为谜之四。 从“陶瓷研究所”的款识来看,这些产品应该是设在景德镇的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研制的,那么,60年代有没有醴陵的产品?如果有,是些什么产品?醴陵的产品是否从来就没有过年款?那又为什么?此为谜之五。 这一系列的谜让人捉摸不透,愿与有此同好的藏友共同来揭开。收藏本来不是为了占有,而应该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是一种探索,是一种体味。收藏的过程就是去了解历史,了解文化,学习知识,体验美、体验生活的过程。抱着这样一种目的,收藏就会使你的精神和生活更充实。

陶瓷浅析:官窑与官窑瓷


官窑与官窑瓷

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对北京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当时的京师即汴京(今开封),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底,至今日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支持第三种说法的人较多,本人且从第三种说法。

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其器物主要有碗、瓶、洗等。胎体显厚,且呈黑色,釉为淡青色,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着称,不同于南宋官窑和汝窑及龙泉窑瓷器,它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陶瓷浅析:“西畴书院”款考证


“西畴书院”款考证

上海博物馆藏顺治十年的青花山水人物筒瓶(图一),是海内外众多学者经常引用的具有明确纪年、风格典型的转变时期的标准件。该瓶肩部空白处青花隶书题写唐人陈羽《优翼西洞送人》诗:“洞口春晴花正开,看花人去几时回,殷殷寄语武陵客,莫引世上相逐来。”落款为“癸巳秋月写为西畴书院”,上有“中山人”叶形引首章记,下有“竹景”篆文款。“癸巳”为顺治十年(1653年)。

图一

瓷器上堂名款可分两类:1、制作者的名字、店号、商号。2、使用者的名字、居室、庭院名称。这件筒瓶显然属于后者,是专为“西畴书院”制作的陈设器。但对“西畴书院”一直未见有明确的说法。笔者对此做了一点考证。

根据清道光八年刊本《歙县志》(清•劳逢源、沈伯棠等纂修)卷二之三记载“西畴书院在棠樾,宋鲍寿孙、元曹泾、方回讲学其中”(图二)。民国二十三年《安徽通志稿•教育教稿》卷三书院中记载“西畴书院棠在樾宋,鲍寿孙、元曹泾、方回先后讲学其中。盐运使鲍漱芳重修于嘉庆八年。”这两条是目前笔者所见到直接记载西畴书院的文献,虽未曾说明其创立的具体时间和创立人,但我们从其他相关资料中可以得知。康熙年间刊本《歙县志》(清•靳治荆、吴苑等纂修)卷之九•人物“鲍寿孙”条记载:“字子寿,宗严子。寿孙早慧,中咸淳丁卯漕解第一,时年甫十八。至元丙子,郡将李世达军叛,郡贼窃发,富者皆不能免。或拽寿孙父子至贼所,父子争代死,贼心怜之,顾求索不已,忽大风起丛林间,疑有骑军至,遂散。父子俱免。”从中可知,鲍寿孙咸淳丁卯年即1265年(至元二年)是十八岁,他大概是在1247年出生,至元丙子年即1276年(至元十三年,宋德二年),那时他应二十九岁左右,笔者估计西畴书院创立在至元十三年的前几年,也就是南宋灭亡的最后几年里。在西畴书院的初创时期,他应一直肩负着主持书院和讲学的重任。上两条文献提及的曹泾、方回在该书中均有传记,都是元初歙县有名的学者,如曹泾就是《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的老师,至元年间任紫阳书院的山长。这些人参与讲学说明在初创时期,西畴书院和紫阳书院由于地理相近的原因,在师资方面是互通的,只是紫阳书院其独特性质远胜过家族模式的西畴书院。

图二

因恩荫赐官的鲍氏子孙为数众多,从而棠樾鲍氏在明中期成为地方官场上特殊的团体,徽州地区的望族。又因其子弟孝廉,恪守祖训,为官颇有政绩,曾受明朝皇帝敕封,赐建牌坊,目前棠樾牌坊群是一处独特的人文景观。

西畴书院在鲍氏子孙成才教育中功不可没,随着家族威望上升其发展也步入辉煌时期,虽然晚明朝廷对书院存在诸多限制,政治环境恶化,但西畴书院却平静地保存下来继续为培养下一代鲍氏子弟发挥重要作用。嘉靖年间(1561)鲍氏家族修建了“棠樾鲍氏支祠”与西畴书院相依,共存一地可见西畴书院在鲍氏后人心中有神圣的地位。

晚明以来,文人雅士以瓷器装饰居室书房蔚然成风,为了满足不同爱好的要求,专门订制便应运而生。当时,歙县是徽商云集的中心,驻集了许多贩运瓷器的商人;歙县地近景德镇,瓷器运输方便迅速。订制者自己提供瓷画的范本或转告自己喜爱的图文,委托这些商人去订制。清初动荡的社会和遗民的心态,让此时期瓷艺工人也深有同感,在接受订制和自行设计中也慢慢渗入这种循世超脱意识来迎合这一失意的士人阶层。两者在清初特殊的时期内达到思想互动的最佳状态。随着南明王朝的最后垮台,台湾郑民家族的归顺,曾是官宦士人的老一辈遗民更是心寂如水,步入暮年大多数已纷纷老死。三藩之乱打破了往昔的宁静生活,避乱循世的思想再度出现在文人缙绅之中,但战乱平息后却没有像清初那样蔓延,主要是新一代已慢慢接受了满清皇朝统治的事实。不像父辈在中年遭受剧烈的心灵病楚,他们更多明白到战乱后,安定和幸福来之不易,应倍加珍惜,应如何开始实现个人价值。因此,往昔延续了数十年的避乱循世的心态渐渐在瓷画中消去,在康熙十五年之后慢慢孕育着新的风格出现。

总之,明末清初时期是中国陶瓷史上颇为精采又相当复杂的一页,当皇权尚未在制瓷业中建立它的统治时,那么主宰瓷器生产的就是以文人官宦阶层为主的消费市场,这一阶层的思想感情便影响着瓷器的风格,决定着瓷器的装饰和器型。对它的人文精神研究需要我们详细地考证,深入的挖掘。

陶瓷浅析:釉——陶瓷的变色外衣


釉——陶瓷的变色外衣

釉,陶瓷的外衣,是对陶瓷胎体的装饰和保护,也能提高陶瓷的性能。历史上人们对釉的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胎体,例如宋代五大名窑,除了定瓷胎体洁白质坚之外,其它如钧、汝、官、哥四窑和龙泉窑等均更重釉色,而有时人们也不太严格要求胎质。世人对中国古代陶瓷釉的成就有说不尽的赞美。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釉的成果之一便是本文说的异光变色釉。

釉的颜色会随着不同光源的变化而变化,这不是很奇妙吗?这种奇异的釉在2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是浙江陶瓷专家叶宏明的发明,由萧山瓷厂和绍兴瓷厂制作成功。当时外国财团要出丰厚的代价购买其配方,他不卖,把技术留给国内。不久,唐山和景德镇以及多个产区也都制作成功这种变色釉瓷器,并风光地出现在国内外一些展会上。

在一次展会上,人们惊奇地看到一尊菩萨瓷像的衣衫在不同光源下会变颜色。在阳光和白天自然光下呈现浅紫色或紫中泛红;而在白炽灯下,衣衫却变成粉红色或大红色;在日光灯下又呈现天青色或泛紫的青色;在高压汞灯下的变色更加奇幻,开灯后的不同时段会激发出三种不同的强烈色光。第一分钟由紫变红,第二分钟渐成黄绿色和鸭蛋青色,第三分钟由黄绿色变成蓝绿色,随后即为美丽稳定的蓝绿色;而在高压钠灯下则呈现深橙红色;在称作小太阳的钪钠灯下会变成美丽的深蓝色。据报道,1985年秋,北京举办的国际稀土及其应用博览会上,展出景德镇一尊36寸高的变色釉瓷雕女神,那神奇迷人的色彩,使展厅为之轰动,外商竟相重金订购。

唐山陶瓷研究所的变色釉,因与瓷质结合相得益彰,效果尤佳,成为变色釉产品中的佼佼者。至于它为什么魔术般的变色呢?这还要先从稀土元素的利用谈起。

我国被称作稀土大国,稀土资源是世界上储量最多的,稀土品种也最为丰富,对稀土已有不少研究和应用。由于稀土元素具有特殊的原子结构,尤其它的外层电子层中,有一层未充满电子的4f电子层,这个不饱和电子层的跃迁产生多种多样的电子能极,可以吸收或发射从紫外光、可见光到红外光区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对光辐射吸收具有特殊的选择性,因此有可能利用稀土作为玻璃或陶瓷釉料很好的物理脱色剂或着色剂。它不但能产生丰富多彩的各种色调,某些稀土元素还能显示出多色效应,可用以制作陶瓷变色釉。

制作变色釉通常是以镧、铈、镨、钕、钐、铕、铽、钬等中的混合稀土氧化物,经过工艺处理、精制以后掺入高级细瓷的基础釉中。这种釉料在烧成中经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产生一种新的固溶体。由于稀土元素性质有相似之处,且难以提纯,往往富集两种以上元素,所以变色釉对于光干涉产生的效应在色彩纯度上也是会有差异的。据技术人员介绍,稀土材料无须过分提纯,且在基础釉中加入千分之三为宜。

但是当我们有了变色釉瓷之后,并不能如意地配以各种光源去欣赏它的奇幻。然而我们不乏自然光、 日光灯、白炽灯,也能让我们不难领略它美丽的风采。

唐山陶瓷研究所20世纪80年代研制成功高白细瓷镁质瓷,曾以变色釉用来装饰日用瓷茶具、咖啡具、酒具,和美术瓷“花神”、“贵妃出浴”、“两个胖娃”、“女孩捧鸽”等,取得很好的艺术欣赏效果,把本已享誉海内外的高档产品玉兰瓷装点得更为富丽和名贵。同时,它也为别的各类高档瓷种提供了可以美化的漂亮外衣。

陶瓷浅析:民国瓷器鉴赏常识


民国瓷器鉴赏常识

民国时期(1911-l949)瓷器生产,不论从数量和质量都不如从前了。总的看来,1840年(道光二十年)雅片战争以后,由于我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陶瓷工艺也同其它经济、文化事业一样,随同国势之日衰,而逐渐走向下坡。所以在瓷业生产方面,不但没有什么发展和创新,反而日益萧条。在民国初期,袁世凯称帝,为了效仿封建王朝,在江西景德镇建立了御窑厂,派郭世五监督窑务,他本人是古代传统瓷器爱好者,但因为时间短,烧制数量不多。这个时期,由于选料精细,资器胎骨很薄。当时烧制水彩和软彩瓷器,有的落“洪宪年制”或“洪宪御制”兰料或红料款。

民国时期,除了生产日用陶瓷外,还出现了大量仿古怪器。当时仿古瓷器,风行全国。这个时期仿古瓷器的特点,是数量多,范围广,不仅有仿制历代名窑陶瓷,还有民国后期仿前期的瓷器。常见的仿制古瓷器有: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青资,仿隋唐五代白资;仿宋元时期官、汝、钧、哥、定五大名窑瓷器。仿明、清瓷器及民国后期仿前期瓷器。

民国时期瓷器造型有:陈设品和生活用品。陈设品有:瓷像(人像、佛像、飞禽走兽、三星人(福、禄、寿)、大肚人、和合二仙等。生活用品有:盘、碗、杯、碟、胆瓶、缸、小瓶、皂盒、烟壶、扣盒、节盒、水仙盘、水洗、帽筒、花盆、笔筒、水孟、笔架、茶壶、鱼缸、粥罐、药瓶、花瓶、将军罐等。

民国时期,瓷器胎骨较粗,民窑产品较多,如与历代瓷器相比较,差距很大。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釉面上出现气泡和脱釉现象。青花瓷器颜色晕暗发兰,俗称洋兰。洋兰是光绪末期出现并延续到民国,这时民窑青花瓷器大部分施用洋兰。绘画精细的渐少,草率的增多。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一种瓷器彩色,此种彩色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玻璃质釉的特征。如民窑生产的日用陶瓷,帽筒、壶、碗、杯、罐等。装饰图案也由过去的山水、人物、花卉图案,演变为一面是绘画,一面是诗词文字装饰。多数为江西景德镇、天津、唐山等瓷厂烧制。其中以江西景德镇烧制的全彩(双面彩绘的)较好。

民国时期,瓷器绘画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缠枝花卉、壮丹、喜字、寿字、福字、云龙、云凤、松鹤、松鹿、五伦图、柳树黄鹰、喜鹊登梅、石头记、婴戏图、梅、兰、竹、菊、八宝、八仙、蝴蝶、二十四孝、吉祥如意、凤凰壮丹、耕织图、渔樵耕读、三国故事、竹林七贤等。

这时期出现了贴花瓷器,有的瓷器全部是贴花的,有的是贴花与水彩相间的瓷器,也就是说,有一部分是贴花,有一部分绘画水彩,两者融为一体的。

仿古瓷器的鉴别:

仿三国、两晋、南北朝青瓷①仿青资,冷看起来很象真品,但细看其施釉和胎质结合不够紧密。②仿品不采用支烧法。③仿品器物,拿起来手感轻,不如真品手头重。④胎质密度差,不够坚硬。

仿隋唐五代白瓷①隋瓷特点是胎土细腻、洁白,胎土坚硬,釉润白色、带一点乳白色。仿品胎骨过于洁白。②仿品釉光较亮。③仿品多数仿邢窑和赵窑瓷器。

仿宋元时期名窑瓷器①仿品粗糙,颜色不正,釉泡较多,轴质粗,如仿钧窑的彩斑不像,施釉较薄。②汝窑釉料多凝于器物上部,其形状类似蜡泪痕的堆脂。仿品胎质较细,不够坚硬。③哥资釉面有网状开片,俗称“金丝铁线”。仿品虽能仿制开片,但仿制不出“金丝铁线”的效果。

仿明代永乐、宣德、成化、弘治瓷器①仿永乐时期的甜白和青花。②仿宣德时期的青花和祭红。③仿成化时期的黄釉器。明代瓷器特征是造型丰满,浑厚、古朴、庄重,胎体也较民国时期厚重。永乐、宣德隆器的里子很规矩,俗称“净里”仿品则无此种效果。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口不大明显,正德以后到嘉靖、隆庆、万历及明未各朝,胎体接痕显露,民窑器物尤甚。仿品器物一般无接痕。明代瓷器底足露胎处,多有火石红斑。到清代已逐渐消失,到民国时期瓷器底足大多数挂釉,砂底的很少,仿火石红斑不像真品那样明显。细致观察即可看出破绽。

明代瓷器釉质肥厚、滋润,大件器物底部多为不挂釉砂底。仿品多为挂釉底。仿青花瓷器,因为用料不同,出现不了凝重、古雅、绚丽鲜艳的效果。圆器中的口沿,有锋利感,而仿品口沿多圆润,不见棱角。明代绘画题材,写意的多,画人物比较挺拔,小孩头部较大,不合比例,头部约占正体二分之一。画龙比较窄瘦,龙咀较长,一般都称为猪咂龙。仿品往往不注意上述特点。

仿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瓷器由于时代不同,用的青花料也不同,因此,民国时期的仿制品,表现青花层次不像,显得死板、呆滞,没有青翠、艳丽之感。

康熙青花资器,绘画层次较多。仿品层次少。康熙后期出现了郎窑红瓷器,口沿有“灯草口”仿品在釉色上不如真品柔和协调。康熙五彩中里彩上面有一层亮釉。仿品黑彩不黑有些发乌不亮。图案装饰也不如康熙制品。

仿雍正粉彩、珐琅彩瓷器雍正时期,瓷器造型,隽秀尔雅,小巧玲珑,器型比例适度协调,有“曲线美”的特点。仿品则达不到上述效果。

雍正粉彩柔和而不艳,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雍正以后各朝代都有仿制,但民国时期的仿品,施铅粉较多,彩料浓厚,就象涂上一层油漆一样,表现非常死板,分不出层次,立体感不强。雍正时法琅彩(俗称古月轩),胎质细腻、洁白,彩色艳丽华美,层次清晰,类似西方油画的立体效果,表现极为生动形象。清末民初,竟相仿制,有的仿品,甚至比真品还要精细。署“古月轩”款的器物和鼻烟壶等,多系仿口 雍正时开始出现窑变红釉,是由红和兰交织在一起,多数是兰多于红。仿品则红与黑交织在一起。

仿乾隆青花、古铜彩瓷器乾隆时期,瓷器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不及雍正时优美,但仍比嘉道时期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以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尚能恪守乾隆旧制外,余者各朝皆为依次递减,到民国时期就是每况愈下了。

乾隆时青花瓷器,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兰居多,色调沉着,纹饰清晰。仿品由于用料不同,青花的颜色不够纯正。古铜彩是用粉彩及全彩在瓷器上进行绘画,来模仿古代青铜上红、绿、兰各色锈斑。这是乾隆时创新的,也是它成就之一。

以后也有所仿制,民国时期所仿制的古铜彩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色泽等方面,都有相像之处,但也有不足之处。

乾隆时,制器工艺水平极高,一般仿品都达不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乾隆时瓷器装饰图案,时代感较强,绘画工细,层次清晰,画风严谨、细腻。仿品一般都表现不出它的风格。

民国时期,对乾隆以后各朝瓷器也有仿制,但数量不算太多,当时以仿制清前三代为主。

综上所述,各个朝代生产的瓷器,从其造型、颜色、花纹装饰及工艺,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凡是一朝所烧制的瓷器的样式皆如一人所创,颜色皆同一窑所烧,款识皆如一人所书正图案装饰皆如同一风格。如拿出两个朝代的实物样品进行比较,即可看出各朝的风格和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