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资讯 > 陶瓷知识 > 导航 >

陶瓷知识分享:清代瓷器的特征

陶瓷知识分享:清代瓷器的特征

陶瓷知识 古代瓷器知识 清代瓷器鉴别

2022-03-25

陶瓷知识。

清代瓷器的特征

1、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2、清代瓷器的造型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3、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5、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连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缚。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镀点,古装仕在高警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

6、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7、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9、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tAoci52.com其他人还在看

陶瓷知识分享:瓷器的款识


瓷器的款识

瓷器的款识,始于宋代,宋瓷有“内府”二字和“正和年制”。钧窑器底内有一二三四......数目字。元瓷款识,惟官窑有“枢府”二字款。民窑有款者甚少。 明代瓷器款识种类很多,官窑款“某某年造”字样,亦有“某某年制”的。清代普遍用“制”字,用“造”字的极为罕见。 题款位置,以在底足内居中者为最普遍。高足者有题在足内层之边际,也有题在足外层边际的,都是横书款,又有题在口沿或腰腹部位的,亦属横款。 清代资器款识种类更为复杂,现将清代各朝瓷器款识汇录如下: 康熙瓷器款识 单圈、双圈。元圈栏、双边正方形、双边长方形。凹雕、凸雕。地挂白釉宇挂黑釉。地与字均挂一色釉,白地写兰字,白地写红字,绿地写红字。楷书、篆书,半行书、宋堑体、欧玉体。六字分两行每行三字六字、分三行每行二字、四字分两行省去“大清”二字。方栏内不可辩认的字满清文、回回文、喇嘛文(以上为有字者)秋叶、梅花、团花,园鹤,团蜗,花形物形完全无字(以上为无字者) 雍正朝瓷器款识 形式较之康熙为少,但较之康熙也有些变化,有: 六字双圈、四字无边栏、四字方边 六字、凹雕四字、凹雕六字、单圈双边正方形、双边长方形、地挂白釉字挂黑釉地与字均挂一色釉,白地写红字、白地写兰字。楷书、篆书、宋集体、图书款、方栏内不可识的字,满清文、回回文、喇嘛文(以上为有字者)雍正时之无字者除双圈、秋叶、团龙、团鹤、团蜻外。 其余款识,大抵与康熙时款识不甚相远。康熙、雍正又多不书写本朝代款,而书写明代款,康熙时书写“宣德”者居多,雍正书写“成化”者居多,宣、成两朝为明代瓷器最盛时期。 乾隆时瓷器之款识 六字双圈、六字单圈、六字无边栏、四字无边栏、四字方边、双线正方形。凹雕 地与字统挂一色釉。白地兰宇、白地红字、绿地红字、绿地黑字。楷书、篆书、欧王款 宋案体、宋体书、图书款、砂底不挂釉凹雕,满清文、回回文、喇嘛文、西洋文(以上有字者)印花、团花、完全无字(以上为无字者)凡六字分三行每行二字或六字分两行,每行三字。四字分两行,省去“大清”二字。这三种款识,历朝皆有。六字分两行者,大都是官窑。字以端楷庄整重者为贵。 嘉道以后,一般都沿袭前朝款式,有减无增,渐有趋于一致之势。篆书之款,自乾隆至同治均居其大部分。篆书有两种:一种无边栏,字或红或兰不等;一种有双边, 红字居多,即所谓图书款。图书款以道光末年、咸丰、同治之间最为盛行。 康雍两朝是楷书盛行时期,篆书很少,乾隆篆、楷皆有,而篆多于楷。嘉庆至同治为篆书盛行时期,而楷书很少。光绪、宣统两朝除仿古外,则又楷多于篆。

陶瓷知识分享:中国瓷器的发明


中国瓷器的发明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瓷器的发明,始于东汉晚期,距今一千八百多年。虽然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原始瓷”的出现,但仍处于初始阶段,尚未成熟,故认为中国由陶向瓷的过渡完成于东汉。 瓷器的产生,与高温烧成技术,制瓷原料的精选,以及釉的发明这三个条件紧密相关。 瓷器是以精选的瓷土或瓷石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 瓷器烧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原料的选择和加工,降低Fe2O3,提高Ai2O3,也就是说必须是富含石英和云母等矿物质,以保证胎质的洁白;二、在1300摄氏度的高温中烧成,使胎质致密坚硬,不吸水,扣之能发出清脆的铿锵之声;三、是在表面施有高温下烧成的玻璃质釉,胎釉紧密结合,釉层不易剥落,厚薄均匀,吸水率低于1%。 瓷器和陶器的分别,因其烧制的条件不同,体现在以下几点,主要有使用原料不同,釉料不同,烧成温度不同,坚硬程度不同,透明度不同。由于瓷器无论在实用性还是艺术性上都比陶器具有诸多优点,便逐渐取代了汉朝之前陶器在陶瓷史上的主角地位,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奇葩。 瓷器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制陶过程中,发挥才干和智慧,积累长期实践经验,不断改进原料选择与处理方法,提高烧成温度,总结施釉技巧,而作出的创造性成果。 瓷器取代陶器,不仅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也证明了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造力的民族。其在每一个工艺过程中凝聚的古代先民的智能和辛勤汗水,更是蕴含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瓷器在汉唐以后源源不断地输出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当时中国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并且对其他国家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中国为世界人民所认识,获得“瓷国”的美誉。 同时,瓷器还是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它是中国对世界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作出的一项重大且不可磨灭的贡献。

陶瓷知识分享:洋彩瓷器


洋彩瓷器

何谓洋彩?督陶官唐英说:「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法琅画法」;「圆琢白器,五采绘画,摹仿西洋,故曰洋彩」;再释:「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所用颜料与法琅色同。」《活计档》将磁胎洋彩与磁胎画珐琅同时归入「乾清宫珐琅器皿」,《陈设档》则将磁胎洋彩与磁胎画珐琅同时归入「乾隆款磁胎」项下,说明二者的关系密切。洋彩在陶瓷分类上属珐琅彩类,是一种运用西洋绘画技法与装饰的彩瓷。”。1.西洋元素的应用与融合根据档案与实物,唐英所说洋彩必须符下列四要件:(一)使用了西洋明暗光点装饰图案,主要以光点表现圆状物体。(二)花卉叶纹上大多以白料渲染,表现出枝叶的光影明暗,此一绘法几乎未使用於磁胎画珐琅上(三)人物纹饰明显采用了西洋明暗阴影透视技法(四)西洋花卉的使用,如洋菊与洋莲等洋花:部分纹饰应用了西洋花草藤蔓纹饰图案设计构图。 磁胎洋彩黃地洋花方瓶 磁胎洋彩黄地蕉叶美人花觚 磁胎洋彩瑞芝洋花蝉纹罇 磁胎洋彩人物胆瓶2.宫廷绘画与皇帝的诗印乾隆洋彩器上传统山水、花卉纹饰,多为四季山水、折枝花卉写生,以珐琅白料渲染出花卉的浓淡与层次,设色妍丽,风格上与同时代院画家相似。洋彩与画珐琅器上的山水或折枝花卉纹饰虽然相近,但两者所饰诗文与章印完全不相同,画珐琅以唐宋明诗文为主,洋彩则完全采用清高宗制诗、及钤印代表皇帝身份的款记,如「乾隆辰翰」、「惟精惟一」。 磁胎洋彩诗句菊花玉梅瓶 展开图 磁胎洋彩锦上添花山水诗意方瓶 磁胎画珐琅四季花绿地四寸碟3.锦上添花纹饰与技法所谓锦上添花,就是在密布锦纹的隙处,再添纹饰。乾隆六年(1741)开始,大量使用於画珐琅与洋彩器上。锦上添花纹饰,分剔地锦纹与描画锦纹二种,剔地锦纹,纹饰微凹,描画锦纹则略凸。二者皆精雕细琢、笔触细腻,将各式锦地纹如:凤尾形卷草纹,卍字锦纹、绣球花纹、六角龟甲纹、方形柿蒂纹、花叶纹,以及修饰边沿的莲瓣纹、回纹、云纹等,剔工精妙,一丝不茍,将锦上添花工艺美学推到极致。 磁胎洋彩锦上添花有盖痰盂 磁胎洋彩翠地锦上添花茶锺 磁胎画珐琅锦上添花黄地四寸碟〈正面〉 磁胎画珐琅锦上添花黄地四寸碟〈背面〉4.鬼斧神工:玲珑转旋器配合清高宗艺术创作旺盛的企图心,身为御窑厂的监造官唐英费尽巧思,屡屡开创新样,博取君心。自乾隆七年始,磁胎洋彩制品益趋精细,讲究镂空、穿透、旋转、层层相套、纹饰多样,制作工序困难、复杂、奇巧,极富挑战,选展的「玲珑镂空转心瓶」被後世誉为鬼斧神工。乾隆八年(1743)四月二十一日唐英在〈恭进奉发及新拟瓷器摺〉中提到烧造得九种新样式进呈,这些新样皆可从院藏器一一对照得出。 磁胎洋彩官釉金花葫芦转旋瓶 磁胎洋彩青地金花鱼游春水瓶展开图

陶瓷知识分享:陶器和瓷器的区别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

陶器Ceramic 陶器是用可塑性较好的粘土(或加入不同的参和料),经过成形,干燥,烧制而成的器物.他的烧成温度一般在800oC - 1000oC左右,特别疏松的仅600oC。 瓷器Porcelain 瓷器在古代也称窑器。瓷器以瓷土(瓷石)为原料,成形,干燥和施釉后,经1300oC左右的高温烧成。外观质地硬致密,表面光洁,胶体较薄者成半透明状,敲击时声音清亮,且不吸水。 中瓷网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原料 火候(oC) 声音 吸水率 陶器 陶土 600-1000 闷、翁 吸水 瓷器 瓷土(瓷石) 1300左右 清亮 不吸水 陶器的特点 1、陶器的原料是黏土,黏土随处可取,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 2、陶器烧制的温度比较低一般是800摄士度。 3、陶器的密度小,吸水率较高。 4、陶器一般单纯由陶胎组成,到后来才在陶器上涂釉。 中瓷网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高岭土)的无机混合物作原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方法制成的器皿统称为陶瓷。自古以来,专门从事制作陶器和瓷器的手工业称为陶瓷手工业。中国陶器生产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河北省徐水县的南庄头遗址发现了10000多年前生的陶器;江苏省溧水县回峰山的神仙洞遗址出土了距今11000年左右的陶片。我国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已出现大量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彩绘陶。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红陶、灰陶、磨光黑陶、彩绘陶以及各类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陶塑艺术品、建筑陶构件大量生产。战国时期发明了铅釉陶器,陶器制品得到低温彩釉的美化。唐代大批生产的三彩釉陶,反映着大唐盛世的面貌,有很高的艺术性。宋代以后,釉陶器物生产逐渐减少,转而生产琉璃建筑构件。由于瓷器在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陶器生产日益养活但从未间断。瓷器是商代中期开始出现的,最早的瓷器是青瓷,由于工艺不够成熟,又称为原始青瓷。汉代青瓷烧造逐渐成熟,摆脱原始状态,进入早期瓷器阶段。黑瓷在汉代开始出现,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青瓷广泛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的系统。黑瓷工艺大大提高,进入艺术瓷器的领域。北方的内丘、临城、淄博、安阳等地也于北朝时期开始生产青瓷,并发明白瓷。隋唐时期,瓷器生产开始繁荣。宋代是瓷器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龙泉窑、钧窑、建窑、德化窑、景德镇窑、吉州窑、耀州窑、西村窑、潮州窑等处的产品各具丰姿。元代景德镇成为瓷器生产的中心,元朝政府的浮梁瓷局对瓷器工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青花、釉里红、白瓷、黑瓷等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明清时期,各地方大瓷窑体系逐渐衰落,被生产供当地人民所需瓷器的小作坊代替,景德镇的官窑和民窑继承中国陶瓷艺术的传统,大放异彩。 中瓷网

中国陶瓷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最富民族特色的日用工艺品。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陶瓷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国,许多国家瓷器工艺的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中国陶瓷工艺的影响。陶瓷也与茶叶、丝绸并称为中国三大特产而名扬中外。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陶瓷知识分享:瓷器收藏的价值分档


瓷器收藏的价值分档

作为火与土的艺术,古今瓷器,因其既能给居家增添文化氛围和美的享受,又能给人们带来增值效应,因此,历来便倍受人们的青睐。然而,尽管人人皆知瓷器收藏的好处,可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收藏者,尤其是面对数不胜数的古今瓷器物件,能切实明白地知道哪些才是最值得购藏的人,其实并不多。近日和一资深古玩行家一番长谈后,才得知瓷器收藏也有许多门道。

他举例说,某单位曾请几个工艺美术大师制作一批瓷器雕件作品,结果因对瓷器市场整体情况缺乏了解,策划者竟不知道如何定价;不少本可优先获得者,也因茫然不知,而无一人购买;事后,当得知这些瓷器作品价格猛升,有人只好无奈地慨叹:“错过了一次赚大钱的机会,可惜”。这样的例子虽然特殊,但绝非个别。仔细推究原因,关键就在于许多人对不同瓷器的价值、价格缺乏了解。

在通常情况下,瓷器件的价值大小决定了价格高低,而不同的价格则对应了瓷器件的价值档次。从目前的市场实况看,古今瓷器的价格结构大致可作以下分档。

就年份已久的古旧瓷器而言,位列第一的当推各个朝代的官窑瓷器件,其中又以“御窑”和名头特别响的器件价格为高,因而也最具收藏价值。多年来的市场表现表明,明朝各代瓷器器件和“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器件,最受市场追捧,其现在的价格与10年前相比,普遍提高了10至100倍。其中如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康熙豇豆釉彩器、雍正珐琅莲子碗等,如今的市场价已达数十万元至上百万元之巨。官窑之外,各种带堂名款的器件则次之;工艺精湛的民间窑器又次之,其市场价格也相应依次往下。

再从瓷器件的胎体、釉质、烧结、纹饰来看,一般收藏家认为,彩色釉、低温单色釉的价格比青花高;器形特殊的器件,例如官窑的灯、瓶、炉等杂件瓷价,比一般碗、盆、碟等常用器件的价格高;精工细作或器型特大、特小者,价格往往高于寻常物件。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随着岁月流逝,明、清及以前的古旧瓷器件已越来越少,而且因为市场价格越来越高,其赝品也越来越多,因此,对于缺乏经验和眼力的初入行者来说,如没有把握,还是不要轻易介入,改为购藏现代瓷为好。须知,今天是昨天的明天,也是明天的昨天,所谓古瓷是相对而言的。趁多数现代陶艺家所作器件的价格现在还处于低位,择机购藏若干,三五十年以致百年之后,这些陶艺家的作品不同样会被视为“古董”而增值吗?

当然,现代陶艺家的作品,也是按其价值、价格分档次的。首推者,自然是如秦锡麟、周国贞、王锡良、张松茂、刘远长、刘平等国家与省市级工艺大师的作品器件;起码是这些大师签名的复制品;其次为几可乱真而数量有限的高档仿品;再便是为重大事件、纪念日由名人定制、定烧的瓷器器件,如1975年的毛主席用瓷、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由国家级、省市级定制、定烧的瓷器件等。

在懂得了上述价值分档后,购藏者还务必要了解:瓷器收藏,贵在“文火慢工”,既要心态平和,又能持之以恒。如此坚持多年,相信必有所获。

陶瓷知识分享:造型与瓷器鉴定


造型与瓷器鉴定

中瓷网讯 今天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元明时期瓷器的造型的鉴定。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58厘米左右。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过去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元瓷纹饰之丰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盘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为十二瓣花形),足见当时制作认真,虽底足之微也不轻易放过。此种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复见(永、宣只见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无花足盘)。

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特别是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永乐时期另有一种纯白脱胎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在暗花纹饰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制外,后世很少有此种仿品。目前传世品中常见的永、宣时期造型有:鸡心碗、花浇、僧帽壶、长圆腹执壶(流口为葫芦形)、天球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四季委角兽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弘治传世瓷器虽不多,但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插屏、墩式碗、磨盘式香盒、七孔出戟圆腹高足瓶等。嘉、万以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文献上有所谓“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记载。只以文具一项来说,就有笔架、笔盒、笔洗、水丞、砚台、颜色碟、颜色仓(俗称温盂)、印盒等多种多样。更有大鱼缸、大罐、大瓶、大盘(嘉靖黄地青花大盘口径有达80厘米的)等,器形之巨尤胜过元代;其他如镂空瓶、壁瓶、捧盒、方斗杯、灯台、绣墩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成时期的作品来未免粗制滥造。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琢器中如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杏叶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双陆尊、三羊尊、虬耳尊、鹿头尊、络子尊、牛头尊、蒜口绶带如意尊、撇口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及永、成瓷器不仅胎釉、纹饰维妙维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见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蜕变为粗笨,已逐渐失去前期的优秀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多不明显。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文物工作者在鉴别新旧真伪时每以这些作为一部分依据。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纹饰画法和胎釉原料前后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细加以对比,便会发现他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时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着碗腹微削的缺点。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往往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前与真器原形尽同,但经过高温烧成后,其形与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别。这可能是由于原料的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而经高温后纵横收缩膨胀的结果,为鉴别器形的关键)。至于有些仅凭传闻或只靠臆测而制成的仿品,如后世所仿的各式各样的所谓“永乐压手杯”之类,在造型上更是愈变愈奇(自嘉、万间开始越仿越大,甚至后来的已不成杯而变为大碗),只要见过真的实物,自然就不致妄断臆测。

陶瓷知识分享:唐代---瓷器的发展演变


唐代---瓷器的发展演变

中国开始出口瓷器中国瓷器出口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在日本、韩国、印度、伊朗、伊拉克和埃及等地,考古学家们对九世纪前后的城镇遗址的发掘中,都曾发现有相当数量的中国唐代瓷器碎片。中国的宁波市古称明州,是唐代通往日本和韩国的主要通商口岸。1974年,在宁波余姚江唐代出海口附近发现一艘唐代沉船,其中有几百件越窑和长沙窑的青瓷、青釉褐彩瓷和黑釉器,并有"乾宁五年"(898年)刻款的方砖一块。这些瓷器与在韩国和日本发现的唐代瓷器,在器型、釉色和装饰上都明显属于同一窑口。中国唐代瓷器的出口有海路和陆路之分。陆路即著名的丝绸之路,而海路则直通日本、韩国、南亚、西亚、北非和东非各地。日本学者曾把这条运输瓷器的海上航线称为"瓷器之路"。? 名窑长沙窑长沙窑是唐代南方重要的青瓷窑。在今湖南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首先发现,故又称"铜官窑"。创烧于唐代,晚唐至五代是极盛期,五代以后衰落。以烧制青瓷为主,兼烧少量的白釉、褐釉、酱釉、线釉、蓝釉瓷器。器物造型繁多,各种日常用器均有烧造,?以罐和壶的形式最为多样,短嘴多角壶是其典型器。 陶窑与霍窑陶窑与霍窑相传是景德镇最早的两座瓷窑。据清人兰浦所著《景德镇陶线》卷五"历代窑考"载:"陶窑,初唐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钟秀里人陶氏所浇也。邑志云,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戴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满天下"。"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邑志戴唐武德四年诏新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但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各文物考古单位对景德镇地区的古代瓷器进行了多次大规模调查,均未发现有任何唐代遗存。五十年代发现的胜梅亭和石虎湾两处五代(AD906~960)窑址,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景德镇瓷窑遗址。不过,另据宋本《柳河东集》注《代人进御器状》载,当时所进瓷器是景德镇地区(饶州)所产。如果属实,则至少可以把景德镇的瓷业史提前到唐代中期。 邢窑在今河北内丘县,唐代属邢州,故名。以烧制白瓷为主。器物分粗细两类,细的一类胎制细腻洁白,造型规整,露胎部分滑润如糯米粉。粗的一类器物多施化妆土。邢窑是唐代最负盛名的白瓷窑,白瓷碗有"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声誉。所产瓷瓶在唐代亦极著名,时称"内丘瓶"。邢窑白瓷因与同时代著名的越越窑青瓷齐名,从而形成了中国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唐末五代时期,邢窑在白瓷生产中的地位逐渐为曲阳定窑所代替。? 耀州窑窑址在今陕西铜川市,宋属耀州,故名。始烧于唐代,北宋中期以后达于鼎盛,终于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烧制唐三彩、白瓷、青瓷、黑瓷和酱色釉瓷等品种,以青瓷最负盛名。器型以碗、盘、碟、罐、瓶、盒、炉为主,也有渣斗和各式小杯。胎质灰白而薄,釉色匀净。由于胎中所含铁份,在相应的烧成气氛下,使器底或圈足周围呈现一种姜黄色斑块,形成了耀州窑青瓷的独有特征。装饰技法以刻花、印花为主,刀法犀利,线条刚劲流畅。宋代耀州窑对各地制瓷业有很大影响,河南临汝、宜阳、宝丰、新安、禹县、内乡及广东广州西村窑,广西永福窑等都烧制相似的青瓷,从而形成耀州窑系。 磁州窑在今河北磁县,宋属磁州,故名。始烧于五代,盛于宋。产品以白瓷、黑瓷和白地釉下黑、褐彩绘为主。白瓷装饰有划花、剔花、线斑、褐斑及珍珠地划花等。白釉釉下黑彩、褐彩划花器是磁州窑的优质瓷。器物除碗、盘、瓶、罐等日用器外,所产瓷枕极为著名。枕底常见张家、李家、王家和陈家造印记。图案内容除一般花鸟禽兽外,还有各种富有生活气息的题材,清新活泼,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瓷枕上还往往书写宋、金流行的词牌、曲牌等。宋磁州窑对各地制瓷业的影响极大,河南修武当阳峪窑、鹤壁集窑、禹县扒村窑、登丰曲河窑及山西介休窑、江西吉州窑等都烧制相类的产品,从而形成磁州窑系。元以后磁州窑大形器增多,精致的产品少见,明以后更趋衰退。

陶瓷知识分享:浅谈西夏瓷器的纹饰题材


浅谈西夏瓷器的纹饰题材

(一)植物纹饰 1.牡丹纹 牡丹被人们视为富贵的象征。宋周敦颐《爱莲说》云:“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所以,牡丹花又称富贵花。西夏在经瓶、扁壶、罐、盆、钵、盘和碗等器物上剔刻或模印大量牡丹花。花纹有折枝、缠枝和交枝三种。西夏陵出土的牡丹纹盘,盘内模印三枝交枝牡丹,枝头缀以怒放的花朵,花朵两俯一仰,宛如牡丹池中盛开的牡丹花交织在一起。同时出土的牡丹纹碗,碗内模印两枝牡丹,一俯一仰,两花相对,婀娜俊俏。磁窑堡窑址出土的牡丹花纹瓷器多为剔刻技法,其中折枝牡丹在开光内,以一朵花为最多,也有两朵或三朵的,枝叶舒展,花姿各异;缠枝则无开光界限,布满整个画面,如在扁壶上用一花枝曲折缠绕四个花朵,枝叶相互缠绕,花叶纷披,俯仰有致。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出土的西夏酱釉剔刻花罐,图案上的缠枝牡丹呈宽带状布满罐腹。回民巷窑址内更是出土了不少单模凸印的牡丹花纹碗和外壁阴刻牡丹花纹的碗状印模。

总之,牡丹花纹是西夏瓷器中最常见的纹饰,体现了西夏人民对牡丹花的情有独钟,这也可能与牡丹花雍容华贵,象征着幸福美满有关。

2.莲花纹

我国人民自古即喜爱莲花,同时,莲花又是佛教的象征,所以莲花在西夏瓷器、建筑材料中多有出现。西夏经瓶常见剔刻鹿衔莲花纹。在盆内壁也有剔刻莲花现象,磁窑堡出土白釉盆内壁剔刻串枝莲花水波纹,盛开的莲花茎蔓相连,似在水中飘浮荡漾。建筑材料中多在滴水表面饰莲花。

3.菊花纹

菊花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同样也受到西夏人的喜爱。磁窑堡窑出土的经瓶,在开光内剔刻有折枝菊花,花朵硕大,刻工纤细秀丽。西夏陵出土的六格菊花纹盘,六条棱将盘内壁分为六格,每格模印一折枝瘦叶菊花,盘底为四瓣四叶团花纹,其造型、印花、青绿色釉浑然一体,给人一种制作精细工巧、装饰俊秀之感觉。

4.葵花纹

葵花纹饰在中原各窑较少见,磁窑堡和回民巷等西夏窑址并未出土葵花纹瓷器,仅在西夏陵建筑遗址中有少量器物发现。如陵区北端建筑遗址中出土的葵纹盘,盘内壁刻划葵花纹,两葵两叶,两花相对;葵纹碗内壁刻葵花纹,一叶两花。葵纹盘、碗均施青绿色釉,釉质晶莹透明,而纹饰用笔简练,线条明快,显示出西夏工匠较高的技艺。

陶瓷知识分享:成化弘治时期瓷器的鉴定


成化弘治时期瓷器的鉴定

1、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小件居多,俗称“成化无大器”,但也不是绝对的。

2、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似乳,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的最为突出。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4、斗彩为成化创新品种。

5、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只用平涂,只分浓谈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用“平等青料”取代“苏泥勃青料”呈色稳定,发色兰中闪灰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6、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见著,俗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7、成化器足,凡饰有青花双边线很规矩,紧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跟无釉处,那条圈线,颜色较深重,上面一条则显清谈。可用这一点来做鉴定参考依据。

8、款识字体,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圆头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衣”字一横不越刀。

弘治时期瓷器的鉴定

1、胎质与成化时相同,修胎规整纤巧。

2、釉面肥腴滋润,洁白光亮(白色居多,也有的白中闪灰色)。

3、纹饰线条纤细、舒展,比成化时更为柔和透逸。

4、盘有塌底现象。由于器底整个收缩下凹,使器里圈足承托处微显凸露。

5、圈足处理光滑圆润,足墙比成化时略矮,内墙直立,深浅不一。官窑盘碗之类和成化时基本一样,亦有“器足双边线”的特征。

6、器足底釉面色调,由初期的白色逐渐转变为灰色,后期则为“亮青釉”。

7、款识虽沿用旧制,但字体趋于清秀,笔划纤细柔和。以楷书为主,字体小而规整。有四字或六字两行竖写款。

陶瓷知识分享:收藏瓷器 悟性最重要


收藏瓷器 悟性最重要

高阿申是鉴赏家、收藏家,采访他时,面前的桌子是他花1.8万元买来的,现价约15万元。不过,家具并不是高阿申的主要收藏方向,他的主要精力在瓷器上。

4万多拍来30万

9月27日下午,高阿申以4.48万元拍得了一个明正德白釉露胎龙纹盘。瓷器鉴定与收藏家钱伟鹏当场就对他说:“这个东西开门的(瓷器收藏术语,意为有价值的)。”他估计这个盘的价格可以达到30万至35万元。

高阿申参加这个拍卖会就是冲着这个龙纹盘去的。在预展时,他就一眼看中这个盘,为了得到它,他不得不小心翼翼。在预展时,他不敢看这个龙纹盘太仔细,生怕别人看出来。到了拍卖时,他坐在最后一排,为的是其他竞拍者看不见他举牌,防止别人跟拍。

龙纹是瓷器上常见的纹饰,高阿申在多年的收藏实践中,对元明清三代的龙纹特征有了相当的认识,这也使他受益匪浅。

这个龙纹盘是从日本回来的。谈到世界上的收藏和鉴定,高阿申认为某些方面的研究,西方的水平高于中国。元青花就是由英美收藏者发掘出来的。由于明朝朱元璋全面封禁元朝的官窑,以至于到了清朝,整个中国已经没有人认识元青花了。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对带有至正11年(1351年)铭的元青花象耳瓶被当成仿制品流向海外,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英美的瓷器专家才给元青花正了名。在这之前,连故宫博物院里都没有元青花的展品。

收藏知识不可硬套

上世纪八十年代,景德镇出产了很多高仿的古瓷器,这些仿制品出国后回流,使得瓷器市场上赝品很多。高阿申介绍说,现代赝品技法高明且资料翔实,又小窑烧制,刻意做旧,更有别出心裁者有意击碎,精心粘接,颇能乱真。

这使得收藏瓷器尤其困难。高阿申认为古瓷鉴赏里,最重要的是悟性。这不等同于智商,甚至不和所谓的高学历成正比。高阿申曾经以8000元买了一件被定为“道光”瓷的直筒瓶。事后证明,高阿申的眼光是对的,这是一件顺治五彩八仙图直筒瓶。造成许多人误判的原因就是,他们一直相信了一些教材里和专家嘴里错误的观点。

高阿申所说的悟性就包括不死记硬套既有的知识,要融会贯通。他说他本人不依赖记忆鉴赏,他的一个朋友曾经说:“我学不成(瓷器收藏)就因为记性太好了。”

鉴赏瓷器时还有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心态。高阿申曾经看到一个瓶子,当时还价至五六万元。“我认为那个瓶子是个官窑器。”他说。冷静下来再看,立刻发现自己犯了低级错误,幸亏醒悟得早,没有造成损失。

高阿申分析说:“那时候刚买车,心里总想着‘捡漏’,只要捡一次‘大漏’,买车钱就回来了。于是看东西脑子发热,首先想到的是值多少钱,这就容易出差错。搞古董的都是聪明人,为什么很多人收了许多假古董?因为他们心不平,总想着一夜暴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