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美家美瓷砖 > 导航 >

中华国宝级美瓷欣赏(明代)

中华国宝级美瓷欣赏(明代)

美家美瓷砖 古代瓷器欣赏 美缝瓷砖

2020-06-01

美家美瓷砖。

明永乐 青花折枝花果纹墩碗

明(约1500年) 珐华莲池鹭鸶纹罐

明成化 青花狮子滚绣球纹碗

明宣德 青花外缠枝花卉内团花梵文碗

明宣德 青花缠枝花卉暗花斗笠碗

明宣德 釉里红青花高足杯

明宣德 青花缠枝蕃莲纹碗

明16世纪 珐华釉莲池纹梅瓶

明正德 黄地青花花果纹盘

明宣德 青花缠枝花卉纹缸

明正德 青花穿花龙纹碗

明永乐 青花缠枝瓜瓞纹小罐

明宣德 青花留白缠枝牡丹纹大罐

明成化 青花夔龙纹高足碗

明宣德 紫金釉暗花云龙纹碗

明宣德 青花折枝牡丹棱口八方四足花盆

明永乐 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

明嘉靖 彩釉大罐

明宣德 青花缠枝莲纹莲子碗

明永乐 青釉刻划花折枝瑞果牡丹纹菱口盘

明宣德 青花双龙纹研钵

明永乐 青花折枝花卉八方烛台

明洪武 青花缠枝菊花纹执壶

明万历 五彩《荷塘鸳鸯》图蒜头瓶

明洪武 釉里红如意云形缠枝牡丹菊纹大碗

明永乐 青花缠枝玫瑰花纹大碗

明永乐 青花折枝花卉海棠形花盆

明正德 青花双耳方瓶

明宣德 青花双凤穿牡丹纹小瓶

明永乐 青花折枝牡丹纹大盘

明永乐 釉里红云龙纹罐

明宣德 青花束莲纹折沿大盘

延伸阅读

明代单色釉瓷器欣赏


单色釉也称一色釉或一道釉,因釉中含有不同的化学成分,在瓷器的坯体上施釉后经窑火烧制,呈现出美丽的色泽,即成单色釉瓷器。

图1.甜白釉暗云龙纹高足碗 明 永乐 永乐“甜白”釉是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入窑烧成后白度很高,给人以“汁水莹厚如堆脂,光洁如美玉”的甜蜜之感,后世遂以“甜白”的美称命名。

图2.祭红釉盘 明 宣德 红釉瓷器初创于元代,明永乐时日臻成熟。宣德时期的红釉瓷器,制作工艺进一步创新,釉色更加浓重,像红宝石一样瑰丽,被誉为“宝石红”。器物的口部及凸棱部位露出纯净的白釉边线,有如灯草一般,故称“灯草边”或“灯草口”。

图3.孔雀绿釉高足碗 明 宣德 孔雀绿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一种低温颜色釉,它宛如孔雀羽毛般雅丽青翠而得名,又称“法翠”。

图4.黄釉盘 明 弘治 弘治黄釉淡雅纯正,质感好。因其呈色淡而娇艳,釉面肥润莹亮,故有“娇黄”之称。由于这种黄釉瓷器是用浇釉的方法施釉,所以也称作“浇黄”。

明代单色釉瓷器是在元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烧制工艺日趋成熟,品种也日益增多。据已掌握的实物资料,约有16种:即白釉、红釉、蓝釉、黄釉、酱釉、青釉、仿龙泉釉、影青釉、孔雀蓝釉、孔雀绿釉、青金蓝(洒蓝)、茄皮紫、回青、瓜皮绿、仿哥釉、仿汝釉等。这些色釉瓷器,少数为低温烧成,多数为高温釉。其中著名的品种有永乐“甜白”、永乐“鲜红”、宣德“宝石红”、弘治“娇黄”、正德“孔雀绿”等。

景德镇民窑明代青花碗欣赏


以往对景德镇明代青花瓷的研究着重于官窑,对民窑青花的研究不多,尤其是对明代早期的民窑青花更是很少涉及。一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明代早期民窑青花大多制作粗劣,无论在工艺方面还是艺术方面都比官窑逊色得多;二是明代早期民窑青花有纪年的器物很少,缺乏断代的标准器,很难对一时期的青花进行准确的断代。那么,明初民窑青花瓷碗真的如人们观念中的那么粗劣吗?这些通过明初匠人之手塑造的民用之物,到底有着怎样的时代风貌?

近年来,人们对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的研究不断深入,但从展览及出版的图书资料来看,人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那些具有一定观赏性的瓶、罐、炉等琢器,而对数量庞大的碗、盘、杯等日用类瓷器关注不多。但从景德镇明代早中期民窑制瓷业的两处主要遗址——湖田窑和瑶里窑的发掘调查结果来看,其主要产品是青花和素白瓷碗、盘、杯等日用器,其中尤以各式碗最为常见。

明代早期民窑缺少断代的标准器,并且也不像官窑器那样有严格的规范,作坊、窑厂众多,即使同一窑室内不同窑位之间,产品的外观也不尽相同,本文以江西省博物馆馆藏明代各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碗为例,作些整理和研究,对其作初步的断代。

明早期青花碗给人的整体印象是烧造比较粗糙,精细者不多,胎质较粗较厚,尤其是洪武时期的碗,一般碗底厚重。明早期青花碗多为砂底,常见有乳突或放射状的跳刀痕,挖足浅而粗糙;圈足最常见的造型是内墙陡直,外墙向内斜收,也有两面斜削的;足端或平切,或外足端斜切一刀,或两面斜削呈“鲫鱼背”状,总的来说修足从粗糙向精细发展,足墙由厚向薄发展。宣德时开始出现釉底。碗的造型最常见的为撇口深腹圈足碗,洪武时的碗心内常见叠烧留下的涩圈。

常见纹饰为缠枝莲纹、云气纹、结带绣球纹。一般来说,这些纹饰绘在碗外壁,碗内口沿处绘一道弦纹,碗内壁光素无纹,碗心青花双圈内常书写“福”字或“寿”字,或一梵文。此外还见有鱼纹、蝴蝶纹等。纹饰采用一笔点画的技法,线条流畅、洒脱,粗细变化明显。

釉面多呈灰青色或灰黄色,有细小开片,也见有釉色腴润的卵青色。青花呈色既有灰蓝色甚至灰黑色,也见有较为明亮的蓝色。另外,还有一种外施青釉、内饰青花的产品。

这些分析只是从江西省博物馆的藏品出发,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局限性和片面性。一般来说,无款识无纪年无地层关系的民窑产品的断代很难具体到某一代,就明代民窑青花产品来说,一般只断为明早期、“空期”、中期、晚期,这样的准确性高,但未免过于笼统。在此,笔者尝试对深藏在江西省博物馆库房内的一批明初青花瓷的具体时代作推断。

云气纹类

明洪武青花云气纹碗

明洪武青花云气纹碗 高4.9厘米,口径13.8厘米,足径4.8厘米。敞口微撇,浅弧腹,矮圈足。底足无釉,挖足浅,足墙两面斜切,足端呈“鲫鱼背”状。碗内光素无纹,碗心有一涩圈。外壁饰云气纹。釉面呈青灰色,青花呈灰黑色。

明洪武—永乐青花云气纹碗

明洪武—永乐青花云气纹碗,髙6.5厘米,口径14.3厘米,足径6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底足无釉,圈足为里墙陡直外墙足端向内旋切,胎体厚重,碗底尤其厚实。碗内口沿及碗心各饰一道青花弦纹,碗心有一涩圈。外壁上半部饰两道弦纹和云气纹,用笔随意挥就,龙飞凤舞如书狂草有疾速感,线条粗细变化明显。釉面偏阴黄。青花呈灰青色,浓处呈灰黑色,且有黑褐色斑点。

云气纹为明早期尤其是洪武时期最常见的纹饰之一。洪武时期的云气纹构图随意草率,永乐宣德时期的云气纹构图较前丰满,绘画认真,但画法均为一笔点画。

结带绣球纹类

明洪武—永乐青花结带绣球纹福字碗

明洪武—永乐青花结带绣球纹福字碗,高7厘米,口径14.4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圈足里墙平直,外墙略向内收,底足无釉,有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碗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草书“福”字。外壁上半部饰结带绣球纹及弦纹,绣球纹的画法和布局与云气纹颇有几分相似,近底处装饰一周弦纹,纹饰草率随意。釉面为阴黄色,有用久后自然形成的细开片纹。青花呈灰黑色。

A.明永乐青花结带绣球纹梵文碗 B.明永乐青花结带绣球纹梵文碗心

明永乐青花结带绣球纹梵文碗,高6.8厘米,口径15.2厘米,足径6. 2厘米。撇折口,深腹,圈足,圈足里平直,外墙向内斜收,外足端斜削,圈足内无釉,底部可见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口沿施酱釉,碗心青花双圈内书梵文。碗外壁饰结带绣球纹,绣球状如钱纹,内有方穿。纹饰采用一笔点画,运笔流畅。釉面呈灰黄色,开细小片纹。青花呈灰黑色。

明永乐前后青花结带绣球寿字碗

明永乐青花结带绣球寿字碗,高6.5厘米,口径14.2厘米,足径6厘米。撇口,弧腹,圈足,挖足不过肩,底足无釉,中心有一乳突。碗心草书一“寿”字,外壁饰结带绣球纹,绣球的画法较独特,为一圆形中间画数条直线,结带在绣球的下端以双线画成连弧线,与常见的结带绣球纹样有别。釉面呈深卵青色,青花为灰蓝色。胎体较洪武时碗胎体要轻。

A.明宣德青花结带绣球纹福字碗 B.明宣德青花结带绣球纹福字碗心

明宣德青花结带绣球纹福字碗,高6.8厘米,口径14.3厘米,足径8厘米。撇口,深腹,圈足,足墙较薄,釉底平坦,有极小的乳丁。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隶书“福”字。外壁饰结带绣球纹与弦纹,绣球状如钱纹并有点饰,结带处饰有花卉纹。釉面呈卵青色,有开片纹。青花呈色靛青。结带绣球纹在明早期民窑青花器上被大量采用,这种纹饰的出现及流行与当时采用一笔点画的笔法有关,尤其是大量圆弧线的采用,使纹饰有不拘成法、游龙飞凤之势。人们常常将洪武时的结带绣球纹常与云气纹相混淆。永乐结带绣球纹的绣球或为旋转弧线,或为古钱纹形,内壁多光素无纹,口沿多施酱釉,碗心多有文字。宣德结带绣球纹的结带连接处多饰有花卉纹,碗心多隶书“福”字。

缠枝莲纹类

明洪武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

明洪武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高5.9厘米,口径12.2厘米,足径5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足无釉,呈圆窝形,有明显的旋坯痕和乳突。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草书“福”字,外口沿及下腹部分别饰有一道和两道弦纹,弦纹之间以写意手法绘缠枝莲纹,花叶细长,状如卷云,花瓣片较长,花蕾处有较浓重的青花点色。釉面腴润水青,青花明丽。

A.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梵文碗 B.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梵文碗心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梵文碗,高6.6厘米,口径14.8厘米,足径6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足无釉,圈足内墙较直,外墙向内斜削,修胎不精,粘有沙粒。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双圈内饰梵文。外壁绘缠枝莲纹,莲花为旋涡状,花朵之上、左、右三面有点饰的莲瓣状物,枝叶小而稀疏。釉面呈卵青色,青花蓝中略泛灰。

明永乐—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高6.8厘米,口径14.7厘米,足径5.7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底足无釉,中心有一小乳突,圈足较矮,内部旋削干净,外壁向内斜削,足端平切。碗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粗细不一,并有断线。碗心青花双圈内草书“福”字,外壁饰缠枝莲纹,花朵有的呈旋涡状,有的呈贝螺状,画法随意不拘一格,枝叶状如飞鸟。釉面呈卵青色,青花呈蓝灰色。胎体较重。

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

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高6厘米,口径12.7厘米,足径4.8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足无釉,有乳突。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隶书“福”字,外壁饰缠枝莲纹,状如火焰。釉面肥润呈深卵青色,青花呈蓝中略泛灰色。

明宣德—正统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

明宣德—正统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高7.4厘米,口径14.7厘米,足径5.9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底面平坦施釉,圈足外壁向内斜收,足端无釉平切,修足干净。内口沿饰两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隶书“福”字,字体规范。外壁饰缠枝莲纹,莲花的画法已向写实的方向发展,花形较前清晰传神。釉质肥润,呈卵青色,有细长开片。青花色泽浓郁,深处有黑褐色铁锈斑痕。 洪武时的缠枝莲纹以写意为主,较少有对于花瓣细节的描绘,运笔舒展随意,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永乐、宣德缠枝莲花朵的画法与洪武明显有别,花朵尖圆状如火焰,抑或状如漩涡。一般来说,饰有缠枝莲纹碗的碗心多书写有“福”字,洪武时多草书,永乐时字体较多,至宣德时一般为隶书。

鱼蝶纹类

明洪武青花鱼纹碗

明洪武青花鱼纹碗,高6厘米,口径14厘米,足径5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圈足内无釉,圈足里墙较直,外墙足端向内旋切,挖足浅而粗糙,碗内底有一涩圈。碗内口沿与底各有一道弦纹,外壁近口沿处绘有4条神态各异的青花鱼纹,近底足处饰有3道弦纹。釉面白中带青灰色,釉层薄亮,酷似青白釉。青色呈深靛青。胎体尤其底部较厚重。

明永乐—宣德青花鱼纹碗

明永乐—宣德青花鱼纹碗,高6.4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6.7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部刷有一层护胎釉并有釉斑,圈足粘沙,底有小乳突。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绘一条鱼,外壁口沿及底部饰弦纹,腹部绘4条鱼纹,并有暗刻水波纹。釉面呈卵青色,并有开片及许多缩釉点。青花呈靛青色。

明永乐—宣德青花蝴蝶纹碗

明永乐—宣德青花蝴蝶纹碗,高6.3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4.6厘米。口稍敛,深腹,圈足,底足无釉,呈圆窝形,足壁较厚,乳突明显。内口沿饰二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绘一蝴蝶,外口沿处饰旋纹与连弧纹,弧线内点饰短线条,腹部绘4只蝴蝶,近底足处饰3道弦纹,构图疏简,蝴蝶画得潇洒古朴。釉面白中泛青灰色,布满细小开片。青花灰蓝。鱼纹与蝴蝶纹也为明早期纹样之一,但远不如上述三种纹饰常见。

外青釉内青花类

明永乐—宣德外青釉内青花福字碗

明永乐—宣德外青釉内青花福字碗,高6.3厘米,口径15.3厘米,足径5.8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足无釉,圈足内墙较直,外墙向内旋切,足端平切,底心有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草篆“福”字,口沿饰酱釉,外壁饰青釉,内壁釉面呈深卵青色。青花蓝中略泛灰。

A.明宣德—正统外青釉内青花月华纹碗 B.明宣德—正统外青釉内青花月华纹碗心

明宣德—正统外青釉内青花月华纹碗高7.5厘米,口径14.5厘米,足径5.7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圈足向内斜收较大,挖足已过肩,釉底平坦。内口沿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饰月华纹。碗外壁施青釉,碗内与底部施白釉。

明代外销瓷“调温器”


外销瓷 调温器

外销瓷 调温器

偶然翻阅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得知南宋道家典籍《金华冲碧丹经秘旨》(以下简称《丹经》)中介绍了一套成系列的炼丹器,这些炼丹器分别配备不同形态的温度调节器,竟获得了意外的启发。《丹经》中记录的炼丹器无疑在科学史上拥有不可轻估的地位。其中的温度调节器系列就颇为神奇,它们被刻意设计成不同形状、不同容量的盛水器,顶部是个敞口水盂(名为“水海”),二者之间以密封水管相通。炼丹时,把容水器置于“鼎”即反应室内,在漫长的炭火加热过程中,随时通过水海添加温水,以此控制反应室内部的温度。 李约瑟敏锐地指出,《丹经》中出现的温度调节器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炼丹界,而是被引入日常生活,发挥了更为广泛的、也是真实有效的作用。他所发现的例子是《北山酒经》中造酒母时所用的“追魂”瓶,并指出日本酿酒业也用类似的器皿控制酒曲的发酵过程。 《北山酒经》中的方法颇为简单,把一个一两升容量的瓶子内装满热水,密封之后安置在盛满热糜的大瓮瓮底,等到饭糜开始发酵,便立刻撤走。这一加速发酵的方法称为“追魂”。有意思的是,《丹经》中记有“断魂之法”,是把炼丹材料以不同形式的温度调节器前后热加工两次。酿酒工艺与炼丹术一样,对于以容水器作为调温器促进化学变化的过程,用带有“魂”字的概念来定义,这也证明了二者之间必有某种联系。 《丹经》中的多款调温器形状变化不一,是引人注目的亮点。“断魂之法”第二阶段用到的调温器,是三条弧形水管,在顶部和底部均汇合在一起,并于顶部通过一个短管与上面的敞口水盂接通。看到书中的相关插图,我忽然醒悟,景德镇出土的一件明代永乐年间烧制的“白釉三壶连通器”(现藏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其实正是一件调温器。 这件造型奇特的明代白釉器乃是经考古发掘从景德镇窑址出土,出土时为破碎状态,经修复才得以重现原貌。整器高仅31.2厘米,顶部如杯,杯底有花形筛孔,其下为一段颈管,然后分成三条弧形管,每条弧形管各通向一个球形壶。此器如果盛装饮料则颇不实用,尤其难以清洁内部,所以其用途一直成谜。然而,一旦将其与《丹经》中的三管式调温器进行对照,就不难看出,白釉三壶连通器正是一件制作华美的调温器。与《丹经》所介绍仪器不同之处在于,景德镇出土瓷器的三条曲管没有在底部收拢到一起,而是分别膨大成壶,壶底带有圈足。显然,这样的设计能够增大散热或散冷面积,而且也可以让器体稳立。 此件明代早期白釉调温器制作精美,颈管饰有一圈镂空花纹,器身遍布浅划的“阿拉伯錾金纹样”(《尘封瑰宝》,73页)。由此推测,这件美器应该是服务于上层社会的奢侈生活。其杯式开口的底部有镂孔,适合堆置冰块,任逐渐融化的冰水滴漏而下,因此,它很可能是一件降温器或说冷镇器,在盛夏时置于饮料盆内。器内灌入冷水,并且有冰块的融水不断滴下,持续降低罐内水的温度,由此为器周围的饮料降温。 值得注意的是白釉降温器上的阿拉伯錾金式纹饰,显示这件瓷器与伊斯兰世界相关。与它堪为互证的是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明代中期青花瓷器。这件青花器当初是专为“中东市场”制造(《中国外销瓷》,107页),造型极为罕见,开口如一只深筒杯,杯身的近底部之处分出六只弧管,这六只弧管向下接入一个密封式圆罐之内,罐底为圈足。关于它的用途,西方学者有各种猜测,意见不一。然而,将之与《丹经》中的设备做对比,便容易猜到,此件六管壶也是一件调温器。 《丹经》“还丹第六转”中的调温器,是两只弧管,上承水海,下插入一个扁环形容水器内。六管青花罐在基本构造上与之完全一致,只是水海缩小为杯,弧管增加到六个,底部容水器膨大为圆腹罐,让散热或冷镇的表面增大。 罗斯·凯尔(Rose Kerr)与路易莎·蒙高尼(Luisa E. Mengoni》所著《中国外销瓷》(Chinese Export Ceramics,维-艾出版社2011年出版)一书指出,在伊朗阿尔达比勒圣祠、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比宫,都收藏有与该件六管青花罐类似的古瓷珍品(137页)。可见,中国制造的瓷调温器一度在伊斯兰世界广受欢迎,属于固定的外销器型之一。由此可以推知,景德镇出土、带有阿拉伯风花纹的白釉三管调温器当初也是作为外销瓷而生产,原本准备运向遥远的西亚世界。 作为文化交流中的一个细节,这些幸存下来的瓷调温器昭示世界,历史上,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之间并非仅仅存在物品的贸易,同时,技术的交流、技术性产品的互相输送也很活跃。中国生产的精美瓷调温器,一旦随贸易到达伊斯兰世界的上层社会,究竟具体扮演什么角色?是如本文推断,置于大饮料盆中,冷镇饮料,还是有其他功能?恐怕有待结合阿拉伯语、波斯语文献,通过对这些地区传统生活的了解,来进一步破解明代出口瓷调温器的具体使用方式。

宋代汝瓷之美


瓷,关乎生活,

中国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国人的审美追求是一种意境的表达,

而将这种自然风韵之美,

发挥到了极致的就是宋瓷。

北宋 汝窑青瓷盘

北宋 汝瓷天青釉花口注碗

北宋 汝窑天青釉菊纹碗

汝窑一向被人们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这早在宋代的一些文人笔记中就有论述。有着“青瓷之首,汝窑为魁”之称的汝窑艺压群芳,脱颖而出,成为皇室专用贡品。宋、元、明、清以来,汝瓷都被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 宋 故宫博物院藏

宋徽宗赵佶信奉道教,道学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质朴的审美观。这一时期的汝窑瓷器正是这种审美情趣的反映,反映出道家清逸、无为的思想境界,成为宋时代上流社会的时尚。

汝窑水仙盆

汝窑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讲究,不以纹饰为重。传说宋徽宗曾经做过一个梦,梦到了雨过天晴后天空的颜色。他非常喜欢,便命汝窑工匠烧制类似颜色瓷器,于是这种介乎于蓝和绿之间的天青色,便成为了汝窑的代名词。作为一个艺术家,宋徽宗对汝瓷材质、色彩、纹饰肌理等方面都有极为苛刻的审美要求。

宋代定瓷之美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宋 定窑粉蓝釉印花人物荷池罔口盘

定窑位于河北曲阳,创烧于隋,在唐宋盛极一时,特别是北宋时期,定窑瓷器还被宋朝选为宫廷用瓷。到了元朝,定窑因为战乱不息而没落。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消失了600多年的定窑才又复烧白瓷,而目前仅存的定瓷作坊也不过十几家,可知定瓷的弥足珍贵。

定窑孩儿枕

定窑烧制白瓷为主,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定窑白瓷,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胎体轻薄,胎质洁白。釉面多为乳白色,白中闪浅米黄色,呈现出象牙般的质感,给人以柔和悦目、温润恬静之美感,因此也被人誉为:中和之美。

白定

粉定

白瓷色如玉,声如磬,釉上肌理纹,釉层珍珠包,奇妙的光色变化,使釉层鲜活起来,令人赞叹定瓷物化组合的鬼斧神工。有着“定窑花瓷瓯,颜色天下白”之说。

黑定

红定

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红色者为红定珍稀传世极少。其瓷质精良和纹饰秀美,曾被选入宫廷,定窑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瓷窑体系。

绿定

紫定

定瓷刻花奔逸、潇洒,可谓刀行似流云,花成如满月。印花制范精细,拍印考究,造就一种华贵雅典气韵。间辅以剔花、堆花、贴花等各得其趣,或劲健挺拔,或秀美娟丽,都胜过圣手丹青,妙道自然。

明代瓷业之最——宣德窑


《陶说》叙述宣德瓷道:“此明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提款无一不精。”

明代宣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

宣德窑烧制最优秀的是青花、祭红、甜白和霁青。《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宣德青花用料有进口、国产两种,以进口苏麻离青料描绘为主。明万历年间王世懋《窥天外乘》一书记载:“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腙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

单色一道釉历来被视为瓷器赏玩的最高境界。也许是因为摒弃了图案和杂色的吸引,鉴赏者方能屏息凝神地欣赏釉色和泥土融合在一起创造的纯净之美。

宣德甜白瓷上承永乐,也具有甜润的白糖色泽,但器物胎骨较重,施釉较厚,器面有密集的小橘皮棕眼,这一特征为明代宣德器所独有。

自古以来,"祭红"是最难烧造的品种之一,据文献记载:明代造鲜红不成是事实。明朝初期虽然已试制成功"祭红"而且宣德"祭红"也不错,但是到了正德、嘉靖、隆庆三代封建王朝"祭红"频于失传,无法烧出。

祭红是中国传统陶瓷产品的佼佼者。是高温颜色釉中的一颗明珠。其釉面特点是红不刺目,鲜而不过,釉面不流,裂纹不出。

“霁青釉”如今习称“祭蓝”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是为“霁青”,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

明代最为后人称道的首推宣德一朝。宣德霁青釉瓷器多为单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画暗花的,另有釉白花的,多为折枝花及鱼藻纹。

主要有这么几个特点:

1、里外满施霁青釉和里白釉外青釉者并存。

2、碗、盘口沿“灯草边”整齐者少,多数线条弯曲,不规整。

3、圈足施釉到底,平视不足圈足露胎。

4、浅刻花纹多为龙纹,白花者龙纹少见,且白花均是用堆塑法制作,为突起的立体花纹,但观望时,似无立体感。

5、造型碗、盘常见,瓶、壶传世品中少见。

除此之外,宣德时期官窑瓷器造型比永乐朝丰富得多。大件器物风格雄伟浑厚,庄重古朴,小件器物精致细巧、厚薄适度,具有典雅秀美的艺术风采。

宣德青花纹饰取材范围也比较广泛,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无所不有。纹饰线条流畅、粗犷,古朴,画法布局根据器型讲究变化,既灵活多变又有较强的规律性,显示了当时装饰艺术的高超及绘画功力的娴熟。

(明 宣德 青花缠枝莲托八吉祥合碗)(明 宣德 青花月季花纹鸟食罐)(明 宣德 紫金釉桃形把壶)(明 宣德 青花牵牛花纹折方瓶)(明 宣德 仿龙泉青瓷葵口仰钟式碗)(明 宣德 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合碗)(明 宣德 白釉墰盏)(明 宣德 仿哥釉灰青菊瓣盘)

宣德时期瓷器的胎,瓷土讲究,对窑温及室内气氛的控制较好,所以胎质细腻、洁白、坚硬。细砂底器物,手感极其细腻滑润,有时可见杂质,呈褐色斑点。

纹饰风格题材大致与永乐时期相同。纹饰画法一改永乐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纹饰的安排、布局、留白都非常注意,使画面更加疏朗清新、端庄稳重。

宣德时期器物底足有釉底和砂底两种,釉底釉质细腻、光滑,积釉处泛青,呈湖水绿色;砂底细白,抚摸极为细腻,如糯米粉的感觉。

已故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宣德款识,作有歌诀“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坚花四双单园,晋唐小楷最出群”。当时写篆书款极少,双圈往往有深浅, “德”字“心”上无一横。

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共33年,且永、宣两代之间的洪熙帝朱高炽在位只有10个月,永乐宣德两朝相近,生产瓷器的大部分应为同一批工匠,加之宣德帝基本上承袭了永乐时期制定的国策,因此永、宣两朝的社会习俗无明显变化,造成永、宣青花瓷器无论器形、纹饰风格大致相同。

永乐宣德两朝青花瓷器的区分曾一度是学术界的一个难题。

宋代耀州瓷之美


刚劲有力,美丽刀削。

北宋耀州窑刻花提梁兽首三足壶

耀州窑位于今陕西铜川一带,宋属耀州。始烧于唐代,北宋中期达到鼎盛,金元时期转向衰落。

北宋耀州窑刻花镂空三足香薰

耀州窑是宋代北方著名青瓷产地,产品品种丰富,造型多变。其胎色灰白而薄,釉色匀净,青中泛绿,有极细密的气泡;由于胎质中含有铁份,在相应的烧成气氛下,使器底呈现一种姜黄斑块,形成了耀州窑所独有的特征。

北宋耀州窑刻花吐噜瓶

北宋时期的耀州窑瓷器,以剔花、刻花、划花、印花工艺最为著名,艺术成就也最高,是当时北方青瓷的重要代表。

北宋耀州窑刻花执壶

其刻花工艺刀法犀利,线条刚劲有力,堪称雕塑精品;宋代晚期的印花工艺,布局严谨,疏密有致,题材丰富,对称均匀,与定窑印花艺术不相伯仲。

北宋耀州窑刻花洗

宋代耀州窑既烧制观赏器,也大量烧制生活用器,器型非常丰富,有盘、碗、杯、碟、瓶、壶、罐、炉、盒、香薰、注壶、注碗、盏、钵、灯、枕等;造型多变,有花瓣式、瓜棱式和多折式,外形美观,审美效果极佳。

北宋耀州窑外刻花碗

古代瓷器:[图片]景德镇民窑明代青花碗欣赏


以往对景德镇明代青花瓷的研究着重于官窑,对民窑青花的研究不多,尤其是对明代早期的民窑青花更是很少涉及。一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明代早期民窑青花大多制作粗劣,无论在工艺方面还是艺术方面都比官窑逊色得多;二是明代早期民窑青花有纪年的器物很少,缺乏断代的标准器,很难对一时期的青花进行准确的断代。那么,明初民窑青花瓷碗真的如人们观念中的那么粗劣吗?这些通过明初匠人之手塑造的民用之物,到底有着怎样的时代风貌?

近年来,人们对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的研究不断深入,但从展览及出版的9厘米,口径13.8厘米,足径4.8厘米。敞口微撇,浅弧腹,矮圈足。底足无釉,挖足浅,足墙两面斜切,足端呈鲫鱼背状。碗内光素无纹,碗心有一涩圈。外壁饰云气纹。釉面呈青灰色,青花呈灰黑色。

明洪武永乐青花云气纹碗

明洪武永乐青花云气纹碗,髙6.5厘米,口径14.3厘米,足径6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底足无釉,圈足为里墙陡直外墙足端向内旋切,胎体厚重,碗底尤其厚实。碗内口沿及碗心各饰一道青花弦纹,碗心有一涩圈。外壁上半部饰两道弦纹和云气纹,用笔随意挥就,龙飞凤舞如书狂草有疾速感,线条粗细变化明显。釉面偏阴黄。青花呈灰青色,浓处呈灰黑色,且有黑褐色斑点。

云气纹为明早期尤其是洪武时期最常见的纹饰之一。洪武时期的云气纹构4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圈足里墙平直,外墙略向内收,底足无釉,有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碗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草书福字。外壁上半部饰结带绣球纹及弦纹,绣球纹的画法和布局与云气纹颇有几分相似,近底处装饰一周弦纹,纹饰草率随意。釉面为阴黄色,有用久后自然形成的细开片纹。青花呈灰黑色。

A.明永乐青花结带绣球纹梵文碗B.明永乐青花结带绣球纹梵文碗心

明永乐青花结带绣球纹梵文碗,高6.8厘米,口径15.2厘米,足径6.2厘米。撇折口,深腹,圈足,圈足里平直,外墙向内斜收,外足端斜削,圈足内无釉,底部可见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口沿施酱釉,碗心青花双圈内书梵文。碗外壁饰结带绣球纹,绣球状如钱纹,内有方穿。纹饰采用一笔点画,运笔流畅。釉面呈灰黄色,开细小片纹。青花呈灰黑色。

明永乐前后青花结带绣球寿字碗

明永乐青花结带绣球寿字碗,高6.5厘米,口径14.2厘米,足径6厘米。撇口,弧腹,圈足,挖足不过肩,底足无釉,中心有一乳突。碗心草书一寿字,外壁饰结带绣球纹,绣球的画法较独特,为一圆形中间画数条直线,结带在绣球的下端以双线画成连弧线,与常见的结带绣球纹样有别。釉面呈深卵青色,青花为灰蓝色。胎体较洪武时碗胎体要轻。

A.明宣德青花结带绣球纹福字碗B.明宣德青花结带绣球纹福字碗心

明宣德青花结带绣球纹福字碗,高6.8厘米,口径14.3厘米,足径8厘米。撇口,深腹,圈足,足墙较薄,釉底平坦,有极小的乳丁。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隶书福字。外壁饰结带绣球纹与弦纹,绣球状如钱纹并有点饰,结带处饰有花卉纹。釉面呈卵青色,有开片纹。青花呈色靛青。结带绣球纹在明早期民窑青花器上被大量采用,这种纹饰的出现及流行与当时采用一笔点画的笔法有关,尤其是大量圆弧线的采用,使纹饰有不拘成法、游龙飞凤之势。人们常常将洪武时的结带绣球纹常与云气纹相混淆。永乐结带绣球纹的绣球或为旋转弧线,或为古钱纹形,内壁多光素无纹,口沿多施酱釉,碗心多有文字。宣德结带绣球纹的结带连接处多饰有花卉纹,碗心多隶书福字。

缠枝莲纹类

明洪武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

明洪武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高5.9厘米,口径12.2厘米,足径5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足无釉,呈圆窝形,有明显的旋坯痕和乳突。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草书福字,外口沿及下腹部分别饰有一道和两道弦纹,弦纹之间以写意手法绘缠枝莲纹,花叶细长,状如卷云,花瓣片较长,花蕾处有较浓重的青花点色。釉面腴润水青,青花明丽。

A.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梵文碗B.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梵文碗心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梵文碗,高6.6厘米,口径14.8厘米,足径6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足无釉,圈足内墙较直,外墙向内斜削,修胎不精,粘有沙粒。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双圈内饰梵文。外壁绘缠枝莲纹,莲花为旋涡状,花朵之上、左、右三面有点饰的莲瓣状物,枝叶小而稀疏。釉面呈卵青色,青花蓝中略泛灰。

明永乐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高6.8厘米,口径14.7厘米,足径5.7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底足无釉,中心有一小乳突,圈足较矮,内部旋削干净,外壁向内斜削,足端平切。碗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粗细不一,并有断线。碗心青花双圈内草书福字,外壁饰缠枝莲纹,花朵有的呈旋涡状,有的呈贝螺状,画法随意不拘一格,枝叶状如飞鸟。釉面呈卵青色,青花呈蓝灰色。胎体较重。

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

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高6厘米,口径12.7厘米,足径4.8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足无釉,有乳突。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隶书福字,外壁饰缠枝莲纹,状如火焰。釉面肥润呈深卵青色,青花呈蓝中略泛灰色。

明宣德正统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

明宣德正统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高7.4厘米,口径14.7厘米,足径5.9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底面平坦施釉,圈足外壁向内斜收,足端无釉平切,修足干净。内口沿饰两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隶书福字,字体规范。外壁饰缠枝莲纹,莲花的画法已向写实的方向发展,花形较前清晰传神。釉质肥润,呈卵青色,有细长开片。青花色泽浓郁,深处有黑褐色铁锈斑痕。洪武时的缠枝莲纹以写意为主,较少有对于花瓣细节的描绘,运笔舒展随意,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永乐、宣德缠枝莲花朵的画法与洪武明显有别,花朵尖圆状如火焰,抑或状如漩涡。一般来说,饰有缠枝莲纹碗的碗心多书写有福字,洪武时多草书,永乐时字体较多,至宣德时一般为隶书。

鱼蝶纹类

明洪武青花鱼纹碗

明洪武青花鱼纹碗,高6厘米,口径14厘米,足径5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圈足内无釉,圈足里墙较直,外墙足端向内旋切,挖足浅而粗糙,碗内底有一涩圈。碗内口沿与底各有一道弦纹,外壁近口沿处绘有4条神态各异的青花鱼纹,近底足处饰有3道弦纹。釉面白中带青灰色,釉层薄亮,酷似青白釉。青色呈深靛青。胎体尤其底部较厚重。

明永乐宣德青花鱼纹碗

明永乐宣德青花鱼纹碗,高6.4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6.7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部刷有一层护胎釉并有釉斑,圈足粘沙,底有小乳突。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绘一条鱼,外壁口沿及底部饰弦纹,腹部绘4条鱼纹,并有暗刻水波纹。釉面呈卵青色,并有开片及许多缩釉点。青花呈靛青色。

明永乐宣德青花蝴蝶纹碗

明永乐宣德青花蝴蝶纹碗,高6.3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4.6厘米。口稍敛,深腹,圈足,底足无釉,呈圆窝形,足壁较厚,乳突明显。内口沿饰二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绘一蝴蝶,外口沿处饰旋纹与连弧纹,弧线内点饰短线条,腹部绘4只蝴蝶,近底足处饰3道弦纹,构3厘米,口径15.3厘米,足径5.8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足无釉,圈足内墙较直,外墙向内旋切,足端平切,底心有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草篆福字,口沿饰酱釉,外壁饰青釉,内壁釉面呈深卵青色。青花蓝中略泛灰。

A.明宣德正统外青釉内青花月华纹碗B.明宣德正统外青釉内青花月华纹碗心

明宣德正统外青釉内青花月华纹碗高7.5厘米,口径14.5厘米,足径5.7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圈足向内斜收较大,挖足已过肩,釉底平坦。内口沿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饰月华纹。碗外壁施青釉,碗内与底部施白釉。

古代瓷器:明代外销瓷“调温器”


外销瓷调温器

外销瓷调温器

偶然翻阅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得知南宋道家典籍《金华冲碧丹经秘旨》(以下简称《丹经》)中介绍了一套成系列的炼丹器,这些炼丹器分别配备不同形态的温度调节器,竟获得了意外的启发。《丹经》中记录的炼丹器无疑在科学史上拥有不可轻估的地位。其中的温度调节器系列就颇为神奇,它们被刻意设计成不同形状、不同容量的盛水器,顶部是个敞口水盂(名为水海),二者之间以密封水管相通。炼丹时,把容水器置于鼎即反应室内,在漫长的炭火加热过程中,随时通过水海添加温水,以此控制反应室内部的温度。李约瑟敏锐地指出,《丹经》中出现的温度调节器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炼丹界,而是被引入日常生活,发挥了更为广泛的、也是真实有效的作用。他所发现的例子是《北山酒经》中造酒母时所用的追魂瓶,并指出日本酿酒业也用类似的器皿控制酒曲的发酵过程。《北山酒经》中的方法颇为简单,把一个一两升容量的瓶子内装满热水,密封之后安置在盛满热糜的大瓮瓮底,等到饭糜开始发酵,便立刻撤走。这一加速发酵的方法称为追魂。有意思的是,《丹经》中记有断魂之法,是把炼丹材料以不同形式的温度调节器前后热加工两次。酿酒工艺与炼丹术一样,对于以容水器作为调温器促进化学变化的过程,用带有魂字的概念来定义,这也证明了二者之间必有某种联系。《丹经》中的多款调温器形状变化不一,是引人注目的亮点。断魂之法第二阶段用到的调温器,是三条弧形水管,在顶部和底部均汇合在一起,并于顶部通过一个短管与上面的敞口水盂接通。看到书中的相关插2厘米,顶部如杯,杯底有花形筛孔,其下为一段颈管,然后分成三条弧形管,每条弧形管各通向一个球形壶。此器如果盛装饮料则颇不实用,尤其难以清洁内部,所以其用途一直成谜。然而,一旦将其与《丹经》中的三管式调温器进行对照,就不难看出,白釉三壶连通器正是一件制作华美的调温器。与《丹经》所介绍仪器不同之处在于,景德镇出土瓷器的三条曲管没有在底部收拢到一起,而是分别膨大成壶,壶底带有圈足。显然,这样的设计能够增大散热或散冷面积,而且也可以让器体稳立。此件明代早期白釉调温器制作精美,颈管饰有一圈镂空花纹,器身遍布浅划的阿拉伯錾金纹样(《尘封瑰宝》,73页)。由此推测,这件美器应该是服务于上层社会的奢侈生活。其杯式开口的底部有镂孔,适合堆置冰块,任逐渐融化的冰水滴漏而下,因此,它很可能是一件降温器或说冷镇器,在盛夏时置于饮料盆内。器内灌入冷水,并且有冰块的融水不断滴下,持续降低罐内水的温度,由此为器周围的饮料降温。值得注意的是白釉降温器上的阿拉伯錾金式纹饰,显示这件瓷器与伊斯兰世界相关。与它堪为互证的是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明代中期青花瓷器。这件青花器当初是专为中东市场制造(《中国外销瓷》,107页),造型极为罕见,开口如一只深筒杯,杯身的近底部之处分出六只弧管,这六只弧管向下接入一个密封式圆罐之内,罐底为圈足。关于它的用途,西方学者有各种猜测,意见不一。然而,将之与《丹经》中的设备做对比,便容易猜到,此件六管壶也是一件调温器。《丹经》还丹第六转中的调温器,是两只弧管,上承水海,下插入一个扁环形容水器内。六管青花罐在基本构造上与之完全一致,只是水海缩小为杯,弧管增加到六个,底部容水器膨大为圆腹罐,让散热或冷镇的表面增大。罗斯凯尔(RoseKerr)与路易莎蒙高尼(LuisaE.Mengoni》所著《中国外销瓷》(ChineseExportCeramics,维-艾出版社2011年出版)一书指出,在伊朗阿尔达比勒圣祠、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比宫,都收藏有与该件六管青花罐类似的古瓷珍品(137页)。可见,中国制造的瓷调温器一度在伊斯兰世界广受欢迎,属于固定的外销器型之一。由此可以推知,景德镇出土、带有阿拉伯风花纹的白釉三管调温器当初也是作为外销瓷而生产,原本准备运向遥远的西亚世界。作为文化交流中的一个细节,这些幸存下来的瓷调温器昭示世界,历史上,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之间并非仅仅存在物品的贸易,同时,技术的交流、技术性产品的互相输送也很活跃。中国生产的精美瓷调温器,一旦随贸易到达伊斯兰世界的上层社会,究竟具体扮演什么角色?是如本文推断,置于大饮料盆中,冷镇饮料,还是有其他功能?恐怕有待结合阿拉伯语、波斯语文献,通过对这些地区传统生活的了解,来进一步破解明代出口瓷调温器的具体使用方式。

“瓷圣”何朝宗作品欣赏


何朝宗(1522-1600年),又名何来,出生于福建省德化县,中国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瓷塑名家。擅长泥雕、木雕和瓷雕,尤以白瓷佛道像雕塑驰名中外。 何朝宗自幼受环境熏陶,喜爱瓷塑工艺,拜当地艺人为师。早年为宫庙泥塑各种神仙佛像,如德化碧象岩的观音、下尾宫的大使、程田寺的善才、东岳庙的小鬼,形象逼真,这些泥塑有的保留至清末和民国时代。作品吸收泥塑、木雕和石刻造像的各种技法,结合瓷土特性,博取各家之长,形成独具一格的“何派”艺术,被誉为“瓷圣”。 何朝宗的瓷塑作品以达摩、观音、罗汉等佛教人物居多,以单纯的雕塑美和胎釉材料的质地美取胜,美如脂玉,质感强,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他的僧伽大士瓷雕作品在当时已是“天下传宝之”了。其观音大士造像更是一绝,称“何来大士”,有谚曰:“除非观音离南海,何来大士现真身。”何朝宗塑造的衣纹,衣纹从上往下,就像老鼠的尾巴一样,而这个衣纹往上收就像兔子的耳朵。所以这种“鼠尾兔耳”工艺是何朝宗大师特殊的创造。

观音坐像 高31cm 宽18cm 法国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何朝宗款观音坐像 高37.4cm 2012年5月17日伦敦邦瀚斯,成交价52.9250万英镑。

达摩渡江 高4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祥云观音 高49cm 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藏

达摩坐像 高33cm座宽16cm 山西博物院藏

祥云观音 高47.7cm 英国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何朝宗款达摩坐像 高34cm 德国科隆兰佩尔茨2014秋拍,落槌价70万欧元。

何朝宗款达摩立像 高40.8cm 香港佳士得2014秋拍,成交价1444万港币 。

披坐观音 高28.6cm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藏

何朝宗款披坐观音

渡海观音 高46cm 泉州海交馆藏

披坐观音 高17.8cm 泉州海交馆藏

文昌帝君 高43.7cm 福建博物院藏

祥云观音 高50cm 德化陶瓷博物馆藏

如意观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何朝宗款送子观音 高36.8cm 2013年5月16日伦敦邦瀚斯,成交价24.125万英镑。

何朝宗款自在观音 高34.5cm 2009年6月12日德国科隆兰佩尔茨,成交价10.92万欧元。

阴文篆书“何朝宗”葫芦形印记鹤鹿老人 高3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关帝爷坐像 高29.8cm 英国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何朝宗款坐岩观音 高36.2cm 2015年3月18日纽约苏富比,成交价约600万元人民币 。

何朝宗款如来佛祖 高47.5cm 2012年11月8日伦敦邦瀚斯,成交价622,511元。

披坐观音 高2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披坐观音 高28.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披坐观音 大英博物馆藏

“天启年”款披坐观音 高24.5cm 河南新乡市博物馆藏

持经观音 高26cm 香港艺术馆藏

披坐观音 大英博物馆藏

何朝宗款、己未年手刻款观音坐像 高43.2cm 2007年3月20日纽约苏富比,成交价约1,664,400元。

何朝宗款披坐观音 高25.5cm

美国约翰梅博博物馆藏

送子观音 泉州门里博物馆藏

何朝宗款披坐观音 高25.4cm 2015年5月12日伦敦佳士得,成交价 60,000英镑。

何朝宗款自在观音 高39.3cm 2015年5月12日伦敦佳士得, 成交价818,500英镑。

文昌帝君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何朝宗款文昌帝君 高37.8cm 2009年11月4日伦敦苏富比,成交价477,144元。

何朝宗款坐岩持经观音 高33cm 1994年10月31日香港佳士得

和合二仙 高10.8cm 大英博物馆藏

何朝宗款文昌帝君 高38.8cm 英国S.Marchant & Son 收藏

何朝宗款文昌帝君坐像 高39.7cm 2013年4月8日香港苏富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