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资讯 > 瓷砖活动 > 导航 >

三八妇女节活动通知之一

三八妇女节活动通知之一

瓷砖活动 瓷砖的活动 节字开头的成语

2022-04-15

【www.taoci52.com - 瓷砖活动】

各部门及各位员工:

长期以来,广大女职工默默无闻地战斗在各自的岗位,为公司的发展和壮大无私奉献,充分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即将来临之际,为更好地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丰富公司员工的文化娱乐生活,公司决定开展“魅力女神,爱在乐美”主题系列活动。具体活动事项如下:

活动时间:20xx年3月8日13:30-16:30

活动地点:南昌大学南区室内羽毛球馆俱乐部(校园内)活动对象:公司全体员工

活动主题:“魅力女神,爱在乐美”

活动内容:

【游戏一】魅力T台秀(20分钟)

【游戏二】献花速递(30分钟)

【活动三】羽毛球比赛(120分钟)

比赛项目:男单、女单、男女混双。

选手报名:男单、女单参赛选手7日下班前至人事行政部报名混双比赛选手现场组队参加。

本次比赛分淘汰赛、决赛三部分。

淘汰赛:参赛选手跟据抽签决定对赛场次,实行单淘汰赛制(3局2胜),采用每球得分制。最终决出进入决赛的选手决赛:男单、女单、混双胜出的两队决赛,实行积分赛制(3局2胜),每局11分,采用每球得分制。决出冠亚军。

活动注意事项:

1、不乱扔垃圾,保护环境。

2、服从集体听从指挥,不要私自单个活动。

3、活动期间带好相应物品,最好穿着轻便的运动着装。

4、可以自卑少量的食物和饮用水。

人事行政部精心准备各式丰富奖品,请各位同事务必13:20准时到达指定地点集合,积极踊跃参加各个活动项目。

xxx有限公司

20xx年x月x日

TaoCi52.com小编推荐

精品文章:北京各大博物馆开展清明节线上文化活动


北京各大博物馆开展清明节线上文化活动

清明假期,北京市文物局以“忆满京城 情思华夏”为主题,指导北京地区博物馆因地制宜开展线上传统节日文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共推出清明节线上主题文化活动22项,开展线上教育与公益活动46次。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官网上,“缅怀抗战英烈 致敬抗疫英雄”的清明节专题页面,展示了抗战英烈名录、英烈故事、英烈家书、抗疫英雄视频、抗疫诗歌及抗战馆清明节相关活动。不少市民通过“云献花”、网上留言等方式参与“云祭扫”。截至7日9时,专题页面浏览量、献花人数分别达到5.6万人次、5.4万人次。

“从古之蓟城到金之中都,从元之大都到明清帝京——3000余年建城史,北京这座古城积淀下无数历史景观和淳厚的文化神韵。”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张宝秀在北京博物馆学会6日推出的首场“云讲堂”中,讲述了北京城的前世今生,让观众体味到古都在历史中不断凝结的巨大文化魅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大博物馆采取多种形式吸引观众进行观展:全景导览、语音导览、虚拟展厅、线上课程、App游戏等。清明小长假期间,北京鲁迅博物馆联手淘宝网举办“清明时节怀鲁迅”线上直播活动,直播观看量约17万人次;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推出“思时之敬,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云忆先贤直播活动,直播中运用5G+MR技术,直播累计观看量达到10万人次;中国美术馆在微信平台推出“中国美术馆的春天”主题展示,分享中国美术馆园区内的鸟语花香以及馆藏中与春天有关的绘画、雕塑作品。

北京市文物局近期还推出“博物馆与你在一起”直播活动27期,邀请各博物馆值守期间利用现有条件,以“一个人、一台手机”的形式开展直播,还开设微信专题“博物馆看宝 趣逛博物馆”24期,以图文、声音、视频等直观形式,带领公众“云欣赏”博物馆里的馆藏珍品,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孟晖:明朝的另一面


孟晖:明朝的另一面

“南澳一号”水下考古作业在电视中进行了现场直播,依我看来,中小学校真应该把组织学生们观看这类考古活动的直播或录播列为教学内容。

如此直观的科学教育,能够最好地让孩子们明白考古学绝不是《印第安纳·琼斯与圣殿》、《木乃伊》中那种怪力乱神的胡闹。在直播现场,打捞文物一点也不浪漫,相反是谨慎小心,时时需要考虑天气条件与海洋状况,以致过程拖沓得近乎乏味,甚至会因风浪过大而中途暂停,逼得观众对于最终结果不得不耐心等待,这其实恰恰是让大众感受科学工作之艰辛与严谨的最好方式。因此,完全值得强迫青少年们在电脑前枯坐半天,经受水下考古的细致缓慢的磨练。哦,孩子们肯定会在观看期间偷偷打游戏、网聊之类,绝不会聚精会神地从头跟到尾,没关系,要紧的是,通过这种实地的操作过程给他们解一解毒,让他们明白真实的成功与好莱坞电影中那种连串的抖机灵无关。

更何况,这种直播还是现场的历史教育。当一篮又一篮的青花瓷器终于浮出将它们藏在心底达四百年之久的蔚蓝海水,由考古工作者用水管冲去淤泥,瓷器鉴定专家陈华莎女士对着镜头指点当年景德镇工匠在一只瓷盘上巧手画就的“米颠拜石”图样,在那一刻,明朝全部的辉煌仿佛都在我眼前映亮。可笑的是,节目中的电视主持人满脑子都是以拍卖会上卖高价为标准的观念,反复追问作为嘉宾的文物专家,一下出水这么多瓷器,也并非件件都是能卖高价的精品吧?那么这些瓷器还有意义吗?害得专家不得不一再解释,这一船瓷器的数量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数据和历史证据,在学术角度来看,那条沉船甚至比船中瓷器在研究价值上更其珍贵呢。——打个不很恰当的比方,当年福特工厂流水线上生产的普通汽车大概也难在拍卖行中卖高价,但是,了解一条流水线上的年产量,对于懂得美国在那个时期的国力却有重要参考意义!用福特来打比方还真不算太夸张,须知,当南澳一号沉入海底开始睡美人的长眠之时,世界上的许多地方——包括整个欧洲——都还完全没有掌握烧瓷技术呢。

关于明代海上贸易的活跃,以及其在彼时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意义,已有很多学者开展了极具启发的研究,甚至有西方学者提出了“西班牙帝国的兴起和衰落最好是从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的背景来考察”这类令人惊异的激进观点。就我来说,迷人的始终是翻阅明清文献时不期然撞上的那些细节:《长物志》讲述明代士大夫的理想园林生活方式,其中却屡屡提到日本制的小型家具、生活用具以及高丽特产的琉璃(低温玻璃)球灯;冒辟疆曾经以朋友赠送的一端“西洋布”为董小宛做了件效果堪比“张丽华桂宫霓裳”的轻衫;据《天工开物》介绍,明人不仅熟悉美洲出产的蔗糖“西洋糖”,而且因为这种外来品白细甘甜,所以在中国竟成了“好糖”的同义词,以致从明代开始本土生产的优质白糖也一律称为“洋糖”——这应该就是《红楼梦》中蘅芜苑派婆子给潇湘馆送来的那“一包子洁粉梅片雪花洋糖”的根底。不过,清初的《广东新语》中却有着不同的观点,说之所以有“洋糖”一名,乃是因为这种优质白糖会出口到“东西二洋”。至于《广东新语》中最惹人遐想的细节,乃是提到番禺蓼涌出产一种用露头花制作的芳香芬烈的“露花油”,“洋舶争买以归”,沿袭着中国历史上美容化妆用品长期出口的优良传统。当然,神奇的还有“平儿理妆”时用到的妆粉“茉莉粉”。早在秦兰征作于崇祯年间的《天启宫词》中就提到,这种用紫茉莉花籽里的白粉做成的擦脸粉先是在民间流行,然后由天启朝的张皇后引入宫中。然而,据植物学家们研究,紫茉莉花是从美洲传入的一种植物,如果此话不假,那么这种植物显然经历了与玉米一样的万里航程。曾经有多少如南澳一号的海舶在风涛中来去,承载着当日的丰富、今天的谜题啊!

如果把中国人在明朝初年与末年的生活做一下比较,就会发现,其间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些变化往往与贸易交流推动下的技术交流、文化交流相勾连。生活史,物质史,技术史,贸易史,海运史……同政治史一样,是明朝人生命经历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人生命经历的一部分,因此,值得后人以同样的谨慎态度去追寻,去理解。▲

【精】恢复龙泉青瓷的一段往事


恢复龙泉青瓷的一段往事

翟翕武同志(右)正在接受采访。省档案馆 徐洁萌 供图

翟翕武口述 何力迈整理

(何力迈系《浙江档案》杂志主编》

外国专家要“雪拉同”

上世纪50年代,一些外宾来中国访问,其中有些喜欢中国瓷器的,问到外交部当时的外事人员,向他们要“雪拉同”。外事人员不懂,就回答说:没有。对有些不是很熟悉的外宾说没有,也就算了。后来,有位苏联专家也要“雪拉同”,大家就重视了,不能回答说没有。专家拿着茶杯说:就是这类东西。外事人员说瓷器嘛,我们有著名的景德镇、唐山的瓷器。最好的给他们看,他们说:不是,直摇头。那怎么办呢?

后来,他们(外事人员)想出个办法,到故宫陶瓷博物馆问陈万里。陈万里是中国青瓷专家,他喜欢中国陶瓷,《中国青瓷史》就是他写的。那些外交人员到故宫博物馆找到陈万里。他那个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就问他,苏联专家一定要“雪拉同”,各方面瓷器给他看了都不是,到底是什么东西?陈万里就笑起来:哎呀!你们这些青年,“雪拉同”就是我们龙泉青瓷嘛!陈万里就顺手从抽屉里拿出一本《中国青瓷史》,说:是我写的,“雪拉同”的故事里面讲得很详细,你们回去仔细看一看。青瓷史里面就写了,宋朝龙泉青瓷出口到东南亚,从这个国家到那个国家,后来到法国去了。法国人一看到龙泉青瓷就非常喜欢,认为是世界上的珍品。当时法国很流行一个小说,里面男主人公是个牧童,名字叫“雪拉同”,他的衣服颜色像青瓷一样,淡青色,一年到头穿这种衣服。他就像中国的西施一样有名。大家说就叫(龙泉青瓷)“雪拉同”吧。小说主人公大家都知道的,人人都喜欢的,这样就叫开了。后来,欧洲这些国家都叫“雪拉同”,美国也叫“雪拉同”,青瓷就是“雪拉同”。

这件事周总理知道了。当时,他就决定叫轻工业部赶快恢复龙泉青瓷。他说,不但是龙泉青瓷,中国五大名窑都要恢复。周总理说,恢复五大名窑,特别是龙泉青瓷一定要早点恢复,外国人来访问中国就要看这些东西。当时,周总理给轻工业部部长讲。部长在南京开会,他就告诉浙江,要恢复这个。当时,我是轻工业厅厅长,就组织了一些专家,把全国专家都找来,有南京、上海、北京、我省美院,还有中央美术学院的,反正是全国比较知名的专家,陶瓷美术方面的,成立了恢复龙泉窑委员会,我牵了这个头。

祖传秘方不愿公开

委员会成立起来,我就着手研究如何恢复。当时摸不着边际,已经失传了700多年,找不到一个线索。后来,我们又去找陈万里。陈万里就提供了一个线索:龙泉有兄弟两个人,一个叫李怀德,一个叫李怀川(弟弟)。他说,特别是李怀德是关键人物,祖传秘方是传给他的,他是哥哥。秘方几百年下来,李家祖训非常严格,青瓷釉的秘方只能传儿子不能传女儿,女儿要出嫁的。一个儿子就没问题,兄弟几个只能传大儿子,其他人不传,就这样一直传下来。李怀德是个全才,陶瓷原料处理、造型、烧制,青瓷的雕塑,上面还有花纹,关键是外面一层釉子,釉子是个秘方。外人是不知道的。你们回去,两个人找到一个,特别是李怀德,找到就不会走冤枉路。有门道了,我们很高兴,回来就和叶宏明去。

叶宏明是天津大学毕业的一个学生,分配到轻工业厅来,学硅酸盐的,专业就是搞陶瓷。这个学生是优等生,功课好,老师很赞扬他。那时候,他跟着我到龙泉去找李怀德。到处找,找不到。龙泉都是山沟沟,到哪去找呢?怎么办,就去问吧。到一个村先问有没有姓李的,一个一个村庄去问,没有的,马上走。问、问、问,快到福建了,有很多村是有姓李的,但没有李怀德。有一个村,问一个老头,你们村有没有姓李的?说,有的。有没有一个叫李怀德的?他说,李怀德倒有一个。我说,你领着我们去见见他。他说,那可不行,他已经被监督劳动。那时土地改革,划成地主的,就要监督劳动。不能到外面去,也不能接触外面的人。我们说,那看一看。老头说,不行。我说,回去找县委书记。县委书记姓王,(我们)问,能不能找李怀德?他说,我不能负责,没这个权力。我说,好吧,回去找江华,找省委书记。我们(对江华说)李怀德非找他不行,是周总理决定的,要执行这个决定,技术在他手上掌握,是不是给他摘了帽子,把他请出来。江华说,好的,回去跟县委书记说,摘帽子,请出来。我们再回去,走一趟真费事,当时又没公路。回去跟县委书记讲,江华讲了给他摘帽子。我说,你要不相信直接给江华打电话。县委书记说,你们讲了我们相信,好吧,给他摘帽子。就给村里干部打了电话,把李怀德地主的帽子摘掉。这样,就把他请出来了。

把他安排到哪里去呢?当时龙泉有个上烊瓷厂就把他请来。问他秘方,他不讲,我们说,这是周总理决定,他也不响。后来,他说,要用他也可以(来做)。他在一个房子里把门反锁,在屋里面捣鼓,弄来弄去,谁也看不见。他把釉子配好,门一开,说,你们去用好了。工人拿出上釉。先把胎子烧好,然后把釉刮上去烧,烧出来,就很好。这样烧了几件。我说,这样不行,我们去请上海科学院的周仁。周仁是什么人呢?国民党政府时,中央什么研究所的所长,在国外学习多年。这人水平是高的,他本来不是学陶瓷的,是学冶炼的,金属冶炼。当时,他(对龙泉青瓷的恢复)贡献也不小。他有兴趣,我们把他请来。当时他70多岁,跟我们到龙泉。与他说了(李怀德的)情况,也见了李怀德,李怀德也没多少话。他说他会做,配方还是不往外拿,这怎么办呢?周仁就出了个点子,他说,算了,我就不相信现代科学发展到现在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他)与我讲,你找个有出息的大学生,能钻研的,交给我,和我一起到上海去共同研究。

牺牲一件国宝级文物

那人就是叶宏明。五十年代浙江尖端仪器光谱、色谱都没有,只有上海有,北京也不一定有。就到上海科学院,叶宏明就跟他去了,采取了什么办法呢?他给陈万里写了一封信。周仁嘛,全国闻名的,周总理到上海来找科学家,就找周仁。科学家由他带队的,周总理也很看重周仁,他和陈万里也很熟,亲笔给陈万里写了一封信。他说,周总理现在决定恢复龙泉青瓷,没办法,要豁出个代价,要牺牲一件标准的出土的南宋龙泉青瓷。要是别人陈万里他根本不会拿出来的,那是国宝,钱多少都是买不到的。他一看周仁写的信,叶宏明交给他的。他说,没问题,要恢复就要牺牲,他就找了一件标准的南宋出土的龙泉青瓷,交叶宏明带回来。周仁就叫他(叶宏明)拿金钢刀把釉子刮下来,用色谱、光谱作化学分析。现代的仪器过去是做不到的。里面的化学成分,含铁多少,含铜多少,这样就把青釉化学成分分析出来了。周仁和叶宏明就研究出一个方子,配方研究好,叶宏明就带着到龙泉来。根据这个配方,把原料配好,挂上釉子就烧,叶宏明在窑门口等着。一个窑要烧成,大概要一天一夜,可能还要长。他就等在窑门口,为什么要等着?他从洞口看,要烧还原焰。龙泉瓷土是紫金土,红颜色,红土壤,它里面含铁很高,铁还原氧化铁,经过多少温度,就反应出青色,青色主要是铁还原。要烧就要从窗口看着,什么时候温度多少,要掌握这个温度。这个差事很苦的。等烧好了就开窑,拿出来一看不理想,不像李怀德的那样漂亮。他就拿着成品到上海,周仁和他共同研究,调整配方,再拿到龙泉去烧。烧了后,再拿了成品到上海,这样经过大半年。(那时)跑一个来回很不容易,不像现在有高速公路,来来回回六七十次也有。一趟趟调整,到最后烧成了,拿出来一看,大家高兴了,跟南宋的一样的。拿着到上海,周仁一看说,行了,完全一样,达到南宋水平。这样,就到国务院报喜,《人民画报》登出来了。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