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五颜六色造句 > 导航 >

必备!“五颜六色”的茶器有毒?揭开釉的真相(通用)

必备!“五颜六色”的茶器有毒?揭开釉的真相(通用)

五颜六色造句 色的组词 真相大白的意思

2022-05-14

五颜六色造句。

我们日常使用的陶瓷器,一般都穿着一身光润、平滑的衣裳,特别是日用陶瓷,对衣裳更为讲究,有的洁白如玉,有的五彩缤纷,十分美观。陶瓷的这种衣裳,名叫釉(yu)。

关于釉

汉字中的釉,其含义是指有油状的光泽,所以用油字来表示瓷器表面的光泽,但又因为油字代表食物,经后人修改取表示光彩的采,加上油字的由,合成为釉字。

釉是附着于陶瓷坯体表面的一种连续的玻璃质层,或者是一种玻璃体与晶体的混合层。用矿物原料(如长石、石英、高岭土)和化工原料按一定配比混合并细磨成浆状液体,施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的焙烧而熔融,温度下降时,形成陶瓷表面的玻璃质薄层。

釉的产生可能是古代垒石烹食时所用含钙石头与炭灰而生成,也可能是受贝壳表面美观质感的启发,有意识地用贝壳粉作为原料制成。其实,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了用岩石和泥巴制成釉来装饰陶瓷了。后来陶瓷艺人利用窑灰自然降落在坯体上能化合成釉的现象,进而用草木灰作为制釉的一种原料。

现代日用陶瓷生产所用的釉分为石灰釉和长石釉。石灰釉是用釉果(类似瓷石的一种天然矿物原料)和二灰(主要成份氧化钙)配制而成,长石釉主要由石英、长石、大理石、高岭土等组成。在石灰釉和长石釉中加入金属氧化物,或渗进其它化学成份,就会成为各种各样的釉色。

一般坯体釉的厚度有0.1厘米,但经过窑火焙烧后,就紧紧附着在瓷胎上,使瓷器致密化、光泽柔和,又不透水和气,给人明亮如镜的感觉。同时可以提高使用强度,起到防止污染,便于清洗等作用。

釉的种类

我国陶瓷生产中所用的主要有长石釉和石灰釉两大类。由于釉中所含氧化金属物的不同以及烧成气氛各异,釉色有青、黑、绿、黄、红、蓝、紫等。古代的白瓷是接近无色的透明釉。

釉的种类很多,按坯体种类可分为瓷器釉、陶器釉、炻器釉等;按烧成温度分,800C-1100C烧成的釉称为低温釉,1100C-1250C之间烧成的釉为中温釉,1250C以上烧成的釉为高温釉;按釉面特征分类,白釉是元朝蒙古民族人喜欢,颜色釉是以其五彩缤纷受到人们的欢迎,结晶釉的纹样变幻美丽动人,窑变纹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裂纹釉清晰古朴、高雅别致;按配料组成可分为石灰釉、长石釉、铅釉、无铅釉、硼釉、铅硼釉、食盐釉;按配制方法可分为生料釉、熔块釉。

除上述外,现代的还有无光釉、乳浊釉、食盐釉等。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千姿百态的流动釉、神奇莫测的变色釉、霞光闪烁的彩虹釉、贵如明珠的夜光釉等新品种。

(一)白釉

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铁,器物烧出后必然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青色来。如果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小于0.75%,烧出来的就会是白釉。古代白瓷的制作,并不是在釉料中加进白色呈色剂,而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和釉料加工精制,使含铁量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这样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就能烧制白度很高的白瓷。白釉出现于北朝。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我国至今所见的最早的白瓷。

1、甜白釉。甜白是永乐窑创烧的一种白釉。由于永乐白白瓷制品中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在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便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故名甜白。景德镇甜白釉的烧制成功,为明代彩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明清时代的斗彩、五彩、粉彩,只有在白瓷取得高度成就的基础上,才能显示出它的鲜艳色彩来。甜白釉在清代还有烧造。康熙甜白釉有奶粉般的色泽,白而莹润,无纹片,也称奶白。

2、卵白釉:瓷器釉色名。元代景德镇湖田窑产白釉印花瓷器(即枢府器),釉呈失透状,色白微青,似鹅卵色泽,故名。卵白釉含钙量低,但钾、钠成分增多,故粘度大,烧成范围较宽。早期器物由于釉中含铁量稍高,色微闪青;晚期随着釉中含铁量减少,色趋于纯正。

3、青白釉:介于青白二色之间的一种釉色,由含铁量低于1%的釉料在1200摄氏度高温还原焰中烧制而成,白度达70%,特点是白中闪青,宛如青白玉,莹润透亮,光照见影,故称青白釉,又称影青釉。

青白釉始见于北宋初期,宋、元两代在南方极为流行,以景德镇窑制品最为著名。南宋时,以景德镇为中心形成了南方青白瓷系,除景德镇外,安徽、福建、湖北等地的南方各窑也均有烧造。元代青白釉不及宋瓷清澈透亮,青色略深,形成明显的时代风格。明永乐青白釉与宋、元作品有明显的区别,此时的釉面肥润,并有较大的气泡分布于釉中。此外,永乐青白釉器物的胎体玲珑,透影性强,由于釉面玻璃质强,因此在已刻划的纹饰轮廓线内外形成积釉现象,将纹饰衬托得格外秀美清晰。

4、象牙白。即明代德化窑的纯白釉。因釉中三氧化二铁含量特别低,而氧化钾的含量不特别高,再加上烧成时采用中性气氛,所以釉色特别纯净。从外观上看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欧洲人又称这种釉色为鹅绒白、中国白。

(二)颜色釉

在釉中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焙烧后,就会显现某种固有色泽,故称颜色釉。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在一定温度与气氛中烧成,会呈现不同色泽的釉,成为颜色釉。

它有三种划分方法:一是按烧成温度分类,分高温颜色釉(1300度左右)、中温颜色釉(1200度左右)和低温颜色釉(1000度左右),若以1250度为界,分为高、低两种。二是按烧成后的火焰性质分为氧化焰颜色釉、还原焰颜色釉两种。三是按烧成后外观特征分类,可分为单色釉、复色釉(花釉)、裂纹釉、无光釉、结晶釉等。

传统颜色釉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釉;以铜为着色剂的红釉;以钴为着色剂的蓝釉。

历史上,许多时代都有颜色釉的杰出代表作,如宋代的青釉和钧红,明代的霁红,清代的郎窑红、乌金釉、茶叶末等。

颜色釉与普通色釉的不同在于颜色釉的特殊烧制工艺和配方。颜色釉的釉面,必须经过125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煅烧,才能显现出它光若流油,色若虹霞,纹若流云飞瀑的独特魅力。

颜色釉五彩缤纷种类繁多。青色的如:豆青、影青、粉青、龙泉天青等;红紫色的如:祭红、郎窑红、均红、玫瑰紫、美人醉、釉里红、火炎红等。黄色的如:钛黄、象牙黄、蟮鱼黄、粉黄等。绿色的如:翠绿、孔雀绿、金星绿、哥绿等;黑色的如:乌金、铁锈花、无光黑。

其他还有结晶釉、窑变花釉、茶叶末、钛花釉、裂纹釉、唐三彩、龙泉釉、蜡光釉、金砂釉、变色釉、三样开泰、霁蓝釉等。

另外还有低温颜色釉如:西洋红、胭脂红、孩儿面、粉红、辣椒红;鹦哥绿、苹果绿、浅绿、鱼子绿、瓜皮绿、炉均翠苦绿、浇绿;正黄、浇黄、淡黄、鱼子古铜、黑地浇紫等。

1、青釉:中国瓷器著名传统颜色釉。亦称青瓷釉。古代南方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颜色釉。所谓青釉,颜色并不是纯粹的青,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绿、翠青等,但多少总能泛出一点青绿色。同时,古人往往将青、绿、蓝三种颜色,一统称为青色,例如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称: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刘子芬《竹园陶说》中也说:青色一种,常与蓝色相混。雨过天晴,钧窑、元窑之青,皆近蓝色。惟千峰翠色、梅子青、豆青、乃为纯青耳。天色本蓝,有时为青。

历代青釉皆以含铁化合物为着色剂,还原焰烧成。釉内含铁量的多少,对呈色有很大关系。古代越窑、婺州窑青瓷釉含铁量在23%,釉色较深,呈豆青色;唐瓯窑青瓷釉含铁量在1.54%,呈淡青色。此外,胎体的色调对釉层的呈色也起一定作用。

豆青。豆青起源于宋代的龙泉窑。本来东青、豆青都属于一类,以后才各具特色。明以前微近黄色,到清代就纯近绿色。其釉色为青中泛黄,釉面光泽比粉青、梅子青弱。明代豆青色釉烧制水平趋于平稳,基本色调仍以青中闪黄为主,而青色比以前淡雅。清代豆青釉淡雅柔和,色浅者淡若湖水,色深者绿中泛黄,釉面凝厚。清代烧造豆青釉的同时,还在釉上施以各种色彩入窑二次烧造,淡雅的釉色衬托下的色彩,更加艳丽妩媚。清代中期以后,豆青色釉还有的在素胎上勾勒出纹饰轮廓线,施以豆青釉,然后入窑烧造成凸起的纹饰。豆青釉透明度不及白釉,故豆青釉青花的效果也不及豆青釉釉上彩。

冬青釉:瓷器釉色名。青釉的一种。明永乐时所创。色泽较重,有宋元龙泉釉的效果,故又称仿龙泉釉。釉色青中闪绿,苍翠欲滴;釉质肥厚,多小气泡及垂流现象;釉层均匀,釉面玻璃质强。宣德冬青釉,釉色有深有浅,深者青翠,浅者如新鲜青豆色;釉面无桔皮纹,釉质莹润无气泡;嘉靖冬青釉,色介于豆青和粉青釉之间,釉面肥厚,光亮洁净;清代冬青釉以康熙朝为佳,色比豆青浅,釉薄而坚,肥润无开片,器里器外均为一色冬青釉。

青花釉:景德镇传统釉之一,古代青花釉以釉果和釉灰制成。色彩以白色为主,在光线好的情况下可见青绿色{白里泛青},有较好的透明度。现代的青花釉以长石为基础(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和少量氧化钙按一定比例配合。青花釉是青花陶瓷生产中的主要用釉。

我国历代的青釉都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以氧化钙为主要助熔剂,加了氧化铁的色釉,在氧化焰里烧成黄色,经过还原焰才成为青色。另一方面,釉内氧化铁含量的多少,对釉的成色有很大关系。如古代的越窑、婺州窑青瓷油料中铁的含量在,釉色较深,呈豆青色或艾色;唐代瓯窑青瓷釉的氧化铁含量为釉作淡青色;德青窑用含铁量很高的紫金土来配制黑釉,使釉内含铁量高达,因此色黑如漆。

缥色。缥原为一种淡青色的帛。所谓缥色,就是指青瓷的如缥的釉色。瓯瓷的釉色就是缥色。其色淡青,在淡灰绿色中,青的成分较多。但由于火候不一,釉色也不太一致,有深灰绿,青绿,黄绿,甚至还有灰色和带烟焖暗红色。釉质分两种:一为透明玻璃釉,釉质较肥厚,多开片;一为不甚透明玻璃釉,经还原焰烧成。

秘色。据《高斋漫录》记载,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日,越州烧造,为供奉物,臣庶不得用,故曰秘色。后来的文献都附和此说。实际上,秘色是青釉色调的一种,色泛灰蓝,釉面无光。秘色也并非始于钱氏,唐代已有,盛于五代,衰于南宋,元明时中断。宋时的余姚上林湖烧秘色瓷器,这时的釉色不再是那种青中微微闪黄的不成熟的还原色调,而是一泓清水般的湖绿色。因此国外也有将秘色称为翡色。

粉青。粉青为石灰碱釉的一种。它以铁的氧化物为主要呈色剂,还有少量的锰或钛。粉青的作法是生坯挂釉,釉厚12.5厘米。入窑后经高温还原焰烧成,釉色青绿淡雅,有如青玉一样的艺术效果。粉青釉为南宋龙泉窑首创。宋代官窑和以后的景德镇都有成功的粉青产品。

天青。据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时,朝廷官史请示烧造御用瓷器的造型和设色,柴世宗答以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采。根据这一颜色创造出来的釉色叫雨过天青色,即是天青釉。有关文献中提到汝窑的釉色也叫天青。就藏品来看。天青釉发展到清初巳达顶点。康熙时期的官窑产品,天青釉略带蓝色,釉薄而坚,莹润光洁,无开片,民窑的青色较深,釉层较厚。到雍正时,釉色幽淡隽永,更是引入入胜,但到乾隆以后,由于青料质劣,釉色阴沉,被称为鬼脸蓝。

天青釉:瓷器釉色名。又名雨过天青,是一种幽淡隽永的高温兰色釉,我国古代陶书描写的青如天,明如镜,正是这种釉色特点的形容。有钧窑天青,始于宋,呈淡蓝色,釉层厚而不透明,以铁的化合物为着色剂。另有宋汝窑天青,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色调较稳定,多数釉面无光泽。还有景德镇窑天青,始于清康熙,呈淡灰蓝色,釉薄而坚,莹润光洁,以钴的化合物为着色剂。

天青釉在宋代的名窑中就开始出现,嗣后各代都有仿制,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一优美的传统色釉大放异彩,除装饰陈设瓷以外,还广泛地用它装饰茶具,餐具,酒具,糖缸等日用瓷,受到广大工农兵的一致称赞。天青釉是以钴为着色,以釉果,长石作釉料,并以钙,镁质原料作溶剂,釉料应球磨至细。生坯施釉,一般多采用喷釉或浸釉与喷釉相结各的施釉方法,在1280~1300℃窑温下烧成,气氛以还原焰为主。

景德镇的天青釉直接仿自汝窑。明代御厂由宫内发真汝器作样,作出来的叫做雨过天青,这是官窑,同时民窑也仿作。《景德镇陶录》说:镇陶官在大器等户,多仿放汝窑釉色,其色佳,并以雨过天青呼之。《景德镇陶录》曾对景德镇的天青特点做了说明:汝窑瓷色,镇厂所仿者色青而带蓝光,非青碧之影青也。《肆考》谓汝窑瓷色如哥而深,则误认青为碧解矣。不知汝瓷所谓淡青色,实今之好月蓝色。天青釉又名雨过天青,是一种幽淡隽永的高温蓝色釉,有青如天,明如镜釉色特点。天青系以钴为着色剂,其色调是一种很淡的蓝灰色,实际上应该列入蓝釉系统。天青釉的制作简单,烧成稳定,仅在基础白釉中加放少量含钴原料。

天青釉之名出自五代后周柴世宗批语: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根据周世宗的要求是要把瓷器烧成雨后青天的颜色,因而天青釉本是柴窑的釉色。不过到目前为止,尚未找到柴窑窑址。

从传世作品看,宋代汝窑制品即是天青釉,钧窑产品中也有一类天青釉,天青釉的基本色调是淡蓝而带灰色,宋代主要是铁的呈色。

清代景德镇仿汝窑烧制天青釉,制品以康、雍、乾三朝为佳,它采用钴作着色剂,因而釉色更偏蓝色。

2、蓝釉:瓷器釉色名。传统蓝釉,以天然钴土矿为着色剂,除含氧化钴外,还含有氧化铁和氧化锰。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中。但这时还是低温蓝釉,只有绮丽之感,缺乏沉着色调。高温蓝釉的出现是在元代。入明以后,特别是在宣德时,蓝釉器物多而质美,被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至清康熙时,更出现洒蓝釉、天蓝等多种新品种。

孔雀蓝。一般蓝釉是高温烧成,所以釉面不易脱落。孔雀蓝釉则常于制好的素坯上直接挂釉,或于白釉器上挂釉烧制,为低温釉。在素坯上直接挂釉的,釉层极易开片剥落。孔雀蓝釉器物中,多为不同规格的大盘类,小件器较少。另有类似弘治牺尊的双耳罐,为嘉靖官窑的祭器。器型较弘治是略矮,满施孔雀蓝釉,色呈艳丽,但欠匀净。

霁蓝。霁蓝又叫积蓝、祭蓝,其特点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亦比较稳定。霁蓝釉盛于明代宣德朝,《南窑笔记》中把它和霁红、甜白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霁蓝器物除了单色釉外,往往用金彩来装饰,还有刻、印暗花的。宣德时的产品以暗花为多。清康熙时的霁蓝亦颇有成就,其薄釉者无开片,釉色较昏暗。

天蓝。天蓝是高温颜色釉。它是从天青釉演变而来,创烧于康熙时。釉色浅而发蓝,莹洁淡雅,象蔚蓝的天空,故名天蓝。其含钴量在2%以下,釉里的铜、铁、钛等金属元素均起呈色剂的作用;呈色稳定,幽倩美观,可与豇豆红媲美。天蓝釉器物的种类,康熙时均属小件文房用具,至雍正、乾隆两朝才见瓶、罐等器型,大部分是官窑产品。雍正时的天蓝十方六大碗颇具特色,每方绘紫色葡萄一串,还有绘蝙蝠的,绘法装饰仿洋瓷,均为一火烧成。

孔雀蓝釉:又称法蓝,瓷器釉色名。是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烧制后呈现亮蓝色调的低温彩釉。一般蓝釉是高温烧成,釉面不易脱落。孔雀蓝釉则是低温釉。生坯挂釉,或于白釉器上二次挂釉烧制。生坯挂釉者,釉层极易开片剥落。由于部分器物发色偏绿,因此也有人为其命名孔雀绿(或法翠)。坦言讲,不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人们根据该类色釉的日常视觉发色不同而进一步划分所得,统称时可用翠蓝一词。限于翠蓝不太为人熟知,笔者在本文中就使用孔雀蓝统称该类色釉。

孔雀蓝在制作初期种类并不丰富,随着它的呈色、胎釉结合等诸多特性慢慢被人掌握,在陶瓷界的应用也渐趋广泛。根据制作品种,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三类:孔雀蓝单色釉、孔雀蓝青花、与孔雀蓝有关的混和彩瓷(包括素三彩、五彩等)。

孔雀蓝单色釉。相对后两者,孔雀蓝单色釉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特别是早期精美程度不严格的陶类制品可以直接在坯上施孔雀蓝釉一次性烧成。对后来制作精美、要求严格的官窑瓷则要先高温烧制素胎,然后罩低温孔雀蓝釉二次入窑方能成器。可能有时感觉发色单调,制作者还会使用暗刻花纹、釉面施金彩等方法进行点缀性装饰。

孔雀蓝青花。孔雀蓝青花是低温孔雀蓝与釉下青花的结合体,在绘制好的钴料表面覆盖低温孔雀蓝釉烧制。元代之前制作者没有掌握好烧造技术,产品普遍为孔雀蓝黑花,直到明宣德时期才在官窑体制下取得历史性突破,制作出名副其实的青花。由于该类器物涉及到使用钴料绘画,因此制作工艺较单色釉复杂,难度与艺术造诣都非前者可比。

与孔雀蓝有关的混和彩瓷。在单色釉、釉下青花烧制获得稳步进展之后,御厂工匠还尝试把孔雀蓝与黄、褐等低温彩釉结合,共同装饰素三彩瓷,甚至作为低温釉上彩运用到五彩器中,填补了当时的蓝釉上彩空白。

3、黄釉:瓷器釉色名。传统黄釉有两种:一,以三价铁离子着色的石灰釉,属高温釉;二,以含铁的天然矿物为着色剂,但基础釉是铅釉,属低温黄釉。明、清黄釉都是以铁为着色剂的铁黄,用氧化焰低温烧成,色黄润光滑,釉面晶莹透澈。黄釉器制作方法有二:一是烧成的白瓷釉面上涂以含铁色料,再低温烧成;二是在素烧过的涩胎上直接施黄釉,但釉色不及前者洁润。

黄釉最早出现于唐代,当时安徽淮南寿州窑、河南密县窑等都烧黄釉。但正色黄釉,还是汝窑的高温黄釉茶叶末釉。明代的黄釉有新的发展,洪武时的老僧衣即茶叶末的衍化;始于宣德的浇黄,更是明代杰出的黄釉;嘉靖以后,又有鱼子黄、鸡油黄等。入清后有康熙的淡黄,以及其后的菜尾、鼻烟、金酱等。

茶叶末:茶叶末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釉呈失透的黄绿色,在暗绿的底色上闪出犹如茶叶细末的黄褐色细点,古朴清丽,耐人寻味。江苏省扬州市曾出土多件唐代茶叶末釉器宋、明的产品亦屡有发现。清代前期的官窑,有意仿造明以前的茶叶末釉。从传世实物看,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品为多,并以乾隆时的烧制最为成功。茶叶末釉中绿者称茶,黄者称末。雍正时是有茶无末,乾隆时则茶末兼有。釉色偏绿者居多,有的上挂古铜锈色。因具有青铜器的沉着色调,常被用来仿古铜器,所以又叫古铜彩。

蛋黄:蛋黄釉出现于清康熙年间,因色如鸡蛋黄而得名。与蜜腊色、浇黄的釉色相比,显得淡而簿,滋润无纹片。康熙时釉黄微重,釉层透明。到乾隆时,因釉中掺有玻璃白,使釉汁混而不透,呈色嫩淡。多用于一色釉器。

鳝鱼黄:鳝鱼黄为结晶釉的一种。配釉时用长石少许,并加少量的镁,经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氧化焰烧成。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象鳝鱼的皮色,故名鳝鱼黄。明代就有鳝鱼黄的名称,《陶雅》说鳝鱼皮以成化仿宋者为上,说明宋已有之。清代前期的官窑也有意仿造,康熙时藏窑有蛇皮绿、鳝鱼黄等品种。

4、黑釉:古代瓷器釉色之一,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黑釉主要呈色剂为氧化铁及少量或微量的锰、钴、铜、铬等氧化着色剂。通常所见的赤褐色或暗褐色瓷器,釉料中氧化铁比例为8%左右,如将釉层加厚到1。5毫米时,烧成的釉色即呈纯黑。以铁为呈色剂,涂层厚约1。5毫米,经氧化焰焙烧,呈纯黑色。

黑釉釉料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至迟在东汉时就能烧制黑釉,东晋至南朝初的德清窑,用含铁6%8%的紫金土配制黑釉,釉面光泽,色黑如漆。东汉、东晋等早期黑釉属石灰釉唐代以后,基本上都改用石灰碱釉。

石灰釉: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所采用的釉料基本上可归于一类,即以氧化钙作助熔剂的石灰釉。有人按氧化钙含量百分比的高低又细分成石灰釉或石灰碱釉。我认为这些不同的称谓实际上是一样的,主要以石灰作二氧化硅的助熔剂。

无灰不成釉,元人蒋祈在其《陶记》中记载制之之法则石垩炼成杂以搓叶木柿火而毁之;清人朱琰在《陶说》中记载:釉无灰不成。灰出乐平县,在景德镇东南70公里,以青白石与凤尾草制炼,用水淘细而成。上面两处提到的石垩和青白石就是石灰石,古代景德镇制瓷工匠就是通过煅烧石灰石、消解、煨烧、淘洗这么一个过程,将钙的氧化物引入到瓷釉当中,主要是以碳酸钙和少量磷酸钙形式存在作为二氧化硅助熔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称传统釉料为石灰釉的原因。

釉灰的制作首先是开采石灰石,锻烧成生石灰(氧化钙),自然或人工加水消解变成熟石灰(氢氧化钙),再与狼萁草叠加煨烧,利用煨烧狼萁草产生的二氧化碳把熟石灰变成碳酸钙,基本是这么个过程。拿现代化工厂生产的轻质碳酸钙也可以配釉,但比起古法来说,化工品成份单一得多,没有古法制作的釉灰成分那么复杂。比如古法釉灰中还有少量的磷酸钙成份,可以使釉面趋柔,对光线有散射作用,历经岁月后古瓷容易出宝光。当然,宝光的机理还不止于此,不多说了。

二氧化硅是所有瓷釉的主要组分之一,而且往往是唯一的酸性基团(R02组),通过釉灰引入的钙的氧化物及其它碱金属氧化物则作为碱性基团存在,二氧化硅酸性基团与碱性基团的比例不会小于l:1,也不会大于3:1,古人手工操作釉料配置靠的是实践经验,有好有坏,没有定式。古陶瓷的釉水即便是一个时代的也充满变化,表现各异,如俗称的水眼、棱眼、橘皮、唾沫星等等,但机理相同。

吾华之瓷上矣,而今不古若者其原因甚繁复矣。古代陶瓷具备矿物质的光洁晶莹,有白里泛青的玉质效果,这不光和釉料配方有关系,同样和柴窑有关系,和烧成制度有关系,要仿古瓷的釉面效果必须按古法来,少了程序则不行。传统石灰釉由于始熔点低,对烧造气氛要求严格,只适于柴窑烧造,燃料结构的改变会影响其烧成质量,煤窑、气窑、重油窑、电窑等等烧石灰釉极容易出现烟熏发黄等釉面缺陷。现代大部分仿古瓷的釉面泛青是人工调色的,与火烧出来的区别很大。由于燃料结构的改进,现在所使用的釉水已经不是传统的石灰釉了,更多地是通过滑石引入氧化镁碱性金属或添加氧化锌等现代化工元素来配制釉料的碱性基团,这点我在5311釉一文中做过介绍。

知道了传统釉料的石灰釉特征加上多上手看实物,我们就可以增加目测判断古陶瓷真伪的能力。总的来说传统石灰釉的特点是弹性好,釉面光泽柔和,不刺眼,白度可能不一,釉层组分是散疑的聚集体并有密实的沉淀体积,给人的感觉更象是一种膏体而不是玻璃体。人工调色发青长着硬硬一层玻璃皮肤的仿古瓷是可以轻易识别出来的,对景德镇人来说一点也不难,收藏家也不应该搞混。

传统手工艺有很多优势,其中有很多秘不示人的绝技,尿沤、头灰、二灰的调配等等方法对瓷器制作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尽管古人没有那么丰富的化学知识,但他们长期实践得出的经验至今仍然是一笔宝贵财富,需要后人去学习认识,继承和发扬。

灰釉: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所采用的釉料基本上可归于釉灰和釉果配出的釉,即以氧化钙作助熔剂的石灰釉{也叫灰釉},灰釉的制作首先是开采石灰石,锻烧成生石灰(氧化钙),自然或人工加水消解变成熟石灰(氢氧化钙),再与狼尾巴草叠加煨烧,利用煨烧狼尾巴草产生的二氧化碳把熟石灰变成碳酸钙,灰釉{又分为:头灰,二灰}为配制传统石灰釉的主要原料,按照釉灰8%--25%,釉果75%--92%,视釉果的用量由多到少,透明程度逐渐增加。

现代的灰釉是在长石釉的基础上加碳酸钙和少量工业用氧化铁{釉料的色彩有铁红色和铁黄色}制成。

就黑釉的品种而论,可以分为一般黑釉与花色黑釉两大类。油滴、兔毫、玳瑁、麻酱釉等,即属花色黑釉。黑釉瓷器出现于东汉中、晚期,但当时的釉色为深褐绿色乃至黑色,釉层也薄厚不均,常有蜡泪痕,并在器表的底凹处聚集着很厚的釉层。早期烧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东晋时期浙江德清窑,所烧黑釉釉面滋润、光亮,色黑如漆,可与漆器媲美。唐代黑釉较为盛行,宋代则是黑釉的高峰时期。明、清时期御器厂所烧黑釉器做工精细,多在纯净的黑釉上施以各种低温色彩,黑釉则成为各种美丽颜色的衬托。

5、红釉:红釉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但真正纯正、稳定的红釉是明初创烧的鲜红;到嘉靖时,又创烧了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鲜红为高温色釉,矾红为低温色釉。红釉的种类很多,除鲜红外,由已浓淡而严变为各种不同的品种。深者有宝石红,朱红、鸡血红、积红、抹红等。抹红带黄色的又叫杏子衫,微黄的又叫珊瑚釉,此外还有桔红和枣红。淡的一般称粉红,带灰色的叫豇豆红,灰而又暗的叫乳鼠皮;胭脂红也是粉红的一种。粉红中最艳丽的叫作美人醉。

矾红:矾红是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它的色泽往往带有一种如橙子般的红色。矾红创烧于明嘉靖间。到清康熙时,矾红有了很大的进步,色泽鲜艳,华丽凝重。一般用于五彩、斗彩绘制纹饰,无一色釉器。嘉庆以后,矾红色泽均不甚佳,仅光绪时稍有起色。

胭脂水:胭脂水也称金红,清康熙年间从西方引进的一种红粉低温釉。它是在烧成的薄胎白瓷上,施以含金万分之一、二的釉料,于彩炉中烘烤而成。釉汁细腻,光润匀净,色如胭脂,故名胭脂水。胭脂水釉的器物,都为官窑产品。它始于康熙,精于永正、乾隆之间。

珊瑚红:珊瑚红也是一种低温铁红釉,始于康熙,盛于雍、乾两朝。它是将红釉吹在白釉之上,烧成后釉色均匀、光润,能与天然珊瑚媲美,故名珊瑚红。雍正时釉色闪黄,乾隆时则颜色深而釉层厚。在康、雍两朝,珊瑚红曾用作底色,上面绘以五彩或粉彩,器物的造型、制作、彩绘都极为精细。乾隆时多在珊瑚红上描金,或用它来装饰器耳。但仍以珊瑚红器物为贵。

霁红:亦称鲜红釉、霁红釉、宝石红釉、积红釉、醉红釉。釉色似初凝的鸡血,深沉安定,莹润均匀,釉中无龟裂纹理。祭红釉瓷器为景德镇所创制,是明宣德时创烧的著名铜红釉品种,因祭红器作祭祀郊坛之用,故名。釉色深沉,釉面光润,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用普通制釉原料,加入釉灰、氧化锡,氧化铜含量少于1%,生坯挂釉,高温还原烧成。它是一种纯粹的深红釉,霁红的特点是釉汁凝厚;釉面密布细小的棕眼,如同桔皮。色调深红,似暴风雨后晴空中的红霞,所以得到了霁红这一得意的名称。霁红釉盛于康、雍、乾三代。康熙霁红用料较粗;色泽厚重,釉色不甚均匀,红色作渗透状;釉边不齐。到雍、乾时,呈色稳定,红中带黑,釉面有桔皮纹和棕眼;边釉整齐,红色无显著渗透状。

古代,人们在配制祭红釉料时,往往将黄金、珊瑚、玛瑙、玉石等珍贵之物掺入釉料中,真可谓不惜工本。即使这样,也往往烧制不出好的成品。由于祭红釉瓷器历来难烧,因此它比其它色釉更为名贵。

宝石红釉:瓷器釉色名。亦称鲜红釉、霁红釉、祭红釉、积红釉、醉红釉。是明宣德时创烧的著名铜红釉品种,因祭红器作祭祀郊坛之用,故名。釉色深沉,釉面光润,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用普通制釉原料,加入釉灰、氧化锡,氧化铜含量少于1%,生坯挂釉,高温还原烧成。

金红釉:一种低温颜色釉。亦称金红釉。以黄金为着色剂(0.50.6%),釉汁细腻,光润匀净,色如胭脂,故名。在薄胎制品上,内施白釉,外施胭脂水,红白相映,瑰丽非凡。金的呈色属于胶体着色,胶体粒子大小与呈色关系密切,必须严格控制烧成温度。胭脂水均为官窑产品。

钧红:宋代的钧窑利用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铜红釉,成为钧红。钧红是最早的红釉,当时的釉料配置不够精细、准确,除了铜以外,还混杂着其他金属氧化物。因此钧红釉具有红里泛紫的色调,近乎玫瑰花、海棠花的紫红色,所以又称为玫瑰紫和海棠红。钧红制品中,还常出现红、兰、紫三色互相交错、如火如霞的绚丽画面。钧红釉的创制,为陶瓷的装饰工艺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明代的宝石红、霁红,清代的郎窑红、桃花片及一些窑变釉的出现,都与钧红有关。

豇豆红:豇豆红是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颜色釉,是清康熙时的铜红。釉中名贵品种之一。釉色浅红,釉面多绿苔点。这种绿色苔点本是烧成技术上的缺陷,但在浑然一体的淡红中,掺杂点点绿斑,反而显得幽雅清淡,柔和悦目,给人美感,引人遐思。由于铜在各部分的密度不同,烧成后呈色各异:有的在匀净的粉红色中泛着深红斑点,或者红点密集成片,有的则在浅红色中映而疏露着绿斑或色晕。因此有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之美誉。

抹红:抹红亦属低温红釉,为珊瑚红的一种。它不是采用吹釉法上釉,而是刷抹釉,故称抹红。抹红釉层不均匀,并有刷痕,并色泽显得清丽温润。抹红出现于明代,而以清康熙时的成就最为突出。

釉红:釉红是以氧化代替钴料,做法与青花属釉下彩绘,由於还原成雪红色,釉透红,故名釉红,元代继钧窑之後所出现的另一种红色表现方法,烧成不易,是烧制瓷器较难的一种,往往呈灰红色或暗褐色,相当不稳定,产量不多,传世更少。

6、紫釉:瓷器釉色名。明代景德镇窑所创。锰为主要着色剂,铁和钴起调色作用。明法华器紫釉,清康熙、雍正、乾隆时紫釉,均以锰为着色剂。《南窑笔记》:铅粉、石末,入青料则成紫色。现代景德镇紫釉中的锰,是用一种称为叫珠的钴土矿引入的(叫珠产于江西赣州,含锰量高达20%以上)。紫釉亦称茄皮紫,根据呈色深浅又有淡茄、深茄之别。

7、紫金釉:瓷器釉色名。亦称酱色釉。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釉料中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总量达5%以上。始于宋,宣德紫金釉釉面肥厚、光洁莹润,并有桔皮纹;嘉靖紫金釉色泽较浅,釉面有的光亮,有的晦暗。清顺治、康熙、乾隆时紫金釉较为流行,康熙时釉色黄褐,多用于器物口部边沿;乾隆时在酱色地上抹金并加以描金的仿古铜彩器,是当时制瓷工艺中的特殊品种。

酱釉:酱釉也称为柿色釉、紫金釉,它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酱釉宋代已经开始流行,明初至清,历代都有此品种。明宣德传世品仅见盘碗两种造型。其器内及底施白釉,外壁施酱釉,有青花款和刻暗款两种。嘉靖时有深酱色描金彩壶一种。万历时流行酱釉描凸白色花纹的,炉瓶多见。清康熙雍正时多以宣德为本,有的直书宣德款识。康熙以后有酱釉开光再饰青花的品种,比较新颖。

8、绿釉:绿釉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则呈绿色。我国传统的绿釉和绿彩都是以铜作着色剂,属于铜绿釉。

我国在汉代就已用铜作着色剂烧铅绿釉,宋时瓷器上的绿釉已较普遍。但是,在明代孔雀绿烧成熟以前,所有的绿釉都呈深暗青绿色,没有达到亮翠的程度。所以,成功的绿釉都是明清时期的产品。如高温绿釉中的郎窑绿,苹果绿,低温绿釉中的孔雀绿、瓜皮绿和秋葵绿等等。

孔雀绿。孔雀绿亦称法翠,也叫翡翠釉或吉翠釉。釉色有深浅二种;深者色葱翠,釉内有细碎片纹,而且衬有酱白釉底,釉色鲜明艳丽;前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绿。若将孔雀绿敷盖于青花上,则青花色调变黑,颇有宋代磁州窑孔雀绿黑花的效果。

孔雀绿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宋、元时期的民窑创烧,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明成化时,景德镇开始在瓷器上摩烧单一的孔雀绿釉。其烧造方法有两种:一是以素胎直接挂釉烧制,釉面易开片剥落;一是在白釉器上罩釉烧成,釉面剥落者少。

松石绿。松石绿又叫秋葵绿,是清雍正时期创烧的绿釉新品种。现代配方系用硫酸钡、碳酸钙、硼酸等配制而成。其呈色为淡黄色中微微发绿,与绿松石色泽相似,故名松石绿。

孔雀绿釉。瓷器釉色名亦称法翠釉、翡翠釉、吉翠釉。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起源于宋、元民窑,最早见于宋磁州窑。明成化时,景德镇窑烧制成熟。孔雀绿釉,烧制方法有二:一是以素胎直接挂釉烧制,釉面易开片剥落;二是在白釉器上罩釉烧成,釉面剥落者少。孔雀绿釉色有深浅两种:深者色葱绿,釉色鲜明艳丽;浅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绿。若将孔雀绿敷盖于青花上,则青花色调变黑。

翡翠釉:瓷器釉色名亦称孔雀绿釉、翡翠釉、吉翠釉。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起源于宋、元民窑,最早见于宋磁州窑。明成化时,景德镇窑烧制成熟。孔雀绿釉,烧制方法有二:(一)以素胎直接挂釉烧制,釉面易开片剥落;(二)在白釉器上罩釉烧成,釉面剥落者少。孔雀绿釉色有深浅两种:深者色葱绿,釉色鲜明艳丽;浅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绿。若将孔雀绿敷盖于青花上,则青花色调变黑。

(三)结晶釉

结晶釉:瓷器釉色名。釉烧后,在釉层中出现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晶体。这种以结晶为特征的釉称结晶釉。釉的底色与晶花颜色不同者称复色结晶釉。也可采用施底釉和面釉来制造复色。宋吉州窑、建安窑生产的天目釉,为古代著名结晶釉。

结晶釉成因是产品烧成过程中釉内的结晶物质熔融后处于饱和状态,在缓冷过程中产生析晶,从而析出美丽花纹的结晶。此类釉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颇受人们喜爱与赞赏。

我国至宋代已经烧制出成熟的结晶釉品种,如兔毫、油滴等。最为著名的有建窑的兔毫、吉州窑的鹧鸪斑和河南的油滴等。清代的茶叶末、铁锈花等品种也颇为精美。现代的结晶釉,许多地方亦有烧制,熔质有铁、锌、锰、钛等;烧成温度有高温和低温两种;晶花有细晶和粗晶两种。

天目釉:瓷器釉色名。指建安、吉州等地瓷器上的一种黑褐色或黑褐底色上呈现条状或斑点花纹的色釉。据文献记载,1213世纪日本僧人,从浙江天目山带回黑釉瓷器,故名。天目釉品种繁多,名贵的有油滴、兔毫、星盏、黑定盏、鹧鸪斑、玳瑁、黄天目等。为宋代铁黑结晶釉的通称。

建窑以今天福建省建阳为代表,窑址在建阳水吉镇,以产黑瓷而著称。唐代始创烧,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为极盛时期,至清代而终。。建窑原是江南地区的民窑,北宋晚期由于斗茶的特殊需要,烧制了专供宫廷用的黑盏,部分茶盏底部刻印有供御或进字样。这种瓷器在日本被称为:天目釉。日本和韩国的茶道都非常重视此物。它的胎体厚实、坚致,色呈浅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盏为主。

兔毫釉:瓷器釉色名。黑釉名贵品种。结晶釉的一种。亦称玉毫釉、异毫釉、兔毫斑釉、兔褐金丝釉等。以铁作呈色剂,生坯挂釉。高温焙烧时部分未熔化的铁分离出来,密集结晶,于黑色中呈现兔毛一样的丝纹。兔毫在宋初已出现,福建很多瓷窑都生产,以建安窑产品最著名。

蟹壳釉:瓷器釉色名。一种带黄色的青釉,早期结晶釉之一。以铁为呈色剂,釉色类似蟹壳色,故名。还原焰烧成。另外,清代乾隆时期的茶叶末釉,釉色偏绿,习惯上也称蟹壳青。

(四)窑变釉

窑变釉:即器物在窑内烧成时,由于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出窑后呈现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由于其出现出于偶然,形态特别,人们又不知其原理,只知于窑内焙烧过程变化而得,故称之为窑变,俗语有窑变无双,谓其变化莫测,独一无二。

窑变早在唐代以前的青釉瓷器上即偶有出现。最初,窑中出现窑变曾被视为不祥,尤其是官窑中出现窑变,往往被砸碎。久之,反而发现其形态极美,或如灿烂云霞,或如春花秋云,或如大海怒涛,或如万马奔腾,因而被视为艺术瓷釉为人们所欣赏。如宋代河南禹县钧窑生产的铜红窑变,可谓变化莫测,鬼斧神工。清以前景德镇窑偶尔烧制的窑变釉瓷多被捣毁,至清时则作为著名色釉而专门生产,据《南窑笔记》载,清代生产的窑变釉,虽入火使釉流淌,颜色变化任其自然,非有意预定为某种色泽,但已经能人为配置釉料,较好的控制火候,基本上掌握了窑变的规律。著名的如康熙朝创烧的豇豆红、苹果绿等品种。

钧釉:瓷器著名颜色釉。窑变釉杰出代表,创烧于宋代的钧窑。12501270℃高温下还原焰烧成。其特点是在通体天蓝色中,闪烁着红色或紫色的斑块。据分析,这是由于在连续的玻璃相介质中悬浮着无数圆球状的小颗粒;这些小颗粒能散射短波光,使釉面里现美丽的蓝色乳光;又由于釉料中还原铜的呈色作用,而现出红紫色,与天蓝色互相掩映,好似片彩霞。诗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词句来赞美它的变化万千,绚丽多姿的色彩。此外,钧釉的釉汁很厚,釉泡较大,釉中有所谓蚯蚓走泥纹的曲折线,釉面开片大小不一。

炉钧。炉钧为景德镇在清雍正年间仿钧窑而烧出的一种低温釉.烧制的方法是先以高温烧成瓷胎,挂釉后在低温炉中第二次烧成,故称炉钧。《南窑笔记》说: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景德镇陶录》亦载,炉钧釉,色如东窑、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流淌变化过之。炉钧色调丰富,几乎月白、葱翠、钧红、朱砂红等诸色皆备。由于使用了熔块釉,所以光泽性强,外表华美、艳丽。但缺少高温釉那种厚重、奔放感。雍正年间炉钧的特点是:釉流动很快,流动处呈现紫红,釉面常有桔皮纹似片状,反光显五色。乾隆时的窑变流动状如雍正时流利,釉中窑变纹颜色泛蓝。到嘉庆时流得更不畅,色蓝。道光后不再是自然窑变,而是用紫笔画上去的一个个比小米粒略大的圈圈。

蚯蚓走泥纹。蚯蚓走泥纹是钧釉的特征之一,其釉层中,常有一条条曲折线,状如蚯蚓走泥。这种纹是釉层在干燥时或者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部分流入而填补裂缝所形成的。钧釉的釉层特别厚,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因而出现裂纹和缩釉等现象,釉面开片大小不一。

火焰红。清雍正年间景德镇烧出的一种仿钧釉。仿钧釉中的窑变花釉,是用多种不同色釉施于一器之上,经高温焙烧后,呈现出火焰状的色彩和图案。火焰红的出现,说明花釉的颜色发展到了十分丰富的程度。故宫博物院陶瓷展出的一件雍正窑变耳瓶,就是一件杰出的成功之作。釉里散着闪红的紫斑。瓶颈至圈足,都是以火红颜色为基本釉色,其间闪青、闪黄、青白、青蓝等颜色呈针状由上向下放射。整个瓶子就像燃烧得极为旺盛的火焰一样瑰丽。

(五)裂纹釉

瓷器釉面布满许多小裂纹,有疏有密,有粗有细,有长有短,有曲有直,形似龟裂、蟹爪或冰裂的纹路,称为裂纹釉。本是制瓷工艺中的一种缺陷。以后利用来装饰瓷器。哥窑即以此特点而著称。纹路交错成许多细眼状的,称鱼子纹,纹路繁密,较为细碎的,称百圾碎。

裂纹釉产生原因,在于釉的膨胀系数大于坯的膨胀系数,在加热过程中,釉面产生较大的张应力,使釉面形成许多裂纹。一般分为填充型与覆盖型两大类型。前者是在已烧成的釉的裂纹中填充煤烟、墨汁等物质,使纹路呈现棕、褐、黑等色调。后者是先将制品施上底色釉,烧成后再在上面覆盖颜色釉,经煅烧,覆盖色釉呈现裂纹,露出底釉的颜色。

开裂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因此开裂原是瓷器烧制中的一个缺点;但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而制出的开片釉(即裂纹釉),变成为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了。宋代的汝、官、哥窑都油这种产品。开片又称冰裂纹,按颜色分有鳝血、金丝铁线、浅黄鱼子纹,按形状分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

百圾碎为冰裂纹的一种,即裂纹釉中纹路繁密,开片较为细碎者。这个名称起于宋代之哥窑,景德镇窑仿哥窑之后,即一直沿用。

(六)陶瓷釉

唐三彩,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唐三彩的色釉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的效果。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三彩用于随葬,做为明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

釉上彩,在烧好的素器上彩绘,再经低温烘烧而成,因彩附于釉面上,故名。最早见于宋代。

釉下彩,于生坯上彩绘,后施釉高温烧成,彩纹在釉下,永不脱落。最早见于唐代。

釉里红,以氧化铜为色剂在胎上彩绘,施釉后高温烘白底红花,始于元代景德镇.

斗彩,在坯体上以青花勾绘花纹轮廓线,施釉烧成后,于轮廓线内填以多种色彩,再经炉火二次烧成,画面呈现釉下青花与釉上色彩比美相斗,故名。始于明成化年间。

开片,既冰裂纹,釉面裂纹型同冰裂。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过早出窑遇冷空气产生,宋代哥窑以此为主要特征。

青花,釉下彩品种之一,以氧化钴为色剂,在坯胎上作画,罩以透明釉,经1300度高温烧成,蓝白相映,明清两代主打瓷器。

(七)搪瓷釉

搪瓷釉:用于涂搪在金属坯胎上、组成为碱-硼-硅酸盐系的玻璃态物质。将搪瓷釉涂搪在金属坯体上,经烧成后能同坯体牢固结合,对坯体具有保护作用和装饰作用。

搪瓷釉的基本成分有下列5种。基体剂:占瓷釉总量的40~60%,是决定搪瓷釉主要性能的成分。有氧化硅、氧化锆、氧化钛等。助熔剂:促进搪瓷釉熔融,改善其工艺性能和物理化学性能。有氧化钠、氧化钾、氧化硼等。乳浊剂:赋予坯体以良好的遮盖能力。有氧化钛、氧化锑、氧化锆、氧化锶等。密着剂:使瓷釉同坯体牢固结合。有氧化钴、氧化镍、氧化铜、氧化锑、氧化钼等。着色剂:赋予搪瓷釉以各种颜色,以达到彩饰效果的成分。有氧化钴,呈鲜蓝色;氧化铜,呈绿色或红色;氧化铬,呈深绿色;氧化铁,呈赭红色等。这类氧化物的用量一般为0。1~2。5%。

(八)现代瓷釉

长石釉:是现代陶瓷生产中最常用的难熔釉料,属透明釉的一种。多用在瓷器、半瓷器和硬质精陶等制品上。主要以长石为主要熔剂,二氧化硅较多,而含金属及碱土金属氧化物较少。由石英、长石、大理石、高岭土、粘土等组成。与石灰釉比较,高温粘度大,成熟温度范围较宽;透明度较低并具有一定的乳浊性(泛白);膨胀系数较大,易产生裂釉。适用于日用瓷器、炻器和硬质精陶等产品。

四季釉:是福建省福鼎市的特产,又称福鼎四季釉。一度成为福鼎代名词,皮薄汁足香甜可口,而且这种四季釉只适合在福鼎种植,其他地方会水土不服哦。而且,四季釉有一个很大的象征,它的底部有一个硬币大小的圆印。

通明釉:通过釉层可以看见釉下坯体的颜色以及各种雕刻和彩饰的釉。透明釉的种类较多,如日用瓷和卫生瓷上用的石灰釉、长石釉以及釉面砖上使用的铅硼釉等。

乌金釉:瓷器釉色名。始于明代成化年间而以清康熙朝作品为代表。以后衍为古铜、墨褐和铁棕等。料地有纯黑与黑地彩两种:纯黑为一色;黑地彩即在黑地上施彩绘,以黄、绿和紫三色为多。系景德镇瓷工利用含铁量达13.4%的乌金土制釉而烧出的一种光润透亮、色黑如漆的纯正黑釉。乌金釉同一般黑釉的区别除铁成份外,还含有锰、钴等无素。清代御窑厂生产的乌金釉有黑地白花、黑地描金两种。乌金釉质地细腻,净亮如镜的釉面,为黑釉瓷中难得的佳品。

乌釉:将谷壳和蚶壳灰的混合物,在1300℃左右高温下焖烧45昼夜,经冷却粉碎漂洗而制得粉状物质,称乌釉。化学成分以SiO2、CaO为主,并夹杂有少量的钾、钠化合物。广东潮安枫溪瓷区采用的传统石灰釉(又称谷糠灰釉)是由乌釉和易熔瓷土的泥浆配成。

(九)其他釉

无光釉:呈丝光或玉石状光泽而无强烈反射光的釉。施于艺术陶瓷上,可经获得较佳的效果。哥窑的釉,就是无光釉,有米白、粉青、灰绿、奶酪黄等色。

无光釉可以用以下三中方法来制得:降低釉烧温度或增加油料的Al2O3含量;用稀氢氟酸溶液轻度腐蚀表面;冷却时,使透明釉析出微晶。这个方法比较方便,采用也较多。在含石灰石的无光釉中,生成的微晶主要是钙长石或硅灰石,在加入钡时,则为钡长石。

无光釉的酸度系数应控制在1到1.25之间。

冷却速度是制造无光釉的关键之一。一般采用缓慢冷却,可以使釉析晶而无光。釉料中SiO2含量提高时,冷却速度应减小。

绞胎釉:是一层胎泥,一层釉色,迭次相压,卷成圆柱,然后取其断面,制成器型焙烧而成的,呈现出树木年轮似的纹样,富有天然之美。另一种为贴面绞胎。这两种绞胎釉均需在器物表面加施一层铅玻璃透明釉,并一次烧成。

琉璃釉:低温色釉之一,釉料以石英为主,铁、钴、锰为着色剂,以铅为助熔剂。多为在烧好的素胎上施以琉璃釉,然后经低温二次烧造而成,主要用于装饰陶胎制品。釉色有黄、绿、蓝、紫等多种。

琉璃釉始见于战国的陶胎琉璃珠。隋、唐、辽时更为发展,隋、唐时期多用于装饰建筑构件、冥器、供器等。明清时期继续烧造琉璃釉,于皇家宫廷建筑、陵墓照壁、宗教庙宇、佛塔供器以及器具饰件上较为多见。

铅釉:是用氧化铅作助熔剂,烧成温度在1000℃以下,上在已烧成的瓷器上,入炉二次烧成的颜色釉。《南窑笔记》称其为炉内颜色。发明比青釉晚,但在汉代已较普遍。低温色釉釉面光泽强、表面平整光滑,釉层清澈透明;色彩丰富,传统品种有胭脂红、孔雀绿、象牙黄、鱼子黄、宝石蓝、葡萄紫等。缺点是硬度较低,易出现划痕,化学稳定性也较差。

有颜色的茶器,是上了颜色釉,颜色釉是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一般是氧化铁、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铁是无机颜料,用于药品着色、食用红色素,也有用于工业涂料等;氧化铜主要用于制人造丝、陶瓷、釉及搪瓷、电池、石油脱硫剂、杀虫剂,也供制氢、催化剂、绿色玻璃等;氧化钴通常作为生产硬质合金、超耐热合金、绝缘材料和磁性材料的主要原料以及化学工业中的催化剂和染料。

这些化工原料经过高温之后,也就趋于稳定,所以高温之下的茶器对人体无害,劣质低温且含铅的茶器对人体有害。通常情况下,古人都是用颜色鲜艳的釉来装饰花瓶,喝茶都不会用太鲜艳的茶杯,不合茶性,如果真的要买那些图案颜色丰富的茶器建议选用高温煅烧的釉中彩,图案上的颜料一般是从矿物或植物动物上提取,釉中彩是在上了颜料的基础上再上一层釉,就会隔绝颜料与人体的接触。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必备!定瓷——原初的至美(通用)


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这九个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定瓷之美。

人们习惯把白瓷比作白玉,它清透灵动的质感宛若水润的青海玉;而定瓷深沉凝重的白色堪比隽永的和田玉了。如象牙般微黄的白色凝聚着泥土的素朴和沧桑,清雅端庄的造型带给人沉静的美感。白色之美被定瓷演绎到了极致。

《易经》上九之爻说白贲,无咎,即处饰之终,饰终反素,故任其质素,不劳文饰,而无咎也。以白为饰,而无忧患,得志者也。也就是说,白贲是指装饰到了极点反归于朴素的美,是以白的素色去装饰,使之流露出自然纯朴的美。庄子也说过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大概就是说装饰到绚烂之极,到最后还是归于平淡。

宗白华在其《美学散步》里对易经上的《贲卦》有详细的论述,可以帮助进一步理解白贲之美。贲本来是斑纹华采,绚烂的美。白贲,则是绚烂又复归于平淡。所以荀爽说:极饰反素也。有色达到无色,例如山水花卉画最后都发展到水墨画,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最高的美,应该是本色的美,就是白贲。刘熙载的《艺概》说:白贲占于贲之上爻,乃知品居极上之文,只是本色。

定瓷如出水芙蓉,清丽却不娇不媚,透着宋瓷低调的奢华之感。

成化斗彩的胎、釉、色及造型


理清成化斗彩的确切含义之后,还要对成化斗彩在胎釉、色彩、造型、方面的特色有进一步的认识。

胎釉方面:

胎质洁白细腻,薄轻透体,小杯胎体之薄几同蝉翼,可映见手指。白釉柔和莹润,表里如一。这种胎、釉特质的形成 是由于成化瓷中的铁、钙含量下降所致,标志着成化官窑对胎釉原料的选择与控制比明朝前期更为严格。

彩色方面:

丰富而华贵。成化以前釉上彩色很少,即使著名的“景泰蓝”所用颜色也远较成化斗彩为少。“运用不同的选料和配比,做出这么多的彩色,是成化时 期制瓷工人的巨大创造”。成化青花色泽淡雅,釉上彩色鲜艳清新。已故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先生,曾撰文谈论成化彩色的特征:“鲜红艳如血,杏黄闪微红。水 绿、叶子绿、山子绿等皆透明。差(姹)紫色浓而无光。孔雀蓝色沉,孔雀绿浅翠透明。赭紫色暗,葡萄紫色如熟葡萄而透明。油红色重艳而有光。姜黄色浓光 弱”。实可谓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其中的“差紫”是成化彩色中的独特品种。孔雀蓝与孔雀绿不用于斗彩器。成化斗彩在彩色运用上灵活自如,按照器物及纹饰风 格,或者选用一两种(如斗彩卷叶纹瓶),或者选用三四种(如斗彩葡萄纹杯),或者选用五六种(如斗彩鸡缸杯)。用三四种彩绘的较多,用一两种或五六种彩绘 的极少。然而无论选用几种,都设色精当,素雅与鲜丽兼而有之,明丽悦目,清新可人。应该说,若无成化颜色的丰富,便不会有尔后嘉万五彩、康熙五彩、雍正粉 彩等的发展成就。

造型方面:

成化斗彩无大器。以现有藏品看,最高的瓶其高度约为19厘米,最大的碗其口径约为23厘米,高足杯其高度约为7.6厘米,盘的口径约为16-18厘米,罐的高度约为8-13厘米,杯的口径约为7 -8.5厘米。由此已能体察斗彩器的小巧铃珑。无论是何种器型,都具有端庄圆润、清雅隽秀 的风姿。细细考察,可以发现其造型的轮廓都是由一种柔韧的直中隐曲、曲中显直的线条构成,因而风貌有殊。下面就成化斗彩器型作一些选介。

可分为深腹高体与扁腹矮体二式。高罐:广口与颈直连,丰肩,上腹部圆阔,腹下收敛,圈足内藏而浅。矮罐:广口、短直颈,肩腹到胫部由扩张形的 曲线勾勒,圆润饱满,内圈足浅硕,透露着一种端稳、秀雅、含蓄的美,时代特征鲜明。这两式罐均以直边平面、顶心微隆的盖子配戴,亦称“盖罐”。

主要分为缸杯、莲子杯、铃铛杯和高柄杯四式。

缸杯:广口微微,口下至底轮廓线缓收,内圈足,以其体小却形似大口、大底、硕腹的浅缸而名。

唐宋时期的茶器绚丽多姿


唐代花釉水注

唐代三彩执壶

唐代蓝釉杯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作为古老东方文明的一个象征,茶及其茶文化随着丝绸之路,不断地影响和推动着世界各国茶文化的兴起和 发展。唐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饮茶之风盛行,大大促进了陶瓷器制造业的发展,形成了各种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茶器。唐时,借助丝绸之路的繁 荣,中国的茶叶经回纥及西域各国向西亚和阿拉伯地区传播;公元6世纪下半叶,茶传到了朝鲜半岛;公元806年,日本僧人将茶和制茶工艺带到了日本;两宋时期,中国茶传入南亚诸国,并经由这里传往西方……

在著名的“黑石号”沉船上,考古学家打捞出了大量的唐代瓷器,其中不乏工艺精美的茶器;在“南海一号”沉船上,考古学家也发现了大量的精美茶器。唐代和宋代陶瓷茶器大量向海外输送,也进一步证明了丝绸之路其实也是茶叶和陶瓷之路。同 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外域文化,也给中国传统茶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得唐宋茶器更加丰富绚丽。

吸收了外来风格的唐宋茶器,体现出高度发达的唐宋社会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博大胸襟。陶瓷匠人们在不断的借鉴和模仿中,逐渐将富于变化的优美形态变成适合中国人审美观赏的新形制。(“唐宋茶具特展”至10月底结束)

明洪武釉里红的官窑性质及胎釉呈色特征


釉里红是以铜红釉在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它在工艺流程上和青花瓷几乎完全相同,区别仅在于釉里红用铜作呈色剂,青花用钴作呈色剂。从装饰方法和绘画纹样看,釉里红和青花也几乎完全相同,可以说两者是共生的。

元代中后期,在青花瓷渐渐成熟的同时,釉里红工艺也有了进步,已能烧出纯正的红色。由于釉里红对烧制温度和窑中气氛要求严格,大多数元代釉里红偏黑灰,红艳欲滴者很少,这样就限制了釉里红的发展。其时装饰手段单一,大多用刻划涂抹的手法,产量也非常稀少。

釉里红的真正成熟是在明初洪武年间,从原料萃取、制作成型、绘画装饰到烧制工艺都有了突破。釉里红工艺的进步是由官窑来完成的。

洪武釉里红的官窑性质

在君主专制的封建体制中,许多物质的东西都被赋予超物质的意义。黄色是皇室象征,明清时,黄釉瓷成为宫廷专用瓷,严禁民间生产和使用,只限于官窑生产。而明初将红色也定为皇室专用色之一,明初釉里红也仅限于官窑生产。这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认识:

1、明初礼制对釉里红生产的限制

明代建国之初就制定了详尽的礼仪制度,对日用物、服饰等都作严格规定,君臣有别,上下分等,不可逾越。

从器物材料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公布的居室器用制度规定,酒具自君王至庶民分别使用金、银、锡、磁(瓷)、漆等材料制作。明初宫廷仍沿承元代旧制,日用器皿多见金银器,但大件器物仍用瓷器。因此迄今我们所见洪武官窑瓷以大碗、大盘、大瓶、大罐为主,绝少小件器物。

从瓷器釉色看,洪武二年(1369年)规定了祭祀用青、黄、红、白四种色釉,其中青(蓝)、红、白是高温色釉,黄是低温色釉。这四种釉色禁止民间使用。

在诸色中,红色尤得洪武皇室重视。据刘辰《国初事迹》载:“太祖以火德,五色尚火,将士战袄、战裙、壮帽皆用红色。”古代五色指青、赤(红)、黄、白、黑。洪武皇帝对红色很偏爱,因此把将士都以红色装饰起来。这种偏好,也会旁及其他,其中包括对瓷器装饰中红色的垄断。

单一的红釉瓷作祭器可以,但因视觉上较为单调而并不适于日用。因此选用线描釉里红作为宫廷用器就成为明初礼制和帝王爱好的必然结果。

2、宫廷需求对洪武釉里红生产的促进

釉里红工艺大约出现在14世纪前期。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上曾发现景德镇窑外施影青釉的釉里红碟。到14世纪中叶的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烧制出以涂抹为主的釉里红器,但工艺不成熟,产量稀少,而和釉里红差不多同时发展的青花却成就辉煌。究其原因是社会需求的不同。蓝白相映的青花深受伊斯兰民族的喜爱,外销需求量大;釉里红主要用于内销,人们对它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尚有一个适应过程。

元末时,景德镇产生了一批小型釉里红器,如小罐、小瓶、小碗之类,销往东南亚地区,这种需求对釉里红发展产生推动,采用线描简笔画法,呈色也较鲜艳纯正,为洪武釉里红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技术准备。

洪武时期釉里红得到急速发展,根本原因在于需求的拉动,而且主要是由于皇室的喜爱而产生需求。在封建集权社会,皇室的意志往往可以决定一切,这正是洪武釉里红得以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3、考古发现对洪武釉里红性质的证明釉里红被明初皇室选为宫廷用瓷,并限制民间使用,使其退出流通领域,成为非商品性质的官窑器。和其他一般官窑器如青花不同的是,釉里红和明初黄釉、蓝釉、红釉等品种仅限于官窑生产,而从明初开始,青花瓷器基本维持着官、民窑平行的生产格局。可证明洪武釉里红官窑性质的考古发现很多:

a、遗址发现

明代故宫的釉里红器有过几次重大发现,这些出土器物具有非常明确的官窑器性质,最重要的有:

1964年,在疏浚南京明故宫遗址御城河时,发现釉里红残片,同时出土的有洪武官窑青花、洪武釉上红彩五龙盘、内外双色釉暗龙纹碗等。

1964—1989年,南京明故宫遗址先后四次发现釉里红装饰的建筑构件,饰龙凤纹。同样的釉里红龙凤纹瓦当在安徽凤阳县明中都皇城及皇陵遗址也有发现。中都于洪武二年(1369年)开始营造,洪武十一年竣工。因此这些釉里红建筑构件的制作时间和性质是明确的,属于洪武初年生产的官窑瓷。

1983—1984年间,在北京四中的原明代宫廷库房区发现大量洪武时期的釉里红和青花残瓷,出土的釉里红残瓷从器物特征和造型纹饰来说,都与洪武官窑遗址出土物及清宫旧藏的釉里红器相同,为洪武官窑产品。

b、墓葬发现

明代王公官吏用瓷器随葬似有定例,最常见的是梅瓶。从各地历年出土的梅瓶看,青花居多,另有白釉、哥釉青花、蓝釉堆粉、珐华、孔雀绿釉、茶叶末釉、釉里红等品种,而釉里红最为少见。

1957年,江苏省江宁县的正统八年(1443年)宋琥夫妇合葬墓出土一件釉里红岁寒三友图梅瓶。1991年,在同一墓区的正统十三年宋铉唐氏合葬墓也出土一件釉里红岁寒三友图梅瓶。两件瓶从胎釉并釉里红呈色、纹饰特征看,都属于洪武产品。宋琥、宋铉为父子。宋琥是明初西宁侯宋晟之子,其妻系明成祖永乐皇帝之女。这两件梅瓶应是经赏赐而流出内宫的。

南京及各地明初王公大墓出土的梅瓶有一定数量,均是青花绘制,釉里红难得一见,证实了釉里红在明初只有皇室才可使用,且不轻易赏赐,其宫廷御用性质是显而易见的。

同样可以证明这一结论的是,明初墓葬中出土的民间青花瓷为数不多,但基本不见釉里红踪迹,其原因也在于民间没有使用甚至被禁止使用釉里红器。

c、窑址发现

景德镇明初釉里红瓷有数次出土,出土数量较多的是1994年在明御厂东院的发现。在同一地层中出土了青花、釉里红和红釉等洪武官窑产品,器物有大碗、大盘、盏托等器,画工精致,纹饰以扁菊纹、牡丹纹、西蕃莲纹等花卉题材为主。对这批珍贵的出土物,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认识:首先是出土物中青花和釉里红从器物造型到装饰纹样均具有相似性,可以相互印证部属于洪武官窑产品,都应视为洪武官窑标准器。其次是传世釉里红和出土洪武釉里红两者的工艺方法和艺术风格相同,证明目前所见传世釉里红均属洪武官窑器。

相反的情况是,大量景德镇明初民窑窑址中没有发现釉里红瓷器,说明了明初民窑禁止生产釉里红,进一步证明了洪武釉里红仅限于官窑生产这个结论。

洪武釉里红的胎釉特征和呈色

洪武官窑釉里红和青花在同一技术条件下产生,两者除呈色剂分别为铜和钴外,工艺流程基本一致,使得胎釉特征大体相似;但因釉里红和青花对釉的要求和窑炉条件略有不同,因此两者的外观特征又有所差异。

洪武朝历时31年,釉里红的原料配方和制作工艺前后不同,从胎釉特征和釉里红呈色上也能看到这种差别。

1、胎釉特征

洪武釉里红的胎骨有粗松和致密两类。粗松的一种手感稍轻,瓷化程度差。致密的一种断面细腻、紧密,白中略灰。据理化测试,釉层CaO的含量比青花瓷高,含钾量较低,属钙碱质,高温烧成时粘度变化不会太大,较少流釉。

洪武釉里红的釉层有两种:一种肥厚莹亮如堆脂,乳白色,有冰裂状或长条状开片;另一种肥润致密,釉表有极细微橘皮纹,白中含青或青灰。普遍见缩釉点或缩釉线,露胎处见窑红。

釉里红呈色红艳的大多釉色乳白,呈色灰暗的大多釉色趋灰。

2、釉里红呈色

洪武釉里红呈色多样,大多较灰暗,少数较红艳。

a 艳红色——呈色纯正浓艳,线条外缘大多有晕散,有些甚至整个釉面都呈浅红色。呈色艳又无晕散的极少。检看这种洪武釉里红残瓷,莲瓣间不借用边线推断这种工艺在洪武早期使用。

b 赭红色——色厚重,剖面用高倍放大镜观察,釉里红处于白釉层中间,即胎上有一层白釉,其上是釉里红,釉里红上又有一层白釉。

c 灰红色——釉里红彩较薄。

d 灰黑色——呈色以灰黑为主,微见红意,称釉里灰或釉里黑。有些呈色黑灰的可见明显的铁褐斑,这是含较多铁质之故。

南京明故宫和凤阳皇陵的釉里红建筑构件有数种呈色,如赭红色(局部有绿苔点)、酱红色(有晕散)、赭褐色(有绿苔点和晕散)、黄褐色、黑褐色等,呈色极不稳定。

冰裂釉茶具怎么样 2020冰裂釉茶具有毒吗


市场上有很多类型的茶具。大家有听过冰裂釉茶具吗?冰裂釉茶具怎么样?冰裂釉茶具有毒吗?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答案吧。

冰裂釉茶具怎么样

冰裂釉茶具其实是以本身的特点命名的。如冰裂杯是因茶杯杯身有似冰裂的痕迹,所以得名的。冰裂茶杯是天然的陶瓷泥料材质,通过独特的加工技术精制而成,它具有外形光亮细腻美观的特点,杯壁厚,不烫手,散热快又是它的三大优点。

冰裂釉茶具特点

1、冰裂釉茶具最具特色的是冰裂釉,冰裂釉是一种多层次的立体结构裂纹,它看起来就像是花瓣一样,而且杯壁厚实,釉薄质细,最特别的是,釉面上有一些呈现出不规则的细碎层叠起来,就像是竖冰乍裂,极具立体感,看起来美极了,而且艺术感也非常好。

2、冰裂釉茶具因为茶杯表面的冰裂痕迹而出名,立体又有质感,艺术感很强,不但非常具有观赏特色而且冲泡出来的茶味道也非常好。

3、冰裂釉茶具的外观是一大特点,而它的外观颜色也是一大亮点,一般情况下,冰裂釉茶具以赤、黄、橙、绿、青、蓝、紫这七种颜色为主,因为不同地区所配置的瓷土不一样,其使用的釉水、烧制的温度等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冰裂釉茶具烧制出来的颜色也会有所不同,即使是用料一样,不同批次烧制出来的冰裂釉茶具也会有所不同,所以你根本不可能找到两件完全一样的冰裂釉茶具。

4、因为茶具选用了天然陶瓷泥料精制而成,独具特色的外表非常耐看,而且冰裂釉茶具的不壁厚,不烫手,散热也非常快,泡茶也非常方便。

冰裂釉茶具有毒吗

一般情况下情况下我们使用的冰裂釉茶具其裂纹只是产生在釉面之下,所以釉面没有开片,这样只要釉面无毒,茶具就是无毒的。冰裂纹茶具只是在制作工艺上利用了釉料和胚胎的膨胀特性,只是表面出现开片,但是我的了解是,即使出现开片,但是釉料一样是完全包裹住胚胎的,所以除了在表情形成的纹样有区别之外,其实本质和普通差距没有区别。

再有就是经过现代科学的验证,在纳米远红外线技术的作用下,使其功能超过了一般茶杯。把开水或茶水倒入杯中浸泡,可令水质口感绵软甘甜,其小分子水达到了82HZ,符合国家标准的优质能量水。小分子能量水具有显著的保健作用。小分子能量水,擅击力强,进入体内激活细胞,促进新陈代谢,渗透力强,养份、矿物质和氧气更容易进入细胞内,溶解力强可将体内积存的脂肪,胆固醇和其他物质充分的溶解,排出体外,提高身体的排毒解毒能力。

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其实冰裂釉茶具是没有毒的,只要彩色釉的碗只要不再进高温(如微波炉)就没有毒性。所以大家可以放心使用。

小知识:冰裂釉茶具适合泡什么茶

冰裂釉茶具适合冲泡很多种茶,这主要根据您的意愿来决定的。目前,市场上使用这种茶具的茶友相对较少,在这些使用者中间,更多的是使用其来冲泡乌龙茶,主要是因为乌龙茶的普及程度较高。冰裂釉茶具是陶瓷茶具的一种,采用非常独特的加工技术,具有多种优点,比如外型上光亮美观、性能上不烫手、散热快等特点,光滑的杯壁还可以做到不吸收茶香,放置茶的原味丢失。

绿茶和红茶也是冰裂釉茶具冲泡的两个好的选择,绿茶因为其较为清淡的口味,需要像冰裂釉茶具这种不吸收茶香的茶具来冲泡,而红茶作为一种茶汤非常漂亮的茶叶,更需要一种能够突出去美感的茶具来作为辅助,更能够体现出其魅力所在。

冰裂釉茶具适合泡什么茶?红茶、绿茶、乌龙茶其实都可以,冰裂釉茶具是经过特殊工艺制作而成的一种带有很强的立体感的茶具种类,能够帮助提升饮茶氛围和质量,其给饮茶者带来更多的趣体验完全不亚于紫砂壶。

以上就是小编要告诉大家的冰裂釉茶具怎么样和冰裂釉茶具有毒吗相关知识,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蒙地卡罗2019全抛釉新品来袭:揭开神秘面纱


隆冬已至,春节将临。新品亮相恰如新年来临前的大餐。冬飨,冬季的宴饮大餐。蒙地卡罗准备的冬飨盛宴,只为懂生活的你,享受新品的美色与美味;饱食、细品,畅享时光。

还记得跨年那天,很多人都在倒数,端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着亮点和槽点一样多的跨年晚会,各个卫视来回切换,生怕自己错过任何一个明星的亮相时刻。幸好,还有贴心的“跨年演唱会的回放”——新品鉴赏回顾。

莎拉尔全抛釉系列采用数字喷墨印花工艺,砖面光泽度高达90度,釉层厚而透亮,一石多面的效果,让设计融入骨髓。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瞧瞧那些1200x600全抛釉新品,如何化简为美!

卡拉卡塔 KF-QW612801

一石五面

新中式的风格,莎拉尔全抛釉瓷砖产品碰撞出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味道。

兼容中国传统文化那份宁静致远,从容淡定,内敛低调的滋味,又融入现代生活中国简约、时尚、精致的追求。

欧洲经典白 KF-QW612802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绝不是一朝一夕能成为的,他的独特之处是受到大浪淘沙般的时代洗礼所保存下来的。你能看到宽敞的开放式空间,色彩明亮的沙发、圆几、方桌……在柔软的灯光下透出温馨,满足理想中家般的温暖。

一石四面

具有古代王室汉白玉一般的透感,彰显着一种高贵,唯我独尊的生活态度。

麦金利黄 KF-QW612803

一石六面

麦金利黄低调沉稳,有淡淡的金色,却不显眼,像极了很多用实力征服观众的演员。他们会用高规格来要求自己,为的是呈现华丽的舞台。

阿非利加米黄 KF-QW612804

一石两面

星空灰 KF-QW612805

一石五面

它宛如夜空里纯净的灰色,浩瀚而神秘,自在遨游、让人向往的天际。

它用来做电视墙背景,让整个空间纵深感强,达到自然过渡的效果。

如果上面的五款产品还不过瘾,那么接下来的五款产品就是为了满足你的全方位需求,为你别样的个性空间所“智”造的,一种灰色调幻化出5种不同色泽和亮度的瓷砖产品。

青岩玉KF-QW612806

——莎拉尔全抛釉

加那利灰KF-QW612807

——莎拉尔全抛釉

云雾灰-浅灰 KF-QW612808

——莎拉尔全抛釉

云雾灰-深灰 KF-QW612809

——莎拉尔全抛釉

范特西灰 KF-QW612810

——莎拉尔全抛釉

明代五彩瓷的釉上黑彩的讨论


(一)黑彩的源流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认识到某些天然矿物如铁矿石、赭石、瓷土等,可以在陶器表面作赭红、黑与白等彩色,描绘各种花纹。并且,还让黑色当主角、红色做配角,由此成就了著名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彩陶。

瓷器上的黑彩,首推河北磁州窑的北宋白地黑花。白地黑花又称白釉黑彩,“即用高铁彩料在釉下绘画,是磁州窑最具特色的装饰。”而且,河北“磁州窑的白地黑花有釉上和釉下两种彩饰”,并非都是釉下彩制品。磁州窑白地黑花瓷的“高温釉上彩工艺是在坯胎上施釉后再用铁矿色料彩绘,再在高温下一次烧成。此类装饰工艺从宋代开始,历代磁州窑都有使用。”

除了白釉黑彩瓷品种外,北宋磁州窑还生产有绿釉黑彩瓷,而宋、金时代的河北磁州窑、河南扒村窑和山西长治窑等北方民窑,又开创出低温釉上红绿彩工艺:在已烧成的瓷器釉面上,按纹饰需要,以红、绿彩进行绘画(有些产品还加有少量黄色),再在800℃左右的彩炉中二次焙烧而成。这类瓷器,就是白釉红绿彩,也称“宋加彩”,是元、明五彩的前身。

在“宋加彩”中,同时还出现了与釉下黑彩相结合的红绿彩,其工艺手法同明清时期釉下、釉上相结合的青花五彩器如出一辙。“当时烧造的瓷塑人物像,很多是用釉下黑彩在胎上绘发和眉目,经高温烧制成白釉黑花,而后在釉上绘以红、黄、绿等纹饰,再经低温烧制而成。”,这类器物的艺术价值很高,是宋金瓷器中较珍贵的品种。

由此可见,在中国的瓷器彩绘上,黑彩源远流长、作用显著,甚至在许多时候,还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色料。例如,人物纹的发髻、衣褶、鞋子和动、植物纹的毛发、形象造型等等,常常是非黑彩莫属。因此,让黑彩醒目又悦心,备受南北窑场关注,故时有建树。而景德镇窑的五彩,始见于元代,器物“所绘的彩色有红、绿、紫及孔雀绿等色。”,至明代,五彩之黑彩,遂有了黑漆光泽。

当然,从历史进程来讲,景德镇窑的黑彩出现,算不上太早。倘若,竟要等到清康熙来解决黑彩与黑彩光亮问题,那与元明时期景德镇为中国制瓷中心的瓷都地位,也就更不相称了。

(二)康熙之前的“黑彩罩绿”概况

对照明清两代实物不难发现,当今学术界已达共识的“康熙黑彩多在其上罩一层绿色,更显得乌黑”的说法,其实很不准确。因为早在康熙之前的明代嘉靖万历时期,“黑彩罩绿”现象已多见。而清初顺治时期,五彩器上也多在其黑彩上“罩一层绿色”,致黑彩色泽乌黑如漆。入清后,五彩瓷的“黑彩罩绿”状况,较明代嘉万时期更普遍。

(三)五彩瓷的“黑彩罩绿”起始年代

通过实物比照可发现,景德镇窑五彩上的黑彩以及黑彩上出现“罩绿”,均起始于明代,最迟不会晚于明正德。而且,收藏于故宫的这件带底款的正德五彩盘,还让人们看到,起初罩于黑彩上的绿色,颇似“孔雀绿”釉。这表明,景德镇窑的黑彩及黑彩罩绿的兴起,很可能是受宋元磁州窑绿釉黑花瓷的启发。

(四)断代上的重要意义

有不少博物馆的专业人员以为,“康熙五彩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也有不少文物商店的业务人员认为,“康熙时期发明黑彩有黑漆的光泽,用以绘画树的枝干、叶脉、人物飘带、衣褶轮廓、鞋等,衬托在五彩的画面中,加强了绘画的效果。”可以预见,若不对广为流传的“康熙黑彩多在其上罩一层绿色,更显得乌黑”、“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以及“康熙五彩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等一些错误说法予以纠正,那么,明清五彩上由“黑彩罩绿”引发的错判,今后仍将不可避免。

结 论

黑彩上“罩一层绿彩”,并非为康熙五彩特有,更不可将它同康熙朝发明釉上蓝彩相提并论。准确地说,黑彩上的此项罩彩工艺,始于明代正德,完善于嘉靖时期,以后各朝盛行不衰,并沿袭至清代康熙。

此外还可以说,康熙朝后期,黑彩的应用更加广泛,由通常作图案轮廓线、局部点染或片断画面,发展到大范围使用,最终导致独立的墨彩品种于康熙晚期创立,把中国彩瓷的辉煌推向又一个极致。

青花发色与呈色的区别


发色是青料在焙烧过程的化学变化,呈色是青料烧成后所呈现的直观感受。

呈色的色调有以下几个制约因素:第一是发色,第二是胎骨,第三是釉子。胎骨就是 釉里面的胎子,胎子发黄,发白,松软与坚硬都对青花有一定影响。釉子质量的好坏、颜色和厚薄都对呈色有影响。 发色的制约因素:第一是青料,第二是施用技术,第三是焙烧温度。施用技术就是在画的时候,画功怎么样。如果蘸 的颜料都一样,画线用力均匀,青花烧出来后就是一个颜色,否则青花就会出现深浅不一的颜色。再一个是焙烧温度,应该是1260度。同样的青料,如果温度过高,颜色发黑;温度过低,有点发绿。

还有一点特殊的情况,就是单纯的青花瓷,它的发色、呈色都一样时,如果经过二次焙烧,即再进一次炉后,颜色要比没进二次炉的深,像后来的青花红绿彩、豆彩等。再说青料,青料受三方面影响,第一是成分,第二是提纯,第三是配制。

成分主要是氧化钴,它发出的颜色是蓝色的,其中含有一定的氧化锰,还有一种三氧化二铁,简称氧化铁。钴的含量越高,蓝色就越正,含量少就发灰。锰含量高时,青花就蓝中泛紫或蓝中泛红。氧化铁含量高时青花的发色就发黑。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必备!“五颜六色”的茶器有毒?揭开釉的真相(通用)》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必备!“五颜六色”的茶器有毒?揭开釉的真相(通用)》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五颜六色造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