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宣德瓷器鉴别 > 导航 >

识年款辨宣德

识年款辨宣德

宣德瓷器鉴别 宣德瓷器如何鉴别 明代宣德瓷器鉴别要点

2020-02-06

宣德瓷器鉴别。

明代开始流行在瓷器上题写帝王年号款识,俗称“年款”。明代年款有楷书题写和篆书题写两种。篆书题写的自永乐开始,以后宣德、弘治、万历等朝代也有。用篆书题写的以刻划暗款为主,一般为“某某年制”四字。并且锥刻款多见于单色釉瓷器上。明宣德起开始出现以青花楷体题写,题于青花框或圈中的年款有“大明某某年制”、“大明某某年造”、“某某年制”等,成为以后明代历朝乃至清代题写年款的主要形式。除口沿、器肩、器腹等无圈框年款外,宣德官窑瓷器上以青花、红彩在器心、器底位置题写的年款,有单圈、双圈、单框、双框、椭圆、莲瓣等边饰。从文字排列看有直行和横书两种。总之,宣德年号款的款式种类之多,为明代历代款式之最。此种现象正说明宣德是“年款”起初阶段,尚没有固定的规范格式形成,所以才会给后人留下一个“宣德款遍器身”的说法。

宣德款的青花呈色特征

笔划粗细适中,颜色多不均,笔法遒劲有力。

青花呈色的主要着色剂是氧化钴。我国古代青花都是用含钴的天然矿石钴土矿作着色剂。钴土矿是一种含钴、锰、铁等较复杂的矿物。明代早期,采取水沉法获取青料的技术,在河中冲去浮土,再反复加以淘洗,用水磨沉淀、磁石去杂的方法获得青料。明代晚期开始向煅烧法选炼获取青料的技术发展改造。将选好的青料放在水中不断淘洗,装钵煅烧,逐粒精选出色泽润、比重大、拨动有金属声响的料,把它研得极细,作为用在瓷坯上画的青花色料,加水调和即可使用。色料的磨细程度不仅影响画工,特别是对青花的显色来说也很重要。色料愈细愈能使颜色均匀调和,且容易绘画。如果色料中有过粗的颗粒,在烧成时有被还原成金属而使瓷器表面形成黑点的可能。因此明清时期的敲青和淘青工艺方法,与现代取青工艺的球磨青料技术,以及化学合成氧化钴青料,是有着时代的明显区别。故在细目筛取青料的颗粒大小均匀度上,必然的留有时代的痕迹。

明代永乐、宣德年间制作青花瓷器所用的青料,许多文献记载都说是由南洋进口一种“苏泥勃青”。经过科学分析从成分上来看,其中氧化钴的含量与氧化锰的含量差不多,而氧化铁的含量特别高。由于这一时期所用的青花料成分中氧化铁的含量较高,所以在烧制过程中氧化铁被还原成铁锈斑式的黑色斑点。这些斑点实际上是色料中含有过粗的氧化铁颗粒被还原的缘故。说明了这时期青花料的炼制还不够精细,在工艺上是有很大缺点的。因此,宣德官窑楷书年款的主体特征总的说来,尽管笔划粗细适中,笔法遒劲有力,然青花款的笔划颜色却多不均。有的还泛出铁锈结晶斑。在落笔重的地方,或者积青料多的地方,会有黑色斑点出现。笔划周围在白釉的衬托下,像蒙上一层薄雾,仿品无此效果。这种与清代青花呈色过于淡雅均匀有着明显的区别。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弘治朝宣德寄托款考


款识又称铭文,东汉班固《汉书》(卷二五下,志第五下《郊祀》条)载:“今此鼎细小,又有款识,不宜荐见于宗庙。”其中的款识是说:“款,刻也;识,记也。”

款识对陶瓷器的断代和辨伪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瓷器上真正的正式的帝王款是从明永乐官窑器开始的。到宣德一朝时已十分普遍,此后,款式的形式和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常见的有帝王年号本款,帝王年号寄托款、伪款,王府款,干支年款,斋、堂、轩、居名款,人名款,赞颂语款,吉言款,题画款,花押款,窗棂款等。

明清一些瓷器中不题写本朝代的年款或堂名款而题写的前朝或前几朝的款识,称之寄托款。寄托款有两种:一种为用在仿古瓷上,字体、写法乃至用料完全模仿古代的瓷器,也称后仿款;另一种则为随意题写。明代以天启为多,至清代极为盛行。寄托款内容中最早见到的洪武,以后各朝皆有,由于明代宣德瓷器所取的卓越成就,因此后朝历代官民窑中多有书写宣德款的寄托款!

笔者曾见到过一块书有“大明宣德年制”款的青花梵文碗标本(图1),通过对标本的研究发现,此标本的款识值得推敲。梵文原为古印度的书面语言文字,梵文在唐开元初年随密宗佛教传入中国,瓷器上梵文主要是密宗的种子字和咒语。种子字即为佛的代称,咒语为佛经中的颂词。佛教徒们认为,以这种种子字和咒语装饰器物,即可直接得到佛的保佑。梵文装饰在明代宣德官窑瓷器中就已出现,后在明代中晚期十分流行,一直沿用于清代。可见梵文装饰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碗内外壁均为梵文装饰,内底处两层莲瓣纹,莲瓣纹内也用梵文装饰,底心双圈内绘有大字梵文。底书有“大明宣德年制”双圈六字楷书款。此标本发色深蓝微带青灰色,发色符合平等青的特点。碗体整体施釉肥厚较均匀,近底处有集釉现象,绘画精细。圈足光滑圆润,露胎处可见胎体洁白致密,近底部的胎釉结合处有一丝火石红。碗底收缩下凹,这些特征都比较符合明代弘治时期官窑瓷器的特征。对于明清瓷器的断代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同类的带有纪年款的瓷器或标本作对比。瓷器上的纪年款对瓷器断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明代主要的官窑瓷器都有纪年款,而且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于是,笔者找到了一块带有弘治官窑纪年款的同类标本。

此碗底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圈楷书款。宣德本朝官款有着晋唐笔意,浑厚拙朴,遒劲,而此标本,所书写的款识字体清秀、笔画纤细、笔力瘦劲、顿捺明显。在布局上此款的“宣”字低于左边的“制”字,款外的双圈也十分归整。然而其与宣德本朝官款风格迥异,而又与成化瓷器“款肥”的风格不同。正德官窑款识中的某些部分与宣德较接近,制字写法几乎一致;中锋用笔,字体要比弘治大;许多正德款中“德”字心上的一横也是没有的;“制”字的写法和宣德一样,“衣”中的横少跃刀;“年”字的接笔痕也和宣成款一样比较明显,显得粗犷泼辣,而从此标本的款上却看不出此特点。到正德晚期官窑青花瓷器所采用回青,发色蓝中带紫,此标本的青花发色明显不同此类。而与平等青的发色又截然不同,也排除了其为嘉靖、万历时期的可能性。通过以上的排除类比,此件标本暂定为弘治时期。

图2中的标本是一块带有弘治官窑款识的青花瓷器,与图1中的标本非常相似。同样的梵文装饰、布局皆一致,发色几乎相同,修足同样归整,胎体掏洗精细,胎质洁白细腻,釉色偏灰青,底也有下凹现象,踏底是弘治官窑中常见的现象。不同的是一个是“大明宣德年制”款,一个是“大明弘治年制”款。而近观两款,虽有两字不同,但无论在字体风格和用笔,还有布局上都有相同之处,字体都显得俊秀,笔画比较纤细,“大”字的横画较短,结体瘦长,“制”字下面的“衣”部的横画常常超过上面的“制”部。

图3中也是弘治官窑的底款,和图1图2两个标本的款识风格也一致;图4为正德官款;图5为宣德官款。经过比对,此标本上的“大明宣德年制”款应为弘治时期官窑寄托款。同时也证明了明代弘治时期也曾烧造过“大明宣德年制”寄托款的官窑瓷器。

瓷器款字辨伪方法


瓷器有款字据说始于宋代。宋瓷有“内府”二字者,其书法大致相类于“大观”钱,偶尔有“政和年造”款字。元瓷惟官窑有“枢府”二字款识,民窑底有字者极少。明瓷款字花样甚多。明代官窑瓷款多用“某某年造”字样,也有用“制”字者。清瓷概用“制”字,用“造”字者极罕见。这些应是最基本的款字常识。

清代道光至光绪初年,瓷器款字作伪的手法还不甚高明,因而较易识破。这些瓷器伪款有一基本特点,就是爱挑拣历史上稀见年号来作伪。三十年代,文物艺术品市场有一种仿越窑瓷,器底伪刻“太平戊寅”(258,三国吴会稽王孙亮年号)款字,以售伪。那时被用来作伪的较为有名的年代款字,有伪托“淳化”(990-994,北宋太宗年号)、“淳熙”(1174-1189,南宋孝宗年号)的仿磁州瓷。此外,一些历史上短命王朝或者皇帝的年号,更是作伪者追逐的目标。例如明代的“建文”(1399-1402,明惠帝年号,仅四年)、“洪熙”(1425,明仁宗年号,仅一年)、“泰昌”(1620,明光宗年号,仅一年)等,这些伪托款字瓷器不但当时甚嚣尘上,而且至今流毒甚广。80年代初,伦敦拍卖市场上一件款字“建文”瓷器收藏品,经瓷器鉴定行家鉴别,即为30年代伪托之品。

有人认为,款字作伪自清同治光绪以迄民国,简直是满坑满谷防不胜防。尤其是光绪以来,无论清康熙雍正乾隆以致上溯整个明代的瓷器款字无不有伪冒者。一些鉴定者想藉瓷器绘画来辨其真伪,但是这些仿制品之绘画,有的精致到足以乱真的程度;另一些人则欲从瓷质方面进行辨伪,而伪品中瓷质之精者也能达到鱼目混珠的程度。所以有专家认为,对这些仿制品,能够加以辨伪的手段十分有限,仅能从瓷器胎釉上作一些考察。但是若非极细心的鉴定高手,也未必能够鉴别出来。因为精于制伪者,所制必有一二特点与原物相同之处,鉴定者稍不留意,就会为这伪造的一二特征所迷惑,误以为真品。殊不知此伪器另有一些明显的作伪处,竟至视而不见。可见瓷器款字辨伪确乎难矣。

清乾隆年款


清乾隆(1736-1795年)官窑瓷器上的年款,篆书多于楷书,这是瓷器复古之风在款识上的体现。乾隆一朝历时60年之久,而且官窑瓷器产量巨大,款字风格变化多样。珐琅彩瓷器上的年款,绝大多数以蓝料彩书写,皆为“乾隆年制”四字,可分成4 类:第一类是四字分两行书写的宋体款,套以蓝科彩双正方框,框线外粗内细,此类款最为多见。第二类字体及排列方式与第一类同,只是无外边框,多用于形体较小底部狭窄的杯或瓶上。第三类是四字双行篆书款,外套双线方框,内、外框线粗细一致,这类年款多用于“锦灰堆”开光绘画的瓶类外底,是珐琅彩瓷器款识的尾声。第四类通常被称为“金钱”款,楷体四字按上下右左钱文排列,此类款仅用于高足杯上,书于足内沿。其他品种瓷器上的年款主要有3种,即“大清乾隆年制”、“乾隆年制”和“大清乾隆仿古”。“大清乾隆年制”见有:一、青花料书写款,可分为双行楷书或篆书加双圆圈款、三行篆书款(在乾隆六字年款中最为多见)和篆书一排横款;二、篆书阳文刻款,可分为一排横款和三行竖列款,三行款有的围以双方框,有的款字笔划涂金;三、暗刻款,分别为双行楷书加以圆圈和三行篆书款;四、朱红款,可分为篆书一排横款、三行篆书款、两行楷书加双方框款(框线外粗内细);五、金彩款,分为篆书一排横款和篆书三行款;六、篆书阴文刻款,款字分三行排列;七、黑彩篆书款,款字分三行排列。“乾隆年制”款见有:一、青花料书写款,分为四字双行篆书款和四字按上下右左钱文排列款(款外或无边栏.或围以双重圆圈);二、篆书阳文刻款,四字分两行排列,有的款字涂金;三、朱红款,分为四字双行篆书外套单方框款、四字双行楷书外围双方框款。“大清乾隆仿古”款均为青花料篆书,六字分三行排列。乾隆时景德镇民窑瓷器年款见有“乾隆六年”、“乾隆十年”等。

明隆庆年款


明隆庆(1567-1572年)官窑瓷器上的年款独具风格。首先,目前巳知的隆庆官窑年款均为楷书款,不见篆书款。且绝大多数为青花料书写;其次,年款中的最后一个字,绝大多数为“造”字,而不是“制”字。款识所书位置多在器外底,个别有书于器物口沿下或腰部的。款字排列方式,以“大明隆庆年造”六字双行围以青花双重圈为主,也有自右向左书写的六字横排款或六字直书单行款,单行款一股无边栏,双行款中亦有极个别围以双线方框的。隆庆官窑器中还有一种四字青花年款,比六字款少见,多书于盘类外底,双行排列,围以双重方框。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青花瓷砣,腰部均匀分布6个圆形开光,内书“隆庆二年制造”,属于少见的年款。隆庆官窑大鱼缸的写款部位较特别,其六字年款横书于内口边,而不是常见的外口边。隆庆官窑红彩款较罕见,仅用于五彩器上,六字双行排列,书于外底。隆庆官窑年款在写法上以中锋运笔,笔划格外挺拔遒劲,似出自一、二人之手。其色泽浓艳,沉入胎骨,毫无漂浮之感。隆庆民窑瓷器年款,见有青花婴戏莲纹砚外底的“隆庆贰年”青花楷书款,款外无边栏;另见青花八卦炉的外壁楷书“大明隆庆五年吉日”款。

明宣德纪年款有何特点?如何识别明宣德官窑楷书纪年款?


宣德(1426-1435),为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以年号为官窑年款在宣德时期极为常见,并影响以后历代。宣德官窑年款以“大明宣德年制”和“宣德年制”两种为主。书写形式有双行竖写,单行横写、单行竖写等。边饰有双圈、单圈、双框、双框外加双圈、花形、锦纹及无边饰。书写材料有青花、矾红、模印、锥刻等。书款位置有“宣德年制遍器身”一说,即除书在器物底部、肩、腹、口沿等处外,也有内底、耳部、柄部、流部、盖里等。书写字体有楷体和篆体等,楷书书写工整,篆书风格与永乐相似。民窑年款器较为少见。其中明宣德官窑楷书纪年款较多,所以识别其真伪,也是鉴别瓷器的关键。

字体特征:

宣德官窑楷书款,好似出自一人之手,清秀端庄,深厚遒劲。“德”字沿袭汉碑中的古体,字的右半边“心”上没有以横,而成“德”字。而且双人字的靓撇,斜度较大。字体风格深受明初书法家沈度的影响。

款识色泽:

宣德官窑器载款的器底釉面,白中闪青,晶莹滋润并有橘皮纹。宣德官窑款,一般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或在进口料中适当掺入一些国产青料写就。呈色多为浓重的纯蓝,深邃处有铁的结晶斑。但款铭色泽浓度不一,并痛覆盖款铭的透明白釉紧密结合,使得笔画的四周好像上了一层白雾。用八倍以上的放大镜在强光下审视,款色多雾暗而下沉,器身和口内、足内釉薄处,闪有明显的牙黄色;浓釉处微闪淡青色。

款识布局:

宣德款,落款位置变化多,或底足,或器内心,或口沿,或肩部,正如孙瀛洲先生所说“宣德款识遍器身”。第一,宣德官窑楷书“大明宣德年制”款,多为双行竖排,外围双圈。双圈是用毛笔借助旋转陶车在圈足上写就,显得工整规矩,但圈线的色料浓淡不一,圈线的粗细也不一致。如果落款位置在器壁上,则多采用单行横排,外面不加圈栏。第二,宣德官窑楷书“宣德年制”款,有的为双行竖排,外围双圈;有的单行横排,无圈栏。第三,宣德官窑款,以青花六字楷书“大明宣德年制”为常见,其次为青花四字“宣德年制”楷书款。

清康熙年款


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年)的年款,主要见于景德镇官、民窑瓷器上。康熙官窑早期作品多无年款或仅有干支款,中晚期大量使用楷书年款,晚期出现少量篆书款。

最常见的康熙官窑年款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运用最广,多为青花料书写,六字排列方式以双行和三行最为多见,双行款外围以青花双、单圈或双重方框;三行款或无边栏,或围以青花双圈。花盆类的六字青花楷书款常书于外口沿下,自右向左横书一排。高足盘、碗类的六字青花楷书款常书于高足内沿、自右向左环形排列。康熙官窑天蓝釉、豇豆红釉器上的青花款多为六字三行排列,且无边栏,属于例外。另一类常见的康熙官窑瓷器年款为“康熙御制”四字料款,多书于珐琅彩瓷器的外底,通常称为“图章式” 款。四字多分双行排列,围以外宽内窄的正方形双线框。个别宜兴紫砂胎珐琅彩器上的“康熙御制”四字按上下右左钱文形式排列,外围双线圆圈或双重四瓣花形边栏。四字料款的颜色有红、蓝、黄  等,其中以蓝色料款最为多见,红色料款次之,黄色料款则只用于宜兴紫砂胎器上,这可能是由于黄色与红褐色的胎体相配易形成鲜明对比的缘故。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件紫地珐琅彩花卉纹瓶,外底无釉,“康熙御制”四字款系先阴刻再填以蓝色,此种作法在康熙珐琅彩器中极少见。康熙官窑瓷器上的篆书年款较罕见,只有个别器物如金釉凸花盘、金釉蓝团寿字的杯和碟、豆青地五彩佛手花纹碗等,外底釉下以青料写篆书六字双行款,外加青花双重圈。另见康熙白釉暗花番莲八字葵瓣口碗上有模印的六字双行篆款,外围单圈。除此之外,尚未见更多的篆书年款,这是康熙朝官窑瓷器年款的—个显著特征。康熙朝是明、清两代中历时最久的—朝,景德镇御窑厂书写年款者绝非一人,致使官窑年款的书法体式多有变化,大体上是前期字体宽肥,笔道粗重挺拔,顿捺明显;后期字体则显得清秀。青花款字持点是:“大”字起笔见顿,住笔见锋。“清”字大体有两种写法,即“清”与“清”,前者属早、中期写法,后者为晚期写法。“康”字下半部除俗称“半水”的正常写法,还有写成“水”的;另外“康”宇有时不先写第一笔的点,而是将竖直接通上去。“熙”字写法有几种,最惯用的是一“照”,两撇“熙”少见。“熙”字下部的四点以直点为多,顺点次之,火字形极少。“年”字有几种写法,即“年”、“年”、“年”、“车”、“年”等。前四种为早、中期书体,后一种为晚期书体。“制字最明显的特点是“衣”字无上点,“衣”横越过右边的立刀。

清雍正年款


清代雍正年间(1723—1735年)陶瓷器上的年款,与康熙朝相比,篆书款明显增多,但楷书年款仍多于篆书。

雍正官窑楷书年款最为多见的是以青花料书于器物外底的“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或三行款,外围青花双重圆圆或双线方框。其中六字三行双圈款系雍正早期流行的款式,字体柔弱略草,不太规整,只有少数写得工整有力。六字双行双圈或双方框款时间略晚,字体工整秀丽,多为宋版书体正宗小楷,青花料色调大都纯正,只有少数呈色深浅不—。六字青花楷款也有个别自右向左横书于器物外壁近口沿处的。高足杯、碗上的六字青花楷款一般书于高足内沿,壶类则多于足里边环形排列。雍正官窑楷书年款中还有一种“雍正年制”四字青花款,多书于器物外底,四字作双行排列,外围双重正方框或双重圆圈。雍正官窑篆书年款有六字双行或三行以及四字双行的体式,大多无边栏,个别的围有双圈,可分为青花料或金彩书写款和镌刻款。篆字棱角分明,笔画刚劲有力,俗称“铁线篆”。镌刻篆款多用于颜色釉瓷器上,可分为款上覆釉与不覆釉两种形式。如窑变釉器外底的镌刻款多覆以酱色釉汁,釉色或深或浅;青金蓝釉器外底的镌刻款或覆釉或不覆釉。花盆外底的四字镌刻年款有的作十字形钱文排列。青花料篆书年款有六字和四字之分,六字年款多作三行排列书于器物外底,但也有较特别的,如天蓝釉或青花釉 里红茶托,款字多写于器足里圈。四字篆书青花款除常见的四字双行排列形式,有时还作钱文排列。青花或天蓝釉四连筒瓶上的四字款,则将四字分别书于四瓶的外底。雍正珐琅彩瓷器上的年款以“雍正年制”四字双行图章式蓝料款最为多见,蓝料色泽比康熙时浅淡,字体也比康熙时略小,笔法极其工整,款外所套双方框边线外粗内细,还有极少数款外无边栏、主要见于小酒杯上,可能由于底部空间过于狭小,无法再围边框。雍正珐琅彩瓷上的青花款共有3种,第一种是“雍正年制”四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正方框,内外框线粗细一致。第二种是“雍正御制“四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方框,此种极少见。第三种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双线圆圈。雍正珐琅彩器上还有一种罕见的花果间藏款,如在珐琅彩器外底彩绘寿桃,其间写“雍正年制”双行红彩楷书款。

雍正官窑瓷器也有不书年款的,有的是奉皇帝指示不书款。如《清档。雍正记事杂录》载:“(雍正十年)八月十五日,司库常保持来黄地暗龙茶圆一件,传旨着照此样交年希尧将填白釉的烧造些来,底下不必落款。”也有宫廷指定落某种年款的,如《清档·雍正记事杂录》载:“〔雍正四年〕八月初八日,高足宣窑碗一件,传旨交与年希尧照样烧造,其碗内款落大清雍正年制。”雍正时景德镇民窑瓷器年款见有青花楷书“雍正元年监制”、“雍正二年制”、“雍正三年谷旦”、“大清国雍正九年”、“大清雍正二年冬制”等。

明永乐年款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瓷器绝大部分不书年款,少部分带有年款的可分为青花料或釉里红料书写款、锥刻款和模印款3种。款识字体以篆书虽为多见,另有个别楷书和行草。官窑瓷器上的年款,目前仅见“永乐年制”、“永乐元年”、“永乐肆年”等,不见‘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款,故凡书六字款者,皆为伪款。

永乐官窑年款开启了明清景德镇官窑瓷器上书帝王年号款之先河。篆书款是永乐官窑瓷器上最常见的一种,目前所见皆为“永乐年制”四字双行排列,按书写方法可分为青花款、锥刻款和模印款。永乐官窑青花器为数不少,但青花款仅见于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上。据明谷应泰《博物要览》载:“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折腰,沙足滑底,中心画双狮滚球,球内篆书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细若米粒,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 花心者又其次也。”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3件此种压手杯,一件杯心绘双狮戏球纹,球内篆书四字年款;另两件杯心画团花纹,五瓣葵花心内篆书四字年款。但目前尚未发现鸳鸯心者,也未发现谷应泰所说的六字篆款。锥刻款和摸印款主要见于永乐单色釉瓷器上,位置在碗、盘、高足碗等圆器的内底心或内壁,款字作两行排列于葵花心或单圈内。模印款主要见于甜白釉薄胎印花器上,如甜白釉薄胎印花云龙纹盘和高足碗等。锥刻款则主要见于永乐红釉或甜白釉刻花器上,如永乐红釉高足碗,此类碗有两种,一种是内白釉外红釉,碗内心单线圈内锥刻一朵五瓣葵花,花心内锥刻四字双行篆款,款字清晰;另一种里外通施红袖,碗内心刻划的四字款被红釉覆盖,不甚清楚。永乐官窑瓷器上的刻、印年款需对光侧视或透视方能看清。永乐篆书年款,无论书写还是刻、印,都很有章法,笔道流畅自然,笔划转折处浑圆,字体结构严谨,苍劲浑厚,婉丽飘逸。此款识蓝本必出自当时功力深厚的书法家之手。有学者将上海博物馆所藏永乐时翰林学士沈度的一方端砚底部篆刻款“永乐乙未秋翰林沈度识”与永乐官窑瓷器年款仔细比较后认为,二者风格完全—致。因此,永乐官窑瓷器年款很可能是由当时的翰林学士沈度书写后,下交景德镇御窑厂,由工匠们按墨迹摹写、刻划或做成泥模印在瓷坯上的。传世永乐瓷器上不见楷书年款,1979年至1988 年,景德镇珠山永乐、宣德官窑遗址出土了大量实物标本,其中有两块铜红料楷书“水乐元年”和“永乐肆年”题记的釉里红盘口瓶残片,款字书于瓶口外沿,笔法遒劲。这两片标本的出土,弥补了传世品中的不足,为研究永乐瓷器年款提供了珍贵的资料。o

永乐行草年款极少,仅见于民窑瓷器上,如山西民窑黑釉剔花小口瓶,腹部刻有“明永乐二年初四日置买酒平葫”十三字。字体结构松散,但笔道均匀,手法熟练,显示出民间瓷匠的书法修养。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识年款辨宣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识年款辨宣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宣德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