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诗词 > 毛泽东诗词的读后感 > 导航 >

毛泽东诗词的读后感精选

毛泽东诗词的读后感精选

毛泽东诗词的读后感

2023-04-09

毛泽东诗词的读后感。

以下内容“毛泽东诗词的读后感”为陶瓷信息网小编收集整理。书籍可以带给我们更丰富的思维模式,在读了作者的作品之后我有很多感想和收获。 读后感是对书中主题和形式的总结和思考。本文供您参考,并请收藏!

毛泽东诗词的读后感(篇1)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更是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凡是读过他的诗词的人,无不为他那丰富的想像、宏大的气魄、昂扬的激情而叹服。

《毛泽东诗词》是反映中国当代历史的雄奇壮美的史诗,毛泽东作为革命诗人,其诗词写景、咏扬、抒情都以言志为主,为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打击敌人揭露丑恶服务。它以革命家的壮怀和诗人的热情,在我们面前展开一幅幅波澜壮阔、绚丽多姿的历史画卷。这诗词寄托着豪情壮志,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何时傅住苍龙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充分体现了他伟大的无产阶级胸襟;从敌军围困千万重,我自岿然不动到横扫千军为卷席,到百万雄师过大江到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展示出他的气魄;这诗词豪情感天地而泣鬼神。从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明换新天到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都给人以极大的感召力量,催人奋进!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领袖,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战略家,他的眼界开阔而远大,从长夜难眠赤县天到一唱雄鸡天下白,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干河到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中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真可谓放眼五洲,胸怀世界。毛泽东具有浓厚的浪漫气质,长于形象思维,又富于革命激情,写出的作品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如诗如画。他善于把强烈深沉的感情蕴藏在生动的画幅之中,情浓缩而含蓄,景生动而传神。

《忆秦娥娄山关》中写道: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好像是一幅有声的电影镜头,但镜头中没有写人,却写了人的感觉与视野。在西风萧瑟的季节里,头上有雁叫,月照脚下有晨霜,耳边传来杂碎的马蹄声。还可以窥见伟人的哲思,人生易老天难老、战地黄花分外香,多么辩证;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多么深刻;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多么豪迈。博古胸怀、宏伟气势,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

毛泽东诗词的读后感(篇2)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品格和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是为中华民族独立、富强而不懈斗争的民族英雄,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斗争精神财富。毛泽东诗词描绘了波澜壮阔的抗争与搏击,抒发了汹涌澎湃的激情与心潮,颂扬了纵横捭阖的气魄和力量,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宏伟史诗,是毛泽东辉煌人生和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斗争思想的诗意表达,是解读共产党人斗争精神的独特文本。

一、毛泽东斗争精神的深刻蕴涵

毛泽东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他处在一个必须斗争并不断激发斗争精神的时代。毛泽东顺应历史潮流,领导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这三件大事是毛泽东的毕生事业,也是他的斗争舞台。

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毛泽东对斗争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灵活的驾驭,他凭借昂扬的斗争精神和娴熟的斗争艺术,在中国大地导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威武雄壮的历史大剧,改变了中国的前途命运和世界的政治格局。

伟大实践磨砺了他的钢铁意志,培养了他的卓越才华,催生了他的光辉思想,也孕育了他的斗争精神。“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首四言诗是毛泽东1917至1918年间写于日记中的人生箴言。后来,它又有了另一个版本:“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两首诗一字之差,“奋斗”和“斗”都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打拼搏击、竞争求胜之意,但内涵实质和方式方法不尽相同。

毛泽东的斗争精神交织在“奋斗”和“斗”之中,既有水火不容,又有求同存异;既有急风暴雨,也有春风化雨。“奋斗”侧重吃苦耐劳、克勤克俭,可以单独进行,可以并肩携手,诸如“独立寒秋”“重比翼,和云翥”“携来百侣曾游”“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更加众志成城”“军民团结如一人”。“斗”强调激烈对抗、势不两立,无法单方进行,纷争难以调和。因为矛盾多种多样,“斗”的表现也千差万别,有敌我之分,有内外之别,有文武之道,有刚柔之术,不一而足。但就总体而言,正如毛泽东诗词的总体风格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一样,毛泽东斗争精神以“斗”为主色调。

二、毛泽东斗争精神的丰富实践

毛泽东诗词有很多诗句带有“天”字,如“人生易老天难老”“离天三尺三”“天高云淡”,指无边苍穹或者自然界。“长夜难明赤县天”,中国社会长期黑暗;“欲与天公试比高”“刺破青天锷未残”,毛泽东毅然与“天公”比试较量,“天”具有浓厚政治意味。新中国横空出世,迎来“一唱雄鸡天下白”“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泽东的斗争实践既洋溢着蟠天际地的宏大气魄,也充满了有的放矢的精准风格。细细品读毛泽东诗词,可以领略到毛泽东斗争实践的丰富多彩。

抵御西方列强。1915年5月7日,袁世凯悍然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愤然题诗言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毛泽东怒斥日本对华虎视眈眈,沙俄大肆侵占中国疆土。1937年清明节前夕,毛泽东撰写四言诗《祭黄帝陵文》,痛陈“强邻灭德”“琉台不守”“人执笞绳,我为奴辱”“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民族危亡,表明共产党人“万里崎岖,为国效命”,北上抗日,表达“还我河山,卫我国权”的坚强决心,堪称中华民族誓死抗日的“出师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冷眼向洋看世界”,为了保家卫国,“妙香山上战旗妍”,毛泽东和党中央毅然决定出兵抗美援朝。

推翻黑暗统治。“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反动势力群魔乱舞,劳苦大众水深火热。“万户侯”怙恶不悛,“地主重重压迫”,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军阀混战,民怨沸腾。“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毛泽东义无反顾地投身中国革命。几经探索之后,毛泽东“霹雳一声暴动”。“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而实现“耕者有其田”又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之策。“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解放全人类,实现天下大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终极目标。

消灭反动武装。“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毛泽东把中国革命归结为石破天惊的一句话:“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毛泽东从秋收起义开始带兵打仗。“六月天兵征腐恶”“天兵怒气冲霄汉”,毛泽东点燃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敌军围困万千重”“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面对强敌,毛泽东“我自岿然不动”“雄关漫道真如铁”“红军不怕远征难”。他运筹帷幄,“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横扫千军如卷席”“百万雄师过大江”,用枪杆子改写中国历史。

征服恶劣环境。毛泽东在为《忆秦娥·娄山关》写的批注中坦言:“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战争年代,毛泽东不仅要迎战反动武装的疯狂进攻,还要应对各种自然条件的严峻挑战,如“路隘林深苔滑”“赣江风雪迷漫处”“雾满龙冈千嶂暗”“西风烈”“大渡桥横铁索寒”“山高路远坑深”。然而,毛泽东所领导的人民军队“雪里行军情更迫”“万水千山只等闲”“大军纵横驰奔”。昆仑山冰峰覆盖,“夏日消融,江河横溢”,导致“人或为鱼鳖”,毛泽东斥责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果敢“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即便在和平时期,毛泽东依然热衷于挑战自然,到“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的北戴河搏击海潮,到“风吹浪打”的万里长江迎风斗浪。

荡涤邪魔恶煞。毛泽东爱憎分明,立场坚定。“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苍龙”是凶神恶煞,虽远必诛。毛泽东曾以一身“虎气”自喻,可一旦猛兽危及人类时,则又欲除之而后快,诸如“勇夺虎罴威”“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对于“苍蝇”“蚂蚁”“蚍蜉”之类,毛泽东“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旧社会血吸虫病导致“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华佗无奈小虫何”;而新社会在党的领导下,“六亿神州尽舜尧”,高唱“纸船明烛照天烧”的“送瘟神”凯歌。面对“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妖为鬼蜮必成灾”,毛泽东不怕鬼、不信邪,“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直面逆境人生。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受到“左”倾路线的一再打击,饱经坎坷。尽管他也有“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无奈,有“谁持彩练当空舞”的慨叹,但他极力压制内心郁闷,高扬“踏遍青山人未老”的豪迈激情,舒展“寥廓江天万里霜”的豁达胸襟,讴歌“今朝更好看”“风景这边独好”的锦绣河山。特别是他一扫“自古逢秋悲寂寥”的低迷哀婉,盛赞“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壮美秋景,生动展示了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的伟人风范。

割舍个人私情。无情未必真豪杰,毛泽东为杨开慧写过情深意长的《虞美人·枕上》《贺新郎·别友》《蝶恋花·答李淑一》。毛泽东与杨开慧聚少离多,他不免有“堆来枕上愁何状”的绵绵情思,有“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的伤感苦涩,有“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的离愁别绪。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决然从个人愁苦中挣脱出来,“凭割断愁丝恨缕”,全身心投入到革命斗争洪流中去。“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原句为“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昵昵儿女语”,改动之后更加突显毛泽东一心报国的英雄气概。

剔除错误思想。1903年的一天,毛泽东偷偷下南岸池塘玩水,被塾师发现,责令其对对子。上联曰“濯足”,十岁的毛泽东从容应答“修身”。“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毛泽东一生注重修身,保持襟怀清新纯净。他希望好友罗章龙不要妄自菲薄,“无端散出一天愁”,鼓励他“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当“饮茶粤海”的诗友柳亚子为区区小事而满腹怨气时,毛泽东婉言规劝他“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要求新时代的女青年要有志气,“不爱红装爱武装”。他号召“全军民,要自立”“拒腐蚀,永不沾”,做到“奇儿女,如松柏”,始终艰苦奋斗、永葆本色。

批判错误史观。毛泽东嗜书不倦,但他有独立判断,从不盲从盲信,读史书尤其如此。他的评点“推翻历史三千载”,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所谓五百年出现一次的著名人物,不过是些碌碌平庸之辈。“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这是对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英雄史观的大胆嘲讽。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沁园春·雪》的主题是“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毛泽东把这些一向被诬蔑为“盗、匪、逆”的奴隶和农民起义领袖,推崇为推动历史进步的“风流人物”。历代都把“东临碣石有遗篇”的曹操歪曲成乱世奸雄,毛泽东却对他赞赏有加,极力主张为他翻案。

扭转糜弱诗风。中国古典诗词曾经辉煌,但近代以后逐渐走向僵化,充斥陈词滥调,盛行无病呻吟。“五四”新诗革命应运而生,但有些诗人全盘欧化,彻底抛弃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从内容到形式,从语言到意境,从题材到风格,对古典诗词革故鼎新,创作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浓郁中国气派的不朽诗篇。毛泽东谈及《浪淘沙·北戴河》的创作缘由时说:“李煜写的《浪淘沙》都属于缠绵婉约一类,我就以这个词牌反其道行之,写了一首奔放豪迈的,也算是对古代诗坛糜弱之风的抨击吧。”历代咏梅诗作不计其数,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是“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绝妙佳作。陆游词中的梅花孤寂冷艳、顾影自怜、凄凉愁苦,而毛泽东的梅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格调超凡脱俗,令人耳目一新。

三、毛泽东斗争精神的显著特征

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无数人间奇迹。毛泽东的斗争精神,也呈现出超凡脱俗的鲜明特征,熠熠生辉,光耀千秋。

一心为民。1917年,毛泽东在湖南省内游学其间,到安化劝学所拜访所长夏默庵先生。老先生性格孤傲,给毛泽东出了个上联:“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毛泽东略加思索对道:“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毛泽东的下联立意高远,老先生连声称赞。毛泽东的斗争不是为了狭隘的个人私利,他的斗争目的就是全心全意为了人民利益、为了人民幸福。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始终是毛泽东鲜明的政治品格和价值取向,也是他无穷力量的不竭之源。

依靠人民。“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句话生动反映了毛泽东出神入化的军事指挥艺术,而其兵法思想的精髓是“兵民是胜利之本”。他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笃信战争之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人民群众一旦觉醒并支持中国革命战争,必将成为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军叫工农革命”“十万工农下吉安”“百万工农齐踊跃”“唤起工农千百万”,刻画了人民军队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诠释了人民战争所向披靡的根本原因。

舍身忘我。毛泽东诗词中多次出现“我”字。“我怀郁如焚”“君行吾为发浩歌”“我返自崖君去矣”“算人间知己吾和汝”“我失骄杨君失柳”,这些“我”指本人,意在抒发个人情感。毛泽东胸怀天下,不会沉湎于纯粹的“小我”之情。毛泽东诗词绝非个人的“斗争史”,而是党和人民的“征战史”“奋斗史”。“我自岿然不动”“狂飙为我从天落”“而今我谓昆仑”“唯我彭大将军”中的“我”,不再是单纯的自我,更是广大的群体。而在“不到长城非好汉”“宜将剩勇追穷寇”“六亿神州尽舜尧”“中华儿女多奇志”中,毛泽东已然超越“小我”,融入“大我”,达到“忘我”之境,和人民命运、革命前途休戚与共。

无所畏惧。“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不怕死、了得难”,是湖南人性格的典型特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毛泽东身上总有一股子桀骜不驯的劲头,充满了“霸蛮”之气。毛泽东从来都是“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敌人越凶残,斗争越险恶,条件越艰苦,毛泽东的斗志越昂扬,豪迈吟诵“雄关漫道真如铁”“万水千山只等闲”,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

坚定执着。1936年,毛泽东对埃德加·斯诺说:“一旦我认识马克思主义是解释历史最正确的学说之后,我便永远站稳这个立场,没有丝毫的动摇。”“赤橙黄绿青蓝紫”之中,毛泽东钟爱红色。“看万山红遍”“万木霜天红烂漫”“赣水那边红一角”,充分体现出他的政治家本色。“红旗跃过汀江”“风展红旗如画”“风卷红旗过大关”“不周山下红旗乱”“红旗漫卷西风”“壁上红旗飘落照”“红旗卷起农奴戟”,红旗象征着革命,预示着胜利。频繁出现的红旗意象,突出了毛泽东的坚定信仰、政治立场、斗争意志和革命理想。

刚柔并济。毛泽东出生于山水相依的韶山冲,是山之骄子,也是水之宠儿。水至善至柔,微则无声、巨则汹涌的特性,给予他澎湃的激情和斗志,赋予他敏锐的才思和智慧。毛泽东的斗争领域纵横交错、点多面广,有“炮声隆隆”的军事对抗,有“分田分地”的经济斗争,有“冷眼向洋”的外交风云,有“反意用之”的文化革新。斗争方式文武兼备、刚柔并济,有口诛笔伐的“激扬文字”,有“勇追穷寇”的无情打击,有“管却身心”的思想改造,有“牢骚肠断”的婉言相劝。

自信乐观。“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乐观是他一辈子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和精神力量。毛泽东有天赋个性的独特优势,有谦虚谨慎的宽广胸怀,受到传统文化的丰富滋养,受到湖湘文化的直接熏陶,经受时代潮流的反复磨砺。他以一个旧世界改造者和新世界创造者的姿态扎根于现实生活,审视观照一切,在斗争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锤炼自我。所有这一切,使得毛泽东在敌强我弱的中国革命事业中,在纷繁复杂的斗争实践中,能够拥有炉火纯青的战略思维和驾轻就熟的斗争艺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毛泽东诗词的读后感(篇3)

语文书上总是不时看到毛泽东的诗词,这些诗词是毛泽东一生戎马的见证,也是历史长河中璀璨的繁星。

毛泽东一个传奇的人物,他将乾坤拨弄,他的诗含蓄隽永,一唱三叹,雄伟苍茫,它讲述着历史,讲述着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它让后辈明白很多,传承、发扬中国精神。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昔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虽然他们有无数的辉煌,拥有一切,但终化作尘土、飘散在历史中,徒留一卷青书叙写着他们曾经的事迹。而眼下的中国不能靠古人来救,故此,他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如此的才气纵横,气象恢宏几人能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直接的表达了自己的伟大抱负,《沁园春长沙》真正的写到了他的志向,歌其心声,咏其怀抱!

《毛泽东诗词》真的是跟随着历史成长的,从一开始革命思想的引入、思想解放的宣扬,再到后来的革命的发展壮大、敌后根据地的形成,丛红军长征的艰苦到土改时农民的欢心鼓舞。

常言道:学伟人之诗,能滋养浩然正气,塑造非凡人格,陶冶美好情操!而毛泽东正是是中国现代文学诗词创作的杰出代表,一本诗词,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个时代。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与其博大境界相辅相承的是他诗词的磅礴气势。他眼中的风可以扫残宇,可以卷孤城;他眼中的雪花可以搅得周天寒彻,可以飞起玉龙三百万小景象,大气魄,戎马倥偬,尽入笔底。

有人如此评价它的:《毛泽东诗词》艺术上,运用革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思想上,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风格上,虽少匠心,却具匠气,其神韵以骨气取胜,豪迈奔放,激越昂扬,气象恢弘,叱咤风云,具有帝王气魄,堪称一代大家,当之无愧。正可谓是:一代风流的一代绝唱,壮丽国度的壮丽诗篇。

这些豪迈,荡气回肠的文字,拼接出了革命历程的点点滴滴,有人认为如果说毛泽东诗词的大气颇有太白遗风的话,那他诗词的史书性质则就可以与杜甫相媲美了,毛泽东诗词记录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但它不是中国历史的简单复写,也不是历史重大事件的罗列组合。他歌咏大革命时期革命先驱者的战斗风貌,赞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革命运动,咏叹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卓绝奋进,高扬抗日救亡的民族精神,歌颂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描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壮丽图景,表现共产党人的反帝、反霸的坚强斗志。进取者的奋斗,牺牲者的豪迈,崇高的追求,艰难的斗争,这些既是诗人对中国革命时代主流和时代精神的把握,也是诗人对社会历史本质规律的形象揭示。毛泽东诗词用文学手段再现了那一幕幕历史镜头,可以说是一部文学版的《中国革命史》。

他的诗篇,给了我们一段红色的历史,一段激昂的岁月,更歌咏了革命先驱不屈的精神。

当毛泽东处于人生的低谷时,却能吟出如此豪迈的篇章: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此种心境他人怎么能体会。乐于革命,不屈不挠,乐观的看待周边的一切事物,这就是革命精神,中国人的精神!毛泽东把它用于言行,鼓舞着千千万万的中国革命者,气象广阔,意境雄浑,让人欲血沸腾,只想用满腔的热血投身于革命事业。

这般才华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般傲骨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般激情山高路远深坑,大军纵横奔驰,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般心态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他的诗词,创造了中国诗坛上的奇迹,为中国历史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雄视天下,所向睥睨,他是历史上的一朵奇葩。他实现了中国古典诗词带现代诗词的转化,引领当今诗坛,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华丽雄伟的篇章让无数中国人心神荡漾,热血沸腾。为艺术界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毛泽东诗词的读后感(篇4)

一直在拜读《毛泽东诗词》,这是毛泽东同志一生戎马的见证,也可以说这是整个红色经典的演变。诗词中包含了太多的红色革命、红色精神以及红色经典中的世界观、价值观,是毛泽东思想的完全体现。像《沁园春雪》中写的那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虽然他们有无数的辉煌但终化作尘土、成为过去,而我们要向前看,实力在发展当下最重要,故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又像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地主鞭则反映了农民翻身做主不畏强暴斗地主的豪迈激情。还有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以及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或许有人会觉得《毛泽东诗词》的文学成就高于红色经典的成分,它不像其他的所谓红色经典的书籍《红岩》、《林海雪原》一样,能够很好将红色经典的部分表现出来。但我总觉得《毛泽东诗词》确实跟随着红色经典成长的,从开始的革命思想的引入、思想解放的宣扬,到后来的革命的发展壮大、敌后根据地的形成。丛红军长征的艰苦到土改时农民的欢心鼓舞。一本诗词,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个时代。

学伟人之诗,滋养浩然正气,塑造非凡人格,陶冶美好情操!毛泽东是中国现代文学诗词创作的杰出代表,因为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和他辉煌的政治成就,使得人们没有更多的关注和评价他的文学成就。

毛泽东诗词的读后感(篇5)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谁如此自豪地评论美丽的祖国,又是谁谈古论今,品味了五百年来中国的历史,那就是我们心目中最伟大的人物———毛泽东。

为何毛主席能带领红军度过两万五千里长征?是因为他的自信,他的大器,还有他那鹰击长空的神勇,毛主席一生有许多诗词,使人一读就想象出诗中的意境。诗词中,曾经赞美过祖国,赞美过自然,赞美过感人的革命事迹,我学过很多毛泽东诗词,每次朗诵完后都感慨万分。其中最令我回味的,是一首赞美人民、回味历史的诗——《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句没有给人一点凄凉的感觉,反而让人们感到精神奋发。“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把连绵不断的群山比作银蛇、巨象,气势磅礴,境界雄伟。群山、平原是人民的革命象征,反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不可侮辱的,中国要斗争、要反抗。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句话展示了祖国美好的前程。“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反映了对中国必胜的坚定信念。古代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这些在中国发展中有着丰功伟绩的人,只是凭借武力,完成了统一的大业。即使威震四方在历史上被称为“天之骄子”的成吉思汗,也不过只会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随着时间车轮的飞转,都成为了过去。真正的英雄,是我们今天的劳动人民!

现在,我们青少年也要像毛主席,像走过长征的老前辈一样,不怕困难,充满自信,把长征,把革命的精神永远传播下去,让世世代代的中华子孙,领会到毛主席那九天揽月的精神,走出辉煌的人生之路!

毛泽东诗词的读后感(篇6)

臧克家、李捷同志主编的《毛泽东诗词鉴赏》第二次增订版,最近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早在1990年,臧老约请的50余位专家学者,为已经面世的50首毛泽东诗词撰写评析文章,加上注释文字,出版了《毛泽东诗词鉴赏》第一版。5年后,有6首诗作被发现,刊于报端。于是增添了新的鉴赏文字,命名为增订一版。1996年,中央文献出版社经过艰苦搜索和考订,推出《毛泽东诗词集》,共收入诗词67首。本书编者再度约请专家为新发表的11首撰写文章,于是就有了这本《毛泽东诗词鉴赏》增订二版。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反帝反封建和科学民主的旗帜,掀开了我国历史的崭新一页。但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在勇敢地冲破老八股、老教条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偏激性和片面性。他们在正确地批判封建思想的同时,把一些应当积极继承的好东西也扬弃了。譬如对于中国戏剧,钱玄同等人主张“废唱而归于说白”。对于格律诗,基本上也是采取否定的态度。胡适就认为有绝句和律诗的形式,不可能表现现代人新鲜而复杂的思想感情。“五四”运动10年之后,文化界热烈讨论“旧形式的采用”问题。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前进还是倒退?应当说,这是新文化运动的深化。许多新文化工作者从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要使新思想深入到广大群众中去,就要重视对民族传统文艺形式的运用和革新。需要移植西方的对我们有用的艺术形式,但在移植的过程中必须把它们和本民族的文化特色结合起来,使它们真正在中国生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指引下,各个艺术门类大体形成了这样的格局:传统艺术形式的推陈出新和外来艺术样式的民族化,二者齐头并进。在戏剧领域中,戏曲和话剧都得到发展;在绘画领域中,国画和油画各领风骚;在音乐领域中,民乐和交响乐、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都得到重视。惟独在诗歌领域中,新体诗和格律诗的关系长期未能得到合理的确认。表达新内容的格律诗是否也是新诗,也是新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直到上个世纪末,这个问题才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毛泽东对中华诗词的影响,主要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他酷爱诗词,一生都在读诗、写诗。正因为这样,他对诗词问题十分慎重,生怕因为个人的爱好影响了文艺工作的全局。他从来没有号召过写格律诗。他甚至说:“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样的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其实,任何一种长期积淀的艺术形式,都不易学,掌握得不好,都会束缚人的思想。诗词格律是这样,戏曲程式也是这样。中国文艺中有这种情况,外国文艺中也有这样的情况。毛泽东虽然没有号召写格律诗,但他的创作实践比抽象的号召更有感召力。他以自己成功的创作实践证明了,运用传统诗词的形式,不但可以表现新生活,而且可以很生动、很深刻地表现新生活。写得好,同样可以成为民族艺术的瑰宝,时代精神的丰碑。毛泽东诗词不就是这样的么!新时期以来,诗词创作风起云涌,不但有许多干部、知识分子痴迷于诗词创作,农村的村镇也成立起许多诗社。农民们在工余推敲诗句、作画、练书法,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一道靓丽的景观。出现这种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毛泽东诗词的启迪作用是重要原因之一。

人们都说,毛泽东诗词具有前无古人的气魄。它的根源在哪里?在于作者的世界观,在于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这是红军时代的毛泽东。“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长征时期的毛泽东。“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这是晚年的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朝思暮想的是民族的命运,人类的前途。这一切很自然地形诸笔墨,点化为生动的艺术形象,就形成了诗中前无古人的气魄。毛泽东不但在表现重大题材的诗章中,甚至在写山川草木的诗章中,也体现出前无古人的气度。像《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诗中的梅花,既是大自然的骄子,也是美好品格的象征。这里,写出了一种全新的人生志向,全新的荣誉观。当争名夺利之风甚嚣尘上的时候,读读这样的诗,是能够帮助人们净化灵魂的。

毛泽东开一代新诗风,是名副其实的艺术创新家。但他决不是在语言和文体上故作新奇状。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基本上是遵循传统格律进行写作的。特别是收入“正编”的42首,充分体现出作者驾驭诗词格律的圆熟。在毛泽东看来,诗歌的新,首先要新在思想感情和艺术形象上。他善于在朴素、自然的抒情、状物中,给读者带来一派新意。心有所动,情有所涌,提笔一挥,就挥出一片艺术新天地。譬如春光、秋色,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墨客描写它?“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读了《采桑子·重阳》,谁都无法否认,这里展现的是全新的艺术境界,是战士眼中的秋光、新时代创造者眼中的秋光。毛泽东的创新,不是小家碧玉式的,他赋予传统诗词以新时代的内涵,写的是“新的人物,新的世界”,促进传统诗词完成了从表现旧时代到表现新时代的伟大转变。当然,促成这种转变的不仅是毛泽东一个人,但毛泽东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香港诗人刘济昆说:“宋代是‘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今日是凡有华人饮水处,就有毛泽东诗词。”“五四”以来,我国出现了好几位声名贯耳的大诗人,像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艾青、臧克家、田间……若论作品的背诵率和普及率,若论作品对民族精神的影响,恐怕他们中的哪一位也赶不上毛泽东。伟人在世的时候,不赞成人们大张旗鼓地宣扬他的诗词。1960年,周扬在全国第三次文代会上的报告原有一段话论述毛泽东诗词。审阅讲话稿时,毛泽东挥笔把它全部删掉。现在,毛泽东已经逝世27年了,我们应当更冷静、更公正地对待这份宝贵的诗歌遗产。恰在这个时候,《毛泽东诗词鉴赏》增订二版与读者见面了。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提供的不可能是最后的定论,但它对于人们进一步领略和研究毛泽东诗词,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毛泽东诗词的读后感(篇7)

我喜欢苏东坡大江东去的气势恢宏、喜欢岳飞满江红的慷慨悲歌,但更喜欢的是毛泽东的诗词,其常见作品我都能倒背如流。这些豪迈奔放、回肠荡气的文字撞我心扉,荡我魂魄,令我思绪飞扬。

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便以天下为已任,志存高远,赋诗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在《七古送纵宇一郎》中对朋友的离别感慨万千,叮咛、鼓励有加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秭米。在《沁园春长沙》中与风华正茂的同学一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渡过了难忘的峥嵘岁月。《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短小精悍的三十六字,铿锵有力,语言朴实无华,由其是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更见独特效果,彭德怀叱咤风云、威震敌胆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彪炳千秋。在《七律吊罗荣恒同志》中诗人思前想后,情真意切,怀念、哀悼之情溢于言表。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表达了诗人欲哭无泪的情绪和对战友的高度信任。全诗语句凝练,活用典故,条清缕晰。

毛泽东同柳亚子先生诗词唱和一向被传为佳话。想当初柳亚子先生对新政权对其待遇有不满情绪,毛泽东以诗作答,幽默含蓄,感人至深,从忆旧入手,对其进行了关心、劝诫。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深意浓,使柳亚子先生心悦诚服,同时也感动了众多爱国人士,纷纷走入政协队伍,为新中国的建设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能熊罴。正气凛然的应对美、苏反-华势力,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嘲笑了苏联修正主义的狂妄自大。诗人铁骨铮铮,浩气回荡。令正义的中国人民扬眉吐气。毛泽东一生戎马倥偬,逆境重重,风云变幻,但他却能在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境况中纵横捭阖,游刃有余,同时还创作了这么多震古烁今,美妙绝伦的诗词,分析的结论是功夫在诗外,毛泽东一生手不释卷,遍览群书,博古通今,足迹踏遍万里山河,见多识广,而又性情豪迈、浪漫。所以才会有如此骄人华章。由于集多种才能于一身,善于团结各界人士,有着崇高的人格,因此他有着一种独特的诱人魅力,凝聚了一批中华优秀儿女、民族精英,与其一道赴汤蹈火,南征北战,缔造了伟大的共和国。

毛泽东诗词的读后感(篇8)

在毛泽东诗词中讴歌人生的革命理想,战胜困难的警句,时时出现,美不胜收。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欲与天公试比高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等等。在那月没星沉,夜色如磐的日子里,这种革命理想曾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耀着人民前进的道路;在那电闪雷鸣、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这种革命理想曾像展翅高翔的海燕,呼唤着人民向黑暗、腐朽的势力冲击;在那硝烟迷漫、战火纷飞的岁月,这个革命理想像嘹亮的号角,鼓舞着人民去奋勇杀敌;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个革命理想则像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着人民去乘风破浪,锐意改革,创造奇迹。它们是伟大革命领袖的战斗豪情与杰出诗人的创作激情浑然一体结成的革命诗词的奇葩。

《毛泽东诗词》在读者心灵里铸造美的殿堂,它的美是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概括与升华,它表现美的重要特色是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毛泽东诗词的读后感(篇9)

诗歌言志,翰墨寄情。优秀的文艺作品大都关注时代、关切人民。毛泽东同志坚定的人民立场、鲜明的人民观点、厚重的人民情怀,不仅体现在他毕生的革命实践中,更浓缩在他“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的诗词之中。

    分田分地真忙

    1910年秋天,17岁的毛泽东留下一首诗,夹在父亲的账簿里,踏上救国救民的漫漫征途:“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他追求真理、改变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壮志豪情喷涌而出。

    土地是人民的饭碗。在封建土地制度延续的几千年里,劳苦大众从未真正成为脚下土地的主人。

    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发刊词中指出:“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1927年在醴陵考察期间,他提出,要彻底解决土地问题,重新丈量后,把地主土地收集再重分。同年9月,在湘赣边界稻菽千重浪的丰收时节,毛泽东发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举行秋收起义,拿起枪杆子要做土地的主人。起义部队没有沿用国民革命军番号,而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毛泽东特作《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正如所言,秋收起义如一声霹雳,在中国大地拉开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从“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黄洋界保卫战,到“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的反“三省会剿”;从“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的第一次反“围剿”,到“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的第二次反“围剿”,都是为了人民梦寐以求的一刻:“分田分地真忙。”

    湖南的星星之火,后来逐渐在中华大地成燎原之势。1947年,中共中央工委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同年9月10日,哈尔滨市顾乡区靠山屯的百姓给毛泽东写信:“毛主席呀,没有您我们真得饿死了。这回我们都翻身了,分了地,分了马,分了衣服粮食,都有吃有穿,也都抱团了……”字里行间洋溢着翻身农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以及对共产党、毛主席的无比感激之情。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共产党和人民心连心,人民领袖爱人民。在毛泽东心目中,分量最重和最牵挂的始终是人民。1925年初,毛泽东自上海中央机关回韶山,一边养病,一边从事农民运动。8月,他避开军阀追捕,秘密到达长沙。深秋时节,重游岳麓山、橘子洲,他独立湘江岸边,“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忆往昔峥嵘岁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联想到人民仍处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重压之下,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发出惊人一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忧国忧民之情激荡在岳麓山间、萦绕于橘子洲头。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当年秋,在红四军攻占上杭之后,有感于闽西工农武装割据的一片大好形势,毛泽东写下《清平乐·蒋桂战争》,开篇道出“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鞭笞了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在瑞金沙洲坝期间,毛泽东住房外是条道路,了解到夜晚群众路过这里,因为夜黑不便,于是让人在靠路一面墙上开个窗户,以便让灯光从窗口照到路上。“打开一扇窗,照亮一片心。”乡亲们说,“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WWw.TAoCi52.cOM

    在延安,毛泽东得知侯家沟有两个村妇女不能生育,便找来当地领导,问是不是水有问题,并提议去中央医院把水验一验。当地领导担心这种小事医院不干。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对于共产党人来讲,群众的疾苦可绝不是什么小事。”

    新中国成立前,致死率极高的血吸虫病肆虐我国南部及长江沿岸一带。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血吸虫病的预防救治。1956年2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强调“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江西省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7月1日,毛泽东遥望南天、心潮澎湃,纵笔写下《七律二首·送瘟神》。这一天,正是党的37岁生日。第一首描写血吸虫病造成的悲惨景象:“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第二首描写劳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战胜瘟神、征服自然、建设伟大祖国的景象:“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最后以诙谐口吻追问瘟神归宿:“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这是对两首诗的提炼与总括,表明中国人民消灭血吸虫病、驱逐瘟神的坚定信心。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中,广大劳动人民始终处在社会最底层,人格被侮辱、利益被漠视、生命如草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广大劳动人民有了主心骨,有了代言人,有了捍卫者。毛泽东深刻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拥护革命的群众。”这些观点和情愫充盈在他的诗词中。

    1928年秋,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毛泽东作《西江月·井冈山》以示庆贺:“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字里行间彰显了对由工农组成的红军官兵的无比信心。“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因为有人民群众这个“铜墙铁壁”,他对胜利成竹在胸。

    毛泽东诗词中具有强烈而自觉的人民英雄观。如“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等等,无不显示出对人民群众巨大力量的高度肯定和深情礼赞。

    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离开瓦窑堡,率红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2月5日,红军抵达陕北清涧县,当晚下起鹅毛大雪。第二天,毛泽东来到黄河岸边,察看地形敌情。站在白雪皑皑、苍茫辽阔的黄土高原上,眺望巍巍群山,对历史、当下和未来的思悟一起涌上心头,词作《沁园春·雪》喷薄而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都已远去,真正的英雄现在何处?毛泽东直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在词后自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正像他指出的那样,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都能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充分证明了毛泽东人民观点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从“百万雄师过大江”“天翻地覆慨而慷”,到“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再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从本质意义上讲,都是人民的胜利,都是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所坚持的人民观点的胜利。

毛泽东诗词的读后感(篇10)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读着这首气壮山河的诗词《沁春园·雪》,顿时勾起了我对《毛泽东诗词》这本书的酷爱之情。读了毛泽东的诗词,使我领悟到,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领袖,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这本诗词让我了解了一段历史,一种精神。深刻领会了革命理想的崇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这浅显易懂的文字,让人感叹中华大地,等革命胜利之后,将是多么的美丽啊!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儿女,放眼世界,胸怀祖国,不爱过奢华的生活,而更爱扛起枪的雄心壮志。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换了人间四字,具有万钧之力,深刻地批判了数千年的封建社会,赞颂了美好的未来,同时,也对人们发出了伟大的战斗号召。

学了伟人之诗,陶冶了革命情操。我明白了:在人民最失魂落魄的时候,深陷于月没星沉的黑暗中时,这种革命理想就如同闪闪发亮的火炬,在夜色如磐的深处,熊熊燃烧;在人民最萧瑟寒冷的时候,深陷于电闪雷鸣的恐慌中时,这种革命理想就如展翅高飞的海燕,在狂风暴雨的打击下,无畏开路;在人民最叫苦不迭的时候,深陷于硝烟弥漫中时,这种革命理想就如高声嘹亮的号角,在战火纷飞的折磨下,生生不息!

一首首,一句句,字里行间无不渗透了伟人毛泽东的渊博知识,展现了他的风华才貌。这诗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只有经过革命斗争的实践,才能领悟和写出如此红色的经典。这,不仅仅是文坛上璀璨的明星,更是毛泽东一生金戈铁马的见证。

对我这种懵懵懂懂的少年来说,虽不能完完全全地理解毛主席的诗词,可是,只要一接触毛主席的诗词,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气宇轩昂的力量。对我来说,正是这种力量,促使着我,在学习面前,有着不一样的希冀,不一样的动力。毛主席的革命理想就像一块丰碑,时时刻刻推动着我,一路向前。

这本红色经典共记载毛主席三十五首诗词,每字每句,就如棒槌重重敲在我的心上,那光明的力量,时时指引着我们前行。那股浩然正气,洗涤着我们的心灵,滋养着我们的精神。我受益最大的,还是写作。不论是写天地,还是写人情,那股豪迈之情,始终,在我的心底,久久的荡漾……

毛泽东诗词的读后感(篇11)

缅怀伟人传承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如此豪迈的诗词不由得使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红军长征的画面。

长约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历时两年零五天,红军战士们历经种种困难,过草地,爬雪山,飞夺泸定桥

记得小学学过一篇文章,叫做《金色的鱼钩》,文章记述了在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为了救三名伤员而壮烈牺牲的故事。四位战士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缓慢的前进着,饿了只能吃草根,渴了只能喝池塘里混浊的水,有时如果运气好,还能钓到小鱼,但其分量却微不足道。在这艰苦的环境下,伤员的伤情愈加严重,时不时就会发起高烧,头晕目眩。但战士们只能坚持向前走,因为一不留神,就可能掉队,甚至掉进沼泽里。然而就算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战士们也在尽全力的保护身旁的战友,有着一种宁可自己饿死,也不饿死战友的精神。

红军战士们也是一样,在飞夺泸定桥期间,敌人撤掉了桥上的木板,并在对岸设置了防线。红军战士们却毫不畏惧,他们前仆后继,爬上铁链,拿着木板,一边过河,一边为后面的战友铺路。随着一位又一位的战士牺牲,桥终于铺好了!

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磨难,长征结束了,战士们胜利了。同学们,你们难道不觉得战士们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吗?他们不畏困难,舍己为人,勇敢,有毅力

在如今的生活中又能有多少人能拥有这宝贵的精神呢?虽然想要拥有这些美好的品质有时会付出一定代价。但别忘了,为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红军战士们甚至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生活在战争年代的他们渴望和平,但并不是短时间能够做到的。所以,为了让后人拥有和平的生活,拥有幸福的家庭,为了让国家富强,不再受他国的欺压,他们奋起反抗

今天的我们不再需要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但并不代表着我们就能无所事事,虚度光阴。我们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学习。

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国的繁荣、鼎盛而努力奋斗!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有关学习的每一件事。

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为美好明天付出不懈努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