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诗词 > 美妙古诗词 > 导航 >

雪的美妙古诗词(5篇)

雪的美妙古诗词

美妙古诗词

2023-07-13

雪的美妙古诗词(5篇)。

美妙古诗词。

学习诗词是中小学语文的必备功课,诗词不仅能够教会我们学习,也能教会我们人生,有哪里诗词是应该摘抄下来的?阅读完《{雪的美妙古诗词(5篇)》一文你会有所收获的。

雪的美妙古诗词【篇1】

琴声,是一种美妙的音乐绽放,是灵魂的流淌,是心灵的触动。它如湖水般澄澈,流淌在岁月的纹理上,洗去尘埃,沉淀心灵。在古诗词中,有许多关于琴声美妙的描写,每一篇都带着独特的情感和感受,让人生发共鸣。

《琴意》是一篇形容琴声美妙的古诗词,作者不仅具体而细腻地描绘了琴声的音色,还将琴声与自然景物相联系,使整篇诗词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和情感色彩。

琴声如水,又如风。琴声如水,是作者对琴声幽远、深沉的形象化描绘。“掩抑心情破言难”,诗中的作者用这样的词句表达了在众多琴声中,只有这一段悠扬动听的琴声能引起他内心深处的共鸣。“如流水潺潺几声咽”,读起来仿佛琴声的回旋已渗入了心灵深处,使人倍感其澄澈、深沉。琴声如风,作者将琴声和风相联系,形容其轻柔、灵动的特质。整篇诗词中,琴声像是风儿经过枝头拂过,带来了清新宜人的力量,使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受。

琴声似远,又似近。琴声似远,作者在描写琴声时,将其与遥远的自然景物相联系,给人一种虚幻而又恍如隔世的感觉。“松风吹逐薄霭开,峰峦云水客中来”,这样的描述让人与琴声相距千里,仿佛能听到来自山谷的幽幽琴音,使人产生强烈的想象力。“似遥咏散倚云偏”,这样的表达更加将琴声的音色拉近了,近到似乎可以通过念诵的方式唤起琴声的回响。

琴声似泣,又似笑。琴声似泣,作者将其与人类的情感相联系。“更长不及追忆多”,这样的描写使人感到琴声传递出一种哀怨的情感,它仿佛在诉说一段无法忘怀的往事。“昨夜不堪回首处”,这样的描述则将琴声与忧伤的情绪相联系,使人仿佛在有意无意间将自己沉浸其中。“似笑还含怨恨、嗔、摈”,这样的描述则展示了琴声中的欢乐与怨恨的对比,给人一种琴声如人生喜怒哀乐交织一般的感觉。

《琴意》这篇古诗词以其形象化的描写手法,将琴声与自然景物、人类情感相结合,使其具有了强烈的绘画和共鸣力。琴声在古诗词中栩栩如生,使人感到它那静谧而又洗涤心灵的力量。每读到这样的古诗词,仿佛能够感受到琴声在身旁飘动,让人迷醉其中。

琴声美妙,需要在文字中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只有用丰富、直观的描写,才能够让读者充分感受到琴声的美妙与独特。这样的古诗词不仅让人们享受到琴声的美妙,也让人们对生活中的琐碎事物产生了重新审视,从琴声中领略到宇宙间的宏大和人生的深意。

雪的美妙古诗词【篇2】

冬天的美妙古诗词

冬天,是一年四季中最寒冷的季节,也是大自然进入休眠状态的季节。然而,冬天也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和美妙之处。古人们用诗词来描述冬天的美景和情趣,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人笔下的冬天,感受其宏大而细腻的气息。

大雪纷飞的冬天,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层洁白的袍被。白雪覆盖的屋顶,像是涂抹上一层厚厚的霜,晶莹剔透。古人常用“屋舍皓然,绵绵不见”的词句来形容大雪笼罩下的房舍景象。田野间的树木被雪包裹,成为寒冬中的亮点,仿佛进入了一个虚幻的童话世界。杨柳的枝条轻轻摇曳,灵动而富有生机。

寒风瑟瑟,冰雪封江。古代文人常以冬月来写江河,用枯寒之季来描绘其中的奇景壮丽。而冰封的江河更是冬天的特有景象。江面如同镜子一般,光滑而明亮。有时,还可以看到冰凌上仿佛羊群的形状和设计。寒风呼啸,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伟大和无穷奥妙。然而,冬天的江河也显露出极寒的一面,如同古人所说的“浩浩远泽,穷河将绝”的景象。

在冬天的夜晚,天空的星光伸手不见五指。古人常用“夜色苍茫,月白风寒”来描绘夜空的美景。寒冷的空气中弥漫着诗意和浪漫。雪花纷飞的夜晚,月亮透过云层的缝隙洒下点点银光,给大地增添了一丝神秘和悠远。在夜晚的冬天,古人们会品味生活的真谛,感受大自然的宽广和人生的无常。

冬天的食物也是与众不同的。古代人物常用食物来描述冬天的美好,比如“世上万物,未有如冬韭如此之鲜嫩”的赞美。冬天的食物丰富多样,如火锅、炖汤、糖葫芦等,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味觉,也能给人带来温暖和满足感。尤其是冬天的农村,人们家家户户会腌制腊肉、腊鱼等食物,还会特别多炖一些鸡汤、鲫鱼汤等温热的食品,为整个家庭营造温馨的氛围。

冬天的美妙还有许多,如冬天里的鹅,寻找南方的指针,用羽翅画出一幅美丽而神奇的图案。冬天的音乐,那是寒风吹过树枝时发出的沙沙声,是冰封湖泊上结冰碎裂的声音,是鸡冻而清晰的脚步声。冬天的太阳,虽然冷冷的,但是光线稀薄,能显得清澈明亮。太阳升起时,冬日的寒冷也会稍稍减少,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希望。

细数冬天的美妙,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浪漫的世界。冬天虽然寒冷,但是却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美丽。古人通过诗词来描述冬天的美景和情趣,让我们在冬天的寒冷中感受到岁月的静好和风景的绵长。让我们一起品味古人笔下的冬天,感受其中蕴含的温暖和智慧。让我们用文字赋予冬天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内涵,让冬天的美丽永远留存在我们的心中。

雪的美妙古诗词【篇3】

古人时常以诗词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与祝颂,其中不乏形容歌声美妙的佳句。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歌声给人们带来的美妙体验,更通过字里行间传达出古人对音乐艺术和人声之美的热爱和推崇。下面将通过几首描写歌声美妙的古诗词,展示古人对歌声之美的感悟和赞美。

首先,咏史怀古之作《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一句:“歌声振动黄云外”,生动地描绘了歌声在原野上的壮美之景。我们仿佛看到,歌手高声鼓唱,那激越的音符如风吹过草原,草地上的每一片叶子都随之颤动,仿佛与歌声合为一体。在这句诗词中,歌声的美妙程度被赋予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给读者带来了音乐和自然之美的极致融合。

其次,苏东坡的《赤壁怀古》中有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句描述了歌声之美与美人形象相结合的场景。铜雀是古代宫廷中的一种乐器,如今已经失传,但通过这句诗词,我们可以想象到它曾经的辉煌与美丽。歌声如同铜雀般婉转动听,与美人的音容笑貌相得益彰。这种将歌声与美人形象融合在一起的描绘方式,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歌声之美的赞美,更将音乐与人文之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再者,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有一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句诗细腻而含蓄地描写了歌声在夜晚中的美妙。诗人用“幽人”来形容歌手,给人一种神秘而清幽的感觉。在夜幕下,歌声如同孤鸿的影子,缥缈而寂静,直到在这宁静中引发无边的情感。这样的描写使人联想到月夜微风中远方传来的歌声,通过音乐带来思绪的流转和心灵的震撼。

最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词通过对月亮与歌声之美的比喻,表达了人们对歌声及其主人的美好祝愿。被歌声所打动的人们,愿他人长久地享受这美妙的音乐艺术,希望它可以逾越时空的距离,传遍千里,成为人们心灵的安慰和寄托。这句诗词将歌声之美与人们的美好愿景相结合,进一步凸显了歌声对人们情感的影响和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古人在表达对歌声美妙的赞美时,通过形象、比喻和联想的手法,用文字将音乐中心灵的美以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些佳句中蕴含着古人对音乐艺术和歌声之美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也表达了人类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这些描绘歌声之美的古诗词,至今仍能触动人们的心灵,成为音乐与文学交汇的经典之作。

雪的美妙古诗词【篇4】

我国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国度,我最喜爱诗歌、古诗词。

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常常在我们耳边回荡,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古至今涌现出许许多多大诗人,有古代的屈原、李白、杜甫、现代的郭沫若徐志摩等伟大的诗人,他们的优秀诗篇为各国人民所传诵。

遨游在历史的海洋中,去感受诗歌的气息吧!

在如歌如画的唐诗宋词中,领略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感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离别之情,体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雄心壮志,理解“小荷才楼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生机盎然。

细细品味,仿佛身临其境,畅游神州大地,令人心阔神怡。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写出了童真童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泰山那雄伟的气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在众多的诗词中,我最喜爱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诗写的是雨,诗人敏锐地抓住这场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前两句写了下雨的季节,直接赞美了这场及时雨,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时候悄然而至,后面六句集中写夜雨,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渔火若隐若现,诗人于是兴奋地猜测,等到天明,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多么美妙的诗词啊,寥寥数语,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处处都体现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古诗词凝聚了古人的智慧,是人类文化的瑰宝,美妙的古诗词让人爱不释手,亲爱的同学,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喜欢?

雪的美妙古诗词【篇5】

音乐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它能够让人心神荡漾,情感激荡。古人用诗词形容音乐的美妙,使其流传至今,成为经典之作。下面我将详细描写几首古诗词中对音乐美妙的形容,让我们一同陶醉于这美妙的音符之中。

第一首是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诗以描绘秋夜的景色为背景,通过音乐的形容让读者感受到丝丝的凉意。银烛秋光照亮了整个房间,形成了一幅幽静而温暖的画面。轻罗小扇扑向飞舞的萤火虫,音乐的旋律在空气中轻盈流动,如诗人笔下那牵牛织女星河银河一般,美妙动人。

第二首是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诗中写到:“萧萧梦里泪沾衣,千行书泪纸阑干。奏《花木兰辞》久无音,侍臣尽作黄金鞍。”这首诗通过描写主人公长恨歌中音乐的神奇之处,营造了一种梦幻的氛围。诗人用“千行书泪纸阑干”形容主人公在思念之中留下的泪水,音乐的旋律伴随着她的梦境,缓缓流淌在纸上。而奏《花木兰辞》久无音,却能引得侍臣尽作黄金鞍,音乐的美妙之处让人为之倾倒。

第三首是宋代李清照的《浪淘沙令》。诗中写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丽容。不似天涯沧浪远,满船明月是离,是空。”这首诗以形容海上的音乐为主题,给人一种凄美的感觉。潮水冲击着高高的悬崖,形成了一幅壮丽而凄婉的景象。而在这冰冷的背景下,却有一束花朵傲立其中,鲜艳动人。音乐像明月一样明亮,照亮了整片海域,同时也让人感应着离别的忧伤。

最后一首是明代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诗中写到:“涨船倚阑楼,处处影凉疏。治书贪看重阳后,稍觉长安无故居。”这首诗通过音乐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怀念之情。长江滚滚东逝,音乐的旋律如同江水一般流动不息。登上高楼,悠然沉醉在音乐之中,感受着那份凉意和宁静。然而,治书让作者在思乡之情中感叹长安的无故居,让人不免对音乐的美妙感慨万千。

细细品味这几首古诗词,我们仿佛能听到音乐的旋律,感受到音符的美妙之处。古人以他们独特的笔触,将音乐与美好的意境融为一体,用诗词来形容音乐的美妙。这些诗词给予了音乐以生命,让人们能够感悟音乐的魅力。

扩展阅读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书笔记5篇


从幼年开始诗歌与诗词就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学习正确的方法能够让我们快速学习诗词,有没有值得大家深入专研的诗词?《{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书笔记5篇》一文的内容或多或少能帮助到大家的诗词学习!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书笔记【篇1】

北魏诗人贾思勰在他的《齐民要术·栽树》中写到:“时时灌溉,常令润泽。”作为中华儿女,应拥有一颗中华之心,这便需要让五千年的经典文化不断润泽自己的心灵,在文化的浇灌下成长。

翻开这本300页的书,第一感觉,就是它很细腻,没有太多刻板的说文解字,仅仅是清风明月,几度春秋。深夜,窗外繁星点点,在灯下耐心地阅读,于字里行间,寻找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给内心深处的那份诗意一抹安宁的气息。

哪个中国人不是听着“床前明月光”,学着“明月何时照我还”长大的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千古的文学,全都沉淀在这一轮明月之中了。多少远行的游子,是否都会在中秋之夜遥望远方,吟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属于中华儿女的,有温度也有感情的千年文化。

说到明月,自然就会提到李白,从“小时不识月”到“对影成三人”,李白对明月的感情甚至可以说是友情,自小相识。身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他就常常饮酒、赏月、写诗,明月,也是李白的情怀吧。

若明月是夜里浅浅的思念,夕阳就是傍晚深深的眷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句沧桑的感叹,两行千古的诗句,《小王子》里说,“当一个人悲伤的时候,他会爱上看日落。”其实这可能就是中外文化的不同之处,因为我们的诗意不仅仅是悲哀,还有许许多度的情感深藏其中,或许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也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悠悠的眷恋与情思跃然纸上,夕阳也意味着安宁,那就是苏轼那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了。

或许又一天黄昏,金色的光辉在我的桌前停留了一瞬,我愿停下手中的事情,凝视这一抹灿然的亮色,让回忆在晚风中纷飞,也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细细体会春去秋来,用诗人的目光看山清水秀,何尝不是一种修行。在不自信的时候想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在寂寞的时候想到“独坐幽篁里”,在郁郁寡欢的时候想到“月若无恨月长圆”,也就是让自己悄悄沉醉、融入中华的千年文化了呢。学会汲取积极,调整心态,不断去寻找最好的自己。

合上书页,不免羡慕于丹老师,不仅在阅读、思考中了解、感受古人的思想,更让自己的美丽与气质由内而外,缓缓散发。书中的文字、语句之间,唤醒诗意,润泽心灵。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书笔记【篇2】

诗意如画映于心

心中仿佛一缕阳光透入,温暖,宜人,又带有一丝感动。我想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有此感触吧!这本书用梦幻般的审美语言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诗意的世界。

诗意故而在记忆深处低回,熟悉而又陌生,却牵动着我的心。

年华有限,诗意无穷。我喜欢这种淡淡的诗意,就像书中作者所言,“我一直深深地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事实亦如是,诗意的世界充满了浪漫,如画而映于心。

在诗情画意的世界里,在这幅画中,虽然纸有点破旧模糊,但每一幅素描和痕迹似乎都记录着跨越千年的情怀。何人独倚明月楼?何人琵琶语凝愁,思如泪,沾衣袖,世人只知琵琶旧,谁叹那年愁满头?

诗意的世界,情感总是细腻,朦胧而美好。

夕阳下,一条白昼的流光来到了边境,很快就会落入茫茫夜色,这一刻,人们的心又转回来了。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可总有那么一些人日落不得归。

正如《诗经·王风》中所说的“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短短八个字,道出了多少人思归不得归的苦,又让人懂得了多少悲伤与苦痛。每当斜阳晚照你又是否对着夕阳叹息哀愁?

可惜现在每天都忙碌着生活,哪还会有许多人对着夕阳诉说情思?其实,诗意就在你的心中,如画般映在心头,只要你去发现,诗意的世界会被你营造。

水阔山长,辛弃疾曾在登楼时写下“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他将自己所有的情思寄于楼上。那种愁苦,如今在我眺望远方时也能体会的到。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也依旧用充满诗意的句子道出一片愁。他们都是如此的令我敬佩。

在他们眼里,风、花、雪和月亮都是诗。春、夏、秋、冬都是诗。

诗意如画映于心,在你听到李清照这个名字,你会想起“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会不禁叹息到:“风华是一指流沙,苍老是一段年华。”

在诗意的世界中,你会不动声色饮茶,踏碎一世繁华的潇洒,会有执著如泪,滴入破碎的心的唯美,也会有月满西楼人独守的静谧。诗意就这样如画映于心。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书笔记【篇3】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年华有限,诗意无穷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情不自禁地,这些诗句边轻轻的从唇齿间流出。

我心中的亲切感一点一点激发起来,触动着书页的质感,诗歌情不自禁地从心底涌出。

随着作者的目光,透过每一首诗的背后,看看那一个字,一行诗,一首词中,蕴藏了作者心中多少的深情。情不自禁地欣赏着作者的诗,一朵花,一只鸟,一片叶子,一朵云,一个意象在她笔下绽放成一朵美丽的花。这样的诗意,让她拥有了欣赏美的契机,拥有了与古人谈天说地的机会。

这样的诗歌,在现实中,不是每个人都有,而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拥有。一个不懂诗的人也可以拥有诗意。诗歌不仅仅是为了诗歌,在生活中,它诗意种对生活的态度,一种心情。

一个有诗意的人,他会被世界美好的事物而打动,他会用心去发现去感受一切美的享受;一个有诗意的人,往往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即使很忙,也会忙里偷闲,给自己一个享受美,放松自己的时间。

何谓诗意?我认为,一般来说,它是一种享受美的心情,是一种发现美好生活的态度。诗歌本身也是一种美。懂得品味诗歌的人是有诗意的。那么,为什么**不是一种美?

懂得享受**的人又何尝没有诗意?

诗歌存在于生命的角落,存在于时间的河流中。在有限的生命中,与其忙忙碌碌而身心俱疲地度过每一天,还不如为自己留一些诗意,让我们的生命也因为诗意的存在而倍加美好起来。

毕竟,年华有限,而诗意无穷。不是吗?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书笔记【篇4】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一)

我相信任何一个中国人,即便读过再少的书,拥有再少的文化,谈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古词佳句来,也会觉得如生活中的寻常话语,更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时最易涌上心头的感慨。

就像一轮明月,映入国人眼帘的是人生的跌宕起伏、嫦娥的迷人相思、久别重逢的深情,却很难成为一个只反射太阳的黑暗球体;

再如那抹夕阳,映在中国人的心底,撩起了人生暮年的未解惆怅,渲染了边疆战事的壮怀惨烈,描绘了渔樵晚归的静谧温馨,但绝不会是地球自转的日日交替;还有那春夏秋冬,高山流水,花鸟鱼虫,一切的一切在中国人的世界里从来多是丰富多情的,人心总与自然交融,总与万物辉映。

现代生活的忙碌、嘈杂、无序快要将我们吞没的时候,感谢于丹老师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为我们适时奉上了一方清心静气的良药,那些曾经在我们课本里没被好好感悟的诗歌,那些每天出现在生活中却被我们麻木忽略的美好事物,全被重新精心梳理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随着于丹老师的循循善诱,欣赏着书中意境深远的古代画作,细细品味祖先穿越千百年的随想或是感念,每个人的内心都像多了一双温柔的手在抚平心头的哀愁,每个人的耳畔亦似多了一个知己能体谅所有的心事。

我觉得这本书除了帮助孩子和学生更生动地理解古诗词外,对我们成年人也更有帮助。心理学上说,人的生命在14岁之后,就进行了一半。因为14岁以前的童年记忆占据了大脑的大部分,而之后的余生就是是光飞逝。

我想,这不外乎人越长大,对生活中的意象越发熟悉,从而变得寡淡索然,没有了那么多的发现和惊喜,也没有了能够和值得被记忆的事、物。所以,我们急需古人的深思和细腻唤醒我们对生活景象的珍视,就像于丹老师在书的最后说的那样:人的年岁越是增长,就越需要一种温暖,需要生命年华中的浪漫,让我们在现实的纠葛之外找到一种挣脱地心引力的力量。

“年华有限,但诗意无穷”,生活的黯淡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心灵不再有发现美丽和惊喜的能力,我们期待生活能够永远熠熠生光,其实古人眼中的那些美好,正透过亘古不变的月光铺洒在我们心头,不信,就请你捧起这书,定会真切触摸到生活中那满满的诗意。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二)

历史的光影轮转而散,许多令人惊叹的光影转瞬即逝,不留痕迹。但唐诗宋词是柔和不变的橘红色光芒。我坐在灯光下,在最深处遇见了诗人,然后开始学习诗歌生活。

我跟着橘色的灯光,回到了盛唐。在那个诗溢的时代,我突然意识到我的生活和盛唐的人们没有什么不同。小时候,我们也背着“床前明月光”,却不知何为思乡,稚嫩的声音起起落落,澄澈明朗,如撒了一地的月光。长大后,自己情窦初开,回想起“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那种隐秘的情愫,通过诗中的意象,得以释放和寄托;参加工作后,会有更多忧愁与感伤,谁不会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吟着诗句,仿佛望见宽阔的江面,自己的愁绪也沿着滚滚江水,慢慢冲淡。当终将老去的时候,我们也会吟着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轻叹一声回眸一笑,想起自己一生的美好。只有在品尝了人们的诗歌之后,我们才最终明白诗歌是每个人灵魂的寄托。其实,我们身边有诗,但我们不知道如何过诗的生活。

我想,这也是于丹最想告诉我们的吧,生活中不乏诗意,只是红尘喧嚣,人们总是被时间的洪流裹挟着奔跑,渐渐忘了生活的初衷,遗失了灵魂,在国人幸福感越来越低是,诗意与恬然应该被拾起,做我们精神上的富翁。

或许我们知道的诗句不多,但如果有一天,我们看见斜阳晚钟的时候,我们看见田园林泉的时候,我们看见千古明月和旭日长虹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有所思考,有所感触。无论是大悲大喜,还是大起大落,都要去吟首诗,伴着平平仄仄的音调,伴着熟记于心的韵脚,也定会有一种况味。一首诗中所浓缩的恰是作者的感情,即诗能美好定人生也会美好,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不再是一种寄托,而是你对生活的态度。

其实,每个国人身上都有诗意,伴着生命的成长,我们就越需要温暖和美好,来于外界的冷漠与残酷对抗,我们就越需要一种激情,唤醒自己疲惫的心灵,我么就越需要一种力量,引领我们挣脱世俗的牢笼,走向真正的成熟与强大。

我们需要的这一切就是诗意。

年化有限,诗意无穷,让我们享受着诗意,诗意的生活,成就自己最美的人生。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三)

于丹说“我一直深深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中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不要对此不屑,不要认为这些风花雪月知识少年痴谈。”我认为想唤醒中国人心中那份诗意是很难得,至少在现在这个时代是很难得。虽说现在的人都知道学***要性。

看得出作者的那份渴望。

喜欢学习,我想很多人每天都背诵单词。你想每天背诵一首诗吗?为了不再 “难过”,我更乐意每天来上一首。我希望在读了一些唐诗宋词之后能读到这本书。我想那时我会很高兴的。

其实,诗意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诗意随时会醒来,但在它醒来的时候,我要准备好一颗中国人的“诗心”来迎接它。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书笔记【篇5】

时间:2017/5/6栏目:读后感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一)

孙唱今天的春节期间,央视的一档节目火遍了大江南北,这档节目就是“中国诗词大会”,一时间神州大地似乎都被诗意所沁透。是啊,诗意原本就写在中国人的基因中,一切的风花雪月都能够唤醒我们血脉中千年积淀的离骚。而学者于丹在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中,将这种藏在华夏民族身上深深的诗情叫做“蛰伏着的诗意”。

借着“春城无处不飞花”的丝丝暖风,随着“随风潜入夜”的滴滴雨声,我打开了这本于丹著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作者于丹以她的人生感悟和角度,将她认为最美的古诗词按照原诗内容分成了八个部分,每一部分冠以四字题目来对这些古诗词进行分类。“春风飞扬”到“秋思浩荡”、“明月千古”到“斜阳晚钟”、“田园林泉”到“登临况味”、“剑啸长虹”到“诗酒流连”,从四季到日月,从田园到山林,从豪放到婉约,作者以自己的诗意在书卷中刀刻出了所谓的“诗者,天地之心”。

不论你是初学者才刚刚开始窥探诗词海洋的浩瀚,还是学有所成的诗词达人已经满腹经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都能让你在不同的切入点感受到那些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佼佼者们所有的悲天悯人的意识、对大自然无限的深情和他们看待人生的艺术眼光,从而唤醒我们心中的诗意。

作者在旁征博引的基础上更用她优美精炼的语言,串联起了那一首首诗词,将它们近距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更贴近了现代社会的理解,就作者说在这个不用仗剑的时代里,倘若剑气不泯,也许会化成风骨,流露在一个人的眉宇之间,昂扬、潇洒。而当激情被唤起,当我们的心意不吐不快时,便是诗意的苏醒。

“年华有限,但诗意无穷。在有限生命中,享受天地之间回荡着的这些诗意,那么我们也就成全了自己最美的人生。”

中国人民银行林口县支行孙唱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二)

张永飞最近集团组织了名为“书香中交”的活动,旨在为广大员工增长学识,陶冶情操。我便选了于丹老师的一本名为《重温最美古诗词》的书籍,来慢慢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文字的魅力。也正如书籍封面的那句话——“徜徉在明月清风的意象中,感受对中国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另一方面,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从你们一个人的角度来品味这些美妙的诗歌。清代孙洙就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通读一遍才忽然发现,原本口中偶尔蹦出的一两句,根本就属卖弄,哪算得什么熟读。比如白居易的两首,一首《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竟不知后面还有两段;一首更为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面的我竟也不会。像这样的诗太多了,只有一半能听懂。如果我们不谈内容,我们就先学会敬畏。

不得不说,诗词还真是个美妙的东西,有时简短的七个字,就比用千言万语还能表达的清楚明白。诗人可以用种种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春天”可以跟“愁思”联系在一起,我们眼中可爱的“芳草”在诗人的眼中却是“离恨”,古色古香的“长亭”是“送别”,展翅高飞的“鸿雁”却代表远方可爱的“家乡”。我时常会胡思乱想,都说现在的营养丰富人也聪明,古人都是呆呆的,傻傻的,可为什么却写不出如那般有内涵,有韵味的千古绝唱。

是我们在这物欲横流的年代,把什么丢失掉了吗?

读这本书的时候,真的会想自己当初摇头晃脑背诵的样子,尤其是看南唐后主李煜写的诗的时候,会不自禁的微笑起来。李煜写的诗全是“愁”“恨”“烦恼”,本不是能笑出来的意境,不过有趣就有趣在几年前的我竟然对这个“愁”很喜欢,不管是“离恨恰如春草”还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挂在嘴边,现在想来,小小年纪哪来这许多愁。倒应了辛弃疾的那首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由看书而看过去,别有一番滋味。

东坡先生说陶渊明的诗“初看若散缓,熟读有奇趣”。而慢慢读《重温最美古诗词》,竟也十分有趣,书中的诗词包罗万象,田园之乐,国破之恨,报国之情,观景之怀,一一罗列于书中,但无一例外地,都夹杂着诗人或喜或忧,或恨或怒的复杂心情。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

人性就是这样,无论身居何职,无论身居何位,只要生于世上,便有种种感情,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如果没有情感,没有幸福,没有愤怒,没有悲伤和欢乐,那么这不是上帝,而是一堆骨头。正因有种种情感,诗人们才能将这种情感施乎于艺,我们才

能在千年之后的今天,走近那些被称之为“诗仙”、“诗圣”的人,走进他们的内心,体味他们的喜与悲,爱与恨。

我想,于老师如此积极的传播传统文化,无非是让中国文化更好的发展下去,让无数的国人不要忘却传统,忘却前人所留下的美丽语言。走进圣人的内心,倾听他们内心的感受。正如我们常说的,读一本好书,遇见一个好人,会使人心旷神怡。

是的,在这个喧嚣的年代,每个人都会遇到烦恼,遇到挫折,能从书中品味先贤遇到磨难时的所为,未尝不是给自己一个正确的渠道去排解这些问题,恰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遇磨难而不低沉,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心胸开阔了,问题自然就不算问题了,人总归还是要淡泊一点,否则“众鸟欣有托”,吾不爱吾庐,怎么可能快乐呢。

不管一个人的文学作品有多高,读两三本书都是好的。每天眉头紧锁,心有郁结之气,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会错误百出,莫不如去选上一本自己爱看的书读一读,快乐了才会有进步,“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我是一名采油女工,在闲暇之余偶尔翻阅了《重温最美古诗词》这本书,心中些许感触。于丹用诗一样的语言解读书中的古文名句,让人觉得读书一直诗一种享受。书中从春风盎然,写到秋雨惆怅;从明月思乡,写到斜阳感伤。

历史的光影轮转而散,稍纵即逝,不留痕迹。我坐在灯下,在心底深处遇见诗人,开始学习诗歌生活。

我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诗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股诗意的溪流流向光明和幸福的方向。细品着清丽隽永的诗句,也才最终明白,诗是心灵的寄托,伴着生命的成长,我们就越需要一种激情,唤醒自己疲惫的心灵,我们就越需要一种力量,引领我们挣脱世俗的牢笼,走向真正的成熟与强大。

或许我们知道的诗句不多,但如果有一天,我们看见斜阳晚钟的时候,我们看见田园林泉的时候,我们看见千古明月和旭日长虹的时候,我们会有所思考,有所感触。无论是大悲大喜,还是大起大落,我们都应该唱一首诗来洗去心中的尘埃。诗不再是一种寄托,而是你对生活的态度。

人生如诗,生命如诗。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如画的生活,不去生活一个诗意的境界和诗意的魅力。面对诗意的世界,我们都应该留下一首美丽的诗。

我想,这也是于丹最想告诉我们的吧,生活中不乏诗意,我们虽远离城市喧嚣,在荒凉的大山深处坚守着采油树,听着输油泵的轰鸣声,看着山脊上的太阳升起又落下,日复一日与孤寂为伴,与荒凉为伍,但幸福感却不曾缺少。只因为我们拾起了诗意和宁静,才使我们的精神丰富。

青春石油限的,诗意是无穷的,让我们尽情享受诗意的生活,在沙漠戈壁,在荒土高原的沟壑中,我们的石油人在黑油海里开出了他们最美丽、最绚丽的油花。

古诗词读后感8篇


古往今来的墨客写下的诗词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诗词的重点在于诗词释义,有些诗词值得大家重点学习与鉴赏的?2024年最新诗词鉴赏范文《{古诗词读后感8篇》带给大家!

古诗词读后感 篇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我们课本上学过的唐朝的唐诗,还有没学过的宋朝的宋词,元朝的无曲;我们经常提到的琴(古筝)棋(围棋)书(书法)画(国画);还有民俗节日(比如中秋、重阳、春节)等等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过我还是最喜欢中华诗词。

诗词篇幅短小,课余读一些,所花时间不多;还可在紧张学习的间隙,松弛一下紧绷的神经,调剂一下疲惫的身心,也是十分惬意的。

诗词都是有韵律、有节奏的,在古代,诗词都能合着乐唱。当时的唱法现在跃然已经失传,但读诗词如果不懂它的韵律和节奏,就很难品出它特有的意味。三味书屋的寿老先生读书时那种悠长摇曳的声调和如醉如痴的神态,人们也许觉得很可笑,其实,读诗词时需要的正是这种对诗词韵味的体验和充分的感情投入。人们把读诗叫做“吟诗”,吟,就是一种拉长了声调有节奏的诵读。学习这种朗诵,除了体会诗意外,关键在于处理好诗句的节奏,具体说,就是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和某些字音的拖长。

读古典诗词给予人的影响,不是外显的,而是一种潜移默化。读诗词的人也许并不感到这种影响的存在,但当他诗读得多了,积淀丰厚了,人们就会从他不俗的谈吐和文雅的举止中感觉到一种特有的气质,一种超凡脱俗的“书卷气。苏轼有诗云:“粗增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确实如此,一个饱读读书,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的人,即使身土布衣服,也无法掩藏其内在的气质之美。

我爱诵读中国的古诗词。

古诗词读后感 篇2

暑假里与你初相识,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你让我如痴如醉、梦牵魂绕,也让我历经一场穿越,至今香魂未归。你领着我穿越了春秋战国秦两汉,走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又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你是我的摆渡人——刘艳霞的《初中生必背古诗词50首》。

素手抚你,掀开你那古色古香的容颜,一切便恍如隔世,似梦非梦。

周朝,古老质朴,痴男怨女多情内敛。“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美人如玉,君子多情,深沉浓烈的情意是永恒的话题。南唐后主李煜的情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一代君王都有解不开的愁,又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不必“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应该活在当下,珍惜当下。李商隐的相思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相思之情,离别之恨,又让多少“儿女共沾巾”!感动之余,我是多么的希望天下有情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忧国之情,忧民之心,藏着多少的爱恨情愁。杜牧的一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尽显对国家的关心与忧虑;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让人揪心让人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又让人心疼让人钦佩,他,心怀天下,如雪中的寒梅傲然不失芬芳,我愿意为他含泪微笑到永远。可是,白居易的“足烝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徒然让我伤感,这让我想起了夏日在田间劳作的外公,汗水在他那黝黑的如沟壑的皱纹里流淌,心疼得想用手去抚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的心怎能不被他的诗句灼伤呢?我想,忧国忧民是国人的一种情结吧!

祖国的大好河山,从来就没有过她的魅力,一路走来分外妖娆。曹操观沧海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崔颢游黄鹤楼云:“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杜甫望岳难得的一次豪情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白居易游钱塘江闲情逸致地抛下一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刘禹锡一改“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肃杀气氛,朗朗吟上“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祖国的河山波澜壮阔,又不失清新典雅,“淡妆浓抹总相宜”。虽然,我吟不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但我愿用笔去记录,用心去感受,用灵魂去触摸。

“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我“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你——《初中生必背古诗词50首》这个夏日与我相知相识,愿你永卧我怀,伴我左右,不离不弃!

古诗词读后感 篇3

江月待我,河山待我。

我读《春江花月夜》时心里有一片旷然天地。我不知道到底领悟了几分“以孤篇盖全唐”的气势,只是品着张若虚笔下消失不见的我。

春江潮起,月光潋滟,花在夜色中悄然而开。我以为这是中国千年诗歌史上最华美的一章,你看这些一切组成了一个多么美好的夜晚呀,它们仿佛等着我的到来。这时候,盛唐气象就这样在面前铺展开来。

唐人似乎永远有我们不可及的风度,他们的存在,无时无刻不隐现在他们的笔下。以后没有一个朝代像唐人一样满篇壮丽山河,也没有谁像唐人一样不著一字“我”,却通篇都是我。

你看那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的边上是不是站着志气慷慨的李白?你看那长安高楼一声长笛是不是有赵嘏相倚?你听见那浣衣女子划舟拨开莲丛的笑声里有王摩诘的兴致了吗?

自然与“我”的存在,几乎可称是唐诗最动人心魄的美感所在。唐人仿佛生来有一种自信,似乎山河众多美景,从冥冥远古至今就是在等着我的到来,这也许是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气概,可我更愿意相信,唐人这种关乎宇宙意识的美学认知,其实也是源于与自然灵契相合。

登山则情漫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川湖海,从一开始便能触发人心中最隐秘的震动。我与自然同在,这其实是一种生命状态,一种令人抛弃社会与世俗寻归自我的真实。山林与岁月同寿,我在山林,便与时光共呼吸;湖海永垂不朽,我在胡海,便与日月同辉……

我实在是羡慕极了唐人与山水这样紧密的关系。自然由于唐人的存在,已经快成了盛唐的代号——海上生明月,阳春召烟景……这样的亲密与自豪,实在是久违了。

我记得玄武湖人满为患的呻吟,也听过钟山不堪重负的叹息。自然在当代人的印象里,到底淡褪成阴霾城市必需的山河之肺了。

再也没有人有几分张若虚的豪气,能写江月代代相似,江月只为待我。现代人仿佛从山水画意里抽身而去了,山河沦为景点,到处有我在,却再没有那一颗颗与山林同呼吸的心了,没有了那独笙幽篁的身影,没有了那多病登高的衰迈,连柳子厚恐怕也无法对现今的西山讲一句“皆我有了”吧。

山河勿念,我在的生命,在古时大抵已经结束了。

然而岁月还在,江月仍待。

也许有一日,可赴山河旧约吧。

我在江月,我在河山。

古诗词读后感 篇4

假如考试取消了诗词默写,是否就可以不学诗词了?

关于学习古诗词有什么用,网上流传着一个最为经典的回答:当我们看到夏日游玩,看到荷花盛开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不是只会说“哇,真美!”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不外如是。

当然,这听起来似乎有些文艺了,不似古人的习以为常,在我们的日常里随口引用诗句有时也稍显“做作”,有那么些“不实用”,那么,是不是在全民反做作的今天,不学古诗词也无所谓呢?我不这么认为,毕竟,古诗词在应试教育中的分量举足轻重,分数虽然占比不高,却是一用心,就完全可以拿下的。那假如考试不再需要默写古诗词,是否就可以不学诗词?我也不这么认为,诗词之美,是纯正的文学趣味。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意识到诗词自有其魅力呢?说来还是那个很现实的原因——考试。记得那时候还是小学,语文的阅读题总会有个开放的题目,具体的记不得了,当时有一道题大概是一篇讲黄昏或者落日的文章,最后的开放大题是,描述看到落日时的景象心情等,由于考试时间紧急,我突然想起在课外看到了一句写夕阳的诗,于是一般需要写个一二三点分论式的答案,我只匆匆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句,便交卷了。

那时候懂诗的意境吗?不懂,甚至没读过全诗,我只知道诗里有夕阳,有黄昏,那或许就扣题了,给个一分奖励分总该有吧,怎么也好过空白。没想到在老师看来,这就是眼前一亮,惊喜地给了满分,用他的话,一句课本上没学过的诗,用在这里恰如其分,值得满分。看,我就是这么现实,从此发现了诗词的作用,慢慢地就会留意更多的古诗词,从而发现了它们的美,寥寥几句,感受古人的情绪,这样的体验,比起题目满分的快乐,有过之而无不及。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突然怀念起从前阅读古诗词的日子,翻开时更是惊喜。内页很是精美,古诗配上有意境的图画,氛围感很强,让人忍不住一页一页往下看。作文书是为小朋友和学生准备的,贴心地标上了拼音,有了些童书的味道,对于毕业多年的我,也很友好,有那么这个生僻字,早已忘记,也不用再从新去查,蛮不错的。题外话,我一直以为“梵”的读音是二声,还特意上网查了一下,无意间更正了知识库。

作为亲子阅读书籍,是不错的选择,小朋友可以读诗词,爸爸妈妈可以通过诗词后的解读部分对诗词简单理解,给孩子讲述内容。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部分,并不是单独的解读,有时一些相关诗词,在这里也会提到,方便归纳理解,在诗词之间形成扩散思维,有助于知识框架的搭建。

作为学生读物,也是必备,书里从秦汉到近代,列举了不同诗人的经典诗句,大部分也是课本里的知识,从小熟读,在上学过程中重新接触,便于理解,有句古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末了,书的附录还做了简单的分类,可以查询相关内容,完成作业事半功倍。

作为我一个文案的读物,翻开来的赏心悦目,读起来的朗朗上口,回忆那时年纪小,巩固下以前的知识,或许在某个时候,又可以用上,想来也挺好的。

给孩子们的大美古诗词,其实是给所有人的大美古诗词,这些,都是古人的馈赠,好好珍惜,美丽自在其中。

古诗词读后感 篇5

《古诗词三首读后感》

古诗词,常被人们称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也蕴含着中国历史上的智慧和经验。在阅读这三首古诗词后,我深感它们所传达的哲理与情感,精妙的语言艺术更是令我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与诗意境界。

第一首古诗词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登高》。读完这首诗,我不禁被这位作者所表现的兴致所吸引,登高望远,眼前的美好景色让杜甫感慨万千,他的思绪飘渺,不仅观察自然,也思考着人类的命运。他所描绘的山峰,林海,云雾,深深地印入我的脑海,使我仿佛置身于山林之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秘之处。在杜甫的描述中,我们能够看到他文学风格的独特之处,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第二首古诗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读完这首诗,我深感到其内敛的情感表达和对人生最深刻的领悟,与《登高》相比,不仅动情之处更加的细腻,而且流露出了淡淡的忧伤。这首诗谈论了走出草原,告别过去的情感,深邃而凄清的音韵让人回味无穷。白居易的诗歌语言精炼,刻画了草原的美景和繁华。其表达的心境和情感,浓烈而深沉,是作者在生命的阶段更加成熟而思索的体现。这种情感的流淌,也勾起了我对人生的一些思考,让我从中体悟到了对人生的领悟。

最后一首古诗词是唐代温庭筠的《登幽州台歌》。这首诗也是通篇描绘着景色,展现了作者对幽州台所欣赏的一个场景。读完这首诗,我被它惊人的句式所吸引。其初四句作为开头,极好地表现了一片宽广的胸怀和浩瀚的神气。温庭筠的语言中能够发现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道德的关照,而他对“万事静默”的境界,却化作了一句“长风落日红炽秋。”这种对自然景色的品位展示了他独立而坚定的世界观。

在这三首古诗词中,我不仅看到了它们对古代诗歌的影响力和不朽的艺术品味,也被它们传达的深刻思想和文化观念所感染。这些优美的语言和情感交流,不仅让我领略了古人精深的文学审美和哲学思考,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类情感之美的魅力。无论是对自然的向往,对人生的领悟,还是对社会的关怀,这些价值和智慧在这些古诗词中都得以充分体现。它们不仅值得我们去品味,更需要我们去传承。在现代文明的发展条件下,这种文化的传承已经越来越显得重要,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古诗词教育,让他们更好地去理解和传承这些中华文化的珍贵财富。

古诗词读后感 篇6

今晚没有出门,老老实实的待在家里陪妈妈看电视,因为我妈说自从过年很少有机会能在家里看见我。

今晚央视播出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第一期(重播),看着气势恢宏的震撼开场和高喊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百人团,我这颗热爱诗词的心也被感染的澎湃万分,其实我也挺想穿着汉服,跟着他们一起去大声念诗。由于去年已经看过了第一季,所以对第二季的赛制并不陌生。和妈妈边聊边看着节目,一个半小时看完,却没有太多地惊喜和意外,反而让我想念曾经在河北卫视看过的几期《中华好诗词》。

首先,不得不说的是,只要是诗词类的节目,我基本上都是打心眼里喜欢的,不管办得如何,起码比那些靠明星炒作的综艺娱乐初衷要好上千倍万倍,但今晚有感于《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细节,想要就事论事一番。

从赛制上来看,《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是在去年暑假播出,也就是说,半年播出一季,每季十期。选手是按照答题速度从百人团中选出,每期有四名选手答题,得分最高者再与场上百人团答题最快最准的选手展开竞争,最先得到五分者胜出。胜出的选手再和擂主展开较量。而河北卫视播出的《中华好诗词》的赛制就相对比较丰富。每期有几位选手登台,与在场的四位明星选手(之前是六位)一对一答题,答错者将要掉坑惩罚。选手战胜了四位明星选手后,会与擂主展开角逐。

从参与度上来看,《中国诗词大会》覆盖范围很广,在选拔百人团时,通过网络报名、央视海选组到各地区选拔等方式,涉及到各行各业各地区,真的是全民参与的诗词盛宴,不过次数较少。而《中华好诗词》则是可以通过电话报名、网上报名等方式来参加节目,相对覆盖范围小,但每周都有新节目更新。

从选手实力和题目难易程度上来看,《中国诗词大会》中通过全民参与选出的诗词达人在答题上,有些确实是实力很弱。在第一期的节目中,出场的四位选手,只有一位选手答满了九道题,题目涉及的均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备古诗词中的诗句。选手答错的点有:《山居秋暝》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芳字;《饮酒》(其五)中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真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

是什么节日。百人团在最简单的一道题上都能够有33位选手答错。就连点评嘉宾康震都大呼:还能不能好好玩耍了,这不应该啊!《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曾出现过很多高手,他们都是在《中华好诗词》舞台上历练的,如李四维、陈更、王天博、裘江、王纪波等,第二季已经看到了《中华好诗词》第四季冠军孙东辉,与《中华好诗词》相比,《中国诗词大会》的题目确实是太容易了。题目共九道,包括识别诗句题、填字题、对句题、单项选择题,且均是耳熟能详,只要上学期间好好背过的人就都该答出来的,所以就连擂主争霸最后一题也是简单得让人觉得无聊。可以这么说,《中国诗词大会》比的是对诗词的熟练程度和答题速度;而《中华好诗词》拼的是诗词储备量和诗词知识面!

从点评嘉宾上来看,《中国诗词大会》的点评嘉宾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和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蒙曼,两位都是百家讲坛的大师级人物,阵容是一流的,在节目中出镜率也很高。几乎每道题都会讲讲写作背景和作者本人,俨然像一个以答题为辅,以讲诗为主的第二课堂,适合不太了解诗词的普通大众来观看;而《中华好诗词》是由著名主持人赵忠祥和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杨雨老师担任点评嘉宾,两人诗词水平都很高,这不容置疑,且相当专业。但在节目中出镜的次数并不多,且每场节目只会点评三到四次。从这可以看出,前者是科普性质的全民受教;后者是追求专业度和拔高性质的诗词平台。

在我看来,《中国诗词大会》追求的是一个沉稳大气、恢弘博远的录制风格,符合主持人董卿的主持风格,与其说这是一个比赛擂台,但从题目的难易程度来看,倒不如说是央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和责任,让全国不太了解诗词的人能够因此多了解一些诗词、多懂得一些诗人的创作故事;而《中华好诗词》除了题目更专业以外,还具有前所未有的娱乐性。主持人王凯活泼幽默的主持风格俨然与董卿不同,更何况有了明星的参与,让节目因此而有意思,符合现在观众们的娱乐心态,用娱乐来带动文化,让明星效应用对地方,真是个好创意!

对于诗词,我顶多就是个门外汉,文笔不怎么样,也写不出什么漂亮的句子。偶尔作诗也只是为了凑韵凑字数,不懂诗人作诗的意境,所以此生最仰慕诗人。我一向认为,诗歌由风雅之士所属,爱吟诗词的人,自然懂得生活之乐。

所以对于生命里出现的每一个热爱文字的人我都万般珍惜。

古诗词读后感 篇7

今年暑假期间,烈日炎炎,骄阳似火,在家看书无疑是纳凉最高雅的方式之一,于是就拿了一本爸爸前不久买的书籍——《青少年必读国学经典?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赵芳芳)。刚开始我随意翻了翻,没多久就被书中的诗句所吸引,对它爱不释手了。

古诗词虽然在许多人眼里,它非常的枯燥乏味,但如果细细品味它的内涵,你便会对它的诗句的精炼和思想的深邃赞不绝口。该书所选诗词,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有自然现象的、政治动态的、劳动生活的、社会风习及个人情感的,而在这些诗句,我喜欢的是诗词中常见的表现“三情”方面的诗词。

一、母子情。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母爱她永远滋润着孩子的心田,替孩子着想,为孩子分忧,正如游子吟中所写:“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二、朋友情。朋友是一个人珍贵的财富,有句诗说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像我一样,我的身边有许多关心我的朋友,但他们会永远留在我的身边么?不会,可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算我与他们今后分隔他乡,朋友的情谊是不会分开的,他们依然像在我的身边一样,一样关心着我。

三、思乡情。思乡情结是每一个游子都会有的情感。李白在《金陵酒肆留别》中写道:“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正反映出了身在他乡游子对家乡的缅怀和对情人的思念;王维的《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能写出这样情谊绵绵的诗句人,恐怕也只能有这些亲身经历的人才能写出来。

该书融合了许多诗人对自然、对生活、对情感和对人生的感叹,了解他们的诗句内涵,不仅可以提升我们文化修养,还对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是有益的。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朋友,读读古诗词吧!如果说读史可以明智,那么读诗可以使人养性,可以提高人的修养,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

朋友,诵读古诗词,体验真善美,让经典伴我成长,让书香溢满校园,我们一起行动吧!

古诗词读后感 篇8

1、之:往。

2、天际:天边。

3、③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5、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

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是指暖锋天气。

7、《约客》

8、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唐代:戎昱《移家别湖上亭》

9、闲敲棋子落灯花。

10、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唐代:刘禹锡《望洞庭》

11、春天乘船在江面行驶,两岸长满绿草好像与整个堤岸相平。

12、体现的地理当中的垂直地带性差异!

13、⑤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14、大林寺桃花

15、宋·赵师秀

16、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17、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18、“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句诗描写的是我国春未夏初的梅雨天气。

19、《春夜喜雨》

20、就是说的一种物候现象,山上山下的气温不同,导致花开的时间也不同.

21、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22、《乙亥杂诗》龚自珍

23、②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24、问候这湖中的春水,岸上的春花,林间的春鸟,你们太美了,这次的到来距前次已是三年了。东风顺吹,我驾船驶过湖面,杨柳丝丝拂面,似对我的到来表示欢迎。

25、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6、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27、黄梅时节家家雨,

28、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29、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0、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31、故人西辞黄鹤楼,

32、烟花三月下扬州。

33、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3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5、孤帆远影碧空尽,

36、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唐代: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7、【注释】:

38、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39、万丈湍飞的瀑布从山间落下,望去像是从遥远的天空降临。

40、有约不来过夜半,

41、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42、唯见长江天际流。

43、④不知:岂料、想不到。

44、[注释]

45、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唐代:白居易《南湖早春》

4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7、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8、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宋代: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9、长恨春归无觅不知④转入此中⑤来

50、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唐代: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51、人间①四月芳菲②山寺③桃花始盛开

52、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清代:查慎行《晓过鸳湖》

53、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5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55、微风轻拂着湖水,更觉得波光浩渺,正是深秋的时候,红花叶凋,芳香淡薄。水光山色与人亲近,唉!我也说不清这无比的美好。

56、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宋代:李清照《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57、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宋代:张孝祥《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

58、“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指长江的中游。

59、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60、①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61、青草池塘处处蛙。

62、广陵:即扬州。

63、唯见:只见。

64、尽:消失。

65、乌云散去,风雨初停,天气刚刚放晴,阳光照射在湖面上形成倒影,有一种温暖明快之感。

6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7、四月份山下春花都已经谢了,山上寺庙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68、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后感11篇


书籍在拓宽我们视野的同时也在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阅读了作者的作品后,我受到了触动。 阅读和写作是相互促进的过程,而写作读后感则是一个重要的桥梁,你是否还不知道怎么写作品读后感?陶瓷信息网的编辑已经为您挑选了以下有价值的资料供您参考:“《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后感”,这些解决方案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以实际情况为准!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后感 篇1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继承了于丹一贯的风格,语言清新洒脱中蕴含着哲理和诗意,在纷繁芜杂的生活中,如同一股清泉,涤荡心灵的尘污,帮我们找寻到那迷失已久的栖居之所。作者在田园林泉这个章节中写到,我们现代人往往会觉得田园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家园,是现实生活中无法到达的世外桃源。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田园,每片田园里都有一个不可替代的主人公。读田园诗,是为了唤醒我们内心的一种状态。也许田园就在写字楼边,也许田园就在柏油路上,也许田园就在你一天疲惫之后,也许田园就在你远行归来的那个时分。每一个人生命里都有一些心情需要托付,托付给田园的时候,才会露出一种会心的微笑。

不管我们多么匆忙,不管我们如何壮志凌云,不失去田园的人,才有充电的地方。有归属的人,才有可能一次次出发,走得更远。此刻,我们就不再觉得田园是一种虚无的、无法抵达的地方,原来它是那样触手可及。的确是这样,也许现实生活的压力让我们很难拥有诗意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聆听、阅读让诗意扎根于心,外化于行。心中有了诗意,便有了爱、有了美、有了博大的胸怀,面对现实生活便多了份从容、淡定、坚韧。我想,这才是诗词里的各种意象拂过心灵所留下的真正意味吧。

诚如作者在书中所说,中国人是敏感的、多情的,虽然我们不都是诗人,可总会在人生的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情上涌;总会有那样一个关节点,我们品味人生,给心灵充电;总会有那么一个契机,我们想寻找真实的自己。让我们从寻找中国诗歌的意象开始,从一草一木,从春花秋月开始起程,沿着诗歌的通幽曲径,抵达我们的心灵深处。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与其说于丹的这本书是在给诗词做诠释,倒不如说她其实就是在写诗。于丹用诗一样的语言诠释着千古名句,无时无刻不让人感觉读书是一种享受。在这浮华喧闹的城市里,读这样的书如同品一壶飘着淡淡清香的茉莉花茶,怡情怡心的同时,又让我们的精神变得饱满丰盈,我们的生活也被浸染得诗情画意。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后感 篇2

历史的光影旋转散射,许多惊艳的光,转瞬即逝,不留痕迹。而唐诗宋词却是那温和不变的橘红色的灯光,我坐在灯下,与诗人们在心灵最深处相逢,而后开始学着诗意的生活。

我跟随橘色的灯光,溯回到盛唐,那个诗情洋溢的时代,顿悟自己原来和盛唐人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两样。小时候,我们也背着床前明月光,却不知何为思乡,稚嫩的声音起起落落,澄澈明朗,如撒了一地的月光。长大后,自己情窦初开,回想起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那种隐秘的情愫,通过诗中的意象,得以释放和寄托;参加工作后,会有更多忧愁与感伤,谁不会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吟着诗句,仿佛望见宽阔的江面,自己的愁绪也沿着滚滚江水,慢慢冲淡。当终将老去的时候,我们也会吟着蔣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轻叹一声回眸一笑,想起自己一生的美好。品着人们的诗句,也才最终明白,诗是每个人心灵的寄托,其实我们身边处处有诗意,只是我们不懂如何诗意的生活。

我想,这也是于丹最想告诉我们的吧,生活中不乏诗意,只是红尘喧嚣,人们总是被时间的洪流裹挟着奔跑,渐渐忘了生活的初衷,遗失了灵魂,在国人幸福感越来越低是,诗意与恬然应该被拾起,做我们精神上的富翁。

或许我们知道的诗句不多,但如果有一天,我们看见斜阳晚钟的时候,我们看见田园林泉的时候,我们看见千古明月和旭日长虹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有所思考,有所感触。无论是大悲大喜,还是大起大落,都要去吟首诗,伴着平平仄仄的音调,伴着熟记于心的韵脚,也定会有一种况味。一首诗中所浓缩的恰是作者的感情,即诗能美好定人生也会美好,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不再是一种寄托,而是你对生活的态度。

其实,每个国人身上都有诗意,伴着生命的成长,我们就越需要温暖和美好,来于外界的冷漠与残酷对抗,我们就越需要一种激情,唤醒自己疲惫的心灵,我么就越需要一种力量,引领我们挣脱世俗的牢笼,走向真正的成熟与强大。

我们需要的这一切就是诗意。

年化有限,诗意无穷,让我们享受着诗意,诗意的生活,,成就自己最美的人生。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后感 篇3

诗意如画映于心

心中仿佛一缕阳光透入,温暖,宜人,又带有一丝感动。我想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有此感触吧!这本书用梦幻般的审美语言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诗意的世界。

诗意故而在记忆深处低回,熟悉而又陌生,却牵动着我的心。

年华有限,诗意无穷。我喜欢这种淡淡的诗意,就像书中作者所言,“我一直深深地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事实亦如是,诗意的世界充满了浪漫,如画而映于心。

在诗情画意的世界里,在这幅画中,虽然纸有点破旧模糊,但每一幅素描和痕迹似乎都记录着跨越千年的情怀。何人独倚明月楼?何人琵琶语凝愁,思如泪,沾衣袖,世人只知琵琶旧,谁叹那年愁满头?

诗意的世界,情感总是细腻,朦胧而美好。

夕阳下,一条白昼的流光来到了边境,很快就会落入茫茫夜色,这一刻,人们的心又转回来了。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可总有那么一些人日落不得归。

正如《诗经·王风》中所说的“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短短八个字,道出了多少人思归不得归的苦,又让人懂得了多少悲伤与苦痛。每当斜阳晚照你又是否对着夕阳叹息哀愁?

可惜现在每天都忙碌着生活,哪还会有许多人对着夕阳诉说情思?其实,诗意就在你的心中,如画般映在心头,只要你去发现,诗意的世界会被你营造。

水阔山长,辛弃疾曾在登楼时写下“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他将自己所有的情思寄于楼上。那种愁苦,如今在我眺望远方时也能体会的到。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也依旧用充满诗意的句子道出一片愁。他们都是如此的令我敬佩。

在他们眼里,风、花、雪和月亮都是诗。春、夏、秋、冬都是诗。

诗意如画映于心,在你听到李清照这个名字,你会想起“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会不禁叹息到:“风华是一指流沙,苍老是一段年华。”

在诗意的世界中,你会不动声色饮茶,踏碎一世繁华的潇洒,会有执著如泪,滴入破碎的心的唯美,也会有月满西楼人独守的静谧。诗意就这样如画映于心。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后感 篇4

时间:2017/5/6栏目:读后感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一)

孙唱今天的春节期间,央视的一档节目火遍了大江南北,这档节目就是“中国诗词大会”,一时间神州大地似乎都被诗意所沁透。是啊,诗意原本就写在中国人的基因中,一切的风花雪月都能够唤醒我们血脉中千年积淀的离骚。而学者于丹在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中,将这种藏在华夏民族身上深深的诗情叫做“蛰伏着的诗意”。

借着“春城无处不飞花”的丝丝暖风,随着“随风潜入夜”的滴滴雨声,我打开了这本于丹著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作者于丹以她的人生感悟和角度,将她认为最美的古诗词按照原诗内容分成了八个部分,每一部分冠以四字题目来对这些古诗词进行分类。“春风飞扬”到“秋思浩荡”、“明月千古”到“斜阳晚钟”、“田园林泉”到“登临况味”、“剑啸长虹”到“诗酒流连”,从四季到日月,从田园到山林,从豪放到婉约,作者以自己的诗意在书卷中刀刻出了所谓的“诗者,天地之心”。

不论你是初学者才刚刚开始窥探诗词海洋的浩瀚,还是学有所成的诗词达人已经满腹经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都能让你在不同的切入点感受到那些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佼佼者们所有的悲天悯人的意识、对大自然无限的深情和他们看待人生的艺术眼光,从而唤醒我们心中的诗意。

作者在旁征博引的基础上更用她优美精炼的语言,串联起了那一首首诗词,将它们近距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更贴近了现代社会的理解,就作者说在这个不用仗剑的时代里,倘若剑气不泯,也许会化成风骨,流露在一个人的眉宇之间,昂扬、潇洒。而当激情被唤起,当我们的心意不吐不快时,便是诗意的苏醒。

“年华有限,但诗意无穷。在有限生命中,享受天地之间回荡着的这些诗意,那么我们也就成全了自己最美的人生。”

中国人民银行林口县支行孙唱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二)

张永飞最近集团组织了名为“书香中交”的活动,旨在为广大员工增长学识,陶冶情操。我便选了于丹老师的一本名为《重温最美古诗词》的书籍,来慢慢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文字的魅力。也正如书籍封面的那句话——“徜徉在明月清风的意象中,感受对中国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另一方面,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从你们一个人的角度来品味这些美妙的诗歌。清代孙洙就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通读一遍才忽然发现,原本口中偶尔蹦出的一两句,根本就属卖弄,哪算得什么熟读。比如白居易的两首,一首《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竟不知后面还有两段;一首更为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面的我竟也不会。像这样的诗太多了,只有一半能听懂。如果我们不谈内容,我们就先学会敬畏。

不得不说,诗词还真是个美妙的东西,有时简短的七个字,就比用千言万语还能表达的清楚明白。诗人可以用种种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春天”可以跟“愁思”联系在一起,我们眼中可爱的“芳草”在诗人的眼中却是“离恨”,古色古香的“长亭”是“送别”,展翅高飞的“鸿雁”却代表远方可爱的“家乡”。我时常会胡思乱想,都说现在的营养丰富人也聪明,古人都是呆呆的,傻傻的,可为什么却写不出如那般有内涵,有韵味的千古绝唱。

是我们在这物欲横流的年代,把什么丢失掉了吗?

读这本书的时候,真的会想自己当初摇头晃脑背诵的样子,尤其是看南唐后主李煜写的诗的时候,会不自禁的微笑起来。李煜写的诗全是“愁”“恨”“烦恼”,本不是能笑出来的意境,不过有趣就有趣在几年前的我竟然对这个“愁”很喜欢,不管是“离恨恰如春草”还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挂在嘴边,现在想来,小小年纪哪来这许多愁。倒应了辛弃疾的那首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由看书而看过去,别有一番滋味。

东坡先生说陶渊明的诗“初看若散缓,熟读有奇趣”。而慢慢读《重温最美古诗词》,竟也十分有趣,书中的诗词包罗万象,田园之乐,国破之恨,报国之情,观景之怀,一一罗列于书中,但无一例外地,都夹杂着诗人或喜或忧,或恨或怒的复杂心情。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

人性就是这样,无论身居何职,无论身居何位,只要生于世上,便有种种感情,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如果没有情感,没有幸福,没有愤怒,没有悲伤和欢乐,那么这不是上帝,而是一堆骨头。正因有种种情感,诗人们才能将这种情感施乎于艺,我们才

能在千年之后的今天,走近那些被称之为“诗仙”、“诗圣”的人,走进他们的内心,体味他们的喜与悲,爱与恨。

我想,于老师如此积极的传播传统文化,无非是让中国文化更好的发展下去,让无数的国人不要忘却传统,忘却前人所留下的美丽语言。走进圣人的内心,倾听他们内心的感受。正如我们常说的,读一本好书,遇见一个好人,会使人心旷神怡。

是的,在这个喧嚣的年代,每个人都会遇到烦恼,遇到挫折,能从书中品味先贤遇到磨难时的所为,未尝不是给自己一个正确的渠道去排解这些问题,恰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遇磨难而不低沉,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心胸开阔了,问题自然就不算问题了,人总归还是要淡泊一点,否则“众鸟欣有托”,吾不爱吾庐,怎么可能快乐呢。

不管一个人的文学作品有多高,读两三本书都是好的。每天眉头紧锁,心有郁结之气,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会错误百出,莫不如去选上一本自己爱看的书读一读,快乐了才会有进步,“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我是一名采油女工,在闲暇之余偶尔翻阅了《重温最美古诗词》这本书,心中些许感触。于丹用诗一样的语言解读书中的古文名句,让人觉得读书一直诗一种享受。书中从春风盎然,写到秋雨惆怅;从明月思乡,写到斜阳感伤。

历史的光影轮转而散,稍纵即逝,不留痕迹。我坐在灯下,在心底深处遇见诗人,开始学习诗歌生活。

我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诗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股诗意的溪流流向光明和幸福的方向。细品着清丽隽永的诗句,也才最终明白,诗是心灵的寄托,伴着生命的成长,我们就越需要一种激情,唤醒自己疲惫的心灵,我们就越需要一种力量,引领我们挣脱世俗的牢笼,走向真正的成熟与强大。

或许我们知道的诗句不多,但如果有一天,我们看见斜阳晚钟的时候,我们看见田园林泉的时候,我们看见千古明月和旭日长虹的时候,我们会有所思考,有所感触。无论是大悲大喜,还是大起大落,我们都应该唱一首诗来洗去心中的尘埃。诗不再是一种寄托,而是你对生活的态度。

人生如诗,生命如诗。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如画的生活,不去生活一个诗意的境界和诗意的魅力。面对诗意的世界,我们都应该留下一首美丽的诗。

我想,这也是于丹最想告诉我们的吧,生活中不乏诗意,我们虽远离城市喧嚣,在荒凉的大山深处坚守着采油树,听着输油泵的轰鸣声,看着山脊上的太阳升起又落下,日复一日与孤寂为伴,与荒凉为伍,但幸福感却不曾缺少。只因为我们拾起了诗意和宁静,才使我们的精神丰富。

青春石油限的,诗意是无穷的,让我们尽情享受诗意的生活,在沙漠戈壁,在荒土高原的沟壑中,我们的石油人在黑油海里开出了他们最美丽、最绚丽的油花。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后感 篇5

漫步古诗大观园喽!

美好的一天从复习开始。这不我们那可亲可爱的语文老师要让我们漫步古诗大观园了!

我们先听了歌曲《经典咏流传》,是人人仰慕的歌手张杰唱的,十分好听,等停止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老师让我们回答听出了什么,同学们都傻了:只顾听歌了,什么也没记,多多少少只记了两首不完整的诗,好吧!死马当作活马医吧,同学们都说了这两首不完整的诗。可是我这个不怎么喜欢张杰的人肯定记得多呀,我听出这段歌曲中提到了许多诗人,比如太白、王维。于是我举手回答了。等我说出来,其他同学才明白过来,原来这首歌里面有这么多知识啊!接下来老师便和我们讲怎样记忆古诗,当讲到用联想法记忆时,出现了意外——老师做的课件丢了这一页。老师只好一边给我们讲解一边在白板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不过你还别说,老师讲的那几种方法都十分有效。

不要以为很顺利,后面就出现了很多状况。

老师给我们出题:画意藏诗情,也就是从图画中猜一首古诗词。当我们看到第一幅画时,脱口而出《望天门山》。老师笑了笑,什么也没说又让我们看第二幅画,这幅画也有山,这可怎么办呀?到底是哪一首诗?老师反复让我们看这两幅画,终于不知哪个同学说出来《登鹳雀楼》,我们才恍然大悟。就这样,我们终于猜对了一首诗,老师让我们观察、对比,发现两幅画的不同,告诉我们要认真观察,又让我们好好观察第三幅,我们又是脱口而出《望天门山》,当然又被批评了,语文这明明是《题西林壁》。第四幅我们更是脱口而出,这次终于对了,因为图画中都写着呢,是《鸟鸣涧》。

等下课铃响的时候,我们还不愿意出教室,还在回味刚才的课。我去用老师教的方法背诗呀,真有效!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后感 篇6

张永飞中交一公局总承包公司

最近,集团组织了一项名为“图书交流”的活动,旨在增加员工的知识,陶冶员工的情操。我便选了于丹老师的一本名为《重温最美古诗词》的书籍,来慢慢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文字的魅力。也正如书籍封面的那句话——"徜徉在明月清风的意象中,感受对中国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另一方面,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从你们一个人的角度来品味这些美妙的诗歌。清代孙洙就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通读一遍才忽然发现,原本口中偶尔蹦出的一两句,根本就属卖弄,哪算得什么熟读。比如白居易的两首,一首《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竟不知后面还有两段;一首更为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面的我竟也不会。像这样的诗太多了,只有一半能听懂。如果我们不谈内容,我们就先学会敬畏。

不得不说,诗词还真是个美妙的东西,有时简短的七个字,就比用千言万语还能表达的清楚明白。诗人可以用种种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春天"可以跟"愁思"联系在一起,我们眼中可爱的"芳草"在诗人的眼中却是"离恨",古色古香的"长亭"是"送别",展翅高飞的"鸿雁"却代表远方可爱的"家乡".我时常会胡思乱想,都说现在的营养丰富人也聪明,古人都是呆呆的,傻傻的,可为什么却写不出如那般有内涵,有韵味的千古绝唱。

是我们在这物欲横流的年代,把什么丢失掉了吗?

读这本书的时候,真的会想自己当初摇头晃脑背诵的样子,尤其是看南唐后主李煜写的诗的时候,会不自禁的微笑起来。李煜写的诗全是"愁""恨""烦恼",本不是能笑出来的意境,不过有趣就有趣在几年前的我竟然对这个"愁"很喜欢,不管是"离恨恰如春草"还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挂在嘴边,现在想来,小小年纪哪来这许多愁。倒应了辛弃疾的那首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由看书而看过去,别有一番滋味。

东坡先生说陶渊明的诗"初看若散缓,熟读有奇趣".而慢慢读《重温最美古诗词》,竟也十分有趣,书中的诗词包罗万象,田园之乐,国破之恨,报国之情,观景之怀,一一罗列于书中,但无一例外地,都夹杂着诗人或喜或忧,或恨或怒的复杂心情。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

人性就是这样,无论身居何职,无论身居何位,只要生于世上,便有种种感情,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如果没有情感,没有幸福,没有愤怒,没有悲伤和欢乐,那么这不是上帝,而是一堆骨头。正因有种种情感,诗人们才能将这种情感施乎于艺,我们才能在千年之后的今天,走近那些被称之为"诗仙"、"诗圣"的人,走进他们的内心,体味他们的喜与悲,爱与恨。

我想,于老师如此积极的传播传统文化,无非是让中国文化更好的发展下去,让无数的国人不要忘却传统,忘却前人所留下的美丽语言。走进圣人的内心,倾听他们内心的感受。正如我们常说的,读一本好书,遇见一个好人,会使人心旷神怡。

是的,在这个喧嚣的年代,每个人都会遇到烦恼,遇到挫折,能从书中品味先贤遇到磨难时的所为,未尝不是给自己一个正确的渠道去排解这些问题,恰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遇磨难而不低沉,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心胸开阔了,问题自然就不算问题了,人总归还是要淡泊一点,否则"众鸟欣有托",吾不爱吾庐,怎么可能快乐呢。

不管一个人的文学作品有多高,读两三本书都是好的。每天眉头紧锁,心有郁结之气,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会错误百出,莫不如去选上一本自己爱看的书读一读,快乐了才会有进步,"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后感 篇7

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它为中国历史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在悠久的古诗史中,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苏轼、王安石。

我最喜欢的是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短短的两句诗中就蕴藏了两个道理。

不过,今天,我们先聊聊它的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苏轼被贬后,与好友在途中一同游览庐山。在参观中途感慨万千,写下了此诗。

这首诗的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表面指庐山横看绵延逶迤,侧看则峰峦起伏,从远处和近处看庐山,所看到的感受又不同;实指观察事物要全面,不能只看一角,就下定论。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指只有置身“山”外才可知庐山的真面目,告诉我们一个“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在春秋时期,吴越争霸时,就发生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故事。吴王夫差战胜俘虏越王勾践,而越王勾践买通伯嚭,排挤伍子胥,获得吴王夫差信任。这里在“庐山”中的人是吴王夫差,而置身“山”外的是伍子胥。而越王勾践就是把看清大局的人除掉了,为“逃生”打下基础,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在生活中事例也随处可寻,例如:当你在下棋时,经常会在不小心的时候输掉;而如果你在旁边观看,局面就会看得一清二楚。

《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做事要小心谨慎,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特别喜欢苏轼的这首充满哲理的诗。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后感 篇8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篇一今年儿童节给两个小表弟在网上选购书籍时突然看到这样一句话“每个中国人,都是在是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这让我想起许久前我的声乐老师教谕我的一个道理——要想把中国歌曲的七情六欲表达得至情至性唯有多读诗书词。带着对恩师的记挂或者说是带着对古诗词魅力的好奇之心,我轻摁了鼠标的确认键,这本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便成了我今年的第一本闲书了。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

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时,谁没有想起过李商隐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烛,两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通过诗歌,变成了我们可以寄托情感的意象。

多长大一点,开始工作,忙,麻烦来了就急。我们想安静,想放松,谁没有想起过陶渊明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然后,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终于当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轻轻叹一口气,想起蒋捷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今天,很多人会疑惑,在现代的忙碌生活中,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的诗意盎然。

”这段序言真的让我爱不释手,那样的直白明了,却又那样的恬静、真切。让我对这本书更是好奇。

今日看到第三章——明月千古中的(向明月学一颗平常心)感受颇深。古往今来大多诗人寄情于温柔的明月。含情而吟诵的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疑是地上霜”;飘逸洒脱的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在我所知晓的明月诗歌中最让我喜欢的便是张若虚的“春江湖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湖生”。

说出来不怕笑话,虽然至今我也未看过此句的注解,但是我更愿意把此句理解为我内心独有的思绪。我始终相信读诗就如弹筝,虽说有纸墨一字不漏、一句不差地世世代代传承着,但是每个演绎作品的后人都会随心、随性地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进行全新的演绎。今天在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我们每天硬着东升旭日去上班去工作,看见的一轮太阳永远是稳定的、热烈的,圆满的。

它总是给你光和热,给你能量,让人们奋勇向前。中国人从太阳那里学到了一种进取心。但是在月亮底下,我们总是在休息,孤独,或者睡觉,忽略了永恒的月亮。

在一片宁静中,我们发现月亮高挂在天空中,它阴晴不定,有许多面孔,太阳的永恒形状也不一样。在它的周期性变化中,在它的跌宕起伏中,我们品味着时间的变迁、命运的变迁,我们学到了常识。”的确月缺月圆,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生活亦这般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罢,不就如同天上明月一般圆有时,缺亦有时吗。只要用一种辩证与变化的心情去看明月,再把这样的目光移到世间,我们就知道怎样完成内心困惑的消解和平衡了。

在读了最美的古诗后,于丹回忆说,中国曾经是诗歌之乡。在高雅文学中,没有其他艺术形式可以与之相比。《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便是一本带我们领略诗意的书,品完全书,我不禁想起林语堂所说“诗词是中国人的宗教”,然而我们对这个“宗教”的信仰,还在吗?一天之中,我们甚至来不及看朝霞到落日的变化,而旦暮晨昏正是感伤的机缘,春花秋月才是心中的诗意。

虽然我们不都是诗人,但我们总是处在人生的某个时刻,突然间诗意澎湃起来。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让我们沿着诗歌的通幽曲径,再一次触发这一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基因,唤醒心中的诗意。

在诗词中感悟人生哲理

“可能相比于我们的房贷、医药费、孩子的学费,还有每个人的工作现实、生活梦想,诗歌变成了一件奢侈品。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得诗意盎然。”——《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骨子里的诗是沉重生活中的轻平衡。诗歌给我们力量,让我们有一颗悠闲的心,承担起社会使命。诗歌指引成材之路。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放松懈怠时,诗歌提醒我们珍惜光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灰心失落时,诗歌给我们俯视一切的气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妄自菲薄时,诗歌让我们保持一颗自信乐观的心。诗歌道出处世之理。“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多么巧思慧心的新嫁娘,我们初入社会,也需旁敲侧击摸索前进;“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接近美好的事物,才能比别人优先取得成功;“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距离是微妙的平衡,平淡的语言道尽复杂的人性,含义隽永。

诗歌阐释修身之道。“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品格高尚、贡献卓越自能声名远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身处逆境更要志存高远,厚积薄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自古圆满难求,举重若轻才能省却无数烦恼。

在诗词中重温人间真情

“今天,我们有几个人会为一份寄托不出去的情思而断肠呢?我们有几个人会对那种无法回应的音信还执著呢?有几个人会在乎对自己的心、自己的感情有一份交代?

有几个人还会勇敢地面对斜阳去感伤呢?”——《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在现代社会带来巨大的物质满足之后,我们的精神世界逐渐变成了沙漠。当亲情、友情和爱情缺乏精神交流时,情感就不再温暖了。让诗意回归到亲情里。曾有老人在家庭聚餐时,因看到孩子们都在玩手机,摔盘离去……这是现代家庭生活的掠影,而古人用诗意的情怀记录生活的乐趣,“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只要处处用心,我们的家庭生活依旧可以兴味盎然,充满温情!

让诗意传递在友情间。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用“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论细文”表达对故友的相思之情,在现代人看来,无非是分一段春色,隔空邀其喝酒聊诗而已,可我们却分明读到了知己间最可贵的情谊。现代的人们已很难脱离物质表达友情,其实,只要附上心意,芳草、斜阳、柳丝、莺啼便都是无价的,若有诗意传递在友情间,我们的相聚离别便不会那么单调了吧!

让诗意弥漫在爱情中。“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大好年光无人陪伴,该是多么寂寥;这首描写无忧**忽生闺怨的诗,正是对“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反思。

爱情固然需要物质,但并不需要奢华,爱情应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坚定相守,惟如此,才能有“白发方兴叹,青蛾亦伴愁”的同喜同忧。

在诗词中体会审美意蕴

“今天,生活在都市也有一种惆怅,我们离山很远,离水很远,我们去山水之间,只是作为休闲度假,是一种奢侈的享乐。但是,我们本来是从山水中来的,斜阳、清风、明月、山林,这一切本身都是无价的,曾经与我们朝夕相伴,不离不弃。”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在忙碌的生活间隙,让我们拾起一种闲适的心情,体验诗歌中不同的美。

诗歌教我们领略自然之美。“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是心随景动的愁绪;“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孤寂之后的淡然;“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天地交融的壮阔;“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是衰败萧瑟的悲凉,古人用诗词记录音响、画面、感受相交织的一刻,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现代建筑遮住了自然美景、工业噪音掩盖了动物之鸣,“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已不是随处可得的机会。

然而,就像书中所说“愿意相信诗意的人,诗意就浮沉在他生活的每一瞬间,用心就一定抓的到。”记得有日,开车路过十里芳径,蠡湖一片开阔,残霞落于天际,游人三三两两,这一瞬的美景让我顿时忘却了一天的疲累,这便是诗意的作用吧!诗歌教我们领会含蓄之美。

在口水歌铺天盖地、网络新词层出不穷的时代,大众早已***直白,殊不知多少句“我好伤心”,诉不出“冷月葬花魂”的凄凉;多少句“我好郁闷”,叹不尽“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怆;多少句“我想你”,抵不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着。诗歌传达了一种永恒的古典美,经久不衰,经久不衰。我们固然要追赶现代的潮流步伐,但也请不要遗忘岁月积淀下的温尔儒雅。

诗歌是生命深处潜藏着的节奏和韵律,就让唐诗的盛世华章,宋词的浅吟低唱,唤醒我们心中的诗意,给自己一个和灵魂对话的空间。正如于丹书所说,我们要把自己交给诗歌,追随美丽的诗歌,一路寻找灵魂,在诗歌中完成生命的成长!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后感 篇9

渐渐习惯了打开网络获取信息,在大屏幕手机上阅读,已经很久没有闻到书香的滋味,体会不到小时候摩挲着新书的喜悦;同样,毕业后远离了校园的那种馥郁的书香氛围,日渐漂浮的心在喧嚣的环境里,也很难再感受到曾经课余闲暇时,偶尔翻开唐诗宋词静静体会下古人春花秋月、或悲或喜的心情了。

我一直相信,每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长大以后,开始工作,忙碌、烦恼纷至沓来。我们想安静,想放松,谁没有想起过陶渊明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

当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轻轻叹一口气,想起蒋捷吟咏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

在《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中,于丹以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诗词为线索,结合当代中国人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格对中国古诗词意象、风骨、内涵、感悟进行鉴赏解读。以“明月”“清风”等古诗词常见意象为线索,导向人生大境界的感悟与情怀,通往中国式人生哲学的阴阳平衡、中正平和、天人合一。在全球的现代化语境中,这样的声音和其所抵达的深度有可能为世界文明困境提供一种既高贵古典又清新现代的解法。

在现代的忙碌生活中,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侈品?可能相比于我们的房贷、医药费、孩子的学费,还有每个人的工作现实、生活梦想,诗歌变成了一件奢侈品。但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得诗意盎然。

相比起古人,现在我们的科学技术更发达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更繁盛了,我们的个人眼界更开阔了,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可能性更多了,但是,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诗意有所托付吗?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还能不能够唤醒心中的诗意呢?

林语堂先生说,中国的“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谁没有经过春来秋往的涤荡?谁没有经历日月交叠的轮转?谁不曾渴望逃离喧嚣,寻访静谧的田园?其实,诗意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诗意随时会醒来,但在它醒来的时候,我们要准备好一颗“诗心”来迎接它。

年华有限,诗意无穷。在有限的生命中,享受天地之间回荡着的诗意,也就成全了自己最美的人生。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后感 篇10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一)

我相信任何一个中国人,即便读过再少的书,拥有再少的文化,谈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古词佳句来,也会觉得如生活中的寻常话语,更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时最易涌上心头的感慨。

就像一轮明月,映入国人眼帘的是人生的跌宕起伏、嫦娥的迷人相思、久别重逢的深情,却很难成为一个只反射太阳的黑暗球体;

再如那抹夕阳,映在中国人的心底,撩起了人生暮年的未解惆怅,渲染了边疆战事的壮怀惨烈,描绘了渔樵晚归的静谧温馨,但绝不会是地球自转的日日交替;还有那春夏秋冬,高山流水,花鸟鱼虫,一切的一切在中国人的世界里从来多是丰富多情的,人心总与自然交融,总与万物辉映。

现代生活的忙碌、嘈杂、无序快要将我们吞没的时候,感谢于丹老师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为我们适时奉上了一方清心静气的良药,那些曾经在我们课本里没被好好感悟的诗歌,那些每天出现在生活中却被我们麻木忽略的美好事物,全被重新精心梳理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随着于丹老师的循循善诱,欣赏着书中意境深远的古代画作,细细品味祖先穿越千百年的随想或是感念,每个人的内心都像多了一双温柔的手在抚平心头的哀愁,每个人的耳畔亦似多了一个知己能体谅所有的心事。

我觉得这本书除了帮助孩子和学生更生动地理解古诗词外,对我们成年人也更有帮助。心理学上说,人的生命在14岁之后,就进行了一半。因为14岁以前的童年记忆占据了大脑的大部分,而之后的余生就是是光飞逝。

我想,这不外乎人越长大,对生活中的意象越发熟悉,从而变得寡淡索然,没有了那么多的发现和惊喜,也没有了能够和值得被记忆的事、物。所以,我们急需古人的深思和细腻唤醒我们对生活景象的珍视,就像于丹老师在书的最后说的那样:人的年岁越是增长,就越需要一种温暖,需要生命年华中的浪漫,让我们在现实的纠葛之外找到一种挣脱地心引力的力量。

“年华有限,但诗意无穷”,生活的黯淡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心灵不再有发现美丽和惊喜的能力,我们期待生活能够永远熠熠生光,其实古人眼中的那些美好,正透过亘古不变的月光铺洒在我们心头,不信,就请你捧起这书,定会真切触摸到生活中那满满的诗意。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二)

历史的光影轮转而散,许多令人惊叹的光影转瞬即逝,不留痕迹。但唐诗宋词是柔和不变的橘红色光芒。我坐在灯光下,在最深处遇见了诗人,然后开始学习诗歌生活。

我跟着橘色的灯光,回到了盛唐。在那个诗溢的时代,我突然意识到我的生活和盛唐的人们没有什么不同。小时候,我们也背着“床前明月光”,却不知何为思乡,稚嫩的声音起起落落,澄澈明朗,如撒了一地的月光。长大后,自己情窦初开,回想起“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那种隐秘的情愫,通过诗中的意象,得以释放和寄托;参加工作后,会有更多忧愁与感伤,谁不会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吟着诗句,仿佛望见宽阔的江面,自己的愁绪也沿着滚滚江水,慢慢冲淡。当终将老去的时候,我们也会吟着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轻叹一声回眸一笑,想起自己一生的美好。只有在品尝了人们的诗歌之后,我们才最终明白诗歌是每个人灵魂的寄托。其实,我们身边有诗,但我们不知道如何过诗的生活。

我想,这也是于丹最想告诉我们的吧,生活中不乏诗意,只是红尘喧嚣,人们总是被时间的洪流裹挟着奔跑,渐渐忘了生活的初衷,遗失了灵魂,在国人幸福感越来越低是,诗意与恬然应该被拾起,做我们精神上的富翁。

或许我们知道的诗句不多,但如果有一天,我们看见斜阳晚钟的时候,我们看见田园林泉的时候,我们看见千古明月和旭日长虹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有所思考,有所感触。无论是大悲大喜,还是大起大落,都要去吟首诗,伴着平平仄仄的音调,伴着熟记于心的韵脚,也定会有一种况味。一首诗中所浓缩的恰是作者的感情,即诗能美好定人生也会美好,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不再是一种寄托,而是你对生活的态度。

其实,每个国人身上都有诗意,伴着生命的成长,我们就越需要温暖和美好,来于外界的冷漠与残酷对抗,我们就越需要一种激情,唤醒自己疲惫的心灵,我么就越需要一种力量,引领我们挣脱世俗的牢笼,走向真正的成熟与强大。

我们需要的这一切就是诗意。

年化有限,诗意无穷,让我们享受着诗意,诗意的生活,成就自己最美的人生。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三)

于丹说“我一直深深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中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不要对此不屑,不要认为这些风花雪月知识少年痴谈。”我认为想唤醒中国人心中那份诗意是很难得,至少在现在这个时代是很难得。虽说现在的人都知道学***要性。

看得出作者的那份渴望。

喜欢学习,我想很多人每天都背诵单词。你想每天背诵一首诗吗?为了不再 “难过”,我更乐意每天来上一首。我希望在读了一些唐诗宋词之后能读到这本书。我想那时我会很高兴的。

其实,诗意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诗意随时会醒来,但在它醒来的时候,我要准备好一颗中国人的“诗心”来迎接它。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后感 篇11

第一章节是春风飞扬,搜索脑海中关于春天的诗歌,也有几首,但是对于这些古诗,自己也仅仅停留在会背诵、能知晓意思的层面,对于其中的意境也是一知半解。阅读后,知道了和时间观念最亲密的词是春秋,而不是冬夏。小楼一夜听春雨,第二天满眼繁花,一夜听风声,第二天满地落叶,变化多大呀,在春秋之间,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成长和希望,也看到了生命的颓败和老去的感伤。知道了描写春天的诗句有描写早春的,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沥沥小雨落在身上犹如细腻绵滑牛奶般的酥润,这是怎样的一种味道呀!有描写春光再盛些时的,如贺知章的《咏柳》,二月春风似剪刀,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绿意分明,柳条飘荡;有描写暮春落花时的,如欧阳修的“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还知道有描写快乐春天的,有描写忧伤春天的,更有描写仇恨春天的。春天的每一处风景不是一般的风景,更是寄托了诗人的心情,每一处风景都凝聚着道道意境。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很多个春天要走过,希望在来年的春天里能随着这些诗章,这些意境,一路走来,让自己的心绪有所依托承载,让精神变得丰盈饱满。

这本书我还未读完简记几句,希冀自己能继续走进于丹老师的秋思浩荡、斜阳晚钟、明月千古……

慢慢品读,细细回味。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书笔记通用(10篇)


接下来是陶瓷信息网为您整理的有关“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书笔记”的最新范文。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在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后,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浓浓的兴趣。我们需要将内心的感受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自信找到适合自己的信息!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书笔记【篇1】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篇一今年儿童节给两个小表弟在网上选购书籍时突然看到这样一句话“每个中国人,都是在是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这让我想起许久前我的声乐老师教谕我的一个道理——要想把中国歌曲的七情六欲表达得至情至性唯有多读诗书词。带着对恩师的记挂或者说是带着对古诗词魅力的好奇之心,我轻摁了鼠标的确认键,这本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便成了我今年的第一本闲书了。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

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时,谁没有想起过李商隐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烛,两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通过诗歌,变成了我们可以寄托情感的意象。

多长大一点,开始工作,忙,麻烦来了就急。我们想安静,想放松,谁没有想起过陶渊明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然后,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终于当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轻轻叹一口气,想起蒋捷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今天,很多人会疑惑,在现代的忙碌生活中,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的诗意盎然。

”这段序言真的让我爱不释手,那样的直白明了,却又那样的恬静、真切。让我对这本书更是好奇。

今日看到第三章——明月千古中的(向明月学一颗平常心)感受颇深。古往今来大多诗人寄情于温柔的明月。含情而吟诵的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疑是地上霜”;飘逸洒脱的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在我所知晓的明月诗歌中最让我喜欢的便是张若虚的“春江湖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湖生”。

说出来不怕笑话,虽然至今我也未看过此句的注解,但是我更愿意把此句理解为我内心独有的思绪。我始终相信读诗就如弹筝,虽说有纸墨一字不漏、一句不差地世世代代传承着,但是每个演绎作品的后人都会随心、随性地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进行全新的演绎。今天在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我们每天硬着东升旭日去上班去工作,看见的一轮太阳永远是稳定的、热烈的,圆满的。

它总是给你光和热,给你能量,让人们奋勇向前。中国人从太阳那里学到了一种进取心。但是在月亮底下,我们总是在休息,孤独,或者睡觉,忽略了永恒的月亮。

在一片宁静中,我们发现月亮高挂在天空中,它阴晴不定,有许多面孔,太阳的永恒形状也不一样。在它的周期性变化中,在它的跌宕起伏中,我们品味着时间的变迁、命运的变迁,我们学到了常识。”的确月缺月圆,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生活亦这般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罢,不就如同天上明月一般圆有时,缺亦有时吗。只要用一种辩证与变化的心情去看明月,再把这样的目光移到世间,我们就知道怎样完成内心困惑的消解和平衡了。

在读了最美的古诗后,于丹回忆说,中国曾经是诗歌之乡。在高雅文学中,没有其他艺术形式可以与之相比。《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便是一本带我们领略诗意的书,品完全书,我不禁想起林语堂所说“诗词是中国人的宗教”,然而我们对这个“宗教”的信仰,还在吗?一天之中,我们甚至来不及看朝霞到落日的变化,而旦暮晨昏正是感伤的机缘,春花秋月才是心中的诗意。

虽然我们不都是诗人,但我们总是处在人生的某个时刻,突然间诗意澎湃起来。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让我们沿着诗歌的通幽曲径,再一次触发这一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基因,唤醒心中的诗意。

在诗词中感悟人生哲理

“可能相比于我们的房贷、医药费、孩子的学费,还有每个人的工作现实、生活梦想,诗歌变成了一件奢侈品。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得诗意盎然。”——《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骨子里的诗是沉重生活中的轻平衡。诗歌给我们力量,让我们有一颗悠闲的心,承担起社会使命。诗歌指引成材之路。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放松懈怠时,诗歌提醒我们珍惜光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灰心失落时,诗歌给我们俯视一切的气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妄自菲薄时,诗歌让我们保持一颗自信乐观的心。诗歌道出处世之理。“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多么巧思慧心的新嫁娘,我们初入社会,也需旁敲侧击摸索前进;“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接近美好的事物,才能比别人优先取得成功;“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距离是微妙的平衡,平淡的语言道尽复杂的人性,含义隽永。

诗歌阐释修身之道。“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品格高尚、贡献卓越自能声名远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身处逆境更要志存高远,厚积薄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自古圆满难求,举重若轻才能省却无数烦恼。

在诗词中重温人间真情

“今天,我们有几个人会为一份寄托不出去的情思而断肠呢?我们有几个人会对那种无法回应的音信还执著呢?有几个人会在乎对自己的心、自己的感情有一份交代?

有几个人还会勇敢地面对斜阳去感伤呢?”——《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在现代社会带来巨大的物质满足之后,我们的精神世界逐渐变成了沙漠。当亲情、友情和爱情缺乏精神交流时,情感就不再温暖了。让诗意回归到亲情里。曾有老人在家庭聚餐时,因看到孩子们都在玩手机,摔盘离去……这是现代家庭生活的掠影,而古人用诗意的情怀记录生活的乐趣,“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只要处处用心,我们的家庭生活依旧可以兴味盎然,充满温情!

让诗意传递在友情间。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用“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论细文”表达对故友的相思之情,在现代人看来,无非是分一段春色,隔空邀其喝酒聊诗而已,可我们却分明读到了知己间最可贵的情谊。现代的人们已很难脱离物质表达友情,其实,只要附上心意,芳草、斜阳、柳丝、莺啼便都是无价的,若有诗意传递在友情间,我们的相聚离别便不会那么单调了吧!

让诗意弥漫在爱情中。“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大好年光无人陪伴,该是多么寂寥;这首描写无忧**忽生闺怨的诗,正是对“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反思。

爱情固然需要物质,但并不需要奢华,爱情应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坚定相守,惟如此,才能有“白发方兴叹,青蛾亦伴愁”的同喜同忧。

在诗词中体会审美意蕴

“今天,生活在都市也有一种惆怅,我们离山很远,离水很远,我们去山水之间,只是作为休闲度假,是一种奢侈的享乐。但是,我们本来是从山水中来的,斜阳、清风、明月、山林,这一切本身都是无价的,曾经与我们朝夕相伴,不离不弃。”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在忙碌的生活间隙,让我们拾起一种闲适的心情,体验诗歌中不同的美。

诗歌教我们领略自然之美。“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是心随景动的愁绪;“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孤寂之后的淡然;“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天地交融的壮阔;“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是衰败萧瑟的悲凉,古人用诗词记录音响、画面、感受相交织的一刻,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现代建筑遮住了自然美景、工业噪音掩盖了动物之鸣,“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已不是随处可得的机会。

然而,就像书中所说“愿意相信诗意的人,诗意就浮沉在他生活的每一瞬间,用心就一定抓的到。”记得有日,开车路过十里芳径,蠡湖一片开阔,残霞落于天际,游人三三两两,这一瞬的美景让我顿时忘却了一天的疲累,这便是诗意的作用吧!诗歌教我们领会含蓄之美。

在口水歌铺天盖地、网络新词层出不穷的时代,大众早已***直白,殊不知多少句“我好伤心”,诉不出“冷月葬花魂”的凄凉;多少句“我好郁闷”,叹不尽“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怆;多少句“我想你”,抵不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着。诗歌传达了一种永恒的古典美,经久不衰,经久不衰。我们固然要追赶现代的潮流步伐,但也请不要遗忘岁月积淀下的温尔儒雅。

诗歌是生命深处潜藏着的节奏和韵律,就让唐诗的盛世华章,宋词的浅吟低唱,唤醒我们心中的诗意,给自己一个和灵魂对话的空间。正如于丹书所说,我们要把自己交给诗歌,追随美丽的诗歌,一路寻找灵魂,在诗歌中完成生命的成长!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书笔记【篇2】

时间:2017/5/6栏目:读后感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一)

孙唱今天的春节期间,央视的一档节目火遍了大江南北,这档节目就是“中国诗词大会”,一时间神州大地似乎都被诗意所沁透。是啊,诗意原本就写在中国人的基因中,一切的风花雪月都能够唤醒我们血脉中千年积淀的离骚。而学者于丹在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中,将这种藏在华夏民族身上深深的诗情叫做“蛰伏着的诗意”。

借着“春城无处不飞花”的丝丝暖风,随着“随风潜入夜”的滴滴雨声,我打开了这本于丹著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作者于丹以她的人生感悟和角度,将她认为最美的古诗词按照原诗内容分成了八个部分,每一部分冠以四字题目来对这些古诗词进行分类。“春风飞扬”到“秋思浩荡”、“明月千古”到“斜阳晚钟”、“田园林泉”到“登临况味”、“剑啸长虹”到“诗酒流连”,从四季到日月,从田园到山林,从豪放到婉约,作者以自己的诗意在书卷中刀刻出了所谓的“诗者,天地之心”。

不论你是初学者才刚刚开始窥探诗词海洋的浩瀚,还是学有所成的诗词达人已经满腹经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都能让你在不同的切入点感受到那些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佼佼者们所有的悲天悯人的意识、对大自然无限的深情和他们看待人生的艺术眼光,从而唤醒我们心中的诗意。

作者在旁征博引的基础上更用她优美精炼的语言,串联起了那一首首诗词,将它们近距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更贴近了现代社会的理解,就作者说在这个不用仗剑的时代里,倘若剑气不泯,也许会化成风骨,流露在一个人的眉宇之间,昂扬、潇洒。而当激情被唤起,当我们的心意不吐不快时,便是诗意的苏醒。

“年华有限,但诗意无穷。在有限生命中,享受天地之间回荡着的这些诗意,那么我们也就成全了自己最美的人生。”

中国人民银行林口县支行孙唱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二)

张永飞最近集团组织了名为“书香中交”的活动,旨在为广大员工增长学识,陶冶情操。我便选了于丹老师的一本名为《重温最美古诗词》的书籍,来慢慢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文字的魅力。也正如书籍封面的那句话——“徜徉在明月清风的意象中,感受对中国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另一方面,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从你们一个人的角度来品味这些美妙的诗歌。清代孙洙就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通读一遍才忽然发现,原本口中偶尔蹦出的一两句,根本就属卖弄,哪算得什么熟读。比如白居易的两首,一首《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竟不知后面还有两段;一首更为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面的我竟也不会。像这样的诗太多了,只有一半能听懂。如果我们不谈内容,我们就先学会敬畏。

不得不说,诗词还真是个美妙的东西,有时简短的七个字,就比用千言万语还能表达的清楚明白。诗人可以用种种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春天”可以跟“愁思”联系在一起,我们眼中可爱的“芳草”在诗人的眼中却是“离恨”,古色古香的“长亭”是“送别”,展翅高飞的“鸿雁”却代表远方可爱的“家乡”。我时常会胡思乱想,都说现在的营养丰富人也聪明,古人都是呆呆的,傻傻的,可为什么却写不出如那般有内涵,有韵味的千古绝唱。

是我们在这物欲横流的年代,把什么丢失掉了吗?

读这本书的时候,真的会想自己当初摇头晃脑背诵的样子,尤其是看南唐后主李煜写的诗的时候,会不自禁的微笑起来。李煜写的诗全是“愁”“恨”“烦恼”,本不是能笑出来的意境,不过有趣就有趣在几年前的我竟然对这个“愁”很喜欢,不管是“离恨恰如春草”还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挂在嘴边,现在想来,小小年纪哪来这许多愁。倒应了辛弃疾的那首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由看书而看过去,别有一番滋味。

东坡先生说陶渊明的诗“初看若散缓,熟读有奇趣”。而慢慢读《重温最美古诗词》,竟也十分有趣,书中的诗词包罗万象,田园之乐,国破之恨,报国之情,观景之怀,一一罗列于书中,但无一例外地,都夹杂着诗人或喜或忧,或恨或怒的复杂心情。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

人性就是这样,无论身居何职,无论身居何位,只要生于世上,便有种种感情,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如果没有情感,没有幸福,没有愤怒,没有悲伤和欢乐,那么这不是上帝,而是一堆骨头。正因有种种情感,诗人们才能将这种情感施乎于艺,我们才

能在千年之后的今天,走近那些被称之为“诗仙”、“诗圣”的人,走进他们的内心,体味他们的喜与悲,爱与恨。

我想,于老师如此积极的传播传统文化,无非是让中国文化更好的发展下去,让无数的国人不要忘却传统,忘却前人所留下的美丽语言。走进圣人的内心,倾听他们内心的感受。正如我们常说的,读一本好书,遇见一个好人,会使人心旷神怡。

是的,在这个喧嚣的年代,每个人都会遇到烦恼,遇到挫折,能从书中品味先贤遇到磨难时的所为,未尝不是给自己一个正确的渠道去排解这些问题,恰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遇磨难而不低沉,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心胸开阔了,问题自然就不算问题了,人总归还是要淡泊一点,否则“众鸟欣有托”,吾不爱吾庐,怎么可能快乐呢。

不管一个人的文学作品有多高,读两三本书都是好的。每天眉头紧锁,心有郁结之气,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会错误百出,莫不如去选上一本自己爱看的书读一读,快乐了才会有进步,“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我是一名采油女工,在闲暇之余偶尔翻阅了《重温最美古诗词》这本书,心中些许感触。于丹用诗一样的语言解读书中的古文名句,让人觉得读书一直诗一种享受。书中从春风盎然,写到秋雨惆怅;从明月思乡,写到斜阳感伤。

历史的光影轮转而散,稍纵即逝,不留痕迹。我坐在灯下,在心底深处遇见诗人,开始学习诗歌生活。

我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诗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股诗意的溪流流向光明和幸福的方向。细品着清丽隽永的诗句,也才最终明白,诗是心灵的寄托,伴着生命的成长,我们就越需要一种激情,唤醒自己疲惫的心灵,我们就越需要一种力量,引领我们挣脱世俗的牢笼,走向真正的成熟与强大。

或许我们知道的诗句不多,但如果有一天,我们看见斜阳晚钟的时候,我们看见田园林泉的时候,我们看见千古明月和旭日长虹的时候,我们会有所思考,有所感触。无论是大悲大喜,还是大起大落,我们都应该唱一首诗来洗去心中的尘埃。诗不再是一种寄托,而是你对生活的态度。

人生如诗,生命如诗。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如画的生活,不去生活一个诗意的境界和诗意的魅力。面对诗意的世界,我们都应该留下一首美丽的诗。

我想,这也是于丹最想告诉我们的吧,生活中不乏诗意,我们虽远离城市喧嚣,在荒凉的大山深处坚守着采油树,听着输油泵的轰鸣声,看着山脊上的太阳升起又落下,日复一日与孤寂为伴,与荒凉为伍,但幸福感却不曾缺少。只因为我们拾起了诗意和宁静,才使我们的精神丰富。

青春石油限的,诗意是无穷的,让我们尽情享受诗意的生活,在沙漠戈壁,在荒土高原的沟壑中,我们的石油人在黑油海里开出了他们最美丽、最绚丽的油花。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书笔记【篇3】

无聊之时,翻开了你,便被你那优美,富有哲理的语言吸引,很久以前便已购下了你,却从未发现你的美丽,我开始了我有诗意的人生。古诗词是人们抒发内心情感的出口,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是中华文明的一种美感。学习让我们懂得了许多许多……

记得一次心情苦闷,无意间瞥见了你,你告诉我“长风波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你告诉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告诉我“李白一生爱酒,爱剑,但在他心中,他希望别人可以看到他的才华,却一生都没有实现做官的心愿,直至近代,我们才发现李白的才华。”这样的好汉都是历经挫折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经历挫折就成功呢?

你告诉了我,失败不必气馁,重新站起才是好汉。让我知道,人生富有诗意,诗意美在书本。

记得一次考试失利,无意间又瞥见了你,你告诉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你告诉我“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你告诉我“生活中必然有着艰险、坎坷,但是,我们更要学习古人,学习他们那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他们那不怕一切,勇敢向前的坚定不移的希望。”,我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你告诉我的这些不同的话。古人遭受挫折,一次次站起,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站起呢?

你告诉了我,失败不必气馁,重新站起才是英雄。让我知道,人生富有诗意,诗意美在书本。

记得一次擅长比赛输了,你已静静躺在我桌上,我想,大概是妈妈放的吧,再次翻开你,希望你给我一些建议,却意外发现,我已看到最后几页,你这次并没有告诉我之前那样的多,你只说了两句话: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起拿起一本古诗词,开始阅读吧,相信你会得到更多,会领会到更多,更会感受到更多,开始阅读古诗词,背会它们吧……”

你告诉了我,失败不必气馁,只有重新站起来才能成功。让我知道,人生富有诗意,诗意美在书本。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只是不愿意站起的人,就好比“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我们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历经挫折,也要站起,我们不要做一个被生活淘汰的人,努力去做一个生活的成功者,因为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一样的起点,积极面对生活,让世界因我而美丽,让我们的人生,因挫折,而变得更加出彩。

曾经的你,封面布满灰尘,被尘封在书桌的角落,现在的你,已有一个书皮,被风抚在卧室的床头,感谢有你——《重温最美古诗词》,你告诉我的道理,大概,大概永远也写不完吧。

感谢有你——《重温最美古诗词》,人生富有诗意,诗意最美就在你。让我们一起再次翻开它,学习到更多更多的道理,学习中华文化,开始阅读《重温最美古诗词》。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书笔记【篇4】

北魏诗人贾思勰在他的《齐民要术·栽树》中写到:“时时灌溉,常令润泽。”作为中华儿女,应拥有一颗中华之心,这便需要让五千年的经典文化不断润泽自己的心灵,在文化的浇灌下成长。

翻开这本300页的书,第一感觉,就是它很细腻,没有太多刻板的说文解字,仅仅是清风明月,几度春秋。深夜,窗外繁星点点,在灯下耐心地阅读,于字里行间,寻找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给内心深处的那份诗意一抹安宁的气息。

哪个中国人不是听着“床前明月光”,学着“明月何时照我还”长大的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千古的文学,全都沉淀在这一轮明月之中了。多少远行的游子,是否都会在中秋之夜遥望远方,吟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属于中华儿女的,有温度也有感情的千年文化。

说到明月,自然就会提到李白,从“小时不识月”到“对影成三人”,李白对明月的感情甚至可以说是友情,自小相识。身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他就常常饮酒、赏月、写诗,明月,也是李白的情怀吧。

若明月是夜里浅浅的思念,夕阳就是傍晚深深的眷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句沧桑的感叹,两行千古的诗句,《小王子》里说,“当一个人悲伤的时候,他会爱上看日落。”其实这可能就是中外文化的不同之处,因为我们的诗意不仅仅是悲哀,还有许许多度的情感深藏其中,或许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也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悠悠的眷恋与情思跃然纸上,夕阳也意味着安宁,那就是苏轼那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了。

或许又一天黄昏,金色的光辉在我的桌前停留了一瞬,我愿停下手中的事情,凝视这一抹灿然的亮色,让回忆在晚风中纷飞,也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细细体会春去秋来,用诗人的目光看山清水秀,何尝不是一种修行。在不自信的时候想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在寂寞的时候想到“独坐幽篁里”,在郁郁寡欢的时候想到“月若无恨月长圆”,也就是让自己悄悄沉醉、融入中华的千年文化了呢。学会汲取积极,调整心态,不断去寻找最好的自己。

合上书页,不免羡慕于丹老师,不仅在阅读、思考中了解、感受古人的思想,更让自己的美丽与气质由内而外,缓缓散发。书中的文字、语句之间,唤醒诗意,润泽心灵。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书笔记【篇5】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

古诗词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于丹的《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则是一本给予我们重新审视古诗词的机会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诗词的魅力和价值。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这本书将古诗词分为十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详细的介绍和阐释。而且作者以她自己的方式,以一种非常易懂的方式让读者理解和欣赏这些古诗词。她以自己多年来对古文化的热爱和研究为基础,通过她独特的角度和深入浅出的解释,使得那些原本附着着尘埃的古诗词再次焕发出了它们原有的色彩和力量。

本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章是《思乡诗》。在这个章节中,作者选取了一些代表性的诗词,展现了古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我的工作经验中,我也有着常常离开家乡的时候。每当我思念家乡时,这些古代诗人的情感就像一股清泉一样涌入我的心中,让我感到自己并不孤单。

诗词是古代文学的精华,它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对生活、自然和情感的感悟。通过阅读这些古诗词,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内心的需要,追求物质的满足。而古诗词则提醒着我,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它们让我思考人生的真谛和价值,让我更加关注生活中那些细微的美好。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重新认识了许多古诗词。在今天,很多人都只熟知一两首古诗词,对于其他的诗词则知之甚少。而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重新认识了那些被人遗忘的诗词,感受到了它们的独特魅力。这些诗词不仅表达了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同时也是对我们今天生活的一种启示,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通过《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的阅读,我重新审视了古诗词的价值和意义。我明白了古诗词并不是一段昔日的记忆,而是一种活在当下的美好。古诗词是一种精神食粮,是一种可以与我们共鸣并启迪我们心灵的文化品味。我们应该通过读古诗词来鉴赏和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从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通过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诗词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它们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情感的体现和一种智慧的传承。我们应该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和理解,从中汲取力量,修身养性,使之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和座右铭。

总之,通过阅读于丹的《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我对古诗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古诗词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通过读古诗词,去挖掘其内在的智慧,并将其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并在当下感受到古诗词的价值和意义。读古诗词,让我们西方思维的人,不仅仅与古代的华夏文明对话,更能品味到这种独特文化的魅力。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书笔记【篇6】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年华有限,诗意无穷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情不自禁地,这些诗句边轻轻的从唇齿间流出。

我心中的亲切感一点一点激发起来,触动着书页的质感,诗歌情不自禁地从心底涌出。

随着作者的目光,透过每一首诗的背后,看看那一个字,一行诗,一首词中,蕴藏了作者心中多少的深情。情不自禁地欣赏着作者的诗,一朵花,一只鸟,一片叶子,一朵云,一个意象在她笔下绽放成一朵美丽的花。这样的诗意,让她拥有了欣赏美的契机,拥有了与古人谈天说地的机会。

这样的诗歌,在现实中,不是每个人都有,而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拥有。一个不懂诗的人也可以拥有诗意。诗歌不仅仅是为了诗歌,在生活中,它诗意种对生活的态度,一种心情。

一个有诗意的人,他会被世界美好的事物而打动,他会用心去发现去感受一切美的享受;一个有诗意的人,往往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即使很忙,也会忙里偷闲,给自己一个享受美,放松自己的时间。

何谓诗意?我认为,一般来说,它是一种享受美的心情,是一种发现美好生活的态度。诗歌本身也是一种美。懂得品味诗歌的人是有诗意的。那么,为什么**不是一种美?

懂得享受**的人又何尝没有诗意?

诗歌存在于生命的角落,存在于时间的河流中。在有限的生命中,与其忙忙碌碌而身心俱疲地度过每一天,还不如为自己留一些诗意,让我们的生命也因为诗意的存在而倍加美好起来。

毕竟,年华有限,而诗意无穷。不是吗?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书笔记【篇7】

最近集团组织了名为“书香中交”的活动,旨在为广大员工增长学识,陶冶情操。我便选了于丹老师的一本名为《重温最美古诗词》的书籍,来慢慢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文字的魅力。也正如书籍封面的那句话——“徜徉在明月清风的意象中,感受对中国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见解,从另一方面说,读这本书,可以从一位大家的视角去品味这些美妙的诗词歌赋。清代孙洙就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通读一遍才忽然发现,原本口中偶尔蹦出的一两句,根本就属卖弄,哪算得什么熟读。比如白居易的两首,一首《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竟不知后面还有两段;一首更为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面的我竟也不会。像这样的只会一半的诗还有很多,不谈内容,似这般,就已先学会了敬畏。

不得不说,诗词还真是个美妙的东西,有时简短的七个字,就比用千言万语还能表达的清楚明白,读后感《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诗人可以用种种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春天”可以跟“愁思”联系在一起,我们眼中可爱的“芳草”在诗人的眼中却是“离恨”,古色古香的“长亭”是“送别”,展翅高飞的“鸿雁”却代表远方可爱的“家乡”。我时常会胡思乱想,都说现在的营养丰富人也聪明,古人都是呆呆的,傻傻的,可为什么却写不出如那般有内涵,有韵味的千古绝唱。是我们在这物欲横流的年代,把什么丢失掉了吗?

读这本书的时候,真的会想自己当初摇头晃脑背诵的样子,尤其是看南唐后主李煜写的诗的'时候,会不自禁的微笑起来。李煜写的诗全是“愁”“恨”“烦恼”,本不是能笑出来的意境,不过有趣就有趣在几年前的我竟然对这个“愁”很喜欢,不管是“离恨恰如春草”还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挂在嘴边,现在想来,小小年纪哪来这许多愁。倒应了辛弃疾的那首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由看书而看过去,别有一番滋味。

东坡先生说陶渊明的诗“初看若散缓,熟读有奇趣”。而慢慢读《重温最美古诗词》,竟也十分有趣,书中的诗词包罗万象,田园之乐,国破之恨,报国之情,观景之怀,一一罗列于书中,但无一例外地,都夹杂着诗人或喜或忧,或恨或怒的复杂心情。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人性就是这样,无论身居何职,无论身居何位,只要生于世上,便有种种感情,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如果真的没有感情,没有喜怒哀乐,那么这不是神就是一堆枯骨罢了。正因有种种情感,诗人们才能将这种情感施乎于艺,我们才能在千年之后的今天,走近那些被称之为“诗仙”、“诗圣”的人,走进他们的内心,体味他们的喜与悲,爱与恨。

我想,于老师如此积极的传播传统文化,无非是让中国文化更好的发展下去,让无数的国人不要忘却传统,忘却前人所留下的美丽语言。走进先贤的内心,聆听先贤内心的情感发声。恰如我们常说的,读一本好书,认识一个好人,会让人心胸开阔。是的,在这个喧嚣的年代,每个人都会遇到烦恼,遇到挫折,能从书中品味先贤遇到磨难时的所为,未尝不是给自己一个正确的渠道去排解这些问题,恰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遇磨难而不低沉,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心胸开阔了,问题自然就不算问题了,人总归还是要淡泊一点,否则“众鸟欣有托”,吾不爱吾庐,怎么可能快乐呢。

不管一个人的文学底蕴到底有多高,读两三本书,总归是好的。每天眉头紧锁,心有郁结之气,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会错误百出,莫不如去选上一本自己爱看的书读一读,快乐了才会有进步,“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书笔记【篇8】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形式不拘一格,都有自己深远的发展过程。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中国的古诗词。

我读过著名学者于丹的著作《重温最美古诗词》。在书中,作者通过大自然的风景,引出与之相关的古诗词,并作出对古诗词的理解和个人看法。全书语句流畅、优美,处处散发着诗意,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释怀。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这是书中正文开篇的第一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长恨歌》中的一句。通过作者对诗句的解读,我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唐玄宗离开皇宫前的安然、喜乐,再到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离开皇宫后的怅然。只是短短几字,表现出了景物背后的苦楚。虽然唐玄宗的皇宫没有变,但这种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落差感,使人感受到的只有无限的凄凉和悲哀。

我读过李白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当看到诗中末尾那句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我眼前一亮:陶然而乐,忘却心机,这是一种多么高深的精神境界啊!世人称李白为谪仙,不错的。李白一生,潇洒自在。他在他自己的世界中奔走四方,有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志气,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情怀,所以说李白是一个真正有才气的人。作者在书中写到:才气,不就是气场托起来的才华吗?没有气,才华怎么能流动起来呢?一个人只有才没有气,一片死气作文沉沉,就是死才华,呆板僵硬,没有神采。而李白有着拂剑朝天去的潇洒,有横戈探虎穴的梦想,又有这陶然共忘机的心境。这不正是他的气概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这是李商隐《锦瑟》中的一句,也是全书结尾的一句。当读到这句诗时,让人不住发问: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弦呢?也许当一个人有着无数心事,才会如此发问吧。锦瑟有着这么多的弦,是因为这一弦一柱都系着太多太多的回忆。心事如此之多的诗人,隔着似水的流年,回望过往的时光,泪水不住地凝成了诗行。这些思绪和迷离的幻像如同那繁琐复杂的锦瑟,不知何以缘起,更不知何以缘灭。

作者于丹在书中写道:为什么诗意好像离我们的生活远了呢?不是明月变了,不是诗意变了,变化的只是我们的心,只是那份悲天悯人的情怀远了而已。是啊,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街道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有时天空上的灰色代替了湛蓝,还有多少人会抬头望望寂寥已久的明月,举杯与月畅饮,小酌或酩酊,像年少时不知惆怅地开怀一笑呢?

我喜欢这种在诗海畅游的感觉,在笔墨香气中体会纳兰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深情款款;体会李煜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体会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之苦;体会杜甫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欣喜若狂;体会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抒怀在诗词中找回生活的宁静,去相信诗意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活得诗意盎然。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书笔记【篇9】

渐渐习惯了打开网络获取信息,在大屏幕手机上阅读,已经很久没有闻到书香的滋味,体会不到小时候摩挲着新书的喜悦;同样,毕业后远离了校园的那种馥郁的书香氛围,日渐漂浮的心在喧嚣的环境里,也很难再感受到曾经课余闲暇时,偶尔翻开唐诗宋词静静体会下古人春花秋月、或悲或喜的心情了。

我一直认为,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都充满了诗意,他们在诗意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自己的人生成长。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我不知道什么是乡愁,但孩子们的眼睛像月光一样清澈明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声音起伏,就像初春的鸟儿。

当我长大后,我开始工作,忙碌而烦恼。我们想安静放松。谁没想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

当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轻轻叹一口气,想起蒋捷吟咏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

在《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中,于丹以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诗词为线索,结合当代中国人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格对中国古诗词意象、风骨、内涵、感悟进行鉴赏解读。以“明月”“清风”等古诗词常见意象为线索,导向人生大境界的感悟与情怀,通往中国式人生哲学的阴阳平衡、中正平和、天人合一。在全球的现代化语境中,这样的声音和其所抵达的深度有可能为世界文明困境提供一种既高贵古典又清新现代的解法。

在现代忙碌的生活中,诗歌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也许于我们的住房贷款、医疗费用、孩子的学费、每个人的工作现实和生活梦想相比,诗歌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品。但如果我们真的想相信诗歌是生活的必需品,也许我们可以过一种诗意的生活。

相比起古人,现在我们的科学技术更发达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更繁盛了,我们的个人眼界更开阔了,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可能性更多了,但是,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诗意有所托付吗?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还能不能够唤醒心中的诗意呢?

林语堂先生说,中国的“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谁没有经过春来秋往的涤荡?谁没有经历日月交叠的轮转?

谁不渴望逃离喧嚣,参观宁静的乡村?其实,诗意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诗意随时会醒来,但在它醒来的时候,我们要准备好一颗“诗心”来迎接它。

年华有限,诗意无穷。在有限的生命中,享受天地间的诗意回响,才能完成你最美的人生。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书笔记【篇10】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800字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

无聊之时,翻开了你,便被你那优美,富有哲理的语言吸引,很久以前便已购下了你,却从未发现你的美丽,我开始了我有诗意的人生。古诗词是人们抒发内心情感的出口,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是中华文明的一种美感。学习让我们懂得了许多许多

记得一次心情苦闷,无意间瞥见了你,你告诉我长风波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你告诉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告诉我李白一生爱酒,爱剑,但在他心中,他希望别人可以看到他的才华,却一生都没有实现做官的心愿,直至近代,我们才发现李白的才华。这样的好汉都是历经挫折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经历挫折就成功呢?

你告诉了我,失败不必气馁,重新站起才是好汉。让我知道,人生富有诗意,诗意美在书本。

记得一次考试失利,无意间又瞥见了你,你告诉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你告诉我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你告诉我生活中必然有着艰险、坎坷,但是,我们更要学习古人,学习他们那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他们那不怕一切,勇敢向前的坚定不移的希望。,我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你告诉我的这些不同的话。古人遭受挫折,一次次站起,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站起呢?

你告诉了我,失败不必气馁,重新站起才是英雄。让我知道,人生富有诗意,诗意美在书本。

记得一次擅长比赛输了,你已静静躺在我桌上,我想,大概是妈妈放的吧,再次翻开你,希望你给我一些建议,却意外发现,我已看到最后几页,你这次并没有告诉我之前那样的多,你只说了两句话: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起拿起一本古诗词,开始阅读吧,相信你会得到更多,会领会到更多,更会感受到更多,开始阅读古诗词,背会它们吧

你告诉了我,失败不必气馁,只有重新站起来才能成功。让我知道,人生富有诗意,诗意美在书本。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只是不愿意站起的人,就好比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我们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历经挫折,也要站起,我们不要做一个被生活淘汰的人,努力去做一个生活的成功者,因为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一样的起点,积极面对生活,让世界因我而美丽,让我们的人生,因挫折,而变得更加出彩。

曾经的你,封面布满灰尘,被尘封在书桌的角落,现在的你,已有一个书皮,被风抚在卧室的床头,感谢有你《重温最美古诗词》,你告诉我的道理,大概,大概永远也写不完吧。

感谢有你《重温最美古诗词》,人生富有诗意,诗意最美就在你。让我们一起再次翻开它,学习到更多更多的道理,学习中华文化,开始阅读《重温最美古诗词》。

作者:初中王梦媛

以上是优久初中范文网为大家整理的“《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800字,读后感作文”,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作文,读后感,800字”的信息,欢迎访问查看更多相关信息。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后感系列11篇


在作品中,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感受到作品的优秀程度。 阅读后写下你的感悟也是加深对所读书籍理解的一种方式,栏目小编根据您的需求为您提供了以下相关信息:“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后感”,欢迎您来到我们的网站愿您有益于此!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后感 篇1

田园不是一个地方,田园是一种状态。农村不仅属于陶渊明,也属于李白、杜甫、辛弃疾。每个人生命里面都有那样一段惶急心情需要托付,托付个土地田园的时候,我们才会露出一种会心的微笑。

不管多么匆忙,不管如何胸怀壮志,不失去田园,我们才可能充电。有归属的人才有可能走的更远。夕阳不仅会勾起我们那些未解得惆怅,夕阳有时候也有一种门掩黄昏,渔樵晚归的静谧和温馨。

如果斜阳只照亮自己的忧伤,古今就不会留下那么多的歌声。更重要的原因是,斜阳照耀着古今,见证着江山的变迁。比个人心事更开阔的是黄昏的那份庄严,是斜照里的兴衰。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明月,每个周期都有自己的起伏。

欧阳修说得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人生多情,风月之事转移了我们的情思,给了我们一种寄托。

明月这个意象高悬在诗坛上空,中国人从古至今保持着对它温柔的狂热,因为它对我们每个人都很公平,入心入怀,成为我们生命中恒久相伴的诗意。

人生如诗,生命如诗,生活中处处都有诗。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如画的生活,不去生活一个诗意的境界和诗意的魅力。面对诗意十足的世界,我们都应该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首美丽隽永的诗篇,让生命更诗意,使这个世界更诗化。

我希望“深知身在情长在”,每个人都有爱、有恨,而不是只追求吃喝等物质享受的高等动物。

我希望能看见“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田园风光,而不是只有钢筋水泥的森林

我更希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们的**能进一步扶持传统文化,让优美的诗歌得以一代代传诵于我们的子孙。这样,中华文明就会像一棵参天大树,永远绿意盎然。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后感 篇2

工作之余,捧起于丹的著作《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翻到第五章《田园林泉》,便耐心阅读,书中详细地阐述了东晋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这“田园”不是世外桃源,不是远离生活的仙境,也不是一个地方,它是一个让我们能够感到温暖的归属,它是一种状态,一段心情。我想说,其实这是一种心态。

陶渊明出身在晋朝一度辉煌而急剧败落的官宦世家。他一面想要恢复先祖的光荣,一面又感到时运不济,力不从心,一面厌弃官场的纷乱芜杂,一面又忘怀不了曾经有过的繁华。所以他才在进退出隐之间有如此多的犹豫,如此多的反复。

最后他终于不能从仕途上看到光明前景,这才决然离去,留下无穷感慨,无穷怅惘,而终于觅得了恬静心境,创造了另一种繁华——“田园”,那种不会被时代淹没、不会随时光飞逝的繁华——文学上的卓绝成就。他有真才实学,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许只有在这种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里,人的心才能真正安宁祥和下来,才能真正心态平和。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陶渊明·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看到诗人热爱生活,爱自己的家,一种知足常乐的心境,自叹不如。我们往往会与身边的人比,工作的轻松与繁重、待遇的高低、住房的地段与装修档次、购物穿着品牌、代步车辆价位等等,所以越比越不知足,越比心里越不平衡,哪有诗人“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的耕读状态,从中寻找乐趣,调节心态。

由此我想到,各行各业的人们在紧张工作之外寻找解脱,调节心态,诸如旅游、野钓、登山、舞蹈、瑜伽、健身、学乐器等等,寻找属于每个人的“田园”。

我的“田园”有好几块:野钓、学吹竹笛和学吹葫芦丝。记得二十几年前,单位组织工会活动,到附近的一个水库野钓比赛,在水库边我钓不到一条鱼,后来转移到河坝下试钓,结果满载而归,自从那次以后,原本不会钓鱼的我一下子就上了瘾,一直到前年,每年暑假水库边都有我的踪影。

休闲钓鱼带给我快乐,良好的保健,控制和消除各种不良情绪,使我平静。我找到了身心放松的“田园”。

说到学吹竹笛,那得感谢高中的那位“歌星”,他不仅歌唱得好听,而且是个吹竹笛高手,记得又一次,我们几个男孩在溪边散步,顺着小河走到桥洞下坐下聊天,是“歌星”早有准备呢,还是个人爱好,他随手拿出短笛吹起来,我第一次听到同学吹出那么清脆悦耳的笛声,自从那天起我就对竹笛产生兴趣,后来我常跟着他学习,甚至每晚睡在寝室的双层床上,用双手十指摁着肚皮,心中想着简单的曲谱,边想边练。这件亲身事例我常在班级里讲呢,教育学生要专心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重要性。吹竹笛是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学校和家里,我精常吹长笛。

每到周末我便取出爱笛奏几曲,几位邻居还喜欢听呢,嗨,我又找到了一个陶冶情操、纾解压力的“田园”。

尚湖小学自创建书画、篮球、葫芦丝特色学校起,我们每位教师发到一个葫芦丝,我又转移兴趣,学吹葫芦丝来,慢慢地摸索,能吹几首,如《婚誓》、《月光下的凤尾竹》、《竹林深处》、《竹楼情歌》,今年上半年有幸聆听磐安“金凤凰”陈爱双老师免费葫芦丝公益班的课,吹嘴的口型、指法的动作、演奏的姿势,她均给我纠正,换气、吐音、叠音、打音、波音、颤音、虚指颤音等等演奏技巧她都耐心指导,并给我们示范演奏,组织我们这些学员汇报演出......陈老师付出很多很多,在她的帮助下,我觉得自己的演奏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学以致用,在学校里把我所学的吹奏技术教给学生。

这一新“田园”又被我挖掘,开发,利用,我将用它调味我的人生,活得精彩,活得有味!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田园”,每个人生命里面都有那样一些心情需要寄托,寄托给“田园”的时候,才会调整平常心态,才会露出一种会心的微笑。不管我们的工作多忙,我们都不会让它浪费,保持沉默或消逝。它在我心里满满的,徘徊着,不肯离去。

引用于丹的话:“不失去田园的人,才有充电的地方,有归属的人才有可能一次次出发,走得更远。”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后感 篇3

第一章节是春风飞扬,搜索脑海中关于春天的诗歌,也有几首,但是对于这些古诗,自己也仅仅停留在会背诵、能知晓意思的层面,对于其中的意境也是一知半解。阅读后,知道了和时间观念最亲密的词是春秋,而不是冬夏。小楼一夜听春雨,第二天满眼繁花,一夜听风声,第二天满地落叶,变化多大呀,在春秋之间,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成长和希望,也看到了生命的颓败和老去的感伤。知道了描写春天的诗句有描写早春的,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沥沥小雨落在身上犹如细腻绵滑牛奶般的酥润,这是怎样的一种味道呀!有描写春光再盛些时的,如贺知章的《咏柳》,二月春风似剪刀,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绿意分明,柳条飘荡;有描写暮春落花时的,如欧阳修的“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还知道有描写快乐春天的,有描写忧伤春天的,更有描写仇恨春天的。春天的每一处风景不是一般的风景,更是寄托了诗人的心情,每一处风景都凝聚着道道意境。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很多个春天要走过,希望在来年的春天里能随着这些诗章,这些意境,一路走来,让自己的心绪有所依托承载,让精神变得丰盈饱满。

这本书我还未读完简记几句,希冀自己能继续走进于丹老师的秋思浩荡、斜阳晚钟、明月千古……

慢慢品读,细细回味。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后感 篇4

我相信任何一个中国人,即便读过再少的书,拥有再少的文化,谈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古词佳句来,也会觉得如生活中的寻常话语,更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时最易涌上心头的感慨。

就像一轮明月,映在中国人眼底的会是生命的阴晴圆缺,会是嫦娥的妩媚相思,会是长久别离的深情遥望,但很难是一个只会反射阳光的黑暗球体;

再如那抹夕阳,映在中国人的心底,撩起了人生暮年的未解惆怅,渲染了边疆战事的壮怀惨烈,描绘了渔樵晚归的静谧温馨,但绝不会是地球自转的日日交替;还有那春夏秋冬,高山流水,花鸟鱼虫,一切的一切在中国人的世界里从来多是丰富多情的,人心总与自然交融,总与万物辉映。

现代生活的忙碌、嘈杂、无序快要将我们吞没的时候,感谢于丹老师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为我们适时奉上了一方清心静气的良药,那些曾经在我们课本里没被好好感悟的诗歌,那些每天出现在生活中却被我们麻木忽略的美好事物,全被重新精心梳理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随着于丹老师的循循善诱,欣赏着书中意境深远的古代画作,细细品味祖先穿越千百年的随想或是感念,每个人的内心都像多了一双温柔的手在抚平心头的哀愁,每个人的耳畔亦似多了一个知己能体谅所有的心事。

我想这本书,除了能帮助孩子、学生们更生动地理解古代诗词外,更有帮助的应该是我们这些成年人。心理学上说,人的生命在14岁之后,就进行了一半。因为14岁之前的儿时记忆,占去了大脑的大半,此后余生,都是光阴似箭。我想,这不外乎人越长大,对生活中的意象越发熟悉,从而变得寡淡索然,没有了那么多的发现和惊喜,也没有了能够和值得被记忆的事、物。所以,我们急需古人的深思和细腻唤醒我们对生活景象的珍视,就像于丹老师在书的最后说的那样:人的年岁越是增长,就越需要一种温暖,需要生命年华中的浪漫,让我们在现实的纠葛之外找到一种挣脱地心引力的力量。

“年华有限,但诗意无穷”,生活的黯淡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心灵不再有发现美丽和惊喜的能力,我们期待生活能够永远熠熠生光,其实古人眼中的那些美好,正透过亘古不变的月光铺洒在我们心头,不信,就请你捧起这书,定会真切触摸到生活中那满满的诗意。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后感 篇5

渐渐习惯了打开网络获取信息,在大屏幕手机上阅读,已经很久没有闻到书香的滋味,体会不到小时候摩挲着新书的喜悦;同样,毕业后远离了校园的那种馥郁的书香氛围,日渐漂浮的心在喧嚣的环境里,也很难再感受到曾经课余闲暇时,偶尔翻开唐诗宋词静静体会下古人春花秋月、或悲或喜的心情了。

我一直相信,每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长大以后,开始工作,忙碌、烦恼纷至沓来。我们想安静,想放松,谁没有想起过陶渊明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

当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轻轻叹一口气,想起蒋捷吟咏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

在《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中,于丹以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诗词为线索,结合当代中国人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格对中国古诗词意象、风骨、内涵、感悟进行鉴赏解读。以“明月”“清风”等古诗词常见意象为线索,导向人生大境界的感悟与情怀,通往中国式人生哲学的阴阳平衡、中正平和、天人合一。在全球的现代化语境中,这样的声音和其所抵达的深度有可能为世界文明困境提供一种既高贵古典又清新现代的解法。

在现代的忙碌生活中,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侈品?可能相比于我们的房贷、医药费、孩子的学费,还有每个人的工作现实、生活梦想,诗歌变成了一件奢侈品。但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得诗意盎然。

相比起古人,现在我们的科学技术更发达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更繁盛了,我们的个人眼界更开阔了,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可能性更多了,但是,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诗意有所托付吗?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还能不能够唤醒心中的诗意呢?

林语堂先生说,中国的“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谁没有经过春来秋往的涤荡?谁没有经历日月交叠的轮转?谁不曾渴望逃离喧嚣,寻访静谧的田园?其实,诗意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诗意随时会醒来,但在它醒来的时候,我们要准备好一颗“诗心”来迎接它。

年华有限,诗意无穷。在有限的生命中,享受天地之间回荡着的诗意,也就成全了自己最美的人生。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后感 篇6

时间:2017/5/6栏目:读后感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一)

孙唱今天的春节期间,央视的一档节目火遍了大江南北,这档节目就是“中国诗词大会”,一时间神州大地似乎都被诗意所沁透。是啊,诗意原本就写在中国人的基因中,一切的风花雪月都能够唤醒我们血脉中千年积淀的离骚。而学者于丹在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中,将这种藏在华夏民族身上深深的诗情叫做“蛰伏着的诗意”。

借着“春城无处不飞花”的丝丝暖风,随着“随风潜入夜”的滴滴雨声,我打开了这本于丹著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作者于丹以她的人生感悟和角度,将她认为最美的古诗词按照原诗内容分成了八个部分,每一部分冠以四字题目来对这些古诗词进行分类。“春风飞扬”到“秋思浩荡”、“明月千古”到“斜阳晚钟”、“田园林泉”到“登临况味”、“剑啸长虹”到“诗酒流连”,从四季到日月,从田园到山林,从豪放到婉约,作者以自己的诗意在书卷中刀刻出了所谓的“诗者,天地之心”。

不论你是初学者才刚刚开始窥探诗词海洋的浩瀚,还是学有所成的诗词达人已经满腹经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都能让你在不同的切入点感受到那些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佼佼者们所有的悲天悯人的意识、对大自然无限的深情和他们看待人生的艺术眼光,从而唤醒我们心中的诗意。

作者在旁征博引的基础上更用她优美精炼的语言,串联起了那一首首诗词,将它们近距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更贴近了现代社会的理解,就作者说在这个不用仗剑的时代里,倘若剑气不泯,也许会化成风骨,流露在一个人的眉宇之间,昂扬、潇洒。而当激情被唤起,当我们的心意不吐不快时,便是诗意的苏醒。

“年华有限,但诗意无穷。在有限生命中,享受天地之间回荡着的这些诗意,那么我们也就成全了自己最美的人生。”

中国人民银行林口县支行孙唱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二)

张永飞最近集团组织了名为“书香中交”的活动,旨在为广大员工增长学识,陶冶情操。我便选了于丹老师的一本名为《重温最美古诗词》的书籍,来慢慢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文字的魅力。也正如书籍封面的那句话——“徜徉在明月清风的意象中,感受对中国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另一方面,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从你们一个人的角度来品味这些美妙的诗歌。清代孙洙就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通读一遍才忽然发现,原本口中偶尔蹦出的一两句,根本就属卖弄,哪算得什么熟读。比如白居易的两首,一首《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竟不知后面还有两段;一首更为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面的我竟也不会。像这样的诗太多了,只有一半能听懂。如果我们不谈内容,我们就先学会敬畏。

不得不说,诗词还真是个美妙的东西,有时简短的七个字,就比用千言万语还能表达的清楚明白。诗人可以用种种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春天”可以跟“愁思”联系在一起,我们眼中可爱的“芳草”在诗人的眼中却是“离恨”,古色古香的“长亭”是“送别”,展翅高飞的“鸿雁”却代表远方可爱的“家乡”。我时常会胡思乱想,都说现在的营养丰富人也聪明,古人都是呆呆的,傻傻的,可为什么却写不出如那般有内涵,有韵味的千古绝唱。

是我们在这物欲横流的年代,把什么丢失掉了吗?

读这本书的时候,真的会想自己当初摇头晃脑背诵的样子,尤其是看南唐后主李煜写的诗的时候,会不自禁的微笑起来。李煜写的诗全是“愁”“恨”“烦恼”,本不是能笑出来的意境,不过有趣就有趣在几年前的我竟然对这个“愁”很喜欢,不管是“离恨恰如春草”还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挂在嘴边,现在想来,小小年纪哪来这许多愁。倒应了辛弃疾的那首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由看书而看过去,别有一番滋味。

东坡先生说陶渊明的诗“初看若散缓,熟读有奇趣”。而慢慢读《重温最美古诗词》,竟也十分有趣,书中的诗词包罗万象,田园之乐,国破之恨,报国之情,观景之怀,一一罗列于书中,但无一例外地,都夹杂着诗人或喜或忧,或恨或怒的复杂心情。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

人性就是这样,无论身居何职,无论身居何位,只要生于世上,便有种种感情,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如果没有情感,没有幸福,没有愤怒,没有悲伤和欢乐,那么这不是上帝,而是一堆骨头。正因有种种情感,诗人们才能将这种情感施乎于艺,我们才

能在千年之后的今天,走近那些被称之为“诗仙”、“诗圣”的人,走进他们的内心,体味他们的喜与悲,爱与恨。

我想,于老师如此积极的传播传统文化,无非是让中国文化更好的发展下去,让无数的国人不要忘却传统,忘却前人所留下的美丽语言。走进圣人的内心,倾听他们内心的感受。正如我们常说的,读一本好书,遇见一个好人,会使人心旷神怡。

是的,在这个喧嚣的年代,每个人都会遇到烦恼,遇到挫折,能从书中品味先贤遇到磨难时的所为,未尝不是给自己一个正确的渠道去排解这些问题,恰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遇磨难而不低沉,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心胸开阔了,问题自然就不算问题了,人总归还是要淡泊一点,否则“众鸟欣有托”,吾不爱吾庐,怎么可能快乐呢。

不管一个人的文学作品有多高,读两三本书都是好的。每天眉头紧锁,心有郁结之气,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会错误百出,莫不如去选上一本自己爱看的书读一读,快乐了才会有进步,“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我是一名采油女工,在闲暇之余偶尔翻阅了《重温最美古诗词》这本书,心中些许感触。于丹用诗一样的语言解读书中的古文名句,让人觉得读书一直诗一种享受。书中从春风盎然,写到秋雨惆怅;从明月思乡,写到斜阳感伤。

历史的光影轮转而散,稍纵即逝,不留痕迹。我坐在灯下,在心底深处遇见诗人,开始学习诗歌生活。

我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诗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股诗意的溪流流向光明和幸福的方向。细品着清丽隽永的诗句,也才最终明白,诗是心灵的寄托,伴着生命的成长,我们就越需要一种激情,唤醒自己疲惫的心灵,我们就越需要一种力量,引领我们挣脱世俗的牢笼,走向真正的成熟与强大。

或许我们知道的诗句不多,但如果有一天,我们看见斜阳晚钟的时候,我们看见田园林泉的时候,我们看见千古明月和旭日长虹的时候,我们会有所思考,有所感触。无论是大悲大喜,还是大起大落,我们都应该唱一首诗来洗去心中的尘埃。诗不再是一种寄托,而是你对生活的态度。

人生如诗,生命如诗。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如画的生活,不去生活一个诗意的境界和诗意的魅力。面对诗意的世界,我们都应该留下一首美丽的诗。

我想,这也是于丹最想告诉我们的吧,生活中不乏诗意,我们虽远离城市喧嚣,在荒凉的大山深处坚守着采油树,听着输油泵的轰鸣声,看着山脊上的太阳升起又落下,日复一日与孤寂为伴,与荒凉为伍,但幸福感却不曾缺少。只因为我们拾起了诗意和宁静,才使我们的精神丰富。

青春石油限的,诗意是无穷的,让我们尽情享受诗意的生活,在沙漠戈壁,在荒土高原的沟壑中,我们的石油人在黑油海里开出了他们最美丽、最绚丽的油花。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后感 篇7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手机已经占据了我们的生活,享受网络世界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有事没事儿掏出手机解锁、看一眼、锁屏,放进口袋,这一过程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因为这已经变成习惯,潜意识里的动作。喧嚣的生活,繁忙的工作,让人日趋浮躁;白天工作的充实,让你没有时间去思考其他,但是夜晚,我总在想,我要什么?我想改变,但却不知道从哪里改变。

朗读者开始火遍朋友圈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机缘下看到了于丹教授的《重温最美古诗词》,诗词,那些高山流水、桃红柳绿的景象,那些策马扬鞭、激扬文字的情怀,让我心生平静。

于丹教授在书中说到:“诗歌教会了中国人的一种生活观念,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人们用泛神论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怀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把诗歌称做为中国人的宗教。”

我想,我们读诗,在看到月亮时,不仅只会说“好大的月亮呀”,而是比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看到一群鸭子不止会惊叹“哎呀,好大一群鸭子”,而能“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更希望在心浮气躁之时,能体会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心境,在缺少动力时,能感受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场。

我想,诗意其实一直都在我们的心里,只是生活的忙碌与心灵的疲惫使我们灵魂深处的那片柔软沉睡。我们可以放慢脚步,去品味大自然的万千意象,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去翻一翻充满古人智慧与情怀的书,在诗词中留住那个真实的自己,唤醒心中的诗意。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后感 篇8

最近集团组织了名为“书香中交”的活动,旨在为广大员工增长学识,陶冶情操。我便选了于丹老师的一本名为《重温最美古诗词》的书籍,来慢慢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文字的魅力。也正如书籍封面的那句话——“徜徉在明月清风的意象中,感受对中国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见解,从另一方面说,读这本书,可以从一位大家的视角去品味这些美妙的诗词歌赋。清代孙洙就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通读一遍才忽然发现,原本口中偶尔蹦出的一两句,根本就属卖弄,哪算得什么熟读。比如白居易的两首,一首《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竟不知后面还有两段;一首更为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面的我竟也不会。像这样的只会一半的诗还有很多,不谈内容,似这般,就已先学会了敬畏。

不得不说,诗词还真是个美妙的东西,有时简短的七个字,就比用千言万语还能表达的清楚明白,读后感《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诗人可以用种种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春天”可以跟“愁思”联系在一起,我们眼中可爱的“芳草”在诗人的眼中却是“离恨”,古色古香的“长亭”是“送别”,展翅高飞的“鸿雁”却代表远方可爱的“家乡”。我时常会胡思乱想,都说现在的营养丰富人也聪明,古人都是呆呆的,傻傻的,可为什么却写不出如那般有内涵,有韵味的千古绝唱。是我们在这物欲横流的年代,把什么丢失掉了吗?

读这本书的时候,真的会想自己当初摇头晃脑背诵的样子,尤其是看南唐后主李煜写的诗的'时候,会不自禁的微笑起来。李煜写的诗全是“愁”“恨”“烦恼”,本不是能笑出来的意境,不过有趣就有趣在几年前的我竟然对这个“愁”很喜欢,不管是“离恨恰如春草”还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挂在嘴边,现在想来,小小年纪哪来这许多愁。倒应了辛弃疾的那首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由看书而看过去,别有一番滋味。

东坡先生说陶渊明的诗“初看若散缓,熟读有奇趣”。而慢慢读《重温最美古诗词》,竟也十分有趣,书中的诗词包罗万象,田园之乐,国破之恨,报国之情,观景之怀,一一罗列于书中,但无一例外地,都夹杂着诗人或喜或忧,或恨或怒的复杂心情。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人性就是这样,无论身居何职,无论身居何位,只要生于世上,便有种种感情,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如果真的没有感情,没有喜怒哀乐,那么这不是神就是一堆枯骨罢了。正因有种种情感,诗人们才能将这种情感施乎于艺,我们才能在千年之后的今天,走近那些被称之为“诗仙”、“诗圣”的人,走进他们的内心,体味他们的喜与悲,爱与恨。

我想,于老师如此积极的传播传统文化,无非是让中国文化更好的发展下去,让无数的国人不要忘却传统,忘却前人所留下的美丽语言。走进先贤的内心,聆听先贤内心的情感发声。恰如我们常说的,读一本好书,认识一个好人,会让人心胸开阔。是的,在这个喧嚣的年代,每个人都会遇到烦恼,遇到挫折,能从书中品味先贤遇到磨难时的所为,未尝不是给自己一个正确的渠道去排解这些问题,恰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遇磨难而不低沉,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心胸开阔了,问题自然就不算问题了,人总归还是要淡泊一点,否则“众鸟欣有托”,吾不爱吾庐,怎么可能快乐呢。

不管一个人的文学底蕴到底有多高,读两三本书,总归是好的。每天眉头紧锁,心有郁结之气,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会错误百出,莫不如去选上一本自己爱看的书读一读,快乐了才会有进步,“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后感 篇9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一)

我相信任何一个中国人,即便读过再少的书,拥有再少的文化,谈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古词佳句来,也会觉得如生活中的寻常话语,更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时最易涌上心头的感慨。

就像一轮明月,映入国人眼帘的是人生的跌宕起伏、嫦娥的迷人相思、久别重逢的深情,却很难成为一个只反射太阳的黑暗球体;

再如那抹夕阳,映在中国人的心底,撩起了人生暮年的未解惆怅,渲染了边疆战事的壮怀惨烈,描绘了渔樵晚归的静谧温馨,但绝不会是地球自转的日日交替;还有那春夏秋冬,高山流水,花鸟鱼虫,一切的一切在中国人的世界里从来多是丰富多情的,人心总与自然交融,总与万物辉映。

现代生活的忙碌、嘈杂、无序快要将我们吞没的时候,感谢于丹老师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为我们适时奉上了一方清心静气的良药,那些曾经在我们课本里没被好好感悟的诗歌,那些每天出现在生活中却被我们麻木忽略的美好事物,全被重新精心梳理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随着于丹老师的循循善诱,欣赏着书中意境深远的古代画作,细细品味祖先穿越千百年的随想或是感念,每个人的内心都像多了一双温柔的手在抚平心头的哀愁,每个人的耳畔亦似多了一个知己能体谅所有的心事。

我觉得这本书除了帮助孩子和学生更生动地理解古诗词外,对我们成年人也更有帮助。心理学上说,人的生命在14岁之后,就进行了一半。因为14岁以前的童年记忆占据了大脑的大部分,而之后的余生就是是光飞逝。

我想,这不外乎人越长大,对生活中的意象越发熟悉,从而变得寡淡索然,没有了那么多的发现和惊喜,也没有了能够和值得被记忆的事、物。所以,我们急需古人的深思和细腻唤醒我们对生活景象的珍视,就像于丹老师在书的最后说的那样:人的年岁越是增长,就越需要一种温暖,需要生命年华中的浪漫,让我们在现实的纠葛之外找到一种挣脱地心引力的力量。

“年华有限,但诗意无穷”,生活的黯淡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心灵不再有发现美丽和惊喜的能力,我们期待生活能够永远熠熠生光,其实古人眼中的那些美好,正透过亘古不变的月光铺洒在我们心头,不信,就请你捧起这书,定会真切触摸到生活中那满满的诗意。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二)

历史的光影轮转而散,许多令人惊叹的光影转瞬即逝,不留痕迹。但唐诗宋词是柔和不变的橘红色光芒。我坐在灯光下,在最深处遇见了诗人,然后开始学习诗歌生活。

我跟着橘色的灯光,回到了盛唐。在那个诗溢的时代,我突然意识到我的生活和盛唐的人们没有什么不同。小时候,我们也背着“床前明月光”,却不知何为思乡,稚嫩的声音起起落落,澄澈明朗,如撒了一地的月光。长大后,自己情窦初开,回想起“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那种隐秘的情愫,通过诗中的意象,得以释放和寄托;参加工作后,会有更多忧愁与感伤,谁不会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吟着诗句,仿佛望见宽阔的江面,自己的愁绪也沿着滚滚江水,慢慢冲淡。当终将老去的时候,我们也会吟着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轻叹一声回眸一笑,想起自己一生的美好。只有在品尝了人们的诗歌之后,我们才最终明白诗歌是每个人灵魂的寄托。其实,我们身边有诗,但我们不知道如何过诗的生活。

我想,这也是于丹最想告诉我们的吧,生活中不乏诗意,只是红尘喧嚣,人们总是被时间的洪流裹挟着奔跑,渐渐忘了生活的初衷,遗失了灵魂,在国人幸福感越来越低是,诗意与恬然应该被拾起,做我们精神上的富翁。

或许我们知道的诗句不多,但如果有一天,我们看见斜阳晚钟的时候,我们看见田园林泉的时候,我们看见千古明月和旭日长虹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有所思考,有所感触。无论是大悲大喜,还是大起大落,都要去吟首诗,伴着平平仄仄的音调,伴着熟记于心的韵脚,也定会有一种况味。一首诗中所浓缩的恰是作者的感情,即诗能美好定人生也会美好,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不再是一种寄托,而是你对生活的态度。

其实,每个国人身上都有诗意,伴着生命的成长,我们就越需要温暖和美好,来于外界的冷漠与残酷对抗,我们就越需要一种激情,唤醒自己疲惫的心灵,我么就越需要一种力量,引领我们挣脱世俗的牢笼,走向真正的成熟与强大。

我们需要的这一切就是诗意。

年化有限,诗意无穷,让我们享受着诗意,诗意的生活,成就自己最美的人生。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三)

于丹说“我一直深深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中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不要对此不屑,不要认为这些风花雪月知识少年痴谈。”我认为想唤醒中国人心中那份诗意是很难得,至少在现在这个时代是很难得。虽说现在的人都知道学***要性。

看得出作者的那份渴望。

喜欢学习,我想很多人每天都背诵单词。你想每天背诵一首诗吗?为了不再 “难过”,我更乐意每天来上一首。我希望在读了一些唐诗宋词之后能读到这本书。我想那时我会很高兴的。

其实,诗意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诗意随时会醒来,但在它醒来的时候,我要准备好一颗中国人的“诗心”来迎接它。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后感 篇10

无聊之时,翻开了你,便被你那优美,富有哲理的语言吸引,很久以前便已购下了你,却从未发现你的美丽,我开始了我有诗意的人生。古诗词是人们抒发内心情感的出口,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是中华文明的一种美感。学习让我们懂得了许多许多……

记得一次心情苦闷,无意间瞥见了你,你告诉我“长风波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你告诉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告诉我“李白一生爱酒,爱剑,但在他心中,他希望别人可以看到他的才华,却一生都没有实现做官的心愿,直至近代,我们才发现李白的才华。”这样的好汉都是历经挫折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经历挫折就成功呢?

你告诉了我,失败不必气馁,重新站起才是好汉。让我知道,人生富有诗意,诗意美在书本。

记得一次考试失利,无意间又瞥见了你,你告诉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你告诉我“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你告诉我“生活中必然有着艰险、坎坷,但是,我们更要学习古人,学习他们那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他们那不怕一切,勇敢向前的坚定不移的希望。”,我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你告诉我的这些不同的话。古人遭受挫折,一次次站起,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站起呢?

你告诉了我,失败不必气馁,重新站起才是英雄。让我知道,人生富有诗意,诗意美在书本。

记得一次擅长比赛输了,你已静静躺在我桌上,我想,大概是妈妈放的吧,再次翻开你,希望你给我一些建议,却意外发现,我已看到最后几页,你这次并没有告诉我之前那样的多,你只说了两句话: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起拿起一本古诗词,开始阅读吧,相信你会得到更多,会领会到更多,更会感受到更多,开始阅读古诗词,背会它们吧……”

你告诉了我,失败不必气馁,只有重新站起来才能成功。让我知道,人生富有诗意,诗意美在书本。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只是不愿意站起的人,就好比“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我们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历经挫折,也要站起,我们不要做一个被生活淘汰的人,努力去做一个生活的成功者,因为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一样的起点,积极面对生活,让世界因我而美丽,让我们的人生,因挫折,而变得更加出彩。

曾经的你,封面布满灰尘,被尘封在书桌的角落,现在的你,已有一个书皮,被风抚在卧室的床头,感谢有你——《重温最美古诗词》,你告诉我的道理,大概,大概永远也写不完吧。

感谢有你——《重温最美古诗词》,人生富有诗意,诗意最美就在你。让我们一起再次翻开它,学习到更多更多的道理,学习中华文化,开始阅读《重温最美古诗词》。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后感 篇11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800字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

无聊之时,翻开了你,便被你那优美,富有哲理的语言吸引,很久以前便已购下了你,却从未发现你的美丽,我开始了我有诗意的人生。古诗词是人们抒发内心情感的出口,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是中华文明的一种美感。学习让我们懂得了许多许多

记得一次心情苦闷,无意间瞥见了你,你告诉我长风波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你告诉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告诉我李白一生爱酒,爱剑,但在他心中,他希望别人可以看到他的才华,却一生都没有实现做官的心愿,直至近代,我们才发现李白的才华。这样的好汉都是历经挫折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经历挫折就成功呢?

你告诉了我,失败不必气馁,重新站起才是好汉。让我知道,人生富有诗意,诗意美在书本。

记得一次考试失利,无意间又瞥见了你,你告诉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你告诉我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你告诉我生活中必然有着艰险、坎坷,但是,我们更要学习古人,学习他们那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他们那不怕一切,勇敢向前的坚定不移的希望。,我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你告诉我的这些不同的话。古人遭受挫折,一次次站起,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站起呢?

你告诉了我,失败不必气馁,重新站起才是英雄。让我知道,人生富有诗意,诗意美在书本。

记得一次擅长比赛输了,你已静静躺在我桌上,我想,大概是妈妈放的吧,再次翻开你,希望你给我一些建议,却意外发现,我已看到最后几页,你这次并没有告诉我之前那样的多,你只说了两句话: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起拿起一本古诗词,开始阅读吧,相信你会得到更多,会领会到更多,更会感受到更多,开始阅读古诗词,背会它们吧

你告诉了我,失败不必气馁,只有重新站起来才能成功。让我知道,人生富有诗意,诗意美在书本。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只是不愿意站起的人,就好比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我们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历经挫折,也要站起,我们不要做一个被生活淘汰的人,努力去做一个生活的成功者,因为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一样的起点,积极面对生活,让世界因我而美丽,让我们的人生,因挫折,而变得更加出彩。

曾经的你,封面布满灰尘,被尘封在书桌的角落,现在的你,已有一个书皮,被风抚在卧室的床头,感谢有你《重温最美古诗词》,你告诉我的道理,大概,大概永远也写不完吧。

感谢有你《重温最美古诗词》,人生富有诗意,诗意最美就在你。让我们一起再次翻开它,学习到更多更多的道理,学习中华文化,开始阅读《重温最美古诗词》。

作者:初中王梦媛

以上是优久初中范文网为大家整理的“《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800字,读后感作文”,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作文,读后感,800字”的信息,欢迎访问查看更多相关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