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读后感。
诗词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诗词不仅能够教会我们学习,也能教会我们人生,哪里有优质诗词鉴赏帮助我们学习?本站精选整理的《{最新毛泽东诗词读后感1500字》或许对你诗词释义学习有所帮助。
最新毛泽东诗词读后感 篇1
一直在拜读《毛泽东诗词》,这是毛泽东同志一生戎马的见证,也可以说这是整个红色经典的演变。红色经典中蕴含了太多的红色革命、红色精神和世界观、价值观,是毛泽东思想的完整体现。像《沁园春·雪》中写的那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虽然他们有无数的辉煌但终化作尘土、成为过去,而我们要向前看,实力在发展当下最重要,故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又像“红旗卷起农奴戟**高悬地主鞭”则反映了农民翻身做主不畏**斗地主的豪迈激情。还有“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以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或许有人会觉得《毛泽东诗词》的文学成就高于红色经典的成分,它不像其他的所谓红色经典的书籍《红岩》、《林海雪原》一样,能够很好将红色经典的部分表现出来。
但我总觉得《毛泽东诗词》确实跟随着红色经典成长的,从开始的革命思想的引入、思想解放的宣扬,到后来的革命的发展壮大、敌后根据地的形成。丛红军长征的艰辛,到土改中农民的欢乐和鼓舞。一首诗,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个时代。
学习伟人诗词,滋养高尚正气,塑造非凡人格,陶冶美好情操!毛泽东是中国现代文学诗歌创作的杰出代表。由于他的领导才能和卓越的政绩,人们对他的文学成就并没有更多的关注和评价。
毛泽东诗词集读后感(二)
在毛泽东的诗歌中,革命的人生理想和战胜困难的革言不时出现。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欲与天公试比高”“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等等。在那月没星沉,夜色如磐的日子里,这种革命理想曾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耀着人民前进的道路;在那电闪雷鸣、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这种革命理想曾像展翅高翔的海燕,呼唤着人民向黑暗、腐朽的势力冲击;在那硝烟迷漫、战火纷飞的岁月,这个革命理想像嘹亮的号角,鼓舞着人民去奋勇杀敌;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个革命理想则像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着人民去乘风破浪,锐意改革,创造奇迹。它们是伟大革命领袖的战斗豪情与杰出诗人的创作激情浑然一体结成的革命诗词的奇葩。
《毛泽东诗词》在读者心灵里铸造美的殿堂,它的美是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概括与升华,它表现美的重要特色是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毛泽东诗词集读后感(三)
毛泽东在他的作品中,不做历史名人的崇拜者,赞美当代英雄,是因为他站在历史发展的最高点,运用的是最新的唯物史观,这就使他的评古具有前人所没有的大“气”,这一特点就是帝王诗人曹操,和以气魄宏大而着称的苏轼也无法向其背。
与其博大境界和相辅相承的是毛诗词的磅礴的气势。在毛泽东诗词中,气势宏大的句子比比皆是,如“千村霹雳开新宇,万里东风扫残云”、“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风雷激”这些写景的诗句显示了惊天动地,吞吐风云的气势,形象的概括了时代激变的特征。
《毛泽东诗词》境界和气势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即具有转动乾坤、拨动历史,藐视一切困难和强权的气魄。如《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把地球写成“小小环球”,把强大的国际反华势力写成“有几只苍蝇碰壁”,《七律·长征》把红军长征中艰难的跋涉写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在毛泽东的笔下,世界小得可以运于掌心,**势力变的不堪一击,战胜困难变得轻而一举,视若游戏。此种气魄比苏轼的“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还有过之。意境静中寓动,景物色彩明丽寓意深刻,场面波澜壮阔。
《毛泽东诗词》中的诗词尽管数量不是很多,但因为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画面,抒发的是整个时代的激情,尤其是他的伟大气魄,极高的浪漫主义艺术表现力,使他的作品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诗词创作的最高峰。他创作中至高无上的视点,纵横环宇的气势,形象生动的用典、幽默的语言风格,不但在当代独树一帜,也达到了古人没有达到的高度,填补了古诗词创作中艺术表现的空白。从这一点看《毛泽东诗词》既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艺术瑰宝,又是中国现代诗词创作的一座奇峰。
最新毛泽东诗词读后感 篇2
[毛泽东诗词鉴赏读后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诗经的缠绵悱恻;“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是楚辞的磅礴奔放;“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是唐诗的浪漫不羁;“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宋词的温婉细腻;“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元曲的苍凉凄美……巍巍华夏五千载,多少风流人物于翰墨丹青里不朽,而那已然是不可触及的古代,那些曾经熠熠生辉的姓名,也变成了书卷上一个文化的符号,毛泽东诗词鉴赏读后感。
每每提及毛泽东,“伟人”“军事家”和“政治家”仿佛三个标签,将人们的对他的看法限定于政要元首;看罢《毛泽东诗词鉴赏》,撇去毛泽东伟人的光辉,洗去他军事奇才的铅华,在我眼里,他只是一个简简单单,有血有肉的诗人。
你也许读过《沁园春·雪》那句掷地有声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钦佩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你也许读过《卜算子·咏梅》那句不卑不亢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感慨那坚贞美丽,傲岸挺拔的情操;你也许读过《长征》那句快意淋漓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赞叹那不惧艰险,苦中作乐的洒脱——能将诗词演绎得如此灵动,如此飘逸也许并非难事,难能可贵的是,毛泽东的诗词,更像是一部历史,不仅记录了他自己的成长,也见证着新中国饱经磨难的孕育过程。
早在毛泽东少年时,就曾借用改写西乡隆盛的诗向父亲表明自己宏伟的志愿——“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抱着这样的志向,毛泽东开始了革命之路。
追随着时间的线索,你可以在他的诗词中见证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胜利,挫败,步步为营——从“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井冈山开始,革命的星星之火,渐渐形成燎原之势,读后感《毛泽东诗词鉴赏读后感》。一九三零年,红军广昌会师,在他的文字里,我们看得出行军的细节,到达广昌,也并非仅仅是路过——“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此后不久,就开始了反第一次大“围剿”。“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声势之浩大,战争之惨烈,以致于“不周山下红旗乱”。
曾有人把杜甫的诗称作“诗史”,因“杜(甫)逢(安)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如此说来,毛泽东的诗何尝不是对那一段历史风烟的祭奠?不同于杜甫的沉郁顿挫,毛泽东的诗词常是豪言壮志,乐观积极的,有时也不乏对战友的称赞,还有戏谑国民党军的讽刺。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般亲切,这般自豪,毛泽东对彭德怀的感情可见一斑;而在罗荣桓离世后,他更是怀着万分的悲痛写下“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在这样的诗句中,再没有战场上的浴血厮杀,有的只是他那一颗朴实铿锵的心,有的只是他与朋友,同志之间的情。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1957年2月,杨开慧当年的好友、柳直荀烈士的夫人李淑一写信给毛泽东,请求抄寄毛泽东1920年写给杨开慧的这首《虞美人·枕上》。李淑一的来信,勾起了他内心世界难以平息的情感波澜,他满怀深情地写下这首《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在爱妻杨开慧谢世二十七年后,六十四岁的毛泽东动笔写下这首《蝶恋花》,情真意切,细腻温婉处,再没有了曾经的豪迈;也许有人不屑这缠绵缱绻,儿女情长,可正是这样一种凡人的情感,使毛泽东从被神化的光环下走了出来,复归到一个有血有肉,有伤有痛的凡人。
也许毛泽东一生戎马倥偬,逆境重重,风云变幻,经历过“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风雷激”的改天换地,他终究是一个凡人,一个有爱有恨,会哭会笑,一个对家乡故土深深眷恋的游子。“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年轻气盛的往昔,红旗翻飞的曾经,故地重游,他依然怀抱着最初的梦想,无怨无悔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却感慨“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沧海桑田。
读毛泽东的诗词,仿佛读的不是文字,而是一段生东的历史,一张熟悉陌生的面孔,一颗普世的爱,一颗爱小家庭的心。他曾站在六盘上的土地上叩问“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却不知在岁月的流逝里,他手中的笔已成为利器,成为缚住敌人那条狂暴苍龙的绳索。岁月会将分秒变为历史,遗忘会将历史变为飞烟;多年之后,也许时间的洪流会将他的名字变为一个符号,他曾举起的酒杯,在成为消逝中不可捉摸的一丝劫灰,终有这些文字将他记载,以真实的方式。
最新毛泽东诗词读后感 篇3
长歌浩叹唱古今
怀揣一颗赤子之心,翻开一卷《毛泽东诗词集》,捧读一篇力透纸背的传世经典,回想一段云谲波诡岁月峥嵘。心情随着言语飞驰,时而凶猛,时而阴郁,时而沧桑,时而飞扬。
初读《毛泽东诗词集》,不太了解每篇词作背后的故事,但仅是文字之间倾泻而出的那股回肠荡气,已足够让人为之扼腕动容。诗人仿佛远离尘嚣,高站于人世之巅,淡笑风生,运筹帷幄,笑看气象恢弘的山河,高唱豪迈奔放的誓言。再读《毛泽东诗词集》,倾听文字背后的历史,感受那份沉淀于豪爽之中的情感,眼前倏地浮现出一个个影像,那个在橘子洲头指点江山的壮志青年,那个在重阳佳节感叹人生的战地诗人,那个在昆仑山下俯仰天地的革命斗士,那个在长江侧畔老当益壮的花甲老人。
毛泽东诗词,五个豪迈而崇高的大字,也蓦地多出些熨帖的味道。
毛泽东的诗词,延续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形式与韵律,又凭借其灵动的文字与深切的情感,在形式与内涵之间游刃有余。情感是诗歌的灵魂。 没有情感,诗歌只是一堆空话。毛泽东诗歌是毛泽东精神和情感的具体表现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是痛失爱侣后的深情悼念;“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是远离友人后的殷切关怀;“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是收到捷报时的大喜过望;“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是远眺昆仑时的诗兴大发。翻看整本文集,印象中的诗人似乎是没有定型的,时而是一位落拓不羁、高声呐喊的热血青年,时而是一位舍我其谁、行高于众的革命斗士,时而是一位志存高远、放眼世界的风流人物,时而又是一个情感丰富、爱憎分明的平凡世人,然而无疑,他是一个有着真性情的人。对爱人的彻骨思念、对友人坦诚相待、对国家的赤胆忠心,这些情感都毫不保留地体现在其诗文中。
情感的原性表达,也让毛泽东的诗词少了分戎马倥偬的肃杀之气,多了分江湖儿女的快意潇洒。
作为一位坚定不移的革命者和卓越的领导人,毛泽东的诗词当然不会只局限于英雄气概儿女情长,那蕴藏于字里行间的,更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沉的爱。冈崎俊夫曾在《毛泽东与词》一书中这样说:“(毛泽东的诗词)那里有一种寂寞的余音,孤独的影子。
这不仅限于文字,而是中国传统诗人的灵魂。只有当我们看到孤独的深渊,我们才能对人民有真正的爱。” 毛泽东有着这样孤独的魂灵,与生俱来的卓尔不群,是注定要将他与普通人区别开来的。
生长于乱世,当黎明还黝黑曙光未出现之时,他便一路长吟踽踽独行,当局势已安定民族渐富强之时,他仍孜孜不倦上下求索。从征服战争到抗战八年,从解放战争三年到新中国成立,毛泽东写了许多诗。从“今日长樱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从“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到“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些惊世骇俗的句子,是充满浪漫幻想的驰骋文字亦是凿凿之言,见证了一段历史的风骤雨狂,亦见证了一代伟人的壮怀逸兴。
纵览毛泽东所有诗词,历史兴衰风云变幻在其笔下都被灌注了一份家国天下的意义,而正是这样一份敢于担当天下兴亡的信念,这样一份排山倒海的气势和叱咤风云的勇力,倾倒并鼓舞了此后一辈又一辈的中国人民,为了理想前进,为了国家奋斗,余音绕梁,时至今日。
踏上风尘之旅,百年风流,见江山如画,叹沧桑。品味毛泽东诗词,如同痛饮醇醪,一面是壮怀激烈的豪爽,一面是如痴如醉的沉迷。毛泽东诗词,字字珠玑,篇篇锦绣,是民族精神的集大成者,亦是值得每个中国人仔细研读的传世之作。
纵观百年的辉煌,长歌唱出古今!
最新毛泽东诗词读后感 篇4
在我心目中,毛泽东不仅是万千人敬仰的领袖,也是胸怀宽广的诗人。
最早接触毛泽东诗词是在小学五年级的书本上,一首七言律诗《七律?长征》现在吟起来还是朗朗上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用简短的五十六个字,叙述了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这无疑不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毛泽东的诗词大多以豪迈见长,这与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有所不同,苏轼、辛弃疾的诗词虽是豪放但又不免伤感,可以说是一种消极的豪放,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因笑我,早生华发人如梦,一尊还江月。”“多情”后几句虽表达的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而毛泽东的诗词确是豪放而乐观的,是积极向上的,读过他的诗词之后,让人感到荡气回肠,似乎爬上了更高的树,看得更远了,这种“安得倚天抽宝剑”的气魄更是无可比拟的。
他的另一首《沁园春?雪》读后令人回味无穷,词的上阙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啊!
而下阙的气势更加磅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会弯弓射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诗写出了新的时代革命英雄们敢于超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敢于创作更加伟大的业绩,这是毛泽东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它凸显了毛泽东胸怀宽广、豪情豪迈、志向远大和人生自信。
毛泽东作为时代伟人,值得人们的高度钦佩。作为一个诗人,他也很怀念。
陈孟永老师点评:能感悟到毛泽东的自信和积极乐观向上,很有见地,本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但缺少疏通自我感想。
最新毛泽东诗词读后感 篇5
毛泽东的诗歌创作充满了诗歌的激情,按照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运用形象思维。著名诗人贺敬之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
在漫长的岁月里,毫不夸张地说,它几乎席卷了整个革命诗坛,吸引和陶冶了几代中国人,并在国外传唱。”
毛泽东将伟人之大气魄、诗人之大手笔、兵圣之大智勇,浑然集于一身。伟人、诗雄、兵圣之最集中诗意凸现,莫过于数十首毛泽东诗词。“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雄奇瑰丽的毛泽东诗词,以国人诗学而论,李白诗仙,杜甫诗圣,毛泽东则为诗雄词豪。
毛泽东诗词意境如天地之苍茫、江河之奔涌、山岳之岿然、星光之灿烂,是民族文化的奇珍异宝,思想武库、诗作灵河。
“一代风流的一代绝唱,壮丽国度的壮丽诗篇”。曾经有人如此评价过毛泽东主席的诗词。过去我感触不深。
今有幸认真拜读《毛泽东诗词选》之后,想起这句话,我不禁为之喝彩——真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毛泽东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当我读完《毛泽东诗词选》后,我才发现毛主席是那样坚毅,那样豪放,那样睿智,从他的诗词中我感受到了一个伟人的人格魅力。
在《毛泽东诗词选》中,充满“久有凌云志,重在井冈山”、“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这些历览名山大川的感慨;忧国忧民的毛主席,在攀登游览时,也不曾放下心头的凌云壮志,“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又是毛泽东对于中国经历磨难的深刻感悟,“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枝头俏”、“雄关漫步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它们表现了毛主席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但在毛泽东诗词中,我最爱的是《沁园春·长沙》。: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多么豪放的诗啊,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自古以来,骚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多有咏雪之作。毛泽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
本篇是毛泽东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引起唱和、争论最多最大的一首。最根本的是,这是毛泽东诗性智慧的第一次充分展示,也是毛泽东丰富高尚精神世界的第一次艺术表现。集如此众多之第一于一身,这首词自然就举足轻重、众望所归了。
这首词上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上下交融,形成了广阔的时空世界,形成了一个完美而独特的艺术整体,展现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非凡的精神境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高唱而入,起笔不凡,总栝大半个中国的严冬雪景。诗人咏雪不仅关注雪景,还通过学习,书写祖国壮丽的山川,评论祖国悠久的历史,非常深刻。第一句,劈头统摄歌咏的地域对象,一笔囊括了半个中国。
二、三句描写特征,点出题目。“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广蒙深透;“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严冬的威猛雄奇。寥寥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面,为下文的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而且豪情激荡,笼罩全篇。
接下来七句,用“望”字领起,分三层递出,具体描绘画卷上的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进一步抒写豪迈、激昂的情怀。你看:南北纵横,“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是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呼应了“万里雪飘”;东西环顾,“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回应了“千里冰封”;上下远眺,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群山、高原是那么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好象正“舞”向云宵,“驰”向天际,要跟雪云高压的天公一比高下!
这七句大笔如椽,写尽了东西、南北、上下、内外,笔力千钧。这七句,大处落墨,专写大河、长城,点染了中华民族千古文明的历史纵深感。“欲与天公试比高”,更给本无生气的景物,赋予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意识。
这是人格化的雪景,更是个性化的诗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结合,客体景观与主体意境的交融,只有毛泽东有这样的好主意!诗人将眼前景象和联翩浮想交织起来,选取象征中华民族的长城和黄河纵横入画,从色彩(银、蜡)、形貌(蛇、象)、动作(舞、驰、比)等各个侧面描写山原,突出地刻画了祖国山河的伟大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北国风光”的壮丽奇观。
同时,通过这种生动的艺术描写,也表达了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激情,唤起了读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银蛇飞舞状连绵之群山,以蜡象奔驰拟起伏之高原,不只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赋予群山高原以昂扬奋进的斗争精神,使人联想到自古以来生息、劳动在这块土地上的富于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这种移情入景、力诱纸背的描写,也只有毛泽东才有此妙词!
眼前雪中的山川,是如此的生动、如此的壮阔,铺陈到此,已经淋漓尽致。然而诗人意犹未尽,又发挥丰富独特的想象,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劈出奇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三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在冰雪茫茫的浩大画卷上,想象雪霎天晴之时,红艳艳的阳光照耀在白雪覆盖的祖国山河,犹如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更加绚丽多彩、娇媚动人。用“须”字转折,表达乐观期待的心情;“看”字承“望”,显示端详观赏的意态;“红装素裹”相映成趣,显得特别娇艳明媚,所以尾句说“分外妖娆”。这是诗人通过主观意象将自然景物拟人化的方式。
以这样的奇想为上片作结,遂使所写的雪的场面,具有一种不饰雕作的妍新之美。诗人就是这样把祖国山河的壮美、精神摄出了。能够通过客观感受将自然的形态艺术地描绘出来,这即是古人所说的得“题中之精蕴”。
上片极写祖国江山之壮丽,故下片自然引出无数英雄竞相对她折腰。“江山如此多娇”极有吞吐之妙。它一方面承接上片所写的雪中“北国风光”而作一总束,一方面又从江山的美好引出倾倒于如此江山的无数英雄。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接得不偿失劲挺,有异军突起之势。以下七句,举大端而论,与上片的博大空间相照应,写出浩瀚的时间,纵贯几千年,通览中华文明史,从“无数英雄”中举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皇帝加以评说。一个“惜”字,,着笔传神,把表面上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传接起来,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意,以婉转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
这几位人物杂历史上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他们功业赫赫,雄视一代,不愧是历史的巨子。只可惜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只图摄取,不思创新,因而都配不上如此美丽的大好河山。那么,就自然而然地推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充满无限豪情的结尾。
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曰:“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须结得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此词结尾三句,正有这样的妙处。
第一句三字,先用一顿突转,象轻舟扬桨一拨,直转下二句。“往”字前大书一个“俱”字,如铁帚横扫历史上的“无数英雄”;“矣”字唱叹,富有感情色彩。
二、三句在“数”与“看”两个动词之中,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充沛而动人,言有尽而意无穷。历代英雄都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冲走了。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的无愧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林中自立,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全词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诗人的神光所聚。
有了这一最精炼、最概括的结语,全词咏雪的“题外之远致”就洋溢纸上了。
从毛泽东的诗词中,我了解到了,在往昔的峥嵘岁月中,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使人民群众获得了解放与自由,在"一唱雄鸡天下白"之后,他又挑起了建设国家,强民富国的沉重担子,为了人民呕心历血,毛主席的人生是闪光的人生。
今天的我们,在领略毛主席英雄气概的时候,知道了过去那个年代的艰辛,知道了战斗的残酷,知道了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学习、探索、钻研就如曾经的"鏖战"、需要我们拿出"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精神和红梅傲雪般的坚强意志,与困难作斗争。须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在今后的日子中,我们也会牢记毛主席的教导“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也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最新毛泽东诗词读后感 篇6
缅怀伟人传承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次读到毛泽东主席这篇诗时,心中便会油然升出一种自豪感。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挽救民族危亡,红军主力从
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进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一路上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击溃了敌军的无数次围追堵截,跋山涉水,翻越五岭,他们乐观面对,一首首嘹亮的军歌,唱彻荒原。他们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有勇气,有智慧,有汗水,有鲜血,有欢笑,也有泪水。368天,18座山、24条河流、转战11个省,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将五岭当作细浪,将乌蒙山当成泥丸,将刺骨的金沙江水拍暖,飞越寒冷的泸定桥,翻越白雪皑皑的岷山,他们永不言败,咬牙坚持,用自己的生命留下了一个个奇迹;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一部部传奇。
尽管环境艰苦,但毛泽东主席的诗词还是充满着乐观的精神,积极进取的态度。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我仿佛能看见岷山这座雪山上,出现了一抹鲜红,那是中国的胜利,那是红军的大无畏精神,那是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TAoCI52.cOm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都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积极乐观的长征精神让我深受触动。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所要做的,就是珍惜当下,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新毛泽东诗词读后感 篇7
摘要:毛泽东的诗词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它凝聚着历史的风云,激荡着革命的鼓角,概括了半个世纪的峥嵘岁月,蕴涵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神韵以骨气取胜,豪迈奔放,激越昂扬,气势恢弘,叱咤风云,具有帝王气魄,堪称一代大家,当之无愧。
关键词:毛泽东艺术特点诗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毛泽东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人,毛泽东在我心目中只是一个神圣的领袖,我对他的上述内容只知道。也许这也是当代学生对国家领导人的理解。
可是当我读完《毛泽东诗词》后,我才发现毛主席是那样坚毅,那样豪放,那样睿智,从他的诗词独特艺术风格中我感受到了一个伟人的人格魅力 。
第一、 豪放大气。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于1925年12月。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动。
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建立,全国革命**在广州正式成立。当年深秋,毛泽东到广州主持农业运动讲习会。在长沙期间,他重游橘子岛,写下了这个词。写《沁园春·长沙》时的毛泽东时年33岁。
当年,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一月党的“四大”在上海召开,九月毛泽东在广州参与国民党“二大”的筹备工作,十月被推选为国民党**宣传部长。毛泽东意气风发,心情很是舒畅。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一号。“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虽是一介布衣,但有问鼎天下之气势。
而且,他的思想和精神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第二、 想象浪漫。
《虞美人·枕上》是毛泽东的第一首词,写于25岁那一年,也是他的第一首情诗,这是毛泽东毕生创作中唯一没有政治色彩,表达个人情感最为纯粹的作品。是写给新婚妻子杨开慧的,新婚不久骤然别离,长夜难眠,辗转反侧,毛泽东的炽热、深情、真挚、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开篇两句就起手不凡——“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所谓愁是一种心境,一种情绪,莫可名状,最难形容,古人的妙句无非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言其烦;“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言其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言其长;而毛词是言其形,形象清新,想象别致,自出机杼,俨然又一婉约名句。1923年年底,毛泽东接到中共**通知,由长沙到上海再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词系诗人离开长沙不久写给杨开慧的。词的上阕把跟爱妻离别时那种难舍难分、无限依恋的场面表现的淋漓尽致,凄切动人。
毛泽东当年才三十岁,上有高堂老母,下有两个幼子,因革命需要又远行,更何况当年的那种环境,谁能预料“挥手从兹去”是生离还是死别呢?但是,杨开慧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而是一个在革命斗争中受过训炼和考验的坚强女人。她理解丈夫,支持丈夫,在革命事业与个人爱情、家庭幸福发生矛盾时,强忍住巨大的悲痛“热泪欲零还住”;而面对深明大义的妻子,毛泽东深感欣慰,从内心抒发了“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词的下阕又回到离别的场景,东门外遍地白霜,头顶上半天残约,横塘四周呈现出一派肃杀悲凉的景色,衬托出一对青年夫妻的离情别绪。到车站了,要分手了,一声汽笛可谓催人肠断,从此之后两人将“天涯孤旅”天各一方了。但是,也正是这一声汽笛让诗人惊醒:
小我要服从大我,“凭割断愁丝恨缕”,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必须振作起来,“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表现了诗人准备勇猛奔向革命征程的高尚境界。从词的尾句“重比翼,和云翥”还可以看出诗人热切期望着不久将来夫妻重新团聚,比翼双飞,共为革命作贡献。仅用六个字,诗人的无限深情和美好祝愿就融为一体。
第三、 文采华美。
《七律·答友人》这首诗在诗人所有诗作中最为绚丽飘逸,工艺上也最为讲究。前四句妙用古典神话传说,想象力瑰丽斑斓,情景交融,从神仙世界写到后四句的现实世界,可谓举重若轻、自然婉转。大家仔细听听,“云横”对“浪下”,“九派”对“三吴”,“浮黄鹤”对“起白烟”;“洞庭波涌”对“长岛人歌”,“斑竹一枝”对“红霞万朵”,“千滴泪”对“百重衣”,“连天雪”对“动地诗”,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量词对量词,色彩对色彩,对得何其工整,何其漂亮,用毛泽东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光昌流丽”,他喜欢用这个词来形容文章写得漂亮。
这是一种优雅华丽,也有一种口头生动。比如:“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把敌酋师长的名字直接到词里,不禁让我们想起辛词“试问天下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而且行军队伍中一片欢腾声如在耳畔,颇有神韵。
作为跨越时空的历史沉淀和人格化的象征,中国人不能淡化毛泽东留下的印迹和影响。如果我们理解毛泽东的诗,似乎可以理解中国的过去,加深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如果读懂了它,似乎便读懂了这片古老土地上堆积的沧海桑田,和在20世纪人类历史舞台上上演的一幕幕悲欢离合和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