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诗词 > 毛泽东诗词的读后感 > 导航 >

毛泽东诗词的读后感(通用7篇)

毛泽东诗词的读后感(通用7篇)

毛泽东诗词的读后感

2024-02-05

我读了几本书,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作品这本书,它让我受益匪浅,感动至深。我们需要抓住当时的感悟,写出一篇优质的读后感,以下是一篇关于“毛泽东诗词的读后感”的详细介绍快来看看吧,请将这篇文章保存到收藏夹下次再看!

毛泽东诗词的读后感(篇1)

在我心目中,毛泽东不仅是万千人敬仰的领袖,也是胸怀宽广的诗人。

毛泽东的诗词大多以豪迈见长,这与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有所不同,苏轼、辛弃疾的诗词虽是豪放但又不免伤感,可以说是一种消极的豪放,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因笑我,早生华发人如梦,一尊还江月。”“多情”后几句虽表达的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而毛泽东的诗词确是豪放而乐观的,是积极向上的,读过他的诗词之后,让人感到荡气回肠,似乎爬上了更高的树,看得更远了,这种“安得倚天抽宝剑”的气魄更是无可比拟的。

他的另一首《沁园春?雪》读后令人回味无穷,词的上阙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啊!

而下阙的气势更加磅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会弯弓射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诗写出了新的时代革命英雄们敢于超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敢于创作更加伟大的业绩,这是毛泽东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它凸显了毛泽东胸怀宽广、豪情豪迈、志向远大和人生自信。

毛泽东作为时代伟人,值得人们的高度钦佩。作为一个诗人,他也很怀念。

陈孟永老师点评:能感悟到毛泽东的自信和积极乐观向上,很有见地,本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但缺少疏通自我感想。

毛泽东诗词的读后感(篇2)

北方的风景,千里的冰,千里的雪。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读着这首气壮山河的诗词《沁春园·雪》,顿时勾起了我对《毛泽东诗词》这本书的酷爱之情。

读了毛泽东的诗,我意识到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这首诗让我知道了一段历史,一种精神。

深刻领会了革命理想的崇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这篇简单易懂的文字,让人感叹革命胜利后的中国大地将多么美丽!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孩子,放眼世界,珍视祖国,不爱奢华的生活,而爱持枪的雄心壮志。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换了人间四字,具有万钧之力,深刻地批判了数千年的封建社会,赞颂了美好的未来,同时,也对人们发出了伟大的战斗号召。

他学习了伟人的诗歌,培养了革命情操。

我明白了:在人民最失魂落魄的时候,深陷于月没星沉的黑暗中时,这种革命理想就如同闪闪发亮的火炬,在夜色如磐的深处,熊熊燃烧;在人民最萧瑟寒冷的时候,深陷于电闪雷鸣的恐慌中时,这种革命理想就如展翅高飞的海燕,在狂风暴雨的打击下,无畏开路;在人民最叫苦不迭的时候,深陷于硝烟弥漫中时,这种革命理想就如高声嘹亮的号角,在战火纷飞的折磨下,生生不息!一首首,一句句,字里行间无不渗透了伟人毛泽东的渊博知识,展现了他的风华才貌。

这首诗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只有通过革命斗争的实践,才能理解和写出这样一部红色经典。

这不仅是文坛的一颗璀璨之星,也是毛泽东一生的见证。

对我这种懵懵懂懂的少年来说,虽不能完完全全地理解毛主席的诗词,可是,只要一接触毛主席的诗词,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气宇轩昂的力量。

对我来说,正是这种力量促使我在学习面前有不同的希望和动机。

毛主席的革命理想就像一座纪念碑,一直在推动我前进。

这本红色经典共记载毛主席三十五首诗词,每字每句,就如棒槌重重敲在我的心上,那光明的力量,时时指引着我们前行。

那股浩然正气,洗涤着我们的心灵,滋养着我们的精神。

我受益最大的,还是写作。

无论是写天地,还是写人情,那种豪迈的情怀,在我的心里,总是长涟漪

毛泽东诗词的读后感(篇3)

缅怀伟人传承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次读到毛泽东主席这篇诗时,心中便会油然升出一种自豪感。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挽救民族危亡,红军主力从

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进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一路上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击溃了敌军的无数次围追堵截,跋山涉水,翻越五岭,他们乐观面对,一首首嘹亮的军歌,唱彻荒原。他们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有勇气,有智慧,有汗水,有鲜血,有欢笑,也有泪水。

368天,18座山、24条河流、转战11个省,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将五岭当作细浪,将乌蒙山当成泥丸,将刺骨的金沙江水拍暖,飞越寒冷的泸定桥,翻越白雪皑皑的岷山,他们永不言败,咬牙坚持,用自己的生命留下了一个个奇迹;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一部部传奇。

尽管环境艰苦,但毛泽东主席的诗词还是充满着乐观的精神,积极进取的态度。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我仿佛能看见岷山这座雪山上,出现了一抹鲜红,那是中国的胜利,那是红军的大无畏精神,那是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都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积极乐观的长征精神让我深受触动。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所要做的,就是珍惜当下,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毛泽东诗词的读后感(篇4)

《毛泽东诗词》优秀读后感

《毛泽东诗词》是一本充满着智慧和力量的书籍。这本书以毛泽东主席的诗词作品为主,其中既有他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创作的英勇之作,也有他在执政后以统治者身份感慨人生的深情之作。整本书以简洁纯熟的笔触,展示了毛泽东主席卓越的文学才华和他对国家、民族的深情厚意。TAoCi52.COm

阅读这本诗集,我被毛泽东主席深奥而富有哲理的诗句所折服。他以诗词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革命斗争的坚定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比如《沁园春·雪》一诗中写道:“冰雪照耀天地间,江山如画图不变。革命斗争从未停,而今时势更加焕。”这些诗句充满着豪情壮志,饱含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和激励。

此外,毛泽东主席也在诗词作品中表达了对百姓苦难的关怀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他用深情而犀利的笔触,描绘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艰辛生活,呼吁人们共同努力,推动社会的进步。比如《沁园春·长沙》一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求真理何处寻?度外常记兵一身。”这充满激昂与悲壮并存的诗句,折射出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展现了毛泽东主席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和对国家前途的关切。

毛泽东主席的诗词作品除了表达理想和同情之外,也展现了他作为领导者的深邃思考和务实才能。他以独到的观察和深邃的思考,写下了许多关于政治、经济和军事战略的诗句,凸显了他作为革命家和军事家的独特眼光和智慧。比如《七律·人民军队》一诗中写道:“求是操宣统,用兵讲运筹。豪杰宁遁世,将士不事休。”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毛泽东主席对军队和军人的高度评价,也彰显了他对军事力量的准确理解和对战略胜利的确定信心。

总的来说,《毛泽东诗词》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而广泛的印象。我被毛泽东主席丰富的思想深深地打动,也被他的才华和智慧所折服。通过阅读这本精彩的诗集,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毛泽东主席的伟大意义和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巨大贡献。毛泽东主席的诗词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一面鲜明的旗帜,激励着我们继续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阅读该书后,我深感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我要以毛泽东主席为榜样,勇往直前,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体会到毛泽东主席的智慧与魅力,从而不断激励自己,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通过阅读《毛泽东诗词》,我深深地认识到诗是一种智慧的凝结,是精神与思想的表达。毛泽东主席的诗词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巨大的价值,更是我们从中体会到中国革命历程中的智慧和决心。这本诗集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更是一本可以读懂时代,读懂毛泽东主席的精神财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毛泽东主席的伟大意义和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巨大贡献。

诗歌是毛泽东主席一生的心血之作,也是他的精神财富。通过阅读《毛泽东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他的一生,也能够更加深入地体味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无私付出。这本书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力量,不仅具有美学上的价值,更是对我们今天的启迪和鼓舞。

阅读完《毛泽东诗词》,我深感毛泽东主席的智慧和力量是不可思议的。通过读他的诗词,我感受到了他为人民而奋斗的决心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毛泽东主席的诗词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更是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意的写照。阅读《毛泽东诗词》,不仅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也能够更好地了解毛泽东主席的一生和他对革命事业的执着追求。

总结一下,读完《毛泽东诗词》这本书,我深感毛泽东主席的智慧和力量是不可思议的,他的一生和他的诗词作品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通过诗词与艺术的形式向读者传递出了毛泽东主席的思想和他对国家、民族的深情厚意。阅读这本书,不仅能够启迪我们的思想,激发我们的热情,更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和认识毛泽东主席的伟大意义。作为一位领袖和一位诗人,毛泽东主席用他的诗词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无私热爱和坚定信念。

阅读《毛泽东诗词》这本书,是我一个全新的体验,这些诗词作品充满了智慧和力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本书中,毛泽东主席的才华和智慧展现无遗,他通过诗词表达了自己对于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幸福的深情祝愿。他的诗词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时代的见证。读完这本书,我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毛泽东主席的一生和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也对中国近代历史和社会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总之,《毛泽东诗词》这本书是一本兼具文学与历史意义的作品。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作为一位革命家和领袖的智慧和力量,还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毛泽东主席的一生和他对革命事业的无私奉献。他的诗词作品充满了豪情壮志和深情厚意,深深地打动了我。阅读这本书,不仅能够启发我们的思想,激发我们的热情,也能够促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和认识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和毛泽东主席的伟大贡献。

毛泽东诗词的读后感(篇5)

本文是关于小学六年级读毛泽东诗词的感受。欢迎阅读。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谁如此自豪地评论美丽的祖国,又是谁谈古论今,品味了五百年来中国的历史,那就是我们心目中最伟大的人物———毛泽东。

毛主席为什么能带领红军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是因为他的自信,他伟大的工具,以及他用鹰击打天空的勇气。毛主席一生中有许多诗,这使人们一读诗就联想到诗中的意境。诗词中,曾经赞美过祖国,赞美过自然,赞美过感

人的革命事迹,我学过很多毛泽东诗词,每次朗诵完后都感慨万分。其中最令我回味的,是一首赞美人民、回味历史的诗——“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句话展示了祖国美好的前程。“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反映了对中国必胜的坚定信念。

古代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这些在中国发展中有着丰功伟绩的人,只是凭借武力,完成了统一的大业。即使威震四方在历史上被称为“天之骄子”的成吉思汗,也不过只会拉弓射大雕。随着时间的飞逝,这些人物已成为过去。

真正的英雄,是我们今天的劳动人民!

现在,我们青少年也要像毛主席,像走过长征的老前辈一样,不怕困难,充满自信,把长征,把革命的精神永远传播下去,让世世代代的中华子孙,领会到毛主席那九天揽月的精神,走出辉煌的人生之路!

毛泽东诗词的读后感(篇6)

他,文学功底颇深、功力颇强、造诣颇高,成就斐然亦家喻户晓;他,徜徉于古典遨游于精华,融会贯通纵横捭阖却又相得益彰,旁征博引且能独树一帜,常语惊四座技压群芳;他,诗词方面颇多建树,《长征》、《娄山关.忆秦娥》、《沁园春.雪》、《水调歌头.

游泳》……妙章佳句迭出,影响之广、成就之高、反响之强,犹如一颗巨璨星辰,不折不扣,鲜有人能遮其光辉。常人是难望其项背的,可与之媲美者,整个近现代寥寥鲜有,而若单论现代史上的高层领导——大陆的台湾的——在这方面的造诣。《毛泽东诗词》字字掷地有声,初读拍案称奇,再读拍案叫绝,快读酣畅淋漓,细读大快朵颐,复读爱不释手,恍若余音绕梁久久不绝。

远见,卓识;凌云壮志,脱颖惊人。湘江畔,橘子洲头,气宇轩昂极具胆略的毛泽东向天发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振臂奋呼挥斥方遒,意气风发淋漓毕现,风神俊朗先声夺人力彰气显,如千帆争发百舸竞流,飞天搏击,神采飘扬跃然纸上。“粪土当年万户侯”,一语超凡,熊韬伟略,欲开天辟地扭转乾坤之神气立显。

由字句可窥志、气、度以至精神,一心志天下满怀滚滚豪情的青年才俊,正欲划开波云诡谲的时代,昂首大步更欲引领未来,其力其刚,可见一斑。

《娄山关.忆秦娥》起承转合跌宕层伏,场景磅礴气势浑宏,与溢于言表的万分欣喜乳融璧合。昂扬、英韧、豪迈,“而今迈步从头越”,万丈豪情直冲云天,西风猎猎、夕阳如雪、万马齐喑,浩宏之气栩栩生动,引人入胜真若身临其境。

1935年10月艰苦的长征。前有围敌后有追兵,须闯关夺隘飞天越险、跨皑皑雪山踏茫茫草地,险象环生情势万分险恶,危机火急千钧系于一发。而毛泽东却惊人地沉勇刚毅、坚迈豪敢,拥毕胜信念、指挥若定处变不惊。

七律《长征》,将他运筹帷幄胸有成竹游刃有余的形象刻绘得生动尽致。磅礴乌蒙层峦叠嶂,然在他眼中只不过是渺小的泥丸何足畏惧?刻摩细腻镌木三分,娴熟地运用夸张等手法,大中见小既粗且细,雄超之景、轩放之情竟似信手拈来,力透纸背之功力远非常人所能企及。

大家、神笔,绝非凡响。

《沁园春.雪》的广扬则喻示着他已登临一全新高度。冰、雪、长城、大河……寥寥数笔便将北国恢宏之冬景勾勒无遗。

而下阙****迭起,秦皇汉武文采略输,唐宗宋祖****稍逊,而威震四海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竟然只不过略略懂得弯弓射大雕!他们虽曾建功立业中兴国家,然而江山代有才人出,旧貌换新颜,这些人已如一纸烟云湮没,怎可与号令时代之我等今人相比?词人激情溅舞神飞韵扬,蓄势之后自然收拢作结,“数****人物还看今朝”,简、明、快,直似流水,一笔简答赫然投目,哪怕赘一词累一字便如画蛇添足。

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时突破天堑,挥师突进迅雷不及掩耳一举攻占南京,摇摇欲坠分崩离析的旧政权寿终正寝,人民战争摧枯拉朽似秋风卷落叶,全国山河一片红,但诗人**远瞩异常清醒冷静,这仅仅是万里长征刚走完的第一步,今后路将更漫长曲折,“不可沽名学霸王”,他告诫每一个人切忌冲昏了头脑。

视察武汉畅游长江,在这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游泳》里词人吟道:“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纵巨澜狂风亦泰然自若,何等从容!长江大桥正如火如荼兴建,作者早已联想到“天堑变通途”的通达捷畅。而当时千里外的三峡还纯属蓝图上的构想,作者却放飞想象插上时空翅膀去捕捉“高峡出平湖”的俊秀隽美、去想往“当惊世界殊”的壮观,天马行空,浩然神奇之相直流笔端!

大笔,大气象,大意境,气吞云吞的彩虹始终如一,没有泼墨。技艺高超笔锋犀利,出类拔萃鞭辟入里,高屋建瓴可谓登峰造极。浩瀚雄浑成就非凡竟似巧然天成,倘若评中国近现代诗歌史上屈指可数的巨匠,他绝对占有重要的一席,是当仁不让当之无愧的。

《毛泽东诗词》笔走龙蛇雄浑浩壮,宛如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浩荡画卷,又是一丛气蕴扑面馨香永滴的菊花,不论时光蹉跎而未曾有些许褪色。徜徉其间,它如一滴滴琼浆清甜可人,它就是那一缕缕一阵阵沁人心脾催人沉醉的飘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尤其是诗歌史上,他大手插起了一面旗帜。

他创立了一座辉豪丰碑,以笔力以神韵,令人不禁肃然起敬。请在那奇伟瑰深的字句里思弋吧。

毛泽东诗词的读后感(篇7)

诗歌言志,翰墨寄情。优秀的文艺作品大都关注时代、关切人民。毛泽东同志坚定的人民立场、鲜明的人民观点、厚重的人民情怀,不仅体现在他毕生的革命实践中,更浓缩在他“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的诗词之中。

    分田分地真忙

    1910年秋天,17岁的毛泽东留下一首诗,夹在父亲的账簿里,踏上救国救民的漫漫征途:“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他追求真理、改变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壮志豪情喷涌而出。

    土地是人民的饭碗。在封建土地制度延续的几千年里,劳苦大众从未真正成为脚下土地的主人。

    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发刊词中指出:“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1927年在醴陵考察期间,他提出,要彻底解决土地问题,重新丈量后,把地主土地收集再重分。同年9月,在湘赣边界稻菽千重浪的丰收时节,毛泽东发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举行秋收起义,拿起枪杆子要做土地的主人。起义部队没有沿用国民革命军番号,而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毛泽东特作《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正如所言,秋收起义如一声霹雳,在中国大地拉开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从“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黄洋界保卫战,到“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的反“三省会剿”;从“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的第一次反“围剿”,到“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的第二次反“围剿”,都是为了人民梦寐以求的一刻:“分田分地真忙。”

    湖南的星星之火,后来逐渐在中华大地成燎原之势。1947年,中共中央工委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同年9月10日,哈尔滨市顾乡区靠山屯的百姓给毛泽东写信:“毛主席呀,没有您我们真得饿死了。这回我们都翻身了,分了地,分了马,分了衣服粮食,都有吃有穿,也都抱团了……”字里行间洋溢着翻身农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以及对共产党、毛主席的无比感激之情。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共产党和人民心连心,人民领袖爱人民。在毛泽东心目中,分量最重和最牵挂的始终是人民。1925年初,毛泽东自上海中央机关回韶山,一边养病,一边从事农民运动。8月,他避开军阀追捕,秘密到达长沙。深秋时节,重游岳麓山、橘子洲,他独立湘江岸边,“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忆往昔峥嵘岁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联想到人民仍处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重压之下,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发出惊人一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忧国忧民之情激荡在岳麓山间、萦绕于橘子洲头。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当年秋,在红四军攻占上杭之后,有感于闽西工农武装割据的一片大好形势,毛泽东写下《清平乐·蒋桂战争》,开篇道出“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鞭笞了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在瑞金沙洲坝期间,毛泽东住房外是条道路,了解到夜晚群众路过这里,因为夜黑不便,于是让人在靠路一面墙上开个窗户,以便让灯光从窗口照到路上。“打开一扇窗,照亮一片心。”乡亲们说,“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

    在延安,毛泽东得知侯家沟有两个村妇女不能生育,便找来当地领导,问是不是水有问题,并提议去中央医院把水验一验。当地领导担心这种小事医院不干。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对于共产党人来讲,群众的疾苦可绝不是什么小事。”

    新中国成立前,致死率极高的血吸虫病肆虐我国南部及长江沿岸一带。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血吸虫病的预防救治。1956年2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强调“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江西省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7月1日,毛泽东遥望南天、心潮澎湃,纵笔写下《七律二首·送瘟神》。这一天,正是党的37岁生日。第一首描写血吸虫病造成的悲惨景象:“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第二首描写劳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战胜瘟神、征服自然、建设伟大祖国的景象:“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最后以诙谐口吻追问瘟神归宿:“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这是对两首诗的提炼与总括,表明中国人民消灭血吸虫病、驱逐瘟神的坚定信心。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中,广大劳动人民始终处在社会最底层,人格被侮辱、利益被漠视、生命如草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广大劳动人民有了主心骨,有了代言人,有了捍卫者。毛泽东深刻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拥护革命的群众。”这些观点和情愫充盈在他的诗词中。

    1928年秋,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毛泽东作《西江月·井冈山》以示庆贺:“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字里行间彰显了对由工农组成的红军官兵的无比信心。“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因为有人民群众这个“铜墙铁壁”,他对胜利成竹在胸。

    毛泽东诗词中具有强烈而自觉的人民英雄观。如“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等等,无不显示出对人民群众巨大力量的高度肯定和深情礼赞。

    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离开瓦窑堡,率红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2月5日,红军抵达陕北清涧县,当晚下起鹅毛大雪。第二天,毛泽东来到黄河岸边,察看地形敌情。站在白雪皑皑、苍茫辽阔的黄土高原上,眺望巍巍群山,对历史、当下和未来的思悟一起涌上心头,词作《沁园春·雪》喷薄而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都已远去,真正的英雄现在何处?毛泽东直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在词后自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正像他指出的那样,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都能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充分证明了毛泽东人民观点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从“百万雄师过大江”“天翻地覆慨而慷”,到“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再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从本质意义上讲,都是人民的胜利,都是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所坚持的人民观点的胜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