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怎样鉴别柴窑与电窑瓷器 > 导航 >

唯一以皇帝命名的瓷器-柴窑

唯一以皇帝命名的瓷器-柴窑

怎样鉴别柴窑与电窑瓷器 五代柴窑瓷器的鉴别 柴窑瓷器鉴别方法

2020-06-02

怎样鉴别柴窑与电窑瓷器。

柴窑是以五代十国皇帝周世宗柴荣名字命名的瓷器,也是北周的御窑,柴窑唯一以皇帝命名的瓷器,所以也叫瓷皇,位列五大名窑之首,柴、汝、官、哥、定。

柴窑瓷器从宋朝开始便叫柴窑。其瓷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制精色异。为古来诸窑之冠,但底部大多多粗黄土色,但在之后的宋元两代400多年时间里居然没有一点文字记载。在传世瓷器和出土瓷器之中,“号称符合柴窑瓷器特征”的瓷器枚不胜数。有越窑说,有耀州窑说,有河南窑说(包括汝窑,钧窑,东窑等),有景德镇窑说,有邢窑说,但瓷器大家更偏向于耀州窑说。

北宋大史学家欧阳修的《归田录》中谈及“汝窑花觚”时写道:“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谁见柴窑色,雨过天晴时”。

明早期曹昭在《格古要论》书中论及柴窑时写道:“柴窑出北地,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足多粗黄土,近世少见。

柴窑瓷器的几个特点

一、 关于“柴窑”记述最多的是颜色,所以颜色是鉴定柴窑的 重要依据,柴荣批示的是: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雨过天青云破处是什么颜色呢?我问过很多人,我说雨过天青云破处:是形容柴窑的颜色,你认为是什么颜色,有人说是天青色,有人说是灰蓝色,也有人说没留心。对这些说法我认为都不准确,如果是天青色,灰蓝色,那柴荣为什么不说天青色、灰蓝色?不仅柴荣没说蓝色、青色,就是后人也没说蓝色、青色,只是说明如镜晴如天、色鲜碧等。看来这些人根本没留心或者根本没见过雨过天青云破处是一种什么视觉效果。

应该说雨过天青云破处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一种天气景观,它象彩虹,海市蜃楼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令人震撼。

为了说明它不是指一种颜色而是一种视觉效果,我们可以用另一种现象来说明,火的颜色很美,有红色、白色、黄色、蓝色、甚至绿色。如果说火的颜色最美丽,者般颜色作将来,那能做成什么颜色呢?

雨过天晴是指酝酿很久的雨已经下过,天气变晴没有下雨的意思了;云破处是指原本整体的云彩一分为二的开裂处。这时对着裂缝望去深邃、明亮。可以让你感到清澈透明,同时又明亮的让人不敢直视,这种视觉只可亲临,难以言传。我想说的是柴窑不仅仅是颜色,更主要的是一种视觉效果,古人描述的明如镜,晴如天已经很接近了。

二、有细纹也是柴窑的一个特点。细纹就是指开片,一个千年的瓷器必然有老化的痕迹,柴窑的开片没有规律可言,有长有短,很零乱,象土地干旱开裂一样。需要指出的是有细纹是指开片,不是在胎上画了什么图案,柴窑是以颜色取胜,如果在云破处出现图案那是什么东西?

三、足粗有黄土,是指柴窑足部粗糙并粘有黄土。这是柴窑的不足,也是当时没法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达到雨过天晴云破处的效果,所以釉层较厚,并施满釉,在施釉和烧制过程中有流釉的现象。当时已有支钉烧等工艺,但对流釉的柴窑瓷器并不适用,那样会造成器底不平,不规整。所以不得已而采用黄土和沙垫底,因而出现足粗多黄土的不足。

足粗多黄土是当时没法解决的技术问题,即是到宋朝制瓷技术达到顶峰时期,有一些瓷器也没法解决淌釉的问题,如钧窑不得不采用露胎露底的方法。

足粗有黄土是柴窑的一个不足,也是鉴定柴窑的一个重要依据。

四、“御瓷虽小,威仪事大”是柴荣对御瓷的要求,所以柴窑应该是古朴典雅,壮重肃穆。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天下第一美瓷”柴窑瓷器究竟是啥模样?


柴窑是五代时期后周柴世宗所烧的御窑,清代的朱琰在《陶说》中记载:“柴世宗时烧者,故曰柴窑,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然而今人从没见过柴窑实物传世,也没发现窑址。

清人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也提出了柴瓷的可贵:“今论窑器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就不可得矣。得残器碎片必为冠饰、绦环、玩具,亦足珍贵。”连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在《归田录》中亦觉得:“柴氏窑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但尽管历史上有诸多文人墨客写下过如许关于柴窑的语句,因为没有可与文字相印证的物件面世,所以有人认为柴窑根本不存在,也有一部分人认为陕西耀州窑就是柴窑,或是觉得景德镇早期的青白瓷就是柴瓷。众说纷纭之下,似乎只有一点大家是达成共识的,那就是:柴窑瓷器乃瓷器中的极品,是无数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艺术瑰宝。

有“天下第一美瓷”之誉的柴窑器,其特点是:“色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现代人形容天色,大多喜欢说天蓝色。但古人形容天的颜色为天青色。柴世宗所说“雨过天晴云破处”,意在强调雨过天晴时分的天空尤其洁净,没有尘埃。那种颜色是最接近青色的了。

那么什么是“明如镜”呢?古代流行青铜镜,古人当初对镜子的要求是能映照出人面五官,我们今天看到一些高质量的瓷器也能模糊地照出人面,柴窑制品即达到了这样一种“明如镜”的工艺技术程度。

在五代时期,耀州窑已经出现了胎质非常薄的单色釉。上面还有官、内服等款式,所以颇有一部分人将这些耀州窑出产的瓷器误认为是柴窑瓷器。柴窑的确是继承发展了耀州窑那种薄胎的传统,其器物的胎质厚薄和器件的大小成正比,但笔者以为柴窑并非耀州窑,而且“薄如纸”是一种略带夸张的描述,一种理想状态,此话的意思是指柴瓷的分量很轻,拿在手中的分量和纸差不多。

很难想象,瓷器能达到“声如磬”的艺术效果。尽管柴窑器物胎质较坚硬,但泥土做的胎质和天然的石磬还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声如磬”只能说是在同类瓷器中,柴窑出品的瓷器声音质量非常出类拔萃。不过,也有人推测,五代的柴窑瓷器瓷胎里还有其他成分的加入,否则,“声如磬”一说似乎就过分夸张了。

后周柴窑新图谱鉴藏


后周柴窑瓷瓶

五代后周柴窑瓷器时隔千年,第一次有了研究的专著,这部专著由红雨楼主人富华编著。富华老师在海外游历了二十多年,学习、交友、收集中国古瓷器和文房四宝,籍此拓展视野,汲取艺术源泉,充实学养并节衣缩食,收得了数百件来之不易的中国古陶瓷和文房四宝。在遵照妻子一位善良的英国知识女性多乐喜的遗愿“把这些东西带回你的祖国,让它落叶归根吧”。富华回到上海,这批保管、运输艰难的古陶瓷和文房四宝也陆续地运回了祖国。

富老师回上海后我又多了一个好去处红雨楼,因为我们意气相投,都喜欢玩文房四宝收集古物,记得在两年前一次造访红雨楼,见到富老师的友人为富老师在优讯中国网上录下的一篇文章“失传千年的柴窑在日本露面”,文章中说有一件有着“雨过天青云破处”天空般青色千年古瓷器——青百合花瓶,近日在日本首度公开展出,日本专家认定为已经失传千年的中国柴窑作品,引起了日本文物界的关注,并且此青百合花瓶还经过牛津大学释光法进行年代测定为七百年到一千一百年前烧制,这基本和后周柴窑时间相符合,此花瓶的身世来历也介绍的很清楚,是约六百年前中国明朝皇帝将这件青百合花瓶赠给了日本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也就是动画片一休哥中的那位将军,之后青百合花瓶由日本古笔家族世代相传下来。当时富老师问我你知道柴窑吗?我说在三十多年前听我老师大壮先生讲起过柴窑,天青色,薄如纸,上手极轻,几乎不敢信其为瓷器。富老师说你等着,我拿几件你看看。不一会儿富老师捧出了一个老青布盒子,我打开青布盒子,只见一只天青色的象耳尊躺在白缎子盒心中,煞是好看。富老师说你上上手试试,我小心翼翼地捧出象耳尊,真的一点儿份量也没有,尽管我心里早有准备,还是给闪了一下,太轻了!此尊个头不小,近四十厘米高,雨过天青色,两边有象耳周身开片,底有柴字款,不可思议。

清代十位皇帝瓷器的重要特征


清顺治 青花“加官进爵”图盘

清朝时期陶瓷文化,汉族劳动人民瓷器烧造水平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的一页。

顺冶经历17年。

顺治时期所烧制的瓷器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被人们重视与认识,历史上文献记载也不多。故这一时期的无款瓷器常被笼统地称为“明末清初”瓷,或者把明末崇祯青花瓷归为顺治青花,或者将顺治青花瓷中质地细腻、青花发色翠蓝的“上品器”归为康熙时期。从国内外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的铭有“大清顺治年制”的官窑款瓷,以及带顺治干支纪年款的顺治瓷器来看,虽然数量有限,但为我们提供了顺治瓷器断代的重要标准器。另外,通过排比的方法,对不署款的顺治青花民窑器与明末崇祯时期以及康熙时期的瓷器作认真的比对、排队列比、细致地审度,便不难断出其师承之间的差别。下面就结合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顺治瓷器以及国内外博物馆及收藏家所藏顺治瓷器,就顺治瓷器的断代,以及烧造品种、器物造型、纹饰、胎釉等方面,阐述其时代特征。

康熙经历了61年。

清康熙 天蓝釉兽面纹螭耳尊

康熙朝的瓷器是清代景德镇瓷器的重点之一。无论从造型,品种,釉色彩绘诸方面,康熙制瓷都具有较高水平。从造型看,挺拨硬朗,雄奇魁伟者颇多。尤其是大件琢器,小件作品中,细巧秀丽者也不在小数。康熙官窑瓷的主要特色在于颜色釉方面。康熙早期以此为主。康熙晚期创烧了珐琅彩和粉彩。青花在早中晚期有许多不同风格的作品。其中以“翠毛色”和“宝石蓝”为最隹。

雍正经历13年。

清雍正 青花釉里红松竹梅纹瓶

雍正时期被认为是清季盛世之一,其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总体风格轻巧俊秀,精雅圆莹。这一时期的粉彩最为突出,大肆盛行,从而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雍正粉彩不仅白地彩绘,还有各种色地彩绘,如珊瑚红、淡绿、酱地以及墨地等。雍正瓷器造型不同于前代,在于它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代之轻巧俊秀,典雅精致,外形线条柔和圆润。其胎体选料极精,壁薄体轻,匀称一致,仰光透视,略显淡青,呈半透明状,在纹饰上,釉下彩中青花釉里红的制作达到极盛阶段,青花和釉里红在同一种气氛中烧成,两种色泽都十分鲜艳。

乾隆经历61年。

清乾隆 粉彩开光镂空花卉纹灯罩

乾隆朝是瓷器烧造的集大成时期,也是清代景德镇达到极盛的时代。这一朝的官窑瓷以丰富,多彩的品种和制作精美而著称于世。由于乾隆元年至二十年,依然有唐英等卓越的督陶官和大批管理人才与能工巧匠。乾隆早期官窑瓷的烧造与雍正朝官窑的烧造水平几乎不相上下,如果不施款,很难区分前后。乾隆二十一年。唐英殁病,官窑质日益下降,从此官窑的烧造开始滑坡。乾隆民窑瓷的烧造与官窑瓷的烧造基本上是同步发展,尽管在质量上不能与严格监烧的官窑瓷相提并论,但有特色的作品时有涌现。不少作品不加细辩,难分是官窑还是民窑。从品种看,除了珐琅彩是官窑在宫廷加工烧制外,其佘品种也有仿制。当时有所谓的“官古瓷”和“假官古瓷”等品种,实即是民窑所烧的上等瓷器,这类作品不断在当地烧制。从整体看,他们的制作水平在官,民窑之间,是乾隆民窑的代表作品。

花有荣枯,月有圆缺。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之后,景德镇瓷业生产就从巅峰走向下坡路,产量、器质、品种、造型等都呈现明显萎缩状态。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战乱很多、政局动荡、外资入侵、市场缩小,景瓷生产也受到严重推残。延续500多年的御器厂也随着清祚的倾圯而寿终正寝。民国时期,社会仍不安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日寇侵华期间,景德镇多次遭日寇飞机的轰炸,坯坊窑房大面积破坏,全镇瓷窑能烧的只有33座,处于奄奄一息境地,整个瓷业陷入低谷。一直到解放前夕仍无起色。不过,在这不景气的年代里,瓷业生产操作方面却有所进步,技术上有所革新,出现了脚踏辘轳车、手摇碎釉机、石膏模型铸坯、雾吹器施釉等。特别是清末宣统二年,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宣告成立,这标志着景德镇陶瓷业进入一个企业化时代,而且有不少创新,还进行一系列技术革新,试行机械生产、贴花纸彩瓷,煤代柴烧造等。

嘉庆经历24年。

清嘉庆 粉彩籁瓜纹碗

景德镇制瓷已明显不如乾隆朝。本朝留存下来的嘉庆官窑传世品数量相对减少,而且制作质量不十分高。嘉庆朝早期官窑均落款“大清乾隆年制”。直至喜庆四年,乾隆“驾崩”。一切才从头开始。这是一种传说,嘉庆朝品种比前朝大大减少,各种品种风格基本与乾隆朝瓷器相似,创新之作极少。

道光经历30年。

清道光 珊瑚红地白梅花纹盖碗

在清代景德镇瓷业历史上,道光朝经历了不少波折。道光二十年爆发“鸦片战争”。使景德镇瓷器业面临着潜在的战争威肋。御窑厂虽未停烧,但明显受到时局影响。道光二十年前后所烧的瓷器有明显的质量差别。无论是瓷器造型还是釉彩方面和制作方面,都有一种不尽人意的草率作风。不过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道光官窑依然有着其自身特色。同前朝嘉庆和以后几朝的作品综合比较,仍相当出色。不少作品甚至远胜过嘉庆朝瓷器。道光官窑分两种类型,一种六字款。“大清道光年制”。一种是“慎德堂制”款器。从制作品看,彩瓷质量高于颜色釉瓷器。这是因为颜色釉在嘉庆朝已趋衰落,此时已回天无力。而彩瓷则如终是乾,嘉以来主流产品。从工艺看彩瓷属于低温绘彩,相对易制作。因而理当然地优于颜色釉。青花瓷在青料呈色,绘画等方面依然保存着前朝风格。有些作品可与乾隆瓷并驾齐驱。从整体看,“慎德堂制”款器制作质量普通较高。所以“慎德堂制”官窑款似乎更值得后人珍视。

咸丰经历10年。

清咸丰 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

景德镇陷入战乱。咸丰初年,太平军在长江江西的广泛活动,使御窑场烧造的部分瓷器无法运出江西。咸丰五年,太平军石达开等在江西与清军作战。景德镇御窑厂在战乱中被迫停烧。传世的为咸丰景德镇官窑瓷应为咸丰五年前烧造。据清代有关档案记载,咸丰元年,二年,皇家所用官瓷均为单色釉祭器。三年至四年御窑厂恢复传统产品烧造。所以品种有青花,祭红,仿官,仿哥,天青釉等。传世的咸丰官窑瓷十分稀少。咸丰朝民窑传世品有款识的也十分少见。太平军曾一度占领景德镇,在瓷器写过“太平天国”年号。传世品中有过这样的瓷器。但制作粗俗,质量低下。从总体看,咸丰五年前所烧的瓷器有着清代中期瓷器特征。与嘉庆,道光瓷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咸丰五年后作品。则多带有一点同冶,光绪瓷器的味道。这一阶段,似乎可看成是清代中期与晚期瓷器的分野了。

同冶经历了13年。

清同治 粉彩岁朝婴戏果盘

经历了咸丰朝激烈的战乱之后,至同冶五年。景德镇御窑厂终于恢复了烧造。由于连年战事。当地窑业元气大伤。景德镇御窑厂官窑瓷器的烧造仅仅为勉强应付朝廷的一种公务。至于同冶民窑瓷,更是粗制滥造。仅仅维持着商品瓷的烧造质量。由于本朝官窑恢复于同冶五年,因而可以推断,传世同冶官窑瓷均为五年后产品。从咸丰五年至同冶五年,共历十年,经过这十年停烧,景德镇官窑瓷的制作风格起了较明显的变化,最突出的变化是同冶官窑瓷与以后的光绪,宣统瓷有许多相似之处,与道光,咸丰瓷共同越来越少。有明显的近代瓷特征。无论是青花,颜色釉,彩瓷看均与光绪,宣统瓷器接近。许多作品如不施款,难区分¨同¨,¨光¨。同冶朝民窑瓷器中,无款器占有一定比重。而篆款者几乎都为图章款。许多款识上未书¨大清¨二字。有的写成¨大清年制¨。有的人写干支款¨某某年制¨有人以为这类缺朝号者是同光间作品,同治朝品种蓝本与前朝相同。但质量继续下降。近代瓷特征明显。

光绪经历34年。

清光绪 黄地粉彩万寿无疆纹奓斗

光绪朝距今仅100年多,光绪末年距今不足百年。这一时期烧造的瓷器数量很大,传世品也极为丰富,品种也十分丰富。其间有许多书本朝官款。有落慈禧寝宫“储秀宫”和“大雅斋”款的作品。由于光绪朝距今较近,传世瓷器的品种,数量均十分丰富,可以认为与传世的历朝历代官窑瓷相比。传世光绪官窑瓷器的数量可能最多。从制作的质量看,比同冶官窑瓷器略胜一筹。光绪朝景德镇民窑业是异常活跃。在一种崇古,仿古之风影响下,当地民窑中大量出现了仿明永乐,宣德,成化及后朝的仿品。清康熙,雍正,乾隆以后至嘉庆,道光等朝官窑瓷。许多仿品的乱真程度相当高。光绪朝瓷器与前朝基本相似。仍是以粉彩,青花为主流。

宣统经历了4年。

清宣统 宣统款仿钧窑变釉杏圆瓶

宣统朝距现代仅一步之遥。本朝烧造成量可能有限,品种也不多。主要有青花,五彩,粉彩及各颜色釉器等。从传世品看。宣统官窑瓷烧造质量均较高,不管品种,样式,釉彩皆仿前朝。与光绪器基本相似,但同类作品制作比光绪器精细。宣统民窑瓷器在传世中出现较小,这并不是烧造少,本朝烧造仅3年。但距今时间近,损毁面不致太大。因而必有许多器物存世,由于许多的瓷器不落款,所以在鉴定中可能被划归光绪或民国。宣统朝瓷器无特别创新,但彩瓷新品种浅绛粉彩在光绪流行后,此时仍继续发展,还烧造了停烧已久的珐琅彩瓷器。

德化存留柴烧龙窑 窑工:烧一次窑,就要掉一层皮


德化月记窑历400年薪火不熄,尽管已有现代化窑炉,但这里仍然坚守着一群窑工,他们坚持手工烧瓷,在温度高达1300℃的窑炉旁,挥汗如雨——

今年5月30日,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专家组全票通过,授予德化县“世界陶瓷之都”称号。作为中国三大古瓷都,德化向来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齐名。此次,德化何以能赢得这一殊荣?

日前,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家晚报记者共80多人陆续来到泉州德化,参加“行进中国 精彩故事”全国晚报总编、记者走进“世界瓷都”德化采访活动。为期三天的采访,中国陶瓷电商峰会、泉州“东亚文化之都”和德化“世界陶瓷之都”的魅力已成为大家谈论的焦点……

借力海丝 “擦亮”德化瓷

早在宋元时期,德化陶瓷就伴随海上丝绸之路,风靡全世界。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称赞“德化瓷器首屈一指”,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盛赞德化“制造的碗及瓷器,既多且美”。宋代沉船“南海一号”、清代沉船“泰兴号”发现的大量德化瓷,见证了古代德化陶瓷出口的辉煌历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派代表、达卡办事处总代表卡贝斯说:“德国迈森瓷厂是从仿制德化瓷开始的,作为德国人,我希望有机会实地感受德化瓷。”

今天的德化陶瓷产品,八成销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中国首个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

德化县长欧阳秋虹告诉记者,“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德化陶瓷振兴带来新机遇。现在正着手搭建面向世界的中国陶瓷在线交易平台和陶瓷全球购平台,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争创中国电商示范基地和最大的陶瓷电商产业基地。

为了更好地“擦亮”德化陶瓷品牌,德化在连续三次获评“中国瓷都”的基础上,去年初启动了“世界陶瓷之都”申报事项,并顺利通过初评、复评。

县委书记吴深生表示,下一步德化将从文化保护抓起,帮助企业和大师,做强产业,做优城市。目前,德化开始制定“中国白”复兴计划,加强和五大洲的代表联系合作,组织德化名瓷到世界各地展出。同时,加快建设世界瓷艺城,引导网商把德化琳琅满目的产品销得更远,提高占有率和美誉度。

文化+陶瓷 开创“大城关”

“德化县政府对发展陶瓷产业十分重视,尤其是陶瓷技艺传承从小学生抓起,这是未来手工艺可持续发展最基础的一点。同时,德化对历史遗迹、文化方面的保护也做得很好,值得很多国家学习。”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亚太地区主席加达·易加薇说。

德化是目前已知最早烧制原始瓷的窑口之一。早在唐代,德化人就编撰了世界上最早的陶瓷专著《陶业法》,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幅陶瓷工厂规划设计图《梅岭图》。从西周至今,德化窑火从未间断,陶瓷文化一脉相承,这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都非常少见,先后荣膺中国瓷都、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德化人还摸索出独树一帜的陶瓷手工技艺,尤其是捏、塑、雕、镂、贴、接、推、修等“八字技法”,代代传承。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了更好地传承,当地不仅将陶艺课引进小学课堂,还创办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德化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了一支近6000人的老中青陶瓷艺术人才梯队;与韩国、丹麦、美国、日本等国家开展陶瓷文化交流,不断推动陶瓷技艺传承创新。

目前,德化全县有陶瓷企业1400多家,陶瓷产值突破170亿元,陶瓷出口增加到123亿元。同时,经过近30年发展,陶瓷企业占德化县城企业的比重从1980年的13%上升到90%,从业人员达到十多万人,产值从29%提升到90%,县城建成区从1平方公里扩大到21.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14.5%扩大到72.3%。德化靠发展“小工艺”,培育了“大产业”,开创了以“大产业”为支撑的“大城关”发展模式。

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拉丁美洲地区主席阿尔伯托·博托拉扎表示,希望德化进一步当好表率,带领世界其他城市手工艺的发展。”

“烧一次窑,就要掉一层皮”

10月29日,冒着淅淅沥沥的秋雨,来到德化三班镇蔡径村,盘旋的小山道,古老破旧的院落边,依旧燃烧着炉火,依旧有窑工在守望着……这就是依山而建,呈火车车厢状,青石垒就、古朴苍凉的月记窑,400多年过去了,作为德化唯一一条尚在使用的柴烧龙窑得以保存,是因为它是德化古龙窑的“活化石”,是研究我国古法烧制柴窑的必选之地。

在窑边的老艺人讲,月记窑属于老龙窑,本地人称“蛇目窑”。这座老龙窑有7个窑门,供装窑出窑用。窑身分布着13个窑目,用于添加柴火,老窑东侧的小道边堆满了木柴。

“今天早上,瓷器的泥坯已经进窑,也就是装窑。这一炉大概有一万多件吧。这一烧要72个小时,虽然是传统的柴窑,窑温也会达到1300℃,这全凭了老窑的特殊结构形成的。”几名头戴草帽、光着上身的窑工一边从窑目中观察,一边说。

“窑头”冯清芳说,一窑瓷的好坏全看他了。

窑头绝对是个技术岗位,装窑的层次、密度,柴火的添减停始,窑温的把控全在他。在这里,他是个举足轻重的角色。62岁的冯清芳从19岁开始就在月记窑做瓷、烧瓷,对这座老窑有着特殊的感情。现代化的窑炉兴起,如今德化烧制瓷器的龙窑尚保留4条,其中烧制历史最为久远的就是月记窑。冯清芳说,每次装窑得5天时间,要烧上3天,出窑再用5天,半个月就过去了,窑工们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坚持着。

一名姓陈的工人说,夏天是窑工最怕的季节,天热得不想说话不想动,甚至不想吃饭,一天到晚不停喝水还觉得口干舌燥。点火了才是他们最辛苦的时候,每一批瓷器从进窑到出窑,都要用猛火燃烧两三天,灶里的火不间断,保证温度保持在1300℃。窑工们也要在类似蒸笼的环境中工作三天两夜,而且必须死死盯着窑目里的火势,随时准备添柴。“我们天天都要喝绿豆汤,还是觉得不解暑。”

窑目里的火越烧越旺,窑室周边的空气仿佛也开始燃烧。“烧一次窑,就要掉一层皮。”冯清芳面露笑容地说,“点火后,工人们两班倒,除了盯着窑目的火势,就是投入柴火,直到瓷器烧成,窑目熄火。”

冯清芳曾经也到其他企业看过电瓷窑的使用,“确实干净轻松,泥坯放进去,门一关电闸一推就万事大吉。工人们可以穿着白大褂烧瓷,我也很羡慕,但我们的窑炉不能变,它代表着德化陶瓷的历史,我希望将来的人都能看到,先辈们就是在这种窑炉里烧出了举世闻名、精美绝伦的德化瓷。”

温肇端和他的柴窑满釉支烧茶具


在金元钧窑品茗赏钧是一件美好而惬意的享受。

窗外雪花飞舞,室内香茗缭绕,口中品着红茶余香,手中把玩着温润的钧瓷茶具,“垕”起之秀温肇端向我们讲起了创烧满釉支烧茶具的历程……

和大多窑口一样,金元钧窑多年来一直烧制圈足露胎的“芝麻酱底”钧瓷茶具。这样的茶具虽窑变万千,各具特色,不乏精品,但市场保有率高,工艺同质性强。为抢占高端茶具市场,温肇端决意从工艺上另辟蹊径,烧制具有皇家基因的满釉支烧茶具。

温肇端和他的柴窑满釉支烧茶具

“用满釉支烧工艺柴窑烧制茶具,烧成工艺复杂,出窑成品率低。在神垕也有气窑满釉支烧茶具的,但用满釉支烧工艺柴窑烧制茶具我是唯一的一家。”温肇端自豪地介绍。

满釉支烧又称“满釉裹足支钉烧”,为防止“满釉裹足”的器皿在高温时釉药熔融烧结粘连,在匣钵内用“支钉”将其托起的烧造瓷器的方法,是中国古代官窑制瓷的独特工艺。宋代宫廷用钧窑器物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

钧瓷茶杯

宋代的钧瓷满釉支烧工艺已达到极高水平,满釉、匣钵和支钉是其基本工艺要素。满釉既器物通体施釉,不露圈足。

匣钵的作用一是阻止薪柴灰烬污染,二是营造适度的烧成氛围。支钉用于平衡支撑,避免窑器与匣钵底接触粘连。满釉支钉柴烧钧瓷追求的理想境界是窑器不歪斜、胎体不炸裂、表面不滚釉、釉面窑变天成。

钧瓷茶具

“柴窑满釉支烧的钧瓷茶具之所以珍贵,主要因为成本太高,烧制过程不可控因素太多,烧成率太低所致。茶具胎质的厚薄、釉药的配比、支钉的制作、支钉在器物底部的装烧位置、薪柴的品质、烧成温度的把控、釉面窑变等等,但凡有一丁点儿的差错,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温肇端指着桌上的支钉,拿着一盏刚出窑的钧瓷单杯向我们讲解。

温肇端说,满釉支烧首先要选好支钉。支钉的用料一般选用耐火性和高温荷重能力较好且不易变形的高铝低铁黏土,这种黏土能够在高温下以较小的接触面支撑窑器。

支钉要一个个手工搓揉拿捏,做到大小高低不差分毫,然后经过900多℃高温烧制,只有少数无炸裂变形的支钉才能使用。

“做出好的支钉只是满釉支烧第一步,最艰难的是装窑,茶壶和单杯的圈足直径往往不足4、5公分,要在那么小的面积内均衡地放置三个支钉是一件精细的活儿,支钉位置、间隙大小的把握全凭经验和感觉,同时还要考虑到柴烧窑炉升温和住火过程中窑器和窑底的膨胀收缩对支钉稳定性的影响,任何一个偶然的因素都可能影响烧成效果。”

随着温肇端绘声绘色的讲解,我们似乎渐渐融入了这个年轻工匠的钧瓷世界,仿佛看到他一丝不苟地调制釉药、小心翼翼地装窑,以及他凝视窑火的那份期待与不安、开窑的欣喜若狂与萎顿沮丧……对柴窑满釉支烧钧瓷茶具的来之不易与烧制的艰辛有了些许体验。

钧瓷茶具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历几番挫折和失败,温肇端现在已能把成品率控制在60%左右。2017年下半年,柴窑满釉支烧壶具和单杯一经推出,便在高端钧瓷茶具市场一炮走红,藏友、茶客慕名争相而来,不少外地客户更是微信支付定金,或批量订购,或指定器型包窑,产品供不应求,“肇端钧贵”一时传为美谈。

温肇端的钧瓷茶具,讲究的是工艺和窑变。茶壶和单杯底足光滑如玉不伤几案,釉面窑变自然天成,意象万千,或晚霞紫光,或春意初绽,或松间明月……流光溢彩,乳光晶莹,青蓝错杂,红紫相映,妙不可言。品茗中把玩着这些精美的满釉支钉柴烧钧瓷单杯和手壶,仿佛与古人坐而论道,同台对饮,让人感受到天人合一的怡然之美和些许的高雅与尊贵。

钧瓷茶具

“高端钧瓷茶具的客户群体都是藏家和高段位茶客,主要以定制为主,今年我还会根据他们的需要烧制柴窑裸烧茶具,在提高工艺和增加品种上多下工夫”。谈到钧瓷高端茶具的未来发展,温肇端信心满满地说道。

瓷器收藏以人物画贵


在传统的古董陶瓷纹饰中,通常都是由制瓷艺人在器皿身上用颜料绘画出精美的图案而进行烧制的。为此,古董陶瓷绘有纹饰的器物,其欣赏价值通常是要比没有绘画的古陶瓷的艺术性要强。古陶瓷鉴藏界资深人士岑世英先生表示,古董陶瓷的绘画纹饰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奇葩,而人物纹饰则最为珍贵。

由于在陶瓷上绘画图案对制造陶瓷的工匠艺人们要求甚高,为此能够画出精美纹饰的陶瓷作品是非常难得的。而在收藏界对于瓷器绘画精美的人物纹饰古陶瓷器物的追求,也是十分受到收藏家和投资者们的青睐。岑世英解释到,因为人物图案是最难以绘画的,为此它的价值往往高于其他绘画纹饰的同类型瓷器。

岑世英认为,玩古陶瓷若是手上有一些人物绘画的瓷器,即便是晚清民国时期的,在当今的古玩市场也算是不容易见得到一件开门货了。正是因为被行家们炒得越来越高,加上玩的人也多了,所以一些清末民初时期的人物纹饰瓷器花瓶也是属于市场上比较受欢迎的品种了。

难得一见的郎窑绿釉瓷器


对清朝官窑督办的瓷器大家肯定不陌生,其中著名瓷器就是单色釉的郎窑红,其实比郎窑红更珍贵的瓷器是郎窑绿,因为郎窑绿烧制成功几率很低,传世的郎窑绿瓷器很少,所以知道郎窑绿釉色的很少。

清代康熙年间,朝廷派督陶官郎廷极去景德镇督窑,由于郎廷极本人尽心尽力,才发明了这样的红釉和绿釉。郎窑是以督陶官的姓氏作为窑口名称的。他名下所烧的瓷器,都以他的姓氏作为窑口的开篇,叫郎窑,瓷器烧造的好坏跟他有直接关系,如果给皇帝的贡瓷有问题直接找督陶官问责,一切损失由他承担,所以郎窑绿瓷器工艺和用料都是当时最讲究的。

郎廷极创烧最成功的不是郎窑红,而是郎窑绿,脱口垂足郎不流是对郎窑最好的评价,郎窑绿釉是以含有氧化铜的石灰釉为着色剂,在氧化的氛围里呈现绿色,通过挂釉后经1300℃以上的高温烧制而成。着玻璃质感的绿釉是极为敏感的氧化铜釉在高温下还原成的色泽,带有极度的偶然性,要烧出翠绿色釉面瓷器成功率很低,所以绿釉瓷器比红釉更难得。

郎窑绿釉瓷显著特征

任何瓷器品种都有自己的特征,郎窑绿釉也不例外,这些特征为我们收藏瓷器提供了依据,为鉴别提供了帮助。

郎窑绿釉灯草口

器内施青白釉,里面有密密麻麻的气泡开裂,郎窑釉瓷器口沿处有一圈明显粉白釉俗称“灯草口”。

郎窑绿釉“苍蝇翅”

在釉下紧贴胎体处布满细纹片,俗称“苍蝇翅”。用10倍放大镜细看,在釉面上可见密集细小的小点点,我想这也许是在高温烧制过程中,由釉内小气泡所形成。

“郎不流”

在郎窑绿釉瓷器近底足处有一圈不过足垂釉,俗称“郎不流”,但垂釉非常自然整齐,厚釉处釉色加深,呈现深绿色。

郎窑绿釉瓷器圈足

郎窑绿釉瓷器的圈足呈泥鳅背,内墙为内弓,底足内施白中闪青釉。

郎窑绿釉瓷的釉层均匀较薄,釉色稳定,呈翠绿色,鲜明艳丽,釉面上有较强玻璃般光泽,似有一种翡翠玉般的感觉。这就是中国古代艺术品的魅力所在,这种美超过了时代,一直影响着今天的我们,吸引着我们。

清康熙绿郎窑加彩龙纹盘

从外地一倒家手上收购来五代柴窑天青釉薄壁水盂


五代柴窑天青釉薄壁水盂

藏友求鉴:7月10日下午,朋友老张打电话说有个老板想要买几件上好的铜镜,只要东西好,价钱好商量,于是我联络小东门古玩市场的老于,他专收铜镜,让带人直接过来看就行。在老于的店里,我帮这位老板买了三枚隋唐铜镜。正在看一件原始陶壶的时候,一个操着河南口音的中年人走进店里,问收购老窑瓷器不?他这里有一件上了年头的瓷水盂,大家让他取出来看看,看过后大家几乎都说不好说,也不敢认。中年人再三说这是你们陕西窑出土的,你们不敢认,真是太让人失望了。中年人装好东西正准备失望地离开时,老于喊住了他,说让我们古玩行的王一眼看看,说不准还是好东西呢?老王看过后说东西不错,应该是北地窑的东西,中年人一听,高兴地说总算碰上识货的专家了。最后,老王推荐给藏家阎肃,老阎费了很大的劲才把这件水盂请回了家。

持宝人:阎肃

收藏主项:陶瓷器

藏品名称:五代柴窑天青釉薄壁水盂

藏家感言:收藏就像融资,会玩的藏品越玩越精,规模越做越大。不会玩的只会收一屋子假货。重要的是你搞收藏要动脑筋,运气占很大比例,眼光和胆识更为重要。

鉴宝专家:王学武(西安柴窑文化研究所)

专家点评:水盂,又称水丞、砚滴,在古代则直呼为“水注”。其主要作用是为了给砚池添水,最早出现在秦汉。该水盂直径6厘米,高5厘米,为瓷质,淡天青釉色,圆腹,三足。胎质较白,韧性极好,圆腹薄胎为一次性拉坯而成,这说明五代时期“北地窑”的窑工已经拥有了非常高超的拉坯技艺,这样成熟的拉坯技术,在当时其他窑口上是比较罕见的。“北地窑(耀州窑前身)”的拉坯技术在全国是遥遥领先,尤其这样拉坯成为“薄如纸胎”的技艺,可以评定为绝活,在全国各个窑场中是绝无仅有。这件薄胎水盂为典型的五代时期的文房用品,是文人雅士的珍爱之物。尤其在民间能完好如初地保留到现在,非常不易,尤其是薄胎器物,更显得极为珍贵。

藏品来历:藏家阎肃玩老窑瓷器已有好些年头了。遇到上好的重器,他会不惜一切代价收为己有,然后邀请一大帮行里人前来观赏――品头论足,他享受的就是这一过程。在老阎客厅的博古架上,笔者见到好几件隋唐至五代的重器。谈起这件五代水盂,老阎感叹,好物难求啊。

老阎说7月10日下午五点左右,老王打电话说给他推荐一件北地窑的瓷水盂,东西他看过了,很不错,好多人不敢认,他从造型、釉色、胎质、分量等细部特征,判断为五代北地窑制品。老王想的是,老阎是这方面研究者、收藏者,所以推荐的第一个人就想到了老阎。老阎说当时他看到该水盂时,上面粘满了污垢,显得脏兮兮的,但依然掩饰不住它本身的自然与生动。他当时心想,既然行里老王都看过了,并说东西不错,他便直奔主题问对方想卖多少钱!对方开出的价钱远远超乎他的意料。他开始了艰难的砍价扯锯战。他告诉对方,你打河南老远拿东西来就是想给器物找个好的归宿,也只有我才会下大本买这玩意,我只是为了研究和学习,跟赚钱没有任何关系,换别人,不一定要,也不可能给你出一个理想的价位,我出个最高价,你觉得中,我们成交,你若觉得亏,请另找买主。就这样,这位中年人想想也是,便成交了。老阎说东西抱回家后,他用清水给器物上上下下洗了个澡,没想到原来器物竟是如此的漂亮,釉色温润、鲜亮,让他越看越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