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中国古代瓷器大全 > 导航 >

中国古代瓷器纹饰大全

中国古代瓷器纹饰大全

中国古代瓷器大全 中国古代瓷器纹饰 中国古代瓷器

2020-06-02

中国古代瓷器大全。

中国古代瓷器纹饰多种多样,中国古代瓷器纹饰无论是植物还是人物以及动物,中国古代人都赋予美好的寓意,把吉祥赋予在瓷器纹饰里,对人生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中国古代瓷器纹饰大全有哪些呢?

螭纹

龙纹

海水龙纹

云龙纹

龙凤纹

云凤纹

龙穿花纹

夔凤穿花纹

鹤纹

鸟纹

花鸟纹

飞蝠纹

饕餮纹

兔纹

异兽纹

飞凤麒麟纹

虎头纹

海马纹

八卦纹

博古纹

锦纹

联珠纹

三阳开泰纹

江山万代纹

璎珞纹

八吉祥纹

凤穿牡丹纹

福禄寿纹

福禄寿纹简介:

瓷器的装饰纹样,是一种吉祥图案。画面绘蝙蝠、鹿和松鹤蟠桃,因蝠与福、鹿与禄谐音, 分别代表富贵和高官厚禄;而蟠桃松鹤又均有长寿之意,因此得名。 清代瓷器上较为常见。

喜鹊登梅纹

八宝纹

八宝纹简介:

佛前供器,藏文称之为“八吉祥相”。由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 盘肠八件组成。每件供器含义不同:轮代表佛说大法圆转,万劫不息;螺代表菩萨果妙音吉祥; 伞代表张弛自如,曲覆众生;盖代表遍覆三千,净一切乐;花代表出五浊世无所染; 罐代表福智圆满,具完无漏;鱼代表坚固活泼,能解坏劫;肠代表回环贯彻,一切通明。 因为八宝寓意吉祥,所以成为我国传统工艺中的主要纹饰。

罗汉图

观音图

莲池鸳鸯图

满池娇

几何纹

回纹

水波纹

水波纹简介:

水波纹即“水纹”,又称“波浪纹”、“波状纹”等,形似水流动的形态,一种传统的陶瓷器装饰纹样。 专门表现海水波涛的,习惯上称作“海水纹”或“海涛纹”。着意表现水的漩涡的, 习惯上称作“漩纹”或“漩涡纹”。水纹的表现技法主要有刻划、彩绘、拍印、模印等。 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陶器就已出现刻划水波纹。

弦纹

云雷纹

凸弦纹

正反三角纹

线条纹

菱形纹

网纹

圆点纹

竖条纹

摺线纹

人物纹

婴戏图

百花纹

宝相花纹

扁菊花纹

缠枝纹

缠枝莲纹

蕉叶纹

卷枝纹

莲瓣纹

牡丹纹

忍冬纹

岁寒三友纹

折枝纹

花卉纹

花果纹

萱草纹

菊瓣纹

叶纹

冰梅纹

山水纹

兽面纹

鱼藻纹tAOCI52.cOM

麻布纹

狩猎纹

灵芝纹

朵云纹

蚯蚓走泥纹

羽毛纹

鸳莲纹

麦穗纹

团花

珍珠地纹饰

taoci52.com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瓷片鉴赏趣谈


在中国古代陶瓷的图案纹饰中,具有大量的寓意吉祥的内容。所谓“吉祥”,就是指:预示好运的征兆或福瑞的征兆。

最近一段时间,笔者在整理古瓷片的过程中,发现一块清代康熙、雍正年间景德镇所生产的青花淡描纹饰的残片,其圈足完整,底部以圆润流畅的笔法书写隶书体“玩玉”二字。观之、赏之, 爱不释手。

让我们来看这幅美术作品,以双喜为中心,左右绘出了苍劲枝干、花繁叶茂的腊梅;茂盛的腊梅与变体篆书双喜二字交错、重叠,紧密相连;梅枝主干紧附如意,迎头飞来两只蝙蝠,寓意“福”“富”从天而降。

好一幅“青梅如意,福富双喜”的吉祥美术佳作!古代匠人的瓷上绘画技艺真是了得!不得不令人惊叹。

这幅书画作品,整个画面疏密有致,动静结合,写意、写实皆备,笔道浓淡相宜。梅枝左右对称而不呆板,双喜上下重叠交错而不失平衡,两只蝙蝠相对飞翔,韵味十足。更耐人寻味的是画面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告诉人们,这只书写了“玩玉”款盘子的主人不仅是一个“有钱的主”,而且是一个风雅文人。主人结婚了,才子佳人,门当户对,福富结合,双喜临门,真是心满意足,皆大欢喜!

中国历史上,明清时期陶瓷上琳琅满目的吉祥图案纹饰丰富多彩,人文内涵博大精深,懂得收藏绘画艺术高超的陶瓷器物,学会欣赏陶瓷上的美术作品实在是富有意义的事情。

中国古代北方瓷器窑址有哪些


中国是瓷器之都,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就是瓷器,中国的陶瓷生产已有近万年的历史,瓷器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中国古陶瓷的研究一直拘泥于结合文献对传世或墓葬出土物进行研究,因而不可能有所突破。20世纪初,由陈万里等老一辈古陶瓷研究者开创了一条通过对古瓷窑遗址进行实地调查,再结合文献和传世品或墓葬出土物对中国古陶瓷进行研究的新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故宫博物院的陶瓷工作者曾先后赴全国各地对一些古窑址进行调查,并采集回大量瓷片标本,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开创了中国古陶瓷研究的新局面。已发现的历代古陶瓷窑炉遗址数以千计。故宫博物院历年调查古窑址所采集的标本涉及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140余个窑口,共计约3万瓷器片。古瓷器片标本的时代上起东汉,下至清代,其中以唐、宋、金、元时期最为丰富。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这些珍贵的瓷片标本资料在全国都堪称首屈一指。其中有的可与现存器物相印证,有的则不见于出土与传世器物中。因此,对这些标本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能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我国古代各陶瓷窑口烧造陶瓷的内涵,补充或纠正文献记载的纰漏,确定传世或出土陶瓷器的窑口归属。古窑址瓷片对研究古代瓷器窑口提供珍贵资料。

中国古代北方瓷器窑址有哪些?我们按照从北到南介绍北方古代瓷器窑口的具体分布和所在的省市。

河北省

河北省是宋代著名白瓷——定窑白瓷的产地,北方民间瓷窑的代表——磁州窑归属该省。20世纪30年代以来,故宫博物院和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对河北省境内的瓷窑遗址进行过多次调查,并曾进行小面积发掘,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

河北省定窑

定窑是宋代著名的瓷窑之一,窑址在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东西燕川村及北镇村一带。该窑创烧于晚唐,北宋时期有较大发展。所烧器物以白釉瓷为主,此外,还烧造少量的黑釉、酱釉瓷及罕见的绿釉瓷。唐代器物多光素无纹饰,北宋瓷器多以刻划花、印花作装饰,其中印花装饰最为精美,居宋代各窑之冠。北宋中期以后,为提高产量,定窑采用覆烧方法,致使器口无釉,文献称之为“芒口”,成为定窑瓷器的特征之一。

典型工艺

白釉印花

定窑白釉瓷以印花装饰者最具特色。北宋中晚期至金代,定窑大量采用印花装饰,其题材直接取材于定州缂丝,纹样细腻精美,清晰生动,代表了宋、金时期瓷器印花装饰的最高水平。

白釉划花

白釉划花是定窑瓷器常见的装饰方法之一。白釉划花白瓷系先在胎上用铁锥等工具划出各种纹样,再施透明釉入窑一次烧成。最常见的装饰题材为萱草纹,此外有龙、各种花卉等纹饰。划花线条自然流畅,呈现出较高水平。

院藏精品

定窑白釉盏托

定窑白釉刻花梅瓶

定窑白釉刻花直颈瓶

定窑白釉刻莲花纹折腰碗

定窑印花螭龙纹盘

定窑白釉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纹盘

定窑划花缠枝莲纹葵瓣口碗

定窑孩儿枕

定窑紫金釉葵瓣口盘

河北省磁州窑

磁州窑为宋代北方民间著名的瓷窑之一,窑址位于河北省磁县的观台镇、东艾口、冶子村及彭城镇等地,窑址范围大,遗物丰富,烧造品种繁多,装饰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以白地黑花瓷最具代表性。磁州窑瓷器的装饰题材均来自民间,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其白地划花填黑彩及白地划花填酱彩瓷不仅色彩对比强烈,纹饰也新颖活泼,具有浓郁的民间风格。

典型工艺

白地黑花

白地黑花瓷是磁州窑器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其做法是:先在坯胎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然后用黑彩描绘纹饰,有些精品还要在黑彩上划出花脉叶筋,最后施透明釉入窑烧成。黑色的花纹与洁白的地子对比强烈,图案生动自然,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院藏精品

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纹枕

磁州窑白地黑花竹纹枕

磁州窑白地黑花八方枕

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

磁州窑白地黑花芦雁纹虎枕

磁州窑白地黑花马戏图枕

河北省邢窑

邢窑在唐代以生产白瓷而闻名于世,窑址在河北省内丘县城关、临城县祁村一带。邢窑遗址出土有精、粗两种白瓷,精者胎釉洁白如雪,印证了文献有关“邢瓷类银”、“邢瓷类雪”的记载。窑址还出土了碗底刻划“盈”字铭文的标本20多件以及黑釉、黄釉、褐黄釉瓷及三彩釉陶,印证了唐李肇《国史补》有关“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记载属实。邢窑作为一代名窑,其产品流通范围极其广泛,国内外出土的大量邢窑瓷器及标本可以印证。

院藏精品

邢窑白釉碗

邢窑白釉壶

邢窑白釉小壶

邢窑白釉皮囊式壶

邢窑白釉瓶

邢窑白釉罐

河北省井陉窑

井陉窑窑址在河北省井陉县。调查表明,其窑址范围较大,烧瓷时间始于唐,终于元,宋、金时期是其兴盛期。井陉窑烧造品种以白釉瓷为主,有如定窑白瓷印花器。其中盘、碗里心刮釉,采用叠烧法烧造的,具有典型的金代风格。从总体上看,井陉窑瓷器的质量略逊于曲阳定窑瓷器,但其中的一部分精品与定窑瓷器难分伯仲。

河北省隆化窑

隆化窑窑址在河北省隆化县,是元代的瓷窑。已发现该窑烧造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钧窑系的钧釉器物等。白地黑花器物以大件缸、罐为主,胎体厚重,胎质较粗,白釉泛黄,彩呈褐色。所烧钧釉瓷器以碗为主,胎质粗,釉色为灰蓝色,较暗淡。

河北省临城窑

临城窑窑址在河北省临城县,是唐至元代的瓷窑,以金、元时期遗存最为丰富。该窑主要烧造白釉、黄釉、黑釉、白釉印花、白釉划花、白地黑花瓷等。碗、盘多采用刮釉叠烧工艺。

河北省贾壁窑

贾壁窑窑址在河北省磁县北贾壁村,是隋代的瓷窑。主要烧制青瓷,器物胎体厚重,施釉厚而透明,垂釉现象比较普遍,在器皿外壁下部聚集成黑绿色玻璃体滴珠是其特征。装饰图案仅发现划刻波浪纹一种。遗物有高足盘、碗、缽等标本。碗有大小之别,多敞口深腹,小平底,中心微内凹。安阳卜仁墓出土的青瓷可能就是该窑所烧造的。

河南省

河南省是我国北方地区瓷器的发源地,境内瓷窑发现较多,主要集中在豫中和豫北地区。分布在安阳地区的有安阳、鹤壁、林县、淇县窑等;分布在新乡地区的有辉县、修武窑等;分布在开封地区的有巩县、密县、登封、荥阳窑等;分布在洛阳地区的有新安、宜阳、临汝窑等;分布在许昌地区的有禹县、郏县、宝丰、鲁山窑等;分布在南阳地区的有内乡窑。全省共有18个县、市发现了古陶瓷窑址。特别是禹县、新安县境内,瓷窑遗址密集,两县均发现窑址100余处。已发现的窑址年代最早者为隋代。宋金元时期主要烧造钧窑、耀州窑、磁州窑、定窑四个窑系的瓷器,其中青瓷所占比重最大。

河南省巩义窑

巩义窑窑址在河南省巩义市(原巩县)的冶子村、白河乡、铁匠炉村。该窑创烧于隋代,唐代有很大发展,以烧白瓷为主,也烧造三彩釉陶及黄绿釉、蓝釉陶器。唐开元时期这里曾一度为宫廷烧造贡瓷。窑址中还出土了绞胎枕残片。传世绞胎枕中有外底刻划“杜家花枕”、“裴家花枕”、“元家记”铭文的,应是巩义窑的产品。

典型工艺

唐三彩

唐三彩是巩义窑首创的一种以氧化铅做助熔剂的低温多色釉陶。其釉色以绿、黄、白为主,故名。此外还有蓝、黑、褐等色。唐三彩一般须经两次烧成,即先素烧坯体,再上釉经第二次焙烧而成,素烧温度高于釉烧温度,釉烧温度约为800℃—900℃。

院藏精品

巩义窑绿釉小壶

巩义窑三彩双系罐

巩义窑绞胎三足罐

巩义窑白釉弦纹匜

巩义窑绞胎枕

河南省密县窑

密县窑窑址在河南省密县窑沟、西关。唐、宋时期,这里烧造的品种有白釉、黄釉、青釉、黑釉及珍珠地划花瓷等。珍珠地划花品种以西关窑出现得最早,其技法借鉴于唐代錾胎金银器。窑沟窑为金、元时期窑址,以烧白釉瓷为主,也有白地黑花瓷。

典型工艺

珍珠地划花

珍珠地划花为密县窑首创。其制作工艺模仿唐代錾胎金银器,制作方法是先在坯胎上施白色化妆土,然后划出主题花纹,再在花纹以外的地子上戳印小珍珠般的圆圈纹。这种装饰方法曾在宋金时期的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瓷窑普遍采用。

河南省登封窑

登封窑窑址在河南省登封县曲河镇。该窑始烧于唐代,终烧于元代,宋代是它的极盛时期。窑址中遗留有大量瓶类标本,有的瓶身高达40cm以上,珍珠地划花枕残片也散落很多。登封窑曾盛烧珍珠地划花瓷器,刻柳斗纹钵也是该窑具有特色的产品。此外,还烧制白釉、白釉绿彩、白釉划花、黑釉、绿釉及三彩器物。

典型工艺

柳斗纹

柳斗纹是登封窑颇具特色的瓷器品种,系模仿柳编器物烧造而成。其制作方法是:先在坯胎上施白色化妆土,然后深刻粗线纹,最后施透明釉入窑经高温烧成。柳斗纹器物以小钵最为常见。

院藏精品

登封窑珍珠地划花双虎纹瓶

河南省禹县窑

禹县窑窑址在河南省禹县(今禹州市)的八卦洞、扒村、刘家庄、刘家门、下白峪、黄庄、苌庄、大洞磨街等地,已发现窑址近百处。该窑创烧于唐,终烧于元,以八卦洞窑为代表。八卦洞窑出土了大批官钧窑瓷器标本,作为印证,解决了传世品中底刻数目字的钧窑花盆、尊、洗的产地及宫廷用瓷等问题。八卦洞窑除了烧造宫廷用钧瓷外也烧制民用器皿,品种有钧釉、印花青瓷、白地黑花瓷等。

典型工艺

钧釉

钧釉是一种窑变釉,其大部分产品的基本釉色是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有天蓝、月白、天青等色。有些器物因釉中加入氧化铜作着色剂而呈现铜红窑变的效果,其中有海棠红、玫瑰紫等名贵色釉。

院藏精品

钧窑玫瑰紫釉花盆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钧窑玫瑰紫釉长方花盆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

钧窑月白釉单柄洗

钧窑月白釉瓶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钧窑鼓钉三足洗

钧窑鼓式三足洗

河南省扒村窑

窑址在河南省禹县扒村,1950年发现。金、元时期这里烧制磁州窑风格的器物。主要品种有白地黑花、白釉、白釉划花、黑釉、黄釉、绿釉、三彩、红绿彩、孔雀绿釉,此外,也烧制钧窑系的钧釉、青釉品种。

河南省鲁山窑

鲁山窑窑址在河南省鲁山县段店。通过发掘表明,该窑早在唐代就已烧造黑釉带花斑的器物,与唐人南卓《羯鼓录》中所记载的“鲁山花瓷”相符,由此证明传世或出土的唐代花瓷腰鼓即是该窑烧造的。到了宋代,鲁山窑烧瓷的数量及品种有较大发展,主要有白釉绿彩、白釉点彩、白地黑花、珍珠地划花、青釉印花、黑釉、钧釉及三彩器等,其中以白釉复线划花装饰最具特色,这在其他瓷窑中是比较少见的。此外,三彩陶枕及浮雕莲瓣纹灯都是鲁山窑颇具特色的品种。

典型工艺

花瓷

花瓷即花釉瓷器的简称,是唐人对河南鲁山、郏县等地瓷窑烧造的黑釉带月白斑、茶叶末釉带月白斑、月白釉带黑褐斑等器物的称谓。花瓷流行于唐代,器物造型有腰鼓、壶、罐、瓶、盘等。在唐代,除了河南鲁山窑以外,河南的郏县窑及内乡窑、陕西的耀州窑等均烧造花瓷。

院藏精品

鲁山窑黑釉蓝斑壶

鲁山窑花瓷腰鼓

河南省宝丰窑

宝丰窑窑址在河南省宝丰县青龙寺(即清凉寺)。其烧瓷时间为北宋、金、元。该窑烧瓷品种丰富,有印花或刻花青瓷、白釉刻花瓷、白釉绿彩瓷、三彩釉陶、黑釉瓷、酱釉瓷、黑釉凸线纹瓷等,其风格明显受到耀州窑、磁州窑的影响。这里有一种以剔刻麦粒纹作装饰的瓷器,异常别致。

典型工艺

麦粒纹

麦粒纹是宝丰窑在北宋、金时期所采用的一种瓷器装饰手法,在其他瓷窑未曾见过。从标本中可以看到,在黑釉瓶等器物上刻有这种花纹,颇具特色。

河南省临汝窑

临汝窑窑址在河南省临汝县严和店、轧花沟、桃木沟、陈家庄、蜈蚣山、刘家、东沟、大峪班庄、石板河、陈沟、黄庄、岗窑等处。该窑烧瓷时间为宋、金、元时期。主要烧造青釉、青釉印花、钧釉瓷器。烧瓷品种和装饰特征与耀州窑、钧窑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此外也烧制白釉、黑釉器。

河南省鹤壁窑

鹤壁窑窑址在河南省鹤壁市盘石头村、水泉村、龙王村等处。该窑创烧于唐代。实地调查表明,唐代产品中白釉瓷所占比重最大,黄釉及黑釉短流执壶也有发现。宋代该窑烧制白釉、白釉绿彩、白釉划花、黄釉瓷等品种,以黄釉刻划花盆最具特色。从新发现的资料看,鹤壁窑是河南省北部烧瓷历史较早、烧瓷品种比较丰富的瓷窑之一。

河南省郏县窑

郏县窑窑址在河南省郏县黑虎洞、黄道等处。烧瓷时间为唐至元代。烧造品种以白釉瓷为主,此外还有白釉绿彩、黄釉、黑釉、白地黑花瓷等。在黄道窑遗址里曾采集到黑釉斑点壶、罐等标本,为确认传世品中同类器物所属的窑口提供了资料。

河南省内乡窑

内乡窑旧称邓窑或邓州窑,窑址在河南省内乡县大窑店。烧瓷时间为唐至元代,宋代为其兴盛期。唐代烧造黑釉及带斑点装饰的花瓷,器形有罐、瓶等。宋、金时期烧造青瓷,釉色青绿,器底呈紫褐色,有光素者,也有印、划花装饰者。

河南省宜阳窑

宜阳窑窑址分布于河南省宜阳县三里庙、锦屏山、红窑村等处。该窑为宋、金时期瓷窑。烧瓷品种以青釉瓷为主,兼烧白釉、珍珠地划花、白地划花瓷及三彩釉陶等。青釉瓷标本较为丰富,器形以碗为大宗,有光素者,也有以印花、划花、刻划花为装饰者,造型、纹饰风格与临汝、宝丰、内乡、登封、鲁山等窑同类器物相似,均属耀州窑青瓷系统。

河南省安阳窑

安阳窑窑址在河南省安阳县西善应、装货口、楼上坡、天僖镇等处。其烧瓷时间始于隋,主要烧制青瓷。金、元时期主要烧造钧釉瓷器。

河南省修武窑

修武窑窑址在河南省修武县当阳峪。该窑为宋代瓷窑。窑址遗物中有白、黑、酱色釉及白釉剔花、黑釉剔花、绞胎瓷等标本。白釉剔花瓷和绞胎瓷是其最具特色的品种。黑釉剔花瓷制作精细,黑白对比强烈,与磁州窑同类物难分伯仲。

典型工艺

绞胎

绞胎陶瓷的制作工艺为:将深浅两种颜色的胎泥绞合在一起,成型后施以高温或低温透明釉,然后入窑焙烧而成。这一品种在唐代巩义窑已出现,到了宋代,北方不少瓷窑都曾烧造,其中以修武当阳峪窑产品最为精美。其器物胎体白、褐两色相间,色调对比强烈,有的纹理呈美丽的羽毛状,令人赞叹不已。

院藏精品

当阳峪窑白釉剔花瓶

当阳峪窑绞胎小罐

当阳峪窑剔花缸

河南省新安窑

新安窑窑址在河南省新安县下孤灯。该窑烧瓷时间为宋至元代。目前发现窑址10余处,多烧造钧窑系瓷器,亦烧造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珍珠地划花、白釉剔花、红绿彩瓷及耀州窑系的青釉印花、刻花等瓷器品种。

河南省淇县窑

淇县窑窑址在河南省淇县黄洞乡、西渔泉、前咀西坡。此为元代瓷窑。明清文献记载淇县产青瓷。故宫博物院在20世纪80年代曾派人考察该窑,采集的标本中绝大多数为钧釉瓷,兼有少量白釉、黑釉瓷。钧釉瓷器造型有碗、钵、壶、盘、炉、瓶、匜等,其中有的饰以紫红色斑块。

河南省汝窑

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一带。宝丰在宋代属汝州管辖,故称这里的瓷窑为汝窑。从窑址采集的标本及传世器物来看,汝窑在北宋后期元祐至崇宁间(1086—1106年)的20年里曾为宫廷烧造御用青瓷。器物造型主要有盘、碟、碗、洗、瓶、樽、盒、盏托、水仙盆、炉等。该窑瓷器多采用满釉裹足支烧,外底留有3或5个支烧痕。釉色以天青色为主,釉面匀净滋润,多有细小开片。

院藏精品

汝窑盘

汝窑碗

汝窑圆洗

汝窑三足樽承盘

汝窑三足樽

山东省

山东省目前已发现淄博、枣庄等窑址。这一地区主要烧造北方瓷窑所常见的白釉、黑釉、白地黑花等品种,与河北磁州窑有一定的关系。所发现的窑址时代多为金、元时期,淄博窑的始烧年代则可提早到北朝时期。

山东省淄博窑

淄博窑窑址在山东省淄博市磁村、寨里。出土物表明,磁村窑始烧于唐代,终烧于元代;寨里窑始烧于北朝,终烧于金、元。唐代淄博窑以烧黑釉瓷为主,宋、金、元时期改烧白瓷。其装饰手法有剔花、划花、绿彩彩绘、褐彩彩绘等。金、元时期产品除白瓷外,黑釉瓷也占一定比例,以黑釉凸线纹装饰最具特点。这一时期还新出现了绞胎、白地黑花、白釉红绿彩绘等装饰手法,似受到了磁州窑的影响。

典型工艺

凸线纹装饰

该装饰主要用于黑釉瓷器上,盛行于金代,在河北、河南、四川等地的瓷窑中均有所见。淄博窑所烧黑釉凸线纹瓷器造型规整,线纹清晰,一般在罐的双系下方饰有斜十字纹,颇为独特。

陕西省

陕西省的古窑址发现数量不多。故宫博物院曾于1954年和1957年两次派人赴铜川耀州窑遗址进行调查,发现了宋至清代有关烧瓷的窑神庙碑记6座及唐代青瓷碎片。195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黄堡镇耀州窑遗址进行了重点发掘,发掘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出土瓷片85,000多片,发掘出作坊和窑炉遗迹,发现了唐、宋、金、元不同时期的文化层,为北宋耀州窑瓷器的分期和宋、金两代耀州窑瓷器的划分找到了依据。这次大面积的科学发掘,堪称是1949年以来在瓷窑遗址发掘工作中取得成绩最大的一次。

陕西省耀州窑

耀州窑窑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陈炉镇一带。窑址最早发现于1954年,以后经过多次调查与重点发掘,共发现4处,其中黄堡镇是该窑的中心。耀州窑创烧于唐代,终烧于元代。唐代主要烧造白釉、黑釉、素胎彩绘、茶叶末釉及花瓷等,曾一度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北宋为其极盛时期,以烧青釉瓷为主,兼烧酱釉、黑釉器物。装饰技法有刻花和印花两种:刻花纹饰刀锋犀利,线条刚劲有力;印花图案讲究规矩,纹饰丰富。宋代耀州窑的刻、印花青瓷对邻近地区的瓷窑有较大影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耀州窑瓷系。

典型工艺

青釉刻花

刻花是古代瓷器常见的装饰方法之一。其作法是:先在半干的坯胎上用刀具刻出花纹,然后施釉,再入窑经高温焙烧而成。耀州窑的青釉刻花瓷器颇负盛名,刻花水平居宋代各瓷窑之冠,其刀锋犀利,纹饰精美,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青釉印花

印花是古代瓷器常见的装饰方法之一,西晋时期已经出现。早期印花为带状印纹或局部印花,宋代多为通体印花。一般采用刻有花纹的陶模印制,多用于盘、碗装饰。印花是耀州窑青釉器上的主要装饰手法之一,以花卉题材最为常见,也可见婴戏、龙纹等。金代的印花纹饰多采用六等分布局法。

耀州窑印花碗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

耀州窑青釉刻海水鸭纹碗

耀州窑青釉刻花瓶

耀州窑钱纹小壶

耀州窑青釉人形执壶

耀州窑青釉药王塑像

耀州窑刻花“吴牛喘月”纹大碗

陕西省旬邑窑

旬邑窑窑址在陕西省铜川耀州窑西南70千米的旬邑县,为金代瓷窑。这里以烧青釉瓷为主,兼烧黑釉瓷器。青釉釉色偏黄,有刻花、印花装饰,碗心多刮出一周无釉涩圈,与金代耀州窑青瓷风格相似。纹饰有刻花加篦划水波纹、荷叶纹等,图案与耀州窑布局方法基本相同。该窑属耀州窑系范畴。

山西省

山西省瓷窑遗址较多,明清两代方志中多有记载,但截止到20世纪50年代仅发现了3处窑址。从1973年开始,山西省文物考古部门对方志中记载的的窑址逐个进行了调查,约半数古瓷窑遗址都得到了证实,并有新的发现。

山西省介休窑

介休窑窑址在山西省介休县洪山镇。该窑创烧于北宋,历经金、元、明、清和民国几个朝代,有长达八九百年的烧造历史。宋代,这里烧造定窑系的白釉、黑釉印花盘和印花碗等,也烧造与磁州窑有一定关系的白釉划花填黑彩、白地黑花瓷等。白釉酱花瓷器则富有介休窑独有的特色,其中有桔红色彩者。金代,这里盛烧黄釉、褐釉印花器皿,装饰纹样以孩童荡船于莲池较为多见,这种图案在其他瓷窑产品中极为少见。

山西省霍县窑

霍县窑窑址在山西省霍县陈村

中国古代瓷器的八大民窑


民窑是针对官窑瓷器而言的,中国窑系众多,而最知名的瓷器窑口有八个,以长江为界,一分为二,,北方四个,南边四个。 北方是定窑、磁州窑、耀州窑、钧窑,四个窑系; 南边是景德镇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四个窑系。

南方四个民窑:饶州窑(景德镇)、龙泉窑、建窑、吉州窑

饶州窑:即现在的景德镇窑。主要特色为影青青瓷,“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龙泉瓷: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小梅镇大窑村,盛极于南宋晚期,主要烧制盘、碗、壶等日用品和仿玉、仿铜瓷器及塑像等。产品制作工整,普遍使用了刻花技术,釉层较薄,釉色青中泛黄。胎薄、釉厚,不开片。颜色粉青、梅子青,青绿色。较官窑、哥窑有很大的进步。

建窑瓷:窑址原在福建建安(今建瓯),后迁建阳。所烧黑釉瓷器,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兔毫盏,当时被誉为上品。器底刻有供御﹑进琖等字样。明曹昭《格古要论.古建窑》:建窑器出福建,其碗盏多是……色黑而滋润。有黄兔斑滴珠大者真,但体极厚,俗甚少见薄者。清朱琰《陶说.古窑考》:宋时……以建安兔毫盞为上品,价亦甚高。窑址在福建德化。又称德化窑。所烧瓷器色白润,称建瓷,又称白瓷,以佛像最佳。清朱琰《陶说.古窑考》:建窑,在福建泉州府德化县。

吉州窑:位于今江西吉安永和镇,又称“永和窑”。南宋呈鼎盛时期,烧瓷品种多样,且颇有地方特色,釉色有白釉、黑釉、青白瓷、酱釉、绿釉、白釉褐彩等,其中以黑釉瓷器最有特色,采用了剪纸贴花、彩绘剔花、酱釉印花等制法,独具风格的剪纸贴花和树叶纹装饰堪称一绝,独树一帜。

北方四个民窑:磁州窑、耀州窑、钧窑、定窑

定窑

定窑以白瓷为主,跟景德镇的龙泉瓷器齐名,有南青北白之说。定窑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著称,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钧窑

钧窑起源于宋代河南省禹县(今禹州市 ),位于今河南禹州。因古属钧州,故名为钧窑。 钧瓷是以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钧窑瓷器胎质细腻,坚实致密,扣之有声,清脆动听,圆润悦耳,犹如金属,釉色莹润,五彩缤纷,古朴典雅,艳丽绝伦,尤以多种窑变为其他窑口产品所不及,釉色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红,色彩纷呈,争奇斗艳。

磁州窑地址:古磁州为现在的河北省磁县。而历史上把广袤北方土地所有烧造民间用瓷的窑口统称其为磁州窑,其主要窑口有河北的彭城、邯郸,河南的鹤壁、当阳峪、扒村、登封、密县、鲁山;山西的介休、霍县、浑源;山东的淄博等等。磁州窑的特征:白底黑花,文字装饰,瓷枕为多。上海市博物馆侍女枕诗“叶落猿啼霜满天,江边渔夫对愁眠”。

耀州窑地址:现代发现为陕西铜川。为北方重要的青瓷窑,颜色呈橄榄绿色。

民间钧窑地址:以河南禹县为中心至浙江,北到山东、山西、内蒙古和东北地区,胎质区别很大,质量不是很好。民间钧窑都是烧造碗和盘子等大量民间用具,而宫廷的钧窑大部分是用来陈设的,如花盆、花 。特点挂红,民国期间“钧窑挂红价值连城”“家有万贯不值均瓷一片”的说法。但到元代以后就消失了。

民间定窑地址:同官窑的定窑,以民间用具为主。特点定窑白瓷,也有其他品种如:黑定、紫定、绿定、带刻花的等等。

中国古代瓷器的经典造型:玉壶春瓶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流行过去了就过去了,但是在中国瓷器造型中有几种造型一直长盛不衰,喜欢瓷器收藏的都知道中国瓷器第一造型是梅瓶,还有今天我们介绍的玉壶春瓶也是历经宋元明清备受追捧的瓷器造型。

玉壶春瓶最早可以追溯到隋代,但是得名于唐代“玉壶买春”,而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的通用造型则开始于宋代,而宋元明清玉壶春瓶造型也有变化,体现了时代特征。宋代定窑、龙泉窑、景德镇窑、汝窑、耀州窑、钧窑都有烧制可见玉壶春瓶受欢迎的程度。

玉壶春瓶的功能

唐代司空图的《诗品·典雅》中有“玉壶买春 ,赏雨茆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 的句子;“玉壶买春”四字在这里的意思是用玉壶去买“春”(“春”指酒),玉壶指玉制的壶或是指如玉一般的青瓷壶,从唐代起人们就以“春”字代酒。从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分析出:

1.玉壶春瓶很受当时人的喜欢;

2.玉壶春瓶应用非常广泛,符合大众的审美;

3.说出了玉壶春瓶的功能,就是酒瓶;

玉壶春瓶造型演变

今天我们谈论的是瓷之型,自然要说一下玉壶春瓶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特征,整体上来说玉壶春瓶造型为撇口、细颈、硕腹、圈足的瓶式,但是宋元明清还是有差别的,功能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玉壶春瓶定型于宋代,其后逐渐向陈设器转变,宋至元代玉壶春瓶用做酒器,明、清时渐变为陈设瓷。

宋元时期的玉壶春瓶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腹部比较收敛,没有明清的玉壶春瓶腹部圆;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

玉壶春瓶是元代景德镇瓷的常见器型,其品种除釉里红外,尚见有青花、青白釉、孔雀绿釉青花等。

元早期釉里红地白花暗刻牡丹纹玉壶春瓶

明、清景德镇窑玉壶春胎薄体轻,相对于宋元时期的玉壶春瓶颈部较短,而腹部鼓圆,而瓷器釉色莹润,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素三彩诸多品种,比宋元时期的釉色丰富了很多。

明洪武青花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

清同治官窑霁红釉玉壶春瓶

中国古代瓷器器之形胆式瓶


胆式瓶口、颈相连,颈部较长,肩下渐硕,下腹部丰满,形如悬胆,故名。胆式瓶是中国古代瓷器器形中比较少见的类型。

宋代钧窑、哥窑、耀州窑都有胆式瓶。清代景德镇窑烧制的胆式瓶多为单色釉。

霁红釉胆式瓶

霁红釉胆式瓶,清雍正,高27.8cm,口径3.5cm,足径8cm。

霁红釉胆式瓶瓶直口,细长颈,削肩,鼓腹,圈足。因形似悬胆,故名“胆式瓶”。通体施高温铜红釉,釉面匀净,色泽纯正。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圈。

胆式瓶属于陈设用瓷,一般用于插花。这种器形创烧于宋代,当时钧窑、哥窑、耀州窑均有烧造。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有“胆样银瓶玉样梅,北枝折得未全开。为冷落寞空山里,唤入诗人几案来”诗句。

德化窑白釉暗花胆式瓶

德化窑白釉暗花胆式瓶,清,高33.7cm,口径6cm,足径9cm。

瓶呈悬胆式。小口,细长颈,鼓腹,圈足。圈足内无釉。无款识。通体施白釉,釉面莹亮。腹部暗刻花纹,刀法自然流畅。

清代德化窑白瓷与明代相比有一个显著的差别,就是它的白釉不像明代那样在釉中微微闪红而呈“猪油白”色,清代德化白瓷色泽是釉层微微闪青,因此与明代相比,缺少了温润的感觉,这是胎、釉中含氧化铁增加的结果。

中国古代瓷器上为什么会出现圣经故事?


景德镇窑青花轮花纹绶带耳葫芦扁瓶

“在明末清初时期,中国每年至少有上百万的中国瓷器行销到国外,在西方人眼中,拥有中国瓷器已经成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 西方人将自己的审美与需求融入中国瓷器,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新的风格与样式的瓷器。

“在明末清初时期,中国每年至少有上百万的中国瓷器行销到国外,在西方人眼中,拥有中国瓷器已经成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 西方人将自己的审美与需求融入中国瓷器,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新的风格与样式的瓷器。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碗

存世量大国内博物馆收藏少

何为贸易瓷?据上海博物馆瓷器部主任陆明华介绍,古代销往海外的中国瓷器,我们过去多称为“外销瓷”,而国际上惯用的名称则是“贸易瓷”。学界对这种贸易瓷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缘起于海外沉船的发现及打捞,1976年的韩国新安海底沉船、1980年后印度尼西亚海域哈切尔沉船等相继发现以后,海外有不少专家学者开始研究沉船及打捞物品。

本次上海博物馆的展览将展出163件明清时期的贸易瓷,其中有114件为上海博物馆馆藏,49件为故宫博物院馆藏,分为明、清两部分进行展示。相较去年在故宫博物院展示时的109件展品,此次展览增补了不少可看性的瓷器,在外销欧洲、外销日本和清代广彩瓷器方面都做了增补。

景德镇窑青花楼阁花鸟纹花口盘

据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介绍,贸易瓷存世量很大,但是国内的博物馆收藏贸易瓷的不多,许多瓷器当时就出口了,中国国内几乎就没有。上海博物馆早在二三十年以前就关注到贸易瓷并且非常注意这方面的收藏。

“那时候国外掀起了研究所谓的‘转变期瓷器’的热潮,国内研究这方面的专家非常少,一次在美国召开了大规模的‘转变期瓷器’研讨会,与会的中国学者就是上博老馆长汪庆正,汪馆长回来后感慨说这是非常重要的时期,景德镇瓷器从明代风格转变到清代风格,我们所说的‘转变期瓷器’实际上包含了当时为了外销而有意识得改变某些传统风格而烧造的瓷器。”从那以后,上海博物馆就比较有意识地开始收集这方面的资料。

上海博物馆所藏明清两代贸易瓷器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集中来自西亚地区,主要是叙利亚;二、荷兰收藏家倪汉克捐赠,来自于欧洲;三、馆藏品,不少是早年回流,也有部分受赠品,还有的是不同时期征集于海外。而之所以选择在去年和今年与故宫博物馆联合办这一展览,是因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重要藏品是近几年、近阶段新近填充入馆的,展品中有近一半是首次在上海展出。

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吕成龙则介绍,故宫博物院所藏明清贸易瓷来源一部分是接受捐赠,比如来自于南洋爱国华侨韩槐凖的捐赠;二是故宫博物院在国内外征集采购;三是由上级部门拨交;四是清宫旧藏中有零星的几件外销瓷。

景德镇窑红地描金青花缠枝蕃莲纹碗(一对)

明清时期中国瓷器行销世界

至迟从唐代开始,中国陶瓷已大量销往海外。宋元时期,贸易陶瓷的烧造窑场遍布东南沿海。明初海禁严厉,通过“朝贡贸易”输出海外的陶瓷数量有限。明代陶瓷的大规模外销始于明中期,自成化、弘治起,大量中国陶瓷经由私人贸易运往东亚、东南亚一带,并通过转运销往南亚、中东等地区。正德以后,随着新航线的开辟,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人相继开展对华贸易,欧美地区成为中国瓷器的全新市场,贸易格局自此改变。

明末清初,欧美地区已成为中国陶瓷最重要的外销市场,这一贸易格局在清初社会稳定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强化,而贸易的主导权则在不同国家之间转换:17世纪,葡萄牙对华贸易衰落,荷兰后来居上,在中西陶瓷贸易中独占鳌头;18世纪,荷兰的优势地位又逐渐被英国所取代;此外,法国、瑞典、丹麦、美国、奥地利等国,都曾来华从事瓷器及各类商品贸易;与此同时,传统的亚洲区间贸易仍在延续。

漳州窑红绿彩团花阿拉伯文盘

“应该说在明末清初这一时期,每年都至少有上百万的中国瓷器行销到国外,这个数量相当大,在西方人眼中,拥有中国瓷器已经成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吕成龙说,仅举几个例子就可以体会中国瓷器外销的规模:1984年哈彻发现了“哥德马尔森号”沉船,并从沉船上打捞上来23.9万件中国瓷器,这些从沉船上打捞上来的中国瓷器当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时引起轰动; 1999年哈彻又从泰星号沉船上打捞上来35万件中国瓷器,主要为福建德化窑瓷器……可见当年中国瓷器外销盛况。

景德镇窑青花人物故事图把杯

传统风格与异域风情并存

在观看展览时,我们时常会发现,中国式样的器物上描绘的却是典型的西方纹饰,又或者明明是中国传统的图案却被烧造在完全西式风格的器皿上,这便是贸易瓷有意思的地方。

据陆明华介绍,相较于明清时期的贸易瓷,唐、宋、元时期的贸易瓷与国内传统瓷器在风格和式样上差别不是很显著。明清以后贸易瓷的风格和式样就显著得区别开来了,有些一眼就可以看出是贸易瓷,因为到后期他们觉得需要自己的样式,很多异国情调和西洋元素的内容被糅合进来。

景德镇窑青花开光水禽图盘

“比如景德镇窑青花仕女图花口碗,它上边的图案跟国内器物上的差不多,仕女也是中国传统的题材,但当图案按照西方思维进行组合排列之后,其风格就异域风情了,国内的器物不会这样出现那么多仕女,最多中间突出一个仕女,旁边由其他进行烘托”,陆明华说。

“文化的影响是相互的,他们保留了一些我们传统的内容,又融入他们自己的文化。比如我们瓷器上常用花卉是菊花,他们常用的是郁金香;再比如明中期的大碗,这种大碗在国内基本不见,就是为了出口而专门制作的;还有一些器物很可能图案纹饰是中式的,造型是根据当地需要来制作的。”

元代以后中国就有了专为外销而做的瓷器,最典型的如元代大碗,还有比如此次展览中由荷兰倪汉克捐赠的景德镇窑青花如意花卉纹香薰、景德镇窑青花果树纹油醋瓶等,这些器物造型完全根据西方人的需要制造。还有一类是“纹章瓷”,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是外销瓷,因为它是特殊的订制产品,瓷器上有欧洲家族或者军团的徽章。

景德镇窑青花果树纹油醋瓶(一对)

景德镇窑青花鹿特丹暴动图盘

景德镇窑广彩圣经故事图盘

景德镇窑广彩人物图大碗

景德镇窑青花五彩花卉纹瓜棱盖罐

景德镇窑青花花卉纹菊瓣壁瓶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葵口碗瓷器


唐、五代时期是越窑青瓷大发展时期,陶瓷史上将其与同时期的北方邢窑白瓷称之为“南青北白”,其葵口碗成为当时饮茶之风盛行时人们崇尚的茶具之一。

五代 越窑青瓷葵口碗

高8.1 口19.4 底7.8厘米

圆唇、口沿外侈、葵口、深腹,腹壁内凹五道直线如出筋纹,圈足,足壁略外撇。器物内外均施艾青釉,并可见足端留有12个泥珠支烧痕。釉水青中泛灰,有细小冰裂开片。此碗为五代越窑典型器物。

景德镇窑青白釉葵瓣碗

北宋(公元960~1127年)

高7.9、口径16、底径6.4厘米

1973年江苏常州市石油化工厂宋井出土

胎体较重,釉色白中泛黄。口沿呈五瓣花状外撇,碗内壁顺花口沿有五道凸筋至底,内底与碗壁分界呈折腰状,圈足壁外高内浅。圈足内有旋胎纹一圈,内有墨书。

定窑白釉葵口碗

定窑白釉葵口碗,北宋,高6cm,口径16.3cm,足径5.9cm。故宫博物院藏。

碗口呈五瓣葵花式,口沿外有宽约1cm左右的涩边,深弧腹,圈足。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黄,外壁有垂釉痕。

北宋定窑装烧方法与以前相比有所变化,此碗采用支圈挂烧法, 或称支圈正烧法。即把碗、盘口沿架于支圈上, 若干个按一定间隔放在一起置于匣钵中烧造, 其产品特征是口沿外撇,胎体普遍较薄, 内壁施满釉, 外壁在口沿处因与支圈接触形成一周约1cm宽的无釉涩胎痕。

定窑白釉刻花葵瓣碗

金(公元1115-1234年)

高6.9厘米 口径18.4厘米 底径10厘米

北京通州石宗璧墓出土。金代定窑持续了北宋的繁荣,此碗之精致不输于宋代定窑。

白釉葵花口碗

陈设品

高6.4厘米 口径20.1厘米 足径6.2厘米

碗撇口,口沿呈六葵瓣形,深弧壁,圈足。通体施甜白釉。制作精湛,白釉温润如玉,有恬静柔润之感,器壁极薄,为脱胎制品。

脱胎瓷,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云:“脱胎一种,其薄类于鸡卵之壳,故又谓之卵幕,纯乎见有釉不见有胎者也。映日光照之,表里能见手影。……此等制器,始于永乐,仿于康雍,乾隆以后遂不能仿,盖夺造化之天工,极制作之能事矣。”

永乐脱胎瓷器或光素或刻划纹样,有龙纹、凤纹、缠枝花卉纹等,有些器物铭刻或印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造型有碗、杯、高足碗、高足杯类,器轻盈秀丽,有“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之感,为白釉瓷中的绝品。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赞叹道:“质薄如纸,花纹精细如发,此鬼工也。”

中国古代唐朝的三大出口瓷窑


中国瓷器出口自早就有,由于西方人喜欢中国的瓷器,所以“安史之乱”后,由于北方陆地交通不畅,海上运输逐渐兴盛起来,一条由湘江经广州、宁波通往亚洲各地及东北非的海上“陶瓷之路”逐渐形成。长沙铜官窑与浙江越窑、河北邢窑成为中国唐代三大出口瓷窑。

唐代瓷器质地精良,在陆羽的《茶经》中,就出现了“邢磁类银”、“越磁类玉”等评语。因此,当时许多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士,都非常羡慕中国人使用瓷器,他们既是中国瓷器的爱好者,又是中国瓷器的对外传播者,中国瓷器在唐代已成为对外贸易的热门商品。 在海运未通之前,中国瓷器的外销主要靠陆路,即沿“丝绸之路”由西安出发,经新疆、中亚细亚至波斯等地。由于陆路运输瓷器困难很多,损失也大,所以,初期的出口数量是很小的。随着唐代海上交通的开发,以及航海技术的提高,为瓷器的大量出口创造了条件。晚唐以后(大约公元9世纪),中国瓷器多数是从广州出口,经越南、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等地至印度、斯里兰卡、再西至阿拉伯。除这条航线外,还有另一条航线,即从明州(宁波)东至新罗(朝鲜)和日本。沿着这两条海运航线的各国和地区均出土了大量中国唐代瓷器。

越窑青瓷

越窑青瓷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倍受人们的赞赏和青睐,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之一。越瓷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光彩照人。越瓷不但是供奉朝廷的贡品之一,而且又是唐代的一种重要的贸易陶瓷。

越窑,系对浙江东北部宁、绍一带北宋以前瓷窑的统称。越窑制瓷渊源可以上溯至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自东汉创烧成熟青瓷后,其制瓷业不断发展,先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发展时期和唐、五代的全盛期,至北宋中期衰落,曾一度为宫廷烧造过贡瓷。所产瓷器始终以青瓷为主,汉至南朝还烧造少量黑瓷。唐至北宋时期的秘色瓷代表了越窑瓷器的最高水平。 越窑遍布山阴、会嵇 ( 山阴、会嵇今绍兴市 ) 、余姚、上虞、肖山等地。越窑是我国陶瓷史上划时代重大发明,上虞县小仙坛、帐子山一还发明成熟瓷器,也是我国目前 发现的最早的瓷器的源地。

越窑瓷器之所以著称于世,是因为她不但釉色类玉、类冰,而且造型高超精湛,雕塑精美、器物众多千瓷百态,深受国内外人们所喜爱和珍视。越窑瓷器从东汉创造成熟瓷器以来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代、直 至唐、宋近千所繁盛不衰,唐、宋时期已形成一个庞大制瓷系统,吴越王时期还专设了官窑“秘色窑”,秘色窑在民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青绿美丽的釉色、精致的造型,奔放的线划花纹,被称为青瓷中的精品为世人所珍视。越窑瓷器除了行销全国各地以外,从唐代开始还大量外销亚、非各国。

即指成熟的青瓷器。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称为青瓷。成熟青瓷烧成于东汉时期,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致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牢固;釉层透明,莹润光泽,清流淡雅,秀丽美欢。这说明东汉时期的青瓷,已经具备了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从东汉起,历经六朝,唐宋以至明清各个时期,青瓷始终盛烧不衰。并涌现出各个朝代的名品佳作。

邢窑白瓷

唐代邢窑生产的白瓷,其质量是十分精美的。釉色洁白如雪,造型规范如月,器壁轻薄如云,扣之音脆而妙如方响。同时,也因其数量增多,又因其物美价廉,除为宫廷使用外,还畅销各地为天下通用。 邢窑是镁釉,高温下黏度大,釉面易光滑平整,光泽度好,但釉色有乳浊感,不透明,釉色稳定,多呈白色或白中泛青的色调。这就使乳浊釉对胎体有良好的遮盖性,器物施釉到底,质优者足心也施釉。而当时的定窑产品釉料配置不稳定,就釉而言也分粗细两种,都不够光洁,光泽度差。

长沙铜官窑

长沙窑是在岳州窑的基础上,受唐三彩和波斯、大食(即今阿拉伯国家地区)、伊斯兰教、佛教艺术的影响而逐渐创造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釉下彩陶瓷工艺。长沙铜官窑始创于唐“安史之乱”后,鼎盛于中晚唐时期,五代以后,渐趋衰落,前后经历了200多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安史之乱”后,由于北方陆地交通不畅,海上运输逐渐兴盛起来,这极大的促进了长沙铜官窑陶瓷产品的外销。长沙铜官窑紧靠湘江,北近洞庭湖滨,水路交通十分便利,这为其产品大量外运提供了优越条件,一条由湘江经广州、宁波通往亚洲各地及东北非的海上“陶瓷之路”逐渐形成。 为长沙铜官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长沙铜官窑瓷器突破了当时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的青、白瓷单一色调,以彩瓷在陶瓷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尤其是利用还原焰的原理,成功创烧了铜红釉瓷。这一技术的发明与掌握,是陶瓷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成就,开创了世界陶瓷生产新纪元;与此同时,长沙铜官窑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书法、绘画、雕塑、诗词歌赋、谚语及产品广告等融入陶瓷装饰艺术中,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艺术,是中国瓷器装饰艺术上的创举。长沙铜官窑之前,唐代的瓷器生产已形成了南方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北方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两大瓷窑系统。当时的出口瓷器主要是这两大窑系所产。“安史之乱”后,长沙铜官窑另辟蹊径,凭借彩瓷迅速崛起,打破了南青北白的格局,与越窑、邢窑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态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