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 导航 >

存世古董元青花瓷人物题材的九件瓷器

存世古董元青花瓷人物题材的九件瓷器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元青花瓷器高仿鉴别

2020-06-02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元青花瓷器是青花瓷走向巅峰的中国瓷器艺术品,蒙古统治时期,青花瓷件数少,元青花存世量极小,所以元青花价格昂贵,在每年拍卖会上就能见端倪,元青花人物题材的更是屈指可数,现世的古董元青花瓷人物题材只有九件瓷器。

1.英国著名古董商埃斯肯纳兹先生拍卖所得的“鬼谷子下山”青花罐;

2.东京出光美术馆藏“昭君出塞”青花瓷器罐(高28.4cm);

3.亚洲私人收藏家藏的“西厢记焚香”青花罐(高28cm);

4.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纹梅瓶,1959年出土于南京沫晟墓;

5.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尉迟恭救主”罐(高27.8cm);

6.安宅美术馆旧藏“周亚夫屯细柳营”罐(高27.7cm);

7.台湾王定乾先生拍卖所得的“元青花锦香亭图罐;

8.裴格瑟斯基金会珍藏的“三顾茅庐”青花瓷罐(高27.6cm);

9.万野美术馆收藏 “百花亭”青花罐(高26.7cm)

青花瓷不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随着岁月演变,青花瓷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收藏价值。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元青花和元青花瓷器鉴别


元青花无疑是中国瓷器的发展史巅峰艺术品瓷器之一,元青花的出现成为我国制瓷工艺划时代的事件,不仅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青花是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青花瓷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元青花是元朝政治思想、宗教信仰、治国方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在元代以前,中国瓷器还没有形成书写纪年款识的惯例,元朝末代皇帝元惠宗的正定青花瓷第一次向世人宣称,中国元代景德镇烧造过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装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青花料直接在白色胎体上描绘纹饰。另一种是以青花为地,衬托白色花纹。这种装饰形式始于元代。留白纹饰都有凸起。

元青花瓷器注重绘画笔法,绘画技术高,挥洒自如,有时锋芒太露、不究细节,一笔点化往往越出边线。尤其是人物,运笔急速,但求神似。但其沉着痛快、爽利劲健却为后世青花远远不及。元青花瓷器“纹饰繁密”,却繁而有序、层次清晰。

元青花发展的三个时期

元代青花瓷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时期。

1,元青花初创期(1278年---1347年至正七年):元代1271年---1368年,1278年忽必烈就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烧造枢府瓷器。有朋友提到,在设立浮梁瓷局之前元军已经占领中亚(伊利汗国1258年灭阿拉伯帝国阿拔斯朝),中亚一直烧制釉下蓝彩陶器(冯先铭《中国陶瓷》有详述),用的青料就是苏青,元青花就是把蓝彩陶换成蓝彩瓷,质量远优于陶器。伊利汗国的传统需求导致了元青花的诞生,因此元代早期的枢府釉印花和青花结合的资料就是元青花初创期的实物。

初创期的断代标准器有杭州纪年墓出土的青花塑像(1336年),景德镇出土的带年款青花釉里红器两件(1338年),在三件器物上我们可以发现,青花都不是主题装饰,而且发色不佳,说明此时的青花还未成熟。

2,元青花成熟期(1347至正七年---至正20年1360年):四川雅安至正七年的罐是质量非常高的青白釉,写款青料是上等进口料,说明到这时元青花已经非常成熟,这段时间还有至正11年款的大瓶存世。朱元璋占领景德镇的时间应该是至正20年,那么这13年的优质元青花作品主要用于对外贸易和进贡蒙元贵族使用。包括高安窖藏和土耳其托布卡比宫的多数元青花都应该是这段时间制作的。

3,元青花元明过渡期,即朱元璋控制时期(1360至正20年---1369洪武2年):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质量与明初官窑接近,并且出现大量汉文化及和亲故事题材,主要用途是御用、赏赐宠臣、作为国礼笼络中东汗国,一些大件的人物画元青花在国内基本上都出于明初的王侯大墓。洪武2年御窑厂建立,开始烧造洪武官窑,这9年可称为元明过渡时期,一些器物很明显具有明初官窑的特征。反映了景德镇窑瓷器从元至明永乐朝一脉相承之关系。

元代青花瓷器的鉴别

1.元代青花瓷存世量非常少,元青花鉴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数量,元代青花遗址只有两处,北京元大都后英房遗址和江苏扬州宋大城遗址,出土4件元青花瓷器,传世的元青花主要收藏的在国外,一共存世的就15件,所以收藏元青花要知道目前世界上和中国元青花存世量就不会盲目收藏,不要被古玩市场上的价格所迷惑,这是收藏大忌。

2.从元青花瓷器烧造工艺档次鉴别

元青花瓷器跟明清元青花官窑瓷器不一样,在景德镇御窑没形成之前,元青花烧造活动是根据精美多少烧制的,所以形成了不同档次的瓷器,分为三个档次:

第一类:至正型青花是元青花的标准器(最高档次,相当于明清官窑瓷器),以外销为主的大型青花瓷器,采用进口的波斯钴料。

第二类:元青花是中档青花瓷器,主要是国内窖藏以及墓葬出土的元青花文物,这些青花瓷一般青花颜料是国产的,造型中等,泛灰的居多。也有深黑的颜色,显得不干净。50年代以来,国内陆续发现元青花一百多件,器形有玉壶春、花觚、梅瓶、纹盘等。

第三类:这类青花瓷是抵挡青花瓷器,这类元青花主要是出口菲律宾、印尼等东南海国家。元青花用灰黑色土青料,过火发黑、欠火发灰。

从元青花瓷器烧造工艺档次鉴别元青花的发色以及散晕和工艺,虽然元青花没有款识,但是这些工艺是鉴别元青花的依据之一。

3.从元青花造型上鉴别

鉴别和辨别元青花年代,跟其它种类的瓷器鉴别方法一样,从器形上鉴别,器形有大中小,胎体厚重的大件瓷器有梅瓶、葫芦瓶、兽耳瓶、大盘、大碗等,还有中小瓷器玉壶春瓶、蒜头瓶、花觚、戟耳瓶、执壶、凤流壶等,这些造型也就20多种,完全可以记住的,对后仿造的需要仔细鉴别细微变化,有无手工力坯或拉坯的痕迹。

4.从元青花胎质瓷器圈足鉴别

瓷器胎质粗细要与元代同时期的其它品种瓷器相同,不能太细。太细腻多是经过现在机械球磨所致。自然粗胎和加工的粗胎还是有区别的,真品元青花胎色灰白,颗粒较粗,器物底部不施釉涩圈沙底,圈足内常有沾沙现象,火石红的胎偶有发生,但是已经不能作为主要鉴别依据了,以为你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可以做得很像的火红石了。

大罐底部的涩胎上沾有滴状釉泪,也是元青花较为普遍的现象。玉壶春瓶圈足的圆圈多位不规则,留有手工制坯的痕迹。瓶罐内分烧接坯痕明显。

5.从青料上鉴别元青花

元青花的用料比较负责,既有进口的波斯青料,也有国产的青料,用料不同直接导致烧出的花纹色泽的千差万别。

6.从元青花瓷器纹饰鉴别

元青花受到蒙古族和西亚的影响,多是西方元素图案,所以中原地区的人物故事纹饰图案不多,所以收藏元青花一定要注意这些细节。

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梅瓶

青花云龙纹梅瓶,元,高41.6cm,口径6cm,足径14cm。

梅瓶折沿,细颈,丰肩,肩以下渐敛,圈足。足底无釉,泛火石红色。外壁自上而下以青花双弦线把纹样分成5层。肩部绘卷草纹和下垂云肩纹,云肩内绘缠枝菊纹,云肩纹间饰卷草纹。腹部绘云龙纹。胫(jìng音径)部绘卷草纹和仰莲瓣纹。

此器造型秀美,做工细腻,云龙纹描绘得形象鲜明,是元代青花瓷器中的典型器物。

元代青花的装饰借鉴了一些元代丝织品图案,大量使用的垂云纹和如意云头纹便是由披肩演变而成。

元青花瓷器的新品种--“反青花”人物纹梅瓶


人所共知,元青花瓷器是元代发展成熟的瓷器品种,是以钴料在胚胎上绘制纹饰然后再罩以透明青白釉,在1200度左右的温度下还原成釉下青花彩瓷。当前保存在世的元青花瓷器,绝大多数是此类瓷器。此次呈现给大家的是一个47厘米高的大青花梅瓶,但在制作方法上另辟异径,是用青花作底,留白处寥寥几笔画龙点睛,绘制山水,点缀人物,让人耳目一新。这种青花瓷器,细分有两类:一种称之为“反青花瓷”,另一种叫做青花留白瓷。经本人反复研究对比,“反青花瓷”和青花留白瓷器与本梅瓶也有不同之处,但本人不是搞科学研究的,手头也没有太多的实物作参考,所以暂时权切叫作“反青花”瓷器吧。把它挂出来的目的一是邀同行共赏,二是请方家点评,以正视听。

同是青花瓷器,那么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青花瓷器是直接用青花钴料绘制纹饰;青花留白瓷器是釉下青花钴料平涂,留白处暗刻纹饰,然后外罩青白釉;“反青花瓷”也是釉下平涂钴料,留白处再用青花钴料绘制纹饰的主要部位,使其更加突出。三者相比,一是直接绘画,一是留白处暗刻,一是留白处青花点缀,但都是一次烧制的。在本人的收藏品中,绝大多数是青花瓷器,青花留白的是极少数,局部“反青花”瓷的偶见,整器采用“反青花”方式制作的,特别是年代久远的元代瓷器,本人仅此一件。

高安博物馆藏元青花瓷与元青花瓷鉴定


元代青花瓷器中以高足杯、盖罐、梅瓶、玉壶春瓶、大盘5种造型的器物为多,此外还有觚、葫芦瓶、执壶、扁瓶、水注、小罐、小碗等。其成型、烧造工艺有如下特点:

1.器型多数不是非常对称,大器用手抚之表面凹凸不平,这是由当时生产水平和生产工艺决定的。

2.大罐、琢器由两节或多节分段成型后粘接,底部另接,腹部和底的接胎痕明显。高安博物馆藏云龙纹荷叶盖罐上充分体现出这种成型工艺。“数”字款梅瓶出土时脱底,能见内壁,为直观地了解梅瓶成型工艺提供了条件,其在成型上采用五段四接成型工艺,梅瓶的颈、肩、腹、胫、底分段制作后,再用胎泥粘接成型。

3.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处常见一内凹的圆点,在烧制大器时,为防止塌底,需在底部中心或稍偏处放一个用耐火土做成的圆饼或圆圈作支点,圆点就是由此形成的。兽耳盖罐、梅瓶、釉里红开光花鸟罐底部均有此特征。

4.削足处理方法常见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器物圈足不十分整齐,呈弯曲状。大罐、梅瓶突出,底部多有旋痕。

5.大器底无釉,多数带有粘砂痕,底部常见大小不一的釉斑,釉厚处呈鸭蛋青色。

6.大件器物内壁粘接处常不修胎,但也有修胎的。

7.碗类底足中心往往有乳钉状突起。

8.高足杯的杯身与杯把为泥接,杯把足端的圈足厚薄不一。

9.子扣套合结构的盖,采用子扣与器盖先成型后粘接工艺。“射”字款梅瓶的盖、云龙纹兽耳盖罐的盖上能清晰地看见接痕。

10.器物的底部有带火石红的,也有不带火石红的。

造型、工艺上的随意性体现在:

1.高安博物馆藏6件梅瓶的盖,除“书”字款梅瓶的不带管柱形子扣,“数”字款梅瓶借展上海博物馆待考外,余者都为管柱形子扣套合结构。

2.“礼”“乐”字款梅瓶的口沿转折处呈弧线弯曲,而典型元代梅瓶口沿转折处呈直角。

3.9件高足杯的造型上或多或少都有变形,且高度不一。

4.2件荷叶盖罐的高度、腹径和盖的大小、子扣的高度、盖钮的造型也不一致。

仿品的特征:

1.受蓝本的制约,仿品轮廓线显得生硬呆板,不及真品流畅。

2.仿品的口沿和圈足过于规整生硬,如:高足杯仿品圈足足端厚薄一致,过于规整。

3.仿品多数采用液化气窑烧造,有的为了在器底出现火石红的效果,在器底撒上一层谷壳灰烧制,但与真品上的火石红还是有差别的;而且仿品的粘砂集合板结,分布不自然。

4.仿品有意突出某些特征,但是太强烈,看上去不自然。如有的大器为强调分段成型工艺,器物的接缝太突出,过于生硬;碗类底部的乳突过分强烈。

元青花瓷器收藏元青花鉴定技巧


鉴定元青花瓷首先要了解它的制作材料

宋代以前景德镇制瓷,胎土只使用瓷石一种原料,烧成温度较低,制大器易於变型。早期景德镇瓷多中小件这是主要原因之一。南宋后期至元初,在麻村发现了烧瓷的黏土(即麻仓土,现在通称高岭土),经研究在瓷石中掺入20%左右的高岭土,耐温高,走型少,提高了硬度,增强了瓷胎的白度和透明度,为烧制优质大型青花器提供了条件。这就是二元配方制胎。具体配料一般掌握高岭土在五分之一,瓷石占五分之四上下。二元配方的使用是景德德制瓷工艺的一大创新。

①用麻仓土成胎,可以提高炉温,瓷胎不易变形

②胎色较白,微显青灰色阶

③胎骨里面含有气孔较多,鉴于手工制胎的原因,胎骨中孔隙多数是偏狭形

④胎底颗料状明显,不如明清瓷胎细腻。

景德镇生产的元青花因为含有麻仓土,胎色是以白为基色,微显青灰,显青灰的程度有深浅不同的色阶。大概是窑温的不同而造成。这种白中微显青灰色阶细分可能有多种,一般粗略分成较深较浅两类即可。元青花的胎色没有纯白的,但有深灰和土黄的两种。按程度也可细分多类。但基本上都是不含麻仓土的其他窑口的产品。有因烧窑失败烧结不透而胎色发黄的,不在此例。有的元青花露胎处显土黄色,并不是其胎质本色,有的是因胎土里含有铁质,入窑前晾胎不够干燥而形成的微显淡淡的窑红,有的是长期接触黄土等物形成的包浆。并非瓷胎本色。不应该误解里面也是土黄色的。

元青花在露胎处经常显出或淡或浓的红黄色。这种现象,是在入窑后火烧形成的。平常称做窑红或火烧红、火石红。元青花的窑红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胎土中含有铁元素而形成的。元青花的胎中含有多种元素,还会有一定量的水分。在入窑烧制的过程中,水分会从胎里向外蒸发。而胎土中含有的游离铁元素随着水分的蒸发会浮现到胎皮表面,显出深浅不等的红黄色。这就是窑红。也就是说形成窑红的成因一是胎中含有铁元素,二是胎含水分,胎晾晒干燥不透而形成。

有人说元青花都有火石红,没有火石红不是元青花,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不少元青花露胎处没有火石红。只要胎骨、釉面、青料、工艺、绘画等都对的,不管有没有火石红都是元青花。

元青花瓷器的火石红多种特征:

(1)大面积火石红,和火石红浓重的。

(2)火石红较浅淡的。

(3)露胎和釉交接处有一线火石红的。

(4)没有火石红的。

元青花的露胎处的情况比较复杂,不能以有没有火石红判断真假元青花。

火石红表现多样,是与胎土所含铁元素及水分的情况决定的。

(1)当素胎施釉后晾晒比较彻底,胎釉均已干透的情况下,入窑烧成后,露胎处往往没有火石红,只有一些铁元素积聚的芝麻黑点。

(2)当胎凉晒不够彻底时,胎土中所含的铁元素会随着水分的蒸发而浮现。在露胎表面显出火石红。

(3)表胎已晒透,但施釉后未干透而入炉烧制的,因为釉中含水分缘故,会在釉水周边形成一圈轻重不等的火石红。

(4)个别元青花在底部露胎处显出较浓厚的红黄色类的护胎釉面的东西,似乎是涂了一层东西,经烧制后而凝聚,尚需进一步研究。

因为真元青花既有有火石红的,也有没有火石红的。而现代制品,也有仿制火石红的。因此以有没有火石红判断是不是真元青花就会进入误区,引起失误。

看火石红应该重点看是真正的古窑火石红,还是现代仿制的假火石红。而不是以它论真假。

一般来说,多数假窑红是从外部涂抹上的。真窑红是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很容易区分。但是,几年前在窑中烧制高仿窑红已试验成功。这种仿古窑红如果没有作旧,一般比较鲜艳,出不来几百年的沉旧痕迹,比较好认。如果作旧作的好的,就难认了。因为它也是烧制出来自然形成。特别是新仿一线窑红,围绕釉边露出一线红,很能迷惑人。怎样区分呢?真正的元青花一线窑红不仅有经历数百年的陈迹,周围露胎的地方,还往往伴随产生一些由于胎土中含铁元素聚集成斑而形成的黑芝麻点。新仿窑红的胎土与古胎土不相同。因此虽然新仿出了一线窑红,但周围露胎处一般没有黑芝麻点,比较干净。这就区别开了新老窑红。当然这种现象的区别只是对今天的仿古窑红来说的。仿古与鉴别总是相斗争而存在的。我们点出如何区分,仿古者就会研究对策,他们今后也会研究出比较像的窑红和黑芝麻点来。我们的鉴别也要不断提高才行。

元青花的釉料配制呈现出多样化,比较复杂。有影青釉、青花白釉、卵白釉、兰釉、红釉等多种颜色釉。在一些地方窑口烧制的元青花中还有灰青釉。

元代景德镇使用的较多的是青花白釉。这种釉是在原影青釉的基础上改善而来。其中减少了釉灰的比例(约占10%左右),增加了釉果的比例,因此釉层中A2O3的成分增加,CaO成份降低。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方法一:请点击右上角或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方法二:如果您想每天接收我们的资讯,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并关注我们---------古董文物鉴定、拍卖、交易、征集(香港、大陆欧美等全球拍卖)金牌艺术品经纪人马女士:158-0057-6484送拍邮箱:[email protected]本站微信公众平台欢迎您的关注

传承中华文化,开发历史价值微信订阅号:wxgzh0501名称:马春燕

元青花瓷器的鉴识要点


青花瓷至元代已经发展到一个较为成熟的时期,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存世量的珍贵稀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元青花釉色莹润透亮,白中微闪青,一般为青白色,少量瓷器偏白或偏青色,其胎骨厚重,青花发色不稳定,青花深入胎骨呈晕散浑浊之色,由于有进口料与国产料两种用料的不同,有的青花浓艳,有的色泽闪灰。笔者认为鉴别一件元青花瓷要掌握好以下几点:

一、看器形。对瓶、罐之类的器形要细看它的口沿、颈、肩、腹、足底,看是否有元代器形的特征,同时也要鉴别器形的胎体重量,对器形全面进行分析。元代瓶、罐之类的器形一般胎体较厚重、胎质坚硬。

二、看釉色。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元代中早期(延祐期)的瓶、罐之类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抚摸釉面似糯米感,有时釉色显出哑光木纳色,近看含青显淡蓝灰色,远看显黄褐色,细看青花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色小点,少数器身釉面上能看出细密的皮壳层,斜光透看胎釉略显出无规则状的釉丝线条纹,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白釉、枢府釉及卵白釉的青花瓷,胎色多为偏白,微闪青,为含青的白釉,呈现带透明的玻璃质感。

三、看青花。元青花瓷发色不稳定,青花色泽晕散,青花料分为两种:一种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浓厚处有黑色锈斑,俗称“黑疵”,浓处用手抚摸时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这就是使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另一种为国产料,国产料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有的色泽呈青蓝偏灰或青花发色蓝中闪灰。延祐期青花发色的牡丹纹深入胎骨呈云层块状,像潜伏在胎骨上,呈立体感似有闪动。青花上浮与釉面紧贴,晕散青花呈炸开状,上浮青花釉面显有浓黑丝及小点,青花纹饰紧贴釉面,微呈凹状,这也是鉴别景德镇元青花瓷的基本要点。

四、看纹饰。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可分两类。一类是以进口料绘画纹饰,具有构图满密、层次丰富、绘画工整的特点。如大盘纹样多由三至五层满密的图案组成,瓶、罐的纹样多由三至八层图案纹饰组成,纹样有主宾协调、繁而不乱的特点,图案题材丰富多样,以人物故事,缠枝花卉、鱼藻、莲池、双凤花卉、开光折枝、竹石花卉瓜果等纹样组成,花卉纹有大花和大叶的特点,其中缠枝莲花的叶瓣多绘成葫芦形,牡丹纹饰边缘绘成白色联珠状,辅助的变体莲瓣纹多有间距,边框内饰有青花等特征。另一类青花以国产料绘画,其纹样具有流畅奔放的特征,纹样构图较简单,绘画较粗率,以各种花卉纹饰为多见。

五、看内壁。元青花瓷瓶、罐内壁多不施釉,内壁为砂胎,器身一般采用分段制作粘接而成,故器腹与器底往往留有明显的胎接痕。梅瓶内与肩部连接处多不修胎,故有毛糙感。内壁胎接痕多为凸起约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粗细大小不规则,手摸有圆润细腻质感。瓶内壁砂胎略带淡黄色,胎内壁砂眼及内壁稀朗小颗料石明显可见,腹上部一般无修胎处理,腹下部至底多有修胎旋痕纹,瓶内壁稀朗砂眼明显可见。强光斜看内壁稀朗砂眼内闪出星光点,发出亮光,也称阴阳光点。

六、看底足。元代青花瓷瓶、罐类器的底部多呈内凹圈足状,足底宽厚,少量足底呈外侧斜削状,挖足有浅有深,多为挖浅足。碗盘类器圈足则多呈外侧斜削状,但无论是琢器还是圆器,圈足均有较规则及不规则之感。瓶、罐之类有的足底砂胎显有扎紧感,也有的胎质略呈疏松感,细小砂眼及黑糊麻点清晰可见,有的足底微凸起呈鸡心状。瓶、罐足底多有旋痕纹,呈火石红及赭红色,有的圈底及足底稀朗小颗料石明显可见,粘有稀朗大小块不一的黑釉斑痕,并有自然炸开状。

七、看显色与气泡。元青花的显色也很重要,瓶、罐的外足圈一般聚釉较厚显出水绿色,也有显出鸭蛋青色,器身釉面往往会显出青白色、浅淡蓝色,或偏黄褐等色。元代中早期的青花瓷瓶、罐之类显色明显,显色是随空气中的干度、湿度、温度、季节的变化来显出釉面不同的颜色。元代中早期(延祜期)瓶、罐之类青花瓷釉面上有时会出现微弱冒汗现象,一般为天气炎热季节,还有元代中早期的青白釉和枢府釉的青花上大多数是没有气泡的。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青花瓷、白釉及卵白釉的青花上会有气泡的,但是会有大小两种气泡,小气泡多,元青花瓷的釉面大多显得干透呈莹润透明状。

真假元青花瓷器辨析


瓷器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创造之一,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我国历史上曾数次出现发展高峰,其产品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尤其元青花瓷器,造型古朴端庄,地釉青白坚实,花纹遒劲有力,给人一种壮美之感。但目前大量赝品充斥市场,或用假品编辑成书,会让许多文物爱好者、收藏者或博物馆工作人员误解。因此,认真探讨如何辨别真假元青花瓷器是很有必要的。

一、元代青花瓷器为外销商品

青花瓷器是我国制瓷业中一个有名的品种,从元代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始终盛行不衰。由于它的器表纹饰蓝白相间,素雅宜人,又美观实用,因而深受历代人们的喜爱,为我国最具特色的一种手工艺品。从元朝起就远销到世界各地,它的出现增强了我国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但非常遗憾的是,在清官的旧藏品中没有一件元代青花瓷的传世品。现存的清官旧藏品中既有宋代五大名窑的贡品,也有明清两代各类御用器,惟独没有元代的青花瓷器。即使是现存的元代其它旧藏品种中,也只有少量的祭祀用品,如元龙泉窑藏草瓶、元龙泉窑大尊、元钧窑天蓝釉大罐、元景德镇蓝釉白龙盘、元卵白釉盘等。现在北京故宫珍藏的几件元青花也都是1949年以后新收购或外省市博物馆调拨的墓葬出土物。从故宫旧藏品的情况分析,元代宫廷日常可能不使用瓷器,仅是祭祀时使用。到了明、清两代才在皇宫内大量使用瓷器。曾在忽必烈身边任职多年的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谈到元朝宫廷生活用具的色泽时这样写道:“元代皇帝御用餐具是漂亮的镀金金属成品。”元代著名学者苏天爵在《元朝名臣事略》卷五《杨忠肃公》中记载:“元太祖使用的盛酒器皿是槽口镀金的金属制成品。”可见元朝蒙古族统治者不太习惯使用瓷器,贡瓷也就非常少了。那么元朝的官府为什么要着力督办生产瓷器呢?经许多专家学者多年的考证认为:元代晚期朝廷之所以对瓷器如此重视,主要原因在于外销瓷订量巨大,并能够为官府带来巨额利润,以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

二、元代青花仿品出现的历史背景

青花瓷器是元代景德镇工匠烧制成功的,他们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明、清两代景德镇瓷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正如陈万里先生早在60年代时所述“元代釉下彩的烧制有极其重要的贡献,它在陶瓷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人们对元青花的认识和全面了解还是比较晚的。记得上个世纪50年代在北京故宫藏品中,将一些明洪武时期的釉里红大盘以及明代中期一些用国产青料绘制的青花大罐,当作元代的产品。究其原因主要是元青花传世品稀少,大量传世品都在国外,难以见到,有关历史文献记载少,出土的实物资料也不多,因此那时认为元代瓷器很粗糙,在研究上不够重视。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美国学者约翰·波普先生对收藏在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的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青花大瓶和分别收藏在土耳其、伊朗的青花瓷器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了所谓“至正型”学说。同时也告诉人们,在土耳其和伊朗的国家博物馆里收藏着许多精美的元代青花瓷器,这才逐渐引起了古陶瓷学者们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世界文化的频繁交流,使一些早年流失国外或近几十年随窖藏、墓葬或元代遗址而出土的元代器物逐渐被人们所知晓。笔者经过整理元代瓷器资料发现,在全国约有38个省市地区出土有元代瓷器,世界上约有9个国家收藏有中国的元代瓷器,为开展元代青花瓷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料。上世纪70至80年代曾掀起研究元青花的高潮,引起许多收藏爱好者的兴趣。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物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尤其是经济价值被一些趋利者所利用,导致在古陶瓷方面出现了赝品,以假乱真,使不少文物爱好者在不能识别真品的情况下而堕入彀中。

三、元青花仿品史约有20余年

我国陶瓷历史悠久,不同时代的陶瓷器有不同的特征,无论在造型、花纹、胎釉、款识以及制作工艺方面都存在一个由早到晚的演变过程,这是鉴别古陶瓷的基础。其次,要掌握古陶瓷中仿品的历史发展状况。仿品是陶瓷发展史中一种特殊产品,就是后代有意模仿前代的作品,也可以叫做仿古瓷。

仿古瓷的出现年代,大约是在元代末期,据明初文献记载,元末已有仿宋窑的器物。明代仿古瓷开始增多,并且有官仿和民仿之分。明代早期至中期多为官仿,以仿宋代五大名窑的釉色为主。明代晚期出现民窑的仿品,此时除仿宋代五大名窑外,还仿前朝的名品,如永乐、宣德的青花,成化的斗彩等,并已形成时代风尚。到了清代康、雍、乾时期,制作仿古瓷达到高潮,主要是官仿,包括仿五大名窑,仿明朝各代青花,仿明成化斗彩等。清代晚期光绪时期在陶瓷发展史上属于“回光返照”期,除具有本朝特色的产品以外,还出现许多酷似康熙时期的瓷器。如仿康熙的青花、素三彩、豇豆红等。到了民国早期也就是本世纪初,景德镇瓷业复兴阶段,制作仿古瓷又出现高潮。此时仿古瓷较为复杂,凡陶瓷史中有的名品都进行仿制,仿品中有的精细轻薄,富有民国早期的特点,并大量投入国内市场。但是,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仿品中都没有发现仿制的元青花瓷器。上世纪70到90年代以来,可以说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制作仿古瓷的高潮。现代仿古瓷更是无所不仿,此时元代青花、元代卵白釉、蓝釉以及釉里红等已经有了仿制品。就国内来说,元青花的仿品出现至今有20余年,也就是说在鉴定元青花时,不是真品就是现代仿制品,不可能是明代或清代仿制品。

四、现代仿制的元青花瓷器

现代仿制的元青花,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精美的“高仿瓷”,一类为粗劣的制品。前者制作技术高超,凡元青花所具备的特点,在仿制品上都能表现,达到乱真的程度。后者为一般的制作,不能乱真。下面分别介绍。

“高仿”瓷,早在本世纪80年代初已仿制成功。景德镇陶瓷馆的陈孟龙、李会中二位先生曾介绍说:元青花瓷的复制技术是由景德镇陶瓷馆和东风瓷厂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采用传统手工工艺,按照原物大小、器胎的厚薄、形体的变化、纹饰的形象和画法、装饰的处理以及青花瓷的釉色和彩色等方面进行复制。参与复制的工作人员在复制前对原物进行认真的研究,并充分掌握原物的特点,采取传统手工工艺的同时,并结合运用现代工艺条件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力求艺术风格上与原物达到一致。当时的复制品大件有瓶、罐、盘,小件有高足杯、碗、花觚、香炉、小罐、折腰碗、高足洗等。这批复制品,经过多位专家评定,认为复制品保持了原物的时代风格和艺术特色,制作精良。

这批80年代的仿古瓷是许多专业工作者在探讨古陶瓷的科学技术和艺术风格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再现了600年前元代的青花艺术;但是从鉴定上严格的说,则精美有余,古朴豪放不足。今天文物市场活跃,要警惕有人将这批仿古瓷重新投入市场,以假乱真。

另一种高仿瓷是近几年来的新作。近些年来,景德镇私营窑厂林立,只要历史上景德镇出现过的品种,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他们几乎都仿。据说有投资商和私营窑厂注入大量资金秘密仿制,作品惟妙惟肖。这种秘密制作的仿古瓷还要经过挑选,将最好的、与原物最接近的器物留下,其余打碎。这种仿古瓷多为稀少的名贵传世品。但窑工发现仿古瓷有利可图,背着老板不全部打碎,保留几件的情况时有发生,于是民间有时也出现高档仿古瓷的重复品。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在鉴定时要提高警惕,遇到精美的元青花一定要慎重对待,除了请专家鉴定,广泛听取意见,同时还可以参考科学仪器的测定结果,看看放射性元素的情况,进行研究。

另一类现代仿制的元青花为粗劣制品。稍有元瓷知识的人一看就能认出是赝品。但是近几年来发现这类假制品,也被不少缺乏文物知识的人当作真品收藏。这类制品多为大器,如大盘、大罐、大梅瓶、象耳瓶等。现收藏在北京首都博物馆的元青花凤式壶,为原元大都遗址出土,此壶虽有伤处修复,但小巧精美。笔者曾见到有高40厘米的此壶仿品,收藏者不明真相,当作珍品收藏。这些新品胎体都很厚重,地釉颜色不一,釉面显得油亮又很坚实,绘画的花纹水平很低,都是照搬原图,笔线笨拙。

另外,笔者近几年来在国内外考察与访问中,发现现代仿制品很复杂。以青花为例,国内外都有仿制,除景德镇外,南北各地民窑都有仿制。社会上流传的一些仿古瓷,从胎质釉质上分析,有可能是台湾或日本、东南亚一些国家仿制的古代青花瓷器,也包括元青花在内,有的仿品粗劣,有的也很精细,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五、如何鉴别真假元青花

元青花的特点很“开门”。“开门”一词是文物界鉴定文物时的一个常用语,是形容一件器物的时代风格较突出,很容易掌握的意思。元青花的特点包括造型、胎釉、款识、工艺技法等多方面,综合起来就是时代风格。这个时代风格是经过几代人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但是现代的赝品将传世品中许多很“开门”的特点通过作伪的手法一一表现出来。在今天科学仪器还不能完全解决古陶瓷鉴定问题的时候,如何掌握真与假的区别呢?我个人的体会是必须牢牢掌握真品的特点,同时要善于识别和掌握赝品的特点。真假对照,互相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这也是一个研究的过程。现将真假元青花瓷器的几个重要特征综合一下,供参考。

首先是元青花瓷器的地釉。总的观感为青白色,但青白的程度不一致,有的白中泛点青,有的较白,有的偏青,更重要的是釉面坚实感强烈。新品的地釉很复杂,以青白釉为主,但呈色上有的偏白,有的青灰,有的青绿犹如淡淡湖水一般,还有的釉面开粉红色或米色纹片,或在釉面上做水碱痕迹,也有经打磨后釉面无光泽等多种现象。

第二,元青花的原料和青花斑点。从元青花瓷器分析,是使用两种青花料,一种大型漂亮的青花瓷器,多为进口原料,色调蓝艳,有宝石蓝的感觉,带有黑褐色的斑点,有的微微带点锡光,手感微微下凹。这种斑点是自然形成的,也有的是根据纹饰构图需要加重点绘的小斑点。斑点中心为深褐色,外围一周蓝黑色晕散到釉中。此类器物仔细赏析,通体青花纹饰的色调不一致,器身的弦纹、花纹的轮廓线以及渲染的花朵,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浅。另一种为国内墓葬出土或外销到东南亚的小件青花瓷,多使用国产料,色调蓝灰。这类仿品少见。新仿制的元青花是现代配制的青花料,呈现出的黑褐色斑点比较密集,斑点颜色较浓重,侧视斑点处,釉上仿佛浮有一层薄薄的银灰色金属片。通体青花颜色虽然也不一致,但多属蓝黑、蓝灰等色,但也有接近元青花色调的,从气韵上看没有达到元青花那样古雅深沉。

第三,元青花的纹饰绘画潇洒自如,笔线有力,具有一种壮美之感。多层次绘画装饰的器物,纹饰紧凑和谐,留的地釉不多。新制品笔线拘谨无力,有的画面纹饰较稀松,器表给人的感觉工细漂亮。

第四,元青花底部釉斑现象一般表现在大罐、大瓶的底部。可能是工匠在施满釉后需将底部釉很快擦掉,但又没有完全彻底擦掉,只要达到在窑内不粘连就可以了,没有擦掉的釉,即成为后人说的釉斑,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釉斑有大有小,或宽或窄,釉斑周围有的还有浅淡的火石红色。现在的新产品,釉斑给人的感觉仿佛是使用类似毛笔工具随便抹成的,釉面扁平,光亮不自然。

第五,元青花的器底有火石红色旋纹及跳刀痕等现象。不一定每件器物底部都出现,一般出现的火石红色较浅淡,仿佛刷过的泥浆色,表明有点油亮的光泽,旋纹及跳刀痕隐现。现代的仿制品火石红色有的浓重,有的浅淡。浅淡的都是将新做的火石红色在入窑前先抹掉一部分,所留下的痕迹,轮旋的弦纹和跳刀痕纹路很深。有的赝品底部还涂抹一些黑灰色的东西表示器物的旧意。

第六,元青花瓷器很少写款识。目前只发现一对收藏在英国的至正十一年大瓶,这是众所周知的。而新制品中出现许多写有“大元国某某年制”的字样,迷惑他人。

另外,掌握真品的特征是鉴别赝品的依据,但真品的特点有的是可以用语言概括出来的,有的不能用语言形容,这就是每件器物的时代质感和气韵。对于鉴定来说这些极为重要是需要自己用心体会的。

元青花瓷器纹饰特点


元青花瓷器是青花瓷巅峰时期,尤其是在青花颜色和纹饰上尤为突出,元青花瓷器在当今的拍卖市场上屡创新高,尤其是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更是创造了瓷器拍卖史上的之最。元青花装饰除主题纹饰特点鲜明之外,许多辅助纹样也有着独特的时代风格,其中尤以变形莲瓣纹和云肩纹表现最为突出。

元代青花瓷器装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青花料直接在白色胎体上描绘纹饰。另一种是以青花为地,衬托白色花纹。这种装饰形式始于元代。元代纹饰采用平涂法“有的则是在浓笔边线内施以淡色”,小件器上为一笔点划,这就是所谓“一支笔”,而且在画法留白纹饰都有凸起。

元青花瓷器纹饰种类

1、大花大叶,叶为满色,但花朵不填满色,且外部绘有较明显的空白边线。山石、海水、人物、动物纹等、亦相类,纹饰内露白。

2、缠枝莲叶,“叶形多呈葫芦状,或有一至五个尖瓣”。

3、变形莲瓣边饰,有的为一组、有的画二组,构成上下对应的仰、覆莲瓣纹装饰。除盘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莲瓣,均呈单体形式排列,莲瓣间留有空隙、互不相连。明洪武时,除部分执壶和盏托外,瓶、罐、盘及碗的莲瓣纹边饰均呈并拢(共边)型、此后,这种绘法贯穿于明清两代。

4、蕉叶纹,多数作分开状、叶与叶之间留有空隙,少量为并拢型或叶与叶呈重叠状。明初以重叠状多见,偶见有分开的。宣德以后,蕉叶纹几乎不见有分开的,都为拼拢重叠状。此外,元代蕉叶的主脉,均以浓笔的粗线条表示;入明后,蕉叶的主脉均留白、呈中空型、同元代蕉叶主脉的粗实线条,在视觉上泾渭分明,非常醒目。

5、如意云头纹(亦称“云头纹”、“云肩纹”、“垂云纹”)。云头与两云脚相交之尖头,指向呈前后相背形态。即,如意云纹两云脚间的尖头,与云头的尖头,方向相反,很少例外。而洪武,如意云的头与脚的尖头指向,均方向一致、亦绝无例外,并沿袭至永宣。成化起,如意云头的两尖头,既有朝向一致的,亦有相背的。

6、回纹边饰。由互不相连的单体回纹组成、有的回纹呈规矩的方形,有的为变形回纹,有的为减笔式回纹。明洪武时,回纹边饰由一正一反两方相连形式排列组成。明永乐以两方连为主,同时又出现一笔环连式的回纹边饰。宣德以后,除少数边饰仍作一正一反两方相排列连外,多数回纹边饰呈整圈一笔环连式,并延续至清末。

7、龙纹。元代青花瓷器上,画龙的不少。龙躯细长,且细颈,细腿、细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体态轻盈。头较小,长鹿角,张口、吐舌,龙的下腭有须,上颌一般无须,但是,至正十一年铭标准器的龙上颌有双须,而此类带双须现象,在元青花件的其他龙纹图案上十分少见。龙身鳞片分两种,以网状细鳞片(图多见,以留白大鳞片少见,后者龙纹更加精美龙有背鳍,腹下通常无横纹带。胸与背部,常饰有火焰状飘带。肘部有长毛三至四根或一撮。龙爪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极为罕见。

7.麒麟纹是元青花装饰中富有时代特征的题材之一,麒麟为传说中的祥瑞之兽,在元青花纹饰中其形象特征是鹿头、牛蹄、马尾,并常与花草、瓜果纹组合成画,也有与龙凤纹同时绘于一器的。

8.人物故事纹是元青花装饰中最为后人称道的装饰题材,与其他动植物纹样相比,绘有人物故事图案的元青花器物虽然较为少见,但几乎件件可称得上是稀世珍品。从已知资料来看,元青花上的人物故事图案主要见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蒙恬将军”、“文姬归汉”、“周亚夫细柳营”、“昭君出塞”、“尉迟恭救主”、“四爱图”等,此外还有一些难以分辨人物情节的图案。

9.莲花纹

莲花俗称“佛花”,莲瓣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盛行,瓷器上常用莲瓣纹做装饰。

景德镇窑青花飞凤麒麟纹盘

10.缠枝纹

中国瓷器中经常使用的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局部

元代青花瓷器的存世量仍充满变数


俯视图

底面图

正面图

早在2005年,一件“鬼谷子下山”元代青花瓷罐即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对元代青花瓷的报道热,各执己见,热闹非凡。因为看似一件不起眼的大瓷罐居然在拍卖场上卖出2.3亿元的天价。

为什么这么值钱啊?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存世量太少,目前全世界只有200多件。听明白了吧,物以稀为贵,好东西稀少了更贵。

2013年6月,北京古玩城旁边的弘钰博古玩城开业,与以前许多处古玩城开业一样,楼里不少店铺出现了不少的元青花瓷器。开业的第二天,有一个河南来的老乡以扫楼的方式来此逛店,曾在一家玉器店因说人家东西“不对”被轰出来,被我碰到,我问:“你懂玉器?”他说:“我不光懂玉器,我也懂瓷器。”恰好弘钰博有个青花瓷博物馆,我悄悄领着他,去看了一遍。我这样做有自己的小九九,我喜欢各朝各代各类陶瓷器,但自己还看不大懂,这里边水太深,我想试试他能看懂多少。我们去时,该博物馆的馆主不在,我对老乡说:“你只管说实话,这里的馆长跟我熟。他不在,反正也没别人听见,不会有人赶你走。”

他围着几面墙的玻璃橱窗看了一遍,又看了一遍,看到第五遍时有了结论:“他这儿的好东西还真不少,看来这馆长还是有眼力的。”

我问:“你的意思,是都对吗?”之所以这样问,是以前听馆长说他的东西好多专家看过了,都对。他还跟人保证:如假愿意承担法律责任。

老乡说:“至少三分之一是对的。这个比例已经很了不起啦。”

该老乡走后,我见到青花瓷博物馆的馆长,跟他提了这事。但我把三分之一换成了“其中不少”,我知道玩古董的收藏家大都自恋、自信乃至固执己见,说实话担心他仍会不服气,甚至生气。

此元青花罐,罐高,径宽20.3cm,素底宽圈足,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溜肩圆腹,肩以下渐广,至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使用进口钴料绘出青花纹饰,共分四层,一层颈部饰水波纹,二层肩部饰缠枝牡丹,三层腹部为人物故事为主题纹饰,四层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祥云,人物刻画生动自然,神韵十足,笔笔精到,十分完美。具备元代青花瓷器典型而独特的面貌。是一件极为难得的古代艺术珍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

市场分析:

其一,从历史的角度看,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国势最强、文化极其多元化的时期,所留下的各种工艺品不但数量上不会少,而且质量上艺术上都是一流的。我们不能以见到少了,来判断元代青花瓷留下的就不多,来做出定论。而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根据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来估算数据。

其二,从器型看,元朝始建之初南宋还在,元将灭之时,明朝已初具规模,那么在器型上就会产生一个重叠期,现在虽然可以根据留下来的有确切年代记录的器型进行对比论证,但是有些还是不易分清的。这个问题出在哪里,一方面国内研究元青花的历史不长,在研究中的面不广,度也不够深。另一方面现在国内大多数人只能看看图片,实物,一般人看到的不太多。没有看到过的器型就说不是元代的东西或者有重复出现的器型就是仿品,这未免就有点轻率了。

其三,从瓷器的胎质看,以景德镇为例,有用麻仓土的,有用二元配方高岭土瓷石的。有些说法是胎体有轻重合适,有的重量比较重的,有的说从胎底可以看出胎体胎质是细腻粉状的,有的说胎底有丝光般亮光的等。这些说法从本人几年来研究的结果看都有,但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地去看胎质,因为不同的窑口、不同的时期,都有用不同的泥料去做的。

其四,青花用料和釉色,青花钴料有进口与国产两种,进口料绘画的青花色泽浓艳,釉面有黑色斑点,所谓的“至正型”的一类大件青花器,多采用进口料,国产料的青花色调与进口料的浓艳不同,没有黑色斑疵,纹饰比较简单草率,多用于小器上,罩于青花之上的面釉,多为白中闪青。从釉色上看,元代瓷器有乳浊状润厚的白中闪青釉,也有清亮状白中闪青釉。这里要提一点的是,凡用进口料烧制成的青花器,在浓艳处会出现铁锈斑和锡光斑,这两种疵斑增加了元青花瓷的魅力,同时也给鉴定带来了依据,但在不同的器物上出现的疵斑多少是根据火温烧制时的变化而定的,不能一概而论。

其五,元青花瓷的存世量多与少,有些专家也曾作过一些调查,据此认为以前的若干数字显然需要改变一下。据近几十年来的考察,仅国内各省博物馆、文物单位藏品和历年窖藏、墓葬出土,以及散落于社会上的元代青花瓷传世品,陆续被发现的为数已不少,其存世量与质量均不亚于国外,近年在全国各地出土的残片更是难以统计其数,江西景德镇御窑及湖田窑的出土物造型繁多,扬州唐城遗址附近也出现不少。在国外如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阿曼和中亚地区及“丝绸之路”的出土物也屡有发现,可见当时盛烧状况。大胆一点推测,这个数据目前应在15000件至25000件之间。

据广州隆盛国际市场部有关人士透露:此件元青花瓷器,属精品中精品,也会在不久之际将在香港市场进行公开拍卖。

《免费古董评估鉴定咨询》微信;deng164391447电话;1821768277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