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 导航 >

瓷器收藏中遇到的常用名词

瓷器收藏中遇到的常用名词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古代瓷器上常用的花 古代瓷器收藏

2020-06-03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1.八吉祥:瓷器纹样之一。由轮、螺、幢、伞盖、花、瓶、鱼、结(也有的说:轮、螺、伞、盖、花、罐、鱼、肠)八种吉祥物组成。偶有用火珠状吉祥物代替其中之一。

2.宝相花:状如蔷薇,形大色丽,花瓣为二或三重,瓣端作三至五份裂开。流行于唐代彩色釉陶器及明、清瓷器上。

3.爆釉:瓷器釉有破损。

4.崩釉:陶瓷制品表面釉层自然的成块或成片脱落的现象,称为崩釉或剥釉。

5.束腰:笔筒有束腰的感觉,器皿底部又往往不齐平,自内向外倾斜。

6.冰裂纹:纹片的一种,因釉面似冰开裂而得名,其特点是无论角度大小欹斜,均为直线。

7.剥釉:瓷器出窑时,表面局部出现脱釉和滚釉的现象,一般统称为剥釉。

8.博古纹:博古纹样常包括一些古董、花瓶、文房四宝以及天文仪器之类的器物。博古纹在明末清初应用较多。

9.冲口:瓷器因磕碰而造成口内外成一条线的裂痕。

10.灯笼尊:清乾隆时流行,敞口,短颈、,自肩至足直下,形似灯笼而名。以青花、釉里红、粉彩、炉钧等品种为常见。

11.法华(法花):陶瓷釉色名。是在琉璃釉制作的基础上发展的新品种,琉璃釉用铅作熔剂,法花釉用牙硝作熔剂。创于元代,明中期以后在山西晋南一带盛行,具有特殊装饰效果。制作方法采用彩画中的立粉技术,在陶胎表面,用特制带管的泥浆袋,勾勒成凹线的纹饰轮廓,然后分别以黄、绿、紫釉料,填出第子和花纹色彩,入窑烧成。

12.梵文:印度古代书面语文字。以梵文书于瓷器作为装饰题材,盛行明代庙宇供器上,内容为佛教经文咒语之类。主要是青花品种。

13、福禄吉庆:清代乾隆时期景德镇官窑粉彩瓷瓶上盛行的吉祥图案。一般在各种底色上绘蝙蝠、桃、团寿、磬、如意、双钱、双鱼、e字、盘肠等纹样,四周辅以规整的花卉。这些图案的含义是:蝙蝠--夫;桃--寿;磬--吉庆;双钱--双全;鱼--有余;e--万;盘肠--连绵不断。谐音组成:"福寿吉庆"、"福寿双全"、"万事如意"、"吉庆由于"等吉祥语。乾隆以后各朝仍流行这类纹饰。

14、过枝(过墙):自器物内(外)墙至外(内)壁,或器身至器盖,枝干相连,花叶相属,浑然一体者称为"过枝(过墙)"。纹饰常见为:花枝、翠竹、瓜果、桃实等,绘于盘、碟、碗、盏等敞口圆器内外,或盖碗的上下。过枝花纹于明成化年间开始多见,盛行于清雍正、乾隆、道光。有青花、五彩、粉彩等品种。 15、海八怪(海兽鱼涛):以汹涌波涛作地,绘海马、狮、象、翼龙和鱼等各色海兽鱼类奔逐其间。此纹饰始于明宣德朝,以青花与红彩互为衬托,明代后期采用青花一色绘画。清代有仿品。

16、后挂彩的瓷器和修复的唐三彩瓦器,用眼看是不太容易,可是敲敲它,放在耳边听听声,因为是重烧过,声音发闷。

17、花押款:在器物底部的图形标识,始于明中晚期。18、鸡爪纹:指瓷器局部受到点状冲击而形成的辐射状裂纹,裂纹不过胎,多呈黄色,形如鸡爪。

19、交泰瓶:清的乾隆朝的特殊制品。传世品有粉青釉凸花胆式瓶,傅部中间镂雕成如意头形,上下两部胎体互相勾套,可以活动,但有子母扣连接,不能分开,胎际皆涂金。另有黄釉青花器,撇口收颈,扁腹胎体上下两部镂以T形隔离套,制作巧妙,又称"天地交泰瓶"。

20、金丝铁线:纹片的一种,传世哥窑瓷器的特殊纹饰,因开片有大小之分,大开片呈深灰色似铁,小开片呈酱褐色,似金丝线而得名。

21、军持:亦称"君持"、"捃稚迦"。梵语"Knudika"的音译,为佛教僧侣饮水、洗手等的器物,亦为伊斯兰教徒所用。有铜、铁、瓷等质地。唐代有白釉、青釉制品。宋代亦作插花之用。元、明、清时期极为流行。以江西景德镇窑和福建德划窑,晋江磁社窑等产量为大,产品主要销往南洋各国。元代以敞口、长颈、扁腹、细长管状流为常见;明、清演变为器深矮胖和乳头状流。品种有青花、釉里红、白釉、绿釉、黄釉等。

22、开片(纹片):瓷器釉层中出现的裂纹。本是瓷器烧成过程中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缺陷,但宋代后开始有意识的在瓷器上用开片作为装饰。

23、康熙朝凡有二层台的器物,器折角处应极为挺直,有硬折角的感觉,凡折角圆浑者属后仿。

24、康熙朝盘、碗之类的圈足,除中、晚期的官窑成滚圆的"泥鳅背"状外,早期的官窑器及绝大多数民窑器为足壁内、外斜削而呈尖状,且足边大多有缺损。

25、康熙朝瓶、罐之类的立体器,其器物内、外壁的釉色应该一致。

26、康熙朝瓶、碗、盘、罐等器底能看到明显的旋纹痕和点点黑疵。

27、康熙朝器物的双底足,大多是外圈底足高于内圈底足。

28、康熙朝青花的青料周围有明显的水印指捺纹。

29、康熙朝人物画面脸部绝大多数外斜不正,这是陈老莲画人物的风格,凡人物脸部正面而规整者要注意其他各方面的条件。山水画的山石大多是南宋画院画风的"劈斧皴",晚期才有"披麻皴"画法。

30、康熙朝特有器型:观音尊、棒槌瓶、金钟杯、笠式碗、凤尾尊、马蹄尊等,后世仿品在器型上多少都有不同。

31、康熙朝五彩瓷的彩料周围,特别是蓝彩部分侧视之有蛤蜊光圈。

32、磕碰:指陶瓷器局部被冲击而残缺,是成品的硬伤。

33、磕釉:陶瓷器局部被轻微磕碰,釉面伤缺而未伤及胎体。

34、刻瓷:在瓷面上錾刻出装饰花纹,有的再在纹痕内填以墨或颜色而成。

35、口毛:在器物口沿位置,有爆釉现象。

36、口有崩;在口沿位置,因磕碰等原因形成小缺口。

37、葵口:器口的一种。因口沿呈秋葵花形而得名。碗、盘、碟之类器物均有此口。口沿有呈五瓣花形的,也有成六瓣花形的。宋代极为流行,明、清景德镇窑的制品十分精美。

38、顺治瓷器多在数器物的口沿抹上一层淡酱色。

39、顺治瓷器胎质、釉质均较粗,釉色发青。

40、顺治炉一类器物的底足均为饼底实足。

41、顺治有的盘底往往有窑裂痕。

42、铁锈斑(铁锈花):青代用正、乾隆时期景德镇生产的一种结晶釉。如:《陶雅》所载:紫黑色釉,满现星点,灿烂发亮,其光如铁,为铁锈花。其中的釉料配方主要是含铁和锰。

43、铁锈花:指宋、元是北方磁窑生产的,在黑釉质上用赭红色绘画的瓷器。称:黑釉铁锈花。

44、团花:凡成圆形的图案称为"团花"。多见团龙、团鹤、团凤、团螭、团花蝶、团寿等。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斗彩等品种。明代成化、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瓷器上团花十分流行。

45、洗口:器口呈洗形而得名。壶、瓶之类的器物常有此口。

46、洗口瓶:指瓶口似洗口而得名。宋代南北瓷窑多有烧造。器型大体有:洗口、直颈、垂圆腹、圈足;洗口、直颈、折肩、桶式腹、浅圈足;洗口、长颈、扁圆腹、圈足三种。

47、窑伤:棕眼(针孔、针眼、毛孔、猪毛孔、缩釉):是陶瓷制品釉面出现的无釉小孔。阴裂:指有釉盖没的坯体裂纹。釉裂:指釉面开裂而坯体未裂。窑裂(窑缝):陶瓷器于出窑前胎体和釉面同时开裂。

48、雍正瓷普遍特征是釉面有桔皮纹。

49、雍正仿永乐、宣德青花器有二个明显特征:一是施青料,系一笔涂抹,并无永、宣的小笔触痕;二是用加重点料来冒充永乐、宣德的自然黑铁斑。

50、雍正仿永乐甜白碗、盘之类器物,器底完全透亮。

51、雍正官窑及民窑精品碗、盘圈足均呈滚圆的"泥鳅背",抚摸之有糯米粉般的细腻感。

52、雍正民窑器瓶、杯、碗的底足高深而外撇,底足无釉而有明显旋痕。

53、雍正时的器物,除以仿明永乐、宣德及成化瓷为最普遍外,其突出的器型有牛头尊、贯耳瓶、四联瓶、灯笼瓶、如意耳尊、桃洗及高圈足枇杷尊等。

54、雍正碗类有深圈足和大底足的特征,有的口径与足径的比例为2:1。

55、永乐青花色泽浓艳,釉层晶莹肥厚,不好识别是因为有年款的器皿少。

56、炸地:底部有放射性裂纹,且从胎里(外)向外(里)裂通。

57、炸釉:成品的釉面有裂纹或龟裂称风惊、釉惊;坯釉同时开裂称惊裂。

taoci52.com精选阅读

瓷器收藏中遇到的常用名词(1)


1.八吉祥:瓷器纹样之一。由轮、螺、幢、伞盖、花、瓶、鱼、结(也有的说:轮、螺、伞、盖、花、罐、鱼、肠)八种吉祥物组成。偶有用火珠状吉祥物代替其中之一。

2.宝相花:状如蔷薇,形大色丽,花瓣为二或三重,瓣端作三至五份裂开。流行于唐代彩色釉陶器及明、清瓷器上。

3.爆釉:瓷器釉有破损。

4.崩釉:陶瓷制品表面釉层自然的成块或成片脱落的现象,称为崩釉或剥釉。

5.束腰:笔筒有束腰的感觉,器皿底部又往往不齐平,自内向外倾斜。

6.冰裂纹:纹片的一种,因釉面似冰开裂而得名,其特点是无论角度大小欹斜,均为直线。

7.剥釉:瓷器出窑时,表面局部出现脱釉和滚釉的现象,一般统称为剥釉。

8.博古纹:博古纹样常包括一些古董、花瓶、文房四宝以及天文仪器之类的器物。博古纹在明末清初应用较多。

9.冲口:瓷器因磕碰而造成口内外成一条线的裂痕。

10.灯笼尊:清乾隆时流行,敞口,短颈、,自肩至足直下,形似灯笼而名。以青花、釉里红、粉彩、炉钧等品种为常见。

11.法华(法花):陶瓷釉色名。是在琉璃釉制作的基础上发展的新品种,琉璃釉用铅作熔剂,法花釉用牙硝作熔剂。创于元代,明中期以后在山西晋南一带盛行,具有特殊装饰效果。制作方法采用彩画中的立粉技术,在陶胎表面,用特制带管的泥浆袋,勾勒成凹线的纹饰轮廓,然后分别以黄、绿、紫釉料,填出第子和花纹色彩,入窑烧成。

12.梵文:印度古代书面语文字。以梵文书于瓷器作为装饰题材,盛行明代庙宇供器上,内容为佛教经文咒语之类。主要是青花品种。未完

13、福禄吉庆:清代乾隆时期景德镇官窑粉彩瓷瓶上盛行的吉祥图案。一般在各种底色上绘蝙蝠、桃、团寿、磬、如意、双钱、双鱼、e字、盘肠等纹样,四周辅以规整的花卉。这些图案的含义是:蝙蝠--夫;桃--寿;磬--吉庆;双钱--双全;鱼--有余;e--万;盘肠--连绵不断。谐音组成:"福寿吉庆"、"福寿双全"、"万事如意"、"吉庆由于"等吉祥语。乾隆以后各朝仍流行这类纹饰。

14、过枝(过墙):自器物内(外)墙至外(内)壁,或器身至器盖,枝干相连,花叶相属,浑然一体者称为"过枝(过墙)"。纹饰常见为:花枝、翠竹、瓜果、桃实等,绘于盘、碟、碗、盏等敞口圆器内外,或盖碗的上下。过枝花纹于明成化年间开始多见,盛行于清雍正、乾隆、道光。有青花、五彩、粉彩等品种。 15、海八怪(海兽鱼涛):以汹涌波涛作地,绘海马、狮、象、翼龙和鱼等各色海兽鱼类奔逐其间。此纹饰始于明宣德朝,以青花与红彩互为衬托,明代后期采用青花一色绘画。清代有仿品。

16、后挂彩的瓷器和修复的唐三彩瓦器,用眼看是不太容易,可是敲敲它,放在耳边听听声,因为是重烧过,声音发闷。

17、花押款:在器物底部的图形标识,始于明中晚期。

18、鸡爪纹:指瓷器局部受到点状冲击而形成的辐射状裂纹,裂纹不过胎,多呈黄色,形如鸡爪。

19、交泰瓶:清的乾隆朝的特殊制品。传世品有粉青釉凸花胆式瓶,傅部中间镂雕成如意头形,上下两部胎体互相勾套,可以活动,但有子母扣连接,不能分开,胎际皆涂金。另有黄釉青花器,撇口收颈,扁腹胎体上下两部镂以T形隔离套,制作巧妙,又称"天地交泰瓶"。

20、金丝铁线:纹片的一种,传世哥窑瓷器的特殊纹饰,因开片有大小之分,大开片呈深灰色似铁,小开片呈酱褐色,似金丝线而得名。

21、军持:亦称"君持"、"捃稚迦"。梵语"Knudika"的音译,为佛教僧侣饮水、洗手等的器物,亦为伊斯兰教徒所用。有铜、铁、瓷等质地。唐代有白釉、青釉制品。宋代亦作插花之用。元、明、清时期极为流行。以江西景德镇窑和福建德划窑,晋江磁社窑等产量为大,产品主要销往南洋各国。元代以敞口、长颈、扁腹、细长管状流为常见;明、清演变为器深矮胖和乳头状流。品种有青花、釉里红、白釉、绿釉、黄釉等。

22、开片(纹片):瓷器釉层中出现的裂纹。本是瓷器烧成过程中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缺陷,但宋代后开始有意识的在瓷器上用开片作为装饰。

瓷器收藏常用名词解释


1、八吉祥:瓷器纹样之一。由轮、螺、幢、伞盖、花、瓶、鱼、结(也有的说:轮、螺、伞、盖、花、罐、鱼、肠)八种吉祥物组成。偶有用火珠状吉祥物代替其中之一。

2、宝相花:状如蔷薇,形大色丽,花瓣为二或三重,瓣端作三至五份裂开。流行于唐代彩色釉陶器及明、清瓷器上。

3、爆釉:瓷器釉有破损。

4、崩釉:陶瓷制品表面釉层自然的成块或成片脱落的现象,称为崩釉或剥釉。

5、束腰:笔筒有束腰的感觉,器皿底部又往往不齐平,自内向外倾斜。

6、冰裂纹:纹片的一种,因釉面似冰开裂而得名,其特点是无论角度大小欹斜,均为直线。

7、剥釉:瓷器出窑时,表面局部出现脱釉和滚釉的现象,一般统称为剥釉。

8、博古纹:博古纹样常包括一些古董、花瓶、文房四宝以及天文仪器之类的器物。博古纹在明末清初应用较多。

9、冲口:瓷器因磕碰而造成口内外成一条线的裂痕。

10、灯笼尊:清乾隆时流行,敞口,短颈、,自肩至足直下,形似灯笼而名。以青花、釉里红、粉彩、炉钧等品种为常见。

11、法华(法花):陶瓷釉色名。是在琉璃釉制作的基础上发展的新品种,琉璃釉用铅作熔剂,法花釉用牙硝作熔剂。创于元代,明中期以后在山西晋南一带盛行,具有特殊装饰效果。制作方法采用彩画中的立粉技术,在陶胎表面,用特制带管的泥浆袋,勾勒成凹线的纹饰轮廓,然后分别以黄、绿、紫釉料,填出第子和花纹色彩,入窑烧成。

12、梵文:印度古代书面语文字。以梵文书于瓷器作为装饰题材,盛行明代庙宇供器上,内容为佛教经文咒语之类。主要是青花品种。

13、福禄吉庆:清代乾隆时期景德镇官窑粉彩瓷瓶上盛行的吉祥图案。一般在各种底色上绘蝙蝠、桃、团寿、磬、如意、双钱、双鱼、e字、盘肠等纹样,四周辅以规整的花卉。这些图案的含义是:蝙蝠--夫;桃--寿;磬--吉庆;双钱--双全;鱼--有余;盘肠--连绵不断。谐音组成:"福寿吉庆"、"福寿双全"、"万事如意"、"吉庆由于"等吉祥语。乾隆以后各朝仍流行这类纹饰。

14、过枝(过墙):自器物内(外)墙至外(内)壁,或器身至器盖,枝干相连,花叶相属,浑然一体者称为"过枝(过墙)"。纹饰常见为:花枝、翠竹、瓜果、桃实等,绘于盘、碟、碗、盏等敞口圆器内外,或盖碗的上下。过枝花纹于明成化年间开始多见,盛行于清雍正、乾隆、道光。有青花、五彩、粉彩等品种。

15、海八怪(海兽鱼涛):以汹涌波涛作地,绘海马、狮、象、翼龙和鱼等各色海兽鱼类奔逐其间。此纹饰始于明宣德朝,以青花与红彩互为衬托,明代后期采用青花一色绘画。清代有仿品。

陶瓷:纹饰款识

16、后挂彩的瓷器和修复的唐三彩瓦器,用眼看是不太容易,可是敲敲它,放在耳边听听声,因为是重烧过,声音发闷。

17、花押款:在器物底部的图形标识,始于明中晚期。

18、鸡爪纹:指瓷器局部受到点状冲击而形成的辐射状裂纹,裂纹不过胎,多呈黄色,形如鸡爪。

19、交泰瓶:清的乾隆朝的特殊制品。传世品有粉青釉凸花胆式瓶,傅部中间镂雕成如意头形,上下两部胎体互相勾套,可以活动,但有子母扣连接,不能分开,胎际皆涂金。另有黄釉青花器,撇口收颈,扁腹胎体上下两部镂以T形隔离套,制作巧妙,又称"天地交泰瓶"。

20、金丝铁线:纹片的一种,传世哥窑瓷器的特殊纹饰,因开片有大小之分,大开片呈深灰色似铁,小开片呈酱褐色,似金丝线而得名。

21、军持:亦称“君持”、“捃稚迦”。梵语“Knudika”的音译,为佛教僧侣饮水、洗手等的器物,亦为伊斯兰教徒所用。有铜、铁、瓷等质地。唐代有白釉、青釉制品。宋代亦作插花之用。元、明、清时期极为流行。以江西景德镇窑和福建德划窑,晋江磁社窑等产量为大,产品主要销往南洋各国。元代以敞口、长颈、扁腹、细长管状流为常见;明、清演变为器深矮胖和乳头状流。品种有青花、釉里红、白釉、绿釉、黄釉等。

22、开片(纹片):瓷器釉层中出现的裂纹。本是瓷器烧成过程中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缺陷,但宋代后开始有意识的在瓷器上用开片作为装饰。

23、康熙朝凡有二层台的器物,器折角处应极为挺直,有硬折角的感觉,凡折角圆浑者属后仿。

24、康熙朝盘、碗之类的圈足,除中、晚期的官窑成滚圆的"泥鳅背"状外,早期的官窑器及绝大多数民窑器为足壁内、外斜削而呈尖状,且足边大多有缺损。

25、康熙朝瓶、罐之类的立体器,其器物内、外壁的釉色应该一致。

26、康熙朝瓶、碗、盘、罐等器底能看到明显的旋纹痕和点点黑疵。

27、康熙朝器物的双底足,大多是外圈底足高于内圈底足。

28、康熙朝青花的青料周围有明显的水印指捺纹。

29、康熙朝人物画面脸部绝大多数外斜不正,这是陈老莲画人物的风格,凡人物脸部正面而规整者要注意其他各方面的条件。山水画的山石大多是南宋画院画风的"劈斧皴",晚期才有"披麻皴"画法。

30、康熙朝特有器型:观音尊、棒槌瓶、金钟杯、笠式碗、凤尾尊、马蹄尊等,后世仿品在器型上多少都有不同。

31、康熙朝五彩瓷的彩料周围,特别是蓝彩部分侧视之有蛤蜊光圈。

32、磕碰:指陶瓷器局部被冲击而残缺,是成品的硬伤。

33、磕釉:陶瓷器局部被轻微磕碰,釉面伤缺而未伤及胎体。

34、刻瓷:在瓷面上錾刻出装饰花纹,有的再在纹痕内填以墨或颜色而成。

35、口毛:在器物口沿位置,有爆釉现象。

36、口有崩;在口沿位置,因磕碰等原因形成小缺口。

37、葵口:器口的一种。因口沿呈秋葵花形而得名。碗、盘、碟之类器物均有此口。口沿有呈五瓣花形的,也有成六瓣花形的。宋代极为流行,明、清景德镇窑的制品十分精美。

38、顺治瓷器多在数器物的口沿抹上一层淡酱色。

39、顺治瓷器胎质、釉质均较粗,釉色发青。

40、顺治炉一类器物的底足均为饼底实足。

41、顺治有的盘底往往有窑裂痕。

42、铁锈斑(铁锈花):青代用正、乾隆时期景德镇生产的一种结晶釉。如:《陶雅》所载:紫黑色釉,满现星点,灿烂发亮,其光如铁,为铁锈花。其中的釉料配方主要是含铁和锰。

43、铁锈花:指宋、元是北方磁窑生产的,在黑釉质上用赭红色绘画的瓷器。称:黑釉铁锈花。

44、团花:凡成圆形的图案称为"团花"。多见团龙、团鹤、团凤、团螭、团花蝶、团寿等。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斗彩等品种。明代成化、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瓷器上团花十分流行。

45、洗口:器口呈洗形而得名。壶、瓶之类的器物常有此口。

46、洗口瓶:指瓶口似洗口而得名。宋代南北瓷窑多有烧造。器型大体有:洗口、直颈、垂圆腹、圈足;洗口、直颈、折肩、桶式腹、浅圈足;洗口、长颈、扁圆腹、圈足三种。

47、窑伤:棕眼(针孔、针眼、毛孔、猪毛孔、缩釉):是陶瓷制品釉面出现的无釉小孔。阴裂:指有釉盖没的坯体裂纹。釉裂:指釉面开裂而坯体未裂。窑裂(窑缝):陶瓷器于出窑前胎体和釉面同时开裂。

48、雍正瓷普遍特征是釉面有桔皮纹。

49、雍正仿永乐、宣德青花器有二个明显特征:一是施青料,系一笔涂抹,并无永、宣的小笔触痕;二是用加重点料来冒充永乐、宣德的自然黑铁斑。

50、雍正仿永乐甜白碗、盘之类器物,器底完全透亮。

51、雍正官窑及民窑精品碗、盘圈足均呈滚圆的"泥鳅背",抚摸之有糯米粉般的细腻感。

52、雍正民窑器瓶、杯、碗的底足高深而外撇,底足无釉而有明显旋痕。

53、雍正时的器物,除以仿明永乐、宣德及成化瓷为最普遍外,其突出的器型有牛头尊、贯耳瓶、四联瓶、灯笼瓶、如意耳尊、桃洗及高圈足枇杷尊等。

54、雍正碗类有深圈足和大底足的特征,有的口径与足径的比例为2:1。

55、永乐青花色泽浓艳,釉层晶莹肥厚,不好识别是因为有年款的器皿少。

56、炸地:底部有放射性裂纹,且从胎里(外)向外(里)裂通。

57、炸釉:成品的釉面有裂纹或龟裂称风惊、釉惊;坯釉同时开裂称惊裂。

陶瓷收藏中描述瓷器釉色的常用术语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瓷刻花碗,上海博物馆藏

最近常有朋友问我一些关于陶瓷方面的术语。好吧,我将用几集的篇幅,把一些可能经常涉及到的常用术语,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解释。由于条件所限,整理不可能面面俱到。您如果还有想知道而我又没有讲到的,请留言,我尽量满足。好吧,先从釉色开始。我们的口号是——学术语行话不蒙圈糊涂!

陶瓷收藏中描述瓷器釉色的常用术语。

影青——瓷器釉色名,应该属于青瓷的变种,也叫“隐青”,宋代称青白瓷。宋代景德镇烧造的青白瓷最为著名,有假玉器之说,很受当时买不起玉器的人的欢迎。青白瓷特点是瓷质极薄,釉似白而青,暗雕花纹,内外都可以映见,故有人叫为影青、隐青或者罩青。影青这个名字在宋朝、元朝很少见,明朝偶见,清朝人叫得渐多,到晚清时,人们几乎都不叫青白瓷而叫影青了。仿品多。

元景德镇窑卵白釉堆花加彩碗

卵白——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镇窑新创烧的一种高温釉,因釉色似鹅蛋,呈白中微泛青色调而得名。带有“枢府”铭文的卵白瓷制作精致,修足规整,足底无釉,底心有乳钉状凸起,胎体厚薄适中,品质优良,多有印花装饰,纹饰题材以云龙和缠枝花卉纹为常见,是元代白瓷的精品。仿品多。

甜白——也叫“填白”,指一种洁白釉色。明永乐年间创烧,以薄胎而有暗花为最佳。由于永乐白瓷制品中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在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便给人一种“甜”的感受,故名“甜白”。其实,甜白这个叫法是后来才有的,16世纪前中国没有白糖,都是黑糖或者红糖,白糖出现后,人们看着永乐白瓷像白糖,睹物思“甜”,于是给永乐白釉取名“甜白釉”。仿品多。

釉下彩与釉上彩——在瓷胎上用颜料绘制成花纹后施一层无色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焙烧,使彩料发生化学变化,形成花纹,即釉下彩;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再用颜料描绘花纹,上施一层无色透明釉,二次入窑低温(600-900℃)烘烧,形成色彩、图案,就是釉上彩。釉下彩颜色相对单调且色彩经化学反应才得以呈现,成色难度大,但包裹在釉下面,稳定不褪色、不脱落、重金属元素不外露;釉上彩的优势是色彩丰富、创作便利、烧制工艺简单(相当于低温烘烤)。

元青花萧何月夜追韩信人物故事纹梅瓶

青花——釉下彩的一种品种。以青料氧化钴为着色元素,在瓷胎上绘画,再罩以透明釉,经高温烧成白地蓝花,故名。唐代河南巩县窑已有青花瓷的烧制,元代景德镇窑臻于成熟,明清两代成为瓷器生产的主流。青料有苏麻离青、平等青、回青、石子青、珠明料等。青花釉下彩瓷的成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是打破了单色釉南青北白通天下的单调色彩,为釉色多样化创造了条件;二是在色彩上覆盖一层无色透明玻璃釉,将颜色料与外界完全隔绝,使形成颜色所含的重金属元素完全密封,确保了使用安全和色彩的稳定性。仿品多。

中国国家博物馆明代明釉里红缠枝莲花纹盏托

釉里红——一种瓷器绘色装饰手法,是釉下彩的一种,以氧化铜作为成色剂,在瓷胎上绘制花纹后,再施一层无色透明的釉,经过特定的高温烧制后,在还原气氛中氧化铜发生化学反应,使花纹呈红色,即铜红。烧造难度极大,必须用闷炉密封烧制,温度控制不好,就会失败。温度稍高点,颜色就没了,温度稍低一点,颜色就会变黑,非常不好看,温度高低之差大概允许在10℃以内,这些条件在古代是非常难以控制的,只有经验极其丰富的窑工才能做出来,且失败率奇高。由于烧造难度大,明代时只流行过一段时间,康熙时恢复烧制。颜色都偏淡。现代仿品很多。

青花釉里红龙纹梅瓶江西省博物馆(明永乐)

青花釉里红——在一件瓷器上同时用青花和釉里红两种色彩装饰绘制,施釉后入炉,在特定温度下一次烧成,器物上同时呈现青花和釉里红色彩,故名青花釉里红。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由于烧成难度大,一直被视为我国古瓷的名贵品种。明清时色彩更加绚美,所绘龙、凤、缠枝花卉等,十分绮丽。元代的青花釉里红,纹饰并无图案绘制,一涂抹为主。由于青花和釉里红要求的烧成气氛并不一致,因此在同一器物上发色难度极大,在明代少有成功之作。现代仿品多。

鸡缸杯

斗彩——釉上彩和釉下彩如出现于同一件瓷器,则称为“斗彩”瓷器,意为两种花纹争辉斗艳。由釉下青花和釉上彩形成的斗彩始于明成化年间,具体做法是在瓷胎上以青花钩绘花纹轮廓线,施釉,经高温烧成后于轮廓线内填以红、黄、绿、蓝、紫等多种色彩,再经低温烘烤而成,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斗媲美。画彩技法不仅有填彩,还有染彩、点彩、加彩等多种。明代成化时期斗彩——鸡缸杯最为著名,胎薄体轻,色彩艳丽,为绝代精品。以青花、釉里红和豆青组成的斗彩,则始于清康熙年间,风格趋于清逸淡雅。现代仿品很多。

墨地素三彩示意图

素三彩——在未上釉、经过简单素烧的瓷胎上,施以绿、黄、紫三色低温烧成,不用红色。素三彩瓷器一般为随葬品,明正德年间已开始,清康熙年继续烧制。康熙年间素三彩有了一些发展。颜色上除了绿、黄、紫三色外,增加了当时特有的蓝色。工艺上也做了改进,有直接在素烧过的瓷胎上加彩,然后罩一层雪白再低温烧制的;也有在白釉瓷器上涂上颜色底子,再绘彩的,如黄地加绿、紫、白彩,绿地加黄、紫等彩的。素三彩在康熙年间还创烧除了一些精品,如墨地三彩——在熏釉上加画彩绘,其中以黄、绿、紫三彩为多,极其稀有名贵。由于原为冥器,多有动物的造型。仿品多,尤其名贵品种。

五彩——釉上彩的一种品种,为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在釉上彩基础上创烧。在烧好的白瓷上用红、黄、绿、蓝、黑、紫等基本颜色为主的多种彩料绘画,再经低温烘烤而成,故名。五彩瓷并不一定指瓷器釉面上只有五种颜色,多于或少于五种彩(多于3种),在习惯上也同样称之为五彩瓷。明清两代景德镇窑均有烧制,约在明宣德年间出现,嘉靖、万历时普遍应用,至清代康熙时最负盛名,以民窑多见。纹饰画笔生动,色彩缤纷。雍正时期及以后,由于粉彩盛行,五彩趋于衰落。相对于粉彩,人们习惯把五彩瓷叫“硬彩”。仿品多。

清代粉彩碗

珐琅彩——用进口珐琅彩料加工堆迭成釉彩,使瓷器有铜珐琅的感觉,故名珐琅彩。清代康熙时由宫廷主导开始烧造,使用上等进口珐琅彩料和顶级工匠制作,制作工艺与五彩相似,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彩料不同(进口优等料),二是调制彩料不是用水,而是用油,开创了用油施彩的新工艺。雍正、乾隆时期有进一步烧制,流通的器物底部往往有“古月轩”字样,俗称“古月轩瓷器”。珐琅彩无大型器物,以小件为器型,均属精品,极其名贵,为晚清、民国和现代仿制造假的重灾区。

粉彩——也是釉上彩的一种品种,主要工艺是在烧好的白瓷上用“玻璃白”打底,用各种颜色粉料晕染,按写照的画法作画,彩色透明,线条有浓淡深浅,色调秀丽柔和,再经低温烘烤而成,色调淡雅柔和,有粉匀之感,故名粉彩,其花纹用手抚摸可感到很柔软,因此也叫“软彩”。清康熙晚期景德镇窑创烧,雍正时成熟盛行,产品精致。乾隆以后继续烧制。以前有说粉彩是雍正时创烧的,其实是一个错误。仿品多。

中国国家博物馆明法华菊花纹瓶

法花——瓷器釉色名。以彩画技术中的立粉方法,在瓷胎上用特制带管的泥浆袋勾勒成凸线的纹饰轮廓,再分别以黄、绿、紫釉料填出底子和花纹色彩,入窑烧成。法花原名粉花,盛行于山西中南部,始于元,明代有较大发展。仿品多。

广彩

广彩——瓷器釉饰的一种,盛行于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白瓷运到广东后,加彩绘后烘烧,再售给外商,以投外商所好。彩色以红色为主,也有嫩绿和金彩,内容多为人物故事等。仿品多。

鲜红——铜红釉品种之一。以氧化铜为着色元素,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焙烧而成,由于这种红具有鲜艳的红色,故名鲜红。同上所述,烧制难度大,色泽难以控制。明代永乐景德镇窑的鲜红产品,红艳匀润,极为珍贵。仿品多。

宝石红——铜红釉品种之一。因釉色中闪烁出红宝石一样的色泽,故名。又因这种釉色常作祭祀用器,又称“祭红”。创烧于明代宣德景德镇窑,品种有盘、碗、洗、高足碗等。仿品多。

郎窑红示意图

郎窑红——铜红釉品种之一。清康熙时督陶官郎廷极,在景德镇仿照明永乐、宣德红烧制的新品种,以其姓氏命名。釉色红艳夺目,釉面除大片裂纹外,还有不规则的牛毛纹。器物口部呈淡白色,器物底边由于釉汁的流垂凝聚,但又不流至底足,故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品物以厚胎大件瓶、尊为主。仿品多。

豇豆红——铜红釉品种之一。在浅红色釉中有深红色晕点和绿色苔点,釉色似红豇豆,故名。清康熙时景德镇窑创烧,器物多是小件文房用具,如柳叶瓶、大白尊、水丞、印盒等。清末、民国至现代时,多仿品,但很粗劣。

矾红——铁红釉品种之一。以三氧化二铁为着色元素,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也叫铁红。虽没有铜红釉艳丽,但呈色稳定,烧造工艺较简单。同时它也作为红色彩料广泛应用,如明清景德镇窑多用矾红与多种色彩相配描绘龙凤、人物、花卉等各种纹饰,画工精细,色彩鲜艳。仿品多。

珊瑚红示意图

珊瑚红——铁红釉品种之一。以氧化铁为着色元素,经低温烘烤而成,因釉公可与天然珊瑚媲美,故名。清代景德镇窑烧制,康熙、雍正两朝,多以珊瑚红作地色,上面绘以五彩或粉彩。乾隆时多在珊瑚红上描金,或用其来装饰器耳。仿品多。

胭脂红——低温颜色釉品种之一。在烧成白瓷上,吹上一层以金为着色剂的釉料,再经800℃低温烘烤而成,釉汁匀净,色如胭脂,故名。始于清康熙景德镇窑,精于雍正、乾隆之间,器物造型小巧秀美,如小碗、小盘和小瓶等。仿品多。

孔雀绿——低温颜色釉品种之一。因色如孔雀尾翎上的翠绿羽毛,故名。孔雀绿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亦称“法翠”,也叫翡翠釉或吉翠釉,宋、元时期的民窑创烧,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明成化时有绿釉下画青花鱼藻纹饰,十分名贵。清代亦有烧制,器物以盘、碗、瓶等为主。仿品多。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康熙霁蓝釉合碗

霁蓝——一种主要用于祭祀和陈设的蓝色釉瓷器,大体工艺是在生坯上施石灰碱釉,在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特征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创烧于元代,人称其为“霁青”,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明、清改称“霁蓝”并继续烧制,明宣德时达到最佳,当时人们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仿品多。

洒蓝——又称“雪花蓝”。以钴为着色剂,经高温烧成后,浅蓝色地的釉面上呈现深蓝色斑点,犹如洒下的雪花,故名。洒蓝釉使用吹釉方法施釉,制作时,用竹管沾蓝釉水,吹于白釉瓷器表面上,再经高温二次烧成。始创于宣德年间,宣德年制品除景德镇御器厂遗址中出土有标本外,传世品极少。宣德以后很少烧造,至清康熙年间洒蓝釉才得以恢复,制作水平更加成熟,以洒蓝釉加金彩装饰制品较为多见。景德镇民窑大量烧造洒蓝釉器,成为当时外销瓷品种之一。仿品多。

茶叶末釉示意图

茶叶末——结晶釉的一种品种。釉料中含铁和锰,经高温还成焰烧成时析出结晶,釉呈失透的黄绿色,在黄绿底色上闪出犹如茶如细末的黄褐色细点,故名。唐、宋耀州窑已有烧制,以清代雍正、乾隆时景德镇窑制品最多最精。仿品多。

哥窑葵口盘(南宋)

开片——瓷器釉层有裂纹称开片,是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裂纹仅限于釉层,而不及胎。开裂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开裂原是瓷器烧制中的一个缺点,但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而制出的开片釉(即裂纹釉),变成为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了。宋代的汝、官、哥窑都有这种产品。以宋代哥窑产品最为著名。开片又称冰裂纹,釉面裂纹形同冰裂,按颜色分有鳝血、金丝铁线、浅黄鱼子纹,按形状分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按大小分有牛毛纹、柳叶纹、蟹爪纹、鱼子纹等。宋代以后景德镇窑历代都有仿烧哥窑瓷器。

窑变——瓷胎表面如含钛、铜等矿物质,经高温焙烧发生化学反应,就会在釉下形成一片、一圈或整体的彩色。早期的窑变是经窑火烧过后自然形成的,故名。

兔毫釉——黑瓷的名贵品种之一。在黑釉器上透出黄棕色或铁锈色条纹,状如兔毫,故名。其成因是由于高温下釉料中金属的饱和溶液在缓冷过程中析出的晶体而形成,在宋代福建建窑烧制的兔毫盏最为著名,江西、四川、山西等地瓷窑也有烧造兔毫盏的。宋代建窑的特征是在黑色釉中透露出均匀细密的筋脉,形状纤细柔长,民间分“银兔毫”、“金兔毫”、“蓝兔毫”等,以其中的“银兔毫”最为名贵。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建窑束口碗就是这样一件珍品用兔毫盏沏茶,兔毫花纹在茶水里交相辉映,令人爱不释手。仿品多。

宋油滴天目茶碗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藏

油滴——黑瓷的名贵品种之一。在黑釉器上布满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直径从数毫米之微至针尖大小,形似油滴,故名。其成因是由于烧成时铁的氧化物富集釉面某处,冷却时这些局部形成饱和状态,从赤铁矿和磁铁矿中析出晶体所致。在黑色釉面上呈银白色晶斑者称“银油滴”,呈赭黄色晶斑的称“金油滴”。油滴盏盛烧于宋代,河南、河北、山西等地瓷窑都有烧制,山西临汾窑产量多,以建州窑油滴盏最为著名。仿品多。

鹧鸪斑——黑瓷的名贵品种之一。在黑釉器上布满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点,形似鹧鸪斑,故名。其成因是由于烧成时铁的氧化物富集釉面某处,冷却时这些局部形成饱和状态,从赤铁矿和磁铁矿中析出晶体所致。因烧制条件要求非常高,且很难成功,即使满足所有烧制条件,鹧鸪斑也只是偶尔出现,鹧鸪斑盏成为极为稀少的名贵品种。鹧鸪斑盏盛烧于宋代,河南、河北、山西等地瓷窑都有烧制,以建州窑最为著名。仿品多。

玳瑁盏示意图

玳瑁盏——黑瓷的名贵品种之一。在黑釉为底釉的小盏上烧制出黄褐相间的斑块,这种斑块与玳瑁身上的花斑极为相似,故名。器物造型为敞口,斜直壁,小圈足,内外施黑釉,釉面上呈现黄色结晶斑纹,颇似玳瑁壳的色泽。宋代南北方窑都有烧制,以江西吉州窑所产最为著名,是宋代斗茶的上品盏。玳瑁盏在日本叫玳瑁天目。仿品多。

瓷器收藏必懂的常用术语


瓷器收藏必懂的常用术语。

瓷器常用的术语,本为历代行家口语,沿袭致今。它主要用以指明器物的完整和伤损程度及变异情况,根据特定条件和不同部位所出现的各种现象而定名。现将其作为一般性常识,摘录如下:

紫口铁足南宋修内司官窑特徵之一。此其一脱胎含铁量较高而呈黑灰色,烧时因器口釉下流,釉层簿胎色微露而呈紫色。此名最早见于明曹昭《格古要论》,明清两代野史杂记中谈宋官窑者多据此加以引伸。

金丝铁线宋哥窑瓷器釉饰特徵之一。以釉面开片,其纹如冰裂为其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同所致,出窑时用草木灰涂抹器表,是草灰侵入裂纹内,纹片即呈黑色;以后在黑纹片之内又续开细小裂纹,日久又呈褐黄色,两种纹片一黄一黑,因有金丝铁线之称。此语仅见于《南窑笔记》一书。

堆脂明人对宋窑瓷器釉质描绘用语。最早见于明代高濂《遵生八签》,有"汝窑馀常见之,其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记载;《清秘藏》、《博物要览》二书所记均来源于此。后人对釉质肥润的瓷器多用"堆脂"形容之。

泪痕宋定窑瓷器釉面的特徵之一。因外部釉厚下垂,象落泪厚留下的痕迹,故名。最早见于曹昭《格古要论》,文中有"外有泪痕者是真"句,以此作为鉴别真假定窑的唯一标准。《清秘藏》、《博物要览》等多引用之。

蚯蚓走泥纹北宋后期禹县均窑所烧宫廷瓷器釉面特徵之一。因施釉后晾坯乾燥不当,釉层产生裂痕,烧制过程中釉使裂痕弥合,但有形如蚯蚓走泥(蠕动)后遗留的痕迹,故名。禹县古瓷窑遗址虽已发现近百处,然蚯蚓走泥纹只在均台遗址大量发现。

蟹爪纹瓷器釉面的纹片如蟹爪,故名。最早见于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官窑"条记载色好者与汝窑相类……"

冰裂纹亦称"开片"。釉面裂纹形同冰裂,故名。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所致,过早出窑使瓷器骤然遇到冷空气也能产生冰裂。宋代哥窑瓷器以冰裂纹为主要特徵。宋代以后景德镇窑历代都有仿烧哥窑瓷器。

芒口对瓷器口部无釉者的称谓。北宋苏轼《志林》曾有"真玉须定州磁芒所不能伤者乃是"的说法;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也有"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的记载;则此芒字似有锋芒的含义。证以《吴越备史所载:吴越贡宋定瓷有镶金银口者,不镶金银口的仍占多数,使用时锋利的口缘会划破口唇,因此不堪使用,只能专用汝窑瓷器。

花口五出亦称"五出口"。指瓷器的口部为五花瓣者。系仿照花卉形式制作。唐人诗中咏赞花卉,有"花口五出"句,此名盖来源于此。碗口为四瓣或六瓣时,则称"四出口"或"六出口",六瓣以上的则统称"葵瓣口"或"莲花口"。

窑裂专指瓷器烧成出窑前胎体带有裂痕者。其原因:一属配料不当;一是烧制过程中所形成。后者因瓷坯装匣钵入窑时,坯体中还残留有一定水分,烧窑时必须先用溜火(小火)延长低温时间以蒸发水分,然后逐渐转入高温紧火。否则坯体中水分会由于急剧化成蒸汽引起膨胀而破裂。

窑粘专指瓷器在窑内粘在一起者。历代瓷窑遗址里都有这类互相粘结的次品或废品,有的是一叠器物粘在一起,有的是瓷器与匣钵粘结。窑粘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主要是配料不当及装坯满窑不慎、匣钵堆垛倾斜引起。

夹扁专指瓷器在窑内变形者。产生原因有三:一是配料不当,粘性瓷土过多,硬性瓷土过少,烧成过程中出现瘫软变形;二是烧窑时窑温上升过快或温度不均衡;三是倒窑而造成。夹扁瓷器是废品,在古窑遗址里多有发现。

冲口指瓷器的口部有裂纹者。瓷器胎体较薄的,经磕碰,口部最宜损伤,轻者出现冲口,裂痕一般不长,不影响使用;重者则口缘伤缺,既有损美观,又影响使用。

璺指瓷器因磕碰胎体有伤痕而又里外一致者。璺是无意磕碰造成的,有璺的瓷器轻者敲击时音响不变,重者音哑并有杂音,也称重璺。伤很多在腹部或近底部,有的为条状,有的为鸡爪状,也即所谓鸡爪状。

旧胎补彩指瓷器彩绘纹饰由于长年使用或出土而是彩色磨伤或脱落者,再照原样补上彩色的瓷器,在旧胎上恢复其原来面貌。明嘉靖、万历(1522-1619)时墓葬出土的红地金彩和绿地金彩碗,红绿金彩多脱落,补彩者甚多。旧胎新彩专指在宋代或明代白釉瓷器上彩绘者。盛行于晚清民国时期。常见的有仿宋红绿彩花卉纹盘碗,仿明嘉靖矾红彩或红绿彩碗,有的在盘底用红彩书"御膳房"三字楷书款,也有书"上用"两字的。

介面指瓷器口部损伤经过重新换接这。也是这项技术对于瓷瓶口部损伤过多者,采取截断方法把口截掉,在截取同时期同类型的瓶口粘结在一起。介面瓷器以清康熙五彩大瓶为常见,介面方法巧妙,粘结处涂以彩色,不易看出接痕。

换底指瓷器底部经过调换者。也指这项技术。传世品中有晚清时期仿康熙五彩大瓶,先把瓶底自圈足以内全部去掉,另将代真康熙宽的瓶底以尺寸磨好后嵌入仿器圈足内。这种技艺要求很高,镶嵌须完整不缺和严丝合缝。倘若只注意款识,忽略对全器的观察,会误把晚清瓷器定为康熙。

磨口指瓷器口部磕碰伤损经砂轮的修磨者,也指这项技术。磨口瓷器传世很多,修磨后伤痕不显,不妨碍使用。晚清、民国时期有专门从事修补瓷器的行业。

磨底指瓷器底部经过修磨者,也指这项技术。有两种情况:一是因伤而磨,目的在于弥补缺陷;一是为了模仿而有意磨底。明清两代仿宣德、成化(1426-1487)的瓷器成风,这类仿造的瓷器流传较多,有的把仿得逼真的瓷器在磨去原来的款识,以假乱真。

仿品指模仿前代的陶瓷器。有两种情况:一是旧仿旧,如明代正德仿宣德,万历仿永乐或清康熙仿成化等,虽是仿品,仍属文物,有一定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一是新仿旧,如清末、民国初年模仿的历代名窑瓷器,这类仿品少有价值可言。

洗口器物口部的一种样式。因其形如洗,故名。凡口缘内收的,称"敛口",外撇的,呈"撇口"或"敞口";口缘向上的称"直口";凡盘碗一类器皿,口向外折的,称"折沿"或"板沿"。

圈底指陶器底部为圆形而向外凸出者。我国早期陶器底部多属这类形式,新石器时代中期以普遍出现,红陶盆、钵、罐等器皿较多。圈底沿袭时间较长,到战国时期仍有。

圈足陶瓷器足部的一种形式。指器物底部承以一个圆形圈以托起器身者。唐代瓶、壶、盘、碗等器已有圈足,但不普遍;宋以后盛行,各类器皿几全有圈足,很少例外。

玉壁底指唐代碗类中一种底形有如玉壁者。这种碗形多为浅式,碗身作四十五度斜出,碗底中心凹入一个小圆圈,南北各地瓷窑多烧制。是唐代中晚期比较盛行的一种碗式。有的在外口凸起一周边饰,北方白瓷窑比较多见。

双底足也称"双圈足"。清康熙前期景德镇流行的器物底足特有样式。多见于青花活五彩大盘,小盘也有双底足者,底部有书"康熙辛亥中和堂制"或"球琳珍玩"款识者,辛亥为康熙十年(1671),也有甲子、乙丑年者,则是康熙十一、十二年的产物。

款识指明清两代景德镇窑烧制的瓷器底部所书的朝代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清康熙年制"和"大清乾隆年制"一般称六字款;写"永乐年制"和"雍正年制"的则称四字款。官窑的朝代款有篆书和楷书两种,称楷书款和隶属款,在款周一般都画双圆圈或双方圈。民窑瓷器的朝代款,其字体则以行书为较多。

干支款指瓷器上用天干地支组合的干支纪年款。我国使用干支纪年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瓷器上刻划或书写干支纪年的以明清时期较多。传世品有明嘉靖辛酉(1561),清顺治戊子(1648)等纪年款瓷器。

家堂款指私人定烧瓷器所书写的自家堂号。始于明嘉靖(1522-1566)时,以青花瓷器盘碗较多,所见有东书堂、滋树堂、博物堂、玄荫堂等堂号。清康熙(1662-1722)时比较盛行,青花、五彩等都有,如中和堂、慎德堂、世锦堂、兆庆堂、谦牧堂、世恩堂、拙存堂、常丰轩等;家堂款瓷器沿袭到清末。

私家款指私人定烧瓷器所书写的名字或别名。清代前期比较流行,如康熙(1662-1722)时的若深珍藏、奇石宝鼎之珍、永庆之珍,雍正(1723-1735)时的安吉居珍玩、坦素清玩,乾隆时的旧畹山房、古香书屋、文甫雅玩等。

王府款指明代王府定瓷器时底部书写的款识。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子孙相袭为王者多,因之传世与出土青花瓷器中,书写王府款者不少,如德府造用、长府造用、赵府造用、晋府造用、万历丁亥年造黔府应用、潘府佳器、郝府佳器、秦府典膳所等。这些王府定烧瓷器的时间多在万历(1573-1619)时期。有写甲戌春孟赵府造用者则是崇祯七年(1634)定烧的清代有道光丁未定府行有恒堂制造款者,多为粉彩瓷器。宜兴紫砂中亦有咸丰年定府行有恒堂定烧的茶壶,传世品较少。

篆书款指明清两代瓷器款识用篆书体者。明永乐(1403-1424)时青花压手杯和白釉、红釉盘碗的款识都用四字篆书体,宣德(1426-1435)以后多为楷书款;清雍正(1723-1735)时颜色釉瓷器从篆书款为多,多印四字篆款,青花多书六字款。

楷书款指明清两代景德镇瓷器款识用楷书体者。明清两代官窑瓷器以楷书款为主,篆书款只占很少部分。由于分工很细,款识都由专人书写,因此书写的字体大体相似。

堆料款指清代康熙至乾隆(1662-1795)时珐琅彩瓷器的款识。因字铭用珐琅彩书写后都凸起,以形成堆垛,故名。堆料款有蓝彩和胭脂彩两种,是珐琅彩瓷器款识的主要款式;有青花者,仅用于紫地珐琅彩碗,不属堆料款范围。

吉语款指瓷器底部所书写的吉祥语。始于明代,多见于民窑青花盘碗或罐的底部,流行于嘉靖到明末。常见的有富贵佳器、长春佳器、玉堂佳器、永享佳器、天福佳器、天禄佳器、富贵长春、德化长春、永保长春、万福攸同、福寿康宁等。有些吉语清初仍沿用。

铜口瓷器口缘或足部有包镶金属的,包金的称"金口",包银的称"银口",包铜的称"铜口"。包金属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显示尊贵或豪富,在瓷器上包镶金银,五代末至宋初吴越钱氏进贡或陪葬瓷器中较多,宋定窑及青白瓷也有类似出土物;一是为了弥补口部无釉或伤残而包镶铜口,也多见于定窑及青白瓷。

金口见"铜口"。

银口见"铜口"。

五百圾亦称"五百件"。景德镇窑瓷器大小的计量术语。数目字与瓷器大小成正比,即数位小瓷器也小,数字大瓷器也大,五百件属大器,高度为二尺以上大瓶;晚清时烧制的地瓶,高度达五六尺,计量数字达到一千件。

常见的瓷砖选购以及施工中遇到的问题


玻化砖出现裂痕,能不能通过什么修补?另外油漆掉在砖上,痕迹该如何清除?

裂纹是没有办法修补,要么就是将有裂纹的砖取掉重铺,除此别无它法,油漆的问题你可以用牙膏或者是安利瓷砖清洁剂试试看!

卫生间如何选择墙地瓷砖?在市场上转过,但是不明白,品种名称太多,搞不清楚区别,好像有釉面砖和玻化转两种,有何区别?优缺点如何?亚光和亮光有何优缺点?厨房铺哪种合适?

目前主要用在卫生间的砖为釉面砖,分为亮光和哑光两种。

亮光:表面反光效果好,感觉明亮!

哑光:光是向四周各个方面发射!光感柔和!不刺眼!一般用在卫生间比较多!

玻化砖家庭装修用在客厅餐厅地面较多,也可以用在卫生间墙面。

厨房一般选择亮光的釉面砖就可以,看起来干净,整洁,比较好清洁

我就是想让地砖的缝隙小,因为时间长了,瓷砖缝隙大的进了脏东西的话,很难看,谁能帮俺提点建议呢?

地砖尽量不要无缝铺贴,这并不是说他的尺寸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瓷砖都会有热涨冷缩,缝太小,会减小瓷砖的使用寿命.地砖的正常留缝是1--3mm.

1、任何品牌的瓷砖在尺寸、边直度上都会有误差,不可能完全作到所以的砖里面没有尺寸方面的误差。

2、最主要的是要考虑瓷砖的使用寿命,因为任何物体都会有热涨冷缩,缝太小,砖会被挤破。就象铁路的铁轨一样,隔一段会留个缝隙。

砖是不是广东的比较好?

相对而言,广东的生产线比较先进一些,质量比较好一点

请问沟缝剂何时抹上好?

沟缝剂一般在瓷砖铺帖后24小时后就可以。勾缝不宜过早,以免将刚铺的瓷砖松动,今后容易脱落。

无缝砖留多大的缝合适呢?

无缝砖一般情况下留缝1--1.5mm就可以,不低于1mm,特殊效果可视情况而定。

我买了墙地两用的砖,不知大家如何认为,铺在地上会不会有问题?

是釉面砖还是玻化砖?玻化砖就没什么问题,釉面砖的话就有点悬了,一般而言,釉面砖主要作厨卫砖,其中墙面使用的和地面使用的还是有些区别的,地面砖的密度比墙砖大、吸水率比墙面低。釉面墙砖不可以用作地砖,地砖可以作墙砖使用。

请我们家的地砖一真铺到了厨房,到时候做饭产生的油污会不会对地砖有影响呀?

一般情况是没什么影响的,就是多注意一下清洁就可以了。

超微粉与防超微粉的地砖怎么区别?

超微粉是将制成胚体的粉料研磨得更小更细然后通过高温高压制成。通常粉末的细蜜度达到200目以上。现在一般的厂家生产的超微粉只是将砖体表面的2毫米左右采用微粉布料,一渗到底的超微粉玻化砖市面上很少,再说也没必要一渗到底。因为表面的部分家里使用个几十年是不会被磨掉的。

鉴别真假超微粉其实很简单:

(1)超微粉的产品是砖面花纹细腻自然,每一片的花纹都不一样。但整体感觉却比较协调。

(2)仿超微粉的产品是砖面花纹每一片都一样。

依此方法即可快速的鉴别出真假超微粉产品的玻化砖了。

古瓷器收藏炙手可热 常用的辩伪方法有哪些?


古瓷器收藏炙手可热常用的辩伪方法有哪些?

灿烂辉煌的瓷器是中国人在世界文明史上书写的又一奇迹,然而,由于其易碎,故传世的作品并不是很多,精品更是屈指可数。今天,拥有一件绝世瓷器已成为全球藏家的梦想。

瓷器收藏炙手可热

瀚陇拍卖公司的鲍小姐告诉记者,随着艺术品收藏的升温,近年来中国瓷器在国际国内大型拍卖会上屡创天价。自2005年7月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在伦敦克里斯蒂创下2.67亿元人民币的中国艺术品拍卖最高价后,2005年10月,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在香港苏富比成功拍出,成交价达1.15亿港币,创造了清代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也是艺术品在亚洲拍卖的最高价。今年6月5日,在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粉彩八仙过海图盘口瓶以5280万元成交,创造了中国国内瓷器拍卖的最高纪录。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瓷器本身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它的稀有。瓷器不易保藏,所以古瓷器传至今日且保存完好者本就不多,精品更是屈指可数。因而每当有精品被公开拍卖时,引起无数藏家的围抢也就不足为奇了。

瓷器发展简史

“初创于商代、真正创制于东汉时期的中国瓷器,是中国人为世界文明史的又一重要贡献。”省博物馆的王琦向记者介绍道,“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高度成熟;宋代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各具特色,创造了我国瓷器史上的第一个辉煌;经过元瓷的过渡后,瓷器步入了下一个辉煌,即明清时代。明代形成了几乎是景德镇一枝独秀的局面,以代表了釉下彩发展的最高阶段的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制作出了驰名中外的洪武青花。清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都超过前代,加之大多皇帝独好古风,所以制作了大量的前朝仿制品。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等。”

专家鉴伪

历代仿制、伪造瓷器之风之所以盛行,一为赏古悦旧,一为利之所趋。本报特约专家王琦为我们介绍了几种常用的作伪手法及实用的辨伪窍门,望能对广大藏家有所帮助。

作伪方法

整器作伪即后人根据前代的某一器物,照样或照文献的记型造假。为使所仿之器更酷肖真品,往往采用烟嚣、茶水煮、假出土、复窑等手法。

部分作伪指器物的部分是后补或后配的。后补的有补缺、补釉。后配的有配腿、配手、插头、安把、镶流嘴等。此类伪品只要仔细观察就能找出其破绽。因为,原来的器形或釉色与修补后的多少是有差别的。

后加款即在原无款的器物上加款,具体方法有:一种是在原无款的旧器或新仿器上加刻、加书稀有年号款。还有一种是将原无款或有款但损坏或普通款的器底旋切下来,换嵌上带真款的同类或别类器的款。这种方法民国时较流行,且技术也很高明。

后加彩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作伪手法。一是在旧器脱釉后加刻暗花,施釉后再上彩。二是将旧器改造成新品种。

辨伪常用的基本方法

分类法即将各时代的同类器(包括相同器形、相同纹饰题材)理成发展序列,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找出其不同点,来摸索它们的发展规律和各时期的特征。

比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发掘出来的、有地层年代的器物作为标准器物,将所需鉴定、辨伪的器物与之比较,从而得出鉴别的结论。

鉴别法即利用同时代的同类器或不同类器上的时代特征来对照、比较所需鉴别的器物,从而得出综合鉴别的比较合理的结论。“辨其色泽,度其厚薄,审其片纹,观其气泡,也要用手摩,以别粗细,用手扣敲以察音响”。这也是鉴定陶瓷工艺品通用的手段。

陶瓷收藏名词小结


在陶瓷收藏中总有一些专业名词出现频率特别高,尤其是在专家鉴宝的活动中,很多藏友听的多了,但却有些不明就里。今天便集结陶瓷收藏名词,为您一一解释。

捡漏:在古玩市场上用低廉价格买到了价值较高的古董。

打眼:在古玩市场上由于鉴定失误,把仿品或赝品作为真品购买。

掌眼:受人之托,为他人鉴定古董的真伪和艺术价值的高低。

金属镶边:瓷器口边有所缺陷(如口磕,毛边等)用金属材料(金、银、铜、锡等)包镶遮盖。

窑裂:由于窑内火力不匀,胎体受热不均而出现的裂纹。

缩釉:由于胎体不洁,所施釉在烧制过程不能全部覆盖在表面而缩向他处,而露出胎体。

米糊底:露胎无釉的底足,有较多的黄褐色或黑褐色斑点。

猪油白:器物的底足像涂了猪油似的泛白,抚之有光滑如玉的感觉。

酱口:明末清初的器物口沿上往往施一种酱黄釉。

后加彩:在以前的旧瓷器上加彩绘,低温烧制形成彩瓷。

窑粘:瓷器坯体在烧制过程中与其它坯体粘连在一起,出窑后在器件上留下粘连的痕迹。

垫饼:瓷器烧制过程中的一种耐高温材料,用以垫持瓷坯。常用3-6块。

蛤蜊光:瓷器越过百年后釉面自然氧化出一种原素,迎光侧视,隐约可见五光十色。

收藏界常用术语:贼光


对贼光的通俗的解释是:新瓷器表面刺眼的釉光。也称之为“火光”的,一回事。

称为“火光”不难理解——任何瓷器都必须经过高温烧制,所以便有了“火光”。但为什么要称为“贼光”呢?我想,一个“贼”字,便挑明了一切。“贼”者,贼眉鼠眼也,梁上君子也,不劳而获也,弄虚作假也,总之,尽是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常有卖家拿新东西冒充老东西,比如瓷器、陶器、银币等等,但真正懂行的人,一眼便可看到新东西那层浮在表面上的“贼光”。做得再好,再真,那层“光”也是浮上去的而不是长上去的。打个比方,老东西的光,是皮肤,是骨肉;新东西的光,则是衣服,是脂粉。岁月这东西是容不得说谎的,一个“光”足以涵盖和说明一切。常有卖家为自己的东西辩解,说,之所以有贼光,是因为保管得好。一派胡言。保管得好,只跟东西的品相有关,而与“贼光”无关。

“贼光”与“包浆”应该是水火不容的两种东西。何谓包浆?就是古玩上那层柔和温润的光芒。其实不止我们最常见的瓷器上有包浆,陶器、铜器、家具、葫芦、石头、字画、纸币……只要历经岁月,其表面,都会有一层包浆。包浆是岁月的见证,时间的印痕,这个“浆”,这层“光”,新东西是不可能有的。没有,造假者又想仿得更真一些,便会采用各种土办法洋办法拙办法巧办法,然无论如何,结果不但让其仍无包浆,反而多上一层贼光——生硬,轻佻,丑陋,不舒服。包浆是用来养眼的,贼光是用来刺目的,假的东西,无益身心健康。

说藏品,必说到人。人有无“贼光”?当然有。最直接的例子,凡贼人者,肯定有贼光。贼人的贼光主要表现在眼神上,那眼神飘忽不定,从不肯正眼看人。即使看你一眼,也多奔着口袋而去,奔着钱包而去,轻轻扫过,却藏了刀片般的锋利,稳,准,狠,让人极不舒服,随之不寒而栗。另外一种“贼光”,则类似造假者做出的“包浆”,不管他如何包装自己,将自己包装成演员还是歌手,教授还是学者,作家还是专家,那层轻飘飘的贼光,必是掩饰不住的。在这里,“贼光”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假,第二类是新。因新而有的“贼光”,没有关系,只要安安分分,踏踏实实,“贼光”终会熬成包浆;但因假而成的“贼光”,则永远成不了包浆。为什么?因为心已经躁了,黑了。心躁,心黑,那层“贼光”,便永远是“贼光”——日子越久,“贼光”便越是刺目和生硬。俗话所说的“贼心不死”,改成“贼光不死”,同样有道理。

所以,世间有“贼光”,其实还不错。起码让我们炼出火眼金睛,知道什么叫新,什么叫老,什么叫真,什么叫假,什么叫漂亮,什么叫丑陋,什么叫真正的学问。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瓷器收藏中遇到的常用名词》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瓷器收藏中遇到的常用名词》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