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导航 >

陶瓷艺术的图形文化

陶瓷艺术的图形文化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陶瓷知识

2020-02-07

陶瓷艺术。

图形是组成陶瓷艺术图案的重要元素。在具体的画面构图中具有多样的艺术特征,它协调的色彩以及平衡的结构使得图形传达出经典的民族文化精神。陶瓷艺术的图形不仅是对整体造型上的把握,同时更多的体现在器物表面的构图中。通过多变的陶瓷图形艺术,体现出多样统一、和谐的审美文化。

一、陶瓷艺术的图形特征

陶瓷艺术的图形形态各异,伴随时代的不断变化,它的图形随之发生新的变化,但是总体来说,它的图形特征可以从画面布局以及色彩搭配来研究。

1、平衡的画面构图

陶瓷艺术的画面构图根据具体的造型而定,对于画面的艺术处理,应造型而作。在创作的过程中,画面整体布局合理,遵从着共性中对于个体的凸显,同时又不着痕迹的将个体融于整体之中。通过点线面的构图实现陶瓷艺术的画面结构。

1.1、视觉的整体性

从视觉上讲,陶瓷艺术的图形呈现出整体性的风格,在视觉上给人完整的形象感官。在瓷器表面的图案作品,多是能够独立存在的个体,人们通过它可以接收到完整的图像信息,同时在看到这些画面的同时又能够引起人们另外的思考空间。例如:早期瓷器中的简单鱼纹。通过抽象的纹饰人们可以猜测纹饰的原型,这是其带给人们视觉整体性的最大思考。

1.2、个体布局的多样性

在陶瓷艺术的图案中,每一完整的画面是由多个部分共同组成的。起到衬托作用的纹饰,展现整体面貌的主题构图,它们在画面布局中是彼此依赖共存的关系。由具体的物体简化出的纹饰,形态各异,飞扬的姿态恰如纹饰在舞蹈一般,刻画在陶瓷作品的表面,表现出多样的图形特征,深层次的展现动态均衡的审美文化。

2、协调统一的色彩

色彩是构成瓷器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风格艳丽、华贵的唐代瓷器,还是朴素淡雅的宋代陶瓷,它的色彩始终遵循着协调统一的画面追求。

2.1、传统五色的运用

赤、黄、青、白、黑是传统的五正色,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色彩文化内涵。运用在具体的陶瓷艺术中就是将五色按照时代的审美观,进行不等分的放于图案的构图中。例如釉彩中颜色丰富多样,在多变的颜色中创造出清淡雅致或者风格瑰丽的陶瓷图案。

2.2、素雅的水墨

唐宋之后的瓷器艺术图案深受绘画艺术的影响,宋代之后倾向于意境悠远的水墨山水,于是这样的艺术风格使得陶瓷艺术的图形风格发生变化。素雅的水墨并不是单纯的指它的颜色像水墨一般呈现出黑白相间的图案,它主要是指淡雅的水墨风格。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可以说是传统陶瓷艺术的精品,在青白对比的图案中展现出文人雅致的情怀。

3、形神兼备的艺术风格

陶瓷艺术的图形通过画面的构图以及色彩营造出艺术的感染力。这样的图画能够在美丽的图形之外传达深刻的精神,与欣赏者进行交流,产生共鸣的艺术情感。陶瓷艺术的图案造型追求清新的艺术风格,它以精美的图案、丰富的色彩、独特的工艺、精湛的技术、奇特的创意,呈现出与外部整体造型浑然一体的风韵。

二、陶瓷艺术的图形文化内涵

图形在陶瓷艺术产生之初就一直伴随,形色各异的图形局域不同的审美特征,但是深究其暗含的文化则是最为精深的传统文化精髓。儒道释三大主流文化的思想体现在陶瓷艺术中,是超越于日常生活的艺术体验。陶瓷艺术的美学思想超越了日常生活经验后的积淀,以艺术的方式传达出生命精神的境界。

1、传统文化的艺术载体

传统的中国文化以其深层次的方式存在于艺术、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其内容是具象的图案还是抽象的思想。都需要以最鲜明的形式体现出来。陶瓷艺术将儒家倡导的礼制文化以及道家洒脱的精神气质融为一体,传递出深厚的文化内涵。陶瓷艺术作为文化的载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它作为艺术的一个类别而存在,传统的制作工艺对于现代的制陶技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流传至今的每一件陶瓷都是古老的文化;另一方面是深层系的文化内涵,艺术是记载文化的载体,它的图案富含中国传统意义的象征性,在每一时代的制作中,传递着不同的审美倾向。

中国的陶瓷就像是一朵美丽的奇葩绽放着无限的光彩,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蕴”,在精神的感召下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陶艺风格。它并不是孤立静态地记载着传统的文化,而是在时代变化动态的和谐中展现出民族文化的象征、追求美好的愿望。

2、吉祥如意的象征性文化

象征性是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儒家孔子的礼制文化赋予传统思想更多的延伸意义。而中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习惯,能够通过一物而思考其背后暗含的意义。恰如中国传统绘画中倡导的传神性,在陶瓷艺术中,颜色的不同会代表不同的象征意义。民间流行的各类鱼、凤等图案,采用谐音等方式寓意象征美好的意义。在这些象征性的的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

2.1、吉祥图案的寓意性

传统图案在运用的过程中充满审美和文化寓意的双重含义。吉祥图案在陶瓷艺术中运用广泛,题材分为人物类、植物类、文字类、几何纹等组合类。多样的吉祥图案虽然题材各异,但是它们巧妙地运用人物、花鸟、自然的日月星辰等,将图形与吉祥的寓意完美的结合。这些图案通过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蕴含着祈福纳意的吉祥文化。

吉祥图案的寓意运用人类丰富的想象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关系进行概括和总结。它的构成本着图必有意,而意必吉祥的理念,富、贵、寿、喜是竭力追寻的目标。陶瓷艺术中的吉祥图案借用图形的寓意性传达出艺术文化的特征。

富是财产富有的象征,同时也寓意着丰收的美好希望;贵,表示的是权力、功名,寓意升官;寿,是对身体平安、延年益寿之意;喜,传统所说的八喜都蕴含在其中。这四大寓意体现在具体的陶瓷艺术中,有的是整幅图案所包含的意义,有的是图案的局部纹饰所表示出来的含义。陶瓷艺术中经常出现的富贵花开图案,年年有余的喜庆画面,龙腾虎跃的权力象征,都是寓意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在局部的纹饰中,祥云嵌八宝纹、龙拥祥云等都寓意着权贵。通过对陶瓷艺术吉祥图案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吉祥图形的文化内涵。

2.2、符号文字的象征性

中国的汉字是象形文字,在创作的过程中就是根据这一思维模式而创作出来的。汉字的构成就具有象征的特性,运用在陶瓷艺术中将其象征性发挥到装饰性的图案中,进而表达出更为深层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谐音双关为陶瓷艺术的图形文化提供了广泛的素材。由于汉字的谐音特性,一个读音之下往往有众多的汉字,于是相近的汉字可以提供特殊的文化含义。在图形中经常出现的喜鹊就是谐喜,桂花取桂之意,柏树则是“百”,在图案之中穿插这些汉字不仅使得图案的构成更加平衡和谐,增加装饰性,同时也能够使得其蕴含传统文化的象征性内涵。

3、和谐的审美文化

作为中华瑰宝的陶瓷艺术将审美文化发展到极致,在画面的构图、色彩的运用中力求达到和谐的视觉审美效果。和谐是传统美学中的核心观念,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受到中国传统的阴阳统一观念的影响,同时倡导中庸的文化体系,衍生出和谐的审美文化。陶瓷艺术从早期的简单图形到后期发展成熟的装饰艺术,它的图形一直体现出传统审美文化。

3.1、多样统一性

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内容多样的融合体,在形态各异的图形表现形式中,传达出统一的文化观念。多样统一使得审美文化具有兼容性,陶瓷艺术在开始之初就分为黑陶和彩陶。每一种陶瓷在图形上都是变化多样,每一时期的陶瓷制作者根据不同时期的审美特点制作出风格各异的陶瓷图形。

它的图形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陶瓷的整体形状。它们或是椭圆的器皿,或者是线条柔和的花瓶,或者是形状优美的装饰品等等。这些形状各异的造型,都是艺术家在结合器物实用性的同时,考虑到美学上的追求进行创作的结果。另一方面是指,器皿表面的图案。绘制的图案类型有以中国古代神话题材为主的八仙过海、美人图,还有以自然为题材的优美风景,更有多种多样的龙、凤动物图案,这是传统审美文化对热衷自然、崇尚美好在具体陶瓷作品的体现。

3.2、天人合一的美学追求

唐宋之后的陶瓷艺术,开始把绘画的风格转移到图案的构造中。绘画艺术一直遵循的“神韵”,个体与自然外界的和谐统一,寓情于景的情怀,也成为陶瓷艺术的美学追求。陶瓷作品在通透的颜色之上配有鱼水纹、云雷纹,刻画、透雕等自然地装饰图案,使得陶瓷艺术具有浑然天成的自然美,这与传统文化追求物我统一的美学境界不谋而合。

陶瓷的图案构成中,色调、构图配合的和谐统一,含蓄而内秀,力求一种艺术的自然美,显现出道家形而上的自由宇宙观念。道家美学崇尚自然而然的艺术境界,禅学追寻生命的永恒,在大的生命宇宙观念下,陶瓷艺术显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无限亲近。陶瓷艺术图案上的自然美感,是民族审美文化对于个体自在生命的追求,也是传统文化崇尚自然的美学观念在陶瓷艺术中的具体显现。

陶瓷是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图形变化反映着传统审美文化的变迁。它是艺术的载体记录着民族的文化,它的发展变化就是民族审美变迁的真实写照。陶瓷艺术不仅仅是物质产品,同时也是人类精神的产物,通过对美学的不断追求,陶瓷艺术更是文化产品的代表。它平衡的结构布局,协调的色彩搭配营造出如诗般的意境,表现审美文化的精神,蕴含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

延伸阅读

元朝陶瓷文化与现代陶瓷艺术的结合


元朝,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从元朝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习惯等几个方面来论述元朝的陶瓷文化及其对中国陶瓷文化方面的影响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它揭示了社会历史背景对陶瓷文化的影响,为我们陶瓷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元代青花、釉里红的出现,使我国在瓷器装饰艺术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陶瓷装饰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哪一种装饰类型能达到青花瓷那样影响巨大而且流传深远。青花瓷器的真正全盛时期在明代,制造技术传播至远东、日本等国,最后传到欧洲。

据考古发现,早在唐代就已出现过用含有钴的蓝釉彩用来装饰,这到早期青花的出现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到元代,烧制青花瓷器的窑址有江西景德镇和吉州、云南玉溪、浙江江山等,其中产量和质量都以景德镇为最。景德镇地区是在当地宋代影青和卵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釉下彩绘的技术上和艺术上受到过磁州窑的影响。

为了发展瓷业,元代统治者实施了多种管理手段,除设立行政机构外,对具有一定技术的工匠也很重视,规定免去工匠的一切差科,对他们的技艺实行“世袭制”,既使生产专门化,又使得特殊技艺后继有人。

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特点是形态较大、胎体较厚、份量较重。装饰花纹所使用的青花料,有进口与国产两种。进口料颜色鲜蓝、艳丽,采用影青作面釉,所绘图案构图严谨、笔法工整、描绘细致。这类产品体积都比较大,系当时浮梁瓷局的高档产品,其器型豪放、青料浓重,总体风格气势磅礴。国产青料发灰较淡,一般施以乳浊的卵白釉,所绘图案构图疏朗,笔法淳朴,风格粗犷。这类产品大部分为小件产品,多为普通民窑所生产,目的也多为日用器皿。装饰纹样主要有松梅竹莲、龙凤鹤鹿、人物花鸟、卷草锦地等,此外,历史故事也风兴一时。

此外,元代景德镇创烧的另一著名产品为卵白釉器。这种产品亦称“枢府窑器”,相传是为元朝官府枢密院的定烧器,有些器物上有“枢府”字样,但烧制这类卵白釉瓷器的窑场还同时烧造青花瓷和黑釉瓷。卵白釉的特征是釉层较厚,呈失透状,色泽如鹅蛋白,它的出现为明代永乐甜白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6年,在朝鲜新安海底打捞出一艘元代沉船,载有中国瓷器近两万件,包括当时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官窑、钧窑以及景德镇等窑场的大量产品,成为考查元代各窑址产品情况的可靠实物佐证。

二、元朝陶瓷文化与现代绘画

陶瓷艺术与绘画,无论是从艺术本质、特征,还是从表现手段来看,都有共通之处。绘画艺术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讲究“骨法用笔”、“画龙点晴”,着重形象的刻划和意境美的追求,讲究兼工带写,以浑然天成、本色自然、含蓄蕴藉为品位,遵循“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大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创作原则,强调艺术家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创作营养,并反映生活。绘画艺术所要求的这一切,陶瓷艺术无一例外地要遵循。传统派是如此,学院派也毫不例外。

绘画性的彩绘作品是这样,即使是陶瓷雕塑作品也和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著名陶瓷雕塑艺术家刘远长,对中国绘画与陶瓷雕塑之间的关系深有体会。他在《学习瓷雕古装人物的体会》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物画特别是工笔重彩人物画,对意境、形象、动态、衣纹都有严格的要求。既写实又夸张;既要求逼真,又讲究装饰性。传统人物瓷雕受中国画的影响很深,它们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因此,学习中国人物画对于古装人物瓷雕有着直接的影响。应该说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但它们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古装人物瓷雕也是如此,石湾‘公仔’的传神、古朴和苍劲,德化瓷塑观音的慈祥端庄、衣纹流畅婉转,以及景德镇瓷塑色彩斑斓、富丽堂皇、造型简练、富于装饰性等等,都是从传统的中国画中吸取了营养。

三、结束语

元朝的陶瓷文化的成就对促进中外文化和经济的交流及工艺美术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明清陶瓷生产格局和装饰风格,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陶瓷文化的研究包含历史学,工艺学,美学等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是中国文化研究的一部分,也是一项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四川特色餐具的图形设计研究


餐具在我国饮食文化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更是已经成为旅游纪念、国际文化交流等特殊场合的礼品形式之一。这就使餐具的设计要体现出个性化和地方特色,增加其文化视觉感和情感满足感。图形设计是最直接最有力的视觉表现元素之一,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图形的餐具产品将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本课题以四川省为例,研究如何通过餐具图形的创新设计,使餐具体现出地域特色和个性差异,使其在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产品附加值,同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产品市场上独具竞争力。

中国烹饪文化历来讲究“美食配美器”。中国的餐具也经历了多姿多彩的历史发展,从铁器的粗狂豪放之美,铜器的古朴庄重之美,到瓷器的高雅华丽之美,金银器的高贵华丽之美,玻璃水晶器的清逸通透之美,都是美食之外的另一种享受。餐具与佳肴之间,总有着一种难以分割的整体之美。发展至今,餐具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更是已经成为旅游纪念、国际文化交流等特殊场合的礼品形式之一。这就使餐具的设计要体现出个性化和地域特色,增加其文化视觉感和情感满足感。

通过调查发现,各大餐厅对店内环境的布置颇有讲究,而对餐具的设计和选用上仍缺乏文化意识和个性特色。虽然在一些主题餐厅,如“田园印象老食堂”通过餐具的材质能够体现出一些主题特色外,餐具的色彩和图形设计却相对很弱,没有充分体现出餐厅的个性特色或地域文化。

同时,调查目前川内餐具销售市场,餐具的造型和图形设计都显得比较单一,包装也比

较简陋,大部分产品千篇一律的模仿西方设计风格或中国传统图案风格,不仅缺乏多样性特色,还缺少了地域性文化特色的内涵。

优秀设计案例分析

在关于四川特色餐具的图形设计调查研究中,也有个别优秀的设计案例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如四川凉山彝族的漆绘餐具。

四川凉山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喜德县是彝族漆器的发源地。彝族漆器的产品丰富,其中数餐具、酒具最具典型性。餐具酒具的图案纹饰多以、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神话传说、单独纹样见多。十分讲究装饰的对称性和变形的抽象性。点、线、面的运用简洁得体。色彩上常用黑、红、黄三色,黑色为天地之本色,寓意为庄重与威严;红色代表热情豪放而勇敢;黄色象征着光明与未来。独具特色的图形和色彩设计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文化特色。

然而,并不是以上所有文化元素均适合应用到餐具图形设计中, 有些不利于食欲或与食物搭配比较牵强的图形应注意规避。如:三星堆文化的突眼青铜头像。同时还应根据餐厅的主题风格、文化内涵的不同而选择相应的图形载体, 强化文化特征。

餐具图形设计的表现手法研究

餐具图形设计的表现手法多样,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1. 文字表现

文字既是语言信息,也可以看作是符号化的图形。餐具的文字设计通常少而精,主要为突出一种餐饮氛围或纪念意义,也有采用古诗词或名人语录为展示内容的。在中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国人都比较喜爱具有吉祥意义的“福、禄、寿、喜”等字样,而字体则常用传统而古朴的书法体或隶书等;出现在餐具上的外文字则主要是简短、有趣的单词或短语,字体偏于活泼、生动。

2. 图形表现

图形是餐具设计中最为关注的中心,是信息传达最直观、最富有变化的元素,难以言传的寓意皆可含于图形之中。图形构成的方式是多样的,主要有抽象图形、插画、摄影图片等。

1、抽象图形

是由各种规则或不规则的几何形构成,能够形成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不同的观

者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想象和理解去体会这些抽象图形的含义,从而使抽象图形的想象空间变得丰富。如点、线、面、偶然图形等,通过运用反复、发射、四方连续等排列方式,可以创造出多样化的图形设计。这样的图形设计多体现出简洁、欢快、富有节奏的现代感。

2、插画

是介于抽象图形与摄影之间的图形创作,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提炼和概括,使用创新的画

面表达手法来展现事物和设计意念。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插画又可以分为写实性的插画、象征性的插画、夸张性的插画、幻想性的插画、抽象性的插画和装饰性的插画等。

由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习俗等差异很大,插画图形也因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本土风格,同时又与其他民族、地区的艺术形式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最后形成丰富多彩的插画风格,这在餐具和包装设计上也得以体现,如中国的国画风格、欧洲的洛可可风格等。

3、摄影

摄影图形具有写实和最直接表现力的优势,随着相机和数码技术的发展,摄影的表现力

日益强大,对于塑造对象的质感、造型、功能、氛围等方面有着高效的表现力。不管是对客观事物的微观展现,或是对地理景观的壮观风貌,都能做到令人震撼的刻划和捕捉。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物产物貌、人物合影等,也可以利用摄影图形达到便捷而直观的展现。

3. 色彩表现

色彩是所有视觉元素中传播最快捷、情感表现力最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元素,在餐具设计中也最具有烘托气氛的作用。色彩的刺激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除了装饰性,色彩同时也具有象征性。如红色象征热情、激烈;绿色象征健康、自然,和平;黑色象征绝望、恐怖、严肃等,是被人们广泛认同的具有某种心理共性的专有表现色。

色彩在人们心理上引起的反应,以不同程度刺激着人们的感官,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包括的要素有:(1)温度感(暖色、冷色);(2)刺激感(兴奋、沉静);(3)轻重感(轻、重);(4)距离感(前进、后退、膨胀、收缩);(5)食欲感;(6)明视感(醒目、模糊);(7)情绪感(欢快、忧郁)等。

由于地域和民族的差异,可以针对不同的地理环境特征、不同的气候特征、不同的饮食口味、不同民族的色彩崇拜及特殊的文化意义等,利用色彩突出餐具和包装的地域特色。

以四川省为例,四川地区最主要的菜式是川菜。川菜作为中国汉族四大菜系之一,在中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其取材广泛、菜式多样、口味鲜浓、善用麻辣著称。川菜的特点在于讲究麻、辣、香,郫县豆瓣是“川菜之魂”。川菜的风格朴实而又清新,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著名代表菜品有:宫保鸡丁、鱼香肉丝、回锅肉、麻婆豆腐、水煮鱼等。川菜的特色提炼可以用关键词“浓厚、麻辣”概括。所以在考虑餐具的色彩设计时可以采用反衬的手法,用相对干净、简洁的色彩烘托菜品。

四川特色餐具的图形设计实践

根据以上综合研究,本课题的设计实践选取特色文化内容中的代表物:熊猫、竹叶作为图形设计的主要元素。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四川成都的大熊猫基地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且熊猫的形象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选取熊猫作为主要图形设计元素能使市场的接受度最大化。同时,中国传统水墨国画具有突出的人文特色,熊猫和水墨画的结合有助于体现出成都“人文、自然、闲适”的城市气质。

1.色彩方面

本系列设计使用体现熊猫特色的黑、白色与竹叶的绿色系为主,以国画印章的红色

为点缀,整体色彩清新、简洁、自然,体现成都“自然、闲适、人文”的特色,且与川菜浓厚的色泽、麻辣的特点形成对比,可较好的衬托川菜特色。

2.图形方面

通过市场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以熊猫为主题的餐具设计中,多将熊猫图形概括表

现为卡通形式,餐具风格萌萌可爱,走年轻化路线,但针对中青年、中老年消费群体以及中高档餐厅等的熊猫主题餐具设计却基本没有,卡通形式的熊猫图形的使用范围相对受限。

本设计实践则探求走这样一种不同的成熟路线,使用一种较抽象写意、风格倾向较成熟的餐具特色,灵感来源于国画写意熊猫,用不同的水墨组成熊猫头部,省略掉熊猫的身体和五官,形成意象的熊猫形态,少量的竹叶则采用矢量图形式,与毛笔的自然水墨和笔触形成虚实对比,营造更富有想象空间的意境。

3.文字方面

产品中的文字仅在中间的印章中出现“成都”字样,点明地域特色的主题。

外包装带上的文字用于对成都城市本身以及对大熊猫特色的简练阐述,突出地域特

色,字体选用简粗宋、简中宋字体,展现清秀、人文的气质。

4.材质方面

餐具仍然选用目前最受市场欢迎的陶瓷材质;包装盒分为餐盘盒、餐碗盒、餐筷与筷架盒三种,采用天然本色木材与本色棉布结合的方式,手感原始、朴素,体现成都“自然、闲适”的特色。在包装盒外部再辅以纸质印刷品包装带设计,承载相关的文字信息。

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与饮食文化特色,归纳出该地域典型的特色文化内容,将提炼后的文化元素与当代的审美情趣相结合,并采用适当的表现手法运用于餐具及其包装设计中,可以较好的展现餐具及其包装的个性化和地域特征,形成视觉差异和文化差异,提升餐具设计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与扩大,在注重饮食文化和个性化的当下,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餐具图形设计是从事艺术设计的人值得研究的问题。

巴蜀文化与陶瓷造型艺术


富庶的巴蜀大地是我国最早使用陶器的地区之一,陶瓷艺术历史星光熠熠。这里既有享誉中外的大溪文化、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又有历史上各个时期著名的窑口:隋唐时期的成都青羊宫窑、琉璃厂窑,邛窑系的固驿窑、十方堂窑诸窑,雅安芦山窑,乐山西坝窑,都江堰玉堂窑以及重庆涂山窑系等等。从闻名遐迩的汉代陶俑和东汉青瓷,到唐宋时期的三彩、釉下彩以及宋代省油灯和彩绘大器、西坝窑的窑变釉陶瓷,再到明清、民国的荣昌安富黑釉金沙釉陶器,这些陶瓷精品无不显示出巴蜀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

根据已有的考古发现,巴蜀地区的陶器历史已可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左右。重要的有原始社会晚期到商周巫山的大溪文化以及夏代晚期的三星堆文化。在重庆寸滩、西昌礼州等地,也出土了大量红、灰、黑陶器。到东汉时期,摇钱树和极富艺术价值的陶塑俑、画像砖,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经济的兴盛和歌舞升平的景象,如东汉“击鼓说唱俑”,造型生动,工艺娴熟,被定为国家级文物。由汉至南北朝,巴蜀青瓷逐步发展。大邑白瓷受到唐代诗人杜甫的赞美:“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载《全唐诗》卷226)。唐朝至五代的邛窑、青羊宫窑更是异彩纷呈,无论是生活实用器具,还是瓷塑佛像均釉色丰富,造型多变。邛窑釉下彩的装饰艺术,为唐宋陶瓷的兴盛开辟了道路。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巴蜀各窑口器物造型种类繁多,生活用器、文玩陈设无所不备,特别是夹瓷的省油灯、碟形灯,省油又美观,体现了巴蜀人民的生活智慧。此时,玉堂窑和琉璃厂窑极为繁荣,特别是绘于大件器物上的釉下三彩,手绘鱼纹、卷草纹、忍冬纹、牡丹纹等精妙生动。从宋代开始,重庆涂山窑以及广元瓷窑铺窑的黑釉瓷(天目瓷)也很快走向极盛时期。明清时期直至民国,荣昌安富镇的花釉陶继续延续着巴蜀陶瓷的辉煌。

一、巴蜀的世俗文化底蕴

所谓巴蜀文化,是指从古至今以四川盆地为中心,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体,包括周邻地区各少数民族在内的多元复合文化的总汇。

巴蜀地区人杰地灵,产生了司马相如、李白、苏轼、郭沫若、巴金等文化巨匠;作为民间艺术的川剧、四川清音极富地方特色;川菜作为四大名菜系之一具有重调味的特点,所以泡菜和花椒成为巴蜀人不可或缺的佐菜调料;茶文化和酒文化源远流长,我国茶文化最早记载始于西汉,源于四川邛崃山脉蒙山之上,为茶圣陆羽所推崇;巴蜀盛产的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等美酒更为人们所熟知和喜爱。

巴蜀文化双口壶

二、以器造型——陶瓷器皿的形体之美

中国的陶瓷艺术博大精深,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折射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从美学上来看,造型与装饰构成了陶瓷艺术的重要审美内容,陶瓷造型特指器物的造型样式,即“在一定的创作观念和意图的支配下,有目的地运用某种陶瓷工艺材料,运用一定的工艺加工艺术,通过对形体、空间、构件等形式结构的确定和处理,创造出有用的和有意味的器物形态和样式。”陶瓷造型之美首先来自直观上的感应,它具有模拟——具象——抽象的创作过程,由“象形取义”的具象或“天马行空”的抽象形体结构组成,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既给人以一种感性的“意会”,也在不断寻找一种理性的尺度。

陶瓷造型重在和谐,工艺材料、功能效用以及装饰要做到和谐统一。构成造型和谐的要素有对称、均衡、比例、尺度以及节奏等。陶瓷造型既要注意形式与功能的一致性,又要关注整体和局部、局部和局部的统一性。从具体的器物来看,粗犷的美感、精巧的细节、体块的穿插、轮廓线条的变化和流畅性、点的运用、体量的感觉、因形体转折产生的光线和明暗,以及质感的冷暖感,都起到了塑造陶瓷造型美的作用。在体量、比例、点、线、体块和光影构成的空间里,我们仿佛能抚触到时光的流转,获得“单纯但不乏味,丰富却不琐碎”的视觉美感。

三、巴蜀文化与陶瓷造型艺术

从汉代的陶壶、唐朝的三彩、宋代的梅瓶以及明清的瓶、尊、碗可以看出,陶瓷造型具有规范化和程式化的造型形式,但因各地生活习俗、文化的差别,体现在陶瓷造型上,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造型样式和特点。巴蜀陶瓷因当地特有的风俗习惯、文化特性,在陶瓷造型上体现出极富个性的“川渝味”。巴蜀的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丧葬文化、民俗文化、文人文化、驿站文化寄托于陶瓷食器、酒器、茶具、明器以及文房用具之上,生动地映射出巴蜀文化的光辉。

(一)巴蜀食文化与陶瓷造型艺术

中华饮食是我国古老文明的一枝奇葩,饮食用器非常丰富,有鼎、敦、钵、碗、盏、碟、盘、杯、罐、壶等。巴蜀地区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有尚麻辣、重调味的偏好,其陶瓷食器也呈现出相应的造型形态。

说到巴蜀食文化就不能不说四川泡菜,据说有关历史记载最早在商周时期。《诗经》中有“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的诗句,“剥”和“菹”就是腌渍加工的意思。泡菜可说是巴蜀家家必备的传统美食和佐料。腌制泡菜的器物

泡菜坛也正是重庆“安陶”之名产o“安陶”泡菜坛造型以实用为上,兼顾美观。装坛后的菜品不渗透,保鲜保味,给人朴实亲切之感。泡菜坛的造型与东汉至南朝期间江南的双唇罐造型非常相似:双重口、内口直、外口略低于内口且外斜、溜肩、圆腹、腹下内收、平底。比较有趣的设计在于其盖子的折边处理,所谓“折边式”盖子,就是“利用口部的转折边,作为盖子的放置之处”。“安陶”的柳氏菜坛和周氏菜坛还具有不同的造型风格,柳氏菜坛器形饱满,胎体薄,口底灵巧,珠圆玉润,精致细腻;而周氏菜坛身材高挑,柳条腰形,曲线流畅优美,纹饰常用卷草纹,意如狂草,意趣天成,龙飞凤舞,狂放不羁,充满生命活力。

(二)巴蜀茶文化与陶瓷造型艺术

西晋文学家孙楚在《出歌》里写到:“姜桂茶藓出巴蜀”,唐代《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可见巴蜀茶为茶之珍品。成都附近出土的东汉“观伎画像砖”,主客问放置着两个三足杯,器沿各置勺一把,是茶文化在巴蜀地区盛行的最早记载。青羊宫窑出土的东汉“麻布纹双系储罐”内外施釉,直口短颈,广肩鼓腹平底,并有粗犷的双桥系。唐代邛窑“彩绘鱼形茶碾”作为碾茶工具,是典型的“象形肖物”的创作:流线的鱼形,鱼尾有双鳍,鱼头部分有穿孔,身体部分内凹有粗糙凿纹,便于碾磨。整个器物“鱼游天上餐云影,树倒波心濯练光”,栩栩如生,情趣盎然。

宋代“斗茶”之风盛行,以半发酵茶饼压为细末,茶汤白沫多者为上品,黑釉与白沫相互衬托,黑白分明,故黑釉瓷茶盏最为合用。斗茶所用的各种黑釉碗盏,以福建建窑的黑釉系列茶具最受欢迎。而在巴蜀地区,涂山窑系之“安陶”宋代遗址中的黑釉盏碗,其釉面乌黑发亮,修胎精细,有脉脉细纹。从造型上看,盏腹较深,直口内侧壁向外壁面靠拢形成一条线角的唇边,平底,为斗茶之佳器,证明了曜变天目并非建窑所独有。重庆涂山窑系、川东巴县姜家窑、蒲江窑、琉璃厂窑、邛崃十方堂窑都有出品黑釉瓷器,尤以涂山窑窑址最多,产量最丰富。涂山窑系除延绵十几公里的黄桷垭窑址群外,还包括清溪、姜家场、荣昌瓷窑里、合川炉堆子、涪陵蔺市等众多窑址群,它们大多为宋代瓷窑。

(三)巴蜀酒文化与陶瓷造型艺术

巴蜀地区盛产美酒,在战国至东汉该地区墓葬出土的青铜器、画像砖和画像石中,表现酿酒、贩酒、饮酒的画面屡见不鲜。成都平原史前遗址出土的陶质酒具,水井街酒坊遗址出土的大量明代、清代陶瓷酒具和餐具,说明巴蜀大地无疑是我国最早掌握蒸馏酒技术的地区,拥有着先进的酿酒技术和醇厚的酒文化历史底蕴。

巴蜀地区陶瓷盛酒工具很多,有罐、钵、瓮、尊、爵、杯、盅、壶、觚、瓶等。有高贵的盛酒器梅瓶,有造型别致的鸡首壶,还有趣味性和科学性兼具的西坝窑倒流壶。五代到清代,倒流壶经历了由柿形、瓜形到梨、桃形的转变,其流嘴由短变长,壶流位置由肩部滑向下部,经历了由玩赏到实用,到渐脱离功能性再回归观赏性的历史进程。倒流壶造型上无盖,上尖下大,其原理为底部注入酒,与壶中的通心管相连,灌酒时将壶倒置,灌满时将壶扶正,酒便可从壶流中倒出了,而底部的倒入孔同时又起到了通气的作用。西坝窑的宋代玳瑁釉倒流壶尖顶、长流、周身玳瑁斑块、雍容华贵、意趣天成,实为陶瓷艺术之精品。

邛窑系的玉堂窑酒壶造型极为多样,有唐代早期的短流、饼足、无柄、复式系的黄釉双系无柄壶,又有壶身椭圆乖巧别致的绿釉直把壶,有似梨、似瓜,体圆似贵妃或体瘦若貂蝉,形态各异,造型多变,釉色丰富,特别是双流壶较为多见。

荣昌“安陶”的宋代沥彩执把壶,为轮制,壶盖为手捏,胎体为红泥,简易碟形盖,有盖口和两个气孔,肩部用白泥浆沥彩装饰花卉图案,壶身分为上下两部分,壶颈为梯形圆柱状,上窄下宽,下部为大肚椭圆形,其壶流嘴曲线弯度明显基本无“嗉”,壶把在肩部将上下两部分连接,曲线优美,适合手的捏拿,如随意书写的数字“3”,平底略凹,重心在下,放置平稳。此酒壶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感,是荣昌陶器千年历史的铁证。

(四)巴蜀市井文化与陶器造型艺术

巴蜀地区的省油灯、市井文化的把玩小品、宋三彩陶俑等陶瓷造型和装饰艺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生活情趣及社会风尚。丧葬习俗亦是地方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战事、人口迁徙等因素塑造了巴蜀陶瓷艺术“世俗化、现实化和实效化”倾向。

巴蜀的省油灯作为陶瓷艺术的杰作之一,为历代诗人所赞誉。汉代灰陶省油灯灯柱较高,盏沿的短嘴与柱内相通,可注水,中空设计。邛窑在唐代开始烧制省油灯,爱国诗人陆游在《陆放物翁全集·斋居纪事》曾写到:“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过半。”其造型虽其貌不扬,却设计精巧,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盏有夹层,油盛放于坦弧形的表面,前有短嘴,柄在盏弧内与嘴在同一侧,水由此注入夹层,可利用夹层中的水来降低油温从而达到省油效果。省油灯在唐代邛窑、十方堂窑、玉堂窑等皆有出土,工艺稍有不同,或绿釉、褐釉或黑釉,或厚或薄,或有柄无柄,或将流嘴捏成龙头形以增加装饰性,但省油灯的原理大致相同,凸显了巴蜀人民的生活智慧。

在重庆荣昌安富镇刘家拱桥一带的“瓷窑里”宋代遗址,曾出土大量的陶瓷,其中有黑釉单盘式油灯和青釉油灯、民国绿釉灯、民国朱砂釉三足香炉等。民国高足绿釉灯造型敦朴古拙,底部为圆盘,可接滴油,高足下方有执把,便于拿握,上方油灯肖茶壶造型,好像执壶结构重组。巴蜀地区香道盛行,除灯具外,各式陶瓷香薰、香炉等香器,文人雅士的高古瓷砚,装饰把玩器无所不有,丰富了市井休闲文化。

巴蜀民间传统陶瓷造型有着与江南陶瓷的细腻和中原陶器的粗犷不一样的气质和神韵。它不强调巧夺天工的技巧和五彩斑斓的色彩,也不精于生动细腻的雕琢,也不具备狂放不羁的中原性格。但它有着民间富庶的平和,带着安居乐业的审美,充满生活的智慧和哲学,也蕴含西南多民族地区多元文化交织的纷繁。对巴蜀陶瓷造型与生活的研究,有助于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更有助于审视我们的生活,从一个个简单朴素的陶瓷造型中去发现、理解生活的本质,追求泥土中凝结出来的和谐之美。

“艺术陶瓷”创造文化产业新亮点


作为瓷都最负盛名的“招牌”资源之一——出产于景德镇北部山区鹅湖镇高岭村边高岭山上的高岭土以其优异的品质享誉国际陶瓷界。国际上通用的高岭土学名——Kaolin,就是来源于景德镇的高岭山。

高岭土是陶瓷工业最重要的原材料,千百年来,用景德镇高岭土制作的青花、玲珑、粉彩、色釉四大传统名瓷,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

繁荣中蕴含着危机,经过千余年的开采,景德镇的高岭土蕴藏日益枯竭,如何开发利用好现有的珍贵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瓷都面临的新课题!“景德镇的高岭土资源将在30年后开采殆尽,和国内外其他陶瓷产地相比,景德镇的日用瓷和建筑陶瓷已经不具竞争优势,发挥千年传承的传统技艺优势,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艺术陶瓷产业是当然的选择!”为民瓷厂的窑口经理刘根发言之凿凿。

2005年,齐齐哈尔市依安县勘探发现了一条70公里长、15公里宽的高岭土矿产带,富集的资源催生出陶瓷产业之花。几年间,一座方圆28公里的陶瓷产业园拔地而起,吸引众多建筑陶瓷品牌入驻兴业,成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几年间,众多鹤城书画家往来于齐齐哈尔·景德镇艺术陶瓷创作基地,尝试陶瓷创作、开拓艺术视野、施展艺术才华、积累经验技法,两地行业交流风生水起、生机勃勃。

委员艺术家们“扎堆儿”南下的文化现象也成为齐齐哈尔市政协关注和研究的课题。2012年底,市政协文史学宣委专程前往依安县,专题研讨“以齐齐哈尔·景德镇艺术陶瓷创作基地为纽带,引进景德镇传统技艺,开发依安高岭土资源,填补艺术陶瓷生产空白,打造鹤城文化产业新亮点”的可行性并达成共识,北国瓷都,前景可期。

双方的合作紧锣密鼓!2013年5月,依安县调研组造访瓷都,踏查创作基地、窑厂、交易市场,拜会行业部门和工艺大师,共谋产业发展蓝图。此行,依安县还同江西省轻工行业管理办公室办签订了长期培养和重点招取齐齐哈尔籍学生的合作协议。8月新学期,江西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了首批北国鹤城的学员。10月,取自依安高岭土产地的三份土壤样本被送至景德镇科研机构,接受专业检验。

“2014年夏季,计划邀请一批景德镇杰出艺术家到齐齐哈尔进行一次大型瓷艺展。”刘延龙介绍,通过现场再现拉坯、修坯、绘画、烧窑等制作工序,全面展示景德镇深厚的陶瓷文化,让更多喜爱陶瓷艺术的鹤城人进一步了解和感悟青花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气息是陶瓷很大的价值


陶瓷作为艺术品的出现,其价值观已经脱离了本来的应用,成为了装饰品的珍藏。而它呈现的美感,已经不可能仅仅是从表面去评估,它本身的含义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气息,才是陶瓷很大的价值所在。

根据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

每个国家民族的特性都不一样,对于自然的向往也就不一样。从古今的神话来看,东西两方的自然之道追求的也不一样:与其说是西方人对事物的本质更感兴趣,倒不如说是东方人对事物的理解多样化。比如绘画方面,西方人能简单而又强烈地用线条感让你觉得临摹物的栩栩如生,但东方人的笔墨却更加注重某种精神,反而刻意忽略实物的真实性。

中国人向来注重事物代表的含义,并不惜以此来强调自己的为人之道,就像虔诚的教徒修行某种境界。这种文化的体现并非不切实际,只是一种美感的偏好而已。在古往今来的作品之中,中国的山水、花卉、人物的绘画与书法都注重的是一种精神,线条与色彩的搭配极为讲究,有点对号入座的味道。这种风格是临摹不来的。是以古往今来的大家们流传下来的真迹,或多或少可以给予你辩之真伪的线索。西方人的真伪考究或许需要过多的人为技术条件操作,而中国人的作品,如果你是行家的话,大致上都可以十有八九的确定。当然,这需要火候,而且你也必须了解中国人的文化,因为中国人讲究门户之见,地域之分非常谨慎。

在众多陶瓷作品之中,无一例外有种感觉,那就是古风。陶瓷这种东西的美感在于意境,无论是格调典雅、高贵或者气势如虹,那种古风的味道是很浓烈的,就算是平常百姓用的餐具之上也能窥见一二。茶具有茶具的特色,酒具有酒具的特色,碗、碟、盘都各自有各自的精华。你可以在某件陶瓷作品上看见悠然自得的名士神态,也可以看见古时大家闺秀扑蝶的嬉戏之乐,甚至你也能扑捉到山水中的磅礴大气,或者寥寥几笔,色素简单的花卉、田园之景。不管你是否懂得欣赏,或者是你根本不在乎,但是如果在陶瓷的作品之中,出现了某种图案,比如飞机大炮,或者漫画人物、明星肖像之类的,你多多少少会有一种啼笑皆非的感觉。那种感觉就像胡闹的恶作剧,格格不入,毫不协调。在一幅油画之中,上半身赤裸的少女抱着汲水用的罐子,那种艺术感觉或许你看不明白也感受不到文艺气息,但它决不会给你一种毫不协调的感觉。但是如果这幅油画里题有一首宋词,你会作何感想?毫无疑问,你会觉得这是四不像。

曾在某家公司的大厅内看见青花瓷的作品,绘着中国传统的江南水乡之景,并附有一首宋词《青玉案》:山城古道长亭暮,望不尽,江南路。西水东流沧海处,千帆碧影,断桥同渡,已过三千户。凌波燕子双飞去,巷陌谁家落风絮。半曲新愁君未语,伊人何在,小楼独住,一夜听春雨!

青花陶瓷酒坛

据悉这青花瓷乃定制,词也是请人特意而作,颇费苦心。定制之人十分喜好传统文化,而且有一定的见解,对中国的陶瓷作品尤其偏爱,重金收购了不少珍藏。在他认为,中国的山水、书法的精华在于之苍凉、之感伤、之悲郁、之挥洒、之飘逸、之气魄、之雄壮、之大势、之桀骜、之温柔、之多情、之委婉、之沧桑、之寂寞、之豪迈、之狂傲、之不羁、之奔放,乃作者的人生感悟而发,是令人不能自以,寥寥笔画、数句,当中多少情何以堪,实是耐人寻味;其线条之张弛是否有度,其笔画收发是否自如,其下笔劲道是否大小有乱作者全知道的一清二楚;什么样的作品就应该配什么样的特性,那是一丁点都不能错的!

“烤”出来的文化——陶瓷艺术产业先行者詹培明的“文化产业经”


詹培明

■深圳特区报记者陈冰綦伟

来不及领取“深圳十大年度创意品牌”奖,詹培明急速向云南飞去寻找灵感,然后又辗转四川完善创意。他要制作一幅崭新的大型瓷板画——《印象深圳》,作品在即将举办的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亮相。

瓷板画,正是他的技术专利之一。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库里,这项编号为“CN101376316B”的专利,命名为“一种高温彩烤瓷板油画制作方法”。

在当代陶瓷艺术领域,无论是艺术创新和技术革新,詹培明领衔的斯达高瓷艺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达高)都处于领先地位,既有“中国名牌产品”之美称,也有国家质检总局授予的“出口免验”之信誉。詹培明的一马当先和辛勤耕耘,让深圳这个缺乏瓷器制作传统的地方,怒放了“陶瓷艺术之花”,并且声扬国内名动国际。

“文化是‘烤’出来的,文化产业则是‘考’出来的。”詹培明念起他的真经,“说到底,文化产业要看有没有产生效益,能坚持多少年,发展健不健康。让市场说了算,而不是靠人吹。”

面朝大海的《印象深圳》

詹培明没有秀他云南、四川之行的摄影作品,而是兴致勃勃地打开手机中的照片,让记者看他的一位老友的画作:群山为起点,面朝大海,顺着莲花山上小平塑像的指引,点开一座现代化城市的盛景。高楼华厦,相互交错;海天相映,视野远大;岭南画风,跃然而出……

这是瓷板画《印象深圳》的原稿。“看看,这是不是你印象中的深圳?”詹培明目光炯炯,“我认为深圳最重要的精神取向是向外看,向大海张望,而不是背朝大海。深圳的崛起与发展,实际上是中国强国战略的序曲,是建立新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先行城市,《印象深圳》应当表现出这种宏大的主题。”

这个创意,是在半年前的一次户外摄影活动中涌现的。此后,他与各界人士进行思想碰撞,逐渐找到了实现路径。谁来完成画作的原创?这是瓷板画的第一道工序。

“我想到成都卧龙熊猫画院院长童昌信先生,觉得他能表达好这个主题”,詹培明说,“搞瓷艺,功夫在外,不能总看瓷,而是要与不同的艺术家对话,从不同门类的艺术创作中获得营养,因此我同各种艺术家、设计师都有交往。”说起与童昌信的相识,他说有一年画家做寿,他去了,好多画中,他看中一幅《印象基多》,画的是厄瓜多尔的首都,寥寥数笔,就像素描,加了很淡的浅绿色、浅蓝色、桔红色。

他请画家来画深圳,“一定要用这样的效果。因为我们现在的城市太繁华了,要给她一点安静。”

记者问:“你要用这件作品,给人一个崭新的深圳印象?”詹培明回答:“对!”

用瓷板画来表现“印象深圳”,得到深圳市委宣传部的支持。詹培明说:“历时半年的努力,我们采用千年不变色、万年不变质的新型成像技术,《印象深圳》将在5月举行的文博会上展出,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欣赏陶瓷艺术中的新深圳。”

站在艺术的高度创作陶瓷艺术


陶瓷艺术是造型、装饰、材质、工艺等多元素构成的一个整体,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晶。陶瓷艺术大师通过巧夺天工的艺术创造和科学合理的精心设计,使瓷器具有物质和精神双文化特征,深受古今中外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纵观中国瓷器艺术的发展,千百年来不断在创新中前行,留下了难以数计的传世佳作。可以说创新是发展的唯一出路,而创新的基础来自于瓷器大师对国学、历史、艺术以及自然等各方面的修养与学识。遗憾的是,现在许多陶瓷大师一味模仿,追求暂时的利益价值,缺乏艺术上的创新精神,成为困扰当今瓷器艺术发展的藩篱。

李砚祖教授作为一位学者型陶瓷艺术家,在多年的陶瓷艺术研究中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因此他的瓷器艺术作品基本上都是创作型的,他追求每件作品都不一样并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有了生命与灵性。

提到瓷器艺术,历史上曾出现了不少瓷艺大师,如清代陶瓷艺术家唐英、民国初期的珠山八友等。到了当代,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位德高望重的学院派陶瓷艺术大师李砚祖教授。李砚祖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西省政府特聘“井冈学者”,景德镇陶瓷学院终身教授,硕士生导师。他从事美术、装饰艺术及艺术设计的历史及理论、陶瓷艺术、中国画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多年。

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使他在创作中积累、凝练,在积累中迸发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光芒,在凝练中闪烁出唯美艺术光辉。2012年,李砚祖教授作品展在广州举行,其六十件个人陶瓷作品,在短短几天内便被慕名而来的收藏者定购一空,让许多晚来一步的收藏者不禁“望洋兴叹”,后悔未能先人一步而与大师瓷失之交臂。

他以一个学者的思考对陶瓷艺术创作、陶瓷艺术理论和陶瓷艺术教育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感悟。作为一位学者型瓷器艺术家,他站在艺术的高度,去理解、去思考、去创作中国的瓷器艺术,进而使中国当代陶瓷艺术走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成为当今为数不多的真正能够代表中国瓷器艺术创作的领军人物,影响着当代瓷器发展的方向。

从陶瓷艺术创作来讲,对工艺技术的掌握并不是太难,关键就是怎么能形成自己的语言,怎样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作品中,赋予作品灵魂。李砚祖教授的作品融入了他多年来对艺术的思考,追求新意又不脱离生活,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老套,他以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在泥与火中演绎出精灵般的瓷器之美。其作品无论从构图还是画工,都显示出精巧与精细,自然与和谐一气呵成,给人予格调高雅、气势豪迈、品格超逸、工艺精湛、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等唯美的艺术享受,这是其他“工匠性”瓷艺大师所不能及的,也是目前国内陶瓷艺术界所罕见的,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珍藏价值。

陶瓷艺术运用龙字文化表现中华民族文字的精髓


“陶瓷”,英文名为‘China’,它蕴涵着中国丰富的古老文化和悠久历史,如今的陶瓷企业都在追求一种陶瓷文化。它是一种立体的民族文化载体,或者说是一种静止的民族文化舞蹈在民族母体中孕育、成长与发展,它以活生生的凝聚着创作者情感、带着泥土的芬芳、留存着创作者心手相应的意气的艺术形象,表现着民族文化,叙述着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展现着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记录着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描述着民族的心理、精神和性格的发展与变化,伴随着民族的喜与悲而行。

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象征,龙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奇特的容貌与神异的行止,引起了古代文人的种种逻思臆想,成为艺术家们颂咏描绘的一个主题,艺术家们把龙的精神孕育在书法里,形成了形态个异的龙字文化。中国书法为“中国艺术的核心。”并以其特殊的书写工具和独特的精神气韵,在世界艺术史上独领风骚。而陶瓷与书法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两者具有相通的艺术特征.现代条件下陶瓷与书法艺术亦交相辉映,不同的陶瓷造型可以采用与其风格相协调的书法来加以装饰,使陶瓷艺术获得锦上添花的效果.虽然书法艺术在陶瓷中的运用仅处于辅助地位,但其作用和意义不容忽视,值得从事陶瓷艺术的人们加以关注和应用。所以陶瓷艺术家喜欢在瓷器工艺品上运用龙字文化,每个龙字都有不同的形态,宛如一条条栩栩如生的龙,恰好地表现着中华民族文字的精髓。

中国人向来也喜欢竹子,认为竹子无牡丹之富丽,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但她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她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玄耀自己,默默无闻地把绿荫奉献给大地,返财富奉献给人民。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和独特,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以及伦理道德,所以在陶瓷美术工艺品的创造中,艺术家们都喜欢用竹子的形象来表现内心的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