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陶瓷知识 > 导航 >

陶瓷酒坛山水绘画意境创作

陶瓷酒坛山水绘画意境创作

陶瓷知识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2020-02-07

陶瓷知识。

陶瓷酒坛山水绘画作品中表现出的主要形式有豪放、柔和之分。豪放的人追求气氛、气势。力求给观众表现出一种强大的震撼力与冲击力;柔和者则追求韵味、清雅,情感含蓄流露于画面的同时,带给观众一丝丝惬意的清凉,也是作者的思想情怀。

一、选材精心,师法自然

情感的特征,折射着作品的精神面貌,要想使画面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其中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用心去画。作画时必要工整、要静心、要静气、要慢、要投入、要入境,品悟其道,善于将艺术家们特有的艺术性表现展示于画面,以求达到现实与情感的完美交汇。

在创作体裁的选择上,如巍峨的山岭、涓涓的小溪、亭亭玉立的荷花、娇滴滴的牡丹花、淡雅的秋菊、幽林中的小鸟等,都是画家喜欢选择的题材。古语有云,一叶知秋,一木知山林,从大自然中,画家是在品味常人熟视无睹的妙美,再将它们用心灵进行“净化”,用恰当的绘画语言、完美的绘画手法展示于世人。这其中的无声之乐、无丝之炫,恰是艺术家们将其温柔特性用笔尖表现于瓷上的首选。

由于艺术家们特有的对自然与生活细腻、独特的感受,所以在进行创作时便可信手拈来。画家在每一幅作品的创作题材中,无不将其与之俱来的天性蕴含其中。这些不经意间感悟到的自然点滴,都将是亲近自然、诠释自然的最好表述。

陶瓷酒坛山水画强调笔墨情趣,强调画面的意境。山水画采用夸张、变形、概括、简练的手法来表现对象。在描绘对象时,不以表现对象真实为目的,而是借助笔墨,以达到画面的诗情画意为最高境界。因此,陶瓷酒坛山水画山水要比真山真水更美,更符合诗意,更符合人们的理想境界。

二、个性风格,笔墨传情

陶瓷酒坛绘画作品中首先要蕴含书卷之气、灵敏之气,要包含人的品格、气质及个性,作品要诠释出画家当时的心理活动,这一切均来源于画家当时的心态。无论画家此时的心态怎样,有一点是不能忘却的,那就是创作风格。

在艺术界,越有个性的作品价值也就越高。陶瓷酒坛绘画作品的个性也是画家本人的个性,是其气质、性格、学识、修养、品格及观念的统一展现,是多元化的糅合体,各个元素缺失不得。要做到在主宰自己艺术的同时,又能带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去变化自然、营造自然。

色彩笔墨在山水中的形象创造,自然风貌被意象经营为“林泉”境、“丘壑”意。主观情势与程式意味的注入将自然重构成笔墨意义上的“胸臆山水”,元四家中,王蒙的“仓郁幽野”,倪瓒的“孤岸疏林”,清四僧中八大的“秃林荒丘”、弘仁的“世外清寂”等山水意象都是画家运用笔墨程式、婉转情思的形象再造,陶瓷酒坛绘画意象造型思维是一种个人意识财富。画面色彩的取向与营建,和画家的性格有关,也跟艺术风格有关。色彩的使用是附于开而助于形的表现,为了将画面表现得更佳而为画面赋予色彩,而不是为了设色而设色,所以在色彩的使用上要用心。色彩在陶瓷酒坛绘画中无论是浓重的渲染,还是飘逸的轻描淡写,均要追求色彩的恰到好处。

如中国陶瓷酒坛艺术大师汪桂英的作品,她的粉彩山水瓷画,既得其父遗韵,又借鉴西画技法,广采山水画名家名画的画风画技,其构图简洁明了,意境宁静高远;用笔或不拘成法,雄浑豪脱;或工致秀丽,细密精妙。写意工笔,各有所长。她的色釉综合装饰,气韵生动,形意自然。她在陶瓷酒坛造型和装饰设计结合上,长期实践,苦心探求,作品型巧画面美,技法圆熟,笔法纤秀。

三、注重人生实践价值的艺术追求文化超越

山水画的产生与中国的道家思想是密不可分的,道家追求的是自然无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能“官天地,府万物”能胜物而不伤。道家追求素朴自然,简淡肃静的艺术精神,所以山水画多以清闲淡雅为主。

艺术家们作品画面上展开的一切,或眷恋,或创痛,或欣喜的情绪吐露,是画家内心或潜意识中激越而又纠缠不清的感性心力的直陈。这种绘画追求,比之对概念的阐释或事件的记叙,更贴近绘画的特征,且有更高的要求。

在作品的表现上,要赋予自然人格、情感,让自然的生命在瓷上继续延展,继续生发。画家个人的艺术修养来源于平时的日积月累,它需要汲取绘画理论、书法、文学等诸多学科的营养,将其为我所学,为我所用。以此达到技法、理论及个人艺术修养的完美统一。

四、结语 艺术如诗,需要用心去经营。只有画家自己的情感倾注到所要描绘的意象之中,托物抒情,才能创造出写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情溢于水的最佳意境。诗与画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苏轼称王维的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张舜民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与画既有表面的结合,又有内在的结合,表面的结合体现在依诗作画与为题诗上,内在的结合体现在诗画意境上的结合,结合得好,相得益彰。这样才能说是画如其人。

精选阅读

陶瓷山水画的写意与意境


在中国画界或者说在陶瓷三大画种行当里,人们一般称人物画为传神,翎毛(花鸟)画为写实,山水画为写意。因为各自表现的对象不同,人物画重神态,花鸟画重情趣,山水画重意境。在构图上,人物与翎毛画以近景特写、折技手法居多,即便有背景,主景一般也是放在近景的位置上。相对而言,山水画由于境广景深,空间范围大,有平远、高远、深远三种透视景区,主景不一定是放在近景上。而中、高、远、深之景不可能如近景之物,看得较为清晰,用肉眼看只是大致一些形象。并且,不同的天气、季节、昼夜、晨昏还有不同的差异,写其意也势在必然。因此,中国山水画乃至陶瓷山水画作者往往需要采取一些意象的方法即写意的手法,而这个意象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还须通过自然、含蓄、精练的笔墨形象,更加真实生动,更加典型概括地表达景象的本质特征。如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在其山水画中,画中国南方山石、林木、溪流,运用许多看似杂乱、不规则的多种点线面的笔触和浓、重、厚、密等墨色,其实极其形象地表现了江南丘陵山区郁郁葱葱,草木华滋及不同空间和气象的自然景观。当然,三大画种里面都有工笔、兼工带写、写意等画法,但行话里归纳的各自典型的特点,尤其山水画的特点,还是具有经典性和象征性。

松风水涧山水陶瓷装饰盘

中国山水画及陶瓷山水画的写意性,是作者想通过借景抒情,托物寄兴,表达一种意趣,一种意境,这是写意的出发点,也是终点。它的写意性应包括从工笔、兼工带写至写意的多种画法,而多种画法都是为表达意境而相应采取的不同形式和方法。而写意的画法,顾名思义,它更接近于写意,它具有不同程度的随机、随意和发挥性,但山水画不管是哪种画法,它的最大属性即关键之点是,是否强调写意、突出意境,这恐怕是共同的也是唯一的目标。意境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作品中有了意境,才能打动观众、征服观众,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发挥想象的空间,得到精神的享受和感染。

一件寓含意境的陶瓷山水画艺术品,自然不仅反映了作者创作之后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而也一直体现了贯穿于作者整个创作之前的积淀和创作过程中的始末。意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也是一个真正的实体,更是一个整体,它是由画前的意象到画后每个具体的笔墨、色彩、形象结构显现出来的。因此,意境的创造,大概应从作者源于生活、阅历、品格、学养、情感、认识经意匠经营形成立意开始,也就是说创造意境需要立意,立意又需要依赖和建立在以上诸多元素基础之上。

立意是中华民族绘画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精神内涵。陶瓷山水画深受中国山水画审美理念和画法的影响,自然对追求意境的宗旨和作画的程序,也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陶瓷山水画随材质和某些工具及工艺的不同而不同。唐代大诗人,大画家王维在他的《山水论》开篇就提到“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把立意放在动手画山水的前面,由客观到主观、从感性到理性,“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把对自然生活的观察、认识、感受,通过进一步选材、剪裁、提炼、酝酿加工,融情于景,由情至意,全方位地确定自己的创作意图、创作手法以及章法结构、笔墨处理等,在胸中或在画面上勾画总的大致的图稿即把立意转化成胸中或画面的大势气象。所谓“立意为象,置陈布势”是也。

在从事陶瓷山水画的实践经历中,我感到“意在笔先,立意为象”是总的法则,但在实施山水画创作的具体过程中,也不是绝对一成不变的,可能往往有时有两个过程即两个时间段:一个是动笔之前的总体构图和规划,一个是动笔之后构图的进一步调整和变化,前者是按动笔之前总的意图循序渐进或激流涌进,后者也可能在总的意图下由画面某些笔墨形象或某些突发的灵感触动,引发一些更符合作者意愿的画境,峰回路转,临时改变初衷,顺意成章。著名山水画家陆俨少曾谈到:“即先有个大章法,在此范围内,逐段生发,每每从一笔生发出一个章法,甚至改变原先的意图,变换或修改大章法。”并且还说到:“在创作中间,临时触动思路,忽得异想,不同以往。”这说明作者在追求山水画的意境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最佳境界或效果,有时可能要突破成法,从成法到无法,正如清代山水大家石涛曾说:“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乃为至法。”

陶瓷山水画注重立意,追求意境,一般总是和诗意紧密联系的。宋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一幅瓷画山水佳作,它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意境,而意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诗的境界。诚如山水画大师李可染所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萃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是意境”。自唐代以王维为先声的中国文人画的兴起,山水画尤讲究诗情画意,唐诗、宋词的繁荣也直接滋润、渗透着山水画界,画重诗意,不但成为时尚,也真正成为山水画的精神内涵和品味的标准。追根溯源,中国幅员辽阔,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加上悠久厚重,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经典,的确给山水画者开阔眼界,畅达胸臆,陶冶情操,起到了直接感受和潜移默化的双重作用,是山水画者探寻诗的意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陶瓷山水画也颇受中国文人画的影响,画中求诗境,以意写之,甚而为使画面更有意趣和意境,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也早已成为陶瓷绘画及陶瓷山水画的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近代即民国时期以及现代的陶瓷山水画,无论是近似国画画幅形式的瓷板类,还是瓶、缸、坛、罐、碗、壶类等,凡是涉及山水瓷画的画面上,无不题诗题句。有作者自题诗句,也有录名人诗句,与山水画意相契合,或借名人诗句为题材而作画。我记得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看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和陶瓷山水画家陈耀星在同一年,同一个时季,分别画了王维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为题材的中大型陶瓷山水壁画,不知是巧合,还是彼此呼应,堪称是现代陶瓷史上不见经传的姊妹篇。通常还看到用唐人诗句为陶瓷山水画面而题的,如“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江流天地外,山色看无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还有用更短小的诗句为题的,如“空谷鸣泉、崇山飞瀑、山谷清音、松亭观瀑、云壑奔流”等,多至以律诗、绝句,少至以简句为山水瓷画题款,可谓丰富多彩、举不胜举,这种以追求意境为宗旨,诗与画的融合,从内涵到形式的和谐的统一,使中国画及陶瓷山水画独具艺术魅力和表现力。然而,具体看一幅陶瓷山水画作品有无题诗题句,当然不能证明一件作品的优劣,但一幅陶瓷山水画佳作在一合适的地点和空间,题上相应的诗句和精良的书法及印章,可谓是锦上添花,相得益彰,回味无穷。

对于意境的营造,需要意匠经营至立意,同时还尤需要诗的情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罗丹在他的艺术论中也曾说到“艺术就是感情。”凡有过画画经历的人都可以体会到这一点,往往在好有兴致,感情比较充沛的状态时间下,作品的效果与意境可能与平常迥然不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感情愈丰富,感情愈真挚,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可能非同以往。

当然,要想使陶瓷山水画作品有意境,的确非同易事。前面已提起过,是需要作画者由生活阅历、品格学养、认识情感等诸多综合因素的积累才能达到的。宋朝大诗人陆游曾说:“如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明朝书画大家、中国文人画派的倡导者董其昌也有一句名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对于陶瓷山水画而言,意境是其灵魂和核心,也是从艺者艺术生涯中毕其心力不断追求的目标。

粉彩人物意境的再创作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陶瓷粉彩人物艺术的审美情趣随之提高,纯具象性与抽象性美的结合的作品相继出现,着力把思维、形象与社会融为一体。因此,简明朴实型或抽象型或图案型的表现形式及手法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相辅相成,越来越多地被陶瓷艺术家们广泛地运用。大家将笔绘、泼彩、流变等技法融为一体,形成了清新朴茂的艺术风格和新的视觉切入点。

人物画是通过形象表现的艺术,给观者美的享受。笔者认为,人物画造型艺术是最高要求,要以形写神,神形合一。力求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和精神境界,这恰好是绘画艺术的精髓。

当前某些画作乖张怪戾的“变形”,追求新、奇、古、怪,甚至以丑为美,让人实在不敢恭维,画面充满俗气、秽气、媚气,这是当前画坛弥漫的一股歪风。不管是高士、神仙、仕女还是道士,均是“丑八怪”、“稻草人”、“变态狂”。大多数绘画都是古人作品的翻版,或是局部放大、东拼西凑,这难道是绘画创作?同时,还有众多人物画,人物讴偻,相貌丑恶,毫无章法,皆谓之丑画、乱画、死画。此“狂乱怪”之风应当坚决杜绝。陶瓷艺术家每创作一幅作品,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的,只有周密严谨的布局,远近虚实的处理,色彩的匠心独运,才能给人们带来心情偷悦的审美情趣,为我们的生活多一点别样点缀。这样的作品才不失为一件上乘的粉彩人物作品。

绘画是塑造可视形象的艺术。艺术即形式,再现代的艺术,也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即形式。正是形式,才区分开艺术与非艺术,此类艺术与彼类艺术。形式是艺术的生命线。最不像艺术的艺术也不能没有形式,为此,粉彩人物作品更是如此。

古人云,神者形也,形即神也,形之于神,不得有异。作画根本无中西之分,美术属视觉范畴,美不美的关键存在于形式之中。笔者曾参观过一位著名画家的个展,他的水墨画更是一个“妙”字了得,其《陕北老农》、《寒源》、《父老乡亲》、《原乡》、《老牛》、( 8 . 1 5胜利日》和《永远的邓小平》等作品,总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感动在心头,一股亲近之感油然而生。尤其《陕北老农》手持手机的农民形象,传神地表现了当代农民的风貌,充分地表现出对象的物理、物情、物态。

人物画的每一根线条都要显其个性。这种线条不是形与形之间的界线,而是塑造、推敲形象结构关系的个性化线型语言。要透过线条及画面整体表现一个人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谓的“像”,不仅是外形像,更主要的是性格气质要像。我们在写生时,对人物,首先要求画得像,要忠于对象,这样表现出来的人物才能性格鲜明,每个人物都具有自己特有的个性,而不是空的,千人一面的。首先,作品中的人物,从造型到笔墨都要生动,涌上笔尖有活力。怎样将人物画活呢?在对人物写生时,还要注意为了表现性格要选好角度。由对象自己自然地摆一动作和表情,通过各种角度的观察选定最能体现对象性格特征的角度。不必急于动笔,要将选择角度的过程,作为研究、认识、理解对象的过程,最好选择对象在实际生活中一瞬间的动态表情加以写生。较能深刻地表现对象的性格。其次,在人物写生时,应注意表情的统一。抓住了人物形象的表情才能动人,也就是“活”。所以,在一开始打稿就要抓准,在落墨上色时,还应处处注意表情的表达,这样才能体现性格。再者,作画基本笔法要准确。如老人多用干笔,小姑娘多用湿笔。笔意是作者贯穿在笔墨中的思想感情。笔韵即指笔墨气韵。气韵生动,笔墨连贯,有时意到笔不到,即指气韵虚实相生,促使笔与笔之间能够成一个整体。常称有人作画一气呵成,大气磅礴,就在于作者本身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才能达到这种运笔极其熟练,熟能生巧的程度。所以说一件作品既要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又要有淋漓痛快的笔墨驰骋,才是好的艺术作品。

粉彩人物画更要灵活运用。灵活运用是指内容新、表现手法新。笔墨要有新意,因为新的来源最有启示的还是生活。特别是人物画,往往不是先想好笔调去套人物,而是通过活生生的人物启示酝酿,才决定用什么笔墨去处理。其次是中西、古今的绘画,各种姐妹艺术,彼此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你潜移默化,在笔墨运用手法上,才能够不拘一格地灵活运用。

同时,要重视人物与依存环境的协调。一些釉上粉彩人物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造型的薄弱和人物与环境在表现语言上的对立,在视觉上的不和谐,明显的堆砌感使画面无气韵可言。原因是作者对人物绘画的偏爱而谨毛失貌。对构图法则的领悟停留在生搬硬套的初级阶段,缺少景物背后内在的生命意蕴。如在人物的僵破线条中,看不到笔意、笔法、笔力、笔势、笔趣的自然眉目传情,反倒产生了视觉的疲劳感。一些人物画中比例失调的“搬来树石”,在笔墨上又“传统”得如某件古代山水画作品的局部,像舞台背景一样粘贴在那里,总给人感觉像是合作出的作品。因此,处理好整幅作品的笔墨语言统一问题是陶瓷粉彩人物画发展和创新的先决条件。简单地重复人物的作画程序,而看不到人物的“气韵”、“骨质”、“力量”。这些“精而造疏、简而意足”的作品缺乏内在品质的修养,使画面无情感、无神韵而冷漠僵化,技法如工匠一样,只能是越画越匠。笔者曾创作《婴戏图》、《麻姑献寿》。整幅作品造型夸张,处理大胆,装饰简练,构图丰满,线条挺拔有力,色彩艳而不俗,风格古朴,装饰性强,具有超然的画境,曾获2 0 0 8年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银奖。

总而言之,粉彩人物画,用新的视觉形式表现了精深华妙的色彩新境,用新的色彩语境重新诠释并发展了传统人物画的思想境界。

陶瓷山水画的创作


陶瓷上绘画的题材种类繁多,花鸟、肖像、动物、虫草、山水等等皆可入画。但是陶瓷山水的绘画是很特别的一个门类。瓷上山水绘画,它是一种有着明确观赏性的画种。瓷上山水的绘画同时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有着明显的装饰性。瓷上山水画,它是依附在陶瓷这么一个本体形式之上,并且和陶瓷胎体本身的造型达到和谐及统一性。两者结合在一起,不单单表现出了瓷上陶瓷绘画的美感,并且充分地展示出了陶瓷这种材质的自身之美。瓷上山水绘画艺术,它广纳了纸上山水绘画的长处,并且融会贯通,具备着特殊的技法和呈现着独特的艺术效果,同时也是老一辈瓷上绘画艺术工作者们的智慧结晶,是所有瓷上山水绘画艺术工作者们辛勤耕作,努力实践的辉煌成果!因以上说的种种,所以在瓷上山水画的创作中,对画家的要求也是极为严格的,并不是所有的画家或者陶瓷艺术家都可以参与瓷上山水画的创作。瓷上山水画的画家是需要经常性地融入到大自然之中去的,与大自然结合在一起,才可以观察到山水之间的一花一草,一云一山,他们的奇妙变化,并且善于去观察去揣摩,满足了这些,才能有熟练的山水画的技法。除此之外,瓷上山水画的画家还要不断的去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内涵素质,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了才可以创作出不同的脱俗于匠心的大雅之作,作品才可以让人感受到意境的深远、构图的精炼、技术的娴熟。对于瓷上山水画的山体表现,最为重要的是需要突出在山势之上,所谓只有山势取得好,山就会显得险峻,才能更加地突出山体,不单单拘泥于刻板和琐碎。画面的布局和章法对于瓷上山水画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认为只有得法的经营,整个画面才能够富有灵气,充满着生机。反之,就会缺乏层次质感,还会失去灵气和生机。

陶瓷上的山水绘画并不同于其他的画种。绘画方法、材料、性能等都不同于以往接触的绘画。瓷画与材料密不可分,不论是从形式还是内涵来看,瓷上山水的绘画都是以瓷器作为绘画的载体,以特殊的陶瓷语言表现。同时,探索陶瓷绘画材料,也同时是创作和审美形式发展的必经过程。瓷器绘画中的材料起到一定关键的作用。必须在提升材料制作的加工工艺中充分地释放材料最大最好的状态。同时也只有在材料的运用中才能知道其好坏,所以材料的运用才能督促加工的技术,加工技术的操作同时可以改变材料运用的好坏。不仅仅是陶瓷颜料如此,整个陶瓷绘画从拉坯到成为一幅好的作品,环环相扣,都必须严谨且保质保量。并且在陶瓷山水的绘画中,颜料产生不稳定性和可变性。它并不同于其他画种颜料的客观性直接性。特别是经常运用到的红、黄、蓝等颜料,上色的厚薄程度及混色都有非常复杂的程序过程。其中的粉彩山水绘画,更是繁复及困难。一个不严谨,整个画面便可能失败。最后的一步更关键,那便是炉火的烧制,因为瓷器在炉火中不同的摆放位置,不同的温度,甚至于不同的角度都会影响画面最后的结果。因此,瓷上绘画必须小心谨慎地按照瓷器本身的属性及性质规律进行。

第一、山水的绘画要有一定的宽广奔放之气

特别是在写意的山水创作之中。写意山水的特色就是笔墨之中的大气、流畅、奔放,并且具有画家本身的激情磅礴,豪气万里之情。在绘画的过程中将身心融入其中,精神表达于画中,让人感受到,画中便有画家的气魄及灵魂。整个画面,表达得淋漓尽致,洒脱奔放。在平常绘画的同时进行大量草书的学习及练习,多读一些激情高亢的山河文章诗歌,多去名山大川中游历感受历练,对创作都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第二、绘画构图的整体性

在山水绘画中,要不断将近山远山相互结合,达到画面的整体统一。要多一些大山的空间的空灵之感,多有高远与深远相结合的深邃构图,山树之间切切不可有零散之感。整个画面有山河走势的大起大落,山峰连绵雄伟的起伏不断,同时又有整体的山形变化,山峰奔走之势应该高昂壮丽,山体的稳重质感层出不穷。云海的连绵不断,更是可以凸显山之气势,画面中也往往伴有苍松飞瀑,怪石溪流,山野人家等等。

第三、山水绘画的运笔手法

山水绘画讲究用笔一气呵成。注意画面运用合适的皴法,用笔的同时讲究一波三折,抑扬顿挫,讲究韵味。画面中多用不同的笔法绘画,例如苍劲干练的笔锋绘画山势,用大笔潇洒泼墨绘画山的背光面,横向绘画万里之遥,纵向绘画万丈深渊。山峰之处,丛林密集。远山大气空灵,近山细腻气势。近处的树木,多用笔的逆峰画其树干、树枝等苍劲之处,用细腻的笔触双勾树叶、果子一类。其中应该注意用笔的浓淡浅薄,笔墨必须一气呵成,不可有断续的笔触,可用笔断意不断的表现手法。近处的景物应该求其质感,远处的景物应该求其形似神似。

第四、绘画的时候要学会进入忘我的境界之中

绘画的时候适当在笔锋运气,将自己的气、韵、神贯彻于画面之中,并且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第五、作画的时候要专心致志

也便是达到绘画的人、绘画的工具的统一和谐。眼、笔、心、瓷、料的统一整体。画面中的物、云、山、景、人的关系及形态的一气呵成。要相互的互补互衬。之中的气韵不散,神更显现。整体性不散,并且物与物之间要相互的过度自然和谐。画中有绘画之气,又无绘画之气,达到浑然天成而不是特意为之。同时能让观赏者仿佛身处其中,被画面所慑服所震撼。感受到绘画之人的心神与胸怀。达到通过画面来形成画家与欣赏者的一次心灵与精神的对话。

何为创造,首先要熟悉传统的绘画理念,从而再在传统之上进行二次的创作。在陶瓷山水的绘画中应该学习前人好的绘画技法及创造启发,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如果只是学前人,难以逃脱前人的影响,则一辈子无再大造诣。所以要在学习的同时去追求,追求前人的精神绘画,再从其精神上受到启发,从而进行自我的创造。并且要发挥陶瓷绘画的特殊语言性。将其他好的绘画语言用于陶瓷的创作之中。特别是对于山水陶瓷的绘画而言。强调天人合一,不断表达自我的精神与思想到画面之中,将客观事物与内在精神达到和谐统一。

任何一位陶瓷山水的绘画家,在传统的继承面前不是一味地描摹学样,不是原地不前的。他们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远瞻后路,不忘传统,各具慧眼,另辟道路。主要关键点有三:一是拥有与众不同的观察能力,观察角度,开拓不同的绘画精神及思想领域,有着自己独树一帜的绘画语言形式。二是,热爱自己的绘画,甚至可以说是痴迷,不断的感悟、研究、创造。不畏艰险,但求结果的大无畏,并且在这条不断追求的道理上呕心沥血。三是,敢于去否定,去尝试,去探索。以实际行动去支持自己的绘画事业。在不断地否定自我的过程中总结,学习与进步。作为一个陶瓷山水绘画者,在这片陶瓷绘画的广阔土地上,勤学好问,不辞辛苦,必然会到达自己的目标且不断成长,同时要不断地发现自我的潜能,灌溉营养,创新学习,必然会自成一派。

陶瓷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山水画中,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能够给到我们更多的情感。

陶瓷山水画创作与其他绘画艺术一样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是相互影响和借鉴,在思想上体现时代精神,培养人们崇高的道德情操,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成为构建精神文明和谐社会的正能量文化艺术品,成为建设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的彩瓷艺术。作为工艺美术创作人员必须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感与艺术修为,必须坚持深入实际。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原则,多写生,勤速写,苦练艺术眼力,做到身动、心动、手动,达到眼融心灵所感,手动则随心所动,使之创作的作品独成一格。要师法前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旁采博取,外师造化,长期苦练,亲身实践,认真研究,博学修艺,多参考学习陶艺师们的优秀作品和绘画技巧,才能创作出引人入胜、形神兼备的精品艺术陶瓷,以最少的笔墨来达到画面的意境,利用空白的处理来烘托瓷质的洁白之美感。

在山水画的构图上使画面与陶瓷造型和谐一致,采用宾主、虚实、呼应、开合、散点透视等法则,创作出既符合美的规律,也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使人们只有在欣赏这样的陶瓷艺术作品时,才能使人胸怀宽畅、通达,滋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和自豪感,既丰富了人们的文化艺术生活,也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

创作陶瓷彩绘山水画作品,通过不断学习和吸收传统山水画的绘画技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大胆绘制,或到外地参观,或向大自然索取,或从书本上吸取各种绘画技法,从中受到启迪,特别是到外地写生,看到高原的深山老林、幽谷溪水、绿野风光、乡村小景,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可以令我们陶醉,通过写生、拍照等方式,获取创作素材。

在陶瓷山水创作中我们要注重造型与装饰的完美结合,色块的渲染,线条的穿插,把画面协调安排,笔到料随,达到形态结合与气势的浑然一体。

陶瓷山水画并不是自然风景的客观再现,而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让作品更具感染力的同时还拥有观赏性,相对于现实中的山水风光更加的美妙动人。

传统陶瓷山水画与现代陶瓷山水画的创作


在漫长的历史画卷中,我国陶瓷山水画的发展源远流长,始终占据首位。我国的陶瓷山水画源于晋,最早依附于人物画,但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转变与发展,逐渐独立成为传统绘画中的最重要的一支。经过长时间的洗涤和锤炼,出现了传统陶瓷山水画与现代陶瓷山水画。传统与现代,它们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独树一帜的特色。不管是同还是异,都需要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不断传承与发展。

一、传统与现代的千丝万缕

传统陶瓷山水画与现代陶瓷山水画的创作题材都是来源于自然山水,画的内容所表达的是作画者的心境和感情,很多时候传统与现代是一样的。很多创作观念和技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比如说笔墨技巧。笔墨是表达画家主观心声的艺术语言,不管笔墨如何变化,不管是传统还是现代,它都只能随感情而生又随感情而运转,情变则发变。当然,笔墨也需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只有吸取传统陶瓷山水画的精华,弃其糟粕,现代陶瓷山水画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途。

二、传统与现代,创作观念的较量

传统陶瓷山水画的创作观念讲究以形写神,气韵生动;而现代陶瓷山水画强调形式、个性。传统陶瓷山水画的创作者首先推崇以形媚道,以形写道。在六朝时期,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就提到“山水以形媚道”;东晋时期,顾恺之提出传神的观念,王微也在《叙画》里指出“行者融灵”,此灵既神。“以形媚道、以神写神”是陶瓷山水画发展的相对比较客观表现对象的阶段,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属于客观结合阶段,最后“怡悦自我,陶冶性情”是偏重主观表现阶段,自然对象和笔墨技巧已成为抒情达意的载体。

而现代陶瓷山水画的创作观表现在为再现写实,强调形式和个性,重在表现自我。随时代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现代陶瓷山水画的创作者更加追求创新,追求独出心裁了。与传统陶瓷山水画有一些相似之处,但随各个时期观念的转换发展它也是呈螺旋上升趋势的。

三、传统与现代,技法的较量

不管是传统陶瓷山水画,还是现代陶瓷山水画,它们涉猎的内容比较多,绘画技法也很繁复,诸如:树法、山石法、云烟法、水流法、点景法、设色法、章法等。

传统陶瓷山水画的技法比较封闭、保守,趋于程式化。它的技法比较集中的体现在山石的皴法上,有荷叶皴,披麻皴,解索皴,乱柴皴,牛毛皴,大、小斧劈皴,折带皴,卷云皴,雨点皴,豆瓣皴等等。可以把它概括为三大类:线皴(以披麻为主)、面皴(以斧劈为主)、点皴(以豆瓣、雨点为主)。而现代陶瓷山水画的技法比较开放、创新,因而是灵活的、多变的。现代陶瓷山水画的技法比较多,没有特别集中使用哪一种。在现代陶瓷山水画中,经常多种技法同时使用,对不同的景物应用不同的技法,这样不仅可以使画画得更好更美,而且会增加画的美感。

四、传统与现代,美的较量

传统陶瓷山水画与现代陶瓷山水画在美的较量上,可谓是各具特色,各有各的美,主要表现在外象美、诗意美和空灵美上。

外象美在传统的陶瓷山水画中,是用淡淡的水墨,勾勒出宁静悠远的画面,表现出人与自然完美统一的追求,即摆脱世俗、在大自然中彻底放松身心的遁世精神;在诗意美上,美在抒情,美在写意,美在表现。虽无题诗,也富有诗的意境。诗情与画意交融,大大加深了传统陶瓷山水画的意境。正是诗意美使得陶瓷山水画具有“韵外之致”、“境外之情”;在空灵美上,传统陶瓷山水画的最高追求,并不是繁芜复杂的世界,而是人与自然相融合、和谐共存的境界,这点与中国讲究“温柔敦厚”的传统文化是相统一的。在艺术特色上,传统陶瓷山水画也有很多不同于现代陶瓷山水画的。首先,它的奇,既强调多样性和统一性,多样性即反对平铺直叙,反对景物雷同,不讲究对称,讲究与众不同。其次,它的远,具体说就是散点透视。追求一个“远”字,可以打破了光阴和时间的限制,使画的效果达到新的境界。

传统陶瓷山水画与现代陶瓷山水画,不管你喜欢哪一种,都是可以的。它们的艺术特色,它们的技法,它们的美,虽有不同,虽有比较,但是正因为这些,才使我国陶瓷山水画发展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受人欢迎和喜欢。

陶瓷绘画艺术中的山水画


陶瓷山水绘画艺术历史悠久。受传统的中国画影响,汲取纸上中国画之长,融会贯通,使得陶瓷山水绘画有着独特技法和特殊的艺术效果,这是先辈陶瓷艺术家们聪明智慧的结晶,是辛勤耕作努力实践的成果。随着陶瓷山水画艺术的不断发展,其技法更加充实、完善、科学,使得享誉世界的瓷画艺术有着瓷上国画之称。

景德镇名家艺术花瓶王云喜手绘山水

一、陶瓷山水绘画艺术的源泉

当你在赏析一幅陶瓷山水画时,总会有种感觉,好像是在欣赏中国画。确实如此,陶瓷山水画的问世与中国画有着不解之缘。就目前的陶瓷艺术创作而言,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涵来看,都是国画风格在陶瓷材质上的表现,也就是说以不同的材质来表现国画的技法及神韵,简而言之就是陶瓷国画艺术。尤其是陶瓷山水画的创作,国画表现技术手法可以说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陶瓷山水画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艺术哲理和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山水画的艺术成就。

隋、唐两代中国画注重的水墨重彩、两宋的工笔极致和兼工带写意的初创、元代笔墨法山水画带来的繁荣,在明、清两代已达空前鼎盛,这一切的一切对陶瓷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说陶瓷绘画艺术是伴随着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而发展。例如最典型的陶瓷水墨青花艺术,一眼看去几乎与中国画的水墨画如同一辙。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特有形式,它运用单一的黑色来描绘形象,这种特殊的表现方法正影响着青花单一色调的绘画艺术。青花瓷器是我国劳动人民的重大发明,从元代开始流行。起始是白底蓝花为主要特征,后通常运用写意的手法,这种手法蕴含着浓郁的东方味、中国味,使青花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诠释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结。她是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一种用单纯色彩来表现丰富内容的艺术。虽然它们之间相像,但是两者也有着本质性的不同,雖性质不同,但融会贯通。

景德镇陶瓷名家手绘青花山水瓷板画

二、山水画的诗意美

山水画的意境美需要画家苦心营造,但这并不单纯地只是画家单方面的感受,它需要得到一种互动,即是指画家和观者之间的一种互动。山水画家通过绘画的方式“缘物寄情”,在有限的画幅空间当中去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营造出超脱世俗的氛围;让观者既能够体会画面中的景致和意境,又能够透过画面延伸出一种无限的意境,从而使观者得以涤荡胸怀,脱离一己之小我,获得精神上的升华。“诗情画意”是陶瓷山水画表现意境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文入画家很注重的一个方面。绘画的诗意画是一种美学境界,而不是浅薄的画像诗,诗像画。唐代的文人画家王维,他的山水画最重要的特色就是诗和画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创造出了诗情画意的境界。宋代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近代陶瓷绘画名家“珠山八友”他们绘画的共同特点就是:每幅画面中传达出浓浓的诗意,别有一番韵外之致,画外之情,显示了一代文人绘画的境界。诗歌是通过文字的方式使人获得联想的空间,绘画的诗意性是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给人,然后使人感受到诗一般境界的联想空间。诗歌和山水画作为独立的两种艺术形式,其相互关系是复杂的,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在一定条件下超越其表现方式的局限性,达到内在的交融和统一。珠山八友之一何许人的雪景瓷板画《寒江独钓图》题诗: “六出霏霏舞,孤舟倚石矶。浑然冷不觉,把钓独忘归。”写景写情,孤绝飘逸。整幅画以白雪皑皑为主调,画面以诗点题,主题明确,营造出雄浑稳重,磅礴大气的意境。汪野亭的粉彩瓷板画《朝阳峰项散明霞》尺幅千里,烟云满纸,题诗: “东风先已到农家,携杖闲行玩物华。桃李满林云满谷,朝阳峰项散明霞。”别具怀抱,余味无穷。八友们都善吟咏,时有佳篇,常常用诗句描写画中之景,画外之意,抒写自己的情愫,做到诗、书、画、印相辅相成,把瓷画艺术提高到笔墨形式展现之外的高度,独显诗意美。

三、山水画的特性

陶瓷山水画的特殊性是创造形神交融、天人合一的意境,既不但表现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且往往由有限的取景来表现对整个宇宙自然的由表及里的认识,或于山水之中寄托对于国土家园的感情,因而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社会审美意识,也可以说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在形象描绘上,山水画的特点为重宏观、重整体的把握,而非拘泥于细枝末节。例如山水画表现的景物比较大,相对说,透视关系不能大。你要画泰山,但你近处有一棵小树,按透视来看,它可能比泰山还要高,这怎能表现出泰山的雄伟?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常常在一些拙劣的风景照片中看见这样的构图。所以画大场面时要把透视关系缩至最小,最好把中景作为近景,这样近大远小差别就会减少。对于物象的组织构造,则创造了独特的程式化表现方法,但并非机械照搬,而是灵活地用高度提炼的结构程式来表现物象。在空间的处理方法上,提出高远、平远、深远、阔远等概念,并巧妙加以融合运用。

构图上,则较人物画、花鸟画更重“势”与“开合起伏”的表达。“势”为具体形象间的联系,而“开合起伏”为这种联系中的节奏变化。这表现了山水画中在静态的画面和形象组合中对于大自然的内在联系的一种运动的、全面的观察与表现观念。山水画的笔墨技法。较人物、花鸟画丰富多变,各种皴法和点苔法为笔法之要素;而墨法则有“染”、“擦”、“破墨”、“积墨”等种种手段,笔墨交融,有力地影响了其表达感情、状物写意的功能。

山水画特性的结构同写文章一样,段落结构,组织安排,要有一个统一的构思。眼前的景物,只是一个局部,而一幅画,则应该是一个整体,是集中、提炼、概括而来的。好比布阵,是将自然的素材,经过艺术加工,使之有条理,在画面上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

陶瓷山水画的艺术特性与其它绘画艺术一样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是相互影响和借鉴,在思想上体现时代精神,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成为陶冶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艺术品,成为建设具有民族风格和特色的彩瓷艺术。作为工艺美术创作人员必须不断提高社会职责感与艺术修养,必须坚持深入实际,多写生、勤速写、苦练艺术眼力,做到身动、心动、手动,达到眼容心灵所感,手动随心所欲,所画景物形象使人触目,独成一格。

陶瓷山水绘画艺术它是多方面学问的综合,因此作为绘画者还需多读古人画论,看古今作品。除了山的脉络之外,平地横坡、林木、水流、村舍等都要顺势自然。“理路之清,由近低而高远。景色之备,从淡简而绸寥。……目中有山,始可作树;意中有水,方许作山……”, “路有出入,水有来源。”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了,你才能练就绘画之功,创作的作品才会“有滋有味”。

陶瓷艺术中的山水画创作


谈起陶瓷装饰艺术山水绘画的发展历程,就不自觉地联想到中国画对瓷上国画的影响。山水图案追述到遥远的年代只存在于帝王的冕服或玉器的气纹上,属于工艺美术的范围。而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又被人们用在背景图像中,不能称之为山水画。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形象才由背景变为主体,以一种独立的画种出现在中国画坛。因此山水画自古以来就是主要而喜闻乐见的创作画卷。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历来号称“唐画之祖”,其实,也可以称为“中国古代山水画之祖”。《游春图》反映了中国隋唐时期山水画的风格和水平,是山水画由萌芽趋于成熟的里程碑,开启了“青绿山水”画派的新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开始独立发展,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可以说是山水画论的开端。他提出自然山水形象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还认为自然山川的“万趣”应于目而会于心,观画时“目亦同应,心亦俱会”的“畅神”说。他还论述了有关景物远近与视觉关系的透视学原理,提到了山水画的一些具体表现技法。是当时山水画表现技法发展到一定高度的理论总结。王微同宗炳一样,强调主客体的融合,自然与精神的合一。他的《叙画》阐明了山水画写生的方法,主张提炼概括表现景物的内在精神,注意季节的区别和情与景的联系从而激发人们的情感与联想,使欣赏者从画面上获得对大自然的真实美感。注重人与自然的结合,在表现自然的过程中体会到山水这种无限的可能。他们的山水画理论在当时具有开创性,对后世产生持续影响。

正因为这种持续性影响,能工巧匠们就把山水图案搬到了陶瓷上了,陶瓷山水画也就孕育而生。然而陶瓷绘画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因材质的可塑性、装饰性和装饰手法的多样性,其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更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它依附在陶瓷形体上,并和陶瓷造型取得和谐一致,不但显示瓷画山水的美感,而且充分显示陶瓷的材质美。青花秀丽雅致,粉彩粉润见长,并与洁白精美的瓷质相互衬托,相映成趣,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说,陶瓷绘画艺术搏采了纸本中国画之长,融会贯通,具有独特技法和特殊的艺术效果。因此也被人称之为“瓷上国画”。

受中国文人画的影响,清末民国初期,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文人瓷画家们,为这个时期的陶瓷山水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浅绛山水”和“墨彩山水”的研究创作已经很深奥了,从汪野亭的《江山胜景图》中可以看到,图中山、林、云雾结合完美、真实。山石主要依靠线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山峦变化,利用俯视角度来表现纵横的山川,这些都是后来山水画的基本表现技法。尽管还是比较幼稚的阶段,但汪氏为发展和创新“瓷上国画”初步获得了成就,为以后陶瓷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而被称之为“汪派”山水画作。而汪野亭从观察具体的自然景物,无疑是亲身感受发出的,在进行画面山水的安排取舍,云雾动态的配置,以及远、近、明暗、色彩的技法的运用完全可以称之为陶瓷浅绛山水画最初的先驱者。体现了当时人们超脱世俗,清远旷达的艺术人生。

汪野亭粉彩山水瓷板

汪野亭的粉彩山水别开生面,得益于艺术的创新。他率先运用“通景山水”章法装饰瓶类制品,开二十世纪初景德镇粉彩山水装饰章法的新风。所谓通景,就是将一个画面以一个完整的构图,在圆柱式的器皿上展开,让人从任何角度都可以看到完美的画面。即将山水相连、境气贯通的一个整体画面,布局在各种造型的器皿上,一改以往仅一面饰画,另一面题款,或在锦地开光的斗方中作画的山水装饰故习。自然界山外有山,流水不息,意境万千,乃天设地造的四时景观。“通景”法在表现自然景观时,使观画者冥想“山水源头无觅处,游子信步山水中”的意境。汪野亭的山水画采取山水相连、云雾飘逸等巧妙的连接处理,形成360度的完整构图。

一、注重意境的营造

无论是哪种山水画派,其气韵是绘画之魂,是对作品的总体要求,是艺术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品赏陶瓷山水画的主要原则。气韵,在传统国画中,是指神气与韵味的总和。元代杨维桢指出:“故论画之高下者,有传形,有传神。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清代唐岱谈到:“六法原以气韵为先,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呆板矣。”简言之,谢赫时代画家们让手下万物气韵生动的方法,我所能看到的,是借助于有变化的重复来强调物象的神态之表现。这种借助,下传一千多年间,凡能把握的必成大器,但彻底把握者并不多,然而有成就的绘画艺术家,他们对古文化研究得很透切,把握到了这些借助。更可贵的是,他在再度启动这些借助的时候,又将自己在其他画派学到的知识融入其中,从而船得风兮马得路,达到了美的境界。由此可见气韵生动成了绘画的首宗要义,成为画家在创作中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成为陶瓷山水画品赏的主要准则。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陶瓷文人们吸收借鉴中国画的绘画手法和审美观,注重意境的营造,注重情与景的关系,注重气与韵的和谐。取得了可喜成功,像“珠山八友”就是民国时期涌现出的陶瓷文人典范。他们很好地把握了“意”与“隋”,“意”与“景”的主观与客观范畴,在表现意境中达到主客观的统一,使之情景交融,气韵生动。

二、追求笔墨流畅

要创作有气势的陶瓷山水画,笔墨入手是关键。在陶瓷山水画创作过程中,笔墨流畅是鉴定山水画作品的关键。用笔、用墨、用线、用水方方面面都要恰到好处,这样画面才能显现出浓淡干湿变化。古人说得好,“干裂秋风润含春雨”,就是这个道理。笔墨是为表现对象服务的,要自然形成。在陶瓷山水画的创作中切忌只追求笔墨,而放松对自然对象的表现。笔与墨是不可分割的骨肉关系,而颜色的浓淡变化是通过运笔来达到的。因此,可以说画笔是灵魂,笔触的变化重于颜色的变化。只有颜色的变化而无笔力的变化,则陶瓷山水画显得软弱无力。在陶瓷山水画中讲究利用笔力去勾勒线条作为骨架进行造型是体现出线条的力度、质地和美感通用方法。通过不同的线条去体现笔墨的动态、势向、韵律、节奏,以写神、写性、写心、写意为目的。陶瓷山水画以线条构成,是因为用线最易捕捉物体的形象及动感,最适宜发挥毛笔、油墨与陶瓷载体的特性。可以说,线条是陶艺家独到的艺术语言,是陶瓷山水画的灵魂。用于绘画的线条是有生命力的。利用这些含情线条的渐变、排列、组合、交搭、分割、呼应,在画面上构成造型的诸多形式。抑扬顿挫、疏密粗细、快慢虚实、浓淡干湿、无不显现着陶艺家的才思、功底。笔韵是画家们追求的较高境界。笔韵是运笔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内在节律,情感起伏,通过气与力的统一变化而形成用笔的韵律感和节奏感,笔力、笔气、笔韵是有机的统一,以气统力、统韵,以韵助气、助势,三者完美地结合,方称上佳的用笔。

陶瓷山水画不仅要讲究用笔,也要讲究用墨即“青料”、“颜料”。前人就有“墨分五色”之说,意思是说墨有浓淡变化,使画面产生丰富的层次感、韵律感、节奏感。陶瓷颜料追求水墨的浓淡变化,如在新彩颜料中通过添加樟脑油的多少来稀释颜料而达到颜料浓淡的变化,在青花料中通过添加茶叶水或清水而使青花料在坯体上达到类似国画中的水墨效果。追求一种浑厚苍劲、刚健挺拔或含蓄内敛、简约空灵、飘逸洒脱韵味。

陶瓷名家手绘山水客厅装饰花瓶

三、构图、构思、布局

陶瓷山水画尤其讲究构图,云雾映入人们的眼帘,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不同章法的构图。构图的多种形式以及多种提法,习惯称谓“章法”、“布局”。东晋顾恺之称之为“置陈布势”,谢赫则称之为“经营位置”。提法虽不一样,但其意相同,即将要表达的内容与形式加以组织、安排,构成一个体现个性、呈现气势、和谐统一的整体画面。一幅作品境界或高或低,或奇或特或平庸,构图至为关键。构图法则有其自身规律,最主要的规律就是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凡符合对立统一规律的作品,就耐看,就有美感,就有吸引力,反之,美的因素就会大打折扣。但是,陶瓷山水画的构图不仅是像宣纸一样在平面构成,还要结合造型来构图,由于艺术陶瓷往往是花瓶、钵罐等立体造型较多,因此,对这类器型的构图,既要讲究装饰本身的艺术情趣,更要结合器型,在进行构图设计之前,要看看该器型适合哪种形式的装饰,该装饰哪些部位,怎样构图,使造型与装饰达到和谐统一、有机结合,构图布局同写文章一样,段落结构、组织安排,要有一个统一的构思。眼前的景物,只是一个局部,而一幅画,则应该是一个整体,应集中、提炼、概括,使之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考虑好上述因素,就可以开始创作。陶瓷山水画强调主观的加工取舍,概括集中,抓住主要的本质的东西,也就是抓住它的特点,对重点突出的形象刻画入微。陶瓷山水画不是自然描绘,应删繁就简,对不需要的旁枝末节,大胆简化,留有空白,更富有想象力。陶瓷山水画,可以根据内容表现的需要,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构图的来源是生活,是眼界,是修养,是格调。构图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因为陶瓷山水画同中国画一样使用独特的散点透视法。用这种透视法来展现绚丽多姿的世间万物,给陶艺家带来极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它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求物体具象,只求艺术构思和形象入“理”。

所谓艺术是艺术家苦练艺术眼力,做到身动、心动、手动,达到眼容心灵所感,手动随心所欲,所绘作品使人触目,独成一格。同时注重画面中形象的典型性、视觉的完整性、间架结构的灵动性、布白的含蓄性、静止与动态的相互呼应等,使得形式高度统一,布局生动完美,画意趣盎然,从而达到悠远无尽、抒情空灵的境界。

书法意境对景德镇陶瓷绘画的影响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吸引力的特色艺术,中国的书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老的中华文明孕育了灵活、美丽的书法。东方艺术的价值在于气,“气”“意境”作为最高规格的批评艺术,在艺术上无不显示出美的本质。书法及其塑造、彩绘美感的表达和思维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传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书法意义、意境的人性将显示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书法意境对景德镇陶瓷绘画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书法艺术和景德镇陶瓷成形彩绘

塑造艺术是重要的审美元素,应用于景德镇陶瓷绘画、塑形等方面。在应用中,体现在外部情况主要表现为:表面的材料、形状、颜色、线条和纹理,纹理、光、工艺、图案和技术;在书法形象塑造中主要是借助各时期的字体样式,如结、褶皱、交错,抽穗具体形象或符号标记点。书法在景德镇陶瓷绘画图像形状图案装饰的价值体现在实用艺术和塑造艺术,用别致的姿势和线条艺术继承了传统图案的吉祥寓意,用情感化的构成反映了美的感受,反映了现代人的意识和创造力。传统书法字体的抽象美和当代绘画技法的形态、外在造型美相互呼应,通过应用美的元素,从而增加了创作者的创作空间,创造了美的思想,从而反映了当代景德镇陶瓷彩绘的性质。

景德镇书法福字陶瓷礼品摆盘

将书法运用于塑造景德镇陶瓷形象的彩绘,在塑造良好的艺术造型时要适应人们的要求和特点,强调景德镇陶瓷绘画的实践性和华丽性,还要达到审美上的愉悦。书法塑造形象的美体现在两个方面:“内在”美和“外部”美。“内在”指的是文化内涵,陶器文化是一种复合造型艺术,是在书法塑造形象中的知识、信仰、艺术行为的共同承载,也是时尚的各种社会信息、文化内涵的一种体现;“外部”指的是精密景德镇陶瓷绘画形式,合理的色彩和纹理,流露出景德镇陶瓷高贵的气质,彰显优雅,是书法塑造形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腻、优雅的外形和丰富的审美手段的材料,给人以美的享受。人们选择一个美的景德镇陶瓷彩绘,往往会通过书法形状图像的制作过程、材料选择的合理性布局等,检查、判断和推测这样的景德镇陶瓷彩绘的价值,进而达到身体和情感上的愉悦。

二、书法的浓墨重彩与景德镇陶瓷彩绘颜色

颜色可以在彩绘的过程中,将书法形状图像变得更有视觉效果,呈现出缤纷多彩的感官享受,不同的颜色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力量和力度不同,例如,温暖、高兴、忧郁、悲伤等。颜色的搭配也能够将书法艺术在彩绘中应用的价值体现出来,颜色和风格的不同使用标志着象征的生命力的差异。使用独特的先进的思想与多变的颜色,并加以搭配呈现,可以创造出更美的作品,从而使景德镇陶瓷彩绘创作的审美和兴趣得以体现表达。

书法在塑造形象的时候,颜色的使用配置有着相当大的作用,其重要的价值是在色调审美中塑造欣赏情绪氛围,而和谐的色彩配置和内容则是心情传递的重要传达。书法的形象塑造以及心灵和颜色的和谐是形成景德镇陶瓷绘画情感风格及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群体偏好的不同又能显现出书法塑造以及颜色配比的形象气质和活力,通过二者的搭配能够展示出作品的内在情感。颜色、形状、字体在书法艺术的运用中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审美价值。因此,各种字体的造型可以满足必要的审美情趣。

三、书法的抑扬线条与景德镇陶瓷彩绘图案

书法在景德镇陶瓷绘画中的运用,是一种重要的完善形式的艺术,而书法意境在人类视觉的享受以及心灵的满足中都能起到极大的效用,因此,在景德镇陶瓷绘画中运用书法还可以有美好、安静和温柔的心灵感官等享受。合理运用书法意境,能够使得景德镇陶瓷彩绘富有生命力,但是不加以绘图以及配以层次分明的形状搭配,便会让景德镇陶瓷彩绘显得不伦不类。因此,在景德镇陶瓷绘画与自然成层的空间,需要根据所需显示效果的不同来选择绘图与书法运用的单纯或是复杂。文本和设计相辅相成,它们共同构成完整的信息。书法字体的选择,体现出民族文化特色,书法形状图像神韵和谐统一,是温暖、简单和自然的。在景德镇陶瓷彩绘过程中,图案的排版以中心为主,结合相容相辅的色彩,在浓缩的构图中运用空间伸展,启用相得益彰的书法字体,既能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又能与书法形成之神韵糅合统一,景德镇陶瓷彩绘的温馨、纯朴之意亦能越发浑然天成。中间构图,前后运用颜色图案开展多个层次的图案分解,再加上辅色的粉饰,便能合理运用空间的拉伸,使构图越发丰满;形状图像和文本作为前景,中间运用波普风格,背景颜色为愿景,可以达到增加二维图像空间的形状,使书法运用在简约的过程中又层次分明。

塑造一个好的书法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好的书法能使消费者在短时间内被吸引住,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书法是一种视觉标记,以其直观的视觉识别性,体现了中国的传统和民族文化及精神意蕴。汉字是有形和有效的载体,将汉字应用于景德镇陶瓷的外观上对景德镇陶瓷彩绘有着积极的表现力和启发意义。在一些地方,我们不能看到直观的文化标志,但通过书法艺术可以更加凸显景德镇陶瓷彩绘上的民族风味,这种隐藏的标签不能被人理解,但对景德镇陶瓷彩绘日后逐渐升值有着非凡的价值。

许多传统的景德镇陶瓷艺术在彩绘上多采用“褔”“寿”“喜”形状的书法艺术,借鉴中国书法的艺术,将中国传统文字彩绘在彩陶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一些景德镇陶瓷彩绘还会将不同字体的书法艺术应用于彩绘上。比如,草书字体会给公众一个艺术化了的文化艺术。

综上所述,书法艺术应用在景德镇陶瓷彩绘上,会给景德镇陶瓷提升升值空间,并且对景德镇陶瓷作品的颜色、纹理、形状和欣赏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多姿多彩的彩绘中融入书法艺术会使得彩陶制品更加缤纷绚丽、更加具有美感。总之,书法艺术对景德镇陶瓷彩绘具有深刻的精神陶冶与提升作用。

陶瓷山水画的创作基础及心得


关于中国画的创作,傅抱石先生提出了三个要点:即“文、人、画”三个基本要素。“文”即作者的文化修养与底蕴,主要体现作者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整体把握,不管来自古典的或现代的,东方的或西方的都是艺术探索道路上取之不尽的源泉。陶瓷山水画的创作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上,它的思维方式更为体现中国的哲学观,在艺术的特征上,它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特性,通常有人把画中国画称之为“写”画。它的意义正说明陶瓷山水画与中国画一样注重书写特性的,而非刻意的制作。其次是“人”,人即体现作者的个人品格、气质及生活方式等等,自古有谓“画如其人”之说。当然这不是绝对正确的,但它却反映出一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及对画画的态度,这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画面的气质。最后是:“画”,画是艺术的本体,是实现作者构想的最终实体,是直接体现作者艺术境界的手段。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缺少任何一方来讲陶瓷山水画都没有任何高度可言。

松风水涧山水陶瓷装饰盘

陶瓷山水画的精神所在,无非体现人与自然的共处相融关系。无论是写生抑或是创作都是从画面中直接反映出作者对造化自然的认识。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写生的练习,使我们熟悉生活,认识形象,理解和掌握客观物象的结构和生态特征,储万物于胸中,同时能激发情思,提高造型能力,为创作打下扎实基础。

现在我们姑且来谈一谈速写吧!山水画速写的艺术旨趣正是基于对山水画艺术思想的认识。山水画速写是直接为山水画创作服务的。因此,它所研究表现的主要对象是自然景物。相对来说,山水画速写主要是以静态速写为主。就速写这一字眼的含义而言,速,不单指纯熟的技巧速度,而是指由精炼到简约的速,是用概括和提炼的方法研究对自然景物的表现。

要想学习好山水画都必须经历临摹——写生——创作三个阶段。山水画速写是写生这一阶段的重要环节。临摹是学习研究前人,写生是直接师法自然。在师造化的过程中,借助速写印证传说,寻找自我对自然的感受和理解,为进行山水画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我们就要解决以下几点问题:①培养敏锐、灵活用线造型的能力。用线造型是中国画的基本造型手段,对线的掌握包括:线的造型,线条的组合,线条的韵律、节奏,线条的形式美感;②培养造境、构图的能力。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的表达是通过造境来呈现,而造境的形式美感取决于构图的巧妙、生动;③在山水画中为了便于笔墨的运用和造型意态及笔法上的谐调统一。往往将自然形态概括、提炼为符号形态,将山石的体积、质地及地貌特征以皴法来表现。山水画速写是研究、探索符号造型,探寻皴法表现的一种手段;④山水画速写是探索艺术表现,积累创作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人对自然的关照、感悟。山水画速写是记录心得最好的方式。

对比手法的运用是山水画速写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形式法则。对比既是一种技法手段,又兼形而上的精神意味,亦即对中国山水画艺术精神的理解。在速写中常用的对比要素有:虚实、黑白、开合、动静、疏密、长短、松紧、大小、欹正、纵横、繁简、聚散等等。

虚实,本是自然物象的变化规律在画面上的反映,在绘画中,常利用虚实对比来取得审美效果。画面结构上的虚实处理有两层意思:一是从整体布局上把握近景、中景、远景何处虚何处实的问题。一般来说中景部分处理上要实些,中景部分往往是画面的重点。画眼部分是实的,画眼周围部分画得虚些,这是以虚衬实的手法;二是景物设置上,怎样处理虚实交换的问题。这一景物画的较实,相邻的景物就要虚些,虚实交替转换,视觉上产生更强烈的节奏感、律动感,画面更为空灵。

黑与白的对比,本质上依据东方哲学中阴阳互补相生来表现物象的。黑与白是自然中最基本的变化规律。中国画里讲黑白实则为用墨之道。山水画在布墨中,有“知白守黑“之说。从整体布黑考虑,先确定黑与白两部分的构成关系,再在黑白间以淡墨(灰色)过渡,使画面黑白对比明快清晰而墨色丰富变化。形成黑、白、灰合理的布墨格局。在山水画速写里使画面清新明快则加大黑白对比,要使画面浑然而和谐统一则弱化黑白对比。

动与静相对,用以表现物象变化的状态。如山静更显得云气的流动,水流的湍急因礁石的兀峙而愈见其活力。用笔也是如此,线是呈流动的,点面相对来说是一种静态的,凝重的团块间,舒展几笔,以动衬静,求其不平。流动的线中用点来凝结,节奏自出,充满生机。长短、大小、纵横、欹正、聚散、疏密,主要指景物的设置及画面形式结构的处理,对比因素的运用,使景物在单纯中求变化,避免滞板,获得自然生趣。

山水画,要加强文学修养,最重要的就是意境。意境是人赋予的,人赋予山水以感情,感情移入对山水画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山水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是:笔墨、意境、构图。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有意境的山水画是审美的要求又是创作的法则,我们青年一代疏于此道,不太重视象外的功夫,应该加强这方面的修养,山水画的意是画的灵魂所在,意魂、画骨、墨韵、章法四方缺一不可。

唐代张操的名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概括了自然与心识的关系,只有通过对大自然长期的共处参悟,在实践中掌握一定的艺术规律,才会在创作中达到圆融无碍的境界。潘天寿称之为“此妙果,既非得于形象上,又非得于技法中,而得之于画家心灵深处之创获,是妙也,为东方绘画之最高境界”。同时又主张中国画以意境、气韵、格调为最高境界。南宋时期宗炳与王微两位知名画家也作过此种典型且具有东方文化智慧的艺术创作的论述。绘画创作通常受到两种动机的激发:一是受到绘画本身艺术感染力的激发,从绘画语言中直接寻求精神上的激发;一种是受到绘画的激发,亦即师造化之后得于心灵深处的感觉,并将这种感受转化为绘画的图式,是以“生活”作为第一位的。古代画家对待生活感受,或对实景写生是极为重视的。五代荆浩提出“搜妙创真”之说,以实际的行动总结出“画松万本,方如其真”的实践经验。清石涛亦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提倡以生活为原型作为创作的基本出发点。否则,离开了写生讲创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写生是中国山水画的生命所在。以笔墨为主的需防空洞模式化,以生活为主的,切忌画成照片式的自然主义。陆俨少先生经常置身自然,饱游饮看,默记于心,目记于脑,追写于手,对他风格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把生活的感受融入到自己的笔墨程式中去,把传统的文化精神转变为可视的视觉感受,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陶瓷笔墨语言,才是山水画创作的最终目标。北宋画家范宽如果不长期居住终南山华山哪里有名画《溪山行旅图》的传世呢?并提出“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的精辟画论。古代书家以屋漏痕体会到书法之美,吴道子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画之道,怀素夜听嘉陵江涛声而体悟书法之境界,这种种的发现,当然不是关起门来在家中冥想可以得到的,广泛的激励,到大自然中参悟体会才会有所获。正因为如此,黄宾虹才能印证师造化而得之于心源的妙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艺术的境界是长期参悟印证的结果,而且艺术境界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提炼。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修养与艺术实践是靠积累出来的。

我们画陶瓷山水画在形式上首先要有新的造型观念,强化意象造型,打破自然物象结构的约束。表现再造的自然和画家的心灵,在笔墨上要再强调,再发挥。色彩是传统绘画的薄弱环节,色彩本身也应该成为独立表现要素,还应该注重画面空间的创作,突破对自然空间的模拟,借鉴西方的构图观念加以灵活运用,形成新的绘画形式,在构图上采用西方绘画的构图或构成方法,在色彩上吸收西方绘画的统一色调和光色变化,并广泛采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创作。所谓不择手段就是择一切手段达到自己理想的效果。

艺术个性是艺术风格成熟的标志。对个性的自觉追求是现代意识的突出表现,我们画中国山水画要避免雷同,克服千篇一律的流弊。就必须高扬个性,拉开距离,任何一个真正的有个性的大家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磨练出来的,黄宾虹曾游历大江南北,天下名胜无数,毕生画下万数的画稿,才印证了师造化而得于心源的妙果。正因为这样,才使他独具匠心,才有他独特的艺术语言。黄秋园先生如若没有勤学苦练,也成为不了借古以开今的一代大家,更没有他与众不同的艺术面貌上的独特个性。诸如此类的艺术家还有很多,枚不胜举,如:齐璜、林风眠、谢稚柳、潘天寿、吴昌硕、朱耷,他们无一不具有自己鲜明的艺术形象、艺术语言。没有自己的艺术语言也就等于没有自己,没有个性的画家等于不存在。

总而言之,学问之道,只有靠自己个人的体悟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自己艺术的至高境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