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怎样鉴别苏麻离青瓷器 > 导航 >

明早期青花之苏麻离青

明早期青花之苏麻离青

怎样鉴别苏麻离青瓷器 古代青瓷器 古代青釉瓷器

2020-06-04

怎样鉴别苏麻离青瓷器。

郑和下西洋,在带回大量下西洋沿途看到的各种陶瓷文化的同时还给瓷器带来了第二个影响,就是苏麻离青,也叫苏泥勃青。听个词,不懂的人会觉得不知所云。其实苏麻离青是烧瓷器的时候往上画的染料,通俗地说就是一种染色剂,相当于你染布的染色剂。苏麻离青烧出的特征是蓝中发黑,有锡光斑。这一点非常专业,它是高铁低锰,因为铁含量过高,所以呈现锡光斑,过去这在鉴定中是绝对特征,只要有这个就是真的。

典型苏麻离青产生的艺术效果,浓重、晕散,古人就把这种晕散赋予了美学的特征,认为非常美,所以苏麻离青一下就成名了。苏麻离青烧成后,釉面会坑坑洼洼的。它本身是一种烧造的缺陷,但被文人渲染以后,形成一种审美追求,就是缺陷美,也可以说是病态美。过去几百年以来,永宣瓷器一直是青花瓷器的魁首,收藏者、研究者,都以拥有永宣瓷器为荣。苏麻离青,一般老百姓不需要知道得很清楚,就知道它是一种染色剂就可以了;但作为专业人员,就一定要了解这件事。

一般的说法,苏麻离青就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苏麻离青”名字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南洋苏门答腊的苏泥和槟榔屿的勃青合成,但这“苏泥”和“勃青”到底是什么,谁也无法解释;第二种说法,有个英国博士在一百多年前,也就是1888年的时候,他说苏麻离青是指英文中“蓝玻璃”(smalt)的译音,因为它也是蓝色的;第三种说法,在《明实录》中记载叫“速来蛮”,苏泥麻,也是谐音;第四种说法更奇特了,说它是从索马里带回来的,所以叫“索马里青”,听着和苏麻离青比较接近。

其实这个苏麻离青的来历并不重要,它对青花,对百姓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它为中国陶瓷的美学带来了一道绚丽的风景。这道风景就是它充分地体现了苏麻离青的特性,体现了它这种由缺陷带来的美的这种特性。这就是苏麻离青的名气所在。

小编推荐

明早期青花之宣德蟋蟀罐


明初青花一说就是永宣,按照一般人的思路,都会认为永宣是父子关系—永乐宣德。实际上,永宣是祖孙关系,中间还有一个洪熙。宣德的父亲仁宗在位只有一年,年号洪熙,因为时间短暂,所以一般不学历史的人很容易忽略这段。

一般的说法是“永宣不分”,永乐瓷器和宣德瓷器非常接近,尤其不带年款的,不是专家分不清楚,看着都差不多。专业人员很容易把永宣瓷器分清楚,但非专业的人没有必要分清它,知道是明代早期的青花足够了。

宣德在位10年,38岁的时候去世。他在位时是明朝的盛世。宣德皇帝雅好艺术,喜欢绘画,大名鼎鼎的宣德炉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因为有雅好艺术的宣德皇帝,才有了宣德瓷器的辉煌成就。乾隆皇帝就非常欣赏宣德瓷器。比如有一件极为特殊的青花瓷器,是御用的礼器,佛教做道场的时候使用,瓷器上面写着古印度的梵文,还有“大德吉祥场”五个汉字,意思是消灾去难,吉祥如意。乾隆皇帝非常喜欢这件宣德青花,他让宫廷画师丁观鹏画了一幅《鉴古图》,把这件宣德青花画在图上,搁在自己身旁,表明他对这件东西的酷爱。

宣德皇帝有点儿小毛病,喜欢玩。宣德的政权来得比较容易,到了他这儿,不需要再创业,守着就可以了,所以他非常喜欢玩。史书记载他“雅好词翰”,“精于绘事”,“酷好促织之戏”。前两条大家都不怀疑,因为宣德有很多画作存世,今天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有,画得虽然幼稚,但看着很有意思。那么最后一条呢,很多人不信。“促织”就是蟋蟀。宣德皇帝酷爱斗蟋蟀,出于晚明笔记,所以便出现了蟋蟀罐。

宣德青花蟋蟀罐的传世品非常罕见,过去见到时,还不知道是蟋蟀罐,全世界只有零星几个。据说宣德死后,他母亲张太后当场下令,把他所有玩儿的东西全砸了。明人李贤在《天顺日录》中有明确记载。台北“故宫”有1000多件宣德青花瓷器,是全世界收藏最多的地方,可一个蟋蟀罐都没有。

结果还是有人来揭开这个谜底,就是我们的考古专家。1993年,景德镇出土了一窝青花残片,把这些残片攒起来,就是宣德时期的蟋蟀罐,一共21件,一看就是故意砸的。蟋蟀罐的成堆出土,证明史书记载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宣德青花蟋蟀罐现在在收藏品市场上可谓价值连城。

明早期青花历史


明早期青花是永乐定的调子。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永乐皇帝的性格:其父朱元璋是曾经考虑过让朱棣就是永乐皇帝当皇帝的,因为他行排老四。长子朱标在朱元璋之前就去世了,经过反复地权衡,朱元璋还是定了长孙来继位,这就是我们知道的建文皇帝。这一点使永乐皇帝当时是燕王朱棣很不满意。因为建文皇帝的处事也过于急躁,导致朱棣就谋反了。在建文四年的时候,朱棣就起兵了,最后拿下政权。

【永乐皇帝的功绩】

永乐统治22年,海内太平,整个国家还是比较安定的。尽管他的手段比较极端,但是整个国家还是比较安定的。他办了很多大事,我们来看看他办了哪些大事。

第一,建故宫。我们今天之所以还有这么辉煌的故宫存在,是因为有永乐皇帝。永乐五年开始建故宫,到永乐十八年建完,用了13年的时间。故宫的皇宫建设是世界最大的皇宫群,用这么短暂的时间能够把它建成确实是一个奇迹。

第二,编纂《永乐大典》。《永乐大典》不是我们一般意义想象的编纂一本书,它是一个倾国家之力,集所有的文人雅士的能力编纂的这样一本大书。《永乐大典》有22937卷。我们知道后来《永乐大典》不停地在遗失,被焚毁,但还是保留下来了很多。这是他做的第二件大事。

第三,迁都。他迁都有很多原因了,我们也不是很清楚永乐怎么想的。但是基本上能够知道他几点。首先他认为在南京继续做这个皇帝不算光彩,毕竟他是动了武的。其次,他因为他是燕王,长期居住在北京,有感情问题。再有一点,当时北边还是元朝残余势力在跟明朝政府抗衡。迁都北京以后,表明明朝的能力和强大。如果当时的政府在南京,北面很容易失守。

第四,组织下西洋。下西洋的目的是非常复杂的,至今史学界也没有一个定论。但是它显示了明帝国的一个优势,这个优势在当时是在全世界范围中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优势—海上运输能力—的一个显示。

【阳山石碑】

朱棣拿下政权,当了皇帝以后,做了一件大事,要为他父亲立个碑。中国人很讲孝道,给父母立碑是大事,今天也要到墓地选一块好的石材,记上一些文字,表达后人的哀思。那么,永乐上台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情况,他违背了祖训,以武力登基。但为了表明自己的正统地位和孝心,他要给父亲立一个碑。这个碑做大了!依山而造,在今天的南京郊区汤山镇,那里有一座阳山,依阳山开凿。如果我们把它立起来,它有70多米高,相当于今天25层楼房那么高。碑分三块,碑身、碑额和碑座,这三部分现在都在山上,无法站立。不要说600年前人的能力,即便今天,我们设想了很多办法,也觉得不可能把它立起来。经过计算,碑的重量大约有3万多吨,要把3万多吨的东西吊到基座上,再把碑额搁上去,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结果这碑就躺在山上,变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阳山石碑是永乐的一个形象工程,但没有做好,这可能也是促使他迁都的原因之一。为父亲做了这么大一个碑,最初想得很好,没有想后面的事情,结果立不起来,出现这么一个尴尬的局面。

【青花地砖】

永乐还做了一件大事,在南京建了报恩寺和报恩寺塔,可惜现在塔不在了。报恩寺是永乐为纪念他的父母而建,父亲就是朱元璋了,母亲是他的生母马皇后。报恩寺塔则是永乐按照皇宫的标准去建的,用了16年的时间,是座白琉璃塔,九层八面,78米高,也相当于25层楼那么高,非常巨大。可惜在1854年,人为地毁于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天国时期为了战争的需要,把它炸掉了,非常可惜。

永乐为建报恩寺和报恩寺塔,所动用的材料是我们不能想像的—用青花做地砖。今天装修房子,买的所有瓷砖都是为家装烧造,没有人敢用青花瓷,成本巨大,不能承受。但永乐就烧了青花地砖,每块砖大概都有二三公分厚,非常漂亮。这种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为人所知,每个人看到那砖的时候,都觉得那是一个残器,像一个盘子的中心被切下来了。砖上的图案也不完整,因为每块砖都是局部图案,只有拼接以后才能变成完整的图案。单看一块砖,往往就误认为是残器。古今中外,用青花作为地砖,目前已知的只此一例。

【波斯影响】

永乐瓷器中有很多特点与郑和下西洋有关。我们都知道郑和七下西洋,有的史书上也说八下西洋,不管他下了几次,反正他去了西洋。郑和原名叫马三保,是云南人,被永乐赐姓"郑"。郑和从永乐三年起就开始下西洋,最后一次已经到了宣德时期,到达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很多史学家认为,永乐皇帝让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寻找建文皇帝。因为永乐皇帝这件事办得不光彩,攻进南京城的时候,建文皇帝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所以他一定要找到建文皇帝的下落,毕竟说白了那是真皇帝,要回来的话也不太好看。此外,下西洋还有部分经济目的。再有就是炫耀,大明朝国力强盛,一定要炫耀。今天的阅兵式都是炫耀,国力强盛时才能搞阅兵。

炫耀是农耕文明的一个局限,农耕民族就愿意炫耀。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文明的国家,今天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愿意炫耀的特征。过去家里买一辆新车,买一台新电视,都愿意跟人显摆。《明史·郑和传》上记载得很清楚,当时郑和的宝船非常大。为什么叫宝船?因为押送了很多宝贝。宝船长44丈,阔18丈,相当于长约132米,宽约54米,是非常大的船。据说排水量可以达到一万多吨,主船上有九根桅杆。郑和一次下西洋,出行有27000多人,出去就可以打仗。后来有的书上写得非常夸张,说那船肚子里可以搁进四个太和殿。

郑和返程的时候,带回大量下西洋沿途看到的各种文化。这时,就可能把大批波斯纹样带入宫廷,用它来做样子,烧造陶瓷。永乐时期,明朝与中东波斯的贸易,可能是导致永乐瓷器波斯器型、纹样众多的一个原因。比如扁壶、花浇,一看就不是中国人常用的东西,而是受波斯文化的影响。

沉淀时间述青花之情


先是一个瓶子,一只碗……一个个典雅的瓷器浮现在我的眼前。瓶身着色,一如你初装。一束束簇拥的青花,它们尽情地盛开在素坯上,它们生长得很快,一片连着一片,将整块素坯快占满了,只留下一点点空隙。青色的牡丹,青色的葫芦叶,无风却飞扬着张开怀抱。青花瓷,一个如此美丽的名字。

今夜伏笔,只为感叹青花瓷的爱恋,最爱青花瓷的纯古浑厚、明净素雅,明明落笔素净,敷色单纯,但素净中却透着不动声色的奢华,单纯中又显出漫不经心的繁复,青花瓷透射出的勤劳质朴,张扬生命的执着精神,又如青瓷一般宁静,但追究岁月深处,却忍不住激动和感慨,人生的情感,就像青花瓷不变的美丽,让我们默默思念一个,邂逅如青花瓷般美丽的人。清雅洒脱的你,犹如古典雅致的青花瓷,爱上青花瓷,不如说爱上了青花瓷的淡雅美丽,那些美丽,那些情怀,那些缱绻,那些缠绵,所有的一切,只是为了成全一份美丽,那些走过的时光,都留下了一抹亮丽,在不经意的时刻萦上心头,岁月已模糊,可是情怀会依旧。

可以说,我迷上陶瓷是从青花开始的,它是如此的淡雅高贵……画青花,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要问我更爱那种青花,我给您的回答是山水动物青花。大自然是上帝给人类最美妙的馈赠,鸟语虫鸣,崇山流水,一切都是精致的素材。

青羽的白鹤独腿站在碗底,仰头望着漫天的大雁激起了它飞翔的欲望,它低声吟唱,一双青翅轻轻抖动着张开,脚下的小溪不是它向往的天地,那青青的眼珠分明透露着它对天空的渴望。飞在天空的青雁们没有在乎一只想飞的鹤,它们整齐的队形帮它们踏上青青的云,一轮红日大放光芒,插云的峰峦上,挺立的青松向太阳展示着它的英姿。优美的曲线宛若唐朝待侍闺中的淑女,一条青青的鱼畅游在清澈的河底,莲花的茎叶随着鱼儿起伏,它摆动着灵动的双尾激起清波荡漾,对面的莲花羞垂着眼睑,抵不住骄阳放肆的目光。拥有了青花瓷的美丽,也就拥有了一生的情怀。

月色潇潇风声涌,在湖中映出金黄倒影,牡丹青花,诗情附心头。轮回漠漠年依旧,百年守候,恋人静莫愁。问世间情为何物,一声呼唤长啸至永久。

关于青花瓷,民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很久以前,民间有一个制造青花瓷的高人,同时,他也是一个隐姓埋名多年的道士。这个道士掌握了一种很邪门的法术,他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爱人的永生。她的未婚妻患上了一种很稀少的病症,整日在痛苦中煎熬。于是这个道士便在一个青花瓷器里设下一道符纸,他未婚妻的病很快痊愈,并且年龄永远停留在了十九岁。那个道士却为了她死于非命。殉情的男主人公手里拿着一个青花瓷的陶器,看着瓷瓶上精致典雅的仕女图,追寻着古典的爱情,一边徜徉在千年前的时空中。青花瓷的雅韵也给他的爱情注入了才情、浪漫和飘逸,即使结局是凄美的,但足以表达古时的人们对浪漫爱情的向往。

众所周知,景德镇是中国的瓷都,这是无可非议的事实。然而,史料记载以蓝料(即钻)为图案纹饰呈色剂的青花瓷并非起源于江西省的景德镇,而是起源于云南省属的元江县。因为早在南宋时期,云南元江古窑陶瓷作坊的工人们就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以蓝料(即钴)为图案纹饰呈色剂制作青花瓷。他们除制作青釉青花瓷器外,也能够制作陶体青白釉和磁体蛋清釉(即枢府釉)青花瓷器。而景德镇享“瓷都”之美誉始于明朝永乐以后。但论瓷的精致、品相、质量景德镇绝对是前无古人级别的。

读到这里,也许会有许多朋友想了解这青花瓷中更加深层的奥秘吧,让我细细道来……

1、陶瓷的性质

不同类型的陶瓷,由于其用途不同,对其内在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外观质量要求也各不相同。其性质有白度、光泽度、透光度、机械强度等等。在这里,我只讲几个主要的性质。

白度、光泽度与透光度都是表征入射光在陶瓷釉面和瓷胎上的作用结果,是衡量某些陶瓷制品质量的重要指标。对于日用陶瓷来说,判断制品质量的优劣,外观色泽居首要地位,除颜色釉制品应具有匀净均一的色泽外,绝大多数制品是白色,高级细瓷要求釉面光润、色泽纯正,白度不低于70%。

表面光泽是陶瓷制品表面的一种特征。不同用途的陶瓷制品对表面光泽要求不同。也可以大体分成两种——精致瓷与豪放瓷,就是有釉瓷和无釉瓷。光在瓷器表面上的反射有镜面反射与慢反射之分。表面光泽来源于表面对自然光的镜面反射。镜面反射的量越大越好。素白玉坯如你素面无华,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侧锋勾勒的玄青色牡丹如你回眸一顾的盈盈笑靥,含蓄美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

透光度是日用瓷品的重要性质之一。我国传统的薄胎瓷之所以可用于制作灯具,就是因为它具有优良的透光性。光线照射到瓷胎时,约有4%的光能量被表面反射,部分光能量被瓷胎吸收,剩下的光能量则透射过瓷胎,以镜面透射为主的瓷胎呈半透明性。玻璃相是瓷胎透光性的贡献者,适当增加玻璃相是可以提高透光度的。

2、釉料

釉是熔融在陶瓷制品表面上的一层很薄的均匀玻璃质层。

无釉陶瓷制品通常存在表面粗糙无光、易吸湿、易玷污、易侵蚀等弱点,即使烧结程度很高,也会因此影响美观、卫生及机电等性能。当在坯体表面上施敷一层玻璃态釉层时,可使制品获得有光泽、坚硬、不吸水的表面,不仅可以改善陶瓷制品的光学、力学、电学、化学等性能,而且对提高实用性和艺术性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坯体表面施釉是非常必要的。

釉的各类非常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方法。由于分类的依据不同,所以,即使是同一种釉,也可以同时具有几个不同的名称。我现在仅介绍几种常见的分类方法。

倘若是按照烧成的温度分,则分成低温釉、中温釉和高温釉。如果按照烧成后的釉面特征分类又可分为透明釉、乳浊釉、结晶釉、无光釉、碎纹釉和颜色釉等。按照制备方法分类可分为生料釉、熔块釉和盐釉。其中,生料釉是直接将全部原料加水,制备成釉浆。而熔块釉是将配方中的一部分原料预先熔融制成熔块,然后再与其余原料混合研磨制成釉浆。其目的在于消除水溶性原料及有毒性原料的影响。盐釉则不需要事先制备,而是在煅烧至临近烧成温度时,向燃烧室投入食盐,使之气化挥发并与坯体表面作用形成一层薄薄的釉层。这种釉在化工陶瓷中应用较广。

3、釉下青花

釉下彩装饰主要包括釉下青花、釉下五彩、釉里红三种不同的装饰方法。它是用釉下颜料或用釉下贴花纸,在青坯、釉坯、素烧坯或素烧釉坯的表面上进行彩饰,再覆盖一层釉,经高温烧制而成。釉下彩瓷器画面光亮、晶莹、五彩缤纷,给人以水灵鲜润的美感。

釉下彩青花瓷花瓶

釉下青花和釉下五彩的手彩操作大体相同,要经过起稿、副稿、描线、填色几道工序。构图起稿可以在坯上直接进行,也可以先在纸上起稿,后转印于坯上。作釉下青花手彩时,现在多用油印蜡纸,依照画稿纹样制成小孔,将其放于坯上,再用笔、广告粉或棉花沾碱粉在蜡纸上轻轻皴擦,把图样转印于坯上。

深蓝色的线条令人无不赞叹釉下青花的美丽,风华笔墨青瓷画,滤净了人世烦杂,怡人的清静,悠远的牵挂,醉瓷的心情,人间至美,永不褪色。“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是的,一笔笔的勾勒与描绘,就让这素白的瓷器有了鲜活的生命。一点点塑形,勾出它的柔美身段;一笔笔雕刻,描出它美丽的云鬓。最后还要经过1300度的高温,从一团丑陋的泥巴变成高贵的瓷器。它成熟,它稳重,它美丽的容颜下是一颗历经千辛万苦的心,它的美不光光是外表的素洁,更是心中的坚强不屈。

不仅是传统的青花瓷价值超群,现如今的青花瓷投资前景也仍然不可小觑,当今青花瓷的精致程度令人惊讶。简而言之,青花瓷的价值是被极大看好的。

如何,现在对青花瓷有所了解了吗?有没有爱上它的美?我要说的就是这么多了,其余青花瓷的好处任诸君评说。

清代早期民窑青花瓷特征


清代早期景德镇窑的瓷器生产,也像明代推行“官搭民烧”的制度,这不仅充分释放了民窑的生产潜力,调动了工匠的积极性,提高了民窑作坊的规模及烧造精细瓷器的技术,而且由于当时官窑民窑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无形中也刺激了民窑青花瓷器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清初青花瓷器生产以民窑居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至于清初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的具体特征,有如下几点:

(1)胎釉:清初青花瓷器胎体厚重呈灰白或灰黄色,瓷化程度较好,胎釉结合紧密,多数釉面呈鸭蛋青,透明度较差,光泽度不强,个别釉面有缩釉,大部分有酱口,同时许多大件琢器底部不施釉,修胎也不太规整,盘碗底部厚重,口沿逐渐扁薄,圈足稍微向内收,有的器物足沿经过工匠仔细修琢后,还出现有泥鳅背现象,较光滑,底边还带有窑红即火石红。

(2)青料:清初青花瓷器大部是使用国产浙料绘制,大致有青翠淡雅与灰篮等种,总体呈色稳定,少数趋于灰暗,也有一些青花晕散和纹饰模糊现象。

(3)造型:清初青花瓷器多以生活用器为主,陈设器为辅,造型侧重于实用性,基本是延续明代的传统式样,形制上还多具有明代古朴浑厚之遗风。

(4)纹饰:清初青花瓷器的青花纹饰质朴自然,绘画一反已往单线平涂的方法,而是釆用多线平涂的技法,讲究匀称,疏密有致,相互辉映,粗犷豪放,同时纹饰题材丰富,常见有动物纹、植物纹、山水图、博古图等,龙纹高大雄壮,矫健有力,有腾云驾雾之势,麒麟纹常和挺拨的巴蕉叶画在一起,相映成趣,而且蕉叶纹中常留白。

总之,对清初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必须广泛地接触清初青花瓷器物,才能培奍和提髙鉴赏水平,也就是说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正确和中肯的鉴定结论,正如古人所说:“操千曲而后晓,观千剑而后识器”。这话说得很有道理,鉴定青花瓷又何尝不是如此。因此我们应遵循这一原则,就要多看,多对比,多分析以识别真伪。清代龚轼在《陶韵》中曾这样说过青花瓷:“白瓷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见透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无极生。”充分说明青花瓷的艺术魅力。你看,明明笔划简洁,却有一种由内而外的华贵,明明色调单纯,却有一种无法比拟的绚丽,明明恣肆风流,却有一种漫不经心的从容,明明清盈飘逸,却有一种温柔可融的意境……所以说与青花瓷相遇则是一种缘分,当你见到它时,定会立刻被它所震撼、所吸引、所痴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