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中国古代瓷器文化 > 导航 >

中国古代陶瓷文化之五代酱黄釉唇口大碗

中国古代陶瓷文化之五代酱黄釉唇口大碗

中国古代瓷器文化 中国古代陶瓷器 中国古代瓷器

2020-06-04

中国古代瓷器文化。

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这时期,我国东北的契丹人建立了辽朝。辽兴起于五代而与北宋先后亡于金,而金先于南宋亡于蒙古。

五代陶瓷的主要特征为:前期造型较多地沿袭晚唐风格,从五代墓葬出土的器物造型来看,绝大多数沿袭晚唐的风格,保留了唐代的形制。但制作均较前唐更精巧优美,丰富多样。唇口碗因口沿凸出如唇而得名,晚唐时开始出现,其主要器型为:厚唇,口沿外翻,碗壁略呈斜直,宽矮圈足,瓷胎较薄,制作规整,器表光滑,给人以轻巧之感。其造型特征与各地五代墓出土碗式颇多共同之处,是五代时期最为流行的一种典型碗式,但以白釉器为多见,酱黄釉器较为少见,因而珍稀。 

闽北私人收藏的一只五代酱黄釉唇口大碗见图,高5.8厘米,口径20厘米,足径10厘米,造型显得宽矮、规整、轻巧,厚唇,口沿外翻,碗壁略显斜直,胎壁较薄,宽矮圈足,见坚致的灰白色胎,碗内壁底见圆形涩圈无釉,而涩圈内中心有釉;圈足及足端无釉,而圈足内又满釉,并见弦刷釉痕。内外壁均施满酱黄色釉,开细小冰裂纹。碗外壁见施釉不匀之缩釉点,釉薄处可见壁上的轮制弦削痕以及近底足处的竹片刮削痕。

精选阅读

中国古代陶瓷历史文化之五代


唐代的繁荣最终被唐未的藩镇割据所打破,五代十国则是这种割据局面的延续,中国又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持续五十三年,先后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史家称为五代。然而此时五代,也并非统一的中国,其间战乱频仍,山河破裂,约有十国之多,吴、南唐、闽、前蜀、南汉、北汉、吴越、楚、南平相继出现。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一时期的陶瓷业却有进步之势,这大概与当时帝王的爱好有很大关系,其中最有影响者为吴越的秘色瓷和后周的柴窑。

对于秘色瓷的“秘色”,陶瓷史学界一直有很大争议,至今尚无定论。常见的解释有三:一是作“秘密”解释,这种解释来于宋人,认为吴越国的越窑青瓷专供朝廷使用,百姓不得占边,二是青瓷釉色之一种;三作“希奇”之意,为“碧色”的误传而来。从目前见到的所谓秘色瓷来看,其胎质呈灰白色,釉质如脂似玉,清澈碧绿,造型典雅、凝重,可以看出制造者绝对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创造才能。秘色瓷代表了晚唐至五代制瓷工艺的最高成就。

五代越窑的窑址仍在浙江上林湖地区,而且更广泛地延至上虞、勤县、临海等地区。所制器物总体上继承了晚唐风格,其装饰手法趋于多样化,使唐代单纯追求釉面效果向包括刻花、印花、堆塑、釉下彩等多样手法转化。

这一时期出现的另一个著名品种为柴窑,相传是五代周世宗(名柴荣)时所烧造,窑址在郑州。但迄今尚未发现窑址,真正的柴窑器为何种相貌也众说不一。后人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来描术柴窑器的特征。据明代文献记载,当时宫廷中所收藏的珍贵瓷器,把柴窑器推放首位,可见其艺术价值之高.

青瓷六系罐

五代十国时期

1954年广东省番禹县南汉墓出土

高19.5厘米、口径6.9厘米、底径8.1厘米

此罐带盖,肩部有六耳。据研究,番禺县的这座墓可能是南汉中宗刘晟的昭陵。墓早年被盗,现残存近200件陶瓷器、石刻等遗物。出土的青瓷造型优美别致,施釉均匀,釉色晶莹,是当时青瓷中的精品,应为南汉官窑烧制。

中国古代工艺之瓷器色釉之黄釉


黄釉:最早出现于唐代,当时安徽淮南寿州窑、河南密县窑等都烧黄釉。但正色黄釉,还是汝窑的高温黄釉——茶叶末釉。明代的黄釉有新的发展,洪武时的老僧衣即茶叶末的衍化;始于宣德的浇黄,更是明代杰出的黄釉;嘉靖以后,又有鱼子黄、鸡油黄等。入清后有康熙的淡黄,以及其后的菜尾、鼻烟、金酱等。

茶叶末: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釉呈失透的黄绿色,在暗绿的底色上闪出犹如茶叶细末的黄褐色细点,古朴清丽,耐人寻味。江苏省扬州市曾出土多件唐代茶叶末釉器,宋、明的产品亦屡有发现。清代前期的官窑,有意仿造明以前的茶叶末釉。

从传世实物看,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品为多,并以乾隆时的烧制最为成功。茶叶末釉中绿者称茶,黄者称末。雍正时是有茶无末,乾隆时则茶末兼有。釉色偏绿者居多,有的上挂古铜锈色。因具有青铜器的沉着色调,常被用来仿古铜器,所以又叫“古铜彩”。

康熙蛋黄釉暗刻龙纹碗

蛋黄釉:出现于清康熙年间,因色如鸡蛋黄而得名。与蜜腊色、浇黄的釉色相比,显得淡而簿,滋润无纹片。康熙时釉黄微重,釉层透明。到乾隆时,因釉中掺有玻璃白,使釉汁混而不透,呈色嫩淡。多用于一色釉器。

鳝鱼黄釉尊

鳝鱼黄:为结晶釉的一种。配釉时用长石少许,并加少量的镁,经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氧化焰烧成。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象鳝鱼的皮色,故名“鳝鱼黄”。明代就有鳝鱼黄的名称,《陶雅》说“鳝鱼皮以成化仿宋者为上”,说明宋已有之。清代前期的官窑也有意仿造,康熙时藏窑有蛇皮绿、鳝鱼黄等品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