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瓷器的艺术特点 > 导航 >

宗教题材的作品也寄托着艺术家的思想

宗教题材的作品也寄托着艺术家的思想

古代瓷器的艺术特点 艺术瓷砖 陶瓷艺术

2020-06-04

古代瓷器的艺术特点。

陶瓷文化与宗教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佛教、道教、基督教、儒教素材经常作为创作题材,包括宗教人物、宗教故事,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罗汉、达摩、八仙、老子、庄子以及孔子、孟子等的塑像以及与他们有关的故事。

但是,宗教题材的作品就不一定是宗教艺术。我觉得,在陶瓷作品中,很多宗教题材的作品都不能划归为宗教艺术,不能理解为宣传宗教教义,而是艺术家们借宗教题材,通过塑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表现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审美感情与审美追求,有着世俗的倾向和民间艺术色彩。因此,不能一看到观音、罗汉塑像就认为是宗教艺术。

当然,宗教与艺术的关系是非常错综复杂的。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经常被人作为宗教塑像来供奉,这种现象并不难理解。黑格尔早就指出:“最接近艺术而比艺术高一级的领域就是宗教”,“宗教往往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是用图像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在这种情况下,艺术确是为和它不同的一个部门服务”。

蔡敬标当年轰动一时的三十三寸《南海站鳌滴水观音》,不仅因为它是观音题材而受到欢迎,更重要的是它构思奇巧、造型的优美所传达出的精神解放的信息和艺术成就。要知道,这件作品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在广州继而在香港展出的。

刘远长先生的《飞天天女散花》的时代背景也是如此,它同样是佛教题材。飞天天女在佛教艺术中称为香音之神,能奏乐,善飞舞,满身香馥,身披彩带,体态轻盈,上下回旋,自由飞翔于天上人间,把鲜花洒向人间,给人间带来美丽。作者是“有感于这么美的形象,这么好的艺术,这么光辉的传统,时时激起我的创作欲望”而创作的。作者不仅创作了一尊佛教香音女神形象,更重要的是创作了一尊佛教香音女神形象,更重要的是创作了一个善良的美丽女神形象。同样,他创作的《哈哈罗汉》,也不仅是一个普通形象,而同时是一个笑对人生、安乐处世的世俗人物形象。徐波的《三个和尚梦》不仅再现的是“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令人忍俊不禁而有点心寒的情景,更重要的是反映了这个艺术形象所包涵的警策人世的哲理。高峰的《情趣罗汉》也同样不能把它当作纯粹的宗教罗汉的形象,而是寄寓着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它所传达的“情趣”使观赏者得到一种审美的情趣。以达摩为题材的作品,着重的不是他的宗教形象,而是他那种面壁十年的坚忍不拔的意志美和傲视尘世的精神美。“八仙”人物形象塑造,当然是有感于八位仙人弃世脱俗的飘逸的人格美,但重要的是艺术家所寄托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我不能否认在瓷雕艺术中没有纯粹的宗教塑像。我想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应该用开放的眼光来看待和对待一切。即使是这些塑像,也是艺术家们“按照美的规律”而塑造的。它们同样可以成为审美对象。艺术创造的大忌是千篇一律和陈陈相因。在艺术创造中,题材没有好坏、美丑、优劣之分,关键在于艺术家的审美判断力和艺术表现力。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同样可以成为艺术瑰宝,何朝宗、游长子、曾龙升、蔡金台等的作品就是如此。

延伸阅读

艺术家呼吁:南北陶瓷艺术应加强交流


近日,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邀请大江南北各窑口具有代表性的著名陶瓷艺术家陈文增、刘立忠、和焕、魏启山、魏宝书、朱子木、姜海、汪勇等八位陶瓷艺术大师(家),举办了“新·传统———南北陶瓷文化交流之旅”活动。

 中国瓷器,分南北二系,以南青北白著称,以定、汝、官、钧、龙泉和磁州窑为代表,开创出一代又一代的辉煌。白瓷成熟于隋代的邢窑,鼎盛于宋代的定窑,并催生出千年窑火不断的磁州窑,这三大名垂青史、蜚声中外的古窑都坐落在河北。

 作为活动的组织者,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郑一民说:“河北三大名窑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可现在我们对于陶瓷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同时陶瓷工艺故步自封。举办这次活动是想引进南方的新理念,与传统的理念进行碰撞,使北方的陶瓷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另外,中国的陶瓷在历史上以‘南青北白’著称,其实现在已经是青中有白,白中有青。举办这次活动,希望南、北瓷器工艺互相碰撞,互相学习,共同促进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

 自2007年7月20日至今,这八位陶瓷艺术家冒着盛夏酷暑,在邢窑、定窑、磁州窑故地踏查古迹,访老问贤,探究历史,交流技艺,创作新品。

 南北陶瓷理念要相互碰撞

 陶瓷艺术家魏启山是磁州窑的代表人物之一,目前在江西景德镇发展自己的陶瓷事业,他向笔者解释说:“北方的制瓷观念太保守,太陈旧。虽然北方的历史资源很丰富,现在的一些作品也很精致,甚至超过了历史,但是瓷器的造型等方面已经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理念。没有了市场,艺术家的创作就只能停滞不前,最终只能落得穷困潦倒的境地。相反,南方的陶瓷艺术近年发展很快,市场也比较广阔,他们的创作思维更开放,更具创新意识。我到景德镇以后,吸收了南方的思想观念,现在我的事业发展得很好,来自各地的订单做不完。”

 景德镇陶瓷艺术家朱子木先生认为,魏先生的作品就代表了南北陶瓷艺术的融合,而通过这次活动他们对南、北方的不同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来到北方的三大窑口,参观考察了他们的陶瓷艺术。我们不能不感叹,河北的历史资源太丰富了,他们的藏品太精致了。我们对于传统的制瓷工艺有了更深的了解,学到了很多精湛的制作工艺,并且被北方民间艺人的艺术精神所感染。同时,我们也带来了南方的新思维新观念,比如在造型上的创新思维,对于市场的开发,对于作品的认识和宣传等等。通过这次活动,南方的新理念和北方的传统理念进行了交流碰撞,这些对于继承发展中国的陶瓷艺术,促进陶瓷工艺的突破和创新,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创新不能忘了自己的根本

 定窑的陶瓷艺术家陈文增认为,现在的陶瓷艺术缺乏创新,缺少突破,平庸之作太多,富含文化底蕴的高级作品太少。他说:“各个窑口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风格。要互相学习,不断丰富自己。定窑要丰富自己的特色,就得摸着石头过河,一边发展一边学习。在发展中如何突破传统呢?那就要求我们广泛地学习和借鉴其他艺术。广泛地学习借鉴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但借鉴不等于丢弃自己的风格,完全照搬别人的东西。借鉴是为了让我们的风格特点更突出,更能与时俱进。所以我们的借鉴要以自己的根本、自己的特点为前提,在借鉴的同时,保留并且发展自己的风格特点,让我们的艺术更有吸引力。”

台湾知名艺术家黄豆北参观长沙铜官窑


近日,台湾知名艺术家黄豆北先生一行参观了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带着对铜官窑制陶艺术的浓厚兴趣,从专家学者的角度,黄先生饶有兴趣的参观了铜官窑的谭家坡龙窑遗迹馆等景点。他们被深厚的历史文化所折服,被优美的自然环境所震撼,纷纷赞不绝口,黄先生还欣然题诗留念。

黄豆北,原名劲挺,字子刚,号豆北居士、七指山人等,1954年出生于台南,自幼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在水墨绘画、各代书法等诸多方面造诣颇深,多年担任台湾美术馆教学工作,也多次担任台湾美术比赛、台湾美术馆展品审查以及各地大小美展的评审工作,为台湾知名艺术家。

长沙铜官窑瓷是指唐代长沙铜官窑烧造的产品,窑址位于今长沙市望城区丁字镇石渚湖附近。唐“安史之乱”后,从北方迁来的窑工大量聚集于此,与当地居民共同烧造陶瓷,称之为石渚窑。窑场衰落于五代之际,宋以后为历史所尘封,人们早已忘却当年的盛况,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为考古学家所重新发现。唐代制瓷名窑林立,南有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北有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形成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长沙铜官窑另辟蹊径,以彩瓷而崛起,独步名窑之林,瓷业开始呈现三足鼎立势。釉下彩的普及,釉下彩的创烧,为长沙铜官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经十数年建设,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成为全省集生态、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既体现了生态、环保的理念,又体现了自然环境与大遗址保护的同步并重,公园已经于2012年6月5日盛大开园。

长沙市台办、望城区台办、铜官窑管理处等单位负责人陪同参观。

古陶纹饰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中国古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一直为中外收藏家所瞩目。一件件古陶器物,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配色,无不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观、社会观、艺术观、宗教观,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

陶器制作是人类最早的一项手工生产劳动,它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极为密切。考古发掘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境内的先民们就已经制作陶器,其起源甚至可追溯到更远古的年代。陶器制作代表了我们民族文明的演进过程。这些古陶上从天上到地下的各种场景、器物无所不包,其内容涉及哲学、史学、建筑、服饰、经济、民俗、风物、宗教、美术等,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实物载体。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不少的艺术手段来美化陶器,例如拍印、刻画、绘画、捏塑等。人们为了美化陶器,往往把纹饰安排在器物的肩、腹等最突出的部位,使得目光容易接触到,既便于人们在使用中欣赏,又能增强器物端庄、饱满、挺拔的质感。常见的纹饰有弦纹、带条纹、竖条纹、圆点纹、逗点纹、三角纹、菱形纹、圆圈纹、曲折纹、双钩纹、方格纹、回纹、云雷纹、X形纹、S形纹、O型纹、 A型纹等几何形图案纹饰。还有取材于自然形象的太阳纹、月亮纹、六角星纹、水波纹、漩涡纹、螺旋纹、花瓣纹、蝶须纹、网纹、编织纹等以及汲取动物形象的鱼纹、蛙纹、鹿纹、鸟纹、眼睛纹、眼睫纹、人面鱼纹、鸵鸟纹、人像及舞蹈纹等。这些纹饰就构图来说,已经初步掌握了均衡、整齐、对称、连续、反复等构图法则,不但符合装饰图案的基本要求,没有轻重悬殊、画面失调、杂乱无章的现象,而且创造了迄今仍然能在生产中使用的、有强大生命力的图案形式原理。这些纹饰就内容来说,有动物纹、植物纹、编织纹以及宽带纹、三角纹、曲折纹、斜线纹等几何状纹饰,这些纹饰无不表现了大自然、形体、运动产生的节奏感、韵律感和规律性,灵活而又美观。

古陶上的纹饰所描绘的龙潜凤舞、狮咆虎啸,飞鸟走兽、人仙共陈,展现了一个活力非凡、生命力旺盛的热闹世界,是古人对上天的敬畏和崇拜,是对种族繁衍的希冀和祈祷以及死后对天堂的向往和享受。

中国瓷器凝结的科技思想


瓷器、茶叶、丝绸等共同构成中国印象,而只有瓷器独享与国同名的尊荣,这足以证明瓷器无与伦比的地位,也是中国古代科技辉煌的佐证。瓷器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瓷器脱胎于陶器,这种由粗糙质朴向精致细腻的转变,是混沌之中出现的一缕清明,也为中国千年文明添上一道独一无二的印记。瓷器发展历程的每一步都闪耀着科学、艺术和文化的光辉,蕴含着丰厚的传统科技伦理思想:农业文明的色彩、和合思想下的传统光辉、淋漓尽致的崇玉信仰以及雅俗共赏的瓷文化。瓷器,代表的是一种文明,一种历史。中国瓷文化,是中国对外的一张特色名片,也是中国人千年生活的文化体现。

景德镇瓷器手绘窑变达摩陶瓷鱼缸

1、引言

瓷器,同茶叶、丝绸等共同构成中国印象,但是只有瓷器独享与国同名的尊荣,这足以证明瓷器无与伦比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科技辉煌的佐证。对于瓷器的出现,台北故宫博物院博士周功鑫如是评价:“在科学史上面是一个很大的跃进,那是中国固有的工艺[1]。”中国独特制瓷工艺进一步奠定了中国古代科技大国的地位。

日常生活中常把瓷与陶合为一类,统称“陶瓷”,因为瓷器是由陶器脱胎而来。然而瓷与陶又是不同的,“原料、温度、釉是区别陶与瓷的三要素”[2]。陶器质地粗糙,品性质朴,瓷器质地细滑,品性高雅,这种由粗糙质朴向精致细腻的转变,是混沌之中出现的一缕清明,也为中国千年文明添上一道独一无二的印记。在苍茫的东方大地,瓷器清冷的光芒折射了这个已经走过了几千个春秋的大国的灿烂文明,从这一侧面来说,一部中国陶瓷史,也是一部色彩斑斓的中华文明史。

2、水、火、土缔结的传奇——瓷器发展历程

陶器是人类早期文明的标尺,世界几大文明发源地的先民都曾独立地发明陶器,然而中国的瓷器却是一枝独秀。

“中国瓷器起源之谜,既是一个历史文化问题,也是个科学命题”[3]。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说法是,“我国最早的瓷片可追溯到东下冯龙山文化。但形成原始瓷则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商代前期原始青瓷出现以后很快发展起来”[4]。

东汉时,成熟的青瓷烧制成功,扬名于世的中国瓷器开始逐步走向辉煌。隋唐五代时期,形成了中国瓷器史上“南青北白”的格局:南方越窑以生产青瓷为主,北方邢窑以生产白瓷为主。唐代北方制瓷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体现了此时期中国的制瓷水平,从而为宋代名窑的普遍出现奠定了基础。宋代陶瓷技艺的代表性成就就是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出现。宋瓷不仅重视釉色之美,而且更追求釉质之美,淡雅素静的美学风格则是宋瓷开创的新美学境界,极大丰富了瓷器的文化内涵。

元代是瓷器发展的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南方景德镇陶瓷工艺有了较大的发展。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彩瓷亦备受喜爱,尤其是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烧制成功,使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更加趋于成熟,这成为了中国制瓷史上又一开创性大事件。青花瓷色调淡雅且永不褪色,美观而又实用,因此一出现就风靡全国,至今仍是人们喜爱的一种瓷器。元代青花瓷洋洋洒洒地将这永恒清雅的蓝色调铺陈于天地,不仅给中国风瓷器家族带来了新的成员,而且还推动了明清瓷器新一轮的鼎盛。

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而中国瓷器给世界文化以最广泛、深刻的影响,也是在这一时期。明代初期青花瓷器继承元青花的诸多特征,在釉下青花的瓷器上加上红、绿、黄、紫等彩,最终形成了著名的成化“斗彩”,后嘉靖、万历时,又兴起了“五彩”。而“中国瓷器外销欧洲,始于明隆庆万历时政府开海禁、海外贸易畅通之际”[5],开启了新一轮中西交流序幕。清代继承与发展了“五彩”,并创烧了“珐琅彩”,后又烧制出“粉彩”。可以说清代瓷器,集历代烧瓷之大成并创造性地加以发展,达到了中国瓷器烧造的历史高峰。

3、制瓷工艺凝结的科技思想与审美追求

回顾瓷器漫长的发展历程,我们似乎可以预见一个传奇之国的行走轨迹:带釉的硬陶上粗犷神秘的纹饰将我们带回三代神奇的时段;“南青北白”、流光溢彩的三彩陶俑,仿佛再现了大唐开放包容的宏大气象;“雨过天晴云破处”般的天青色瓷器裹挟着阵阵书香气,完美诠释了大宋王朝婉约精致的生活情调;端庄素净的青花瓷来自于一个马背上的豪放民族,却有着全然相反的细腻;沉睡于海底的破碎瓷片真切地提醒着昔日大明王朝海上航线的伟大与艰辛;而珐琅彩的绚丽光芒则照亮了大清几个世纪的征程……不难发现,瓷器行走的每一步都闪耀着科技和人文的光辉,蕴含着丰厚的传统科技伦理思想。

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的基本精神特质是“以天人合一作为哲学基础,以以道驭技为理论核心,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归依,以经世致用为突出特点”[6],同时这也是制瓷工艺所凝聚的科技思想菁华。

3.1 浸浴在农业文明中的传统工艺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农人艰辛劳作的写照,然而这一简单的弯腰动作却也体现了先人对土地的敬仰与恭敬。正是在不断躬耕的基础上,中华大地形成了厚重的农耕文化体系,为中华文明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创造之源。作为传统农业大国,一切以农为本,在这样浓郁的农业氛围之下,所有的一切都沾染上农业文明的特有气质。很多的技术发明就是因为农业生活、生产需要才被创造出来的,比如耕犁,比如水车,比如石磨……瓷器的出现自然也与农业相关。

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制陶技术已经有很高水平,陶器不仅被用作生活用具,还被当作礼器,陶与人们的生活贴合得相当紧密,因此由陶而来的瓷也注定了具有生活用具的实用色彩以及祭祀礼器的尊崇意蕴。夏商周时期,青铜器是一种身份象征,仅限于上层贵族使用。平民也向往尊贵的青铜,但由于身份地位的限制只能寻找一种青铜器的替代物,原始瓷器应运而生并被广泛地使用于日常生活中。土是农业社会的根本,瓷器又是由土而来,所以从根上已带有农业文明的色彩,而瓷器一步步追求胎质细腻、画工精致、釉色巧致,也正迎合了农业社会“精耕细作”的理念。

3.2 和合思想下的“道器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科学”的概念,但是却有着具有科学内涵的“道器之学”,道器之学的思想基础就是中国传统的和合思想。“道器之学以尊崇自然、和谐自然为基础,在认识道、崇尚道的基础上,运用道所揭示出的原理创造器”[7]。瓷器等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就是建立在和合思想下道器之学的基础上。

以瓷器为代表的中国工艺并没有出现科技与人文的对立,而是致力于二者的完美结合。中国古代哲学一直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所谓的“天人合一”就是追求所有事物的和谐圆融,这种理想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瓷器的出现便是科技史上“天人合一”的经典范例,工匠们一直致力于瓷器制作诸方面的完美,而这种完美的衡量标准就是和谐自然。宋代天青色汝瓷胎体薄而细腻,釉色柔润清雅,是徽宗时期顶级瓷器,同时也是中国瓷器史上的最典雅的代言。含蓄婉约的天青色瓷器完美再现了“雨过天晴云破处”的自然效果,成为天人合一的完美诠释。

3.3 淋漓尽致的崇玉信仰

中国玉文化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文明史上最古老的一支文化,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陈德富先生认为,“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玉文化是中国人民创造发明瓷器的最关键文化因素。中国人造瓷器即是在造玉”[8]。中国瓷器的最高美学理想和审美追求是“类玉”、“如玉”、“似玉”,瓷器身上能够发现玉的影子,瓷器可以说是玉的化身。

玉,作为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品质高洁的象征,一直都备受中国人的喜爱,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中国上万年的玉文化。然而玉的数量并不能满足那么庞大的需求,所以先民便秉着对玉的崇敬与挚爱,在玉文化和陶文化的基础上,于商周之际创造出了瓷器,满足了下层民众对玉的需求。也正是因为瓷器的似玉风格,使得它在漫长的中国社会中,一直承载着日常用具和祭祀礼器的双重身份,在相当长的时间充当了政治制度中身份等级的象征物,实现了“天人合一”与“礼法、宗法制度”的互动联合。

3.4 雅俗共赏的瓷文化

瓷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造就了中国悠久而独特的瓷文化,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内生性文化。瓷器,并非如青铜器一般被束之高阁,也不似陶器一般过分地接地气,而是雅俗共赏的尤物,因而基于之上的瓷文化也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完美结合。

瓷器,代表的是一种文明,一种历史。中国瓷文化,是中国对外的一张特色名片,也是中国人千年生活的文化体现。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与瓷器工艺相关涉及书法、绘画、诗词等多方面文化,留下了“秦汉的恢弘、唐的华彩、宋的隽永、元的豪放、明的优雅、清的精巧”[9],形成了各时代典型而特色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悠久的瓷文化,蕴含着一种人文思考,其对人生的崇敬,形成了中国根深蒂固的文化氛围。因为一大批文人的介入,瓷器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还成为了一种装饰艺术品。书画诗词与制瓷工艺的结合大大增加了瓷器的文化内涵,“陶瓷中的精神文化,是陶瓷文化的灵魂,是支配其他文化层次的因素”[10],而工艺文化、风俗文化等都是从精神文化中衍生而来,每一个时代的瓷器所展现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与审美追求,在这些异色纷呈的文化中又可以发现所蕴含的共性,即对真善美的渴求,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4、 结语

这些与历史同在的瓷器在喧嚣中用沉默无言带我们回忆曾经的光荣岁月。“如果把这些陶瓷按照时间排列,中国的朝代传承顺序便详细可见;倘若再仔细观察陶瓷的纹样和图案,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竟然呼之欲出”[11]。瓷器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古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这些似玉非玉、来自泥土的瓷器蕴含着古老而隽永的科技人文思想,在历史风尘中被赋予了沉甸甸的内容,它们带着一段段神秘往事随着时代缱绻缠绵。

惠州博物馆展开陶瓷艺术交流会 艺术家现场献艺


陶瓷艺术是设计者通过描绘现实在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所体现出来的对客观事物本质的一种把握,它拥有丰富、饱满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精神,通过各种形态、造型的因素,运用陶瓷独特的设计语言,蕴涵了具象、抽象、象征、隐喻等艺术形式,并以“泥与火”、“工艺”、“材料”为表达媒介,挖掘和释放“泥与火”、“陶与瓷”的个性色彩,从构思、装饰、各种泥料釉色的选择、技艺、烧造等不断地参与中发现、创造出其它艺术无法取代的独特作品。

近日,“心韵流传,艺术惠民”—惠州·景德镇两地当代名家陶瓷艺术作品交流展暨惠州市陶瓷艺术收藏协会授牌仪式在惠州博物馆隆重举行,活动吸引了大批陶瓷艺术爱好者前往观看,300件陶瓷艺术品更是让参观者流连忘返。据悉,此次活动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惠州市陶瓷艺术收藏协会、《东江时报》、《今日惠州网》协办,惠州博物馆承办,展览至10月7日结束。

开展当天一大特色是惠州和景德镇两地的10名陶瓷艺术大师在瓷胎上即兴创作,用各种颜料在瓷胎上创作各种图案。有具象的花鸟,也有抽象的线条,让参观者近距离欣赏了陶瓷艺术的魅力,加深了对陶瓷文化的理解,也激发了人们对陶瓷的收藏兴趣。普通市民对于能够看到艺术家们现场创作,更是充满好奇,围着艺术家们问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两地当代名家陶瓷作品交流展示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让名家名瓷走进人们生活。

除了艺术家们的即兴创作,展厅内展出的300件陶瓷收藏品也让观众流连忘返,其中有人们常见的瓶瓶罐罐,还有很多不同款式的瓷画,一件件清新雅致、异彩纷呈、争奇斗艳。与此同时,参观者们也被两地艺术家们高超的创作技艺所折服,为能够看到如此高水平的展览感动兴奋,他们希望能够看多更多类型的艺术展览,让惠州的文化艺术气息更加浓厚。参观者说:“现在惠州的文化艺术氛围越来越浓厚,希望惠州以后能够多组织、引进一些其他艺术门类的展览,开拓市民眼界,提升市民文化艺术修养。”

新加坡举办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霍家荣作品展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霍家荣作品展9日在新加坡牛车水裕华国货大楼举行,其形式多样、造型生动的人物及动物陶瓷作品令参观者赞不绝口。

矗立在繁华的牛车水的裕华国货素来以销售中国产品闻名遐迩。此次为了庆祝公司开业10周年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裕华国货主办了这一为期23天的霍家荣作品展。此次展出的除了霍家荣的40多件杰作外,还有其他一些著名石湾陶艺大师和青年工艺师的名作100多件。展览得到新加坡国家档案馆、新加坡收藏家协会、新加坡广东会馆、中国广东省佛山市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等的大力支持。

中国佛山石湾陶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有建于明朝之古窑,数百年来窑火不断。世界许多国家的博物馆中,都收藏有石湾陶瓷珍品。霍家荣是石湾最有艺术潜质的青年陶艺家之一。其作品风格恢弘大气,多次在中国的工艺美术评比及展览中获奖。

霍家荣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石湾含砂量大且粘塑性良好的陶土,丰富而多样的颜色釉,煅烧了数百年的柴烧石龙窑等因素,都为石湾现代陶艺的开拓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在石湾艺术大师和工艺师们的共同努力下,石湾优秀传统工艺更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散发出崭新的艺术青春和魅力。自1984年开始,不同专题的“石湾现代陶器”接连在广州、北京、香港、澳门和新加坡等地展出,这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开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香港裕华集团代表、香港裕华国货高级经理梁勇犇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说,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工艺及中国优质产品的橱窗,裕华将持续不断地举办各式各样的展览和推介活动,让新加坡民众和消费者对中国文化和产品有更好更深的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