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丰富的清代陶瓷文化

丰富的清代陶瓷文化

陶瓷文化 清代瓷器鉴别 清代雍正瓷器纹饰的鉴别

2020-06-04

陶瓷文化。

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

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

福建省德化白瓷,莹白而带透明感,生产佛像相当有名。清代中期,外销陶瓷发展出来的广彩,艳丽照人。

粉彩

雍正时期则以粉彩最有成就,粉彩主要特徵是用色调柔和淡雅,比例精细工整,故又称「软彩」;采用白粉扑底成立体状再加色彩,并染成浓淡明暗层次,清新透彻,温润平实,深具工笔花鸟之意味及浓厚的装饰性。

珐琅彩

乾隆时期继承前清二朝风气,产生不少秀丽精巧作品,而後则不惜资本,追求创意,综合各种工艺技法,运用在陶瓷之上,仿其他各种素材的产品也很多。在彩绘上最大的成就就是珐琅彩,最早采用进口的颜料烧制,所以也称「洋彩」。

珐琅彩所用的材料,色择晶莹,质地凝厚,用作装饰,花纹有微凸堆之感。景德镇瓷胎运到宫廷,命画院化工加以彩绘,多属「内廷秘玩,所以装饰画法极为精细,追求华美艳丽,狻具宫廷气息,加上宫中的「古月轩」作款式,全属内府,成为有名的古月轩瓷。

紫砂

宜兴紫砂到清代产量更大,名家辈出,除宜兴壶的制造外,日常各式用品如碗盘、花瓶、花盆等都有,保持胎本色、古意盎然、各种色陶也都具有创意。

织金

「织金」就是用金线沟边再填彩,相当具有特色,采用景德白胚在广州加彩出口,也一直延传到今天。

黑瓷

山东博山的黑瓷,是北方农家流行的生活用品。

石湾塑

广西石湾塑造人物近年来很受重视,釉色变化万千,栩栩如生,尤其以故事人物,表情生动有力又具趣味,为收藏家喜好。

延伸阅读

陶瓷上的猴子形象竟寓意丰富


【中国】

中国陶瓷承载了众多蕴意美好的艺术形象,其中猴子造型的象征意义非常丰富,笔者以四件陶瓷为例,向大家阐释猴子造型的四种寓意。

其二,“背负猴”寓意升官发财以及母慈子孝。这件“辈辈封侯”作品是瓷雕中难得一见的佳作。瓷作中一只猴子骑在另一只猴背上,“背”与“辈”谐音,“猴”与“侯”谐音,“侯”为中国古代爵位,寓“辈辈封侯为官”。此外,“背负猴”的图案还蕴含着“母慈子孝”的道德观。在《太平御览》中有引周景式《孝子传》说:“余尝至绥安县,逢徒逐猴。猴母负子而没水。水虽深而清,以戟刺之,自胁以下中断,脊尚连。抄着舡中,子随其母傍,以手扪子而死。”意思是说作者遇见猎人捕猎猴子,看到一只母猴背着小猴跳入水中,猎人紧追不舍,用戟刺中母猴并将其挑入船中,之后小猴便依偎在受伤的母猴身边,母猴则抚摸着小猴死去。

其四,猴思三不。这件宜兴“三不猴”紫砂壶不仅造型生动活泼,还寓意着更深厚的人生哲学。葫芦上三只猴子呈蹲或坐姿势,神态各异,它们或用手捂着耳朵,或用手蒙着眼睛,或用手捂住嘴巴。三只猴子代表不看、不听、不说。其源自《论语》:“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即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说的不说,顾名“三不猴”。

作为千年传承的紫砂文化也是水涨船高,日益丰富


紫砂艺术,是融陶文化、茶文化以及诗文、书画、篆刻等诸多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一体,极具中华文化代表性的一门艺术。随着传统文化的普及以及媒体的助推,紫砂艺术已经日益为大众广泛地认知。紫砂艺术品在市场上的表现也在日渐升温,大师作品不断树立市场的新标杆,作为千年传承的紫砂文化也是水涨船高,日益丰富。

紫砂创始在何时,在我国陶瓷史上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明、清时代的史籍中明确地说,紫砂陶器创始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间,金沙寺的和尚和书僮是创始人。如明周高起在[阳羡名壶系-创始篇]中说:"金沙寺僧,逸其名,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兴陶缸翁者处,搏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传口柄盖的,附陶家穴烧成,人遂传用"。周容[宜兴瓷壶记]说:"今吴中较茶者,必言宜兴瓷,始万历,大朝山寺僧(即金沙寺僧)传供春者,吴氏小吏也"。供春和吴氏是何许人呢?[宜兴县志]记载说:供春是明正德年间公元1504年__公元1521年提学副使吴颐山随带的书僮,吴读书于湖洑金沙寺中(此寺今仍尚存遗址)。吴梅鼎的[阳羡茗壶赋]说:"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之功。信陶壶之鼻,亦天下之良工"。这些记载清楚地说明紫砂创制于明代中晚期,绝对不提宋代已有紫砂的事实。

清代的陶瓷发展


清代260多年,前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堪称盛世,景德镇不仅始终保持瓷都地位,而且瓷业生产在工艺技术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朝廷改御器厂为御窑厂。从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起,朝廷派内务府官员驻厂督造,瓷业生产逐渐复苏并蓬勃发展。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镇的制瓷技艺更趋娴熟精湛,品种更加丰富多彩,集历代南北名窑之大成。“品质之精,造型之多,彩釉之丰富,无不登峰造极”。

康熙青花瓷不仅料色青翠艳丽,釉质莹彻透亮,而且笔触之间极富层次。康熙五彩瓷,色彩瑰丽丰富,画工考究精妙,画面高雅华丽。康熙郎窑红、豇豆红最为着名。郎窑红色泽浓艳而不浮躁,釉色晶莹透彻,釉面呈冰裂状纹,极为名贵。康熙晚期,外国传教士进入宫廷供职,随之传入画珐琅工艺。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后,珐琅彩瓷试烧成功。尔后又将画珐琅法逐渐运用到五彩中,从而形成独树一帜的粉彩瓷。

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以后,烧制珐琅彩瓷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而由珐琅彩发展而来的粉彩瓷,其技艺也日臻成熟。雍正粉彩瓷,色泽粉润华滋,装饰精巧秀逸,显得异常柔丽高雅;雍正时期,首创以青花料在坯体上勾勒纹样,成瓷后进行釉上粉彩装饰,使粉彩的明艳、青花的幽靓争妍斗艳,相得益彰,更别具一番清俊华丽之美。雍正时期研制成功的高温窑变釉,绚丽斑斓,流光溢彩。

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为满足宫廷需要,制作不惜工本,胎釉精良细腻,绘画繁缛华丽,造型精巧新奇,均为登峰造极。这一时期的粉彩瓷,纹样极为工谨细腻,色彩极为华艳富丽。各式各样的镂雕瓷是乾隆时期的一大特色,除镂空透雕的香熏、花篮、灯罩等,更有双层透雕转心瓶、转颈瓶等等,其结构之严密,制作之精确,构思之奇妙,均令人叹为观止。乾隆时期还流行仿生瓷。象生器有动物、植物、瓜果等。仿器有仿青铜器、仿漆器、仿竹木器、仿玉石珊瑚等。其色泽质地,无不维妙维肖,几可乱真。

晚清六朝,当数光绪御窑器最为精良。无论官窑还是民窑,仿古风颇盛行,成为这一时期的特点。

清代景德镇的瓷都地位比明代更为突出,除了宫廷用瓷、外销瓷,社会上的民间用瓷也几乎绝大部分由景德镇供应。景德镇以外地区的窑场多数只是生产一些缸、坛之类的日用陶器。

陶瓷文化:吉木萨尔再现清代烧陶遗址


日前,吉木萨尔县在历史文化名城普查中,专家学者在距吉木萨尔县城西南约10公里的水溪沟找到了清代烧陶遗址4处。

据史料记载,吉木萨尔县自汉唐时期,就有陶瓷业,从北庭故城出土的文物以及故城南城墙外5处烧陶遗址足以证明当时陶瓷业的兴旺,到清光绪年间,陶瓷业再度发展,迁址到了距吉木萨尔县城西南10公里的水西沟。由于水西沟有较好的烧陶粘土做原料,地下贮藏的煤炭又是烧陶必不可少的燃料,使得水西沟的陶瓷业一度繁荣,陶砖、陶瓦、陶罐以及其它的陶制民用器皿等产品畅销乌鲁木齐、阜康、奇台等地。这次在水西沟发现的清代烧陶遗址4处,共有窑址10多座,现保存尚好的有7座,并发现了许多清代烧制的陶器残片等,参加普查的专家学者将进一步进行实地勘测、考察、论证,对水西沟的陶瓷遗迹加以发掘和保护。

紫砂壶茶器:文人与茶文化丰富与提高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几乎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派,百家争鸣,儒道释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也给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原动力的影响。光从陆羽《茶经》汇录的茶史人物来看,也几乎全是儒道释三家的代表人物。但在三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中,又以道家思想影响最大,并在茶文化体系建构中占主导地位,尤以柔静形成茶文化的主体思想特征。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矛盾极为复杂,社会问题急趋尖锐,难以解决,促使文化人开始从自己的思想上寻求自我完善和解脱。同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王阳明倡导“心学”,反释家禅宗与道家清静溶于儒学之中,形成新儒学,强调个人内心修养。茶文化的柔静思想恰好与这种推崇中庸沿简、崇尚平朴自然、提倡内敛喜平的时代思潮不谋而合。表现在对茶具的追求上,紫砂壶的自然古朴形象能够体现时代思潮与茶饮形式的融合。因此,大量文人参与紫砂壶茶器的创作活动,推动了世人的购藏风尚,引导了紫砂技艺在艺术典雅情趣上文人和茶文化的丰富与提高。

文人参与紫砂壶茶器的制作活动,有着多种的形式,除了邀请名家艺匠特别制作外,大多文人是自己亲自设计外形,题刻书画,运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追求紫砂壶茶器的外在鉴赏价值。这样,也就使一些具有相当文化底蕴的艺匠同时成为制作紫砂壶精器的大家,象时大彬、徐友泉、陈鸣远、陈鸿寿、杨彭年等都是兼具文人艺匠双重身份的紫砂制作大师。文人对紫创作的参与,同时促进了茶文化与文学的交流,这种交流不是凑合附加,而是气血相容多方面的思想意识的交融。紫砂壶茶器外在形制的古朴典雅,凝着茶文化的深厚的自然气韵,文人在冲泡品饮的意境中寻求到了天地间神逸的心灵感受。

陶瓷文化:元朝的磁州窑文化


元朝的磁州窑依然烧造,与宋朝比较起来,就是体积庞大,这跟元人的大吃大喝精神有关。蒙古人不光尚白,还尚蓝,所以孔雀绿釉也非常流行。孔雀绿也叫孔雀蓝。河北彭城出土过一件元代磁州窑四系壶,壶上写着一首元曲:“晨鸡初报,昏鸦争噪,哪一个不红尘里闹?路遥遥,水迢迢,利名人都上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好,人不见了。”这说明了每个人在生活当中看不破红尘,天天都在这里闹,都争名夺利。这件陶瓷壶上的元曲写得非常生活化。

山东蒙城还出土过一件元代米黄釉罐,这个罐上这样写道:“猛听得情人呼唤,小妹妹不得方便。你敲得窗棂儿连声响,险些儿不着爹娘瞧见。唬得我站立在门前,亲亲不知在哪边?听了一声心肝肉儿,唬得奴浑身汗。告哥哥你且回家也,小妹妹不得回转。听言,好夫妻不得团圆。”这是一个小说,表明当时有追求爱情,向往婚姻自主的意愿。

通过瓷器中的这些文字,能感受到一种很有意思的规律。唐代的长沙窑上写过唐诗,宋代的瓷器上写过宋词,元代的瓷器上写过元曲,到明清以后就是小说。唐诗、宋词、元曲、小说,整个文学发展的脉络非常清楚。它是由非常含蓄、高雅到非常通俗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渐变的。

元朝人的性格就是粗犷直率,所以元代的中国瓷器也具有这个风格。粗犷,造型大,重布局,不重细节,这是元代瓷器的特点。

中国古代陶瓷文化之清代青花瓷砚


瓷砚。属于实用品,是用来磨墨的。而当时却把精致瓷砚用作收藏品,基本上没有人再用来磨墨,从古至今瓷砚都是文房用品里不可缺少的品种。尤其是青花瓷砚在清朝的烧造最为广泛。

青花瓷砚,康熙时烧造最为精致,此时的青花大多使用国产的浙料,从色釉到胎釉都要经过窑工们的严格提纯,有时一窑出不了多少精品。康熙中期的青花,在绘画上较富有实感,山水,人物,楼阁。无论是远山近水,层峦叠嶂。还是阴阳反面。既能表现粗犷的纹饰,又能表现淡雅纤细的图案,层次表现之多,是历朝之最。图中康熙青花瓷砚,就表现出这样特征,连体的云纹,深浅不一的青花色,非常有立体感,又不失古朴的风格。

瓷砚的口部为唇口,通过口部磨釉看到了胎为洁白细腻的瓷胎,口的里端为凹下去的圆圈槽,槽里施釉,釉色为康熙典型白中闪青,此种釉面的硬度较高。而浆白釉面就显得较为疏松,有易碎的感觉,总之,康熙时期的青花,呈多种深浅不一的青色,可达到数十种,只有多种色才能显出远山近水的感觉。此时的造型品种,达到了青花器制作的高峰,而青花瓷砚就是当时的一个品种,文房器里还有青花笔筒,青花笔架等等。这一时期的器物,大多带有本朝的年款,款式书写工整,到了清代的晚期,也就是光绪时期,仿制品大量盛行,造型仿,青花纹饰也仿。

另一件青花山水瓷砚,即为仿康熙时期的作品,但还是有本时代的特征,首先造型上,口里收,凹槽中不施釉,露出的沙地儿,较康熙时期的粗,没有康熙时细腻的感觉,青花色虽然很浓艳,但明显比康熙时期少了些层次感。青花绘画比较呆板,口部双蓝圈,接口处断断续续,釉面显得粗松,质软,光绪时期器物的圈足处理的也不规矩,有的棱角花浓艳,也有层次感,有时也能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但青花的色泽层次还是没有康熙时期的多,胎体时薄时厚,所以手头也不均。注意光绪时期的款式书写,此时有两种书形式:一种为仿康熙年制款;另一种为本朝代款,仿款多字体较胖。本朝代款,官窑器规整,民窑器大多无款,即便有也很潦草,均为青花书写。光绪时期除了注意观察器形,胎釉和纹饰有何差异外,还注意一下底足的处理,往往仿品的二层底足处理的不规整。

青花瓷砚作为文房用具之一,已不局限于实用,而是用来收藏,用来欣赏,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升温。瓷砚的价值也越来越高,拍卖会上也时有瓷砚出现,但精品还是越来越少,尤其是清三代的青花瓷砚,可以说少之又少,后仿者在一些市场上还是能见到的。

清代顺治时期景德镇瓷器文化


清代顺治年间(1644~1911年)景德镇生产的瓷器。明末景德镇制瓷一度败落。清朝立国之初,朝廷无暇顾及瓷器生产,景德镇制瓷业对宫廷有命则供,无命则止。烧瓷质量也不高。顺治八年(1651年)开始为宫廷烧黄釉碗,但直到顺治十七年仍末烧出理想作品,康熙年间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窑事,情况才有变化。顺治瓷器釉色有白釉、黄釉、茄皮紫釉等,彩瓷有青花和五彩,品种和数量较多的是青花。器形有象腿瓶、蒜头瓶、橄榄瓶、觚形瓶、洗口兽耳瓶、观音尊、将军罐、香炉、碗、盘等。各类瓷器胎体比较厚重,与晚期相比更加规整细腻,明末修坯中跳刀的缺陷减少,即便有也很浅,许多器物足沿经仔细修琢,出现泥鳅背的现象。白釉白度不高,在颈、足转折处出现亮青色积釉。口沿部分多施酱汁,即晚明的酱口边。青花仍然采用浙料,提炼比晚明精细,色调也比较丰富,分水和调色技术提高、画面颜色可以分出浓厚至浅淡的许多层次。青花有的为蓝黑色,有的比较纯正,有的浅淡明亮,有的色彩青翠。五彩瓷器留存很少,多继承晚明以来色浓笔粗的风格,主要用红彩和绿彩,有的加黄彩。纹饰内容与青花—致,只是不如青花丰富。瓷器装饰中常见的动物纹有云龙、云鹤、团鹤、麒麟、狮、虎、豹,植物及杂项纹有秋叶、蕉叶、莲瓣、缠枝牡丹、缠枝莲荷、海水江牙、博古图、麒麟芭蕉、雉鸡牡丹、山石竹鹊、山石芭蕉、山石牡丹、怪石朵兰、山石秋叶、人物图有天女散花、《西厢记》故事、太白醉酒、八仙、罗汉、五老观画、进爵图、指日高升、诵书图、进戟图、顽童戏柳等。各类画画装饰上多有题画诗句,如“一叶从新生”、“天下尽皆春”、“一叶得秋意”、“梧桐一生,天下皆春”、“满街梧叶,月在其中”、“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郎”、“立武弘成振万邦”、“梅子留酸溅牙齿,芭蕉分绿上窗纱。日常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等等。图画与诗歌都具有典型的民间艺术风格。

清代道光时期景德镇瓷器文化


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景德镇生产的瓷器。道光时期景德镇生产瓷器品种计有白瓷、霁红釉瓷、黄釉瓷、蓝釉瓷、冬青釉瓷、豆青釉瓷、仿官窑、仿汝窑、仿哥窑、仿定窑、窑变釉、茶叶末釉等高温釉瓷,还有炉钧釉行装低温釉瓷。彩瓷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黄地粉彩、绿地粉彩、矾红彩、墨彩、绿彩、紫彩、斗彩、金彩、素三彩等。其时代特征是,很多官窑瓷器由于土质优良,胎体十分精细,成型十分工整。同时,清王朝的腐败之风波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瓷器生产也越来越粗率,许多产品加工不细,含有杂质,烧成后不致密,质地粗松。釉质有的粗松,泛有气泡,色调或泛青,或成为不悦目的死板白色。釉面不平,广泛出现波浪状起伏。无论仿古代名窑,还是仿乾隆、嘉庆时的作品都很粗笨,厚薄不得体,绘画内容繁杂,但刻板呆滞。青花瓷器少数稳定鲜亮,大多数飘浮浅淡。釉里红色彩也不匀。粉彩虽然生产很多,但色调俗艳,图案鼓出釉面,很不雅观。纹饰内容寓意更趋图解化、程式化。这种瓷器风格官窑如此,民窑更甚,历史悠久的传统制瓷工艺渐渐失去活力

清代景德镇与赣文化特征


左:清同治粉彩刀马图狮耳大瓶1对 右:清道光松石绿地粉彩福寿双喜纹盖罐

景德镇制瓷业历史悠久,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殊的成就。粉彩瓷大约产生在17世纪中叶的清代康熙年间,后人把那个时代称作陶瓷史上五彩缤纷的时代。当时青花、五彩、斗彩、单色釉等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粉彩瓷集前代之所长,以其淡雅飘逸的色彩、新颖奇特的风格以及精妙绝伦的工艺成为独树一帜的釉上彩绘新品种。

粉彩瓷画是在五彩、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彩料、熔剂、制作方法上和五彩大致相同。当时景德镇制瓷工人借鉴珐琅彩的制法,在含铅的玻璃质中引进了“砷”元素,发明了著名的“玻璃白”(其成份为:P6O3、Sio2、As2o3),以此打底,使之产生浓淡、明暗相宜的绘画效果,层次丰富,立体感强,故《陶雅》中称粉彩“鲜艳夺目,工致常殊”。由于粉彩是以玻璃白掺入彩料之中,因而产生不透明的“粉”感,故称“粉彩”。入炉烘烧后色料熔化成玻璃状,并与釉面结合紧密,呈色晶莹。

清代景德镇民间粉彩瓷带有鲜明的赣地域文化特点,在内容题材方面都是与赣地其他民间美术形式相近的。景德镇制瓷艺人用极朴素的方式将审美与瓷器的装饰功能直接联系在一起,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特质以及中国式的功利倾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事物是景德镇粉彩瓷画中最常见的主题,带有明显的大众特点,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清代景德镇粉彩瓷的艺术风格及象征思维

粉彩出于五彩而胜于五彩,主要原因在于粉彩种类繁多,彩料“深于胭脂,浅如蔷薇”。早在雍正年间绘制的许多粉彩瓷大都用上了十几种彩料,有的甚至多达20多种。我们在景德镇民间粉彩瓷上随处可以看到江西民间年画、木刻版画、剪纸甚至玩具中的内容和主题。其人物、动物的造型风格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文字、吉祥图案方面尤其趋于同一,很难把它同其他民间艺术形式割裂开来。正是这种彼此的渗透和交融才形成了我国民间艺术深厚的根基和肥沃的生存土壤。

景德镇粉彩瓷在清代中期出现较为明显的图案化,有些在表现喜怒哀乐、富贵繁荣的题材时直接使用福、禄、寿、喜、万寿无疆等吉祥文字作装饰。粉彩瓷纹饰中,无论是动物、花鸟、山水,在造型中都是较具体、写实的,表意明确而直观,这与景德镇民间艺人的真诚与纯朴是分不开的,构图方面采用散点构图居多,也有采用平视构图(或叫“平摊构图”),题材大体分如下几个方面:

1.人物,分为戏曲人物图、婴戏图、仕女图、刀马图、神话风俗图几种。如表现生殖文化的婴戏百子图、麒麟送子图,反映宫廷贵族及文人士大夫生活的仕女图、高士图、竹林七贤图,反映百姓生活的耕织图、望子成龙图,还有表现神话故事的天仙配、八仙过海、八仙祝寿,及反映尚武精神的刀马图,到了民国甚至还出现了太太、小姐休闲图等等。 2.花鸟,在粉彩瓷中也是相当普遍的,其中以凤凰牡丹最多,还有雉鸡牡丹、孔雀牡丹、双凤图等,其他花鸟题材的还有喜鹊登梅、四时花木、岁寒三友等,在民间还以谐音寓意喜庆吉利,如葫芦——“福禄”、蝙蝠——“福”、鲤鱼——连年有“余”(鱼)等等。

3.动物,民间粉彩瓷中的动物纹饰除常见的瑞兽图、百鹿图、奔马图外,龙纹和狮纹是最常见的,龙是权利、威严的象征,狮纹是威武、勇猛、尊严的化身。

4.反映佛教、道教、儒教思想的纹饰。如八仙图(明八仙、暗八仙)、八卦图、云鹤图、太极图等。

5.文字吉祥纹饰,常见的有喜字纹、丰登图、三多图(多子、多福、多寿)、如意、蝙蝠、博古、渔樵耕读等,还经常与回纹、锦地纹、唐草纹、莲瓣纹等辅助纹共用,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还起到表意教化作用,反映出人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渴望。

清代景德镇粉彩瓷的主题表现

1.粉彩瓷是按照赣地域文化的传统伦理道德与做人规范准则进行创作,同一题材可根据使用时间、地点、贫富而有所区别,并且是程式化创作。

2.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采用象征、寓意和谐音等手法来表达人们的愿望,如将福、寿、吉祥这些不具物质形体的观念付诸形象并充分表现出来。

3.在表现形式上,只要是主题需要,可以将不同时间、空间中发生的人与事组合在一起,取消三度空间,刻意创造出全方位时空的装饰效果,如渔乐图中孩子是画面中心,而围绕孩子的鱼、蝙蝠、书画物象是象征祝愿的符号。

4.构图表述上,吸收了历代寺庙壁画强调求全、饱满与集中的创作方法,同时又融入赣地石雕、剪纸等线刻构图的艺术特点,既照顾了整体的装饰美,又注意到了局部的变化,而且在传承历史构图方法的同时,又利用新的材料表现形式,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把自己想要表达的理念单纯地表达出来。

5.在人物造型与色彩取向上,景德镇粉彩制瓷艺人总是从主题出发,不拘泥艺术法则的限制,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与精神气质,进行大胆的夸张和变形,以达到神形兼备的艺术效果。

清代景德镇民间粉彩瓷反映的儒学伦理内涵

景德镇粉彩瓷器与其他江西地方民间艺术一样,多取材江西民间传统故事与情节强的历史人物故事与戏文题材等,不仅是高品位的艺术,而且是深层次的文化积淀,它们用生动具体的形象语言表达严谨、缜密的理性思考,绝大部分内容都体现以仁爱为核心、以忠孝为根本,强调“礼”的行为规范,强调美的伦理性本质,重视审美的情感体验和道德伦理的结合。景德镇粉彩瓷所具有的这种以儒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是两千年来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内容和本质精神,是从江西地域崇儒兴文的独特文化氛围的母体中诞生的。光影协调、朴素简洁、淡雅清丽的艺术风格也体现了赣地含蓄内敛、温柔敦厚的个性气质。景德镇制作粉彩瓷的民间艺人在内容上并非面面俱到,在物象的取舍安排上有很大随意性,也常用概括、简化和夸张、虚构的手法,开门见山地直奔主题,抓住人物和事件的特征加以刻画,在时间、距离、比例、透视上并不拘泥,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对我们今天的艺术设计思维极具启示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