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仿古瓷砖 > 导航 >

皇帝爱赏仿古瓷

皇帝爱赏仿古瓷

仿古瓷砖 瓷砖仿古 瓷砖墙面

2020-06-05

仿古瓷砖。

查遍文字,翻遍古籍,谁也找不到一本中国帝王收藏史。谁来补白?补白者也将名垂收藏史。

实际上,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书画鉴赏大收藏家是宋徽宗,他是书法家,独创瘦金体,又倡导了宋宫廷书画院,从东晋顾恺之到北宋宫廷书画院画家的古新作品,他爱欣赏、收藏哪一幅,哪一幅就会属于他,因为他是一国之君又是书画行家。

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古今陶瓷收藏鉴赏大家是清乾隆皇帝,他是一位有福的皇帝,清顺治帝为他打江山,康熙、雍正帝治国有方,给他留下辉煌的遗产——国富民强、国泰民安。所以,他在位60年,有闲写4万首诗,成了诗人;有闲3次下江南观美景、尝美食、体察民情,到处题词,成了书法家;有闲玩赏元青花、元釉里红,明永宣青花、明宝石红、明成化斗彩、明弘治黄釉,依然不过瘾,便下旨烧仿古官窑瓷。有史记载,乾隆三年、四年、八年、九年、十年、十一年、十三年、十九年,乾隆帝先后下旨,宫廷督烧瓷器官唐英仿烧从宋五大名窑到明官窑瓷器以成千上万件计。

按照笔者所处的年代,接受传统古陶瓷收藏家遗传下来的收藏传统,那就是均不玩新瓷。20年前,笔者收藏陶瓷也像前辈收藏家们一样,热衷于收藏清三代(包括官窑民窑)以前的陶瓷,清嘉道以后的瓷器除了个别的精彩件外,一般不作为寻觅的目标。

如今回眸,遵循这个所谓的收藏传统,使我们失去了很多收藏清嘉道至民国精品瓷的好机会。如今再回首乾隆帝的赏玩仿古瓷史,收藏古陶瓷的收藏家再对当代高仿官窑瓷冷眼相对的话,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后,我们会懊丧不已。百年之后,我们的后辈,遗产收藏者们也会责怪我们没有前瞻眼光。

作为一名被传统收藏观浸润的古陶瓷收藏者,我曾一直为乾隆帝一次次下旨令唐英督烧仿古瓷迷惑不已。

中国历代搜集及进贡到封建皇宫里来的名窑名瓷都属于乾隆帝,这个满族皇帝赏数不清的汉人古瓷,发数不尽的思古幽情,一国之上,没有人能享受到如此高的规格和礼遇。然而他仍不知足,却年年还要下旨烧新的仿古瓷,赏火气十足的仿官窑器,因为中国的陶瓷收藏界历来对刚出窑的火气十足的新瓷是不屑一顾的。据我所知,当时景德镇的御窑厂还没有如今如此高的仿旧、做旧技术。然而,乾隆帝却步康熙、雍正帝后尘,赏火气十足的仿古瓷,而且乐此不疲。这里,我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古陶瓷收藏家难道永远收藏古物,永远徜徉在古文化气息里徘徊不前?一概排斥仿古瓷、新瓷文化,这对中国陶瓷史的发展实际上是有害的。

伟大的古陶瓷鉴赏家、仿古瓷收藏家清乾隆帝,继承了先帝赏仿艺术瓷的传统后敢为人先,亲自领导仿古瓷的艺术创作。有史记载,他下旨让唐英督烧的仿古瓷,从器型、釉水、花纹、款式等等都有明显的技术要求,皇帝的意志直接体现在很多仿古瓷上。所以,乾隆朝的仿宋五大名窑瓷及仿明代官窑瓷迎合了乾隆帝很高的欣赏趣味,把中国的陶瓷工艺艺术带入到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中国古陶瓷第一个高峰是北宋,最后一个顶峰就是清乾隆朝,清道光帝后,中国陶瓷工艺每况愈下,衰落至民国。当代新瓷的工艺,与欧美日本相比,我们已经不再有优势可言了。

作为古陶瓷收藏鉴赏家,乾隆帝的功绩不仅是把历代名瓷、新仿古瓷绝品藏进宫内,至于后来清王朝消亡时,部分名瓷被宣统帝带出宫,那是后话。乾隆帝最大的功绩还在于直接命唐英等人集前世仿古瓷工艺之大成,创新出许多前所未见的瓷器样式,一直流传至今,这些精品又成为清三代后世仿古瓷的主流样式。可以说,目前在海内外拍卖行拍卖的清代瓷器中,仍是清三代的仿古瓷及创新瓷占主流地位。由于乾隆帝的下旨,唐英等的督烧,清乾隆仿古瓷的生产极大地促进了民间瓷业的发展,通过“官搭民烧”,又使清乾隆仿古瓷的影响向民间渗透,堂名款、堂官窑的兴旺,也透映出官窑瓷工艺在民间的散播渠道是畅通的。

乾隆帝爱赏仿古瓷,这里的“赏”字一作鉴赏解,二作奖赏解。即乾隆帝不仅自己爱古瓷,还爱把仿古瓷奖赏给皇宫大臣们。“赏瓶”的“赏”字,就是这样由来的。从乾隆帝爱赏仿古瓷,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中国古陶瓷收藏家除了收藏鉴赏古陶瓷,还应研究、收藏仿古瓷精品,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高仿瓷,最后与陶艺家一起创造出能代表当代陶瓷工艺水准的时代新瓷。因为作为文人收藏家,“独善其身”是一种修养,但“兼济天下”更是一种人生追求的境界,写作如此,玩古玩也是如此。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景瓷:皇帝的瓷器(图)


在景德镇关于御窑,关于皇帝的瓷器有很多传说,但流传最广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万历年间,景德镇御器厂奉皇帝的旨意要烧造一批青花大龙缸,由于烧制的难度很大,所以久烧不成。一个叫童宾的窑工在万般无奈之下纵身跳入窑内,以骨作薪,赴火而亡。几天后开窑一看,大龙缸居然烧造成功了。后来,朝廷就在御器厂的东侧修建了“佑陶灵祠”为童宾立祠,并敕封童宾为“风火仙师”,从此“风火仙师”就成为景德镇窑工们每年都要祭祀的一位神。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有很多用品都是专门为皇帝生产的,瓷器也不例外。而在景德镇专门为皇帝生产瓷器的几百年间,有成千上万名窑工在官窑中劳作了一生,童宾只是他们中的一员。而“景德镇”这个名字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已经和皇帝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景德”就是宋代一个皇帝的年号,虽然那时候宋代的官窑还没设在这里,但这里所生产的青白瓷已有“冰肌玉骨”的声誉,深得宋真宗的喜爱,于是在景德年间,宋真宗下令将这里所生产的瓷器进贡给朝廷,景德镇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当明朝政府开始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的时候,就派来了督陶官。此后的几百年间,有很多督陶官被派往景德镇,专门负责监督御用瓷器的生产。在景德镇的历任督陶官中,清代的唐英是在中国陶瓷史上留有浓重一笔的督陶官。唐英初到景德镇时对陶瓷是一窍不通,于是他就利用九个月的时间,拒绝了所有官场上的应酬,深入到坏房窑厂,和陶工们一起生活,一起劳作,一起参加绘画等等,很快就熟悉了制瓷的各种工艺,由一个外行转变成内行。

清朝的乾隆皇帝曾直接干预宫内制瓷事务。他不仅对宫内瓷器的用途、形状、纹样等屡屡过问,亲自审定画样,甚至对于瓷器的烧制过程也极感兴趣。唐英就奉乾隆皇帝的旨意编纂了《陶冶图》,书稿图文并茂,详尽地展示了制瓷的全部工序,被后世誉为“集厂窑之大成”,是中国陶瓷史上一部不朽的著作。

唐英历经了雍正和乾隆两朝,在景德镇前前后后待了20多年,由他领导的御器厂被称为“唐窑”,这个时期也是景德镇为皇帝生产瓷器的最后一个辉煌的年代。

景瓷:皇帝的瓷器


在景德镇关于御窑,关于皇帝的瓷器有很多传说,但流传最广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万历年间,景德镇御器厂奉皇帝的旨意要烧造一批青花大龙缸,由于烧制的难度很大,所以久烧不成。一个叫童宾的窑工在万般无奈之下纵身跳入窑内,以骨作薪,赴火而亡。几天后开窑一看,大龙缸居然烧造成功了。后来,朝廷就在御器厂的东侧修建了“佑陶灵祠”为童宾立祠,并敕封童宾为“风火仙师”,从此“风火仙师”就成为景德镇窑工们每年都要祭祀的一位神。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有很多用品都是专门为皇帝生产的,瓷器也不例外。而在景德镇专门为皇帝生产瓷器的几百年间,有成千上万名窑工在官窑中劳作了一生,童宾只是他们中的一员。而“景德镇”这个名字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已经和皇帝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景德”就是宋代一个皇帝的年号,虽然那时候宋代的官窑还没设在这里,但这里所生产的青白瓷已有“冰肌玉骨”的声誉,深得宋真宗的喜爱,于是在景德年间,宋真宗下令将这里所生产的瓷器进贡给朝廷,景德镇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当明朝政府开始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的时候,就派来了督陶官。此后的几百年间,有很多督陶官被派往景德镇,专门负责监督御用瓷器的生产。在景德镇的历任督陶官中,清代的唐英是在中国陶瓷史上留有浓重一笔的督陶官。唐英初到景德镇时对陶瓷是一窍不通,于是他就利用九个月的时间,拒绝了所有官场上的应酬,深入到坏房窑厂,和陶工们一起生活,一起劳作,一起参加绘画等等,很快就熟悉了制瓷的各种工艺,由一个外行转变成内行。

清朝的乾隆皇帝曾直接干预宫内制瓷事务。他不仅对宫内瓷器的用途、形状、纹样等屡屡过问,亲自审定画样,甚至对于瓷器的烧制过程也极感兴趣。唐英就奉乾隆皇帝的旨意编纂了《陶冶图》,书稿图文并茂,详尽地展示了制瓷的全部工序,被后世誉为“集厂窑之大成”,是中国陶瓷史上一部不朽的著作。

唐英历经了雍正和乾隆两朝,在景德镇前前后后待了20多年,由他领导的御器厂被称为“唐窑”,这个时期也是景德镇为皇帝生产瓷器的最后一个辉煌的年代。

唉!仿古瓷


如果你是一名古陶瓷收藏爱好者,必然要面对仿古瓷。能否鉴别真伪,是你收藏成败之关键,因此不少人伤透了脑筋,更伤透了心。

有朋友问,鉴别仿古瓷有没有秘诀?我认为没有。为什么?因为鉴别真品与仿品,要靠自己反复对比捉摸,积累经验,实践出真知。有些人对着印刷精美的文物图书搞收藏,以为获得了真传“秘诀”,结果购得了一堆仿品。其实,仿古瓷在某些方面肯定会与真品有相似之处,不然怎么叫“仿古瓷”呢?

如果能够了解清楚仿古瓷的历史情况,增加一些仿古瓷的知识,对收藏爱好者是很有帮助的。

自元末明初以来,出现一种有意摹仿前代瓷器的特殊品种,即仿古瓷。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对古瓷造型、纹饰、年款等均--模仿,一丝不苟;二是只模仿造型、纹饰等,但不仿写年款;三是造型、纹饰等皆不模仿,但仿写年款,目的无非满足人们崇古的意趣或赚钱牟利。

历史上仿古瓷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四个时期:明代、清代康雍乾三朝、清末至民国时期、本世纪80年代以来。

明代仿古瓷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景德镇官窑仿宋代官、哥、汝、定、钩、龙泉等名窑的釉色为主,不重视仿其造型,其中以宣德、成化时期的仿品为多见,仿品有写本朝年款的,也有不写年款的。一类是后代仿前代官窑瓷器,仿写前代款的和写本代款的都有。据考证,后代官窑瓷器上署前代年号款从成化时开始,以后多见。实证有景德镇珠山成化官窑遗址出土的仿写“大明宣德年制”或“宣德年制”款的青花碗。晚明时期,由于永乐、宣德、成化之瓷器价格不断上涨,有的已与宋瓷价格持平,在繁荣的古董市场推动下,嘉靖、万历时期仿制的永乐、宣德、成化官窑瓷器,数量不少,水平也高。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特设“仿古作”,比之明代,瓷器仿古之风更甚,范围包括宋代五大名窑及明代各朝的瓷器。部分仿品因按宫廷旧藏原样仿制,以至真伪难辨。宋代五大名窑仿品,数量较多,且釉色的仿制相当成功。康熙朝仿明代各朝年款几乎无所不至,如“洪武年造”、“永乐年制”、“大明成化年制”等达十多种,尤以仿写成化款、宣德款多见。品种以青花、五彩、斗彩瓷器为多。

清末和民国时期仿古瓷大量涌现,品种多样。上至六朝青瓷,下至清末光绪、宣统官窑瓷器,大多有仿。部分仿品水平较高,行家高手也难辨真伪。此时生产的“后挂彩”瓷器尤其值得注意,因其胎是旧的,彩是后来添加上去的,更难鉴识真伪。

80年代以来仿古之风愈演愈烈。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民国瓷器,几乎都有仿制,而且新仿的品种不断增多,真是防不胜防。仿品水平参差,水平低的较易识别;部分按真品实物由仿古高手仿制的“高仿品”,无论造型、纹饰、手感轻重等都与真品极为相似,再加上人为刻意的做旧,几可乱真。

总观整个仿古瓷的历史,错综复杂,时间跨度大,品种繁多,颇令收藏爱好者,甚至专业工作者头痛。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要准确地对各个时期的仿古瓷加以鉴别非常不易,我们不禁要摇头叹息:唉,仿古瓷!

“谈虎色变”仿古瓷


众多的陶瓷藏家对仿古瓷往往谈虎色变,惟恐避之而不及。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仿古瓷本来作为艺术陶瓷的一个门类,却被些人利用,刻意作伪,以假充真,迷惑、欺骗了不少初入门道的玩家。高仿品有时连专家也难辨真假,给古瓷鉴定带来了许多麻烦。

其实,仿古瓷生产古已有之,历史上后代仿前代,民窑仿官窑,此窑仿彼窑,仿古先例比比皆是。以景德镇为例,元代釉上红绿彩就仿自宋金时北方定窑、磁州窑,为景德镇日后釉上彩瓷的盛行开先河;孔雀绿釉则仿自西亚同类产品,开创了景德镇低温釉新纪元。自明代宣德始,历代官民窑仿龙泉、仿定窑、仿哥、仿钧、仿汝等,丰富了景德镇高温颜色釉品种,到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自明成化开始,官窑中出现了仿前朝宣德款的青花瓷,正德、嘉庆、隆庆、万历仿古之风渐兴,官、民窑相继参与,传世品中常可见到既仿前代造型、纹饰、款识,又留下了本朝工艺痕迹的仿古瓷。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历史上仿古高峰。官窑仿古往往仿自“内发旧器”,民窑则从官窑落选瓷投放市场变卖中得到原件作为仿制对象。仿制品种涉及历代名窑名品,不少仿品几可乱真。清中后期,仿古瓷一直没有间断,以光绪时期成就最大。

景德镇历史上的仿古,一方面吸收和借鉴外来工艺成果为其所用,另一方面则起到继承传统功效。仿古瓷往往是一种传统工艺技术的延续与发展,极少刻意作伪。造型、胎釉、纹饰款识虽然力求与所仿对象接近,但仍然不可避免的会打上仿制时代的烙印。所以,只要鉴别清楚流传至今的历史上的仿古瓷,仍然有其收藏价值。

利用仿古瓷作伪,以假充真,始作俑者肇端于民国时期。由于当时国内外对我国历代古瓷特别是官空白名品需求量的成倍增加贩卖古瓷的丰厚利润诱发了仿古瓷的生产。处于衰落中的景德镇瓷业,宛如打了一针强心剂,人们蜂拥而上,民间仿古一时呈燎原之势,从仿古制作到做旧作伪,无不以假乱真,真假难辨,于是文物市场鱼目混珠,赝品充斥。但是从正面看,民国仿古为挽救景德镇瓷业不致沉沦,为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得以延续,还是立下了汉马功劳。其仿品不管如何到位,总会留下民国工艺的蛛丝马迹。而民国瓷,只要制作精良,仍然有保值和升值的空间。现代仿古瓷生产的最初目的也只是为满足那些因古瓷不易得到的嗜古者的审美需求,这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具体体现,因此,其生产本身并没有错,不必“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我们反对的是利用仿古瓷作伪,以假充真骗取钱财,扰乱文物市场。只要提高辨伪能力,赝品市场只要越来小。我们不能因为泼脏水,连澡盆里的孩子一起泼掉。

其实就仿古瓷本身而言,作为陶瓷艺术的一种,同样具有陈列和收藏价值,只要标明仿自“某某朝代某某作品”,制作越精良,仿制越到位,收藏价值就越高。这是因为:

1、中国古代陶瓷博大精深,历代官窑瓷则代表了中国制瓷的最高水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现代仿古瓷继承了发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是现代陶瓷艺术园地中一朵璀璨的奇葩。所谓“越有民族性就有世界性”,正是这种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才使陶瓷艺术在世界艺术之林立于不败之地。现代仿古瓷所继承的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要求瓷制精美肥润、造型雄浑质朴,纹饰古雅精致,而不是在器形大小、厚薄乃至火石红、桔皮釉、蛤蜊光等特征上刻意追求,更不能在“旧”字上做文章。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以及其他国家机关、外事活动所订做的仿古瓷,还有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各地博物馆出样在景德镇定烧的瓷器,精美绝伦,既忠于原件,又高于原件,完全可以称之为“高仿瓷”。这类瓷,理应会有收藏价值。

2、制作仿古瓷,特别是高仿官窑名品,烧造难度大,技术含量高,成品率低,费工费时,资金投入多,其单件产品的制作费用,如果包括残品的投入,远远高于现代艺术瓷,而目前的销售价(当然排除赝品),并不比现代艺术陶瓷名家的高。所以,有眼光的艺术品投资者能涉足高仿瓷,一定会有回报。过去收藏爱好者因看走眼而收藏的赝品瓷,不要统当成“垃圾”随意处理。剔除那些低劣的,真正的高仿品还是值得作为现代高档艺术瓷珍藏。

3、通过仿古瓷这个媒介,传统手工制瓷工艺作为一种对历史的回归,其意义显得特别重要。在传统手工制瓷工艺经过在规模的革新改造而逐渐萎缩以后,仿古瓷唤起了人们对历史、对传统的记忆,也成了抢救传统制瓷工艺的一种手段。以景德镇为例,要仿制不同朝代的不同产品并使之到位,其胎釉原料和装饰材料就要采用不同的传统配制方法而是现代标准化配方;欺成型工艺就必须是手工拉坯、修坯或印坯、镶坯而不是机械制瓷;其烧成最理想的窑炉还是镇式柴窑,而现代煤窑、气窑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其装饰必须是某些题材、画面十分熟练的画工,而不是生疏的“万金油”式的画匠。这一切的关键还是人才。有丰富经验的年长熟练工多集中从事高仿瓷制作,年青人则多数极功近利,对于钻研传统制瓷技艺不够刻苦或兴趣不大,可以预见,过不了多少年,景德镇的传统制瓷技艺将会逐渐失传,有一定水准的仿古瓷只会越来越少。从这个意义上说,将来一定具有值和升值空间。

德化仿古瓷初探


陶瓷,这一泥与火的艺术产物,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具有不同时代的特征和社会生活、科技进步、艺术成就、民俗风尚以及地方特色等等广泛的文化内涵。既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实用品和艺术品,也是历史文明的重要标志。因此,存世稀少的古陶瓷,就成为考古家、鉴赏家、收藏家和各国博物馆、文物店、古玩铺寻求的稀珍,尤其是名窑、名瓷产品,名家作品,更加备受青睐,视若价值连城的瑰宝。可惜,属于易碎品的古陶瓷,历经历史沧桑的颠扑,延至后世,完美者已所存无多。名瓷名作,更加风毛麟角,重金难寻。后代专家出于对古名瓷的喜爱和探索其烧制技术奥秘,不惜代价地进行研究恢复。同时也有一些古董商人为牟取暴利,千方百计委托能工巧匠加以仿制,藉以以假乱真,于是也就诞生了仿古瓷。

以善制白瓷和瓷雕名驰中外的德化窑,是中国陶瓷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瓷坛也占有特殊的地位,与历代各大名窑一样,既有名瓷名作问世,后代也就有些仿古产品制作流传,本文拟就此作一初步浅探,以求教于专家。

一、德化仿古瓷产生原因和时代

具有优质丰富资源和优秀技艺传统的德化窑,经过宋元二代的发展,至明代登上了一个开拓的新高峰,在窑炉改革、优质瓷研制、瓷雕艺术三个方面取得突出的成就,诞生了被国际上誉为“国际瓷坛的明珠”的象牙白,被日本人称为“串窑的始祖”的“蛋式窑”和享有“东方艺术珍品”的艺术瓷雕,使德化瓷器在国内外产生了划时代的深远影响。明代德化窑的能工巧匠,利用当时较先进的蛋式窑的适当装烧窑位和当地的优质瓷土原料,研制成功的象牙白瓷种。或白中泛黄,宛如象牙;或纯白如脂,形若奶油;或白中蕴红,尤如婴儿粉嫩透红的肌肤,故有象牙白、猪油白、奶油白、乳油白、天鹅绒白和孩儿红等等的美称,这些不同名称的瓷器,虽是由于受到烧成中不同温度和气氛影响而产生略有不同的瓷色,但仍以白为主,属于白瓷,并具有晶莹温润,如脂似玉,优美绝伦,举世无匹的同一瓷质。故被国际上推为中国白瓷的代表而称为“中国白”。嘉、万期间,德化瓷雕独特风格的奠基人,雕塑大师何朝宗采用这一优异瓷质所创制的瓷观音、如来、达摩、罗汉等艺术品,设计工巧,造型别致,形神兼备,衣巾飘举,线条柔和,衣纹流畅,动静相衬。栩栩如生。加上精雕细刻,风格别致,件件宛如脂凝玉琢,格外精美动人,被视为天下独特的艺术瓷珍,达到使当时的“日本富人,不惜以万金争购之”的珍贵程度,足见其艺术魅力的高度影响,与其同时期的陈伟、张寿山、林朝景等瓷塑艺人的作品也受到中外一致的珍爱。除瓷雕佛像外,当时还有部分造型精巧、装饰别致的花瓶、香炉、杯碟、文具等实用艺术品问世,由于此类产品的轰动和影响而成为收藏家、艺术爱好者、高屡人士猎取的异珍奇宝,至今国内外博物馆、文物单位以及民间仍有不少珍藏,随着岁月的流逝,明代德化瓷的存世品益见稀少而珍贵,清代的釉下青花,古彩香炉、花瓶等亦有不少优秀产品深受后代所喜爱。因应国外古玩商户的需求,清代直至民国,德化均有仿制前代名瓷名作流向国内外。

二、德化仿古瓷的主要品种

德化的仿古瓷主要是应香港、台湾、宁波、广州、厦门、福州、泉州、仙游等各地古董商和东南亚一带的侨商特订而制作的。多数产品为商户提供样品或图片和要求给作者进行仿制,例如民国期间德化著名的瓷雕艺人许云麟(即许友义、许裕源)就曾为香港的“玉成轩”、“源源”等古董商户承制过多种多样的仿明仿清德化瓷雕产品。

仿古瓷所仿制的都是前代具有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优秀品种。德化仿制明代的艺术白瓷居多,有各种不同造型的观音、如来、弥勒、达摩、罗汉、三大士和八仙、寿星、关公等佛像和八卦炉、鼎式炉、竹节炉、三足炉、筒形炉、狮纽、狮耳、兽足及仿青铜器造型和装饰的鼎炉、爵形杯、花瓶以及运用堆贴、浮雕技法制作的梅花杯、八仙杯、牡丹杯、八仙壶、平心盌和瓷箫、瓷笛等精巧产品,清代中后期至民国,除仿制明代白瓷产品外,亦有一些前代釉下青花仿制品,诸如圈彩山水人物香炉、八宝博古香炉、山水笔筒、山水花瓶、博古花瓶、满彩缠枝牡丹茶盌等等。防制产品的造型、瓷质基本与原作一致,制作、装饰工艺精细,基本达到形似质似而且神似的程度,后人要加以鉴别,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极易产生谬误。例如,我们收集到的一件狮耳花瓶,瓷质白中蕴红,莹润如玉。胎体厚重,具有很好的半透明度,造型、瓷质、制作工艺完全与明代产品一致,釉上刻有“康熙十七年赛谢”字样,此件到底是明代所制,收藏者至康熙十七年才作为谢神供品献给寺庙?或是康熙十七年所制?值得推敲。

三、德化仿古瓷的一些特征

能工巧匠所仿制的仿古产品,大多达到形似、质似和神似的程度,准确鉴别,并非易举,加上德化历代均为烧制外销瓷的民窑。优秀产品世代流传相袭,变化不大,极难截然断代,也给仿古瓷的鉴别增加了复杂性,要寻找其特征,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瓷质釉色。瓷质釉色是鉴别的一项重要依据。有些人认为德化的普白瓷是宋元的,建白瓷(象牙白等)是明代的,青白瓷是清代的,高白瓷是现代的,这种看法极为片面,须知德化历代以来直至六十年代,都是采用当地瓷土进行单一配方。釉料也是基本采用釉石配合石灰、谷壳灰所制。所用的窑都为龙窑,历代产品都有青自瓷和普白瓷,瓷质釉色的变化除了选择原料和釉的配制比量的不同而外,还涉及烧成温度和气氛的影响。因此历代也就都有白瓷、青白瓷生产,以明代为例,生产建白瓷的也仅浔中和三班等少数窑场,全县其它各窑场均烧制白瓷和青白瓷,产量居于主要地位。因此,明代的瓷雕产品也有青白瓷和普白瓷。可以认定何朝宗、陈伟等著名雕塑艺术家的早期作品也有青白瓷和普白瓷。直至嘉靖、万历期间,其雕塑技艺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加上选用当时优异的建白瓷原料才达到珠联璧合、完美无匹的程度,但此类作品较少。清初虽有少量建白瓷产品,其后建白瓷质的烧制技术中断,转而以青白瓷和白瓷替代,也就只能仿制前人的青自瓷和白瓷产品。因此,鉴别明代的产品或后代的仿制品。不能单以建白瓷质为依据。而应包括青白瓷和白瓷,同时还应参照其艺术特点、款式标记、制作工艺等加以全面鉴别研究。

2、款识标记。德化瓷的款识标记主要有如下几种。一为出现于明代的瓷雕印章式款识,这一款识为何朝宗等具有高度文化艺术修养的艺人所创制,后代承袭沿用。如表明产地的葫芦形或花瓶形的“德化”篆书二字章,表明作者的四方形“何朝宗印”篆书四字章,或葫芦形“张寿山”篆书三字章,表明年代的长方形“大明万历年制”正楷六字章等等印章款,一般均盖于作品背部的胎体上然后上釉烧成,胎体湿度适当所盖者字迹清晰,胎体太干所盖或釉层太厚者字迹模糊。一般地名章或年代章在上,作者章在下,亦有单一盖作者章或年代章的。后世艺人均仿效这一形式。但后世艺人则较少直接用姓名印章,多数采用艺号或堂号章,如苏学金的“苏蕴玉”,许友义的“许云麟”或“许裕源”,有的仿制前代作品则在背部上方盖一葫芦形“何朝”或“何潮”篆书二字印,表示继承或仿效何朝宗的作品风格,下方盖-诸如“博及渔人”等作者的艺号章。何朝宗等明代艺人的产品被仿制较多。仿制产品的印章、字体形状虽同,但由于烧戒胎体的收缩不同,一般均与原作有偏大偏小之差,但凡具有印章款识者虽非原作,也是属于能工巧匠仿作的精制品,同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此外,还有一些艺人除了盖上印章款识之外,还在作品底座等不明显处刻上自己的姓名。我们曾见过一件上面盖有“博及渔人”,的印章,座下还有手刻的“苏学金手制”标记。二为以香炉和花瓶为多的印章款式,此类款识,大多仅表明年代,少数表现作者,诸如明代白瓷的洪武、宣德、正德、成化、嘉靖、万历加“年制”四字款或加“大明”六字款,及林子信的“林氏子信”四字章、“子信”二字章、苏和顺的“和顺苏记”和“文荣雅制”等等。清代青花瓷和古彩瓷以颜料印制或书写的康熙、乾隆、雍正、嘉庆等加“年制”四字款或加“大清”的六字款,字体工整端丽,大都出现在产品底部,基本是仿官窑作风,此外还有大量表明窑场作坊的标记,如月记、胜玉、和玉和笔画灵芝、火焰、秋叶、鱼、藻、如意等等,仅作为各自产品的标志,不属仿古瓷之列。

3、制作工艺。仿古瓷的制作必然要受到一定数量和交货期的制约,仿制工艺虽是采用前人手法,但却难以达到那种精心自如的程度,难免要露出一些急就的痕迹,例如瓷雕艺术品,原作者一般是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进行创作设计,印制坯体时都采用拇指指腹由中心向四周顺序推压,衣纹、线条较多较深处,印压力度较大并有多遍重压的痕迹。印成后内部不加修削,存在一定推压的指纹,胎体厚重、衣纹深刻、边沿锐利,明代雕塑整体简练,装饰物较少。仿制品则因赶时间,保数量,印坯时指掌兼施,掌跟痕迹较多,印成后较厚处有所修削,胎体也较薄。衣纹刻划比较浅,合缝处理不够精细。再如香炉和花瓶等的制作,浮雕者以模印成型,素胎者以手拉坯制作,较大型和形体变化较大的花瓶,则采用分段拉坯加以粘接成型。清代中期以上的产品胎体均厚重,香炉口沿较厚,内里拉旋纹清晰,花瓶内里的拉旋和粘接痕迹同样清晰可见。仿制品胎体则较薄,粘接处有所修整,这些改变主要是为有利于产品烧成,减少开裂、变形,增强整体瓷化的强度,保障如期交货所采取的改进措施,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个鉴别依据。

总之,可归纳为:1、德化仿古瓷主要诞生在清至民国二代,以仿制明代的白瓷为多,并有少量清代的瓷雕及釉下青花和古彩瓷。2、仿制的产品有观音等佛像、香炉、花瓶、笔筒和堆贴、浮雕的梅花、八仙、牡丹、龙鹤等杯、盘实用艺术产品和青花、古彩香炉、花瓶等优秀产品。3、明代的白瓷应包括青白瓷和普白瓷。4、仿制品可分为特定仿制前人的带款识的名作和继承前代产品的优秀造型、装饰传统两类,带款识的属于作者的得意原作或为精工的仿制品。有些名家(包括何朝宗等)的作品并非都有款识。5、德化沿袭仿制前代优秀产品甚多,此类仿制品仅为继承优秀传统,并不存在以假乱真的牟利企图。

以上所述,谨是我们在从事德化古陶瓷的探索中,对德化仿古瓷的一些初步了解。不计粗浅,藉以抛砖引玉。

仿古瓷成为日本“国宝”


黄云鹏与高仿品

在日本,中国古陶瓷一直是大藏家追逐的重器,而黄云鹏的仿古瓷屡次让日本藏界“打了眼”。

1996年,日本陶瓷收藏界人士发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孤品“清代乾隆粉彩镂空开光花卉纹象耳转心瓶”现身东京文物市场。后几经查证,才知这是一件高仿品。

第二年,一件“明永乐青花海水龙纹扁瓶”经日本顶级陶瓷专家层层把关,走上日本某大型拍卖会的拍台上,并被视为明永乐真品以极高的价格成交。不过,这件青花瓷并非明代珍品,也是出自黄云鹏之手的仿古瓷。

后来,日本集全国陶瓷鉴定专家之力,才鉴定出是件仿品。尽管如此,该藏品最终却被日本前首相乔本龙太郎以45万日元珍藏,被日本产经新闻社誉为“人间瑰宝”。

黄云鹏善仿青花,这是业界公认的。他的很多青花作品标明仿品,卖价有时仍超过古董。说到他与青花结缘,那还是30多年前的事了。

1977年,他回江西丰城老家。县博物馆参观时,一个明代青花瓷瓶引起黄云鹏的注意。围着这个瓶左看右看半天后,黄云鹏脱口而出,“是元青花!”据他博物馆的同学介绍,这个瓶子是当地一位老太太种地时刨出来的,博物馆以为是明代青花,花了60元收过来。

如今,这款由黄云鹏发现的青花瓶成了景德镇陶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因为这次结缘,20世纪80年代开始,黄云鹏就开始仿元青花、明永宣青花瓷,并在国内开始崭露头角。

识别仿古瓷有高招


如今的生活当中,所常见的仿古瓷日具增多,识别仿瓷需要一定的知识和独到的“眼力”,如果你能从以下方面入手,便可以把仿古瓷和现代瓷区别开来。

一是要注意器物的造型,一般说来老瓷古朴,形制自然并具有某个时代是风格特征。

二是要细看釉面光泽度,古瓷釉面往往湿润,无现代瓷器上的刺眼浮光,部分瓷器还有蛤蜊光。

三是要分析色料,古瓷用料与现代仿瓷不同,彩瓷更为明显。

四是要看画工是否精致,古瓷釉面富有层次感,花卉、飞禽栩栩如生,任务神态朴拙,带有时代的韵味。

五是要掌握底足的特点,古瓷底足往往露胎,其胎质坚硬,胎表面可见米黄色护釉胎,有自然磨损痕迹,底足相对规整,圈足圆滑。

六是套识别落款的方式,不用朝代的官窑底足有不同的款识。

七是要借用于高倍放大镜观察,釉面气泡,真品古瓷气泡大小不一,间距较疏朗,而仿瓷气泡一般为细密而极细小,无自然风化的斑点。更无疏朗之感。

涂菊亭粉彩赏荷小碟析赏


粉彩早在清康熙中期就开始出现,粉彩是在康熙五彩和珐琅彩的基础上创造发展出来的。从清康熙年到清末,又到民国时期,景德镇的粉彩瓷器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史,也有了不同的发展内涵。景德镇画师涂菊亭在民国时期的画瓷领域里是比较活跃和突出的一位,是民国时期景德镇绘瓷名家,被称为景德镇第三代粉彩画大师。

此为笔者五年前购得的一件民国23年(1934年)江西景德镇出品的粉彩人物小碟,该器径90毫米、器高18毫米,敞口,外形收敛、浅圈足内凹,器表足内施粉白釉,胎体细白、轻薄透光,底心落款“个轩”。器表绘有一老一少二人倚傍在屋外廊下栏边观看池塘里的荷花,老者慈祥的神态,孩童专注的目光,衣着的线条流畅,人物的形神兼备,池塘中荷花朵朵盛开,其色彩浓淡相宜,构图紧凑比例恰当,真是一幅老少同乐赏荷图。在该画面左上方题有诗句外,还落款“甲戌年仲冬月、个轩主人涂菊亭写于珠山客次”。

笔者分析,该器具有民国粉彩瓷器的固有特征外,画师经历了早期的学习钻研并有发展和发挥,在此继承了前期浅绛画的选料及技法,具有独特的专长和艺术创造,他的画风具有中国画诗、书、画、款于一体的特色,是有较高艺术性的新粉彩瓷器。该碟是当时的景德镇大户人家向长辈祝寿,特请画师绘制,由珠山小窑定制烧造的礼品,器件虽小但其观赏性和艺术性俱佳,不失可称为民国时期粉彩精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皇帝爱赏仿古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皇帝爱赏仿古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仿古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