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民国素三彩瓷器鉴别 > 导航 >

转型期三彩壶

转型期三彩壶

民国素三彩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壶 古代瓷器三角

2020-06-05

【www.taoci52.com - 民国素三彩瓷器鉴别】

唐三彩器始于隋唐,唐末至五代是分裂割据期,这一时期的瓷器摒弃了唐以来的绚丽奢华,其三彩器皿已演化为薄釉并以单彩为主,初步形成了清风淡雅的转型期风格。

此三彩双扁耳弦纹壶,器型高古,兼具有西域文化特点。器高10厘米,腹径13厘米,卷口,圆肩,横鼓腹,下腹急收,玉璧底足,体态丰满。半圆形双横扁耳在腹部,适于捏持。肩部剔刻两道弦纹饰,突出简约。胎骨为红陶土,淘制细腻,可见未熔石英砂、长石、云母等粗质矿物。釉色为深绿薄釉,幽光四溢,其隐型开片,似银丝网纹。整器只一点厚黄釉,下腹不满釉,有流釉现象。

壶的底足可见三点支钉烧痕,支钉点断痕已玻化。从胎釉状态看,胎骨瓷化程度较高,声音清脆,釉色幽光四溢几可鉴人。从该瓶的特征包括弦纹、薄釉、支烧等判断,该瓶应为晚唐或五代时期之物。

由于产地的不同,唐三彩器的胎质分两类:红胎陶土和白胎瓷土(细可分白色和粉色)。故而形成了两种风格不同的三彩器:西安红胎唐三彩和洛阳白胎唐三彩。唐三彩在工艺上属低温素烧成器,低温上彩。但在转型期素烧器已有接近高温的趋势。这对后世影响较大,如对宋代磁州窑的低温单彩釉出现有直接的影响,为宋代追求以造型、釉色质朴之美开创了先河。TAOCI52.com

taoci52.com精选阅读

中国早的“三彩”:釉陶汉三彩


在中国“三彩”家族中,尤以“唐三彩”釉陶艺术最有代表性,它以其富丽堂皇的色彩和生动的造型艺术为世人赞叹。但中国最早的“三彩”釉陶雏形诞生于汉代,它是在制作低温铅釉陶器技术广泛运用并不断成熟基础上,从单色釉品种演化创新出来的。

在汉代,我们的祖先就已掌握了铅釉陶的烧制技术,制作这种低温釉陶,是用陶土作胎体,用含铜﹑铁等元素矿物质作釉的着色剂,经过700℃的温度烧制而成。由于釉里加入的元素不同以及炉温的变化影响,器釉色窑变呈现出翠绿色﹑酱黄色﹑橘黄色﹑深褐色﹑黑灰色等颜色。釉内掺入大量的铅做助熔剂,使釉陶表面平整光滑,釉层清澈透明,色泽悦目,富有极强的装饰效果。中国汉代时这种铅釉陶作为明器烧制十分普遍,大多陶器釉色单一,在已经发现的这种铅釉陶器中,现代人们习惯将绿色釉陶叫做“汉绿釉”,把黄色釉陶称为“汉黄釉”。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的釉陶器出现绿﹑黄两种釉色在一件器物上,经纬分明地各占一半的情况。最为罕见的是绿﹑黄﹑褐等釉色以线条或斑点的形式出现在一件陶器上,使这个器物的釉色呈现出多种色彩的装饰效果,这就是最早的“三彩”釉陶——“汉三彩”。“汉三彩”的出现,打破了原先釉陶色彩单一的局面,是汉代陶艺大师对釉色装饰艺术的大胆创新,是艺术品位和风格的升华。“汉三彩”为以后“唐三彩”的成功烧制奠定了基础。

从直观上判断“汉三彩”,其主要特征为:在同一件釉陶上,出现绿﹑黄以及两种以上釉色交融、混合过渡、互浸浊色,这些色彩的分布给人以“三彩”或“多彩”的感觉。

另外,“汉三彩”、“唐三彩”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其主要表现在:

一﹑同为陶釉,胎质属性相同,都为陶土制作。

二﹑釉质基本属性相同,同为含铅低温釉。

三﹑烧制工艺大体一致,无重大差异。

四﹑使用目的一致,主要为随葬明器。

五﹑装饰目的相同,即通过匠人有意识施釉,使其窑变出多种色彩于一体,以达到美化装饰器物的直观效果。

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汉三彩”还带着初始时期的风味,釉色的品种变化还无法与釉色斑斓﹑色彩丰富的“唐三彩”相比。

在民间收藏日趋蓬勃发展的今天,汉代先人给我们留下的“汉三彩”实物越来越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本着尊重历史的态度,我们无理由漠视“汉三彩”的存在,而应该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客观﹑公正的研讨氛围,来发掘和光大“汉三彩”这个祖国古陶瓷文化中的瑰宝。

素三彩


“素三彩”的定义

明、清两代景德镇生产的,以黄、绿、紫三色釉为主的瓷器品种。素三彩是在涩胎上以彩釉填绘早已刻划好的纹样,再经低温烧成。与唐三彩、宋三彩制作工艺相似,惟涩胎成瓷。素三彩釉色除黄、绿、紫外,尚有黑、白。因不用红色,故称素三彩。素三彩始于明代,正德时已极为精致,清代康熙年间最为盛行。

“素三彩”一词首先出现在清末寂园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黄、茄、绿三色之瓷品为素三彩”,其中的“三”代表多数,无特定含意。之后,中华民国初年的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也提到:“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1989年版《辞海》中“素三彩”的定义是:“瓷器釉彩名。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而烧成。始于明正德年间,清代康熙时继续烧制”。除此之外,陶瓷界还有另外一种“素三彩瓷”的定义,即“素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其实并不限于此三色,但不用红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因色彩中没有红彩,故名”。认真说来,“素三彩”一词最初就没有严谨定义,所以至今仍具有很大笼统性。

“素三彩”中的“素”可以归结为两种含意:一种为该器使用“素胎”(又称“素烧胎”)烧制。“素胎”是陶瓷生坯没有上釉前预烧的胎,它既可增强坯体机械强度,使其在搬运时不容易损坏,又可在上彩釉时不会因浸湿坯体而导致坼裂。出于以上原因,该工艺在陶瓷制作中经常使用。另一种是古代有“红为荤色,非红为素色”之说,该器所用色釉以“素色”为主,故名。

“素三彩”的早期发展

我国唐代出现一种盛名海内外的先烧制素胎,然后挂低温色釉重新入窑再次烧制的陶胎低温色釉器。由于该器主要使用黄、绿、白三色,民国时期人们开始简称为“唐三彩”。随后又逐渐出现例如“辽三彩”、“宋三彩”、“明三彩”及“清三彩”等不同时期同类制品的专有名词。假如比照“清素三彩”特征看,有些唐三彩称作“唐素三彩”也不为过。如此说来,素三彩的早期发展应至少追溯到唐朝。

明代官窑素三彩制品

明代素三彩是在唐宋三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只是随着瓷器烧制技术的提高,御厂改用素烧瓷胎代替以往的素烧陶胎。这一变革不仅进一步增大了“素胎”的机械强度,也提高了成品的精美程度,成为明清三彩与唐宋三彩的最大区别。根据这点,我们又可将素三彩进一步划分为“素三彩陶”与“素三彩瓷”两大类。

唐三彩——古时的三彩之美


唐三彩,是唐代极为盛行的一种低温铅釉陶器,其釉质色泽众多,有淡黄、深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等多种颜色,但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故称之为“唐三彩”。

其最早、也最多在洛阳出土,也被称之为“洛阳唐三彩”,是中国陶瓷烧制工艺里的珍品。

不可否认唐三彩的诞生、兴起在中国陶瓷工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其起源也是有渊源的。

唐三彩诞生之前,中国传统的陶瓷技艺已经非常成熟,为其诞生提供了扎实的硬件实力。

当时三彩釉的装饰工艺兴起,与胎体装饰工艺形成完美的结合,这位唐三彩的诞生提供了极好的艺术基础。

唐代时期,唐三彩被视为一种冥器。贞观之治之后,无论宫廷高官还是民间普通百姓极为盛行厚葬之风,这直接促进了唐三彩在中原地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其胎料选择讲究,以细腻的白色黏土为上料,含有铅的金属氧化物作为助溶的溶剂,加入铜、铁、钴等金属元素作着色剂融于铅釉中进行烧制

于是形成了黄、绿、白、紫、褐等多种色彩的釉质,也有的器物只有其中一种或两种颜色,但大多器物釉质以黄、绿、白三色相间为主,所以古称之为“唐三彩”。

唐三彩釉色浓艳绚丽,是我国陶瓷业的艺术瑰宝,其主要以动物,如马、骆驼,生活器皿和不同的人物形象为素材,形成别具一格,富有生活气息的陶艺品。

其作为国海外交流之物远传四海,是我国传统工艺的国际交流者。

三彩收藏诀窍


唐三彩是唐代彩色釉陶的通称,它素以绚丽的色彩、古朴别致的造型和特有的历史文化承载而具有极高的价值。作为收藏品类,在国内外的拍卖场和古董博览会等交易场所也是经常显现唐三彩的身影。那么就其收藏方面有什么诀窍呢?

首先是其艺术水准的衡量,这个是关键的判断点。色彩、造型极具艺术价值的自然是极品。而且在具体造型中,又以人物俑、马俑和骆驼俑的塑造最为有名。就陶马而言,则以白色三彩马和黑色三彩马最为名贵。1989年12月12日,伦敦苏富比拍场上一件唐三彩黑马以4955万英镑成交,而一件花色三彩马91年在佳士得却仅拍得6.05万英镑。

其次自然是年代和产地。国际市场能见到的有产自中国、日本和朝鲜的三彩陶器,分别叫做唐三彩、奈良三彩和新罗三彩,因为价值不同,所以要区分清楚。其中就中国产的而言,产自唐代的要比"辽三彩"和"金三彩"精彩和价高;产自中原地区的要比产自偏远地区的品质好。

其三要涉及保真的问题。这需要几步程序的考察。一看胎质,真品质地细腻、疏松,有腐蚀痕迹,往往还有钙一类的锈斑。清理后露胎部分表层多有沙质小坑呈现。仿造的则胎质坚硬,呈色或细腻洁白或者发灰;二看色彩,古代三彩釉色深沉、柔和、微暗,尤其是其中的绿釉,色泽较深、柔和。而新的三彩则色泽光亮、鲜艳、刺眼,绿釉部分仿品则是色泽较淡且浮在表层,缺乏润泽感。古代三彩中的黄釉或红釉则多呈现出象蚕吐出的细丝一样的流纹,而新烧制的三彩陶器却一般没有这种现象。

最后需要综合考量其外观成色、辨识气味、辨别造型等。原品表层附着土锈,有特异的土腥气味,尤其遇水后气味更加明显。造型方面也自由、娴熟,胎体起伏、转折自然。胎壁有的有厚薄不均的现象。新品则多有烟熏味,造型规整、古板。

综合以上几点,大体可以划定唐三彩的关注范围,而介入收藏自然要眼到、手到、心到。眼力加魄力是藏家的临门一脚,相信唐三彩这个领域会带给选择正确的藏家以丰厚的回报。

明初景德镇“空白点”瓷第三期 第三期——天顺王朝


一、 本期特点

① 青花色调,浓淡纵或有别,而钴兰发色仍以靛青为主,除官窑上品外,苏泥渤青极少使用。

② 青花逐渐崇尚淡雅。

③ 布局疏朗,秀丽宜人。

④ 装饰花纹表现手法宽广,从对自然景物的忠实写生到自由想象的浪漫夸张。

⑤ 盘的造型极大部分全属拱口,碗盏,则以“宫碗”为主,并“墩子”式样。

⑥ 口沿饰纹,丰富多彩。三叠或更多龟背纹锦,标志时代特征。

⑦ 变体莲瓣(弁)绝少经见。

⑧ “团花”(或作“花团”)装饰普遍运用。

⑨ 无论盘、碗通属釉底。

二、 釉质与釉色

釉质细平滋润,含铁量稍少。釉色大致可分浅鸭蛋青和微含青味以及粉白、刀切凝脂般的腻

白釉诸种。白釉器表、里、底三面釉质和釉色一致,一般底釉颜色较淡或呈白色,和前两期相似;惟本期碗底釉面光洁,绝少缩釉细点,盘件较正统,景泰为佳。多数底釉温润如玉,其质僵者为数极鲜。

1. 盘:

① 圆唇,拱口,弧壁,圈足丰上敛下,其边墙外壁作不同程度的向心倾斜,足深或等于足高,足端露胎线平切,或小于足高,足端露胎线作“灯草梗”样。

② 圆唇,拱口,弧壁,足深小于足高,圈足稍稍向心倾斜,足端露胎线打磨圆匀,似“灯草梗”一圈。

2. 碗:

① 撇口,弧腹,削胫,圈足边墙下部微敛,底平,足深大于足高。

② 撇口,口径较大,腹深较浅,圈足较矮,露胎线两面切削后打磨圆熟,底面平坦,足深略大于足高。

③ 撇口,浅腹,丰胫,圈足上丰下敛,足端露胎线平切后内外沿更修削打磨,足深等于足高,底面平。

④ 撇口,弧腹,削胫,圈足边墙下部外侈,足深等于足高,底心微凸,此品属典型的明代宫碗式样。

⑤ 口微撇,弧腹,削胫,圈足下端微敛,露胎线外沿单面轻刀旋削,内沿打磨圆熟。足深大于足高,底面微凸,中心留有挖足旋坯遗痕—圆点状“乳钉”

⑥ 广径,敞口,斜壁,丰胫,矮圈足,足高约当足深的1/2,露胎线打磨圆熟。

⑦ 墩子式:圆唇、直口、丰胫,深足或较浅,或腹深较浅(足深等于足高),足径较大。

⑧ 另有一种墩子碗,口沿微折,直壁丰胫,足深等于足高,露胎线外沿切削较重,内沿曾加修削打磨

⑨ 撇口,弧壁、丰胫浅碗(传说属凉食碗类),釉底面平,假圈足(就底挖足),其直径比第二期拱口浅碗宽广。

⑩ 侈口,弧腹,削胫,敛足甜食碗,圈足露胎线内、外沿两面切削,外沿刀力较轻。

三、 装饰

1. 主题:

① 缠枝花(二方连续),缠枝花常见题材为莲花和牡丹(见上期图三十四、三十五)。从地下出土遗物看来,在本期内,缠枝莲远比缠枝牡丹数量多。而后者往往用淡描青花勾划纹样,再在图象轮廓线以外,涂上钴兰作为“地”色,沉静,素雅,别有风韵。花纹图案固然来自织锦,而“地”色的运用,不无更受当时流行的铜胎嵌珐琅影响。缠枝莲花型大别有三:复瓣型;单瓣型A;单瓣型B。

叶型特点:主叶夸张或叶尖作单线延长如“鞭毛状”;托叶繁复,“鞭毛”样叶尖。

② 折枝花

均衡纹样折枝莲各一组(两枝),环抱碗壁表里;相同单独纹样葡萄三则,顺序同向展开,组成碗壁外表装饰;同一题材荷花,两组均衡纹样,构成外壁饰纹。

③ 团花(又称“花团”)

用花果枝叶组成圆形单位纹样或加“角花”“补白”,以二方连续形式表现,布局匀称,井然有序,疏密繁简,统一于整体画面。它在本期装饰题材中所占比例不步。景德镇窑如此设计,盖发韧于宣德,此后影响深远,及于晚清。而明代直接继承传统的厥为天顺和成化。有时也用作盘碗心纹饰 。

④ 贯套环

贯套环的运用 也是相当普遍,一般当着主题装饰画在碗壁外表,以二方连续图案出现。它的基本形象一致,但构图有两种:其一,套环末端画一“石榴”形顶;另一种顶端呈“三角枫”叶片式样(见上期图十七—下同)。

⑤ 莲花托梵字

清新典雅,赏心悦目,用散点式二方连续纹样表现。成化时期青花瓷上简洁明丽的装饰艺术风格,实肇端于此。

此外还有海水异兽,松竹梅图;杂花图,菊石图,秋瓜图等。本期花卉多加藤蔓卷鬚,这是第三期花卉特点。又有“对称纹样”莲花图,莲沼鱼戏,淡描成象,钴兰作“地”及间以花坛的双狮盘球生动绚丽。

2. 盘碗心:

蜗牛(W111);还有海水螺蛳纹样,运用范围较广;再则花坛也是本期断代的因素之一;至于“如意轮方旋杵”,虽然还在应用,但为数极少,已逐渐衰微;折枝莲花则带藤蔓卷鬚,花鸟,牡丹山石,海水云纹图,香草龙吐杂宝等,亦是常用题材。

其它则有莲池图,碗心莲瓣内梵文经咒第三期仍在使用,为数亦属不多,盒子锦卷草团花,石榴团花,折枝山茶,海水游鱼,变体莲瓣组成的团花(以“盒子锦”形式表现),牡丹花,葡萄,石榴树,狮子盘球,莲瓣内双勾梵文经咒等。以上种种盘碗心图案,一律出之以“适应纹样”。

3. 边饰:

口沿外饰纹带:

① 三叠龟背纹锦或更多层次(图三十七)。在这样的边饰带上也有龟背纹锦作“地”而“开光”者,亦属本期。

② 海水浪花:浪花形象不同于元、永乐、宣德,好象热带植物人掌植株见图三十六。

③ 复叶卷草。侈口碗多数卷草纹(图十八),极个别重十字菱形纹口沿边饰(图十九)。

④ 套叠“ャ”字,利用对应字脚垂直线条,相互牵连组成层次深邃的边栏。

以上四种统属本期断代因素。

⑤ 见湖石,湖石洞眼加螺旋线(图二十和图三十七)。

⑥ 颠倒错列“品”字心三角形饰纹带,仍见于空白点第三期(图二十一)。

⑦ “回文万字”锦边。

⑧ “龙勾式”卷草(按:“空白点”此种卷草,不同于永乐、宣德),螺旋纹边缘不如前者规正。

⑨ 兰“地”白花卷草,纹样形象虽然因袭过去,但是装饰手法不落前人窝臼,兰地而白花,为本期边饰别开生面。用于口沿表里。

口沿里壁饰纹带(二方连续纹样):

① 花边纹(图二十二),亦属本期所独有。

② 颠倒石榴果纹,单独纹样排列或疏或密,组成散点式二方连续纹样。

③ 重十字菱形饰纹带

碗胫饰纹:

① 莲瓣:莲瓣的画法有三种,为空白点通用饰纹:

瓣片舌状削长;辫形丰满;瓣内层次重叠(四层)。

② 蕉叶及其变体:

舌状莲瓣形(全缘);狭长三角形,锯齿边缘,叶尖如芒刺;双勾葵瓣边缘,中心作蕉叶。

以上几种排列紧密,环胫一周,其中后两种为本期断代因素纹饰。

③ 变体莲瓣不多,看到以下几种:

莲瓣内用钴兰衬托圈,点花纹及其外围轮廓,同第二期;莲瓣内用钴兰衬托白色花纹小圆圈二只;莲瓣直线条外围轮廓,中心内涵画钉螺形花纹;双勾笔法,内涵作缠枝花莲叶型花纹(见附图3);直线轮廓,内涂钴兰,衬托菊叶形花纹后两种属本期断代因素。

盘、碗心花纹边饰:

①“龙勾式”卷草纹。

③ 浪潮海水(图二十三)。

③“面”字拚图饰带(图二十四),母形源出永乐青花。

圈足饰纹:

极其个别的盘碗圈足上绘有饰纹,本期见到的有下列三种:

① 方“回”纹(图二十五)

② 颠倒错列葵瓣纹(图二十六),即本期盘碗花纹边饰“海水浪潮“之变体。

③ “小“字形花朵朵(图二十七)

地皮景作圆弧,或折线高低起伏小山包,或继承二其传统的一组平行直线下,上下重叠几层(图二十八)。上述小山包由不定数逐渐变成对称有规律的一定数的隆起小丘陵,环器胫一周(图三十八)。并演变为成化瓷(图三十九、四十)。

唐三彩介绍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在国际大舞台的历史中的第一个号称全球鼎盛的时期。唐朝经济非常繁荣,在文化上也是百花齐放。唐三彩是唐朝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是当时的一种彩陶工艺品。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的唐三彩的外观造型非常生动,也非常逼真。

唐三彩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唐三彩的色釉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的效果。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

唐三彩用于随葬,做为明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它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人物、动物和日常生活用具。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

唐三彩种类很多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等。大致上较为人喜爱的是马俑,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嘶鸣,均表现出栩栩如生的各种姿态。至于人物造型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征:贵妇面部丰圆,梳成各式发髻,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刚烈勇猛,胡俑高鼻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壮气概,足为我国古代雕塑的典范精品。

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唐三彩实际上是唐代彩色釉陶的总称,由于它烧制于唐代,所烧作品用得最多的色彩是黄、绿、白三种颜色,所以得到了唐三彩的名称,实际上,它所用的色彩还包括蓝、赭、紫、黑等。这种彩色釉陶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陶工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对含有有色金属元素的各种原料有了新的认识而制作成功的。之间历经了一个由粗到精的缓慢烧造发展过程,到唐供时,终于烧成了著名的唐三彩陶器。

唐三彩不仅贵在釉色浓艳瑰丽,而且骆驼、马和人物等的造型生动传神,富有生活气息,当时的国际场上,唐三彩就已负有盛名,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物品之一。1928年,陇海铁路修筑到洛阳邙山时,出土了大量唐三彩,古董商们将其运至北京,受到了国内外古器物研究者的重视和古玩商竞相收藏。之后,洛阳地区不断有唐三彩出土,数量之多、质量之美,令人惊叹。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摄氏度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950摄氏度。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仿古产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这么一个过程,然后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

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

唐三彩的特点我们现在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它是造型,从造型方面来讲呢,它的造型与一般的工艺品的造型不同,与其他时代的出土的马也不同。首先它的造型比较肥硕,这个马的品种,据说是从当时西域那边进贡过来的,所以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马的形状有点不大相同,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唐马的造型特点,它是以静为主,但是静中带动,你们看到这是一匹静立的马。但是它通过马的眼部的刻画,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圆睁的,然后马的耳朵是贴着的,它好像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动静一样,它通过这样的细部刻画来显示出来唐马的内在精神和内在的韵律。

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红、绿、白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然后在高温下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唐三彩的最后一个特点就是胎质。唐三彩胎质白中泛浅红、浅黄色。胎土细、实,含有矿物杂质。由于大多从墓中出土,历经千年时间,器物露胎处有风化现象;仿品多为瓷胎或以石膏为胎,胎质洁白、细腻,无风化现象。杂质少,叩之声音响亮,上手手感较重。

唐三彩这一种工艺品的特点,它有中西文化的交流特点在里面,这个造型是鸡头器皿,从考证它当时是西域国家甚至中东国家的一种盛酒用的器皿,但在中原地区把它作为一种工艺品来制作,并且从人们的使用中可以看到当时中西文化的交流。

现今所见的唐三彩陶器,大量的都出于盛唐时期,其烧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代表了唐三彩烧制的最高水平,然而从晚唐开始,唐三彩的制作逐渐走向衰败。随着唐王朝的减亡,唐三彩也随之消失。唐代以后,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在北方地区流传繁衍,其中包括契丹民族的三彩和北宋三彩,还有金代的金三彩等,但它们的艺术水平与唐三彩相比较为逊色,风格也有较大的区别。

唐三彩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品,不仅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和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当得要的作用。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输出国外,深受异国人民的喜爱。这种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斓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据考古界的挖掘,在丝绸之路、地中海沿岸和西亚的一些国家都曾经挖掘出来过唐代三彩的器物碎片。那么这种文化传流到国外也对他们的陶瓷业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包括在日本和朝鲜。日本奈良时期曾经仿制中国的三彩制作出来过三彩器物,当时被称为奈良三彩,朝鲜的新罗时期也仿造中国的三彩制作过三彩的器物,叫新罗三彩。

正因为唐三彩有如此的魅力,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国内市场的开放,喜爱收藏唐三彩的人越来越多。

唐三彩的复制和仿制工艺在洛阳己有上百年的历史了,经过历代艺人们的研制,使“洛阳唐三彩”的工艺技巧艺术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唐三彩的制作工艺也得以继承和发展。

唐三彩作为一种陪葬用的瓷器风靡了世界,是中国古代文明征服世界的一个具体表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色泽艳丽、富有生活气息、外观造型非常生动的唐三彩让今天的我们啧啧不已。

唐三彩有三美


唐三彩在唐代非常盛行,得到许多名人雅仕、达官贵人们的喜爱,釉色为黄、绿、白三种颜色的多彩瓷器为什么在唐代那么受到人们的喜欢呢?唐三彩有三美——色彩美、造型美、装饰美。同时唐三彩瓷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代表了中国民族的智慧以及瓷器制造技艺。

唐三彩久负盛名,其一源于其造型美。而这则归根于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如轮制、模制、雕塑及黏结等技法的成熟运用,使其加快了创新步伐;又因唐三彩继承了深邃洞达、极态尽妍的汉文化,融会贯通了豪迈奔放、达观质朴的异域文化,形成了橘黄典重、雄浑灿烂的大唐文化。

唐三彩的色彩之美: 搭配好釉彩是关键 奥妙之处在窑变

唐三彩,其色彩之美至关重要。三彩釉陶的最大特色在哪?就在于高度发挥低温铅釉的性能,运用黄、绿、白、褐、蓝等多色铅釉,做成复杂华丽的装饰。

由于唐三彩的彩釉流动性大,不同颜色的彩釉处于一种互相掺杂、相互融合的状态中,玉石便产生了“异色兮纵横,奇光兮灿烂”的瑰丽缤纷的奇异现象,这种多色彩釉混合的现象,正是唐三彩的奥妙之处,入窑一色,出窑万千,这种窑变形成了一种自然天成的画面。

由此可见,使用釉彩是唐三彩色彩之美的关键,而搭配好釉彩则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因此,只有将釉彩搭配得精细而准确,做到浓淡相宜、轻重适度、明暗适中,才能制作出无与伦比的艺术瑰宝。

唐三彩造型之美

从唐三彩具体的造型而言,常见的造型有人物形象造型、动物造型和器物造型三大类。就人物造型来看,若按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等级来划分的话,有少女、贵妇、文官、武士、侍女等人物。单就侍女的造型来说,人物的表情有着千差万别。如侍女的形体有胖瘦、立坐之分,其姿态行走,有梳妆、演奏、跳舞之别;就表情看,有喜怒哀伤忧愁之态;共性方面,她们的态度是谦虚而卑微的,因为她们是侍奉主人生活与娱乐的。

从唐三彩女俑的造型看,一般为釉色厚重、面颊丰满、体态丰腴,而肥硕艳媚成为一代美人的标志。因此,三彩女俑都被塑造为“丰颊腴体”的胖俑。大唐盛世,实行了比较开朗和开放政策,这种开放之风也在妇女生活中体现出来。如有的妇女偏爱戎装,有的喜好男装,有的喜爱胡装,虽然爱好不同,但都喜爱娇艳而华丽的服饰。

从唐三彩的动物造型看,马与骆驼居多,马是艺匠最熟悉并塑造最为成功的对象之一。它的特点是头瘦臀圆、膘肥体壮、骨肉分明、线条流畅。或饮颈长啸,或低头啃草,或扬蹄奔跑,或驰骋疆场,其中尤以雄健奋髦、矫健似龙的骏马最为出色,可谓唐三彩的珍品。再看骆驼的造型亦十分丰富,一般为昂首阔步、任重道远的模样。有的驮载乐队,有的满载丝绸,都各具神态,它们是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工具。

唐三彩器物的造型质量要求也很高,如碗、盘、瓶、壶,个个玲珑剔透、晶莹可爱。

唐三彩的装饰之美:贴花刻花纹盘等技法造就美中之美

如果说唐三彩的色彩美主要是指它的釉彩流动所造成的千变万化之美,那么装饰美则是指釉彩美自然流动所造成的美,再加上各种精美图案,以及贴花、刻花、纹盘等技法而造成的美中之美。

就其装饰美而言,有几下几种,一种是图案与彩带装饰。用笔敷各色釉汁画成彩色斜线,由交叉起来的斜线构成网状菱形、方形、三角形图案,或在器物的外壁上划分几个部分,构成不同的图案,有的为竖线,有的为平行线,构成总体规整和谐而又美观的图案。而彩带装饰,是用各种釉彩在器物上画成彩条,经过高温形成条状自上而下的彩带。这种彩带由于器物表面的凸凹与起伏,釉彩的轻、重、浓、淡,相互浸润和流淌,由上而下流淌成一条条斑驳淋漓的彩带,形成变幻莫测,自然天成的垂流条纹,绚丽无比。

一种是搅胎工艺装饰。何谓搅胎?亦称为纹胎。这是一种技艺要求较高的工艺。具体是先选用白、褐等不同颜色的瓷土,再把两种不同颜色的瓷土,有规则地搅拌在一起,随即将泥料切成薄片,一层一层叠压和泥块,并用模具拉坯而成形而后入窑烘烧而成。

另一种是多种工艺综合装饰。即在同一器物上把模印、捏塑、贴花(刻花、印花、划花)彩绘等工艺结合运用,形成多姿多彩的三彩艺术。

唐三彩不仅造型美、色彩美、装饰美,而且通过神奇的造型、缤纷的色彩、华丽的装饰,充分表现了人和物的精、气、神,给人以神奇、灵动、飘逸,呼之欲出的感觉,使唐三彩的内在美与外在美达到了非常完美的和谐统一。

唐三彩虽然有三美,故其唐三彩老瓷器价值也高,有不少赝品唐三彩古瓷充斥市场。在鉴定唐三彩真假的时候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1. 胎土新断面遇空气即变颜色,2. 自然的千年陈旧感,3. 从露胎处的土锈鉴定。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鉴定唐三彩瓷器。

唐三彩特点


唐三彩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是造型。从造型方面来讲,它的造型与一般的工艺品的造型不同,与其他时代出土的马也不同。

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出土的唐三彩,从现在分类来看主要也是分为动物、器皿和人物三类,尤其以动物居多,这个可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在我国古代马是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战场上也是需要马,农民耕田也需要马,交通运输也需要马,所以唐三彩出土的马比较多,其次就是骆驼也比较多,这可能和当时中外贸易有关,骆驼是长途跋涉的交通工具之一,那么人们经商可能就是从东往西,从西往丝绸之路沿途需要骆驼作为交通工具。所以说,匠人们把它反映在工艺品上。人物一般以宫廷侍女比较多,这个反映就是当时的宫廷生活有关。

马的造型比较肥硕,这个马的品种,据说是从当时西域那边进贡过来的,所以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马的形状有点不大相同,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唐马的造型特点,它是以静为主,但是静中带动,你们看到这是一匹静立的马。但是它通过马的眼部的刻画,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圆睁的,然后马的耳朵是贴着的,它好像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动静一样,它通过这样的细部刻画来显示出来唐马的内在精神和内在的韵律。

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红、绿、白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然后在高温下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十分丰满。动物以马和骆驼为多。

唐三彩这一种工艺品的特点,它有中西文化的交流特点在里面,这个造型是鸡头器皿,从现在的考证它当时是西域国家甚至中东国家的一种盛酒用的器皿,但是作为中原地区把它作为一种工艺品来制作,并且人们的使用可以看到当时中西文化的交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转型期三彩壶》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转型期三彩壶》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民国素三彩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