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黄釉瓷器 > 导航 >

黄釉描金双耳罐

黄釉描金双耳罐

古代黄釉瓷器 古代黄釉瓷器鉴别 乾隆黄釉瓷器鉴别

2020-06-05

古代黄釉瓷器。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31.6cm,口径18.8cm,底径17cm

生产时代: 弘治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黄釉

陶瓷造型: 罐

说 明: 明弘治TaOcI52.com

罐直口,溜肩,肩以下渐敛,平底,口、肩之间置对称曲带形双耳,口、底大小相若。罐内施白釉,外施黄釉。罐身上下共有描金弦纹7道,双耳上各有青花线2条,下腹部相对的两面以金彩绘二牛。底素胎无釉。

此罐以舒缓的曲线构成丰满匀称的形体,体虽硕大,却无笨拙之感,古朴中透出俊秀之美。罐上所施黄釉色泽淡雅,浑然一色,描金弦纹熠熠生辉,装饰效果高贵典雅。

我国传统低温黄釉瓷器以明弘治时产品最负盛誉。由于弘治黄釉瓷器一般用“浇釉”的方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又因其黄色浅淡娇嫩,故亦称“娇黄”。明代黄釉瓷器以盘、碗居多,黄釉描金罐唯弘治朝有。此类黄釉描金罐除置曲带式耳者外,尚有置兽耳者,也有不置耳的,均属宫廷祭祀用器。其传世品多属清宫旧藏。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黄釉金彩牺耳罐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32cm,口径19cm,足径17.5cm

生产时代: 弘治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黄釉

陶瓷造型: 罐

说 明: 明弘治

罐广口,短颈,溜肩,腹部上丰下敛,平底,肩两侧置对称牛头形耳。罐内施白釉,外施黄釉。外壁自上而下饰金彩弦纹9道。底素胎无釉。无款识。

明代黄釉瓷器造型以盘、碗居多,罐则少见,且为弘治朝所独有,除双兽耳罐以外,还有绶带耳罐。

明代黄釉瓷器除作御用餐具外,据文献记载,还被用作方丘(地坛)的祭祀用器。《大明会典》卷二百零一载:“嘉靖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行江西饶州府如式烧解。”

低温黄釉器创烧于明初景德镇官窑,以后各朝多有制作,但以弘治朝产品最受人称道,其烧制水平达到了历史上低温黄釉的最高水平。因当时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又因其呈色娇嫩,故又有“娇黄”的美誉。

长沙窑黄釉褐绿彩云荷纹罐(唐)


长沙窑黄釉褐绿彩云荷纹罐(唐)

现藏扬州博物馆。

高29.8厘米、口径16.3厘米、最大腹径25厘米、底径19.5厘米。

罐大口、侈唇、高颈、窄肩、深腹呈圆筒形,肩部置对称的扁环形模印纹饰的双系,其中间为阳文“王”字,其两侧为阳文云纹。罐外壁满施均匀黄釉至底,露出米黄色胎,而外底内周(即内芯)向器内凸入处则满施黄色釉。此罐以褐、绿两色的圆点相间排列组合成联珠状云荷纹,云荷纹即是以五朵小如意云为主,组合成一朵大如意云纹,并于其两侧云梢处饰以亭亭玉立的莲花各一枝,又在对称的两组云荷纹之下的间隙,各补上一枝荷叶纹,这样,就使此罐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云荷纹图案。其相间排列的联珠状云荷纹的两种色彩线,在黄釉衬托下,显得更加醒目、突出。此罐特点为:第一是彩釉瑰丽,形体大,纹饰满。第二是构图奇异,别具一格,绘画显示出一种气势美,纹饰采用的联珠纹与波斯萨珊王朝工艺上的珠纹相同,颇有异国风格。第三是色调明快、和谐,意趣横生。第四是制作工艺精湛。在出土的唐长沙窑器皿中极为稀见,一九九四年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定为国宝文物。

鉴赏知识:长沙窑

现代仿钧窑瓜楞双耳罐


藏品名称:现代仿钧窑瓜楞双耳罐

收藏者:贾英顺

藏品来历:我是在三年前去河南啊,旅游时候,看到的,然后呢,特别喜欢,买到家里,在家里摆放的时候呢,我有一个朋友,他比较喜欢这些东西吧,他说你这个是元年的,元年的瓷器,对,元代的钧瓷。

藏品特征:这件藏品为一个瓜棱双耳罐,通高为厘米,口沿直径10厘米,腹径14厘米,底足直径6.5厘米,底足无釉无款。左侧有一块红色的斑,罐的内外均施釉,釉色为灰兰色,品相完好。

相关背景资料:钧窑瓷器是青瓷系列中比较独特的一支,其中最著名的品种是高温铜红乳浊釉,即在天蓝或月白色釉上烧出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玫瑰紫或海棠红色,有的还交织着蓝、灰、褐、鳝鱼黄等颜色的斑点或丝缕,这是工匠们在釉料之中掺用了少量的铜,在还原气氛下,烧成了多变的釉色,这同时也为后世的瓷器装饰扩大了领域。到了元代,钧瓷已成为北方民间比较普遍使用的瓷器。元代的钧窑瓷器大都器形硕大、浑厚凝重,这时的器物胎体粗松、釉面出现棕眼,釉色一般为月白、天蓝,有时也会出现红色彩斑。目前随着钧窑瓷器价位的不断攀升,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钧窑瓷器的仿品。

鉴定专家:杨静荣北京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

专家评述:元代的钧窑呢,是民窑,民窑生产的时候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属于商品生产,所以民窑产品的最大特点都特别随意,在古代的时候,一般修批(音)的时候只削一刀,就下一道工序了,所以你看那五好号作品,虽然是手工成型,但是它在底下修批(音)的时候,削了好几刀,另外一般我们在坚定的时候,主要是第一看造型,第二看胎釉(音),然后第三看工艺,这个钧窑呢,在评定价格的时候,请大家注意,最贵的还是官钧,官钧的价格永远是在市场上一般是百万左右。这个民窑的如果是金代的,价格一般还是相当不错的。但如果到了元代的钧窑,一般它属于民窑作品,民窑作品呢主要是辨别窑口,而总的元代的价格一般盘子和碗,价格不是很高,但是传到现在呢,毕竟也有600多年了,所以它还属于很不错的东西,我们这个专家团经过慎重的考虑呢,这件仿元钧的作品呢,属于中档的仿古瓷器,定位1200元仅是一个参考价。

专家鉴定团估价:1200元人民币

黄釉托杯(清)


清 黄釉托杯

规格:高3.9cm

这是一组康熙朝的黄釉杯和托。杯外壁刻双龙抢珠,口沿为波浪纹,盘外壁为龙四条,穿于火云之间。这种黄色调的釉是在850℃—900℃的低温氧化气氛下烧成的低温釉。中国传统的低温黄釉,从汉代开始历朝都有制造,古代陶工从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含有少量铁的石灰釉在氧化气氛下能产生黄色的经验,汉代还知道以铅为助熔剂,烧造铁黄铅釉。但明代以前的低温黄釉的色调并不是真正意义的黄色,多数是不怎么纯正的黄褐、深黄等。真正的黄色是在弘治、正德时期才烧造成功的。这种黄色色调纯正、娇嫩、均匀,釉面光滑平整,人称娇黄或鸡油黄,又称浇黄,这一时期生产的黄釉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烧釉是施釉的一种,方法是把待上釉的器物置于木架板上,陶工手执盛器舀取釉浆浇泼于胎体上,次数一般为两次。方法虽简单,但要使釉层均匀却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术。有时候陶工们还在瓷胎上刻划美丽的花纹图案,然后再浇上黄釉,烧成后图案在黄釉层下若隐若现,含蓄朦胧,高雅精细,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康熙黄釉以仿弘治娇黄为主,但黄色稍深,是以铁为着色剂的低温釉。从清代来看,纯正的黄色与五爪龙一样,是皇家专有的标志。这一时期的黄釉器型多为盘、碗,也有一些盏托或杯。装饰图案较少,多为素面,有少量的装饰也只是采用刻划的手法。

弘治娇黄釉鉴识


弘治娇黄釉品种多,数量大,价值甚高,后世都以其为楷模,清以后多有仿品。鉴定时需把握的重要特征是:

一,弘治造型规整,修坯细洁,底足白釉初期与成化白色一样,中期发灰,晚期泛青色,与正德的亮青色一致。

二、弘治盘底均有塌凹现象,后仿者多为平底。

三,弘治器物底足低矮,圈足光滑,后仿者底足稍高。

四,款识中“治”字中的三点水,一般真物均低于“台”字,后仿者三点水和“台”字相齐平.

五,弘治黄釉得鸡油黄色级难仿制。成化时偏黄白色,后仿者多发深黄色。弘治黄釉二次上釉均十分精细,边沿与白釉或白胎相接的部位整齐而自然,后仿者多显拘谨。弘治以后,历代都生产黄釉,正德朝继承弘治传统,但黄色偏重,给人以老成持重之感。嘉靖朝黄釉丛浅淡到深黄均有,釉面似有不平之感,可能是笔拓法上的釉,也有釉面匀润的,估计是用吹釉法上的釉。嘉靖时习惯在黄釉上绘红彩,在低温红釉上绘黄彩。个别黄釉器底足施黄釉,均为刻官款。万历黄釉器传世较少,多为碗类,黄色深沉,已无娇黄之感。

清同治粉彩描金筒式盖罐瓷器


摘要:清同治粉彩描金筒式盖罐瓷器收藏鉴赏清同治粉彩描金筒式盖罐,通高11.7厘米,直径9.8厘米。罐身画面描绘的是《西厢记》“长亭送别”的故事片段。故事背景是:因崔夫人悔婚,经普救寺长老劝说,征西大元帅杜确无形的压力

清同治粉彩描金筒式盖罐瓷器收藏鉴赏

清同治粉彩描金筒式盖罐,通高11.7厘米,直径9.8厘米。罐身画面描绘的是《西厢记》“长亭送别”的故事片段。故事背景是:因崔夫人悔婚,经普救寺长老劝说,征西大元帅杜确无形的压力……迫使崔夫人最终作出了让步,约定张生想要迎娶莺莺,必须进京赶考求取功名方可;张生为爱情和前程准备赴京赶考,莺莺在十里长亭为张生摆下筵席送行。后来张生果然不负众望金榜题名,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画面中,莺莺渴望自由爱情的深情之美、盼君早归的眼神透着小女人的依恋之情;婢女身份的红娘持壶紧随莺莺;张生的钟情之美、真爱永恒的信念,与莺莺共同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显示出超前的进步思想。三人个性鲜明、彼此衬托、相映成辉。

此器整体色彩艳丽华贵,虽带有点俗气,但很有晚清社会动荡、皇权飘摇的氛围,也体现出景德镇晚清瓷业衰落的大环境;画面遵循前朝旧制,沿用套路式画法,人物尚能维持清咸丰风格,堪称一件古瓷佳作。

明弘黄釉不愧为黄釉瓷器典范,黄釉暗纹盘釉色厚重包浆老道


明代黄釉瓷器看弘治,清代黄釉瓷器看同治,明清两代黄釉器因具有特殊含义而被皇家所垄断,是宫廷中祭祀和陈设的专用器物,一般官宦和普通百姓绝不允许使用。在明代,弘治时期的黄釉瓷器颇具代表性,其制釉色娇嫩,色彩淡雅,无论是制胎刻花,施釉光色,还是烧造工艺,都是明代黄釉器中的最高水平。

黄釉暗纹盘盘为撇口,浅壁,足圈露胎。全器里、外面均施黄釉,色调沉稳,黄彩饱满,为少见的黄釉器中佳器。盘里心暗刻正龙图案;盘外壁为素面,近足部暗刻海水波浪纹,线条虽较为简单,刻画却逼真生动;盘底部为白釉地,底心中央有青花小双圈,内楷书“大明弘治年制”6字2行款。

大明弘治年制 青花官窑款

黄釉带盖鸡冠壶


黄釉带盖鸡冠壶

辽代 黄釉带盖鸡冠壶

规格:高21厘米

收藏地:辽宁省朝阳市博物馆

契丹人的仿皮囊酒壶

此壶出土于辽宁省朝阳地区辽代墓中,褐胎黄釉,由于釉层较薄且长期使用,釉层多已脱落。筒状小口,鼓腹下垂,小平底略内凹。上部两侧缓收合为鸡冠状,冠上中部有一凹槽,凹槽处加饰仿缝合皮囊的榫状物,凹槽两侧各有一圆形穿孔。腹中部有两条凸弦纹曲弧向上,共承起一火焰状物。在边缘处还加饰一条上窄下宽的带状边饰,似仿皮囊为防止泄露而加饰的边饰一样。上加复层台状小盖,盖上有螺旋状小钮。

游牧生活的产物

契丹族原是北方骑马民族,四处游牧是其主要生活方式,因此扁体弧底、适于悬挂在马鞍上的皮囊壶成了他们必备的生活用具。后契丹族入关建立辽国,生活方式与以前有所变化,皮囊壶也开始被陶瓷鸡冠壶所取代。这种鸡冠壶的造型就是完全模仿皮囊壶,连皮革的接缝和细密的针脚都模仿得惟妙惟肖,似乎用真的皮囊翻模一般。

鸡冠壶的演化

考古发现的鸡冠壶很多,形制变化也较为明显,越早与皮囊壶越相像,带有契丹民族传统的装饰风格;越晚期的鸡冠壶则越脱离皮囊的原形,如1954年辽宁赤峰辽附马墓出土的白釉鸡冠壶和辽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白釉刻花提梁壶,就只有皮囊壶的某些特征,而渐失其原有韵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