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 导航 >

元青花瓷器的鉴赏与收藏技巧

元青花瓷器的鉴赏与收藏技巧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元青花瓷器高仿鉴别

2020-06-08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自从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拍出了上亿元的价格后, 元青花瓷器更加受到欢迎,成为艺术品市场上受热捧的宠儿。为什么元青花瓷器这么珍贵?它真的有那么值钱吗?我们应该怎样收藏元青花呢?

青花瓷是釉下彩绘瓷,是世界上最著名和瓷器史上生产数量最大的品种。

元朝时期,米纳依彩绘陶器使用含钴的氧化物绘制烧成釉下蓝彩的技术,传到了我国内地,为景德镇制瓷艺人掌握,烧出了纯深蓝色的霁蓝釉和闻名世界的精美的白釉下蓝花的青花瓷器。

袁述凡手绘作品·青花釉下五彩缠枝牡丹花瓶

优质的元青花瓷为元末景德镇特制

元朝有关的记述中没有提到青花,直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波普博士根据英国人大维德收藏的一对带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款的青花云龙象耳瓶,对照伊朗阿德比尔宫博物馆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收藏的大量元青花瓷器,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了至正型青花的概念,使国际上产生了研究、收藏元青花瓷器的热潮。

此后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在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元青花。其中有许多与大维德瓶的水平、风格相似。而也有的青花发色浅淡甚至灰暗,纹样简单,器型较小,并且可以确定这种元青花器的制作早于至正年。至正型的青花是使用伊朗青料绘制烧成。元青花大多数没有款识,后人即使见到精美的元青花,容易误认为宣德时期,洪武与永乐朝的青花也存在这种情况,只是最近20年才逐渐被区分出来。

元代青花瓷器的创制,是陶瓷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从此以后,以青花为主体的彩瓷成为瓷器的主流品种,以往一贯占主流地位的颜色釉退居次要地位,陶瓷美学上从以素雅为美的中古时代进入了五彩缤纷的近古时代。因此元青花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学术界认识之后,就立即引起了艺术品收藏界的关注。元青花的市场价格一路飙升。那么这到底合理不合理?元青花究竟应该如何估价?

关于文物艺术品的估价问题,按照价值规律。实际上并非每一件元青花都是一级精品。造型、纹样都十分精美的属于一级珍品;器型较小、纹饰略简单的可列为二级和三级。

那么什么样的才是至正型的元青花呢?这就涉及至正型的元青花器的鉴定。

元青花的特点

元代瓷器造型上总的特点是浑厚凝重、气魄雄伟,特别是高级的细瓷,包括至正型青花,这个特点尤为明显。这与蒙古人豪爽的性格有关,同时也与它是出口品有关。至正型青花最主要的器型是大盘,传世品也是以大盘为最多,而且这些传世的元青花大盘大部分保存在伊朗和土耳其的国家博物馆,是昔日王宫的遗留。这说明元青花在当时主要是返销元青花技术的故乡—盛产米纳依彩绘陶器的伊朗。当然也有龙泉窑的大盘。这种大盘是我国以前没有的新型式样,系按照伊斯兰国家人的饮食习惯,置于地毯上盛放食物。盘子的直径达三尺,却极为平整,毫不翘棱变形。盘的样式为折沿,而且板沿很宽,有二寸多,适于手持搬动,分菱花和圆形两种。菱花式的有十瓣、十二瓣和十六瓣。十瓣和十六瓣的是花口圆身;十二瓣的是花口、花身、花足的通体菱花式,每瓣大小相同,制作十分讲究,尤为精致。

元青花的装饰

至正型青花在纹样上的特点是既带有一些西亚美术的装饰形式,又有浓厚的我国传统民间图案的面貌,布局繁密,风格华丽热烈,与当时织金锦的图案和效果又极为相似。从陶瓷艺术发展史上看,元青花的纹饰不但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宋代磁州窑黑彩的图样,表现技法也十分熟练高超,画面精美生动。

西亚的特产花卉—大丽花,又称西番莲的缠枝花纹是元青花的最常见的纹样,也是我国瓷器的主要纹饰。元青花的纹饰分很多层,少则两三层,多达七八层,但均分主纹与辅纹两类,瓶罐的腹部和盘子的中心为主纹,常见的有海水龙、云龙、凤凰、麒麟、孔雀、天马、狮子、鱼藻、草虫、牡丹、山茶、松竹梅、鸳鸯荷花、牵牛花、庭院竹石芭蕉以及十字宝杵等,辅纹有如意云肩、缠枝花、蕉叶、海浪、鱼鳞、龟贝、金钱、回纹、锁子连环、杂宝变形莲瓣等,极为丰富。

至正型青花发色青翠浓艳,青花纹饰笔画有些晕散,浓淡相互映衬,变化自然,最浓处成为黑色并深入胎骨,并发出黑色闪银光的铁斑。用手抚摸釉面,黑色深入胎骨处感觉凹陷。

元青花无论大小盘、碗、杯、盏之属,均里外画花,有白底蓝花,也有蓝底白花,还有白底蓝花与蓝底白花分不同层次交织在一起。有的白花凸起,呈浅浮雕状,为预先在胚体上雕刻而成,可见元青花制作之精。

元青花的胎釉特点

元朝开始采用高岭山的优质瓷土加瓷石的二元配方法配置瓷胎,胎质已经比宋代影青玻璃化程度高多了,坚实细腻,但仍然含有金属杂质,所以烧出后在砂底处多有砂眼、刷痕和铁质斑点,并在底足、口边与缩釉处呈现红色斑,俗称“火石红”。

元青花一般器型硕大,显得笨拙,胎体比其他时代的瓷器厚而沉重。修胎也不精,大罐、大瓶之类,接口镟削不细致,用手抚摸多凹凸不平;加上大器烧造不易,所以难免会出现翘棱、夹扁、凹心、塌底等缺陷。

元青花的釉面颜色总体为青白色,早期偏青,并且釉子较厚,常有垂流泪痕,泪痕处颜色更加青灰。晚期的特别是至正型精品,釉子浓淡适宜,釉色透亮接近洁白。器里施釉少而薄,接痕更加明显。

元青花的防伪

随着元青花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的日益提高,仿伪也愈演愈烈。鉴别元青花仿品的方法,首先需熟悉珍品的各方面特点。至正型青花不但数量屈指可数,品种和式样也不多,只有大盘、大盖罐、梅瓶、玉壶春瓶等几种,只要牢记这些式样,任何生编硬造之器都不会迷惑人了。对于高度模仿器,则需要从造型、胎质、釉质、青花的发色、画面和画法等方面入手,仔细比较。一些细小的特征尤其要注意,比如元青花无论把杯、把碗或是一般圈足的碗、碟,底心凡露胎者多有一脐状凸起;带盖的大罐、梅瓶等,盖内又有一层子口,恰好将瓶、罐的口部套住;纹饰上缠枝花的花朵十分丰满硕大,叶子呈葫芦状,有一到五个尖瓣;海浪常画成有眼睛的小虫子浮出水面状;龙凤都是极细的颈部,显得头很灵活。龙多为三爪,锋利似钢钩;凤鸡头鹰嘴,多条尾羽飘飘如彩带。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青花瓷器收藏与鉴赏


瓷器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瓷器的出现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重大贡献的。瓷器的英文:china,代表了瓷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中国瓷器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魅力,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洗礼,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及鲜明的艺术价格。瓷器收藏俨然成为了中外藏家的最爱。

瓷器,收藏中第一大类。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收藏的热潮中来,对于收藏类别,则分为瓷器,玉器,杂项,字画四大类。而瓷器,绝对是收藏者的收藏首选。中国的陶瓷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早至东晋,就出现过陶器,直至唐代,便出现过青釉瓷器,宋代时候则达到中国瓷器第一个高峰。宋代有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

在2012年的春拍市场中,有900年历史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口洗大放异彩,4000万港币起拍后,经过34轮脚架,最终以2.0786亿港元的高价成交。刷新了宋代瓷器在全球范围的拍卖纪录。随着高价成交的消息传遍全球拍卖市场后,也标志着汝窑代表的宋代瓷器得到了收藏者的认可。

随后出现元代青花,元青花所产生的影响力也是不可估量的。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拍出了2.3亿人民币的天价,人们便开始对元代青花开始关注。

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时候,我国的外销瓷在世界上也产生过极大的影响,由此让全世界都对于中国的瓷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往往当欧洲人提到中国的艺术,第一想到的便是中国的瓷器。

到了明代,清代更是中国瓷器的另一座高峰。青花瓷,斗彩,五彩,粉彩,珐琅彩。尤其是清代的康,雍,乾阶段,瓷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顶峰,形体秀美,胎体轻薄,实彩细润至今让人叹为观止。在当时那个年代,家里有没有瓷器,也成为了衡量贵族家族身份高低的标准及实力的象征。

中国瓷器所体现出的不仅仅是登峰造极的铸造工艺,也代表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兴与衰。中国瓷器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浓郁醇厚的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风韵,征服了中外藏家。

伦敦是中国瓷器走向国际的据点。据业内专家介绍,由于英国有很多的艺术机构,如英国大英博物馆、阿尔伯特和维多利亚博物馆、伦敦大学大伟德中国艺术基金会、牛津东方艺术博物馆等,它们都收藏有中国大量的古董和高品质瓷器。而英国私人收藏家手中收藏的中国瓷器水准更高,也让世人钦羡。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历史积累,英国伦敦才奠定了其作为中国艺术品尤其是瓷器的全球中心市场的地位。

因此,如果说英国的中国古陶瓷研究强化了中国陶瓷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学术意义,那么苏富比和佳士得则奠定了中国古陶瓷在世界艺术市场上坚实的商业地位,成为推动中国瓷器风靡海外市场的两股核心力量。这一点从两大国际拍卖行在伦敦拍卖会上的相互攀比就可以一览无余。

国外由于对瓷器的收藏比国内早,收藏氛围浓,而且国外藏家资金雄厚,因此国内瓷器市场成交额与国外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他同时表示,从近几年瓷器价格一路稳中有升的走势来看,他对国内瓷器市场还是很有信心。张跃进对此也表示了基本一致的意见,她认为,虽然国内拍卖行业才经过十几年的历程,的确还有些制度和服务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从瓷器方面来看,目前国内正在逐步赶追国际市场。而且随着国内藏家数量的增多、对瓷器认识程度的提高,中国瓷器会稳步上扬。值得一提的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两人不约而同地提到,如果国内拍卖行能得到如“鬼谷下山”图大罐类似的精品,或许也能拍出那么高的价钱。由此可见,中国瓷器在被整个世界关注着。

《青花瓷鉴赏与收藏》


《青花瓷鉴赏与收藏》

内容简介:

青花用之于皇室,收之于窖藏,传之于民间,畅销于世界,雅俗共赏,被誉为中国的“国瓷”。它以釉下彩的工艺优势和瓷画的美学艺术价值,受到世人的珍视。《青花瓷鉴赏与收藏》一书从青花瓷的生产开始,一一讲述了唐青花、元青花、明清青花,以及古代青花瓷的鉴定、青花瓷画、青花瓷的外销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本书图文并茂,印刷精美,让读者轻松获得关于青花瓷的基础知识和收藏鉴定方法、技巧。

张浦生

张浦生,1934年3月生于上海,祖籍安徽省歙县。1957年9月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南京博物院研究员,江苏省文史馆馆员,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陶瓷鉴定,提出了青花瓷起源于唐代,青花瓷鉴定要“一看青,二看花;官窑重青,民窑重花”的观点,并被海内外陶瓷界广泛接受。先后出版了《青花瓷画鉴定》《青花瓷器鉴定》《宜兴紫砂鉴定与欣赏》《青花瓷器鉴赏与收藏》《青花瓷鉴定》等专著。编写了《中国历代瓷器特征、鉴定与保管》《青花瓷器概说》《怎样鉴定古代瓷器》等讲义(内部发行)。曾应邀到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考察讲学。

霍华

霍华,1956年7月生人,籍贯河北平山。1977年到南京博物院工作至今,先后在考古部、技术部、保管部瓷器库房和文物征集部工作,主要研究古陶瓷。1995年整理出版张浦生先生《青花瓷器鉴定》一书,出版《陶瓷述古》(1998年)和 《恰如灯下故人——谛听中国瓷器妙音》(2008年)两本专著。2008年另发表古陶瓷研究方面文字共50余万字。2011年9月被聘为南京艺术学院特邀客座教授,在南京艺术学院和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古陶瓷和博物馆方面的课程。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和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做古陶瓷方面的讲演。

文章:

如何用仪器鉴定青花瓷

除了传统的鉴定方法以外,现在还出现了一些高科技仪器鉴定,例如:热释光(TL)测量法、反应堆中子活化分析法、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EDXRF)法、加速器质子X荧光光谱分析(PIXE)方法等。

热释光测量法

热释光(TL)是一种发光现象,指的是某些固体在一定情况下,被加热到100~500℃而变得红热之前,所能发出的可见光,可以用高灵敏度的测光量仪器测出这种微弱的可见光。热释光一般发生在不导电的固体中,陶瓷器属于此列。陶瓷器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700℃以上的温度,其烧制前的热释光全部释放完毕,也就是说,烧成的陶瓷器,其热释光是零,但是,陶瓷器中的放射性元素是烧不掉的,它们在射线的作用下,又会重新积聚热释光,它们烧制的时代越久远,积聚的热释光就越多。根据这一科学原理,可以测定古陶瓷的年代。测试的要求是,从需要测试的器物上取一个直径约3毫米,厚0.2毫米的薄片,将它加热到100~500℃时,就可以测出它天然热释光的数值,再根据公式计算出它的烧制年代。虽然由于测量技术的复杂性,热释光测年代技术还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但是实验结果表明,大部分年代比较久远的瓷器的热释光测年代真伪鉴定的结果是满意的。

反应堆中子活化分析法

活化分析又称放射性分析,它是利用原子核反应使元素的某一稳定同位素转变成放射性核素,然后通过测定生成的放射性核素的核射特征和活度,对该元素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这种方法要求将样品制备成极细的粉末。中国古代各瓷窑的瓷土资源,一般来自于当地的瓷土矿。这些瓷土矿中,含量在百万分之几(PPm)的微量元素对于瓷器的质量和价值都没有任何影响,并不引人注意,而被忽略不计。瓷胎釉中某些微量元素的含量不受配料、方法、时代、工匠流动等因素的影响,或影响甚微,因此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时代属性。瓷土的产地不同,瓷土中所含的微量元素的品种、类别和数值也不同。利用灵敏度极高的核分析技术,测出古瓷中所含的微量元素,再利用计算机的类聚统计功能,制成各窑场的瓷胎特征谱,最终就能建成古瓷特征谱系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李虎侯教授早在1994年以前,就已经在中科院原子能研究院的重反应堆内做了磁州窑、耀州窑、岳州窑、吉州窑、钧窑、龙泉窑、汝窑等十多个窑址出土古瓷的微量元素活化分析。金国樵先生用计算机,将李教授做出的二百多个数据进行聚类统计,做出了它们的特征谱。高仿瓷虽然可以按照已经测试出的出土古瓷的化学成分进行配方,但是微量元素是无法配入的,所以这种测试方法在古瓷科学测试中有比较大的价值。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法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法是一种无损测试方法。这种方法对瓷器中的元素进行分析的原理是:当X管产生的X射线对置于探测室中的瓷器进行辐照时, 瓷器中不同元素的原子中的电子受到X射线的激发,会产生特征X射线,又称X射线荧光,同时将光谱记录下来。根据记录下来的谱图,我们可以对瓷器胎釉中的不同元素作定性、定量分析。北京故宫博物院古陶瓷测试研究室可以做这种方法的测试。

加速器质子X荧光光谱分析方法

加速器质子X荧光光谱分析方法是一种无损测试方法。因为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的古瓷所采用的原料和制瓷工艺不同,所以这些古瓷的化学组成及微观结构必定保留有各自的烧造年代及地点的信息,可以用来判断年代和窑口。根据这一理论,PIXE方法采用无损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PIXE)可以测定古陶瓷的主量、次量及微量元素的化学组分(包括胎釉和各种色料)。通过测试发现,仿古瓷并不难测定,因为古瓷和现代产品的化学元素含量是不同的,特别是微量元素很难掺假配方。在测试和计算中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对被测样品和数据库中的标准数据进行研究和比较,就可以鉴别出赝品。外束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的测试原理是,从NEC9SDH-2串列加速器得到初始能量为3.0MeV的准直质子束,质子束穿过厚度为7.5μm的Kapton隔离膜,继续穿越10mm的大气层达到样品。样品上激发的X射线用Si(Li)探测器测量,测得的X射线能谱用GUPIX96软件计算后, 得到样品的化学元素成分和组成的质量百分数,将样品和数据库中的标准数据进行对比和计算,就可以得出结论。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加速器实验室采用外束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对古陶瓷进行无损测试,该实验室现在对外承担无损测试业务。

清康熙·青花葡萄纹将军罐 尺

寸:高69.5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26厘米鉴赏要点:1960年湖北荆州城南郊御河村出土,湖北荆州博物馆藏。

清康熙·青花人物纹花盆尺

寸:高19.2厘米,最宽37厘米鉴赏要点:南京博物院收藏。这种六方花口造型的花盆于清康熙时期最多。胎体比较厚重。折角处及足端外沿皆起阳线,古瓷中花式造型的折沿花盆,转角处都是如此做法。此盆为平砂底,底部有一只约2厘米的小洞。沿面绘竹叶、灵芝、松树段装饰带,腹部六面分别绘福——童子手捧寿桃,禄——长者身后站着一只鹿,寿三星纹。内壁半釉,下部施釉淋漓。此花盆棱角、转折处的做工也利落干净,极有力度。

清康熙·青花人物盅尺

寸:高5.1厘米,口径7.2厘米,足径3.3厘米鉴赏要点:此杯的胎体轻薄。口沿有一道薄薄的唇边。青花发色较淡雅,混水均匀。它的一侧绘两位着汉代服饰的高士执手相谈,另一侧绘着数只卧羊。清代早期的官窑瓷器中,像这样在小酒杯上绘人物纹样的,十分少见。

明·青花兽纹碗尺

寸:高6.3厘米,口径14.7厘米,底径5.6厘米鉴赏要点:1996年湖北秭归庙坪35号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收藏。

清康熙·青花山水图方瓶(底有伪托款)尺

寸:高54厘米,口径16厘米,底宽11.8厘米鉴赏要点:上海博物馆收藏。采自《上海博物馆和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十七世纪景德镇瓷器》100号。瓶的颈部为圆形,腹部呈方形。肩部四角圆浑,使得瓶子的整体造型和谐统一。腹部四面分别绘四幅山水图,皆有题诗,并绘“木石居”印章款,为作坊名。底款是伪托款,据上海博物馆周丽丽女士考证,瓶子的制作时代应该为17世纪90年代。

清乾隆·青花串枝花卉纹棒槌瓶尺

寸:高30.9厘米,口径4.6厘米,足径8.3厘米鉴赏要点:造型似旧时糊纸袋压折印所用的工具,故又称“纸槌瓶”,康熙、乾隆时期比较流行。内壁施白釉。口沿、肩部和圈足都绘有卷草纹相互呼应,但肩部略有变化,纹样较简单,并且与莲瓣纹装饰带配用。颈部与腹部的花卉纹也相互对应,颈部饰缠枝纹,腹部主体纹饰为串枝纹。

青花兽纹碗 明代

青花兽纹碗内花纹 明代

清康熙 青花葡萄纹将军罐

清康熙青花山水图方瓶

清康熙青花山水图方瓶

清康熙青花人物纹花盆款

清康熙青花人物纹花盆款

清康熙青花人物纹盅

清康熙青花人物纹盅底部

清乾隆青花串枝花卉纹棒槌瓶

清乾隆青花串枝花卉纹棒槌瓶底款

元青花瓷器收藏价值有哪些


元代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标志着其制作工艺发展的日臻成熟,故称之为“元青花”,其瓷白中泛青、花青翠欲滴、典雅素净,是“人间瑰宝”。那么,元青花瓷器收藏价值有哪些呢?

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文人墨客赋予元青花的文化价值

元青花,其蓝色的花纹与洁白的胎体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宛如一幅雄奇瑰丽的水墨画,犹如意境深远的人生写意,浓淡相宜,从而“惊艳”了中国古时的文人墨客。

在古时,文人都是饱读诗书的才子,常常借物来间接抒发自己的情怀和抱负,文人们赋予元青花一系列的“隐喻”之意。如文人读书时希望自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优秀的学者;通过读书走上仕途之路后,便有“青云直上”的愿望;也渴望并且想做一个人民爱戴的“青天”;甚至在卸甲归田之后,还希望能够“名垂青史”、“留取丹心照汗青”,“青”的寓意伴随着文人墨客的一生的期望。

文人墨客赋予元青花特殊的文化价值取向,并为之书写芳华,丹青妙手为之留下光彩,元青花瓷器就成为文人墨客的曲折表达理想抱负的器物。

2、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的产物——元青花的历史价值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其后逐渐统一全国并打到中欧,使元代的版图成为中国历朝历代最大的、横跨欧亚大陆的超大版图,其中必然会带来大规模的异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欧洲文化与华夏文化、草原文化之间开始互动互制、互启互渗。

元青花出现以前,蓝色并不是中华文明的传统色调,这取决于我们农耕民族的色尚,我们崇尚红色和黄色,红色是生命,黄色是根本。蓝色,尤其是青花之蓝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审美中过去从未占有一席之地。而到元代,整个国家尚白尚蓝,以蓝、白为吉,这为元青花的生长、成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为迎合中东、欧洲的外销需要,元青花瓷器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异域相。蒙古族文化、伊斯兰文化、汉族传统文化共同促进了元青花的发展、成熟,元青花正是这一历史时期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的结晶,这也是元青花的历史价值。

3、开创了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元青花的艺术价值

元青花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特别重要的艺术价值,它是中国陶瓷史上第一次以手绘介入的记录。自从有了元青花,瓷坯器型的主体地位与重要性退居其次,而器上绘制则成了主要价值的体现。

元青花,开始了中国传统的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后的彩瓷时期基本上都沿循这一规律与价值取向。使明清的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等彩瓷的出现、繁荣成为现实,为中国陶瓷釉色增添了多种美景,也完善了瓷以记事的功能。

在清末民国时期在景德镇有名的“珠山八友”,就是因为他们在瓷器上画画儿崭露头角的,这样对手绘的重视超过对瓷器造型、工艺水平的倾向,正是从元代青花瓷的发明开始的。

元青花和元青花瓷器鉴别


元青花无疑是中国瓷器的发展史巅峰艺术品瓷器之一,元青花的出现成为我国制瓷工艺划时代的事件,不仅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青花是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青花瓷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元青花是元朝政治思想、宗教信仰、治国方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在元代以前,中国瓷器还没有形成书写纪年款识的惯例,元朝末代皇帝元惠宗的正定青花瓷第一次向世人宣称,中国元代景德镇烧造过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装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青花料直接在白色胎体上描绘纹饰。另一种是以青花为地,衬托白色花纹。这种装饰形式始于元代。留白纹饰都有凸起。

元青花瓷器注重绘画笔法,绘画技术高,挥洒自如,有时锋芒太露、不究细节,一笔点化往往越出边线。尤其是人物,运笔急速,但求神似。但其沉着痛快、爽利劲健却为后世青花远远不及。元青花瓷器“纹饰繁密”,却繁而有序、层次清晰。

元青花发展的三个时期

元代青花瓷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时期。

1,元青花初创期(1278年---1347年至正七年):元代1271年---1368年,1278年忽必烈就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烧造枢府瓷器。有朋友提到,在设立浮梁瓷局之前元军已经占领中亚(伊利汗国1258年灭阿拉伯帝国阿拔斯朝),中亚一直烧制釉下蓝彩陶器(冯先铭《中国陶瓷》有详述),用的青料就是苏青,元青花就是把蓝彩陶换成蓝彩瓷,质量远优于陶器。伊利汗国的传统需求导致了元青花的诞生,因此元代早期的枢府釉印花和青花结合的资料就是元青花初创期的实物。

初创期的断代标准器有杭州纪年墓出土的青花塑像(1336年),景德镇出土的带年款青花釉里红器两件(1338年),在三件器物上我们可以发现,青花都不是主题装饰,而且发色不佳,说明此时的青花还未成熟。

2,元青花成熟期(1347至正七年---至正20年1360年):四川雅安至正七年的罐是质量非常高的青白釉,写款青料是上等进口料,说明到这时元青花已经非常成熟,这段时间还有至正11年款的大瓶存世。朱元璋占领景德镇的时间应该是至正20年,那么这13年的优质元青花作品主要用于对外贸易和进贡蒙元贵族使用。包括高安窖藏和土耳其托布卡比宫的多数元青花都应该是这段时间制作的。

3,元青花元明过渡期,即朱元璋控制时期(1360至正20年---1369洪武2年):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质量与明初官窑接近,并且出现大量汉文化及和亲故事题材,主要用途是御用、赏赐宠臣、作为国礼笼络中东汗国,一些大件的人物画元青花在国内基本上都出于明初的王侯大墓。洪武2年御窑厂建立,开始烧造洪武官窑,这9年可称为元明过渡时期,一些器物很明显具有明初官窑的特征。反映了景德镇窑瓷器从元至明永乐朝一脉相承之关系。

元代青花瓷器的鉴别

1.元代青花瓷存世量非常少,元青花鉴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数量,元代青花遗址只有两处,北京元大都后英房遗址和江苏扬州宋大城遗址,出土4件元青花瓷器,传世的元青花主要收藏的在国外,一共存世的就15件,所以收藏元青花要知道目前世界上和中国元青花存世量就不会盲目收藏,不要被古玩市场上的价格所迷惑,这是收藏大忌。

2.从元青花瓷器烧造工艺档次鉴别

元青花瓷器跟明清元青花官窑瓷器不一样,在景德镇御窑没形成之前,元青花烧造活动是根据精美多少烧制的,所以形成了不同档次的瓷器,分为三个档次:

第一类:至正型青花是元青花的标准器(最高档次,相当于明清官窑瓷器),以外销为主的大型青花瓷器,采用进口的波斯钴料。

第二类:元青花是中档青花瓷器,主要是国内窖藏以及墓葬出土的元青花文物,这些青花瓷一般青花颜料是国产的,造型中等,泛灰的居多。也有深黑的颜色,显得不干净。50年代以来,国内陆续发现元青花一百多件,器形有玉壶春、花觚、梅瓶、纹盘等。

第三类:这类青花瓷是抵挡青花瓷器,这类元青花主要是出口菲律宾、印尼等东南海国家。元青花用灰黑色土青料,过火发黑、欠火发灰。

从元青花瓷器烧造工艺档次鉴别元青花的发色以及散晕和工艺,虽然元青花没有款识,但是这些工艺是鉴别元青花的依据之一。

3.从元青花造型上鉴别

鉴别和辨别元青花年代,跟其它种类的瓷器鉴别方法一样,从器形上鉴别,器形有大中小,胎体厚重的大件瓷器有梅瓶、葫芦瓶、兽耳瓶、大盘、大碗等,还有中小瓷器玉壶春瓶、蒜头瓶、花觚、戟耳瓶、执壶、凤流壶等,这些造型也就20多种,完全可以记住的,对后仿造的需要仔细鉴别细微变化,有无手工力坯或拉坯的痕迹。

4.从元青花胎质瓷器圈足鉴别

瓷器胎质粗细要与元代同时期的其它品种瓷器相同,不能太细。太细腻多是经过现在机械球磨所致。自然粗胎和加工的粗胎还是有区别的,真品元青花胎色灰白,颗粒较粗,器物底部不施釉涩圈沙底,圈足内常有沾沙现象,火石红的胎偶有发生,但是已经不能作为主要鉴别依据了,以为你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可以做得很像的火红石了。

大罐底部的涩胎上沾有滴状釉泪,也是元青花较为普遍的现象。玉壶春瓶圈足的圆圈多位不规则,留有手工制坯的痕迹。瓶罐内分烧接坯痕明显。

5.从青料上鉴别元青花

元青花的用料比较负责,既有进口的波斯青料,也有国产的青料,用料不同直接导致烧出的花纹色泽的千差万别。

6.从元青花瓷器纹饰鉴别

元青花受到蒙古族和西亚的影响,多是西方元素图案,所以中原地区的人物故事纹饰图案不多,所以收藏元青花一定要注意这些细节。

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梅瓶

青花云龙纹梅瓶,元,高41.6cm,口径6cm,足径14cm。

梅瓶折沿,细颈,丰肩,肩以下渐敛,圈足。足底无釉,泛火石红色。外壁自上而下以青花双弦线把纹样分成5层。肩部绘卷草纹和下垂云肩纹,云肩内绘缠枝菊纹,云肩纹间饰卷草纹。腹部绘云龙纹。胫(jìng音径)部绘卷草纹和仰莲瓣纹。

此器造型秀美,做工细腻,云龙纹描绘得形象鲜明,是元代青花瓷器中的典型器物。

元代青花的装饰借鉴了一些元代丝织品图案,大量使用的垂云纹和如意云头纹便是由披肩演变而成。

元青花瓷器升温 再论元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


近年来,随着国内对文物艺术品收藏的不断升温,元代青花瓷器成为众多收藏爱好者的关注焦点。

人们把元代青花瓷器中“至正型”瓷奉为至宝,而存世稀少的“至正型”元代青花真

品变得越来越像魔咒,牢牢地罩在广大收藏爱好者头上,把他们拖进走火入魔的收藏误区。

究竟世间有多少元代青花瓷器?“至正型”瓷占其中多少比例?民间收藏的元代青花瓷器有多少属珍品?真品占收藏总量几何?国内公私收藏和境外收藏的数量比例是多少?海外收藏元代青花瓷器精美程度是否高于国内?“至正型”瓷是否代表了元代青花瓷器的最高水平?诸多疑云在收藏界挥之不去。

人们对元代青花瓷器缺乏足够的认识,往往误认为“至正型”青花瓷器是元代青花瓷器的顶峰。以“至正十一年铭青花绘云龙纹象耳瓶”看,其民窑产品水平如此之高,当时的官窑产品水平自不用说要远在其上。而一种瓷器烧制水平的不断提高是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经验积累。由此可见,元代青花瓷器早在至正时期之前就已达到了很高水平。

这个漫长的发展时期中,元代青花瓷器也不是千篇一律地胎底涂“火石红”,所绘纹饰为进口青料,呈色蓝艳带铁锈斑等,而是呈现出多种面貌和特点。

元代青花瓷器的起源应在南宋晚期至元代初期。如江西地区发现的青花瓷碗,南宋晚期至元代初期青花瓷碗。

碗足饼形无釉,碗内外施影青釉,釉下青花绘简单纹饰,青花呈色灰蓝,浓重处为黑色,黑色处微凹,釉色青黄。同种器型的影青碗在江西各地的“影青系”窑场均有烧制,流行于南宋晚期至元代初期。

碗内纹饰依碗底下凹之形绘一圈连续锯齿纹,其外侧对称书“李大甲□”,字间隔以纹饰。字书写用料灰蓝,为钴青料,且在釉下。由此可见,青花瓷器的烧造最晚也在元初。而其青料淘炼粗糙,呈色不稳定,与其后的进口青料呈色有明显区别,应为江浙地区所产。其釉下施钴青料的方式及中国传统图案纹饰,说明了青花瓷器最早起源于中国本土,而外来工艺、匠人、生产原料的流入,只是推波助澜,加速了青花瓷器成熟的步伐。

下面几件来自内蒙古地区的元代青花瓷器标本,可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元代至正十一年以前青花瓷器的特点。

青花高足碗碗底。胎较厚,碗内模印花卉纹,青花单线圆圈内绘折枝菊纹,胎白细而有杂质,釉色透明肥润。青花呈色浓蓝,蓝中闪紫,浓重处有结晶斑。从碗外底看,高足碗身与高足为胎接,尚存有脐状白色瓷泥。外壁釉色肥厚青亮。为元代民窑烧制。

青花灵芝纹折腰小碗残足。胎体轻薄规整,胎质细白。碗内用青花绘折枝灵芝纹,青花呈色淡蓝,釉色青白。底足平切,挖足较浅,圈足内有乳突状物。足墙较厚,无釉处泛淡棕红色,并带有不规则的黑斑。为元代民窑烧制。

上述2件元代青花瓷器标本均出自一地。其共同特点明显,纹饰虽有草率工细之分,但都为一笔勾勒,自然流畅。青花发色各不相同,应为同类钴青料在不同条件下烧造而成,反映了元代至正十一年以前景德镇窑场烧制青花瓷器的一种特点。

荷塘鸳鸯纹饰为元代青花瓷中常见的纹饰,有精细、简约之别,常绘于盘碗内底。其用钴青料蓝艳。纹饰细密精致者,胎釉往往十分工整,胎白釉亮,器形规整硕大,现多存于海外。这件青花荷塘鸳鸯纹大碗残足标本(图7),得自海南岛一带浅海中,尚留海生物包裹体遗迹,应为当时残损后丢弃。碗内外施亮青釉,青色较前2件瓷器略浓,透明感不强。碗壁转折处和底足处有轻微垂釉现象。胎质洁白,烧结程度高,无生烧和杂质出现。胎体厚重规整,底足平切,足墙宽厚,足墙外壁有一圈刮修痕。圈足内呈脐状,圈足无釉处洁白,无任何“火石红”痕。有黑褐色斑点,釉下钴青料发色蓝艳,略微带紫,青色浓重处蓝中发黑,有微凹感。纹饰为双钩填色,偶见填出轮廓线外现象,画法流畅随意。其器形、胎质、釉色、青花呈色和纹饰与现藏土耳其托普卡比宫的一件同类青花大碗如出一辙,应为当年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外输时所遗。

从这几件元代残损青花瓷器的标本上,我们可以窥见元代不同档次青花瓷器的各自面貌。说明元代至正十一年以前景德镇窑场已具备了很高的制瓷工艺,能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推测应有类似明清两代专门管理烧瓷事务的部门和窑场,以烧制官窑瓷器。故笔者以为,元代青花瓷器的成熟期要早于目前公认的至正时期。

高安博物馆藏元青花瓷与元青花瓷鉴定


元代青花瓷器中以高足杯、盖罐、梅瓶、玉壶春瓶、大盘5种造型的器物为多,此外还有觚、葫芦瓶、执壶、扁瓶、水注、小罐、小碗等。其成型、烧造工艺有如下特点:

1.器型多数不是非常对称,大器用手抚之表面凹凸不平,这是由当时生产水平和生产工艺决定的。

2.大罐、琢器由两节或多节分段成型后粘接,底部另接,腹部和底的接胎痕明显。高安博物馆藏云龙纹荷叶盖罐上充分体现出这种成型工艺。“数”字款梅瓶出土时脱底,能见内壁,为直观地了解梅瓶成型工艺提供了条件,其在成型上采用五段四接成型工艺,梅瓶的颈、肩、腹、胫、底分段制作后,再用胎泥粘接成型。

3.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处常见一内凹的圆点,在烧制大器时,为防止塌底,需在底部中心或稍偏处放一个用耐火土做成的圆饼或圆圈作支点,圆点就是由此形成的。兽耳盖罐、梅瓶、釉里红开光花鸟罐底部均有此特征。

4.削足处理方法常见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器物圈足不十分整齐,呈弯曲状。大罐、梅瓶突出,底部多有旋痕。

5.大器底无釉,多数带有粘砂痕,底部常见大小不一的釉斑,釉厚处呈鸭蛋青色。

6.大件器物内壁粘接处常不修胎,但也有修胎的。

7.碗类底足中心往往有乳钉状突起。

8.高足杯的杯身与杯把为泥接,杯把足端的圈足厚薄不一。

9.子扣套合结构的盖,采用子扣与器盖先成型后粘接工艺。“射”字款梅瓶的盖、云龙纹兽耳盖罐的盖上能清晰地看见接痕。

10.器物的底部有带火石红的,也有不带火石红的。

造型、工艺上的随意性体现在:

1.高安博物馆藏6件梅瓶的盖,除“书”字款梅瓶的不带管柱形子扣,“数”字款梅瓶借展上海博物馆待考外,余者都为管柱形子扣套合结构。

2.“礼”“乐”字款梅瓶的口沿转折处呈弧线弯曲,而典型元代梅瓶口沿转折处呈直角。

3.9件高足杯的造型上或多或少都有变形,且高度不一。

4.2件荷叶盖罐的高度、腹径和盖的大小、子扣的高度、盖钮的造型也不一致。

仿品的特征:

1.受蓝本的制约,仿品轮廓线显得生硬呆板,不及真品流畅。

2.仿品的口沿和圈足过于规整生硬,如:高足杯仿品圈足足端厚薄一致,过于规整。

3.仿品多数采用液化气窑烧造,有的为了在器底出现火石红的效果,在器底撒上一层谷壳灰烧制,但与真品上的火石红还是有差别的;而且仿品的粘砂集合板结,分布不自然。

4.仿品有意突出某些特征,但是太强烈,看上去不自然。如有的大器为强调分段成型工艺,器物的接缝太突出,过于生硬;碗类底部的乳突过分强烈。

陶瓷收藏与鉴赏:大明青花瓷繁复的美


青花麒麟翼龙纹盘,明正统,高10.7cm,口径52.4cm,足径28.7cm。盘口微撇,浅弧壁,圈足。内外青花装饰。内底绘一麒麟驻足于松柏、山石与蕉叶间,麒麟所占空间很大,几乎占满盘里心。内壁绘四行龙穿行于云海之间。外壁绘缠枝莲纹。素底无釉。无款识。明正统时期的青花呈色及画法与明初已有所不同,不见明初那种普遍出现的铁结晶斑。麒麟,作为古代一种祥瑞动物广泛出现于明代各时期的瓷绘之中,它是古代人们心目中的祥瑞之物,象征着吉祥幸福。而纹饰中麒麟与龙纹组合在一件器物上,在永乐、宣德青花瓷器中却比较少见。

青花折枝茶花纹如意耳扁壶,明宣德,高25cm,口径3cm,足径10cm×7.5cm。壶直口,细颈,扁圆形腹,平底。颈、肩之间置对称如意形耳。通体青花装饰。颈上绘缠枝花纹,肩绘蕉叶纹,腹两面均绘饰折枝茶花纹。素底无釉。无款识。此器造型源自阿拉伯铜器,器形端庄,纹饰疏朗。花卉题材在明代宣德瓷器装饰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石榴花、菊花、莲花、茶花、牡丹、百合、宝相花、牵牛花等较为常见。每种器物多由2种、4种、6种或更多种类花卉通过不同形式组合在一起,形成变化丰富的花纹装饰。除花卉组合使用,也流行以单独花卉为饰,此件扁壶即为一例。其腹部两面各绘茶花一枝,笔触细腻,图案写实,别有一番情趣。

元青花瓷器的鉴识要点


青花瓷至元代已经发展到一个较为成熟的时期,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存世量的珍贵稀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元青花釉色莹润透亮,白中微闪青,一般为青白色,少量瓷器偏白或偏青色,其胎骨厚重,青花发色不稳定,青花深入胎骨呈晕散浑浊之色,由于有进口料与国产料两种用料的不同,有的青花浓艳,有的色泽闪灰。笔者认为鉴别一件元青花瓷要掌握好以下几点:

一、看器形。对瓶、罐之类的器形要细看它的口沿、颈、肩、腹、足底,看是否有元代器形的特征,同时也要鉴别器形的胎体重量,对器形全面进行分析。元代瓶、罐之类的器形一般胎体较厚重、胎质坚硬。

二、看釉色。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元代中早期(延祐期)的瓶、罐之类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抚摸釉面似糯米感,有时釉色显出哑光木纳色,近看含青显淡蓝灰色,远看显黄褐色,细看青花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色小点,少数器身釉面上能看出细密的皮壳层,斜光透看胎釉略显出无规则状的釉丝线条纹,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白釉、枢府釉及卵白釉的青花瓷,胎色多为偏白,微闪青,为含青的白釉,呈现带透明的玻璃质感。

三、看青花。元青花瓷发色不稳定,青花色泽晕散,青花料分为两种:一种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浓厚处有黑色锈斑,俗称“黑疵”,浓处用手抚摸时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这就是使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另一种为国产料,国产料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有的色泽呈青蓝偏灰或青花发色蓝中闪灰。延祐期青花发色的牡丹纹深入胎骨呈云层块状,像潜伏在胎骨上,呈立体感似有闪动。青花上浮与釉面紧贴,晕散青花呈炸开状,上浮青花釉面显有浓黑丝及小点,青花纹饰紧贴釉面,微呈凹状,这也是鉴别景德镇元青花瓷的基本要点。

四、看纹饰。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可分两类。一类是以进口料绘画纹饰,具有构图满密、层次丰富、绘画工整的特点。如大盘纹样多由三至五层满密的图案组成,瓶、罐的纹样多由三至八层图案纹饰组成,纹样有主宾协调、繁而不乱的特点,图案题材丰富多样,以人物故事,缠枝花卉、鱼藻、莲池、双凤花卉、开光折枝、竹石花卉瓜果等纹样组成,花卉纹有大花和大叶的特点,其中缠枝莲花的叶瓣多绘成葫芦形,牡丹纹饰边缘绘成白色联珠状,辅助的变体莲瓣纹多有间距,边框内饰有青花等特征。另一类青花以国产料绘画,其纹样具有流畅奔放的特征,纹样构图较简单,绘画较粗率,以各种花卉纹饰为多见。

五、看内壁。元青花瓷瓶、罐内壁多不施釉,内壁为砂胎,器身一般采用分段制作粘接而成,故器腹与器底往往留有明显的胎接痕。梅瓶内与肩部连接处多不修胎,故有毛糙感。内壁胎接痕多为凸起约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粗细大小不规则,手摸有圆润细腻质感。瓶内壁砂胎略带淡黄色,胎内壁砂眼及内壁稀朗小颗料石明显可见,腹上部一般无修胎处理,腹下部至底多有修胎旋痕纹,瓶内壁稀朗砂眼明显可见。强光斜看内壁稀朗砂眼内闪出星光点,发出亮光,也称阴阳光点。

六、看底足。元代青花瓷瓶、罐类器的底部多呈内凹圈足状,足底宽厚,少量足底呈外侧斜削状,挖足有浅有深,多为挖浅足。碗盘类器圈足则多呈外侧斜削状,但无论是琢器还是圆器,圈足均有较规则及不规则之感。瓶、罐之类有的足底砂胎显有扎紧感,也有的胎质略呈疏松感,细小砂眼及黑糊麻点清晰可见,有的足底微凸起呈鸡心状。瓶、罐足底多有旋痕纹,呈火石红及赭红色,有的圈底及足底稀朗小颗料石明显可见,粘有稀朗大小块不一的黑釉斑痕,并有自然炸开状。

七、看显色与气泡。元青花的显色也很重要,瓶、罐的外足圈一般聚釉较厚显出水绿色,也有显出鸭蛋青色,器身釉面往往会显出青白色、浅淡蓝色,或偏黄褐等色。元代中早期的青花瓷瓶、罐之类显色明显,显色是随空气中的干度、湿度、温度、季节的变化来显出釉面不同的颜色。元代中早期(延祜期)瓶、罐之类青花瓷釉面上有时会出现微弱冒汗现象,一般为天气炎热季节,还有元代中早期的青白釉和枢府釉的青花上大多数是没有气泡的。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青花瓷、白釉及卵白釉的青花上会有气泡的,但是会有大小两种气泡,小气泡多,元青花瓷的釉面大多显得干透呈莹润透明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