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石材瓷砖 > 导航 >

仿石材绘真龙 特地陶瓷龙岩系列

仿石材绘真龙 特地陶瓷龙岩系列

石材瓷砖 瓷砖系列 特地瓷砖

2020-06-08

石材瓷砖。

特地陶瓷龙岩系列

为什么叫它龙岩?这是编辑此次测评特地陶瓷龙岩系列的目的。近几年来,以模仿天然石材为灵感纹理砖 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装饰效果更接近石材,价格低于石材的跨界产品市场前景更被看好,但很多企业都是采用布料等工艺来实现石材纹理,从视觉上多有生硬之嫌。如何让一条威龙潜于家中,于装饰之中带来龙腾的吉祥和好运,现在就和编辑一起去一探究竟。

龙的神韵

中国龙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一种精神载体,蕴含着天人合一,仁爱道德的包容思维。特地龙岩市现代科技集天地之精华所铸,蕴藏自然之道理,是在奢华、实用与吉祥寓意三者之间达到自然和谐的产品。

点评:家居风水,古已有之。人们相信龙脉会带来吉祥,是神圣的象征,因此应有龙的形象的装饰物都是高贵的。特地龙岩有名贵石材的逼真纹理,有山脉、水波与流云的风韵,可以给追求高品位生活的人自然、个性的感受。如果能在家中实用还原天然的特地龙岩,不仅会起到赏心悦目的观赏价值,而且也给家带来了自然的气息。TaoCi52.Com

龙的腾飞

特地龙岩肌理古朴粗矿,它的图案纹理过度和立体感强烈,能清楚看到纹理的走向、起伏,富于转折和变化就想天地间的龙脉一般。龙岩图案雄浑多姿,远看如古朴的图腾,飞腾在云间的巨龙和山川河岳组成的龙脉(岩涌)。细看浓淡过渡细腻天然,看似无线,实则有线(线隐),如江南水乡水墨画一般委婉。

点评:在龙岩系列的展厅里,最喜欢的就是银色龙岩产品铺成的居室。俯视脚下的地面,仿佛坐在机舱俯瞰一万公尺的感觉。你能从地面瓷砖的纹路上辨认出云层、河流、山脉,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清晰。这种近似天然石材的天然纹路,是其他品牌的产品所无法匹敌的。

龙的铺贴

站在展厅门口,指着厅房的脊梁,可以依序看见龙首和龙尾,砖面肌理色泽鲜艳,质感细腻,仿真的石材纹路有着深浅分明的渐变过渡效果,砖体的色彩变化丰富、自然、鲜明,正是这样的层次感勾画出一条栩栩如生的飞龙。

点评:龙岩产品的铺贴方式也是产品的一大特色之一。可以说,如果把它当做一款普通的玻化砖,随意铺贴,你就等于没有掌握到龙岩的精髓所在。设计师会在铺贴时根据龙岩独特的纹路进行一种独特的“首尾”顺序,使铺贴效果呈现出龙头龙尾的图案。沿着特地工作人员手指的方向依序辨认,一条巨龙攀附在卫浴间的脊柱上,在场的人都无不为这样的独具匠心的设计赞叹。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怎么辨识汝窑仿品与真器?


而在制作工艺上特别讲究,产品质量精益求精,非上乘而不取。它既继承了隋唐釉下刻画和堆贴的工艺传统,又吸收了越窑的施釉工艺特点,还借鉴了定窑成熟的印花技术和耀州窑的支钉托烧技法,创出了汝窑特有的印花青瓷风格。加上它在瓷釉中掺进了玛瑙末,烧成后色彩丰富,为青瓷诸窑中所独有。

汝窑因河南省宋时的汝州而得名。宋元以来,在汝州地区民间烧造民用青瓷的有不少窑口,主要有宝丰窑、临汝窑、新安窑、宜阳窑、禹县钧台窑、内乡大窑店窑,以及黄河以北的焦作窑、鹤壁窑、安阳窑等,这些窑口,规模不一,烧造技法和装饰风格也各有特色。但为后人推崇备至的御用汝窑瓷器则只在宝丰县的清凉寺窑烧造。御用汝瓷烧造时间短,前后仅约50年左右。因是供皇宫专用,质量要求极高,凡不合格之品,一律打碎,就地埋藏,因而,存世物品极少,所存下的就是珍品之中珍品。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存留的宋代御用汝窑瓷总共也不过在70件左右。据此可知,现下市场上偶而见到的所谓宋汝窑瓷,真品的几率是极少极少的。

那么,瓷库镇中国小编邀您一起如何去识别真正的宋代御用汝瓷以及其历代的仿品呢?下面对其鉴识的要领作一简单介绍。

一般的初步目鉴也就是从胎、釉、形制、装饰工艺等几个方面着手去鉴识。即:汝窑的胎一般都是所谓的“香灰胎”,即色如燃过之香的灰色,即灰中略带点黄(也有一些是土灰色),胎质细腻但不够坚硬致密,制胎较厚实,击之声音较低;釉色以天青色和蓝灰色的乳浊釉为主,内外均施满釉,薄而均匀,釉面是亚光的,可见细小的鱼鳞状或冰裂纹的开片,棕眼处可见细小的蟹爪纹。因为釉中有玛瑙末,因此,迎光在釉面可见一层微红色,釉薄处可隐见羊肝色;釉下气泡稀疏、细小,有“寥若晨星”之说,若在明亮的光线下,侧面稍作摆动看釉面,可见釉面上有点点气泡状,稀疏、细小(也有少数大如星斗的),就如辽阔天空中有几颗星星在闪烁。但,这只是釉面表层所见,如能从其断面看,在釉的中、下层接近胎体的地方,则有一层参差不齐、大小不等的气泡,用肉眼就见到;形制上须符合宋代瓷品的常规制式,大多数系仿照古代青铜器的形式,盘、洗等物的圈足常是卷曲外撇成八字形;制作工艺以模制为多,因此,形制规正,较少雕饰,绝大部分器物为素面无饰加“圆唇”,一般都采用支钉烧法,支钉数在3到5枚,不会更多,超过5枚的很可能就是仿品。

在这些都得到肯定之后,还要作进一步的辨别。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其有没有玉质感。真正的汝窑器玉质感极强,釉面是亚光的,这是汝窑器有别于其他窑口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以玛瑙入釉,温度高了容易玻化,为了追求玉质感,在烧造中相对温度偏低,致使胎釉的玻化程度不高,在胎釉上有些特别之处可作为鉴识的一些依据。

由于烧造温度偏低,促使其胎的玻化程度不高,有微生烧现象,胎质就不如同期的越窑、定窑、龙泉窑来得坚硬致密,而相对显得疏松。为了保证其牢固度,胎体就做得相对较厚实。如是有残之器,则可在断面看到胎质较干枯和发涩,有许多间隙和空洞,若用少量的水抹上,可见很快就被涩胎所吸干。若反之,则就是后仿之品。

有研究证明,宋代御用汝窑用的是高石灰釉,烧成温度不超过1220℃,因为超过了就得不到玉质感,而且釉会产生流淌。迁就了釉面,胎就不能完全致密化。于是,在不同的烧成温度下,各种釉面的表象如下:烧成温度在1050℃-1100℃的月白釉釉面呈完全失透感;烧成温度在1100℃-1200℃的粉青釉釉面玉质感最强;烧成温度在1200℃-1230℃的天青釉则开始出现玻璃质感;根据釉面玉质感的强弱,对应各种釉色的烧造温度,参考上面几方面的鉴定要素,即可大致判断是否真正的宋代御用汝窑瓷。

欣赏:以龙为装饰的陶瓷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中国有数不清的民风民俗及节日与龙的图纹有关,在龙文化中,龙被视为一种吉祥瑞兽,所以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形形色色龙的形象。

笔者带着丰富多彩的个人情趣收藏了很多关于龙的图纹,有古陶瓷也有铜器,还有木器及玉器等各种造型图案共百条龙,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明代青花龙纹梅瓶,高45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12厘米,小口、宽唇、平折、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胎体坚实厚重,釉面泛青,造型匀称美观,腹部主题纹为云龙,龙头小、张口、圆目、三爪、作张牙舞爪邀游姿态,一派气势磅礴的动感画面,为明代青花之代表作品。

清代青花龙纹缸 高33厘米,口径36厘米,底径23厘米,圆唇、青花花色正,蓝色,色泽淡雅明快,且层次丰富,纹饰绘制工整,笔法秀丽,腹部绘有五条活灵活现各式各样的龙,伸展有力,值得注意的是每条龙都是五爪,五爪龙在民间收藏中极为少见,一般的都是三爪、四爪,是一件非常难得的艺术精品。

清代牙白釉龙纹玉壶春瓶,高26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8.5厘米,造型规整,制作精美,发色纯正,器身堆塑着三爪龙纹及一周回纹,是一件极为少见的艺术藏品。

清代砖雕龙纹砖,高12厘米,长49厘米,采用砖雕这种中国古老的艺术形式来表现龙非常少见。龙的主题图案是用两块灰质陶砖拼在一起的,非常和谐,天衣无缝,是砖雕龙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生动和立体。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龙的文化更加焕发出其独有的魅力,民间源远流长的“赛龙舟”、“舞龙”、“龙灯会”等活动更加发扬光大,乃至传播到世界各地,龙早已融进中华民族的血液,成为其超越时空、超越意识形态、血脉相连、心心相印,凝聚民族感情和向心力。

在龙年即将来临之时,鉴赏古代华夏图腾,只为祈愿龙腾盛世、国泰民安!

古陶瓷识真辨伪的“秘诀”


据统计,我国的艺术品收藏者和投资者已经增长到7000多万,每年的交易额超过人民币400亿元,以至少每年10%到20%的速度迅速递增。业界人士称,艺术品收藏将成为今后最赚钱的投资之一,艺术品收藏是继股票、房地产热之后的第三大投资热点。

现在正是收藏的好时候。不少收藏家都这样感叹。

但是随着收藏的日益火爆,古玩市场上的古瓷器赝品越来越多,大有“铺天盖地”之势,令人防不胜防。对于广大瓷器收藏爱好者来讲,该如何鉴定古瓷器呢?

辨认古玩瓷器真伪的“秘诀”

要能在古玩市场的茫茫大海里寻找到有价值的古瓷器、古玩,不经磨难,不历练出一双目光如炬的“慧眼”,是很难识别的。而且由于历代传统文化的推崇,中国历代都有文物仿造,到现今作伪手段不断翻新、提高,利用高科技制作的古玩,连很多行家都会上当。那么,初涉收藏界的朋友应该从何下手呢?

第一招:富有美感。艺术性越强的瓷器越值得收藏。古代的瓷器,特别是官窑瓷器的制作都是不顾成本,追求最高端的艺术效果,因此好的古玩无论从造型、工艺、色彩、图案等各方面都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因此,选择收藏瓷器,首先就是要选在视觉上能给人以较高审美享受的。从另外一方面说,收藏最基本的就是要带给人精神上的审美愉悦感。如果非常喜欢一件瓷器,哪怕不是真正的古玩,能带给人很高的审美愉悦,也是一件美事。这样的收藏能让自己获得快乐。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收藏,会让学习的过程更轻松和自在。

第二招:随身携带放大10倍的放大镜,看瓷器表面的“气泡”。如果“气泡”完全大小均匀,则是现代的电窑和煤气窑烧制的。而真正的用柴窑烧制的古瓷器表面应该有大小不等的气泡,还会出现颗粒非常大的“破泡”,这是由于年代久远的瓷器本身的物理变化,无法仿制的。要注意的是,用放大镜看的时候,最好是看瓷器表面“青花”花纹,在有颜色的衬托下,能看得比较明显。

第三招:用手指弹器皿,听其声。此招适用于大盘子、大碗之类的较大体型的瓷器。一只手悬空托住瓷器底部,另一只手用手指轻弹瓷器边缘。若是好的古瓷器,你将听到如钟声一般悠远悦耳的声音,而且余音袅袅,回旋声将持续很久,非一般瓷器可比。

要学习收藏,一定要熟知历史知识。每件器物的材质、绘画艺术等都有它的时代特征。当你对那些重大时代的背景、典故、人物乃至技术工艺能力都了如指掌的时候,你才能发掘到古玩真正的价值所在。而且很多声名显赫的知名古玩所具有的收藏价值,也都是依靠独具慧眼的收藏大师所发现的。

鉴定古瓷器年代的方法

在瓷器方面,目前最为藏家欢迎的是宋代五大名窑,明代成化、永乐、宣德等年代的瓷器,清代最精的则是雍正年间、然后是康熙和乾隆年间的,这些年代产的瓷器也是历代藏家所追求的。

那么如何来辨别古陶瓷的年代呢?古陶瓷鉴定是一非常复杂而又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有能力的鉴定师都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了如指掌,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式甚至重量等方面作出准确的判断。而对初学者来说,可以通过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继而循序渐进地来掌握诀窍。

简单地说,就是要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25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

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此外,近年来,利用科学仪器检测技术来鉴别古陶瓷的年代也成为了一种常用的重要手段。

古瓷的底足很关键

根据鉴定专家的经验,要鉴定古瓷的真伪,底足是很关键的。底足是古瓷所含信息量最大的地方。透过底足,可以见其胎、其釉,可以见其胎釉结合情况、烧造工艺、老化程度等。那么,如何从底足鉴定古瓷真伪呢?首先也是要掌握各个朝代瓷器的特征,如足的形状,胎的质量等,还可从以下几方面鉴定古瓷真伪。

首先,底足是否有粘沙现象。明代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明清瓷器足内积釉处也有粘沙,而仿品却很少有粘沙。虽然仿品也有少数粘沙,但不像真品那样显得老化干燥。因仿品的烧造工艺高于古时,釉也施得不是那么厚,不会造成积釉,使之极少有粘沙。

其次,看底足露胎之处胎骨磨损情况。一般来说,仿品的磨损比较平滑,没有真品那么自然。真品的露胎处显得比较干燥,而仿品显得细腻。

然后,看底足露胎之处的火石红。各个时期瓷器的火石红不同,或多或少或无。如明代民窑瓷底足处火石红特别浓郁,而其仿品的火石红就完全不同,有的是用浆釉涂抹的,显得轻浮不定,有的颜色偏黄。

最后,看底足的垫烧痕迹。明以前的瓷器时常可以清晰地看到垫烧痕迹,只不过各窑有各窑的垫烧方法。如汝窑有芝麻钉支烧,哥窑有“跌足”等。

看各时期底足的特别之处,主要是观察各个时期瓷器底足露胎处的痕迹。如南宋瓷器有旋纹;元代多有旋坯痕并有鸡心点;明代则多有放射状的跳刀痕,旋坯痕较少;清代官窑瓷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

陶瓷仿款的介绍


1、仿款

仿款,就是在当代所制的瓷器上,仿写前代的款识。有些仿款并不一定是存心作假,而是因羡慕前代著名瓷器或其他原因。如清初的康熙、雍正两朝曾有过仿写前代款识的旨意。仿款由明正德年间开其先河,以后无论官窑民窑,仿者越来越多。入清以后,制瓷技术迅速提高,为仿古瓷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之当时统治者嗜古成癖,使仿古之风更加盛行。

实烧年代:明代嘉靖年要分辨仿款和真款,必须仔细观察款识的风格、笔法、字体、位置、款色、和字数、结构,并结合器物的造型、胎质、釉色、装饰等方面互相印证,认真推敲。辨伪,首先可以从研究各代款识不同风格入手,将真假款识相互对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款字的书写笔法、字体结构、排列形式、落款的部位。

另外,也应当注意总结同一时期早中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其次,注意款识的用料和颜色。以青花写款为例:元代和明初的颜色深厚下沉,有黑色结晶斑点和凝而不舒的现象;尤其宣德时,蓝色中有黑、灰等色杂夹其中。成化款则舒展清晰,蓝色优美;嘉靖事青中泛紫,十分浓艳;万历以后色调匀净,但发色不深,清初作品也大抵如此。康熙款色调明快,幽倩艳丽;道光以后则蓝色涣散,浅淡上浮

2、陶人款

在瓷器上署以陶工、作坊主、店主姓名、或陶店名号的款识,称“陶人款”。陶人款在早期青瓷上即已出现,但常常与纪年、赞颂、吉言等内容结合在一起,形成一条铭文。单独陶人款,直到明清时才可见到,而且比较少,特别是官窑器上更为少见。清初官窑器可偶见督陶官的款识;乾隆以后,督陶官形同虚设,陶人姓名才见于款识。“时大彬制”陶人款的格式,一般是在匠人姓名后加一“造”字。也有光书姓名、姓氏或店号的。用含有寓意的纹样图案作为款识,呈“花样款”,亦称“记号款”。

3、花样款

花样款多为民窑所用。明代已流行,到清代则形式更为繁多:一、博古图案。如八卦、太极图、八宝、琴棋书画、八音器、及礼服上所绣的十二章等。二、佛教符号。如八吉祥及转轮王的七珍。三、道家符号。最著名的为八仙所持物,汉钟离的还魂扇,吕洞宾的宝剑,李铁拐的葫芦,曹国舅的绰板,蓝采和的花篮,张果老的渔鼓,韩湘子的笛子,何仙姑的荷花(笊篱)。四、“豆腐干”款。在双圆圈中心绘双线方框,框内再绘横竖相间的线条。五、“四朵花”款。在双圈内绘不太规整的“四朵花”,简单的仅绘四个“×”或四个有如眼睛的“花”。六、其他花样。动物类的如龙、凤、鹿、鹤、龟、还落,植物类如松、竹、梅、蟠桃、瑞草、灵芝、树叶等。

4、赞颂款

赞颂款即赞颂、欣赏瓷器的款识。虽然早在唐代的长沙窑就有“郑家小口天下有名”、“卞家小口天下第一”的赞颂款铭,但它的流行却是在明清两代。明代的瓷器上有“玉堂佳器”、“上品佳器”、“昆山美玉”、“昌江美玉”等四字款;也有“美玉”、“雅珍”等二字款;一般都在款识之外环以单圈或双圈,圆圈大小各异,个别也有无圈者。晚明赞颂款,多带“佳器”二字。清代有赞颂款的瓷器,多属私人,故又称私家款,如“美玉雅玩”、“奇珍如玉”、“珍藏”、“雅玩”、“玉”、“古”、“珍”等;字数比较多者,则有“奇玉宝鼎之珍”、“其石宝鼎之珍”等等。

5、吉言款

在瓷器上烧上具吉祥意义的词句或短语,以表示祝愿的款识,称作吉言款。早在三国西晋时的青瓷上,就可以见到“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宜子孙,作吏高,其乐无极”等字样。宋元时期则有“金玉满堂”、“寿山福海”、“佛光普渡”、“家国永安”等吉言款。明代的吉言款多出现于晚期,且以民窑器上最为流行。如正德时的“天下太平”;嘉靖、万历时的“万福悠同“、“长命富贵”、“福寿康宁”、“食禄万钟”、“三元及第”等等。还有只题一、二字的,如“双利”、“吉兴”、“福”、“寿”、“万”、“贵”、“善”等。“福”清代吉言款,一般沿袭明代,也常见于官窑器,如康熙六旬庆典七寸碟,四周围以淡赭饰纹,分嵌万寿无疆篆字。有的礼器,则题“喜”字款,以有署以“庆”字或以蒙古文作吉言款识的。吉言款款试亦多种多样。像“福”即有单、双线方框或双圈内草书“福”字的,有无圈框而用粗笔道在碗内底大书一“福”字的。“长命富贵”款写法也有两种,一是双圈内书写两行;一为钱形,四字对书于穿孔四周。“万寿无疆”、“永庆常青”款则往往采取以花捧字的形式。

6、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斋名和“清赏珍玩”之类的文字烧在瓷器上,作为私家烧藏的标志,这种铭款就是堂名款,或称私家藏款、室名款、斋名款。堂名款内容包括堂名、居名、斋名、轩名、室名、殿名、楼名、阁名等等,制品之人有封建帝王、皇亲显贵、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和少数良工名匠。“翠竹轩信卿”堂名款在明代以前极其罕见,明代的亦多见于后期。入清以后则各朝皆有,尤以康熙、乾隆时盛行,且形式多种多样。同纪年款一样,堂名款也多见于官窑制品

7、纪年款

纪年款是在器物上用写、刻、印等不同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一种款识。我国古代瓷器款式,大部分属于纪年款。纪年款可分为两大类:书以当时的帝王年号者称年款;用六十年周而复始的甲子表明年号者称干支款。明清两代的年款有不同的书写形式:六字款常书二行,首二字为朝代名,中二字为年号,末二字则为“年制”或“年造”二字。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四字款则缺朝代名,首二字即为年号。如“成化年制”、“雍正御制”等。干支前加上当时帝王年号,如“大明成化元年乙酉”款。单纯使用干支的并不多。另外,也有只书朝代,而缺年号者,如“大明年造”、“大清年制”款,属于特殊现象。“康熙御制”

纪年款的款字,多用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朱书等。款外多加边饰,常见有双圈、双线方框或单圈,个别也有无圈框或用双长方框的。无论何种形式,款字均为竖写,极少横排书写的。纪年款以官窑瓷器运用最多,但部分民窑尤其是景德镇民窑,亦有书写年款的。民窑纪年款字体略为草率,不及官窑规整。

见真识赝


有一瓷器爱好者,很诚恳地邀我去欣赏他的一件藏品:清朝乾隆青花缠枝莲六连瓶,并要我看了后鉴定估价,我说这是赝品。六连瓶若是赝品,只值几百元,若是真品,就是几十万。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家国外大拍卖行带了一些拍品来上海举行内部观摩会,正好有一件清朝乾隆青花缠枝莲六连瓶,我就带着这个爱好者也去观摩,他上手仔细观看了之后,似有所醒悟。他能看懂家中藏品与这件真品有着本质的区别。

六连瓶极其难得,原因就是难烧。先做成六个瓶,然后连接在一块,中间一个鹤立,显示变化。每瓶直颈,颈部起阳线,向下至肩部,肩鼓出,然后向下渐收,从上到下的线条如行云流水。而赝品腹部鼓出太多,露出现代仿品的特征。外形线条不够圆熟,显示了仿造者造型能力的低下。真品白釉底色洁白滋润。青花画意规整,缠枝莲图案对称,颈部为蕉叶纹,底足莲瓣纹。青花为典型的乾隆色,浓艳纯正,放大镜下气泡通透疏朗。底足露胎洁白,放大镜下能见糯米胎。足边有一细细的火石红。而赝品白釉底色过于洁白,放大镜下见气泡细密浮躁。画意虽严格临摹真品图样,但画得死板,缺乏流畅美。线条运笔混乱,中锋偏锋交待不清。

华夏酒报:赏龙瓶话龙趣


龙年,在中华儿女心目中,寓意龙腾盛世,国运昌隆,幸福安康。在农历壬辰年即将来临之际,许多行业都抓住“龙”的题材,推出诸多关于“龙”的纪念品。“龙”也是酒瓶造型的传统题材,在我的“涵平屋”中,龙头瓶(壶)大大小小有几十尊,贴花烧制在瓶壁上的龙就更多了,立体龙瓶只有一尊,这座龙瓶的身、盖、座浑然一体,造型十分优美。

这尊龙瓶是山东泰山酒厂生产的“金龙王酒”,云龙戏珠瓶,容量为500毫升,陶胎外部整体镀有铜色。瓶身高20厘米,卷曲体长22厘米,呈现出一大一小两个“U”字相连接状,如果要伸直约有50厘米长,其中龙头长9厘米,头上角一长一短呈叉形,长的2.5厘米,龙眼珠凸出,嘴里噙一红色圆宝珠,直径约2厘米。长须飘逸,身子盘曲、圆滚、饱满、壮实,满蓄升腾之力,全身有龙鳞浮雕,一片一片层次谨然,背鳍竖立如马鬃,层层叠叠,从颈部一直延伸至尾端。尾上翘,仿佛随身摆动,助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力前行,身下和侧面各有2只龙爪,有蓄势飞天之态,其中一只龙掌伸向前方,仿佛在向人们打招呼:“龙年快乐吉祥!”

龙身下云烟氤氲、云团翻滚,为龙瓶底座,由大小不同的十朵飘逸的祥云组成,有腾云驾雾之势,整体构思巧妙,动感十足,线条简练流畅,做工精细,色彩古朴,造型大气雄浑,彰显了王者风范。

“龙”为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是虚构的神物。闻一多在《伏羲考》中指出,龙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的四脚,马的毛,鼠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龙”是一个本不存在的各种动物的混合体,由我国远古时代各部族动物图腾复合而成的,可以在陆上、水里、空中自由来去,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从某种意义上说,“龙”是中华民族长期相互影响、融合、团结的标志。“龙”具有着无限强大的生命力,变幻莫测,气象万千,上可腾云驾雾,下可循地入海,它无坚不摧,不可战胜,是中华民族无可估量的创造力的象征。“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易经》乾卦的卦辞,表述的就是龙的精神。

随着“龙”的出现,不仅创造出“龙”字,而且以“龙”字开头创造出许多美好的词汇,如龙飞凤舞、龙争虎斗、龙腾虎跃、龙潭虎穴、龙腾瑞气、龙马精神等等。在封建社会里,皇帝被誉为龙的象征,皇帝穿的衣服称“龙袍”、皇帝坐的椅子称“龙椅”,皇帝睡的床称“龙床”,皇帝的容颜称“龙颜”,甚至皇帝发脾气也称“龙颜大怒”。到今天,已到处可看到龙的造型,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更有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龙的传人》。

我收藏的陶瓷酒瓶中,有“龙”字的酒名有19种、如辽宁的“老龙口酒”、湖南的“元生真龙酒”、安徽的“龙兴御液”、江西的“龙洲曲酒”、四川的“黄龙酒”、宁夏的“夏王龙酒”、山西的“龙泉大曲”、广西的“龙城之花”、重庆的“龙凤酒”等,这些美酒让人们饮酒时,接受龙文化的熏陶,欣赏“龙”的身影。

藏品的真与假


← 瓷器的断代细致入微

↑汉代小铜章的鉴别

可不是假的。你要说我这是假的,不信到哪说理你也得输。顾客哑然。

还有人把古代文物、艺术品的修复,一律视为假,凡“动过手”,修复过的古代艺术品,都被打成了“假”,“假”成了黑五类的代名词。一件古物历经数百年沧桑,难免要有磕磕碰碰,损伤在所难免。既使是重伤,比如,腿断了,枨断了,配一条腿,配一条枨,都是正常的,价钱上肯定要打折扣,但不能称之为假。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一件宣德款黑漆香几,经过几次改制,其面上花纹是明代万历时加嵌的,其四腿的螺钿龙纹是清代康熙时改制的,现在它仍然是故宫的一级文物。故宫家具库的家具有很多都经过修复,有的还添了新料,也仍然是二级文物。而且故宫科技部还在大量修复文物,没有人说这些修复过的文物是假的。故宫博物院近年大规模修缮古建,如弘义阁、体仁阁、慈宁宫、钦安殿、太和殿,都经过了大修,换了不少建筑构件,换了多少砖,多少瓦,油漆彩画都是新的,也没人说这些建筑是假的。故宫博物院在中正殿火场废墟上重建了中正殿、西花园,也只能说是重建的,或新建的,而不能说其是假的。如果把修复过的动过手的都说成是假的,照这个说法推论,一个人因工伤断了腿,医院为其配了假肢,这个人难道就不是人了吗?

还有人说老料新作也是假的。再举一个例子,故宫收藏着大批明清时期的织绣袍料,每件一个文物号。1985年,故宫因陈列需要,提出明代袍料,缝制一件龙袍,只是销了袍料的文物号,而换成龙袍的文物号而已。它仍然是珍贵文物。没人说它是假的。一件家具,一件龙袍,或一座建筑只要主体构件大批完整,只能说是有修配,在家具门类中,存在这种情况,有人从民间收购大批旧家具构件,他们从大批旧家具构件中检选各类构件,东拼西凑的赞出各式家具,攒的好的几乎可以乱真,这类器物有时明显看出是拼的,也只能说其不是原配,是动过手的,比如一张桌子,断了一枨,八个牙头,丢了四个,我们为其配了枨子,补了牙头,使其恢复了原貌,保护了这件古董。即使修配得不是很合理,也没有理由说其是假的。一般来讲,只要初始构件在百分之七十以上,有百分之三十的修配,哪怕有些不合理的修配,只要没破坏主体构件,仍然属于真品范畴。如果初始主体构件不足百分之七十,则另当别论了。

也有人说现在除正规博物馆收藏的东西是真的,外边的东西都是假的,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识。难道民间就没有好东西?难道八国联军抢走的东西都被毁得一件不剩了?从现今情况看海外文物大批回流,证明这些当初被八国联军抢去的古代艺术品也并非都被毁了,这批回流文物中的确有丢失配件的,经过补配而成器,实际上是对这件文物施加了保护。

总之,很多类文物没有真假概念,只有新旧概念。只有在冒名顶替的情况下才临时具备假的因素。

(作者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目前收藏界谈论最多的是真、假问题,好多人认为古代的旧物才是真,而新仿者一律被视为假。这种认识是极端错误的。举个例子,我们用真材实料依明代样式仿制一件,工艺水平也接近或达到原件标准,有的甚至超过原件水平,这种现象只能说它是明代式样的仿制品,俗称“明式”,而非明代作品。它与明代是两个概念。我们无理由说它是假品或伪品,即使是有意做了旧。如果有人别有用心硬说它是明代古物时,它才临时具备假的涵义,冒名顶替属于假,比如一张画,明明是仿的,上面有画家的名,如果公开表明此画是仿的,就不存在“假”问题,只能说是仿品,仿的好可称为复制品,或赝品。赝品的意思也多指仿制品或复制品。如果你把它当作真迹去骗人,它才临时成为假品。

我曾遇到一个场面,在一家古玩店,一个顾客看到店家柜架上摆一件瓷器,旁边有一说明牌,写着“乾隆款青花瓷瓶”,大呼你那是假的。店主拿起瓷器,和颜悦色反问,你看有没有乾隆款?有。是不是青花?是。是不是瓷?是。是不是瓶子?是。那凭什么说我这是假的?要说这是新仿的,千真万确,但它

收藏浅绛彩 真精新是关键-陶瓷


收藏瓷器多年的方先生尤爱浅绛彩,即使是画面残破的也爱不释手。在瓷器市场上,本来低调的浅绛彩却成为市场关注品种。不过,很多收藏者对浅绛彩了解有偏差,导致收藏上存在不少误区。

专家建议,收藏者一是要了解浅绛彩的发展历史,二是要根据实物对比浅绛彩和粉彩、新彩等的区别,坚持“真、精、新”的收藏原则。

器型不是浅绛彩收藏首要标准

经营瓷杂多年的古玩商陈老板发现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利润降低到百分之十几也难出手,行情估计还要低迷几年。”不过之前“低调”的浅绛彩瓷生意却好做起来。他认为,一个原因是浅绛彩向来价格比较“亲民”,虽然近几年名家作品价格上了几个台阶,但是普通作品的门槛较低,二是浅绛彩的“文人范”是近几年收藏市场的主流。

不过,收藏浅绛彩却存在一些误区。方先生虽然收藏了不少浅绛彩,但还是停留于在各种地摊上“淘宝”,这种习惯起源于早年无人关注浅绛彩时,他淘到不少晚清以后的瓷器,最后以高于买入价卖出。不过,这些低端的浅绛彩多半品相极差,釉彩剥落。而方先生认为,这就是浅绛彩的特点,反倒刻意寻找脱彩的瓷器。“易脱彩就是浅绛彩”的概念影响了不少收藏者,以至于当他们遇到不容易脱彩的浅绛彩的时候往往视其为粉彩或新彩。做此类生意的陈老板认为,收藏瓷器一定要注意品相,“真、新、精”是永远的精品准则。

收藏了300多件浅绛彩的收藏者程浩对藏品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早起的浅绛彩施彩薄,效果淡雅但容易脱彩,而晚期尤其是光绪中后期的浅绛彩虽然同样是文人写生写意的创作画,但因为材料做了改进,所以颜色相对艳丽且不易脱彩:“晚期的浅绛彩只有偷工减料的才容易脱彩。”由于粉彩和浅绛彩价格不同,没有“慧眼”的收藏者往往把浅绛彩当作粉彩卖低了,或者没能“捡漏”被商家看成是粉彩的浅绛彩。

程浩认为,有的收藏者片面追求器型:“论器型,浅绛彩肯定不能跟官窑媲美,但是它不是流水作业的成品,是一个人的创作,收藏浅绛彩等同于玩文人书画。”

相关推荐